CN104620173A - 电致变色反射镜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变色反射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20173A
CN104620173A CN201380046838.8A CN201380046838A CN104620173A CN 104620173 A CN104620173 A CN 104620173A CN 201380046838 A CN201380046838 A CN 201380046838A CN 104620173 A CN104620173 A CN 1046201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d
electrode film
reflective electrode
layer
electrochro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68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20173B (zh
Inventor
久木田知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 Access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Lock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20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0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201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01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 B60R1/088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using a cell of electrically changeable optical characteristic, e.g. liquid-crystal or electrochromic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reflectors or 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02F2001/1555Counter electro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确保电极间的绝缘性的电致变色(EC)反射镜。在透明基板(21)的+X面上依次层叠有透明电极膜(22)、通过施加电压而显色的EC层(30)、以及反射电极膜(26),在从+X方向观察时,在EC层(30)的+Z侧形成透明电极膜(22)的伸出部(22e),并且在EC层(30)的-Z侧形成反射电极膜(26)的伸出部(26e),在从+X方向观察时,透明电极膜(22)与反射电极膜(26)重叠的重叠区域(24)整体包含于EC层(30)的内侧。

Description

电致变色反射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车辆的室内后视镜、车门后视镜所使用的自动防眩目反射镜,特别是涉及通过基于施加电压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反射镜着色而实现防眩目效果的电致变色反射镜(electrochromic mirror)。
背景技术
在夜间驾驶车辆时,后续车辆的前灯的光在室内后视镜、车门后视镜处反射,有时感到晃眼。因此,开发出具备通过施加电压而显色的电致变色(以下有时简称为“EC”。)层的EC反射镜。EC反射镜在周围较暗的状态且从后续车辆照射强光的情况下,对EC层施加电压而使其显色。由此,能够抑制来自后续车辆的光的反射,减少晃眼。
作为EC反射镜,公知有如下EC反射镜,具备玻璃基板、形成在该玻璃基板的背面侧的透明导电膜、形成在该透明导电膜的背面侧的EC层、以及形成在该EC层的背面侧的反射膜兼电极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960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EC反射镜中,在向EC层的背面侧形成反射膜兼电极膜时,反射膜兼电极膜的材料有时会绕过EC层的侧面而到达透明导电膜。由此,透明导电膜与反射膜兼电极膜发生短路,无法使EC层显色。
在专利文献1的方案的EC反射镜中,透明导电膜、EC层以及反射膜兼电极膜以依次偏移的状态配置。然而,在使从玻璃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形成为长方形的透明导电膜、EC层以及反射膜兼电极膜沿着长方形的短边方向错开的情况下,虽然各层的长边以偏移的状态配置,但各层的短边以局部重叠的状态配置。此时,担心在该短边的局部产生上述的透明导电膜与反射膜兼电极膜之间的短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电极间的绝缘性的EC反射镜。
本发明的电致变色反射镜采用以下结构。
(1)一种电致变色反射镜,其在透明基板的第一面上依次层叠有透明电极膜、通过施加电压而显色的电致变色层、以及反射电极膜,其中,在从所述透明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第一方向上形成所述透明电极膜的伸出部,并且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第二方向上形成所述反射电极膜的伸出部,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透明电极膜与所述反射电极膜重叠的重叠区域整体包含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若在透明电极膜伸出部以及反射电极膜伸出部连接供电端子并向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则能够驱动电致变色反射镜。在此,由于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重叠区域整体包含于电致变色层的内侧,因此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电致变色层的侧面与透明电极膜以及反射电极膜这两者不重叠。因此,在形成反射电极膜时,能够防止反射电极膜的材料绕过电致变色层的侧面而到达透明电极膜。由此,能够确保反射电极膜与透明电极膜之间的绝缘性。
(2)在所述(1)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外形形成为比所述透明电极膜的外形以及所述反射电极膜的外形大。
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实现重叠区域整体包含于电致变色层的内侧的状态。
(3)在所述(1)或(2)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透明电极膜、所述电致变色层以及所述反射电极膜形成为具有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的形状,并且以沿所述短边方向依次偏移的方式配置,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沿着所述长边方向与所述透明电极膜的伸出部连接,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沿着所述长边方向与所述反射电极膜的伸出部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沿着透明电极膜的长边方向连接,因此两者间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降低两者间的接触电阻。另外,由于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经由透明电极膜的面内各部到达反射电极膜的距离缩短,因此能够提高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响应速度。
(4)在所述(3)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透明电极膜的伸出部与所述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反射电极膜的伸出部与所述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的接触面积。
根据该结构,通过增大电阻相对较大的透明电极膜侧的接触面积,从而缩短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经由透明电极膜的面内各部到达反射电极膜的距离,因此能够提高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响应速度。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增大电阻相对较大的透明电极膜侧的接触面积,透明电极膜与反射电极膜的电阻差变小。当电阻差较大时,施加电压时的显色变化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的附近逐渐产生,通过减小电阻差,能够使着色变化在面内大致同时产生。另一方面,通过减小反射电极膜侧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的布置自由度,并且能够使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小型化、轻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5)在所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基础上,优选的是,该电致变色反射镜具备保持所述透明基板的反射镜支架,所述反射镜支架形成为覆盖所述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一面的背面、即第二面的周缘部。
透明基板的周缘部是难以进行电致变色反射镜的显色以及消色的切换的部分,因此,通过利用反射镜支架覆盖该部分,能够改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外观。
(6)一种电致变色反射镜,其在透明基板的第一面上依次层叠有透明电极膜、通过施加电压而显色的电致变色层、以及反射电极膜,其中,在从所述透明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所述透明电极膜的内侧包含所述电致变色层的整体,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内侧包含所述反射电极膜的整体。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电致变色层的内侧包含反射电极膜整体,因此在形成反射电极膜时,能够防止反射电极膜的材料绕过电致变色层的侧面。由此,能够确保反射电极膜与透明电极膜之间的绝缘性。
根据本发明,在形成反射电极膜时,能够防止反射电极膜的材料绕过电致变色层的侧面而到达透明电极膜。由此,能够确保反射电极膜与透明电极膜之间的绝缘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后方观察乘用车辆的车厢内的前部时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处的剖视图。
图4是电致变色反射镜主体的后视图。
图5是图4的P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B-B线处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制造方法的第一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在此,图7(a)是示出成膜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b)是示出成膜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制造方法的第二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在此,图8(a)是示出成膜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b)是示出成膜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制造方法的第三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在此,图9(a)是示出成膜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b)是示出成膜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制造方法的第四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在此,图10(a)是示出成膜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b)是示出成膜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反射镜的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电致变色(以下有时省略为“EC”。)反射镜能够运用于车辆用后视镜等各种反射镜,以下,以运用于车辆用后视镜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各图中,有时将车辆的前后方向设为X方向(前方为+X方向,后方为-X方向),将车辆的左右方向设为Y方向(右方为+Y方向,左方为-Y方向),将车辆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上方为+Z方向,下方为-Z方向)进行说明。
图1是从后方观察乘用车辆的车厢2的前部时的图。在车厢2的内部,在顶部4的前方中央部设置有室内后视镜9。室内后视镜9以镜面的法线方向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式配置。室内后视镜9形成为以车辆的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且以上下方向为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需要说明的是,室内后视镜9也可以形成为将短边设为曲线的跑道形状。另外,一对长边彼此是大致直线,但是严格来说,也可以是至少一方的长边(在图1中是上边)由平缓(曲率半径大)的曲线形成。车辆的驾驶员能够借助室内后视镜9目视确认车辆的后方的状态。在车厢2的外部,在车门6的前方上部设置有车门后视镜109。车辆的驾驶员能够借助车门上后视镜109目视确认车辆的斜后方的状态。本发明的EC反射镜10能够运用于室内后视镜9、车门后视镜109等各种车辆用后视镜,以下,以运用于室内后视镜9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EC反射镜10的主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EC反射镜10的说明图,且是图2的A-A线处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EC反射镜10具备EC反射镜主体20、向EC反射镜主体20供电的供电端子40、覆盖EC反射镜主体20的离子绝缘材料50、以及支承EC反射镜主体20的反射镜支架11。EC反射镜主体20通过在透明基板21的+X面(第一面)上依次层叠透明电极膜22、通过施加电压而显色的EC层30、以及反射电极膜26而形成。
透明基板21由具有可视光穿透性的材料(玻璃等)形成。透明电极膜22由具有可视光穿透性以及导电性的材料(ITO等)形成为例如200nm的厚度。反射电极膜26由具有可见光反射性以及导电性的金属材料(铝(Al)或银(Ag)等)形成为例如130nm的厚度。在EC反射镜10中,从透明基板21的-X面入射的可见光被反射电极膜26反射而从透明基板21的-X面射出。
EC层30通过依次层叠氧化显色膜32、固体电解质膜34以及还原显色膜36而形成。氧化显色膜32、固体电解质膜34以及还原显色膜36均具有可视光穿透性以及电绝缘性。氧化显色膜32由通过氧化反应而显色的材料(氧化铱(IrO2)以氧化锡(SnO2)的混合材料等)形成为例如150nm的厚度。固体电解质膜34由电化学性方面稳定的材料(氧化钽(Ta2O5)等)形成为例如500nm的厚度。还原显色膜36由通过还原反应而显色的材料(氧化钨(WO3)等)形成为例如500nm的厚度。
非防眩目时的EC层30为无色透明,因此EC反射镜10的反射率提高。因此,后续车的前灯的反射光增强,在夜间驾驶车辆时,有时感到晃眼。
因此,将EC层30与外部电源连接,以使反射电极膜26相对于透明电极膜22为负的方式施加电压。于是,从固体电解质膜34所含的微量的水分产生氢离子并向还原显色膜36移动,并且电子从氧化显色膜32经由外部电源向还原显色膜36移动。其结果是,还原显色膜36通过还原反应而显色,氧化显色膜32通过氧化反应而显色。这样,当EC层30显色时,EC反射镜10的反射率降低,反射光变弱而减少晃眼。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停止朝向EC层30施加电压,由于电子在固体电解质膜34中不移动,因此维持EC层30的显色状态。另一方面,当向EC层30施加与所述电压(顺电压)相反的电压(逆电压)时,氢离子从还原显色膜36向固体电解质膜34移动,并且电子从还原显色膜36经由外部电源向氧化显色膜32移动。由此,EC层30的显色消除(消色)。
例如,在氧化显色膜32由氧化铱(IrO2)形成,固体电解质膜34由氧化钽(Ta2O5)形成,还原显色膜36由氧化钨(WO3)形成的情况下,在消色时以及显色时,在各膜产生以下反应。
(消色时)
氧化显色膜32:Ir(OH)n+xOH-
固体电解质膜34:Ta2O5+xH2O
还原显色膜36:WO3+xH++xe-
(显色时)
氧化显色膜32:Ir(OH)n+x+xe-
固体电解质膜34:Ta2O5+xH++xOH-
还原显色膜36:HxWO3
图4是EC反射镜主体20的后视图,且是从透明基板21的法线方向即+X方向观察EC反射镜主体20时的图。图5是图4的P部的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以及图5中,透明基板21的轮廓由实线表示,透明电极膜22的轮廓由单点划线表示,EC层30的轮廓由虚线表示,反射电极膜26的轮廓由双点划线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以及图5中,省略了离子绝缘材料50的图示。
如上所述,由于室内后视镜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因此如图4所示,透明基板21也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另外,透明电极膜22、EC层30以及反射电极膜26也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且以Z方向为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而且,透明电极膜22、EC层30以及反射电极膜26配置为沿Z方向依次偏移。由此,在EC层30的+Z方向(第一方向)上形成透明电极膜22的伸出部(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并且在EC层30的-Z方向(第二方向)上形成反射电极膜26的伸出部(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
返回图3,在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上连接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在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上连接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40b。
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40b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铝(Al)等)形成。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40b具备与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的+X面抵接的电极抵接部42、与透明基板21的-X面抵接的基板抵接部44、连结两者的连结部46、以及从电极抵接部42向+X方向竖立设置的端子部48。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40b通过利用电极抵接部42、基板抵接部44以及连结部46来夹持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以及透明基板21而固定于EC反射镜主体20。以上,对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也是相同的。
如图4所示,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的连结部46沿着Y方向连续地形成,电极抵接部42(以及基板抵接部)断续地形成。即,电极抵接部42(以及基板抵接部)以多个小片隔开间隔地排列的方式形成。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是在将金属平板冲裁为规定形状之后,一边使连结部46沿着透明基板21的侧面弯曲一边将电极抵接部42向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6e的+X面弯折(以及将基板抵接部向透明基板21的-X面弯折)而固定的。在此,由于电极抵接部42(以及基板抵接部)断续地形成,因此容易使连结部46弯曲,并且容易弯折电极抵接部42(以及基板抵接部)。以上,对于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40b也是相同的。
如上所述,透明电极膜22、EC层30以及反射电极膜26配置为在短边方向、即Z方向上依次偏离。因此,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以及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在长边方向、即Y方向上延伸。而且,在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上沿着Y方向连接有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40b的电极抵接部42。另外,在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上沿着Y方向连接有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的电极抵接部42。由此,透明电极膜22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降低两者间的接触电阻。另外,由于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到透明电极膜22的YZ面内各部的距离缩短,因此能够提高EC反射镜10的响应速度。
如图4所示,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的电极抵接部42的接触面积大于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与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40b的电极抵接部42的接触面积。通常,由透明导电性材料构成的透明电极膜22的电阻大于由金属材料等构成的反射电极膜26的电阻。因此,通过增大透明电极膜22侧的接触面积,缩短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经过透明电极膜22的YZ面内各部到达反射电极膜26的距离,因此能够提高EC反射镜10的响应速度。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增大电阻相对较大的透明电极膜22侧的接触面积,透明电极膜22与反射电极膜26之间的电阻差变小。当电阻差较大时,施加电压时的显色变化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的附近逐渐产生,而通过减小电阻差,能够使着色变化在面内大致同时产生。另一方面,通过减小反射电极膜26侧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40b的布置自由度,并且能够使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40b小型化、轻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此外,如上所述,在EC层30的显色中,氢离子等阳离子的移动发挥较大作用。当阳离子(例如钠离子)从外部向该EC层30侵入而生成氢氧化物(例如NaOH)等化合物时,EC层30的内部的阳离子传导率降低,氧化还原反应受到抑制。因此,需要防止阳离子从外部向EC层30侵入。
因此,如图3所示,EC反射镜主体20借助离子绝缘材料50进行表面涂层。离子绝缘材料50由遮挡金属离子等阳离子的材料(氧化铝(Al2O3)等)形成。离子绝缘材料50在使成为EC反射镜主体20的镜面的透明基板21的-X面露出的状态下覆盖EC反射镜主体20的其他部分。
图3所示的反射镜支架11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反射镜支架11在未图示的部分与EC反射镜主体20固定,保持EC反射镜主体20。反射镜支架11在使成为EC反射镜主体20的镜面的透明基板21的-X面露出的状态下覆盖其他部分。其中,反射镜支架11具备使透明基板21的-X面的中央部露出且覆盖-X面(第二面)的周缘部的框缘部12。透明基板21的周缘部是难以切换EC反射镜10的显色以及消色的部分,因此,通过将该部分由反射镜支架11的框缘部12覆盖,能够改善EC反射镜10的外观。
虽未图示,EC反射镜10具备检测车辆周边的明亮度的周边光传感器、以及检测从车辆后方朝向EC反射镜10入射的光的强度的入射光传感器。另外,设置有输入周边光传感器以及入射光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控制部。另外,供电端子40与电源连接。控制部根据周边光传感器以及入射光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在周围较暗的状态下从后方向EC反射镜10入射强光。在判断为是的情况下,控制部驱动电源,以规定时间向EC层30施加顺电压,使EC层30显色。在判断为否的情况下,控制部驱动电源,以规定时间向EC层30施加逆电压,消除EC层30的显色。
(电极膜的分离构造)
如上所述,透明电极膜22、EC层30以及反射电极膜26配置为在Z方向上依次偏移。
如图5所示,在从+X方向观察时,存在透明电极膜22与反射电极膜26重叠的重叠区域24(在图5中标注剖面线的区域),该重叠区域24整体包含于EC层30的内侧。需要说明的是,EC层30的外形(特别是Y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大于透明电极膜22的外形以及反射电极膜26的外形。因此,(特别是在Y方向上)能够可靠地实现重叠区域24整体包含于EC层30的内侧的状态。
这样,由于在从+X方向观察时,重叠区域24整体包含于EC层30的内侧,因此,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与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不发生重叠。即,EC层30介于Z方向上的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与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的中间区域,两者间借助EC层30而电分离。
图6是图5的B-B线(所述中间区域)处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所述中间区域,在比透明电极膜22的Y方向端部以及反射电极膜26的Y方向端部靠外侧的位置,伸出形成有EC层30。在这种情况下,在从+X方向观察时,EC层30的侧面与透明电极膜22以及反射电极膜26中的任一者均不重叠。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EC反射镜主体20的+Z侧的区域,虽然透明电极膜22的端部形成为比EC层30的端部更向+Z方向伸出,但是反射电极膜26的端部形成为比EC层30的端部更向-Z方向缩进。在这种情况下,在从+X方向观察时,EC层30的侧面与透明电极膜22重叠,但是不与反射电极膜26重叠。另外,在EC反射镜主体20的-Z侧的区域,虽然反射电极膜26的端部形成为比EC层30的端部更向-Z方向伸出,但是透明电极膜22的端部形成为比EC层30的端部更向+Z方向缩进。在这种情况下,在从+X方向观察时,EC层30的侧面与反射电极膜26重叠,但是不与透明电极膜22重叠。
这样,由于在从+X方向观察时,重叠区域24整体包含于EC层30的内侧,因此在EC反射镜主体20的整周范围内,EC层30的侧面不与透明电极膜22以及反射电极膜26这两者重叠。因此,能够防止在形成反射电极膜26时,反射电极膜26的材料绕过EC层30的侧面而到达透明电极膜22。
(EC反射镜的制造方法)
对所述EC反射镜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7~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EC反射镜10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图7~图10的(a)是成膜前的状态,(b)是成膜后的状态。在各膜的成膜中,能够利用溅射、蒸镀等所有成膜方法。
最初,如图7所示,使透明电极膜22成膜。具体来说,首先如图7(a)所示,在第一成膜夹具91上安装透明基板21。第一成膜夹具91具有向透明基板21的+X侧露出的开口部91w。开口部91w的Z方向中央部91c配置为比透明基板21的Z方向中央部21c靠+Z侧。接下来,如图7(b)所示,以第一成膜夹具91为遮挡物,通过开口部91w在透明基板21的+X侧形成透明电极膜22。由此,以透明电极膜22的Z方向中央部22c比透明基板21的Z方向中央部21c向+Z侧偏移的状态,形成透明电极膜22。
接下来,如图8所示,使EC层30成膜。具体来说,首先,如图8(a)所示,在第二成膜夹具92上安装透明基板21。第二成膜夹具92具有使透明基板21的+X侧露出的开口部92w。开口部92w的Z方向中央部92c配置在与透明基板21的Z方向中央部21c大致相同的位置。接下来,如图8(b)所示,以第二成膜夹具92为遮挡物,通过开口部92w在透明基板21的+X侧形成EC层30的模。作为EC层30,依次形成氧化显色膜32、固体电解质膜34以及还原显色膜36。由此,在EC层30的Z方向中央部30c配置在与透明基板21的Z方向中央部21c大致相同的位置的状态下,形成EC层30。
接下来,如图9所示,使反射电极膜26成膜。具体来说,首先如图9(a)所示,在第三成膜夹具93上安装透明基板21。第三成膜夹具93具有使透明基板21的+X侧露出的开口部93w。开口部93w的Z方向中央部93c配置在比透明基板21的Z方向中央部21c靠-Z侧的位置。接下来,如图9(b)所示,以第三成膜夹具93为遮挡物,通过开口部93w在透明基板21的+X侧形成反射电极膜26。由此,在反射电极膜26的Z方向中央部26c比透明基板21的Z方向中央部21c向-Z侧偏移的状态下,形成反射电极膜26。
综上,完成EC反射镜主体20。
这样,通过依次使用使开口部的位置错开的第一成膜夹具91、第二成膜夹具92以及第三成膜夹具93进行成膜,能够在使透明电极膜22、EC层30以及反射电极膜26在Z方向上依次偏移的状态下进行成膜。
接下来,如图10(a)所示,在EC反射镜主体20上连接供电端子40。具体来说,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的连结部46沿着透明基板21的侧面配置,弯折电极抵接部42,使其与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的+X面抵接,弯折基板抵接部44,使其与透明基板21的-X面抵接,在电极抵接部42以及基板抵接部44接近的方向上凿紧。由此,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相对于EC反射镜主体20机械连接并且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端子部48的+X方向前端预先覆盖罩部99。以上,对于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40b也是相同的。
接下来,如图10(b)所示,利用离子绝缘材料50对EC反射镜主体20进行表面涂层。具体来说,在遮蔽透明基板21的-X面的状态下,在安装有供电端子40的EC反射镜主体20的表面上使离子绝缘材料50形成膜。此时,由于在供电端子40的端子部48的前端安装有罩部99,因此不会在端子部48的前端附着离子绝缘材料50。
然后,拆卸罩部99,固定于图3所示的反射镜支架11的内部,从而完成EC反射镜10。
如以上详述,第一实施方式的EC反射镜10构成为,在透明基板21的+X面上依次层叠透明电极膜22、因施加电压而显色的EC层30、反射电极膜26,在从+X方向观察时,在EC层30的+Z侧形成透明电极膜22的伸出部22e,并且在EC层30的-Z侧形成反射电极膜26的伸出部26e,在从+X方向观察时,透明电极膜22与反射电极膜26重叠的重叠区域24整体包含于EC层30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若在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以及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连接供电端子并向EC层供给电压,则能够驱动EC反射镜。在此,由于在从+X方向观察时,重叠区域24整体包含于EC层30的内侧,因此EC层30的侧面与透明电极膜22以及反射电极膜26这两者不重叠。因此,在形成反射电极膜26(特别是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时,能够防止反射电极膜26的材料绕过EC层30的侧面而到达透明电极膜22。因而,能够确保透明电极膜22与反射电极膜26之间的绝缘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EC反射镜210的说明图,且是与图2的A-A线相当的部分的剖视图。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EC反射镜10在EC层30的+Z侧形成有透明电极膜22的伸出部22e,并且在EC层30的-Z侧形成有反射电极膜26的伸出部26e。与此相对,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EC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反射镜210在透明电极膜22的内侧包含EC层30整体,在EC层30的内侧包含反射电极膜26整体。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1所示,EC反射镜210在透明基板21的+X面上依次层叠有透明电极膜22、EC层30与反射电极膜26。而且,在从+X方向观察时,在透明电极膜22的内侧包含EC层30整体,在EC层30的内侧包含反射电极膜26整体。由此,透明电极膜22与反射电极膜26不重叠,两者间通过EC层30而电分离。
在EC层30的+X面上,与反射电极膜26并排形成有透明电极连接膜23。透明电极连接膜23通过EC层30的侧面与透明电极膜22的+X面连结。透明电极连接膜23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铝(Al)等)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反射电极膜26以及透明电极连接膜23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若在一体形成反射电极膜26以及透明电极连接膜23的基础上,利用激光蚀刻等形成槽部23s而使两者间分离,则能够同时形成两者。
在反射电极膜26以及透明电极连接膜23的+X侧设置板构件60。板构件60由树脂材料(聚乙烯等)形成。利用板构件60来保护EC反射镜主体20的+X侧。
在板构件60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板构件60的一对贯穿电极63、66。一方的贯穿电极66借助导电性粘合剂68与反射电极膜26连接,另一方的贯穿电极63借助导电性粘合剂68与透明电极连接膜23连接。由此,能够从在板构件60的+X面露出的贯穿电极63、66向EC反射镜主体20供电。
透明基板21与板构件60之间的周缘部被密封件70覆盖。密封件70由树脂材料(环氧树脂等)形成。利用密封件70来保护EC反射镜主体20的周缘部。
如以上详述,第二实施方式的EC反射镜210构成为,在从+X方向观察时,在透明电极膜22的内侧包含EC层30整体,在EC层30的内侧包含反射电极膜26整体。根据该结构,由于在EC层30的内侧包含反射电极膜26整体,因此在形成反射电极膜26时,能够防止反射电极膜26的材料绕过EC层30的侧面。因而,能够确保透明电极膜22与反射电极膜26之间的绝缘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包含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添加各种变更而得到的方案。即,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不是一例,能够适当地变更。
例如,在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在EC层30的+Z方向上形成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并且在EC层30的-Z方向上形成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的结构,但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与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不需要形成为180°相反的方向,只要在从EC层30观察时形成在不同方向上即可。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EC层30的外形形成为比透明电极膜22的外形以及反射电极膜26的外形大的结构,但既可以使前者形成为与后者相同的形状,也可以使前者形成为比后者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透明电极膜22、EC层30以及反射电极膜26在短边方向、即Z方向上依次偏移配置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在长边方向、即Y方向上依次偏移配置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2e与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40a的接触面积大于反射电极膜伸出部26e与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40b的接触面积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相同的接触面积。此时,能够共用供电端子。
附图标记说明
10…EC反射镜(电致变色反射镜) 11…反射镜支架 20…EC反射镜主体 21…透明基板 22…透明电极膜 22e…透明电极膜伸出部24…重叠区域 26…反射电极膜 26e…反射电极膜伸出部 30…EC层(电致变色层) 40a…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 40b…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

Claims (6)

1.一种电致变色反射镜,其在透明基板的第一面上依次层叠有透明电极膜、通过施加电压而显色的电致变色层、以及反射电极膜,其中,
在从所述透明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第一方向上形成所述透明电极膜的伸出部,并且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第二方向上形成所述反射电极膜的伸出部,
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透明电极膜与所述反射电极膜重叠的重叠区域整体包含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反射镜,其中,
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外形形成为比所述透明电极膜的外形以及所述反射电极膜的外形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反射镜,其中,
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透明电极膜、所述电致变色层以及所述反射电极膜形成为具有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的形状,并且以沿所述短边方向依次偏移的方式配置,
在从所述法线方向观察时,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沿着所述长边方向与所述透明电极膜的伸出部连接,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沿着所述长边方向与所述反射电极膜的伸出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反射镜,其中,
所述透明电极膜的伸出部与所述透明电极用供电端子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反射电极膜的伸出部与所述反射电极用供电端子的接触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反射镜,其中,
该电致变色反射镜具备保持所述透明基板的反射镜支架,
所述反射镜支架形成为覆盖所述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一面的背面、即第二面的周缘部。
6.一种电致变色反射镜,其在透明基板的第一面上依次层叠有透明电极膜、通过施加电压而显色的电致变色层、以及反射电极膜,其中,
在从所述透明基板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在所述透明电极膜的内侧包含所述电致变色层的整体,在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内侧包含所述反射电极膜的整体。
CN201380046838.8A 2012-10-18 2013-07-04 电致变色反射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201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0765 2012-10-18
JP2012230765A JP5952708B2 (ja) 2012-10-18 2012-10-18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ミラー
PCT/JP2013/068412 WO2014061316A1 (ja) 2012-10-18 2013-07-04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ミラ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0173A true CN104620173A (zh) 2015-05-13
CN104620173B CN104620173B (zh) 2017-05-24

Family

ID=50487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683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20173B (zh) 2012-10-18 2013-07-04 电致变色反射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30561B2 (zh)
JP (1) JP5952708B2 (zh)
CN (1) CN104620173B (zh)
WO (1) WO201406131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87494A (zh) * 2018-03-27 2018-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反射率墙体单元、墙体组件和智能楼宇外墙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43330S (zh) * 2015-08-28 2016-02-08
TWM534855U (zh) * 2015-12-02 2017-01-01 明興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
JPWO2017169243A1 (ja) * 2016-03-31 2019-02-28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固体型ecミラ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623379B1 (ko) * 2016-09-22 2024-01-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80067137A (ko) * 2016-12-12 2018-06-2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전기변색소자
KR102657713B1 (ko) * 2019-01-18 2024-04-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용 보호 부재,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용 보호 부재의 제조 방법
EP3712694A1 (en) * 2019-03-19 2020-09-23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onic device, photochromatic lens unit, and electrochromic elem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2029U (zh) * 1988-05-24 1989-12-06
JPH086076A (ja) * 1994-06-21 1996-01-12 Tokai Rika Co Ltd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ミラー
JP2004004277A (ja) * 2002-05-31 2004-01-08 Tokai Rika Co Ltd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防眩ミラー及び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防眩ミラーの組付方法
CN1476548A (zh) * 2001-10-05 2004-02-18 ������������ʽ���� 全固体型电致变色器件
CN1501155A (zh) * 2002-11-18 2004-06-02 ������������ʽ���� 固体类型的电致变色元件及其生产方法
CN1641457A (zh) * 2003-09-26 2005-07-20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2029A (ja) 1987-12-25 1989-07-06 Fuji Heavy Ind Ltd 四輪駆動車の制御装置
US7706046B2 (en) * 2004-06-08 2010-04-27 Gentex Corporation Rearview mirror element having a circuit mounted to the rear surface of the element
US8649083B2 (en) * 2007-03-05 2014-02-11 Gentex Corporation Multi-zone mirrors
JP5136978B2 (ja) * 2007-06-18 2013-02-06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バッファ層を有する全固体型反射調光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調光部材
US8964278B2 (en) * 2010-08-09 2015-02-24 Gentex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 system configured to reduce a perceived color change
JP5790403B2 (ja) * 2010-12-07 2015-10-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2029U (zh) * 1988-05-24 1989-12-06
JPH086076A (ja) * 1994-06-21 1996-01-12 Tokai Rika Co Ltd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ミラー
CN1476548A (zh) * 2001-10-05 2004-02-18 ������������ʽ���� 全固体型电致变色器件
JP2004004277A (ja) * 2002-05-31 2004-01-08 Tokai Rika Co Ltd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防眩ミラー及び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防眩ミラーの組付方法
CN1501155A (zh) * 2002-11-18 2004-06-02 ������������ʽ���� 固体类型的电致变色元件及其生产方法
CN1641457A (zh) * 2003-09-26 2005-07-20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镜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87494A (zh) * 2018-03-27 2018-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反射率墙体单元、墙体组件和智能楼宇外墙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61316A1 (ja) 2014-04-24
JP2014081566A (ja) 2014-05-08
US9630561B2 (en) 2017-04-25
JP5952708B2 (ja) 2016-07-13
CN104620173B (zh) 2017-05-24
US20150251604A1 (en) 2015-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20173A (zh) 电致变色反射镜
JP6894931B2 (ja) 容量性タッチ感知装置及び発光ダイオードによる発光積層グレージング並びにその製造
US7894120B2 (en) Electrochemical and/or electrocontrollable device, of the glazing type, having variable optical and/or energetic properties
CN107801417B (zh) 具有电容式触敏装置和发光二极管的触控窗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ES2839473T3 (es) Disposición de lunas con luna laminada compuesta calefactable con área de conmutación capacitiva
US8289609B2 (en) Controlled-transparency electrochromic device
CN111386194B (zh) 包括具有可电控光学性能的可区段状切换的功能元件的复合玻璃板
US20210307120A1 (en) Heating electrode device, electrical heating glass, heat-generating plate, vehicle, window for building, sheet with conductor, conductive pattern sheet, conductive heat-generating body, laminated glas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conductive heat-generating body
CN107113924B (zh) 具有电容性开关区域的可电加热复合玻璃板
CN104853957B (zh) 用于机动车的可自动调光后视镜装置以及制造用于后视镜装置的反射镜组件的方法
JP2018509361A (ja) 容量スイッチゾーンを備えた合わせガラス
WO2009074266A1 (en) Multilayer element comprising a functional layer having electrically variable optical properties
US2015010975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al thin film-provided spacer
JP2012140086A (ja) 車両用窓ガラス
RU2765961C1 (ru) Стекло со сборными шинами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таким стеклом
CN113518717B (zh) 具有柔性扁形电缆的连接装置
CN114072281A (zh) 具有可电控光学性能的功能元件
RU2782822C2 (ru) Многослойное стекло
JP3924103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ミラー
JP2023145174A (ja) 導電体付きシート、合わせ板、センサシステム
JP2022022488A (ja) 導電体付きシート、合わせ板、及び移動体
CN116841098A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作方法、终端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Termination date: 202007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