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8613B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8613B
CN104518613B CN201410494424.8A CN201410494424A CN104518613B CN 104518613 B CN104518613 B CN 104518613B CN 201410494424 A CN201410494424 A CN 201410494424A CN 104518613 B CN104518613 B CN 1045186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cylindrical member
hole
rotary shaft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44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8613A (zh
Inventor
土江哲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18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8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8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8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19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with provision for replenishing the cooling medium;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leakage of the cooling medium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对内部进行冷却的旋转电机。旋转电机(12)的制冷剂供给机构(30)从与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相比靠旋转轴(50)的一端侧的位置向底面(70)供给冷却流体(42)。底面(70)具备沿着旋转轴(50)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86),通过贯通孔(86)而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冷却流体(42)。在底面(70)上,在旋转轴(50)的另一端侧且在与贯通孔(86)相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突出的一个或多个内侧突出壁部(84),内侧突出壁部(84)中相邻的端部在圆周方向上相互偏离地配置。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适当地对内部进行冷却的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对电动机进行冷却的多个结构(图1~图11)。在这些结构中,作为从电动机的内侧朝向径向外侧供给冷却油的结构,存在经由轴28的内部而使冷却油循环的结构(图7及图8)。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24901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的图7及图8所示,在经由旋转轴的内部而向旋转电机的内部供给冷却油的结构中,孔的个数、位置及大小等制冷剂供给路的规格因与旋转轴的强度的关系而受到制约。因此,从对旋转电机的内部进行冷却的观点出发,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这样的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对内部进行冷却的旋转电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具备:马达转子,其具有旋转轴、筒状构件及转子铁心,该筒状构件在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形成有底面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并且通过所述底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连结,该转子铁心固定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周;制冷剂供给机构,其供给对所述马达转子进行冷却的冷却流体,所述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供给机构从与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相比靠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的位置向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供给所述冷却流体,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具备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通过所述贯通孔向所述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所述冷却流体,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内部配置有与所述旋转轴连结的冷却对象驱动部件,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上,在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侧且在与所述贯通孔相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突出的一个或多个内侧突出壁部,所述一个或多个内侧突出壁部中相邻的端部在所述马达转子的圆周方向上相互偏离地配置。
根据本发明,冷却流体向筒状构件的底面(外侧)供给,并经由贯通孔向筒状构件的内部进入。因此,能够对在筒状构件的内部配置的构件(冷却对象驱动部件)或在筒状构件的外周固定的转子铁心进行冷却。
另外,筒状构件在与底面相反的一侧(旋转轴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因此,从底面侧向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的冷却流体能够经由开口部从筒状构件排出。因此,能够防止冷却流体向马达转子和与其对置的马达定子之间的气隙的浸入,能够抑制旋转电机的旋转阻力的增加。
而且,将冷却流体向筒状构件的内部引导的贯通孔形成在筒状构件的底面上。因此,相比较于以将这样的贯通孔仅形成在旋转轴上为前提的情况,能够使将冷却流体向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的路径多样化。并且,例如,能够提高在旋转轴上形成贯通孔的情况下因旋转轴的尺寸、强度等的规格的制约而难以选择的各种规格(例如,冷却流体的流量或供给压力的设定)的自由度。
另外,在筒状构件的底面上,在旋转轴的另一端侧且在与贯通孔相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突出的一个或多个内侧突出壁部,一个或多个内侧突出壁部中相邻的端部在圆周方向上相互偏离地配置。因此,经由贯通孔被导入到筒状构件的内部后的冷却流体产生如下的情况:由各内侧突出壁部引导而经由冷却对象驱动部件之后向转子铁心供给的情况;经由内侧突出壁部中的相邻的端部之间且不经由冷却对象驱动部件而向转子铁心供给的情况。由此,冷却流体的一部分不经由冷却对象驱动部件而向转子铁心供给,因此能够以比较低的温度向转子铁心供给。因此,能够对冷却对象驱动部件和转子铁心这两方进行有效地冷却。
在所述贯通孔及所述内侧突出壁部形成有多个的情况下,还可以构成为,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观察时,所述多个贯通孔的一部分以在所述马达转子的径向上与所述内侧突出壁部中的某一个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多个贯通孔中的剩余的贯通孔以在所述马达转子的径向上与所述内侧突出壁部中的任一个都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由此,通过了以在马达转子的径向上与内侧突出壁部中的某一个重叠的方式配置的贯通孔后的冷却流体主要经由内侧突出壁部向冷却对象驱动部件供给。另外,通过了以在径向上与内侧突出壁部中的任一个都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的贯通孔后的冷却流体主要通过多个内侧突出壁部之间且不经由冷却对象驱动部件地向转子铁心供给。因此,与将全部的贯通孔以在径向上与内侧突出壁部中的某一个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况或将全部的贯通孔以在径向上与内侧突出壁部中的任一个都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适当分配向冷却对象驱动部件供给的冷却流体的量及向转子铁心直接供给的冷却流体的量。
在所述内侧突出壁部沿着所述马达转子的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的情况下,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多个内侧突出壁部具有:沿着所述马达转子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周方向延伸部;在所述圆周方向延伸部的一端或两端从所述圆周方向延伸部朝向所述马达转子的径向内侧延伸的径向延伸部。
由此,能够将由内侧突出壁部引导后的冷却流体更可靠地向冷却对象驱动部件供给。即,即使在冷却流体到达内侧突出壁部的圆周方向延伸部的情况下,在马达转子(筒状构件)的旋转离心力或马达转子的旋转位移的作用下,冷却流体有时也会沿着圆周方向进行相对移动并通过内侧突出壁部之间向转子铁心直接供给。
在上述结构中,在圆周方向延伸部的一端或两端具备从圆周方向延伸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径向延伸部。因此,暂时到达内侧突出壁部的圆周方向延伸部后的冷却流体的圆周方向的移动由径向延伸部限制,变得容易向轴向移动。其结果是,能够将到达内侧突出壁部的圆周方向延伸部后的冷却流体更可靠地向冷却对象驱动部件供给。
所述冷却对象驱动部件还可以设为与所述旋转轴连结的齿轮机构或摩擦卡合机构。另外,在沿着所述马达转子的径向观察时,所述内侧突出壁部的前端还可以与构成所述齿轮机构的齿轮的一部分或所述摩擦卡合机构的一部分重叠。
根据上述结构,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径向外侧飞散的冷却流体能够由齿轮机构或摩擦卡合机构引导而用于齿轮机构或摩擦卡合机构的冷却或润滑。之后,用于齿轮机构或摩擦卡合机构的冷却或润滑后的冷却流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向径向外侧移动,当到达筒状构件的内周面时,冷却流体还能够对转子铁心进行冷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良好地对内部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马达的车辆的着眼于冷却系统而表示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所述马达中的冷却油的流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作为所述冷却系统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的侧罩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简化马达转子而表示贯通孔的位置的主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中的冷却油的流动的后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筒状构件中的冷却油的流动的后视图。
【符号说明】
10…车辆
12…马达(旋转电机)
14…减速器(冷却对象驱动部件、齿轮机构)
20…马达转子
30…侧罩(制冷剂供给机构的一部分)
42…冷却油(冷却流体)
50…旋转轴(制冷剂供给机构的一部分)
52、52a、52b…筒状构件
62…转子铁心
70…筒状构件的底面
74…筒状构件的开口部
76…行星齿轮(齿轮)
84…第二突出壁部(内侧突出壁部)
86…筒状构件的贯通孔
102…圆周方向延伸部
104…径向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1.整体的结构的说明
[1-1.整体结构]
图1是搭载有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马达12的车辆10的着眼于冷却系统(制冷剂供给机构)而表示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表示马达12中的冷却油42的流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在图2中,实线、虚线及单点划线的粗箭头表示冷却油42的流动。为了容易理解,希望注意的是,图1及图2是后述的图5的沿着I-I线的剖视图,且是对于图1及图2中的侧罩30(后述)而言使后述的导入孔32、第一~第三喷出孔36、38、40全部通过的剖视图(图3的沿着I-I线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车辆10除了马达12之外,还具有作为齿轮机构的减速器14(冷却对象驱动部件)。减速器14的一部分以进入马达12内部的方式配置。
另外,马达12是用于生成车辆10的驱动力F的驱动源。马达12是3相交流无刷式,基于经由未图示的逆变器而从未图示的蓄电池供给的电力,来生成车辆10的驱动力F。另外,马达12将通过进行再生而生成的电力(再生电力Preg)[W]向所述蓄电池输出,由此对所述蓄电池充电。再生电力Preg也可以对未图示的12伏系统或辅机输出。
如图1及图2所示,马达12具有马达转子20(以下也称为“转子20”。)、马达定子22(以下也称为“定子22”。)、解析器转子24、解析器定子26、马达壳体28及侧罩30。通过解析器转子24和解析器定子26构成解析器31。
[1-2.冷却系统]
(1-2-1.侧罩30)
图3是作为冷却系统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的侧罩30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图3所示,在侧罩30上形成有单一的导入孔32、流路34、单一的第一喷出孔36、单一的第二喷出孔38及多个第三喷出孔40。从未图示的泵向第一~第三喷出孔36、38、40供给冷却油42。所述泵可以是电动式或机械式中的任一种。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侧罩30分别对转子20及定子22喷射或放出冷却油42。
具体而言,第一喷出孔36主要对转子20的旋转轴50喷射或放出冷却油42。第二喷出孔38主要对转子20的筒状构件52喷射或放出冷却油42。第三喷出孔40主要对定子22喷射或放出冷却油42。各喷出孔36、38、40为喷嘴状,能够喷射或放出冷却油42。
(1-2-2.马达转子20)
(1-2-2-1.旋转轴50)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转子20的旋转轴50上形成有:用于向旋转轴50的内部供给冷却油42的轴开口部53;沿着轴向X1、X2(图1)延伸的单一的第一轴流路54;朝向马达12的径向R1、R2(图5)而使第一轴流路54与旋转轴50的外部连通的多个第二轴流路56。
从侧罩30的第一喷出孔36供给的冷却油42经由第一轴流路54被引导至各第二轴流路56,并经由各第二轴流路56从旋转轴50放出。放出后的冷却油42向转子20的内部或减速器14的一部分供给。
(1-2-2-2.筒状构件52)
(1-2-2-2-1.概要)
如图1及图2等所示,转子20除了旋转轴50之外,还具有有底筒状的筒状构件52和包含永久磁铁60的转子铁心62。需要说明的是,转子20也可以如磁阻马达型的转子那样由不包含永久磁铁60的转子铁心62构成。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52的外观立体图。如图2、图4等所示,筒状构件52具备:在侧罩30侧固定于旋转轴50的外周上的底面70;从底面70的外缘向轴向X2延伸的侧面72。侧面72中的与底面70相反的一侧开口。换言之,在侧面72中的与底面70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开口部74。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配置有构成减速器14的行星齿轮76。
(1-2-2-2-2.底面70)
(1-2-2-2-2-1.底面70的概要)
如图2及图4所示,底面70具有基部80、第一突出壁部82(外侧突出壁部)及第二突出壁部84(内侧突出壁部)。基部80是沿着径向R1延伸的部位。在基部80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沿着轴向X1、X2贯通底面70(基部80)的多个贯通孔86。
图5是简化马达转子20而表示贯通孔86的位置的主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贯通孔86等间隔地设有4个。从侧罩30向底面70喷射后的冷却油42通过贯通孔86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
(1-2-2-2-2-2.第一突出壁部82)
第一突出壁部82在与贯通孔86相比靠径向外侧(R1方向)的位置向侧罩30侧(X1方向)突出。第一突出壁部82是形成为环状的单一的部位。因此,在转子20的旋转时从侧罩30向底面7喷射或放出的冷却油42未直接进入贯通孔86的情况下,通过在冷却油42上作用有离心力,从而冷却油42向第一突出壁部82的内周侧(由基部80和第一突出壁部82包围的区域)积存。换言之,通过基部80和第一突出壁部82形成冷却油42的积存部88(图2)。因此,即使在冷却油42未直接进入贯通孔86的情况下,暂时积存于积存部88之后,从贯通孔86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
另外,在沿着转子20的径向R1、R2观察时,第一突出壁部82的一部分与旋转轴50的轴开口部53重叠(参照图2)。因此,对于经由轴开口部53而从第一轴流路54溢出的冷却油42而言,通过作用有离心力或重力而向第一突出壁部82的内周侧积存,之后从贯通孔86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因此,对于经由轴开口部53而从第一轴流路54溢出的冷却油42而言,也能够有效地用于永久磁铁60或转子铁心62的冷却。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突出壁部82形成有随着从侧罩30朝向底面70的基部80而(即,向X2方向)扩径的扩径部90。由此,在第一突出壁部82的径向内侧(R2方向)容易形成积存部88,并且,虽然暂时供给到第一突出壁部82的径向内侧(R2方向),但也能够减少未进入筒状构件52的内部的冷却油4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第一突出壁部82的径向内侧及径向外侧这两方扩径,但只要径向内侧扩径,就能够起到上述作用及效果。
并且,在第一突出壁部82的径向外侧(R1方向)固定有解析器转子24(旋转传感器的旋转件)。由此,第一突出壁部82兼具形成冷却油42的积存部88的功能和保持解析器转子24的功能。因此,与将保持解析器转子24的构件和第一突出壁部82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马达12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1-2-2-2-2-3.第二突出壁部84)
如图2及图4所示,第二突出壁部84在与贯通孔86相比靠径向外侧(R1方向)的位置朝向开口部74(图2中,向轴向X2)突出。如图4所示,第二突出壁部84沿着圆周方向C1、C2形成有多个。相邻的第二突出壁部84的端部在圆周方向C1、C2上相互分离,在相邻的第二突出壁部84之间形成有切口部100。因此,经由贯通孔86被导入到筒状构件52的内部的冷却油42产生如下的情况:由各第二突出壁部84引导而经由减速器14之后向永久磁铁60或转子铁心62供给的情况(图2中,虚线的箭头)、经由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相邻的端部之间(即,切口部100)且不经由减速器14而向永久磁铁60或转子铁心62供给的情况(图2中,单点划线的箭头)。
如图4所示,在沿着旋转轴50的轴向X1观察时,多个贯通孔86中的一部分(图4中,左侧及右侧的贯通孔86)以在径向R1、R2上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某一个重叠的方式配置,多个贯通孔86中的剩余的贯通孔(图4中,上侧及下侧的贯通孔86)以在径向R1、R2上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任一个都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而且,如图2所示,在沿着转子20的径向R1、R2观察时,第二突出壁部84的前端与行星齿轮76的一部分重叠。由此,由第二突出壁部84引导的冷却油42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向径向外侧(R1方向)放出时,向行星齿轮76的一部分供给。
(1-2-2-2-3.侧面72)
如图1及图2所示,在筒状构件52的侧面72的径向外侧(R1方向)固定有包含永久磁铁60的转子铁心62。如上所述,来自侧罩30的冷却油42经由旋转轴50或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之后,当冷却油42在转子20的旋转作用下沿着侧面72移动时,对永久磁铁60或转子铁心62进行冷却。
到达侧面72后的冷却油42沿着侧面72向开口部74侧移动,并从开口部74放出。从开口部74放出的冷却油42之后积存于马达壳体28的底部(未图示),然后通过所述泵再次从侧罩30对转子20或定子22喷射或放出。需要说明的是,冷却油42也可以在再次喷射或放出之前,通过未图示的冷却器或加温器进行热交换。
(1-2-3.马达定子22)
从侧罩30的第三喷出孔40供给的冷却油42一边对定子22的各部分进行冷却,一边通过定子22的内部而落下到马达壳体28的底部。
另外,如图2等所示,在马达定子22上,在解析器转子24的径向外侧(R1方向)配置有解析器定子26。由此,解析器定子26进行与解析器转子24的旋转角度对应的输出。因此,能够检测马达转子20的旋转角度。
2.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冷却油42向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外侧)供给,并经由贯通孔86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进入(参照图2)。因此,能够对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配置的构件(减速器14的行星齿轮76)、或者在筒状构件52的外周固定的永久磁铁60或转子铁心62进行冷却。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对永久磁铁60进行冷却,能够防止与温度上升相伴的永久磁铁60的去磁。
另外,筒状构件52在与底面70相反的一侧(旋转轴50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74。因此,从底面70侧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的冷却油42能够经由开口部74从筒状构件52排出(参照图1及图2)。因此,能够防止冷却油42向马达转子20和与其对置的马达定子22之间的气隙的浸入,能够抑制马达12的旋转阻力的增加。
而且,将冷却油42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引导的贯通孔86形成在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上(参照图2及图4)。因此,相比较于以将这样的贯通孔仅形成在旋转轴50上为前提的情况,能够使将冷却油42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的路径多样化。并且,例如,能够提高在旋转轴50上形成贯通孔(第一轴流路54及第二轴流路56)的情况下因旋转轴50的尺寸、强度等的规格的制约而难以选择的各种规格(例如,冷却油42的流量或供给压力的设定)的自由度。
另外,在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上,在与底面70相反的一侧(旋转轴50的另一端侧)且在与贯通孔86相比靠径向外侧(R1方向)的位置形成有突出的多个第二突出壁部84(内侧突出壁部),多个第二突出壁部84中相邻的端部在圆周方向C1、C2上相互偏离地配置(参照图4)。因此,经由贯通孔86被导入到筒状构件52的内部的冷却油42产生如下的情况:由各第二突出壁部84引导而经由了减速器14(冷却对象驱动部件)之后向转子铁心62供给的情况;经由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相邻的端部之间(即,切口部100)且不经由减速器14而向转子铁心62供给的情况。由此,冷却油42的一部分不经由减速器14地向转子铁心62供给,因此以比较低的温度向转子铁心62供给。因而,能够将减速器14和转子铁心62这双方有效地冷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多个贯通孔86及第二突出壁部84(内侧突出壁部),在沿着旋转轴50的轴向X1观察时,多个贯通孔86的一部分以在径向R1、R2上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某一个重叠的方式配置,多个贯通孔86中的剩余的贯通孔以在径向R1、R2上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任一个都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参照图4)。
由此,通过了以在径向R1、R2上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某一个重叠的方式配置的贯通孔86后的冷却油42主要经由第二突出壁部84向减速器14(冷却对象驱动部件)供给。另外,通过了以在径向R1、R2上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任一个都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的贯通孔86后的冷却油42主要通过第二突出壁部84之间(即,切口部100)且不经由减速器14地向转子铁心62供给。因此,与使全部的贯通孔86以在径向R1、R2上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某一个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况或者使全部的贯通孔86以在径向R1、R2上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任一个都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适当地分配向减速器14供给的冷却油42的量及向转子铁心62直接供给的冷却油42的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沿着径向R1、R2观察时,第二突出壁部84的前端与行星齿轮76的一部分重叠(参照图2)。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径向外侧(R1方向)飞散的冷却油42向行星齿轮76引导,来用于行星齿轮76的冷却或润滑。之后,用于行星齿轮76的冷却或润滑后的冷却油42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向径向外侧(R1方向)移动,当到达筒状构件52的内周面时,冷却油42还能够对转子铁心62进行冷却。
B.第二实施方式
1.整体的结构的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异)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筒状构件52a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52不同。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52a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52a中的冷却油42的流动的后视图。在图7中,虚线的箭头表示经由第二突出壁部84向减速器14侧供给的冷却油42的流动,单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不经由第二突出壁部84而向转子铁心62侧供给的冷却油42的流动(后述的图8也同样。)。
如图6所示,筒状构件52a的第二突出壁部84沿着圆周方向C1、C2形成有多个。各第二突出壁部84具有沿着圆周方向C1、C2延伸的圆周方向延伸部102和在圆周方向延伸部102的两端从圆周方向延伸部102朝向径向内侧(R2方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104。
由此,能够将由第二突出壁部84引导后的冷却油42(冷却流体)更可靠地向减速器14(冷却对象驱动部件)供给。即,即使在冷却油42到达第二突出壁部84的圆周方向延伸部102的情况下,在马达转子20(筒状构件52a)的旋转离心力或马达转子20的旋转位移的作用下,冷却油42有时也会沿着圆周方向C1、C2相对于圆周方向延伸部102进行相对移动并通过第二突出壁部84之间(即,切口部100)向转子铁心62供给。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圆周方向延伸部102的两端具有从圆周方向延伸部102朝向径向内侧(R2方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104。因此,暂时到达圆周方向延伸部102后的冷却油42的圆周方向C1、C2的移动由径向延伸部104限制,变得容易向轴向X2移动。其结果是,能够将到达圆周方向延伸部102后的冷却油42更可靠地向减速器14供给。
此外,在伴随车辆10的动力运转及再生而马达12能够向正向和反向这两方旋转的情况下,无论是哪种旋转方向,在旋转方向的后端都配置径向延伸部104。因此,即使在冷却油42相对于圆周方向延伸部102容易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后端)流动的情况下,对于正向及反向而言,都能够将到达圆周方向延伸部102后的冷却油42更可靠地向减速器14供给。
C.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基于本说明书的记载内容而采取各种结构成。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
1.適用对象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马达12搭载在车辆10上,但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适用于使用马达12的其他的用途。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马达12使用于车辆10的驱动用,但也可以使用于车辆10中的其他的用途(例如,电动动力转向、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等)。或者,还可以将马达12使用于工业机械、家电产品等设备。
2.马达1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马达12为3相交流方式,但从基于冷却流体的冷却或马达12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为其他的交流方式或直流方式。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马达12设为无刷式,但也可以为有刷式。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马达定子22配置在马达转子20的径向外侧(R1方向)(参照图1等),但并不局限于此,马达定子22也可以配置在马达转子20的径向内侧(R2方向)。
3.解析器3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解析器转子24形成在第一突出壁部82上,但从筒状构件52的底面70向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供给冷却油42的观点出发,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解析器转子24固定在第一突出壁部82以外的部位。
4.冷却系统
[4-1.冷却流体]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冷却油42作为冷却流体,但从冷却功能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为冷却油42以外的冷却流体(例如,水等)。但是,可能无法进行行星齿轮76等齿轮机构的润滑目的下的使用。
[4-2.筒状构件52、52a]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第二突出壁部84(内侧突出壁部)(参照图4及图6)。然而,例如,在径向外侧(R1方向)观察时,从形成使冷却油42(冷却流体)通过第二突出壁部84的旁边的部位(切口部100)的观点出发,第二突出壁部84可以为1个。这种情况下,1个第二突出壁部84的两端部之间成为切口部100。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二突出壁部84在距旋转轴50的中心为等距离的位置沿着圆周方向配置有多个(参照图4及图6)。然而,例如,在径向外侧(R1方向)观察时,从形成使冷却油42(冷却流体)通过第二突出壁部84的旁边的部位(切口部100)的观点出发,多个第二突出壁部84也可以在距旋转轴50的中心为不同的距离的位置沿着圆周方向C1、C2配置多个。或者,多个第二突出壁部84可以不是沿着圆周方向C1、C2的曲线状,而是其他的形状(例如,与法线垂直的直线状)。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各第二突出壁部84在径向R1、R2上未重叠(参照图4及图6),但是当多个第二突出壁部84在距旋转轴50的中心为不同的距离的位置沿着圆周方向配置多个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多个第二突出壁部84在径向上重叠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沿着旋转轴50的轴向X1观察时,多个贯通孔86的一部分以在径向R1、R2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某一个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多个贯通孔86中的剩余的贯通孔以在径向R1、R2上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任一个都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参照图4及图6)。然而,例如,在径向外侧(R1方向)观察时,从形成使冷却油42(冷却流体)通过第二突出壁部84的旁边的部位(切口部100)的观点出发,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全部的贯通孔86以在径向R1、R2上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某一个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或者使全部贯通孔86以在径向R1、R2上与第二突出壁部84中的任一个都不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但是,在后者的情况下,伴随马达转子20的转速的增加,需要向第二突出壁部84供给冷却油42。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各第二突出壁部84的圆周方向延伸部102的两端设有径向延伸部104(参照图6)。然而,例如,从限制与马达转子20(筒状构件52a)的旋转离心力或马达转子20的旋转位移相伴的冷却油42的沿着圆周方向C1、C2的相对移动的观点出发,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圆周方向延伸部102的一端设置径向延伸部104。
图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筒状构件52b中的冷却油42的流动的后视图。变形例的筒状构件52b的第二突出壁部84沿着圆周方向C1、C2形成有多个。各第二突出壁部84在圆周方向延伸部102的一端具有从圆周方向延伸部102朝向径向内侧(R2方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104。在此,在圆周方向延伸部102中的与马达转子20的旋转方向(C2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后端)形成有径向延伸部104。
[4-3.减速器14(冷却对象驱动部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将减速器14与旋转轴50直接连结(例如,参照图1及图2),但也可以经由某些动力传递机构而将减速器14与旋转轴50连结(换言之,可以将减速器14间接地与旋转轴50连结)。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配置有与旋转轴50连结的减速器14(行星齿轮76),但也可以配置其他的齿轮机构。或者,从基于冷却流体的冷却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将其他的构件配置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例如,可以配置与旋转轴50连结的摩擦卡合机构(离合器机构)。
在将摩擦卡合机构配置在筒状构件52的内部的情况下,能够减小马达12的轴向X1、X2的尺寸。另外,除了转子铁心62的冷却,还能够进行摩擦卡合机构的冷却或润滑(冷却流体兼作为润滑油的情况)。因此,与将转子铁心62的冷却结构和摩擦卡合机构的冷却结构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Claims (4)

1.一种旋转电机,其具备:
马达转子,其具有旋转轴、筒状构件及转子铁心,该筒状构件在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形成有底面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并且通过所述底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连结,该转子铁心固定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周;
制冷剂供给机构,其供给对所述马达转子进行冷却的冷却流体,
所述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供给机构从与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相比靠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的位置向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供给所述冷却流体,
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具备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
通过所述贯通孔而向所述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所述冷却流体,
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内部配置有与所述旋转轴连结的冷却对象驱动部件,
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上,在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侧且在与所述贯通孔相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突出的一个或多个内侧突出壁部,
所述一个或多个内侧突出壁部中相邻的端部在所述马达转子的圆周方向上相互偏离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及所述内侧突出壁部形成有多个,
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观察时,所述多个贯通孔的一部分贯通孔以在所述马达转子的径向上与所述内侧突出壁部中的某一个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多个贯通孔中的剩余的贯通孔以在所述马达转子的径向上与所述内侧突出壁部中的任一个都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突出壁部沿着所述马达转子的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
所述多个内侧突出壁部具有:
沿着所述马达转子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周方向延伸部;
在所述圆周方向延伸部的一端或两端从所述圆周方向延伸部朝向所述马达转子的径向内侧延伸的径向延伸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对象驱动部件是与所述旋转轴连结的齿轮机构或摩擦卡合机构,
在沿着所述马达转子的径向观察时,所述内侧突出壁部的前端与构成所述齿轮机构的齿轮的一部分或所述摩擦卡合机构的一部分重叠。
CN201410494424.8A 2013-09-27 2014-09-24 旋转电机 Active CN1045186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0988A JP2015070655A (ja) 2013-09-27 2013-09-27 回転電機
JP2013-200988 2013-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8613A CN104518613A (zh) 2015-04-15
CN104518613B true CN104518613B (zh) 2017-01-18

Family

ID=52793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4424.8A Active CN104518613B (zh) 2013-09-27 2014-09-24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70655A (zh)
CN (1) CN1045186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6200B1 (ja) 2017-08-25 2018-12-12 株式会社明電舎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冷却構造
JP2020198688A (ja) * 2019-05-31 2020-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KR102339523B1 (ko) 2019-12-09 2021-12-1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 모터의 냉각장치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3152A (zh) * 2007-09-10 2010-08-1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动力单元
CN101946387A (zh) * 2008-03-03 2011-01-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机
JP4689364B2 (ja) * 2005-06-21 2011-05-2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モータコイルの積極油冷構造
CN102396133A (zh) * 2009-04-17 2012-03-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202707157U (zh) * 2012-06-13 2013-01-30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带有冲压成型冷却孔的涡轮发动机热端部件
CN102959838A (zh) * 2010-08-06 2013-03-06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3069695A (zh) * 2010-10-05 2013-04-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3081315A (zh) * 2011-06-20 2013-05-0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电动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89364B2 (ja) * 2005-06-21 2011-05-2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モータコイルの積極油冷構造
CN101803152A (zh) * 2007-09-10 2010-08-1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动力单元
CN101946387A (zh) * 2008-03-03 2011-01-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2396133A (zh) * 2009-04-17 2012-03-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2959838A (zh) * 2010-08-06 2013-03-06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3069695A (zh) * 2010-10-05 2013-04-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3081315A (zh) * 2011-06-20 2013-05-0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电动机
CN202707157U (zh) * 2012-06-13 2013-01-30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带有冲压成型冷却孔的涡轮发动机热端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70655A (ja) 2015-04-13
CN104518613A (zh)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5944B (zh) 旋转电机
CN103069695B (zh)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2959838B (zh) 旋转电机及车辆用驱动装置
US9729027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07208778B (zh) 电驱动器
CN103026594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US20220123628A1 (en) Motor unit
CN104518613B (zh) 旋转电机
JP5471199B2 (ja) 駆動ユニット
CN103812269A (zh) 旋转电机的冷却结构体
CN104185943B (zh) 旋转电机
JP6594401B2 (ja) 回転電機
JP2014030284A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US10084359B2 (en) Electric motor
CN114503408A (zh) 具有集成的冷却系统的电机
CN111918785B (zh) 马达单元
CN104518612B (zh) 旋转电机
JP2015116041A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JP2020120556A (ja) 電動車両用モータの油冷却構造
JP2013126295A (ja) 回転電機
CN213341914U (zh) 马达单元
JP2018043682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21182840A (ja) 回転電機
CN110311512A (zh) 旋转电机
JP2017219168A (ja) 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