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15216B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15216B
CN104615216B CN201310535560.2A CN201310535560A CN104615216B CN 104615216 B CN104615216 B CN 104615216B CN 201310535560 A CN201310535560 A CN 201310535560A CN 104615216 B CN104615216 B CN 1046152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ink
electronic equipment
heat
fins
displa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355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15216A (zh
Inventor
李自然
史文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3556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152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15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15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152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152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电子设备散热带来的表面温度过高的技术问题,包括:第一本体,包括:显示单元,设置在第一本体的第一面上,第一电路板,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下端部,显示单元芯片,设置在第一电路板上;转轴;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通过转轴连接,第二本体包括:一壳体,第二电路板,容置于壳体中,处理模块,设置在第二电路板上,散热模组,贴近于处理模块设置,出风口,对应散热模组开设在第二本体的第一侧部的壳体上;其中,散热模组包括M个散热片,M个散热片中有N个散热片对应于显示单元芯片,N个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低于M个散热片中的P个散热片散热效率,N个散热片和P个散热片分别组成的两个散热片组的宽度相同。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等,这些电子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为了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使用需求,一些电子设备具备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以手机为例,早期只有发短信及远程通话功能,现在已经具备了诸多如上网、多媒体播放、照相、录音等附加的功能。
但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由于电子设备功能的增多,电子设备的功耗也越来越大,使得电子设备产生并需要散出的热量也大幅增加;又由于电子设备的外形越来越轻薄,电子设备的散热会使其表面温度上升,电子设备某些部位的表面温度过高已经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困扰。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现在笔记本电脑的外形逐渐向超薄型发展,笔记本电脑的散热使得电脑屏幕的表面温度过高,当用户触摸屏幕时,用户会感到烫手,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电脑屏幕表面温度长时间过高会影响屏幕的使用寿命,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电子设备的散热使得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过高,进而减小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另外,虽然现有技术中,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来减小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如降低电子设备的系统功耗,或改变电子设备的结构等,使电子设备表面温度过高的部件远离热源,但是,由于通过降低电子设备的系统功耗,来降低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会造成电子设备的使用功耗无法支持电子设备的多功能应用,进而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所以,现有技术中存在通过降低电子设备系统功耗来降低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致使电子设备的系统功耗无法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现有技术中,通过改变电子设备的外形结构,使电子设备表面温度过高的部位远离热源,从而降低该部位的表面温度。具体的,仍以笔记本电脑为例,通过增大散热出风口与电脑屏幕之间的距离;或采取“非下沉式”外形设计,即通过非下沉式转轴连接显示屏幕和主机底座(如图1所示),使散热出风口避开电脑屏幕,从而达到降低电脑屏幕的表面温度的目的。但是增大散热出风口与电脑屏幕之间的距离会使用户在开关电脑屏幕时夹到手指,另外,采取“非下沉式”外形设计,不符合目前笔记本电脑的ID设计需求,限制了笔记本电脑向轻薄化发展,所以,现有技术中存在在通过改变电子设备外形结构设计来降低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时,限制了电子设备外形设计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子设备的散热使得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过高,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减小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降低电子设备表面温度,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避免由于表面温度持续过高给电子设备带来的寿命损耗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包括:显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上,第一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下端部的所述第一本体内,显示单元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
转轴;
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转轴连接,所述第二本体包括:一壳体,第二电路板,容置于所述壳体中,处理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散热模组,贴近于所述处理模块设置,出风口,对应所述散热模组开设在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侧部的所述壳体上;
其中,所述散热模组包括M个散热片,所述M个散热片中有N个散热片组成一宽度为第一宽度的第一散热片组,所述第一散热片组对应于所述显示单元芯片,所述第一散热片组的第一散热效率低于所述M个散热片中的P个散热片组成的一宽度为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散热片组的第二散热效率,所述P个散热片中至少有一个散热片没有在所述N个散热片中。
可选的,所述显示单元为触控显示单元。
可选的,所述转轴为下沉式转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下端部。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下沉式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到第一相对位置时,所述出风口与所述下端部相对。
可选的,所述N个散热片透过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显示单元芯片相对。
可选的,所述N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的第一长度值小于所述P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的第二长度值。
可选的,所述N个散热片中至少有相邻的两个散热片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P个散热片中至少有两个相邻散热片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模组包含M个散热片,M个散热片中包含宽度相同的第一散热片组和第二散热片组,第一散热片组由N个散热片组成,第二散热片组由P个散热片组成,且P个散热片中至少有一个散热片没有在所述N个散热片中,其中,N个散热片对应于所述显示单元芯片,且N个散热片的第一散热效率低于P个散热片的第二散热效率,使得电子设备散热传递给显示单元芯片的热量相对减小,从而减小电子设备显示单元的表面温度,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子设备的散热使得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过高,进而减小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降低电子设备表面温度,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以及避免由于表面温度持续过高给电子设备带来的寿命损耗的技术效果。
(2)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系统功耗不会受到影响,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通过降低电子设备系统功耗来降低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而带来的电子设备的系统功耗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的技术问题,那么电子设备不需要因为要降低功耗而减少功能设置。
(3)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转轴为下沉式设计,并通过改变散热模组的散热片的排布规则,将M个散热片中的与显示单元芯片相对的N个散热片的长度做小,或将N个散热片中相邻的两个散热片的间距做大,即减少第一散热片组中散热片的数量,使得N个散热片的散热效率变小,进而减小传递给显示单元芯片的热量,最终达到降低显示单元的表面温度的目的。其中,转轴的下沉式设计符合电子设备如超薄型笔记本电脑的ID设计要求,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通过改变电子设备外形结构设计来降低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时,限制了电子设备外形设计的技术问题,从而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时不会出现使用不便,同时电子设备的外形设计也不会因为散热的需求而受到限制。
(4)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M个散热片中的与显示单元芯片相对的N个散热片的长度做小,或将N个散热片中相邻的两个散热片的间距做大,使得散热模组的重量减小,进而减小了电子设备的重量,提高了电子设备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非下沉式转轴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下沉式转轴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子设备的散热使得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过高,进而减小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降低电子设备表面温度,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以及避免由于表面温度持续过高给电子设备带来的寿命损耗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包括:显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上,第一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下端部的所述第一本体内,显示单元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转轴;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转轴连接,所述第二本体包括:一壳体,第二电路板,容置于所述壳体中,处理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散热模组,贴近于所述处理模块设置,出风口,对应所述散热模组开设在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侧部的所述壳体上;
其中,所述散热模组包括M个散热片,所述M个散热片中有N个散热片组成一宽度为第一宽度的第一散热片组,所述第一散热片组对应于所述显示单元芯片,所述第一散热片组的第一散热效率低于所述M个散热片中的P个散热片组成的一宽度为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散热片组的第二散热效率,所述P个散热片中至少有一个散热片没有在所述N个散热片中。
可见,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模组包含M个散热片,M个散热片中包含宽度相同的第一散热片组和第二散热片组,第一散热片组由N个散热片组成,第二散热片组由P个散热片组成,且P个散热片中至少有一个散热片没有在所述N个散热片中,其中,N个散热片对应于所述显示单元芯片,且N个散热片的第一散热效率低于P个散热片的第二散热效率,使得电子设备散热传递给显示单元芯片的热量相对减小,从而减小电子设备显示单元的表面温度,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子设备的散热使得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过高,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减小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降低电子设备表面温度,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以及避免由于表面温度持续过高给电子设备带来的寿命损耗的技术效果。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3、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具有多功能键盘底座的平板电脑等,包括:第一本体10,包括:显示单元101,即显示屏,具体可以为CRT显示屏、LED显示屏、LCD显示屏、等离子显示屏等,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0的第一面11上,第一电路板102,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下端部12的所述第一本体10内,显示单元芯片103,可以为源极芯片(Source IC)、图像处理芯片等,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102上,用于控制实现电子设备显示单元对图像画面的正常显示,其中,当显示单元101为触控显示单元时,显示单元芯片103还可为触摸屏驱动芯片。
转轴20;第二本体30,与所述第一本体10通过所述转轴20连接,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虽然笔记本的转轴形态多种多样,但从基本结构来看,可分为两类:如图1所示,一类转轴的固定端在主机底座上,活动部位突出,与显示屏幕相连,形成了突起式结构,即非下沉结构;如图2所示,另一类转轴则固定在显示屏幕上,活动部位下沉,与主机底座相连,形成下沉式结构。
所述第二本体30包括:一壳体301,第二电路板302,容置于所述壳体301中,处理模块303,具体可以为CPU、显卡等,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302上,散热模组304,贴近于所述处理模块303设置,出风口305,对应所述散热模组304开设在所述第二本体30的第一侧部31的所述壳体301上,图3中散热出风口305设置在电子设备第二主体30的后方与转轴20相对的部位,且是一整个连续的散热出风口。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散热出风口还可设置为不连续的位于第二主体30后部两端的两个或多个尺寸较小的出风口。
其中,所述散热模组304包括M个散热片306,所述M个散热片306中有N个散热片组成一宽度为第一宽度的第一散热片组306-1,所述第一散热片组306-1对应于所述显示单元芯片103,所述第一散热片组306-1的第一散热效率低于所述M个散热片306中的P个散热片组成的一宽度为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散热片组306-2的第二散热效率,所述P个散热片中至少有一个散热片没有在所述N个散热片中,其中M取值为正整数,如40、50、60等,N为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如10、15、20等,P为大于等于N小于等于M的正整数,如20、30、35等。
具体而言,在笔记本电脑中散热模组一般包括:散热片、热导管、风扇等元器件,以图3中的超薄型笔记本电脑为例,散热模组304在功耗较大的处理模块303如CPU、显卡等的上方贴近于处理模块303设置。散热模组304的散热原理为,热导管与处理模块303连接,将处理模块303上芯片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306上,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模组的风扇在主机底座内部水平放置,风扇中部具有吸风口,在工作的过程中,风扇吸风口会从外部垂直吸入冷空气,冷空气流过散热片带走散热片上的热量,然后从出风口305吹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显示单元的电子设备多具有人机交互功能,为了在人机交互时,使用户能够更直观的操作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所述显示单元101设计为触控显示单元,即用户可以通过手指触摸显示单元来控制电子设备,例如,目前,越来越多的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幕已经具备了触控功能,用户可以利用手指触控屏幕实现鼠标的操作。其中,触控显示单元具体可以为触控显示屏,触控显示屏的类型可以是电容式触控屏、电阻式触控屏、电压式触控屏、红外线式触控屏等。
上面已经说明了电子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其转轴结构有非下沉式结构和下沉式结构两种。其中,非下沉式转轴的最大优势在于打开时,屏幕整体是向上升的,这样,屏幕不会遮挡笔记本电脑的后部,因此,可以方便地在笔记本电脑的后部设置各种端口、散热孔等。从充分利用笔记本空间、增加端口数量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同时,由于非下沉式转轴在旋转时不易受到遮挡,使得屏幕可打开的角度较大,一般能达到150度~180度。但是,为了顺应笔记本电脑外形向超薄型发展的大趋势,使笔记本电脑的外观更加时尚、美观,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3,电子设备的转轴20为下沉式转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侧部31与所述下端部12。
仍请参考图3,由于电子设备越来越轻薄,散热出风口往往设计在电子设备主机底座的后部,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本体10通过所述下沉式转轴20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30转动到第一相对位置,即电子设备显示屏幕打开一定角度,可供用户正常观看时,所述出风口305与所述下端部12相对。进一步,所述N个散热片透过所述出风口305与所述显示单元芯片103相对。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电子设备第二本体30的内部,散热模组304中的M个散热片中的每个散热片均与出风口305相对,当出风口为多个时,M个散热片分为与多个出风口相对应的多组散热片组,且每个散热片组通过导热管连接。当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时,电子设备散热模组散出的热量会传递到电脑显示单元上,使电脑显示单元的表面温度上升,且经过相关测试表明电子设备显示单元表面温度上升较高的位置为内部设置有显示单元芯片的位置。
由于散热模组304中与显示单元101相对的N个散热片的散热效率较低,当散热模组304散热时,N个散热片散出并通过空气传递给显示单元芯片103的热量会相对较小。与显示单元芯片103相对的由N个散热片组成的第一散热片组306-1的宽度为第一宽度,如2cm,为了更加清楚的进行描述,在M个散热片中选择同样宽度的由P个散热片组成的第二散热片组306-2与第一散热片组306-1进行比较,比较两个散热片组的散热效率。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使使第一散热片组306-1的散热效率小于第二散热片组306-2的散热效率,即使N个散热片组的散热效率减小:
(1)方式一:减小与显示单元芯片相对的第一散热片组中散热片的长度。
一般情况下,散热模组中的每相邻的两个散热片的距离相等,并且各散热片的形状相同,那么在保持各散热片间距不变的前提下,可将所述N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的第一长度值设置为小于所述P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的第二长度值。例如,请参考图3、图4,当图3中的M个散热片306为图4中的结构时,假设散热模组304中有60个散热片,一般情况下,这60个散热片的形状相同,散热片的具体长、宽、厚分别为25mm、9mm、0.2mm,每相邻的两个散热片的间距为0.8mm,其中与显示单元芯片相对的宽度为2cm的第一散热片组306-1中的散热个数为20个,那么可以保持其它40个散热片的体积不变,把这20个散热片中的全部或部分散热片的长度减小,如由25mm减小为18mm,那么第一散热片组306-1中散热片的总体积小于第二散热片组306-2中散热片的总体积,即第一散热片组306-1散出的热量小于第二散热片组306-2散出的热量。当然也可减小散热片的宽度、厚度等,只要是通过减小第一散热片组306-1中的散热片的长、宽、高,减小第一散热片组306-1散出的热量,进而达到减小散热传递给显示单元芯片的热量的目的,均符合本申请实施例的要求。
(2)方式二:增大与显示单元芯片相对的第一散热片组中相邻两个散热片的间距。
请参考图3,在保持散热模组304中各散热片的形状不变的前提下,可设置所述N个散热片中至少有相邻的两个散热片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如1.3mm,所述P个散热片中至少有两个相邻散热片之间的距离设置为第二距离,如0.8mm,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例如,散热模组304中M个散热片的形状相同,长、宽、厚分别为25mm、9mm、0.2mm,一般情况下,每两个相邻的散热片的间距为0.8mm,M个散热片中与显示单元芯片相对的宽度为2cm的第一散热片组306-1中的每两个相邻的两个散热片的间距设置为1.3mm,那么与显示单元相对的第一散热片组306-1中的散热片的个数约为13个,而与第一散热片组没有重叠散热片的具有相同宽度的第二散热片组306-2中散热片的个数为20个,很显然冷空气流过13个散热片带走的热量小于冷空气流过20个散热片带走的热量,进而电子设备散热时传递给显示单元芯片的热量得到了减小。当然第一散热片组306-1中可以部分散热片的相邻间距较大,只要是通过减少第一散热片组306-1中的散热片的个数来达到减少散热,进而减小传递给显示单元芯片的热量的目的均符合本申请实施例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将方式一和方式二结合,通过减小第一散热片组的散热片的总体积,减小第一散热片组散出的热量,来达到减小传递给显示单元芯片的热量的目的,也均符合本申请实施例的要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降低与显示单元芯片相对的散热片的散热效率来减小传递给显示单元芯片的热量,从而降低显示单元的表面温度,不会影响电子设备的整体散热水平,即电子设备的工作不会受到影响。经过测试,采取方式一或方式二中的方案可以使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分别降低2.2摄氏度和2.1摄氏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电子设备散热片排布不规则,M个散热片组成的散热片组上会存在散热不均匀的现象,由冷热空气对流的原理可知,在散热时,虽然散热片的散热效率看似有所降低,但是电子设备的内部会形成冷热风对流,从而,只会使处理芯片的温度上升1~2摄氏度。电子设备处理模块的处理芯片的正常工作温度最高可达100摄氏度以上,一般情况下,电子设备在工作时处理芯片的温度为60~70摄氏度,1~2摄氏度的上升温度不足以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相对而言,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一般为30~40摄氏度,当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高于40摄氏度,用户在使用时,就会有烫手的不适感觉,尤其对于具有触控操作的电子设备,用户手指需要经常与显示单元碰触,那么过高的表面温度会造成用户的使用困扰,此时,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降低2摄氏度对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模组包含M个散热片,M个散热片中包含宽度相同的第一散热片组和第二散热片组,第一散热片组由N个散热片组成,第二散热片组由P个散热片组成,且P个散热片中至少有一个散热片没有在所述N个散热片中,其中,N个散热片对应于所述显示单元芯片,且N个散热片的第一散热效率低于P个散热片的第二散热效率,使得电子设备散热传递给显示单元芯片的热量相对减小,从而减小电子设备显示单元的表面温度,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子设备的散热使得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过高,进而减小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降低电子设备表面温度,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以及避免由于表面温度持续过高给电子设备带来的寿命损耗的技术效果。
(2)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系统功耗不会受到影响,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通过降低电子设备系统功耗来降低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而带来的电子设备的系统功耗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的技术问题,那么电子设备不需要因为要降低功耗而减少功能设置。
(3)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转轴为下沉式设计,并通过改变散热模组的散热片的排布规则,将M个散热片中的与显示单元芯片相对的N个散热片的长度做小,或将N个散热片中相邻的两个散热片的间距做大,即减少第一散热片组中散热片的数量,使得N个散热片的散热效率变小,进而减小传递给显示单元芯片的热量,最终达到降低显示单元的表面温度的目的。其中,转轴的下沉式设计符合电子设备如超薄型笔记本电脑的ID设计要求,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通过改变电子设备外形结构设计来降低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时,限制了电子设备外形设计的技术问题,从而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时不会出现使用不便,同时电子设备的外形设计也不会因为散热的需求而受到限制。
(4)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M个散热片中的与显示单元芯片相对的N个散热片的长度做小,或将N个散热片中相邻的两个散热片的间距做大,使得散热模组的重量减小,进而减小了电子设备的重量,提高了电子设备的便携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7)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包括:显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上,第一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下端部的所述第一本体内,显示单元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
转轴;
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转轴连接,所述第二本体包括:一壳体,第二电路板,容置于所述壳体中,处理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散热模组,贴近于所述处理模块设置,出风口,对应所述散热模组开设在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侧部的所述壳体上;
其中,所述散热模组包括M个散热片,所述M个散热片中有N个散热片组成一宽度为第一宽度的第一散热片组,所述第一散热片组对应于所述显示单元芯片,所述第一散热片组的第一散热效率低于所述M个散热片中的P个散热片组成的一宽度为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散热片组的第二散热效率,所述P个散热片中至少有一个散热片没有在所述N个散热片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单元为触控显示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为下沉式转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下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下沉式转轴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到第一相对位置时,所述出风口与所述下端部相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散热片透过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显示单元芯片相对。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的第一长度值小于所述P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的第二长度值。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散热片中至少有相邻的两个散热片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P个散热片中至少有两个相邻散热片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CN201310535560.2A 2013-11-01 2013-11-01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6152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35560.2A CN104615216B (zh) 2013-11-01 2013-11-01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35560.2A CN104615216B (zh) 2013-11-01 2013-11-01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15216A CN104615216A (zh) 2015-05-13
CN104615216B true CN104615216B (zh) 2018-04-27

Family

ID=53149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35560.2A Active CN104615216B (zh) 2013-11-01 2013-11-01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1521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69244Y (zh) * 2004-01-20 2005-01-05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笔记型计算机显示卡的连接装置
TW200516378A (en) * 2003-11-03 2005-05-16 Quanta Comp Inc Computer device an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thereof
CN2854687Y (zh) * 2005-10-31 2007-01-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电脑结构
CN101763154A (zh) * 2008-12-24 2010-06-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鼓风装置
CN202003615U (zh) * 2011-03-14 2011-10-05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散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61278B1 (ko) * 2012-03-22 2018-05-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16378A (en) * 2003-11-03 2005-05-16 Quanta Comp Inc Computer device an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thereof
CN2669244Y (zh) * 2004-01-20 2005-01-05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笔记型计算机显示卡的连接装置
CN2854687Y (zh) * 2005-10-31 2007-01-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电脑结构
CN101763154A (zh) * 2008-12-24 2010-06-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鼓风装置
CN202003615U (zh) * 2011-03-14 2011-10-05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15216A (zh) 2015-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71409B2 (en) Terminal device
US2009023737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ndheld device and stylus
CN104423083A (zh) 显示装置
CN106413348A (zh) 一种终端
CN104063087A (zh) 触控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04981134A (zh) 一种电子装置
US10664026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04733519U (zh) 一种电子装置
CN112333992B (zh) 电子设备
CN104615216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04126162A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键盘配置
KR101359740B1 (ko) 컴퓨터 케이스
CN111781757A (zh) 一种全面屏触控加固显示器
US11379000B2 (en)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7473535U (zh) 一种平板电脑用的散热外壳
CN204925875U (zh) 一种高集成的aio电脑一体机
TWM463971U (zh) 電子裝置
CN106250869A (zh) 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
CN202472503U (zh) 一种计算机主机
CN107027266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CN203759592U (zh) 计算机机板配置结构
CN211982368U (zh) 电子设备
CN203930760U (zh) 手术室触摸平板式控制屏
CN2713533Y (zh) 微型计算机散热装置
CN215529064U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