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2074A - 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2074A
CN104422074A CN201410051127.6A CN201410051127A CN104422074A CN 104422074 A CN104422074 A CN 104422074A CN 201410051127 A CN201410051127 A CN 201410051127A CN 104422074 A CN104422074 A CN 104422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human body
temperature
test section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11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糸井川高穗
上田贵郎
伊藤诚
小松佑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422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20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3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not covered by group F24F2110/00
    • F24F2130/20Sunligh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管室内的明暗如何都能够检测人体来准确地控制空气调节等的空气调节器。由摄像元件(131)拍摄室内的图像,由第1检测部检测人体。由温度检测元件(132)进行室内的温度检测,由第2检测部检测人体。第3检测部,通过摄像部检测照度。第1控制部,在由第3检测部检测出的照度为第1基准值以上时,基于由第1检测部进行的人体检测来控制空气调节。第2控制部,在由第3检测部检测出的照度小于第1基准值时,基于由第2检测部进行的人体检测来控制空气调节。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作为本发明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有日本特开2001-355898号公报(专利第4106857号(专利文献1))。在该公报中记载了“在主体10配设能够拍摄房间的模样的图像传感器1”(参照说明书摘要)。 
另外,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有日本特开2010-266188号公报(专利文献2)。在该公报中,记载如下: 
“一种由基于根据所希望的设定温度而设定的控制目标值进行空气调节控制的空气调节器200和其控制器100组成的空气调节系统,空气调节器200具备:存储部、人体探测单元、使用者判定部、控制指标决定部、和空气调节控制部,根据人体探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以及使用者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决定是将根据由控制器的特征设定单元所设定的个人的舒适性特征而计算出的控制补正值与所希望的设定内容相加来作为控制目标值,还是将室内整体的舒适性作为控制目标值”(参照说明书摘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1-355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10-2661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由图像传感器对房间的模样进行拍摄。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人体探测单元。 
但是,在采用了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等的通常的摄像元件中,仅限于室内明亮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才能够根据所 拍摄的图像来确定人体的位置等。另外,通过由温度检测元件来检测室内的温度,也可对人体的位置等进行检测。该情况下,即使室内变暗,也能够检测人物。但是,基于所拍摄到的图像检测人体位置等这一情况,与通过温度检测来检测人体的位置等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正确地检测人体的位置等。 
因而,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检测人体的位置等来准确地控制空气调节等的空气调节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为,具备:摄像部,其对室内的图像进行拍摄;第1检测部,其基于由所述摄像部拍摄的图像对人体进行检测;温度检测部,其进行室内的温度检测;第2检测部,其基于由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来检测人体;第3检测部,其检测室内的照度;第1控制部,其在由所述第3检测部检测出的照度为第1基准值以上时,基于由所述第1检测部进行的人体检测来对空气调节进行控制;和第2控制部,其在由所述第3检测部检测出的照度小于第1基准值时,基于由所述第2检测部进行的人体检测来对空气调节进行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检测人体的位置等来准确地控制空气调节等的空气调节器。 
上述之外的课题、构成以及效果,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便能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外观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切断的纵剖面图。 
图3是说明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摄像元件、温度检测元件的朝向在水平方向上进行驱动的机构的一例的说明图。(a)~(c)分别示出不同示例。 
图4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摄像元件的水平方向的朝向的移动和视野角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摄像元件的上下方向的视野角进行说明的说明图。(a)是表示从室内机的侧方观看的摄像元件的视野角的图,(b)是表示由摄像元件拍摄的室内的图像的示例的图。 
图6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温度检测元件的垂直方向的视野角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温度检测元件的水平方向的视野角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由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温度检测元件进行30次温度检测时的视野角150°的范围内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分布的矩阵。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控制系统的电连接的方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摄像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温度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人体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基于图像的人体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基于图像的人体检测处理进行详细说明的说明图。(a)~(c)是针对x、y、z的值的求取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基于温度的人体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基于利用图像进行的人体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采用第1温度进行的 空气调节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采用第2温度进行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采用第3温度进行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照明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22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照明控制处理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3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照明控制处理的其他例进行说明的房屋的室内的纵剖面图。 
图24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照明控制处理的其他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25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照明控制处理的其他例进行说明的时序图。 
图26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照明控制处理的其他例进行说明的房屋的室内的俯视图。 
图27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的照明控制处理的其他例进行说明的房屋的室内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附图进行说明。 
<装置的整体构成> 
图1是本实施例涉及的空气调节器1的外观构成的说明图。空气调节器1,是采用例如热泵技术等进行制冷等的室内的空气调节的装置。空气调节器1,大致区分来看,由如下部件组成:被设置在室内的墙壁等的室内机100;设置在屋外等的室外机200;以及用于通过红外线通信等与室内机100进行通信并由用户对空气调节器1进行操作的遥控器Re。当设置空气调节器1时,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通过冷媒配管(未图示)进行连接。另外,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通过通信缆线(未图示)进行连 接,能够彼此进行通信。 
遥控器Re由用户操作,对室内机100的遥控接收部342(图9)发送红外线信号。该信号的内容,是运转请求、设定温度的变更、计时器、运转模式的变更、停止请求等的各种指令。 
空气调节器1,基于这些信号至少能够进行室内的制冷、制热、除湿等。另外,也可以具备空气净化等、其他空气调节的功能。 
即,空气调节器1能够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各种调整。 
在室内机100的例如长度方向中央部的下部,设置摄像元件131并将室内侧作为摄像侧。作为摄像元件131,可以采用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进而,在室内机100的前面面板111的例如长度方向中央部的下部,设置温度检测元件132并将室内侧作为温度检测侧。作为温度检测元件132,可以采用例如热电堆(thermopile)。关于与摄像元件131、温度检测元件132有关的详细结构,见后述。 
图2是将室内机100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切断的纵剖面图。室内机100的筐体底部112,收纳有热交换器113、送风风扇114、过滤器115等的内部结构体。 
热交换器113具有多根传热管116,被构成为使通过送风风扇114吸入室内机100内的室内空气与在传热管116中流通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并对该空气进行冷却或者加热等。另外,传热管116,与上述的冷媒配管(未图示)连通,构成公知的冷媒循环(未图示)的一部分。送风风扇114能够调节风速。 
左右风向板121,其基端侧以在室内机100下部设置的旋转轴(未图示)为支点通过左右风向板用电机343(图9)进行正反旋转。而且,左右风向板121的前端侧朝向室内侧,由此左右风向板121的前端侧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摆动地进行工作。 
上下风向板122,以在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设置的旋转轴(未图示)为支点通过上下风向板用电机344(图9)进行正反旋转。由此,上下风向板122的前端侧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地进行工作。 
前面面板123被设置为覆盖室内机100的前面,能以下端部的旋转轴(未图示)为支点通过前面面板用电机345(图9)进行正反旋转。其中, 前面面板123也可以不进行旋转动作,而是被固定在室内机100的下端。 
室内机100,通过送风风扇114的旋转,从而经由空气的吸入口124以及过滤器115而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室内机100内,该空气由热交换器113进行热交换。从而,该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13而被冷却或者被加热。该热交换后的空气被导向吹出风路125。进而,被导向吹出风路125的空气,从空气的吹出口126被送出到室内机100外部来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并且,该热交换后的空气在被从吹出口126向室内吹出时,其水平方向的风向通过左右风向板121而被调节,其上下方向的风向通过上下风向板122而被调节。 
此外,空气调节器1具备:对冷媒进行压缩的压缩机、对高压的冷媒进行减压的膨胀阀、对冷媒的流路进行切换的四通阀、和对外部空气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室外机200的热交换器等装置,但由于这些装置构成、作用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图示、说明。 
<摄像元件、温度检测元件的详细说明> 
图3是说明在水平方向上对摄像元件131、温度检测元件132的朝向进行驱动的机构的示例的说明图。摄像元件131与温度检测元件132,通过不同的驱动机构分别被独立驱动,但由于其机构类似,因此在图3中,仅对分别驱动摄像元件131和温度检测元件132的步进电机赋予不同的符号,其他机构部件,为了方便附加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摄像元件131,例如从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下部的吹出口126附近对室内的图像进行拍摄,从而能够进行从吹出口126侧起的室内图像的拍摄。另外,温度检测元件132也例如从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下部的吹出口126附近对室内的温度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对从吹出口126侧起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检测。 
图3的(a)~(c)分别表示不同的机构的示例。在任一示例中,摄像元件131(温度检测元件132)都被安装在安装构件141。虽然在图1的示例中,摄像元件131和温度检测元件132在水平方向上并列配置,但也能够进行上下配置等、以各种位置关系进行配置。安装构件141通过步进电机142a(142b)而被驱动,从而摄像元件131(温度检测元件132)的摄像侧(温度检测侧)的水平方向的朝向成为可变(基于摇头控制而可 变)。 
图3(a)是安装构件141和步进电机142a(142b)被直接连结的示例。图3(b)是安装构件141和步进电机142a(142b)经由臂部133而被连结的示例。图3(c)是安装构件141和步进电机142a(142b)经由相互咬合的齿轮134、135而连结的示例。如这些示例所示,基于步进电机142a(142b)驱动安装构件141的驱动机构能够构成为多种形式。 
图4是对摄像元件131的水平方向的朝向的移动和视野角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是从垂直上方侧观看室内机100以及设置了该室内机100的室内的概念图,图4的上侧成为安装了该室内机100的墙壁侧,下侧成为安装了室内机100的室内的室内机100前方侧的空间。 
在该示例中,摄像元件131的水平方向的视野角大约为60°。从而,若在摄像元件131的水平方向的朝向为正对面(方向311)时由摄像元件131进行拍摄,则能够进行箭头312的范围内的室内图像的拍摄。另外,若从朝向311使摄像元件131的朝向朝着室内机100向右移动例如45°,在方向313的朝向进行拍摄,则能够进行箭头314的范围内的室内图像的拍摄。进而,若从朝向311使摄像元件131的朝向朝着室内机100向左移动例如45°,在方向315的朝向进行拍摄,则能够进行箭头316的范围内的室内图像的拍摄。由此,在本例中能够以合计约150°的视野角(从方向317至方向318的范围)对设置了室内机100的室内进行拍摄。 
另外,能够在箭头312的范围和箭头314的范围一部分(大约15°的范围)重叠的范围内来获取图像,同样地,能够在箭头312的范围和箭头316的范围一部分(大约15°的范围)重叠的范围内来获取图像。 
在此,为了以上述的约150°的视野角来拍摄室内的图像,只要在从方向313至方向315为止的范围内在水平方向上变动摄像元件131的朝向即可。 
摄像元件131,如图2所示,以规定角度斜向下拍摄图像。即,如图2所示,摄像元件131的方向322,相对于水平方向321向下侧偏离规定角度。 
图5是针对摄像元件131的上下方向的视野角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5(a)是表示从室内机100的侧方观看的摄像元件131的视野角的图,图 5(b)是表示由摄像元件131拍摄的室内的图像337的示例的图。符号331是设置了室内机100的墙壁,符号332是室内的天花板,符号333是室内的地板333,符号334是室内机100的前方的墙壁,符号335是从室内机100观看时右侧的墙壁,符号336是从室内机100观看时左侧的墙壁。 
然后,如图5(a)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示例中,摄像元件131的上下方向的视野角为45°。并且,该视野角的范围,为与天花板332平行的方向338和从该方向338向下侧呈45°角度的方向339之间的范围。在该情况下,在图像337中,室内机100的前方的墙壁334映照的范围的高度为a,天花板332映照的范围的高度为b。 
温度检测元件32是例如横×纵为1×1像素、1×4像素、或者1×8像素的热电堆,以下以1×8像素为例进行说明。温度检测元件32的各像素,在本例中,水平方向的视野角为约5°,垂直方向的视野角为约5.6°。 
图6是针对温度检测元件32的垂直方向的视野角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横轴的“距离”表示与室内机100之间的距离,纵轴的“高度”表示从室内的地板333起的高度。图6中的带圆圈的数字,分别与温度检测元件32的纵向的8个像素对应。即,带圆圈数字1~8,分别与温度检测元件32的纵向下部起的像素1~8对应。即,温度检测元件32的纵向下部起的像素1~8各自的视野角分别用带圆圈数字1~8表示。由于一个像素的垂直方向的视野角α为约5.6°,温度检测元件32的纵向的视野角为8个像素,因此总计为约45°。另外,在该纵向上总计45°的视野角的上侧的界限线341与天花板332平行。 
图7是针对温度检测元件132的水平方向的视野角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7是从上面观看温度检测元件132的水平方向的视野角的图。一个像素的水平方向的视野角β为约5°。并且,温度检测元件32,一边通过步进电机142b(图9)的驱动在水平方向上逐次改变5°的朝向,一边进行30次的温度检测。这样,由30次的温度检测能够得到在水平方向上合计约150°的视野角。在图7中,(1)~(30),分别与该30次的温度检测的第1次~第30次的温度检测的视野角对应。另外,在图7中,还示出与温度检测元件132的约150°的视野角对应的、摄像元件131的视野角。即,参照图4示出的视野角的范围314、312、316也重叠地示出。 
图8是表示由温度检测元件132如上述那样进行30次温度检测时的视野角150°的范围内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分布的矩阵。图8中,在横轴示出了符号1~30,这与图7的(1)~(30)分别对应。另外,示出了纵轴的符号1~8,这些符号1~8分别与图6的带圆圈数字1~8对应。并且,矩阵361中的、这30×8个总计240个的各区域362,分别表示与图6的垂直方向的带圆圈数字1~8、图7的水平方向的(1)~(30)对应的从温度检测元件132观看的方向的检测温度。 
另外,图8还示出与参照图4示出的视野角的范围314、312、316分别对应地由摄像元件131拍摄的图像314a、312a、316a、和矩阵361的各区域362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摄像元件131的水平方向的视野角150°、与温度检测元件132的水平方向的视野角150°范围一致。并且,摄像元件131的上下方向的视野角45°(图5)、和温度检测元件132的上下方向的视野角45°(图6)范围一致。因此,在图像314a、312a、316a的图像上的某个位置,能够确定该温度分布位于各区域362的哪一个。 
<控制系统的构成> 
图9是表示空气调节器1的控制系统的电连接的方框图。控制装置341,以微型计算机为中心而被构成,是对空气调节器1进行集中控制的装置。在控制装置341,经由规定的接口连接摄像元件131和温度检测元件132。另外,在控制装置341,经由规定的接口连接:接收来自遥控器Re的红外光的遥控接收部342;驱动左右风向板121的左右风向板用电机343;和驱动上下风向板122的上下风向板用电机344。进而,在控制装置341经由规定的接口连接:驱动前面面板123的前面面板用电机345;和驱动送风风扇114的送风风扇电机346。在此基础上,在控制装置341,经由规定的接口连接:驱动摄像元件131的步进电机142a;驱动温度检测元件132的步进电机142b;和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控制装置347。通信控制装置347,通过例如红外线通信、无线通信等能够与外部进行通信。 
存储部351,是由控制装置341存储各种信息的易失性以及非易失性的各存储装置。摄像控制部352~第3控制部359,表示由控制装置341实现的各功能,关于其详细说明见后述。 
<控制系统进行的控制的内容> 
如果由空气调节器1对作为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的人体进行检测,则根据该人体所存在的位置等,通过空气调节器1可进行适当的空气调节。这种情况下,作为检测人体的单元,存在:基于由摄像元件131检测出的图像来检测人体的单元;和基于由温度检测元件132检测出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单元。 
其中,若采用基于由摄像元件131检测出的图像来检测人体的单元,则与基于温度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正确地确定人体的位置等。在该情况下,还能对人体头部的横宽/纵宽、肩宽、头部中心位置、头与肩的位置、身高、穿衣量、皮肤表面温度等人体的特征量进行检测,识别各个人物来进行个人认证,从而进行空气调节器1的精致的空气调节控制。但是,在采用一般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等作为摄像元件131的情况下,仅限于室内明亮至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才能够检测人体。 
另一方面,在基于由温度检测元件132检测出的温度来检测人体的情况下,与基于图像来检测人体的情况相比,无法正确确定人体的位置等。 
但是,该情况下,与基于图像检测人体的情况不同,即使室内暗也能够检测人体。 
从而,在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1中,在室内明亮至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基于由摄像元件131检测出的图像来检测人体,并基于其结果来控制空气调节。另一方面,在室内变暗了的情况下,也能基于由温度检测元件132检测出的温度来检测人体,并基于其结果来控制空气调节。从而,提供一种不管室内的明暗都能够检测人体来准确控制空气调节等的空气调节器1。以下,针对其详细控制进行说明。 
(摄像处理) 
图10是针对采用摄像元件131的摄像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通过摄像元件131进行的室内的摄像每隔规定时间t1(列举5分钟等为一例,能够根据控制目的灵活使用)进行。即,摄像控制部352(图9),在上次的摄像元件131进行的摄像处理结束后(从通过后述的步骤S11而存储的上次的时刻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1时(S1的“是”),对步进电机142a进行控制来驱动安装构件141。并且,由此,摄像控制部352以例如一定 的角速度开始摄像元件131的水平方向的朝向的移动(S2)。该动作从例如图4所示的朝向318侧向朝向317侧而开始进行。并且,摄像控制部352,在摄像元件131的朝向到达了方向315时(S3的“是”),根据需要暂时停止等来由摄像元件131进行摄像,将图像数据作为左图像316a(图8)存储在存储部351(图9)(S4)。接着,在摄像元件131的朝向到达了方向311时(S5的“是”),摄像控制部352根据需要暂时停止等来由摄像元件131进行摄像,图像数据作为正面图像312a(图8)存储在存储部351中(S6)。接着,在摄像元件131的朝向到达了方向313时(S7的“是”),摄像控制部352根据需要暂时停止等来由摄像元件131进行摄像,将图像数据作为右图像314a(图8)存储在存储部351中(S8)。 
然后,如图4所示,在摄像元件131的朝向达到了方向313时,对步进电机142a的旋转方向进行逆转,从方向313朝着方向318开始摄像元件131的水平方向的朝向的变动(S9)。在摄像元件131从该方向313朝着方向318移动的期间,也可以不由摄像元件131进行摄像。并且,在摄像元件131的朝向返回到了方向315时(S10的“是”),将该时刻存储在存储部351中,停止步进电机142a(S11),并返回。时刻的存储也可以在将图像数据作为“右图像”存储在存储部351中之后(S8)的时间点的时刻进行。 
另外,上述的规定时间t1的经过,既可以通过遥控器Re的操作,仅在使空气调节器1工作的时间内进行判断,也可以在还包含不使空气调节器1工作的时间在内的所有时间进行判断(在该情况下,即使空气调节器1不工作,也会使摄像元件131等工作)。由以上的说明明显可知,由摄像元件131、步进电机142a、摄像控制部352等,实现本发明的“摄像部”。 
(温度检测处理) 
图11是针对采用了温度检测元件132的温度检测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首先,由温度检测元件132进行的室内摄像每隔规定时间t2(列举5分钟等作为一例,可以根据控制目的灵活使用)而进行。即,摄像控制部352(图9),在上次摄像元件131的摄像处理结束后(从通过后述的步骤S29存储的上次的时刻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2时(S21的“是”),温度检测控制部353对步进电机142b进行控制。并且,通过该控制,摄 像控制部352,使温度检测元件132的温度检测侧转向在图7中最靠近方向318侧的(1)的朝向(S22)。然后,温度检测控制部353,根据需要在该朝向停止了步进电机142b的动作之后,进行温度检测(S23)。然后,温度检测控制部353,将该检测温度信息存储在存储部351(S24)。在此,如上所述,温度检测元件132由于是纵×横为8×1的热电堆,因此该8个元件的各检测温度的检测温度信息被存储。接着,温度检测控制部353,使温度检测元件132的温度检测侧转向接下来的朝向(S25)。然后,温度检测控制部353,与S23同样地进行温度检测(S26)。温度检测控制部353,将该检测温度信息存储在存储部351中(S27)。由此,在(30)的朝向的温度检测尚未结束时(S28的“否”),温度检测控制部353反复步骤S25以后的处理,进行(1)~(30)的所有朝向的温度检测。(30)的朝向的温度检测结束时(S28的“是”),将该时刻存储在存储部351中,停止步进电机142b(S29),结束图11的处理。通过以上处理,从而能够获取图8的温度分布的矩阵361。即,由摄像元件131、步进电机142b、温度检测控制部353等,实现本发明的“温度检测部”。 
另外,图10的摄像处理和图11的温度检测处理独立执行。但是,在采用由摄像元件131拍摄的图像、和由温度检测元件132检测出的温度来控制空气调节的情况下,许多情况下,优选使两者的定时在某种程度上同步。即,优选通过摄像处理以全视野角进行1次摄像的动作、和通过温度检测处理以全视野角进行1次温度检测的动作,同时并行进行,或者至少使两者的定时极其接近。 
(人体检测处理以及空气调节控制处理) 
图12是针对控制装置341执行的人体检测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通过上述的图10、图11的处理,分别每隔时间t1、t2获取的室内的图像以及温度的信息,被储存在存储部351(也可以作为仅储存过去的规定次数为止的信息,而将在其之前的信息删除)。 
首先,在通过图10的摄像处理新进行了摄像处理时(S31的“是”),第1检测部354(图9),读出通过图10的处理而在存储部351中储存的图像,基于该图像进行室内的人体的检测(S32)(详细后述)。另外,在通过图11的温度检测处理新进行了温度检测处理时(S33的“是”), 第2检测部355(图9),读出通过图11的温度检测处理而在存储部351中储存的温度的信息,并基于该温度的信息,进行室内的人体的检测(S34)(详细后述)。 
图13是针对控制装置341执行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在此,首先,第3检测部356(图9),基于由摄像元件131拍摄的图像检测室内的明亮度(摄像元件131的照度)(S41)。然后,在该照度为基准值a(第1基准值)以上时(S42的“是”),第1控制部357,基于S32的根据室内图像进行的人体检测,控制空气调节器1的空气调节(S43)(详细后述)。另外,在照度小于基准值a时(S42的“否”),第2控制部358,基于S2的根据室内温度进行的人体检测,控制空气调节器1的空气调节(S44)(详细后述)。 
图10的摄像处理,不管室内的明亮度如何,至少在空气调节器1的工作过程中都持续进行。另一方面,在图13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中,在图像的照度小于基准值a时(S42的“否”),即,在室内暗而难以采用图像进行人体检测的情况下,基于采用室内温度进行的人体检测,对空气调节器1的空气调节等进行控制(S44)。所谓室内暗而难以采用图像进行人体检测的状况,是指夜里,且室内的照明未点亮之类的状况,通常是家人就寝之类的状况。在这样的状况下,难以基于图像检测人体。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也继续进行图10的摄像处理,是因为即使就寝过程中,也存在如厕等、使照明突然点亮室内变亮的情况,因此使得能迅速应对该状况。即,为了在夜间突然照明点亮时,能够立即采用图像进行人体的检测(S32)。 
另外,在室内明亮的情况下(照度为基准值a以上的情况下(S42)),如果也将采用温度进行的人体检测的结果用于空气调节的控制等,则温度检测控制部353也可以进行图11的温度检测处理。在该情况下,不管室内明暗如何,都能够基于温度的信息进行室内的人体检测(S34)。另一方面,在室内明亮的情况下(照度为基准值a以上的情况(S42)),温度检测控制部353也可以不进行图11的温度检测处理。在此情况下,不进行基于温度信息的室内人体检测(S34)。以下,针对图12、图13的各处理详细进行说明。 
(基于图像的人体检测处理) 
接着,针对上述的基于图像检测人体的处理(S32)进行说明。图14是基于图像的人体检测处理(S32)的子程序的流程图。首先,第1检测部354(图9),根据由图10的摄像处理获取的左图像316a、正面图像312a、右图像314a(图8)检测人体的位置(S51)。接着,第1检测部354,关于该检测出的人体的位置,从画面上的坐标系变换为实际空间的坐标系(S52)。由此,能够判定人体存在于室内的何处。由此,若判定人体的实际空间的坐标,则第1检测部354将该坐标的信息存储在存储部351中(S53)。 
图15是针对图14的基于图像的人体检测处理详细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在图14的处理的S52中,具体而言,通过以下的处理判定室内的人体的实际空间的坐标。首先,头部是具有比较不依赖于身高、性别的大小的人体部位。因此,第1检测部354,按每个由步骤S51检测出的人体,计算该人体的面部中心的位置,并且计算其头部的大小(纵向的长度)D0。 
图15(a)是表示摄像元件131的光轴P和垂直面S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如图15(a)所示,摄像元件131的光轴P,相对于水平面具有俯角ε。垂直面S,是与光轴P垂直,且通过人体391的面部中心的虚拟平面。距离L,是摄像元件131所具有的镜头(未图示)的焦点131a、与人体391的面部中心之间的距离。另外,设置室内机100的墙壁331与镜头的焦点131a之间的距离为Δd。 
图15(b)是表示在图像面拍摄的图像、与在实际空间存在的人体391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5(b)所示的图像面R,是通过摄像元件131所具有的多个受光元件(未图示)的平面。与所计算出的上述头部的大小D0对应的纵向的视角γy,由以下所示的式(1)表示。其中,式(1)中角度βy[deg/pixel],是每1个像素的视角(y方向)的平均值,是已知的值。 
【数学式1】 
γy=D0·βy…(1) 
这样一来,从摄像元件131所具有的镜头(未图示)的焦点131a至面部中心为止的距离L[m],若将一般的人的面部的纵向长度的平均值设为D1[m](已知的值),则由以下所示的式(2)表示。如上所述,俯角ε是上述镜头的光轴与水平面所呈的角度。 
【数学式2】 
L = D 1 &CenterDot; cos &epsiv; 2 tan ( &gamma; y / 2 ) . . . ( 2 )
图15(c)是表示从上述镜头的焦点至面部中心为止的距离L、与视角δx、δy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若将从图像面R的中心至图像上的面部中心为止的x方向、y方向的视角分别设为δx、δy,则δx、δy分别由以下所示的式(3)、式(4)表示。在此,xc、yc是图像内的人体391的人体中心的位置(图像内的x坐标、y坐标)。另外,Tx[pixel]是摄像画面的横向尺寸,Ty[pixel]是摄像画面的纵向尺寸,分别为已知的值。 
【数学式3】 
&delta; x = ( x c - T x 2 ) &times; &beta; x . . . ( 3 )
&delta; y = ( y c - T y 2 ) &times; &beta; y . . . ( 4 )
因此,实际空间中的人体中心的位置坐标,由以下所示的式(5)~ 式(7)表示。 
【数学式4】 
x=L·cosδy×sinδx…(5) 
y=L·cosδx×sin(ε-δy)…(6) 
z=Δd+L·cosδx×cos(ε-δy)…(7) 
即,该x、y、z的各值如图15所图示,根据x、y、z的值求出从室内机100的吹出口126侧观看的X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Y方向(图4的上下方向)、Z方向(与图4垂直的方向)的坐标。通过以上的处理,第1检测部354实现S52的处理。 
如以上所述,在此,针对基于图像检测人体的位置坐标的单元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通过人体检测进一步获取各种信息。例如,通过确定人体的位置,还能够检测在室内的人数。 
另外,也可以对头部的横宽/竖宽、肩宽、头部的中心位置、头与肩的位置、身高、穿衣量、皮肤表面温度、皮肤的颜色、色温、姿势等所检测的人体的特征量进行检测,将该特征量与识别信息建立关联地进行存储。这样,便能够识别各个人,追踪该各个人的移动。另外,在该情况下,根据人体的面部的特征量推定人体的年龄、性别,该信息也可以与上述识别标识建立关联地进行存储。所谓面部的特征量,是指面部的横宽/纵宽、面部的轮廓、眼睛的位置、眼睛尺寸、眉毛位置、眉毛的尺寸、眼睛和眉毛的位置、鼻子的位置、鼻子的尺寸、眼睛和眉毛以及鼻子的位置、嘴的位置、嘴的尺寸、眼睛和眉毛和鼻子以及嘴的位置、面部的明暗的布局、面部的表面温度、面部的颜色等。 
进而,也可以基于人体的位置以及大小的经时变化,来计算在室内者的移动量,并基于规定的时间内的移动量,计算在室内者的活动量。 
(基于温度的人体检测处理) 
接着,针对上述的基于温度检测人体的处理(S34)进行说明。图16是基于温度的人体检测处理(S34)的子程序的流程图。首先,人的体温,一般而言处于摄氏35度至37度的范围,在因疾病而发烧时,也存在高至42度以上的情况。因而,在进行图11的温度检测处理时(S61的“是”),第2检测部355(图9),判断在温度检测后所得到的矩阵361(图8)中是否存在与人的体温接近的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区域362(S62)。在矩阵361中,在上述示例中,存在纵向为1~8、横向为1~30,合计240个区域362。其中,在存在与人的体温接近的规定的温度范围内的区域362的情况下(S62的“是”),第2检测部355,推定检测出了人体,将该区域362的坐标(纵向为几号,横向为几号)的信息与温度的信息一起进行存储(S63)。 
(基于采用图像进行的人体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 
接着,针对基于采用图像进行的人体检测来控制空气调节的处理(S43)的示例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基于采用图像进行的人体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S43)的一例的子程序的流程图。空气调节器1具备摇摆功能:对左右风向板121进行驱动,使从吹出口126吹出的空气的水平方向的朝向通过摇头来往返运动式地可变。另一方面,由于能够通过图14的处理获取室内的人体的坐标信息,因此从吹出口126侧观看,能够判断在哪个方向存在人体。 
因而,在图17的示例中,根据从吹出口126侧观看的人体的方向来控制摇摆功能。即,第1控制部357(图9),在使从吹出口126吹出的空气的水平方向的朝向通过摇头来往返运动式地可变的摇摆功能被执行时(假设在该情况下被设定的、从吹出口126吹出的空气的风速为S1)(S71的“是”),判断空气从当前的吹出口126吹出的方向是否朝向人体被检测出的方向(通过根据图16的最新处理所得到的矩阵361而由S63得到的信息,能够判断方向)(S72)。在该空气的吹出方向朝向人体被检测出的方向时(S72的“是”),第1控制部357,将从吹出口126吹出的空气的风速设定为比S1低的S2(S73)。之后,在该空气的吹出方向偏离人体被检测出的方向时(S72的“否”),使从吹出口126吹出的空气的风速还原为S1(S74)。 
根据该图17的处理例,能够防止从吹出口126吹出的冷风、暖风直接吹向室内的人,能够进行使人舒适的空气调节。 
另外,图17的处理,只不过是基于采用图像进行的人体检测来控制空气调节的处理(S43)的一例,此外,还能够基于采用图像进行的人体检测来对空气调节进行各种控制。例如,空气调节器1还具备摇摆功能:对上下风向板122进行驱动,来使从吹出口126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朝向通过摇头而往返运动式地可变。从而,与图17的处理同样地,在从吹出口126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朝向朝着室内的人体被检测出的方向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从吹出口126吹出的空气的风速从S1降低至S2。另外,还能够进行以下等控制:基于采用图像进行的人体检测来判断室内的人的活动量,在活动量多的情况下,提高设定温度,在活动量少的情况下,降低设定温度。 
(基于采用温度进行的人体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 
接着,针对基于采用温度进行的人体检测来控制空气调节的处理(S44)的多个示例进行说明。该基于采用温度进行的人体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S44),如上所述在室内的明亮度(摄像元件131的照度)不足基准值a时被执行(S42的“否”,S44)。该状况,假设在夜里室内的照明未被点亮的情况,即通常家人就寝之类的情况。因此,以下的多个处理例的任一示例,都是适于在就寝中使用空气调节器1的情况的例子。 
图18是基于采用温度进行的人体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S44)的一例,是表示成为该处理的子程序的采用第1温度进行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的流程图。首先,本例中,由温度检测元件132对室内进行温度检测的区域范围,如上所述,在水平方向150°(图7)、垂直方向45°(图6)的视野角的范围内,该范围由矩阵361(图8)表示。 
第2控制部358,在由图16的处理检测出被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时(S81的“是”),进行如下这样的处理。首先,第2控制部358,针对由图16的处理进行的人体检测而在矩阵361中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判断与以前相比是否存在规定程度的变动(S82)。 
具体而言,例如,判断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的数目(推定为人体的一个或者多个区域362的总计面积)与以前(后述)相比,是否增加了基 准值b(第2基准值)以上。这是根据区域362的数目是否增加了c个以上、或者区域362的数目是否增加了c%以上等来判断的。 
或者,判断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的与以前相比不同的数目(推定为人体的一个或者多个区域362的总计面积)、即,以前和本次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的不重叠的区域数目。并且,判断该数目(面积)是否增加了基准值d(第3基准值)以上(区域362的数目是否增加了c个以上、或者是否增加了c%以上等)。 
在该情况下,针对矩阵361中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在存在规定程度的变动(增加了基准值b以上、或者基准值d以上)的情况下,如果是制冷中,则推定室内就寝的人正处于因炎热而难以入睡的状况时。 
即,如果人难以入睡,则有时会将被褥掀掉。该情况下,因体温而变暖和的被褥的里侧温度成为与体温接近的温度,对被掀掉而翻过来的被褥的里侧温度进行检测,该被暖和的被褥的里侧部分由图16的处理也被判定为人体(这样,与采用图像进行的人体检测(S32)相比,采用温度进行的人体检测(S34)在正确检测人体位置方面次之)。从而,在该情况下,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的数目(面积),与以前相比,增加了基准值b以上,在该情况下,能够推定人难以入睡辗转反侧。 
或者,如果人难以入睡辗转反侧,则人体位置与以前相比会改变。因此,以前和本次,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不重叠的数目改变。从而,在该数目(面积)增加了基准值d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推定人难以入睡辗转反侧。 
这些情况下,对以前和本次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的数目(面积)进行比较。该情况下的“以前和本次”是指,例如、上次(也可以设为上上次或其之前的那次)由图16的处理进行的人体检测、和本次由图16的处理进行的人体检测。 
并且,采用温度进行的人体检测,在每次重新进行温度检测时被执行(图12),由于温度检测处理每隔规定时间t2进行(图11),因此该比较判断每隔规定时间t2(例如5分钟)被执行。 
但是,在该情况下,通过仅一次的比较判断,在人只是翻身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误判断为难以入睡辗转反侧。在该情况下,在最近的过去规定 次数的比较判断(例如过去10次)中,如果被推定为人难以入睡辗转反侧的次数有一定次数(例如5次),则能够判断为不仅仅是翻身,而是实际上难以入睡而辗转反侧。 
然后,由图18的处理,针对在矩阵361中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判断为与以前相比存在规定程度的变动时(S82的“是”),在进行制冷运转时(S83的“是”),推定为因制冷效果不够,使得人因炎热而处于难以入睡状态。该情况下,第2控制部358,与在此以前相比,改变空气调节的控制(S84)。具体而言,第2控制部358,进行控制使制冷效果比在此之前提高。所谓提高制冷效果,是指:将成为空气调节控制目标的设定温度降低规定程度;将基于上述冷媒循环(未图示)的冷却能力提高规定程度;或者,使基于上述摇摆控制的风向集中在采用温度检测出人体的方向等。 
为了使基于摇摆控制的风向集中在采用温度检测出人体的方向,例如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即,通过上述的水平方向、上下方向的摇摆功能,仅在左右风向板121、上下风向板122的风向成为采用温度检测出人体的方向的情况下,使基于摇摆功能的风向变动变慢、或者暂时停止等。或者,也可以通过送风风扇114,仅使人体被检测出的方向与该方向之外的方向相比,风速提高。 
通过第1空气调节控制处理(图18),能够检测室内的人因炎热而处于难以入睡状态,能够提高制冷效果以便顺利入睡。 
图19是基于采用图像进行的人体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S44)的一例,是表示作为该处理的子程序的采用第2温度进行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的流程图。第2控制部358,在由图16的处理检测出被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时(S91的“是”),进行如下这样的处理。首先,第2控制部358,通过由图16的处理进行的人体检测,针对矩阵361中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判断与以前(后述)相比是否存在规定程度的温度变动(S92)。 
具体而言,例如,第2控制部358,针对矩阵361中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判断与以前相比本次温度是否降低或上升基准值e(第4基准值)以上(S93)。 
在由图16的处理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的温度降低基准值e以上的 情况下,能够推定为就寝中的人的表面温度因制冷过大或者制热不足而过度降低。 
另外,在由图16的处理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的温度上升基准值e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推定为就寝中的人的表面温度因制冷不足或者制热过大而过度上升。 
在该情况下进行比较的以前和本次的温度,例如按照如下方式进行。首先,如前所述,采用温度进行的人体检测,在每次重新进行温度检测时被执行(图12的S33的“是”),温度检测处理由于每隔规定时间t2而被执行(图11),因此该比较判断每隔规定时间t2(例如5分钟)被执行。进行比较的“本次”温度,是由每隔规定时间t2而被执行的最新的温度检测而得到的温度。另外,“以前”的温度,采用由规定次数前的温度检测得到的温度。所谓规定次数前的温度检测,可以是例如、20~30分钟程度之前(4~6次前)被检测的温度,也可以是在S44的处理开始执行最初的温度、即、熄灯之后最初被检测的温度。 
在温度降低或者上升基准值e以上时(S93的“是”),对空气调节进行控制,使制冷效果(制冷运转的情况)或者制热效果(制热运转的情况)向减少该温度降低或上升的方向提高或者降低(S94)。 
具体而言,是指:将成为空气调节控制的目标的设定温度降低或提高规定程度、将基于上述的冷媒循环(未图示)的冷却能力(制冷运转的情况)或者加热能力(制热运转的情况)提高规定程度等。或者,也可以使基于上述摇摆控制的风向集中在采用温度检测出人体的方向。为了使基于摇摆控制的风向集中在采用温度检测出人体的方向,能够采用与上述的第1空气调节控制处理的情况同样的单元。 
通过该第2空气调节控制处理,即使就寝中的人因制冷、制热的过与不足而感到冷或热,也能够控制成适当的空气调节来保持适当的温度。 
图20是基于采用温度进行的人体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S44)的一例,是表示作为该处理的子程序的采用第3温度进行的空气调节控制处理的流程图。第2控制部358,对由图16的处理得到的矩阵361的下方起规定数目的区域362进行确定(S101)。在该示例中,说明对矩阵361下方起第1~第3个区域362(图8的示例中,范围363的部分)进行确定 的示例。即,确定图8的纵列1~3、且横列1~30的合计90个区域362。如前所述,温度检测元件132的上下方向的视野角以规定角度朝向下侧(图6)。从矩阵361的下方起规定数目的区域362、在该示例中从下方起第1~第3个区域362,与检测出室内机100的附近下侧的温度的结果(图6的带圆圈数字1~3)对应。并且,这能够视为室内的地板333的温度检测。 
因而,第2控制部358,判断范围363的各区域362的最新检测温度(基于图16的处理的最新检测结果)(S102)。具体而言,能够求出范围363的各区域362的平均温度,并将该平均温度作为室内的地板333的温度。图18的处理还假设夜间家人就寝的状况。并且,通常,家人直接在地板333铺上被褥就寝,或者在地板333上的床上(家人躺在离地板333近的高度)就寝。从而,通过判断地板333的温度,能够判断躺在地板333或者离地板333近的高度的人的制冷或制热的过与不足。 
接着,第2控制部358,基于由该S103判断出的地板333的温度控制空气调节(步骤S103)。具体而言,将假设一般使就寝中的人舒适的温度、用户通过遥控器Re的操作设定的温度作为空气调节的目标温度,对制冷或者制热进行控制,使得由S103判断出的地板333的温度(例如范围363的平均温度)成为该目标温度。或者,与规定的基准值进行比较等,在地板333的温度低时,使目标温度变高,相反在地板温度高时使目标温度变低。或者,与规定的基准值进行比较等,在判断地板333侧的制冷或者制热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上下风向板122朝向下侧,某种程度地固定在地板33的方向,使冷风或暖风充分到达地板333侧。 
根据该第3空气调节控制处理,由于假设就寝中家人躺在地板333或者离地板333近的高度,因此不是单纯地基于室内温度而是基于地板333的温度,控制空气调节,从而能够对就寝中的人提供舒适的空气调节。 
图21是表示基于采用图像进行的人体检测的照明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22是针对照明控制处理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22所示,在设置了室内机100的室内,在天花板332设置对室内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400。该照明装置400,通过点亮电路410被点亮驱动,通过由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定用途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装置411来控制点亮、熄灭、照度等。 控制装置411连接通信控制装置412。该通信控制装置412,通过红外线通信、无线通信等能够与连接于控制装置341的通信控制装置347(图9)进行通信。 
通过上次的图16的处理,在根据温度检测出推定为人体的区域时(S111的“是”),第3控制部359,判断与以前(例如上次)的检测相比,是否存在规定程度的大小的变动(比S82更大的变动)(S112)。 
这是例如判断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的与以前(例如上次)相比不同的数目(推定为人体的一个或者多个区域362的合计面积)、即判断以前和本次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的不同部分的数目。并且,判断该数目(面积)是否增加了基准值f(比上述基准值d大的值)以上(区域362的数目是否增加了g个以上,或者是否增加了g%以上等)。 
并且,在增加了基准值f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推定室内就寝的人或许由于如厕等要起床、或者已起床。 
或者,也可以判断在本次检测中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位于与以前(例如上次)完全不同的位置,本次和以前在矩阵361上是否远离了规定距离以上。另外,也可以判断是否在以前(例如上次)的检测中存在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而在本次检测中不存在。 
在本次和以前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位于完全不同的位置,或者以前检测出被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但本次未检测出的情况下,能够推定室内就寝的人因如厕等而从就寝处移动走开了。 
这些情况下,与以前的检测相比,在存在规定程度的较大变动时(S112的“是”),第3控制部359,经由通信控制装置347、412向控制装置411输出指示将照明设备400点亮的控制信号(S113)。由此,控制装置411,经由点亮电路412对照明设备400进行点亮。 
根据该处理,能够检测出在室内就寝的人因如厕等而想要从就寝处移动、或者已移动的情况,并自动将照明设备400点亮。 
另外,也可以准备大小两个上述基准值f。即,如果与推定为人体的区域362的与以前(例如上次)相比不同的数目(面积)为较小的基准值f以上,则判断人由于如厕等开始活动想要从就寝处移动,将照明设备400的照度调暗地进行点亮。并且,之后,若该数目(面积)成为较大的基准 值f以上,则判断人因如厕等而实际已(正)从就寝处移动,将照明设备400的照度调亮地进行点亮。例如,如该示例那样,也可以对照明设备400的照度进行控制。 
接着,针对参照图21、图22说明的照明控制处理的其他示例进行说明。图23是针对照明控制处理的其他示例进行说明的房屋的室内的纵剖面图。图24是针对照明控制处理的其他示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25是针对照明控制处理的其他示例进行说明的时序图。 
在图23中,示出相邻的多个室内520a、520b、520c。间壁510a、510b是分别相邻的室内之间的间壁(设置了门扉等)。在由间壁510a、510b隔开的各室内520a、520b、520c,分别设置照明设备400(400a、400b、400c)(另外,上述的点亮电路412省略图示)。 
在各室内530(530a、530b、530c),分别设置室内机100(100a、100b、100c)。各室内机100的结构和基本动作,与上述的室内机100(空气调节器1)同样。在各室内机100,设置上述的控制装置341、通信控制装置347(通信部)。并且,各室内机100(的通信控制装置347),经由传送单元560(还包含无线通信)(通信部)可相互进行通信。另外,既可以对各室内机100分别准备上述的室外机200,也可以将1台室外机200与多台室内机100连接。 
传送单元560,可以采用空气调节机100专用的传送线,但例如,也可以采用大厦管理系统等中在机器之间的通信中使用的开放式网络技术。 
各室内机100,能够通过传送单元560相互对各自的人体等的检测信息进行收发来共享。这样,各室内机100,能够进行在各室内机100之间协作的控制。 
接着,针对各室内机100的控制装置341执行的照明控制处理进行说明。第3控制部359,判断在设置了本室内机100的室内530是否通过第1检测部354或者第2检测部355探测出人体520(S121)。在检测出人体520时(S121的“是”),第3控制部359对该室内530的照明设备400进行点亮(S122)。在未检测出人体520时(S121的“否”),第3控制部359,判断在与本室内530相邻的其他室内530照明设备400是否正点亮(S123)。在正点亮时(S123的“是”),第3控制部359将本 室内530的照明设备400熄灭(S124)。 
图25示出这种情况下的各室内530的室内机100的人体520的检测有无以及控制装置341对照明设备400(的控制装置411)的控制信号的接通、断开的定时。通过图24的处理,在各室内530检测出人体520时,将该室内530的照明设备400点亮。即使室内530未检测出人体520,也使本室内530的照明设备400继续点亮直至邻室530将照明设备400点亮为止。 
由此,能够在移动的人体520的周围,始终维持照明设备400的点亮。这样,由于伴随人体520的移动并不中断照明设备400地进行点亮,因此能够安全地在各室内530之间移动。 
图26是房屋的俯视图。图26的示例为,将参照图24、图25说明的空气调节器1的室内机100设置在各室内530(530a~530h)(各室内530的室内机100省略图示)。该房屋示出例如学校等这样的间壁多的房屋的例子。各室内530a~530h,按顺序在图26中从左向右排列,各室内530a~530h,与走廊522相邻,走廊522和各室内530(或者相邻的室内530之间),通过门扉523(523a~523i)的开闭从而人可进出。在各室内530设置照明设备400(400a~400h)。符号521的虚线箭头示出人的活动线路。 
该图26的情况下,也执行参照图24、图25说明的照明控制处理。从而,即使在例如一度从房间530a走出房间外,并进入房间530b的情况下,房间530a的照明设备400a也会在确认房间530b的照明设备400b已点亮之后进行熄灭,因此能够容易防止所有照明都熄灭。这时,由于照明设备400的点亮控制,是根据室内机100的上述那样的人体检测的信息来进行的,因此即使不新增加照明设备400用的特别控制系统也能够进行。 
另外,图27是房屋的俯视图。该房屋的示例,是例如将作为比较广阔的空间的室内530通过陈列柜、低间壁(符号531)隔开的购物中心,人体520如运动线路521那样移动。 
设置与各照明设备400(400a~400h)对应的、分别与该各照明设备400所对应的室内530内的各区域532(532a~532h)对应地对该各区域532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机100(图27中省略图示)。 
在图27的示例中,也执行上述的图24、图25的照明控制处理。即,如图24所示那样,第3控制部359,判断在设置了本室内机100的室内530是否通过第1检测部354或者第2检测部355探测出人体520(S121)。在检测出人体520时(S121的“是”),第3控制部359,将该室内机100对应的区域532的照明设备400点亮(S122)。在未检测出人体520时(S121的“否”),第3控制部359,判断在与本区域532相邻的其他区域532是否正将照明设备400点亮(S123)。在正点亮时(S123的“是”),第3控制部359将本区域532的照明设备400熄灭(S124)。 
图27的示例也能够在移动的人体周围始终维持照明设备400的点亮。这样,由于伴随人体的移动不中断照明设备400地进行点亮,因此能够安全地在室内530的各区域532之间移动。 
这样,根据参照图23~图27说明的照明控制处理,只要设置为可通过传送单元560在多个室内机100之间相互通信,便可由空气调节器1实现伴随人体的移动不中断照明设备400地进行点亮这样的图24、图25的处理。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1,在室内明亮至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基于由摄像元件131检测出的图像来检测人体,基于其结果控制空气调节。另一方面,在室内变暗的情况下,基于由温度检测元件132检测出的温度来检测人体,并基于其结果控制空气调节。这样,不管室内的明暗如何,都能够检测人体来准确控制空气调节等。 
另外,如前所述,图10的摄像处理,不管室内的明亮度如何,都至少在空气调节器1的工作过程中持续进行。在该情况下,在室内暗时(S42的“否”),也可以停止上述的摄像元件131的摇头移动(将摄像元件131的朝向固定为一个方向)。这样能够防止步进电机142a的劣化。 
当然,也可以即使在室内暗时(S42的“否”),也维持摄像元件131的摇头移动。在该情况下,在之后室内变明亮了时,能够迅速过渡至S43的处理。 
或者,在室内暗时(S42的“否”),在进行图10的摄像处理的情况下,仅判断摄像元件131的照度,不进行基于S32的图像的人体检测。原因在于,由于基于S32的图像的人体检测,在处理上需要时间(例如2~3 秒),因此处理变快。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说明本发明而作出的详细说明,并非限定于必须具备所说明的所有构成。另外,可将某个实施例的构成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例的构成,另外,还可在某个实施例的构成中增加其他实施例的构成。另外,关于实施例的构成的一部分,还可追加/删除/置换其他构成。 
另外,上述的各构成、功能、处理部、处理单元等,可以通过例如用集成电路进行设计等来以硬件实现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另外,上述的各构成、功能等,可通过由处理器对分别实现功能的程序进行解释并执行来由软件实现。实现各功能的程序、表格、文件等的信息,可以放在存储器、硬盘、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驱动器)等记录装置、或者IC卡、SD卡、DVD等的记录介质中。 
另外,控制线和信息线示出的是被认为说明上需要的线,不一定示出产品上的所有控制线和信息线。实际上也可以认为几乎所有构成都相互连接。 
符号说明 
1    空气调节器 
131  摄像元件(摄像部) 
132  温度检测元件(温度检测部) 
347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部) 
352  摄像控制部(摄像部) 
353  温度检测控制部(温度检测部) 
354  第1判定部 
355  第2判定部 
356  第3判定部 
357  第1控制部 
358  第2控制部 
359  第3控制部 
400  (400a~400h)  照明设备 
530  (530a~530h)  室内 
532  (532a~532h)  区域 
560  传送单元(通信部)。 

Claims (9)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摄像部,其对室内的图像进行拍摄;
第1检测部,其基于由所述摄像部拍摄的图像来检测人体;
温度检测部,其进行室内的温度检测;
第2检测部,其基于由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来检测人体;
第3检测部,其检测室内的照度;
第1控制部,其在由所述第3检测部检测出的照度为第1基准值以上时,基于由所述第1检测部进行的人体检测来对空气调节进行控制;和
第2控制部,其在由所述第3检测部检测出的照度小于第1基准值时,基于由所述第2检测部进行的人体检测来对空气调节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部,即使在由所述第3检测部检测出的照度小于所述第1基准值时,也继续所述第2检测部的检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控制部,根据在由所述温度检测部进行检测的区域范围内由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出人体的区域的变动,来改变空气调节的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控制部,在检测出人体的区域与以前的检测相比扩大第2基准值以上、或者检测出人体的区域的与以前的检测相比不同的范围扩大第3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改变空气调节的控制以比在此以前更提高制冷效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控制部,根据由第2检测部检测出的人体的温度的检测,来改变空气调节的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控制部,在由第2检测部检测出的人体的温度与以前的检测相比在本次的检测中降低或者上升第4基准值以上时,改变空气调节的控制以向减小该温度降低或者上升的方向提高或者降低制冷效果或者制热效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第3检测部检测出的照度小于第1基准值时,根据由所述温度检测部进行检测的区域范围内的图像中从下起规定幅度的范围内的图像的温度,改变空气调节的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3控制部,其根据在由所述温度检测部进行检测的区域范围内由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出人体的区域的变动,来输出对外部的照明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台室内机,该多台室内机分别具有:所述摄像部、所述第1检测部、所述温度检测部、所述第2检测部、所述第3检测部、所述第1控制部、所述第2控制部、以及所述第3控制部,
各所述室内机分别具有彼此进行通信的通信部,
各所述第3控制部,在由所述第1检测部或者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出人体时,对设置了具有该第3控制部的所述室内机的室内或者室内的区域所设置的所述照明设备进行点亮,之后,在检测不出所述人体,并且通过所述通信探测出在与所述室内或者室内的区域相邻的室内或者室内的区域通过所述人体的检测而该相邻的室内或者室内的区域所设置的所述照明设备被点亮时,将由本第3控制部点亮的所述照明设备熄灭。
CN201410051127.6A 2013-09-11 2014-02-14 空气调节器 Pending CN1044220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7926A JP2015055384A (ja) 2013-09-11 2013-09-11 空気調和機
JP2013-187926 2013-09-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2074A true CN104422074A (zh) 2015-03-18

Family

ID=52819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1127.6A Pending CN104422074A (zh) 2013-09-11 2014-02-14 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55384A (zh)
KR (1) KR20150030138A (zh)
CN (1) CN10442207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9281A (zh) * 2015-06-26 2015-09-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06500276A (zh) * 2016-12-05 2017-03-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模块和智能空调器
CN108474583A (zh) * 2016-03-22 2018-08-31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
CN112949347A (zh) * 2019-11-26 2021-06-11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人体姿势的风扇调节方法、风扇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6560B (zh) * 2017-09-30 2024-01-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采集设备、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19221244A1 (ja) * 2018-05-16 2019-11-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物体検知システム、センサシステム、空気調和システム、物体検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270634B1 (ko) * 2019-03-18 2021-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6447633B (zh) * 2023-04-21 2023-09-15 易集康健康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养生睡眠舱的温度调节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9942A (ja) * 1997-03-19 1998-09-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JP2004263964A (ja) * 2003-03-03 2004-09-24 Denso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CN1737445A (zh) * 2005-07-25 2006-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送风空调及智能送风方法
CN101739040A (zh) * 2008-11-13 2010-06-16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温度调节器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JP2010133692A (ja) * 2008-10-31 2010-06-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11226694A (ja) * 2010-04-19 2011-1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機器システム、情報管理システム、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9942A (ja) * 1997-03-19 1998-09-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JP2004263964A (ja) * 2003-03-03 2004-09-24 Denso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CN1737445A (zh) * 2005-07-25 2006-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送风空调及智能送风方法
JP2010133692A (ja) * 2008-10-31 2010-06-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1739040A (zh) * 2008-11-13 2010-06-16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温度调节器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JP2011226694A (ja) * 2010-04-19 2011-1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機器システム、情報管理システム、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9281A (zh) * 2015-06-26 2015-09-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04949281B (zh) * 2015-06-26 2018-02-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08474583A (zh) * 2016-03-22 2018-08-31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
CN108474583B (zh) * 2016-03-22 2019-05-21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
CN106500276A (zh) * 2016-12-05 2017-03-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模块和智能空调器
CN106500276B (zh) * 2016-12-05 2022-08-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模块和智能空调器
CN112949347A (zh) * 2019-11-26 2021-06-11 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人体姿势的风扇调节方法、风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55384A (ja) 2015-03-23
KR20150030138A (ko) 2015-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2074A (zh) 空气调节器
CN115095917B (zh) 空调
CN104422085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6322645B (zh)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方法
JP6068280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305207B2 (ja) 冷蔵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6408197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3912960B (zh)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305035B (zh) 空调机
US20110190945A1 (en) Air-conditioning control apparatus
CN103673089A (zh) 空气调节机
JP2015222173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3776099A (zh) 空调机
JP6349046B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5232421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3673210A (zh) 空调机及空调机的控制方法
CN105352028A (zh) 空调机以及空调机的控制方法
CN105020866A (zh) 空气调节机
CN106196276A (zh) 空调机
JP2018189360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6200282A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609718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5206483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90091527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WO2020035908A1 (ja) 空調装置、制御装置、空調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01

Address after: Hongkong aoteng Plaza No. 8 Chinese Kowloon Linze street 12 floor

Applicant after: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