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97699A - 光出射装置及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出射装置及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97699A
CN104597699A CN201410573495.7A CN201410573495A CN104597699A CN 104597699 A CN104597699 A CN 104597699A CN 201410573495 A CN201410573495 A CN 201410573495A CN 104597699 A CN104597699 A CN 1045976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source portion
light
thermal component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734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97699B (zh
Inventor
古井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976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76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976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76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4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 F21V5/048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the lens being a simple lens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point-like source for emitting mainly in one direction and having an axis coincident with the main light transmission direction, e.g. convergent or divergent lenses, plano-concave or plano-convex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13Plural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5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 H04N9/3161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using laser light sou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提高光源部的冷却效率的光出射装置及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光出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光源部(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其分别沿预定平面使光出射以形成沿所述预定平面的光层;框架(51),其安装有该多个光源部;和一个散热部件(53),其与所述多个光源部的每个能导热地连接。这样,与在各光源部单独设置散热部件的情况相比,能扩大散热部件的散热面积。

Description

光出射装置及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出射装置及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检测在预先确定的坐标输入区域内操作的手指和/或指示工具(例如,指示棒等)所产生的指示位置的坐标输入装置。作为此类坐标输入装置,提出了一种坐标输入装置,其在显示图像的显示面上形成沿该显示面的光(红外光)层,并检测由指示工具反射光的反射位置来作为指示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坐标输入装置具备:由显示装置构成的平面状的输入部;在该输入部的两端部附近分别配置的左坐标传感器单元及右坐标传感器单元;设置于输入部周围的后向反射部件;和控制单元。各传感器单元分别具有坐标检测用投光构件和坐标检测用受光构件。坐标检测用投光构件的构成具备:出射红外光的红外LED(发光二极管);和将该红外光作为在上下方向上限制于水平方向角度范围内的光束来投出的投光透镜,该坐标检测用投光构件向输入部出射红外光以在输入部上形成薄的红外光层。
此处,在上述输入部上进行使用指示工具的操作时,从上述坐标检测用投光构件投出的光的一部分被手指和/或指示工具遮蔽,光强度仅在该遮蔽部分减小。因此,上述坐标输入装置由坐标检测用受光构件检测在输入部上产生的光量分布的变化范围,并由控制单元算出上述指示位置的坐标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785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处,可考虑将专利文献1记载的右坐标传感器单元及左坐标传感器单元构成为一个单元以简化该单元的构成及配置。
另一方面,红外LED虽然是发热体但却具有不耐热的性质,因此需要冷却。由此,可考虑以下构成:分别设置与红外LED能导热地连接的散热部件,且由该各散热部件将对应的红外LED的热放出。
于是,提出了一种构成:构成一种光出射装置,该光出射装置具备多个传感器单元,该传感器单元具有红外LED等固体光源、使来自该固体光源的光平行化的平行化透镜和使平行化的光扩散的扩散透镜(例如,鲍威尔透镜),相对于平行化透镜将固体光源及扩散透镜进行位置调整,并且将该固体光源和散热片能导热地连接。
然而,在上述构成中,为了相对于平行化透镜将固体光源进行位置调整,而需要将保持该固体光源并进行位置调整的工具配置于与该固体光源的光出射侧相反侧。在该构成中,存在设置较大型散热片的空间变得不足的问题。此外,在将各固体光源进行位置调整后,需要对各固体光源连接散热片。因此,必须在各固体光源单独设置散热片,除了部件数量增加之外,还存在冷却效率没有相应提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能提高光源部的冷却效率的光出射装置及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的光出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光源部,其分别沿预定平面使光出射以形成沿所述预定平面的光层;一个散热部件,其与所述多个光源部的每个能导热地连接;和框架,其安装有所述散热部件。
根据上述第一方式,上述光出射装置具备与多个光源部的每个能导热地连接的一个散热部件。这样,能用一个散热部件将多个光源部冷却,因此与在每个光源部设置散热片的情况相比,能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此外,通过用一个散热部件将在各光源部产生的热放出,而能采用较大的散热部件。因此,能提高各光源部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光源部分别具有:固体光源,其使光出射;平行化透镜,其使来自所述固体光源的光平行化;和扩散透镜,其使由所述平行化透镜平行化的光扩散以形成所述光层,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多个光源部所具有的所述固体光源的每个连接。
根据上述第一方式,多个光源部所具有的固体光源的每个都与散热部件直接连接。这样,能将由该固体光源产生的热高效地传导到散热部件。因此,能有效地冷却各光源部。
再有,如果相对于各固体光源调整平行化透镜及扩散透镜的位置,则能不改变多个固体光源的位置地调整上述光的出射方向。因此,不需要在与来自该各固体光源的光的出射方向相反侧配置把持各固体光源的工具,因此能相对于各固体光源在与光的出射方向相反侧形成空间。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在该空间配置较大的散热部件,因此能可靠地扩大在光源部产生的热的散热面积。因此,能提高各光源部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框架能导热地连接。
根据上述第一方式,能将传导到散热部件的光源部的热传导到框架并放出。因此,能进一步放大由光源部产生的热的散热面积,且能进一步提高各光源部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光源部包括:第一光源部,其以第一方向为中心使光扩散出射,以形成沿所述预定平面的光层;和第二光源部,其以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为中心使光扩散出射,以形成沿所述预定平面的光层,所述第一光源部和所述第二光源部配置成所述第一方向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延长线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侧且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侧相交,所述散热部件配置于与来自所述第一光源部及所述第二光源部的光的出射方向相反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放大包括由第一光源部形成的光层和由第二光源部形成的光层在内的光层的面积。
此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在与该第一方向相反侧且与第二方向相反侧相交。由此,在与第一光源部及第二光源部的各自的光出射侧相反侧,产生具有第一光源部及第二光源部夹持的夹角的大体三角形形状的空间。因此,通过将在与来自第一光源部及第二光源部的光的出射方向相反侧的位置配置的散热部件配置于该空间内,而能有效活用该空间,且能不使光出射装置大型化地采用较大的散热部件。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第一光源部及第二光源部的各自的冷却效率。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涉及的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光出射装置形成沿预定平面的光层,所述光出射装置具备:光源部,其形成所述光层;框架,其将所述光源部固定;和散热部件,其安装于所述框架,且与所述光源部能导热地连接,所述光源部具有:固体光源;平行化透镜,其使从所述固体光源入射的光平行化;和扩散透镜,其使从所述平行化透镜入射的光扩散出射以形成所述光层,该制造方法包括: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其相对于在所述散热部件固定的所述固体光源将所述平行化透镜进行位置调整并固定;和扩散透镜固定工序,其相对于已固定的所述平行化透镜将所述扩散透镜进行位置调整并固定。
根据上述第二方式,在相对于在散热部件固定的固体光源将平行化透镜进行位置调整后将扩散透镜进行位置调整,因此不需要将固体光源正确地进行位置调整。即、不需要在相对于固体光源设置散热部件侧设置配置调整该固体光源的位置的工具的空间。因此,能扩大相对于固体光源设置散热部件的空间,因而能采用较大的散热部件。因此,能适当地制造提高光源部的冷却效率的光出射装置。
在上述第二方式中,优选的是,包括固体光源设置工序,其在实施所述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前在固定于所述框架的所述散热部件设置所述固体光源。
根据上述第二方式,在将固体光源预先设置于散热部件后进行各透镜的位置调整,因此不需要在相对于平行化透镜等进行位置调整的固体光源安装散热部件。因此,能简化光出射装置的制造工序。
在上述第二方式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中,通过向相对于配置所述固体光源的设计上的光轴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移动来调整所述平行化透镜的位置,在所述扩散透镜固定工序中,通过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转动、以与所述光轴正交的转轴为中心的转动以及向相对于所述光轴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移动中的至少一个来调整所述扩散透镜的位置。
根据上述第二方式,平行化透镜的调整仅是向相对于上述设计上的光轴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容易地实施平行化透镜的调整。此外,扩散透镜的调整通过以上述光轴为中心的转动、以与该光轴正交的转轴为中心的转动以及向相对于该光轴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移动中的至少一个来实施。这样,能将扩散透镜可靠地调整为适当的位置及方向。再有,该平行化透镜及扩散透镜的调整以设计上的光轴为基准来进行,因此不需要与从固体光源出射的光的中心轴对齐地来进行。因此,在该固体光源相对于设计上的光轴倾斜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以设计上的光轴为基准来实施平行化透镜及扩散透镜的位置调整。因此,能较容易地实施各透镜的位置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显示系统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出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出射装置的底面部的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将盖取下的状态的光出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将上盒取下的状态的光出射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从底面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幕单元的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幕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幕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光源部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10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平行化透镜的调整步骤的图。
图11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平行化透镜的调整步骤的图。
图12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扩散透镜的调整步骤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光出射装置  51框架  52L第一光源部  52R第二光源部53散热部件  521固体光源  522平行化透镜  523扩散透镜L1第一方向  L2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像显示系统的概要构成)
图1是表示图像显示系统10的使用状态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显示系统10具备:光出射装置1、投影机PJ、屏幕SC及图像生成装置GN。
在该图像显示系统10中,光出射装置1沿屏幕SC使光(例如红外光)出射,并形成沿该屏幕SC的被投射面SC1的光层(light layer)。
此外,投影机PJ将从图像生成装置GN接收的图像投射到上述投射面SC1,以能视觉识别地显示该图像。此外,投影机PJ具备摄像装置CM,该摄像装置拍摄包括在被投射面SC1中显示图像的图像显示区域在内的摄像区域,并将该摄像装置CM所形成的摄像图像发送到图像生成装置GN。
另一方面,图像生成装置GN在上述图像显示区域中基于上述摄像图像来解析从光出射装置1出射并由使用者的手指和/或指示工具反射的光的反射位置(手指和/或指示工具所形成的指示位置)。而且,图像生成装置GN基于该解析结果来生成用点和/或线表示上述反射位置的图像,并将该图像发送到投影机PJ。
这样,在图像显示系统10中,将在该被投射面SC1显示包括被投射面SC1上的手指和/或指示工具所形成的指示位置的轨迹在内的图像。
下面对图像显示系统10的各构成进行说明。
光出射装置1具有形成沿预定平面的光层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光出射装置1在设置屏幕SC的壁面WS配设。而且,该光出射装置1在沿预定的平面即被投射面SC1的区域(相互作用区域LE)内形成光层。
再有,对光出射装置1的具体构成,在后面详细描述。
(投影机的构成)
投影机PJ由固定于上述壁面WS的天花板悬挂件M悬挂,并设置于接近天花板面RS的位置。该投影机PJ是调制来自设置于内部的光源装置的光以形成根据从上述图像生成装置GN接收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并将形成的图像在上述被投射面SC1放大投射的显示装置。
此外,投影机PJ具备上述摄像装置CM,并将该摄像装置CM形成的摄像图像发送到图像生成装置GN。该摄像装置CM与图像生成装置GN组合而构成检测上述图像显示区域中的上述指示位置的检测装置。
(图像生成装置的构成)
图像生成装置GN包括例如PC(个人计算机)等,并具有取得从投影机PJ发送的摄像图像以检测取得的摄像图像中的上述光的反射位置来作为指示位置的作为检测装置的功能。再有,摄像图像中的图像显示区域的范围能通过执行校准来预先把握。因此,通过检测上述反射位置,而能取得被投射面SC1上的指示工具等所形成的指示位置的坐标。
此外,图像生成装置GN生成用点和/或线表示取得的指示位置的图像。再有,将生成的图像发送到投影机PJ。
(光出射装置的构成)
图2是表示光出射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光出射装置1沿被投射面SC1使光扩散出射,从而形成上述光层。如图2所示,此类光出射装置1具备在内部收纳装置主体3(参照图5)的壳体2。
壳体2具备分别互相组合的上盒21、下盒22及盖23,且该壳体2具有由这些部件形成的顶面部2A、底面部2B、正面部2C、背面部2D、左侧面部2E及右侧面部2F。
具体地,上盒21构成顶面部2A、正面部2C、背面部2D、左侧面部2E及右侧面部2F的各自的一部分。
下盒22构成底面部2B、正面部2C、背面部2D、左侧面部2E及右侧面部2F的各自的一部分。
盖23安装于上盒21,且覆盖在该上盒21作为操作部件设置的刻度盘211(参照图4及图5)。
再有,底面部2B在将光出射装置1设置于上述壁面WS(参照图1)时与该壁面WS相对。此外,顶面部2A位于与底面部2B相反侧。再有,正面部2C位于从后述的光源部5出射的光的出射方向侧,且在光出射装置1设置于上述壁面WS时朝向屏幕SC侧(被投射面SC1侧)。背面部2D位于与该正面部2C相反侧。而且,在使顶面部2A位于上方地与正面部2C正对时,左侧面部2E位于左侧,右侧面部2F位于右侧。
图3是从底面侧观察光出射装置1的图。
如图2及图3所示,下盒22具有跨越底面部2B、正面部2C及左侧面部2E的左侧凹部2G和跨越底面部2B、正面部2C及右侧面部2F的右侧凹部2H。
在左侧凹部2G内,构成后述的光源部5的第一光源部52L(参照图6及图7)露出。而且,第一光源部52L在图3中的以L1方向为中心的点划线的范围内使光扩散出射。
在右侧凹部2H内,构成后述的光源部5的第二光源部52R(参照图6及图7)露出。而且,第二光源部52R在图3中的以L2方向为中心的点划线的范围内使光扩散出射。
由该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形成的光层(分别形成于点划线内的光层)的一部分互相重叠,通过该光层,而使整个被投射面SC1(图1)由该光层覆盖。
图4是表示将盖23取下的状态的光出射装置1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在将盖23取下时,顶面部2A的一部分露出。在由该盖23覆盖的顶面部2A的部位,如图4所示,配置有两个刻度盘211和两个凹部212。
刻度盘211(将位于左侧面部2E侧及右侧面部2F侧的刻度盘分别设为211L、211R)具有主体部211A和轴部及齿轮(皆省略图示)。
主体部211A形成为大体圆筒状,并位于壳体2外。该主体部211A是在使刻度盘211转动时由使用者握持的部位,在该主体部211A的侧面,形成有凹凸。此外,轴部的一端与主体部211A连接,且在另一端固定有齿轮。因此,在主体部211A以轴部为中心转动时,该轴部及齿轮也在相同方向上转动。该齿轮与构成后述调整机构8的齿轮821啮合。
凹部212(将位于左侧面部2E侧及右侧面部2F侧的凹部分别设为212L、212R)位于对应的刻度盘211(主体部211A)的周围,并沿该刻度盘211的转动方向形成为圆弧状。该凹部212例如形成为能将操作主体部211A的使用者的手指的一部分插入的程度的深度。
(装置主体的构成)
图5是表示将上盒21取下的状态的光出射装置1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装置主体3具备光幕单元4和基板9,这些部件配置于下盒22内。
其中,基板9是配置于下盒22内的右侧面部2F侧、向光幕单元4供给电力、并且控制该光幕单元4的控制基板。该基板9和光幕单元4由电缆(省略图示)来电连接。
(光幕单元的构成)
图6是表示光幕单元4的背面的俯视图。
光幕单元4形成沿上述被投射面SC1的光层。该光幕单元4具备光源部5、基板6、支撑部件7及调整机构8。再有,对于光源部5,在后面详细描述。
基板6是安装有电路元件的大体矩形形状的电路基板。该基板6与上述基板9连接,且根据从该基板9输入的控制信号来使光源部5点亮。
支撑部件7除了支撑光源部5及基板6之外还与后述的调整机构8卡合。该支撑部件7从顶面部2A侧观察形成为正面部2C侧的端部7C比背面部2D侧的端部7D宽度大的大体T形。
在该支撑部件7的大体中央,形成有使后述的光源部5嵌入的开口部(省略图示)。此外,在端部7C的大体中央固定基板6,在该端部7C的两端(上述左侧面部2E侧及右侧面部2F侧的端部),配置后述的调整机构8的第一调整机构82L及第二调整机构82R。
在该支撑部件7的端部7D侧的位置,突设有向顶面部2A侧突出的支点部(省略图示)。该支点部是在通过后述的调整机构8使支撑部件7倾斜时成为支点的部位。
(调整机构的构成)
调整机构8调整支撑部件7相对于上述被投射面SC1的倾斜,从而调整配置于该支撑部件7的光源部5所形成的光的出射方向(光层相对于被投射面SC1的倾斜)。如图5及图6所示,该调整机构8具有固定部件81和第一调整机构82L及第二调整机构82R。
其中,固定部件81是形成为俯视大体U形的板体,且设置成覆盖上述支撑部件7的端部7C侧的一部分。该固定部件81与该支撑部件7独立地固定于下盒22的内面。
第一调整机构82L及第二调整机构82R分别具备齿轮821、轴部件822(图6)、移动部件823(图6)及施力部件(省略图示)。
齿轮821相对于上述固定部件81固定于顶面部2A侧。该齿轮821与对应的上述刻度盘211的齿轮啮合。
轴部件822的一端在齿轮821的中央螺钉固定。在该轴部件822的侧面,形成有沿该轴部件822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的螺纹齿(省略图示),移动部件823与该螺纹齿螺合。
移动部件823安装于该轴部件822的另一端侧。具体地,在移动部件823的中央形成有孔,在该孔的内面,形成有与上述螺纹齿螺合的螺纹槽。该移动部件823相对于上述支撑部件7在底面部2B侧固定于该支撑部件7。
施力部件配置于固定部件81和支撑部件7之间。而且,施力部件作用将支撑部件7向移动部件823施力的作用力。该施力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一端与固定部件81抵接,另一端与支撑部件7抵接。然而,施力部件的构成不限于螺旋弹簧,也可以是其他构成。
在该调整机构8中,例如,刻度盘211L的主体部211A(参照图4)在该刻度盘211L的转动方向之一上转动时,与该刻度盘211L的齿轮(省略图示)啮合的第一调整机构82L的齿轮821向与刻度盘211L相反方向转动。在齿轮821转动时,轴部件822在相同方向上转动,但是,安装于该轴部件822的移动部件823固定于支撑部件7。因此,根据轴部件822的转动,移动部件823及被向该移动部件823侧施力的支撑部件7沿该轴部件822的中心轴向顶面部2A侧移动。反之,上述主体部211A在刻度盘211L的转动方向中另一方向上转动,齿轮821及轴部件822向与上述相反方向转动,从而移动部件823及支撑部件7沿轴部件822的中心轴向底面部2B侧移动。
通过该刻度盘211L及第一调整机构82L,来调整支撑部件7的左侧面部2E侧的端部的倾斜(相对于被投射面SC1的倾斜)。
再有,与使刻度盘211R转动的情况同样地,支撑部件7沿构成第二调整机构82R的轴部件822的中心轴向顶面部2A侧及底面部2B侧移动,并调整支撑部件7的右侧面部2F侧的端部的倾斜(相对于被投射面SC1的倾斜)。
通过如上述那样调整支撑部件7的倾斜,而能调整来自在该支撑部件7固定的光源部5的光的出射方向(光层相对于被投射面SC1的倾斜)。
(光源部的构成)
图7是从底面部2B侧观察光源部5的立体图,图8是将第一光源部52L分解的光源部5的分解立体图。
光源部5使光出射以形成上述光层。如图6~图8所示,该光源部5具有:框架51;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和散热部件53。
(框架的构成)
框架51是在上述支撑部件7固定的大体L形的板体。在该框架51,在多个部位形成有将散热部件53固定于框架51的螺钉插穿的孔部(省略图示)。相对于该框架51,散热部件53配置于背面部2D侧,且将该框架51和散热部件53能导热地连接。
(第一光源部及第二光源部的构成)
如图3及图6所示,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分别以不同方向即L1方向及L2方向为中心来使光扩散出射。该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配置成L1方向的延长线和L2方向的延长线在与该L1方向相反侧且与L2方向相反侧相交。
其中,如图8所示,第一光源部52L具有:固体光源521;平行化透镜522;扩散透镜523;第一保持框524;及第二保持框525。再有,第二光源部52R也与第一光源部52L同样地具有上述构成521~525。因此,在下面,对第一光源部52L进行说明,并对第二光源部52R省略说明。
固体光源521出射红外光。在本实施方式中,固体光源521为LD(激光二极管),但是,也可以是其他的固体光源。
平行化透镜522使从固体光源521入射的光平行化。
扩散透镜523是使从平行化透镜522入射的平行光在预定范围内均等地扩散出射的激光线性发生器透镜(所谓的鲍威尔透镜)。
第一保持框524在保持平行化透镜522的状态下安装于后述的散热部件53的第一支撑部53L。如图8所示,该第一保持框524具有:嵌合部5241;向固体光源521侧突出的突出部5242;多个孔部5243;和向扩散透镜523侧突出的筒状部5244及一对突出部5245。
嵌合部5241由贯穿第一保持框524的大体圆形形状的孔构成。在该嵌合部5241,嵌合上述平行化透镜522。
突出部5242形成为大体圆筒状,在第一光源部52L安装于第一支撑部53L时,突出部5242插入该第一支撑部53L的固体光源配置部531内。
在第一保持框524安装于第一支撑部53L时,在多个孔部5243中插入有保持框支撑部532。
筒状部5244在嵌合部5241的周围形成为从扩散透镜523侧观察将圆的一部分切除的形状。在将第一光源部52L组合时,在该筒状部5244中插入第二保持框525的一部分。
一对突出部5245形成于夹持筒状部5244的位置。在将第一光源部52L组合时,该突出部5245插入第二保持框525中。
第二保持框525在保持扩散透镜523的状态下安装于第一保持框524。该第二保持框525具有嵌合部5251、突出部5252及一对凹部5253。
嵌合部5251形成为贯穿第二保持框525。在该嵌合部5251,嵌合有上述扩散透镜523。
突出部5252形成为与上述筒状部5244对应的形状,在将第二保持框525安装于第一保持框524时,突出部5252插入该筒状部5244内。
一对凹部5253形成于夹持突出部5252的位置。在将第二保持框525安装于第一保持框524时,上述一对突出部5245插入该一对凹部5253。
(散热部件的构成)
散热部件53配置于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的光出射侧。该散热部件53从底面部2B侧观察形成为大体等腰梯形形状,且配置成该梯形形状的上底部分和斜边部分(将上底和下底的各自相同侧的端部间连接的边的部分)与框架51重叠。
该散热部件53支撑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此外,散热部件53与构成该各光源部52L、52R的固体光源521及框架51能导热地连接,并将由该固体光源521产生的热放出。该散热部件53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导热性好的金属形成的、所谓的散热片,且在顶面部2A侧及底面部2B侧的每个具有突出的多个叶片53A。
如图7及图8所示,该散热部件53具有与上述等腰梯形的斜边部分对应的部位中的、位于左侧面部2E侧的斜边部分53L和位于右侧面部2F侧的斜边部分的第二支撑部53R。其中,第一支撑部53L是支撑第一光源部52L的部位,第二支撑部53R是支撑第二光源部52R的部位。
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部53L具有固体光源配置部531及保持框支撑部532。
固体光源配置部531是位于第一支撑部53L的大体中央的凹部,在该凹部的底,将第一光源部52L的固体光源521使光出射方向朝向外侧地配置。再有,在散热部件53,形成有与固体光源配置部531连接且在与配置于该固体光源配置部531内的固体光源521的光出射方向相反方向上延伸的凹部53B。在该凹部53B内,配置从该固体光源521延伸的电极线。
保持框支撑部532是从第一支撑部53L突出的四个突出部。该保持框支撑部532各自的沿第一支撑部53L的面形成为长方形形状。而且,该保持框支撑部532中的、位于第一支撑部53L左侧及右侧的两个保持框支撑部532配置成该长方形的长边方向沿上下方向(将顶面部2A及底面部2B间连接的方向),其他两个保持框支撑部532配置成该长方形的长边方向沿左右方向(将左侧面部2E及右侧面部2F间连接的方向)。即、保持框支撑部532中的至少任一个其长度方向沿与其不同的方向。该保持框支撑部532插入上述孔部5243,从而第一保持框524由第一支撑部53L支撑。
再有,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支撑部53R也与第一支撑部53L同样地具有固体光源配置部531及保持框支撑部532。而且,在该固体光源配置部531内,配置第二光源部52R的固体光源521,保持框支撑部532支撑构成第二光源部52R的第一保持框524。
(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平行化透镜及扩散透镜的位置调整方法))
图9是表示第一光源部52L的构成的示意图。再有,在以下的图及说明中,将沿设计上的光轴AX且从固体光源521出射的光传播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Z方向正交且互相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及Y方向。
在制造上述光出射装置1时,需要使构成上述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的固体光源521、平行化透镜522及扩散透镜523的位置对齐。因此,在光出射装置1的制造工序中,除了对散热部件53设置固体光源521的固体光源收置工序外,还包括以下所示的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及扩散透镜固定工序。
图10是表示调整平行化透镜522的位置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在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中,在用固体光源收置工序进行固体光源521向固体光源配置部531的配置及固定后,调整平行化透镜522的位置,再将该平行化透镜522固定。
此处,在组装第一光源部52L时,如图10所示,有时将固体光源521以相对于设计上的光轴AX倾斜的状态固定。在该情况下,在与上述光轴AX正交的面(XY平面)内,从固体光源521出射的光中的中心轴C1的光经平行化透镜522入射的位置(入射位置)从上述光轴AX偏离。在如上述那样该入射位置从上述光轴AX偏离时,从固体光源521出射的光不会适当地入射到扩散透镜523。
图11是表示将平行化透镜522进行位置调整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与之相对,如图11所示,在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中,在相对于上述光轴AX的正交方向(即、沿XY平面的方向)上使平行化透镜522移动来调整上述入射位置。此外,根据需要,在沿设计上的光轴AX的方向(即、Z方向)上使平行化透镜522移动,以调整上述入射位置。该平行化透镜522的位置调整及固定使用把持第一保持框524的工具来进行。
通过该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在将固体光源521相对于上述光轴AX倾斜固定的情况下,也能使上述入射位置与该光轴AX对齐。
再有,第一保持框524向第一支撑部53L的固定通过紫外线硬化粘接剂等各种粘接剂所形成的粘接固定来进行。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用其他方法来固定。
图12是表示将扩散透镜523进行位置调整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在上述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后实施的扩散透镜固定工序中,在相对于上述光轴AX调整扩散透镜523的位置后进行固定。
此处,如图12所示,由所谓鲍威尔透镜所构成的扩散透镜523在平行化透镜522侧的端部、即光入射侧的端部具有两个倾斜面5231、5232相交的边缘5233。在光没有适当地向该边缘5233入射时,使该光在适当的范围扩散出射变得困难。
此外,在没有相对于上述光轴AX将扩散透镜523在适当的方向上设定时,难以形成沿预定的平面(例如,被投射面SC1)的光层。
因此,除了以上述光轴AX为中心的转动及以与该光轴AX正交的转轴为中心的转动之外,还实施向沿光轴AX的方向的移动以及向相对于该光轴Ax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移动,从而在调整扩散透镜523的位置后将该扩散透镜523固定。再有,如果扩散透镜523位于上述入射位置,则通过以上述光轴AX为中心的转动、以与该光轴AX正交的转轴为中心的转动及向相对于该光轴AX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移动而能调整扩散透镜523的位置以使扩散出射的光层沿上述预定的平面。
该扩散透镜523的位置调整能通过将保持该扩散透镜523的第二保持框525用把持平行化透镜522的工具来把持并使该工具转动及移动来实施。
此外,第二保持框525向第一保持框524的固定通过紫外线硬化粘接剂等各种粘接剂所形成的粘接固定来进行。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用其他方法来固定。
如上所述,通过将平行化透镜522及扩散透镜523用工具等调整固定,在以相对于设计上的光轴AX倾斜的状态将固体光源521固定于散热部件53的情况下,也能吸收该固体光源521的偏离且能构成使光在适当方向上扩散出射的第一光源部52L。
再有,如上所述,第二光源部52R具有与第一光源部52L相同的构成。由此,在该第二光源部52R中,也能通过经过上述固体光源收置工序、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及扩散透镜固定工序来组装该第二光源部52R。
以上,根据说明的图像显示系统10,具有以下的效果。
光出射装置1具备与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的每个能导热地连接的一个散热部件53。这样,与在各光源部52L、52R的每个分别设置散热部件的情况相比,能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此外,通过用一个散热部件53将由各光源部52L、52R产生的热放出,而能采用较大的散热部件53。因此,能提高各光源部52L、52R的冷却效率。
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的每个所具有的固体光源521与散热部件53直接连接。因此,能将各固体光源521产生的热高效地传导到散热部件53。因此,能有效地冷却各光源部52L、52R。
散热部件53与框架51能导热地连接。这样,能使传导到散热部件53的各光源部52L、52R的热向框架51传导并放出。因此,能进一步扩大由各光源部52L、52R产生的热的散热面积,且能进一步提高该光源部52L、52R的冷却效率。
光出射装置1具备:以L1方向为中心使光扩散出射而形成沿被投射面SC1的光层的第一光源部52L;和以与该L1方向不同的L2方向为中心使光扩散出射以形成沿被投射面SC1的光层的第二光源部52R。这样,能扩大形成的光层的面积。
此外,如图3及图6所示,L1方向和L2方向在与L1方向相反侧及与L2方向相反侧相交。因此,如图6所示,在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的各自的与光出射侧相反侧,产生具有由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夹持的夹角的大体三角形形状的空间。通过在该空间内配置散热部件53,而能有效活用该空间,且能不使光出射装置1大型化地采用较大的散热部件53。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的各自的冷却效率。
此外,在上述光出射装置1的制造工序中,在相对于在散热部件53固定的固体光源521将平行化透镜522进行位置调整后,将扩散透镜523进行位置调整。这样,不需要相对于设计上的光轴AX将固体光源521正确地进行位置调整。即、不需要在相对于固体光源521设置散热部件53侧(与光出射侧相反侧)设置配置将该固体光源521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工具的空间。因此,由于能扩大相对于固体光源521设置散热部件53的空间,因此能采用较大的散热部件53。因此,能适当地制造使各光源部52L、52R的冷却效率提高的光出射装置1。
在上述制造工序中,在实施上述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前,实施在散热部件53所具有的固体光源配置部531内将固体光源521固定的固体光源收置工序。这样,在将固体光源预先设置于散热部件后,调整各透镜522、523的位置,因此不需要在相对于平行化透镜522等进行位置调整的固体光源521安装散热部件53。因此,能简化光出射装置1的制造工序。
由于平行化透镜522的调整仅是向相对于上述设计上的光轴AX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容易地实施该调整。此外,扩散透镜523的调整通过以该光轴AX为中心的转动、以与该光轴AX正交的转轴为中心的转动以及向相对于该光轴AX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移动中的至少任一个来实施。因此,能将扩散透镜523可靠地调整为适当的位置及方向。
再有,该平行化透镜522及扩散透镜523的调整以设计上的光轴AX为基准来进行,因此不需要与从固体光源521出射的光的中心轴C1对齐地来进行。因此,在固体光源521相对于该光轴AX倾斜配置的情况下,也能以该光轴AX为基准来适当地调整平行化透镜522及扩散透镜523。因此,能比较容易地实施各透镜522、523的调整操作。
(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能实现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都包含于本发明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出射装置1具有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该各光源部52L、52R与散热部件53能导热地连接。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与一个散热部件53能导热地连接的光源部的数量可适当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分别具有固体光源521、平行化透镜522及扩散透镜523。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也可包括其他光学部件。
此外,散热部件53与各固体光源521能导热地连接,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固体光源521和散热部件53之间,可设有其他部件。即、只要能将在固体光源521产生的热传导到散热部件53,则例如也可将固体光源521固定于框架51。再有,散热部件53可不固定于框架51。还有,如果是各光源部52R、52L固定于散热部件53、该散热部件53固定于框架51的构成,则可将光源部5一体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分别以不同方向即L1方向及L2方向为中心使光扩散出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各光源部52L、52R所形成的光的出射方向可适当改变。例如,可将该各光源部配置成来自各光源部的光的出射方向在各光源部的光出射侧相交。再有,也可将各光源部配置成分别在相同方向上使光出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中,通过在相对于设计上的光轴AX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使平行化透镜522移动,来调整该平行化透镜522的位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即、能沿该光轴AX使平行化透镜522移动,且能以与该光轴AX正交的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再有,平行化透镜522可相对于从固体光源521出射的光的中心轴进行位置调整,扩散透镜523也可相对于该中心轴或从平行化透镜522出射的光的中心轴进行位置调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架51具有大体L形形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具有俯视大体U形形状等其他形状。即、只要能在与来自第一光源部52L及第二光源部52R的光的出射方向相反侧设置配置散热部件53的空间,则可以是任何形状。再有,可采用将框架51形成为平板状且在该框架51的底面部2B侧配置散热部件53的构成。此外,可将各光源部52L、52R及散热部件53配置于框架51的顶面部2A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2具备覆盖刻度盘211的盖23,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只要能防止意外操作刻度盘211,则可以是任何构成。例如,可设置在调整光出射装置1形成的光层相对于被投射面SC1的倾斜后将刻度盘211固定的锁定机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体光源521采用出射红外光的构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只要是预定波长带域的光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幕单元4具备调整机构8,但是,也可使用与调整机构8不同的机构来调整从光源部5出射的光的出射角度。此外,也可不设置调整机构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显示系统10中的摄像装置CM设置于投影机PJ,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投影机PJ和摄像装置CM可以是分体的。
此外,图像生成装置GN基于该摄像装置CM所形成的拍摄图像来检测指示工具等所产生的使用者的指示位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采用以下构成:摄像装置CM检测投影机PJ所形成的被投射面SC1中的指示位置,解析该被投射面SC1的图像显示区域内的指示位置的坐标,并将该坐标发送到图像生成装置GN。
再有,在图像显示系统10中,具备投影机PJ来作为显示装置,并将由该投影机PJ投射并显示图像的屏幕SC的被投射面SC1设为本发明的预定的平面。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采用液晶、等离子及有机EL(电致发光)等各种显示器来代替投影机PJ及屏幕SC。在该情况下,可使该显示器的显示面为本发明的预定的平面。

Claims (7)

1.一种光出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光源部,其分别沿预定平面使光出射以形成沿所述预定平面的光层;
一个散热部件,其与所述多个光源部的每个能导热地连接;和
框架,其安装有所述散热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出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光源部分别具有:
固体光源,其使光出射;
平行化透镜,其使来自所述固体光源的光平行化;和
扩散透镜,其使由所述平行化透镜平行化的光扩散以形成所述光层,
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多个光源部所具有的所述固体光源的每个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出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部件与所述框架能导热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出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光源部包括:
第一光源部,其以第一方向为中心使光扩散出射,以形成沿所述预定平面的光层;和
第二光源部,其以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为中心使光扩散出射,以形成沿所述预定平面的光层,
所述第一光源部和所述第二光源部配置成所述第一方向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延长线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侧且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侧相交,
所述散热部件配置于与来自所述第一光源部及所述第二光源部的光的出射方向相反侧的位置。
5.一种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光出射装置形成沿预定平面的光层,
所述光出射装置具备:
光源部,其形成所述光层;
框架,其将所述光源部固定;和
散热部件,其安装于所述框架,且与所述光源部能导热地连接,
所述光源部具有:
固体光源;
平行化透镜,其使从所述固体光源入射的光平行化;和
扩散透镜,其使从所述平行化透镜入射的光扩散出射以形成所述光层,
该制造方法包括:
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其相对于在所述散热部件固定的所述固体光源将所述平行化透镜进行位置调整并固定;和
扩散透镜固定工序,其相对于已固定的所述平行化透镜将所述扩散透镜进行位置调整并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固体光源设置工序,其在实施所述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前在固定于所述框架的所述散热部件设置所述固体光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平行化透镜固定工序中,通过向相对于配置所述固体光源的设计上的光轴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移动来调整所述平行化透镜的位置,
在所述扩散透镜固定工序中,通过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转动、以与所述光轴正交的转轴为中心的转动以及向相对于所述光轴正交的正交方向的移动中的至少一个来调整所述扩散透镜的位置。
CN201410573495.7A 2013-10-31 2014-10-23 光出射装置及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5976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6546 2013-10-31
JP2013226546A JP6244823B2 (ja) 2013-10-31 2013-10-31 光出射装置及び光出射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7699A true CN104597699A (zh) 2015-05-06
CN104597699B CN104597699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995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73495.7A Active CN104597699B (zh) 2013-10-31 2014-10-23 光出射装置及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00928B2 (zh)
JP (1) JP6244823B2 (zh)
CN (1) CN1045976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51997A1 (en) * 2018-01-31 2019-08-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ighting assembly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46530A1 (en) * 2004-12-30 2006-07-0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d backlight apparatus
US20110133670A1 (en) * 2009-12-04 2011-06-09 Qbas Tech. Co., Ltd. Street lamp capable of adjusting illuminating range thereof and having LEDs as light source
US20120120655A1 (en) * 2010-11-11 2012-05-17 Bridgelux, Inc. Ac led array module for street light applications
US20120268656A1 (en) * 2009-12-28 2012-10-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3292232A (zh) * 2012-03-05 2013-09-11 王玉林 Led机车前照灯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8559B2 (ja) * 2004-12-13 2010-06-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座標入力装置、座標入力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5208737B2 (ja) * 2006-07-03 2013-06-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システム及び映像投射方法
JP2008227883A (ja) * 2007-03-13 2008-09-25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5159347B2 (ja) * 2008-02-06 2013-03-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
US8773007B2 (en) * 2010-02-12 2014-07-08 Cree, Inc. Lighting devices that comprise one or more solid state light emitters
JP5197712B2 (ja) * 2010-10-27 2013-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46530A1 (en) * 2004-12-30 2006-07-0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d backlight apparatus
US20110133670A1 (en) * 2009-12-04 2011-06-09 Qbas Tech. Co., Ltd. Street lamp capable of adjusting illuminating range thereof and having LEDs as light source
US20120268656A1 (en) * 2009-12-28 2012-10-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120120655A1 (en) * 2010-11-11 2012-05-17 Bridgelux, Inc. Ac led array module for street light applications
CN103292232A (zh) * 2012-03-05 2013-09-11 王玉林 Led机车前照灯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17003A1 (en) 2015-04-30
JP6244823B2 (ja) 2017-12-13
JP2015087572A (ja) 2015-05-07
CN104597699B (zh) 2017-04-12
US9300928B2 (en) 2016-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87222B2 (ja) 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これに用いる製造装置、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これに用いる製造装置
JP5174285B1 (ja) 情報取得装置及び情報取得装置を搭載する物体検出装置
JP5271278B2 (ja) 顕微鏡の照明装置
US10724708B2 (en) Spotlight comprising a support and at least one light module to produce a light beam and a light device comprising said spotlight
CN108692263A (zh) 用于光源的定位框架
JP2010518435A5 (zh)
CN105479052A (zh) 一种焊缝跟踪传感器结构
JP2011117849A (ja) 物体検出装置および情報取得装置
KR20100132633A (ko) 줌 및 각도조절 기능을 구비한 led 조명장치
US9265417B2 (en) Slit lamp microscope
WO2012124208A1 (ja) 発光装置、情報取得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物体検出装置
CN104597699A (zh) 光出射装置及光出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JPWO2012133081A1 (ja) 物体検出装置および情報取得装置
US10648647B2 (en) Spotlight adapted for a light device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ight module with an adjustable position and a light device comprising said spotlight
JP6654956B2 (ja) 光照射装置
WO2012176623A1 (ja) 物体検出装置および情報取得装置
KR20180113755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발광 모듈, 라이다 및 라이다의 구동방법
JP2011061301A (ja) 撮像装置
JP6421326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2013145123A (ja) 広角反射同軸照明付光学系
JP2002221416A (ja) 墨出し装置
JP2014048129A (ja) 物体検出装置および情報取得装置
CN216490820U (zh) 一种3d结构光信息采集装置
JP2014048128A (ja) 物体検出装置および情報取得装置
TWI305625B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