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40724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40724A
CN104640724A CN201380048383.3A CN201380048383A CN104640724A CN 104640724 A CN104640724 A CN 104640724A CN 201380048383 A CN201380048383 A CN 201380048383A CN 104640724 A CN104640724 A CN 1046407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sing
refrigerant tubing
indoor refrigerant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83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40724B (zh
Inventor
福冈史成
伯方俊树
志贺正幸
平泰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40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0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40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07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28Constructional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33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densed liquid drainage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设置在机壳内的室内侧制冷剂管道上产生了凝结水时使该凝结水很难飞散开以抑制该凝结水泄漏到机壳外部。车辆用空调装置(1)包括冷却用热交换器(12)、和收纳冷却用热交换器(12)并设置在车厢内的机壳(11),该车辆用空调装置(1)构成为对已被引入到机壳(11)内的空调用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后供向车厢内,在冷却用热交换器(12)上连接有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设置在机壳(11)内的空气流路(A1)中,在机壳(11)内设置有使流向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空气的流速降低的纵壁(31)。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例如汽车等车辆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蒸发器和收纳该蒸发器的机壳,该车辆用空调装置设置在车厢内,并构成为生成所希望温度的已调节空气后将该已调节空气供向车厢内。
在专利文献1中,在从蒸发器开始延伸的室内侧制冷剂管道的顶端安装有膨胀阀。该室内侧制冷剂管道布置在机壳内的空气流路中。机壳是由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分开的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1-1950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为已通过膨胀阀的低温制冷剂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中流动,所以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的外表面上会产生凝结水。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下,当产生的凝结水量多且送风量大时,凝结水有时就会在机壳内空气流的作用下朝下游一侧飞散。此时,因为机壳是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所以就会存在部件的接合部,可以认为:当在该接合部处附着有凝结水时该凝结水会漏到机壳外部而将车厢弄湿。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想到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上缠绕绝热材以防止凝结水产生,不过因为需要形成绝热材的材料,并且缠绕绝热材的作业需要花费时间,所以其结果是组装工时增加,会导致成本提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当设置在机壳内的室内侧制冷剂管道上产生了凝结水时使该凝结水很难飞散开以抑制该凝结水泄漏到机壳外部。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碰到室内侧制冷剂管道的空气的流速降低来抑制室内侧制冷剂管道上的凝结水飞散。
第一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冷却用热交换器、和收纳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并设置在车厢内的机壳,该车辆用空调装置构成为对已被引入到所述机壳内的空调用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后供向车厢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上连接有室内侧制冷剂管道,该室内侧制冷剂管道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的空气流路中,在所述机壳内设置有使流向所述室内侧制冷剂管道的空气的流速降低的降低流速部。
根据该结构,在机壳内流动的空气中,流向室内侧制冷剂管道的空气的流速在降低流速部的作用下降低。由此,当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上未缠绕绝热材,而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的表面上产生了凝结水的情况下,因为碰到室内侧制冷剂管道的空气的流速降低,所以能够抑制凝结水飞散,从而凝结水几乎不会附着在机壳的接合部处。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降低流速部是在所述机壳内沿着与空气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而设的降低流速用壁部。
根据该结构,流向室内侧制冷剂管道的空气会碰到沿着与该空气的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降低流速用壁部。由此,能够可靠地使空气的流速降低。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壳内设置有排水部和排水用空间,该排水部用以将凝结水排出,该排水用空间与该排水部连通并与所述降低流速用壁部相邻接。
根据该结构,当室内侧制冷剂管道上的凝结水附着在降低流速用壁部上,且该凝结水在空气流的作用下流向下游一侧时,该凝结水就会到达排水用空间。已到达排水用空间的凝结水被从排水部排到机壳外部。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用空间的底面倾斜。
根据该结构,能够很顺利地将已流到排水用空间的凝结水从该排水用空间排出。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将从所述排水用空间流出的凝结水引到蒸发器的下端附近的排水槽。
根据该结构,已流到排水用空间的凝结水由排水槽引到排水部,并与蒸发器上的凝结水一起被排到机壳外部。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至第五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用以对该机壳内的空气的风速分布进行调节的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在所述机壳内隔出所述排水用空间的一部分壁部由所述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构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隔出了排水用空间,因而能够在抑制机壳内的通风阻力增大的同时形成排水用空间。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因为设置了使流向室内侧制冷剂管道的空气的流速降低的降低流速部,所以室内侧制冷剂管道上的凝结水几乎未附着在机壳的接合部处,由此能够抑制该凝结水漏到机壳外部。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因为由沿着与空气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降低流速用壁部构成了降低流速部,所以能够可靠地使空气的流速降低,从而能够抑制室内侧制冷剂管道上的凝结水飞散。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能够可靠地将附着在降低流速用壁部上的凝结水从排水用空间经由排水部排到机壳外部。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因为使排水用空间的底面倾斜,所以能够很顺利且可靠地将凝结水排出。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能够由排水槽将排水用空间中的凝结水引到排水部后再将该凝结水与蒸发器上的凝结水一起排到机壳外部。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因为利用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隔出了排水用空间,所以与另外设置部件以隔出排水用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机壳内的布局,并能够抑制通风阻力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侧所看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4是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将前侧机壳分解后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示出将前侧机壳分解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前侧机壳的主视图。
图8是从后侧上方所看到的前侧机壳的下侧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前侧机壳的下侧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从后侧下方所看到的前侧机壳的上侧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对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本质上仅为举例说明而已,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加以限制。
图1是从车辆前侧所看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立体图。车辆用空调装置1包括空调机组10和未图示出来的送风机组,该车辆用空调装置1被收纳在设置于车厢R(在图4中示出)前端部的仪表板(未图示)的内部。空调机组10设置在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送风机组设置在车辆右侧(在本车中相当于副驾驶席一侧)。图4中的符号DP表示用以隔出车厢R的前围板(分隔壁部件),符号E表示发动机室。在前围板DP上,形成有用以能够实现室内侧制冷剂管道与室外侧制冷剂管道连接的通孔10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车辆左侧设置有驾驶席的左舵车上安装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情况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也能适用于右舵车,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布局与本实施方式呈左右对称即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车辆前侧简称作“前”,将车辆后侧简称作“后”,将车辆左侧简称作“左”,并将车辆右侧简称作“右”。
空调机组10构成为:能够对从送风机组送来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后送向车厢的各部分。亦如图2及图3所示,空调机组10包括箱形机壳11。进而,如图4所示,空调机组10包括作为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蒸发器12、作为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加热器芯13、空气混合风门14、取暖风门15及出风口风门(ventdamper)16,这些都收纳在机壳11中。
机壳11主要包括收纳蒸发器12的前侧机壳11a、和收纳加热器芯13、空气混合风门14、取暖风门15及出风口风门16的后侧机壳11b。如图1和图2所示,前侧机壳11a在上下方向中央部附近分成上侧部件11c和下侧部件11d。后侧机壳11b在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分成左侧部件11e和右侧部件11f。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前侧机壳11a的右侧壁上,形成有与送风机组相连的空气引入孔20。空气引入孔20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在机壳11的内部形成有:设置有蒸发器12的冷风通路A1、设置有加热器芯13的暖风通路A2、与冷风通路A1和暖风通路A2的下游端连通的空气混合空间A3、从空气混合空间A3的下游端分支出来的除霜通路A4、通风通路A5及取暖通路A6。冷风通路A1的上游端与空气引入孔20相连。因为该空气引入孔20沿左右方向延伸,所以空气会从右侧朝左侧沿近似水平方向流入机壳11的冷风通路A1。
蒸发器12是除了与后述膨胀阀B以外还与设置在发动机室E中的压缩机、冷凝器等一起构成制冷循环的制冷剂蒸发器,并且由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管和翅片(都未图示出来)在左右方向上交替设置而成的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蒸发器12包括中心部12a、上侧总箱12b及下侧总箱12c。上侧总箱12b和下侧总箱12c沿左右方向延伸。蒸发器12设置成横穿冷风通路A1,并且已被引入到机壳11内的空气几乎全部通过蒸发器12。
如图5所示,在蒸发器12上连接有两根制冷剂供排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两根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基端部沿前后方向排列,并与蒸发器12的上侧总箱12b的右端部连接。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顶端侧,连接有从发动机室E一侧的压缩机、冷凝器开始延伸的室外侧制冷剂管道,但这并未图示出来。
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从蒸发器12所位于的冷风通路A1内开始朝右侧(空气引入孔20一侧)延伸到空气引入孔20后,再朝左侧(冷风通路A1一侧)弯曲,且边朝下方倾斜边延伸到机壳1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冷风通路A1内),然后再如图8中虚线所示的那样其顶端侧朝前方弯曲地延伸。如图4所示,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顶端侧由朝前方延伸且朝上侧倾斜延伸的倾斜管部23a、23a构成。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沿左右方向排列。进而,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的轴向中间部,缠绕着由氨基甲酸乙酯泡沫形成的空气密封材24。因为缠绕上该空气密封材24的部位仅为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的一部分,所以作业工时较少,在作业方面几乎不成问题。空气密封材24并不是确保水密性的材料,其具有能够抑制空气从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外周面与机壳11之间泄漏的密封性,与用以确保水密性的EPDM制密封材相比价格便宜。此外,空气密封材24的材质并不局限于氨基甲酸乙酯泡沫,只要是价格比EPDM制密封材便宜的材质即可。
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顶端部安装有膨胀阀B。膨胀阀B是结构已为人所知的现有膨胀阀,亦如图1及图2所示,该膨胀阀B为形状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近似矩形的块体。膨胀阀B以与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相同的倾斜度倾斜设置,使得膨胀阀B的室内侧(后侧)比其室外侧(前侧)位于更靠下的位置。
如图1所示,在前侧机壳11a的前壁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附近,设置有支承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的管道支承部26。亦如图6及图7所示,管道支承部26包括:形成在上侧部件11c上的上侧管道支承部26a、和形成在下侧部件11d上的下侧管道支承部26b。如图4所示,构成为:由上侧管道支承部26a和下侧管道支承部26b沿上下方向夹持并支承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
在管道支承部26的前表面上,设置有由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形成的前围板用密封材25。该前围板用密封材25形成为将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包围起来,并通过压接在管道支承部26的前表面和前围板DP上的通孔100的周缘部而能够确保两者之间的密封性。
上侧管道支承部26a形成为从前侧机壳11a的前壁部朝前方鼓起,其内部与冷却通路A1连通。如图6和图7所示,半圆弧状缺口部27、27沿左右方向彼此留出间隔地形成在上侧管道支承部26a的下缘部,并且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分别进入相应的缺口部27、27。缺口部27、27之间的间隔与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之间的间隔大致相等。缺口部27、27的周缘部自上方与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空气密封材24接触。
下侧管道支承部26b也形成为从前侧机壳11a的前壁部朝前方鼓起,其内部与冷却通路A1连通。半圆弧状缺口部28、28沿左右方向彼此留出间隔地形成在下侧管道支承部26b的上缘部,并且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分别进入相应的缺口部28、28。缺口部28、28的周缘部自下方与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空气密封材24接触。如图4所示,下侧缺口部28、28的周缘部比上侧缺口部27、27更朝前侧突出,由此在下侧缺口部28、28的周缘部就形成了朝机壳11内下降倾斜的倾斜面28a、28a。
此外,也可以形成与上侧缺口部27、27相同的下侧缺口部28、28,在这种情况下并未形成倾斜面28a、28a。
当将机壳11的上侧部件11c和下侧部件11d组合起来时,就由所述上侧管道支承部26a的缺口部27、27和下侧管道支承部26b的缺口部28、28形成了供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插入并通过的通孔29、29(参照图4和图7)。
如图8所示,在机壳11的下侧部件11d的前壁部的面向冷风通路A1的部分,设置有用以对机壳11内空气的风速分布进行调节的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具有第一纵壁31、第一平坦壁32、第二纵壁33、第二平坦壁34、第三纵壁35及第三平坦壁36。
第一纵壁31位于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的右端,从下侧部件11d的前壁部开始朝着冷风通路A1内向后侧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纵壁31的上侧部分31a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下侧部分31b长,且该上侧部分31a位于与下侧管道支承部26b相对应的位置处。而且,第一纵壁31的上侧部分31a位于自左侧与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相向的位置处。也就是说,因为在后侧机壳11b内空气自右侧向左侧流动,所以第一纵壁31的上侧部分31a便位于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一侧。因为该第一纵壁31的上侧部分31a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一侧沿着与空气流动方向(自右侧向左侧)相交的方向延伸,所以空气流就会碰到上侧部分31a,由此朝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就会降低。第一纵壁31的上侧部分31a为本发明的降低流速部。
第一平坦壁32与第一纵壁31的后缘连接,并朝左侧延伸。第二纵壁33与第一平坦壁32的左缘连接,并朝着冷风通路A1内向后侧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平坦壁34与第二纵壁33的后缘连接,并朝左侧延伸。第三纵壁35与第二平坦壁34的左缘连接,并朝着冷风通路A1内向后侧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三平坦壁36与第三纵壁35的后缘连接,并朝左侧延伸。由第一纵壁31和第一平坦壁32形成了台阶,由第二纵壁33与第二平坦壁34形成了台阶,并由第三纵壁35与第三平坦壁36形成了台阶。
所述第一纵壁31、第二纵壁33、第三纵壁35沿着与空气流动方向(自右侧向左侧)相交的方向延伸,因而能够通过设定这些纵壁31、33、35的位置及尺寸来对机壳11内左右方向上的风速分布进行调节。在本实施方式中,风速分布被设定成:使空气近似均匀地通过蒸发器12的空气通过面。
此外,因为第二纵壁33和第三纵壁35也位于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一侧并与空气流动方向相交,所以该第二纵壁33和第三纵壁35成为使流向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空气的流速降低的降低流速部。
机壳11的下侧部件11d的前壁部与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开,在该前壁部与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之间,与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相邻地设置有排水用空间S。排水用空间S是当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外周面上产生的凝结水朝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一侧飞散后自上侧部件11c与下侧部件11d之间的接合部泄漏到冷风通路A1的外侧时,用以暂时接收该凝结水以防止该凝结水朝机壳11外部泄漏的空间。排水用空间S的底面朝着成为排水方向的后方下降着倾斜。
在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的左侧形成有与排水用空间S连通的缝隙38,该缝隙38比上侧部件11c与下侧部件11d之间的接合部更朝下方延伸,排水用空间S内的凝结水就经由缝隙38从排水用空间S被排到冷风通路A1中。
在机壳11的下侧部件11d的底壁部设置有排水部40,该排水部40用以将在蒸发器12及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外表面上产生的凝结水排出去。排水部40形成为比蒸发器12的下端更朝下方鼓起,并且该排水部40的右端附近最低。排水部40与排水用空间S经由所述缝隙38和冷风通路A1连通起来。亦如图9所示,在排水部40设置有排水孔41。排水管H与该排水孔41连接。排水管H的下端与车厢外连通。
在机壳11的下侧部件11d的底壁部形成有排水槽49,该排水槽49用以将从缝隙38流出来的凝结水引至排水部40。排水槽49位于缝隙38的正下方,从缝隙38流出后顺着第三平坦壁36流下来的凝结水可靠地流入排水槽49。
如图10所示,在机壳11的上侧部件11c上也设置有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50。与下侧部件11d的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相同,上侧部件11c的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50也具有第一纵壁51、第一平坦壁52、第二纵壁53、第二平坦壁54、第三纵壁55及第三平坦壁56。上述第一纵壁51、第一平坦壁52、第二纵壁53、第二平坦壁54、第三纵壁55及第三平坦壁56分别与所述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的第一纵壁31、第一平坦壁32、第二纵壁33、第二平坦壁34、第三纵壁35及第三平坦壁36中相对应的壁在上下方向上相连。在机壳11的上侧部件11c的前壁部与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50之间,形成有与所述下侧部件11d的排水用空间S连通的空间T。
如图4所示,机壳11中的暖风通路A2设置在机壳11的下侧。设置在暖风通路A2中的加热器芯13是与蒸发器12相同的管片式热交换器,用以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在该加热器芯13中循环。加热管道55、55的基端部分别与加热器芯13的上部和下部连接。如图1所示,加热管道55、55从机壳11的左侧朝外侧突出,并沿着机壳11的左侧壁朝前侧延伸。加热管道55、55的顶端侧由设置在机壳11的前壁部的加热管道用管道支承部59支承住。在该加热管道用管道支承部59上设置有前围板用密封材57。加热管道55、55从前围板DP上的通孔(未图示)面向发动机室E一侧。
如图4所示,空气混合空间A3设置在暖风通路A2的上侧,该空气混合空间A3是用以将自冷风通路A1流入的冷风和自暖风通路A2流入的暖风混合起来生成所希望温度的空气的空间。流入空气混合空间A3的冷风量和暖风量由空气混合风门14进行调节。当空气混合风门14位于图4所示的位置时,就只有冷风流入空气混合空间A3,另一方面,当空气混合风门14朝上侧转动到未图示出来的上限位置处时,就只有暖风流入空气混合空间A3。也能够使空气混合风门14在任意的转动位置处停止。
除霜通路A4与仪表板上的除霜吹出口相连,但这并未图示出来。通风通路A5与仪表板上的通风吹出口相连,但这并未图示出来。取暖通路A6延伸到形成在机壳11的后部下侧的取暖吹出口58为止。
通过让取暖风门15和出风口风门16转动,就能够将空调风的吹出模式切换成例如除霜模式、通风模式、取暖模式、双向(bi-level)模式等。
当将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1安装在车辆上时,前围板用密封材25、57压接到前围板DP上,从而分别将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周围和加热管道55、55的周围密封起来。在该状态下如图4所示膨胀阀B从前围板DP上的通孔100面向发动机室E一侧。发动机室E一侧的室外侧制冷剂管道与膨胀阀B相连,但这并未图示出来。加热管道55、55也同样面向发动机室,并与发动机室E一侧的管道相连。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处于工作状态时的情况进行说明。当送风机组工作时,空调用空气就被从空气引入孔20引入到空调机组10中。此时,送风机组从右侧送风,且空气引入孔20沿左右方向延伸,因而在机壳11中的冷风通路A1的上游一侧,空调用空气流就成为从右侧朝左侧流动的空气流。
另一方面,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经由膨胀阀B从一根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流入蒸发器12后在蒸发器12中流动,然后从另一根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被排出去。此时,在蒸发器12和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外表面上就会产生凝结水。已在蒸发器12上产生的凝结水就顺着管及翅片流向下方后集聚在排水部40中,然后再经由排水孔41和排水管H被排到车厢外。
虽然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上缠绕有空气密封材24、24,不过由于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外表面的大部分会直接与空气接触,因而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外表面上也会产生凝结水。因为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位于空调用空气流当中,所以要承受从右侧向左侧流动的空气流。此时,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的第一纵壁31的上侧部分31a位于与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一侧相向的位置处,并且该上侧部分31a沿着与空气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因而空气流就会碰到上侧部分31a,从而能够使流向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空气的流速降低。
由此,因为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外表面上的凝结水很难朝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一侧飞散,所以凝结水很难附着在后侧机壳11b的上侧部件11c与下侧部件11d之间的接合部处。由此,能够抑制凝结水从上侧部件11c与下侧部件11d之间的接合部朝外部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的第二纵壁33和第三纵壁35也沿着与空气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所以也能够借助两壁部33、35使流向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空气的流速降低。由此,凝结水就更难附着在后侧机壳11b的上侧部件11c与下侧部件11d之间的接合部处。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外表面上的大部分凝结水滴落下来后就被从排水部40排到外部。
当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外表面上的凝结水朝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一侧飞散后附着在后侧机壳11b的上侧部件11c与下侧部件11d之间的接合部处时,该凝结水就有可能经由该接合部流到排水用空间S。已流到该排水用空间S的凝结水就从缝隙38流到排水用空间S的外部后再经由冷风通路A1到达排水部40,然后从排水部40被排到外部。此时,因为在下侧部件11d的底部形成了排水槽49,所以能够可靠地将从排水用空间S流出的凝结水引到排水部40,从而能够提高排水性。
按照空气混合风门14的开度,设定已通过蒸发器12的冷风流入空气混合空间A3的量和流入暖风通路A2的量。并且,在空气混合空间A3中冷风和暖风混合后生成所希望温度的已调节空气,并按照取暖风门15及出风口风门16的开度将已调节空气从车厢的所希望的部位吹出。
当空调装置1工作时,机壳11的缺口部27、27、28、28的周缘部陷入到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周围的空气密封材24、24中,因而能够抑制机壳11内的空气从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与缺口部27、27、28、28之间泄漏。
设想例如在洗车时等将高压水喷向发动机室E的情况。已喷射到发动机室E的高压水有时会到达前围板DP上的通孔100附近。此时,高压水就会附着在机壳11上的通孔29、29周围、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及膨胀阀B上。因为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上的空气密封材24、24不具有水密性,所以水会通过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外周面与通孔29、29内表面之间浸入到机壳11的冷风通路A1内。也就是说,通孔29、29成为用以将车厢外的水引入机壳11内的引入孔。
已被引到冷风通路A1内的水在机壳11内朝排水部40一侧流动,然后从排水部40被排到车厢外。由此,水不会持续滞留在管道支承部26附近。
因为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倾斜管部23a、23a朝机壳11内下降倾斜,所以水很容易顺着倾斜管部23a、23a浸入到机壳11内。因为膨胀阀B也同样以该膨胀阀B的后侧比其前侧位于更靠下的方式倾斜,所以水很容易浸入到机壳11内。
进而,也可以将通孔29、29的形成位置设定成:使通孔29、29的下缘位于比前围板DP上的通孔100的下缘更靠下的位置处。此时,当水附着在管道支承部26上时,因为通孔29、29的下缘位于比通孔100的下缘更靠下的位置处,所以水很容易流向通孔29、29,从而能够可靠地将水引入到机壳11内。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上设置了空气密封材24、24,不过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膨胀阀B的外周面上设置相同的空气密封材以确保与机壳11之间的密封性,但这并未图示出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因为借助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的第一纵壁31使流向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空气的流速降低,所以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上的凝结水几乎未附着在机壳11的接合部处,由此能够抑制该凝结水漏到机壳11的外部。
因为设置了沿着与空气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纵壁31,所以能够使空气的流速可靠地降低,从而能够抑制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上的凝结水飞散。
能够可靠地将附着在第一纵壁31上的凝结水从排水用空间S经由排水部40排到机壳11的外部。
因为使排水用空间S的底面倾斜,所以能够很顺利且可靠地将凝结水排出。
能够由排水槽49将排水用空间S中的凝结水引到排水部40后再将该凝结水与蒸发器12上的凝结水一起排到机壳11的外部。
因为利用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形成了排水用空间S,所以与另外设置部件以隔出排水用空间S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机壳11内的通风阻力增大。因为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30与机壳11形成为一体,所以能够抑制部件数量。
因为将支承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管道支承部26设置在机壳11的与前围板DP上的通孔100相对应的部位,并在管道支承部26上设置了用以将车厢外的水引入机壳11内的通孔29、29,所以当车厢外的水朝通孔100飞散时,就能够利用凝结水的排水机构即排水部40将水排向车厢外。由此,不采用复杂的密封结构、EPDM等高价的密封材及单独设置的防水套等,以低成本就能够抑制水浸入到车厢内。
因为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上设置了空气密封材24、24,所以能够抑制机壳11内的空气漏到外部以避免空调能力下降。
因为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连接侧形成为越靠近该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的基端侧就位于越靠下的位置,所以能够很顺利地将附着在室内侧制冷剂管道23、23上的水引入到机壳11内以后再排出去。
因为将膨胀阀B倾斜设置,使得该膨胀阀B的室内侧比其室外侧位于更靠下的位置处,所以能够可靠地将附着在膨胀阀B上的水引入到机壳11内以后再排出去。
因为通孔29、29的下缘形成为比前围板DP上的通孔100的下缘位于更靠下的位置处,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将水引入到机壳11内以后再排出去。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安装在例如汽车上。
-符号说明-
1   车辆用空调装置
10  空调机组
11  机壳
11a 前侧机壳
11b 后侧机壳
11c 上侧部件
11d 下侧部件
12  蒸发器(冷却用热交换器)
20  空气引入孔(空气流路)
23    室内侧制冷剂管道
24    空气密封材
26    管道支承部
30    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
31    第一纵壁
31a   第一纵壁的上侧部分(降低流速部、降低流速用壁部)
40    排水部
49    排水槽
100   通孔
A1    冷风通路(空气流路)
DP    前围板
S     排水用空间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冷却用热交换器、和收纳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并设置在车厢内的机壳,该车辆用空调装置构成为对已被引入到所述机壳内的空调用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后供向车厢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上连接有室内侧制冷剂管道,该室内侧制冷剂管道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的空气流路中,
在所述机壳内设置有使流向所述室内侧制冷剂管道的空气的流速降低的降低流速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低流速部是在所述机壳内沿着与空气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而设的降低流速用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内设置有排水部和排水用空间,该排水部用以将凝结水排出,该排水用空间与该排水部连通并与所述降低流速用壁部相邻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用空间的底面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将从所述排水用空间流出的凝结水引到蒸发器的下端附近的排水槽。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用以对该机壳内的空气的风速分布进行调节的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
在所述机壳内隔出所述排水用空间的一部分壁部由所述调节风速分布用壁部构成。
CN201380048383.3A 2012-09-21 2013-09-04 车辆用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407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8197A JP6088186B2 (ja) 2012-09-21 2012-09-21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2-208197 2012-09-21
PCT/JP2013/005246 WO2014045535A1 (ja) 2012-09-21 2013-09-04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40724A true CN104640724A (zh) 2015-05-20
CN104640724B CN104640724B (zh) 2016-10-12

Family

ID=50340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838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40724B (zh) 2012-09-21 2013-09-04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88186B2 (zh)
CN (1) CN104640724B (zh)
WO (1) WO20140455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63620A1 (ja) 2016-03-22 2017-09-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CN110418547B (zh) * 2019-02-26 2023-09-1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02523Y (zh) * 1999-12-07 2000-10-25 陈苏红 微型客车顶置明装蒸发器风机总成
JP2004101079A (ja) * 2002-09-10 2004-04-02 Denso Corp 空調ユニット
JP2004098755A (ja) * 2002-09-05 2004-04-02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7131171A (ja) * 2005-11-10 2007-05-31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9012748A (ja) * 2007-06-07 2009-01-22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08221A (ja) * 2005-06-28 2007-01-18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02523Y (zh) * 1999-12-07 2000-10-25 陈苏红 微型客车顶置明装蒸发器风机总成
JP2004098755A (ja) * 2002-09-05 2004-04-02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101079A (ja) * 2002-09-10 2004-04-02 Denso Corp 空調ユニット
JP2007131171A (ja) * 2005-11-10 2007-05-31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9012748A (ja) * 2007-06-07 2009-01-22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40724B (zh) 2016-10-12
JP2014061791A (ja) 2014-04-10
WO2014045535A1 (ja) 2014-03-27
JP6088186B2 (ja) 2017-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40722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4899186B2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US20160138871A1 (en) Duplex heat exchanger
JP5888425B2 (ja) 車両用冷却装置
JPWO2014156585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4203611A (zh) 空气通路开闭装置
CN106029410B (zh) 汽车用空调装置
CN106029411A (zh) 汽车用空调装置
JP200705555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9747374B (zh) 用于加热和/或空调设备的壳体以及用于交通工具的这种设备
JP454731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464072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136278A (zh) 车辆空调装置
JP5949448B2 (ja) 空調ケース
JP200812680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EP2025537A1 (en) Air conditioner unit for vehicle
JP582754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506698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86066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15260429U (zh)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JP667131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16695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719111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006459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6056342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