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82771B - 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 - Google Patents

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82771B
CN104282771B CN201310287376.0A CN201310287376A CN104282771B CN 104282771 B CN104282771 B CN 104282771B CN 201310287376 A CN201310287376 A CN 201310287376A CN 104282771 B CN104282771 B CN 1042827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us electrode
solar battery
finger
battery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873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82771A (zh
Inventor
林佳龙
程昱达
陈传祺
简荣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Solar Ener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Solar Ener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Solar Energy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Solar Energy Corp
Priority to CN20131028737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827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82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2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82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277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41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H01L31/022458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for emitter wrap-through [EWT] type solar cells, e.g. interdigitated emitter-base back-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33Particular geometry of the grid conta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包括至少一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上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包括位于背光面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之第一主汇流电极、第二主汇流电极、多条第一指状电极与多条第二指状电极,以及位于背光面且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之第一次汇流电极与第二次汇流电极,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夹一角度。第一指状电极电性连接于N型掺杂层,第二指状电极电性连接于P型掺杂层。第一次汇流电极电性连接于第一主汇流电极与多条第一指状电极,第二次汇流电极电性连接于第二主汇流电极与多条第二指状电极。

Description

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的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结构而言,上电极配置于基板的上表面,下电极配置于基板的下表面,且上表面用以接收太阳光的照射。然而位于上表面的上电极会遮蔽到部分的入射光线,因而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的技术则发展出将上电极移至基板的下表面,使得上下电极(或称正负电极)一同配置于基板的下表面并以交指状(interdigitated)方式排列,具有此种类型的电极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称之为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Back Contact Solar Cell)。图1是传统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示意图,包括多条呈交错方式排列的正、负指状电极121、122,以及分别与正、负指状电极121、122电性连接的汇流电极123、124。
然而,当基板的尺寸变大,正、负指状电极121、122的长度L0变长时,则正、负指状电极121、122所负担的电流变大,因此须降低正、负指状电极121、122的电阻值。降低电极电阻的方法不外乎是增加电极的宽度W0或是厚度。若是增加电极的厚度,则会因制程的极限以及电极层剥离的问题,而使得电极的厚度无法无限制的增加,如此则电极的电阻值降低的程度有限。然而若是增加电极的宽度W0,则会使得正、负指状电极121、122中的电子与电洞的迁移距离P0变长,因而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则有技术提出增加汇流电极的数目至三条,如图2所示。如此可降低正、负指状电极的长度并降低正、负指状电极所负担的电流。然而很明显的是,中间的汇流电极225与两侧的汇流电极223、224的极性并不相同,例如中间的汇流电极225系用以收集正电流,而两侧的汇流电极223、224系用以收集负电流。但因收集正电流的汇流电极225仅有一条,收集负电流之汇流电极223、224有两条,因此汇流电极225所负担的电流密度较大,如此将会影响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有鉴于此,仍有必要提出一种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以降低指状电极之电阻值与提升汇流电极的收集电流的能力,进而能够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与元件良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以缩短指状电极的长度,并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与元件良率。
为达上述优点或其他优点,本发明提出一种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包括至少一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包括主体、第一主汇流电极、第二主汇流电极、第一次汇流电极、第二次汇流电极、多条第一指状电极与多条第二指状电极。所述主体包括受光面、背光面、多个N型掺杂层与多个P型掺杂层,所述多个N型掺杂层与所述多个P型掺杂层彼此交错配置。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所述多条第一指状电极与所述多条第二指状电极皆设置于所述背光面上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位于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的一侧。所述多条第一指状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多个N型掺杂层,且所述多条第二指状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多个P型掺杂层。且所述多条第一指状电极与所述多条第二指状电极彼此平行配置。所述第一次汇流电极与所述第二次汇流电极皆设置于所述背光面上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夹一角度。所述第一次汇流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与所述多条第一指状电极。所述第二次汇流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与所述多条第二指状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角度介于45度至90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每两条所述第二指状电极电性连接于相同的所述P型掺杂层且位于每两条所述第一指状电极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指状电极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指状电极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每一所述第二指状电极分别电性连接于不同的所述P型掺杂层,且每一所述第二指状电极与每一所述第一指状电极彼此交错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指状电极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指状电极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次汇流电极的宽度介于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指状电极的宽度之间,所述第二次汇流电极的宽度介于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指状电极的宽度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一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与一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与所述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的一端,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的一端。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设置多条宽度小于主汇流电极之次汇流电极,以收集来自指状电极的电流,再由次汇流电极将收集到的电流汇流至主汇流电极。如此可缩短指状电极的长度,降低指状电极所负担的电流密度,由此降低串联电阻与增加电池填充因子(filling factor),以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此外,当指状电极所负担的电流密度变小,则可相对减少指状电极的宽度与厚度,因此可缩短电子与电洞的迁移距离以及能避免指状电极的剥离问题,如此可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与元件的良率。此外,本发明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串接结构中,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具有相同形状的电极结构且具有相互对称的主汇流电极与次汇流电极,因此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可利用传统的焊线连接(wire bonding)或带式连接(ribbon bonding)的方式轻易地完成串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的具有三条汇流电极的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3B、图3C为图3A沿a-a’切线的两种结构的剖面图。
图4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4B为图4A沿b-b’切线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部分背面电极结构的透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部分背面电极结构的透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具有多个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21:正指状电极
122:负指状电极
123、124、223、224、225:汇流电极
110:主体
112:介电层
120、712、722、732:第一主汇流电极
130:第一次汇流电极
140:第一指状电极
150、715、725、735:第二主汇流电极
160:第二次汇流电极
170、171、172:第二指状电极
710: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
720: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
730: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
S1:背光面
S2:受光面
Dn、Dn6:N型掺杂层
Dp、Dp6:P型掺杂层
L0、L1、L2:长度
W0:宽度
P0、P1:距离
M1、M2、M3、M4、M5、M6、M7、M8:端点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a-a’、b-b’: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3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结构的示意图。图3B与图3C为图3A沿a-a’切线的剖面图。请同时参照图3A、图3B与图3C。本发明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包括至少一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710。上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710包括:主体110、至少一第一主汇流电极(main-busbar)120、至少一第一次汇流电极(sub-busbar)130、多条第一指状电极140、至少一第二主汇流电极150、至少一第二次汇流电极160与多条第二指状电极170。
请同时参阅图3B与图3C。上述主体110包含背光面S1、受光面S2、多个N型掺杂层Dn、多个P型掺杂层Dp与介电层112。受光面S2系用以接收太阳光的照射。且受光面S2系为粗糙表面,以提升受光面S2的光吸收率。上述多个N型掺杂层Dn与多个P型掺杂层Dp彼此平行交错配置,且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两者间可为彼此接触或不接触。在图3B中,以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两者间彼此接触为解说范例。而在图3C中则以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两者间彼此不接触,且以主体110为间隔以隔开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为解说范例。此外,在图3B与图3C中,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系以设置于主体110中的靠近背光面S1的区域为示意图,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于主体110中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若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的延伸方向等同于第一指状电极140与第二指状电极170的延伸方向,即为第一方向D1,则上述多个条第一指状电极140分别电性连接于不同的N型掺杂层Dn,且多条第二指状电极170分别电性连接于不同的P型掺杂层Dp,如图3B与图3C所示。此外,上述多条第一指状电极140与多条第二指状电极170之间通过介电层112而相互隔离。此外上述第二指状电极170的宽度例如大于或相等于第一指状电极140的宽度。然而,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的延伸方向亦可垂直于第一指状电极140与第二指状电极170的延伸方向,将在图5与后续文字中进行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3A与图3B。上述第一主汇流电极120、第二主汇流电极150、多条第一指状电极140与多条第二指状电极170皆设置于背光面S1上并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上述第二主汇流电极150位于第一主汇流电极120之一侧,且上述多条第一指状电极140与多条第二指状电极170彼此平行交错配置。此外上述第一次汇流电极130与第二次汇流电极160皆设置于背光面S1上并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其中上述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夹一角度,例如是介于45度~90度。此外上述第一次汇流电极130电性连接于第一主汇流电极120与多条第一指状电极140,而上述第二次汇流电极160电性连接于第二主汇流电极150与多条第二指状电极170。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第一次汇流电极130的宽度介于第一主汇流电极120的宽度与第一指状电极140的宽度之间,且上述第二次汇流电极160的宽度介于第二主汇流电极150的宽度与第二指状电极170的宽度之间。举例来说,第一主汇流电极120的宽度例如是2毫米(mm),第一次汇流电极130的宽度例如是0.4毫米(mm),而第一指状电极140的宽度例如是80微米(μm)。值得注意的是,图4A中之各个指状电极、次汇流电极与主汇流电极之宽度比例并非实际比例,图4A仅为示意图。因此各类电极的宽度比例以上述文字为主。
本发明经过第一次汇流电极130先收集来自多条第一指状电极140的电流,以及利用第二次汇流电极160先收集来自多条第二指状电极170的电流,再利用第一次汇流电极130与第二次汇流电极160将所收集到的电流再次分别汇流至第一主汇流电极120与第二主汇流电极150。因此,本发明经过设置多条次汇流电极,来缩短指状电极的长度L1。如图3A所示,在图中,分别设置四条第一次汇流电极130与四条第二次汇流电极160,并使得多条第一指状电极140与多条第二指状电极170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一次汇流电极130或第二次汇流电极160。如此可使得第一指状电极140与第二指状电极170的长度L1可以缩短成基板长度L2的约1/7倍左右。因此本发明上述结构不需要经过增加指状电极的宽度或厚度,仅需经过缩短指状电极的长度,即可达到降低指状电极所负担的电流密度与其电阻值的功效。此外,因为不需要增加或是可以减少指状电极的宽度,因此第一指状电极140与相邻第二指状电极170之间的间距减小,如此则电子与电洞的迁移距离P1缩短,可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再者,因为不需要增加或是可以减少指状电极的厚度,因此可以避免指状电极剥离的问题,以提升元件良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第一次汇流电极130与第二次汇流电极160的数目可以大于四条或小于四条,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外,本发明在图3A中以两条第一主汇流电极120与两条第二主汇流电极150为解说范例,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外第一指状电极140与第二指状电极170的数目亦不以图示中所绘示的数目为限。
图4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结构的示意图。图4B为图4A的沿b-b’切线的剖面图。此外,图4B为当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的延伸方向等同于第一指状电极140与第二指状电极170的延伸方向的剖面图。请同时参照图4A与图4B。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两条第二指状电极171、172例如可配置于每两条第一指状电极140之间,如图4A所示。并且,每两条第二指状电极171、172例如可电性连接于相同的P型掺杂层Dp,如图4B所示。其中,每一第二指状电极171、172的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指状电极140的宽度。上述结构的设计目的,来自于,当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元件时,会在太阳能电池元件中激发出电子与电洞,而电洞会经由第二指状电极171、172而被汇流至第二次汇流电极160,再被汇流至第二主汇流电极150。相对的,电子则会经由第一指状电极140而被汇流至第一次汇流电极130,再被汇流至第一主汇流电极120。因此若仅有一条第二指状电极171电性连接于P型掺杂层Dp(如图3B所示),相较于两条第二指状电极171、172同时电性连接于P型掺杂层Dp(如图4B所示),则后者(即图4B)结构中的电洞所行经的路径较短,如此可有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并且,相较于第二指状电极170的宽度,则因第二指状电极171、172的宽度变小了,除了可以降低电极的制程成本之外,更能够避免电极宽度太大所产生的剥离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两者间可为彼此接触或不接触,而在图4B中以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两者间彼此接触为解说范例,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图5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部分背面电极结构的透视图。值得一提的是,上述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的延伸方向可以是等同于第二方向D2并垂直于第一指状电极140与第二指状电极170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D1),如图5所示。且多条N型掺杂层Dn与P型掺杂层Dp彼此平行交错配置。因此,每一条第一指状电极140例如是以点接触(point contact)的方式同时电性连接于多条N型掺杂层Dn,且每一条第二指状电极170例如是以点接触的方式同时电性连接于多条P型掺杂层Dp。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部分背面电极结构的透视图。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P型掺杂层可以是整层连续的P型掺杂层Dp6,而非是条状的P型掺杂层Dp。并且,上述的N型掺杂层可以是配置于P型掺杂层Dp6中的不连续的N型掺杂层Dn6,而非是与P型掺杂层Dp交错配置的条状膜层Dn。此外N型掺杂层Dn6例如是圆形、四边形或多边形的膜层,如图6所示。因此,每一条第一指状电极140例如是以点接触(pointcontact)的方式同时电性连接于多个不连续的N型掺杂层Dn6,而每一条第二指状电极170例如是以点接触的方式同时电性连接于相同的P型掺杂层Dp6。
图7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具有多个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7。本发明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除了包括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710之外,例如更包括与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710具有相同形状的电极结构的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720与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730,且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720配置于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710与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730之间。上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720的第二主汇流电极725电性连接于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710的第一主汇流电极712。且上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720的第一主汇流电极722电性连接于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730的第二主汇流电极735。更详细的说明为,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720的第二主汇流电极725的一端M2与另一条第二主汇流电极725的一端M6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710的第一主汇流电极712的一端M1与另一条第一主汇流电极712的一端M5;且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720的第一主汇流电极722的一端M3与另一条第一主汇流电极722的一端M7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三太阳能电池730的第二主汇流电极735的一端M4与另一条第二主汇流电极735的一端M8。亦即,将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710沿着垂直基板的方向旋转180度后的对称的主汇流电极与次汇流电极的配置即为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720的电极配置。因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720相较于其相邻之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710与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730具有对称的主汇流电极与次汇流电极,因此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可利用传统的焊线连接(wire bonding)或带式连接(ribbon bonding)的方式轻易地完成串接。
综上所述,本发明经过设置多条宽度小于主汇流电极之次汇流电极,以收集来自指状电极之电流,再由次汇流电极将收集到的电流汇流至主汇流电极。如此可缩短指状电极的长度,降低指状电极所负担的电流密度,由此降低串联电阻与增加电池填充因子(filling factor),以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此外,当指状电极所负担的电流密度变小,则可相对减少指状电极之宽度与厚度,因此可缩短电子与电洞的迁移距离以及能避免指状电极的剥离问题,如此可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与元件的良率。此外,本案之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串接结构中,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具有相同形状的电极结构且具有相互对称的主汇流电极与次汇流电极,因此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可利用传统的焊线连接(wire bonding)或带式连接(ribbon bonding)的方式轻易地完成串接。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所述至少一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包括:
一主体,包括一受光面、一背光面、多个N型掺杂层与多个P型掺杂层,其中所述多个N型掺杂层与所述多个P型掺杂层彼此交错配置;
一第一主汇流电极、一第二主汇流电极、多条第一指状电极与多条第二指状电极,皆设置于所述背光面上并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位于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的一侧,所述多条第一指状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多个N型掺杂层,所述多条第二指状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多个P型掺杂层,且所述多条第一指状电极与所述多条第二指状电极彼此平行配置;以及
多条第一次汇流电极与多条第二次汇流电极,皆设置于所述背光面上并引着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夹一角度,多条所述第一指状电极分连接于单一条所述第一次汇流电极的相对两侧上,并且所述第一次汇流电极配置并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与所述多条第一指状电极之间,以收集来自多条所述第一指状电极的电流,并将所收集到的电流汇流至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多条所述第二次汇流电极分别连接于单一条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的相对两侧上,所述第二次汇流电极配置并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与所述多条第二指状电极之间,以收集来自多条所述第二指状电极的电流,并将所收集到的电流汇流至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并且所述第一次汇流电极的宽度介于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指状电极的宽度之间,所述第二次汇流电极的宽度介于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指状电极的宽度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介于45度至90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每两条所述第二指状电极电性连接于相同的所述P型掺杂层且位于每两条所述第一指状电极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状电极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指状电极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指状电极分别电性连接于不同的所述P型掺杂层,且每一所述第二指状电极与每一所述第一指状电极彼此交错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状电极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指状电极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与一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与所述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的一端,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主汇流电极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三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二主汇流电极的一端。
CN201310287376.0A 2013-07-09 2013-07-09 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827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87376.0A CN104282771B (zh) 2013-07-09 2013-07-09 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87376.0A CN104282771B (zh) 2013-07-09 2013-07-09 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2771A CN104282771A (zh) 2015-01-14
CN104282771B true CN104282771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257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8737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82771B (zh) 2013-07-09 2013-07-09 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827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4983B (zh) * 2016-07-11 2019-04-16 上海大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08987503A (zh) * 2018-07-11 2018-12-11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隔离区域的指状交叉背接触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87502A (zh) * 2018-07-11 2018-12-11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指状交叉背接触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80950A (zh) * 2021-05-12 2021-09-10 郑州轻工业大学 一种背接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07737A (zh) * 2021-07-22 2021-11-26 深圳市科纳能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2972A (zh) * 2007-12-11 2011-01-19 太阳能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背面具有细长交叉指状发射极区域和基极区域的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及其生产方法
KR20130034348A (ko) * 2011-09-28 2013-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태양 전지 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53776A1 (de) * 2009-11-19 2011-06-01 Systaic Cells Gmbh Emitterbildung mit einem Laser
US20120192932A1 (en) * 2011-03-25 2012-08-02 Neo Solar Power Corp. Solar cell and its electrode structure
EP2740149B1 (en) * 2011-08-05 2020-05-20 IMEC vzw Method for forming patterns of differently doped regions
KR101923658B1 (ko) * 2011-12-13 2018-11-30 인텔렉츄얼 키스톤 테크놀로지 엘엘씨 태양전지 모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2972A (zh) * 2007-12-11 2011-01-19 太阳能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背面具有细长交叉指状发射极区域和基极区域的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及其生产方法
KR20130034348A (ko) * 2011-09-28 2013-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태양 전지 모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2771A (zh) 2015-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82771B (zh) 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
TWI603493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TWI626757B (zh) 背面接觸型太陽能電池
KR20210032360A (ko) 태양 전지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KR20110122176A (ko) 태양전지 모듈
US20120273022A1 (en) Solar cell and assembly of a plurality of solar cells
JP201520759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素子間接続体
WO2018176182A1 (zh) 一种n型ibc太阳能电池拼片连接的电池串及其制备方法、组件和系统
JP2023067779A (ja) 電極構造、太陽電池及び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
CN106449796A (zh) 一种用于太阳电池的电极
CN220374103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印刷网版、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TWI505484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US20180219109A1 (en) Solar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olar module
KR102393953B1 (ko) 에지 수집전극을 구비하는 태양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전지 모듈
CN103597609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KR102497067B1 (ko) 추가 도전성 라인을 갖는 박막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04424267U (zh) 减少背钝化太阳电池背面黑线的结构
CN203071083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
TWI513026B (zh) 太陽能電池
CN218632061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KR20190043295A (ko) 분할셀을 이용한 기와 적층 형태의 태양전지 모듈
CN214588871U (zh) 一种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16624290U (zh) 一种开槽结构及其perc太阳能电池
WO2022027854A1 (zh) 一种叠焊组件
JP2014075532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1907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