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34225A - 留置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留置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34225A
CN104334225A CN201380028284.9A CN201380028284A CN104334225A CN 104334225 A CN104334225 A CN 104334225A CN 201380028284 A CN201380028284 A CN 201380028284A CN 104334225 A CN104334225 A CN 104334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unit
interior
pin
initial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82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34225B (zh
Inventor
藤井亮至
植松雷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34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4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34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4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12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 A61M25/0631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having means for fully covering the needle after its withdrawal, e.g. needle being withdrawn inside the handle or a cover being advanced over the need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06"Over-the-needle" catheter assemblies, e.g. I.V.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61M2005/1583Needle extra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62Needle sets, i.e. connections by puncture between reservoir and tube ; Connections between reservoir and tube
    • A61M5/1626Needle protectors there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留置针装置,外单元(101)具备具有内腔(24)的密封件(20)和固定在密封件的前端的软质的外针(30)。内单元(102)具备配置在密封件的内腔内的内衬套(40)、固定在内衬套的前端的硬质的内针(50)以及与内衬套的后端连接的软管(60)。内单元相对于外单元从内针贯通外针而从外针的前端突出的初始位置向内针收纳于密封件的内腔内的后退位置位移。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固定于外单元,以便在将内单元配置在初始位置而进行穿刺时内单元不会由于内针受到的反作用力而朝向后退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留置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留置针装置,其构成为,具有软质的外针和硬质的内针,在使内针的前端从外针的前端突出的状态下向患者进行穿刺,然后使内针从外针后退。
背景技术
留置针装置被广泛用于输液、输血、体外血液循环等处置。在这种处置中,当将金属针留置在血管内时,有可能使血管受伤。因此,已知具备软质的外针和硬质的内针的留置针装置。在使内针的前端从外针的前端突出的状态下将外针以及内针向患者的血管进行穿刺,然后使内针从外针后退,而仅将外针留置于患者。所留置的软质的外针使患者的血管受伤的可能性较低。
图12是这种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一个例子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3是沿着包含图12的13-13线的垂直面的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的向视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将向患者进行穿刺一侧(图12、图13的纸面的左侧)称为“前侧”,将与其相反一侧称为“后侧”。
留置针装置900具备密封件920,该密封件920包括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密封筒921、以及固定在其一端(前端)的外衬套925。在外衬套925的前端固定有软质的外针930。在密封筒921的外衬套925侧端附近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一对翼929a、929b。翼929a、929b具有柔软性,能够上下摆动。
在密封件920的内腔内插入有内衬套940。在内衬套940的前端固定有金属制的硬质的内针950,在内衬套940的后端连接有柔软的软管960的一端。内针950和软管960经由沿前后方向贯通内衬套940的纵贯路943连通。
密封筒921、外衬套925、外针930以及翼929a、929b构成留置针装置900的外单元901。另一方面,内衬套940、内针950以及软管960构成留置针装置900的内单元902。内单元902相对于外单元901,能够沿密封件920的长边方向(即、前后方向)移动地插入。
在图12、图13中,内衬套940位于密封件920的内腔的前端侧,内衬套940所保持的内针950贯通外针930,内针950的前端从外针930的前端向外部突出。将内单元902相对于外单元901的该位置称为“初始位置”。
为了将内单元902保持在初始位置,而使用限位器970。图14是限位器970的立体图。从大致半圆筒形状的基部971延伸出大致半圆筒形状的插入部972以及一对固定部973。插入部972配置在一对固定部973之间,并且它们相互平行。
如图13所示那样,从密封筒921的后端插入限位器970的插入部972。使插入部972的前端与内衬套940的后端碰撞而将内衬套940向前侧压入,由此能够将内单元902配置在初始位置。
留置针装置900如以下那样使用。
最初,保持将内单元902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将内针950以及外针930向患者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操作)。在进行穿刺时,需要防止由于内针950从患者受到的反作用力而内针950收纳到外针930内的情况。因此,穿刺操作需要保持限位器970来进行。由此,限位器970以及内单元902相对于外单元901不位移,内单元902被维持于初始位置。
在将内针950以及外针930向患者的血管进行了穿刺之后,将限位器970从密封件920拔出,接着将软管960从密封件920拉出(后退操作)。也可以在将软管960拉出的同时将限位器970从密封件920拔出。通过将软管960拉出而使内单元902相对于外单元901向后方移动,如图15所示那样,内针950被收纳于密封件920内。将图15所示的内单元902相对于外单元901的位置称为“后退位置”。在该状态下使用粘性胶带等将留置针装置900固定于患者。留置针装置900以仅软质的外针930被穿刺于患者的状态留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10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中,限位器970为,在将内针950以及外针930向患者进行穿刺的穿刺操作中,仅用于将内单元902维持在初始位置。限位器970,在之后的使内单元902朝向后退位置移动的后退操作之前或者在后退操作的同时被从密封件920拔出。
然而,由于仅将限位器970从密封件920拔出,因此会存在误认为使内单元902移动到了后退位置,而进行忘记拉动软管960这种误操作的危险。作为其结果,在内针950从外针930的前端突出的状态下留置针装置900被留置于患者,因此硬质的内针950的前端有可能使患者的血管受伤。
此外,由于具备限位器970,因此构成留置针装置900的部件数增大,留置针装置900的成本增大。
并且,密封件920内所插入的限位器970,在留置针装置900的移送中有可能由于振动等而从密封件920脱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留置针装置,解决上述以往的留置针装置的问题,在穿刺操作中不使用限位器就能够将内单元维持在初始位置,作为其结果,能够省略限位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具备:外单元,包括具有内腔的密封件以及固定于上述密封件的前端的软质的外针;以及内单元,包括配置在上述密封件的上述内腔内的内衬套、固定于上述内衬套的前端的硬质的内针以及与上述内衬套的后端连接的软管。上述内单元相对于上述外单元,从上述内针贯通上述外针而从上述外针的前端突出的初始位置、向上述内针收纳于上述密封件的上述内腔内的后退位置进行位移。在将上述内单元配置在上述初始位置而进行穿刺时,处于上述初始位置的上述内单元固定于上述外单元,以便上述内单元不会由于上述内针受到的反作用力而朝向上述后退位置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固定于外单元,因此在将内单元配置在初始位置而进行穿刺时,内单元不会由于内针受到的反作用力而后退位置移动。因此,能够省略在以往的留置针装置中需要的限位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内单元处于初始位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包含2-2线的垂直面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的向视截面图。
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所使用的内衬套的立体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包含3B-3B线的面的内衬套的向视截面图,图3C是沿着图3A的包含3C-3C线的面的内衬套的向视截面图。
图4是内单元处于后退位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4的包含5-5线的垂直面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的向视截面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中,内单元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内针以及外针的前端以及其附近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留置针装置中,内单元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外衬套、内衬套以及其附近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留置针装置中,内单元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内衬套以及其附近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留置针装置中,内单元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内衬套以及其附近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留置针装置中,内单元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内衬套以及其附近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留置针装置,内单元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外衬套以及其附近的截面图。
图12是内单元处于初始位置的以往的留置针装置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3是沿着图12的包含13-13线的垂直面的以往的留置针装置的向视截面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以往的留置针装置所使用的限位器的立体图。
图15是内单元处于后退位置的图12所示的以往的留置针装置的、沿着与图13相同的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具备:外单元,包括具有内腔的密封件以及固定于上述密封件的前端的软质的外针;以及内单元,包括配置在上述密封件的上述内腔内的内衬套、固定于上述内衬套的前端的硬质的内针以及与上述内衬套的后端连接的软管。上述内单元相对于上述外单元,从上述内针贯通上述外针而从上述外针的前端突出的初始位置、向上述内针收纳于上述密封件的上述内腔内的后退位置进行位移。在将上述内单元配置在上述初始位置而进行穿刺时,处于上述初始位置的上述内单元固定于上述外单元,以便上述内单元不会由于上述内针受到的反作用力而朝向上述后退位置移动。在本发明中,内单元与外单元的“固定”,只要能够防止在穿刺时由于内针受到的反作用力而内单元相对于外单元的位移就足够,并不意味着永久地限制内单元相对于外单元的移动。
在上述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中也可以为,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针固定于上述外针。
在上述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中也可以为,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衬套固定于上述密封件。
上述密封件也可以具备保持上述外针的外衬套、以及在一端固定有上述外衬套的筒状的密封筒。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衬套固定于上述外衬套。或者,也可以为,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衬套固定于上述密封筒。
在上述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中也可以为,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安装于上述内衬套的O型环固定于上述密封件。
上述密封件也可以具备保持上述外针的外衬套、以及一端固定有上述外衬套的筒状的密封筒。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O型环固定于上述密封筒。或者,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O型环固定于上述外衬套。
在上述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中也可以为,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针固定于上述密封件。
上述密封件也可以具备保持上述外针的外衬套、以及一端固定有上述外衬套的筒状的密封筒。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针固定于上述外衬套。
在上述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中优选为,上述固定基于上述内单元与上述外单元之间的摩擦力。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来使内单元与外单元固定。
以下,在表示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同时,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进行参照的各图,为了便于说明,仅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部件中、为了说明本发明而需要的主要部件进行简化而表示。因此,本发明能够具备以下的各图未图示的任意的构成部件。此外,以下各图中的部件的尺寸并不是忠实地表示实际的构成部件的尺寸以及各部件的尺寸比率等。
(实施方式1)
图1是内单元处于初始位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100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为了便于以下的说明,设定将留置针装置100的长边方向作为Z轴、将与Z轴正交的水平方向轴以及上下方向轴分别作为X轴以及Y轴的正交坐标系。将Y轴的箭头一侧(即,图1的纸面的上侧)称为“上侧”,将与其相反一侧称为“下侧”。其中,“水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并不意味着留置针装置100的实际使用时的朝向。并且,将向患者进行穿刺一侧(Z轴的箭头的侧,即,图1的纸面的左侧)称为“前侧”,将与其相反一侧称为“后侧”。图2是沿着图1的包含2-2线的垂直面(YZ面)的留置针装置100的向视截面图。
留置针装置100具备密封件20。密封件20具有密封筒21、以及固定在密封筒21的一端(前端)的外衬套25。密封筒21具有内径为一定的大致圆筒形状。在密封筒21的与外衬套25相反的一侧端(后端)附近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连续的卡止突起22。外衬套25具有大致漏斗形状,在其与密封筒21相反的一侧端(前端)上固定有软质的外针30。外针3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作为密封筒21以及外衬套25的材料,不特别限制,但优选为硬质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碳酸酯、聚丙烯等。当密封筒21以及外衬套25具有透明或者透光性时,能够透视密封件20的内腔24内的液体(药液或者血液等)、内衬套40,因此较优选。作为外针30的材料,不特别限制,但优选为软质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聚氨酯系弹性体、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等。当外针30具有透明或者透光性时,能够透视其内腔内的液体(药液或者血液等)、内针50,因此较优选。此外,也可以将外衬套25以及外针30使用上述软质材料而一体地形成。
参照符号29a、29b是与X轴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翼。翼29a、29b设置于大致圆筒形状的固定部件28。通过将固定部件28外装于密封筒21的外衬套25侧端附近的外周面上,来将翼29a、29b安装于密封件20。作为翼29a、29b的材料,不特别限制,但优选为软质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氯乙烯、聚乙烯、石蜡系或者聚氯乙烯系的热塑性弹性体等。此外,翼29a、29b也可以与密封件20一体地成型。
内衬套40能够沿着密封件20的长边方向(即,Z轴方向)移动地插入密封件20的内腔24内。在内衬套40的前端固定有金属制的硬质的内针50。内针5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其前端被锐利地加工。在内衬套40的后端连接有柔软的软管60的一端。软管60的另一端与例如用于进行输液的点滴管路连接。在内衬套40的外周面安装有O型环49。O型环49与密封筒21的内周面紧贴,在密封件20的内腔24中,防止比O型环49更靠外针30侧的药液或者血液向比O型环49更靠软管60侧泄漏。作为内衬套40的材料,不特别限制,但优选硬质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碳酸酯、聚丙烯、聚乙烯等。作为软管60的材料,不特别限制,但优选为软质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氯乙烯等树脂材料。作为O型环49的材料,不特别限制,但优选使用具有柔软性的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异戊二烯橡胶、硅酮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等。
图3A是内衬套40的立体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包含3B-3B线的面的内衬套40的向视截面图,图3C是沿着图3A的包含3C-3C线的面的内衬套40的向视截面图。图3B的截面与图3C的截面相互正交。在内衬套40的一端(前端),具备具有圆锥面状的外面的前部41,在另一端具备具有圆筒面状的外面的后部42。纵贯路43沿着内衬套40的中心轴40a从前部41到后部42为止纵贯内衬套40。如图2所示那样,内针50从前部41侧向纵贯路43内插入,而保持于内衬套40。后部42插入软管60内,内衬套40与软管60连接。总之,内针50与软管60通过内衬套40的纵贯路43连通。
在前部41与后部42之间的内衬套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圆周方向连续的环状槽44。如图2所示那样,在环状槽44中安装O型环49。
在内衬套40的外周面上,在环状槽44与前部41之间,从环状槽44侧起依次形成有大径部45以及小径部46。小径部46与前部41相邻接,小径部46的外径与前部41的最大径几乎相同,且比大径部45的外径小。在前部41、小径部46以及大径部45,形成有沿径向(与中心轴40a正交的方向)横贯这些部的横贯路47。横贯路47与纵贯路43交叉且连通。
在后部42的周围,被悬臂支撑的4个弹性片48相对于内衬套40的中心轴40a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弹性片48相对于内衬套40的中心轴40a大致平行地延伸。在弹性片48的与后部42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嵌合槽48a和锥面48b。嵌合槽48a是沿着内衬套40的圆周方向的凹部(槽)。锥面48b相对于嵌合槽48a与弹性片48的自由端侧相邻接,在嵌合槽48a侧成为外径较大的圆锥面的一部分。
密封件20、固定于密封件20的外针30、翼29a、29b、以及固定部件28构成留置针装置100的外单元101。另一方面,内衬套40、内针50、以及软管60构成留置针装置100的内单元102。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以能够沿密封件20的长边方向(即、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
在图1、图2中,内衬套40位于密封件20的内腔24的前端侧,内衬套40所保持的内针50贯通外针30,其前端从外针30的前端向外部突出。在本发明中,将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的该位置称为“初始位置”。
图4是内单元102处于后退位置的留置针装置100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是沿着图4的包含5-5线的垂直面(YZ面)的留置针装置100的向视截面图。
如图5所示那样,在内单元102处于“后退位置”时,内衬套40的嵌合槽48a(参照图3A、图3B、图3C)与密封筒21的卡止突起22嵌合。此外,内衬套40所保持的内针50从外针30拔出,收纳于密封件20的内腔24内。
与初始位置(参照图1、图2参照)相比,在后退位置,外针30内的流路的截面积增大内针50的截面积的量,因此药液或者血液的流量增大。此外,在后退位置,作为从外针30到软管60的流路,存在如下两个流路:按顺序通过内针50的内腔以及内衬套40的纵贯路43的第一流路;和按顺序通过密封件20的内面与内针50以及内衬套40的各外面之间的空间、内衬套40的横贯路47、以及内衬套40的纵贯路43的第二流路,因此能够以较大的流量流动药液或者血液。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100中,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能够沿前后方向从图1以及图2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图4以及图5所示的后退位置进行移动。
在将留置针装置100向患者进行穿刺时,内单元102必须被保持在初始位置。在本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100中,内单元102固定于外单元101,以便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不会朝向后退位置移动。
对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的固定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外针30以及内针50的前端以及其附近的截面图。在图6中,仅使外针30成为截面来表示。如图6所示那样,内针50的外周面是在内针50的长边方向(Z轴方向)上外径为一定的圆筒面。与此相对,外针30的内径在外针30的长边方向上不一定,从外针30的前端在规定距离的区域(小径区域)33内较小、在比该小径区域33后侧比其更大。优选为,小径区域33的外针30的内径比内针50的外径稍小。因此,在小径区域33中,外针30在圆周方向上稍微地弹性延伸而紧固内针50,并与内针50紧贴。另一方面,在小径区域33后侧,在外针30与内针50之间形成有间隙13。
如此,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在小径区域33中外针30与内针50紧贴,因此外针30与内针50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而外针50与内针50固定。因此,为了使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移动,需要能够对抗外针50与内针50之间的固定力的较大的力。
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100的使用方法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100为,在内单元102被配置于初始位置(图1、图2)的状态下被提供给医院等医疗机关。
在医疗机关中,操作者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且内针50从外针30的前端突出的状态下,将内针50以及外针30向患者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操作)。穿刺操作能够用手指保持外单元101来进行。此时,内针50收到与进行穿刺的朝向相反朝向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如使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向后退位置一侧移动的方式进行作用。然而,如上所述,在外针30的小径区域33中,内针50固定于外针30,因此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不会从初始位置进行移动。
接下来,在将外针30向患者进行了穿刺的状态下,使内单元102后退(后退操作)。例如,以外单元101不相当于患者位移的方式,在用一只手(例如与在穿刺操作中把持外单元101的手不同的手)来保持外单元101的同时,用另一只手把持软管60而将外单元101从软管60拉出即可。为了使内针50相对于外针30的小径区域33滑动,需要对软管60施加较大的张力。然后,当内针50从外针30的小径区域33拔出时,能够以相对较小的张力将软管60拉出。内单元102与软管60一起向后方移动。
在密封筒21的后端附近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卡止突起22。内衬套40移动到卡止突起22,而内衬套40的弹性片48的外面上所形成的锥面48b(参照图3A、图3B、图3C)在卡止突起22上滑动。此时,弹性片48向后部42侧弹性变形。接着,当锥面48b越过卡止突起22时,弹性片48弹性恢复,卡止突起22嵌入嵌合槽48a。总之,内单元102向图4以及图5所示的后退位置移动。
在该状态下从外单元101之上将粘性胶带粘贴到患者的皮肤上,将留置针装置100固定于患者。仅外针30以被穿刺于患者的状态下留置。在内单元102处于后退位置时,在柔软的外针30内不存在硬质的内针50,因此即使由于患者活动等而假设留置针装置100相对于患者的姿势变化,外针30也不会使患者的血管等受伤。
当需要的处置结束时,将固定外单元101的粘性胶带从患者剥离,将外针30从患者拔出。即使相对于外单元101按压拉动软管60,内衬套40的嵌合槽48a与密封筒21的卡止突起22之间的嵌合状态也不会解除。即,不能够使内针50从外针30的前端再次突出、或将内单元102从外单元101拉出。因此,防止将硬质的内针50错误地穿刺、或将使用结束的留置针装置100错误地重新使用。使用结束的留置针装置100被废弃。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100为,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在外针30的小径区域33中内针50与外针30固定。因此,即使在穿刺操作中内针50受到反作用力,内单元102也不会朝向后退位置移动、保持在初始位置。因此,为了防止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902在穿刺操作时朝向后退位置移动而在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图12~图15)中为必须的限位器970(图14),在本实施方式1的留置针装置100中不需要。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中,存在由于将限位器970从密封件920拔出而误认为内单元902移动到了后退位置这种误操作的危险。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不存在限位器。为了使内单元102从初始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必须将软管60从外单元101拉出。因此,产生误操作的危险降低。
此外,由于不适用限位器,因此构成留置针装置100的部件点数变少,能够实现留置针装置100的低成本化。
并且,由于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内针50与外针30固定,因此留置针装置100在使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而出厂之后,内单元102不会由于移送中的振动等而从初始位置产生位置偏移。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为了在穿刺时不会由于内针50受到的反作用力而使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朝向后退位置移动,而将外针30的小径区域33与内针50固定。在本实施方式2中,代替该情况,使外衬套25与内衬套40固定。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2的留置针装置进行说明。
图7是在本实施方式2的留置针装置中,表示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外衬套25、内衬套40以及其附近的、沿着水平面(XZ面)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那样,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的前侧的边缘与外衬套25的后侧的边缘碰撞,因此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在前后方向(Z轴向)上被定位。
此时,内衬套40的小径部46与外衬套25的内周面26对置。在本实施方式2中,外衬套25的内周面26的内径与内衬套40的小径部46的外径相同、或者比其稍小。因此,当如图7所示那样将内单元102配置在初始位置时,内衬套40的小径部46嵌入外衬套25的内周面26并紧贴。在外衬套25的内周面26的内径比内衬套40的小径部46的外径小的情况下,外衬套25的内周面26以及内衬套40的小径部46的至少一方变形为内衬套40的小径部46能够嵌入外衬套25的内周面26的程度。小径部46与内周面26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而外衬套25与内衬套40固定。为了使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移动,需要能够对抗外衬套25与内衬套40之间的固定力的较大的力。
本实施方式2的留置针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实施方式1的方法大致相同。
在穿刺操作中,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且内针50从外针30的前端突出的状态(参照图1、图2)下,将内针50以及外针30向患者的血管进行穿刺。此时,内针50受到使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向后退位置一侧移动的朝向的反作用力。然而,如上所述,外衬套25的内周面26与内衬套40的小径部46固定,因此内单元102不会相对于外单元101从初始位置进行移动。
在之后的后退操作中,在将外针30穿刺于患者的状态下,拉动软管60而使内单元102后退。为了从外衬套25的内周面26拔出内衬套40的小径部46,而需要对软管60施加较大的张力。然后,当内衬套40的小径部46被从外衬套25的内周面26拔出时,能够以相对小的张力拉出软管60。拉动软管60而使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参照图4、图5)移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2的留置针装置为,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外衬套25的内周面26与内衬套40的小径部46固定。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穿刺操作中,即使内针50受到反作用力,内单元102也不会朝向后退位置移动而保持在初始位置。因此,在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图12~图15)中为必须的限位器970(图14),在本实施方式2的留置针装置中不需要。
由于不需要限位器,因此在具备限位器970的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中能够产生的误操作的危险性降低。此外,构成留置针装置的部件点数变少,能够实现留置针装置的低成本化。并且,内单元102也不会由于移送中的振动等而从初始位置产生位置偏移。
在上述例子中,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外衬套25的内周面26与内衬套40的小径部46固定,但外衬套25与内衬套40固定的部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部分。
本实施方式2除了上述内容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
能够将本实施方式2所示的外衬套25与内衬套40固定的构成组合于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为了在穿刺时不会由于内针50受到的反作用力而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朝向后退位置移动,而使外针30的小径区域33与内针50固定。在本实施方式3中,代替该情况,将密封筒21与内衬套40固定。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3的留置针装置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3的留置针装置中,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内衬套40以及其附近的、沿着水平面(XZ面)的截面图。如图8所示那样,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的前侧的边缘与外衬套25的后侧的边缘碰撞,由此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在前后方向(Z轴向)上被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密封筒21的内周面的与外衬套25相邻接的区域中,形成有与比其靠后侧的区域相比内径更小的小径部21a。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小径部21a与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对置。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a的内径,与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的外径相同或者比其稍小。因此,当如图8所示那样将内单元102配置于初始位置时,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嵌入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a并紧贴。在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a的内径比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的外径小的情况下,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a以及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的至少一方变形为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能够嵌入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a的程度。大径部45与小径部21a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而密封筒21与内衬套40固定。为了使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移动,需要能够对抗密封筒21与内衬套40之间的固定力的较大的力。
本实施方式3的留置针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实施方式1的方法大致相同。
在穿刺操作中,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且内针50从外针30的前端突出的状态(参照图1、图2)下,将内针50以及外针30向患者的血管进行穿刺。此时,内针50受到使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向后退位置一侧移动的朝向的反作用力。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a与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固定,因此内单元102不会相对于外单元101从初始位置进行移动。
在之后的后退操作中,在将外针30穿刺于患者的状态下,拉动软管60而使内单元102后退。为了从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a拔出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需要对软管60施加较大的张力。然后,当将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从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b拔出时,能够通过相对较小的张力将软管60拉出。拉动软管60而使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参照图4、图5)移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3的留置针装置为,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a与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固定。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穿刺操作中,即使内针50受到反作用力,内单元102也不会朝向后退位置移动而保持于初始位置。因此,在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图12~图15)中为必须的限位器970(图14),在本实施方式3的留置针装置中不需要。
由于不需要限位器,因此在具备限位器970的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中能够产生的误操作的危险性降低。此外,构成留置针装置的部件点数变少,能够实现留置针装置的低成本化。并且,不会由于移送中的振动等而内单元102从初始位置产生位置偏移。
在上述例子中,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固定于密封筒21,但固定于密封筒21的内衬套40的部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部分。
本实施方式3除了上述情况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
能够将本实施方式3所示的密封筒21与内衬套40固定的构成组合于实施方式1、2。
(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为了在穿刺时不会由于内针50受到的反作用力而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朝向后退位置移动,而将外针30的小径区域33与内针50固定。在本实施方式4中,代替该情况,将密封筒21与O型环49固定。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4的留置针装置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4的留置针装置中,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内衬套40以及其附近的、沿着水平面(XZ面)的截面图。如图9所示那样,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的前侧的边缘与外衬套25的后侧的边缘碰撞,由此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在前后方向(Z轴向)上被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密封筒21的内周面的与外衬套25相邻接的区域中,形成有内径比其后侧的区域更小的小径部21b。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小径部21b与安装于内衬套40的O型环49对置。因此,当如图9所示那样将内单元102配置于初始位置时,O型环49嵌入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b,O型环49沿径向较大地弹性变形而与小径部21b的内面紧贴。O型环49与小径部21b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而密封筒21与O型环49固定。为了使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移动,而需要能够对抗密封筒21与O型环49之间的固定力的较大的力。此外,小径部21b与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的小径部21a不同,不与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接触。
本实施方式4的留置针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实施方式1的方法大致相同。
在穿刺操作中,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且内针50从外针30的前端突出的状态(参照图1、图2)下,将内针50以及外针30向患者的血管进行穿刺。此时,内针50受到使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向后退位置一侧移动的朝向的反作用力。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b与安装于内衬套40的O型环49固定,因此内单元102不会相对于外单元101从初始位置进行移动。
在之后的后退操作中,在将外针30向患者穿刺了的状态下,拉动软管60而使内单元102后退。为了从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b拔出O型环49,需要对软管60施加较大的张力。然后,当O型环49被从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b拔出时,能够以相对较小的张力将软管60拉出。即使O型环49向小径部21b的后侧移动,也确保O型环49与密封筒21之间的液密性。拉动软管60而使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参照图4、图5)移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4的留置针装置为,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b与安装于内衬套40的O型环49固定。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穿刺操作中,即使内针50受到反作用力,内单元102也不会朝向后退位置移动而保持初始位置。因此,在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图12~图15)中为必须的限位器970(图14),在本实施方式4的留置针装置中不需要。
由于不需要限位器,因此在具备限位器970的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中能够产生的误操作的危险性降低。此外,构成留置针装置的部件点数变少,能够实现留置针装置的低成本化。并且,不会由于移送中的振动等而内单元102从初始位置产生位置偏移。
本实施方式4除了上述情况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
能够将本实施方式4所示的密封筒21与O型环49固定的构成组合于实施方式1~3。
(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为了在穿刺时不会由于内针50受到的反作用力而使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朝向后退位置移动,而将外针30的小径区域33与内针50固定。在本实施方式5中,代替该情况,将外衬套25与O型环49固定。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5的留置针装置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5的留置针装置中,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内衬套40以及其附近的、沿着水平面(XZ面)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5中,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以外衬套25与安装于内衬套40的O型环49对置的方式,外衬套25向后侧延长。在外衬套25的内周面上,形成有通过使内径变化而形成的阶梯差25s。外衬套25的与阶梯差25s靠后侧的区域,是与比阶梯差25s靠前侧的区域相比内径相对大的延长部27。延长部27的内径小于密封筒21的比延长部27靠后侧的区域的内径。
如图10所示那样,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的前侧的边缘与外衬套25的内周面所形成的阶梯差25s碰撞,由此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在前后方向(Z轴方向)上被定位。此外,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安装于内衬套40的O型环49与外衬套25的延长部27对置。因此,当如图10所示那样将内单元102配置在初始位置时,O型环49嵌入外衬套25的延长部27,O型环49向径向较大地弹性变形而与延长部27的内面紧贴。O型环49与延长部27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而外衬套25与O型环49固定。为了使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移动,需要能够对抗外衬套25与O型环49之间的固定力的较大的力。此外,延长部27与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的密封筒21的小径部21a不同,不与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接触。
本实施方式5的留置针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实施方式1方法大致相同。
在穿刺操作中,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且内针50从外针30的前端突出的状态(参照图1、图2)下,将内针50以及外针30向患者的血管进行穿刺。此时,内针50受到使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向后退位置一侧移动的朝向的反作用力。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外衬套25的延长部27与安装于内衬套40的O型环49固定,因此内单元102不会相对于外单元101从初始位置进行移动。
在之后的后退操作中,在将外针30向患者穿刺了的状态下,拉动软管60而使内单元102后退。为了从外衬套25的延长部27拔出O型环49,而需要对软管60施加较大的张力。然后,当O型环49从外衬套25的延长部27拔出时,能够以相对较小的张力将软管60拉出。即使O型环49向延长部27的后侧移动,也确保O型环49与密封筒21的液密性。拉动软管60而使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参照图4、图5)移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5的留置针装置为,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外衬套25的延长部27与安装于内衬套40的O型环49固定。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穿刺操作中,即使内针50受到反作用力,内单元102也不会朝向后退位置移动而保持初始位置。因此,在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图12~图15)中为必须的限位器970(图14),在本实施方式5的留置针装置不需要。
由于不需要限位器,因此在具备限位器970的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中能够产生的误操作的危险性降低。此外,构成留置针装置的部件点数变少,能够实现留置针装置的低成本化。并且,不会由于移送中的振动等而内单元102从初始位置产生位置偏移。
本实施方式5除了上述情况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
能够将本实施方式5所示的外衬套25与O型环49固定的构成组合于实施方式1~3。
(实施方式6)
为了在穿刺时不会由于内针50受到的反作用力而使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朝向后退位置移动,而将外针30的小径区域33与内针50固定。在本实施方式6中,代替该情况,将外衬套25与内针50固定。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6的留置针装置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6的留置针装置中,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外衬套25以及其附近的、沿着水平面(XZ面)的截面图。如图11所示那样,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的前侧的边缘与外衬套25的后侧的边缘碰撞,由此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在前后方向(Z轴向)上被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6中,在内针50的外面上形成有外径相对较大的大径部51。大径部51形成于,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位于比外针30靠内衬套40侧的内针50的区域。大径部51的内针50的外径大于比大径部51靠前侧的区域的外径。另一方面,在外衬套25上,为了将外针30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定位,而与保持外针30的部分相邻接地形成有内径相对较小的小径部25a。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小径部25a与内针50的大径部51对置。外衬套25的小径部25a的内径与内针50的大径部51的外径相同、或者比其稍小。因此,当如图11所示那样将内单元102配置在初始位置时,内针50的大径部51嵌入外衬套25的小径部25a并紧贴。在外衬套25的小径部25a的内径比内针50的大径部51的外径小的情况下,外衬套25的小径部25a以及内针50的大径部51的至少一方变形到内针50的大径部51能够嵌入外衬套25的小径部25a的程度。大径部51与小径部25a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外衬套25与内针50固定。为了使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移动,需要能够对抗外衬套25与内针50之间的固定力的较大的力。
本实施方式6的留置针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实施方式1的方法大致相同。
在穿刺操作中,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且内针50从外针30的前端突出的状态(参照图1、图2)下,将内针50以及外针30向患者的血管进行穿刺。此时,内针50受到使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向后退位置一侧移动的朝向的反作用力。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外衬套25的小径部25a与内针50的大径部51固定,因此内单元102不会相对于外单元101从初始位置进行移动。
在之后的后退操作中,在将外针30向患者穿刺了的状态下,拉动软管60而使内单元102后退。为了从外衬套25的小径部25a拔出内针50的大径部51,需要对软管60施加较大的张力。然后,当内针50的大径部51被从外衬套25的小径部25a拔出时,能够以相对较小的张力将软管60拉出。拉动软管60而使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参照图4、图5)移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6的留置针装置为,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外衬套25的小径部25a与内针50的大径部51固定。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穿刺操作中,即使内针50受到反作用力,内单元102也不会朝向后退位置移动而保持初始位置。因此,在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图12~图15)中为必须的限位器970(图14),在本实施方式6的留置针装置中不需要。
由于不需要限位器,因此在具备限位器970的以往的留置针装置900中能够产生的误操作的危险性降低。此外,构成留置针装置的部件点数变少,能够实现留置针装置的低成本化。并且,不会由于移送中的振动等而内单元102从初始位置产生位置偏移。
在上述例子中,在内针50上形成大径部51,使该大径部51与外衬套25的小径部25a固定,但也可以为,使内针50的外径在整个长边方向上一定,并以外衬套25的小径部25a固定于该内针50的外周面的方式设定小径部25a的内径。在该情况下,在后退操作中,需要以相对较大的力来拉动软管60,直到内针50被从小径部25a拔出为止。
本实施方式6除了上述情况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
能够将本实施方式6所示的外衬套25与内针50固定的构成组合于实施方式1~5。
上述实施方式1~6仅为例示。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1~6,而能够适当地变更。
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固定的部分不限于实施方式1~6所示的例子。也可以在实施方式1~6所示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固定。
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之间的固定力,能够考虑在穿刺操作中内针50受到的反作用力、在后退操作中为了使内单元102移动而需要的力等来进行设定。即,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之间的固定力为,以内单元102不会由于在穿刺操作时内针50受到的反作用力而相对于外单元101移动的方式,设定地比该反作用力大。其中,该固定力的上限被设定为,能够进行使处于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向后退位置移动的后退操作。
也可以为,在内单元102处于初始位置时,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不是在一个部分进行固定,而是在多个部分进行固定。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从实施方式1~6所示的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的固定部分中任意选择的2个以上的部分,将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进行固定。
本发明的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的固定,基于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之间的摩擦力。也可以在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的固定的基础上,组合内单元102与外单元101接合等其他方法,将内单元102保持在初始位置。
外单元101以及内单元102的构成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
例如,也可以在密封件20的外面上,以容易把持留置针装置的方式设置有大面积的平面部,此外也可以形成有用于防滑的凹凸形状。
处于后退位置的衬套40与密封件20的嵌合构造,也可以具有上述以外的构成。或者,也可以省略该嵌合构造。
上述实施方式1~6所示的外单元101,具备作为相互不同部件的密封筒21、外衬套25以及外针30,但也可以使密封筒21与外衬套25一体化而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使外衬套25与外针30一体化而由一个部件构成,并且也可以使密封筒21、外衬套25以及外针30一体化而由一部件构成。也可以省略安装于外单元101的翼29a、29b以及固定部件28。
在上述实施方式1~6中,通过使内衬套40的大径部45的前侧的边缘与外衬套25的后侧的边缘(实施方式1~4、6)或者外衬套25的内周面的阶梯差25s(实施方式5)碰撞,由于将内单元102相对于外单元101定位于初始位置。然而,也可以使内单元102以及外单元101在上述以外的位置抵接,由此限制初始位置的内单元102的前后方向位置。
在上述说明中将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用于血液透析,但本发明的留置针装置的用途并不局限于此,能够用于输液、输血等使用留置针装置的任意用途。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利用领域不特别限制,能够作为进行输液、输血、体外血液循环等处置时的留置针装置而利用于较大范围。其中,优选利用为血液透析用的留置针装置。
符号的说明
100 留置针装置
101 外单元
102 内单元
20  密封件
21  密封筒
24  密封件的内腔
25  外衬套
30  外针
40  内衬套
49  O型环
50  内针
60  软管

Claims (11)

1.一种留置针装置,具备:
外单元,包括具有内腔的密封件以及固定于上述密封件的前端的软质的外针;以及
内单元,包括配置在上述密封件的上述内腔内的内衬套、固定于上述内衬套的前端的硬质的内针以及与上述内衬套的后端连接的软管,
上述内单元相对于上述外单元,从上述内针贯通上述外针而从上述外针的前端突出的初始位置、向上述内针收纳于上述密封件的上述内腔内的后退位置进行位移,
该留置针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内单元配置在上述初始位置而进行穿刺时,处于上述初始位置的上述内单元固定于上述外单元,以便上述内单元不会由于上述内针受到的反作用力而朝向上述后退位置移动。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留置针装置,其中,
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针固定于上述外针。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记载的留置针装置,其中,
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衬套固定于上述密封件。
4.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留置针装置,其中,
上述密封件具备保持上述外针的外衬套以及在一端固定有上述外衬套的筒状的密封筒,
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衬套固定于上述外衬套。
5.如权利要求3或者4记载的留置针装置,其中,
上述密封件具备保持上述外针的外衬套以及在一端固定有上述外衬套的筒状的密封筒,
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衬套固定于上述密封筒。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记载的留置针装置,其中,
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安装于上述内衬套的O型环固定于上述密封件。
7.如权利要求6记载的留置针装置,其中,
上述密封件具备保持上述外针的外衬套以及在一端固定有上述外衬套的筒状的密封筒,
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O型环固定于上述密封筒。
8.如权利要求6记载的留置针装置,其中,
上述密封件具备保持上述外针的外衬套以及在一端固定有上述外衬套的筒状的密封筒,
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O型环固定于上述外衬套。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记载的留置针装置,其中,
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针固定于上述密封件。
10.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留置针装置,其中,
上述密封件具备保持上述外针的外衬套以及在一端固定有上述外衬套的筒状的密封筒,
在上述内单元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内针固定于上述外衬套。
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记载的留置针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基于上述内单元与上述外单元之间的摩擦力。
CN201380028284.9A 2012-05-31 2013-05-30 留置针装置 Active CN104334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5045 2012-05-31
JP2012125045 2012-05-31
PCT/JP2013/065080 WO2013180232A1 (ja) 2012-05-31 2013-05-30 留置針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34225A true CN104334225A (zh) 2015-02-04
CN104334225B CN104334225B (zh) 2017-03-22

Family

ID=49673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8284.9A Active CN104334225B (zh) 2012-05-31 2013-05-30 留置针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48746A1 (zh)
EP (1) EP2857059A4 (zh)
JP (1) JP6226201B2 (zh)
CN (1) CN104334225B (zh)
WO (1) WO201318023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6752A (zh) * 2018-06-29 2018-12-04 广东先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软管安全输液针
CN109922739A (zh) * 2016-08-10 2019-06-21 萨格外科公司 针装置
CN110461402A (zh) * 2017-03-09 2019-11-15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具有插管安全机构的静脉内导管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787665S1 (en) * 2013-11-28 2017-05-23 Pengfei Wu Curved hypodermic need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93844A (en) * 1997-01-17 1999-04-13 Misawa Medical Industry Co., Ltd. Indwelling needle set
CN101146568A (zh) * 2005-03-24 2008-03-19 株式会社Jms 留置针装置
CN101370545A (zh) * 2006-01-20 2009-02-18 株式会社Jms 医疗用针装置
JP2011120760A (ja) * 2009-12-11 2011-06-23 Terumo Corp 留置針
WO2011074372A1 (ja) * 2009-12-14 2011-06-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針装置
JP2011251081A (ja) * 2010-06-04 2011-12-15 Jms Co Ltd 留置針装置
CN103608064A (zh) * 2011-06-07 2014-02-26 株式会社Jms 留置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60450A (en) * 1977-07-15 1979-07-10 Doherty George O Outside-the-needle catheter device with needle housing
US4194504A (en) * 1978-10-12 1980-03-25 Abbott Laboratories Winged catheter placement assembly
US4588398A (en) * 1984-09-12 1986-05-13 Warner-Lambert Company Catheter tip configuration
US5688246A (en) * 1991-04-19 1997-11-18 Biotime, Inc. Microcannula
US6375641B2 (en) * 1997-10-01 2002-04-23 Dr. Japan Co., Ltd. Medical anesthetic needle
WO2001083006A1 (en) * 2000-04-28 2001-11-08 Keng Siang Richard Teo A cannula assembly
US6730062B2 (en) * 2001-10-11 2004-05-04 Medex, Inc. Safety catheter with non-removable retractable needle
US6740277B2 (en) * 2002-04-24 2004-05-25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Process of making a catheter
AU2006307253B2 (en) * 2005-10-25 2011-09-22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Indwelling needle assembly
JP5033636B2 (ja) * 2005-11-01 2012-09-26 テルモ株式会社 留置針組立体
US7736337B2 (en) * 2006-02-16 2010-06-15 Smiths Medical, Asd, Inc. Sealing catheter hub attachment
SE534021C2 (sv) * 2009-08-13 2011-04-05 Vigmed Ab Skyddsanordning för en kateternålspet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93844A (en) * 1997-01-17 1999-04-13 Misawa Medical Industry Co., Ltd. Indwelling needle set
CN101146568A (zh) * 2005-03-24 2008-03-19 株式会社Jms 留置针装置
CN101370545A (zh) * 2006-01-20 2009-02-18 株式会社Jms 医疗用针装置
JP2011120760A (ja) * 2009-12-11 2011-06-23 Terumo Corp 留置針
WO2011074372A1 (ja) * 2009-12-14 2011-06-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針装置
JP2011251081A (ja) * 2010-06-04 2011-12-15 Jms Co Ltd 留置針装置
CN103608064A (zh) * 2011-06-07 2014-02-26 株式会社Jms 留置针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2739A (zh) * 2016-08-10 2019-06-21 萨格外科公司 针装置
CN110461402A (zh) * 2017-03-09 2019-11-15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具有插管安全机构的静脉内导管组件
CN114146288A (zh) * 2017-03-09 2022-03-08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导管组件
US11951266B2 (en) 2017-03-09 2024-04-09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Intravenous catheter assembly with cannula safety mechanism
CN108926752A (zh) * 2018-06-29 2018-12-04 广东先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软管安全输液针
CN108926752B (zh) * 2018-06-29 2024-06-07 广东先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软管安全输液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48746A1 (en) 2015-05-28
EP2857059A4 (en) 2016-01-20
EP2857059A1 (en) 2015-04-08
JP6226201B2 (ja) 2017-11-08
CN104334225B (zh) 2017-03-22
JPWO2013180232A1 (ja) 2016-01-21
WO2013180232A1 (ja) 201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3242B (zh) 留置针装置
CN104334225A (zh) 留置针装置
CN103608064A (zh) 留置针装置
JP2004305466A (ja) 医療用コネクターセ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留置用カテーテルセット
CN104114221B (zh) 留置针装置
CN103209726A (zh) 针尖防护装置
CN115715842A (zh) 针头毂及包括该针头毂的iv导管系统
EP3006074A1 (en) Catheter assembly
WO2017042825A2 (en) Intravenous catheter with a secured mechanism to avoid reverse flow of the blood
JP5999415B2 (ja) 留置針装置
CN212089553U (zh) 血液收集设备
EP3421072A1 (en) Safety catheter assembly
CN203525087U (zh) 一种回缩式安全自毁注射器
CN109481783B (zh)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JP2013248160A (ja) 留置針装置
CN211658929U (zh) 一种具有避光功能的外周静脉留置针
WO2013180234A1 (ja) 留置針装置
JP6308829B2 (ja) 留置針装置
JP2013248158A (ja) 留置針装置
CN214388486U (zh) 传感器组件及传感器
CN215993982U (zh) 一种可防止锐器误伤的动脉穿刺采血装置
CN202437850U (zh) 一种留置针
KR101672449B1 (ko) 약액백의 포트몸체용 피딩로드
TWM501259U (zh) 手動式靜脈留置針組
KR20240013150A (ko) 개통성을 갖는 카테터 연장 세트 또는 모니터링 기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