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40722A - 倾斜式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倾斜式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40722A
CN104540722A CN201480002087.4A CN201480002087A CN104540722A CN 104540722 A CN104540722 A CN 104540722A CN 201480002087 A CN201480002087 A CN 201480002087A CN 104540722 A CN104540722 A CN 1045407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support bracket
spring
engaging portion
steer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20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40722B (zh
Inventor
尾石祐
筱原茂雄
荒川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40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07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40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07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在二次碰撞时转向柱(4b)以及支撑托架(17b)能够平滑地向前方位移的构造。施力弹簧(32a)的弹簧侧卡定部(40)以将卡定片(41)向下方推压的状态卡合于支撑托架(17b)的卡定片(41)。施力弹簧(32a)的推压部(35a)以使向上方的推压力作用于转向柱(4b)的状态卡合在转向柱(4b)的承受面。在二次碰撞时,在转向柱(4b)和支撑托架(17b)能够向前方位移的行程的中途,施力弹簧(32a)向前方位移,与操控力辅助装置(5)的齿轮壳(12)干涉的情况下,弹簧侧卡定部(40)和卡定片(41)的卡合被解除,允许转向柱(4b)和支撑托架(17b)进一步向前方位移。

Description

倾斜式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调节方向盘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以及用于在碰撞事故时保护与方向盘碰撞的驾驶员的冲击吸收装置的倾斜式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8所示,转向装置被构成为将方向盘1的运动经转向主轴2向转向齿轮传递,将转向角赋予左右的操控轮3。另外,为使方向盘1和驾驶员的位置关系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变化而具备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以及上下位置的功能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被广泛使用。
图9以及图10表示日本特开2011-218941号公报记载的以往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备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具备:在后端部固定了方向盘1的转向主轴2;将该转向主轴2旋转自由地支撑在其内侧的转向柱4;用于将辅助扭矩赋予该转向主轴2的操控力辅助装置5;和用于基于该转向主轴2的旋转使拉杆6位移的转向齿轮单元7。另外,前后方向是指车辆的前后方向。
转向主轴2通过将内主轴8和外主轴9可进行旋转力的传递并且可进行轴方向的相对位移地组合而构成。通过内主轴8和外主轴9的轴方向的位移,除可进行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调节外,还可在碰撞事故时,使转向主轴2的全长缩小,缓和对碰撞到方向盘1的驾驶员的冲击。
转向柱4被构成为,在被配置在前侧的内柱10的后端侧部分可进行轴方向的相对位移地外嵌被配置在后侧的外柱11的前端侧部分,由此可与转向主轴2一起进行轴方向的扩缩。内柱10的前端部被结合固定在构成操控力辅助装置5的齿轮壳12的后端面。另外,内主轴8被插入齿轮壳12内,内主轴8的前端部与构成操控力辅助装置5的输入轴结合。在该输入轴上经扭力杆连结着构成操控力辅助装置5的输出轴13,输出轴13的前端部从齿轮壳12的前端面突出,经中间轴以及自由接头与转向齿轮单元7连结。
内柱10由前侧支撑托架14经齿轮壳12被支撑在车身15的一部分。另外,齿轮壳12由前侧支撑托架14被支撑成以枢轴16为中心摆动自由。另外,外柱11的靠前端部分由后侧支撑托架17支撑在车身15的一部分。另外,后侧支撑托架17在被施加朝向前方的强的冲击的情况下,可向前方脱离地被支撑在车身15上。
为使后侧支撑托架17可向前方脱离,如图10所示,在构成后侧支撑托架17的左右1对支撑板部18的每一个的上端部向转向柱4的侧方突出地设置有结合板部19。在每一个结合板部19形成切口20,以在结合板部19的后端缘开口。而且,在每一个切口20中卡定由未图示出的螺栓固定在车身15上的封闭容器21。在每一个封闭容器21的左右侧面形成有用于使结合板部19中的切口20的左右侧缘部卡合的卡合槽22,在其中间部形成有用于使前述螺栓插通的上下方向通孔23。
在碰撞事故时,从驾驶员的身体经方向盘1、转向主轴2向转向柱4施加朝向前方的大的冲击载荷。由此,转向主轴2以及转向柱4具有一面吸收其冲击的能量一面使全长缩小的倾向。此时,虽然后侧支撑托架17具有与外柱11一起向前方位移的倾向,但是,封闭容器21均与前述螺栓一起停止在原来的位置。其结果为,封闭容器21均从切口20向后方脱出,允许方向盘1向前方的位移。利用这样构成的冲击吸收机构,在碰撞事故时,吸收从驾驶员施加给方向盘1的冲击能量,谋求保护驾驶员。
另外,为了可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以及上下位置,外柱11可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位移地被支撑于后侧支撑托架17。更具体地说,在外柱11的前端部下表面一体地设置具有在宽度方向相互隔离的1对被夹持部24的柱侧托架25。另外,在这些被夹持部24的相互匹配的位置分别形成在前后方向伸长的柱侧通孔26。另外,在后侧支撑托架17的每一个的支撑板部18中相互匹配并且与柱侧通孔26的前后方向一部分匹配的部分,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伸长的车身侧通孔27。而且,在被夹持部24由支撑托架17的支撑板部18夹持的状态下,使结合螺母29拧合在杆状部件28的另一端,该杆状部件28从一方到另一方(从图10的右侧到左侧)插通柱侧通孔26以及车身侧通孔27。结合螺母29通过调节手柄30而旋转自由。
基于调节手柄30的操作,结合螺母29旋转,使结合螺母29和杆状部件28的头部31的间隔扩缩,据此,可使支撑板部18彼此的间隔扩缩,将外柱11固定在后侧支撑托架17,或者将固定解除,另外,可使被夹持部24彼此的间隔扩缩,将外柱11固定在内柱10或者将固定解除。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结合螺母29和头部31的间隔扩开的状态下,能够在杆状部件28可以在柱侧通孔26的内侧位移的范围(伸缩调节范围)内,使外柱11相对于内柱10在前后方向相对位移,进行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调节。另外,能够在杆状部件28可以在车身侧通孔27的内侧位移的范围(倾斜调节范围)内,使转向柱4以枢轴16为中心在上下方向摆动位移,进行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
另一方面,图11表示日本特开2006-159920号公报记载的具备赋予转向柱4a向上方的推压力的施力弹簧32的以往的倾斜式转向装置。施力弹簧32是所谓的双扭弹簧,通过对弹簧钢制的1根线材施加折曲加工等而形成,将被设置在线材的靠两端部分的1对螺旋弹簧部33配置在后侧支撑托架17a的前方,并且,在通过将1对螺旋弹簧部33扭转而在这些螺旋弹簧部33产生扭转方向的弹力的状态下,使施力弹簧32的两端部卡合在被设置在后侧支撑托架17a的前端的前板部34的一部分,并且,在通过由线材的中间部构成的推压部35使向上方的推压力作用于转向柱4a的状态下进行组装。
通过设置施力弹簧32,防止在操作了调节手柄30时,转向柱4a因重力向下方摆动,并且,能够谋求减轻调节转向柱4a的高度位置时所需要的力。但是,在将施力弹簧32作为图9以及图10所示的具备冲击吸收机构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中的转向柱4的支撑机构来应用的情况下,在二次碰撞时,施力弹簧32也与卡定着施力弹簧32的两端部的后侧支撑托架17和外柱11一起向前方位移,螺旋弹簧部33碰撞于构成操控力辅助装置5的齿轮壳12的后端部等被配置在施力弹簧32的前方的部件,存在阻止施力弹簧32进一步向前方位移的可能性。
当在阻止了施力弹簧32进一步向前方位移的状态下,后侧支撑托架17以及外柱11欲进一步向前方位移的情况下,在没有解除施力弹簧32向后侧支撑托架17a的卡定状态的情形,存在施力弹簧32在齿轮壳12的后端部和后侧支撑托架17之间顶住,妨碍后侧支撑托架17以及外柱11向前方的平滑的位移的可能性。
另外,在二次碰撞时,即使解除了施力弹簧32的向后侧支撑托架17的卡定状态,若后侧支撑托架17进一步向前方位移,则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后侧支撑托架17和螺旋弹簧部33在前后方向上干涉,成为后侧支撑托架17a向前方的位移的障碍,妨碍后侧支撑托架17以及外柱11向前方的平滑的位移。另外,这样的状况在将二次碰撞时转向柱4a以及后侧支撑托架17a可向前方位移的冲击吸收机构应用到图11所示的倾斜式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也是同样。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89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599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如下的构造:即使是在将用于使向上方的推压力作用于转向柱的施力弹簧应用到具备冲击吸收机构的倾斜式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在二次碰撞时,施力弹簧也不会干涉,转向柱以及支撑托架能够平滑地向前方位移。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具备施力弹簧的倾斜式转向装置,该施力弹簧以被架设在转向柱和支撑托架之间的状态被设置且用于使向上方的推压力作用于该转向柱,其特征在于下述结构:当在二次碰撞时,在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的行程的中途,前述施力弹簧与这些部件一起向前方位移,在该施力弹簧与被配置在更前方的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干涉的情况下,解除该施力弹簧向前述支撑托架的卡定状态,允许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进一步向前方位移。另外,在本发明中,行程在具备伸缩机构的构造的情况下,是指二次碰撞时的转向柱可在前后方向(轴方向)收缩的长度,在不具备伸缩机构的构造的情况下,是指二次碰撞时的转向柱可向前方位移的长度。
具体地说,本发明的倾斜式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支撑托架和施力弹簧。前述转向柱具备经由被设置在宽度方向的枢轴支撑于在车身上固定的部分的前部,能够以该枢轴为中心摆动位移,并且,在内侧旋转自由地支撑转向主轴。在该转向主轴的后端部支撑固定方向盘。另外,前述支撑托架具备:能够向前方脱离地被支撑在车身上的结合板部;和1对支撑板部,向下方垂下地被固定在该结合板部,能够通过相互的间隔的扩缩而成为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并保持前述转向柱的状态,和能够进行前述转向柱的前述摆动位移的状态。
更具体地说,在前述转向柱的轴方向一部分设置有柱侧托架。另外,在前述1对支撑板部的相互匹配的部分设置在上下方向伸长的车身侧通孔,在前述柱侧托架中与前述车身侧通孔匹配的部分在宽度方向贯通地设置柱侧通孔。另外,在具备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该柱侧通孔在前后方向伸长。设置杆状部件,以在宽度方向上将前述车身侧通孔以及前述柱侧通孔插通,在该杆状部件上具备对前述1对支撑板部彼此的间隔进行扩缩的机构。再有,在该杆状部件的端部设置调节手柄,伴随着该调节手柄的转动,对前述1对支撑板部彼此的间隔进行扩缩的机构进行工作。
前述施力弹簧以能够与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一起向前方位移的方式被组装在该转向柱和该支撑托架之间,被构成为可向该转向柱赋予向上方的推压力。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倾斜式转向装置中,前述施力弹簧具备1对卡定臂部和推压部。在前述1对卡定臂部的每一个的一部分形成有弹簧侧卡定部,该弹簧侧卡定部均被卡定在形成于前述支撑托架的托架侧卡定部。另外,前述推压部被直接或者间接地卡定在前述转向柱的一部分,使以前述弹簧侧卡定部为支点的向上方的推压力作用于该转向柱。而且,本发明的倾斜式转向装置被构成为,当在二次碰撞时,在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可向前方位移的行程的中途,前述施力弹簧在前后方向与被配置在该施力弹簧的前方的部件干涉的情况下,前述弹簧侧卡定部和前述托架侧卡定部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前述施力弹簧不向前方位移而是停止在该地点,允许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进一步向前方位移。
本发明的倾斜式转向装置优选被构成为,在前述弹簧侧卡定部的向前述托架侧卡定部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进一步向前方位移时,前述施力弹簧和前述支撑托架不会在前后方向上干涉。
优选前述施力弹簧由1根线材构成,并且还具备1对螺旋弹簧部,前述推压部通过对前述线材的中间部实施弯曲成形而形成,前述1对螺旋弹簧部通过将前述线材的靠两端部分卷绕成螺旋状而被形成,并且被形成为以相互在宽度方向隔离的状态,前述1对卡定臂部通过前述线材的两端部被形成,并且,被形成为从前述1对螺旋弹簧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向后方延伸出的状态,以及前述托架侧卡定部被分别设置在前述1对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侧面。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前述1对螺旋弹簧部在前述1对支撑板部的前方,被配置在没有与该1对支撑板部在前后方向重叠并且与前述1对卡定臂部在宽度方向上匹配的位置。
另外,优选前述1对螺旋弹簧部以及前述1对卡定臂部在宽度方向上被配置在前述1对支撑板部的外侧,前述托架侧卡定部被设置在前述1对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
本发明的倾斜式转向装置优选还具备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被支撑于在前述车身上固定的部分,在二次碰撞时,一面防止前述支撑托架的落下一面对该支撑托架向前方的位移进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更优选在前述1对卡定臂部中的在二次碰撞时与前述托架侧卡定部滑动接触的部分,设置有相对于前述引导部件引导前述支撑托架的方向上下平行或者上下大致平行的弹簧侧导向部。
在本发明的倾斜式转向装置中,优选在前述弹簧侧卡定部形成有低摩擦材制的涂料层。或者,优选在前述弹簧侧卡定部和前述托架侧卡定部的卡定部分涂敷有油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倾斜式转向装置,在二次碰撞时,能够使转向柱以及支撑托架向前方平滑地位移。即、在本发明中,当在二次碰撞时与转向柱以及支撑托架一起向前方位移的施力弹簧与其它的部件在前后方向干涉的情况下,该施力弹簧的弹簧侧卡定部的向前述支撑托架的托架侧卡定部的卡定状态被解除。由此,不存在在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可向前方位移的行程的中途,前述施力弹簧在前述其它的部件和前述支撑托架之间顶住的情况。其结果为,允许在二次碰撞时,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向前方平滑地位移。
另外,在本发明的倾斜式转向装置中,通过采用在前述施力弹簧向前述支撑托架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进一步向前方位移时,前述施力弹簧和前述支撑托架在前后方向不会干涉的结构,由此能够在二次碰撞时确保大的行程,并且可遍及该行程的全长地使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向前方平滑地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1例的、以平时的状态表示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从图1的下方看的仰视图。
图3是以在二次碰撞时外柱以及支撑托架向前方位移的中途的状态表示图1所示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从图3的下方看的仰视图。
图5是以在二次碰撞时外柱以及支撑托架向前方位移完的状态表示图1所示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从图5的下方看的仰视图。
图7是以从斜后方看的状态表示从图1所示的装置取出的支撑托架、封闭容器以及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转向装置的1例的大致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的1例的局部切断侧视图。
图10是图9的X-X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以往的具备施力弹簧的倾斜式转向装置的1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1例。在本例中,将本发明应用在倾斜式转向装置中的可调节方向盘的高度位置和前后位置这两者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具体地说,本例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4b,其通过将被配置在前侧的内柱10和被配置在后侧的外柱11a组合而构成;支撑托架17b,其可向前方脱离地被支撑在车身15上,且具有被构成为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转向柱4b的1对支撑板部18a;和施力弹簧32a,其以可与转向柱4b以及支撑托架17b一起向前方位移的状态被组装在转向柱4b和支撑托架17b之间,并向转向柱4b赋予向上方的推压力。
转向柱4b具备经被设置在宽度方向的枢轴16被支撑于在车身上固定的部分的前部,能够以枢轴16为中心摆动位移,并且,在内侧旋转自由地支撑将方向盘1支撑固定在其后端部的转向主轴2。另外,在将转向柱4b的前部经前侧支撑托架14(参见图9)可摆动位移地支撑于在车身上固定的部分的构造中,支撑托架17b相当于所谓的后侧支撑托架。
在构成转向柱4b的外柱11a的轴方向一部分设置柱侧托架25a。另外,在1对支撑板部18a的相互匹配的部分设置在上下方向伸长的车身侧通孔27,在柱侧托架25a中与车身侧通孔27匹配的部分在宽度方向贯通地设置在前后方向伸长的柱侧通孔26。在宽度方向将车身侧通孔27以及柱侧通孔26插通地设置杆状部件28,在杆状部件28上具备对1对支撑板部18a彼此的间隔进行扩缩的机构。作为这样的机构,除由拧合在杆状部件28的头部和杆状部件28的顶端部的螺母构成的机构外,也可以采用使用了凸轮装置的机构等。在杆状部件28的端部设置调节手柄30,随着调节手柄30的转动使得对前述1对支撑板部18a彼此的间隔进行扩缩的机构工作,由此可切换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并保持构成转向柱4b的外柱11a的状态和可使转向柱4b摆动位移的状态。
本例的特征在于,在具备用于使向上方的推压力作用于转向柱4b的施力弹簧32a的带冲击吸收机构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中,对施力弹簧32a的形状及其支撑构造进行了钻研这点。由于本例的特征部分以外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的构造与以往的构造相同,所以,省略或者简略其说明,下面,以本例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构成本例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的支撑托架17b由上方托架43和被设置在上方托架43的下方的左右1对支撑板部18a构成。上方托架43是在宽度方向伸长的1张板状部件,由左右1对结合板部19a和在宽度方向被设置在结合板部19a之间的连续板部44构成。连续板部44在与处于两侧的结合板部19a相比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使结合板部19a的宽度方向内端彼此连结。另外,在连续板部44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靠后端部分形成在上下方向将连续板部44贯通的被引导侧通孔45。
1对支撑板部18a将其上端部通过焊接等手段结合固定在1对结合板部19a和连续板部44的连续部的下表面。在支撑板部18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靠前端部分设置通过将其一部分向宽度方向外方折曲而形成的卡定片41。另外,卡定片4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托架侧卡定部。托架侧卡定部的构造并不限定于卡定片41,作为托架侧卡定部,也可以采用突起等其它的任意的卡定构造。另外,在本例中,使构成支撑托架17b的1对前板部34a的在上下方向的长度尺寸变小,使前板部34a的下端缘位置与以往构造相比位于上方。这样,在二次碰撞时,防止这些前板部34a和施力弹簧32a在前后方向的干涉,且谋求提高施力弹簧32a相对于支撑托架17b的组装性。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车身15和构成支撑托架17b的上方托架43的上表面之间设置在二次碰撞时一面防止支撑托架17b的落下一面对支撑托架17b向前方的位移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46。引导部件46是在宽度方向长的一张板状部件,由左右1对固定板部47和被设置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引导板部48构成。在固定板部47的中央部形成在上下方向将固定板部47贯通的固定用通孔49。另外,在这些固定板部47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向宽度方向外方突出地形成1对固定凸缘部50。在每一个固定凸缘部50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将固定凸缘部50贯通的固定侧小通孔51。
引导板部48在与两侧的固定板部47相比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将固定板部47的宽度方向内端彼此连结。即、引导部件46具有沿着上方托架43的上表面的形状。另外,在引导板部4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在组装状态下与构成上方托架43的连续板部44的被引导侧通孔45在宽度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匹配的位置形成引导侧长孔52,所述引导侧长孔52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其宽度方向尺寸比被引导侧通孔45的直径稍大。
引导部件46被配置在组装了封闭容器21的上方托架43的上方,并且,在使固定板部47的固定用通孔49和封闭容器21的上下方向通孔23匹配的状态下,由用于将封闭容器21向车身固定的未图示出的螺栓结合固定在车身15上。另外,引导部件46的前端部由从下方插通固定凸缘部50的固定侧小通孔51的未图示出的螺栓结合固定在车身15上。因此,引导部件46在二次碰撞时,阻止相对于车身15的前后方向的位移。这样,在将引导部件46结合固定在车身15上的状态下,连续板部44的被引导侧通孔45和引导部件46的引导侧长孔52的前后方向后端部匹配。
在被引导侧通孔45和引导侧长孔52中插通将其头部配置在连续板部44的下方的螺栓53的轴部,且在该轴部中与引导板部48相比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形成的阳螺纹部上拧合螺母54。在这种状态下,连续板部44以及引导板部48未被强力地夹持在螺栓53的头部和螺母54之间,而是被结合成能够进行上方托架43相对于引导部件46的前后方向的位移。即、在引导部件46和支撑托架17b结合了的状态下,支撑托架17b以被垂吊支撑于引导部件46的状态由引导部件46引导前后方向的位移。另外,在本例中,滑板55以使螺栓53的轴部中的向引导板部48的上方突出的部分插通形成在滑板55中央的通孔的状态被设置在支撑托架17b的连续板部44的上表面和螺母54的下表面之间。据此,支撑托架17b由引导部件48在前后方向上被平滑地引导。另外,由引导部件48引导支撑托架17b的构造并不限定于本例的构造,也能够采用通过被固定在车身上的引导部件和支撑托架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卡合,由前述引导部件引导该支撑托架的公知的各种构造。
构成本例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的施力弹簧32a被架设在构成转向柱4b的外柱11a和支撑托架17b之间,在组装状态下,赋予转向柱4b的外柱11a向上方的推压力,与转向柱4b以及和转向柱4b一起升降的部件的重量平衡。本例中的施力弹簧32a具有所谓的双扭弹簧的构造,由弹簧钢制的1根线材构成,具备1对螺旋弹簧部33a;被设置在螺旋弹簧部33a彼此的宽度方向的之间的部分的推压部35a;和1对卡定臂部36。但是,本发明的施力弹簧并不限定于本例的构造,能够采用2个扭转弹簧等被架设在转向柱4b和支撑托架17b之间,并且,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特征的任意的构造的弹簧。
螺旋弹簧部33a分别通过将前述线材的靠两端部分卷绕成螺旋状以相互同心且在宽度方向隔离的状态形成。推压部35a通过对前述线材的中间部实施弯曲成形,将该中间部折返成U字形而形成,具备相互平行的1对直线部37和连结这些直线部37的后端部彼此的圆弧状的第一连结部38。由第二连结部39连结1对直线部37的前端部和两侧的螺旋弹簧部33a的相互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另外,优选第二连结部39中的在组装状态下配置在支撑板部18a的前方的部分(宽度方向靠外端的部分)尽可能地配置在前方。这样,在二次碰撞时,第二连结部39不会成为支撑托架17b向前方位移的障碍。
另外,1对卡定臂部36因前述线材的两端部而使全体在前后方向长,从上下方向看具有大致直线形状,从侧方看具有Z字形弯曲的形状(三角波形状)。另外,在卡定臂部36的靠后端部分通过将前述线材向上方稍稍突出地(折曲角度为钝角)折曲而形成大致L字形的弹簧侧卡定部40。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将在转向柱4b以及支撑托架17b从1对卡定臂部36中的二次碰撞时与卡定片41滑动接触的部分即从弹簧侧卡定部40的前端向前方位移完的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下处于卡定片41和前后方向匹配的位置的部分(图1中α所示的部分),作为相对于引导部件46引导支撑托架17b的方向(前后方向)上下平行或者上下大致平行的弹簧侧导向部56。换言之,弹簧侧导向部56以相对于引导板部48的上表面上下平行或者上下大致平行的状态被设置。在像本例这样,弹簧侧导向部56由相对于引导板部48的上表面稍许倾斜的多个(本例的情况下2个)直线部构成为Z字形形状的情况下,1对卡定臂部36被配置成这些直线部的斜度的平均值相对于引导部件46引导支撑托架17b的方向上下平行或者上下大致平行。替代性地在弹簧侧导向部56由平缓的曲线构成为整体成为波形的情况下,1对卡定臂部36被配置成由线性近似求出的假想线相对于引导部件46引导支撑托架17b的方向上下平行或者上下大致平行。这些卡定臂部36的前端部以卡定臂部36从1对螺旋弹簧部33a的相反侧的端部向后方延伸出的方式被连结在这些端部。另外,这些螺旋弹簧部33a和卡定臂部36形成于在宽度方向大致匹配的位置。换言之,螺旋弹簧部33a和卡定臂部36以在前后方向大致重叠的状态被设置。另外,也可以将这些卡定臂部36设置在与螺旋弹簧部33a相比的宽度方向外方。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施力弹簧32a整体性地由低摩擦材制的涂料层覆盖。该低摩擦材制的涂料层通过PTFE(聚四氟乙烯)涂料、氟涂料、二硫化钼涂料、磷酸锌被膜处理等各种表面处理而形成。能够像本例这样,将这样的涂料层形成在施力弹簧32a的整体,也可以仅形成在施力弹簧32a中与构成支撑托架17b、转向柱4b的外柱11a或杆状部件28等周边部件抵接的部分。若像这样限定形成涂料层的部分,则能够抑制用于形成该涂料层的处理成本。
这样的施力弹簧32a将螺旋弹簧部33a配置在与支撑托架17b相比的前侧,且通过将这些螺旋弹簧部33a扭转而在每一个螺旋弹簧部33a产生扭转方向的弹力的状态,使卡定臂部36的弹簧侧卡定部40的后侧半部卡定在支撑托架17b的卡定片41的上表面,并且,使推压部35a与设置在杆状部件28的轴方向中央部的下表面的承受面42卡合。在这种状态下,施力弹簧32a经杆状部件28赋予外柱11a朝向上方的弹力。另外,推压部35a仅通过在其与承受面42之间作用的摩擦力阻止向前后方向相对位移,没有设置除此之外的用于限制推压部35a在前后方向相对位移的构造。另外,承受面42也可以设置在外柱11a的下端。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1对卡定臂部36的弹簧侧卡定部40和支撑托架17b的卡定片41的卡定部分以及推压部35a和杆状部件28的承受面42的抵接部这两者涂敷油脂。作为该油脂,在考虑润滑性、粘性的基础上,能够适宜采用任意种类的油脂,但是,优选采用具有滴下以及飞散微小,具有防锈性,可长期使用,使用温度的范围为大范围这样的特性的油脂。
在组装状态下,被配置在施力弹簧32a中的两侧的卡定臂部36以及螺旋弹簧部33a在宽度方向分别被配置在支撑托架17b的1对支撑板部18a的外侧。即、卡定臂部36和螺旋弹簧部33a被配置于在支撑板部18a和前后方向不重叠的位置。另外,施力弹簧32a的推压部35a在宽度方向上被配置在支撑板部18a彼此之间的部分。因此,在支撑板部18a的前方仅配置施力弹簧32a中的靠近第二连结部39的宽度方向外端的部分。
在组装状态下,施力弹簧32a通过弹簧侧卡定部40向下方推压卡定片41。另外,施力弹簧32a通过推压部35a使以两侧的弹簧侧卡定部40和卡定片41的卡定部分为支点的向上方的推压力作用于转向柱4b的外柱11a。而且,使该推压力(欲使转向柱4b以枢轴16为中心向上方摆动的力)和重力(欲使转向柱4b向下方摆动的力=转矩)平衡,在调节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时,能够减轻用于使转向柱4b以枢轴16为中心摆动所需要的力。另外,在弹簧侧卡定部40和卡定片41进行用于调节方向盘1的高度位置以及前后位置的操作时,施力弹簧32a以不会在前后方向错开的程度的卡定力进行卡合。
本例的倾斜式转向装置在伴随着碰撞事故的二次碰撞时,若驾驶员的身体碰撞方向盘1,则从图1以及图2所示的平时状态开始,使引导部件46以及左右1对封闭容器21保持停在被固定在车身15上的位置,使外柱11a以及支撑托架17b向前方位移。此时,支撑托架17b由引导部件46以阻止了其脱落的状态被引导向前方的位移。因此,在二次碰撞时,虽然支撑托架17b沿引导部件46从车身15脱离,向前方位移,但是,即使是在二次碰撞发展了的状态下也不会落下。由此,在二次碰撞时,支撑托架17b不受从驾驶的手向方向盘1施加的力的方向的影响,稳定地向前方位移。另外,不存在施力弹簧32a由于因支撑托架17b的落下而产生的冲击脱开的情况,因此,施力弹簧32a也与外柱11a以及支撑托架17b一起向前方平滑地位移。
在外柱11a以及支撑托架17b可向前方位移的行程的中段,如图3以及图4所示,施力弹簧32a的靠近第二连结部39中的一方(处于图4的下方的第二连结部39)的宽度方向外端的部分,与作为被配置在施力弹簧32的前方的部件的、设置在构成操控力辅助装置5的齿轮壳12的后端部的承受面57抵接,阻止施力弹簧32a进一步向前方位移。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齿轮壳12的后端部中的与第二连结部39的前述一方抵接的承受面57被设置在与支撑托架17b的位移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这样,通过设置承受面57,在二次碰撞时,能够使施力弹簧32a的前端部(第二连结部39的前述一方的前端部)抵接于承受面57后的施力弹簧32a的姿势稳定。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将齿轮壳12的承受面57设置成仅与第二连结部39的前述一方抵接,但是,也可以将齿轮壳的承受面设置成与两方的第二连结部39抵接。根据这样的构成,在二次碰撞时,能够使施力弹簧32的前端部(两方的第二连结部39的前端部)抵接于承受面后的施力弹簧32的姿势更加稳定。
另一方面,在外柱11a以及支撑托架17b上作用有欲使它们进一步向前方位移的力。而且,在施力弹簧32a的弹簧侧卡定部40和支撑托架17b的卡定片41的卡合脱开,施力弹簧32a停在该地点的状态下,外柱11a和支撑托架17b进一步向前方位移,成为图5以及图6所示的向前方位移完的状态。这样,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施力弹簧32a与作为存在于更前方的其它的部件的、设置在齿轮壳12的后端部的承受面57在前后方向干涉的情况下,施力弹簧32a的弹簧侧卡定部40的向作为支撑托架17b的托架侧卡定部的卡定片41的卡定状态被解除。由此,不存在如下的情况:在转向柱4b的外柱11a以及支撑托架17b可向前方位移的行程的中途,施力弹簧32a在齿轮壳12的承受面57和支撑托架17b之间顶住。其结果为,在二次碰撞时,允许外柱11a以及支撑托架17b向前方平滑地位移。
另外,在从图3以及图4所示的状态向图5以及图6所示的状态转移时,不存在支撑托架17b和施力弹簧32a在前后方向干涉的情况。由此,能够在二次碰撞时确保大的行程,且可遍及该行程的全长使外柱11a以及支撑托架17b向前方平滑地位移。另外,虽然伴随着外柱11a和支撑托架17b向前方的位移,卡定片41在使施力弹簧32a的卡定臂部36向上方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一面与这些卡定臂部36的下端滑动接触一面向前方位移,但是,这样的基于滑动接触的干涉不妨碍外柱11a以及支撑托架17b向前方平滑位移。另外,施力弹簧32a的推压部35a和转向柱4b的承受面42的抵接部也不妨碍外柱11a以及支撑托架17b向前方平滑位移。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转向柱4b以及支撑托架17b从施力弹簧32a的卡定臂部36中的至少弹簧侧卡定部40的前端向前方位移完的状态下处于与卡定片41在前后方向匹配的位置的部分(图1中α所示的部分),设置相对于引导部件46引导支撑托架17b的方向(引导板部48的上表面)上下平行或者上下大致平行的弹簧侧导向部55。由此,在二次碰撞时,在施力弹簧32a与齿轮壳12的后端部干涉,施力弹簧32a没有向前方位移而是停在该地点后,可顺畅地进行支撑托架17b相对于施力弹簧32a向前方的位移。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施力弹簧32a整体形成有低摩擦材制的涂料层,并且,在施力弹簧32a的弹簧侧卡定部40和支撑托架17b的卡定片41的卡合部分以及推压部35a和杆状部件28的承受面42的抵接部涂敷有油脂。由此,在二次碰撞时,在施力弹簧32a与齿轮壳12的后端部抵接,施力弹簧32a向前方的位移被阻止后,能够平滑地进行外柱11a以及支撑托架17b相对于施力弹簧32a向前方的位移。另外,还能够防止这些卡定部分以及抵接部产生基于相互摩擦、擦蹭、振动等的异响。另外,低摩擦材制的涂料只要形成在施力弹簧32a中的至少弹簧侧卡定部40上即可。另外,油脂也可以仅涂敷在弹簧侧卡定部40和支撑托架17b的卡定片41的卡合部分。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还可广泛地应用于无论有无伸缩机构只要具备冲击吸收机构的倾斜式转向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方向盘;2:转向主轴;3:操控轮;4、4a、4b:转向柱;5:操控力辅助装置;6:拉杆;7:转向齿轮单元;8:内主轴;9:外主轴;10:内柱;11、11a:外柱;12:齿轮壳;13:输出轴;14:前侧支撑托架;15:车身;16:枢轴;17、17a:支撑托架(后侧支撑托架);18、18a:支撑板部;19、19a:结合板部;20:切口;21:封闭容器;22:卡合槽;23:上下方向通孔;24:被夹持部;25、25a:柱侧托架;26:柱侧通孔;27:车身侧通孔;28:杆状部件;29:结合螺母;30:调节手柄;31:头部;32、32a:施力弹簧;33、33a:螺旋弹簧部;34、34a:前板部;35、35a:推压部;36:卡定臂部;37:直线部;38:第一连结部;39:第二连结部;40:弹簧侧卡定部;41:卡定片;42:承受面;43:上方托架;44:连续板部;45:被引导侧通孔;46:引导部件;47:固定板部;48:引导板部;49:固定用通孔;50:固定凸缘部;51:固定用小通孔;52:引导侧长孔;53:螺栓;54:螺母;55:滑板;56:弹簧侧导向部;57:承受面。

Claims (9)

1.一种倾斜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向柱,其具备经由在宽度方向设置的枢轴被支撑于在车身上固定的部分的前部,能够以该枢轴为中心摆动位移,并且,在内侧旋转自由地支撑转向主轴;
支撑托架,其具备:能够向前方脱离地被支撑在车身上的结合板部;和1对支撑板部,向下方垂下地被固定在该结合板部,并且能够通过相互的间隔的扩缩而成为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并保持前述转向柱的状态,和能够进行前述转向柱的前述摆动位移的状态;以及
施力弹簧,其以能够与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一起向前方位移的状态,被组装在该转向柱和该支撑托架之间,向该转向柱赋予向上方的推压力,
前述施力弹簧具备推压部和1对卡定臂部,
在前述1对卡定臂部的每一个的一部分上形成弹簧侧卡定部,该弹簧侧卡定部均被卡定在形成于前述支撑托架的托架侧卡定部,
前述推压部被直接或者间接地卡定在前述转向柱的一部分,使以前述弹簧侧卡定部为支点的向上方的推压力作用于该转向柱,以及
当在二次碰撞时,在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能够向前方位移的行程的中途,前述施力弹簧在前后方向与被配置在该施力弹簧的前方的部件干涉的情况下,前述弹簧侧卡定部和前述托架侧卡定部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前述施力弹簧不向前方位移而是停止在该地点,允许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进一步向前方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弹簧侧卡定部的向前述托架侧卡定部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前述转向柱以及前述支撑托架进一步向前方位移时,前述施力弹簧和前述支撑托架不会在前后方向干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施力弹簧由1根线材构成,并且还具备1对螺旋弹簧部,
前述推压部通过对前述线材的中间部实施弯曲成形而形成,
前述1对螺旋弹簧部通过将前述线材的靠两端部分卷绕成螺旋状而被形成,并且,被形成为相互在宽度方向隔离的状态,
前述1对卡定臂部通过前述线材的两端部而被形成,并且,被形成为从前述1对螺旋弹簧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向后方延伸出的状态,以及
前述托架侧卡定部被分别设置于前述1对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侧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倾斜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1对螺旋弹簧部在前述1对支撑板部的前方,被配置在没有与该1对支撑板部在前后方向重叠并且与前述1对卡定臂部在宽度方向匹配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倾斜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1对螺旋弹簧部以及前述1对卡定臂部在宽度方向被配置在前述1对支撑板部的外侧,前述托架侧卡定部被设置在前述1对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被支撑于在前述车身上固定的部分,在二次碰撞时,一面防止前述支撑托架的落下一面对该支撑托架向前方的位移进行引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倾斜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1对卡定臂部中的在二次碰撞时与前述托架侧卡定部滑动接触的部分设置有相对于前述引导部件引导前述支撑托架的方向上下平行或者上下大致平行的弹簧侧导向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弹簧侧卡定部形成有低摩擦材制的涂料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弹簧侧卡定部和前述托架侧卡定部的卡定部分涂敷有油脂。
CN201480002087.4A 2013-01-22 2014-01-20 倾斜式转向装置 Active CN1045407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08919 2013-01-22
JP2013-008919 2013-01-22
JP2013165446 2013-08-08
JP2013-165446 2013-08-08
JP2013-210117 2013-10-07
JP2013210117 2013-10-07
JP2013-255656 2013-12-11
JP2013255656 2013-12-11
PCT/JP2014/050984 WO2014115685A1 (ja) 2013-01-22 2014-01-20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40722A true CN104540722A (zh) 2015-04-22
CN104540722B CN104540722B (zh) 2017-03-01

Family

ID=51227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2087.4A Active CN104540722B (zh) 2013-01-22 2014-01-20 倾斜式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38476B2 (zh)
EP (1) EP2949544B1 (zh)
JP (1) JP5846321B2 (zh)
CN (1) CN104540722B (zh)
WO (1) WO201411568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6902A (zh) * 2017-12-18 2018-09-21 蒂森克虏伯富奥汽车转向柱(长春)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
CN109789890A (zh) * 2016-09-27 2019-05-21 Nsk美国有限公司 具有可靠锁定和能量吸收以及烟火致动器的转向组件
CN116261811A (zh) * 2020-07-31 2023-06-13 Exeo 集团公司 护墙悬吊式天线支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1725B2 (ja) * 2013-01-30 2016-08-1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150333B2 (ja) 2013-01-30 2017-06-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021107B2 (ja) 2013-01-30 2016-11-0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103536B2 (ja) * 2013-07-18 2017-03-2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17248B2 (ja) * 2014-12-24 2018-04-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37229B2 (ja) * 2017-11-17 2021-09-22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1348093A (zh) * 2018-12-24 2020-06-30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转向管柱的溃缩力可变的溃缩机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0047A (zh) * 2001-12-27 2004-05-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可倾斜式转向装置
CN1659072A (zh) * 2002-06-04 2005-08-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倾斜式转向管柱装置
JP2005225298A (ja) * 2004-02-12 2005-08-25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保持装置
CN101088825A (zh) * 2001-12-27 2007-12-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可倾斜式转向装置
CN101541618A (zh) * 2007-02-28 2009-09-2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倾斜式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3227417A1 (en) 2002-05-10 2003-11-11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JP2006159920A (ja) 2004-12-02 2006-06-22 Nsk Ltd 位置調節機能付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79743B2 (ja) 2010-02-19 2013-09-04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位置調整装置
JP5146483B2 (ja) 2010-04-08 2013-02-2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WO2011158787A1 (ja) * 2010-06-16 2011-12-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US8955881B2 (en) * 2011-05-13 2015-02-17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Telescoping steering column having rake spring
JP2013001242A (ja) * 2011-06-16 2013-01-07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0047A (zh) * 2001-12-27 2004-05-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可倾斜式转向装置
CN101088825A (zh) * 2001-12-27 2007-12-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可倾斜式转向装置
CN1659072A (zh) * 2002-06-04 2005-08-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倾斜式转向管柱装置
JP2005225298A (ja) * 2004-02-12 2005-08-25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保持装置
CN101541618A (zh) * 2007-02-28 2009-09-2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倾斜式转向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89890A (zh) * 2016-09-27 2019-05-21 Nsk美国有限公司 具有可靠锁定和能量吸收以及烟火致动器的转向组件
CN109789890B (zh) * 2016-09-27 2022-03-04 Nsk有限公司 溃缩转向柱组件
CN108556902A (zh) * 2017-12-18 2018-09-21 蒂森克虏伯富奥汽车转向柱(长春)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
CN116261811A (zh) * 2020-07-31 2023-06-13 Exeo 集团公司 护墙悬吊式天线支架
CN116261811B (zh) * 2020-07-31 2024-03-19 Exeo 集团公司 护墙悬吊式天线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49544A1 (en) 2015-12-02
US9238476B2 (en) 2016-01-19
EP2949544A4 (en) 2017-07-26
WO2014115685A1 (ja) 2014-07-31
JPWO2014115685A1 (ja) 2017-01-26
CN104540722B (zh) 2017-03-01
EP2949544B1 (en) 2018-08-15
JP5846321B2 (ja) 2016-01-20
US20150069746A1 (en) 2015-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40722A (zh) 倾斜式转向装置
JP675956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RU2465151C2 (ru) Рычаг подвеск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8398496B2 (en) Ball coupling device with hinged connection for two sliding shafts
CN110775148A (zh) 转向装置
EP3798092B1 (en) Steering column and vehicle
EP2996929B1 (en) Motorcycle suspension
CN110775149A (zh) 转向装置
CN110775147A (zh) 转向装置
US20080250886A1 (en) Automatic clearance compensator of support yoke for use in rack and pinion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CN112789212A (zh) 转向传动机构和用于机动车的转向系统
US7992884B2 (en) Steering system
JP6812907B2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
CN107215384B (zh) 车辆转向机构
MX2012014960A (es) Estabilizador de longitud variable para vehiculo, y vehiculo con el estabilizador de longitud variable.
CN109531593B (zh) 机器人及其手臂结构
KR101491181B1 (ko) 차량용 부시장착구조
EP3068684A1 (en) Homokinetic motorcycle transmission and motorcycle comprising said transmission
EP2338763B1 (en) Steering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s with two steering axles
JP2019007534A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
JP651567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11420704B2 (en) Steering group of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thereof
JP2012116337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伸縮軸機構
CN110550088A (zh) 转向管柱和车辆
JP6350022B2 (ja)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