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90881A - 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90881A
CN104390881A CN201410654601.4A CN201410654601A CN104390881A CN 104390881 A CN104390881 A CN 104390881A CN 201410654601 A CN201410654601 A CN 201410654601A CN 104390881 A CN104390881 A CN 104390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acid
sample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546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吉君
曲希玉
王伟明
张亚念
阴建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to CN20141065460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90881A/zh
Publication of CN104390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908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实验内容包括①干酪根、粘土矿物配比样品生成有机酸的热模拟实验、②泥页岩热演化有机酸生成的热模拟实验、③有机酸对致密砂岩、单矿物溶蚀作用的热模拟实验、④人工配比样品热模拟实验。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明确致密储层,特别是泥页岩储层溶蚀孔隙发育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建立有机酸生成的动力学及有机酸脱羧、溶蚀反应的热力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结合研究区的沉积埋藏史、热史、储层矿物组合特征等进行地质应用,实现不同地质时期次生溶蚀孔隙的发育情况的定量评价,为致密油勘探甜点区预测奠定基础。

Description

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关于定量表征泥页岩热演化过程中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勘探实践和实验研究证实,致密砂岩油的成功探区溶蚀现象普遍,溶蚀孔是致密油的主要赋存空间(王芙蓉等,2006;库丽曼等,2007;雷卞军等,2008;王艳忠等,2010;张富贵等,2010;贾承造等,2012)。对于泥页岩储层中的致密油,勘探程度还较低,有关溶蚀孔隙与含油性关系的研究还较少,目前致密砂岩油的勘探开发进程总体高于致密泥页岩油,受其影响,对致密储层溶蚀的实验研究主要针对致密砂岩。由于致密砂岩成分相对简单,目前有机酸溶蚀实验所选用的样品主要为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单矿物(Jordi and Jiwchar,2006;陈传平等,2008)或致密砂岩样品(杨俊杰等,1995)。泥页岩有别于致密砂岩,其高含量粘土矿物的普遍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对对溶蚀反应产生影响(Pittman et al.,1993;郭春清等,2003)。首先,粘土矿物可通过层间或表面酸位与有机酸阴离子相结合,形成亚稳定的络合体,从而减少地层流体中有机酸离子的浓度,抑制溶蚀作用的发生;另外粘土矿物通过表面酸位使有机酸根离子发生歧化或电 子云变形,最终致使脱羧基过程发生,使地层水中有机酸离子浓度下降,同样会使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受到抑制。泥页岩的溶蚀作用是在其生成有机酸的同时发生的。泥页岩生成有机酸后首先会对其自身所含长石、碳酸盐等矿物产生溶蚀,之后“过剩”的有机酸排出泥页岩。尽管目前有机酸生成实验所选样品有的为泥页岩(Barth et al.,1993;袁佩芳等,1996;卢焕勇等,1996;曾溅辉等,2007),但实验所揭示的主要是有机酸的种类、产率和影响因素等,并没有研究在此过程泥页岩的溶蚀情况。此外,对于有机酸溶蚀的研究没有以有机酸的生成为背景,突出表现在有机酸溶蚀矿物实验所选用的酸溶液均为自行设计配比的高浓度乙酸溶液等(杨俊杰等,1995;Jordi and Jiwchar,2006;陈传平等,2008;远光辉等,2013),没有以相应的泥页岩生成有机酸的实验数据为基础,如此得出的认识可能与地质实际产生偏差。 
另外,目前对有机酸生成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探讨有机酸生成的种类(Kharaka et al.,1993;陈传平等,1994,1995;蔡春芳等1997)、产率(Carothers et al,1978;Fisher,1987;Barth et al,1992;陈传平等,1994;黄福堂等,1995;袁佩芳等,1996;卢焕勇等,1996;徐怀民等,2000)、影响因素(Crossey et al.,1986;袁佩芳等,1996;曾溅辉等,2007;张永旺等,2009)和反应机理(Carothers et al.,1978;陈传平等,1995;张永旺等,2009)所开展的,而与之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几乎未见文献报道,这就造成难以进行地质时期有机酸产率及相应溶蚀作用的定量表征。而致密储层溶蚀孔隙的发育与致密 油充注等成藏要素的时间匹配对致密油成藏具有重要意义(刘震等,2013;陈勇等,2010;周心怀等,2005;袁海锋,2008;孟元林等,2009;陈冬霞,2012;姜振学等,2006,2013)。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实验仪器为高温高压耐酸反应釜,该装置能满足模拟地层温压条件,仪器容积为1L,最高反应温度500℃,最大压力40MPa;釜体采用哈氏合金材料制成,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能;仪器性能可同时满足有机酸生成、脱羧及溶蚀实验的需要; 
步骤(2):样品制备:将长石、方解石及石英加工成多个长×宽×高为10×10×5mm的片状样,且表面抛光;致密砂岩和泥页岩样品加工成多个直径25mm、厚50mm的柱状样;易碎泥页岩样品采用自然不规则形状。 
反应溶液根据Ⅰ型、Ⅱ1型、Ⅱ2型和Ⅲ型泥页岩热演化过程中形成有机酸数量和类型的不同进行配制; 
步骤(3):设定实验条件:实验温度和压力根据砂岩和泥页岩样品的深度,反推地层温度和压力,为缩短反应时间,保证反应的充分进行,将实验温度适当放大,实验压力按照样品的地层压力设定;对于有机酸生成的模拟实验(包括泥页岩的自生自溶实验)采用程序升 温方法,最高实验温度为500℃,由100℃分别恒速升温至各目标温度点,温度点间隔为50℃,升温速率为2℃/h和20℃/h;对于有机酸脱羧和溶蚀实验采用恒温加热方法,实验设定的实验温度为100℃、150℃、180℃、200℃和250℃,反应时间为72小时。 
步骤(4):实验方法: 
①干酪根、粘土矿物配比样品生成有机酸的热模拟实验: 
A.取500ml配制好的原始地层水放入高压釜中,将干酪根、粘土矿物配比样品称重后放入吊篮,同样取500ml配制好的原始地层水及等量的干酪根、粘土矿物配比样品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作对比试验;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快速升温至100℃后开始程序升温; 
C.实验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的样品经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105℃,24h)并称重,与实验前相比测定质量变化; 
D.实验后的两种水样经过滤后送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化学分析,用ICP-AES、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总矿化度和Na+、K+、Ca2+、Si4+、Cl-、HCO3 -、CO3 2-、SO4 2-、NO3 -等离子浓度(mg/L),两种水样进行对比分析定量计算有机酸的生成量及粘土矿物的溶蚀量; 
E.同样以干酪根样品为实验对象重复上述操作,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以计算有机酸的生成量,对比分析粘土矿物对干酪根热演化过程中有机酸生成的影响; 
②泥页岩热演化有机酸生成的热模拟实验: 
A.取500ml配制好的原始地层水放入高压釜中,泥页岩样品称 重后放入吊篮;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快速升温至100℃后开始程序升温; 
C.实验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的样品经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105℃,24h)并称重,进行扫描电镜(包括能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泥页岩样品可能存在实验过程中膨胀破碎,无法进行扫描电镜等的对比分析),以刻画有机酸对样品溶蚀改造作用的强弱; 
D.实验后的水样经过滤后送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化学分析,用ICP-AES、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总矿化度和Na+、K+、Ca2+、Si4+、Cl-、HCO3 -、CO3 2-、SO4 2-、NO3 -等离子浓度(mg/L),以期定量描述有机酸的生成及其对样品的溶蚀强度; 
③有机酸对致密砂岩、单矿物溶蚀作用的热模拟实验: 
在泥页岩热演化模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有机质类型(Ⅰ型、Ⅱ1型、Ⅱ2型和Ⅲ型)泥页岩所生成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配制相应的实验溶液,溶液名称分别定义为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下同),并模拟地层温度和压力,分别与块状单矿物样,柱状致密砂岩进行水热实验; 
A.取500ml配制好的Ⅰ、Ⅱ1、Ⅱ2和Ⅲ型溶液放入高压釜中,不放样品(脱羧实验)或将制好的单矿物(方解石、长石、石英)或致密砂岩样品放入吊篮内;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后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分别在100℃、150℃、180℃、200℃和250℃条件下恒温、恒压反应72h。 后续实验方法和检测手段与泥页岩热演化有机酸生成的模拟实验相同; 
C.重复上述操作,在实验样品同上,分别在样品中加入四种不同类型粘土矿物(蒙脱石、伊利斯、高岭石、绿泥石)或某一种粘土矿物,以测试粘土矿物的作用,后续实验方法和检测手段同上; 
④人工配比样品热模拟实验: 
根据不同成岩阶段泥页岩、致密砂岩天然样品的成分,利用干酪根、原油、纯矿物人工配比泥页岩和致密砂岩样品,进行与天然样品相同的模拟实验,对比实验结果; 
A.取500ml配制好的Ⅰ、Ⅱ1、Ⅱ2和Ⅲ型溶液放入高压釜中,将制好的人工配比样品或天然样品放入吊篮内;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后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分别在100℃、150℃、180℃、200℃和250℃条件下恒温、恒压反应72h; 
C.实验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的样品经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105℃,24h)并称重,进行扫描电镜(包括能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泥页岩样品可能存在实验过程中膨胀破碎,无法进行扫描电镜等的对比分析),以刻画有机酸对样品溶蚀改造作用的强弱; 
D.实验后的水样经过滤后送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化学分析,用ICP-AES、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总矿化度和Na+、K+、Ca2+、Si4+、Cl-、HCO3 -、CO3 2-、SO4 2-、NO3 -等离子浓度(mg/L),以期定量描述有机酸的生成及其对样品的溶蚀强度; 
步骤(5):实验分析: 
①由实验步骤(4)中的实验①、②矿物离子浓度及反应液的PH值定量描述有机酸的生成及其对样品的溶蚀强度;对比分析添加粘土矿物与不添加粘土矿物实验结果,以分析粘土矿物在有机酸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选用平行一级反应模型,模型如式(1)所示,用此模型建立有机酸生成的动力学模型; 
XOA = Σ i = 1 n XOA i = Σ i = 1 n ( XOA i 0 ( 1 - exp ( - ∫ T 0 T AOA i D exp ( - EOA i RT ) dT ) ) ) - - - ( 1 )
(1)式中XOA为不同温度、时间对应的有机酸的产率,n为平行反应的个数,XOAi0为各平行反应所对应的生成有机酸的最大潜力,AOAi和EOAi分别为各平行反应的频率因子和活化能,T0和T分别为反应的起始和终止温度,D为升温速率。模型标定过程中通过优化各平行反应的活化能、反应分数和频率因子,使各温度点有机酸产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尽可能地接近。 
②由步骤(4)中的实验③定量化数据可对不同有机酸对不同矿物的溶蚀能力及脱羧反应的强度进行定量描述,而建立有机酸溶蚀反应和脱羧反应的热力学模型;a、对于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与单矿物(长石、方解石和石英)样品的水热实验,对比单矿物样品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通过质量损失量来定量表征不同类型有机酸对单矿物的溶蚀能力;并借助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对比反应前后单矿物样品的表面形貌变化,半定量地表征不同类型有机质所生有机酸对单矿物的溶蚀能力;b、对于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与致密砂岩的水热实验, 分别进行实验前后矿物组成、孔渗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定量表征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蚀能力和溶蚀量,对比有机酸对次生孔隙的贡献;c、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与单矿物或致密砂岩样品反应前后的总矿化度、离子浓度及pH值的变化,对比不同类型有机酸对样品的溶蚀特征及能力,定量表征不同类型有机酸对次生孔隙的贡献;d、利用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Ⅰ、Ⅱ1、Ⅱ2和Ⅲ溶液实验前后有机酸浓度的变化定量表征脱酸反应的规律,建立有机酸脱羧反应的热力学模型。 
③用步骤(4)中的实验④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原油、粘土矿物赋存形态(接触关系)对溶蚀作用的影响,尝试建立根据天然样品实验数据对人工配比样品实验数据进行校正的方法,修正之前所进行的有机酸生成及单矿物溶蚀的实验数据;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四种实验,实现对有机酸的生成、脱羧和溶蚀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建立有机酸生成的动力学模型、有机酸脱羧和溶蚀反应的热力学模型。可利用这些模型结合研究区的沉积埋藏史、热史、储层矿物组合特征等进行地质应用,定量评价不同地质时期次生溶蚀孔隙的发育情况。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是:通过一系列加水热模拟实验,实现不同类型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有机酸生成、脱羧,有机酸对致密储层(泥页岩、致密砂岩)及单矿物溶蚀的定量或半定量综合性研究。实验方法包括①干酪根、粘土矿物配比样品生成有机酸的热模拟实验,②泥页岩热演化有机酸生成的热模拟实验,③有机酸对致密砂岩、 单矿物溶蚀作用的热模拟实验,④人工配比样品热模拟实验。通过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资料可明确致密储层,特别是泥页岩储层溶蚀孔隙发育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建立有机酸生成的动力学及有机酸脱羧、溶蚀反应的热力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结合研究区的沉积埋藏史、热史、储层矿物组合特征等进行地质应用,实现不同地质时期次生溶蚀孔隙的发育情况的定量评价,为致密油勘探甜点区预测奠定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述。 
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实验仪器为高温高压耐酸反应釜,该装置能满足模拟地层温压条件,仪器容积为1L,最高反应温度500℃,最大压力40MPa;釜体采用哈氏合金材料制成,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能;仪器性能可同时满足有机酸生成、脱羧及溶蚀实验的需要; 
步骤(2):样品制备:将长石、方解石及石英加工成多个长×宽×高为10×10×5mm的片状样,且表面抛光;致密砂岩和泥页岩样品加工成多个直径25mm、厚50mm的柱状样;易碎泥页岩样品采用自然不规则形状。 
反应溶液根据Ⅰ型、Ⅱ1型、Ⅱ2型和Ⅲ型泥页岩热演化过程中形成有机酸数量和类型的不同进行配制; 
步骤(3):设定实验条件:实验温度和压力根据砂岩和泥页岩样品的深度,反推地层温度和压力,为缩短反应时间,保证反应的充分 进行,将实验温度适当放大,实验压力按照样品的地层压力设定;对于有机酸生成的模拟实验(包括泥页岩的自生自溶实验)采用程序升温方法,最高实验温度为500℃,由100℃分别恒速升温至各目标温度点,温度点间隔为50℃,升温速率为2℃/h和20℃/h;对于有机酸脱羧和溶蚀实验采用恒温加热方法,实验设定的实验温度为100℃、150℃、180℃、200℃和250℃,反应时间为72小时。 
步骤(4):实验方法: 
①干酪根、粘土矿物配比样品生成有机酸的热模拟实验: 
A.取500ml配制好的原始地层水放入高压釜中,将干酪根、粘土矿物配比样品称重后放入吊篮,同样取500ml配制好的原始地层水及等量的干酪根、粘土矿物配比样品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作对比试验;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快速升温至100℃后开始程序升温; 
C.实验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的样品经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105℃,24h)并称重,与实验前相比测定质量变化; 
D.实验后的两种水样经过滤后送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化学分析,用ICP-AES、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总矿化度和Na+、K+、Ca2+、Si4+、Cl-、HCO3 -、CO3 2-、SO4 2-、NO3 -等离子浓度(mg/L),两种水样进行对比分析定量计算有机酸的生成量及粘土矿物的溶蚀量; 
E.同样以干酪根样品为实验对象重复上述操作,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以计算有机酸的生成量,对比分析粘土矿物对干酪根热演化过程中有机酸生成的影响; 
②泥页岩热演化有机酸生成的热模拟实验: 
A.取500ml配制好的原始地层水放入高压釜中,泥页岩样品称重后放入吊篮;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快速升温至100℃后开始程序升温; 
C.实验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的样品经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105℃,24h)并称重,进行扫描电镜(包括能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泥页岩样品可能存在实验过程中膨胀破碎,无法进行扫描电镜等的对比分析),以刻画有机酸对样品溶蚀改造作用的强弱; 
D.实验后的水样经过滤后送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化学分析,用ICP-AES、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总矿化度和Na+、K+、Ca2+、Si4+、Cl-、HCO3 -、CO3 2-、SO4 2-、NO3 -等离子浓度(mg/L),以期定量描述有机酸的生成及其对样品的溶蚀强度; 
③有机酸对致密砂岩、单矿物溶蚀作用的热模拟实验: 
在泥页岩热演化模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有机质类型(Ⅰ型、Ⅱ1型、Ⅱ2型和Ⅲ型)泥页岩所生成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配制相应的实验溶液,溶液名称分别定义为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下同),并模拟地层温度和压力,分别与块状单矿物样,柱状致密砂岩进行水热实验; 
A.取500ml配制好的Ⅰ、Ⅱ1、Ⅱ2和Ⅲ型溶液放入高压釜中,不放样品(脱羧实验)或将制好的单矿物(方解石、长石、石英)或致密砂岩样品放入吊篮内;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后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分别在100℃、150℃、180℃、200℃和250℃条件下恒温、恒压反应72h。后续实验方法和检测手段与泥页岩热演化有机酸生成的模拟实验相同; 
C.重复上述操作,在实验样品同上,分别在样品中加入四种不同类型粘土矿物(蒙脱石、伊利斯、高岭石、绿泥石)或某一种粘土矿物,以测试粘土矿物的作用,后续实验方法和检测手段同上; 
④人工配比样品热模拟实验: 
根据不同成岩阶段泥页岩、致密砂岩天然样品的成分,利用干酪根、原油、纯矿物人工配比泥页岩和致密砂岩样品,进行与天然样品相同的模拟实验,对比实验结果; 
A.取500ml配制好的Ⅰ、Ⅱ1、Ⅱ2和Ⅲ型溶液放入高压釜中,将制好的人工配比样品或天然样品放入吊篮内;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后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分别在100℃、150℃、180℃、200℃和250℃条件下恒温、恒压反应72h; 
C.实验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的样品经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105℃,24h)并称重,进行扫描电镜(包括能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泥页岩样品可能存在实验过程中膨胀破碎,无法进行扫描电镜等的对比分析),以刻画有机酸对样品溶蚀改造作用的强弱; 
D.实验后的水样经过滤后送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化学分析,用ICP-AES、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总矿化度和Na+、K+、Ca2+、Si4+、Cl-、HCO3 -、CO3 2-、SO4 2-、NO3 -等离子浓度(mg/L),以期定 量描述有机酸的生成及其对样品的溶蚀强度; 
步骤(5):实验分析: 
①由实验步骤(4)中的实验①、②矿物离子浓度及反应液的PH值定量描述有机酸的生成及其对样品的溶蚀强度;对比分析添加粘土矿物与不添加粘土矿物实验结果,以分析粘土矿物在有机酸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选用平行一级反应模型,模型如式(1)所示,用此模型建立有机酸生成的动力学模型; 
XOA = Σ i = 1 n XOA i = Σ i = 1 n ( XOA i 0 ( 1 - exp ( - ∫ T 0 T AOA i D exp ( - EOA i RT ) dT ) ) ) - - - ( 1 )
(1)式中XOA为不同温度、时间对应的有机酸的产率,n为平行反应的个数,XOAi0为各平行反应所对应的生成有机酸的最大潜力,AOAi和EOAi分别为各平行反应的频率因子和活化能,T0和T分别为反应的起始和终止温度,D为升温速率。模型标定过程中通过优化各平行反应的活化能、反应分数和频率因子,使各温度点有机酸产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尽可能地接近。 
②由步骤(4)中的实验③定量化数据可对不同有机酸对不同矿物的溶蚀能力及脱羧反应的强度进行定量描述,而建立有机酸溶蚀反应和脱羧反应的热力学模型;a、对于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与单矿物(长石、方解石和石英)样品的水热实验,对比单矿物样品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通过质量损失量来定量表征不同类型有机酸对单矿物的溶蚀能力;并借助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对比反应前后单矿物样品 的表面形貌变化,半定量地表征不同类型有机质所生有机酸对单矿物的溶蚀能力;b、对于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与致密砂岩的水热实验,分别进行实验前后矿物组成、孔渗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定量表征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蚀能力和溶蚀量,对比有机酸对次生孔隙的贡献;c、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与单矿物或致密砂岩样品反应前后的总矿化度、离子浓度及pH值的变化,对比不同类型有机酸对样品的溶蚀特征及能力,定量表征不同类型有机酸对次生孔隙的贡献;d、利用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Ⅰ、Ⅱ1、Ⅱ2和Ⅲ溶液实验前后有机酸浓度的变化定量表征脱酸反应的规律,建立有机酸脱羧反应的热力学模型。 
③用步骤(4)中的实验④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原油、粘土矿物赋存形态(接触关系)对溶蚀作用的影响,尝试建立根据天然样品实验数据对人工配比样品实验数据进行校正的方法,修正之前所进行的有机酸生成及单矿物溶蚀的实验数据;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四种实验,实现对有机酸的生成、脱羧和溶蚀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建立有机酸生成的动力学模型、有机酸脱羧和溶蚀反应的热力学模型。可利用这些模型结合研究区的沉积埋藏史、热史、储层矿物组合特征等进行地质应用,定量评价不同地质时期次生溶蚀孔隙的发育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 保护范围内。 

Claims (1)

1.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实验仪器为高温高压耐酸反应釜,该装置能满足模拟地层温压条件,仪器容积为1L,最高反应温度500℃,最大压力40MPa;釜体采用哈氏合金材料制成,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能;仪器性能可同时满足有机酸生成、脱羧及溶蚀实验的需要; 
步骤(2):样品制备:将长石、方解石及石英加工成多个长×宽×高为10×10×5mm的片状样,且表面抛光;致密砂岩和泥页岩样品加工成多个直径25mm、厚50mm的柱状样;易碎泥页岩样品采用自然不规则形状。 
反应溶液根据Ⅰ型、Ⅱ1型、Ⅱ2型和Ⅲ型泥页岩热演化过程中形成有机酸数量和类型的不同进行配制; 
步骤(3):设定实验条件:实验温度和压力根据砂岩和泥页岩样品的深度,反推地层温度和压力,为缩短反应时间,保证反应的充分进行,将实验温度适当放大,实验压力按照样品的地层压力设定;对于有机酸生成的模拟实验(包括泥页岩的自生自溶实验)采用程序升温方法,最高实验温度为500℃,由100℃分别恒速升温至各目标温度点,温度点间隔为50℃,升温速率为2℃/h和20℃/h;对于有机酸脱羧和溶蚀实验采用恒温加热方法,实验设定的实验温度为100℃、150℃、180℃、200℃和250℃,反应时间为72小时。 
步骤(4):实验方法: 
①干酪根、粘土矿物配比样品生成有机酸的热模拟实验: 
A.取500ml配制好的原始地层水放入高压釜中,将干酪根、粘土矿物配比样品称重后放入吊篮,同样取500ml配制好的原始地层水及等量的干酪根、粘土矿物配比样品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作对比试验;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快速升温至100℃后开始程序升温; 
C.实验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的样品经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105℃,24h)并称重,与实验前相比测定质量变化; 
D.实验后的两种水样经过滤后送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化学分析,用ICP-AES、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总矿化度和Na+、K+、Ca2+、Si4+、Cl-、HCO3 -、CO3 2-、SO4 2-、NO3 -等离子浓度(mg/L),两种水样进行对比分析定量计算有机酸的生成量及粘土矿物的溶蚀量; 
E.同样以干酪根样品为实验对象重复上述操作,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以计算有机酸的生成量,对比分析粘土矿物对干酪根热演化过程中有机酸生成的影响; 
②泥页岩热演化有机酸生成的热模拟实验: 
A.取500ml配制好的原始地层水放入高压釜中,泥页岩样品称重后放入吊篮;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快速升温至100℃后开始程序升温; 
C.实验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的样品经蒸馏水反复冲洗、 烘干(105℃,24h)并称重,进行扫描电镜(包括能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泥页岩样品可能存在实验过程中膨胀破碎,无法进行扫描电镜等的对比分析),以刻画有机酸对样品溶蚀改造作用的强弱; 
D.实验后的水样经过滤后送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化学分析,用ICP-AES、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总矿化度和Na+、K+、Ca2+、Si4+、Cl-、HCO3 -、CO3 2-、SO4 2-、NO3 -等离子浓度(mg/L),以期定量描述有机酸的生成及其对样品的溶蚀强度; 
③有机酸对致密砂岩、单矿物溶蚀作用的热模拟实验: 
在泥页岩热演化模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有机质类型(Ⅰ型、Ⅱ1型、Ⅱ2型和Ⅲ型)泥页岩所生成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配制相应的实验溶液,溶液名称分别定义为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下同),并模拟地层温度和压力,分别与块状单矿物样,柱状致密砂岩进行水热实验; 
A.取500ml配制好的Ⅰ、Ⅱ1、Ⅱ2和Ⅲ型溶液放入高压釜中,不放样品(脱羧实验)或将制好的单矿物(方解石、长石、石英)或致密砂岩样品放入吊篮内;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后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分别在100℃、150℃、180℃、200℃和250℃条件下恒温、恒压反应72h。后续实验方法和检测手段与泥页岩热演化有机酸生成的模拟实验相同; 
C.重复上述操作,在实验样品同上,分别在样品中加入四种不同类型粘土矿物(蒙脱石、伊利斯、高岭石、绿泥石)或某一种粘土 矿物,以测试粘土矿物的作用,后续实验方法和检测手段同上; 
④人工配比样品热模拟实验: 
根据不同成岩阶段泥页岩、致密砂岩天然样品的成分,利用干酪根、原油、纯矿物人工配比泥页岩和致密砂岩样品,进行与天然样品相同的模拟实验,对比实验结果; 
A.取500ml配制好的Ⅰ、Ⅱ1、Ⅱ2和Ⅲ型溶液放入高压釜中,将制好的人工配比样品或天然样品放入吊篮内; 
B.用He替出釜内空间气体后根据地层压力设定反应压力,分别在100℃、150℃、180℃、200℃和250℃条件下恒温、恒压反应72h; 
C.实验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的样品经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105℃,24h)并称重,进行扫描电镜(包括能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泥页岩样品可能存在实验过程中膨胀破碎,无法进行扫描电镜等的对比分析),以刻画有机酸对样品溶蚀改造作用的强弱; 
D.实验后的水样经过滤后送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化学分析,用ICP-AES、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pH值、总矿化度和Na+、K+、Ca2+、Si4+、Cl-、HCO3 -、CO3 2-、SO4 2-、NO3 -等离子浓度(mg/L),以期定量描述有机酸的生成及其对样品的溶蚀强度; 
步骤(5):实验分析: 
①由实验步骤(4)中的实验①、②矿物离子浓度及反应液的PH值定量描述有机酸的生成及其对样品的溶蚀强度;对比分析添加粘土矿物与不添加粘土矿物实验结果,以分析粘土矿物在有机酸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选用平行一级反应模型,模型如式(1)所示,用此模型建立有机酸生成的动力学模型; 
(1)式中XOA为不同温度、时间对应的有机酸的产率,n为平行反应的个数,XOAi0为各平行反应所对应的生成有机酸的最大潜力,AOAi和EOAi分别为各平行反应的频率因子和活化能,T0和T分别为反应的起始和终止温度,D为升温速率。模型标定过程中通过优化各平行反应的活化能、反应分数和频率因子,使各温度点有机酸产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尽可能地接近。 
②由步骤(4)中的实验③定量化数据可对不同有机酸对不同矿物的溶蚀能力及脱羧反应的强度进行定量描述,而建立有机酸溶蚀反应和脱羧反应的热力学模型;a、对于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与单矿物(长石、方解石和石英)样品的水热实验,对比单矿物样品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通过质量损失量来定量表征不同类型有机酸对单矿物的溶蚀能力;并借助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对比反应前后单矿物样品的表面形貌变化,半定量地表征不同类型有机质所生有机酸对单矿物的溶蚀能力;b、对于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与致密砂岩的水热实验,分别进行实验前后矿物组成、孔渗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定量表征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蚀能力和溶蚀量,对比有机酸对次生孔隙的贡献;c、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Ⅰ、Ⅱ1、Ⅱ2和Ⅲ溶液与单矿物或致密砂岩样品反应前后的总矿化度、离子浓度及pH值的变化,对比 不同类型有机酸对样品的溶蚀特征及能力,定量表征不同类型有机酸对次生孔隙的贡献;d、利用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Ⅰ、Ⅱ1、Ⅱ2和Ⅲ溶液实验前后有机酸浓度的变化定量表征脱酸反应的规律,建立有机酸脱羧反应的热力学模型。 
③用步骤(4)中的实验④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原油、粘土矿物赋存形态(接触关系)对溶蚀作用的影响,尝试建立根据天然样品实验数据对人工配比样品实验数据进行校正的方法,修正之前所进行的有机酸生成及单矿物溶蚀的实验数据;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四种实验,实现对有机酸的生成、脱羧和溶蚀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建立有机酸生成的动力学模型、有机酸脱羧和溶蚀反应的热力学模型。可利用这些模型结合研究区的沉积埋藏史、热史、储层矿物组合特征等进行地质应用,定量评价不同地质时期次生溶蚀孔隙的发育情况。 
CN201410654601.4A 2014-11-17 2014-11-17 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 Pending CN1043908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54601.4A CN104390881A (zh) 2014-11-17 2014-11-17 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54601.4A CN104390881A (zh) 2014-11-17 2014-11-17 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90881A true CN104390881A (zh) 2015-03-04

Family

ID=52608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54601.4A Pending CN104390881A (zh) 2014-11-17 2014-11-17 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90881A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9409A (zh) * 2015-05-20 2015-08-1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泥页岩成岩演化模拟实验方法
CN105973670A (zh) * 2016-06-29 2016-09-2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岩心提纯粘土及粘土溶蚀表征的方法
CN108959724A (zh) * 2018-06-11 2018-12-07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酸损伤工艺参数设计方法
CN108982286A (zh) * 2018-08-28 2018-12-11 同济大学 泥页岩中不同赋存态可溶有机质的分离与定量方法
CN109613213A (zh) * 2019-01-14 2019-04-12 中南大学 一种多功能成烃成岩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991260A (zh) * 2019-03-07 2019-07-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烃源岩有机酸生成的热模拟收集装置及方法
CN110118720A (zh) * 2019-04-17 2019-08-1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母岩对储层物性影响的评估方法
CN110427640A (zh) * 2019-06-11 2019-11-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灰岩储层孔洞发育状况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1595710A (zh) * 2020-04-26 2020-08-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的水岩反应模拟实验方法
CN111595712A (zh) * 2020-04-26 2020-08-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不同温压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的水岩模拟反应方法
CN111595711A (zh) * 2020-04-26 2020-08-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沥青碳酸盐岩溶蚀的水岩反应模拟实验方法
CN111781082A (zh) * 2020-06-24 2020-10-1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表征水岩模拟实验中长石溶蚀程度的方法
CN112147053A (zh) * 2020-08-13 2020-12-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定量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12834399A (zh) * 2020-12-31 2021-05-2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含绿泥石的碎屑岩储层中最佳储层的检测方法
CN112858131A (zh) * 2020-12-31 2021-05-2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含绿泥石的碎屑岩储层中微观孔隙的表征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HANGCHUN PAN ET AL.: "Kerogen pyrolysi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water and minerals: Amounts and compositions of bitumen and liquid hydrocarbons", 《FUEL》 *
佘敏等: "有机酸-白云岩埋藏溶蚀过程与效应的模拟实验", 《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集》 *
庞雄奇等: "《煤系源岩排烃门限理论研究与应用》", 31 July 2001 *
李术元等: "矿物质对干酪根热解生烃过程的影响", 《石油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
陈传平等: "不同有机酸对矿物溶解的动力学实验研究", 《地质学报》 *
陈传平等: "生油岩产生低分子量有机酸的模拟实验研究", 《地球化学》 *
黄黎英等: "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石灰岩溶蚀作用的室内模拟试验", 《地球与环境》 *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9409A (zh) * 2015-05-20 2015-08-1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泥页岩成岩演化模拟实验方法
CN105973670A (zh) * 2016-06-29 2016-09-2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岩心提纯粘土及粘土溶蚀表征的方法
CN105973670B (zh) * 2016-06-29 2018-11-1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岩心提纯粘土及粘土溶蚀表征的方法
CN108959724B (zh) * 2018-06-11 2022-06-21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酸损伤工艺参数设计方法
CN108959724A (zh) * 2018-06-11 2018-12-07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酸损伤工艺参数设计方法
CN108982286A (zh) * 2018-08-28 2018-12-11 同济大学 泥页岩中不同赋存态可溶有机质的分离与定量方法
CN109613213A (zh) * 2019-01-14 2019-04-12 中南大学 一种多功能成烃成岩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613213B (zh) * 2019-01-14 2021-04-06 中南大学 一种多功能成烃成岩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991260A (zh) * 2019-03-07 2019-07-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烃源岩有机酸生成的热模拟收集装置及方法
CN110118720A (zh) * 2019-04-17 2019-08-1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母岩对储层物性影响的评估方法
CN110118720B (zh) * 2019-04-17 2022-04-0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母岩对储层物性影响的评估方法
CN110427640A (zh) * 2019-06-11 2019-11-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灰岩储层孔洞发育状况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0427640B (zh) * 2019-06-11 2021-09-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灰岩储层孔洞发育状况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1595712A (zh) * 2020-04-26 2020-08-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不同温压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的水岩模拟反应方法
CN111595711A (zh) * 2020-04-26 2020-08-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沥青碳酸盐岩溶蚀的水岩反应模拟实验方法
CN111595710A (zh) * 2020-04-26 2020-08-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的水岩反应模拟实验方法
CN111781082A (zh) * 2020-06-24 2020-10-1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表征水岩模拟实验中长石溶蚀程度的方法
CN112147053A (zh) * 2020-08-13 2020-12-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定量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12147053B (zh) * 2020-08-13 2023-09-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定量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12834399A (zh) * 2020-12-31 2021-05-2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含绿泥石的碎屑岩储层中最佳储层的检测方法
CN112858131A (zh) * 2020-12-31 2021-05-2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含绿泥石的碎屑岩储层中微观孔隙的表征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90881A (zh) 一种有机酸生成及其对致密油储层溶蚀作用的实验方法
Sun et al.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geological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Brantley et al. Approaches to modeling weathered regolith
Xi et al. Quartz cement and its origin i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the Cretaceous Quantou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China
CN103196807B (zh) 一种砂岩成岩过程与孔隙演化的分析方法
Wang et al.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model of shale pore evolution: A case study of a continental shale from the Ordos Basin
CN103628867A (zh) 一种泥页岩储层成岩演化过程的模拟和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04156593B (zh) 密闭体系下页岩油气产率评价模型建立及参数标定方法
Lu et al.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model of Permian dolostones o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China
CN105628561B (zh) 一种页岩储层微观湿润性测定方法及装置
CN105353101A (zh) 一种天然气成藏过程定量恢复的方法
Liu et al. Compositional control on shal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cross a maturation gradient: Insights from the Devonian New Albany Shale and Marcellus Shale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Li et al.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acid generation, decarboxylation, and dissolution in a shale reservoir and the corresponding applications—A case study of the Bohai Bay Basin
Guo et al. Distinct evolution trends of nanometer-scale pores displayed by the pyrolysis of organic matter-rich lacustrine shales: Implications for the pore development mechanisms
Malvoisin et al. Water diffusion-transport in a synthetic dunite: Consequences for oceanic peridotite serpentinization
Zhou et al. Multifractal study of three-dimensional pore structure of sand-conglomerate reservoir based on CT images
Tang et al. Pore-scale CO2 displacement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three fluid phas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Xu et al. Organic-induced nanoscale pore structure and adsorption capacity variability during artificial thermal maturation: pyrolysis study of the Mesoproterozoic Xiamaling marine shale from Zhangjiakou, Hebei, China
Zhang et al.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ow water saturation in Longmaxi shale in the Jiaoshiba area, eastern Sichuan Basin
Lv et al. Effect of fulvic acid and sodium chloride on the phase equilibrium of methane hydrate in mixed sand–clay sediment
Saravana Karthikeyan et al. Understanding of the elastic constants, energetics, and bonding in dicalcium silicate using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Pulice et al. Control of climate and local topography on dynamic evolution of badland from southern Italy (Calabria)
Yu et al. Paleoenvironment, provenance,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lower Permian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basin: A case study of the Pingdingshan coalfield
Schepers et al.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reactions in hydrothermal experiments with quartz–feldspar aggregates
Bai et al. Controlling Effect of Shale Pore Connectivity on the Adsorption State of Shale Gas: A Case Study of Continental Shale of Jurassic Ziliujing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0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