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2740B - 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2740B
CN104512740B CN201410127545.9A CN201410127545A CN104512740B CN 104512740 B CN104512740 B CN 104512740B CN 201410127545 A CN201410127545 A CN 201410127545A CN 104512740 B CN104512740 B CN 1045127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lid
wall portion
lid
cover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275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2740A (zh
Inventor
榊原亚里纱
秋松孝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12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2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2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27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04N1/0053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using rotatably mounted or foldabl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H04N1/00554Latches or hinge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第1罩盖(3)设成可在覆盖位置与托盘位置之间位移。在位于覆盖位置的第1罩盖(3)的下方,设有从第1罩盖(3)向第2罩盖(4)延伸的臂部(101、102)。另外,在第2罩盖(4)的下表面设有承接设在臂部(101、102)的顶端部上的凸柱(114、124)的承接部(164、165)。当第1罩盖(3)从覆盖位置向托盘位置位移时,凸柱(114、124)向离开第2罩盖(4)的方向移动,第2罩盖(4)的左端部下降。当第1罩盖(3)从托盘位置向覆盖位置移动时,凸柱(114、124)向靠近第2罩盖(4)的方向移动,承接部(164、165)承接的凸柱(114、124)使第2罩盖(4)的左端部上升。采用本发明,可减小对片材进行支承的支承面的倾斜角度。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一边输送原稿,一边读取原稿的图像的ADF(AutoDocument Feeder)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
该图像读取装置具有用于支承原稿的托盘。托盘设为可开闭成相对于装置上表面而展开并倾斜的状态、以及形成装置上表面的一部分地倒伏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26530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结构中,在托盘被打开的状态下,当托盘的倾斜角度较大时,原稿有可能在托盘上未被顺畅地输送。因此,需要减小托盘的倾斜角度。但是,由于在装置上表面的托盘打开的一侧存在上表面罩盖,因此,要减小托盘的倾斜角度,需要想办法避免托盘与上表面罩盖的干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支承片材的支承面的倾斜角度减小的图像读取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输送片材的输送部;第1罩盖,该第1罩盖可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位移,在闭合位置,第1罩盖构成具有平坦的装置上表面的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在打开位置,第1罩盖作为支承面发挥作用,该支承面对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片材进行支承;第2罩盖,该第2罩盖与位于闭合位置的第1罩盖相邻,并与第1罩盖一起构成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包括臂部以及承接部,所述臂部设在位于闭合位置的第1罩盖的下方,并从第1罩盖向第2罩盖延伸,所述承接部形成在第2罩盖中的与形成装置上表面的面相反侧的下表面,承接设在臂部的顶端部上的凸柱,联动机构构成为:当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时,通过凸柱向离开第2罩盖的方向移动,所述第2罩盖的第1罩盖侧的端部下降,当第1罩盖从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位移时,凸柱向靠近第2罩盖的方向移动,被承接部承接的凸柱使第2罩盖上升到构成上表面罩盖的位置。
采用该结构,第1罩盖设成能够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位移,在闭合位置构成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因此,在不输送片材时,使第1罩盖位于闭合位置,通过第1罩盖能够抑制尘埃等进入装置内。
第2罩盖与位于闭合位置的第1罩盖相邻设置。在第1罩盖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下,第2罩盖与第1罩盖一起构成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
在位于闭合位置的第1罩盖的下方,设有从第1罩盖向第2罩盖延伸的臂部。另外,在第2罩盖的下表面设有承接设在臂部的顶端部上的凸柱的承接部。
当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时,凸柱向离开第2罩盖的方向移动,随之,第2罩盖的第1罩盖侧的端部下降。通过第2罩盖的第1罩盖侧的端部下降,从而可避免欲位移到打开位置的第1罩盖与第2罩盖的干涉,从而可减小打开位置的第1罩盖的倾斜角度。其结果,可在第1罩盖的支承面上顺畅地输送片材。
另一方面,当第1罩盖从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位移时,凸柱向靠近第2罩盖的方向移动,支承在承接部上的凸柱使第2罩盖的第1罩盖侧的端部上升,从而第2罩盖返回到构成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的位置。在第1罩盖及第2罩盖构成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由于形成平坦的装置上表面,故外观优异。
最好是,承接部具有下压部,当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时,所述下压部被凸柱压下。
由此,当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时,无论作用在第2罩盖上的重力如何,都能使第2罩盖的第1罩盖侧的端部可靠地下降。其结果,当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时,可抑制第1罩盖与第2罩盖接触。
图像读取装置也可具有侧壁,所述侧壁在由输送部对片材进行输送的输送方向上延伸,第1罩盖具有向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突出的轴,并以轴为支点向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位移,在所述侧壁上形成有对轴进行支承的长孔。
通过第1罩盖的轴被支承在长孔内,从而当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时,可使第1罩盖向离开第2罩盖的方向退让。因此,当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时,可抑制第1罩盖与第2罩盖接触。另外,当第1罩盖从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位移时,可使第1罩盖靠近第2罩盖。其结果,在第1罩盖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下,可减小第1罩盖与第2罩盖之间产生的间隙,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外观的工艺性。
最好是,承接部具有:壁部,该壁部在第1罩盖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下,从第1罩盖侧的相反侧与凸柱抵接;以及引入部,该引入部相对于壁部而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位于闭合位置的第1罩盖侧,且当第1罩盖从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变位时,该引入部与凸柱接触并将所述凸柱向与所述壁部抵接的方向引入。
在该场合,当第1罩盖从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位移时,通过引入部将凸柱引入到壁部侧,从而可使第1罩盖良好地靠近第2罩盖。因此,可使第1罩盖与第2罩盖顺畅地联动。
最好是,当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变位时,壁部对凸柱进行按压,并使臂部向离开第2罩盖的方向移动。
在该场合,当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时,通过壁部对凸柱进行按压,从而可使第1罩盖向离开第2罩盖的方向移动。因此,可避免第1罩盖与第2罩盖的干涉,并使第1罩盖与第2罩盖顺畅地联动。
引入部也可从第2罩盖的下表面突出,并具有:第1倾斜面以及第2倾斜面,第1倾斜面随着朝向壁部侧而靠近下表面地倾斜;第2倾斜面随着朝向壁部的相反侧而靠近下表面地倾斜。
在该场合,通过简单的结构,可实现引入部的功能。即,通过简单的结构,可使第1罩盖良好地靠近第2罩盖,可使第1罩盖与第2罩盖顺畅地联动。
凸柱也可在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的中途离开引入部。
通过凸柱离开引入部,从而第1罩盖与第2罩盖的联动被解除。因此,相比于第1罩盖与第2罩盖始终联动的结构而言,可使联动机构小型化以及简单化。
在臂部上也可形成有凹陷部,当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时,下降的第2罩盖的端部进入该凹陷部内。
由此,能够抑制臂部妨碍第2罩盖下降。
在臂部从第1罩盖中的第2罩盖侧的端部向第2罩盖延伸设置的场合,凹陷部最好是位于轴与壁部之间。
由此,可利用轴与壁部之间的有限的空间而使第2罩盖的第1罩盖侧的端部下降。
也可在第2罩盖的下表面设有构成第2罩盖的摆动支点的摆动轴,所述摆动轴在与由输送部对片材进行输送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设在第2罩盖的端缘内侧的位置。
第2罩盖具有延长伸出部,在第1罩盖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延长伸出部从第1罩盖侧的端部向第1罩盖侧延长伸出,并从下侧对第1罩盖进行支承。
采用该结构,在从上方按压第1罩盖的场合,由于第1罩盖从下侧被支承在延长伸出部上,因此,可抑制第1罩盖的变形等。
也可具有底座部,所述底座部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2罩盖的下侧,并对输送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保持,所述底座部具有抵接部,当第2罩盖的端部下降时,所述抵接部与第2罩盖抵接。
在该场合,当装配图像读取装置时,在第2罩盖被抵接部支承的状态下,可组装第1罩盖等其它的部件。因此,可减轻装配图像读取装置所需的工时。
臂部也可从宽度方向中的第1罩盖的两端部的一方或两方延伸设置,所述宽度方向与由输送部对片材进行输送的输送方向正交,承接部与臂部对应地设在所述宽度方向中的第2罩盖的下表面的两端部的一方或两方。
在臂部及承接部设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的场合,可使第1罩盖与第2罩盖稳定联动。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当第1罩盖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位移时,第2罩盖的第1罩盖侧的端部会下降。因此,能够避免第1罩盖与第2罩盖的干涉,从而能够减小在打开位置的第1罩盖的倾斜角度。其结果,可在第1罩盖的支承面上顺畅地输送片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立体图,表示第1罩盖位于覆盖位置的状态。
图2是图像读取装置的立体图,表示第1罩盖位于托盘位置的状态。
图3是图像读取装置的中央剖视图。
图4是表示供纸叠放部及排纸叠放部的右端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5是框体的立体图。
图6是第1罩盖的立体图,表示排纸叠放面侧的结构。
图7是第1罩盖的立体图,表示取下供纸支承部的状态的排纸叠放面侧。
图8是表示第1罩盖的排纸叠放面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供纸叠放部的立体图。
图10是供纸叠放部的立体图,表示排纸导向部侧的结构。
图11是第2罩盖的立体图,表示下表面侧的结构。
图12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第1罩盖位于托盘位置,第2罩盖位于下位的状态。
图13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第1罩盖位于覆盖位置,第2罩盖位于上位的状态。
图14A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在第1罩盖位于覆盖位置,第2罩盖位于上位状态下的轴及凸柱的位置。
图14B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在第1罩盖相比于图14A所示的状态更位于托盘位置侧的状态下的轴及凸柱的位置。
图14C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在第1罩盖相比于图14B所示的状态更位于托盘位置侧的状态下的轴及凸柱的位置。
图14D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在第1罩盖相比于图14C所示的状态更位于托盘位置侧的状态下的轴及凸柱的位置。
图14E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在第1罩盖相比于图14D所示的状态更位于托盘位置侧的状态下的轴及凸柱的位置。
图14F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在第1罩盖相比于图14E所示的状态更位于托盘位置侧的状态下的轴及凸柱的位置。
图14G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在第1罩盖相比于图14F所示的状态更位于托盘位置侧的状态下的轴及凸柱的位置。
图14H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在第1罩盖相比于图14G所示的状态更位于托盘位置侧的状态下的轴及凸柱的位置。
图14I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在第1罩盖相比于图14H所示的状态更位于托盘位置侧的状态下的轴及凸柱的位置。
图14J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右端部的剖视图,表示在第1罩盖位于托盘位置,第2罩盖位于下位状态下的轴及凸柱的位置。
符号说明
1 图像读取装置
3 第1罩盖
4 第2罩盖
8 装置上表面
31 排纸支承面(支承面)
41 输送路径(输送部)
71 前侧板(侧壁)
72 后侧板(侧壁)
75 底板(底座部)
81 长孔
86 抵接部
101 臂部
102 臂部
114 凸柱
115 凹陷部
124 凸柱
125 凹陷部
131 轴
132 轴
162 摆动轴部(摆动轴)
163 摆动轴部(摆动轴)
164 承接部
165 承接部
172 引入部
173 壁部
174 下压部
175 第1倾斜面
176 第2倾斜面
177 延长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说明书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具有:框体2、第1罩盖3以及第2罩盖4。第1罩盖3以及第2罩盖4被框体2支承,并互相相邻。
另外,将设有第1罩盖3以及第2罩盖4的一侧设为上侧,将相对于第1罩盖3而设有第2罩盖4的一侧设为右侧,并规定上下、左右以及前后的各方向。并且在图1以后的各图中,用箭头表示方向。
第1罩盖3配置在相对于框体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而偏向右侧的位置。第1罩盖3设成能够在图1所示的覆盖位置与图2所示的托盘位置之间位移。第1罩盖3如图1所示,在覆盖位置,沿框体2的上端延伸,构成覆盖框体2的上表面的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在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第1罩盖3的上表面5被包含在与配置在第1罩盖3右侧的固定罩盖6的上表面7的同一个平面内,与该上表面7一起构成图像读取装置1的平坦的装置上表面8的一部分。另外,第1罩盖3如图2所示,在托盘位置,从框体2向右上方倾斜延伸。
第2罩盖4设为可位移到图1所示的上位与图2所示的下位。第2罩盖4如图1所示,在上位,沿框体2的上端延伸,构成覆盖框体2的上表面的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在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第2罩盖4位于上位的状态下,第2罩盖4的上表面9被包含在与第1罩盖3的上表面5以及固定罩盖6的上表面7的同一个平面内,形成平坦的装置上表面8的一部分。另外,第2罩盖4如图2所示,在下位,从框体2的上部向左下方倾斜,构成与位于托盘位置的第1罩盖3的下端侧大致平行的位置关系。
在框体2内,如图3所示,设有供纸叠放部11以及排纸叠放部12。供纸叠放部11以及排纸叠放部12在位于覆盖位置的第1罩盖3的下方构成上下两层。
供纸叠放部11如图2所示,具有通过第1罩盖3从覆盖位置位移到托盘位置而露出的供纸叠放面13。供纸叠放面13包含平面部14以及倾斜部15。平面部14做成相比于装置上表面8而凹陷的面,且在比框体2的上端低的位置,形成为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面。倾斜部15从平面部14向右上方倾斜地延伸。在倾斜部15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缺口16。倾斜部15被缺口16分割成前倾斜部17以及后倾斜部18。前倾斜部17与后倾斜部18在前后方向具有相同的宽度。前倾斜部17以及后倾斜部18的右端部如图4所示,弯曲以使倾斜角度变小。在图4中,虽然仅显示后倾斜部18,但前倾斜部17也是相同的形状。
供纸叠放部11如图2所示,在供纸叠放面13的左侧,在前后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有一对供纸导向件19、20。一对供纸导向件19、20构成为,以它们之间的中央为基准能够互相以相同移动量地接近以及离开。
排纸叠放部12如图3所示,位于供纸叠放部11的下方。排纸叠放部12具有排纸叠放面21。排纸叠放面21在供纸叠放部11的下方隔开间隔而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延伸。排纸叠放面21的右端部22,与供纸叠放面13的倾斜部15大致平行地向右上方倾斜。
在第1罩盖3的与上表面相反侧,具有作为支承面的一例子的排纸支承面31。如图2所示,在第1罩盖3位于托盘位置的状态下,在构成排纸支承面31的左前端部以及右前端部的位置,分别设有排纸导向部32、33。排纸导向部32、33通过与排纸支承面31形成一体,固定地配置在排纸支承面31上。排纸导向部32、33从排纸支承面31上立起,并向左右方向延伸。
由排纸导向部32、33分别支承供纸支承部34、35。供纸支承部34、35被着色成不同于第1罩盖3的颜色。供纸支承部34、35形成为板状,该板状在前后方向具有与前倾斜部17以及后倾斜部18相同的宽度。前侧的供纸支承部34被支承在排纸导向部32的上端上,且向后侧与排纸支承面31大致平行地延伸。后侧的供纸支承部35被支承在排纸导向部33的上端上,且向前侧与排纸支承面31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第1罩盖3位于托盘位置的状态下,供纸支承部34、35分别位于前倾斜部17以及后倾斜部18的右侧。并且,供纸支承部34、35分别向与前倾斜部17以及后倾斜部18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供纸支承部35的左端部如图4所示,配置在比后倾斜部18的右端部高的位置上。同样,供纸支承部34的左端部配置在比前倾斜部17的右端部高的位置上。另外,在第1罩盖3位于托盘位置的状态下,排纸支承面31的左端部配置在比排纸叠放面21的右端部低的位置上。
如图3所示,在框体2内,在供纸叠放部11以及排纸叠放部12的左侧,设有作为构成输送片材S的输送部的一部分的输送路径41的空间。输送路径41包含:相对位于上侧的上路径42、相对位于下侧的下路径43、以及设在上路径42及下路径43的左侧,并连接上路径42与下路径43的弯曲路径44。另外,输送路径41由用于输送原稿的后述的各种辊和位于这些辊之间的导向面所限定。
沿输送路径41,设有:一对的供给辊51、分离辊52、分离片53、一对的输送辊54、图像传感器组件55、翻转辊56、从动辊57、58以及一对的排出辊59。
一对的供给辊51配置在上路径42的入口。上路径42的入口形成在供纸叠放部11的左侧。一方的供给辊51相对位于上侧,且设成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另一方的供给辊51相对位于下侧,且设成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上侧的供给辊51的周面与下侧的供给辊51的周面互相抵接,该抵接部分限定上路径42的一部分。
分离辊52配置在上侧的供给辊51的左侧,且设成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
分离片53配置在分离辊52的下侧。分离片53从下侧与分离辊52的周面抵接,该抵接部分限定上路径42的一部分。
一对的输送辊54配置在分离辊52的左侧。一方的输送辊54相对位于上侧,且设成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另一方的输送辊54相对位于下侧,且设成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上侧的输送辊54的周面与下侧的输送辊54的周面互相抵接,该抵接部分限定上路径42的一部分。
图像传感器组件55配置在下侧的输送辊54的左侧。在图像传感器组件55的内部,设有例如:光源、透镜以及图像传感器等。在图像传感器组件55的上表面设有接触玻璃60。接触玻璃60的上表面和与该接触玻璃60的上表面相对的导向面限定上路径42的一部分。
翻转辊56配置在图像传感器组件55的左侧。翻转辊56设成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翻转辊56左侧的周面和与该周面具有规定间隙而相对的弯曲形状的导向面限定弯曲路径44的一部分。
从动辊57配置在翻转辊56的上侧。从动辊57设成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从动辊57的周面的一部分与翻转辊56的周面抵接,该抵接部分限定弯曲路径44的一部分。
从动辊58配置在翻转辊56的左下侧。从动辊58设成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从动辊58的周面的一部分与翻转辊56的周面抵接,该抵接部分限定弯曲路径44的一部分。
一对的排出辊59配置在下路径43的出口。下路径43的出口形成在排纸叠放部12的左侧,即形成在排纸叠放面21左端部的上侧隔开间隔的位置上。一方的排出辊59相对位于上侧,且设成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另一方的排出辊59相对位于下侧,且设成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上侧的排出辊59的周面与下侧的排出辊59的周面互相抵接,该抵接部分限定下路径43的一部分。
<图像读取动作>
一对的供纸导向件19、20如图2所示,对照读取对象的片材S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而调整。片材S的顶端部插入供纸导向件19、20间,以横跨它们的状态被叠放在供纸叠放面13以及供纸支承部34、35上。
当指令开始读取片材S的图像时,一对的供给辊51、分离辊52、分离片53、一对的输送辊54、翻转辊56、从动辊57、58及一对的排出辊59就开始旋转。通过供给辊51的旋转,从供给辊51将输送力赋予片材S,在上路径42上向分离辊52输送片材S。当片材S到达分离辊52与分离片53的抵接部位时,片材S就被引入分离辊52与分离片53之间,逐张地被分离。由此,一张片材S通过分离辊52与分离片53之间。
然后,当片材S到达一对的输送辊54的抵接部位时,从输送辊54将输送力赋予片材S,片材S在上路径42上进一步被输送。通过该输送,片材S在图像传感器组件55的接触玻璃60上通过,到达翻转辊56与从动辊57的抵接部位。当片材S在接触玻璃60上通过时,通过图像传感器组件55读取片材S的一个面的图像。
在片材S到达翻转辊56与从动辊57的抵接部位后,片材S在弯曲路径44上被输送。然后,片材S通过翻转辊56与从动辊58之间,从弯曲路径44进入下路径43。通过片材S在弯曲路径44上被输送,片材S的输送方向被翻转。
下路径43的入口在框体2的下表面向下方开放。框体2从上方与未图示的多功能一体机结合。多功能一体机收纳有图像形成单元等,在其上表面配置有用于对读取对象的片材进行放置的接触玻璃301。在接触玻璃301的下方,配置有能够在图中左右方向上移动的图像传感器组件302。在图像传感器组件302的内部,设有例如:光源、透镜以及图像传感器等。图像传感器组件302在读取被输送的片材S时移动到规定的停止位置。片材S在从弯曲路径44进入下路径43时,经过接触玻璃301的上面。并且,当片材S在接触玻璃301上通过时,由处于停止位置的图像传感器组件302读取片材S的另一个面的图像。
继续输送片材S,片材S到达一对的排出辊59的抵接部位时,从排出辊59将输送力赋予片材S,片材S从下路径43的出口被排出。
被排出的片材S沿排纸叠放面21前进到第1罩盖3的排纸支承面31上。根据片材S的尺寸,当片材S靠在排纸支承面31上时,片材S的前后方向端缘就与排纸导向部32、33接触。然后,随着片材S在排纸支承面31上的前进,片材S的前后方向的端缘与排纸导向部32、33滑动摩擦,因而片材S的朝向被纠正。当片材S从排出辊59被排出时,片材S在排纸叠放面21及排纸支承面31上以横跨它们的状态被叠放。
<框体>
框体2如图5所示,具有:前侧板71、后侧板72、左侧板73、右侧板74以及底板75。
作为侧壁的一例子的前侧板71以及后侧板72,互相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前侧板71以及后侧板72构成互相平行,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后侧板72的内表面,在左右方向中央的右侧的位置形成有长孔81。长孔81从后侧板72的内表面向后侧凹陷,上端开放,并向右下方倾斜延伸。另外,在后侧板72的内表面上,在比后侧板72的上端面低的位置形成有阶梯面82。在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第1罩盖3的下端与阶梯面82抵接。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前侧板71的内表面形成有与长孔81形成左右对称的长孔。另外,在前侧板71的内表面上,在比前侧板71上端面低的位置形成有阶梯面。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形成在前侧板71上的长孔以及阶梯面,分别使用与形成在后侧板72上的长孔81以及阶梯面82相同的参照符号。
左侧板73及右侧板74互相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左侧板73及右侧板74构成互相平行,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左侧板73与前侧板71以及后侧板72的各左端部连接。右侧板74与前侧板71以及后侧板72的各右端部连接。
作为底座部的一例子的底板75架设在前侧板71、后侧板72、左侧板73及右侧板74的下端之间。排纸叠放面21形成在底板75的上表面上。
另外,在底板75上表面的右端部,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一对轴承部84、85。前侧的轴承部84形成为向后侧凹陷的凹部。后侧的轴承部85形成为向前侧凹陷的凹部。
此外,在底板75的上表面上,在排纸叠放面21的右侧突出形成有抵接部86及阻挡件87。阻挡件87配置在排纸叠放面21与抵接部86之间。
<第1罩盖>
下面,在第1罩盖3的说明中,上下、左右以及前后的各方向,以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参照图1)的状态为基准。图6、图7及图8表示从框体2上取下的,上下翻转后状态的第1罩盖3。
排纸导向部32、33立设在排纸叠放面21的右前端部以及右后端部上。排纸导向部32、33由于具有前后对称的结构,因此,取前侧的排纸导向部32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说明后侧的排纸导向部33的结构。
排纸导向部32如图8所示,一体地具有:第1壁部91、第2壁部92、第3壁部93、第4壁部94、第5壁部95、第6壁部96、第7壁部97、第8壁部98以及第9壁部99。各壁部91~99分别从排纸支承面31上立起。
第1壁部91以及第2壁部92,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第1壁部91及第2壁部92构成互相平行,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第2壁部92比第1壁部91更长地向左侧延伸。在第2壁部92的第1壁部91侧的面上,在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向第1壁部91侧突出的突起100。
第3壁部93与第1壁部91以及第2壁部92的各右端部连接,并沿前后方向延伸。
第4壁部94与第1壁部91的左端部和第2壁部92的中途部连接,并沿前后方向延伸。
第5壁部95与第1壁部91以及第2壁部92的各左端部之间连接,并向前左侧鼓出地弯曲。
第6壁部96在第3壁部93的左侧隔开间隔而配置。第6壁部96与第3壁部93构成平行,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第6壁部96的后端与第2壁部92连接。在第6壁部96的前端与第1壁部91之间设有间隙。
第7壁部97配置在第3壁部93与第6壁部96之间。第7壁部97与第2壁部92隔开间隔,与第2壁部92构成平行,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第7壁部97的右端与第3壁部93连接。在第7壁部97的左端与第6壁部96之间设有间隙。
第8壁部98隔开间隔而配置在第4壁部94的右侧。第8壁部98与第4壁部94构成平行,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第8壁部98的后端与第2壁部92连接。在第8壁部98的前端与第1壁部91之间设有间隙。
第9壁部99配置在第4壁部94与第8壁部98之间。第9壁部99与第2壁部92隔开间隔,与第2壁部92构成平行,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第9壁部99的左端与第4壁部94连接。在第9壁部99的左端与第8壁部98之间设有间隙。
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1罩盖3的右前端部以及右后端部上,分别设有臂部101、102。
前侧的臂部101一体地具有:立起部111、延伸部112、顶端部113以及凸柱114。立起部111从排纸支承面31上立起。延伸部112从立起部111的上端向右侧延伸。顶端部113从延伸部112的右端向上方延伸。凸柱114从顶端部113向后侧突出。通过该形状,在臂部101上的立起部111与顶端部113之间形成有凹陷部115。
后侧的臂部102具有与前侧的臂部101前后对称的结构,具体来说,一体地具有:立起部121、延伸部122、顶端部123以及凸柱124。立起部121从排纸支承面31上立起。延伸部122从立起部121的上端向右侧延伸。顶端部123从延伸部122的右端向上方延伸。凸柱124从顶端部123向前侧突出。通过该形状,在臂部102上的立起部121与顶端部123之间形成有凹陷部125。
另外,第1罩盖3具有两个轴131、132。轴131、132配置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轴131从第1罩盖3的前表面的右端部向前侧突出。轴132从第1罩盖3的背面的右端部向后侧突出。
此外,在第1罩盖3上设有两个卡止突起141、142。卡止突起141、142分别立设在排纸支承面31的左前端部以及左后端部上。卡止突起141、142在左右方向配置在相同的位置上。在前侧的卡止突起141的顶端部上形成有向后侧鼓出的鼓出部143。在后侧的卡止突起142的顶端部上形成有向前侧鼓出的鼓出部144。
<供纸支承部>
下面,在供纸支承部34、35的说明中,对于上下、左右以及前后的各方向,以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参照图1)的状态为基准。
供纸支承部34、35由于具有前后对称的结构,因此,取前侧的供纸支承部34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说明后侧的供纸支承部35的结构。
供纸支承部34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放置被供给的片材S(参照图2)的面相反侧的面151,具有:第1插入壁部152、第2插入壁部153、第3插入壁部154以及卡止壁部155。
第1插入壁部152立设在面151的前端部上。第1插入壁部152沿面151的左右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延伸。
第2插入壁部153立设在第1插入壁部152的左端部的后侧。第2插入壁部153从第1插入壁部152向后侧延伸、屈曲,并向左侧延伸。
第3插入壁部154立设在第1插入壁部152的右端部的后侧。第3插入壁部154从第1插入壁部152向后侧延伸、屈曲,并向右侧延伸。
卡止壁部155配置在第2插入壁部153与第3插入壁部154之间。卡止壁部155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插入壁部152隔开间隔,并与第1插入壁部152构成平行地向左右方向延伸。在卡止壁部155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卡止孔156。
当将供纸支承部34安装在排纸导向部32上时,第1插入壁部152被插入排纸导向部32的第1壁部91与第6壁部96以及第8壁部98之间。第2插入壁部153的向后侧延伸的部分被插入排纸导向部32的第8壁部98与第9壁部99之间。第2插入壁部153的向左侧延伸的部分被插入排纸导向部32的第2壁部92与第9壁部99之间。第3插入壁部154的向后侧延伸的部分被插入排纸导向部32的第6壁部96与第7壁部97之间。第3插入壁部154的向右侧延伸的部分被插入在排纸导向部32的第2壁部92与第7壁部97之间。并且,当该插入结束时,排纸导向部32的突起100从后侧嵌入卡止壁部155的卡止孔156,从而卡止壁部155与突起100卡合。由此,实现将供纸支承部34安装在排纸导向部32上。在供纸支承部34被安装在排纸导向部32上的状态下,排纸导向部32的第1壁部91、第2壁部92、第3壁部93、第4壁部94、第5壁部95、第6壁部96以及第8壁部98的上端与供纸支承部34的面151抵接。
另外,在供纸支承部34的面151上突出形成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多根突条部157。
<第2罩盖>
下面,在第2罩盖4的说明中,对于上下、左右以及前后的各方向,以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参照图1)的状态为基准。图11表示从框体2上取下、上下翻转的状态的第2罩盖4。
在第2罩盖4的上表面9(参照图1)相反侧的下表面161,具有:两个摆动轴部162、163以及两个承接部164、165。
作为摆动轴的一例子的摆动轴部162、163,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下表面161的右端部上。前侧的摆动轴部162一体地具有:从下表面161立起的立起部166、以及从立起部166向后侧突出的轴167。后侧的摆动轴部163具有与前侧的摆动轴部162前后对称的结构。即,后侧的摆动轴部163一体地具有:从下表面161立起的立起部168、以及从立起部168向前侧突出的轴169。
承接部164、165,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下表面161的左端部上。承接部164、165包含作用部171以及引入部172。
作用部171从下表面161突出。作用部171具有:相对于下表面161垂直立起的壁部173、以及从壁部173的上端向左下侧倾斜地延伸的下压部174。
引入部172配置在作用部171的左侧。引入部172具有:从下表面161向左下侧倾斜的第1倾斜面175、以及从第1倾斜面175的下端向左上方倾斜的第2倾斜面176。在第1倾斜面175与作用部171的下压部174之间,空开有与凸柱114、124的直径大致相等的间隔。第2倾斜面176延伸到第2罩盖4的左端缘。
另外,在第2罩盖4上形成有板状的延长伸出部177。延长伸出部177从第2罩盖4的左端缘中央部向左侧延伸。
<联动机构>
第1罩盖3如图12所示,通过将轴131、132插入框体2的长孔81内而可转动地被支承在框体2上。
另外,第2罩盖4,通过将轴167、169(参照图11)分别插入框体2的轴承部84、85(参照图5)而可摆动地被支承在框体2上。
并且,在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第2罩盖4位于上位的状态下,如图13及图14A所示,第1罩盖3的臂部102的凸柱124配置在第2罩盖4的后侧的作用部171与引入部172之间,且与第2罩盖4的下表面161抵接。虽然未图示,但对于前侧的臂部101的凸柱114,也与凸柱124相同,配置在第2罩盖4的前侧的作用部171与引入部172之间,且与第2罩盖4的下表面161抵接。轴131、132位于长孔81的下端。第2罩盖4的延长伸出部177如图1所示,潜入在第1罩盖3的下方。另外,如图13所示,供纸支承部34、35被收纳在第1罩盖3与供纸叠放面13的平面部14之间。
另外,在框体2内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如图14A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设有在前后方向具有宽度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卡止部83。例如,在框体2内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设有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上端部向前侧屈曲并延伸的形状的部件。前侧的卡止部83由该部件的上端部形成。另外,在框体2内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设有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上端部向后侧屈曲并延伸的形状的部件。后侧的卡止部83由该部件的上端部形成。在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第1罩盖3的卡止突起141的鼓出部143以及卡止突起142的鼓出部144分别潜入前侧以及后侧的卡止部83的下侧,鼓出部143、144与卡止部83卡止。
如图14B所示,当第1罩盖3从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第2罩盖4位于上位的状态向托盘位置位移时,凸柱114、124将作用部171的下压部174按压到下侧。通过该按压,第2罩盖4以轴167、169为支点进行转动,第2罩盖4向下方并向左下方倾斜,第2罩盖4的左端部进入形成在臂部101、102上的凹陷部115、125。凹陷部115、125从前侧看位于轴131、132与壁部173之间。随着第2罩盖4的转动,作用部171的壁部173将凸柱114、124按压到左侧。通过该按压,第1罩盖3的轴131、132在长孔81内向左上侧移动。另外,随着第1罩盖3从托盘位置的位移,卡止突起141、142产生弹性变形,鼓出部143、144脱离卡止部83。
然后,随着第1罩盖3不断转动,如图14C及图14D所示,第2罩盖4就不断倾倒,同时,第1罩盖3的轴131、132在长孔81内向左上侧移动。
当第1罩盖3转动到规定角度时,如图14E所示,第1罩盖3因自重而下降,轴131、132移动到长孔81的下端。然后,在第1罩盖3位移到托盘位置的期间,轴131、132位于长孔81的下端。
当第1罩盖3进一步转动时,如图14F所示,凸柱114、124离开作用部171的下压部174。
如图14G所示,当凸柱114、124离开引入部172的第1倾斜面175时,第2罩盖4因自重而下降。当第2罩盖4与框体2的抵接部86抵接时,第2罩盖4的进一步的位移被限制,第2罩盖4被保持在下位。
然后,如图14H及图14I所示,当第1罩盖3不断转动,第1罩盖3到达托盘位置时,如图14J所示,第1罩盖3的右端部从下方与框体2的阻挡件87抵接。由此,第1罩盖3的进一步的位移被限制,第1罩盖3被保持在托盘位置。
当第1罩盖3从托盘位置向覆盖位置位移到图14F所示的位置时,则凸柱114、124与引入部172的第1倾斜面175抵接。此时,第1罩盖3受到向上的力,轴131、132在长孔81内向左上侧移动,由此假定第1罩盖3相对于第2罩盖4移动到比正规位置更左上侧的场合。即使在该场合,在第1罩盖3转动的中途,凸柱114、124与引入部172的第2倾斜面176抵接,且沿第2倾斜面176移动,由此被引导到第1倾斜面175上。
然后,随着第1罩盖3的转动,第1倾斜面175按压凸柱114、124,由此,凸柱114、124被引入第1倾斜面175与下压部174之间。然后,凸柱114、124移动到壁部173侧,第1罩盖3移动到第2罩盖4侧。在凸柱114、124与第2罩盖4的下表面161抵接后,当第1罩盖3进一步转动时,第2罩盖4的左端部就被提起。
第1罩盖3位移到覆盖位置时,第2罩盖4位于上位,由第1罩盖3的上表面5、固定罩盖6的上表面7以及第2罩盖4的上表面9形成平坦的装置上表面8。另外,在第1罩盖3到达覆盖位置前,卡止突起141的鼓出部143以及卡止突起142的鼓出部144与卡止部83抵接。并且,随着第1罩盖3的位移,卡止突起141、142而产生弹性变形,当第1罩盖3位移到覆盖位置时,鼓出部143、144就与卡止部83卡止。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第1罩盖3设成可在托盘位置与覆盖位置之间位移,在覆盖位置,构成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当不输送片材S时,使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可通过第1罩盖3来抑制尘埃等进入框体2内。
在位于覆盖位置的第1罩盖3的下方,设有从第1罩盖3向第2罩盖4延伸的臂部101、102。另外,在第2罩盖4的下表面,设有承接部164、165,所述承接部164、165承接设在臂部101、102的顶端部上的凸柱114、124。
当第1罩盖3从覆盖位置向托盘位置位移时,凸柱114、124向离开第2罩盖4的方向移动,随之,第2罩盖4的第1罩盖3侧(左侧)的端部下降。通过第2罩盖4的第1罩盖3侧的端部下降,从而可避免欲位移到托盘位置的第1罩盖3与第2罩盖4的干涉,能够减小托盘位置的第1罩盖3的倾斜角度。其结果,可在第1罩盖3的排纸支承面31上顺畅地输送片材S。
另一方面,当第1罩盖3从托盘位置向覆盖位置位移时,凸柱114、124向靠近第2罩盖4的方向移动,承接部164、165承接的凸柱114、124使第2罩盖4的第1罩盖3侧的端部上升,第2罩盖4返回到构成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的上位。在第1罩盖3以及第2罩盖4构成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由于形成平坦的装置上表面,因此外观优异。
另外,由于臂部101、102以及承接部164、165设在前后方向的两端,因此,可使第1罩盖3及第2罩盖4稳定地联动。
承接部164、165具有当第1罩盖3从覆盖位置向托盘位置位移时被凸柱114、124下压的下压部174。因此,当第1罩盖3从覆盖位置向托盘位置位移时,无论作用在第2罩盖4上的重力如何,都能使第2罩盖4的第1罩盖3侧的端部可靠地下降。其结果,当第1罩盖3从覆盖位置向托盘位置位移时,可抑制第1罩盖3与第2罩盖4接触。
另外,通过第1罩盖3的轴131、132被支承在长孔81内,从而当第1罩盖3从覆盖位置向托盘位置位移时,可使第1罩盖3向离开第2罩盖4的方向退让。因此,当第1罩盖3从覆盖位置向托盘位置位移时,可抑制第1罩盖3与第2罩盖4接触。另外,当第1罩盖3从托盘位置向覆盖位置位移时,能够使第1罩盖3靠近第2罩盖4。其结果,在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可减小第1罩盖3与第2罩盖4之间产生的间隙,可进一步提高外观的工艺性。
另外,当第1罩盖3从托盘位置向覆盖位置位移时,引入部172将凸柱114、124引入到壁部173侧。由此能够使第1罩盖3良好地靠近第2罩盖4。因此,可使第1罩盖3与第2罩盖4顺畅地联动。
当第1罩盖3从覆盖位置向托盘位置位移时,壁部173对凸柱114、124进行按压,使臂部101、102向离开第2罩盖4的方向移动。由此,第1罩盖3向离开第2罩盖4的方向移动。由此,可避免第1罩盖3与第2罩盖4的干涉,同时使第1罩盖3与第2罩盖4顺畅地联动。
引入部172从第2罩盖4的下表面突出,且具有:第1倾斜面175以及第2倾斜面176。通过该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引入部172的功能。即,通过简单的结构,可使第1罩盖3良好地靠近第2罩盖4,可使第1罩盖3与第2罩盖4顺畅地联动。
凸柱114、124在第1罩盖3从覆盖位置向托盘位置位移的中途离开引入部172。由此,第1罩盖3与第2罩盖4的联动被解除。因此,相比于第1罩盖3与第2罩盖4始终联动的结构而言,可使用于联动的机构小型化和简单化。
在臂部101、102上分别形成有凹陷部115、125。由此,当第2罩盖4向左下方倾斜时,第2罩盖4的第1罩盖3侧的端部就进入该凹陷部115、125。于是,可抑制臂部101、102妨碍第2罩盖4下降。
凹陷部115、125位于轴131、132与壁部173之间。因此,可利用轴131、132与壁部173之间的有限空间使第2罩盖4的第1罩盖3侧的端部下降。
在第1罩盖3位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第2罩盖4的延长伸出部177潜入第1罩盖3的下侧。由此,在从上方按压第1罩盖3的场合,由于第1罩盖3从下侧被支承在延伸部上,因此,可抑制第1罩盖3的变形等。
在底板75的上表面形成有抵接部86。在第2罩盖4位于下位的状态下,第2罩盖4与框体2的抵接部86抵接,第2罩盖4被保持在下位。因此,当装配图像读取装置1时,能够在第2罩盖4被保持在下位的状态下,组装第1罩盖3等的其它部件。因此,可减少装配图像读取装置1所需的工时。
<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也可用其它方式来实施。
例如,虽然举出了臂部101、102及承接部164、165设在前后方向两端部上的结构,但也可将一组臂部以及承接部设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承接部。
另外,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如下结构的图像读取装置:在叠放被供给的片材S的供纸叠放部的上侧,设有叠放被排纸的片材S的排纸叠放部,从供纸叠放部向排纸叠放部而从下到上地输送片材S。
其它,对于前述的结构,可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权项范围内作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14)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输送片材的输送部;
第1罩盖,所述第1罩盖可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位移,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第1罩盖构成具有平坦的装置上表面的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第1罩盖作为支承面发挥作用,该支承面对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片材进行支承;
第2罩盖,所述第2罩盖与位于所述闭合位置的所述第1罩盖相邻,并与所述第1罩盖一起构成所述上表面罩盖的一部分;
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臂部以及承接部,所述臂部设在位于所述闭合位置的所述第1罩盖的下方,并从所述第1罩盖向所述第2罩盖延伸,所述承接部形成在所述第2罩盖中的与形成所述装置上表面的面相反侧的下表面,承接设在所述臂部的顶端部上的凸柱,
所述联动机构构成为:当所述第1罩盖从所述闭合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位移时,所述凸柱向离开所述第2罩盖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第2罩盖的所述第1罩盖侧的端部不断地随着所述凸柱的移动而下降,当所述第1罩盖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位移时,所述凸柱向靠近所述第2罩盖的方向移动,所述第2罩盖不断地随着被所述承接部承接的所述凸柱的移动而上升到构成所述上表面罩盖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接部具有下压部,当所述第1罩盖从所述闭合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位移时,所述下压部被所述凸柱压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侧壁,所述侧壁在由所述输送部对片材进行输送的输送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1罩盖具有向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突出的轴,并以所述轴为支点向所述闭合位置与所述打开位置位移,
在所述侧壁上形成有对所述轴进行支承的长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具有:
壁部,所述壁部在所述第1罩盖位于所述闭合位置的状态下,从所述第1罩盖侧的相反侧与所述凸柱抵接;以及
引入部,所述引入部相对于所述壁部而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位于所述闭合位置的所述第1罩盖侧,且当所述第1罩盖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位移时,该引入部与所述凸柱接触并将所述凸柱向与所述壁部抵接的方向引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1罩盖从所述闭合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位移时,所述壁部对所述凸柱进行按压,并使所述臂部向离开所述第2罩盖的方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入部从所述第2罩盖的所述下表面突出,并具有:第1倾斜面以及第2倾斜面,所述第1倾斜面随着朝向所述壁部侧而靠近所述下表面地倾斜;所述第2倾斜面随着朝向所述壁部的相反侧而靠近所述下表面地倾斜。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柱在所述第1罩盖从所述闭合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位移的中途离开所述引入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臂部上形成有凹陷部,当所述第1罩盖从所述闭合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位移时,下降的所述第2罩盖的端部进入所述凹陷部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从所述第1罩盖中的所述第2罩盖侧的端部向所述第2罩盖延伸设置,
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轴与所述壁部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臂部上形成有凹陷部,当所述第1罩盖从所述闭合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位移时,下降的所述第2罩盖的端部进入所述凹陷部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罩盖的所述下表面设有构成所述第2罩盖的摆动的支点的摆动轴,所述摆动轴在与由所述输送部对片材进行输送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设在所述第2罩盖的端缘的内侧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罩盖具有延长伸出部,在所述第1罩盖位于所述闭合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延长伸出部从所述第1罩盖侧的端部向所述第1罩盖侧延长伸出,并从下侧对所述第1罩盖进行支承。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底座部,所述底座部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第2罩盖的下侧,并对所述输送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保持,
所述底座部具有抵接部,当所述第2罩盖的端部下降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2罩盖抵接。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从宽度方向中的所述第1罩盖的两端部的一方或两方延伸设置,所述宽度方向与由所述输送部对片材进行输送的输送方向正交,
所述承接部与所述臂部对应地设在所述宽度方向中的所述第2罩盖的所述下表面的两端部的一方或两方。
CN201410127545.9A 2013-09-27 2014-03-31 图像读取装置 Active CN1045127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2505 2013-09-27
JP2013202505A JP6187100B2 (ja) 2013-09-27 2013-09-27 画像読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2740A CN104512740A (zh) 2015-04-15
CN104512740B true CN104512740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472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27545.9A Active CN104512740B (zh) 2013-09-27 2014-03-31 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64263B1 (zh)
JP (1) JP6187100B2 (zh)
CN (1) CN1045127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1182B2 (ja) * 2014-09-30 2019-01-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17135664A (ja) * 2016-01-29 2017-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879459B2 (ja) 2017-03-23 2021-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940808B2 (ja) 2017-06-16 2021-09-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3539A (zh) * 2007-12-05 2009-06-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搬运装置及图像处理装置
CN101534366A (zh) * 2008-03-14 2009-09-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纸片类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73045B2 (ja) * 1991-04-26 2000-08-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原稿画像読取装置
US5732321A (en) * 1993-06-24 1998-03-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with sheet supports orthogonal to each other
WO1995027221A1 (en) * 1994-03-31 1995-10-1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Cassette for use in an electronic radiographic imaging system
JP4447764B2 (ja) 2000-11-13 2010-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
US6898395B2 (en) * 2003-06-12 2005-05-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ultifunction printer with integrated scanner/stapler
JP4322709B2 (ja) * 2004-03-08 2009-09-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原稿搬送装置
JP4069884B2 (ja) * 2004-03-08 2008-04-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168278B2 (ja) * 2004-03-08 2008-10-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原稿搬送装置
JP4370517B2 (ja) * 2004-09-30 2009-1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67605A (ja) * 2005-08-30 2007-03-15 Brother Ind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5321818B2 (ja) * 2009-04-01 2013-10-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給送装置
JP5170145B2 (ja) 2010-03-30 2013-03-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5579587B2 (ja) 2010-12-16 2014-08-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3539A (zh) * 2007-12-05 2009-06-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搬运装置及图像处理装置
CN101534366A (zh) * 2008-03-14 2009-09-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纸片类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64263B1 (en) 2015-02-24
JP2015070431A (ja) 2015-04-13
JP6187100B2 (ja) 2017-08-30
CN104512740A (zh)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19217B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04512740B (zh) 图像读取装置
JP576860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CN1799968B (zh) 馈纸器和形成馈纸器的方法
CN107055182A (zh) 介质排出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CN104070844B (zh) 片材输送设备和图像记录设备
JP2013056723A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
CN203806745U (zh) 片材输送装置
CN107020835A (zh) 记录装置
CN103224151B (zh) 片材输送装置
JP2003012144A (ja) 交差コンベヤチェーン装置
CN105438861A (zh) 片状物传送装置和图像读取设备
CN104003218A (zh) 片体托盘及具备其的送纸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CN102285542A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5207831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020836A (zh) 片材输送器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04709739B (zh) 供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CN103139431B (zh) 图像读取单元和图像读取设备
CN107124525A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04079769B (zh) 图像读取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58473B (zh) 具有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JP6142832B2 (ja) シート分離装置
US2006004957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33118B2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
US8649073B2 (en) Configurable scanner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