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50567A - 发电输入装置以及使用了所述发电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电输入装置以及使用了所述发电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50567A
CN104350567A CN201380030500.3A CN201380030500A CN104350567A CN 104350567 A CN104350567 A CN 104350567A CN 201380030500 A CN201380030500 A CN 201380030500A CN 104350567 A CN104350567 A CN 1043505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opposed
rotor
attitude
magnetiz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05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50567B (zh
Inventor
铃木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50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50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50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50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01H15/06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5/16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2003/0266Operating part bringable in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by an electrical drive

Abstract

提供即使使用者缓慢地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较大的电动势的发电输入装置。操作构件(3)在例如在从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的方向上推压转动体(17)并使之转动时,转动体(17)不限制在从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的方向上转动。由此,转动体(17)通过中立姿态后,通过转动体(17)的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8)的第二对置端面(18b)之间的磁性吸引力、以及转动体17的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8)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之间的磁性吸引力,转动体(17)受到朝向第二姿态的方向的磁性吸引力(Fm),以较快的速度向朝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由此,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流动的磁通(FX)急剧地增加,所以通过电磁感应而在发电用线圈(9)中产生较大的电动势。

Description

发电输入装置以及使用了所述发电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力而发电的发电输入装置、以及通过对所述发电输入装置进行了操作时的电动势进行发送动作等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在对已建好的住宅等追加设置住宅设备的操作开关等情况下,根据设置场所而存在难以甚至对追加设置的开关布线电线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即使不布线电线也进行动作的开关。
即使不布线电线也能够操作的开关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构成实现:使用无线等将开关被操作了时的操作信号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检测操作信号由此能够检测开关的操作状态。在此情况下,因为控制装置的设置场所能够自由选择,所以供给控制装置的动作所需的电力是容易的。
但是,在这样的设置在难以布线电线的部位的开关中,开关本身需要具有动作所需的电力供给功能。
使开关本身具有电力供给功能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开关的内部内置小型的干电池等,但在此情况下,需要定期地更换电池等,保养复杂。
对此,考虑通过在开关中装入发电机构来对开关供给电力的方法。作为在开关中装入的发电机构,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对无线开关等装入的电磁发电机构。
如图20所示,专利文献1涉及的以往的电磁发电机构具有:卷绕有线圈906的由软磁体构成的大致C字状的磁轭909、以及在主体部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分别具有臂部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大致H字状的磁铁901。磁铁901的各个臂部例如如图20所述那样,被磁化成一方的臂部902成为N极且另一方的臂部903成为S极,磁铁901被支承为能够绕穿过主体部的大致中心的轴904旋转。另外,在磁铁901的另一方的臂部903的下表面侧配置有弹性构件907,该弹性构件907施力以使磁铁901向一个方向旋转。
在非操作时,磁铁901在弹性构件907的作用下向一个方向旋转,臂部903的一端侧与磁轭909的一方侧的下表面侧抵接并且臂部902的另一端侧与磁轭909的另一方侧的上表面侧抵接而停止。此时,磁通在磁轭909上从磁轭909的另一方侧朝向磁轭909的一方侧流动。磁铁901吸附于磁轭909,进而臂部903的下表面侧被弹性构件907施力。
在操作时,磁铁901绕轴904被进行旋转操作,旋转操作力比磁铁901与磁轭909的吸附力以及弹性构件90的施力之和大时,磁铁901从磁轭909离开,磁铁901向另一个方向旋转。向另一个方向旋转了的磁铁901不久如图20所示那样,臂部902的一端侧与磁轭909的一方侧的上表面侧抵接并且臂部903的另一端侧与磁轭909的另一方侧的下表面侧抵接而停止。此时,磁通在磁轭909上从磁轭909的一方侧朝向磁轭909的另一方侧流动。
另外,去掉旋转操作力后,弹性构件907的施力比磁铁901与磁轭909的吸附力大,所以磁铁901在弹性构件907的作用下向一个方向旋转,旋转到非操作时的初始值为止,磁通再次在磁轭909上从磁轭909的另一方侧朝向磁轭909的一方侧流动。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的以往的电磁发电机构,在非操作时和操作时,流过磁轭909的磁通的朝向为相反方向。在线圈906中产生的电磁感应电动势与平均单位时间的磁通的变化量成正比例,因此在改变磁通的朝向的本方式中,能够获得比切断通过的磁通的情况更大的电动势。
另外,在操作时对磁铁901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力比磁铁901与磁轭909的吸附力以及弹性构件907的施力之和大时,磁铁901从磁轭909离开,但此时,磁铁901与磁轭909的吸附力在磁铁901从磁轭909离开后急剧地降低,因此即使缓慢地对磁铁901进行旋转操作,磁铁901也以急剧地旋转到操作时的停止位置为止的所谓速动(snap action)来旋转,由此,磁通的朝向急剧地变为相反方向,电磁感应电动势与平均单位时间的磁通的变化量成正比例,所以能够获得较大的电动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开2006/0091984A1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往的电磁发电机构中,需要为了对磁铁901进行旋转操作而对磁铁901设置例如旋转操作轴并设为能够旋转操作,但在将旋转操作轴固定于磁铁901时,使用者能够通过比弹性构件907的施力以及磁铁901与磁轭909的吸附力更强的力进行操作,因此在使用者保持旋转操作轴并缓慢地操作时,磁铁901不速动地旋转而缓慢地旋转。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在使用者缓慢地操作了旋转操作轴的情况下,平均单位时间的磁通的变化量变小而无法获得较大的电动势。
这一课题在使用者直接旋转操作磁铁901的情况下也同样会发生。因此,需要进一步考虑在使用者缓慢地操作了磁铁901的情况下也使速动可靠地发生,但在以往的电磁发电机构中没有明示出这种考虑。
本发明解决上述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即使使用者缓慢地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较大的电动势的发电输入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该课题,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电输入装置,具有:以磁性材料形成的磁路形成构件;第一对置端面及第二对置端面,是所述磁路形成构件的一部分,而且隔着空间而对置;发电用线圈,缠绕于所述磁路形成构件;转动体,位于所述空间内,以同所述第一对置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的对置方向正交的转动中心轴为中心转动;以及操作构件,由使用者往复操作,通过该往复操作使所述转动体转动,所述转动体具有:磁铁,具有成为互相相反的磁极的第一磁极面和第二磁极面;磁性材料制的第一磁化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磁极面;以及磁性材料制的第二磁化板,固定于所述第二磁极面,所述第一磁化板以及所述第二磁化板与所述磁铁在与所述转动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重叠,通过所述操作构件使所述转动体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之间往复转动,在该第一姿态,所述第一磁化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隔开间隙而对置并且所述第二磁化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隔开间隙而对置,在该第二姿态,所述第一磁化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隔开间隙而对置并且所述第二磁化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隔开间隙而对置,在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一磁化板的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隔开所述间隙而对置、而所述第一磁化板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不对置,并且所述第二磁化板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隔开所述间隙而对置、而所述第二磁化板的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不对置,
在所述第二姿态,所述第一磁化板的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不对置、而所述第一磁化板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隔开所述间隙而对置,并且所述第二磁化板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不对置、而所述第二磁化板的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隔开所述间隙而对置,所述操作构件在通过所述往复操作而在从所述第一姿态向所述第二姿态的方向上推压所述转动体并使之转动时,不限制所述转动体在从所述第一姿态向所述第二姿态的方向上转动,在通过所述往复操作而在从所述第二姿态向所述第一姿态的方向上推压所述转动体并使之转动时,不限制所述转动体在从所述第二姿态向所述第一姿态的方向上转动。
另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使用了发电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至少一个如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所述发电输入装置,具有通过在所述操作构件被操作时从所述发电用线圈获得的电动势来驱动的信号处理电路和发送电路。
另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使用了发电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容纳能够识别所述至少一个所述发电输入装置的识别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转动体转动,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的中间的位置,从第一磁化板到第一对置端面的距离与从第一磁化板到第二对置端面的距离相等的姿态被设为中立姿态时,通过操作构件使转动体在从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的方向上转动的情况下,从第一姿态向中立姿态转动期间,通过转动体的第一磁化板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的第一对置端面之间的磁性的吸引力、以及转动体的第二磁化板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的第二对置端面之间的磁性的吸引力,转动体受到返回到第一姿态的方向的力。
与此相对,转动体通过中立姿态后,通过转动体的第一磁化板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的第二对置端面之间的磁性的吸引力、以及转动体的第二磁化板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的第一对置端面之间的磁性的吸引力,转动体受到朝向第二姿态的方向的力。
因此,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从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方向推压转动体并使之转动的情况下,不限制转动体在从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的方向上转动,所以转动体从第一姿态转动到中立姿态后,转动体通过第一磁化板的端面与第二对置端面之间的磁性的吸引力以及第二磁化板的端面与第一对置端面之间的磁性的吸引力自发地向第二姿态方向旋转。通常,转动体通过磁性的吸引力而自发地旋转的速度比使用者操作操作构件的速度快,所以在磁路形成构件中流动的磁通迅速地变化,通过电磁感应在发电用线圈中产生电动势。
此时,即使使用者缓慢地操作操作构件,操作构件也不限制转动体在从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的方向上转动,所以转动体通过磁性的吸引力而从中立姿态向第二姿态方向旋转的速度不会变得缓慢,即使使用者缓慢地操作了操作构件的情况下,在发电用线圈中也产生较大的电动势。
另外,第一磁化板以及第二磁化板与磁铁在与转动轴正交的方向上重叠,所以转动体转动并达到第一姿态或者第二姿态时,第一磁化板的端面以及第二磁化板的端面分别与磁路形成构件的第一对置端面或者第二对置端面选择性地对置。由此,在第一姿态以及第二姿态的任一姿态,都能够将磁铁的磁通高效地引导到磁路形成构件,并且,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磁路形成构件中流动的磁通的方向相反,所以能够获得切断通过的磁通的情况下的2倍的磁通变化。因此,能够提供能够进行高效的发电的发电输入装置。
由此,能够提供即使使用者缓慢地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较大的电动势的发电输入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用即使使用者缓慢地操作的情况下也可获得较大的电动势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电动势来驱动信号处理电路,所以能够提供不管使用者的操作方法如何都可靠地动作的电子设备。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信号处理电路中容纳了能够识别发电装置的识别码,所以通过对发送的信号加入识别码,即使电子设备连接了多个发电装置的情况下或同时使用了多个电子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够识别哪台发电装置被操作了,所以能够提供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使用状况的电子设备。
通过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即使使用者缓慢地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较大的电动势的发电输入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外观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
图2是发电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转动体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发电用线圈装入到磁路形成构件中的状态的中央部切断立体图。
图5是转动体为中立姿态时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图1的A-A剖视图。
图6是对转动体转动了时的磁通的状况进行表示的、图1的A-A位置的剖视图,(a)是转动体处于第一姿态时,(b)是转动体处于第二姿态时。
图7是对从左侧向右方向操作了操作构件时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状态的变化进行表示的图1的A-A位置的剖视图。
图8是对从左侧向右方向操作了操作构件时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状态的变化进行表示的图1的A-A位置的剖视图。
图9是对从右侧向左方向操作了操作构件时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状态的变化进行表示的图1的A-A位置的剖视图。
图10是对从右侧向左方向操作了操作构件时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状态的变化进行表示的图1的A-A位置的剖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外观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
图12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部件构成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转动体处于中立姿态位置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图11的B-B剖视图。
图14是对转动体转动了时的磁通的状况进行表示的、图11的B-B位置的剖视图,(a)是转动体处于第一姿态时,(b)是转动体处于第二姿态时。
图15是对向下按下操作了操作构件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状态的变化进行表示的图11的B-B位置的剖视图。
图16是对向下按下操作了操作构件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状态的变化进行表示的图11的B-B位置的剖视图。
图17是对操作构件被按下操作后释放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状态的变化进行表示的图11的B-B位置的剖视图。
图18是对操作构件被按下操作后释放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状态的变化进行表示的图11的B-B位置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20是表示以往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的外观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是在外壳2的上表面载置间隔件4并在间隔件4的上表面载置有上盖1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在上盖1上突出的操作构件3的操作把手部3a被滑动操作时进行发电。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的部件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发电输入装置10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是对转动体17的构成进行表示的转动体17的分解立体图。
外壳2是成为发电输入装置100的基座的部件,用成形材料等形成为上表面开放的大致箱状,在内侧具有转动体容纳部2a和线圈容纳部2b。另外,在转动体容纳部2a的侧壁侧,具有将后述的转动体17的转动轴8a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转动轴承部2c。
操作构件3形成为大致板状,上表面的一部分突出并成为操作把手部3a。另外操作把手部3a的下表面侧设置有大致矩形状地凹陷的转动体驱动孔3b(参照图5)。
间隔件4是大致板状,在与操作构件3的操作把手部3a大致对置的部分具有驱动开口部4a。
上盖1形成为大致板状,在上表面设置有供操作把手部3a插通的操作开口部1a,在上表面的两短边侧,与外壳2卡合的臂部分别向下方突出而设置。另外,在下表面设置有将操作构件3支承为能够滑动的凹陷部。
磁路形成构件18由中心磁轭10和底磁轭(back yoke)11构成,中心磁轭10以及底磁轭11分别由软铁等的软磁性的磁性材料形成。
中心磁轭10呈平坦的大致板状,底磁轭11是板状的原料形成为大致C字状。中心磁轭10的短边侧的一方的端面与底磁轭11的短边侧的一方的端面彼此隔开空间而对置,分别成为第一对置端面18a以及第二对置端面18b。
发电用线圈9为,线圈卷绕于线轴状的绕线管9b,线圈的端部与埋设于绕线管9b的连接端子9c连接。在绕线管9b的中央设置有供中心磁轭10插入的开口部,线圈卷绕成环绕开口部。
转动体17由磁铁支架8、磁铁5(参照图3)、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3对构成部件进行说明。
磁铁支架8由成形材料等的非磁性材料形成,磁铁支架8具有:在中央具有大致矩形地开口而成的容纳部8c的大致板状的主体部8d、以及从主体部8d的2边向上方突出的两个臂部,两个臂部的前端侧通过卡合轴8b而连结。另外,在臂部突出的两个边侧的端面的大致中央分别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大致圆柱状的转动轴8a。
磁铁5是用钕磁铁等永久磁铁材料形成为与磁铁支架8的容纳部8c的内部尺寸大致相同尺寸的大致矩形的板状。磁化方向Mzd是将板状的主面的一方侧即第一磁极面5a与主面的另一方侧即第二磁极面5b相连的方向,第一磁极面5a与第二磁极面5b的距离、即磁铁5的厚度被设为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以及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的高度至少同等或者为其以上。
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由软磁体形成为大致板状,其与转动轴8a的轴向平行的端面被设为,在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被装入到转动体17中时,端面的剖面形状成为以转动轴8a为中心的部分圆弧。
磁铁支架8的容纳部8c容纳有磁铁5,磁铁5的第一磁极面5a上吸附有第一磁化板6,第二磁极面5b上吸附有第二磁化板7,磁铁5层叠在第一磁化板6与第二磁化板7之间。由此磁铁5的磁通穿过软磁体的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第一磁化板6成为磁铁5的一方的磁极,第二磁化板7成为磁铁5的另一方的磁极。另外,磁铁5的外径尺寸设为与磁铁支架8的容纳部8c的内部尺寸大致相同,所以在以转动轴8a为中心使转动体17转动时,磁铁5的厚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成为磁铁5的转动中心,磁铁5的转动中心与转动轴8的中心轴一致,第一磁化板6与第二磁化板7成为夹着转动中心而轴对称的姿态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对磁路形成构件18装入了发电用线圈9的状态。图4是将发电用线圈9装入磁路形成构件18并用在中心磁轭10以及底磁轭1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通过的面切断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中心磁轭10被插入到绕线管9b的中央的开口部,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以及中心磁轭10的另一方侧的端面18c分别从绕线管9b的两端面突出。
底磁轭11被组装成底磁轭11的另一方侧的端面18d抵接在中心磁轭10的另一方侧的端面18c侧的下表面,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与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隔开空间而对置。
接下来,参照图5,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的组装构造。图5是转动体17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的中间位置、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同第一对置端面18a与第二对置端面18b的对置方向平行时的、发电输入装置100的图1的A-A剖视图。另外,以下,将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同第一对置端面18a与第二对置端面18b的对置方向平行的转动体17的位置记述为中立姿态。
底磁轭11安装在外壳2的底面侧,在绕线管9b中插入有中心磁轭10的状态下,发电用线圈9容纳在外壳2的线圈容纳部2b。由此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与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在外壳2的转动体容纳部2a的内壁露出并对置。
外壳2的转动体容纳部2a容纳有转动体17的一部分,转动体17的转动轴8a(参照图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外壳2的转动轴承部2c(参照图2),由此转动体17能够在转动体容纳部2a转动。在外壳2的转动体容纳部2a的内壁,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与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并露出,转动体17的转动轴8a支承于外壳2的转动轴承部2c时,第一对置端面18a与第二对置端面18b的对置方向与转动轴8a正交。
在外壳2的上表面侧载置有间隔件4,在间隔件4的上表面载置有操作构件3,在更上方安装有上盖1。此时,操作构件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间隔件4的上表面与上盖1的下表面的凹陷部。另外,转动体17的卡合轴8b插通到间隔件4的驱动开口部4a,并插入到操作构件3的转动体驱动孔3b。由此,转动体17伴随着操作构件3的滑动而转动,但卡合轴8b转动的方向上的转动体驱动孔3b的宽度W比卡合轴8b的粗度d大,所以转动体17能够伴随着操作构件3的滑动而转动,并且也能够在转动体驱动孔3b的宽度W的范围内转动。
接下来,参照图5以及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中转动体17转动了时的磁通FX的状况进行说明。图6是对转动体17转动了时的磁通FX的状况进行表示的图1的A-A位置的剖视图,(a)是转动体17处于第一姿态时,(b)是转动体17处于第二姿态时。另外,在图6中,为了易于理解磁通FX的流动,而省略了剖面的阴影的记入。
首先,参照图5,对转动体17处于中立姿态的情况进行说明。
磁铁5的磁化方向Mzd如图3所示那样,是第一磁极面5a与第二磁极面5b对置的方向,所以第一磁化板6成为一方的磁极,第二磁化板7成为另一方的磁极。另外,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分别吸附于在磁铁支架8的容纳部8c(参照图3)所容纳的磁铁5的第一磁极面5a及第二磁极面5b,所以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隔开了磁铁5的高度即磁铁支架8的主体部8d的高度量的距离而对置。
转动体17处于中立姿态时,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以及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分别与磁铁支架8的主体部8d的两端面对置,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与中心磁轭10平行并且处在隔开了磁铁支架8的主体部8d的高度量的距离的位置。
磁铁5容纳于主体部8d的内侧的容纳部8c(参照图3),磁铁5的厚度与第一对置端面18a以及第二对置端面18b的高度至少同等或者为其以上,所以来自磁铁5的磁通FX无法直接流动到中心磁轭10或者底磁轭11。因此,例如,在如图5所示那样第一磁化板6是N极且第二磁化板7是S极的情况下,磁通从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的端面出发、在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附近通过后进入到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的端面,并且也从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的端面出发、在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附近通过后进入到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的端面。因此,磁通从第一磁化板6出发、在中心磁轭10的端部附近以及底磁轭11的端部附近通过后返回到第二磁化板7,在由中心磁轭10和底磁轭11构成的磁路形成构件中不流动磁通。
另外,在中立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的端面和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的端面都与中心磁轭10磁性吸引,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的端面和第二磁化板的另一方的端面都与底磁轭11磁性吸引。在此情况下,如果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的端面被中心磁轭10吸引的吸引力与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的端面被中心磁轭10吸引的吸引力相等,且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的端面被底磁轭11吸引的吸引力与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的端面被底磁轭11吸引的吸引力相等时,转动体17以中立姿态停止。
但是,这些力难以相等,尤其是使磁铁5的厚度与第一对置端面18a以及第二对置端面18b的高度同等或者为其以上,所以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的端面被中心磁轭10吸引的吸引力、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的端面被中心磁轭10吸引的吸引力、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的端面被中心磁轭10吸引的吸引力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的端面被中心磁轭10吸引的吸引力全部起作用以使转动体17旋转,在中立姿态,转动体17变得不稳定,如果中心磁轭10以及底磁轭11分别吸引第一磁化板6的两方的端面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两方的端面的吸引力中的任一个吸引力即使是一点点但也比另一个吸引力强,则转动体17向吸引力强的方向转动,由此,强一点点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转动体17转动到以下记载的第一姿态或者第二姿态的位置为止。
接下来,参照图6,对转动体17倾斜并停止的第一姿态以及第二姿态进行说明。
在第一姿态,如图6(a)所示,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侧的端面经由间隙而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对置,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侧的端面经由间隙而与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另外,在第二姿态,如图6(b)所示,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侧的端面经由间隙而与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侧的端面经由间隙而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对置。
在第一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侧的端面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对置,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侧的端面与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所以例如在如图6(a)所示那样第一磁化板6为N极且第二磁化板7为S极的情况下,磁通FX从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的端面出发后进入到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在中心磁轭10中从第一对置端面18a向朝向另一方的端面的方向流动后,在底磁轭11中从另一方的端面向朝向第二对置端面18b的方向流动,并从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进入到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的端面。
与此相对,在第二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侧的端面与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侧的端面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对置,所以例如在如图6(b)所示那样第一磁化板6是N极且第二磁化板7是S极的情况下,磁通FX从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的端面出发后进入到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在底磁轭11中在从第二对置端面18b向朝向另一方的端面的方向流动后,在中心磁轭10中从另一方的端面向朝向第一对置端面18a的方向流动,并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进入到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的端面。
因此,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由中心磁轭10和底磁轭11构成的磁路形成构件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朝向相反。
另外,在第一姿态以及第二姿态的任一姿态的情况下,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磁通FX不通过一侧的端面都位于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或者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离开了磁铁支架8的主体部8d的高度量的位置,因此不会对上述的磁通FX的流动造成影响。
另外,在第一姿态以及第二姿态的任一姿态的情况下,在转动体17转动并成为第一姿态或者第二姿态时,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或者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或者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的对置面积都变为极大,所以在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以及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之间流动的磁通FX变为极大,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以及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的磁性吸引力也变为极大。
因此,在转动体17成为第一姿态或者第二姿态后,转动体17以第一姿态或者第二姿态稳定。另外,在转动体17转动并接近第一姿态或者第二姿态时,转动体17转动到第一姿态或者第二姿态而停止。
另外,即使转动体17转动到第一姿态或者第二姿态为止,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都经由间隙而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或者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或者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的任一个都不接触。
另外,即使在转动体17从第一姿态起往复转动到第二姿态的途中,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或者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的任一个面都不接触。由此,即使转动体17转动,由转动体17与磁路形成构件18的接触或冲突引起的损耗、磨损也不会发生。
中心磁轭10被插入到发电用线圈9的绕线管9b的开口部,所以发电用线圈9的线圈被缠绕成与在中心磁轭10流动的磁通FX正交,在中心磁轭10流动的磁通FX的大小、方向变化时,在发电用线圈9中产生基于电磁感应的电动势。
另外,在图5以及图6(a)、图6(b)中记载的表示磁通FX的箭头概念性地表示磁通的流动,并不表示详细的磁通的分布。另外,为了易于理解磁通的流动,分割磁通并附以箭头,但实际的磁通是连续的,不会间断。
接下来,参照图7以及图8,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的操作构件3被操作了时的、转动体17的运动和发电用线圈9的发电作用进行说明。图7以及图8是对操作构件3被操作了时的发电输入装置100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1的A-A位置的剖视图。图7(a)是操作构件3的操作把手部3a位于靠近发电用线圈9的位置时,以后,将操作构件3位于此位置的状态记载在左侧。图7(b)是转动体17通过操作构件3而转动到成为中立姿态为止的状态,图8(a)是转动体17通过操作构件3而转动到成为中立姿态为止、之后转动体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进一步转动了的状态。另外,图8(b)是操作构件3的操作把手部3a被操作直到离发电用线圈9较远的位置为止时,以后,将操作构件3处于该位置的状态记载在右侧。另外,在图7以及图8中,记入了磁通的流动,因此对磁铁5、第一磁化板6、第二磁化板7以及磁路形成构件18的各自的剖面未记入阴影。
操作构件3位于左侧时,如图7(a)所示,操作者想要使操作构件3向右方向D1移动时,转动体17的卡合轴8b在操作方向上被推压到操作构件3的转动体驱动孔3b的一方的内壁,但转动体17处于前述的第一姿态,受到使操作构件3向与操作方向相反方向移动的方向的磁性吸引力Fm。因此,操作构件3位于左侧时使操作构件3向右方向D1移动时,使转动体17在与操作构件3的转动体驱动孔3b的一方的内壁抵接的同时,从第一姿态向中立姿态的方向转动。
此时,例如,如图7(a)所示,第一磁化板6为N极且第二磁化板7为S极的情况下,在中心磁轭10中流动的磁通FX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侧向朝向一方的端面的方向流动。另外在转动体17伴随着操作构件3的向右方向D1的移动而向中立姿态的方向转动时,转动体17的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的端面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的对置面积、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的端面与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的对置面积减少,因此在中心磁轭10中流动的磁通FX减少。由此,在发电用线圈9的中心流动的磁通FX的量变化,所以由于电磁感应而在发电用线圈9中产生电动势。
进一步使操作构件3移动,通过操作构件3而转动的转动体17转动到图7(b)所示的中立姿态的位置为止时,磁通FX从第一磁化板6起在中心磁轭10、底磁轭11的端部附近通过后流动到第二磁化板7,在磁路形成构件18的中心磁轭以及底磁轭11中不流动磁通FX。
另外,在中立姿态,转动体17不稳定,可能向第一姿态方向或者第二姿态方向的任一方向转动。但是,在使操作构件3从左侧向右方向D1移动的情况下,转动体17的卡合轴8b与操作构件3的转动体驱动孔3b的一方的内壁抵接,所以转动体17无法向图7(a)所示的第一姿态的方向转动。与此相对,转动体17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转动体驱动孔3b的宽度W比卡合轴8b的粗度d大,所以操作构件3不限制转动体17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转动体17能够在转动体驱动孔3b的宽度W的范围内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
因此,转动体17处于中立位置并且转动体17偶然受到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的这种磁性吸引力Fm的情况下、或者在转动体17在第二姿态的方向上稍微超过了中立位置的情况下,转动体17向朝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如图8(a)所示,转动体17的卡合轴8b抵接于转动体驱动孔3b的另一方的内壁而停止。
此时,转动体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而转动,在卡合轴8b与转动体驱动孔3b的另一方的内壁抵接之前,通过磁性吸引力Fm而使转动体17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
转动体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而转动的速度由通过磁力第一磁化板6被中心磁轭10吸引的吸引力以及第二磁化板7被中心磁轭10吸引的吸引力、转动体17的质量等决定,但一般而言,以比操作构件3被操作的操作速度快的速度旋转。
转动体17处于中立姿态时在中心磁轭10以及底磁轭11中不流动磁通FX,但在转动体17旋转而卡合轴8b抵接于转动体驱动孔3b的另一方的内壁的状态下,转动体17转动到靠近第二姿态的位置为止,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对置的对置面积、以及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与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的对置面积成为接近极大的面积,所以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流动着接近极大值的量的磁通FX。
转动体17从中立姿态起通过磁性吸引力Fm而转动到卡合轴8b与转动体驱动孔3b的另一方的内壁抵接的位置为止时,转动体17以较快的速度转动,所以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量在短时间内从零激增到接近极大值的量。
在发电用线圈9中产生的电磁感应电动势与平均单位时间的磁通FX的变化量成正比,因此转动体17通过磁铁5的吸引力而从中立姿态转动到卡合轴8b与转动体驱动孔3b的另一方的内壁抵接的位置为止时,发电用线圈9产生较大的电动势。
转动体17转动到卡合轴8b与转动体驱动孔3b的另一方的内壁抵接的位置为止后,进一步使操作构件3向右方向D1移动时,如图8(b)所示,操作构件3在右侧位置停止,转动体17也停止而成为第二姿态。此时,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中心磁轭10的第一对置端面18a对置的对置面积、以及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与底磁轭11的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的对置面积成为极大,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量也成为极大。由此,磁路形成构件18吸引转动体17的吸引力成为极大,转动体17以稳定的状态停止。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动作,将转动体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转动并与转动体驱动孔3b的内壁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即图8(a)所示的转动体17的转动停止位置设为转动体17成为第二姿态的位置的稍跟前,在实用上转动停止位置可以在第二姿态的紧附近,将转动停止位置设在第二姿态的紧附近时产生更大的电动势。
接下来,参照图9以及图10,对使操作构件3从右侧向左方向D2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使操作构件3从右侧向左方向D2移动的情况下,为与上述相反方向的动作。图9以及图10是对使操作构件3从右侧向左方向D2移动了时的发电输入装置100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1的A-A位置的剖视图。图9(a)是操作构件3位于右侧时,图9(b)是转动体17通过操作构件3而转动到成为中立姿态为止的状态。另外,图10(a)是转动体17通过操作构件3而转动到成为中立姿态后,转动体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而进一步转动了的状态,图10(b)是操作构件3被操作到左侧为止的状态。另外,在图9以及图10中,记入了磁通的流动,因此对磁铁5、第一磁化板6、第二磁化板7以及磁路形成构件18的各自的剖面未记入阴影。
如图9(a)所示,操作构件3处于右侧时,转动体17是第二姿态,例如如图9(a)所示,第一磁化板6为N极且第二磁化板7为S极的情况下,中心磁轭10中从第一对置端面18a侧向朝向一方的端面的方向流动着极大的量的磁通FX。
向左方向D2操作操作构件3时,转动体17在受到返回到第二姿态的方向的磁性吸引力Fm的同时,卡合轴8b被向转动体驱动孔3b的另一方的内壁按压而向中立姿态方向转动。
转动体17达到图9(b)所示的中立位置之前,转动体17的卡合轴8b在与转动体驱动孔3b的另一方的内壁抵接的同时转动。转动体17从第二姿态成为中立姿态为止,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流动的磁通FX逐渐减少,由此在发电用线圈9中产生电动势。
转动体17成为中立姿态时,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不流动磁通FX。
在中立姿态,转动体17不稳定,可能向第一姿态方向或者第二姿态方向的任一方向转动。但是,使操作构件3从右侧向左方向D2移动的情况下,转动体17的卡合轴8b与操作构件3的转动体驱动孔3b的另一方的内壁抵接,所以转动体17无法向图9(a)所示的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与此相对,转动体17向第一姿态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转动体驱动孔3b的宽度W比卡合轴8b的粗度d大,所以操作构件3不限制转动体17向第一姿态的方向转动,转动体17能够在转动体驱动孔3b的宽度W的范围内向第一姿态的方向转动。
转动体17处于中立姿态时,偶然受到向第一姿态的方向转动的磁性吸引力Fm的情况下、或者转动体17向第一姿态的方向稍微超过了中立位置的情况下,转动体17向朝向第一姿态的方向转动,如图10(a)所示,转动体17的卡合轴8b与转动体驱动孔3b的一方的内壁抵接而停止,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量增加到接近极大值的量。
此时,转动体17通过磁性吸引力以较快的速度转动,所以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量在短时间内从零激增到接近极大值的量,在发电用线圈9中产生较大的电动势。
在使操作构件3进一步向左方向D2移动时,如图10(b)所示,操作构件3在左侧位置停止,转动体17成为第一姿态并停止。此时,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量成为极大,磁路形成构件18吸引转动体17的吸引力也成为极大,转动体17以稳定的状态停止。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具有:以磁性材料形成的磁路形成构件18、是磁路形成构件18的一部分而且隔着空间而对置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以及第二对置端面18b、缠绕于磁路形成构件18的发电用线圈9、位于第一对置端面18a与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的空间内并以同第一对置端面18a与第二对置端面18b的对置方向正交的转动轴8a为支点转动的转动体17、以及由使用者往复操作并通过往复操作使转动体17转动的操作构件3。
转动体17具有:具有成为互相相反的磁极的第一磁极面5a与第二磁极面5b的磁铁5、固定于第一磁极面5a的磁性材料制的第一磁化板6、以及固定于第二磁极面5b的磁性材料制的第二磁化板7,转动体17通过操作构件3而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之间往复运动,在第一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隔着间隙与第一对置端面18a对置并且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隔着间隙与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在第二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隔着间隙与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并且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隔着间隙与第一对置端面18a对置。
操作构件3通过往复操作而在从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的方向上推压转动体17而使之转动时,在比转动体17的卡合轴8b的粗度d大的宽度W的转动体驱动孔3b的内壁按压卡合轴8b,所以不限制转动体17在从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的方向上转动。
由此,在通过操作构件3使转动体17从第一姿态向成为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转动体17通过中立姿态后,通过转动体17的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8的第二对置端面18b之间的磁性吸引力、以及转动体17的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8的第一对置端面18a之间的磁性吸引力,转动体17受到朝向第二姿态的方向的磁性吸引力Fm,以较快的速度向朝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
由此,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流动的磁通FX急剧地增加,所以通过电磁感应在发电用线圈9中产生较大的电动势。
另外,同样地,在通过操作构件3使转动体17从第二姿态向成为第一姿态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在转动体17通过了中立姿态后,转动体17通过磁性吸引力以较快的速度向朝向第一姿态的方向转动,此时,通过电磁感应在发电用线圈9中产生较大的电动势。
此时,转动体17通过磁性吸引力从中立姿态向朝向第一姿态或者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的速度不受操作构件3的移动速度影响,所以即使在使用者缓慢地操作了操作构件3的情况下,也在发电用线圈9中产生较大的电动势。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中,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与磁铁5在与转动轴8a正交的方向上重叠。
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构成为,在第一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的端面隔着间隙与第一对置端面18a对置,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的端面与第二对置端面18b不对置,并且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的端面隔着间隙与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的端面与第一对置端面18a不对置。另外,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构成为,在第二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的端面与第一对置端面18a不对置,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的端面隔着间隙而与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并且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的端面与第二对置端面18b不对置,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的端面隔着间隙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18a对置。
由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中,在与转动轴8a正交的方向上,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层叠于磁铁5,所以在第一姿态以及第二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分别与磁路形成构件18的第一对置端面18a或者第二对置端面18b选择性地对置。
因此,在第一姿态以及第二姿态的任一姿态,都能够高效地将磁铁5的磁通FX引导到磁路形成构件18,并且,能够使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方向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相反,所以例如,获得开闭磁回路而切断在磁路形成构件18中通过的磁通的情况的2倍的磁通量的变化。因此,转动体17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之间往复转动,由此通过用发电用线圈9高效地发电。
另外,转动体17的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分别隔着间隙而与磁路形成构件18的第一对置端面18a或者第二对置端面18b对置,所以转动体17即使往复转动也没有与磁路形成构件18接触的部位。由此,即使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也不产生损伤、磨损,所以能够形成长期可靠性高的发电输入装置100。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中,采用如下结构:在第一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与第一对置端面18a隔着间隙而磁性吸引,并且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第二对置端面18b隔着间隙而磁性吸引,在第二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与第二对置端面18b隔着间隙而磁性吸引,并且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第一对置端面18a隔着间隙而磁性吸引。
由此,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在第一姿态以及第二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分别隔着间隙而与磁路形成构件18的第一对置端面18a或者第二对置端面18b选择性地吸引,所以转动体17通过吸引力而支承为第一姿态或者第二姿态。由此,操作构件3支承在右侧或者左侧,所以能够进行稳定的操作。
如以上所述,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100进行了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而实施,这些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为操作构件3滑动,但也可以采用设置转动轴并肘状地旋转动作的构成。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发电用线圈9的线圈是一个的情况,但线圈也可以不是一个,而设置为分割成多个。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设为板状,但也可以为了使磁通集中到端面而在最大平面部的中央设置开口。
(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转动体17采用了层叠有第一磁化板6、磁铁5、第二磁化板7的构成,但也可以采用层叠了第一磁化板6、磁铁5、第二磁化板7的形状的一体化的磁铁。
(4)也可以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发电输入装置100追加通过操作构件3而开闭的独立的开关。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所附的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200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200的外观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
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200具有在外壳102的上表面载置有上盖101的、一部分突出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对在上盖101上突出的操作构件103进行按下操作或者在按下操作后释放时,进行发电。
接下来,参照图12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200的部件构成进行说明。图12是对发电输入装置200的构成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外壳102是成为发电输入装置200的基座的部件,用成形材料等形成为上表面以及侧面的一部分开放的大致箱状,在内侧具有转动体容纳部102a和线圈容纳部102b。另外,转动体容纳部102a的侧壁侧具有将后述的转动体117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转动轴承部102c。
操作构件103形成为大致棒状,上表面的一部分突出并成为操作把手部103a。另外在操作把手部103a的下方,设置有大致矩形状的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
上盖101形成为下方开口的大致箱状,上表面的一部分突出为矩形,突出部的上表面设置有供操作把手部103a插通的操作把手插通孔101a。
磁路形成构件118用软铁等的软磁性的磁性材料、形成为两个臂部118d从磁路主体部118c的两端附近起向磁路主体部118c的直角方向伸出的大致C字状,两个臂部118d的前端部分别成为彼此隔开空间而对置的第一对置端面118a以及第二对置端面118b。
发电用线圈9由两个线圈构成,磁路形成构件118的两个臂部118d分别卷绕有线圈。
转动体117由磁铁支架108、第一磁化板6以及第二磁化板7构成,在第一磁化板6与第二磁化板7之间设置有磁铁5。
磁铁支架108以成形材料等的非磁性材料形成,具有从主体部的2边向上方突出进而弯曲的两个臂部,两个臂部的前端侧通过卡合轴108b而连结。另外,臂部突出的两个片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大致圆柱状的转动轴108a。
恢复弹簧121是由弹簧用不锈钢线等形成的压缩弹簧,对操作构件103向上方施力。
接下来,参照图13,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200的组装构造进行说明。图13是转动体117处于中立姿态位置时的、发电输入装置200的图11的B-B剖视图。
安装有发电用线圈109的磁路形成构件118安装于外壳102,彼此隔开空间而对置的第一对置端面118a以及第二对置端面118b在外壳102的转动体容纳部102a的内壁露出。
外壳102的转动体容纳部102a中容纳有转动体117,转动体117的转动轴108a(参照图1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外壳102的转动轴承部102c(参照图12),由此转动体117能够在转动体容纳部102a转动。外壳102的转动体容纳部102a的内壁上,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一对置端面118a与第二对置端面118b对置并露出,转动体117的转动轴108a支承于外壳102的转动轴承部102c时,第一对置端面118a与第二对置端面118b的对置方向同转动轴108a正交。
操作构件10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容纳于外壳102的操作构件滑动槽部102d,在操作构件103的下方配置恢复弹簧121。另外,在外壳102的上表面安装上盖101,上盖101的操作把手插通孔101a(参照图12)供操作构件103的操作把手部103a插通。此时,转动体117的卡合轴108b插入到操作构件103的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由此,转动体117伴随着操作构件103的滑动而转动,但卡合轴108b转动的方向的、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宽度W比卡合轴108b的粗度d大,所以转动体117伴随着操作构件103的滑动而转动,并且也能够在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宽度W的范围内自由转动。另外,在操作构件103的下方,恢复弹簧121对操作构件103向上方施力而要使操作构件103向上方滑动,但对伴随着操作构件103的滑动的转动体117的转动动作不造成任何影响。
接下来,参照图13以及图14,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200中转动体117转动了时的磁通FX的状况进行说明。图14是对转动体117转动了时的磁通FX的状况进行表示的图11的B-B位置的剖面立体图,(a)是转动体117处于第一姿态时,(b)是转动体117处于第二姿态时。另外,在图14中为了易于理解磁通FX的流动,省略剖面的阴影的记入以及磁路形成构件的周围的部件的记载。
首先,参照图13对转动体117为中立姿态的情况下的磁通FX的状况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13所示,第一磁化板6为N极且第二磁化板7为S极的情况下,转动体117处于中立姿态时,磁通FX从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的端面出发并在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一对置端面118a附近通过后进入到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的端面,并且也从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的端面出发并在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二对置端面118b附近通过后进入到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的端面。因此,磁通FX从第一磁化板6出发并在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端部附近通过后返回到第二磁化板7,在磁路形成构件118的臂部118d(参照图12)侧以及磁路主体部118c(参照图12)侧,不流动磁通FX。
接下来,参照图14,对转动体117处于倾斜并停止的第一姿态以及第二姿态的情况下的磁通FX进行说明。
在第一姿态,如图14(a)所示,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侧的端面隔开间隙而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一对置端面118a对置,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侧的端面隔开间隙而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二对置端面118b对置。另外,在第二姿态,如图14(b)所示,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侧的端面隔开间隙而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一对置端面118a对置,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侧的端面隔开间隙而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二对置端面118b对置。
在第一姿态,例如,如图14(a)所示,第一磁化板6为N极且第二磁化板7为S极的情况下,磁通FX从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的端面出发并进入到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一对置端面18a,在磁路形成构件118中从第一对置端面118a经由臂部118d、磁路主体部118c、臂部118d而流动到第二对置端面118b,并从第二对置端面118b进入到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的端面。
另外,在第二姿态,例如,如图14(b)所示,第一磁化板6为N极且第二磁化板7为S极的情况下,磁通FX从第一磁化板6的另一方的端面出发并进入到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二对置端面118b,在磁路形成构件118中从第二对置端面118b经由臂部118d、磁路主体部118c、臂部118d而流动到第一对置端面118a,并从第一对置端面118a进入到第二磁化板7的一方的端面。
因此,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磁路形成构件1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朝向相反。
另外,图13以及图14(a)、图14(b)中记载的表示磁通FX的箭头概念性地表示磁通的流动,并不表示详细的磁通的分布。另外,为了易于理解磁通的流动,分割磁通并附以箭头,但实际的磁通连续,不会间断。
接下来,参照图15以及图1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200的操作构件103被按下操作时的、转动体117的运动和发电用线圈109(参照图12)的发电作用进行说明。图15以及图16是对操作构件3被操作时的发电输入装置200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11的B-B位置的剖视图。图15(a)是操作构件103处于最上方时,以后,将操作构件103处于该位置的状态记载为OFF位置。图15(b)是转动体117通过操作构件103而转动到成为中立姿态为止的状态,图16(a)是转动体117通过操作构件3而转动到成为中立姿态后,转动体1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而进一步转动了的状态。另外,图16(b)是操作构件103被操作到最下方为止时,以后将操作构件103处于该位置的状态记载为ON位置。另外,在图15以及图16中,记入了磁通的流动,因此对磁铁5、第一磁化板6、第二磁化板7以及磁路形成构件118的各自的剖面未记入阴影。
操作构件103未被按下操作时,通过恢复弹簧121使操作构件103向上方移动,操作构件103达到OFF位置。操作构件103处于OFF位置时操作者想要向下方按下操作构件103时,如图15(a)所示,转动体117的卡合轴108b在按下方向D3上被推压到操作构件103的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上方的内壁,但转动体117处于第一姿态,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侧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一对置端面118a隔开间隙而对置,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侧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二对置端面118b隔开间隙而对置,转动体117受到使操作构件103向上方移动的方向的磁性吸引力Fm。因此,若在操作构件103处于OFF位置时按下操作构件103,则转动体117在与操作构件103的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上方的内壁抵接的同时,从第一姿态向中立姿态的方向转动。
此时,例如,如图15(a)所示,第一磁化板6为N极且第二磁化板7为S极的情况下,在磁路形成构件118中流动的磁通FX从第一对置端面118a侧经由磁路主体部118c(参照图12)向朝向第二对置端面118b侧的方向流动。另外在转动体117伴随着操作构件103的向下方的按下操作而向中立姿态的方向转动时,转动体117的第一磁化板6的一方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一对置端面118a的对置面积、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另一方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二对置端面118b的对置面积减少,因此在磁路形成构件118中流动的磁通FX也减少。由此,在卷绕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发电用线圈109(参照图12)的中心流动的磁通FX的量变化,所以通过电磁感应在发电用线圈109中产生电动势。
操作构件103被按下操作,通过操作构件103而转动的转动体117转动到如图15(b)所示的中立姿态的位置时,磁通FX从第一磁化板6起在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一对置端面118a附近以及第二对置端面118b附近通过并流动到第二磁化板7,在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磁路主体部118c(参照图12),不流动磁通FX。
另外,在中立姿态,转动体117能够向第一姿态方向或者第二姿态方向的任一方向转动。但是,操作构件103被向下方按下操作的情况下,转动体117的卡合轴108b与操作构件103的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上方的内壁抵接,所以转动体117无法向图15(a)所示的第一姿态的方向转动。与此相对,转动体117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宽度W比卡合轴108b的粗度d大,所以操作构件103不限制转动体117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转动体117能够在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宽度W的范围内向第二姿态的方向旋转。
因此,转动体117处于中立位置并且转动体117偶然受到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的磁性吸引力Fm的情况下、或者转动体117在第二姿态的方向上稍微超过了中立位置的情况下,转动体117向朝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并如图16(a)所示,转动体117的卡合轴108b与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下方的内壁抵接而停止。
此时,转动体1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而转动,卡合轴108b与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下方的内壁抵接之前,使转动体117向第二姿态的方向转动。
转动体1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转动的速度由通过磁力第一磁化板6被第二对置端面118b吸引的吸引力、以及第二磁化板7被第一对置端面118a吸引的吸引力、转动体117的质量等决定,但一般而言,以比操作构件103被按下操作的操作速度快的速度旋转。
转动体117处于中立姿态时,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磁路主体部118c(参照图12)中不流动磁通FX,但转动体117旋转,卡合轴108b与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下方的内壁抵接的状态下,转动体117转动到接近第二姿态的位置为止,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二对置端面118b对置的对置面积、及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一对置端面118a对置的对置面积成为接近极大的面积,所以在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磁路主体部118c,流动接近极大值的量的磁通FX。
转动体1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从中立姿态起转动到卡合轴108b与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下方的内壁抵接的位置为止时,转动体117以较快的速度转动,所以在磁路形成构件1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量在短时间内从零激增到接近极大值的量。
发电用线圈109(参照图12)中产生的电磁感应电动势与平均单位时间的磁通FX的变化量成正比,因此通过磁铁5的吸引力,转动体117从中立姿态转动直到卡合轴108b与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下方的内壁抵接的位置为止时,发电用线圈109产生较大的电动势。
转动体117转动到卡合轴108b与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下方的内壁抵接的位置后,操作构件103进一步被按下而向下方移动时,如图16(b)所示,操作构件103在ON位置停止,转动体117也停止而成为第二姿态。此时,第一磁化板6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二对置端面118b对置的对置面积、以及第二磁化板7的端面与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第一对置端面118a对置的对置面积成为极大,在磁路形成构件118的磁路主体部118c(参照图12)流动的磁通FX的量也成为极大。由此,磁路形成构件118吸引转动体117的吸引力成为极大,转动体117以稳定的状态停止。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动作,将转动体1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转动并与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下壁抵接而停止的位置即图16(a)所示的转动体117的转动停止位置,设为转动体117成为第二姿态的位置的稍跟前,但实用上转动体停止位置可以在第二姿态的紧附近,将转动体停止位置设在第二姿态的紧附近时产生更大的电动势。
接下来,参照图17以及图18对操作构件103被按下操作后释放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7以及图18是对操作构件103被按下操作后释放时的发电输入装置200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11的B-B位置的剖视图。图17(a)是操作构件103位于ON位置时,图17(b)是操作构件103的按下操作被释放而操作构件3向上方移动、旋转体转动到成为中立姿态的状态。另外,图18(a)是转动体117通过操作构件103而转动到成为中立姿态后,转动体1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而进一步转动了的状态,图18(b)是操作构件103移动到OFF位置的状态。另外,在图17以及图18中,记入了磁通的流动,因此对磁铁5、第一磁化板6、第二磁化板7以及磁路形成构件118的各自的剖面未记入阴影。
如图17(a)所示,操作构件103处于ON位置时,转动体117处于第二姿态,例如,如图17(a)所示,第一磁化板6为N极且第二磁化板7为S极的情况下,磁路形成构件118中从第二对置端面118b经由磁路主体部118c(参照图12)而向朝向第一对置端面118a的方向流动着极大的量的磁通FX。
操作构件103通过恢复弹簧121、以比吸附于第一对置端面118a以及第二对置端面118b的吸附力强的施力向上方对转动体117施力,所以在对操作构件103的按下操作被释放后,操作构件103不会留在ON位置,而克服吸附力立刻向上方移动,转动体117在受到返回到第二姿态的方向的磁性吸引力Fm的同时,卡合轴108b被按压到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下方的内壁而向中立姿态方向转动。
转动体117达到图17(b)所示的中立位置之前,转动体117的卡合轴8b在与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下方的内壁抵接的同时转动。转动体117从第二姿态成为中立姿态之前,在磁路形成构件118中流动的磁通FX逐渐减少,由此发电用线圈109(参照图12)中产生电动势。
转动体117成为中立姿态时,在磁路形成构件118中不流动磁通FX。
转动体117处于中立姿态时,偶然受到向第一姿态的方向转动的磁性吸引力Fm的情况下、或者转动体117在第一姿态的方向上稍微超过了中立位置的情况下,转动体117向朝向第一姿态的方向转动,如图18(a)所示,转动体117的卡合轴108b与转动体驱动槽部103b的上方的内壁抵接而停止,在磁路形成构件1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量增加到接近极大值的量。
此时,转动体117通过磁性吸引力Fm以较快的速度转动,所以在磁路形成构件1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量在短时间内从零激增到接近极大值的量,在发电用线圈109(参照图12)中产生较大的电动势。
在完全去掉操作构件103的按下操作时,如图18(b)所示,操作构件103在OFF位置停止,转动体117成为第一姿态并停止。此时,在磁路形成构件118中流动的磁通FX的量成为极大,磁路形成构件118吸引转动体117的吸引力也成为极大,转动体117以稳定的状态停止。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200,设置有克服第二姿态下的磁性吸引的吸引力而使转动体117恢复到第一姿态的恢复弹簧121。因此,即使操作构件103在ON位置被按下操作从而转动体117成为第二姿态,在释放按下操作时,操作构件103也通过恢复弹簧121而恢复,所以能够构成操作构件103不固定在ON位置而转动体117不锁定在第二姿态的自动恢复型的发电输入装置200。
由此能够提供能够应对多种多样的操作方法的各种发电输入装置200。
如以上所述,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电输入装置200进行了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而实施,这些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
(1)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为操作构件103通过按下操作而滑动,但也可以采用设置转动轴并肘状地动作的构成。
(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发电用线圈109的线圈是两个的情况,但线圈可以不是两个,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多个。
(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装入的恢复弹簧也可以装入到所述的第一实施例。在此情况下,能够提供没有锁定位置的自动恢复型的滑动式发电输入装置。
〔使用了发电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9对使用了本发明的发电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300的构成的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300由多个本发明的发电输入装置、具有识别码容纳部242的信号处理电路240以及发送电路250等构成。
信号处理电路240具有:供发电输入装置连接的多个输入端子、对各输入端子容纳有成为固有的值的识别码的识别码容纳部242、对发电输入装置的输出进行整流以及平滑并对信号处理电路240以及发送电路250供给电力的电源电路241。
全部的发电输入装置与信号处理电路240的输入端子连接。使用者操作发电输入装置的操作构件,通过转动体转动而发电输入装置输出输出信号时,信号处理电路240根据检测到输出信号的输入端子的位置,从识别码容纳部242受理与被操作的发电输入装置对应的识别码,根据检测到的输出信号的极性判断发电输入装置的操作方向即是ON操作还是OFF操作,并将表示操作方向的信号与识别码一起发送至发送电路250。
发送电路250将从信号处理电路240受理的识别码以及表示操作方向的信号通过无线送出。
发送电路送出的无线信号通过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来接收,控制装置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识别被操作的发电输入装置并且判定操作方向,并基于该判定结果,控制未图示的规定的设备等。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300具有一个或者多个本发明的发电输入装置、通过在操作构件被操作时从发电用线圈获得的电动势来驱动的信号处理电路240和发送电路250。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300,通过即使使用者缓慢地操作的情况下也可获得较大的电动势的发电输入装置100的电动势,来驱动信号处理电路,所以不管使用者的操作方法怎样,都能进行可靠的动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300具有识别码容纳部242,该识别码容纳部242容纳识别码,该识别码能够识别与多个输入端子连接的一个或者多个发电装置。
因此,信号处理电路的识别码容纳部242中容纳有能够识别发电装置的识别码,所以能够对从发送电路250发送的信号加入被操作的发电输入装置所对应的识别码,接收到来自发送电路250的信号的控制装置能够识别哪台发电装置被操作。由此,能够提供能够应对电子设备300上连接有多个发电装置的情况下、同时使用了多个电子设备300的情况下等的各种使用状况的电子设备。
如以上所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300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而实施,这些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
(1)设为信号处理电路240连接多个发电输入装置,但与信号处理电路240连接的发电输入装置可以是一个。另外,与信号处理电路240连接的发电输入装置是一个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信号处理电路装入到发电输入装置。
(2)设为发送电路250通过无线送出信号,但信号的送出方法并不限定于无线,也可以以红外线、超声波等送出信号。
符号的说明
1:上盖
1a:开口部
2:外壳
2a:转动体容纳部
2b:线圈容纳部
2c:转动轴承部
3:操作构件
3a:操作把手部
3b:转动体驱动孔
4:间隔件
4a:驱动开口部
5:磁铁
5a:第一磁极面
5b:第二磁极面
6:第一磁化板
7:第二磁化板
8:磁铁支架
8a:转动轴
8b:卡合轴
8c:容纳部
8d:主体部
9:发电用线圈
9b:绕线管
9c:连接端子
10:中心磁轭
11:底磁轭
17:转动体
18:磁路形成构件
18a:第一对置端面
18b:第二对置端面
18c:另一方的端面
18d:另一方的端面
101:上盖
101a:操作把手插通孔
102:外壳
102a:转动体容纳部
102b:线圈容纳部
102c:转动轴承部
102d:操作构件滑动槽部
103:操作构件
103a:操作把手部
103b:转动体驱动槽部
108:磁铁支架
108a:转动轴
108b:卡合轴
109:发电用线圈
117:转动体
118:磁路形成构件
118a:第一对置端面
118b:第二对置端面
118c:磁路主体部
118d:臂部
121:恢复弹簧
200:发电输入装置
300:电子设备
D1:右方向
D2:左方向
D3:按下方向
Fm:磁性吸引力
FX:磁通
Mzd:磁化方向

Claims (3)

1.一种发电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以磁性材料形成的磁路形成构件;
第一对置端面以及第二对置端面,是所述磁路形成构件的一部分,而且隔着空间而对置;
发电用线圈,缠绕于所述磁路形成构件;
转动体,位于所述空间内,以同所述第一对置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的对置方向正交的转动中心轴为中心转动;以及
操作构件,由使用者往复操作,通过该往复操作使所述转动体转动,
所述转动体具有:磁铁,具有成为互相相反的磁极的第一磁极面和第二磁极面;磁性材料制的第一磁化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磁极面;以及磁性材料制的第二磁化板,固定于所述第二磁极面,
所述第一磁化板以及所述第二磁化板与所述磁铁在与所述转动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重叠,
通过所述操作构件使所述转动体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之间往复转动,在该第一姿态,所述第一磁化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隔开间隙而对置并且所述第二磁化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隔开间隙而对置,在该第二姿态,所述第一磁化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隔开间隙而对置并且所述第二磁化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隔开间隙而对置,
在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一磁化板的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隔开所述间隙而对置,所述第一磁化板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不对置,并且所述第二磁化板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隔开所述间隙而对置,所述第二磁化板的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不对置,
在所述第二姿态,所述第一磁化板的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不对置,所述第一磁化板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隔开所述间隙而对置,并且所述第二磁化板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对置端面不对置,所述第二磁化板的一方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对置端面隔开所述间隙而对置,
所述操作构件在通过所述往复操作而在从所述第一姿态向所述第二姿态的方向上推压所述转动体并使之转动时,不限制所述转动体在从所述第一姿态向所述第二姿态的方向上转动,在通过所述往复操作而在从所述第二姿态向所述第一姿态的方向上推压所述转动体并使之转动时,不限制所述转动体在从所述第二姿态向所述第一姿态的方向上转动。
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发电输入装置,具有通过在所述操作构件被操作时从所述发电用线圈获得的电动势来驱动的信号处理电路和发送电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容纳能够识别所述至少一个所述发电输入装置的识别码。
CN201380030500.3A 2012-09-03 2013-08-29 发电输入装置以及使用了所述发电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350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3394 2012-09-03
JP2012-193394 2012-09-03
PCT/JP2013/073135 WO2014034777A1 (ja) 2012-09-03 2013-08-29 発電入力装置及び前記発電入力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50567A true CN104350567A (zh) 2015-02-11
CN104350567B CN104350567B (zh) 2017-03-08

Family

ID=50183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0500.3A Active CN104350567B (zh) 2012-09-03 2013-08-29 发电输入装置以及使用了所述发电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81556B2 (zh)
CN (1) CN104350567B (zh)
WO (1) WO201403477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3946A (zh) * 2016-09-02 2019-04-1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发电装置
CN109818476A (zh) * 2018-12-29 2019-05-28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按压自发电装置
CN111725968A (zh) * 2016-04-19 2020-09-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53677A (ja) * 2019-08-29 2022-10-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5526A (en) * 1988-03-18 1989-12-05 Electro Erg Limited Compensation circuit for electrical generators
CN101252047A (zh) * 2008-04-02 2008-08-27 李兴文 可移动的固定电灯开关
US7453341B1 (en) * 2004-12-17 2008-11-18 Hildenbrand Jack W System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magnetic energy
DE102008003585A1 (de) * 2007-06-15 2008-12-18 Robert Bosch Gmbh Werkzeugmaschinenüberwachungsvorrichtung
FR2928501A1 (fr) * 2008-03-04 2009-09-11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Dispositif de generation d'energie a deux parties mobi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04390B2 (ja) * 2008-02-25 2012-12-1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キー入力装置
FR2971358B1 (fr) * 2011-02-08 2013-07-26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Dispositif de commutation sans-fi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5526A (en) * 1988-03-18 1989-12-05 Electro Erg Limited Compensation circuit for electrical generators
US7453341B1 (en) * 2004-12-17 2008-11-18 Hildenbrand Jack W System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magnetic energy
DE102008003585A1 (de) * 2007-06-15 2008-12-18 Robert Bosch Gmbh Werkzeugmaschinenüberwachungsvorrichtung
FR2928501A1 (fr) * 2008-03-04 2009-09-11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Dispositif de generation d'energie a deux parties mobiles
CN101252047A (zh) * 2008-04-02 2008-08-27 李兴文 可移动的固定电灯开关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5968A (zh) * 2016-04-19 2020-09-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电装置
CN111725968B (zh) * 2016-04-19 2022-09-1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电装置
CN109643946A (zh) * 2016-09-02 2019-04-1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发电装置
CN109818476A (zh) * 2018-12-29 2019-05-28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按压自发电装置
CN109818476B (zh) * 2018-12-29 2020-12-18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按压自发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50567B (zh) 2017-03-08
JP5981556B2 (ja) 2016-08-31
JPWO2014034777A1 (ja) 2016-08-08
WO2014034777A1 (ja) 2014-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24523B2 (en)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JP5797351B2 (ja) 2つの反対に作動可能なスイッチを備える継電器
CN103717023B (zh) 滑动机构及具有该滑动机构的电子装置
CN104350567A (zh) 发电输入装置以及使用了所述发电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1965674B (zh) 具有两个运动部分的能量产生设备
JP2000268683A (ja) 開閉器の操作装置
US20190157960A1 (en) Power generator, input device, and lock device with sensor
US20080048506A1 (en) Electromotive device
CN104995347A (zh) 磁性致动的门锁装置
JP2005158711A (ja) 双安定電磁リレー
CN201274237Y (zh) 合闸、分闸没有摩擦阻碍的永磁闭锁型断路器操作机构
US3637986A (en) Electrical unit having a magnetic switch connecting a cordless electric power appliance to a charging appliance
EP0520615B1 (en) Electric switch
CN114475298A (zh) 一种磁吸盘充电触点连接装置及无人机充电方法
JP2023033057A (ja) 発電機
CN110493682B (zh) 蓝牙耳机盒及蓝牙耳机
CN209766329U (zh) 一种翻转式继电器
CN202487442U (zh) 开关涡流永磁操动装置
CN102075057A (zh) 一种双稳态电磁装置及其应用
JP4172208B2 (ja) 感温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れを用いた感温スイッチ
JP3004744B2 (ja) 磁気式の着脱装置
JPH05290668A (ja) 起電スイッチ
US6819207B2 (en) Rotary electromagnet
JPS61220089A (ja) 硬貨選別装置
JPH04170007A (ja) ソレノイドアクチュエ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