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8340B - 控流器及具有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流器及具有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08340B
CN104508340B CN201380039247.8A CN201380039247A CN104508340B CN 104508340 B CN104508340 B CN 104508340B CN 201380039247 A CN201380039247 A CN 201380039247A CN 104508340 B CN104508340 B CN 1045083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ontrol
passage
flow
channel
controlled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92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08340A (zh
Inventor
胡霄宗
胡继宗
涂泽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8003924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0834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08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83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083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83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7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4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with flat sealing faces

Abstract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盖子(60)、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相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进水口(31)、出水口(32)、排污口(33)、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和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定阀片(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第一通孔(1A)与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第二通孔(2A)与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第三通孔(3A)与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相连通,第四通孔(4A)与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相连通;动阀片(20)上设置有进水通道(21B)、出水流道(22B)和排污流道(24B),进水通道(21B)与进水口(31)相连通,出水流道(22B)与出水口(32)相连通,排污流道(24B)与排污口(33)相连通。该控制阀用单阀实现了两个滤芯间切换时的持续供水。

Description

控流器及具有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流体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适用于控制多种流体的流动,以实现流体系统的流体处理功能,使用者可通过调节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相对其第一控流元件的运动来调节和控制流体在该流体处理系统的不同方向上的流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业或家用水处理技术中,经常使用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来实现滤芯的过滤、软化等功能,而且在冲洗或再生阶段能持续地提供处理过的水。为了实现在冲洗或再生阶段能持续供水,一般采用两支滤芯来实现,也就是说在一支滤芯供水时另一支滤芯可以实现冲洗或再生,这样两支滤芯可以来回切换实现持续供水功能。首先,现有的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一般使用活塞式或平面阀来实现,而且在控制阀内一般都设置有两套阀芯和两套驱动系统,使得控制比较复杂,故障率较高;其次,在控制阀切换两支滤芯时,会有短暂的断水,这使得在有较高的持续供水要求的系统中,现有多路阀很难适应。
申请号为CN200610024561.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包括两个三通球阀、两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和两个排污管,该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单元包括两个并联设置的净水桶,净水桶具有一个开口向上的上端开口和一个中心管,其中当进水管分别与净水桶的上端开口相连通;出水管分别与净水桶的中心管相连通时该水处理系统的两个净水桶均对待处理水进行净化处理;当一个进水管与相应净水桶的上端开口相连通,且调节相应的三通阀以使另一个进水管与外部水源断开和与相应排污管相连通时,该水处理系统的两个净水桶一个处于水处理状态,一个处于反冲洗状态,从而使得该水处理系统可在其中一个净水桶处于再生处理时持续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和向使用者不间断提供处理后水。
但是,该水处理系统也具有诸多缺点。首先,该水处理系统缺少利用再生溶液的配置,无法在提供处理后水的同时,利用再生溶液对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装置进行再生处理。其次,该水处理系统需要使用至少两个以上阀门, 来调节进水管与净水桶的上端开口和排污管的连通,以控制水流的流动,其不便于使用者的使用。同时,多个阀门的使用,也给整个水处理系统的自动控制带来了困难。最后,多个阀门的使用导致了整个水处理系统需要配置多个连通管道,导致整个水处理系统安装起来也较为复杂,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适用于水处理系统,并可在不同工作位时分别控制多种水流在不同方向上流动。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和一个第二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和该第二控流元件均设有多个流体通道且当该第二控制元件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发生转动时,该第二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分别连通该第一控流元件的不同流体通道,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可在不同工作位时,分别控制流动在该第一控流元件和第二控流元件间的流体的多向流动。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其中该外壳具有一组分别与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相连通的开口,以使流体可通过该外壳的开口流入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从而使得当该第二控制元件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发生转动时以使该控流器处于不同的工作位时,该控流器能够控制流入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流体通道的流体的流动。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隔流元件,其中该隔流元件自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从而形成一个第一导流室和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该隔流元件能够将流经该第一导流室和该第二导流室的流体相隔开。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射流器和/或一个第二射流器,其中该第一射流器和该第二射流器适于将该配液箱中的再生溶液吸入和引导流入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本体的流体通道并在该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流向与该控流器相连通的第一水处理元件或该第二水处理元件,以使该第一水处理元件或该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水处理树脂颗粒得到再生。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控流器,其中该控流器不需要精密的部件和复杂的结构,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控流器和一个水处理单元,其中该控流器适于控制多种流体,如水流的流动,该水处理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和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其中当该处理单元的第一水处理元件或该第二水处理元件中的一个需要更换或再生时,另一个可继续对流体进行处理,如对待处理水的软化,从而可以不间断地为使用者提供处理后流体,如软化水。
本发明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
依本发明,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发明控流器包括:
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元件,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该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该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该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该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该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该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的该第二控流面适于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
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三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七通道、一个第八通道、一个第九通道、一个第十通道、一个第十一通道、一个第十二通道、一个第十三通道、一个第十四通道、一个第十五通道、一个第十六通道、一个第十七通道、一个第十八通道、一个第十九通道、一个第二十通道、一个第二十一通道、一个第二十二通道和一个第二十三通道,其中该第一通道、该第二通道、该第三通道、该第四通道、该第五通道、该第六通道、该第七通道、该第八通道、该第九通道、该第十通道、该第十一通道、该第十二通道、该第十三通道、该第十四通道、该第十五通道、该第十六通道和该第十七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该第十八通道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该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该第十九通道、该第二十通道、 该第二十一通道、该第二十二通道和该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其中该第十九通道和该第二十一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二十通道的外侧并分别与该第二十通道相连通。
为了能够实现本发明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一个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
一个控流器;和
一个水处理单元,其中该水处理单元设于该控流器,且水流可在该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在该水处理单元和该控流器之间流动,
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一个第二控流元件和一个外壳,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该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该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该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该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该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该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的该第二控流面适于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九通道、一个第十通道、一个第十一通道、一个第十三通道、一个第十四通道、一个第十五通道、一个第十八通道、一个第十九通道、一个第二十通道、一个第二十一通道和一个第二十三通道,其中该第一通道、该第二通道、该第四通道、该第五通道、该第六通道、该第九通道、该第十通道、该第十一通道、该第十三通道、该第十四通道和该第十五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该第十九通道、该第二十通道、该第二十一通道和该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其中该第十九通道和该第二十一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二十通道的外侧并分别与该第二十通道相连通,其中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该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该外壳本体自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该第十八通道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并 形成一个始终与该第一容纳室相连通的导通开口,其中该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和一个第四开口,其中该第一容纳室与该第一开口相连通,该第九通道自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相连通;该第十通道和该第十一通道自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均与该第三开口相连通;该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该第十五通道自该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均与该第四开口相连通,其中该控流器的该外壳的该第一开口与外部水源相连通;该控流器的该外壳的该第三开口和该第四开口分别与该水处理单元相连通。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以克服现有控制阀需使用两套阀芯来实现持续供水而使得控制阀结构复杂、故障率较高以及在滤芯切换时短暂断水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相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排污口、一号滤芯第一接口、一号滤芯第二接口、二号滤芯第一接口和二号滤芯第二接口,定阀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第一通孔与一号滤芯第一接口相连通,第二通孔与一号滤芯第二接口相连通,第三通孔与二号滤芯第一接口相连通,第四通孔与二号滤芯第二接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设置有进水通道、出水流道和排污流道,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进水通道与进水口相连通,出水流道与出水口相连通,排污流道与排污口相连通。
进一步,定阀片的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设置在定阀片的外环和中环上,定阀片的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设置在定阀片的中环和内环上。
进一步,动阀片的进水通道设置在动阀片的外环上;动阀片的出水流道设置在动阀片的中心、内环和中环上;动阀片的排污流道设置在动阀片的中环上。
进一步,定阀片的中心还设置有第九通孔,动阀片的出水流道为出水导 通盲孔,出水导通盲孔通过第九通孔与出水口相连通。
进一步,出水导通盲孔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梁设置在侧壁的顶部。
进一步,排污流道为排污通孔,排污口设置在盖子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口。
进一步,排污流道为排污通孔,排污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口。
进一步,控制阀上还设置有射流器和吸盐口,在控制阀内还设置有与射流器相连通的射流器出口和射流器入口;定阀片上还设置有射流器出口流道和射流器入口流道,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射流器出口流道与射流器出口相连通,射流器入口流道与射流器入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
进一步,定阀片的射流器出口流道包括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出口相连通;定阀片的射流器入口流道包括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相连通;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设置在定阀片的中环上;动阀片的导通盲孔设置在动阀片的中环上。
进一步,控制阀上还设置有一号射流器、二号射流器、一号吸盐口和二号吸盐口,在控制阀内还设置有与一号射流器相连通的一号射流器出口和一号射流器入口,还设置有与二号射流器相连通的二号射流器出口和二号射流器入口;定阀片上还设置有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第五通孔与一号射流器出口相连通,第七通孔与一号射流器入口相连通,第六通孔与二号射流器出口相连通,第八通孔与二号射流器入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设置在定阀片的中环上;动阀片的导通盲孔设置在动阀片的中环上。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只用了一套阀芯来实现持续供水的功能,使得系统的构造变得简单,降低了系统的故障率;同时经过阀芯流道的合理设计,使得在阀芯切换滤芯时,做到了真正的持续供水,消除了现有产品的短暂断 水现象。
流体控制和/或处理系统,如水处理系统,在工业生产和人们实际生活中均较为常见。常见的流体处理系统一般包括一个控流器和一个处理单元,其中控流器适用于控制流体向处理单元的流动,处理单元适用于对待处理流体进行处理,以得到处理后流体。在流体处理系统对待处理流体进行处理时,如水处理系统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时,用于控制流体向以实现流体处理目的的控流器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单功能阀门和/或多功能阀门流动,用于对流体进行处理以得到处理后流体的处理单元较为常见的有过滤装置,如滤膜、活性炭等和/或离子交换装置,如树脂/离子交换层析柱等。在实际应用中,用于流体处理系统的滤膜、活性炭、树脂往往需要经常更换或再生处理,以使其能够起到良好过滤或去除流体中离子作用。在使用者对流体处理系统的处理单元的滤膜、活性炭、树脂等进行更换或再生处理时,往往需要中断流体处理系统的流体处理,给使用者带来大量的时间成本。当前常见的流体处理系统,如水处理系统一般仅包括一个能够对待处理水的进行处理的水处理装置,一旦损坏,则处理后水的供应将会停止。但是,在某些应用领域,特别是工业应用领域,符合标准的流体的持续供应非常重要,如炼钢过程中需要的冷却水,不但要符合标准,而且还要能够持续供应。因此,能够对待处理水进行不间断地处理,以持续提供处理后水的水处理系统是有必要的。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阀体俯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动阀片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例一的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5是图4C-C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实施例一在一号滤芯软化、吸盐逆流再生二号滤芯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在一号滤芯软化、盐箱补水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一在一号滤芯软化、二号滤芯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一在一号滤芯软化、二号滤芯正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的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一在一号滤芯软化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的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一在二号滤芯软化、吸盐逆流再生一号滤芯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的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一在二号滤芯软化、盐箱补水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一在二号滤芯软化、一号滤芯反冲洗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0是实施例一在二号滤芯软化、一号滤芯正冲洗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一在二号滤芯软化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二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实施例二的动阀片的俯视图。
图24是实施例二的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25是图24B-B方向的剖面图。
图26是实施例二在一号滤芯软化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7是实施例二在一号滤芯软化、二号滤芯反冲洗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8是实施例二在一号滤芯软化、吸盐顺流再生二号滤芯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8中的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二在一号滤芯软化、盐箱补水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二在一号滤芯软化、二号滤芯正冲洗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二在二号滤芯软化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3是实施例二在二号滤芯软化、一号滤芯反冲洗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4是实施例二在二号滤芯软化、吸盐顺流再生一号滤芯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5是实施例二在二号滤芯软化、盐箱补水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6是实施例二在二号滤芯软化、一号滤芯正冲洗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7是实施例三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实施例三的动阀片的俯视图。
图39是实施例三的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40是图39A-A方向的剖面图。
图41是实施例三在一号滤芯过滤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图41中的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3是实施例三在一号滤芯过滤、二号滤芯反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图43中的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5是实施例三在一号滤芯过滤、二号滤芯正冲洗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图45中的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7是实施例三在一号、二号滤芯同时过滤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8是图47中的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9是实施例三在二号滤芯过滤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0是实施例三在二号滤芯过滤、一号滤芯反冲洗状态下动、定阀片的 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1是实施例三在二号滤芯过滤、一号滤芯正冲洗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2是实施例三在二号、一号滤芯同时过滤状态下动、定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3是实施例四的排污口接口示意图。
图54A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立体图。
图54B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装配图。
图54C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图。
图54D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仰视图。
图54E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十通道与第二十一通道相连通。
图54F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
图54G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图。
图54H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和第十六通道与第一导通通道相连通。
图54I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和第十七通道与第二导通通道相连通。
图54J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仰视图。
图54K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的装配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该控流器设有两个射流器。
图54L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的俯视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在设有两个射流器时的第一控流元件。
图55A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55B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 图。
图55C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一控流面的不同等分部分。
图55D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二控流面的不同等分区域。
图55E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56A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56B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56C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56D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56E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56F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56G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56H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 流元件的位置。
图56I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56J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57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上述第一工作位。
图58A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立体图。
图58B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装配图。
图58C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图。
图58D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仰视图。
图58E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十通道与第二十一通道相连通。
图58F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
图58G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图。
图58H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和第十六通道与第一导通通道相连通。
图58I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和第十七通道与第二导通通道相连通。
图58J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仰视图。
图58K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的装配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该控流器设有两个射流器。
图58L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的俯视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在设有两个射流器时的第一控流元件。
图59A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59B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59C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一控流面的不同等分部分。
图59D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二控流面的不同等分区域。
图59E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60A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0B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0C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0D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0E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0F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0G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 流元件的位置。
图60H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0I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0J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1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上述第一工作位。
图62A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立体图。
图62B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装配图。
图62C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图。
图62D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仰视图。
图62E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十通道与第二十一通道相连通。
图62F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图。
图62G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图。
图62H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仰视图。
图63A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63B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63C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一控流面的不同等分部分。
图63D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第二控流面的不同等分区域。
图63E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阐明的是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的一种可选实施。
图64A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4B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4C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4D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4E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4F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4G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4H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为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相对该第二控流元件的位置。
图65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上述第一工作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描述被揭露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制造和使用本发明。下述描述中 提供的较佳实施例仅作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示例和修改,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下述描述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发明范围地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可选替代、修改、等同实施和应用。
如图6所示,在使用本发明时,可以用水处理罐体构成一号滤芯水处理罐40和二号滤芯水处理罐80的壳体,一号滤芯44和二号滤芯84分别设置在一号滤芯水处理罐40和二号滤芯水处理罐80中,或者在水处理罐中直接填充过滤材料构成滤芯44和滤芯84,先将控制阀安装到一号滤芯水处理罐40上,阀体30的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和一号滤芯44的外侧相连通,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通过中心管42和下集伞43与一号滤芯44相连通,阀体30通过2根外接管道和二号滤芯水处理罐80相连通,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依次通过外接管道、上集伞81与二号滤芯84的外侧相连通,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也依次通过外接管道、中心管82、下集伞83与二号滤芯84相连通,将进水口31连接到水源,将排污口33连接到排水处,将吸盐口36通过软管50和盐箱51中的盐阀52相连通。如将本发明作为过滤阀使用时,只需把吸盐口36封闭,或者使用实施例三所示的过滤阀。通过电动或手动来旋转阀杆61,即可转动动阀片20来切换和定阀片10不同的重叠状态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功能。实施例一、二通过使用树脂滤料为例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三通过使用活性炭滤料为例具体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逆流再生软水阀。
如图1-6所示,使用图2-3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图4和图5分别是动阀片20的仰视图和剖面图。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射流器37、盖子60、置于阀体30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相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进水口31、出水口32、射流器出口34、射流器入口35、吸盐口36、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射流器37通过射流器出口34和射流器入口35与阀体30相连通,在射流器37上设置有吸盐口36,盖子60上设置有排污口33;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上设置有三个环,三个环为内环、中环和外环,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上的若干通孔分布在三个环上;定阀片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C、第二通孔2C、第三通孔3C、第四通孔4C、第五通孔5C、第六通孔6C、第七通孔7C、第 八通孔8C,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第一通孔1C与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第二通孔2C与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第三通孔3C与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相连通,第四通孔4C与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相连通,第五通孔5C和第六通孔6C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出口34相连通,第七通孔7C和第八通孔8C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35相连通,定阀片10的中心还设置有第九通孔9,第九通孔9与出水口32相连通,第一通孔1C和第三通孔3C设置在定阀片10的外环和中环上,第二通孔2C和第四通孔4C设置在定阀片10的中环和内环上,第五通孔5C、第六通孔6C、第七通孔7C和第八通孔8C设置在定阀片10的中环上;动阀片20上设置有进水通道21C、出水导通盲孔22C、导通盲孔23C和排污通孔24C,进水通道21C设置在动阀片20的外环上,出水导通盲孔22C设置在动阀片20的中心、内环和中环上,导通盲孔23C和排污通孔24C设置在动阀片20的中环上,如图4-图5所示,出水导通盲孔22C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25C,梁25C设置在侧壁的顶部,梁25C的作用是隔离出水导通盲孔22C的通向中环的通道与定阀片10的内环使得它们之间不通水,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进水通道21C与进水口31相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C通过定阀片10的第九通孔9与出水口32相连通,排污通孔24C依次通过阀杆上61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连通到盖子60上的排污口33。
一号滤芯软化、吸盐逆流再生二号滤芯功能:如图6-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九通孔9、第五通孔5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C与第七通孔7C和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C与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C,因为第一通孔1C与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流入到滤芯44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通过滤芯内侧45流入到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因为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与第二通孔2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C,因为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九通孔9、第五通孔5C重叠连通,所以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到第九通孔9,因为第九通孔9与出水 口32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供水,另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到第五通孔5C,因为第五通孔5C与射流器出口34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通过射流器37射流,在射流器37的吸盐口36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和软管50吸入,软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因为射流器入口35与第七通孔7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七通孔7C,通过导通盲孔23C的导流流到第四通孔4C,因为第四通孔4C与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然后流经滤芯内侧85,通过下集伞83流到滤芯84,从树脂层的下部向上流动,混合盐水逆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上集伞81,流到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因为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与第三通孔3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3C,因为排污通孔24C与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通孔24C,再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通过排污口33排水。在此过程中,第六通孔6C和第八通孔8C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无水流。
一号滤芯软化、盐箱补水功能:如图8-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九通孔9、第七通孔7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C与第三通孔3C和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C被定阀片10封闭遮盖。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C,因为第一通孔1C与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流入到滤芯44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通过滤芯内侧45流入到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因为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与第二通孔2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C,因为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九通孔9、第七通孔7C重叠连通,所以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到第九通孔9,因为第九通孔9与出水口32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供水,另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到第七通孔7C,因为第七通孔7C与射流器入口35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射流器入口35,然后依次通过吸盐口36、软管50和盐阀52进入盐箱51。在此过程中,虽然导通盲孔23C与第三通孔3C和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但无水 流;排污通孔24C被定阀片10封闭遮盖无水流;第五通孔5C、第六通孔6C和第八通孔8C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无水流。
一号滤芯软化、二号滤芯反冲洗功能:如图10-1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九通孔9、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C只与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C与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C,因为第一通孔1C与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流入到滤芯44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通过滤芯内侧45流入到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因为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与第二通孔2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C,因为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九通孔9、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所以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到第九通孔9,因为第九通孔9与出水口32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供水,另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到第四通孔4C,因为第四通孔4C和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流经滤芯内侧85,流经下集伞83,反向冲洗滤芯84后,流经上集伞81,流到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因为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与第三通孔3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3C,因为排污通孔24C与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通孔24C,再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通过排污口33排水。在此过程中,导通盲孔23C只与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第五通孔5C、第六通孔6C、第七通孔7C和第八通孔8C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无水流。
一号滤芯软化、二号滤芯正冲洗功能:如图12-1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九通孔9、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C只与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C与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C,因为第一通孔1C与一 号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流入到滤芯44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通过滤芯内侧45流入到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因为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与第二通孔2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C,因为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九通孔9、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所以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到第九通孔9,因为第九通孔9与出水口32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供水,另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到第三通孔3C,因为第三通孔3C和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通过上集伞81,流入到滤芯84的外侧,冲洗残余的盐水后流入到下集伞83,通过滤芯内侧85流入到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因为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与第四通孔4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四通孔4C,因为排污通孔24C与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通孔24C,再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通过排污口33排水。在此过程中,导通盲孔23C只与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第五通孔5C、第六通孔6C、第七通孔7C和第八通孔8C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无水流。
一号滤芯软化功能:如图14-1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九通孔9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C与第三通孔3C和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C被定阀片10封闭遮盖。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C,因为第一通孔1C与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流入到滤芯44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通过滤芯内侧45流入到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因为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与第二通孔2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C,因为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九通孔9重叠连通,所以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到第九通孔9,因为第九通孔9与出水口32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供水。在此过程中,导通盲孔23C与第三通孔3C和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但无水流;第五通孔5C、第六通孔6C、第七通孔7C和第八通孔8C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无水流; 排污通孔24C被定阀片10封闭遮盖无水流。
上述的五个功能是说明了在一号滤芯软化的同时冲洗再生二号滤芯的五个工位,由于如图2所示的定阀片10的设计是旋转对称的,如图6所示,定阀片10的左半部分对应一号滤芯44,定阀片10的右半部分对应二号滤芯84,所以二号滤芯软化的同时冲洗再生一号滤芯的五个功能与上述五个功能相似,在这里只作简要说明。
二号滤芯软化、吸盐逆流再生一号滤芯功能:如图16-1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四通孔4C、第九通孔9、第六通孔6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C与第八通孔8C和第二通孔2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C与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三通孔3C,流过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通过上集伞81,流入到滤芯84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83,通过滤芯内侧85流入到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流到第四通孔4C,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到第九通孔9,然后流到出水口32供水,另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到第六通孔6C,流经射流器出口34,通过射流器37射流,在射流器37的吸盐口36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和软管50吸入,软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流到第八通孔8C,通过导通盲孔23C的导流流到第二通孔2C,流经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然后流经滤芯内侧45,通过下集伞43流到滤芯44,从树脂层的下部向上流动,混合盐水逆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上集伞41,流到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流到第一通孔1C,流到排污通孔24C,再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通过排污口33排水。在此过程中,第五通孔5C和第七通孔7C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无水流。
二号滤芯软化、盐箱补水功能:如图18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四通孔4C、第九通孔9、第八通孔8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C与第一通孔1C和第二通孔2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C被定阀片10封闭遮盖。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二号滤芯84处于软化供水状态,同时对盐 箱进行软水补水,此时,一号滤芯44无水流。
二号滤芯软化、一号滤芯反冲洗功能:如图1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四通孔4C、第九通孔9、第二通孔2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C只与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C与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二号滤芯84处于软化供水状态,一号滤芯44处于反冲洗状态。
二号滤芯软化、一号滤芯正冲洗功能:如图20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四通孔4C、第九通孔9、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C只与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C与第二通孔2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二号滤芯84处于软化供水状态,一号滤芯44处于正冲洗状态。
二号滤芯软化功能:如图2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四通孔4C、第九通孔9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C与第一通孔1C和第二通孔2C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C被定阀片10封闭遮盖。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二号滤芯84处于软化供水状态,此时,一号滤芯44无水流。
切换滤芯时的持续供水功能:如图15、17所示,旋转阀杆61,使得动阀片20从图15切换到图17的过程中,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C和出水导通盲孔22C从分别只与第一通孔1C和第二通孔2C相连通,切换为进水通道21C只与第一通孔1C相连通的同时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四通孔4C相连通,再切换为进水通道21C与第一通孔1C、第三通孔3C相连通的同时出水导通盲孔22C与第二通孔2C、第四通孔4C相连通,最后切换到进水通道21C和出水导通盲孔22C分别只与第三通孔3C和第四通孔4C相连通,这样就实现了从一号滤芯44供水切换到二号滤芯84供水时的持续供水功能。同理,如图21、图7所示,本实施例也实现了从二号滤芯84供水切换到一号滤芯44供水时的持续供水功能。
实施例二:顺流再生软水阀。
如图22-25、图28所示,使用图22、图23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图 24和图25分别是动阀片20的仰视图和剖面图。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射流器37、盖子60、置于阀体30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相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进水口31、出水口32、射流器出口34、射流器入口35、吸盐口36、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射流器37通过射流器出口34和射流器入口35与阀体30相连通,在射流器37上设置有吸盐口36,盖子60上设置有排污口33;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上设置有三个环,三个环为内环、中环和外环,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上的若干通孔分布在三个环上;定阀片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B、第二通孔2B、第三通孔3B、第四通孔4B、第五通孔5B、第六通孔6B、第七通孔7B、第八通孔8B,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第一通孔1B与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第二通孔2B与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第三通孔3B与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相连通,第四通孔4B与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相连通,第五通孔5B和第六通孔6B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出口34相连通,第七通孔7B和第八通孔8B互相连通并且与射流器入口35相连通,定阀片10的中心还设置有第九通孔9,第九通孔9与出水口32相连通,第一通孔1B和第三通孔3B设置在定阀片10的外环和中环上,第二通孔2B和第四通孔4B设置在定阀片10的中环和内环上,第五通孔5B、第六通孔6B、第七通孔7B和第八通孔8B设置在定阀片10的中环上;动阀片20上设置有进水通道21B、出水导通盲孔22B、导通盲孔23B和排污通孔24B,进水通道21B设置在动阀片20的外环上,出水导通盲孔22B设置在动阀片20的中心、内环和中环上,导通盲孔23B和排污通孔24B设置在动阀片20的中环上,如图24-图25所示,出水导通盲孔22B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25B,梁25B设置在侧壁的顶部,梁25B的作用是隔离出水导通盲孔22B的通向中环的通道与定阀片10的内环使得它们之间不通水,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进水通道21B与进水口31相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B通过定阀片10的第九通孔9与出水口32相连通,排污通孔24B依次通过阀杆上61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连通到盖子60上的排污口33。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一是吸盐逆流再生,而实施例 二是吸盐顺流再生,所以在这里对于实施例二的一号滤芯软化、吸盐顺流再生二号滤芯功能进行详述,其他功能只进行简单说明。
一号滤芯软化功能:如图26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B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B与第二通孔2B、第九通孔9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B与第四通孔4B和第五通孔5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B与第七通孔7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一号滤芯44处于软化供水状态,此时,二号滤芯84无水流。
一号滤芯软化、二号滤芯反冲洗功能:如图2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B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B与第二通孔2B、第九通孔9、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B与第五通孔5B和第七通孔7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B与第三通孔3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一号滤芯44处于软化供水状态,二号滤芯84处于反冲洗状态。
一号滤芯软化、吸盐顺流再生二号滤芯功能:如图28-2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B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B与第二通孔2B、第九通孔9、第五通孔5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B与第七通孔7B和第三通孔3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B与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进水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B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B,因为第一通孔1B与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流入到滤芯44的外侧,经过树脂软化后流入到下集伞43,通过滤芯内侧45流入到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因为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与第二通孔2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B,因为出水导通盲孔22B与第二通孔2B、第九通孔9、第五通孔5B重叠连通,所以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B的导流,流到第九通孔9,因为第九通孔9与出水口32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出水口32供水,另一路水流通过出水导通盲孔22B的导流,流到第五通孔5B,因为第五通孔5B与射流器出口34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射流器出口34,通过射流器37射流,在射流器37的吸盐口36处产生负压,把盐箱51中的盐水通过盐阀52和软管50吸入,软水和盐水的混合盐水流到射流器入口35,因为射流器入口35与第七通孔7B相连通,所 以水流流到第七通孔7B,通过导通盲孔23B的导流流到第三通孔3B,因为第三通孔3B与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然后流经上集伞81,流入滤芯84内,混合盐水在滤芯84内顺流再生树脂后流经下集伞83,流经滤芯内侧85流到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因为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与第四通孔4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四通孔4B,因为排污通孔24B与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通孔24B,再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通过排污口33排水。在此过程中,第六通孔6B和第八通孔8B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无水流。
一号滤芯软化、盐箱补水功能:如图30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B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B与第二通孔2B、第九通孔9、第七通孔7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B与第三通孔3B和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B与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一号滤芯44处于软化供水状态,同时给盐箱补水,此时,二号滤芯84无水流。
一号滤芯软化、二号滤芯正冲洗功能:如图3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B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B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B与第二通孔2B、第九通孔9、第三通孔3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3B只与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B与第四通孔4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一号滤芯44处于软化供水状态,二号滤芯84处于正冲洗状态。
上述的五个功能是说明了在一号滤芯软化的同时冲洗再生二号滤芯的五个工位,由于如图22所示的定阀片10的设计是旋转对称的,如图28所示,定阀片10的左半部分对应一号滤芯44,定阀片10的右半部分对应二号滤芯84,所以二号滤芯软化的同时冲洗再生一号滤芯的五个功能与上述五个功能相似,所以在这里不再赘述。
二号滤芯软化功能:如图32所示。
二号滤芯软化、一号滤芯反冲洗功能:如图33所示。
二号滤芯软化、吸盐顺流再生一号滤芯功能:如图34所示。
二号滤芯软化、盐箱补水功能:如图35所示。
二号滤芯软化、一号滤芯正冲洗功能:如图36所示。
切换滤芯时的持续供水功能:如图31、32所示,旋转阀杆61,使得动阀片20从图31切换到图32的过程中,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B和出水导通盲孔22B从分别只与第一通孔1B和第二通孔2B相连通,切换为进水通道21B与第一通孔1B、第三通孔3B相连通的同时出水导通盲孔22B与第二通孔2B、第四通孔4B相连通,最后切换到进水通道21B和出水导通盲孔22B分别只与第三通孔3B和第四通孔4B相连通,这样就实现了从一号滤芯44供水切换到二号滤芯84供水时的持续供水功能。同理,如图36、图26所示,本实施例也实现了从二号滤芯84供水切换到一号滤芯44供水时的持续供水功能。
实施例三:过滤阀。
如图37-41所示,使用图37-38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图39和图40分别是动阀片20的仰视图和剖面图。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盖子60、置于阀体30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相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进水口31、出水口32、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盖子60上设置有排污口33;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上设置有三个环,三个环为内环、中环和外环,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上的若干通孔分布在三个环上;定阀片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A、第二通孔2A、第三通孔3A和第四通孔4A,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第一通孔1A与一号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第二通孔2A与一号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第三通孔3A与二号滤芯第一接口78相连通,第四通孔4A与二号滤芯第二接口79相连通,定阀片10的中心还设置有第九通孔9,第九通孔9与出水口32相连通,第一通孔1A和第三通孔3A设置在定阀片10的外环和中环上,第二通孔2A和第四通孔4A设置在定阀片10的中环和内环上;动阀片20上设置有进水通道21A、出水导通盲孔22A和排污通孔24A,进水通道21A设置在动阀片20的外环上,出水导通盲孔22A设置在动阀片20的中心、内环和中环上,排污通孔24A设置在动阀片20的中环上,如图39-图40所示,出水导通盲孔22A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25A,梁25A设置在侧壁的顶部,梁25A的作用是隔离出水导通盲孔22A的通向 中环的通道与定阀片10的内环使得它们之间不通水,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进水通道21A与进水口31相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A通过定阀片10的第九通孔9与出水口32相连通,排污通孔24A依次通过阀杆上61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连通到盖子60上的排污口33。
实施例三为过滤阀,所以与实施例一、二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三中没有射流器及与射流器相关的定阀片10上的通孔,也没有动阀片20上的导通盲孔。可以说,实施例三是实施例一或二的简化设计,因为说明是相似的,所以在这里只简单说明各个功能位。
一号滤芯过滤功能:如图41-42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A与第二通孔2A、第九通孔9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A与第四通孔4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一号滤芯44处于过滤供水状态,此时,二号滤芯84无水流。
一号滤芯过滤、二号滤芯反冲洗功能:如图43-44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A与第二通孔2A、第九通孔9、第四通孔4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A与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一号滤芯44处于过滤供水状态,二号滤芯84处于反冲洗状态。
一号滤芯过滤、二号滤芯正冲洗功能:如图45-46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A和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A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A与第二通孔2A、第九通孔9、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A与第四通孔4A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一号滤芯44处于过滤供水状态,二号滤芯84处于正冲洗状态。
一号、二号滤芯同时过滤功能:如图47-48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A同时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A和第三通孔3A重叠连通,出水导通盲孔22A同时与第二通孔2A、第四通孔4A、第九通孔9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4A被定阀片10封闭遮盖。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一号、二号滤芯同时处于过滤供水状态。这也说明了在切换滤芯时的持续供水的功能。
上述的四个功能是说明了在一号滤芯为主滤芯、二号滤芯为副滤芯时的 4个工位,由于如图37所示的定阀片10的设计是旋转对称的,如图41所示,定阀片10的左半部分对应一号滤芯44,定阀片10的右半部分对应二号滤芯84,所以在二号滤芯84为主滤芯、一号滤芯44为副滤芯时的四个功能说明与上述四个功能说明是相似的,在这里不再赘述。
二号滤芯过滤功能:如图49所示。
二号滤芯过滤、一号滤芯反冲洗功能:如图50所示。
二号滤芯过滤、一号滤芯正冲洗功能:如图51所示。
二号、一号滤芯同时过滤功能:如图52所示。
实施例四:排污口在阀体上,不在盖子上。
如图53所示,阀体30上设置有排污口33B,动阀片20上的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再连通到阀体30上的排污口33B。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二、三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实施例一、二、三中的排污口设置在盖子上,排污的通道为:通过排污通孔后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再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口。其他说明都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使用两个射流器。
采用了两个独立的一号射流器和二号射流器,在控制阀内还设置有与一号射流器相连通的一号射流器出口和一号射流器入口,还设置有与二号射流器相连通的二号射流器出口和二号射流器入口,定阀片的第五通孔和第七通孔分别通过一号射流器出口和一号射流器入口与一号射流器相连通,一号吸盐口设置在一号射流器上,定阀片的第六通孔和第八通孔分别通过二号射流器出口和二号射流器入口与二号射流器相连通,二号吸盐口设置在二号射流器上。采用了两个独立的一号射流器和二号射流器后,阀体内部的流道设计较为简单,在具体使用时只要把一号吸盐口和二号吸盐口用三通与盐阀连起来即可;而在实施例一、二中,由于通过阀体内部流道,把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与射流器出口相连通,把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与射流器入口相连通,虽然只使用了一个射流器,但使得阀体内部的流道设计较为复杂。
浮动床用的控制阀。
实施例一、二是以固定床为例说明的,只要把实施例一、二中的控制阀 的一号滤芯第一接口和一号滤芯第二接口与一号滤芯44的两个端口的连接位置互换,同时,把二号滤芯第一接口和二号滤芯第二接口与二号滤芯84的两个端口的连接位置互换,就可以得到浮动床实施例。由于除了水处理罐内的水流方向相反外,与实施例一、二相似,所以在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该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调整动阀片上的进水通道、出水导通盲孔、导通盲孔和排污通孔的位置,改变定阀片上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与一号滤芯第一接口、一号滤芯第二接口、二号滤芯第一接口、二号滤芯第二接口的连通关系,这些简单改变、替换都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54A至图57所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水流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D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二控流元件20D,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D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一控流本体11D包括一个顶端部111D,其中该顶端部111D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D;该第二控流元件20D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D,该第二控流本体21D具有一个底端部211D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D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D,该底端部211D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D;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面200D适于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
如附图之图55A至图55B所示,进一步地,如附图之图54C至图54G所示,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D、一个第二通道102D、一个第三通道103D、一个第四通道104D、一个第五通道105D、一个第六通道106D、一个第七通道107D、一个第八通道108D、一个第九通道109D、一个第十通道1010D、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D、一个第十二通道1012D、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D、一个第十四通道1014D、一个第十五通道1015D、一个第十六通道1016D、一个第十七通道1017D、一个第十八通道1018D、一个第十九通道1019D、一个第二十通道1020D、一个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一个第二十二通道1022D和一个第二十三通道1023D,其中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 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该第十八通道1018D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10181D;该第十九通道1019D、该第二十通道1020D、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其中该第十九通道1019D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分别设于该第二十通道1020D的外侧并分别与该第二十通道1020D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可保持该第十八通道1018D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与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九通道1019D、该第二十通道1020D、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和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分别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元件21D的高端部212D;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其中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该第二十通道1020D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向上延伸和向内延伸,从而与该第二十通道1020D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6A至图56J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D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D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一个第五工作位、一个第六工作位、一个第七工作位、一个第八工作位、一个第九工作位和一个第十工作位,其中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四通道104D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十六通道1016D相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分别与该第十七通道1017D和该第十四通道 1014D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四通道104D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四通道104D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十四通道1014D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十二通道1012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四通道104D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D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四通道104D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十三通道1013D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七通道107D相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分别与该第五通道105D和该第八通道108D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十三通道1013D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八通道108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十三通道1013D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五通道105D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三通道103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十三通道1013D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 六通道106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十三通道1013D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分别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D和该第十四通道1014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十二通道1012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分别与该第十二通道1012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D和该第五通道105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二通道102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三通道103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分别与该第三通道103D和该第六通道106D相连通。更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五通道1015D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D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被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 1014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被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 的第二控流本体21D阻塞,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被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阻塞。
如附图之图55A至图55B所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二通道102D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三通道103D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四通道104D分别与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五通道105D分别与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六通道106D分别与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 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七通道107D分别与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分别与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八通道108D分别与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与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九通道109D分别与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十通道1010D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十一通道1011D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十八通道1018D分别与该第十九通道1019D、该第二十通道1020D、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分别与该第十九通道1019D、该第二十通道1020D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分别与该第十九通道1019D、该第二十通道1020D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 流本体21D;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优选地,该第二通道102D和该第三通道103D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D和该第六通道106D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D相连通;该第十一通道1011D和该第十二通道1012D分别与该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该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D。
如附图之图55C至图55D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21D的该顶端部111D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D,一个自该第一中心部1111D向外延伸的第一中间部1112D,一个自该第一中间部1112D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113D和一个自该第一延伸部1113D向外延伸的第一边缘部1114D,和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D、一个自该第二中心部2111D向外延伸的第二中间部2112D,一个自该第二中间部2112D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113D和一个自该第二延伸部2113D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部2114D,其中该第一通道101D和第十通道1010D分别设于该顶端部111D的该第一边缘部1114D;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设于该顶端部111D的该第一延伸部1113D;该第四通道104D和该第十三通道1013D分别设于该顶端部111D的该第一中间部1112D;该第九通道109D设于该顶端部111D的该第一中心部1111D;该第十八通道1018D设于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4D;该第十九通道1019D设于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间部2112D;该第二十通道1020D设于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心部2111D;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分别设于该第二延伸部2113D。
如附图之图55A至55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和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均为圆形,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第八通道108D、第七通道107D、第十五通道1015D、第十二通道1012D、第十一通道1011D、 第十四通道1014D、第十七通道1017D、第十六通道1016D和第六通道106D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1023D、第二十二通道1022D和第二十一通道1021D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D、第二通道102D、第五通道105D、第八通道108D、第七通道107D、第十五通道1015D、第十二通道1012D、第十一通道1011D、第十四通道1014D、第十七通道1017D、第十六通道1016D和第六通道106D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1023D、第二十二通道1022D和第二十一通道1021D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且该第十八通道1018D、该第十九通道1019D、该第二十通道1020D、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分别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
如附图55C至图55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D,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D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中心部1111D,且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中心部分1000D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D、一个第二部分1002D、一个第三部分1003D、一个第四部分1004D、一个第五部分1005D、一个第六部分1006D、一个第七部分1007D、一个第八部分1008D、一个第九部分1009D、一个第十部分10010D、一个第十一部分10011D、一个第十二部分10012D、一个第十三部分10013D、一个第十四部分10014D、一个第十五部分10015D和一个第十六部分10016D;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面200D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D,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D设于该第 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底端部211D的第二中心部2111D,且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中心区域2000D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D、一个第二区域2002D、一个第三区域2003D、一个第四区域2004D、一个第五区域2005D、一个第六区域2006D、一个第七区域2007D、一个第八区域2008D、一个第九区域2009D、一个第十区域20010D、一个第十一区域20011D、一个第十二区域20012D、一个第十三区域20013D、一个第十四区域20014D、一个第十五区域20015D和一个第十六区域20016D;其中该第一通道101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该第一部分1001D、该第二部分1002D、该第三部分1003D、该第四部分1004D、该第五部分1005D和该第六部分1006D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五部分1005D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三部分1003D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该第一部分1001D、该第二部分1002D、该第三部分1003D、该第四部分1004D、该第五部分1005D、该第六部分1006D、该第七部分1007D和该第八部分1008D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六部分1006D向下延伸;该第六通道106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二部分1002D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八部分1008D向下延伸;该第八通道108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七部分1007D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中心部分1000D向下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该第九部分1009D、该第十部分10010D、该第十一部分10011D、该第十二部分10012D、该第十三部分10013D和该第十四部分10014D向下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十三部分10013D向下延伸;该第十二通道1012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十一部分10011D向下延伸;该第十三通道1013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该第九部分1009D、该第十部分10010D、该第十一部分10011D、该第十二部分10012D、该第十三部分10013D、该第十四部分10014D、该第十五部分10015D和该第十六部分10016D向下延伸;该第十四通道1014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十四部分10014D向下延伸;该第十五通道1015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十部分10010D向下延伸;该第十六通道1016D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十六部分10016D向下延伸;该第十七通道1017D 自该第一控流面100D的第十五部分10015D向下延伸;该第十八通道1018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该第五区域2005D、该第六区域2006D、该第七区域2007D和该第八区域2008D向上延伸;该第十九通道1019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该第五区域2005D、该第六区域2006D、该第七区域2007D和该第八区域2008D向上延伸;该第二十通道1020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中心区域2000D向上延伸;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第十六区域20016D向上延伸;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第十四区域20014D和该第十五区域20015D向上延伸;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自该第二控流面200D的第十三区域20013D向上延伸。
如附图之图54B和图55C至图55D所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D,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D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D,其中该外壳30D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D,其中该外壳本体3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D,从而使得该外壳本体31D形成有一个内侧壁311D、一个外侧壁312D和一个开口朝上的上端开口3001D,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D与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D适于第二控流面200D朝下地设于该第一容纳室300D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
值得注意的是该外壳30D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D、一个第二开口302D、一个第三开口303D、一个第四开口304D、一个第五开口305D、一个第六开口306D,其中该第一开口301D与该第一容纳室300D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D与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D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和该第十二通道1012D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D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相连通;该第五开口305D与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D相连通;该第六开口306D与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D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九通道109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D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和该 第十二通道1012D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D相连通;该第十三通道1013D、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4D相连通;该第七通道107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五开口305D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六开口306D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与该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的内侧壁311D一体成型。更优选地,该外壳30D的该第一开口301D、该第二开口302D、该第三开口303D、该第四开口304D、该第五开口305D和该第六开口306D分别设于该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最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一通道1011D和该第十二通道1012D分别与该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其中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和该第十二通道1012D中的至少一个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D相连通;该控流器的该第十四通道1014D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D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D相连通;其中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中的至少一个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3D相连通。
可选地,该第一开口301D与该第一容纳室300D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D与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D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D与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D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相连通;该第五开口305D与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D相连通;该第六开口306D与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D相连通,其中该第十一通道1011D和该第十二通道1012D分别与该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该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D相连通。也就是说,该第十 一通道1011D和该第十二通道1012D分别与该第十通道1010D相连通;该第十四通道1014D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D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D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D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D相连通;该第十三通道1013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4D相连通;该第七通道107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五开口305D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六开口306D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4G至图54I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一个第二导通通道1026D,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自该第七通道107D延伸至该第十六通道1016D并将该第七通道107D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D相连通;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自该第八通道108D延伸至该第十七通道1017D并将该第八通道108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5C和图55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边缘部1114D包括一个第一外缘部11141D和一个自该第一外缘部11141D向外延伸的第一导通部11142D;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4D包括一个第二外缘部21141D和一个自该第二外缘部21141D向外延伸的第一密封部21142D,其中该第一通道101D和该第十通道1010D分别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边缘部1114D的第一外缘部11141D;该第十八通道1018D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4D的第二 外缘部21141D;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边缘部1114D的第一导通部11142D并分别延伸至该第七通道107D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D,以将该第七通道107D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D相连通;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边缘部1114D的第一导通部11142D并分别延伸至该第八通道108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以将该第八通道108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连通,其中当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转动时,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4D的第一密封部21142D能够将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优选地,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分别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分别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D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更优选地,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分别自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从而使得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第二导通通道1026D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上方外部空间相连通,其中当该第二控流元件20D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时,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4D的该第一密封部21142D适于将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从而使得当该控流器处于该第一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 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该第五工作位、该第六工作位、该第七工作位、该第八工作位、该第九工作位和该第十工作位时,流经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或第二导通通道1026D的流体不会向上流向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外部空间。
如附图之图54G至图54I所示,进一步地,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边缘部1114D的第一导通部11142D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七通道107D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D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分别与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相连通,从而使得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将该第七通道107D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D相连通;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顶端部111D的第一边缘部1114D的第一导通部11142D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和该第八通道108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分别与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相连通,从而使得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将该第八通道108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4F和图55E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D与第二控流元件20D之间的耐磨元件40D,其中该耐磨元件40D具有一个耐磨本体41D和一个第二密封部42D,其中该耐磨本体41D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D的第二控流面200D相接触的耐磨表面410D,其中该耐磨表面410D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以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其中当该耐磨元件40D被设置在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D的第二密封部42D能够封盖住该控流器的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从而将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D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也就是说,该耐磨元件40D的第二密封部42D能够将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与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相隔开。换句话说,当该 耐磨元件40D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和该第二控流元件20D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D的第二密封部42D能够密封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以防止流经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或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的流体向上流出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或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40D的大小和形状依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设计和形成,从而使得当该耐磨元件40D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D和该第二控流元件20D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D的第二密封部42D能够密封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其中该耐磨元件40D具有一个第一接口401D、一个第二接口402D、一个第三接口403D、一个第四接口404D、一个第五接口405D、一个第六接口406D、一个第七接口407D、一个第八接口408D、一个第九接口409D、一个第十接口4010D、一个第十一接口4011D、一个第十二接口4012D、一个第十三接口4013D、一个第十四接口4014D、一个第十五接口4015D、一个第十六接口4016D和一个第十七接口4017D,其中该第一接口401D、该第二接口402D、该第三接口403D、该第四接口404D、该第五接口405D、该第六接口406D、该第七接口407D、该第八接口408D、该第九接口409D、该第十接口4010D、该第十一接口4011D、该第十二接口4012D、该第十三接口4013D、该第十四接口4014D、该第十五接口4015D、该第十六接口4016D和该第十七接口4017D上下贯穿该耐磨元件40D的耐磨本体41D且其依次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六通道106D、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五通道1015D、该第十六通道1016D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一一对应。也就是说,该第一接口401D、该第二接口402D、该第三接口403D、该第四接口404D、该第五接口405D、该第六接口406D、该第七接口407D、该第八接口408D、该第九接口409D、该第十接口4010D、该第十一接口4011D、该第十二接口4012D、该第十三接口4013D、该第十四接口4014D、该第十五接口4015D、该第十六接口4016D和该第十七接口4017D被配置以在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D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 1018D与第一通道101D,该第四接口404D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四通道104D,该第九接口409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六接口4016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十六通道1016D,该第十七接口1017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十七通道1017D,该第十四接口4014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一接口4011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D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四接口404D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四通道104D,该第九接口409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该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七接口4017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十七通道1017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D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一通道101D,该第四接口404D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四通道104D,该第九接口409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四接口4014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十四通道1014D,该第十二接口4012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十二通道1012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D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一通道101D,该第四接口404D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四通道104D,该第九接口409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该第十一接口4011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五接口4015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D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一通道101D,该第四接口404D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四通道104D,该第九接口409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D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三接口4013D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九接口409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该第七接口407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七通道107D,该第五接口405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八接口408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 二通道1022D和该第八通道108D,该第二接口402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二通道102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D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三接口4013D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九接口409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该第八接口408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八通道108D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D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三接口4013D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九接口409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该第五接口405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五通道105D,该第三接口403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三通道103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D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三接口4013D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九接口409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该第二接口402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与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六接口406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与该第六通道106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D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D与第十通道1010D,该第十三接口4013D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D与第十三通道1013D,该第九接口409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D与第九通道109D。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十一接口4011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D,该第十四接口4014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十四通道1014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十一接口4011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十二接口4012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十二通道1012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十二接口4012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十二通道1012D,该第十五接口4015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第二接口402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二通道102D,该第五接口405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五通道 105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第二接口402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二通道102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第三接口403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三通道103D;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第三接口403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三通道103D,该第六接口406D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D与该第六通道106D相连通。优选地,当该耐磨元件40D设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D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D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D不发生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转动。更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D具有一个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的耐磨表面410D。最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D与该第一控流元件20D的第一控流本体21D一体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耐磨元件40D设有适于密封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的第二密封部42D,因此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可不再设有第一密封部21142D。
如附图之图54K和图54L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另一种可选实施,其中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D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七开口307D和一个第八开口308D,其中该第十六通道1016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七开口307D相连通,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八开口308D相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D进一步具有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十六通道1016D相连通的第七开口307D和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七通道1017D相连通的第八开口308D时,该控流器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D和第十六通道1016D相连通的第一导通通道1025D,该控流器也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D和第十七通道1017D相连通的第二导通通道1026D。另外,由于该控流器不再设有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因此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的该底端部211D的第二边缘部2114D不再设置该第一密封部21142D。相应地,前述该耐磨元件40D也不再设有第二密封部42D。
如附图之图54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D,其中该导流元件50D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D,其中该导流本体51D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D,其中该导流元件50D的该导流本体51D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D的第一导流通道510D与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1023D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4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60D和一个自该驱动元件60D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70D,其中该驱动元件60D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发生转动;其中该密封元件70D适于设于该外壳30D内并密封该第一容纳室300D,从而防止该第一容纳室300D内的流体从该第一容纳室300D的上端开口3001D流出。优选地,该密封元件70D与该驱动元件60D相接触和适于将该驱动元件60D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D的第二控流本体21D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驱动元件60D与该导流元件50D的导流本体51D一体成型。
如附图之图54J所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80D,且该外壳30D的外壳本体31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本体11D的低端部112D向外和向下延伸,其中该隔流元件80D与该外壳本体31D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80D与该外壳本体31D之间的第一导流室801D,和该隔流元件80D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802D,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第二通道102D和第三通道103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分别与该第一导流室801D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D、第五通道105D和第六通道106D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分别与该第二导流室802D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二通道102D和该第三通道103D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D相连通,其中该第一通道101D、该第二通道102D和该第三通道103D中的至少一个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与该第一导流室801D相连通;该控流器的该第五通道105D与该第六通道106D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D相连通,其中该第四通道104D、该第五通道105D和该第六通道106D中的至 少一个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D的第一控流面100D向下延伸并与该第二导流室802D相连通。
参考附图之图5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上述本发明控流器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0D,其中该水处理单元90D设于该控流器,且水流可在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在该水处理单元90D和该控流器之间流动,其中该水处理单元90D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91D、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和一个第一射流器93D,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911D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912D,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具有一个第三连通开口921D和一个第四连通开口922D,该第一射流器93D具有一个第五连通开口931D和一个第六连通开口932D,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1D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801D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该第二连通开口912D与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D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D与该控流器的第三开口303D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D与该控流器的第四开口304D相连通;该第一射流器93D的该第五连通开口931D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五开口305D相连通;该第一射流器93D的该第六连通开口932D与该控流器的该第六开口306D相连通。也就是说,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的该外壳30D的该第一开口301D与外部水源相连通,该外壳30D的该第三开口303D、该第四开口304D、该第五开口305D、该第六开口306D分别与该水处理单元90D相连通。进一步地,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具有一个第一水处理部913D,其中当待处理水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1D流入并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2D流出,或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该第二连通开口912D流入并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1D流出时,该待处理水被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该第一水处理部913D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同样地,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具有一个第二水处理部923D,其中当待处理水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D流入并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四连通开口922D流出,或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D流入并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三连通开口921D流出时,该待处理水被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该第二水处理部923D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
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单元90D的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水处理部913D和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二水处理部923D均由至少一种水处理材料制成,如由石英砂、活性炭、树脂、立体弹性填料、蜂窝填料或滤膜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以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以除去待处理水中的杂质或使用者不想要的成分。
如附图之图57所示,依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94D,其中当该第一射流器93D在将水射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六开口306D时,该配液箱94D中的再生溶液被吸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六开口306D,且该再生溶液分别在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流向该水处理单元的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或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以使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二水处理部923D或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水处理部913D得到再生。
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的外壳30D进一步具有该第七开口307D和第八开口308D时,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射流器95D,其中该第二射流器95D具有一个第七连通开口951D和一个第八连通开口952D,其中该第二射流器95D的该第七连通开口951D与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的外壳30D的该第七开口307D相连通;该第二射流器95D的该第八连通开口952D与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的外壳30D的该第八开口308D相连通,其中当该第一射流器93D在将水射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六开口306D时,该配液箱94D中的再生溶液被吸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六开口306D,且该再生溶液在该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流向该水处理单元的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以使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水处理部913D得到再生;当该第二射流器95D在将水射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八开口308D时,该配液箱94D中的再生溶液被吸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八开口308D,且该再生溶液在该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流向该水处理单元的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以使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二水处理部923D得到再生。
如附图之图56A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流入该第一 通道101D,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1D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D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2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D,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D,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D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二开口302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六通道1016D,然后通过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D流入该第七通道107D并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五开口305D流入第一射流器93D,再然后,该处理后水在该第一射流器93D的作用下,该处理后水与来自配液箱94D的再生溶液混合和一起被射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六开口306D,再然后,该处理后水与该再生溶液的混合液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D并经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流向该控流器的第十七通道1017D,再然后经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二通道1022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四通道1014D和第十三通道1013D,然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四开口304D流向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D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与该再生溶液形成的混合液能够对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二水处理部923D进行再生处理,再生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D流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D和第十一通道1011D,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和该导流元件50D的第一导流通道510D流出;如附图之图56B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流入该第一通道101D,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1D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D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 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2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D,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D,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D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二开口302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七通道1017D,然后通过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D流入该第八通道108D并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六开口306D流入第一射流器93D,再然后经该第一射流器93D流入配液箱94D;如附图之图56C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流入该第一通道101D,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1D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D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2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D,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D,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D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二开口302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四通道1014D和第十三通道1013D,然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四开口304D流向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D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二水处理部923D进行反冲洗处理,反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D流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D和第十二通道1012D,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和该导流元件50D的第一导流通道510D流出;如附图之图56D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 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流入该第一通道101D,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1D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D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2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D,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D,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D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二开口302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D和第十通道1010D,然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流向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D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二水处理部923D进行正冲洗处理,正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D流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四开口304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和第十五通道1015D,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和该导流元件50D的第一导流通道510D流出;如附图之图56E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流入该第一通道101D,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1D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D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2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D,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D,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D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最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二开口302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如附图之图56F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 一开口30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D,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三连通开口921D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D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四连通开口922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四开口304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D,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D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二开口302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D,然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五开口305D流入第一射流器93D,再然后,该处理后水在该第一射流器93D的作用下,该处理后水与来自配液箱94D的再生溶液混合和一起被射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六开口306D,再然后,该处理后水与该再生溶液的混合液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D,再然后经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二通道1022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D和第四通道104D,然后通过该第二导流室802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2D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与该再生溶液形成的混合液能够对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水处理部913D进行再生处理,再生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1D流入该第一导流室801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和第二通道102D,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和该导流元件50D的第一导流通道510D流出;如附图之图56G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D,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三连通开口921D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D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四连通开口922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四开口304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D,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D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二开口302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D,然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六开口306D流入第一射流器93D,再然后经该第一射流器93D流入配液箱94D;如附图之图56H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D,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三连通开口921D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D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四连通开口922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四开口304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D,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D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二开口302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D和第四通道104D,然后通过该第二导流室802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二连通开口912D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水处理部913D进行反冲洗处理,反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1D流入该第一导流室801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D和第三通道103D,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和该导流元件50D的第一导流通道510D流出;如附图之图56I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D,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D 的第三开口303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三连通开口921D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D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四连通开口922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四开口304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D,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D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二开口302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D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D和第一通道101D,然后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连通开口911D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第一水处理部913D进行正冲洗处理,正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D的该第二连通开口912D流入该第二导流室802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D和第六通道106D,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D和该导流元件50D的第一导流通道510D流出;如附图之图56J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一开口301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一容纳室300D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D的导通开口10181D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D,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D的第三开口303D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D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三连通开口921D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D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D的第四连通开口922D流入该外壳30D的第四开口304D,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D,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D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D,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D流入该第九通道109D,最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D的第二开口302D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
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58A至图61所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水流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E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二控流元件20E, 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E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一控流本体11E包括一个顶端部111E,其中该顶端部111E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E;该第二控流元件20E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E,该第二控流本体21E具有一个底端部211E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E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E,该底端部211E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E;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该第二控流面200E适于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
如附图之图58C至图58G所示,进一步地,如附图之图59A至图59B所示,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E、一个第二通道102E、一个第四通道104E、一个第五通道105E、一个第六通道106E、一个第七通道107E、一个第八通道108E、一个第九通道109E、一个第十通道1010E、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E、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E、一个第十四通道1014E、一个第十五通道1015E、一个第十六通道1016E、一个第十七通道1017E、一个第十八通道1018E、一个第十九通道1019E、一个第二十通道1020E、一个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一个第二十二通道1022E和一个第二十三通道1023E,其中该第一通道101E、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该第十八通道1018E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控流面200E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10181E;该第十九通道1019E、该第二十通道1020E、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控流面200E向上延伸,其中该第十九通道1019E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分别设于该第二十通道1020E的外侧并分别与该第二十通道1020E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可保持该第十八通道1018E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与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九通道1019E、该第二十通道1020E、该第二十 一通道1021E和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分别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面200E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元件21E的高端部212E;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面200E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其中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该第二十通道1020E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面200E向上延伸和向内延伸,从而与该第二十通道1020E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60A至图60J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E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E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一个第五工作位、一个第六工作位、一个第七工作位、一个第八工作位、一个第九工作位和一个第十工作位,其中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四通道104E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四通道104E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十四通道1014E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四通道104E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十六通道1016E相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分别与该第十七通道1017E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E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四通道104E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四通道104E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E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十三通道1013E相连通,该 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十三通道1013E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五通道105E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二通道102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十三通道1013E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七通道107E相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E和该第八通道108E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六通道106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十三通道1013E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八通道108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十三通道1013E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二通道102E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六通道106E相连通;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六通道106E相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分别与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E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分别与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分别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分别与该第五通道105E和该第七通道107E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八通道108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分别与该第七通道107E和该第八通道108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E和该第六通道106E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六通道106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六通道106E相连通;更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三通道1013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三通道1013E和该第十四通道1014E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E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E、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E、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E、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 21E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E、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E、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阻塞。
如附图之图59A至图59B所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E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二通道102E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四通道104E分别与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第五通道105E分别与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六通道106E分别与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七通道 107E分别与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分别与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八通道108E分别与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十七通道1017E分别与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九通道109E分别与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十通道1010E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十一通道1011E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十八通道1018E分别与该第十九通道1019E、该第二十通道1020E、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分别与该第十九通道1019E、该第二十通道1020E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分别与该第十九通道1019E、该第二十通道1020E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优选地,该第二通道102E与该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E和该第六通道106E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E相连通;该第十一通道1011E与该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分别与该第十三 通道1013E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9C至图59D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21E的该顶端部111E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E,一个自该第一中心部1111E向外延伸的第一中间部1112E,一个自该第一中间部1112E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113E和一个自该第一延伸部1113E向外延伸的第一边缘部1114E,和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E、一个自该第二中心部2111E向外延伸的第二中间部2112E,一个自该第二中间部2112E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113E和一个自该第二延伸部2113E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部2114E,其中该第一通道101E和第十通道1010E分别设于该顶端部111E的该第一边缘部1114E;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分别设于该顶端部111E的该第一延伸部1113E;该第四通道104E和该第十三通道1013E分别设于该顶端部111E的该第一中间部1112E;该第九通道109E设于该顶端部111E的该第一中心部1111E;该第十八通道1018E设于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边缘部2114E;该第十九通道1019E设于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间部2112E;该第二十通道1020E设于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心部2111E;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分别设于该第二延伸部2113E。
如附图之图59A至图59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和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面200E均为圆形,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E、第八通道108E、第七通道107E、第五通道105E、第十五通道1015E、第十一通道1011E、第十七通道1017E、第十六通道1016E、第十四通道1014E和第六通道106E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1023E、第二十二通道1022E和第二十一通道1021E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E、第八通道108E、第七通道107E、第五通道105E、第十五通道1015E、第十一通道1011E、第十七通道1017E、第十六通道1016E、第十四通道1014E和第六通道106E 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1023E、第二十二通道1022E和第二十一通道1021E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E、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且该第十八通道1018E、该第十九通道1019E、该第二十通道1020E、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分别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面200E。
如附图59C至图59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E,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E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一中心部1111E,且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中心部分1000E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E、一个第二部分1002E、一个第三部分1003E、一个第四部分1004E、一个第五部分1005E、一个第六部分1006E、一个第七部分1007E、一个第八部分1008E、一个第九部分1009E、一个第十部分10010E、一个第十一部分10011E、一个第十二部分10012E、一个第十三部分10013E和一个第十四部分10014E;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面200E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E,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E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的底端部211E的第二中心部2111E,且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中心区域2000E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E、一个第二区域2002E、一个第三区域2003E、一个第四区域2004E、一个第五区域2005E、一个第六区域2006E、一个第七区域2007E、一个第八区域2008E、一个第九区域2009E、一个第十区域20010E、一个第十一区域20011E、一个第十二区域20012E、一个第十三区域20013E和一个第十四区域20014E;其中该第一通道101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该第一部分1001E、该第二部分1002E、该第三部分1003E、该第四部分1004E、该第五部分1005E和该第六部分1006E向下延 伸;该第二通道102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四部分1004E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该第一部分1001E、该第二部分1002E、该第三部分1003E、该第四部分1004E、该第五部分1005E、该第六部分1006E和该第七部分1007E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七部分1007E向下延伸;该第六通道106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该第一部分1001E、该第二部分1002E和该第三部分1003E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六部分1006E向下延伸;该第八通道108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五部分1005E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中心部分1000E向下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该第八部分1008E、该第九部分1009E、该第十部分10010E、该第十一部分10011E、该第十二部分10012E和该第十三部分10013E向下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十一部分10011E向下延伸;该第十三通道1013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该第八部分1008E、该第九部分1009E、该第十部分10010E、该第十一部分10011E、该第十二部分10012E、该第十三部分10013E和该第十四部分10014E向下延伸;该第十四通道1014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十四部分10014E向下延伸;该第十五通道1015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该第八部分1008E、该第九部分1009E和该第十部分10010E向下延伸;该第十六通道1016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十三部分10013E向下延伸;该第十七通道1017E自该第一控流面100E的第十二部分10012E向下延伸;该第十八通道1018E自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该第五区域2005E、该第六区域2006E和该第七区域2007E向上延伸;该第十九通道1019E自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该第五区域2005E、该第六区域2006E和该第七区域2007E向上延伸;该第二十通道1020E自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中心区域2000E向上延伸;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自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第一区域2001E向上延伸;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自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该第十三区域20013E和该第十四区域20014E向上延伸;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自该第二控流面200E的第十二区域20012E向上延伸。
如附图之图58B和图59D所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E,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 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E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E,其中该外壳30E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E,其中该外壳本体31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E,从而使得该外壳本体31E形成有一个内侧壁311E、一个外侧壁312E和一个开口朝上的上端开口3001E,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E与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E适于第二控流面200E朝下地设于该第一容纳室300E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
值得注意的是该外壳30E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E、一个第二开口302E、一个第三开口303E、一个第四开口304E、一个第五开口305E和一个第六开口306E,其中该第一开口301E与该第一容纳室300E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E与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E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E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E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E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相连通;该第五开口305E与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E相连通;该第六开口306E与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E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九通道109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E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E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E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E相连通;该第十三通道1013E、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4E相连通;该第七通道107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五开口305E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六开口306E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与该外壳30E的外壳本体31E的内侧壁311E一体成型。更优选地,该外壳 30E的该第一开口301E、该第二开口302E、该第三开口303E、该第四开口304E、该第五开口305E和该第六开口306E分别设于该外壳30E的外壳本体31E。最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一通道1011E与该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其中该第十通道1010E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E中的至少一个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E相连通;该控流器的该第十四通道1014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E相连通;其中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中的至少一个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3E相连通。
可选地,该第一开口301E与该第一容纳室300E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E与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E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E与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E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相连通;该第五开口305E与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E相连通;该第六开口306E与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E相连通,其中该第十一通道1011E与该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E相连通。也就是说,该第十一通道1011E与该第十通道1010E相连通;该第十四通道1014E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E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E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E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E相连通;该第十三通道1013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4E相连通;该第七通道107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五开口305E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 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六开口306E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8G至图58I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一个第二导通通道1026E,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自该第七通道107E延伸至该第十六通道1016E并将该第七通道107E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E相连通;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自该第八通道108E延伸至该第十七通道1017E并将该第八通道108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9C和图59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一边缘部1114E包括一个第一外缘部11141E和一个自该第一外缘部11141E向外延伸的第一导通部11142E;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边缘部2114E包括一个第二外缘部21141E和一个自该第二外缘部21141E向外延伸的第一密封部21142E,其中该第一通道101E和该第十通道1010E分别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一边缘部1114E的第一外缘部11141E;该第十八通道1018E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边缘部2114E的第二外缘部21141E;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一边缘部1114E的第一导通部11142E并分别延伸至该第七通道107E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E,以将该第七通道107E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E相连通;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一边缘部1114E的第一导通部11142E并分别延伸至该第八通道108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以将该第八通道108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连通,其中当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E转动时,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边缘部2114E的第一密封部21142E能够将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优选地,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分别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该第一通道101E、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八通道 108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分别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E、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E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更优选地,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分别自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从而使得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第二导通通道1026E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上方外部空间相连通,其中当该第二控流元件20E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时,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边缘部2114E的该第一密封部21142E适于将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从而使得当该控流器处于该第一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该第五工作位、该第六工作位、该第七工作位、该第八工作位、该第九工作位和该第十工作位时,流经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或第二导通通道1026E的流体不会向上流向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外部空间。
如附图之图58G至图58I所示,进一步地,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一边缘部1114E的第一导通部11142E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七通道107E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E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分别与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相连通,从而使得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将该第七通道107E和该第十六通道1016E相连通;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顶端部111E的第一边缘部1114E的第一导通部11142E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和该第八通道108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分别与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相 连通,从而使得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将该第八通道108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8F和图59E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与第二控流元件20E之间的耐磨元件40E,其中该耐磨元件40E具有一个耐磨本体41E和一个第二密封部42E,其中该耐磨本体41E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E的第二控流面200E相接触的耐磨表面410E,其中该耐磨表面410E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以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其中当该耐磨元件40E被设置在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E的第二密封部42E能够封盖住该控流器的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从而将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与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第一控流本体11E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也就是说,该耐磨元件40E的第二密封部42E能够将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与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相隔开。换句话说,当该耐磨元件40E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和该第二控流元件20E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E的第二密封部42E能够密封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以防止流经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或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的流体向上流出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或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40E的大小和形状依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设计和形成,从而使得当该耐磨元件40E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E和该第二控流元件20E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E的第二密封部42E能够密封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其中该耐磨元件40E具有一个第一接口401E、一个第二接口402E、一个第四接口404E、一个第五接口405E、一个第六接口406E、一个第七接口407E、一个第八接口408E、一个第九接口409E、一个第十接口4010E、一个第十一接口4011E、一个第十三接口4013E、一个第十四接口4014E、一个第十五接口4015E、一个第十六接口4016E和一个第十七接口4017E,其中该第一接口401E、该第二接口402E、该第四接口404E、该第五接口405E、该第六接口406E、该第七接口407E、该第八接口408E、该第九接口409E、该第 十接口4010E、该第十一接口4011E、该第十三接口4013E、该第十四接口4014E、该第十五接口4015E、该第十六接口4016E和该第十七接口4017E上下贯穿该耐磨元件40E的耐磨本体41E且其依次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E、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六通道1016E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一一对应。也就是说,该第一接口401E、该第二接口402E、该第四接口404E、该第五接口405E、该第六接口406E、该第七接口407E、该第八接口408E、该第九接口409E、该第十接口4010E、该第十一接口4011E、该第十三接口4013E、该第十四接口4014E、该第十五接口4015E、该第十六接口4016E和该第十七接口4017E被配置以在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E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一通道101E,该第四接口404E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四通道104E,该第九接口409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E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一通道101E,该第四接口404E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四通道104E,该第九接口409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四接口4014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一接口4011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E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一通道101E,该第四接口404E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四通道104E,该第九接口409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六接口4016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十六通道1016E,该第十七接口1017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十七通道1017E,该第十一接口4011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五接口4015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E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该第一通道101E,该第四接口404E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四通道104E,该第九接口409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 该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七接口4017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十七通道1017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E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一通道101E,该第四接口404E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四通道104E,该第九接口409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该第十一接口4011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五接口4015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E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三接口4013E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九接口409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E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三接口4013E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九接口409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该第五接口405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二接口402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二通道102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E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三接口4013E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九接口409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该第七接口407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二接口402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八接口408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和该第八通道108E,该第六接口406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六通道106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E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三接口4013E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九接口409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该第八接口408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八通道108E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E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E与第十通道1010E,该第十三接口4013E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E与第十三通道1013E,该第九接口409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E与第九通道109E,该第二接口 402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六接口406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六通道106E;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六接口406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十四接口4014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十四通道1014E,该第十六接口4016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十六通道1016E,该第十七接口4017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十七通道1017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十六接口4016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十六通道1016E,该第十七接口4017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十七通道1017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十一接口4011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E,该第十五接口4015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十五接口4015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十五接口4015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第十五接口4015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E,该第五接口405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五通道105E,该第七接口407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接口408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八通道108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第七接口407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七通道107E,该第八接口408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八通道108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该第二接口402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二通道102E,该第六接口406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六通道106E,该第六接口406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与该第六通道106E;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该第六接口406E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二通道1022E与该第六通道106E;优选地,当该耐磨元件40E设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E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E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E不发生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转动。更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E具有一个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的耐磨表面410E。最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E与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一体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耐磨元件40E设有适于密封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的第二密封部42E,因此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可不再设有第一密封部21142E。
如附图之图58K和图58L所示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另一种可选实施,其中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E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七开口307E和一个第八开口308E,其中该第十六通道1016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七开口307E相连通,和该第十七通道1017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八开口308E相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E进一步具有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十六通道1016E相连通的第七开口307E和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七通道1017E相连通的第八开口308E时,该控流器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E和第十六通道1016E相连通的第一导通通道1025E,该控流器也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E和第十七通道1017E相连通的第二导通通道1026E。另外,由于该控流器不再设有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和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因此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的该底端部211E的第二边缘部2114E不再设置该第一密封部21142E。相应地,前述该耐磨元件40E也不再设有第二密封部42E。
如附图之图58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E,其中该导流元件50E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E,其中该导流本体51E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E,其中该导流元件50E的该导流本体51E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E的第一导流通道510E与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1023E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58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60E和一个自该驱动元件60E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70E,其中该驱动元件60E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发生转动;其中该密封元件70E适于设于该外壳30E内并密封该第一容纳室300E,从而防止该第一容纳室300E内的流体从该第一容纳室300E的上端开 口3001E流出。优选地,该密封元件70E与该驱动元件60E相接触和适于将该驱动元件60E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E的第二控流本体21E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驱动元件60E与该导流元件50E的导流本体51E一体成型。
如附图之图58J所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80E,且该外壳30E的外壳本体31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本体11E的低端部112E向外和向下延伸,其中该隔流元件80E与该外壳本体31E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80E与该外壳本体31E之间的第一导流室801E,和该隔流元件80E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802E,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E和第二通道102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分别与该第一导流室801E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E、第五通道105E和第六通道106E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分别与该第二导流室802E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二通道102E与该第一通道101E相连通,其中该第一通道101E和该第二通道102E中的至少一个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与该第一导流室801E相连通;该控流器的该第五通道105E和该第六通道106E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E相连通,其中该第四通道104E、该第五通道105E和该第六通道106E中的至少一个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E的第一控流面100E向下延伸并与该第二导流室802E相连通。
参考附图之图6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上述本发明控流器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0E,其中该水处理单元90E设于该控流器,且水流可在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在该水处理单元90E和该控流器之间流动,其中该水处理单元90E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91E、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和一个第一射流器93E,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911E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912E,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具有一个第三连通开口921E和一个第四连通开口922E,该第一射流器93E具有一个第五连通开口931E和一个第六连通开口932E,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1E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801E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该第二连通开口912E与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 室802E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E与该控流器的第三开口303E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E与该控流器的第四开口304E相连通;该第一射流器93E的该第五连通开口931E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五开口305E相连通;该第一射流器93E的该第六连通开口932E与该控流器的该第六开口306E相连通。也就是说,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的该外壳30E的该第一开口301E与外部水源相连通,该外壳30E的该第三开口303E、该第四开口304E、该第五开口305E、该第六开口306E分别与该水处理单元90E相连通。进一步地,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具有一个第一水处理部913E,其中当待处理水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1E流入并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二连通开口912E流出,或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该第二连通开口912E流入并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连通开口911E流出时,该待处理水被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该第一水处理部913E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同样地,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具有一个第二水处理部923E,其中当待处理水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E流入并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四连通开口922E流出,或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E流入并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三连通开口921E流出时,该待处理水被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该第二水处理部923E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
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单元90E的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水处理部913E和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二水处理部923E均由至少一种水处理材料制成,如由石英砂、活性炭、树脂、立体弹性填料、蜂窝填料或滤膜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以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以除去待处理水中的杂质或使用者不想要的成分。
如附图之图61所示,依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94E,其中当该第一射流器93E在将水射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六开口306E时,该配液箱94E中的盐溶液被吸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六开口306E,且该盐溶液分别在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流向该水处理单元的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或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以使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二水处理部923E或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水处理部913E得到再生。
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的外壳30E进一步具有该第七开口307E和第八开口308E时,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射流器95E,其中该第二射流器95E具有一个第七连通开口951E和一个第八连通开口952E,其中该第二射流器95E的该第七连通开口951E与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的外壳30E的该第七开口307E相连通;该第二射流器95E的该第八连通开口952E与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八开口308E相连通,其中当该第一射流器93E在将水射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六开口306E时,该配液箱94E中的盐溶液被吸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六开口306E,且该盐溶液在该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流向该水处理单元的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以使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水处理部913E得到再生;当该第二射流器95E在将水射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八开口308E时,该配液箱94E中的盐溶液被吸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八开口308E,且该盐溶液在该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流向该水处理单元的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以使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二水处理部923E得到再生。
如附图之图60A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流入该第一通道101E,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连通开口911E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E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二连通开口912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E,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E,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E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最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二开口302E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如附图之图60B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流入该第一通道101E,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连通开口911E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并经设于该第一 水处理元件91E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E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二连通开口912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E,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E,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E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二开口302E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四通道1014E和第十三通道1013E,然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四开口304E流向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E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二水处理部923E进行反冲洗处理,反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E流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三开口303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E和第十一通道1011E,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和该导流元件50E的第一导流通道510E流出;如附图之图60C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流入该第一通道101E,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连通开口911E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E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二连通开口912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E,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E,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E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二开口302E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六通道1016E,然后通过该第一导通通道1025E流入该第七通道107E并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五开口305E流入第一射流器93E,再然后,该处理后水在该第一射流器93E的作用下,该处理后水与来自配液箱94E的盐溶液混合和一起被射入该控流 器的外壳30E的第六开口306E,再然后,该处理后水与该盐溶液的混合液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E并经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流向该控流器的第十七通道1017E,再然后经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二通道1022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和第十通道1010E,然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三开口303E流向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E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与该盐溶液形成的混合液能够对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二水处理部923E进行再生处理,再生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E流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四开口304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和第十五通道1015E,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和该导流元件50E的第一导流通道510E流出;如附图之图60D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流入该第一通道101E,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连通开口911E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E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二连通开口912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E,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E,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E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二开口302E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七通道1017E,然后通过该第二导通通道1026E流入该第八通道108E并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六开口306E流入第一射流器93E,再然后经该第一射流器93E流入配液箱94E;如附图之图60E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流入该第一通道101E,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连通开口911E流入该第一水 处理元件91E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E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二连通开口912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E,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E,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E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二开口302E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E和第十通道1010E,然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三开口303E流向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E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二水处理部923E进行正冲洗处理,正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E流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四开口304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和第十五通道1015E,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和该导流元件50E的第一导流通道510E流出;如附图之图60F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E,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E的第三开口303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三连通开口921E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E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四连通开口922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四开口304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E,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E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最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二开口302E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如附图之图60G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E,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E的第三开口303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二水 处理元件92E的第三连通开口921E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E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四连通开口922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四开口304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E,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E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二开口302E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E和第四通道104E,然后通过该第二导流室802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二连通开口912E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水处理部913E进行反冲洗处理,反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1E流入该第一导流室801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E和第二通道102E,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和该导流元件50E的第一导流通道510E流出;如附图之图60H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E,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E的第三开口303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三连通开口921E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E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四连通开口922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四开口304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E,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E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二开口302E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E,然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五开口305E流入第一射流器93E,再然后,该处理后水在该第一射流器93E的作用下,该处理后水与来自配液箱94E的盐溶液混合和一起被射入该 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六开口306E,再然后,该处理后水与该盐溶液的混合液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E,再然后经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二通道1022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E和第一通道101E,然后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连通开口911E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与该盐溶液形成的混合液能够对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水处理部913E进行再生处理,再生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该第二连通开口912E流入该第二导流室802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E和第六通道106E,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和该导流元件50E的第一导流通道510E流出;如附图之图60I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E,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E的第三开口303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三连通开口921E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E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四连通开口922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四开口304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E,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E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二开口302E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E,然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六开口306E流入第一射流器93E,再然后经该第一射流器93E流入配液箱94E;如附图之图60J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一开口301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一容纳室300E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E的导通开口10181E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E,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E的第三开口303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E的第三连通开口921E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E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E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 处理元件92E的第四连通开口922E流入该外壳30E的第四开口304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E,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E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E,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E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E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E的第二开口302E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E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E和第一通道101E,然后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E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E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连通开口911E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第一水处理部913E进行正冲洗处理,正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E的该第二连通开口912E流入该第二导流室802E,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E和第六通道106E,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E和该导流元件50E的第一导流通道510E流出。
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62A至图65所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水流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F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二控流元件20F,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F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一控流本体11F包括一个顶端部111F,其中该顶端部111F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F;该第二控流元件20F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F,该第二控流本体21F具有一个底端部211F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F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F,该底端部211F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F;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该第二控流面200F适于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
如附图之图62C至图62G所示,进一步地,如附图之图63A至图63B所示,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F、一个第二通道102F、一个第四通道104F、一个第五通道105F、一个第六通道106F、一个第九通道109F、一个第十通道1010F、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F、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F、一个第十四通道1014F、一个第十五通道1015F、一个第十八通道1018F、一个第十九通道1019F、一个第二十通道1020F、一个第二十一通道1021F和一个第二十三通道1023F,其中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九通道109F、该第十通道 1010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该第十八通道1018F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控流面200F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10181F;该第十九通道1019F、该第二十通道1020F、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并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控流面200F向上延伸,其中该第十九通道1019F和第该二十一通道1021F分别设于该第二十通道1020F的外侧并分别与该第二十通道1020F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十八通道1018F的导通开口10181F可保持该第十八通道1018F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与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该第十九通道1019F、该第二十通道1020F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分别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面200F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元件21F的高端部212F;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面200F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其中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该第二十通道1020F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面200F向上延伸和向内延伸,从而与该第二十通道1020F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64A至图64H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F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F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一个第五工作位、一个第六工作位、一个第七工作位和一个第八工作位,其中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第十四通道1014F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第十一通道1011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第十一通道1011F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第十五通道1015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分别与第一通道101F和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分别与第四通道104F和第十三通道1013F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十三通道1013F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十三通道1013F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第二通道102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十三通道1013F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相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第二通道102F相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第六通道106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分别与第一通道101F和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分别与第四通道104F和第十三通道1013F相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相连通。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该第十四通道1014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该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该第六通道106F相连通。更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三通道1013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被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三通道1013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被该控流 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三通道1013F和该第十四通道1014F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十一通道1011F和该第十四通道1014F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被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被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被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被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阻塞。
如附图之图63A至图63B所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F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九通道109F、该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二通道102F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九通道109F、该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四通道104F分别与该第九通道109F、该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一通道 1011F、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五通道105F分别与该第九通道109F、该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六通道106F分别与该第九通道109F、该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与该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十通道1010F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十一通道1011F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十八通道1018F分别与该第十九通道1019F、该第二十通道1020F、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该第十九通道1019F、该第二十通道1020F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分别与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优选地,该第二通道102F与该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F和该第六通道106F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该第十一通道1011F与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F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63C至图63D所示,进一步地,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21F的该顶端部111F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F,一个自该第一中心部1111F向外延伸的第一中间部1112F,一个自该第一中间部1112F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113F和一个自该第一延伸部1113F向外延伸的第一边缘部1114F,和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F、一个自该第二中心部2111F向外延伸的第二中间部2112F,一个自该第二中间部2112F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113F和一个自该第二延伸部2113F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部2114F,其中该第一通 道101F和第十通道1010F分别设于该顶端部111F的该第一边缘部1114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设于该顶端部111F的该第一延伸部1113F;该第四通道104F和该第十三通道1013F分别设于该顶端部111F的该第一中间部1112F;该第九通道109F设于该顶端部111F的该第一中心部1111F;该第十八通道1018F设于该底端部211F的第二边缘部2114F;该第十九通道1019F设于该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间部2112F;该第二十通道1020F设于该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心部2111F;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分别设于该第二延伸部2113F。
如附图之图63A至图63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和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面200F均为圆形,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F、第五通道105F、第十五通道1015F、第十一通道1011F、第十四通道1014F和第六通道106F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1023F和第二十一通道1021F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可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F、第五通道105F、第十五通道1015F、第十一通道1011F、第十四通道1014F和第六通道106F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1023F和第二十一通道1021F以此顺序逆时针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九通道109F、该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且该第十八通道1018F、该第十九通道1019F、该第二十通道1020F、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和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分别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面200F。
如附图63C至图63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F,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F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顶端部111F的第一中心部1111F,且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中心部分1000F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 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F、一个第二部分1002F、一个第三部分1003F、一个第四部分1004F、一个第五部分1005F、一个第六部分1006F、一个第七部分1007F和一个第八部分1008F;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面200F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F,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F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心部2111F,且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中心区域2000F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F、一个第二区域2002F、一个第三区域2003F、一个第四区域2004F、一个第五区域2005F、一个第六区域2006F、一个第七区域2007F和一个第八区域2008F;其中该第一通道101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该第一部分1001F、该第二部分1002F、该第三部分1003F和该第四部分1004F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二部分1002F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该第一部分1001F、该第二部分1002F、该第三部分1003F和该第四部分1004F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三部分1003F向下延伸;该第六通道106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该第一部分1001F向下延伸;该第九通道109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中心部分1000F向下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该第五部分1005F、该第六部分1006F、该第七部分1007F和该第八部分1008F向下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六部分1006F向下延伸;该第十三通道1013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该第五部分1005F、该第六部分1006F、该第七部分1007F和该第八部分1008F向下延伸;该第十四通道1014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七部分1007F向下延伸;该第十五通道1015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该第五部分1005F向下延伸;该第十八通道1018F自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该第三区域2003F和该第四区域2004F向上延伸;该第十九通道1019F自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该第三区域2003F和该第四区域2004F向上延伸;该第二十通道1020F自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中心区域2000F向上延伸;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自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第八区域2008F向上延伸;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自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第七区域2007F向上延伸。
如附图之图62B和图63D所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F,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 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F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F,其中该外壳30F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F,其中该外壳本体31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F,从而使得该外壳本体31F形成有一个内侧壁311F、一个外侧壁312F和一个开口朝上的上端开口3001F,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F与该第十八通道1018F的导通开口10181F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F适于第二控流面200F朝下地设于该第一容纳室300F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
值得注意的是该外壳30F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F、一个第二开口302F、一个第三开口303F和一个第四开口304F,其中该第一开口301F与该第一容纳室300F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F与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F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F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F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F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F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九通道109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F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F和该第十一通道1011F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F相连通;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4F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与该外壳30F的外壳本体31F的内侧壁311F一体成型。更优选地,该外壳30F的该第一开口301F、该第二开口302F、该第三开口303F和该第四开口304F分别设于该外壳30F的外壳本体31F。
可选地,该第一开口301F与该第一容纳室300F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F与该控流器的第九通道109F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F与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F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相连通,其中该第十一通道1011F与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F相连通。也就是说,该第 十一通道1011F与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分别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F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F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F相连通;该第十三通道1013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4F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62F和图63E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与第二控流元件20F之间的耐磨元件40F,其中该耐磨元件40F具有一个耐磨本体41F,其中该耐磨本体41F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第二控流面200F相接触的耐磨表面410F,其中该耐磨表面410F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以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40F的大小和形状依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设计和形成,其中该耐磨元件40F具有一个第一接口401F、一个第二接口402F、一个第四接口404F、一个第五接口405F、一个第六接口406F、一个第九接口409F、一个第十接口4010F、一个第十一接口4011F、一个第十三接口4013F、一个第十四接口4014F和一个第十五接口4015F,其中该第一接口401F、该第二接口402F、该第四接口404F、该第五接口405F、该第六接口406F、该第九接口409F、该第十接口4010F、该第十一接口4011F、该第十三接口4013F、该第十四接口4014F和该第十五接口4015F上下贯穿该耐磨元件40F的耐磨本体41F且其依次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九通道109F、该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十四通道1014F和该第十五通道1015F一一对应。也就是说,该第一接口401F、该第二接口402F、该第四接口404F、该第五接口405F、该第六接口406F、该第九接口409F、该第十接口4010F、该第十一接口4011F、该第十三接口4013F、该第十四接口 4014F和该第十五接口4015F被配置以在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F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一通道101F,该第四接口404F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四通道104F,该第九接口409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F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一通道101F,该第四接口404F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四通道104F,该第九接口409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该第十四接口4014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该第十四通道1014F,该第十一接口4011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F;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F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一通道101F,该第四接口404F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四通道104F,该第九接口409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该第十一接口4011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五接口4015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F;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F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一通道101F,该第十接口4010F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十通道1010F,该第四接口404F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四通道104F,该第十三接口4013F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九接口409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F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三接口4013F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九接口409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F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三接口4013F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九接口409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该第五接口405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二接口402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该第二通道102F;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该第十接口4010F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十通道1010F,该第十三接口4013F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十三通道 1013F,该第九接口409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该第二接口402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六接口406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该第六通道106F;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第一接口401F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一通道101F,该第十接口4010F能够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1018F与第十通道1010F,该第四接口404F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四通道104F,该第十三接口4013F能够连通该第十九通道1019F与第十三通道1013F,该第九接口409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通道1020F与第九通道109F;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第十四接口4014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该第十四通道1014F;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十五接口4015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该第十五通道1015F;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五接口405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与该第五通道105F;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该第六接口406F能够连通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与该第六通道106F;优选地,当该耐磨元件40F设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F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F不发生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转动。更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F具有一个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的耐磨表面410F。
如附图之图62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F,其中该导流元件50F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F,其中该导流本体51F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F,其中该导流元件50F的该导流本体51F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F的第一导流通道510F与该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1023F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62B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60F和一个自该驱动元件60F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70F,其中该驱动元件60F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发生转动;其中该密封元件70F适于设于该外壳30F的内侧壁311F以密封该第一容纳室300F,从而防止该第一容纳室300F内的流体从该第一容纳室300F的上端开口3001F流出。优选地,该密封元件70F与该驱动元件60F 相接触和适于将该驱动元件60F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驱动元件60F与该导流元件50F的导流本体51F一体成型。
如附图之图62H所示,依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80F,且该外壳30F的外壳本体31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和向下延伸,其中该隔流元件80F与该外壳本体31F形成一个位于该隔流元件80F与该外壳本体31F之间的第一导流室801F,和该隔流元件80F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802F,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F和第二通道102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分别与该第一导流室801F相连通;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F、第五通道105F和第六通道106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分别与该第二导流室802F相连通。
参考附图之图6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上述本发明控流器和一个水处理单元90F,其中该水处理单元90F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和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911F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912F,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具有一个第三连通开口921F和一个第四连通开口922F,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1F与该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801F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912F与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F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F与该控流器的第三开口303F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F与该控流器的第四开口304F相连通。
进一步地,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具有一个第一水处理部913F,其中当待处理水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1F流入并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二连通开口912F流出,或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912F流入并自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一连通开口911F流出时,该待处理水被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该第一水处理部913F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同样地,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具有一个第二水处理部923F,其中当待处理水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F流 入并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四连通开口922F流出,或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F流入并自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三连通开口921F流出时,该待处理水被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该第二水处理部923F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
值得注意的是该水处理单元90F的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一水处理部913F和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二水处理部923F均由至少一种水处理材料制成,如由石英砂、活性炭、树脂、立体弹性填料、蜂窝填料或滤膜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以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以除去待处理水中的杂质或使用者不想要的成分。
如附图之图64A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一开口30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F的导通开口10181F流入该第一通道101F,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一连通开口91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F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二连通开口912F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F,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F,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F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最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二开口302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如附图之图64B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一开口30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F的导通开口10181F流入该第一通道101F,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一连通开口91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F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二连通开口912F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F,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F,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F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其 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二开口302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四通道1014F和第十三通道1013F,然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流向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二水处理部923F进行反冲洗处理,反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F流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通道1010F和第十一通道1011F,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和该导流元件50F的第一导流通道510F流出;如附图之图64C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一开口30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F的导通开口10181F流入该第一通道101F,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一连通开口91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F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二连通开口912F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F,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F,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F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二开口302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和第十通道1010F,然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流向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该第三连通开口92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二水处理部923F进行正冲洗处理,正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该第四连通开口922F流入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和第十五通道1015F,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和该导流元件50F的第一导流通道510F流出;如附图之图64D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 器的外壳30F的第一开口30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F的导通开口10181F分别流入该第一通道101F和第十通道1010F,流入该第一通道101F的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一连通开口91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F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二连通开口912F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F,再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F的待处理水随后通过该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三连通开口92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F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四连通开口922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再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与来自该第四通道104F的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的处理后水汇合,再经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F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最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二开口302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如附图之图64E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一开口30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F的导通开口10181F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F,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三连通开口92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F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四连通开口922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F,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F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最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二开口302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如附图之图64F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一开口30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 第十八通道1018F的导通开口10181F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F,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三连通开口92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F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四连通开口922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F,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F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二开口302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F和第四通道104F,然后通过该第二导流室802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二连通开口912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一水处理部913F进行反冲洗处理,反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911F流入该第一导流室801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F和第二通道102F,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和该导流元件50F的第一导流通道510F流出;如附图之图64G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一开口30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F的导通开口10181F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F,随后待处理水通过该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三连通开口92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F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四连通开口922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再随后经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F,而后经该第二十通道1020F分别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其中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的处理后水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二开口302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流入该第二十一通道1021F的处理后水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F和第一通道101F,然后通过该第一导 流室801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一连通开口91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从而使得该处理后水能够对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一水处理部913F进行正冲洗处理,正冲洗处理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912F流入该第二导流室802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F和第六通道106F,最后经该第二十三通道1023F和该导流元件50F的第一导流通道510F流出;如附图之图64H所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待处理水适于通过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一开口30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八通道1018F的导通开口10181F分别流入该第一通道101F和第十通道1010F,流入该第一通道101F的待处理水通过该第一导流室801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一连通开口91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并经设于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内的第一水处理部913F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91F的第二连通开口912F流入该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802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F,再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流入该第十通道1010F的待处理水随后通过该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和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单元90F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三连通开口92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并经设于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内的第二水处理部923F的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在合适的压力作用下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2F的第四连通开口922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再随后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与来自该第四通道104F的流入该控流器的第十九通道1019F的处理后水汇合,再经该控流器的第二十通道1020F流入该第九通道109F,最后经该控流器的外壳30F的第二开口302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水处理系统采用两个水处理元件,但仅需采用一个控流器,即可实现其中一个水处理元件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和为使用者持续提供处理后水,同时对另一个水处理元件进行再生处理,而且两个水处理元件可以互相切换工作。同时,由于本发明水处理系统仅需采用一个控流器,因此,大大降低了该水处理系统的自动控制的难度。
至此,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和有效地完成,使用者可通过调节本发明水 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的位置,从而使该控流器分别处于不同的工作位,以调节和控制该水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使用者通过一个本发明控流器即可实现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待处理水、处理后水和反冲洗产生的废水的流动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的水流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和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发明,其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本文中的水也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和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发明,其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水的各种液态物质和各种气态物质,因此本文中所提到的水和/或水流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同时,本发明控流器适用于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的流动控制,和本发明水处理系统可以用于各种流体,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的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明白附图中所示的和以上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不是限制。
由此可以看到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有效完成。用于解释本发明功能和结构原理的该实施例已被充分说明和描述,且本发明不受基于这些实施例原理基础上的改变的限制。因此,本发明包括涵盖在附属权利要求书要求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修改。

Claims (140)

1.一种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所述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所述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所述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适于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
其中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三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七通道、一个第八通道、一个第九通道、一个第十通道、一个第十一通道、一个第十二通道、一个第十三通道、一个第十四通道、一个第十五通道、一个第十六通道、一个第十七通道、一个第十八通道、一个第十九通道、一个第二十通道、一个第二十一通道、一个第二十二通道和一个第二十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所述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第十九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十通道的外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高端部;所述第二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十九通道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向内延伸,从而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一个第五工作位、一个第六工作位、一个第七工作位、一个第八工作位、一个第九工作位和一个第十工作位,其中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七通道和所述第十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十一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十五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七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八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所述第二十三通道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所述第二十三通道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阻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四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与所述第十一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与所述第十二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二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五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三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四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七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八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九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一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八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一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一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与所述第二十三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一个自所述第一中心部向外延伸的第一中间部,一个自所述第一中间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外延伸的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一个自所述第二中心部向外延伸的第二中间部,一个自所述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二延伸部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部,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第十通道分别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边缘部;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九通道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心部;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所述第十九通道设于所述底端部的第二中间部;所述第二十通道设于所述底端部的第二中心部;所述第二十一通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和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均为圆形,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三通道、第二通道、第五通道、第八通道、第七通道、第十五通道、第十二通道、第十一通道、第十四通道、第十七通道、第十六通道和第六通道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第二十二通道和第二十一通道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均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且所述第十八通道、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均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具有一个中心部分,其中所述中心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中心部,且所述第一控流面的中心部分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一个第一部分、一个第二部分、一个第三部分、一个第四部分、一个第五部分、一个第六部分、一个第七部分、一个第八部分、一个第九部分、一个第十部分、一个第十一部分、一个第十二部分、一个第十三部分、一个第十四部分、一个第十五部分和一个第十六部分;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具有一个中心区域,其中所述中心区域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心部,且所述第二控流面的中心区域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一个第一区域、一个第二区域、一个第三区域、一个第四区域、一个第五区域、一个第六区域、一个第七区域、一个第八区域、一个第九区域、一个第十区域、一个第十一区域、一个第十二区域、一个第十三区域、一个第十四区域、一个第十五区域和一个第十六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五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五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三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三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四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五部分、所述第六部分、所述第七部分和所述第八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五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六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二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八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七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中心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九部分、所述第十部分、所述第十一部分、所述第十二部分、所述第十三部分和所述第十四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十三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十一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九部分、所述第十部分、所述第十一部分、所述第十二部分、所述第十三部分、所述第十四部分、所述第十五部分和所述第十六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四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十四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五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十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十六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十五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八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五区域、所述第六区域、所述第七区域和所述第八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十九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五区域、所述第六区域、所述第七区域和所述第八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十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中心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第十六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十二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第十四区域和所述第十五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第十三区域向上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一导通通道和一个第二导通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自所述第七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六通道并将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自所述第八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七通道并将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包括一个第一外缘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一外缘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导通部;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包括一个第二外缘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二外缘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密封部,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分别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外缘部;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的第二外缘部;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导通部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导通部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其中当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相对所述第一控流元件转动时,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的第一密封部能够将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通通道相连通,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将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通通道相连通,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将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导通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一个第六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二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一个第六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二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耐磨本体和一个第二密封部,其中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一导通通道和一个第二导通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自所述第七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六通道并将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自所述第八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七通道并将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耐磨元件的第二密封部能够封盖住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从而将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与所述外壳的第一容纳室相隔开。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耐磨本体和一个第二密封部,其中所述耐磨元件的第二密封部能够封盖住所述控流器的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从而将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与所述外壳的第一容纳室相隔开。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的大小和形状依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设计和形成,其中所述耐磨元件的耐磨本体具有一个第一接口、一个第二接口、一个第三接口、一个第四接口、一个第五接口、一个第六接口、一个第七接口、一个第八接口、一个第九接口、一个第十接口、一个第十一接口、一个第十二接口、一个第十三接口、一个第十四接口、一个第十五接口、一个第十六接口和一个第十七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九接口、所述第十接口、所述第十一接口、所述第十二接口、所述第十三接口、所述第十四接口、所述第十五接口、所述第十六接口和所述第十七接口上下贯穿所述耐磨元件的耐磨本体且其依次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一一对应。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一体成型。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其中所述导流元件包括一个导流本体,其中所述导流本体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其中所述导流元件的所述导流本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且所述导流元件的第一导流通道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相连通。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和一个自所述驱动元件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其中所述驱动元件适于驱动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相对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发生转动;其中所述密封元件适于设于所述外壳内并密封所述第一容纳室。
2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一个第六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二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2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
3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一个第六开口、一个第七开口和一个第八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二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七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八开口相连通。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一个第六开口、一个第七开口和一个第八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二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七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八开口相连通。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耐磨本体,其中所述耐磨本体具有一个适于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第二控流面相接触的耐磨表面,其中所述耐磨表面经过耐磨处理。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耐磨本体,其中所述耐磨本体具有一个适于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第二控流面相接触的耐磨表面,其中所述耐磨表面经过耐磨处理。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的大小和形状依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设计和形成,其中所述耐磨元件的耐磨本体具有一个第一接口、一个第二接口、一个第三接口、一个第四接口、一个第五接口、一个第六接口、一个第七接口、一个第八接口、一个第九接口、一个第十接口、一个第十一接口、一个第十二接口、一个第十三接口、一个第十四接口、一个第十五接口、一个第十六接口和一个第十七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九接口、所述第十接口、所述第十一接口、所述第十二接口、所述第十三接口、所述第十四接口、所述第十五接口、所述第十六接口和所述第十七接口上下贯穿所述耐磨元件的耐磨本体且其依次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一一对应。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一体成型。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其中所述导流元件包括一个导流本体,其中所述导流本体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其中所述导流元件的所述导流本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且所述导流元件的第一导流通道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相连通。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和一个自所述驱动元件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其中所述驱动元件适于驱动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相对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发生转动;其中所述密封元件适于设于所述外壳内并密封所述第一容纳室。
4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一个第六开口、一个第七开口和一个第八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七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八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二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42.一种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控流器;和
一个水处理单元,其中所述水处理单元设于所述控流器,且水流可在所述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在所述水处理单元和所述控流器之间流动,
其中所述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一个第二控流元件和一个外壳,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所述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所述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所述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适于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其中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三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七通道、一个第八通道、一个第九通道、一个第十通道、一个第十一通道、一个第十二通道、一个第十三通道、一个第十四通道、一个第十五通道、一个第十六通道、一个第十七通道、一个第十八通道、一个第十九通道、一个第二十通道、一个第二十一通道、一个第二十二通道和一个第二十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第十九通道和第所述二十一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十通道的外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相连通的导通开口,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一个第六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均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均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开口与外部水源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四开口、所述第五开口和所述第六开口分别与所述水处理单元相连通。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一导通通道和一个第二导通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自所述第七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六通道并将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自所述第八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七通道并将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包括一个第一外缘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一外缘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导通部;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包括一个第二外缘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二外缘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密封部,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分别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外缘部;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的第二外缘部;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导通部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导通部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其中当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相对所述第一控流元件转动时,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的第一密封部能够将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和一个第一射流器,其中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三连通开口和一个第四连通开口,所述第一射流器具有一个第五连通开口和一个第六连通开口,其中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一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二连通开口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相连通;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三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四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射流器的所述第五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射流器的所述第六连通开口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部,和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二水处理部,其中当待处理水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一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二连通开口流出,或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二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一连通开口流出时,所述待处理水被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一水处理部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当待处理水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三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四连通开口流出,或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四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三连通开口流出时,所述待处理水被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二水处理部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单元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其中当所述第一射流器在将水射入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六开口时,所述配液箱中的再生溶液被吸入所述控流器的外壳的第六开口,且所述再生溶液能够在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流向所述水处理单元的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或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以使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二水处理部或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一水处理部得到再生。
48.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七开口和一个第八开口,其中所述第十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七开口相连通,和所述第十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八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七开口和所述第八开口分别与所述水处理单元相连通。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一个第一射流器和一个第二射流器,其中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三连通开口和一个第四连通开口,所述第一射流器具有一个第五连通开口和一个第六连通开口,所述第二射流器具有一个第七连通开口和一个第八连通开口,其中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一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二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相连通;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三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四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射流器的所述第五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射流器的所述第六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射流器的所述第七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七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射流器的所述第八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八开口相连通。
51.一种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所述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所述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所述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适于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
其中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七通道、一个第八通道、一个第九通道、一个第十通道、一个第十一通道、一个第十三通道、一个第十四通道、一个第十五通道、一个第十六通道、一个第十七通道、一个第十八通道、一个第十九通道、一个第二十通道、一个第二十一通道、一个第二十二通道和一个第二十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所述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第十九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十通道的外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高端部;所述第二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十九通道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向内延伸,从而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一个第五工作位、一个第六工作位、一个第七工作位、一个第八工作位、一个第九工作位和一个第十工作位,其中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十一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十五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十五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七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八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和所述第十四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
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十五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与所述第十五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七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八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九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十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二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四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七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八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九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一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八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一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一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与所述第二十三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
57.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一个自所述第一中心部向外延伸的第一中间部,一个自所述第一中间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外延伸的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一个自所述第二中心部向外延伸的第二中间部,一个自所述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二延伸部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部,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第十通道分别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边缘部;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九通道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心部;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所述第十九通道设于所述底端部的第二中间部;所述第二十通道设于所述底端部的第二中心部;所述第二十一通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和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均为圆形,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二通道、第八通道、第七通道、第五通道、第十五通道、第十一通道、第十七通道、第十六通道、第十四通道和第六通道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第二十二通道和第二十一通道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
59.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均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且所述第十八通道、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均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具有一个中心部分,其中所述中心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中心部,且所述第一控流面的中心部分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一个第一部分、一个第二部分、一个第三部分、一个第四部分、一个第五部分、一个第六部分、一个第七部分、一个第八部分、一个第九部分、一个第十部分、一个第十一部分、一个第十二部分、一个第十三部分和一个第十四部分;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具有一个中心区域,其中所述中心区域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心部,且所述第二控流面的中心区域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一个第一区域、一个第二区域、一个第三区域、一个第四区域、一个第五区域、一个第六区域、一个第七区域、一个第八区域、一个第九区域、一个第十区域、一个第十一区域、一个第十二区域、一个第十三区域和一个第十四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五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四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四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五部分、所述第六部分和所述第七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五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七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六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五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中心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八部分、所述第九部分、所述第十部分、所述第十一部分、所述第十二部分和所述第十三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十一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八部分、所述第九部分、所述第十部分、所述第十一部分、所述第十二部分、所述第十三部分和所述第十四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四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十四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五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八部分、所述第九部分和所述第十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十三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十二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八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五区域、所述第六区域和所述第七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十九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五区域、所述第六区域和所述第七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十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中心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第一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十二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十三区域和所述第十四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第十二区域向上延伸。
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一导通通道和一个第二导通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自所述第七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六通道并将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自所述第八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七通道并将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
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包括一个第一外缘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一外缘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导通部;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包括一个第二外缘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二外缘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密封部,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分别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外缘部;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的第二外缘部;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导通部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导通部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其中当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相对所述第一控流元件转动时,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的第一密封部能够将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
63.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通通道相连通,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将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通通道相连通,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将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
64.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导通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
65.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
66.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
67.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和一个第六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
68.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和一个第六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
69.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耐磨本体和一个第二密封部,其中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一导通通道和一个第二导通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自所述第七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六通道并将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自所述第八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七通道并将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耐磨元件的第二密封部能够封盖住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从而将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与所述外壳的第一容纳室相隔开。
70.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耐磨本体和一个第二密封部,其中所述耐磨元件的第二密封部能够封盖住所述控流器的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从而将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与所述外壳的第一容纳室相隔开。
71.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的大小和形状依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设计和形成,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第一接口、一个第二接口、一个第四接口、一个第五接口、一个第六接口、一个第七接口、一个第八接口、一个第九接口、一个第十接口、一个第十一接口、一个第十三接口、一个第十四接口、一个第十五接口、一个第十六接口和一个第十七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九接口、所述第十接口、所述第十一接口、所述第十三接口、所述第十四接口、所述第十五接口、所述第十六接口和所述第十七接口上下贯穿所述耐磨元件的耐磨本体且其依次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一一对应。
72.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一体成型。
73.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且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74.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且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75.根据权利要求7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其中所述导流元件包括一个导流本体,其中所述导流本体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其中所述导流元件的所述导流本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且所述导流元件的第一导流通道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相连通。
76.根据权利要求7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和一个自所述驱动元件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其中所述驱动元件适于驱动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相对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发生转动;其中所述密封元件适于设于所述外壳内并密封所述第一容纳室。
77.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和一个第六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
78.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79.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
80.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一个第六开口、一个第七开口和一个第八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七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八开口相连通。
81.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一个第六开口、一个第七开口和一个第八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七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八开口相连通。
82.根据权利要求8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耐磨本体,其中所述耐磨本体具有一个适于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第二控流面相接触的耐磨表面,其中所述耐磨表面经过耐磨处理。
83.根据权利要求8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耐磨本体,其中所述耐磨本体具有一个适于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第二控流面相接触的耐磨表面,其中所述耐磨表面经过耐磨处理。
84.根据权利要求83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的大小和形状依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设计和形成,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第一接口、一个第二接口、一个第四接口、一个第五接口、一个第六接口、一个第七接口、一个第八接口、一个第九接口、一个第十接口、一个第十一接口、一个第十三接口、一个第十四接口、一个第十五接口、一个第十六接口和一个第十七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九接口、所述第十接口、所述第十一接口、所述第十三接口、所述第十四接口、所述第十五接口、所述第十六接口和所述第十七接口上下贯穿所述耐磨元件的耐磨本体且其依次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一一对应。
85.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一体成型。
86.根据权利要求8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且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87.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且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88.根据权利要求87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其中所述导流元件包括一个导流本体,其中所述导流本体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其中所述导流元件的所述导流本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且所述导流元件的第一导流通道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相连通。
89.根据权利要求88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和一个自所述驱动元件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其中所述驱动元件适于驱动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相对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发生转动;其中所述密封元件适于设于所述外壳内并密封所述第一容纳室。
90.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一个第六开口、一个第七开口和一个第八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七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八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
91.根据权利要求9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92.一种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控流器;和
一个水处理单元,其中所述水处理单元设于所述控流器,且水流可在所述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在所述水处理单元和所述控流器之间流动,
其中所述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一个第二控流元件和一个外壳,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所述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所述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所述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适于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其中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七通道、一个第八通道、一个第九通道、一个第十通道、一个第十一通道、一个第十三通道、一个第十四通道、一个第十五通道、一个第十六通道、一个第十七通道、一个第十八通道、一个第十九通道、一个第二十通道、一个第二十一通道、一个第二十二通道和一个第二十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所述第十五通道、所述第十六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所述第二十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第十九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十通道的外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相连通的导通开口,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一个第六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均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均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开口与外部水源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四开口、所述第五开口和所述第六开口分别与所述水处理单元相连通。
93.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一导通通道和一个第二导通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自所述第七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六通道并将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自所述第八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十七通道并将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七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包括一个第一外缘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一外缘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导通部;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包括一个第二外缘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二外缘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密封部,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分别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外缘部;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的第二外缘部;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导通部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设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边缘部的第一导通部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其中当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相对所述第一控流元件转动时,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的第一密封部能够将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
94.根据权利要求93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95.根据权利要求94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和一个第一射流器,其中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三连通开口和一个第四连通开口,所述第一射流器具有一个第五连通开口和一个第六连通开口,其中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一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二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相连通;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三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四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射流器的所述第五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射流器的所述第六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
96.根据权利要求95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部,和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二水处理部,其中当待处理水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一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二连通开口流出,或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二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一连通开口流出时,所述待处理水被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一水处理部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当待处理水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三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四连通开口流出,或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四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三连通开口流出时,所述待处理水被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二水处理部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
97.根据权利要求96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单元进一步包括一个配液箱,其中当所述第一射流器在将水射入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六开口时,所述配液箱中的再生溶液被吸入所述控流器的外壳的第六开口,且所述再生溶液能够在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流向所述水处理单元的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或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以使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二水处理部或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一水处理部得到再生。
98.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七开口和一个第八开口,其中所述第十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七开口相连通,和所述第十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八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七开口和所述第八开口分别与所述水处理单元相连通。
99.根据权利要求98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100.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一个第一射流器和一个第二射流器,其中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三连通开口和一个第四连通开口,所述第一射流器具有一个第五连通开口和一个第六连通开口,所述第二射流器具有一个第七连通开口和一个第八连通开口,其中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一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二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相连通;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三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四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四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射流器的所述第五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射流器的所述第六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六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射流器的所述第七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七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射流器的所述第八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八开口相连通。
101.一种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第一控流元件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所述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所述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所述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适于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
其中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九通道、一个第十通道、一个第十一通道、一个第十三通道、一个第十四通道、一个第十五通道、一个第十八通道、一个第十九通道、一个第二十通道、一个第二十一通道和一个第二十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第十九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十通道的外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
102.根据权利要求10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高端部;所述第二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十九通道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向内延伸,从而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
103.根据权利要求102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一个第五工作位、一个第六工作位、一个第七工作位和一个第八工作位,其中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第十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第十一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第十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第十五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分别与第一通道和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分别与第四通道和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第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第二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与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与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第六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第十八通道分别与第一通道和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九通道分别与第四通道和第十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十通道与第九通道相连通。
104.根据权利要求103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所述第二十一通道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和所述第十四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和所述第十四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所述第二十三通道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所述第二十一通道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六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七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阻塞,所述第二十三通道被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阻塞。
105.根据权利要求10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十四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五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五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三通道与所述第五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第八工作位时,所述第二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
106.根据权利要求10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四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九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一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八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十三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
107.根据权利要求106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一个自所述第一中心部向外延伸的第一中间部,一个自所述第一中间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外延伸的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一个自所述第二中心部向外延伸的第二中间部,一个自所述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和一个自所述第二延伸部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部,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第十通道分别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边缘部;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九通道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心部;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所述第十九通道设于所述底端部的第二中间部;所述第二十通道设于所述底端部的第二中心部;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108.根据权利要求107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和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均为圆形,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二通道、第五通道、第十五通道、第十一通道、第十四通道和第六通道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和第二十一通道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
109.根据权利要求108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均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且所述第十八通道、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均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
110.根据权利要求109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具有一个中心部分,其中所述中心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顶端部的第一中心部,且所述第一控流面的中心部分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一个第一部分、一个第二部分、一个第三部分、一个第四部分、一个第五部分、一个第六部分、一个第七部分和一个第八部分;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具有一个中心区域,其中所述中心区域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心部,且所述第二控流面的中心区域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一个第一区域、一个第二区域、一个第三区域、一个第四区域、一个第五区域、一个第六区域、一个第七区域和一个第八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二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四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五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三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一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中心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五部分、所述第六部分、所述第七部分和所述第八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六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五部分、所述第六部分、所述第七部分和所述第八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四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第七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五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五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八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第四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十九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第四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十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中心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第八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第七区域向上延伸。
111.根据权利要求10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
112.根据权利要求11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
113.根据权利要求11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和一个第四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
114.根据权利要求112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和一个第四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
115.根据权利要求11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耐磨本体,其中所述耐磨元件的大小和形状依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设计和形成,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第一接口、一个第二接口、一个第四接口、一个第五接口、一个第六接口、一个第九接口、一个第十接口、一个第十一接口、一个第十三接口、一个第十四接口和一个第十五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九接口、所述第十接口、所述第十一接口、所述第十三接口、所述第十四接口和所述第十五接口上下贯穿所述耐磨元件的耐磨本体且其依次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一一对应。
116.根据权利要求11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耐磨本体,其中所述耐磨元件的大小和形状依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设计和形成,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第一接口、一个第二接口、一个第四接口、一个第五接口、一个第六接口、一个第九接口、一个第十接口、一个第十一接口、一个第十三接口、一个第十四接口和一个第十五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九接口、所述第十接口、所述第十一接口、所述第十三接口、所述第十四接口和所述第十五接口上下贯穿所述耐磨元件的耐磨本体且其依次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一一对应。
117.根据权利要求116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一体成型。
118.根据权利要求11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且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119.根据权利要求117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且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120.根据权利要求119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其中所述导流元件包括一个导流本体,其中所述导流本体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其中所述导流元件的所述导流本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且所述导流元件的第一导流通道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相连通。
121.根据权利要求12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和一个自所述驱动元件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其中所述驱动元件适于驱动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相对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发生转动;其中所述密封元件适于设于所述外壳内并密封所述第一容纳室。
122.根据权利要求102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和一个第四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
123.根据权利要求11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八通道的导通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和一个第四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十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十三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
124.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125.根据权利要求12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与第二控流元件之间的耐磨元件,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耐磨本体,其中所述耐磨元件的大小和形状依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设计和形成,其中所述耐磨元件具有一个第一接口、一个第二接口、一个第四接口、一个第五接口、一个第六接口、一个第九接口、一个第十接口、一个第十一接口、一个第十三接口、一个第十四接口和一个第十五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九接口、所述第十接口、所述第十一接口、所述第十三接口、所述第十四接口和所述第十五接口上下贯穿所述耐磨元件的耐磨本体且其依次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一一对应。
126.根据权利要求12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元件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一体成型。
127.根据权利要求126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其中所述导流元件包括一个导流本体,其中所述导流本体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其中所述导流元件的所述导流本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且所述导流元件的第一导流通道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十三通道相连通。
128.根据权利要求127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和一个自所述驱动元件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其中所述驱动元件适于驱动所述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相对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发生转动;其中所述密封元件适于设于所述外壳内并密封所述第一容纳室。
129.一种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控流器;和
一个水处理单元,其中所述水处理单元设于所述控流器,且水流可在所述控流器的控制和引导下,在所述水处理单元和所述控流器之间流动,
其中所述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一个第二控流元件和一个外壳,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所述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所述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所述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适于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其中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九通道、一个第十通道、一个第十一通道、一个第十三通道、一个第十四通道、一个第十五通道、一个第十八通道、一个第十九通道、一个第二十通道、一个第二十一通道和一个第二十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九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所述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九通道、所述第二十通道、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第十九通道和所述第二十一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十通道的外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十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十八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并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相连通的导通开口,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和一个第四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九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外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均与所述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所述第十五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均与所述第四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开口与外部水源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分别与所述水处理单元相连通。
130.根据权利要求129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向下延伸的隔流元件,和所述外壳的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低端部向下延伸,其中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形成一个位于所述隔流元件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的第一导流室,和所述隔流元件形成一个第二导流室,其中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导流室相连通。
131.根据权利要求130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和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三连通开口和一个第四连通开口,其中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一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导流室相连通;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二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二导流室相连通;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三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三开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四连通开口与所述控流器的第四开口相连通。
132.根据权利要求13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部,和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具有一个第二水处理部,其中当待处理水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一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二连通开口流出,或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二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第一连通开口流出时,所述待处理水被所述第一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一水处理部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当待处理水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三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四连通开口流出,或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四连通开口流入并自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第三连通开口流出时,所述待处理水被所述第二水处理元件的所述第二水处理部处理和得到处理后水。
133.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相连接,所述控制阀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排污口、一号滤芯第一接口、一号滤芯第二接口、二号滤芯第一接口和二号滤芯第二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一号滤芯第一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一号滤芯第二接口相连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二号滤芯第一接口相连通,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二号滤芯第二接口相连通;所述动阀片上设置有进水通道、出水流道和排污流道,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进水口相连通,所述出水流道与所述出水口相连通,所述排污流道与所述排污口相连通,其中所述定阀片的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设置在所述定阀片的外环和中环上,所述定阀片的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设置在所述定阀片的中环和内环上,其中所述动阀片的进水通道设置在所述动阀片的外环上;所述动阀片的出水流道设置在所述动阀片的中心、内环和中环上;所述动阀片的排污流道设置在所述动阀片的中环上。
134.如权利要求133所述的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的中心还设置有第九通孔,所述动阀片的出水流道为出水导通盲孔,所述出水导通盲孔通过所述第九通孔与所述出水口相连通。
135.如权利要求134所述的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导通盲孔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所述梁设置在侧壁的顶部。
136.如权利要求135所述的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流道为排污通孔,所述排污口设置在盖子上,所述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口。
137.如权利要求135所述的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流道为排污通孔,所述排污口设置在阀体上,所述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口。
138.如权利要求133至137任一项所述的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上还设置有射流器和吸盐口,在所述控制阀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射流器相连通的射流器出口和射流器入口;所述定阀片上还设置有射流器出口流道和射流器入口流道,通过所述控制阀的内部流道,所述射流器出口流道与所述射流器出口相连通,所述射流器入口流道与所述射流器入口相连通;所述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
139.如权利要求138所述的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的射流器出口流道包括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所述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互相连通并且与所述射流器出口相连通;所述定阀片的射流器入口流道包括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通过控制阀的内部流道,所述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互相连通并且与所述射流器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设置在所述定阀片的中环上;所述动阀片的导通盲孔设置在所述动阀片的中环上。
140.如权利要求133至137任一项所述的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上还设置有一号射流器、二号射流器、一号吸盐口和二号吸盐口,在所述控制阀内还设置有与一号射流器相连通的一号射流器出口和一号射流器入口,还设置有与二号射流器相连通的二号射流器出口和二号射流器入口;所述定阀片上还设置有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通过所述控制阀的内部流道,所述第五通孔与所述一号射流器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七通孔与所述一号射流器入口相连通,所述第六通孔与所述二号射流器出口相连通,所述第八通孔与所述二号射流器入口相连通;所述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所述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设置在所述定阀片的中环上;所述动阀片的导通盲孔设置在所述动阀片的中环上。
CN201380039247.8A 2012-07-24 2013-07-23 控流器及具有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1045083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80039247.8A CN104508340B (zh) 2012-07-24 2013-07-23 控流器及具有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6373.6A CN102788172B (zh) 2012-07-24 2012-07-24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
CN2012102563736 2012-07-24
PCT/CN2013/079857 WO2014015783A1 (zh) 2012-07-24 2013-07-23 控流器及具有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
CN201380039247.8A CN104508340B (zh) 2012-07-24 2013-07-23 控流器及具有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8340A CN104508340A (zh) 2015-04-08
CN104508340B true CN104508340B (zh) 2017-05-10

Family

ID=471536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6373.6A Active CN102788172B (zh) 2012-07-24 2012-07-24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
CN201380039247.8A Active CN104508340B (zh) 2012-07-24 2013-07-23 控流器及具有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6373.6A Active CN102788172B (zh) 2012-07-24 2012-07-24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2788172B (zh)
WO (1) WO201401578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28398A1 (zh) * 2018-05-30 2019-12-05 宁波市科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水处理机及其机体
WO2019228399A1 (zh) * 2018-05-30 2019-12-05 宁波市科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水处理机及其外壳
WO2019228397A1 (zh) * 2018-05-30 2019-12-05 宁波市科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净化-软化水处理系统、水处理方法及其平面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172B (zh) * 2012-07-24 2015-06-10 余姚市亚东塑业有限公司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
CN104455552B (zh) * 2014-12-09 2018-02-16 温州市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水处理控制阀
CN106564986A (zh) * 2015-10-13 2017-04-19 温州市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软化水处理系统及其连续供水用多功能控制阀
CN108316436B (zh) * 2018-01-24 2024-03-08 无锡欧枫科技有限公司 保持出水口清洁的装置以及方法
CN210770425U (zh) * 2018-05-30 2020-06-16 宁波市科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流体阀及其阀芯
CN110550764A (zh) * 2018-05-30 2019-12-10 宁波市科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水处理机及其外壳
CN110550765A (zh) * 2018-05-30 2019-12-10 宁波市科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水处理机及其机体
CN209759166U (zh) * 2018-05-30 2019-12-10 宁波市科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水处理机
CN109133266B (zh) * 2018-08-16 2023-10-13 南京福碧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罐软水控制阀及水处理系统
CN110902870B (zh) * 2018-09-18 2024-03-26 宁波市科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水处理系统、水处理方法及其平面阀
CN112555460A (zh) * 2020-12-25 2021-03-26 浙江润莱净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净水器龙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64697A (en) * 1931-08-31 1944-12-12 Lee G Daniels Valve
JPH0379891U (zh) * 1989-11-30 1991-08-15
CN2374540Y (zh) * 1999-05-09 2000-04-19 刘亨益 一种可在运行中自清洗的净水装置
CN2678745Y (zh) * 2004-03-04 2005-02-16 温州市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单阀控制净水器
CN2747429Y (zh) * 2004-07-17 2005-12-21 杨润德 水处理系统用多路阀
CN2725659Y (zh) * 2004-09-19 2005-09-14 深圳市诚德来实业有限公司 过滤器多路阀
CN200955610Y (zh) * 2006-10-20 2007-10-03 温州市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连续供水用多功能控制阀
CN101270824B (zh) * 2007-06-15 2012-05-23 上海开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多路控制阀
CN201305482Y (zh) * 2008-12-09 2009-09-09 温州市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软化阀
CN202768945U (zh) * 2012-07-24 2013-03-06 余姚市亚东塑业有限公司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
CN102788172B (zh) * 2012-07-24 2015-06-10 余姚市亚东塑业有限公司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28398A1 (zh) * 2018-05-30 2019-12-05 宁波市科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水处理机及其机体
WO2019228399A1 (zh) * 2018-05-30 2019-12-05 宁波市科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水处理机及其外壳
WO2019228397A1 (zh) * 2018-05-30 2019-12-05 宁波市科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净化-软化水处理系统、水处理方法及其平面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8340A (zh) 2015-04-08
WO2014015783A1 (zh) 2014-01-30
CN102788172B (zh) 2015-06-10
CN102788172A (zh) 2012-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8340B (zh) 控流器及具有该控流器的水处理系统
CN105927758B (zh) 软水机控制阀及其操控方法
AU2005263257B2 (en) A multifunction control valve for a water treatment system
CN102635706B (zh) 一种软水补水多功能软水阀
CN102644769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7830205B (zh) 控流器
CN102678966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2678967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2635708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8742454A (zh) 一种用于洗碗设备的软水呼吸分配一体机
CN102840362B (zh) 多功能软水阀
CN202768945U (zh)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
CN100436902C (zh) 软化水处理设备用多路控制阀
CN202867928U (zh) 多功能软水阀
CN106286881B (zh) 水处理阀及其控制装置
CN104455552B (zh) 一种水处理控制阀
CN104676046B (zh) 控流器
CN213271131U (zh) 一种双静片多功能软化阀及其水处理装置
CN102644768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205781074U (zh) 软水机控制阀
CN105909829B (zh) 软水机控制阀及其工作方法
CN205781073U (zh) 一种软水机控制阀
CN206130184U (zh) 水处理阀及其控制装置
CN111520509A (zh) 一种双静片多功能软化阀及其水处理装置
CN203516836U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