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7525B - 无线通信方法、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7525B
CN104247525B CN201380017904.9A CN201380017904A CN104247525B CN 104247525 B CN104247525 B CN 104247525B CN 201380017904 A CN201380017904 A CN 201380017904A CN 104247525 B CN104247525 B CN 1042475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local
base station
downlink
mobi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79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7525A (zh
Inventor
岸山祥久
阿那须.本杰博
武田和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247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75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75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75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ath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1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calibration; for correcting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1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channel quality metrics, e.g. SIR, SNR, CIR, Eb/l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0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broadcaste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3Down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7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where the output power of a terminal is based on a path parameter sent by anothe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5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at the moment of starting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ccess enviro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通过HetNet中的局域的下行链路进行发送功率控制,从而使局域的上下行链路的覆盖范围对称。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由用于形成在利用第一载波的广域内配置且比所述广域窄的局域的局域基站装置(30),利用频带不同于所述第一载波且带宽比所述第一载波宽的第二载波发送下行信号,无线通信方法具有:局域基站装置(30)发送用于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该局域基站装置(30)的检测的检测信号的步骤;以及局域基站装置(30)以基于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接收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路径损耗而决定的发送功率,发送对于移动终端装置(10)的所述下行信号的步骤。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 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广域内配置了局域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率、低延迟等为目的,正在研究LTE(长期演进)(非专利文献1)。在LTE中作为多接入方式,对下行线路(下行链路)利用基于O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方式,对上行线路(上行链路)利用基于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方式。
此外,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和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LTE的后继系统(例如,还称为LTE-Advanced或LTE-Enhancement(以下,称为“LTE-A”))。在LTE-A(Rel-10)中,利用集合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作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而进行宽带化的载波聚合。此外,在LTE-A中,正在讨论利用了干扰协调技术(eICIC:增强的小区间干扰协调(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的HetNet(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 25.913“Requirements for Evolved UTRA and EvolvedUTRAN”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W-CDMA、LTE(Rel.8)、LTE的后继系统(例如,Rel.9、Rel.10)等蜂窝系统中,将无线通信方式(无线接口)设计成支持广域。今后,设想除了这样的蜂窝环境之外,还提供在室内、购物中心等局域中的基于近距离通信的高速无线服务。因此,要求设计专用于局域的新的无线通信方式,使得既在广域中确保覆盖范围,又能够在局域中确保容量(capacity)。
本发明基于这一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供高效的局域无线接入的无线通信方法、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由用于形成在利用第一载波的广域内配置且比所述广域窄的局域的局域基站装置,利用频带不同于所述第一载波且带宽比所述第一载波宽的第二载波发送下行信号,其特征在于,无线通信方法具有:所述局域基站装置发送用于移动终端装置中的该局域基站装置的检测的检测信号的步骤;以及所述局域基站装置以基于在所述移动终端装置中接收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路径损耗而决定的发送功率,发送对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的所述下行信号的步骤。
本发明的局域基站装置形成在利用第一载波的广域内配置且比所述广域窄的局域,其特征在于,所述局域基站装置具有:下行信号发送部,利用频带不同于所述第一载波且带宽比所述第一载波宽的第二载波,发送下行信号;以及检测信号发送部,发送用于移动终端装置中的所述局域基站装置的检测的检测信号,所述下行信号发送部以基于在所述移动终端装置中接收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路径损耗而决定的发送功率,发送对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的所述下行信号。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装置从形成在利用第一载波的广域内配置且比所述广域窄的局域的局域基站装置,利用频带不同于所述第一载波且带宽比所述第一载波宽的第二载波,接收下行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具有:检测信号接收部,从所述局域基站装置接收用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中的该局域基站装置的检测的检测信号;以及下行信号接收部,接收从所述局域基站装置以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路径损耗而决定的发送功率而发送的下行信号。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由形成在利用第一载波的广域内配置且比所述广域窄的局域的局域基站装置,利用频带不同于所述第一载波且带宽比所述第一载波宽的第二载波,发送下行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局域基站装置发送用于移动终端装置中的该局域基站装置的检测的检测信号,所述局域基站装置以基于在所述移动终端装置中接收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的路径损耗而决定的发送功率,发送对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的所述下行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提供高效的局域无线接入的无线通信方法、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尤其在局域的下行链路中进行发送功率控制,从而能够使局域中的上下行链路的覆盖范围接近对称。
附图说明
图1是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在宏小区内配置了多个小小区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两种异构网络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在广域和局域中使用的载波的图。
图5是表示广域和局域的不同点的表格。
图6是表示发现信号和DACH的配置结构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局域的上下行链路的覆盖范围的图。
图8是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概念图。
图9是表示第一方式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第二方式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PDSCH/ePDCCH和CSI-RS的发送功率差的图。
图12是表示CSI-RS的配置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CSI-RS的配置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5是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图。
图16是广域基站装置的结构图。
图17是局域基站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在LTE-A中决定的层次型带宽结构的图。图1所示的例子是具有由多个基本频率块(以下,设为分量载波)构成的第一系统频带的LTE-A系统、以及具有由一个分量载波构成的第二系统频带的LTE系统并存的情况下的层次型带宽结构。在LTE-A系统中,例如通过100MHz以下的可变系统带宽进行无线通信,在LTE系统中,通过20MHz以下的可变系统带宽进行无线通信。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成为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作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分量载波。如此,将集合多个分量载波而进行宽带化的技术称为载波聚合。
例如,在图1中,LTE-A系统的系统频带成为包含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基本频带:20MHz)作为一个分量载波的五个分量载波的频带的系统频带(20MHz×5=100MHz)。在图1中,移动终端装置UE(用户装置)#1是应对LTE-A系统(还应对LTE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能够应对100MHz为止的系统频带。UE#2是应对LTE-A系统(还应对LTE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能够应对40MHz(20MHz×2=40MHz)为止的系统频带。UE#3是应对LTE系统(不应对LTE-A系统)的移动终端装置,能够应对20MHz(基本频带)为止的系统频带。
然而,设想在将来的系统中,如图2所示那样在宏小区M内配置无数的小小区S的结构。此时,要求考虑相对于网络成本的容量,设计小小区S。作为网络成本,例如可举出网络节点和回程链路等的设置成本、小区规划和维护应对等操作成本、网络侧的消耗电力等。此外,在小小区中,作为容量以外的要求,要求移动终端装置侧的省功耗化和随机小区规划的支持。
在宏小区M内配置小小区的情况下,如图3A、3B所示,考虑两种异构网络(以下,称为HetNet)结构。在图3A所示的第一HetNet结构中,将小小区配置成宏小区M与小小区S利用相同的载波。在图3B所示的第二HetNet结构中,将小小区S配置成宏小区M和小小区S利用不同的载波。在第二HetNet结构中,小小区S利用专用的载波,因此既在宏小区M中确保覆盖范围,又能够在小小区S中确保容量。设想今后(Rel.12以后)该第二HetNet结构变得重要。
参照图4,说明在第二HetNet结构中利用的载波的一例。以下,将图3B的宏小区M、小小区S分别称为广域、局域。另外,在广域中除了宏小区之外还可以包含扇区等,在局域中除了小小区之外还可以包含微微小区、毫微小区、毫微微小区、微小区等。此外,将分别覆盖广域、局域的(称为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称为广域基站装置、局域基站装置。
如图4所示,在第二HetNet结构的广域中利用的载波(以下,称为广域用载波)是在规定的频带中具有相对窄的带宽(例如,2MHz)的现有的载波。广域用载波通过相对大的发送功率被发送,以使能够覆盖宽范围的广域。该广域用载波还被称为传统载波或覆盖载波等。
另一方面,在第二HetNet结构的局域中利用的载波(以下,称为局域用载波)是在与广域用载波不同的频带(在图4中比广域用载波高的频带)中具有宽的带宽(例如,3.5GHz)的载波。局域用载波为了提高容量而具有宽的带宽,因此可通过相对小的发送功率被发送。该局域用载波还被称为追加载波(additional carrier)、扩展载波(extensioncarrier)、容量载波等。
如图5所示,在这样的第二HetNet结构中,设想在广域和局域中要求条件等不同。例如,在广域中,由于限定带宽,因此频率利用效率非常重要。相对于此,在局域中,由于容易采用较宽的带宽,因此若能够确保宽的带宽,则频率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没有像广域那样高。广域中还需要应对车等的高移动性,但在局域中只要应对低移动性即可。另一方面,在局域中优选确保宽的覆盖范围,但覆盖范围的不足部分能够在广域中弥补。
此外,在广域中,由于广域基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的能力差大,因此上下行链路的最大发送功率差变大,上下行链路的发送功率非对称。另一方面,在局域中,由于局域基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的能力差小,因此上下行链路的最大发送功率差变小,上下行链路的发送功率接近对称。进而,在广域中,每个小区的连接用户数多,还被进行小区规划,因此业务量的变动小。相对于此,在局域中,每个小区的连接用户数少,还有不被进行小区规划的可能性,因此业务量的变动大。如此,局域的最佳的请求条件与广域不同,因此需要设计专用于局域的无线通信方式。
若考虑由于省功耗化和随机小区规划引起的干扰,则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期望在没有业务量的情况下设为无发送的结构。因此,如图6所示,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设想无限且UE专用的设计。具体来说,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不使用LTE中的PSS/SSS(主同步信号/副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Signal))、CRS(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等小区专用的信号,而是基于ePDCCH(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DM-RS(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而设计。
这里,ePDCCH(扩展下行控制信号)是可与PDSCH(下行数据信号)频分复用的下行控制信号。与PDSCH一样,ePDCCH利用作为用户固有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DM-RS而被解调。另外,ePDCCH也可以被称为FDM型PDCCH,也可以被称为UE-PDCCH。在图6中,PDSCH、ePDCCH、DM-RS等被记载为UE-专用L1/L2信号。
此外,在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中,还研究如图6所示那样在下行链路中定义发现信号(discovery signal),并在上行链路中定义DACH(直接接入信道(Direct AccessChannel))。这里,发现信号是用于移动终端装置进行的局域基站装置的检测的检测信号。此外,DACH是对于局域基站装置的专用接入信道。通过DACH,传输移动终端装置中的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等。
如图6所示,为了移动终端装置能够减少测定次数而节省电池,下行链路的发现信号以比较长的周期(例如,几秒周期)被发送。另一方面,对上行链路的DACH,以比发现信号短的周期被分配无线资源。由此,在移动终端装置中产生业务时迅速地确立上行链路的连接。
另外,图6所示的信号配置仅仅是例示,不应限定于此。例如,对DACH,也可以以与发现信号相同的周期(例如,几秒周期)被分配无线资源。此外,发现信号也可以被称为PDCH(物理发现信道(Physical Discovery Channel))、BS(信标信号(Beacon Signal))、DPS(发现导频信号(Discovery Pilot Signal))等。DACH的名称也没有特别被限定。
然而,在以上这样的第二HetNet结构的局域中,有时上下行链路的覆盖范围成为非对称。参照图5说明那样,在局域中,由于局域基站装置与移动终端装置的能力差小,所以上下行链路的最大发送功率差小,一般来说上下行链路的发送功率接近于对称。但是,如图7所示,在局域的上行链路中,能够进行减小图4所示的局域用载波的带宽而使发送功率增加的发送功率控制。其结果,存在如图7所示那样上行链路的发送功率明显比下行链路的发送功率大,局域中的上下行链路的覆盖范围成为非对称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人们为了防止在局域基站装置与移动终端装置的发送功率差小且一般来说上下行链路的发送功率接近于对称的局域中上下行链路的覆盖范围成为非对称,从而实现了本发明。即,本发明的精髓在于即使在局域的下行链路中,也进行减小图4所示的局域用载波的带宽从而使发送功率增加的发送功率控制,从而使局域中的上下行链路的覆盖范围接近对称。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另外,以下的说明设想在广域内配置了多个局域的无线通信系统(参照图14)。设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上述的第二HetNet结构,在局域中使用频带与广域用载波(第一载波)不同且带宽比广域用载波宽的局域用载波(第二载波)。
图8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概念图。如图8所示,在局域的下行链路中,发现信号以一定的发送功率被发送,使得覆盖范围成为最大。这是为了使更多的移动终端装置10能够检测到发现信号。
另一方面,在图8中,ePDCCH(扩展下行控制信号)或PDSCH(下行数据信号)等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被自适应地控制。例如,针对对局域基站装置30附近的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信号,也可以直接利用带宽宽且发送功率小的局域用载波(参照图4),从而依然通过小的覆盖范围来确保高的容量。另一方面,针对较远离局域基站装置30的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信号,也可以减小局域用载波(参照图4)的带宽而使发送功率增加,从而扩展覆盖范围而减少容量。
接着,参照图9以及图10,详细叙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无线通信方法。
图9是表示第一方式涉及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时序图。在图9中,设广域基站装置20与局域基站装置30通过X2接口等有线接口而连接,但也可以通过无线接口而连接。此外,设移动终端装置10通过无线接口与广域基站装置20以及局域基站装置30连接。
如图9所示,局域基站装置30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发现信号(DS)发送用的控制信息(步骤S101)。发现信号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发送发现信号的无线资源和信号序列等。针对每个局域设定发现信号的信号序列,根据该信号序列来识别局域。
移动终端装置10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例如发现信号(DS)接收用的控制信息、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等局域控制信息(步骤S102)。
这里,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从局域基站装置30接收发现信号的无线资源和信号序列等。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中也可以包含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此外,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对DACH分配的无线资源、DM-RS序列等。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利用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ePDCCH而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的无线资源、DM-RS序列等。
移动终端装置10基于在步骤S102中接收到的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从局域基站装置30接收发现信号,测定该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步骤S103)。如上述那样,发现信号从局域基站装置30以规定周期(例如,几秒周期)被发送。另外,作为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例如利用发现信号的SINR(信号相对于干扰和噪声的功率比(Signal-to-Interferenceand Noise power Ratio))。
移动终端装置10基于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算出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步骤S104)。具体来说,移动终端装置10算出在步骤S102中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到的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值与在步骤S103中测定的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值的差,作为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
移动终端装置10基于在步骤S102中接收到的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利用DACH对局域基站装置30发送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或路径损耗(步骤S105)。这里,DACH的初始发送功率也可以基于在步骤S104中算出的路径损耗而决定。例如,DACH的初始发送功率可以是在移动终端装置10的最大发送功率以下的范围内对上述路径损耗加上规定的偏移量的值。
局域基站装置30基于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决定对于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信号的初始发送功率(步骤S106)。例如,下行信号的初始发送功率可以是在局域基站装置30的最大发送功率以下的范围内对上述路径损耗加上规定的偏移量的值。另外,作为成为初始发送功率的决定对象的下行信号,可举出进行频分复用的ePDCCH(扩展下行控制信号)和PDSCH(下行数据信号)。
另外,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也可以由移动终端装置10算出后发送给局域基站装置30,也可以由局域基站装置30算出。局域基站装置30从移动终端装置10接收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值,根据接收到的接收功率值与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值的差,算出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并基于所算出的路径损耗,决定下行信号的初始发送功率。
局域基站装置30以在步骤S106中决定的初始发送功率,发送下行信号(步骤S107)。具体来说,局域基站装置30以来自广域基站装置20的初始发送功率信息所表示的初始发送功率,发送ePDCCH与PDSCH。移动终端装置10基于利用ePDCCH而发送的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识别并接收对本装置分配的PDSCH。
另外,对从局域基站装置30发送的下行信号复用了CSI-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这里,CSI-RS是用于测定局域基站装置30与移动终端装置10之间的信道状态的测定用参考信号。
移动终端装置10测定对下行信号复用的CSI-RS的接收功率,基于所测定的接收功率来生成CSI(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步骤S108)。作为CSI-RS的接收功率,例如利用CSI-RS的SINR(信号相对于干扰和噪声的功率比)。
这里,CSI是CQI(信道质量指示符)、PM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RI(秩指示符(RankIndicator))等表示移动终端装置10与局域基站装置30之间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CQI是基于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CSI-RS的SINR而运算的值,各值与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相关联。
移动终端装置10将在步骤S108中生成的CSI发送给局域基站装置30(步骤S109)。另外,该CSI的发送可以利用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上行控制信号)进行,也可以利用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数据信号)进行。
局域基站装置30基于在步骤S109中从移动终端装置10接收到的CSI与上述的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决定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步骤S110)。作为成为发送功率的决定对象的下行信号,可举出进行频分复用的ePDCCH和PDSCH。另外,局域基站装置30也可以基于上述的CSI与路径损耗,决定对于当前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偏移量值。
此外,局域基站装置30也可以基于在步骤S109中从移动终端装置10接收到的CQI,决定应对下行信号应用的调制编码方式(MCS)。
局域基站装置30以在步骤S110中决定的发送功率,发送下行信号(步骤S111)。此外,局域基站装置30也可以通过基于CQI而决定的MCS,发送下行信号。
如以上那样,根据图9所示的第一方式涉及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无线通信方法,基于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在局域的下行链路中也自适应地控制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如此,不仅是局域的上行链路,在下行链路中也自适应地控制局域用载波的发送功率,从而能够使局域的上下行链路的覆盖范围接近对称。
此外,根据图9所示的第一方式涉及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无线通信方法,由移动终端装置10连接的局域基站装置30决定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因此,与在广域基站装置20中决定发送功率的情况相比,能够更迅速地控制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
图10是表示第二方式涉及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时序图。图10所示的无线通信方法与图9所示的无线通信方法的不同点在于,下行信号的初始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功率在广域基站装置20中决定,而不是在局域基站装置30中决定。以下,着重说明与图9的不同点。
另外,在图10中,设移动终端装置10确立了与广域基站装置20的连接(例如,RRC连接等上位层连接)。此外,图10的步骤S201~S204与图9的步骤S101~S104相同。
如图10所示,移动终端装置10利用RRC信令等上位层信令,将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或路径损耗发送给广域基站装置20(步骤S205)。
广域基站装置20基于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决定从局域基站装置30对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信号的初始发送功率(步骤S206)。例如,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下行信号的初始发送功率也可以是在局域基站装置30的最大发送功率以下的范围内对上述路径损耗加上规定的偏移量的值。另外,作为成为初始发送功率的决定对象的下行信号,可举出进行频分复用的ePDCCH和PDSCH。
另外,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也可以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算出后发送给广域基站装置20,也可以在广域基站装置20中算出。广域基站装置20从移动终端装置10接收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值,根据接收到的接收功率值与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值的差,算出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并基于所算出的路径损耗,决定下行信号的初始发送功率。
广域基站装置20经由X2接口等有线接口将表示所决定的初始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信息发送给局域基站装置30(步骤S207)。
局域基站装置30以来自广域基站装置20的发送功率信息所表示的初始发送功率,发送下行信号(步骤S208)。具体来说,局域基站装置30以来自广域基站装置20的发送功率信息所表示的初始发送功率,发送ePDCCH以及PDSCH中的至少一个。
移动终端装置10测定对下行信号复用的CSI-RS的接收功率,基于测定的接收功率,生成包含CQI的CSI(步骤S209)。
移动终端装置10将在步骤S209中生成的CSI发送给广域基站装置20(步骤S210)。另外,该CSI的发送也可以利用RRC信令的上位层信令而进行。
广域基站装置20基于在步骤S210中从移动终端装置10接收到的CSI和上述的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决定从局域基站装置30对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步骤S211)。作为成为发送功率的决定对象的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下行信号,可举出进行频分复用的ePDCCH和PDSCH。另外,局域基站装置30也可以基于上述的CSI和路径损耗,决定对于当前的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偏移量值。
此外,广域基站装置20也可以基于在步骤S210中从移动终端装置10接收的CQI,决定应对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下行信号应用的调制编码方式(MCS)。
广域基站装置20将表示所决定的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信息经由X2接口等有线接口发送给局域基站装置30(步骤S212)。此外,广域基站装置20也可以将表示所决定的MCS的MCS信息发送给局域基站装置30。
局域基站装置30以来自广域基站装置20的发送功率信息所表示的发送功率,发送下行信号(步骤S213)。此外,局域基站装置30也可以以来自广域基站装置20的MCS信息所表示的MCS,发送包含ePDCCH以及PDSCH的下行信号。
根据图10所示的第二方式涉及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无线通信方法,由形成配置局域基站装置30的广域的广域基站装置20决定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由此,考虑局域之间的负载平衡等,能够决定更加适合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此外,由广域基站装置20决定下属的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从而能够进行CoMP(协作多点(CoordinatedMultiple Point))中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另外,图9以及图10的无线通信方法例如也可以组合成图9的步骤S108以前的步骤与图10的步骤S210以后的步骤、或者图10的步骤S209以前的步骤与图9的步骤S109以后的步骤等。
接着,参照图11,说明适合本实施方式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发送功率控制方式的CSI的报告方式。
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局域中被自适应控制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图。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局域中,相对于ePDCCH或PDSCH的发送功率自适应地增加,CSI-RS的发送功率维持一定。这是因为由于CSI-RS被用于移动终端装置中的信道估计,因此优选将CSI-RS的发送功率维持一定以便能够检测信道状态的变动。
在图11所示的情况下,维持低发送功率的CSI-RS与自适应地增加的ePDCCH或PDSCH之间的发送功率差扩大。由此,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CSI-RS与ePDCCH或PDSCH之间的接收功率差增大。
例如,设想CSI-RS的SINR是-5dB以下且恶化,但通过ePDCCH或PDSCH的发送功率的自适应控制,ePDCCH或PDSCH的SINR是+5dB以上且良好,CSI-RS与ePDCCH或PDSCH的接收功率差增大的情况。此时,利用CSI-RS测定的CQI背离实际的ePDCCH或PDSCH的接收质量,因此预想基于CQI的链路自适应(MCS选择)精度降低。因此,考虑采用以下的CSI的报告方式。
在第一CSI报告方式中,被自适应地控制的ePDCCH或PDSCH的发送功率与和该ePDCCH或PDSCH被分配到相同资源块的CSI-RS的发送功率之差(ΔS)从广域基站装置20或局域基站装置30预先通知到移动终端装置10。
例如,发送功率差ΔS可以在图9的步骤S102或图10的步骤S202中从广域基站装置20被通知。或者,发送功率差ΔS也可以在触发DACH的接入步骤中从局域基站装置30被通知。移动终端装置10基于被通知到的发送功率差ΔS,利用CSI-RS的SINR校正被算出的CQI的值,并报告包含被校正的CQI的CSI。例如,移动终端装置10以对CSI-RS的SINR加上ΔS的方式校正CQI的值。
在第一CSI报告方式中,不变更现有的CQI的结构,也报告精度低的CQI,从而能够防止链路自适应(MCS选择)精度降低。
在第二CSI报告方式中,利用了CSI-RS的接收功率的CQI(信道质量识别符)的测定范围被扩展。例如,考虑将CQI的测定范围扩展成能够应对至CSI-RS的SINR为-20dB的情况为止。现有的CQI通过0~15的16个阶段的CQI索引被识别,用于CQI索引而确保4比特。在第二CSI报告方式中,进一步扩展用于CQI索引的比特数,报告与扩展后的测定范围对应的CQI索引值。由此,即使在利用CSI-RS而测定的CQI背离实际的ePDCCH或PDSCH的接收质量某种程度的情况下,也能够收敛于CQI的测定范围内,因此提高基于CQI的链路自适应(MCS选择)精度。
在第二CSI报告方式中,不通知ePDCCH或PDSCH与CSI-RS的发送功率差ΔS,也能够报告精度高的CQI,能够防止链路自适应精度降低。
接着,参照图12以及图13,说明适合本实施方式的局域的下行链路中的发送功率控制方式的CSI-RS的配置结构。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局域中的CSI-RS的配置结构例的图。在局域中,利用带宽宽且发送功率小的局域用载波(参照图4)传输CSI-RS。如上述那样,CSI-RS不会如ePDCCH或PDSCH那样被进行自适应的发送功率。因此,若利用局域用载波来传输CSI-RS,则移动终端装置10不能以充分的接收功率来接收CSI-RS,CSI-RS的测定精度变差。因此,如图12A所示,考虑增加CSI-RS的插入密度。
在图12A中示出在增加了插入密度的情况下的子帧中的CSI-RS的配置结构的一例。如图12A所示,在局域中发送的CSI-RS在子帧内的特定的OFDM码元中,以比在广域中发送的CSI-RS所配置的子载波间隔短的子载波间隔被配置。
例如,在图12A中,在子帧内的开头起第9或第10个OFDM码元中,对每三个子载波配置CSI-RS。在广域中,在两个天线端口的情况下,对每12个子载波配置CSI-RS。因此,在图12A所示的配置中,局域的CSI-RS的插入密度比广域增加。
如图12A所示,即使在减小配置CSI-RS的子载波间隔而增加CSI-RS的插入密度,从而通过带宽宽且发送功率小的局域用载波来传输CSI-RS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CSI-RS的测定精度降低。
此外,如图11所示,设想在发送功率自适应地增加的ePDCCH或PDSCH与CSI-RS配置在相邻的子载波的情况下,成为ePDCCH或PDSCH的功率提升的障碍的情况。因此,考虑如图12B和图12C所示那样配置CSI-RS。
在图12B中示出由CSI-RS占有了子帧的特定的OFDM码元的配置结构的一例。如图12B所示,在局域发送的CSI-RS在子帧内的特定的OFDM码元中,配置在构成资源块宽度的所有子载波。
在图12B所示的配置结构中,在子帧内的特定的OFDM码元中,发送功率自适应地增加的ePDCCH或PDSCH和发送功率一定且低的CSI-RS不会被配置在相邻的子载波。因此,能够防止CSI-RS成为ePDCCH或PDSCH的功率提升的障碍。此外,由于在构成资源块宽度的全部子载波中配置CSI-RS,因此即使在通过带宽宽的局域用子载波来传输CSI-RS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CSI-RS的测定精度降低。
在图12C中示出在子帧的特定的OFDM码元中避开了CSI-RS与ePDSCH或PDSCH的频分复用的配置结构的一例。如图12C所示,在局域发送的CSI-RS在子帧内的特定的OFDM码元中被配置在构成资源块宽度的一部分子载波。此时,在剩余的子载波中配置静默资源(零功率CSI-RS(Zero-power CSI-RS)),以便在剩余的子载波中不配置PDSCH。
在图12C所示的配置结构中,在子帧内的特定的OFDM码元中,在不配置CSI-RS的子载波中配置静默资源。因此,在子帧内的特定的OFDM码元中,发送功率自适应地增加的ePDCCH或PDSCH与发送功率一定且低的CSI-RS不会配置在相邻的子载波中。因此,能够防止CSI-RS成为ePDCCH或PDSCH的功率提升的障碍。
另外,图12A~12C所示的CSI-RS的配置仅仅是例示,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图12A~12C中,也可以在子帧内的第9和第10个以外的OFDM码元中配置CSI-RS。此外,如果在图12A中配置CSI-RS的子载波间隔比广域短,则在哪个子载波中配置CSI-RS都可以。此外,在图12C中,在子帧内的特定的OFDM码元中,只要在不配置CSI-RS的子载波中配置静默资源,则CSI-RS配置在哪个子载波中都可以。
此外,在局域中,如图12A~12C所示,研究在子帧的开头起最大3个OFDM码元中不配置PDCCH。因此,也可以在该资源区域配置CSI-RS。此外,UE专用的解调用参考信号即DM-RS的配置结构也不限定于图12A~12C所示的配置。
图13是表示在广域和局域中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的CSI-RS的配置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广域基站装置20与局域基站装置30之间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设想在图4中说明的广域用载波与局域用载波属于不同的分量载波的情况。
此时,如图13所示,在局域发送的CSI-RS也可以配置于与在广域发送的CSI-RS被配置的子帧不同的子帧内。例如,在图13中,广域的CSI-RS配置于子帧1以及3,另一方面,局域的CSI-RS配置于子帧2。
在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广域的分量载波(CC1)与局域的分量载波(CC2)中,频带不同。因此,在分量载波之间将CSI-RS配置于不同的子帧,从而能够虚拟地实现跳频。
另外,图13所示的CSI-RS的配置仅仅是例示,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图13中,也可以在子帧内的第9和第10个以外的OFDM码元中配置CSI-RS。此外,在特定的OFDM码元,CSI-RS配置于哪个子载波都可以。
这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图14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的说明图。另外,图14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是LTE系统或包含超3G的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作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被称为IMT-Advanced,也可以被称为4G、FRA(Future Radio Access,未来无线接入)。
如图14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广域基站装置20,用于形成广域C1;以及多个局域基站装置30,形成在广域C1内配置且比广域C1窄的局域C2。此外,广域C1以及各局域C2中配置多个移动终端装置10。移动终端装置10应对广域用以及局域用的无线通信方式,能够与广域基站装置20以及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无线通信。
移动终端装置10与广域基站装置20之间利用广域用载波(例如,低频带且带宽窄的载波)进行通信。移动终端装置10与局域基站装置30之间利用局域用载波(例如,高频带且带宽宽的载波)进行通信。此外,广域基站装置20以及各局域基站装置30被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
广域基站装置20以及各局域基站装置30分别连接到未图示的上位站装置,经由上位站装置连接到核心网络40。另外,上位站装置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局域基站装置30也可以经由广域基站装置20连接到上位站装置。
另外,各移动终端装置10包括LTE终端以及LTE-A终端,但以下,只要没有特别提及,作为移动终端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设为与广域基站装置20以及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无线通信的是移动终端装置来说明,但更一般的,可以是既包括移动终端装置又包括固定终端装置的用户装置(UE)。此外,广域基站装置20以及局域基站装置30也可以分别被称为广域用和局域用的发送点。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并对各子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频带对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频带,由多个终端利用相互不同的频带,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这里,说明LTE系统中的通信信道。下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在各移动终端装置10中共享的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以及下行L1/L2控制信道(PDCCH、PCFICH、PHICH)。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以及上位控制信息。通过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通过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Indicator Channel)),传输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ACK/NACK。此外,LTE-A系统中,通过ePDCCH(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
上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包括作为在各移动终端装置中共享的上行数据信道的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以及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通过该PUSCH,传输用户数据和上位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接收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ACK/NACK等。
参照图15,说明移动终端装置10的整体结构。移动终端装置10作为发送系统的处理部而具有格式选择部101、上行信号生成部102、上行信号复用部103、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104、105、RF发送电路106、107。
格式选择部101选择广域用的发送格式与局域用的发送格式。上行信号生成部102生成上行数据信号以及参考信号。在广域用的发送格式的情况下,上行信号生成部102生成对于广域基站装置20的上行数据信号以及参考信号。此外,在局域用的发送格式的情况下,上行信号生成部102生成对于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上行数据信号以及参考信号。
上行信号复用部103复用上行发送数据与参考信号。对于广域基站装置20的上行信号被输入到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104,并被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当为OFDM方式的上行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序的信号,并被插入循环前缀。然后,上行信号通过RF发送电路106,经由在发送系统与接收系统之间设置的双工器108,从广域用的发送接收天线110被发送。在广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中,通过双工器108能够进行同时发送接收。
对于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上行信号被输入到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105,并被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当为OFDM方式的上行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序的信号,并被插入循环前缀。然后,上行信号通过RF发送电路107,经由在发送系统与接收系统之间设置的切换开关109,从广域用的发送接收天线111被发送。在局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中,通过切换开关109切换发送接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对广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设置双工器108,对局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设置切换开关109的结构,但并不现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在广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设置切换开关109,也可以在局域用的发送接收系统设置双工器108。此外,广域用以及局域用的上行信号也可以从发送接收天线110、111同时被发送,也可以切换发送接收天线110、111而分开发送。
此外,移动终端装置10作为接收系统的处理部而具有RF接收电路112、113、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114、115、局域控制信息接收部116、发现信号接收部117、发现信号测定部118、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19、120。
来自广域基站装置20的下行信号被广域用的发送接收天线110接收。该下行信号经由双工器108以及RF接收电路112输入到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114,并被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当为OFDM方式的下行信号的情况下,被去除循环前缀,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
局域控制信息接收部116从广域用的下行信号接收局域控制信息。这里,作为局域控制信息而接收发现信号(DS)接收用的控制信息、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局域控制信息接收部116将发现信号(DS)接收用的控制信息输出给发现信号接收部117,将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输出给发现信号测定部118,并将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输出给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20。另外,局域控制信息例如通过RRC信令等上位层信令或广播信息而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
广域用的下行数据信号被输入到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19,在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19中被解码(解扰)和解调。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下行信号通过局域用的发送接收天线111被接收。该下行信号经由切换开关109以及RF接收电路113输入到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115,并被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当为OFDM方式的下行信号的情况下,被去除循环前缀,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
发现信号接收部117基于从局域控制信息接收部116输入的发现信号(DS)接收用的控制信息,接收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发现信号。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从局域基站装置30接收发现信号的无线资源信息和信号序列信息等。无线资源信息中例如包含发现信号的发送时间间隔、频率位置、码(code)等。
发现信号测定部118测定在发现信号接收部117中接收到的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作为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例如也可以测定SINR(信号相对于干扰和噪声的功率比(Signal-to-Interference and Noise power Ratio))。
此外,发现信号测定部118也可以基于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算出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例如,发现信号测定部118基于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值与被测定的接收功率值的差,算出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此时,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也可以作为局域控制信息而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也可以从局域基站装置30接收。所算出的路径损耗被输出到上行发送功率控制部122。
在发现信号测定部118中测定的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或算出的路径损耗利用DACH被发送给局域基站装置30。基于DACH的发送以在后述的上行发送功率控制部122中决定的初始发送功率进行。
基于DACH的发送基于从局域控制信息接收部116输入的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而实施。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通过DACH对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发送的无线资源信息、DM-RS序列信息等。无线资源信息中例如包含DACH的发送时间间隔、频率位置、码(code)等。DACH的发送时间间隔可以被设定为比发现信号的发送时间间隔短,使得DACH比发现信号高频地发送,也可以设定为相同。在DACH中,还可以与发现信号的测定结果一并发送用户ID。
另外,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或路径损耗也可以利用DACH以外的上行信道(例如,PUCCH或PUSCH)或上位层信令被发送给局域基站装置30。此外,也可以对局域基站装置30发送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与路径损耗两者。此外,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或路径损耗也可以利用上位层信令被发送给广域基站装置20。此外,也可以对广域基站装置20或局域基站装置30发送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以及路径损耗两者。
信道估计部121基于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测定用参考信号(CSI-RS)的接收功率进行信道估计。另外,作为CSI-RS的接收功率,例如利用SINR(信号相对于干扰和噪声的功率比(Signal-to-Interference and Noise power Ratio))等。
此外,信道估计部121生成表示所估计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在该CSI中包含CQI(信道质量指示符)、PM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RI(秩指示符)等。CSI利用PUCCH或PUSCH被发送给局域基站装置30。另外,CSI也可以被发送给广域基站装置20。此外,CQI基于CSI-RS的SINR而被算出。该CQI也可以基于从广域基站装置20或局域基站装置30预先通知到的CSI-RS与ePDCCH或PDSCH的发送功率差而被校正。或者,CQI也可以具有被扩展的测定范围(被扩展的反馈比特数),以便能够测定例如-20dB为止的CSI-RS的SINR。
局域用的下行数据信号被输入到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20,在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20中被解码(解扰)以及解调。此外,下行信号解调/解码部120基于从局域控制信息接收部116输入的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对局域用的扩展下行控制信号(ePDCCH)进行解码(解扰)以及解调。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通过ePDCCH从局域基站装置30进行接收的无线资源信息、DM-RS序列信息等。无线资源信息中例如包含ePDCCH的发送间隔、频率位置、码(code)等。
此外,广域用以及局域用的下行信号可以从发送接收天线110、111同时被接收,也可以切换发送接收天线110、111而分开接收。
上行发送功率控制部122控制对于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上行信号的发送功率。具体来说,上行发送功率控制部122基于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决定DACH的初始发送功率。例如,上行发送功率控制部122在移动终端装置10的最大发送功率以下的范围内对上述路径损耗加上规定的偏移量,从而决定DACH的初始发送功率。此外,上行发送功率控制部122也可以基于信道估计部121的信道估计结果,决定上行数据信号(PUSCH)的发送功率。另外,上行发送功率控制部122也可以基于来自局域基站30的指示信息(例如,TPC指令),控制上行数据信号(PUSCH)的发送功率。
参照图16,说明广域基站装置20的整体结构。广域基站装置20作为发送系统的处理部而具有局域控制信息生成部201、下行信号生成部202、下行信号复用部203、基带发送信号接收部204、RF发送电路205。
局域控制信息生成部201作为局域控制信息而生成发现信号(DS)发送用的控制信息、发现信号(DS)接收用的控制信息、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局域控制信息生成部201将发现信号发送用的控制信息输出给传输路径接口211,并将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输出给下行信号复用部203。发现信号发送用的控制信息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11发送到局域基站装置30。另外,发现信号接收用的控制信息、DACH发送用的控制信息、ePDCCH接收用的控制信息经由下行信号复用部203被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10。
下行信号生成部202生成下行数据信号(PDSCH)以及参考信号。下行信号复用部203复用局域控制信息、下行数据信号(PDSCH)以及参考信号。对于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信号被输入到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204,并被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当为OFDM方式的下行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序的信号,并被插入循环前缀。然后,下行信号通过RF发送电路205,经由在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之间设置的双工器206从发送接收天线207被发送。
此外,广域基站装置20作为接收系统的处理部而具有RF接收电路208、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209、上行信号解调/解码部210、测定信息接收部212、局域下行发送功率决定部213。
来自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上行信号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7被接收,经由双工器206以及RF接收电路208输入到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209。在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209中对上行信号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当为OFDM方式的上行信号的情况下,被去除循环前缀,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上行数据信号被输入到上行信号解调/解码部210,在上行信号解调/解码部210中被解码(解扰)以及解调。
测定信息接收部212接收从移动终端装置10通过上位层信令发送的测定信息。具体来说,测定信息接收部212接收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或路径损耗。测定信息接收部212也可以基于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值与接收功率值的差,算出路径损耗。测定信息接收部212将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输出到局域下行发送功率决定部213。
此外,测定信息接收部212取得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基于测定用参考信号(CSI-RS)的接收功率而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测定信息接收部212将所取得的CSI输出到局域下行发送功率决定部213。
局域下行发送功率决定部213决定从局域基站装置30对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具体来说,局域下行发送功率决定部213基于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决定下行信号的初始发送功率。此外,局域下行发送功率决定部213基于CSI与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决定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局域下行发送功率决定部213将表示所决定的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信息,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11发送给局域基站装置30。
另外,作为成为发送功率的决定对象的下行信号,可举出来自局域基站装置30的下行数据信号(PDSCH)、扩展下行控制信号(ePDCCH)等。此外,在局域基站装置30中决定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局域下行发送功率决定部213。
参照图17,说明局域基站装置30的整体结构。另外,设局域基站装置30配置为最接近移动终端装置10。局域基站装置30作为发送系统的处理部而具有局域控制信息接收部301、发现信号生成部302、下行信号生成部303、参考信号生成部304、下行信号复用部305、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306、RF发送电路307。
局域控制信息接收部301经由传输路径接口314,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局域控制信息。这里,作为局域控制信息,接收发现信号发送用的控制信息。局域控制信息接收部301将发现信号发送用的控制信息输出给发现信号生成部302。
发现信号生成部302基于从局域控制信息接收部301输入的发现信号(DS)发送用的控制信息,生成用于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局域基站装置30的检测的发现信号(检测信号)。发现信号发送用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用于从局域基站装置30发送发现信号的无线资源信息、信号序列信息等。无线资源信息中例如包含发现信号的发送间隔、频率位置、码(code)等。另外,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以具有比后述的下行信号宽的覆盖范围的方式,被设定为一定值。
下行信号生成部303生成对于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信号。具体来说,下行信号生成部303生成下行数据信号(PDSCH)以及对下行数据信号(PDSCH)频分复用的扩展下行控制信号(ePDCCH)。下行数据信号以及下行控制信号的发送功率由后述的下行发送功率控制部315自适应地控制。
参考信号生成部304生成测定用参考信号(CSI-RS)或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等参考信号,并输出给下行信号复用部305。由于测定用参考信号(CSI-RS)的发送功率被用于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信道状态的估计,因此被设定为一定值。
此外,测定用参考信号(CSI-RS)在下行信号复用部305中与下行信号复用,并在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306中利用规定的配置模式而配置在规定的无线资源区域。例如,如图12A所示,CSI-RS也可以在子帧内的特定的OFDM码元中,以比在广域发送的CSI-RS短的子载波间隔被配置。此外,如图12B所示,CSI-RS也可以在子帧内的特定的OFDM码元中,配置在构成资源块宽度的全部子载波中。此外,如图12C所示,CSI-RS也可以在子帧内的特定的OFDM中配置在构成资源块宽度的一部分子载波中,在剩余的子载波中配置静默资源。此外,在广域用载波与局域用载波通过载波聚合而属于不同的分量载波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局域的CSI-RS也可以配置在与在广域发送的CSI-RS被配置的子帧不同的子帧。
下行信号复用部305复用在下行信号生成部303生成的下行信号与在参考信号生成部304生成的参考信号。与参考信号复用的下行信号被输入到基带发送信号处理部306,且被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当为OFDM方式的下行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序的信号,并被插入循环前缀。然后,下行信号通过RF发送电路307,经由在发送系统与接收系统之间设置的切换开关308从发送接收天线309被发送。另外,也可以设置双工器而代替切换开关308。
局域基站装置30作为接收系统的处理部而具有RF接收电路310、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311、上行信号解调/解码部312、测定信息接收部313。
来自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上行信号在局域用的发送接收天线309中被接收,且经由切换开关308以及RF接收电路310输入到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311。基带接收信号处理部311中对上行信号实施数字信号处理。例如,当为OFDM方式的上行信号的情况下,被去除循环前缀,并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上行数据信号被输入到上行信号解调/解码部312,并在上行信号解调/解码部312中被解码(解扰)以及解调。
测定信息接收部313接收发现信号的测定信息。具体来说,测定信息接收部313接收从移动终端装置10发送的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或路径损耗。测定信息接收部313也可以基于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和接收功率值的差,算出路径损耗。测定信息接收部313将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输出给下行发送功率控制部315。
此外,测定信息接收部313接收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基于测定用参考信号(CSI-RS)的接收功率而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测定信息接收部313将所取得的CSI输出给下行发送功率控制部315。
下行发送功率控制部315控制对于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具体来说,基于从测定信息接收部313输入的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决定下行信号的初始发送功率。此外,下行发送功率控制部315基于CSI与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决定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下行发送功率控制部315将下行信号生成部303控制为以所决定的发送功率发送下行信号。另外,作为成为发送功率的决定对象的下行信号,可举出下行数据信号(PDSCH)和扩展下行控制信号(ePDCCH)等。另外,下行发送功率控制部315也可以通过闭环控制,基于来自移动终端装置10的指示信息(例如,TPC命令),控制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
此外,下行发送功率控制部315也可以基于经由传输路径接口314从广域基站装置20接收到的发送功率信息,决定对于移动终端装置10的下行信号的初始发送功率以及发送功率。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1,基于发现信号的路径损耗,在局域的下行链路中,也能够自适应地控制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如此,不仅在局域的上行链路中,在下行链路中也自适应地控制局域用载波的发送功率,从而能够使局域的上下行链路的覆盖范围接近对称。因此,能够提供专用于局域的高效率的局域无线接入。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能够对上述说明中的载波数、载波的带宽、信令方法、追加载波类型的种类、处理部的数目、处理步骤进行适当变更而实施。此外,图4仅仅是例示,在广域中也可以利用高频带的载波。此外,能够适当变更后实施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基于2012年4月6日申请的特愿2012-087672。其内容全部包含在此。

Claims (3)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于移动终端装置,该移动终端装置与形成第一小区的第一基站装置和形成第二小区的第二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具有:
从所述第一基站装置,接收与第二小区中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和所述第二小区中的CSI-RS即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有关的信息的步骤;
基于所述信息,生成用于所述第二小区中的下行信号的发送的CQI即信道质量指示符的步骤;以及
利用所述第二小区中的PUCCH即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所述CQI的步骤。
2.一种第二基站装置,形成第二小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站装置具有:
接收部,接收基于所述第二小区中的CSI-RS即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而生成的CQI即信道质量指示符;以及
发送部,基于所述CQI,发送所述第二小区中的下行信号,
所述CQI基于与所述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和所述CSI-RS的发送功率有关的信息而生成,所述信息从形成第一小区的第一基站装置被发送。
3.一种移动终端装置,与形成第一小区的第一基站装置以及形成第二小区的第二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具有:
接收部,从所述第一基站装置,接收与所述第二小区中的下行信号的发送功率和CSI-RS即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有关的信息;
生成部,基于所述信息,生成用于所述第二小区中的所述下行信号的发送的CQI即信道质量指示符;以及
发送部,利用所述第二小区中的PUCCH即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所述CQI。
CN201380017904.9A 2012-04-06 2013-04-04 无线通信方法、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Active CN1042475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7672A JP2013219507A (ja) 2012-04-06 2012-04-06 無線通信方法、ローカルエリア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2-087672 2012-04-06
PCT/JP2013/060311 WO2013151127A1 (ja) 2012-04-06 2013-04-04 無線通信方法、ローカルエリア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7525A CN104247525A (zh) 2014-12-24
CN104247525B true CN104247525B (zh) 2018-11-27

Family

ID=49300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7904.9A Active CN104247525B (zh) 2012-04-06 2013-04-04 无线通信方法、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813996B2 (zh)
EP (3) EP3373665B1 (zh)
JP (1) JP2013219507A (zh)
CN (1) CN104247525B (zh)
WO (1) WO20131511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19507A (ja) * 2012-04-06 2013-10-24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方法、ローカルエリア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GB2515257A (en) 2013-04-15 2014-12-24 Sony Corp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WO2015166840A1 (ja) 2014-04-30 2015-11-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通信アクセス方法、及び通信方法
JP6134220B2 (ja) * 2013-07-17 2017-05-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及びプロセッサ
CN104349442B (zh) * 2013-08-07 2019-07-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功率调整的通知方法及装置、获取方法及装置
JP6382230B2 (ja) 2014-01-22 2018-08-29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端末、基地局、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JP2015164281A (ja) 2014-01-31 2015-09-1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JP2015165640A (ja) 2014-02-07 2015-09-1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CN106256159B (zh) * 2014-04-28 2019-11-19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EP3537759A1 (en) 2014-05-09 2019-09-11 Sony Corporation A terminal device, a base station, and methods for inter-frequency and intra-frequency measurements
CN105323862B (zh) * 2014-07-21 2020-02-07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网络性能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US9929839B2 (en) * 2014-08-08 2018-03-2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Device, network,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s with fast adaptiv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US10980050B2 (en) * 2014-11-06 2021-04-13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6115717A1 (en) * 2015-01-23 2016-07-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node for matching uplink coverage area and downlink coverage area
JPWO2016148127A1 (ja) 2015-03-16 2018-02-0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JPWO2016152655A1 (ja) 2015-03-20 2018-02-0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JP6861150B2 (ja) 2015-04-28 2021-04-21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JP2018137495A (ja) 2015-07-10 2018-08-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7852704A (zh) * 2015-07-17 2018-03-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配置信息获取的方法和装置
CN108432313B (zh) * 2015-08-05 2022-07-05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5491577B (zh) * 2016-01-22 2019-02-05 北京邮电大学 非对称单双流混合室内覆盖系统
CN108605267A (zh) * 2016-01-29 2018-09-2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7138871A1 (en) * 2016-02-09 2017-08-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pping dmrs configuration to phase noise tracking pilot for improved receiver performance
CN107231680B (zh) * 2016-03-23 2021-04-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开环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7888351B (zh) * 2016-09-29 2020-03-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参考信号处理方法及设备
JPWO2018074071A1 (ja) * 2016-10-20 2019-08-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0708028B2 (en) * 2017-03-08 2020-07-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system
CN111669809B (zh) * 2018-01-12 2021-11-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功率控制的方法、终端设备
EP3777356A1 (en) * 2018-03-28 2021-02-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plink scheduling based on upper and lower snr targets
CN112106400A (zh) * 2018-05-17 2020-12-1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电接入网络的测量报告
WO2020237612A1 (en) * 2019-05-31 2020-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si report configuration for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s
CN115242322B (zh) * 2022-07-19 2024-06-07 深圳市极致汇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综测仪校准宽带频谱功率平坦度的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8463A (zh) * 2009-01-08 2010-07-1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家庭基站及其发射功率设置方法
CN101981982A (zh) * 2008-02-01 2011-02-2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短期干扰减轻
CN102027786A (zh) * 2008-05-13 2011-04-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链路发射功率的自校准
WO2011100652A1 (en) * 2010-02-12 2011-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ling access point transmit power based on received access terminal messag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25049B2 (ja) 1995-08-31 2006-09-20 ノキ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ハンドオーバ方法及びセルラ無線システム
JP3572933B2 (ja) 1998-03-31 2004-10-06 Kddi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GB2353439B (en) 1999-08-20 2004-04-28 Nec Corp Power control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JP3754413B2 (ja) * 2002-12-02 2006-03-15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7372898B2 (en) 2002-12-11 2008-05-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ath loss measurement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4396416B2 (ja) * 2003-10-24 2010-0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TWM339161U (en) * 2006-10-03 2008-08-21 Interdigital Tech Corp Wireless transmit/receive unit
GB2446738C (en) * 2007-02-02 2014-10-01 Ubiquisys Ltd Basestation measurement modes
US8072918B2 (en) * 2007-04-03 2011-12-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Network-based inter-cell power control for multi-channel wireless networks
WO2009022391A1 (ja) * 2007-08-10 2009-02-19 Fujitsu Limited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2739602B (zh) * 2007-08-14 2016-03-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接收装置和数据取得方法
KR20090043059A (ko) * 2007-10-29 2009-05-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광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휴대 단말기
US8897269B2 (en) * 2008-01-30 2014-11-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pilot pollu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538342B2 (en) 2008-03-26 2013-09-17 Nec Corporation Radio station apparatus, radio resource control metho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radio station control progra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80387B2 (en) * 2008-05-22 2012-10-02 Ntt Docomo, Inc. Femtocell channel assignment and power control for improved femtocell coverage and efficient cell search
CN101437284B (zh) * 2008-12-24 2010-08-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射功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8472539B2 (en) * 2009-04-07 2013-06-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power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57079B2 (en) * 2009-10-05 2013-06-04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interference
JP5396286B2 (ja) 2010-01-08 2014-01-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及び無線基地局
US20110176497A1 (en) * 2010-01-20 2011-07-21 Nandu Gopalakrishnan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and power control scheme for downlink transmissions
US8958838B2 (en) * 2010-02-12 2015-0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stage transmit power control scheme for access point
EP2537374A4 (en) * 2010-02-17 2014-03-1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FEMTO BASIC STATION, POWER-SAVING COORDINATION NOD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JPWO2011114729A1 (ja) 2010-03-19 2013-06-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485069B2 (en) * 2010-04-15 2016-1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proximity detection signal for peer discovery
US9614641B2 (en) * 2010-05-12 2017-04-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coordination for peer-to-peer groups through distributed negotiation
JP5544252B2 (ja) * 2010-09-10 2014-07-09 Kddi株式会社 送信電力制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JP5440464B2 (ja) 2010-09-24 2014-03-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送信パラメータの制御方法
JP5427158B2 (ja) 2010-10-19 2014-02-2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ガス供給充填システム
US8767708B2 (en) * 2010-12-30 2014-07-01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s for cell search in synchronous interference limited channels
US10187859B2 (en) * 2011-02-14 2019-0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control and user multiplexing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perations
KR20120095018A (ko) * 2011-02-18 2012-08-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계층적 셀 구조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초기 접속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1830738B1 (ko) * 2011-02-22 2018-04-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상향링크 송신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288773B2 (en) * 2011-04-22 2016-03-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nterference from peer discovery in WWAN
EP2727405B1 (en) * 2011-06-29 2015-04-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cell evaluation
KR20140054082A (ko) * 2011-08-19 2014-05-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Rrh(remote radio head)를 포함하고 있는 매크로 셀 환경에서 단말이 상향링크 전송 전력을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그 단말 장치
CN102377469B (zh) * 2011-09-30 2018-08-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点信道信息反馈方法、系统及终端
JP5357949B2 (ja) * 2011-10-25 2013-12-04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ベンチャーズ ホールディング 81 エルエルシー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の複合型開ループ/閉ループ電力制御
US10079658B2 (en) * 2011-11-04 2018-09-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arch space design for e-PDCC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934326B2 (en) * 2011-11-07 2015-0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ference signal detection
EP3595232B1 (en) * 2012-01-11 2023-04-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ownlink data channel signal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in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ooperative multi-point scheme
US20130195019A1 (en) * 2012-01-27 2013-08-01 Nokia Corporation Initial access in cells without common reference signals
US9198181B2 (en) * 2012-03-19 2015-11-24 Blackberry Limited Enhanced common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JP6045808B2 (ja) * 2012-04-06 2016-12-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3219507A (ja) * 2012-04-06 2013-10-24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方法、ローカルエリア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9450695B2 (en) * 2012-11-02 2016-09-20 Blackberry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WO2014127511A1 (zh) * 2013-02-20 2014-08-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配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JP6320683B2 (ja) * 2013-04-05 2018-05-0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178153B2 (ja) * 2013-08-01 2017-08-0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6053632B2 (ja) * 2013-08-01 2016-12-2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1982A (zh) * 2008-02-01 2011-02-2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短期干扰减轻
CN102027786A (zh) * 2008-05-13 2011-04-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链路发射功率的自校准
CN101778463A (zh) * 2009-01-08 2010-07-1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家庭基站及其发射功率设置方法
WO2011100652A1 (en) * 2010-02-12 2011-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ling access point transmit power based on received access terminal messag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36034A4 (en) 2015-11-04
EP3373665A1 (en) 2018-09-12
EP3062568A1 (en) 2016-08-31
US10721692B2 (en) 2020-07-21
US20180027501A1 (en) 2018-01-25
CN104247525A (zh) 2014-12-24
JP2013219507A (ja) 2013-10-24
WO2013151127A1 (ja) 2013-10-10
US9813996B2 (en) 2017-11-07
EP2836034A1 (en) 2015-02-11
US20150045085A1 (en) 2015-02-12
EP3373665B1 (en) 2020-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7525B (zh) 无线通信方法、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10383884B (zh) 用户终端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169110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314684B (zh) 用户终端和无线通信方法
WO2018173163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794968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local area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913774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node in a distributed multi-node system
US9577776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local are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8167935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431507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249601A (zh) 用户终端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383707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70164222A1 (en) User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5103588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800343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1066299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2913284A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50282131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20140031238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8990102A (zh)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第1基站装置
CN111788842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6215370B2 (ja)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6105636A (ja)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6077020A (ja) 移動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接続確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