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33989B - 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 - Google Patents

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33989B
CN104533989B CN201410718593.5A CN201410718593A CN104533989B CN 104533989 B CN104533989 B CN 104533989B CN 201410718593 A CN201410718593 A CN 201410718593A CN 104533989 B CN104533989 B CN 1045339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shoe
pin
parking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185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33989A (zh
Inventor
贾占辉
李朝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71859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339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33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339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339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339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属于汽车制动技术领域。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包括底板、制动鼓及轮缸,还包括第一制动蹄、第二制动蹄、第一拉杆、第二拉杆、固定销轴、驻车拉臂及杆系,本发明通过将底板固定在车轴上,制动鼓设置在轮毂上,轮缸固定在底板上,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分置在轮缸的两侧,固定销轴设置在底板上与轮缸相对的一侧,实现行车领从蹄式制动器的功能,通过杆系及驻车拉臂的设置,实现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的功能,且在驻车制动过程中,第一制动蹄通过杆系为第二制动蹄增力,或第二制动蹄通过杆系为第一制动蹄增力,实现在相对较小的空间上提高制动器的驻车制动效能。

Description

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
背景技术
制动器是一种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甚至停车,使下坡行驶的汽车的速度保持稳定,以及使已停驶的汽车保持不动的汽车车身零部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要频繁进行制动操作,由于制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交通和人身安全,因此制动性能是车辆非常重要的性能之一。
现常用的制动器为领从蹄式制动器,包括底板、制动鼓、一对制动蹄、轮缸、回位弹簧、定位销,底板安装在车轴的固定位置上,一对制动蹄、轮缸、回位弹簧及定位销分别设置在底板上,制动鼓安装在轮毂上随车轮一起旋转,需要制动时,轮缸活塞推动一对制动蹄压迫制动鼓,制动鼓受到摩擦减速,迫使车轮停止转动,行车制动器与驻车制动器集成为一体。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领从蹄式制动器驻车制动过程中,一对制动蹄中有一个为领蹄,另一个为从蹄,领蹄有增加制动效能的作用,但从蹄会削弱制动效能,导致制动器的驻车制动力较小,此外由于轮缸不能提供额外的辅助驻车制动力,而通过其他设备为制动蹄提供辅助驻车制动力又受到布置空间及整车质量两个因素的影响,致使制动器的驻车制动效能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制动器的制动力较小,制动效能较差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安装在汽车车轴及轮毂上,包括底板、制动鼓及轮缸,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第一制动蹄、第二制动蹄、第一拉杆、第二拉杆、固定销轴、驻车拉臂及杆系,
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车轴上,所述制动鼓设置在所述轮毂上,所述轮缸为双活塞轮缸,所述轮缸固定在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分置在所述轮缸的两侧,通过所述轮缸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和所述第二制动蹄运动,所述第一拉杆设置在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制动蹄之间,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一制动蹄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拉杆设置在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二制动蹄活动连接,所述固定销轴包括相互垂直的纵轴和横轴,所述纵轴固定在所述底板上与所述轮缸相对的另一侧,通过所述纵轴对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进行限位,所述横轴设置在所述纵轴的中部,所述横轴与所述纵轴固定连接,所述驻车拉臂上设有横轴通孔,所述驻车拉臂通过所述横轴通孔套在所述横轴上,所述驻车拉臂可绕所述横轴转动,所述杆系设置在所述驻车拉臂、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所述杆系与所述驻车拉臂、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相配,通过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杆系动作,通过所述杆系在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传递动力,
行车制动过程,所述第一制动蹄和所述第二制动蹄的一端与所述纵轴贴合,所述第一制动蹄和所述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由所述轮缸的两个活塞促动向外压迫所述制动鼓,
驻车制动过程,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杆系动作,所述杆系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向外压迫所述制动鼓,当所述制动鼓逆时针转动时,所述第一制动蹄的一端先与所述纵轴贴合,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杆系,所述杆系促动所述第二制动蹄通过所述杆系为所述第一制动蹄增力,当所述制动鼓顺时针转动时,所述第二制动蹄的一端先与所述纵轴贴合,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杆系,所述杆系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通过所述杆系为所述第二制动蹄增力。
进一步地,所述杆系包括:一次杠杆、第一销钉、第二销钉、推力杆、二次杠杆、第三销钉、推力板、第四销钉、导力板、第五销钉及弹性件,
所述一次杠杆平行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的下方,所述一次杠杆的一端与所述驻车拉臂配合,所述一次杠杆的中部通过所述第一销钉与所述第一制动蹄连接,所述一次杠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销钉与所述二次杠杆的一端连接,
所述推力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且所述推力杆设置在靠近所述轮缸的一侧,所述推力杆与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均可相对所述推力杆转动,通过所述推力杆在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传递动力,
所述二次杠杆平行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的下方,所述二次杠杆内侧中部与所述推力杆配合,所述二次杠杆以所述二次杠杆与所述推力杆的配合点为支点形成杠杆,所述二次杠杆与所述第二销钉相对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销钉与所述推力板连接,所述第一制动蹄上设有第一腰型孔,所述第三销钉穿过所述第一腰型孔连接所述推力板及所述二次杠杆,且所述第三销钉与所述第一腰型孔始终不接触,
所述推力板平行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的上方,所述推力板的中部通过所述第四销钉与所述第一制动蹄连接,所述推力板与所述第三销钉相对的一端设有轨道槽,所述推力板通过所述轨道槽与所述导力板配合,
所述导力板设置在所述推力板与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所述导力板的一端设有轨道,所述导力板通过所述轨道与所述推力板配合,所述导力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销钉与所述第二制动蹄连接,
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推力板上,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导力板上,通过所述弹性件对所述推力板及所述导力板进行限位,
驻车制动过程,当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未与所述制动鼓贴合时,所述驻车拉臂顺时针转动,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一次杠杆顺时针转动,所述一次杠杆带动所述第一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销钉带动所述第一制动蹄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一次杠杆促动所述第二销钉向远离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销钉促动所述二次杠杆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次杠杆促动所述推力杆向所述第二制动蹄运动,所述二次杠杆促动所述第三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销钉及所述第一销钉带动所述推力板逆时针转动,同时带动所述第四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第四销钉带动所述第一制动蹄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推力板压迫所述导力板,所述推力杆及所述导力板促动所述第二制动蹄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
当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与所述制动鼓贴合后,若所述制动鼓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一制动蹄先与所述纵轴贴合,所述驻车拉臂顺时针转动,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一次杠杆顺时针转动,所述一次杠杆促动所述二次杠杆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次杠杆促动所述第三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三销钉促动所述推力板绕所述第四销钉逆时针转动,所述推力板促动所述导力板向所述第二制动蹄运动,所述导力板促动所述第五销钉压迫所述第二制动蹄,所述第二制动蹄与所述推力杆连接的一端压迫所述推力杆,所述推力杆压迫所述第一制动蹄,
若所述制动鼓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二制动蹄先与所述纵轴贴合,所述驻车拉臂顺时针转动,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一次杠杆顺时针转动,所述一次杠杆带动所述第一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一次杠杆促动所述第二销钉向远离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销钉促动所述二次杠杆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次杠杆促动所述第三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销钉促动所述推力板绕所述导力板逆时针转动,所述推力板带动所述第四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销钉及所述第四销钉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一制动蹄与所述推力杆连接的一端压迫所述推力杆,所述推力杆压迫所述第二制动蹄。
进一步地,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刚性弹簧,所述刚性弹簧套在所述推力杆外部,且所述刚性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二次杠杆活动连接,所述刚性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动蹄活动连接,通过所述刚性弹簧对所述推力杆、所述第一制动蹄、所述第二制动蹄及所述二次杠杆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推力杆与所述第一制动蹄连接的一端为叉形,且所述第一制动蹄内侧中部设有第一豁口,所述二次杠杆内侧中部设有第二豁口,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二次杠杆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豁口及所述第二豁口与所述推力杆配合。
具体地,所述一次杠杆上设有第二腰型孔,所述第二销钉通过所述第二腰型孔与所述二次杠杆连接,通过所述第二腰型孔防止所述一次杠杆与所述二次杠杆发生过约束。
具体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导力板上设有条形槽,所述驻车拉臂穿过所述条形槽套在所述横轴上,且所述驻车拉臂与所述导力板之间始终不接触。
具体地,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制动蹄上设有第一拉杆通孔,所述第二制动蹄上设有第二拉杆通孔,所述第一拉杆穿过所述第一拉杆通孔,所述第一金属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拉杆末端,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片及所述第一拉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片对所述第一制动蹄限位,所述第二拉杆穿过所述第二拉杆通孔,所述第二金属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拉杆的末端,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片及所述第二拉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片对所述第二制动蹄限位。
具体地,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一制动蹄之间的活动连接为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的活动连接为铰链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调隙装置,所述调隙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制动蹄及所述杆系上,通过所述调隙装置调整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与所述制动鼓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将底板固定在车轴上,制动鼓设置在轮毂上,轮缸固定在底板上,且轮缸为双活塞缸,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分置在轮缸的两侧,固定销轴设置在底板上与轮缸相对的一侧,行车制动过程中,轮缸的两个活塞向两侧促动第一制动蹄及第二制动蹄向外压迫制动鼓,使得第一制动蹄及第二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实现行车过程中的制动,实现行车领从蹄式制动器功能,驻车制动过程中,驻车拉臂促动杆系,杆系促动第一制动蹄或第二制动蹄向外压迫制动鼓,通过杆系及驻车拉臂的设置,实现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功能,且在驻车制动过程中,第一制动蹄通过杆系为第二制动蹄增力,或第二制动蹄通过杆系为第一制动蹄增力,从而在行车制动器为领从蹄式制动器的基础上集成双向自增力式驻车制动器,保证了行车制动器的效能稳定性,且实现在相对较小的布置空间上提高制动器的驻车效能,且有效控制了整车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去掉推力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去掉第一制动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驻车拉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销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制动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杠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次杠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推力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力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杆系的位置示意图。
其中:
1底板,
2制动鼓,
3轮缸,
4固定销轴,
41纵轴,42横轴,
5驻车拉臂,
51横轴通孔,
6第一制动蹄,
61第一腰型孔,62第一豁口,63第八销孔,64第六销孔,65第一拉杆通孔,
7第二制动蹄,
8调隙装置,
9一次杠杆,
91第二腰型孔,92第一销孔,93第三豁口,
10二次杠杆,
101第二豁口,102第三销孔,103第四销孔,
11推力板,
111轨道槽,112第五销孔,113第七销孔,
12导力板,
121条形槽,122轨道,
13推力杆,
131刚性弹簧,
14第一销钉,
15第二销钉,
16第三销钉,
17第四销钉,
18弹性件,
19A第一拉杆,19B第二拉杆,
20第五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也可参见图2-图5,一种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安装在汽车车轴及轮毂上,包括底板1、制动鼓2及轮缸3,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第一制动蹄6、第二制动蹄7、第一拉杆19A、第二拉杆19B、固定销轴4、驻车拉臂5及杆系,
所述底板1固定在所述车轴上,所述制动鼓2设置在所述轮毂上,所述轮缸3为双活塞轮缸,所述轮缸3固定在所述底板1的一侧,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分置在所述轮缸3的两侧,通过所述轮缸3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6和所述第二制动蹄7运动,所述第一拉杆19A设置在所述底板1与所述第一制动蹄6之间,所述第一拉杆19A与所述底板1及所述第一制动蹄6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拉杆19B设置在所述底板1与所述第二制动蹄7之间,所述第二拉杆19B与所述底板1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活动连接,所述固定销轴4包括相互垂直的纵轴41和横轴42,所述纵轴41固定在所述底板1上与所述轮缸3相对的另一侧,通过所述纵轴41对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进行限位,所述横轴42设置在所述纵轴41的中部,所述横轴42与所述纵轴41固定连接,所述驻车拉臂5上设有横轴通孔51,所述驻车拉臂5通过所述横轴通孔51套在所述横轴42上,所述驻车拉臂5可绕所述横轴42转动,所述杆系设置在所述驻车拉臂5、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之间,所述杆系与所述驻车拉臂5、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相配,通过所述驻车拉臂5促动所述杆系动作,通过所述杆系在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之间传递动力,
行车制动过程,所述第一制动蹄6和所述第二制动蹄7的一端与所述纵轴41贴合,所述第一制动蹄6和所述第二制动蹄7的另一端由所述轮缸3的两个活塞促动向外压迫所述制动鼓2,
驻车制动过程,所述驻车拉臂5促动所述杆系动作,所述杆系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向外压迫所述制动鼓2,当所述制动鼓2逆时针转动时,所述第一制动蹄6的一端先与所述纵轴41贴合,所述驻车拉臂5促动所述杆系,所述杆系促动所述第二制动蹄7通过所述杆系为所述第一制动蹄6增力,当所述制动鼓2顺时针转动时,所述第二制动蹄7的一端先与所述纵轴41贴合,所述驻车拉臂5促动所述杆系,所述杆系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6通过所述杆系为所述第二制动蹄7增力。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将本发明安装在车身上,底板1固定在车轴上,制动鼓2设置在轮毂上,制动鼓2随轮毂转动,第一制动蹄6和第二制动蹄7分别通过第一拉杆19A和第二拉杆19B与底板1连接,且第一拉杆19A与底板1及第一制动蹄6均活动连接,第二拉杆19B与底板1及第二制动蹄7均活动连接,使得第一制动蹄6和第二制动蹄7浮动在制动鼓2内但不会与底板1分离,当正常行驶时,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与底板1保持相对静止,且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均不与制动鼓2接触,即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与制动鼓2之间均不产生摩擦力,确保汽车正常行驶。
行车过程中需要进行制动时,驾驶员踩动脚刹,脚刹促动轮缸3的两个活塞向两侧运动,从而促动第一制动蹄6和第二制动蹄7向制动鼓2运动,第一制动蹄6和第二制动蹄7的一端压迫制动鼓2,第一制动蹄6和第二制动蹄7的另一端与固定销轴4的纵轴41贴合,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与制动鼓2产生的摩擦力通过固定销轴4传递到车轴上,从而实现对整车进行制动,当制动鼓2逆时针转动时,第一制动蹄6为领蹄,第二制动蹄7为从蹄,当制动鼓2顺时针转动时,第二制动蹄7为领蹄,第一制动蹄6为从蹄,无论车轮行驶方向如何,行车制动时,制动器均为领从蹄式制动器,前进后退的制动效能理论上相等。
驻车过程中需要制动时,驾驶员拉动手刹,手刹促动驻车拉臂5动作,驻车拉臂5促动杆系动作,杆系促动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向靠近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当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与制动鼓2贴合后,第一制动蹄6和第二制动蹄7会与制动鼓2之间产生摩擦力,此时,如果制动鼓2逆时针转动,则第一制动蹄6的一端先与纵轴41贴合,驻车拉臂5促动杆系动作,杆系促动第二制动蹄7逆时针转动,第二制动蹄7上的力通过杆系传递到第一制动蹄6上,为第一制动蹄6增力,如果制动鼓2顺时针转动,则第二制动蹄7的一端先与纵轴41贴合,驻车拉臂5促动杆系动作,杆系促动第一制动蹄6顺时针转动,第一制动蹄6上的力通过杆系传递到第二制动蹄7上,为第二制动蹄7增力,无论车轮行驶方向如何,第一制动蹄6和第二制动蹄7均为领蹄,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与制动鼓2产生的摩擦力通过固定销轴4传递到车轴上,从而实现对整车进行制动,且通过杆系促动第一制动蹄6通过杆系为第二制动蹄7增力或促动第二制动蹄7通过杆系为第一制动蹄6增力,提高制动器的驻车制动效能。
本发明通过将底板1固定在车轴上,制动鼓2设置在轮毂上,轮缸3固定在底板1上,且轮缸3为双活塞缸,第一制动蹄6和第二制动蹄7分置在轮缸3的两侧,固定销轴4设置在底板1上与轮缸3相对的一侧,行车制动过程中,轮缸3的两个活塞向两侧促动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向外压迫制动鼓2,使得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与制动鼓2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实现行车过程中的制动,实现行车领从蹄式制动器功能,驻车制动过程中,驻车拉臂5促动杆系,杆系促动第一制动蹄6或第二制动蹄7向外压迫制动鼓2,通过杆系及驻车拉臂5的设置,实现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功能,且在驻车制动过程中,第一制动蹄6通过杆系为第二制动蹄7增力,或第二制动蹄7通过杆系为第一制动蹄6增力,从而在行车制动器为领从蹄式制动器的基础上集成双向自增力式驻车制动器,保证了行车制动器的效能稳定性,且实现在相对较小的布置空间上提高制动器的驻车效能,且有效控制了整车的质量。
如图1所示,也可参见图11,进一步地,所述杆系包括:一次杠杆9、第一销钉14、第二销钉15、推力杆13、二次杠杆10、第三销钉16、推力板11、第四销钉17、导力板12、第五销钉20及弹性件18,
所述一次杠杆9平行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6的下方,所述一次杠杆9的一端与所述驻车拉臂5配合,所述一次杠杆9的中部通过所述第一销钉14与所述第一制动蹄6连接,所述一次杠杆9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销钉15与所述二次杠杆10的一端连接,
所述推力杆13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之间,且所述推力杆13设置在靠近所述轮缸3的一侧,所述推力杆13与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均可相对所述推力杆13转动,通过所述推力杆13在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之间传递动力,
所述二次杠杆10平行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6的下方,所述二次杠杆10内侧中部与所述推力杆13配合,所述二次杠杆10以所述二次杠杆10与所述推力杆13的配合点为支点形成杠杆,所述二次杠杆10与所述第二销钉15相对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销钉16与所述推力板11连接,所述第一制动蹄6上设有第一腰型孔61,所述第三销钉16穿过所述第一腰型孔61连接所述推力板11及所述二次杠杆10,且所述第三销钉16与所述第一腰型孔61始终不接触,
所述推力板11平行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6的上方,所述推力板11的中部通过所述第四销钉17与所述第一制动蹄6连接,所述推力板11与所述第三销钉16相对的一端设有轨道槽111,所述推力板11通过所述轨道槽111与所述导力板12配合,
所述导力板12设置在所述推力板11与所述第二制动蹄7之间,所述导力板12的一端设有轨道122,所述导力板12通过所述轨道122与所述推力板11配合,所述导力板1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销钉20与所述第二制动蹄7连接,
所述弹性件18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推力板11上,所述弹性件18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导力板12上,通过所述弹性件18对所述推力板11及所述导力板12进行限位,
驻车制动过程,当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未与所述制动鼓2贴合时,所述驻车拉臂5顺时针转动,所述驻车拉臂5促动所述一次杠杆9顺时针转动,所述一次杠杆9带动所述第一销钉14向靠近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销钉14带动所述第一制动蹄6向靠近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所述一次杠杆9促动所述第二销钉15向远离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销钉15促动所述二次杠杆10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次杠杆10促动所述推力杆13向所述第二制动蹄7运动,所述二次杠杆10促动所述第三销钉16向靠近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销钉16及所述第一销钉14带动所述推力板11逆时针转动,同时带动所述第四销钉17向靠近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所述第四销钉17带动所述第一制动蹄6向靠近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所述推力板11压迫所述导力板12,所述推力杆13及所述导力板12促动所述第二制动蹄7向靠近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
当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与所述制动鼓2贴合后,若所述制动鼓2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一制动蹄6先与所述纵轴41贴合,所述驻车拉臂5顺时针转动,所述驻车拉臂5促动所述一次杠杆9顺时针转动,所述一次杠杆9促动所述二次杠杆10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次杠杆10促动所述第三销钉16向靠近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三销钉16促动所述推力板11绕所述第四销钉17逆时针转动,所述推力板11促动所述导力板12向所述第二制动蹄7运动,所述导力板12促动所述第五销钉20压迫所述第二制动蹄7,所述第二制动蹄7与所述推力杆13连接的一端压迫所述推力杆13,所述推力杆13压迫所述第一制动蹄6,
若所述制动鼓2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二制动蹄7先与所述纵轴41贴合,所述驻车拉臂5顺时针转动,所述驻车拉臂5促动所述一次杠杆9顺时针转动,所述一次杠杆9带动所述第一销钉14向靠近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所述一次杠杆9促动所述第二销钉15向远离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销钉15促动所述二次杠杆10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次杠杆10促动所述第三销钉16向靠近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销钉16促动所述推力板11绕所述导力板12逆时针转动,所述推力板11带动所述第四销钉17向靠近所述制动鼓2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销钉14及所述第四销钉17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6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一制动蹄6与所述推力杆13连接的一端压迫所述推力杆13,所述推力杆13压迫所述第二制动蹄7。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制动蹄6为圆弧形,第一制动蹄6上设有第六销孔64、第八销孔63及第一腰型孔61,第八销孔63位于第一制动蹄6中部,第六销孔64及第一腰型孔61分置于第八销孔63两侧,且第六销孔64离第八销孔63较近。
如图7所示,一次杠杆9为L型,一次杠杆9短边的末端设有第三豁口93与驻车拉臂5配合,一次杠杆9长边的中部设有第一销孔92,第一销钉14依次穿过第一销孔92和第六销孔64连接一次杠杆9及第一制动蹄6,一次杠杆9长边的末端设有第二销孔(第二腰型孔91),如图8所示,二次杠杆10的一端设有第三销孔102,第二销钉15依次穿过第二销孔(第二腰型孔91)及第三销孔102连接一次杠杆9和二次杠杆10,当驻车拉臂5顺时针转动时,驻车拉臂5上的力作用在第三豁口93上,推动一次杠杆9转动,当第一制动蹄6未与纵轴41贴合时,第一销钉14在一次杠杆9和第二销钉15的共同作用下向外运动,从而带动第一制动蹄6向外压迫制动鼓2,当第一制动蹄6与纵轴41贴合后,第一销钉14的位置随第一制动蹄6固定,一次杠杆9绕第一销钉14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销钉15向远离制动鼓2的方向移动。
如图2所示,推力杆13设置在第一制动蹄6和第二制动蹄7之间,推力杆13与第一制动蹄6和第二制动蹄7均活动连接,在驻车制动过程中,若制动鼓2逆时针转动,则第二制动蹄7通过推力杆13为第一制动蹄6增力,若制动鼓2顺时针转动,则第一制动蹄6通过推力杆13为第二制动蹄7增力,且推力杆13与二次杠杆10配合,二次杠杆10通过二次杠杆10与推力杆13的配合点作为支点形成杠杆。
如图8所示,二次杠杆10的另一端设有第四销孔103,如图9所示,推力板11的一端设有第五销孔112,第三销钉16依次穿过第四销孔103、第一腰型孔61及第五销孔112连接二次杠杆10、第一制动蹄6和推力板11,当一次杠杆9拉动第二销钉15向远离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时,第二销钉15带动二次杠杆10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三销钉16向靠近制动鼓2的方向运动,因为第一腰型孔61的设计,使得第三销钉16与第一制动蹄6之间始终没有相互作用。
二次杠杆10与第四销钉17轴向对应的位置设有凹槽,用于避免二次杠杆10与第四销钉17之间发生干涉。
如图9所示,推力板11的中部设有第七销孔113,第四销钉17依次穿过第七销孔113和第八销孔63连接推力板11和第一制动蹄6,推力板11的另一端设有轨道槽111,导力板12的一端设有轨道122,推力板11通过轨道槽111与导力板12配合。
推力板11上第一销钉14轴向对应的位置及第一制动蹄6与推力杆13连接点轴向对应的位置均设有凸起,用于避免推力板11干涉第一销钉14以及第一制动蹄6与推力杆13连接点的运动。
如图10所示,导力板12设置在推力板11和第二制动蹄7之间,导力板12的一端通过轨道122与推力板11配合,导力板12的另一端通过第五销钉20与第二制动蹄7活动连接,且在推力板11和导力板12上设置弹性件18,用于对推力板11和导力板12进行限位。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制动蹄6、一次杠杆9、二次杠杆10及推力板11组成了三层结构,最靠近底板1的一层为一次杠杆9和二次杠杆10,其次为第一制动蹄6,离底板1最远的为推力板11,且导力板12与推力板11位于同一层,第二制动蹄7与第一制动蹄6位于同一层,推力杆13与二次杠杆10及第一制动蹄6配合,且由第一制动蹄6、一次杠杆9、二次杠杆10及推力板11组成的三层结构与推力杆13、第二制动蹄7及导力板12组成了相对底板1浮动的环形结构。
通过杆系的设置,将驻车制动器的促动点移至固定销轴4处,且通过杆系传递动力,从而实现为第一制动蹄6或第二制动蹄7增力,提高汽车驻车制动效能。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刚性弹簧131,所述刚性弹簧131套在所述推力杆13外部,且所述刚性弹簧1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二次杠杆10活动连接,所述刚性弹簧1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动蹄7活动连接,通过所述刚性弹簧131对所述推力杆13、所述第一制动蹄6、所述第二制动蹄7及所述二次杠杆10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推力杆13与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配合,在推力杆13外部套刚性弹簧131,二次杠杆10、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靠近制动鼓2的一侧均设有凹槽,刚性弹簧131扣在凹槽上,从而实现对二次杠杆10、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进行限位,且通过钢性弹簧131实现对推力杆13进行限位,确保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始终与推力杆13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推力杆13与所述第一制动蹄6连接的一端为叉形,且所述第一制动蹄6内侧中部设有第一豁口62,所述二次杠杆10内侧中部设有第二豁口101,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二次杠杆10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豁口62及所述第二豁口101与所述推力杆13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推力杆13与第一制动蹄6连接的一端设为叉形,第一制动蹄6的内侧中部设有第一豁口62(见图6),二次杠杆10的内侧中部设有第二豁口101(见图8),叉形与第一豁口62及第二豁口101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制动蹄6通过推力杆13为第二制动蹄7增力或第二制动蹄7通过推力杆13为第一制动蹄6增力,二次杠杆10以第二豁口101为支点转动。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如图7所示,具体地,所述一次杠杆9上设有第二腰型孔91,所述第二销钉15通过所述第二腰型孔91与所述二次杠杆10连接,通过所述第二腰型孔91防止所述一次杠杆9与所述二次杠杆10发生过约束。
在一次杠杆9上设置第二腰型孔91,可使得第二销钉15在第二腰型孔91内有一定空间裕量,避免一次杠杆9和二次杠杆10在转动过程中发生过约束。
如图1所示,具体地,所述弹性件18为弹簧。
采用弹簧连接推力板11和导力板12,确保工作过程中推力板11和导力板12位于同一平面,且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推力板11上,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导力板12上,从而使得推力板11和导力板12之间可相对活动又不会分离,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弹性件18还可为橡皮筋等具有弹性的结构。
如图10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导力板12上设有条形槽121,所述驻车拉臂5穿过所述条形槽121套在所述横轴42上,且所述驻车拉臂5与所述导力板12之间始终不接触。
导力板12平行于横轴42的轴线,驻车拉臂5穿过导力板12上的条形槽121套在横轴42上,驻车拉臂5与导力板12之间不接触,结构紧凑,节省空间。
如图1所示,具体地,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制动蹄6上设有第一拉杆通孔65,所述第二制动蹄7上设有第二拉杆通孔,所述第一拉杆19A穿过所述第一拉杆通孔65,所述第一金属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拉杆19A末端,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片及所述第一拉杆19A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片对所述第一制动蹄6限位,所述第二拉杆19B穿过所述第二拉杆通孔,所述第二金属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拉杆19B的末端,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片及所述第二拉杆19B之间,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片对所述第二制动蹄7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拉杆19A对第一制动蹄6进行限位,通过第二拉杆19B对第二制动蹄7进行限位,在第一拉杆19A的末端依次设有第一弹簧及第一金属片,第一拉杆19A穿过第一拉杆通孔65,第一金属片用于防止第一拉杆19A从第一拉杆通孔65中脱出,通过第一金属片和第一弹簧实现了第一拉杆19A与第一制动蹄6的活动连接;通过第二拉杆19B对第二制动蹄7进行限位,在第二拉杆19B的末端依次设有第二弹簧及第二金属片,第二拉杆19B穿过第二拉杆通孔,第二金属片用于防止第二拉杆19B从第二拉杆通孔中脱出,通过第二金属片和第二弹簧实现了第二拉杆19B与第二制动蹄7的活动连接。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为了保证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运动平稳,拉杆的数量也可设置为四根、六根或八根等,每根拉杆与底板1及第一制动蹄6或第二制动蹄7活动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拉杆19A与所述底板1及所述第一制动蹄6之间的活动连接为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拉杆19B与所述底板1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之间的活动连接为铰链连接。
通过铰链连接实现第一拉杆19A与底板1及第一制动蹄6的连接以及第二拉杆19B与底板1及第二制动蹄7的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如图1所示,也可参见图2和图3,进一步地,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调隙装置8,所述调隙装置8设置在所述第二制动蹄7及所述杆系上,通过所述调隙装置8调整所述第一制动蹄6及所述第二制动蹄7与所述制动鼓2之间的间隙。
调隙装置8包括弹簧和调隙片,为现有领从蹄式鼓式制动器中的常规技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推力杆13及第二制动蹄7上设置调隙装置8,调整行车制动过程中第一制动蹄6及第二制动蹄7与制动鼓2的间隙,从而调整第一制动蹄6和第二制动蹄7与制动鼓2之间的摩擦力,减小行车制动过程中领蹄的工作压力,提高行车制动过程中的制动效能。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安装在汽车车轴及轮毂上,包括底板、制动鼓及轮缸,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第一制动蹄、第二制动蹄、第一拉杆、第二拉杆、固定销轴、驻车拉臂及杆系,
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车轴上,所述制动鼓设置在所述轮毂上,所述轮缸为双活塞轮缸,所述轮缸固定在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分置在所述轮缸的两侧,通过所述轮缸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和所述第二制动蹄运动,所述第一拉杆设置在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制动蹄之间,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一制动蹄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拉杆设置在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二制动蹄活动连接,所述固定销轴包括相互垂直的纵轴和横轴,所述纵轴固定在所述底板上与所述轮缸相对的另一侧,通过所述纵轴对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进行限位,所述横轴设置在所述纵轴的中部,所述横轴与所述纵轴固定连接,所述驻车拉臂上设有横轴通孔,所述驻车拉臂通过所述横轴通孔套在所述横轴上,所述驻车拉臂可绕所述横轴转动,所述杆系设置在所述驻车拉臂、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所述杆系与所述驻车拉臂、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相配,通过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杆系动作,通过所述杆系在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传递动力,
行车制动过程,所述第一制动蹄和所述第二制动蹄的一端与所述纵轴贴合,所述第一制动蹄和所述第二制动蹄的另一端由所述轮缸的两个活塞促动向外压迫所述制动鼓,
驻车制动过程,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杆系动作,所述杆系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向外压迫所述制动鼓,当所述制动鼓逆时针转动时,所述第一制动蹄的一端先与所述纵轴贴合,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杆系,所述杆系促动所述第二制动蹄通过所述杆系为所述第一制动蹄增力,当所述制动鼓顺时针转动时,所述第二制动蹄的一端先与所述纵轴贴合,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杆系,所述杆系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通过所述杆系为所述第二制动蹄增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系包括:一次杠杆、第一销钉、第二销钉、推力杆、二次杠杆、第三销钉、推力板、第四销钉、导力板、第五销钉及弹性件,
所述一次杠杆平行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的下方,所述一次杠杆的一端与所述驻车拉臂配合,所述一次杠杆的中部通过所述第一销钉与所述第一制动蹄连接,所述一次杠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销钉与所述二次杠杆的一端连接,
所述推力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且所述推力杆设置在靠近所述轮缸的一侧,所述推力杆与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均可相对所述推力杆转动,通过所述推力杆在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传递动力,
所述二次杠杆平行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的下方,所述二次杠杆内侧中部与所述推力杆配合,所述二次杠杆以所述二次杠杆与所述推力杆的配合点为支点形成杠杆,所述二次杠杆与所述第二销钉相对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销钉与所述推力板连接,所述第一制动蹄上设有第一腰型孔,所述第三销钉穿过所述第一腰型孔连接所述推力板及所述二次杠杆,且所述第三销钉与所述第一腰型孔始终不接触,
所述推力板平行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制动蹄的上方,所述推力板的中部通过所述第四销钉与所述第一制动蹄连接,所述推力板与所述第三销钉相对的一端设有轨道槽,所述推力板通过所述轨道槽与所述导力板配合,
所述导力板设置在所述推力板与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所述导力板的一端设有轨道,所述导力板通过所述轨道与所述推力板配合,所述导力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销钉与所述第二制动蹄连接,
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推力板上,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导力板上,通过所述弹性件对所述推力板及所述导力板进行限位,
驻车制动过程,当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未与所述制动鼓贴合时,所述驻车拉臂顺时针转动,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一次杠杆顺时针转动,所述一次杠杆带动所述第一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销钉带动所述第一制动蹄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一次杠杆促动所述第二销钉向远离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销钉促动所述二次杠杆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次杠杆促动所述推力杆向所述第二制动蹄运动,所述二次杠杆促动所述第三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销钉及所述第一销钉带动所述推力板逆时针转动,同时带动所述第四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第四销钉带动所述第一制动蹄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推力板压迫所述导力板,所述推力杆及所述导力板促动所述第二制动蹄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
当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与所述制动鼓贴合后,若所述制动鼓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一制动蹄先与所述纵轴贴合,所述驻车拉臂顺时针转动,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一次杠杆顺时针转动,所述一次杠杆促动所述二次杠杆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次杠杆促动所述第三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三销钉促动所述推力板绕所述第四销钉逆时针转动,所述推力板促动所述导力板向所述第二制动蹄运动,所述导力板促动所述第五销钉压迫所述第二制动蹄,所述第二制动蹄与所述推力杆连接的一端压迫所述推力杆,所述推力杆压迫所述第一制动蹄,
若所述制动鼓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二制动蹄先与所述纵轴贴合,所述驻车拉臂顺时针转动,所述驻车拉臂促动所述一次杠杆顺时针转动,所述一次杠杆带动所述第一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一次杠杆促动所述第二销钉向远离所述制动鼓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销钉促动所述二次杠杆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次杠杆促动所述第三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销钉促动所述推力板绕所述导力板逆时针转动,所述推力板带动所述第四销钉向靠近所述制动鼓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销钉及所述第四销钉促动所述第一制动蹄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一制动蹄与所述推力杆连接的一端压迫所述推力杆,所述推力杆压迫所述第二制动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刚性弹簧,所述刚性弹簧套在所述推力杆外部,且所述刚性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二次杠杆活动连接,所述刚性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动蹄活动连接,通过所述刚性弹簧对所述推力杆、所述第一制动蹄、所述第二制动蹄及所述二次杠杆进行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杆与所述第一制动蹄连接的一端为叉形,且所述第一制动蹄内侧中部设有第一豁口,所述二次杠杆内侧中部设有第二豁口,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二次杠杆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豁口及所述第二豁口与所述推力杆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杠杆上设有第二腰型孔,所述第二销钉通过所述第二腰型孔与所述二次杠杆连接,通过所述第二腰型孔防止所述一次杠杆与所述二次杠杆发生过约束。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力板上设有条形槽,所述驻车拉臂穿过所述条形槽套在所述横轴上,且所述驻车拉臂与所述导力板之间始终不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制动蹄上设有第一拉杆通孔,所述第二制动蹄上设有第二拉杆通孔,所述第一拉杆穿过所述第一拉杆通孔,所述第一金属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拉杆末端,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片及所述第一拉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片对所述第一制动蹄限位,所述第二拉杆穿过所述第二拉杆通孔,所述第二金属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拉杆的末端,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片及所述第二拉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片对所述第二制动蹄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一制动蹄之间的活动连接为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之间的活动连接为铰链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还包括调隙装置,所述调隙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制动蹄及所述杆系上,通过所述调隙装置调整所述第一制动蹄及所述第二制动蹄与所述制动鼓之间的间隙。
CN201410718593.5A 2014-12-01 2014-12-01 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 Active CN1045339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18593.5A CN104533989B (zh) 2014-12-01 2014-12-01 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18593.5A CN104533989B (zh) 2014-12-01 2014-12-01 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33989A CN104533989A (zh) 2015-04-22
CN104533989B true CN104533989B (zh) 2017-01-04

Family

ID=52849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18593.5A Active CN104533989B (zh) 2014-12-01 2014-12-01 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339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1396A (zh) * 2015-12-10 2016-02-24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领从蹄式制动器
JP6198889B1 (ja) * 2016-05-24 2017-09-20 豊生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ラムブレーキ
CN106114740B (zh) * 2016-07-26 2019-02-05 凡爱华 双向随动闸
CN107314062B (zh) * 2017-08-08 2019-05-2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自增力鼓式制动器
CN112374268A (zh) * 2020-11-05 2021-02-19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昌邑市供电公司 一种放线支架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3441A (en) * 1980-09-19 1982-10-12 The Bendix Corporation Dual mode drum brake
CN1428519A (zh) * 2001-12-27 2003-07-09 日清纺绩株式会社 鼓式制动器的动作装置
CN101460759A (zh) * 2006-06-01 2009-06-17 汽车产品意大利(Sv)有限责任公司 鼓式制动器
CN201329859Y (zh) * 2008-11-25 2009-10-21 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上下双推杆驻车机构的液压鼓式制动器
CN201461795U (zh) * 2009-06-10 2010-05-12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鼓式制动器
CN202091406U (zh) * 2011-05-09 2011-12-28 河南万向系统制动器有限公司 一种鼓式制动器
JP2012036959A (ja) * 2010-08-06 2012-02-23 Nissin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ドラムブレーキ
KR20120025200A (ko) * 2010-09-07 2012-03-1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후륜 드럼브레이크 장치
CN203948521U (zh) * 2014-06-09 2014-11-19 河南万向系统制动器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自增力式结构制动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3441A (en) * 1980-09-19 1982-10-12 The Bendix Corporation Dual mode drum brake
CN1428519A (zh) * 2001-12-27 2003-07-09 日清纺绩株式会社 鼓式制动器的动作装置
CN101460759A (zh) * 2006-06-01 2009-06-17 汽车产品意大利(Sv)有限责任公司 鼓式制动器
CN201329859Y (zh) * 2008-11-25 2009-10-21 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上下双推杆驻车机构的液压鼓式制动器
CN201461795U (zh) * 2009-06-10 2010-05-12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鼓式制动器
JP2012036959A (ja) * 2010-08-06 2012-02-23 Nissin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ドラムブレーキ
KR20120025200A (ko) * 2010-09-07 2012-03-1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후륜 드럼브레이크 장치
CN202091406U (zh) * 2011-05-09 2011-12-28 河南万向系统制动器有限公司 一种鼓式制动器
CN203948521U (zh) * 2014-06-09 2014-11-19 河南万向系统制动器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自增力式结构制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33989A (zh) 2015-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33989B (zh) 行车领从蹄驻车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
CN102153007B (zh) 双u型直线电机驱动的无绳提升机
CN106104059A (zh) 制动装置
CN105683608B (zh) 制动装置
CN108263356A (zh) 制动器以及制动系统和车辆
CN108263357A (zh) 制动器以及制动系统和车辆
CN103010385A (zh) 煞车装置
CN205630672U (zh) 一种用于带齿轮传动机构的机器人关节的制动装置
CN103223928B (zh) 一种高性能刹车装置
CN201461795U (zh) 鼓式制动器
CN104455089A (zh) 轻型电动车用的车轮制动器及防抱死制动装置
CN203602304U (zh) 一种安全制动器
CN103277432A (zh) 一种新型的浮钳盘式制动器
CN205978178U (zh) 油机双刹制动器
CN110936973A (zh) 一种三轴构架式转向架制动装置
CN202115494U (zh) 拖拉机一个制动系单元的两套独立的制动操纵机构
ITBS20090060A1 (it) Dispositivo per frenare e/o ruotare in continuo le ruote di veicoli ed aerei
CN201808554U (zh) 变杠杆比踏板
CN102310847B (zh) 拖拉机一个制动系单元的两套独立的制动操纵机构
CN201713259U (zh) 矿用提升绞车工作制动装置
CN204647095U (zh) 一种调节器总成
CN203335684U (zh) 一种电动车双制动分泵刹车蹄
CN104389921B (zh) 助力器
CN205244274U (zh) 一种滑轮与柔性绳缠绕传动结构
CN103542021A (zh) 具有挤压间隔件的制动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