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8959A - 接合端子 - Google Patents

接合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8959A
CN104428959A CN201380035731.3A CN201380035731A CN104428959A CN 104428959 A CN104428959 A CN 104428959A CN 201380035731 A CN201380035731 A CN 201380035731A CN 104428959 A CN104428959 A CN 1044289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lice terminal
contact site
main part
elastic portion
teeth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57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味義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28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89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8Short-circuiting members for bridging contacts in a counter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接合端子(1),包括:主体部(7),该主体部(7)形成为矩形管状;阳接触部(9),该阳接触部(9)从主体部(7)中的第一横壁部(23A)突出;阴接触部(11),该阴接触部(11)位于主体部(7)内,该阴接触部(11)构造成还包括板簧状的弹性部(27),凸部(71)形成在该板簧状的弹性部(27)中,凸部(71)形成在端部上,并且形成凸部(71)的位置升起得比周围高;以及狭缝(13),该狭缝(13)安置在主体部(7)的第二横壁部(23B)中。

Description

接合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合端子,并且特别地,涉及一种通过加工板材而制成并且通过安装在电线的一端处而使用的接合端子。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知一种接合端子,该接合端子安装在多个电线的各个端部处,并且通过接合端子的互相连接来确保这些电线之间的电连接性(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上述的传统接合端子包括:矩形筒状的主体部、阳接触部(舌状接合片)和阴接触部(激励部、锁定片)。阳接触部从主体部突出,并且阴接触部存在于主体部内。
然后,一个接合端子的阳接触部与另一个接合端子的主体部中的阴接触部接合,并且各个接合端子互相一体化,从而导电。
此外,如图8所示,传统地,提出了一种接合端子311,包括:主体部301,该主体部301形成为矩形筒状;板状的阳接触部303,该板状的阳接触部303从主体部301在横向上的一侧上的侧壁部朝着横向突出;和阴接触部309,该阴接触部309位于主体部301内,并且包括板簧状的弹性部307,该板簧状的弹性部307具有形成在其上的齿部305。注意,在图8中,在图中的左下部处放大并且图示出了部分C。
注意,接合端子311构造成使得:通过相对于接合端子容纳壳体(在图8中未示出)在与图8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相对地移动接合端子311,该接合端子311被容纳在接合端子容纳壳体的容纳孔中、或者被从容纳孔中取出。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No.2007-87810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顺便提及,图8所示的接合端子311具有这样的问题:齿部305(与另一个接合端子311A的阳接触部303接触的齿部)形成在弹性部307的横向中央部处,从而接合端子311A的阳接触部303的突出量(突出长度;图8所示的尺寸L8)必然增大。
已经基于上述问题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合端子,该接合端子通过将板状金属基材形成为预定形状、并且使形成为预定形状的基材经受弯曲加工而制成,与传统接合端子相比,该接合端子能够减小阳接触部从横向上的一侧上的端部突出的突出长度。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合端子,该接合端子通过将板状金属基材形成为预定形状、并且使形成为预定形状的基材经受弯曲加工而制成,该接合端子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为矩形筒状;阳接触部,该阳接触部从第一侧壁部突出,该第一侧壁部是所述主体部在横向上的一侧上的侧壁部;阴接触部,该阴接触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内部,并且该阴接触部包括板簧状的弹性部,该弹性部在其上形成有齿部,其中,所述齿部形成为从所述弹性部在所述横向上的另一侧上的端部延伸到所述端部附近的一部分,并且其中,在所述弹性部在所述横向上的另一侧上的端部处,其上形成有所述齿部的那部分比周围部分升起的更高;以及狭缝,该狭缝设置在第二侧壁部处,该第二侧壁部处是所述主体部在所述横向上的所述另一侧上的侧壁部。
根据本发明的接合端子,优选地,所述齿部形成为球冠状,并且所述球冠的顶点位于所述弹性部处。
根据本发明的接合端子,优选地,当另一个接合端子的阳接触部与所述阴接触部接合时,即使所述弹性部由于在所述弹性部中产生的扭矩而变形,所述齿部也以充分避免所述另一个接合端子的所述阳接触部的顶端与所述弹性部干涉的高度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接合端子和容纳该接合端子的壳体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2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接合端子的沿着在垂直方向和横向上延伸的平面(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图,并且图示出接合端子互相接合的状态。
图3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接合端子的沿着在垂直方向和横向上延伸的平面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4是图示出阳接触部与齿部的接合状态的示意图。图4(a)是图示出齿部的突出高度的图,并且图4(b)是图示出在弹性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的阳接触部与齿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图。
图5是图示出当从图3中的方向V观看时的根据修改实例的齿部的图。图5(a)是图示出通过切除长圆的一部分而得到的齿部的形状的图,并且图5(b)是图示出通过切除椭圆的一部分而得到的齿部的形状的图。
图6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接合端子的展开图。
图7是图示出处于接合端子放置在壳体中的状态下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接合端子的截面图。
图8是图示出处于接合端子互相接合的状态下的传统接合端子的图,并且对应于图2。
引用标记列表
1    接合端子
2    基材
7    主体部
9    阳接触部
11   阴接触部
13   狭缝
23A  第一侧壁部
23B  第二侧壁部
27   弹性部
71   齿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接合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接合端子1(连接器端子)通过安装在电线的端部处而使用。然后,使安装于多个电线(未示出)的各个接合端子1容纳在具有多个容纳孔3的接合端子容纳壳体5(壳体)中(各个接合端子1插入到并且容纳在各个容纳孔3中),从而使电线通过各个接合端子1而互相连接(电连接)(例如,参见图2和图7)。
此外,接合端子1通过将板状(例如,平板状)金属基材形成为预定形状(参见图6)、并且使形成为预定形状的基材2经受适当的弯曲加工而制成。注意,弯曲加工之后的基材2具有平板状,并且当从基材2的厚度方向观看时,基材2具有预定形状。
这里,为了方便说明,将接合端子1的纵向设定为前后方向(将接合端子1插入到壳体5或者将接合端子1从壳体5移除的方向);将与纵向垂直的一个方向设定为横向;并且将与前后方向和横向垂直的方向设定为垂直方向。
例如,如图1所示,接合端子1具有带有大致四角柱形状的外形。接合端子1容纳在壳体5的具有四角柱形状的各个容纳孔3中,从而被一体地放置在壳体5中。
如图1所示,通过从壳体5在纵向上位于接合端子的前方(壳体与接合端子1隔开并且在预定的适当位置处保持适当姿态)的状态向前移动接合端子1,接合端子1容纳在壳体5的各个容纳孔3(布置在横向上的容纳孔)中,从而被一体地安设在壳体5中。
在一个壳体5中,通过将多个接合端子1布置在横向上来同时放置多个接合端子1。如上所述安装的这些接合端子1构造成使得互相邻接的接合端子1互相产生接触并且互相导电。
接合端子1包括:主体部7、阳接触部9(阳端子部)、阴接触部11(阴端子部)、狭缝13(侧缝)、前壁部15、后壁部17、电线连接部19以及矛杆接合部21。
主体部7形成为矩形筒状。矩形筒状的主体部7包括四个侧壁部(第一侧壁部23A、第二侧壁部23B、第三侧壁部23C和第四侧壁部23D),该四个侧壁部均具有矩形平板状。第一侧壁部23A位于主体部7在横向上的一侧上。第二侧壁部23B面对第一侧壁部23A,并且位于主体部7在横向上的另一侧上。第三侧壁部23C位于主体部7在垂直方向上的一侧上。第四侧壁部23D面对第三侧壁部23C,并且位于主体部7在垂直方向上的另一侧上。
阳接触部9形成为板状,并且从第一侧壁部23A,即,主体部7在横向上的一侧上的侧壁部,朝着横向上的一侧突出。
阳接触部9形成为例如平板状,并且将阳接触部9的厚度方向被设定为垂直方向。另外,阳接触部9位于主体部7在垂直方向上的中间,并且位于主体部7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
阴接触部11设置在主体部7内。如图2、图3、图7等所示,阴接触部11包括接触部25和弹性部27。注意,在图3中,在图中的右下部处放大并且图示出B部分。接触部25形成为从主体部7的第四侧壁部23D向内突出。弹性部27形成为从主体部7的第三侧壁部23C向内突出。接触部25位于垂直方向上的另一侧上,并且弹性部27位于垂直方向上的一侧上。
此外,阴接触部11的板簧状的弹性部27具有形成在其上的齿部71(凸部)。齿部71形成为从弹性部27在横向上的另一侧上的端部延伸到该端部附近的一部分。而且,在弹性部27在横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图2和图3中的右端)处,其上形成有所述齿部71的部分与周围部分相比更高地升起(在图2和图3中向上升起)。
在平板状板簧的一部分(山形的顶部的一部分;参见图7)处,齿部71形成为具有朝着接触部25侧(垂直方向上的另一侧;图2和图3中的上侧)的凸状。当在板簧(宽度方向在横向上延伸并且厚度方向大致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板簧)的厚度方向(垂直方向)上观看弹性部27的该板簧时,齿部71与板簧在横向上的端部(端部;端面)重叠。即,例如,在齿部71形成在板簧的中央部处的情况下,形成为圆形的齿部的整个周围都被不具有凸状的平板状部(板簧的除了齿部之外的部分)围绕。然而,由于齿部71与板簧在横向上的端部重叠,所以齿部71具有其一部分被去掉的形状(参见图3、图6等)。
狭缝13设置在第二侧壁部23B处,即,主体部7在横向上的另一侧上的侧壁部处。
例如,如图1所示,狭缝13位于主体部7在垂直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贯通主体部7(第二侧壁部23B)。由于形成狭缝13,第二侧壁部23B被分割为两个部分。
由于设置狭缝13,在严格意义上讲,主体部7不具有筒状,但在本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而假设主体部7具有筒状。此外,关于狭缝13的宽度值(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寸),狭缝13具有形成为锥状的部分,该锥状的部分从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延伸到这些端部的附近,并且狭缝13的宽度随着接近各个端部而变大。而且,狭缝13在前后方向上在中间部分中的宽度值比阳接触部9的厚度值(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并且在垂直方向上,狭缝13位于与阳接触部9相同的位置处(关于垂直方向,狭缝13在垂直方向上的中心的位置与阳接触部9在垂直方向上的中心的位置一致)。
然后,例如,如图2(省略了壳体5的图示)所示,通过同时将多个接合端子1放置在一个壳体5中从而布置在横向上,互相邻接的接合端子1被构造成使得一个接合端子1的阳接触部9与另一个接合端子1的阴接触部11接合,并且互相邻接的接合端子1电导通。
注意,阳接触部9被构造成贯穿形成在容纳孔3之间的壁部上的切口(未示出),进入相邻的容纳孔3内,然后贯穿狭缝13,从而进入容纳在相邻的容纳孔3中的接合端子1的主体部7,并且与阴接触部11接合。
更具体地,一个接合端子1的阳接触部9利用由弹性部27得到的激励力而被另一个接合端子1的阴接触部11的接触部25与板状的弹性部27夹在中间(图7所示的弹性部27向下弹性变形以比图7所示的位置低,从而利用接触部25和弹性部27挤压板状的阳接触部9),从而一个接合端子1的阳接触部9与另一个接合端子1的阴接触部11可靠地接合。
注意,当将多个接合端子1同时放在一个壳体5中从而布置在横向上时,由于不存在相邻的接合端子1,所以存在于横向上的一端处的一个接合端子1的阳接触部9不与任何阴接触部11接合。
此外,当将多个接合端子1同时放置在一个壳体5中从而布置在横向上时,由于不存在相邻的接合端子1,所以存在于横向上的另一端处的一个接合端子1的阴接触部11不与任何阳接触部9接合。
如图7等所示,为了加强筒状主体部7并且防止主体部7的变形,将后壁部17设置在位于筒状主体部7的后侧处的开口部处,从而闭合该开口部。利用该构造,筒状主体部7的刚性增加,从而能够防止主体部7的变形。
如图1等所示,电线连接部19在筒状主体部7的后侧处从该主体部7向后突出。电线连接部19包括:导体保持部29,该导体保持部29保持除去了被覆的裸导体(电线的导体);和被覆保持部31,该被覆保持部31保持电线的被覆部。型压导体保持部29和被覆保持部31,从而保持电线(接合端子1被构造成一体地安装在电线的端部处)。
矛杆接合部21在筒状主体部7的后侧处从该主体部7向后突出,并且矛杆接合部21的、当将接合端子1放置在壳体5中时与壳体5的矛杆33相接合的那部分变成有尖角的(如图7等所示,形成为边缘47;呈在其上不形成有任何圆形R或倒角的形状)。
注意,在接合端子1中,后壁部17、矛杆接合部21、导体保持部29和被覆保持部31以该顺序在前后方向上从前朝后布置。
如上所述,将接合端子1插入到形成在壳体5中的用作容纳孔3的孔内,并且被放置为与壳体5一体。即,在容纳孔3内,如图7所示地设置矛杆33,并且矛杆接合部21与矛杆33接合,从而放置在壳体5中的接合端子1不从壳体5的容纳孔3脱落。
此外,如图1等所示,通孔39形成在容纳孔3的壁部37(比容纳孔3更靠近垂直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壁部)中,并且矛杆33形成在通孔39中。矛杆33的基端(后端)连接到通孔39的壁(后侧上的壁),并且矛杆33以悬臂方式从通孔39的壁向前突出。
如图7所示,倾斜面41形成在矛杆33内侧的部分(容纳孔3侧上的部分;位于垂直方向上的一端侧上的部分)上。此外,矛杆33的顶端(前端)形成平面43。而且,矛杆33在前侧的部分的一部分突出到在正常状态(没有外力施加到矛杆33的状态)下具有四角柱形状的容纳孔33内。
另外,在接合端子1放置在壳体5的容纳孔3中的中间状态下,接合端子1的顶端与矛杆33的倾斜面41产生接触,从而矛杆33弹性变形,如图7中的箭头所示。
在完成将接合端子1放置在壳体5的容纳孔3中之后,矛杆33恢复,如图7所示;并且矛杆33的顶端的平面43与矛杆接合部21产生接触,从而防止接合端子1从壳体5的容纳孔3脱落。
注意,接合端子1的前端与位于容纳孔3内的接触部45产生接触。利用该构造,接合端子1被矛杆33与接触部45夹在中间,从而放置在壳体5的容纳孔3中的接合端子1不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壳体5移动。
此外,接合端子1的主体部7的垂直和水平尺寸比容纳孔3的垂直和水平尺寸稍小,从而放置在壳体5的容纳孔3中的接合端子1不在垂直方向和横向上相对于壳体5移动。
顺便提及,如上所述,接合端子1通过将板状金属基材形成为预定形状、并且使形成为预定形状的基材2经受弯曲加工而制成。然后,如能从图7所理解地,接合端子1的矛杆接合部21的与矛杆33的顶端的平面43产生接触的那部分由形成为预定形状的基材2的侧面(基材2的切断面;与基材2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垂直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在该部分处,竖起有边缘47。
如图7所示,后壁部17包括后壁主体部49和折叠部51。后壁主体部49的厚度方向对应于前后方向,并且后壁主体部49与主体部7的第四侧壁部23D直接连接。折叠部51的厚度方向对应于垂直方向,并且折叠部51与后壁主体部49直接连接。此外,折叠部51位于筒状主体部7内侧,并且以搭叠方式与第三侧壁部23C接触。
当在横向上观看后壁部17时,后壁主体部49与折叠部51形成L状。
此外,在后壁部17中,形成与第二侧壁部23B的狭缝13连接的切口53,如图1等所示。切口53在后壁主体部49的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后壁主体部49。
切口53在垂直方向上位于与狭缝13相同的位置,并且在横向上,切口53被设置成从后壁部17的另一端延伸到后壁部17的中间部分。利用该构造,切口53形成为与狭缝13连接。注意,切口53并未达到横向上的一端。
切口53的宽度大致等于狭缝13在横向上的另一端处的宽度(在前后方向上的端部的宽度),并且切口53的宽度朝着一端逐渐变窄。切口53在其最窄部分的宽度大致等于狭缝53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的宽度。
例如,如图1所示,前壁部15包括前壁主体部55和折叠部57。前壁主体部55的厚度方向对应于前后方向,并且前壁主体部55与主体部7的第四侧壁部23D直接连接。折叠部57的厚度方向对应于垂直方向,并且折叠部57与前壁主体部55直接连接。此外,折叠部57位于筒状主体部7的外侧,并且折叠部57以搭叠方式与第三侧壁部23C接触。
当在横向上观看前壁部15时,前壁主体部55与折叠部57形成L状。
而且,以与后壁部17相同的方式,与第二侧壁部23B的狭缝13连接的切口59也形成在前壁部15处。切口59在前壁主体部55的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前壁主体部55。
与后壁部17的切口53同样的情况,切口59在垂直方向上位于与狭缝13相同的位置,并且在横向上,切口59形成为从另一端延伸到中间部分。利用该构造,切口59设置成与狭缝13连接。注意,切口59并未达到横向上的一端。
与后壁部17的切口53同样的情况,在横向上的另一端处,切口59的宽度大致等于狭缝13的宽度(前后方向上的端部的宽度),并且切口59的宽度朝着一端逐渐变窄。切口59在其最窄部分的宽度大致等于狭缝13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的宽度。
这里,将更具体地描述齿部71。
齿部71形成为具有球冠状。当在板簧状的弹性部27的厚度方向(垂直方向)上观看该板簧状的弹性部27时,齿部71形成为具有中心角大于180°的弓形。
中心角大于180°的弓形(大的弓形)代表通过在平面上画圆并且利用一条直线(与圆交叉但是与圆的中心隔开的直线)分割圆而得到的两个部分中的较大部分的形状。注意,形成为大的弓形的齿部71的弦(直线)部分形成弹性部27在横向上的另一侧上的端部的一部分。另外,通过将齿部71形成为大的弓形,齿部71的顶点73(最突出部;该大的弓形所基于的圆的中心)存在于弹性部27处,并且从弹性部27在横向上的另一侧上的端部朝着一侧稍微相隔开(参见图3)。
此外,如图2所示,在接合端子1中,当阳接触部9(另一个接合端子1A的阳接触部)与接合端子1的阴接触部11接合时,即使弹性部27由于在该弹性部27中产生的扭矩而(弹性)变形,齿部71也以充分避免另一个接合端子1A的阳接触部9的顶端与弹性部27干涉的高度突出。
即,在接合端子1中,齿部71的突出高度比齿部71安置在弹性部27的中心处的情况更高。具体地,由图4(a)中的实线图示出的齿部71的高度L4b的值比由图4(a)中的长双点划线图示出的齿部的高度L4a的值大。另外,如图4(b)所示,即使弹性部27弹性变形从而由于扭矩而对角地倾斜,阳接触部9的左端也不与弹性部27产生接触。
与传统的接合端子相比较,对于接合端子1,齿部71形成为从弹性部27在横向上的另一端的端部延伸到该端部附近的部分,并从而能够减小阳接触部从横向上的一端突出的突出长度。
即,如图2所示,当将第二接合端子1A(右手侧的接合端子)的阳接触部9插入到第一接合端子1(左手侧的接合端子)的主体部7内、并且使插入的阳接触部9与第一接合端子1的阴接触部11接合时,齿部71位于弹性部27的端部(右手侧上的端部)处,并从而与传统的接合端子相比较,能够减小阳接触部9的突出长度的值(能够减小图2中的尺寸L2的值)。
此外,对于接合端子1,齿部71形成为球冠状,并且另外,当在板簧状的弹性部27的厚度方向上观看该板簧状的弹性部27时,齿部71形成为具有中心角大于180°的弓形。因此,齿部71的顶点73与阳接触部9可靠地产生接触,并且阴接触部11与阳接触部9可靠地互相产生接触。
而且,如上所述,在接合端子1中,即使当阳接触部9与阴接触部11接触时,弹性部27由于在弹性部27中产生的扭矩而弹性变形,齿部71也突出到充分防止阳接触部9的顶端与弹性部27干涉的高度,并从而齿部71仅与阳接触部9可靠地产生接触。
即,由于图4(a)所示的尺寸L4b的值(根据该实施例的接合端子1的弹性部27的齿部71的突出高度)比尺寸L4a的值(传统的接合端子311的弹性部307的齿部305的突出高度)大,所以即使弹性部27弹性变形并且扭转,也能够防止阳接触部9与弹性部27在除了齿部71之外的部分互相干涉,如图4(b)所示。
注意,在上述描述中,齿部71形成为通过将圆的一部分切除而得到的形状。然而,如图5(a)和5(b)所示,可以将齿部71形成为通过切除长圆或椭圆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形状。
本申请基于2012年7月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150264并且要求其优先权,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实现了能够提供一种接合端子的效果,该接合端子通过将板状金属基材形成为预定形状、并且使形成为预定形状的板状金属基材经受弯曲加工而制成,与传统的接合端子相比较,该接合端子能够减小阳接触部从横向上的一侧上突出的突出长度的值。

Claims (3)

1.一种接合端子,该接合端子通过将板状金属基材形成为预定形状并且使形成为所述预定形状的所述基材经受弯曲加工而制成,该接合端子包括:
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为矩形筒状;
阳接触部,该阳接触部从第一侧壁部突出,该第一侧壁部是所述主体部在横向上的一侧上的侧壁部;
阴接触部,该阴接触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内部,并且该阴接触部包括板簧状的弹性部,该弹性部在其上形成有齿部,其中,所述齿部形成为从所述弹性部在所述横向上的另一侧上的端部延伸到所述端部附近的一部分,并且其中,在所述弹性部在所述横向上的另一侧上的端部处,其上形成有所述齿部的那部分比周围部分升起的更高;以及
狭缝,该狭缝设置在第二侧壁部处,该第二侧壁部处是所述主体部在所述横向上的所述另一侧上的侧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端子,其中
所述齿部形成为球冠状,并且所述球冠的顶点位于所述弹性部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合端子,其中
当另一个接合端子的阳接触部与所述阴接触部接合时,即使所述弹性部由于在所述弹性部中产生的扭矩而变形,所述齿部也以充分避免所述另一个接合端子的所述阳接触部的顶端与所述弹性部干涉的高度突出。
CN201380035731.3A 2012-07-04 2013-06-13 接合端子 Pending CN1044289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0264A JP2014013678A (ja) 2012-07-04 2012-07-04 ジョイント端子
JP2012-150264 2012-07-04
PCT/JP2013/066311 WO2014007042A1 (ja) 2012-07-04 2013-06-13 ジョイント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8959A true CN104428959A (zh) 2015-03-18

Family

ID=49881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5731.3A Pending CN104428959A (zh) 2012-07-04 2013-06-13 接合端子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11439A1 (zh)
JP (1) JP2014013678A (zh)
KR (1) KR20150027298A (zh)
CN (1) CN104428959A (zh)
DE (1) DE112013003383T5 (zh)
WO (1) WO20140070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68301A (ja) * 2012-02-16 2013-08-29 Yazaki Corp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93367A (ja) * 1995-04-21 1996-11-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相互接続用端子
JP2002124333A (ja) * 2000-10-18 2002-04-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05166523A (ja) * 2003-12-04 2005-06-23 Yazaki Corp 車載多重通信用終端回路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512Y2 (zh) * 1984-10-12 1990-03-08
JP2002075515A (ja) * 2000-08-24 2002-03-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及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93367A (ja) * 1995-04-21 1996-11-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相互接続用端子
JP2002124333A (ja) * 2000-10-18 2002-04-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05166523A (ja) * 2003-12-04 2005-06-23 Yazaki Corp 車載多重通信用終端回路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3003383T5 (de) 2015-03-26
KR20150027298A (ko) 2015-03-11
US20150111439A1 (en) 2015-04-23
WO2014007042A1 (ja) 2014-01-09
JP2014013678A (ja) 2014-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85334B1 (en) Multi-contact terminal fitting
CN103608974B (zh) 插座触头
US7419411B2 (en) Exposed-spring female terminal
US20100029146A1 (en) Socket contact
US9490563B2 (en) Femal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ea
US9281575B2 (en) Terminal
EP1919036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ing method
JP2016091767A (ja) コネクタ
WO2014185299A1 (ja) 接続端子
JP6084898B2 (ja) 接続端子
WO2019111320A1 (ja) 端子
EP2894723A1 (en) Female terminal
CN105284011A (zh) 阴端子
WO2017022483A1 (ja) 端子
US7201617B2 (en) Female terminal
US9496636B2 (en) Female terminal having opposed first and second pluralities of resilient pieces, with each resilient piece having a free end and a contact portion near the free end
CN104428959A (zh) 接合端子
JP6447272B2 (ja) 端子金具
CN105940565B (zh) 阴端子
CN104756322A (zh) 阳端子
JP7435362B2 (ja) 端子金具および連鎖端子
EP2575215B1 (en) Terminal fitting
EP2859622B1 (en)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WO2014112507A1 (ja) 端子
JP2014225388A (ja) 雄端子金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