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40694A - 空调壳体 - Google Patents

空调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40694A
CN104540694A CN201380038440.XA CN201380038440A CN104540694A CN 104540694 A CN104540694 A CN 104540694A CN 201380038440 A CN201380038440 A CN 201380038440A CN 104540694 A CN104540694 A CN 1045406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arts
air
rake
split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844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40694B (zh
Inventor
新乡隆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40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06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406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06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8Connections between housing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2001/00635Air-tight seal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壳体。空调壳体形成使空气向室内流通的空气流路(32),具备: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第二分割壳体部件(15、16),其与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彼此嵌合;以及重叠部(33),其从第二分割壳体部件(15、16)侧向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侧延伸,从空气流路(32)侧覆盖在使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与第二分割壳体部件(15、16)嵌合的嵌合部(30、31)形成的间隙。在重叠部(33)与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之间形成有空间(34),该空间(34)用于抑制空气流路(32)中存在的液体到达嵌合部(30、31)。

Description

空调壳体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2年10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237768主张优先权,在此,通过参考而将其公开内容引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向室内吹出的空气的空气通路的空调壳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防止由蒸发器冷凝的水从空调壳体的嵌合部向壳体外部漏出的方法,提出了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嵌合部上设置衬垫的方法、在嵌合部上涂敷可塑性树脂的方法。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35220号公报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们的研究,在所述现有技术中,因在嵌合部上设置衬垫或涂敷可塑性树脂而使得空调壳体的结构变复杂。其结果,材料费增加,或维护时的拆卸以及再组装耗费精力,存在导致成本上升的顾虑。
发明内容
鉴于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简单的结构抑制来自壳体嵌合部的液体渗漏。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壳体,其形成使空气朝向室内流通的空气流路,其中,具备:第一分割壳体部件;第二分割壳体部件,其与第一分割壳体部件彼此嵌合;以及重叠部,其从第二分割壳体部件侧向第一分割壳体部件侧延伸,从空气流路侧覆盖在使第一分割壳体部件与第二分割壳体部件彼此嵌合的嵌合部形成的间隙。在重叠部与第一分割壳体部件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用于抑制空气流路中存在的液体到达嵌合部。
由此,由于从第二分割壳体部件侧向第一分割壳体部件侧延伸的重叠部从空气流路侧覆盖在嵌合部形成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空气流路中存在的液体直接附着于嵌合部的间隙。
此外,能够利用形成在重叠部与第一分割壳体部件之间的空间抑制空气流路中存在的液体到达嵌合部。
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抑制来自嵌合部的液体渗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利用各箭头表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表示车辆搭载状态下的方向。
图1所示的室内空调单元10配置在车室内最前部的未图示的车辆仪表盘(instrument panel)内侧。
室内空调单元10具有送风机单元11与空调主体单元12。空调主体单元12配置在车辆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送风机单元11配置为相对于空调主体单元12向副驾驶席侧离开规定尺寸。
由于图1示出左置方向盘车的例子,因此送风机单元11相对于空调主体单元12配置在右侧。
送风机单元11在其上方部配置切换导入内外部气体的内外部气体切换箱,在该内外部气体切换箱的下方配置有送风机。
内外部气体切换箱切换导入内部气体与外部气体,送风机利用电动马达驱动离心式送风风扇,该离心式送风风扇的送风出口连接于空调主体单元12的空气入口部。
在空调主体单元12中收容有对从送风机输送的空气(送风空气)进行冷却的蒸发器等。
形成送风机单元11以及空调主体单元12的外壳的空调壳体通过将下侧分割壳体部件(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第一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4、第二上侧分割壳体部件(第二分割壳体部件)15以及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第二分割壳体部件)16这四个分割壳体部件紧固为一体而构成。
具体而言,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构成送风机单元11的下部以及空调主体单元12的下部的外壳。第一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4构成送风机单元11的上部的外壳。第二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构成空调主体单元12的右侧的外壳。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6构成空调主体单元12的左侧的外壳。
四个分割壳体部件13~16由聚丙烯这样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且在强度方面优秀的树脂材料成形。并且,通过使用螺钉、金属弹簧夹等紧固部件将分割壳体部件13~16彼此紧固为一体而构成空调壳体。在空调壳体内形成有使空调风朝向室内流通的空气流路。
各分割壳体部件13~16彼此的结合部形成为嵌合构造。具体而言,在形成于一方的分割壳体部件的结合端面的嵌合槽部嵌合形成于另一方的壳体部件的结合端面的嵌合突起部。
在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的下部形成有排水排出管部13a,该排水排出管部13a用于将由空调主体单元12内的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排水)向壳体外部排出。
如图2所示,在空调主体单元12内的空气通路中配置有蒸发器20,在该蒸发器20中,制冷循环系统的低压冷媒从空气吸热而蒸发,从而冷却空气。
在蒸发器20的空气流动下游部配置有加热器芯21,在该加热器芯21中以热水(发动机冷却水)作为热源而加热空气。
车室内吹出空气的温度由空调主体单元12所具备的空气混合门、热水流量调整阀等公知的温度调整部(未图示)调整,将进行该温度调整后的空气经由吹出口切换机构向车室内吹出。
在空调主体单元12内,在蒸发器20的空气流动上游侧的部位配置有用于使冷媒向蒸发器20循环的冷媒配管22。冷媒配管22的一端部与蒸发器20连接,冷媒配管22的另一端部与对制冷循环系统的高压冷媒进行减压的膨胀阀23连接。膨胀阀23固定在空调壳体上。
在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与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的结合部中的、与蒸发器20对置的部位(在图2中是标注有粗虚线的部位),构成有防止在冷媒配管22的表面冷凝的冷凝水向壳体外部渗漏的漏水防止构造。
以下,对漏水防止构造进行具体说明。如图3所示,形成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的结合端面的嵌合突起部30、以及形成于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的结合端面的嵌合槽部31以与其周边部位相比向壳体外侧偏置的方式形成。
在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的结合端面中的、比嵌合槽部31靠空气流路32侧(图3的左侧)的部位,一体成形有向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侧(重力方向下方侧)突出的重叠部33。在重叠部33的前端部中的壳体外侧(图3的右侧)的角部实施了大的倒角。
重叠部33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分离。由此,在重叠部33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之间形成有空间34。
在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中的与重叠部33对置的部位,形成有随着朝向重叠部33侧而向重力方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部35。换句话说,倾斜部35形成为,重力方向上侧的重叠部33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比重力方向下方侧的重叠部33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大。由此,空间34的宽度(图3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在倾斜部35的上方侧比在倾斜部35的下方侧大。
在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中的比倾斜部35靠重力方向下方侧的部位,在重叠部33的前端的附近部位,形成有朝向空气流路32侧(图3的左侧)弯曲的弯曲部36。由此,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位于重叠部33的延长线上(重叠部33的正下方)。
空间34的重力方向上的长度L比冷凝水在空间34中因毛细管现象而上升的高度h大(L>h)。这里,基于毛细管现象的液体的上升高度h由以下公式示出。
h=2Tcosθ/ρgr
T=表面张力,θ=接触角,ρ=液体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r=管的内径(半径)。
如图1的虚线所示,倾斜部35形成为随着从嵌合部30、31延伸的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侧朝向中间侧而向重力方向下方侧倾斜的形状。换句话说,中间侧的嵌合部30、31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比两端侧的嵌合部30、31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更大。
图4所示的IV-IV剖视图示出在倾斜部35的重力方向下方侧最低的部位处的剖面。在该剖面中,利用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朝向重力方向上方侧突出的多个壁(第一壁部37、第二壁部38)形成迷宫构造。
对于第一壁部37以及第二壁部38,第一壁部37以及第二壁部38的宽度方向(图2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彼此错开。在图4的例子中,壳体外侧的第一壁部37配置在比空气流路32侧的第二壁部38靠图2的前后方向的后侧的位置。由此,空间34在第一壁部37以及第二壁部38的宽度方向上蜿蜒行进。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当送风机单元11的送风机动作时,如图1的粗实线箭头所示,从送风机输送的空气向室内空调单元10的空气流路32流入,向蒸发器20输送。
此时,由于在冷媒配管22中流动有低温冷媒,因此,与冷媒配管22接触的空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在冷媒配管22的表面产生冷凝水。由于该冷凝水在从送风机输送的空气的作用下飞散,因此,冷凝水的飞沫附着于壳体14的内壁面中的冷媒配管22的附近部位。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对于壳体14的内壁面中的、冷凝水的飞沫可能附着的部位,由于形成为利用重叠部33从空气流路32侧覆盖微小地形成在嵌合部30、31之间的间隙(微小间隙)的构造,因此,即使附着于壳体14的内壁面的冷凝水的水滴W1流下,也能够防止冷凝水直接附着于形成在嵌合部30、31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在空气的作用下飞散的冷凝水通过形成于嵌合部30、31之间的间隙向壳体外渗漏。
在重叠部33流下的冷凝水有时通过设置在重叠部33的前端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之间的间隙,在毛细管现象的作用下向空间34侵入。另外,冷凝水有时也因为空气流路32与空间34的微小压力差的作用而向空间34侵入。
然而,由于空间34的重力方向上的长度比冷凝水在空间34内因毛细管现象而上升的高度大,因此,能够抑制冷凝水到达嵌合部30、31。因此,能够抑制侵入到空间34的冷凝水通过形成在嵌合部30、31之间的间隙向壳体外渗漏。
此外,由于空间34通过重叠部33而相对于空气流路32分隔,因此,能够抑制空气与侵入到空间34的冷凝水接触。因此,侵入到空间34的冷凝水不会因空气的风压而扬起,而是沿着倾斜部35向重叠部33侧流下,向空气流路32返回。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侵入到空间34的冷凝水通过形成于嵌合部30、31之间的间隙向壳体外渗漏。
由于倾斜部35形成为,与嵌合部30、31延伸的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侧的嵌合部30、31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相比,中间侧的嵌合部30、31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更大,因此,在侵入到空间34的冷凝水多的情况下,冷凝水在倾斜部35向嵌合部30、31延伸的方向流下,积存于空间34中的在重力方向下方侧最低的部位。
如图4所示,由于空间34中的在重力方向下方侧最低的部位通过由第一壁部37以及第二壁部38形成的迷宫构造而与空气流路32连通,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空气流路32的空气流入到空间34的该部位。
如图4的箭头A1、A2所示,积存在空间34的冷凝水W2一边在迷宫构造的形成部位蜿蜒行进一边流下。因此,即便是侵入到空间34的冷凝水多的情况,也能够使侵入到空间34的冷凝水向空气流路32返回。
根据以上说明可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形成于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的重叠部33、以及形成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的倾斜部35以及弯曲部36构成漏水防止构造。因此,能够简单且低成本地实现漏水防止构造。
由于在重叠部33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之间形成有空间34,因此,能够抑制在组装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与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时,重叠部33干涉而使得组装性(以下,称作壳体组装性。)变差。
由于在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中的与重叠部33对置的部位,以重力方向上侧的重叠部33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比重力方向下方侧的重叠部33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大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部35,因此,能够抑制重叠部33的干涉所导致的壳体组装性的变差。
由于在重叠部33的前端部中的壳体外侧(图3、图4的右侧)的角部实施了大的倒角,因此,能够抑制重叠部33的干涉所导致的壳体组装性的变差。
(第二实施方式)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重叠部33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之间设置有间隙,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重叠部33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嵌合。
具体而言,在重叠部33的前端形成有嵌合槽部40,在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的弯曲部36形成有嵌合突起部41,在嵌合槽部40中嵌合嵌合突起部41。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重叠部33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嵌合,因此,能够抑制冷却水从重叠部33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之间侵入到空间34。
虽省略图示,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倾斜部35形成为随着从嵌合部30、31延伸的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侧朝向中间侧而向重力方向下方侧倾斜的形状。并且,在倾斜部35与嵌合部30、31的距离最大的部位的剖面中,重叠部33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不嵌合,形成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迷宫构造。
由此,在冷凝水从嵌合槽部40与嵌合突起部41之间的微小间隙侵入到空间34的情况下,侵入到空间34的冷凝水经由迷宫构造向空气流路32返回。
(其他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至少一部分剖面中,使空间34与空气流路32连通,但也可以不必一定使空间34与空气流路32连通。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重叠部33与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一体成形,但重叠部33也可以相对于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独立地成形。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重叠部33从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侧向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侧突出,但也可以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侧向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侧突出。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上形成嵌合突起部30,在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上形成嵌合槽部31,但也可以在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上形成嵌合槽部,在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上形成嵌合突起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与第二、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16的结合部中的一部分部位构成有漏水防止构造,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该结合部的其他部位构成漏水防止构造。
另外,也可以在其他分割壳体部件彼此的结合部构成漏水防止构造。例如,也可以在第二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5与第三上侧分割壳体部件16的结合部形成重叠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漏水防止构造防止在冷媒配管22的表面冷凝的冷凝水向壳体外部渗漏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所述实施方式的漏水防止构造能够防止存在于空气流路32的各种液体向壳体外部渗漏。
另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重叠部33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嵌合,但也可以在重叠部33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之间设置衬垫,或在重叠部33与下侧分割壳体部件13之间涂敷可塑性树脂。

Claims (5)

1.一种空调壳体,其形成使空气朝向室内流通的空气流路(32),其中,具备:
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
第二分割壳体部件(15、16),其与所述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彼此嵌合;以及
重叠部(33),其从所述第二分割壳体部件(15、16)侧向所述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侧延伸,从所述空气流路(32)侧覆盖使所述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与所述第二分割壳体部件(15、16)嵌合的嵌合部(30、31)处的间隙,
在所述重叠部(33)与所述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之间形成有空间(34),该空间(34)用于抑制所述空气流路(32)中存在的液体到达所述嵌合部(30、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壳体,其中,
所述空间(34)经由抑制所述空气的流通的迷宫构造(37、38)而与所述空气流路(3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壳体,其中,
所述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与所述第二分割壳体部件(15、16)通过所述嵌合部(30、31)在重力方向上嵌合,
所述空间(34)的重力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液体在所述空间(34)中因毛细管现象而上升的高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壳体,其中,
在所述第一分割壳体部件(13)中的与所述重叠部(33)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倾斜部(35),该倾斜部(35)以重力方向上侧的所述重叠部(33)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比重力方向下方侧的所述重叠部(33)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大的方式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壳体,其中,
所述倾斜部(35)形成为,所述嵌合部(30、31)延伸的方向上的中间侧的嵌合部(30、31)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比两端侧的嵌合部(30、31)与倾斜部(35)之间的距离大。
CN201380038440.XA 2012-10-29 2013-10-08 空调壳体 Active CN1045406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7768A JP5949448B2 (ja) 2012-10-29 2012-10-29 空調ケース
JP2012-237768 2012-10-29
PCT/JP2013/005994 WO2014068857A1 (ja) 2012-10-29 2013-10-08 空調ケー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40694A true CN104540694A (zh) 2015-04-22
CN104540694B CN104540694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6127A (zh) * 2018-09-28 2020-04-07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管道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0941A (ja) * 1996-05-21 1997-11-25 Calsonic Corp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US6092385A (en) * 1998-03-17 2000-07-25 Denso Corporation Cooling unit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JP2002029252A (ja) * 2000-07-19 2002-01-29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CN101818926A (zh) * 2009-02-26 2010-09-01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空调
CN102686424A (zh) * 2010-05-31 2012-09-1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0941A (ja) * 1996-05-21 1997-11-25 Calsonic Corp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US6092385A (en) * 1998-03-17 2000-07-25 Denso Corporation Cooling unit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JP2002029252A (ja) * 2000-07-19 2002-01-29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CN101818926A (zh) * 2009-02-26 2010-09-01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空调
CN102686424A (zh) * 2010-05-31 2012-09-1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6127A (zh) * 2018-09-28 2020-04-07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管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88059A (ja) 2014-05-15
JP5949448B2 (ja) 2016-07-06
WO2014068857A1 (ja) 2014-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7917B2 (en) Drain pan assembly for fan coil unit
JP5627296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3814474A (zh) 电池调温单元
US20160010924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4640722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9272601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ase
JP5949448B2 (ja) 空調ケース
JP2010158948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US9834065B2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20180037085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CN104540694B (zh) 空调壳体
JP467173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140024303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
CN106183700A (zh) 一种卡车空调左右舵通用的hvac总成
JP4458986B2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CN10464072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20240198767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706969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060104120A (ko)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KR200443748Y1 (ko)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의 덕트연결구조
JP201506698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521791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337568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冷却構造
KR101236717B1 (ko) 공기조화장치의 수온센서 결합구조
JP2010158947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