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5950A - 通信系统、移动终端装置、局域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移动终端装置、局域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05950A CN104205950A CN201380016424.0A CN201380016424A CN104205950A CN 104205950 A CN104205950 A CN 104205950A CN 201380016424 A CN201380016424 A CN 201380016424A CN 104205950 A CN104205950 A CN 1042059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cal
- base station
- mobile terminal
- station apparatus
- terminal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高效率的局域无线接入。一种通信系统,移动终端装置(10)检测在局域基站装置(30)中成为连接目的地的局域基站装置(30),其结构为,局域基站装置(30),通过与广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不同的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将在局域基站装置(30)的检测中使用的检测信号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10),并且将检测信号上附带且用于以局域独自进行连接控制的附带控制信号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10),移动终端装置(10)只有在接收到检测信号中被确保用于以局域独自的连接控制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才接收附带控制信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系统、移动终端装置、局域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而研究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非专利文献1)。在LTE中,作为多接入方式,对下行线路(下行链路)使用基于OFDMA(正交频分多址)的方式,对上行线路(上行线路)使用基于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的方式。
此外,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LTE的后继系统(例如,有时也称为LTE Advanced或者LTE enhancement(以下,称为“LTE-A”))。在LTE-A(Rel-10)中,利用通过捆绑将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作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而实现宽带化的载波聚合。此外,在LTE-A中,正在研究利用了干扰协调技术(eICIC:Enhanced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增强的小区间干扰协调)的HetNet(Heterogeneous Network,异构网络)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 25.913“Requirements for Evolved UTRA andEvolved UTRAN”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在W-CDMA、LTE(Rel.8)、LTE的后继系统(例如,Rel.9、Rel.10)等的蜂窝系统中,以支持广域的方式设计了无线通信方式(无线接口)。设想在今后,除了这样的蜂窝环境之外,还将提供在室内、购物商场等的局域中基于近距离通信的高速无线服务。因此要求设计出专用于局域的新的无线通信方式,以便能够在广域中确保覆盖范围,同时能够在局域中确保容量。
本发明鉴于这一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其能够提供高效率的局域无线接入。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是,移动终端装置检测在覆盖与广域独立的局域的局域基站装置中成为连接目的地的局域基站装置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局域基站装置,通过与广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不同的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将在所述局域基站装置的检测中使用的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并且将所述检测信号上附带且用于以局域独自进行连接控制的附带控制信号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装置,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只有在接收到所述检测信号中被确保用于以所述局域独自的连接控制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才接收所述附带控制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检测信号上附带被发送的附带控制信号,能够以局域独自使局域基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连接。因此,即使是在广域外配置的局域,也能够在没有来自广域的支持的前提下以局域独自确立连接。此外,能够区分使用确保用于以局域独自的连接控制的检测信号和除此以外的检测信号,能够根据检测信号来控制移动终端装置进行的附带控制信号的接收。从而,除了以局域独自确立连接的情况之外,能够使移动终端装置忽略不需要的附带控制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在宏小区内配置了多个小型小区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两种异构网络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广域和局域的不同点的表格。
图5是表示局域的无线通信方式的图。
图6是表示附带控制信号的配置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对于各动作模式的发现信号(Discovery Signal)的序列的分配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通常模式下的初始连接方式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9是表示独立模式下的初始连接方式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10是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移动终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2是局域基站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在LTE-A中规定的分层型带宽结构的图。图1所示的例子是具有由多个基本频率块(以下,设为分量载波)构成的第1系统频带的LTE-A系统、和具有由一个分量载波构成的第2系统频带的LTE系统并存时的分层型带宽结构。在LTE-A系统中,例如以100MHz以下的可变系统带宽进行无线通信,在LTE系统中以20MHz以下的可变系统带宽进行无线通信。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成为将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作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分量载波。将如此汇集多个分量载波而实现宽带化的技术称为载波聚合。
例如,在图1中,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成为,包含将LTE系统的系统频带(基础频带:20MHz)作为一个分量载波的5个分量载波的频带的系统频带(20MHz×5=100MHz)。在图1中,移动终端装置UE(User Equipment)#1是与LTE-A系统对应(也与LTE系统对应)的移动终端装置,能够对应100MHz为止的系统频带。UE#2是与LTE-A系统对应(也与LTE系统对应)的移动终端装置,能够对应40MHz(20MHz×2=40MHz)为止的系统频带。UE#3是与LTE系统对应(与LTE-A系统不对应)的移动终端装置,能够对应20MHz(基本频带)为止的系统频带。
另外,设想在将来的系统中,如图2所示那样在宏小区内配置多个小型小区S的结构。该情况下,要求在考虑相对于网络成本的容量的基础上设计小型小区S。作为网络成本,例如可举出网络节点或回程链路等的设置成本、小区规划或维护对应等的操作成本、网络侧的功耗等。此外,对于小型小区S,除了要求容量之外,还要求移动终端装置侧的省电或随机小区规划的支持。
在宏小区M内配置小型小区S的情况下,如图3A、B所示那样,考虑两种异构网络(以下,称为HetNet)结构。在图3A所示的第一HetNet结构中,以宏小区M和小型小区S利用同一载波的方式配置小型小区。在图3B所示的第二HetNet结构中,以宏小区M和小型小区S利用不同的载波的方式配置小型小区S。在第二HetNet结构中,由于小型小区S利用专用的载波,因此能够在宏小区M中确保覆盖范围,同时在小型小区S中确保容量。设想在今后(Rel.12以后),该第二HetNet结构将会变得重要。
如图4所示,在第二HetNet结构中,在广域(宏小区)和局域(小型小区)之间考虑要求的差异或结构的不同点。广域中带宽被限定,因此频率利用效率非常重要。相对于此,局域中容易将带宽取得较宽,因此只要能够确保宽的带宽,则频率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没有广域那么高。广域还需要与车辆等的高移动性对应,但局域只要与低移动性对应即可。广域需要较宽地确保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局域优选较宽地确保覆盖范围,但覆盖范围的不足之处能够由广域来弥补。
此外,广域的上下行链路的功率差大,上下行链路成为非对称,但局域的上下行链路的功率差小,上下行链路接近对称。进而,广域中,每个小区的连接用户数较多,还被实施了小区规划,因此业务的变动小。相对于此,在局域中,每个小区的连接用户数较少,也有可能没有被实施小区规划,因此业务的变动大。这样,局域与广域相比最佳的要求条件不同,因此需要设计专用于局域的无线通信方式。
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如果考虑节省功耗和随机小区规划所引起的干扰,则希望在没有业务时设为无发送。因此,如图5所示,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设想无止境且UE专用(UE-specific)的设计。因此,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不使用LTE中的PSS/SSS(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econd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主同步信号/辅同步信号)、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Signal;小区专用参考信号)、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等,基于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而设计。
其中,ePDCCH将PDSCH区域(数据信号区域)内的预定频带用作PDCCH区域(控制信号区域)。PDSCH区域中所分配的ePDCCH利用DM-RS被解调。另外,ePDCCH也可以被称为FDM型PDCCH,也可以被称为UE-PDCCH。此外,在局域的无线通信方式中,使用与现有的载波不同的新载波,该新载波也可以被称为追加载波(Additional carrier),也可以被称为扩展载波(extension carrier)。另外,在图5中,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ePDCCH、DM-RS等作为UE专用L1/L2信号(UE-specific L1/L2 signal)被记载。
如果在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中全部被设计为UE专用,则无法获得移动终端装置对于局域的初始接入的机会。因此,在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中也需要设置小区专用的同步信号。该同步信号以几秒级的比较长周期被发送,以便能够实现移动终端装置的省电。通常,移动终端装置从广域接收控制信息,从而识别来自各局域的同步信号的接收定时。然后,移动终端装置在该接收定时测定各局域的接收信号功率。移动终端装置中根据同步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而被分配适合的局域(发送点)。
另外,在上述那样的HetNet结构中,以联合广域和局域为前提,尚未研究至以局域独自(stand alone)的与移动终端装置的连接控制。例如,当局域被配置在广域的外侧的情况下,关于移动终端装置对于局域的连接控制,无法受到来自广域的支持。因此,本发明人们为了在没有来自广域的支持的前提下以局域独自来进行连接控制而实现了本发明。即,本发明的要点在于,代替广域中通知的支持用的控制信号,通过局域用的同步信号中附带的控制信号,使得能够进行以局域独自的连接控制。
以下,参照图6至图9,说明局域用的下行链路的控制信号和利用了该控制信号的初始连接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中,将局域用的同步信号称为发现信号(Discovery Signal)。此外,在局域的无线通信方式中,将规定用于发现信号的测定结果报告的上行信道称为DACH(Direct Access Channel;直接接入信道)。此外,将为了实现以局域独自的连接控制而附带在发现信号上被发送的控制信号称为附带控制信号。
另外,发现信号例如也可以被称为PDCH(Physical Discovery Channel;物理发现信道)、BS(Beacon Signal;信标信号)、DPS(Discovery Pilot Signal;发现导频信号)。此外,DACH以及附带控制信号,其名称不特别限定。无线通信方式可以被称为无线接口,也可以被称为无线接口方式。广域也可以是宏小区或扇区等。局域也可以是小型小区、微微小区、毫微小区、毫微微小区、微小区等,不仅可以是室内也可以被设置在室外。
参照图6,说明发现信号以及附带控制信号。在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中,为了能够减少移动终端装置的测定次数而实现省电,发现信号以长周期被发送。此外,在该无线通信方式中,在时间轴方向上接着发现信号而发送附带控制信号。此外,在无线通信方式中,下行链路的发现信号以长周期被发送,相对于此,对上行链路的DACH以比较高频度(短周期)分配无线资源。通过该高频度的DACH,在发生移动终端装置中的业务时迅速地在上行链路中确立连接。
另外,DACH的分配频度不需要被限定为以高于发现信号的频度(短周期)被分配的结构,也可以以与发现信号相同的频度(长周期)被分配。此外,附带控制信号不一定要接着发现信号而被发送,也可以在发现信号的时间轴方向上空出间隔而被发送。
附带控制信号是,取代在通常模式下从广域被通知的控制信号,在局域独自的独立模式(stand alone mode)中从局域被通知的控制信号。通过附带控制信号例如通知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在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通过DACH对局域的基站装置进行发送的无线资源或DM-RS序列等。在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通过ePDCCH从局域的基站装置进行接收的无线资源或DM-RS序列等。
但是,在移动终端装置中,不会有用于确定并接收发现信号的无线资源或信号序列等作为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号而被通知。因此,在独立模式中,移动终端装置需要检测所有局域的发现信号。因此,如图7所示,发现信号被分为通常模式用的序列和独立模式用的序列,与通常模式用相比独立模式用的发现信号的序列数被确保得较少。由此,抑制移动终端装置在独立模式中要检测的发现信号的序列数,从而减轻移动终端装置的检测负担。
此外,在发现信号的各序列中关联了序列编号。作为一例,序列编号1-504为止的发现信号被确保用于通常模式,序列编号505-520为止的发现信号被确保用于独立模式。此外,序列编号521以后的发现信号也可以被确保用于D2D发现(device-to-device Discovery)等的将来的其他用途。移动终端装置通过发现信号的序列编号来识别通常模式用和独立模式用。另外,也可以与独立模式用相比通常模式用的发现信号的序列数被确保得更少。
发现信号不限于通过序列编号识别为通常模式用和独立模式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对小区ID关联发现信号,或者也可以通过发现信号的配置结构等识别为通常模式用和独立模式用。
在通常模式中,通过来自广域的控制信号,对移动终端装置除了通知上述的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之外,还通知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在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接收来自各局域的发现信号的无线资源或信号序列等。因此,移动终端装置基于来自广域的控制信号来接收通常模式用的发现信号。由于移动终端装置接收来自广域的控制信号,因此在接收到通常模式用的发现信号时视为没有附带控制信号而不接收。
在独立模式中,不会从广域对移动终端装置发送控制信号,因此不会被通知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因此,移动终端装置将被确保用于独立模式的少数的发现信号全部接收。此外,移动终端装置没有在接收来自广域的控制信号,因此在接收到独立模式用的发现信号时接收附带控制信号。在该附带控制信号中包含有用于进行后续的连接控制的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
参照图8,为了与独立模式进行比较,说明通常模式下的初始连接方式的一例。另外,在以下的例子中,说明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确定成为连接目的地的局域基站装置30的结构,但也可以通过广域基站装置20来分配移动终端装置10的连接目的地。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在广域内配置了局域的结构(参照图10)。如图8所示,广域基站装置20和各局域基站装置30分别通过回程链路等(例如,X2接口)连接,移动终端装置10能够接收来自广域以及各局域的无线信号。
作为网络侧的事先准备,各局域基站装置30经由回程链路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发现信号发送用的控制信息,并周期性地发送发现信号(步骤S01)。在发现信号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有用于对移动终端装置10发送发现信号的无线资源或信号序列等。
另外,发现信号的信号序列按每个局域进行设定,通过该信号序列识别局域。此外,发现信号的信号序列根据序列编号被分为通常模式用和独立模式用。例如,广域内的局域中被分配通常模式用的序列编号,广域外的局域中被分配独立模式用的序列编号。
接着,移动终端装置10在空闲状态下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控制信号(步骤S02)。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通过控制信号被通知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在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有用于从各局域基站装置30接收发现信号的无线资源或信号序列等。在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有用于通过DACH对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发送的无线资源或DM-RS序列等。在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有用于通过ePDCCH从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接收的无线资源或DM-RS序列等。
移动终端装置10通过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到的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做好发现信号的接收准备。接着,移动终端装置10在空闲状态下从各局域基站装置30接收发现信号,从而周期性地测定来自各局域基站装置30的接收信号功率(步骤S03)。然后,移动终端装置10从已测定的接收信号功率中确定接收信号功率最大的最上位的局域基站装置30。这时,移动终端装置10通过信号序列来识别通常模式用的发现信号,并且忽略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附带控制信号。通过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业务的产生,移动终端装置10从空闲状态转移到活动(active)状态。
在转移到活动状态时,发现信号的测定结果和用户ID通过DACH被发送到距离移动终端装置10最近(最上位)的局域基站装置30(步骤S04)。这时,通过在步骤S02中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到的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事先做好了利用DACH的发送准备。另外,用户ID也可以是移动终端装置10随机选择的ID(例如,RACH-ID)。
然后,从最近的局域基站装置30,下行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道(ePDCCH)被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10,且用户数据通过数据信道(PDSCH)被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10(步骤S05)。该情况下,通过在步骤S02中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到的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事先做好了利用ePDCCH的接收准备。
这里,设为在移动终端装置10侧确定成为连接目的地的局域基站装置30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通过由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来自移动终端装置10的相应于上位站数目的发现信号的测定结果,从而在广域侧考虑局域之间的负载平衡(Load balance)而决定移动终端装置10的连接目的地。
参照图9说明独立模式下的初始连接方式的一例。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了局域被配置在广域外的结构(参照图10)。如图9所示,移动终端装置10位于广域外的局域,因此不接收来自广域基站装置20的无线信号,且能够接收来自各局域基站装置30的无线信号。
移动终端装置10在空闲状态下从各局域基站装置30接收发现信号,从而周期性地测定来自各局域基站装置30的接收信号功率(步骤S11)。这时,移动终端装置10通过信号序列来识别独立模式用的发现信号,并测定所有的独立模式用的发现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然后,移动终端装置10从已测定的接收信号功率中确定接收信号功率最大的最上位的局域基站装置30。
另外,发现信号的信号序列按每个局域进行设定,通过该信号序列识别局域。此外,发现信号的信号序列根据序列编号被分为通常模式用和独立模式用。例如,广域内的局域中被分配通常模式用的序列编号,广域外的局域中被分配独立模式用的序列编号。
接着,移动终端装置10如果在空闲状态下接收到独立模式用的发现信号,则接收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附带控制信号(步骤S12)。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通过附带控制信号被通知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在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有用于通过DACH对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发送的无线资源或DM-RS序列等。在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有用于通过ePDCCH从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接收的无线资源或DM-RS序列等。通过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业务的产生,移动终端装置10从空闲状态转移到活动状态。
在转移到活动状态时,发现信号的测定结果和用户ID通过DACH被发送到距离移动终端装置10最近(最上位)的局域基站装置30(步骤S13)。这时,通过在步骤S12中从局域基站装置30接收到的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事先做好了利用DACH的发送准备。另外,用户ID也可以是移动终端装置10随机选择的ID(例如,RACH-ID)。
然后,从最近的局域基站装置30,下行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道(ePDCCH)被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10,且用户数据通过数据信道(PDSCH)被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10(步骤S14)。该情况下,通过在步骤S12中从局域基站装置30接收到的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事先做好了利用ePDCCH的接收准备。
如此,即便是独立模式,通过从局域基站装置30接收附带控制信号,也能够以局域独自完成初始连接手续。因此,能够在广域外配置局域。此外,在通常模式中,能够使移动终端装置10忽略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不需要的附带控制信号。另外,独立模式是局域与广域独立的状态下动作的模式,并不限于在广域外配置局域的结构。例如,也包含即便是广域内也以没有连接到广域的状态进行动作的模式。
此外,在上述的各动作模式中,设为测定发现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上述的各动作模式也可以测定发现信号的接收质量,从而决定移动终端装置10的连接目的地的局域基站装置30。
这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的说明图。另外,图10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是LTE系统或者包含超3G的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应将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被称为IMT-Advanced,也可以被称为4G、FRA(Future RadioAccess;未来无线接入)。
如图10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包括覆盖广域C1的广域基站装置20、和覆盖在广域C1的内外设置的多个局域C2的多个局域基站装置30。此外,在广域C1以及各局域C2中配置有多个移动终端装置10。移动终端装置10构成为与广域用以及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对应,且能够与广域基站装置20以及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无线通信。
移动终端装置10和广域基站装置20之间利用广域用频率(例如,低频带)进行通信。移动终端装置10和局域基站装置30之间利用局域用频率(例如,高频带)进行通信。此外,广域基站装置20以及广域C1内的局域基站装置30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
广域基站装置20以及各局域基站装置30分别连接到未图示的上位站装置,且经由上位站装置连接到核心网络50。另外,上位站装置中例如包含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不限于此。此外,广域C1内的局域基站装置30也可以经由广域基站装置20连接到上位站装置。
另外,各移动终端装置10包含LTE终端以及LTE-A终端,但在以下,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则作为移动终端装置展开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与广域基站装置20以及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无线通信的是移动终端装置而进行说明,但更一般的,也可以是既包含移动终端装置也包含固定终端装置的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此外,局域基站装置30以及广域基站装置20也可以被称为广域用以及局域用的发送点。另外,局域基站装置30也可以是光馈基站装置。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在各子载波中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频带按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频带,多个终端互相使用不同的频带,从而减少终端之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这里,说明LTE系统中的通信信道。下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包括在各移动终端装置10中共享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下行L1/L2控制信道(PDCCH、PCFICH、PHICH)。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以及上位控制信息。通过PDCCH(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通过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传输在PDCCH中使用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Physical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ACK/NACK。
上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包括作为在各移动终端装置10中共享的上行数据信道的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和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通过该PUSCH,传输用户数据和上位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Indicator)、ACK/NACK等。
以下,参照图11以及图12说明在广域C1外配置的独立模式的局域基站装置30以及移动终端装置10的整体结构。另外,假设局域基站装置30被配置在移动终端装置10的近旁。如图11所示,移动终端装置10具备格式选择部101、上行信号生成部102、上行信号复用部103、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104、105、发送RF电路106、107作为发送系统的处理部。
格式选择部101选择广域用的发送格式和局域用的发送格式。上行信号生成部102生成上行数据信号以及参考信号。在广域用的发送格式时,上行信号生成部102生成对于广域基站装置20的上行数据信号以及参考信号。此外,在局域用的发送格式时,上行信号生成部102生成对于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上行数据信号以及参考信号。另外,在本结构中,由于移动终端装置10处于广域C1外,因此不会选择广域用格式。
上行信号复用部103复用上行发送数据和参考信号。对于广域基站装置20的上行信号被输入到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104,且被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在OFDM方式的上行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频域的信号被变换为时间序列的信号,且被插入循环前缀。然后,上行信号通过发送RF电路106,经由在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之间设置的双工器108从广域用的发送接收天线110被发送。在广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中,能够通过双工器108同时进行发送接收。另外,在本结构中,由于移动终端装置10处于广域C1外,因此不会对广域基站装置20发送上行信号。
对于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上行信号被输入到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105,且被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在OFDM方式的上行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频域的信号被变换为时间序列的信号,且被插入循环前缀。然后,上行信号通过发送RF电路107,经由在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之间设置的切换开关109从广域用的发送接收天线111被发送。在局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中,能够切换开关109来切换发送接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广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中设置双工器108,在局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中设置切换开关109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在广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中设置切换开关109,在局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中设置双工器108。此外,广域用以及局域用的上行信号可以从发送接收天线110、111同时被发送,也可以切换发送接收天线110、111而单独被发送。
此外,移动终端装置10具备接收RF电路112、113、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114、115、发现信号接收部117、附带控制信号接收部116、发现信号测定部118、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19、120,作为接收系统的处理部。
来自广域基站装置20的下行信号通过广域用的发送接收天线110被接收。该下行信号经由双工器108以及接收RF电路112被输入到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114,且被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在OFDM方式的下行信号的情况下,被去除循环前缀,且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时间序列的信号被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广域用的下行数据信号被输入到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19,且在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19中进行解码(解扰)以及解调。另外,在本结构中,由于移动终端装置10处于广域C1外,因此不会接收来自广域基站装置20的下行信号。
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下行信号通过局域用的发送接收天线111被接收。该下行信号经由切换开关109以及接收RF电路113被输入到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115,且被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在OFDM方式的下行信号的情况下,被去除循环前缀,且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Fast FourierTransform)从时间序列的信号被变换为频域的信号。
发现信号接收部117接收来自各局域基站装置30的发现信号。发现信号接收部117基于序列编号等识别通常模式用的发现信号和独立模式用的发现信号。发现信号接收部117关于被确保用于独立模式的发现信号,接收所有的信号序列而输出到发现信号测定部118。另外,在本结构中,由于移动终端装置10处于广域C1外,因此不会接收通常模式用的发现信号。
在通过发现信号接收部117接收了独立模式用的发现信号的情况下,附带控制信号接收部116接收来自各局域基站装置30的附带控制信号。在附带控制信号中接收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附带控制信号接收部116将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输出到发现信号测定部118,将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输出到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20。此外,在通过发现信号接收部117接收了通常模式用的发现信号的情况下,附带控制信号接收部116不接收来自各局域基站装置30的附带控制信号。
发现信号测定部118周期性地测定通过发现信号接收部117接收到的发现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在独立模式中,无法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用于接收发现信号的控制信息(无线资源或信号序列等),因此测定所有独立模式用的发现信号。为此,确保独立模式用的发现信号的序列数少于通常模式用的发现信号的序列数,减轻移动终端装置的检测负担。
此外,发现信号测定部118通过DACH将来自各局域基站装置30的发现信号中接收信号功率最高的上位站作为测定结果发送到局域基站装置30。这时,发现信号测定部118基于发现信号的信号序列来确定发送目的地的局域。当移动终端装置10从空闲状态转移到活动状态时,发现信号的测定结果被发送到局域基站装置30。此外,在DACH中,用户ID与发现信号的测定结果一起被发送。
另外,基于从附带控制信号接收部116输入的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实施DACH中的发送。在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有用于通过DACH对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发送的无线资源信息或DM-RS序列信息等。在无线资源信息中例如包含DACH的发送间隔、频率位置、码(code)等。
局域用的下行数据信号被输入到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20。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20基于从附带控制信号接收部116输入的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对局域用的下行控制信号(ePDCCH)进行解码(解扰)以及解调。在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有用于通过ePDCCH从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接收的无线资源信息或DM-RS序列信息等。在无线资源信息中例如包含ePDCCH的发送间隔、频率位置、码(code)等。
此外,广域用以及局域用的下行信号可以从发送接收天线110、111同时被接收,也可以切换发送接收天线110、111而分别被接收。
参照图12说明局域基站装置30的整体结构。另外,假设局域基站装置30被配置在移动终端装置10的近旁。局域基站装置30具备下行信号生成部301、发现信号生成部302、附带控制信号生成部303、下行信号复用部305、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306、发送RF电路307作为发送系统的处理部。
下行信号生成部301生成下行数据信号(PDSCH)、参考信号、下行控制信号(ePDCCH)。发现信号生成部302生成被确保用于独立模式的发现信号。附带控制信号生成部303生成包含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以及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的附带控制信号。通过该附带控制信号,从通常模式的广域基站装置20发送的初始连接用的控制信息从局域基站装置30被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10。
下行信号复用部305复用下行发送数据、参考信号、以及下行控制信号。对于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信号被输入到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306,且被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在OFDM方式的下行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频域的信号被变换为时间序列的信号,且被插入循环前缀。然后,下行信号通过发送RF电路307,经由在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之间设置的切换开关308从发送接收天线309被发送。另外,也可以取代切换开关308而设置双工器。
局域基站装置30具备接收RF电路310、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311、上行信号解调/解码部312、测定结果接收部313作为接收系统的处理部。此外,局域基站装置30具有初始发送功率设定部314。
来自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上行信号通过局域用的发送接收天线309被接收,且经由切换开关308以及接收RF电路310被输入到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311。在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311中对上行信号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在OFDM方式的上行信号的情况下,被去除循环前缀,且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时间序列的信号被变换为频域的信号。上行数据信号被输入到上行信号解调/解码部312,且在上行信号解调/解码部312中进行解码(解扰)以及解调。
测定结果接收部313从上行信号接收发现信号的测定结果以及用户ID。初始发送功率设定部314基于发现信号的测定结果(接收信号功率)以及用户ID,设定下行信号生成部301中的下行数据信号(PDSCH)、下行控制信号(ePDCCH)的初始发送功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通过发现信号上附带被发送的附带控制信号,能够以局域独自使局域基站装置30和移动终端装置10连接。因此,即使是在广域C1外配置的局域C2,也能够在没有来自广域C1的支持的前提下以局域C2独自确立连接。此外,区分使用了确保用于以局域C2独自的连接控制的检测信号和除此以外的检测信号,能够根据检测信号来控制移动终端装置10进行的附带控制信号的接收。从而,除了以局域C2独自确立连接的情况之外,能够使移动终端装置10忽略不需要的附带控制信号。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则能够对上述说明中的载波数目、载波的带宽、信令方法、处理部的数目、处理步骤进行适当变更而实施。除此之外,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适当变更而实施。
本申请基于2012年4月6日申请的特愿2012-087590。该内容全部包含与此。
Claims (5)
1.一种通信系统,移动终端装置检测在覆盖与广域独立的局域的局域基站装置中成为连接目的地的局域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局域基站装置,通过与广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不同的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将在所述局域基站装置的检测中使用的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并且将所述检测信号上附带且用于以局域独自进行连接控制的附带控制信号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装置,
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只有在接收到所述检测信号中被确保用于以所述局域独自的连接控制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才接收所述附带控制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装置根据基于所述附带控制信号的控制,通过在所述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中规定的上行信道,将所述检测信号的测定结果发送到所述检测信号的测定结果最好的所述局域基站装置,
接收到所述检测信号的测定结果的局域基站装置成为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的连接目的地。
3.一种移动终端装置,检测在覆盖与广域独立的局域的局域基站装置中成为连接目的地的局域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包括:
接收部,通过与广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不同的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从所述局域基站装置接收在所述局域基站装置的检测中使用的检测信号,并且从所述局域基站装置接收所述检测信号上附带且用于以局域独自进行连接控制的附带控制信号;以及
发送部,根据基于所述附带控制信号的控制,将所述检测信号的测定结果发送到所述局域基站装置,
所述接收部只有在接收到所述检测信号中被确保用于以所述局域独自的连接控制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才接收所述附带控制信号。
4.一种局域基站装置,在覆盖与广域独立的局域的局域基站装置中,通过移动终端装置被检测作为连接目的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局域基站装置包括:
发送部,通过与广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不同的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将在所述局域基站装置的检测中使用的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并且将所述检测信号上附带且用于以局域独自进行连接控制的附带控制信号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装置;以及
接收部,从基于所述附带控制信号而被控制的所述移动终端装置接收所述检测信号的测定结果,
只有在所述发送部发送了所述检测信号中确保用于以所述局域独自的连接控制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所述附带控制信号才会被所述移动终端装置接收。
5.一种通信方法,移动终端装置检测在覆盖与广域独立的局域的局域基站装置中成为连接目的地的局域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方法具有:
所述局域基站装置通过与广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不同的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将在所述局域基站装置的检测中使用的检测信号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的步骤;
所述局域基站装置通过所述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将所述检测信号上附带且用于以局域独自进行连接控制的附带控制信号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的步骤;以及
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只有在接收到所述检测信号中被确保用于以所述局域独自的连接控制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才接收所述附带控制信号的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87590 | 2012-04-06 | ||
JP2012087590A JP5883339B2 (ja) | 2012-04-06 | 2012-04-06 |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装置、ローカルエリア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PCT/JP2013/060213 WO2013151092A1 (ja) | 2012-04-06 | 2013-04-03 |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装置、ローカルエリア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05950A true CN104205950A (zh) | 2014-12-10 |
Family
ID=49300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16424.0A Pending CN104205950A (zh) | 2012-04-06 | 2013-04-03 | 通信系统、移动终端装置、局域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74770B2 (zh) |
EP (1) | EP2836027A4 (zh) |
JP (1) | JP5883339B2 (zh) |
CN (1) | CN104205950A (zh) |
WO (1) | WO201315109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314003A1 (en) * | 2013-04-19 | 2014-10-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ccess point discovery channel |
KR102482245B1 (ko) * | 2022-06-17 | 2022-12-28 | (주)노르마 | 네트워크에 대한 모니터링을 수행하는 이동식 로봇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087172A1 (ja) * | 2009-02-02 | 2010-08-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
CN101904204A (zh) * | 2007-10-25 | 2010-12-0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发送方法、无线基站以及移动台 |
WO2011085195A1 (en) * | 2010-01-11 | 2011-07-14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 channel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 extended pdcch |
WO2012023230A1 (ja) * | 2010-08-20 | 2012-02-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管理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202494A1 (en) * | 2002-04-26 | 2003-10-30 | Drews Paul C. | Establishing an ad hoc network |
JP4082152B2 (ja) | 2002-09-25 | 2008-04-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US8929281B2 (en) * | 2006-09-15 | 2015-01-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peer to peer device |
US8913695B2 (en) * | 2007-03-12 | 2014-12-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ybrid pilot configuration |
EP2371157A1 (en) * | 2008-12-01 | 2011-10-05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Establishment of new base station in cellular network |
JP5870695B2 (ja) * | 2009-10-07 | 2016-03-01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 |
US8665811B2 (en) * | 2011-08-15 | 2014-03-04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Reference signal for a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8917679B2 (en) * | 2011-08-16 | 2014-12-23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signaling the overlap of downlink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
US9450719B2 (en) * | 2012-03-05 | 2016-09-2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ownlink signal |
TWI558257B (zh) * | 2012-07-31 | 2016-11-1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小型基地台檢測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裝置 |
-
2012
- 2012-04-06 JP JP2012087590A patent/JP5883339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4-03 EP EP13772805.1A patent/EP2836027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04-03 CN CN201380016424.0A patent/CN104205950A/zh active Pending
- 2013-04-03 WO PCT/JP2013/060213 patent/WO201315109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4-03 US US14/390,201 patent/US967477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04204A (zh) * | 2007-10-25 | 2010-12-0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发送方法、无线基站以及移动台 |
WO2010087172A1 (ja) * | 2009-02-02 | 2010-08-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
WO2011085195A1 (en) * | 2010-01-11 | 2011-07-14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 channel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 extended pdcch |
WO2012023230A1 (ja) * | 2010-08-20 | 2012-02-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管理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NTT DOCOMO: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8,R1-120399》", 31 January 201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151092A1 (ja) | 2013-10-10 |
EP2836027A4 (en) | 2016-01-06 |
US9674770B2 (en) | 2017-06-06 |
US20150119027A1 (en) | 2015-04-30 |
JP2013219500A (ja) | 2013-10-24 |
EP2836027A1 (en) | 2015-02-11 |
JP5883339B2 (ja) | 2016-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76337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 |
CN104221427B (zh) | 通信系统、移动终端装置、局域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
JP6045808B2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6045843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
CN105580441A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不同频率测量方法 | |
CN104247525A (zh) | 无线通信方法、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 |
CN104472005A (zh) | 通信系统、移动终端装置、局域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
CN104488307B (zh) | 通信系统、宏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
CN106464400A (zh) | 用于发送和接收发现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5580415A (zh) |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 |
CN104737577A (zh) | 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
US9918272B2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local are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4205950A (zh) | 通信系统、移动终端装置、局域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
JP7161017B2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JP2018011343A (ja) | 移動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接続確立方法 | |
JP2017099023A (ja) |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装置、ローカルエリア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
JP2016077020A (ja) | 移動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接続確立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