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18199A - 电池的夹持、加热、干燥、冷却装置以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的夹持、加热、干燥、冷却装置以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18199A
CN104218199A CN201410228018.7A CN201410228018A CN104218199A CN 104218199 A CN104218199 A CN 104218199A CN 201410228018 A CN201410228018 A CN 201410228018A CN 104218199 A CN104218199 A CN 1042181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lant component
base portion
clamping device
stacked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280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18199B (zh
Inventor
角博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18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81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181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81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6Carrying devices, e.g. be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81Compression means other than 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6Initial charging meas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01M10/6555Rods or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7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electr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 H01M10/6571Resistive hea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against vibrations, collision impact or swel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Abstract

一种电池夹持装置(110)包括:插置构件(130,530),插置构件(130,530)构造成插置在长方体状的电池(1)之间使得插置构件(130,530)与多个电池(1)交替地叠置;夹持部(120),夹持部(120)构造成通过在电池(1)和插置构件(130,530)的叠置方向上对叠置的电池(1)和插置构件(130,530)进行挤压而从该叠置方向(DT)上的外侧进行夹持。

Description

电池的夹持、加热、干燥、冷却装置以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长方体状的电池进行挤压和夹持的电池夹持装置、以及分别设置有该电池夹持装置的电池加热装置、电池干燥装置、电池冷却装置,以及一种使用该电池夹持装置或该电池干燥装置来制造电池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使用可充电/可放电电池比如长方体状的锂离子蓄电池(下文中还仅称为电池)作为车辆比如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比如笔记本个人电脑、便携摄像机的驱动电源。在这种电池的制造或测试中、或在电池组的制造中,存在需要夹持多个电池的情况。例如,可以提及的有:在将电解液注入电池的壳体中之前(下述的未密封的电池)对电池的壳体的内部进行干燥的情况、在初充电之前(下述的未经初充电的电池)对电池执行初充电的情况、以及在初充电之后对电池执行高温老化的情况。作为在该情况下使用的夹具(装置),日本特许公开公报No.2012-190620(JP2012-190620A)已公开了一种电池限制装置(下述的电池夹持装置),该电池限制装置构造成通过使用固定压头和活动压头而在施加振动的同时来限制交替地叠置的多个长方体状的电池和间隔件。
然而,如果使用以上描述的电池限制装置(电池夹持装置)来强有力地限制该叠置,则该叠置中的多个电池在叠置方向上被强有力地挤压。伴随此发生的是,有时电池可能沿垂直于叠置方向的方向(即,电池的高度方向或宽度反向)膨隆,使得在一些情况下,电池可能经受永久变形。特别地,在电池构造成使得其带有底部的方形截面的筒形电池壳体主体中的开口被用厚度比电池壳体主体的底部的厚度大的密封盖来密封的情况下,与密封盖相比,电池的底面更可能膨隆。因此,增加了从电池的底面至密封盖的高度。另一方面,因为在压缩后发生在多个电池中的底面膨隆的程度根据各个电池而不同,所以当这些电池在以其底面作为标准水平的情况下组装成电池组时,在相应的电池之间,密封盖或设置在密封盖上的外部端子构件的相对于自电池底面起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发生偏斜。因此,可能在使用平的汇流条连接外部端子构件时发生不能容易地将相邻的电池的外部端子构件接合在一起的这种不期望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夹持装置,该电池夹持装置即使在电池中的每一个都被在侧面之间进行夹持的情况下,亦能够防止连接电池侧面的连接面的由于膨隆而引起的变形。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电池夹持装置,其包括:插置构件,插置构件构造成插置在长方体状电池之间,使得插置构件与多个电池交替地叠置;夹持部,夹持部构造成通过在电池和插置构件的叠置方向上对叠置的电池和插置构件进行挤压而从叠置方向上的外侧进行夹持,其中,插置构件具有插置部并且具有基部,插置部插置在电池之间并与电池的垂直于叠置方向的侧面相接触,基部与插置部一体地形成,从插置部的端部向叠置方向上的至少一侧伸出,从而基部与电池的将电池的侧面彼此连接的连接面相接触。
以上描述的电池夹持装置的插置构件包括插置部和基部,插置部插置在电池之间,基部与插置部一体地形成,从插置部的端部向叠置方向上的至少一侧伸出,从而接触电池的连接面。同时,因为夹持部在叠置方向上夹持电池与插置构件,所以电池的侧面接触插置构件的插置部。因此,电池被保持在不太可能相对于插置部在垂直于叠置方向的高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移动(位移)的状态下。另一方面,基部与插置部一体地形成。因此,即使电池的接触基部的连接面在其膨隆的情况下趋于变形,该变形也通过基部而被抑制。因此,以上描述的电池夹持装置能够在叠置方向上将电池与插置构件夹持在一起。即使其进行强有力的夹持,仍能够防止电池的接触基部的连接面膨隆、或者能够防止该膨隆转变为永久变形。
同时,理想的是在制造电池或者对电池进行试验时将该电池夹持装置用作为用于夹持多个电池的装置(夹具)。例如,如同对电池进行夹持的情况那样,可以提及的有:通过在倾注电解液之前(下述的未密封的电池)在电池周围进行加热或减压来对电池中的电极体等进行干燥的情况、对电池执行初充电的情况、以及在初充电之后对电池执行高温老化的情况。另外,作为插置构件,可以提及的有:基部从插置部的端部向叠置方向上的一侧伸出的类型(L形截面)、以及基部向叠置方向上的两侧伸出(倒置的T形截面)的情况。
另外,以上描述的电池夹持装置可以是这样的电池夹持装置:其中,当电池被夹持在插置构件与相邻的插置构件之间时,插置构件的基部在叠置方向上与相邻插置构件分开。
在以上描述的电池夹持装置中,当电池在叠置方向上被夹持时,基部在叠置方向上与相邻的插置构件分开使得它们绝不会彼此接触。因此,在电池被夹持在插置构件的插置部之间的状态下,插置构件的插置部可以在无任何扭曲的情况下与电池的侧面均等地压力接触。
另外,本发明的电池夹持装置可以是以上描述的任一电池夹持装置:其中,插置构件的基部从插置部的端部向叠置方向上的两侧伸出。
因为在以上描述的电池夹持装置中,基部从插置部向叠置方向上的两侧伸出,所以,当插置构件在基部向下指向而插置部向上指向的情况下安装在平板上时,与基部向一侧伸出的类型相比,插置构件更不太可能倾倒并且更容易操作。
本发明的电池夹持装置可以是以上描述的任一电池夹持装置:其中,基部具有如下构型:其中,基部从插置部在叠置方向上伸出的尺寸之和小于电池的侧面之间在叠置方向上的间隔。
因为在以上描述的电池夹持装置中,基部的尺寸之和小于电池的侧面之间的间隔(电池在叠置方向上的厚度),所以,当电池由如上所述的电池夹持装置在叠置方向上进行夹持时,基部在叠置方向上彼此分开使得它们绝不会彼此接触。由此,插置构件的插置部能够与电池的侧面可靠地压力接触。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其包括:根据以上描述的任一种电池夹持装置;加热器,夹持电池的电池夹持装置安装在加热器上以加热电池,其中,插置构件包括基部的与电池的连接面相接触的电池接触面,并且插置构件包括底面,底面位于基部的与电池接触面的相反的一侧并且与加热器相对,以及其中,加热器设置有与插置构件的底面相接触的底面接触面,并且加热器构造成能够经由接触该底面接触面的底面而对插置构件进行加热。
以上描述的电池加热装置包括:前述的电池夹持装置以及加热器,夹持电池的电池夹持装置安装在加热器上以对电池进行加热。另外,加热器构造成能够经由插置部的与底面接触面相接触的底面来加热插置构件。因此,热能够从加热器高效地传递至插置部的基部和端部。另外,热不仅能够从端部和基部经由电池的接触该基部的连接面传递至电池,并且热能够经由接触插置部的侧面传递至电池。因此,能够高效地加热电池。
另外,本发明的电池加热装置可以是以上描述的任一电池加热装置,其中,插置构件的底面形成为平面且加热器的底面接触面是与插置构件中的任一者的底面相接触的平面。
在以上描述的电池加热装置中,插置构件的底面形成为平面。另外,因为加热器的底面接触面是与任一插置构件的底面相接触的平面,所以,每个插置构件的整个底面都能够与加热器的底面接触面相接触。因此,来自于加热器的热能够从加热器的底面接触面经由插置构件的底面而高效地直接传递至插置构件,并由此,能够可靠地加热电池。
另外,本发明的电池加热装置可以是以上描述的任一电池加热装置,其中,插置构件由热传导率为100W/(m·K)或更高的金属制成。
在以上描述的电池加热装置中,插置构件由热传导率为100W/(m·K)或更高的高热传导性金属制成。因此,从加热器直接地传递至插置构件的热能够经由基部和插置部高效地传递至电池,从而更适当地对电池进行加热。特别地,在将热经由电池的距插置构件的底面的距离比距电池的连接面的距离大的侧面进行传递时,对插置部使用高热传导性金属使热能够经由插置部和侧面高效地传递至电池。
同时,作为热传导率为100W/(m·K)或更高的金属,例如可以提及的有:铝(236W/(m·K))、合金号为A6061的铝合金(155W/(m·K))、铜(398W/(m·K))、黄铜(黄铜、106W/(m·K))等。
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干燥装置,其包括:以上描述的任一电池加热装置以及减压装置,该减压装置包含能够容置电池加热装置的减压室以及用于对减压室进行减压的减压泵。
以上描述的电池干燥装置除包括设置有前述电池夹持装置和加热器的电池加热装置之外,还包括:减压单元,该减压单元用于对容置电池加热装置的减压室进行减压。因此,在对未密封的电池——其中,在电池被电池夹持装置夹持的状态下,连通孔比如电池的液体倾注孔尚未被密封——进行干燥的过程中,插置构件的基部与未密封电池的连接面相接触且插置构件的插置部与未密封电池的侧面形成压力接触。因此,从加热器直接传递至插置构件的热能够经由插置部和基部传递至未密封电池,从而加热未密封电池。通过此方式,电池干燥装置能够高效地加热电池以及高效地干燥电池。
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装置,其包括:以上描述的任一电池夹持装置以及冷却单元,夹持电池的电池夹持装置安装在冷却单元上以对电池进行冷却,其中,插置构件包括基部的与电池的连接面相接触的电池接触面,并且插置构件包括底面,底面位于基部的与电池接触面相反的一侧并且与冷却单元相对,以及其中,冷却单元设置有与插置构件的底面相接触的底面接触面,并且冷却单元构造成能够经由接触底面接触面的底面而对插置构件进行冷却。
以上描述的电池冷却装置包括前述的电池夹持装置以及冷却单元,夹持电池的电池夹持装置安装在冷却单元上以对电池进行冷却。另外,冷却单元构造成能够经由插置构件的与底面接触面相接触的底面对插置构件进行冷却。因此,热能够从插置构件和底面接触面高效地传递至冷却单元。另外,在夹持电池的电池夹持装置中,插置构件的基部接触电池的连接面且插置构件的插置部与电池的侧面压力接触。因此,来自于电池的热能够经由电池的连接面传递至基部并且也经由电池的侧面传递至插置部的端部。另外,热可以经由插置构件的底面传递至冷却单元。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电池。
另外,本发明的电池冷却装置可以为以上描述的任一电池冷却装置,其中,插置构件的底面形成为平面,以及其中,冷却单元的底面接触面也是与插置构件中的任一者的底面相接触的平面。
在以上描述的电池冷却装置中,插置构件的底面形成为平面。另外,因此冷却单元的底面接触面是与任一插置构件的底面相接触的平面,所以每个插置构件的整个底面能够与冷却单元的插置构件接触面相接触。因此,来自于电池的热能够经由插置构件的底面以及冷却单元的插置构件接触面而高效地传递至冷却单元,从而可靠地冷却电池。
另外,本发明的电池冷却装置可以为以上描述的任一电池冷却装置,其中,插置构件由热传导率为100W/(m·K)或更高的金属制成。
在以上描述的电池冷却装置中,插置构件由热传导率为100W/(m·K)或更高的高热传导性金属制成。因此,电池的热能够高效地经由插置构件的插置部和基部直接地传递至冷却单元,从而进一步可靠地冷却电池。特别地,在经由电池的距插置构件的底面的距离比距电池的连接面的距离大的侧面来传递热时,对插置部使用高热传导性金属能够使热经由电池的侧面以及插置部高效地传递至冷却单元。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使用以上描述的任一电池夹持装置来制造长方体状的电池的方法,其包括:电池夹持步骤,即,将插置构件插置在尚未经过初充电的未经初充电电池之间,以及在未经初充电电池的连接面与基部保持接触的情况下,使用夹持部通过在叠置方向上挤压未经初充电电池来夹持未经初充电电池;以及初充电步骤,即,对被夹持的未经初充电电池中的每一者执行初充电。
以上描述的制造电池的方法包括:通过电池夹持装置对未经初充电电池进行夹持的夹持步骤,以及对未经初充电电池执行初充电的初充电步骤。因此,在被以适当压力夹持的未经初充电电池中,能够防止产生由于电池的连接面的膨隆所引起的变形以便执行初充电。因此,当使用所制造的电池构造电池组时,例如,即使将多个电池在平板上设置成使得其连接面保持与平板相接触,仍可以制造出这样的电池:这些电池的自连接面起的高度在这些电池之间是相等的。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用于制造长方体状的电池的方法,其包括:未密封电池夹持步骤,即,通过使用前述的电池干燥装置中的电池夹持装置,将插置构件插置在其用于将电池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孔尚未被密封的未密封电池之间,以及,在连接面与基部相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夹持部在叠置方向上挤压未密封电池来夹持未密封电池;加热/干燥步骤,即,通过使用加热器对夹持未密封电池的电池夹持装置进行加热来加热未密封电池,从而经由连通孔来对未密封电池的内部进行加热及干燥,对容置有被电池夹持装置夹持及加热的未密封电池的减压室进行减压;流体倾注步骤,即,在加热及干燥步骤之后,将电解液经由连通孔倾注至未密封电池的内部;以及密封步骤,即,对连通孔进行密封。
以上描述的用于制造电池的方法包括:未密封电池夹持步骤、加热/干燥步骤、液体倾注步骤以及密封步骤。在未密封电池夹持步骤中,插置构件的插置部与未密封电池的侧面相接触且同时,插置构件的基部接触未密封电池的连接面。因此,在加热/干燥步骤中,来自于加热器的热能够经由插置构件的插置部和基部传递至未密封电池,从而加热未密封电池。另外,因为未密封电池在减压之前已被加热,所以热经由电池中的空气传递至电池的各个部分。因此,与在减小的压力(在真空下)下通过热的辐射进行加热及干燥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加热未密封电池并因此能够对电池的内部进行干燥。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的和工业的意义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加热装置和电池干燥装置以及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加热装置的示例性图示;
图4是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在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装置中使用的插置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通过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装置夹持的电池和夹持构件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制造方法中的液体倾注步骤的示例性图示;
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制造方法中的密封步骤的示例性图示;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制造方法中的初充电步骤的示例性图示;
图10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装置的示例性图示;以及
图11是在使用其他示例的插置构件的情况下的电池和插置构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根据电池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电池1。如在图1、2中示出的,电池1是长方体状的锂离子蓄电池,其包括电池壳体10、固定在电池壳体10上的正电极外部端子构件20以及负电极外部端子构件30。电池1还包括:容置在电池壳体10中的电极体60;正电极延伸构件40,正电极延伸构件40连接至电池壳体10中的电极体60的正电极片61且穿过电池壳体10的密封盖13延伸到外部;以及负电极延伸构件50,负电极延伸构件50连接至电极体60的负电极片62且穿过密封盖13延伸到外部(参见图2)。电池1还包括:正电极螺栓46,正电极螺栓46位于密封盖13的外部且与正电极外部端子构件20电连接;以及负电极螺栓56,负电极螺栓56位于密封盖13的外部且与负电极外部端子构件30电连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假定在电池1的高度方向上的DH为在图1中从下至上的方向,在电池1的宽度方向上的DW为在图1中从左至右的方向,以及在电池1的厚度方向上的DT为在图1中从左上至右下的方向。
电极体60为平的缠绕式电极体,其通过将带状的正电极片61和负电极片62经由分隔件63缠绕成平的形状而形成。在这些部件中,多孔树脂制成的分隔件63浸有电解液65(参见图2)。正电极片61包括由铝制成的带状正电极箔61f以及设置在正电极箔61f的表面的一部分上的活性物质层(未示出)。另一方面,负电极片62包括由铜制成的带状负电极箔62f以及设置在负电极箔62f的表面的一部分上的负电极活性物质层(未示出)。
另外,由铝制成的正电极延伸构件40包括:基座部41、轴向部42、正电极连接部44以及正电极封填部43(caulking portion)(参见图2)。在这些部件中,正电极封填部43为与轴向部42的顶端相连续的部分,且通过封填操作而形成为盘形(变形成直径增大),使得其以电气的和机械的方式连接至正电极外部端子构件20。另外,正电极连接部44连接(焊接)至电极体60的正电极片61(正电极箔61f)。
正电极外部端子构件20是形成为曲柄形的铝制板构件(参见图1和图2)。正电极外部端子构件20包括:平的固定部21,平的固定部21通过以上描述的正电极封填部43而固定至电池壳体10(密封盖13);以及平的螺栓插入部22,正电极螺栓46插入穿过平的螺栓插入部22(参见图2)。同时,当使用多个电池1、1构造电池组(未示出)时,汇流条(未示出)置于螺栓插入部22上且与正电极螺栓46相联接。
另一方面,像前述的正电极延伸构件40一样,由铜制成的负电极延伸构件50包括:基座部51,轴向部52,负电极连接部54以及负电极封填部53。在这些部件中,负电极封填部53通过封填操作而形成为盘形,使得其以电气的和机械的方式连接至负电极外部端子构件30。另一方面,负电极连接部54连接(焊接)至电极体60的负电极片62(负电极箔62f)。
负电极外部端子构件30是形成为曲柄形的铜制板构件(参见图1和图2)。负电极外部端子构件30包括:固定部31,固定部31通过负电极封填部53固定至电池壳体10(密封盖13);以及螺栓插入部32,负电极螺栓56插入穿过螺栓插入部32(参见图2)。同时,当使用多个电池1、1构造电池组(未示出)时,汇流条(未示出)置于螺栓插入部32上且与负电极螺栓56相联接。
另一方面,长方体状的电池壳体10由带有底部的方形截面的筒形的壳体主体11构成,壳体主体11具有开口11d以及用于对壳体主体11的开口11d进行密封的矩形片状密封盖13(参见图2)。在这些部件中,正电极外部端子构件20和负电极外部端子构件30经由绝缘树脂构件80被固定地安装至矩形片状密封盖13(参见图2)。另外,密封盖13容纳有:安全阀13j,安全阀13j位于正电极外部端子构件20与负电极外部端子构件30之间;以及液体倾注孔13h,液体倾注孔13h位于安全阀13j与正电极外部端子构件20之间(参见图2)。在这些部件中,液体倾注孔13h为通孔,该通孔不仅用于将电解液(未示出)倾注至电池1(电池壳体10)的内部而且还用于在对电池1(电池壳体10)的内部进行干燥时(以下描述的干燥步骤)通过将电池1的内部及外部与外部连通来排出水分。同时,如在图2中示出的,在制成的电池1中,液体倾注孔13h用由金属制成的密封塞CH封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密封盖13的厚度T13(T13=1.4mm)大于以下描述的壳体主体11的底部11b的厚度T11(T11=0.7mm)。因此,在电池壳体10中,与密封盖13相比,壳体主体11的底部11b更有可能变形。
构成电池壳体10的壳体主体11由矩形的平的底部11b以及四个侧壁部(一对第一侧壁部11x、11x以及一对第二侧壁部11y、11y)构成,底部11b在高度方向DH上位于下方,四个侧壁部从底部11b的四个边缘起沿高度方向DH升起(参见图1)。在四个侧壁部中,两个第二侧壁部11y、11y在电池1的宽度方向DW上位于两侧,使得两个第二侧壁部11y、11y彼此相对(参见图1)。另一方面,两个第一侧壁部11x、11x在电池1(电池壳体10)的厚度方向DT上位于两侧,使得两个第一侧壁部11x、11x彼此相对(参见图1)。同时,当使用以下描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来夹持多个电池1、1时,电池11在厚度方向DT上设置成使得它们相互叠置。此时,第一侧壁部11x——具体地,电池1的构成第一侧壁部11x的侧面1s——接触以下描述的插置构件130(插置部131)。另外,底部11b——具体地,电池1的由底部11b构成的底面1r——接触以下描述的插置构件130的基部132。在电池1中,底面1r为连接两个侧面1s、1s的四个连接面(由底部11b构成的底面1r,由第二侧壁部11y构成的面,以及由密封盖13构成的面)中的一个连接面。同时,因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是使用以下描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而制造的,所以在壳体主体11的底部11b中不会产生当电池1在厚度方向DT上被压缩时可能出现的由于底部11b的向下膨隆而引起的变形。
接着,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的制造方法。电池1的制造方法包括:夹持步骤,用于对以上描述的电池1中的未密封电池1B进行夹持使得该未密封电池1B在前述厚度方向DT上叠置,该未密封电池1B(指的是在将由虚线指示的密封塞CH从图1、2中示出的电池1移除的情况下尚未将电解液65倾注其中的电池,也仅称为电池1B)的位于电池壳体10中的液体倾注孔13h尚未被密封;加热/干燥步骤,用于对未密封电池1B进行加热、使位于减压室171中的经加热的未密封电池1B减压以及对未密封电池1B的内部进行干燥;液体倾注步骤;以及密封步骤。
在以上描述的步骤中,夹持步骤和加热/干燥步骤使用在图3中示出的电池干燥装置100。电池干燥装置100包括电池加热装置150和减压装置170。电池加热装置150包括电池夹持装置110以及板状加热器160,电池夹持装置110夹持多个未密封电池1B、1B使得未密封电池1B、1B在厚度方向DT上叠置。另一方面,具体地,减压装置170包括:电池加热装置150;减压室171,减压室171能够容置用于夹持未密封电池1B的电池夹持装置110以及其上安装有同一电池夹持装置110的板状加热器160;以及真空泵172,真空泵172在图3中用虚线示出且用于通过经由排气管173将减压室171中的空气排出来使减压室171减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未密封电池1B、1B在厚度方向DT上设置成使得它们相互叠置以及在厚度方向DT上被夹持。即,电池1B的叠置方向与厚度方向DT一致。因此,在下文中,厚度方向DT也称为叠置方向DT。
在减压装置170中,真空泵172能够使减压室171的内部减压成真空状态(具体地,真空度为1kPa或更小的状态)。另一方面,板状加热器160为平板,其提供将电池夹持装置110安装于其上的平的安装面160f。如在图3中以虚线示出的,在板状加热器160中设置有当接通电力时产生热的矩形的平的电加热器161,并且待连接至电源(未示出)的导线162从电加热器161延伸。板状加热器160的安装面160f具有这样的尺寸:即,该尺寸允许将夹持未密封电池1B的电池夹持装置110整个安装于该安装面160f上。如以下描述的,当电池夹持装置110安装在板状加热器160的安装面160f上时,安装面160f与插置构件130中的每一个的底面130b相接触,并且电池1B能够通过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而被加热。
电池夹持装置110包括:多个插置构件130,多个插置构件130插置在多个未密封电池1B中的相邻的未密封电池1B之间;夹持结构120,夹持结构120从叠置方向DT上的外侧对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进行挤压以及夹持;以及矩形的框架部140,该框架部140环绕叠置的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的外周(四侧)。
框架部140由矩形板——即,位于电池1B的叠置方向DT上的一侧DT1(图4中的右下侧)的第一壁部141、位于叠置方向DT上的另一侧DT2(图4中的左上侧)的第二壁部142、以及作为沿叠置方向DT延伸并将第一壁部141与第二壁部142相连接的矩形板的两个连接板部143、143——构成。在这些部件中,构成夹持结构120的止动螺栓123(以下进行描述)穿过第一壁部141的中心。另一方面,在第二壁部142的主表面中,构成夹持结构120的第二端板122接触指向作为叠置方向的一侧的DT1(内侧)的主表面142m。
另外,夹持结构120包括作为矩形板的第一端板121和第二端板122、以及止动螺栓123。在这些部件中,第一端板121相对于叠置的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设置在作为叠置方向上的一侧的DT1侧以及相对于框架部140的第一壁部141设置在作为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的DT2侧。另一方面,第二端板122相对于叠置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设置在作为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的DT2侧以及相对于框架部140的第二壁部142设置在作为叠置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DT1侧。在止动螺栓123的外周上形成有梯形螺纹且止动螺栓123穿过框架部140的第一壁部141使得止动螺栓123与第一壁部141经螺纹连接。同时,因为止动螺栓123在沿法向方向旋转时在叠置方向上朝向另一侧DT2移动,所以止动螺栓123的在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DT2的前端部123t能够朝向叠置方向上的一侧DT2与第一端板121相接触。由此,在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在第一端板121与第二端板122之间交替地叠置的情况下,止动螺栓123沿法向方向转动。于是,止动螺栓123的前端部123t与第一端板121相接触,以经由前端部123t朝向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DT2挤压第一端板121。因此,能够使第一端板121靠向第二端板122,从而能够通过在叠置方向DT上进行挤压而将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夹持在第一端板121与第二端板122之间。在未密封电池1B与插置构件在叠置方向DT上被挤压的情况下,停止止动螺栓123的法向转动,且随后,将止动螺栓123固定至框架部140的第一壁部141。因此,能够固定第一端板121在叠置方向DT上的位置,使得能够通过第一端板121和第二端板122来挤压并夹持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
同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对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进行挤压时,能够使用以上描述的止动螺栓123,也能使用能够朝向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DT2挤压第一端板121的挤压工具EP(参见图4)。挤压工具EP具有矩形的平的主体EP1以及从主体EP1的四个角朝向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DT2突出的圆柱形挤压部EP2。在这些部件中,主体EP1的中心具有允许止动螺栓123沿叠置方向DT穿过的通孔。另外,挤压部EP2经由设置在框架部140的第一壁部141中的在叠置方向DT上贯通的通孔141z而接触第一端板121。以上描述的挤压工具EP使用如下。在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叠置于第一端板121与第二端板122之间的情况下,主体EP1朝向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DT2移动,直到通过挤压部EP2获得所需的作用力并将第一端板121朝向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DT2挤压为止。此后,止动螺栓123通过沿法向方向转动而朝向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DT2前进,使得前端部123t与第一端板121相接触,并且将止动螺栓123固定。此后,移除该挤压工具EP。由此,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能够被以所需的挤压力在叠置方向DT上进行挤压以及夹持在第一端板121与第二端板122之间。
插置构件130由热传导率为155W/(m·K)的铝合金制成且一体地形成,并且其整个外表面经黑色氧化铝膜处理(black-colored alumitetreatment)。如在图5、图6中示出的,插置构件130的截面呈倒置的T形,且包含平的插置部131,插置部131中的每一个都在与未密封电池1B的第一侧壁部11x(侧面1s)相接触的同时插置在一个未密封电池1B与另一个未密封电池1B之间。另外,插置构件130还包括基部132,该基部132围绕图6中的位于插置部131的底部处的端部131q。同时,在基部132中,从插置部131的端部131q朝向叠置方向DT上的一侧DT1和另一侧DT2两者膨隆的部分被称为基部132a、132b。另一方面,在插置部131的顶部设有厚度沿着高度方向DH朝向其顶端而缩小的三角形渐缩部134。另外,插置构件130具有突出部133,突出部133从插置部131朝向框架部140的连接板部143侧突出(参见图5)。
当启用前述的框架部140时,突出部133与框架部140的连接板部143相接合。由此,能够通过框架部140承载电池1B、插置构件130以及夹持这些部件的夹持结构120。另外,插置构件130和未密封电池1B能够在框架部140内沿着连接板部143朝叠置方向DT移动。此外,因为如以上描述的,插置构件13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渐缩部134,所以,在插置构件130、130在叠置方向DT上设置成一排的状态下,未密封电池1B能够在高度方向DH上从上方容易地插入至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之间。
基部132(132a、132b)具有在高度方向DH上向上指向(在图5中向上)的平的电池接触面132p(参见图5)。在电池夹持装置110中,设置在插置构件130之间的未密封电池1B的底面1r(壳体主体11的底部11b)接触电池接触面132p(参见图6)。因此,未密封电池1b的底面1r经由其宽的区域接触基部132a、132b上的电池接触面132p。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部132a的从插置部131向叠置方向上的一侧DT1膨隆的基部尺寸TD1a与基部132b的从插置部131向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DT2膨隆的基部尺寸TD1b彼此相等(TD1a=TD1b)。因而,假定这些尺寸之和(TD1a+TD1b)小于电池1B的侧面1s之间的在叠置方向DT上的间隔TD2(TD1a+TD1b<TD2,参见图6)。另一方面,插置部131在沿叠置方向DT的两侧上具有垂直于叠置方向DT的平的侧面接触面131p(参见图5)。该侧面接触面131p大于未密封电池1B的侧面1s(壳体主体11的第一侧壁部11x)(参见图6)。因此,未密封电池1B的整个侧面1s接触插置部131的侧面接触面131p。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为平面,该平面位于基部132a、132b的与电池接触面132p相反的一侧上且平行于叠置方向DT(参见图5)。如上所述,插置构件130呈倒置的T形。因此,当插置构件130在基部132和插置部131分别向下和向上指向的情况下放置在平板上时,与其中的基部132向一侧膨隆的插置构件(以下描述的插置构件530的形状,参见图11)相比,插置构件130比较不太可能向一侧倾倒而更容易操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的制造方法,未密封电池1B是以以下方法制造的。即,带状的正电极片61与负电极片62在它们之间插置有带状的分隔件63的情况下成圆筒形地缠绕以产生缠绕式本体。随后,通过从缠绕式本体的两侧进行挤压而使缠绕式本体的圆筒形表面被变形为平的形状以产生电极体60。正电极延伸构件40和负电极延伸构件50接合至电极体60且还连接至其中的液体倾注孔13h尚未被密封的密封盖13。连接至密封盖13的电极体60容置在壳体主体11中且密封盖13焊接至壳体主体11的开口11d,从而产生其内部与外部通过液体倾注孔13h而彼此连通的未密封电池1B(参见图1和图2)。
接下来,将描述使用电池干燥装置100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在压力的情况下夹持未密封电池1B的夹持步骤。将多个(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25个)未密封电池1B设置在电池夹持装置110的框架部140内部使得多个未密封电池1B在厚度方向DT上叠置。同时,在将多个(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26个)插置构件130初步设置在框架部140内之后,将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插置在未密封电池1B与未密封电池1B之间、未密封电池1B与第一端板121之间、以及未密封电池1B与第二端板122之间。接着,使用夹持结构120在叠置方向DT上对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进行挤压和夹持。更具体地,首先,使止动螺栓123穿过挤压工具EP的主体EP1中的通孔,以及使挤压工具EP的四个挤压部EP2、EP2穿过第一壁部141中的四个通孔141z、141z且与第一端板121相接触(参见图4)。接着,使挤压工具EP的主体EP1向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DT2移动直到获得所需的作用力为止。结果,挤压部EP2使第一端板121向叠置方向上的另一侧DT2移动。由此,使第一端板121靠向第二端板122,使得第一端板121和第二端板122沿着叠置方向DT挤压并夹持设置在它们之间的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此后,使止动螺栓123沿法向方向转动并且在止动螺栓123的前端部123t与第一端板121相接触时,停止止动螺栓123沿法向方向的转动。随后,将止动螺栓123固定至第一壁部141。由此,能够固定第一端板121在叠置方向DT上的位置,使得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能够由第一端板121和第二端板122在叠置方向DT上以所需的压力进行挤压并被夹持在第一端板121和第二端板122之间。在固定止动螺栓123之后,将挤压工具EP从电池夹持装置110移除。
如图6示出的,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装置110中,电池1B的侧面1s与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的侧面接触面131p相接触。因此,在电池1B与插置部131之间引起摩擦,使得电池1B不能相对于插置部131在垂直于叠置方向DT的方向(高度方向DH或宽度方向DW)上容易地移动(或移位)。另一方面,电池1B的底面1r接触与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一体地形成的基部132的电池接触面132p。因此,即使在沿叠置方向DT对电池1B进行挤压时,壳体主体11的底部11b、即电池1B的底面1r趋于变形成向外(在图中为向下)膨隆的情况下,电池1B仍不能在高度方向DH上移动(移位),使得底面1r被基部132挤压从而抑制了以上描述的膨隆变形。因此,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1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即使在电池1B在夹持步骤中被挤压的情况下,亦能防止电池1B的底面1r(底部11b)的膨隆以及留下由于底面1r的膨隆而引起的永久变形。
如以上描述的及图6中示出的,因为基部尺寸TD1a、TD1b以及电池1B的侧面之间的间隔TD2的关系为TD1a+TD1b<TD2,所以,在电池夹持装置110中,插置构件130的基部132a在叠置方向DT上与越过电池1B而毗邻的相邻插置构件130的基部132b分开(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分开约0.5mm)。因此,在电池夹持装置110中,在未密封电池1B被夹持在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之间的情况下,未密封电池1B的侧面1s与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能够在没有扭曲的情况下在叠置方向DT上彼此均等地压力接触。插置构件130构造成如下尺寸:即,使得插置构件130不仅不会在如以上描述的基部132处、而且也不会在包括突出部133等在内的其它部分处与夹持电池1B的任何相邻的插置构件130相接触。
接下来,将描述加热/干燥步骤。在加热/干燥步骤的第一半程中,使用前述电池干燥装置100中的电池加热装置150、电池夹持装置110以及板状加热器160(参见图3)。首先,将已经在以上描述的夹持步骤中将未密封电池1B和插置构件130夹持于其中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安装在板状加热器160的安装面160f上。此时,每个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都与安装面160f接触。即,插置构件130的整个平的底面130b与平的板状加热器160的安装面160f相接触。
在安装了电池夹持装置110之后,使用板状加热器160对未密封电池1B进行加热。更具体地,通过在大气压下经由导线162对电加热器161供电而产生热。随后,热从板状加热器160的安装面160f经由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传递至插置构件130的基部132a、132b以及插置部131的端部131q。热进一步经由与基部132a、132b的电池接触面132p相接触的底面1r而传递至电池1B并且还经由与插置部131的侧面接触面131p压力接触的侧面1s而传递至未密封电池1B。因为在电池1B中存在空气,所以热经由电池1B中的空气传递。因此,例如,已被传递至底面1r(底部11b)的热通过壳体主体11的第一侧壁部11x传递至电极体60,并且可以经由空气在底面1r(底部11b)与电极体60之间传递。通过此方式,高效地加热了未密封的电池1B(参见图6)。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如,与未密封电池1B是使用真空干燥炉在真空环境下以来自炉壁式加热器的辐射热来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约1/5的时长内执行使未密封电池1B的电极体60的中心部分(沿着轴向方向位于电极体60的缠绕轴线的中心的部分)处的温度从常温升高至目标温度。
随后,在第二半程执行对电池1B的内部进行干燥。对该干燥而言,不仅使用了前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和板状加热器160,还使用了包括容置这些部件的减压室171的减压装置170(参见图3)。更具体地,在如以上描述的升高温度之后,将其中的温度被保持的电池夹持装置110(温度已升高的未密封电池1B)设置在减压室171内并使减压室的内部转变为气密状态。随后,使用真空泵172使减压室171的内部减压至真空状态(更具体地,减压室中的大气压为1kPa或更小的状态),并且将未密封电池1B中的水分经由液体倾注孔13h排出至外部从而干燥未密封电池1B的内部。同时,可以在减压室171内执行使用以上描述的板状加热器160对电池1B进行加热以及使电池1B的温度升高,随后,可以对减压室171的内部进行减压。另外,在通过加热器使电池1B的温度升高的中途,可以启动对减压室171的减压。
接着,执行液体倾注步骤。在液体倾注步骤中,使用已知的注射器SG将特定量的电解液65经由开口于未密封电池1B的电池壳体10中的液体倾注孔13h而倾注至未密封电池1B中(参见图7)。
随后,执行对液体倾注孔13h进行密封的密封步骤。更具体地,在以上描述的液体倾注步骤中倾注电解液65之后,用金属密封塞CH对未密封电池1B的液体倾注孔13h进行密封。更具体地,在将圆形密封塞CH置于密封盖13上使得其封闭液体倾注孔13h之后,通过使用激光束EB,使密封塞CH的外周与密封盖13的作为液体倾注孔13h的外周的部分相接合从而密封住液体倾注孔13h(参见图8)。
在以上描述的密封步骤之后,液体倾注孔13h被密封,并且,将尚未经过初充电的未经初充电电池1C从电池夹持装置110移除,并使用已知方法执行初充电、高温老化、电容的测量以及电阻的测量。由此,完成电池1。如以上描述的,在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中使用的电池夹持装置110中,当未密封电池1B在叠置方向DT上被挤压以及被夹持时,基部132a与相邻的基部132b在叠置方向DT上彼此分开而不相接触(更具体地,分开约0.5mm)。在以上描述的加热/干燥步骤中,为了即使在通过板状加热器160进行加热时仍防止基部132a与相邻的基部132b彼此接触,考虑到在基部132a、132b中产生的在叠置方向DT上的热膨胀的大小,能允许对基部132a、132b的在叠置方向DT上的尺寸TD1a、TD1b进行设定。由此,即使基部132通过在加热/干燥步骤中的加热而发生热膨胀,基部132也决不会彼此接触,从而防止了由于插置构件130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在叠置方向DT上的不均匀挤压或挤压力的减小。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的制造方法包括:前述的夹持步骤、加热/干燥步骤、液体倾注步骤以及密封步骤。在夹持步骤中,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与未密封电池1B的侧面1s压力接触,并且同时,插置构件130的基部132(132a、132b)接触未密封电池1B的底面1r。因此,在加热/干燥步骤中,通过将在板状加热器160中产生的热经由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和基部132传递至未密封电池1B,就能够加热未密封电池1B。特别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因为未密封电池1B在通过减压装置170减压之前被加热,所以热经由电池1B(电池壳体10)中的空气传递至相应部分,且与在减小的压力下(在真空状态下)通过辐射进行加热及干燥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更高效地加热未密封电池1B从而干燥电池的内部。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干燥装置100包括:电池加热装置150,该电池加热装置150包括前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和板状加热器160;以及减压装置170,减压装置170对容纳有电池夹持装置110和板状加热器160的减压室171的内部进行减压。因此,当在未密封电池1B于前述夹持步骤中由电池夹持装置110夹持的情况下在前述的加热/干燥步骤中进行干燥时,插置构件130的基部132(电池接触面132p)接触未密封电池1B的底面1r,并且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侧面接触面131p)与未密封电池1B的侧面1s压力接触。因此,从板状加热器160传递至插置构件130的热能够经由插置部131和基部132传递至未密封电池1B以加热未密封电池1B。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干燥装置100中,能够高效地加热电池1B且能够高效地干燥电池1B。
另外,在电池干燥装置100(电池加热装置150)中,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形成为平的形状。另外,因为板状加热器160的安装面160f也形成为平的形状,所以每个插置构件130的整个底面130b都能够与安装面160f相接触。因此,在板状加热器160中产生的热能够从安装面160f高效地传递至底面130b以可靠地加热未密封电池1B。由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加热电池1B。
另外,电池干燥装置100(电池加热装置150)中的电池夹持装置110的插置构件130由热传导率为100W/(m·K)或更高(更具体地,155W/(m·K))的高热传导性金属制成。因此,从板状加热器160传递至插置构件130的基部132及插置部的端部131q的热能够高效地经由基部132和插置部131而高效地传递至未密封电池1B,从而进一步适当地加热未密封电池1B。特别地,在将热经由电池1B的侧面1s——该侧面1s距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的距离大于电池1B的底面1r距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的距离——传递至电池1B时,热能够经由插置构件130以及电池1B的侧面1s高效地传递至电池1B,这是因为插置构件130是由具有优异的热传导性的金属制成的。
(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1的制造方法。第二实施方式包括对在通过使用前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来进行挤压和夹持时尚未经过初充电的未经初充电电池1C(下文仅称为电池1C)执行初充电的步骤(初充电步骤)。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1的制造方法包括:夹持步骤,即,在将多个未经初充电电池1C在叠置方向DT上叠置之后,在叠置方向DT上对未经初充电电池1C进行挤压以及进行夹持;以及初充电步骤,即,对每个被夹持的未经初充电电池1C执行初充电。
首先,执行夹持步骤。在该夹持步骤中,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未密封电池1B,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在叠置方向DT上对未经初充电电池1C进行挤压以及进行夹持。以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多个未经初充电电池1C、1C与插置构件130交替地设置,使得多个未经初充电电池1C、1C和插置构件130在厚度方向DT上叠置且布置在电池夹持装置110的框架部140的内部。使用夹持结构120在叠置方向DT上对未经初充电电池1C和插置构件130进行夹持(参见图4)。
同时,如图6中示出的,因为即使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夹持装置110中,电池1C的侧面1s也是与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的侧面接触面131p压力接触,所以电池1C不能相对于插置构件131而容易地在垂直于叠置方向DT的方向(高度方向DH或宽度方向DW)上移动。另一方面,电池1C的底面1r接触与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一体地形成的基部132的电池接触面132p。因此,当电池1C在叠置方向DT上被挤压时,使电池1C免于因变形而使其底面1r向外(在图中向下)膨隆。通过此方式,通过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同样使用电池夹持装置110,即使是在电池1C在夹持步骤中被强有力地挤压时,亦能够防止电池1C的底面1r膨隆或留下由于电池底面1r上的膨隆而引起的永久变形。
接着,执行初充电步骤。在该初充电步骤中,使用电源单元200对被电池夹持装置110夹持的未经初充电电池1C执行初充电。更具体地,电源单元200的正电极端子210连接至未经初充电电池1C的正电极螺栓46,而负电极端子220经由导线230连接至负电极螺栓56(参见图9)。在连接后,在25℃的温度条件下执行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从而对未经初充电电池1C充分地进行充电。
在以上描述的初充电步骤之后,将每个电池1C从电池夹持装置110移除,随后,使用已知方法执行高温老化、电容的测量以及电阻的测量以获得电池1。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电池1C与由具有优异的热传导率(155W/(m·K))的铝制成的插置构件130交替地叠置以便在叠置方向DT上对它们进行夹持,并执行初充电步骤。由此,因为电池1C的侧面1s与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的侧面接触面131p压力接触,并且电池1C的底面1r与插置构件130的基部132的电池接触面132p接触,所以伴随初充电而由电池1C所产生的热能够经由插置构件130高效地散发到电池1C的外部。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1的制造方法包括:用电池夹持装置110夹持未经初充电电池1C的夹持步骤;以及在该状态下对每个电池1C执行初充电的初充电步骤。因此,以适当的挤压力被夹持的每个电池1C能够在防止由于底面1r(底部11b)的膨隆而产生变形的同时经历初充电。因此,当在制造后使用电池1构造电池组(未示出)时,即使在将电池1、1成排地设置使得其底面1r接触平板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电池1、1的自底面1r起的高度尺寸相等。由此,将外部端子构件20、30的在高度方向DH上的位置设定成彼此相等。因此,能够制造这样的电池1:其中,该电池1的外部端子构件20、30能够使用平的汇流条等来彼此适当地连接。
另外,以上描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的插置构件130包括:插置部131,该插置部131插置在未经初充电电池1C与未经初充电电池1C之间;以及基部132,该基部132与插置部131一体地形成并从插置部131的端部131q向叠置方向DT上的两侧DT1、DT2伸展,并且接触电池1C的底面1r。因此,电池夹持装置110能够在防止由于电池1C的底面1r向外膨隆而引起变形的同时对电池1C进行夹持。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电池1C中,密封盖13的厚度T13限定成比壳体主体11的底部11b的厚度T11大(参见图2)。因此,当电池1C在厚度方向DT上被挤压时,与密封盖13相比,在壳体主体11的底部11b上更有可能发生由于膨隆引起的变形。然而,通过使用以上描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在叠置方向DT上夹持未密封电池1B,能够可靠地防止底面1r(底部11b)由于膨隆而引起永久地变形。
另外,当在电池夹持装置110中在叠置方向DT上夹持电池1C时,基部132a在叠置方向DT上与相邻的插置构件130(插置构件130的基部132b)分开使得它们决不会彼此接触。因此,在电池1C被夹持在插置构件130之间的情况下,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能够与未经初充电电池1C的侧面1s均等地接触。
另外,因为基部132从插置部131向叠置方向DT上的两侧DT1、DT2伸展,所以该插置构件与其中基部仅向一侧伸展(例如,以下描述的插置构件530)的类型的插置构件相比不太容易倾倒且更容易操作。
另外,在电池夹持装置110中,基部132a、132b的基部尺寸TD1a、TD1b之和TD1a+TD1b小于电池1C的侧面1s之间的间隔TD2(TD1a+TD1b<TD2)。因此,当未密封电池1B被电池夹持装置110夹持时,基部132a、132b在叠置方向DT上彼此分开使得它们绝不会彼此接触。因此,未密封电池1B的侧面1s和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能够可靠地彼此压力接触。
(第三实施方式)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加热装置。电池加热装置300包括: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和构造成对电池夹持装置110进行加热的板状加热器160,并且另外包括在内部容置这些部件的恒温室310(参见图3)。如以上描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的插置构件130由热传导率为155W/(m·K)的铝(铝合金)制成且底面130b形成为平面。另一方面,板状加热器160具有平的安装面160f,电池夹持装置110安装在该平的安装面160f上。
例如在电池1的制造步骤中,电池加热装置300能够被用于初充电之后的高温老化步骤,用于对电池进行加热且将其保持于高温。另外,电池加热装置300能够用于在多个电池1完成后或在多个电池1使用后对该多个电池进行加热。例如,在高温老化步骤中,首先,将电池1和插置构件130在厚度方向DT上交替地叠置,并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电池夹持装置110以压力夹持电池1和插置构件130。接着,将夹持有电池1等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安装在温度被设定为预定温度(例如,60℃)的恒温室311内的板状加热器160的安装面160f上,随后,通过板状加热器160来对其进行加热。在电池1达到预定温度(60℃)时,停止通过板状加热器160的加热,并将电池1在其由电池夹持装置100夹持的状态下留在温度保持于预定温度(60℃)的恒温室311内24小时。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加热装置300包括:前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以及板状加热器160,夹持有电池1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安装在板状加热器160上以加热电池1。另外,板状加热器160构造成能够经由插置构件130的与安装面160f接触的底面130b来对插置构件130进行加热。因此,热能够从板状加热器160高效地传递至插置部131的端部131q以及基部132。另外,热能够从端部131q和基部132经由电池1的与基部132相接触的底面1r而传递至电池1。另外,热也能够经由电池1的与插置部131相接触的侧面1s而传递至电池1。因此,能够高效地加热电池1。
另外,因为如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那样,插置构件130是由具有优异的热传导率(热传导率为155W/(m·K))的金属制成,所以通过板状加热器160所产生的热能够经由插置部131和基部132高效地传递至电池1,从而可靠地加热电池1。因此,电池1能够被迅速地加热至高温状态。
并且在电池加热装置300中,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形成为平面,且板状加热器160的安装面160f也形成为平面。由此,插置构件130的整个底面130b都能够与安装面160f相接触。因此,板状加热器160的热能够经由安装面160f和底面130b高效地传递至插置构件130,从而可靠地加热电池1。
(第四实施方式)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装置。如在图10中示出的,电池冷却装置400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电池夹持装置100、以及用于对电池夹持装置110进行冷却的冷却板460(参见图10)。同时,如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电池夹持装置110的插置构件130由热传导率为155W/(m·K)的铝(铝合金)制成且底面130b形成为平面。
冷却板460由具有平的安装面460f的矩形的平的形状的铝件制成且其中设置有热吸收机构461。具体地,热吸收机构461是使冷却水AQ循环通过设置在冷却板460中的管状分配通道463的机构(参见图10)。在冷却板460中,分配通道463形成于宽的区域中,使得传递至安装面460f的热能够经由流经分配通道463的冷却水AQ而迅速地传输开(吸收)至外部。同时,冷却板460的安装面460f设计成这样的尺寸:即,允许夹持有电池1的整个电池夹持装置110能够安装在该安装面460f上。当电池夹持装置110安装在冷却板460的安装面460f上时,安装面460f与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相接触,且插置构件130能够经由底面130b而被冷却。
例如,电池冷却装置400能够用于将电池1在该电池1处于由电池夹持装置110夹持的状态下保持于低温,或者用于在反复使处于夹持状态下的电池1的温度变高/变低的冷却循环测试之后、或在前述的加热/干燥步骤或高温老化步骤之后对电池夹持装置110和电池(前述的未密封电池1B或电池1)进行冷却。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冷却装置400包括:前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以及平面冷却板460,夹持电池1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安装在平面冷却板460上以冷却电池1。另外,冷却板460包括用于通过使冷却水AQ循环通过分配通道463来对冷却板460进行冷却的热吸收机构461,并且冷却板460构造成能够经由插置构件130的与安装面460f相接触的底面130b来冷却插置构件130。因此,热能够从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高效地传递至冷却板460。在夹持电池1的电池夹持装置110中,插置构件130的基部132与电池1的底面1r相接触,且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与电池1的侧面1s压力接触。因此,来自电池1的热不仅能够经由电池1的底面1r传递至基部132,而且热还能够经由电池1的侧面1s传递至插置部131的端部131q。此外,热能够经由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传递至冷却板460。因此,可以高效地冷却电池1,从而减少了冷却时长。
另外,在电池冷却装置400中,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形成为平面。另外,冷却板460的与每个插置构件130的底面130b相接触的安装面460f为平的表面。因而,每个插置构件130的整个底面130b都能与安装面460f相接触。由此,来自于电池1的热能够经由底面130b和安装面460f而进一步高效地传递至冷却板460,从而可靠地冷却电池1。
如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那样,电池冷却装置400的电池夹持装置110的插置构件130由高热传导性金属(热传导率为155W/(m·K))制成。因此,电池1的热能够经由插置构件130的插置部131和基部132高效地传递至冷却板460,从而可靠地冷却电池1。因而,能够迅速地冷却电池1。
虽然以上已经关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而毋庸置疑的是,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适当地修改。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等指出了一种示例,其中,插置构件130的基部132从插置部131向叠置方向DT上的两侧伸出(参见图5、图6)。然而,除了该示例之外,还能够提触这样的类型的插置构件530:其中,基部532从插置部131向叠置方向DT上的一侧DT1伸出(L形截面)(参见图1)。在第一实施方式等中,指出了由铝合金制成的插置构件130。作为由热传导率为100W/(m·K)或更高的金属制成的插置构件,例如,可以使用由热传导率为236W/(m·K)的纯铝、热传导率为398W/(m·K)的纯铜或热传导率为106W/(m·K)的黄铜制成的插置构件。此外,虽然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已经指出了将使冷却水AQ在内部循环的冷却板460作为电池冷却装置的冷却单元,但是,例如,也允许使用珀耳帖元件(Peltier element)。

Claims (13)

1.一种电池夹持装置(110),包括:
插置构件(130、530),所述插置构件(130,530)构造成插置在长方体状的电池(1)之间,使得所述插置构件(130,530)与多个所述电池(1)交替地叠置;
夹持部(120),所述夹持部(120)构造成通过在所述电池(1)和所述插置构件(130,530)的叠置方向上对叠置的所述电池(1)和所述插置构件(130,530)进行挤压而从所述叠置方向上的外侧进行夹持;其中,
所述插置构件(130,530)包括插置部(131)并且包括基部(132,532),所述插置部(131)插置在所述电池(1)之间并且与所述电池(1)的垂直于所述叠置方向的侧面相接触,所述基部(132,532)与所述插置部(131)一体地形成,从所述插置部(131)的端部向所述叠置方向上的至少一侧伸出,从而所述基部与所述电池(1)的将所述电池(1)的所述侧面彼此连接的连接面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其中,
当所述电池(1)被夹持在所述插置构件(130,530)与相邻的插置构件(130,530)之间时,所述插置构件(130,530)的所述基部(132,532)在所述叠置方向上与所述相邻的插置构件(130,530)分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其中,
所述插置构件(130,530)的所述基部(132,532)从所述插置部(131)的所述端部向所述叠置方向上的两侧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其中,
所述基部(132,532)具有下述构型:所述基部的从所述插置部(131)在所述叠置方向上伸出的尺寸之和小于所述电池(1)的所述侧面之间在所述叠置方向上的间隔。
5.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
加热器(160),所述加热器(160)构造成使得夹持所述电池(1)的所述电池夹持装置(110)安装在所述加热器(160)上以加热所述电池(1),其中,
所述插置构件(130,530)包括所述基部(132,532)的与所述电池(1)的所述连接面相接触的电池接触面(132p,532p),并且所述插置构件(130,530)包括底面(130b,530b),所述底面(130b,530b)位于所述基部(132,532)的与所述电池接触面(132p,532p)相反的一侧并且与所述加热器(160)相对,以及其中,
所述加热器(160)设置有底面接触面(160f),所述插置构件(130,530)的所述底面(130b,530b)与所述底面接触面(160f)相接触,并且所述加热器(160)构造成能够经由与所述底面接触面(160f)相接触的所述底面(130b,530b)而对所述插置构件(130,530)进行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插置构件(130,530)的所述底面(130b,530b)形成为平面,以及其中,
所述加热器(160)的所述底面接触面(160f)是与所述插置构件(130,530)中的任一个的所述底面(130b,530b)相接触的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插置构件(130,530)由热传导率为100W/(m·K)或更高的金属制成。
8.一种电池干燥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加热装置,以及
减压装置(170),所述减压装置(170)包括减压室和减压泵,所述减压室能够容置所述电池加热装置,所述减压泵用于对所述减压室进行减压。
9.一种电池冷却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以及
冷却单元(460),夹持所述电池(1)的所述电池夹持装置(110)安装在所述冷却单元(460)上以对所述电池(1)进行冷却,其中,
所述插置构件(130,530)包括所述基部(132,532)的与所述电池(1)的所述连接面相接触的电池接触面(132p,532p),并且所述插置构件(130,530)包括底面(130b,530b),所述底面(130b,530b)位于所述基部(132,532)的与所述电池接触面(132p,532p)相反的一侧并且与所述冷却单元(460)相对,以及其中,
所述冷却单元(460)设置有底面接触面(460f),所述插置构件(130,530)的所述底面(130b,530b)与所述底面接触面(460f)相接触,并且所述冷却单元(460)构造成能够经由与所述底面接触面(460f)相接触的所述底面(130b,530b)而对所述插置构件(130,530)进行冷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插置构件(130,530)的所述底面(130b,530b)形成为平面,
所述冷却单元(460)的所述底面接触面(460f)是与所述插置构件(130,530)中的任一个的所述底面(130b,530b)相接触的平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池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插置构件(130,530)由热传导率为100W/(m·K)或更高的金属制成。
12.一种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夹持装置(110)来制造长方体状的电池(1)的方法,包括:
将所述插置构件(130,530)插置在尚未经过初充电的未经初充电电池之间;
在所述未经初充电电池的所述连接面与所述基部(132,532)相接触的情况下,使用所述夹持部(120)在所述叠置方向上对所述未经初充电电池(1)进行挤压来夹持所述未经初充电电池;以及
对被夹持的所述未经初充电电池中的每一个执行初充电。
13.一种长方体状的电池(1)的制造方法,包括:
通过使用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干燥装置中的所述电池夹持装置(110),将所述插置构件(130,530)插置在未密封的电池之间,所述未密封的电池的用于将所述电池(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孔尚未被密封;以及,在所述连接面与所述基部(132,532)相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夹持部(120)在所述叠置方向上对所述未密封的电池进行挤压来夹持所述未密封的电池;
通过用所述加热器(160)对夹持所述未密封的电池的所述电池夹持装置(110)进行加热来加热所述未密封的电池,从而经由所述连通孔来对所述未密封的电池的内部进行加热及干燥;对容置有被所述电池夹持装置(110)夹持且被加热的所述未密封的电池的所述减压室进行减压;以及
在加热及干燥之后,将电解液经由所述连通孔倾注至所述未密封的电池的内部;以及
对所述连通孔进行密封。
CN201410228018.7A 2013-05-29 2014-05-27 电池的夹持、加热、干燥、冷却装置以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2181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3358A JP5958420B2 (ja) 2013-05-29 2013-05-29 電池乾燥装置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3-113358 2013-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8199A true CN104218199A (zh) 2014-12-17
CN104218199B CN104218199B (zh) 2017-04-12

Family

ID=51985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28018.7A Active CN104218199B (zh) 2013-05-29 2014-05-27 电池的夹持、加热、干燥、冷却装置以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85322B2 (zh)
JP (1) JP5958420B2 (zh)
KR (1) KR101636125B1 (zh)
CN (1) CN104218199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0995A (zh) * 2016-05-31 2016-07-27 东莞阿李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箱
CN107949930A (zh) * 2015-09-03 2018-04-2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池
CN109860953A (zh) * 2017-11-30 2019-06-07 河北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 接触式加热装置
CN110707249A (zh) * 2018-07-10 2020-01-17 Ets有限公司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池导件及包括其的电池托盘
CN111224034A (zh) * 2019-12-03 2020-06-02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方形电芯动力电池包
CN111834693A (zh) * 2019-04-23 2020-10-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53478A (ja) * 2014-02-11 2015-08-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拘束具
JP6459511B2 (ja) * 2014-12-26 2019-01-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組付け治具、及び、組付け方法
KR101951435B1 (ko) * 2015-07-14 2019-02-2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자동화 클램핑 단계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제조방법
US9865906B2 (en) * 2016-04-15 2018-01-09 Lg Chem, Ltd. Battery system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battery system
JP6839384B2 (ja) * 2017-04-24 2021-03-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200227700A1 (en) 2017-08-18 2020-07-16 Hyliion Inc. Battery Pack Optimization for Thermal Management
JP6992390B2 (ja) * 2017-10-06 2022-02-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素子
JP7027902B2 (ja) * 2018-01-17 2022-03-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CN108072265A (zh) * 2018-01-18 2018-05-25 深圳市鹰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干燥夹具
DE102018202128A1 (de) * 2018-02-12 2019-08-14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 Verbindungseinheit und Batteriesystem
CN108649295B (zh) * 2018-05-08 2020-06-09 安徽上造智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冷却装置
JP7040385B2 (ja) 2018-09-27 2022-03-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製造装置およびバッテリー製造方法
JP7238372B2 (ja) * 2018-12-07 2023-03-1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225961B2 (ja) * 2019-03-14 2023-0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システム
JP7385629B2 (ja) * 2021-07-06 2023-11-22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パック
JP2023074269A (ja) * 2021-11-17 2023-05-29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EP4322288A1 (en) * 2022-04-29 2024-02-14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with heat absorber embedded therein
CN116718317B (zh) * 2023-08-09 2024-02-20 江苏常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壳体检漏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5926A (zh) * 2006-04-12 2007-10-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极的制造方法、电极的制造装置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2009054403A (ja) * 2007-08-27 2009-03-12 Toyoda Gosei Co Ltd 組電池装置
US20100167115A1 (en) * 2008-12-27 2010-07-01 Wataru Okada Battery system with battery cells held in a stack by metal bands
CN102751451A (zh) * 2012-07-05 2012-10-24 同济大学 一种辅助恒温电池盒
CN102820492A (zh) * 2011-06-10 2012-12-12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92453B2 (ja) * 2002-01-23 2009-07-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非水電解液電池の製造方法
JP4601917B2 (ja) * 2003-05-20 2010-12-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77085A (ja) * 2007-04-27 2008-11-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パック電池
JP5151755B2 (ja) * 2008-07-14 2013-0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1165504A (ja) * 2010-02-10 2011-08-25 Toshiba Corp 乾燥用冶具、乾燥装置、および乾燥方法
KR101332112B1 (ko) * 2010-03-08 2013-11-21 도요타지도샤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수 전해액 2차 전지의 처리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JP5462711B2 (ja) 2010-05-21 2014-04-02 古河電池株式会社 組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464119B2 (ja) * 2010-10-08 2014-04-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2094313A (ja) * 2010-10-26 2012-05-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ー装置の冷却構造
KR101293211B1 (ko) * 2010-12-28 2013-08-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수납장치, 배터리 모듈 온도조절 장치 및 이들을 포함하는 전력 저장 시스템
JP2012160543A (ja) * 2011-01-31 2012-08-23 Jm Energy Corp 蓄電デバイス
JP5585500B2 (ja) 2011-03-09 2014-09-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拘束装置
JP2012248299A (ja) * 2011-05-25 2012-12-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バッテリシステム、電動車両、移動体、電力貯蔵装置および電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5926A (zh) * 2006-04-12 2007-10-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极的制造方法、电极的制造装置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2009054403A (ja) * 2007-08-27 2009-03-12 Toyoda Gosei Co Ltd 組電池装置
US20100167115A1 (en) * 2008-12-27 2010-07-01 Wataru Okada Battery system with battery cells held in a stack by metal bands
CN102820492A (zh) * 2011-06-10 2012-12-12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
CN102751451A (zh) * 2012-07-05 2012-10-24 同济大学 一种辅助恒温电池盒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9930A (zh) * 2015-09-03 2018-04-2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池
CN105810995A (zh) * 2016-05-31 2016-07-27 东莞阿李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箱
CN109860953A (zh) * 2017-11-30 2019-06-07 河北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 接触式加热装置
CN110707249A (zh) * 2018-07-10 2020-01-17 Ets有限公司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池导件及包括其的电池托盘
CN111834693A (zh) * 2019-04-23 2020-10-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11834693B (zh) * 2019-04-23 2024-03-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11224034A (zh) * 2019-12-03 2020-06-02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方形电芯动力电池包
CN111224034B (zh) * 2019-12-03 2021-07-1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方形电芯动力电池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85322B2 (en) 2018-05-29
US20140356659A1 (en) 2014-12-04
KR20140141473A (ko) 2014-12-10
CN104218199B (zh) 2017-04-12
KR101636125B1 (ko) 2016-07-04
JP2014232665A (ja) 2014-12-11
JP5958420B2 (ja) 2016-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18199A (zh) 电池的夹持、加热、干燥、冷却装置以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KR102023497B1 (ko) 전원 장치
US10062935B2 (en) Cooling plate for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element
KR102367387B1 (ko) 2단계의 실링 과정을 포함하는 파우치형 전지의 사이드부 실링 방법
EP3098877A1 (en)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sealing part having sealing line, and battery cell sealing device for producing same
KR101811474B1 (ko) 배터리 셀의 디가싱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배터리 셀의 디가싱 방법
CN103733376A (zh) 电池单体以及由多个电池单体组成的蓄电池
JP2018512720A5 (zh)
KR100954590B1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차 전지
JP2010114063A (ja) 電気自動車、燃料電池車、またはハイブリッド車のバッテリー装置
CN102884673A (zh) 具有优良稳定性的紧凑冷却构件以及包括该冷却构件的电池模块
JP2006019292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2072762B1 (ko) 캔형 이차전지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모듈
US9293744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959569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odule of the same
US20090098445A1 (en) Cap assembly,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the same,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cap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JP2014510381A (ja) 温度制御手段を備えたエネルギー貯蔵装置
KR102124824B1 (ko) 전지셀 제조방법 및 전지셀의 가스 제거 장치
US20150179990A1 (en) Pouch-type wrap for battery cell
CN109565002B (zh) 电池
CN102792481B (zh) 电池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池
JP2013166287A (ja) 熱融着装置及び熱融着方法
KR101726792B1 (ko) 전지셀의 실링부를 절곡하기 위한 장치
JP6176369B2 (ja) 電源装置
CN104810488A (zh) 电池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