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3123A - 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3123A
CN104163123A CN201410168421.5A CN201410168421A CN104163123A CN 104163123 A CN104163123 A CN 104163123A CN 201410168421 A CN201410168421 A CN 201410168421A CN 104163123 A CN104163123 A CN 1041631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rest
headrest part
elastic component
occupant
coil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684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3123B (zh
Inventor
沟端洋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63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31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31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31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包括具有座椅靠背和头枕的车辆座椅。头枕具有第一头枕部分、第二头枕部分和弹性部分。第一头枕部分被连接到座椅靠背。第二头枕部分被布置成比第一头枕部分更靠近乘员。第二头枕部分能相对于第一头枕部分移动。弹性部分产生弹力,以在第二头枕部分从初始位置移动时使第二头枕部分恢复到初始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序列号第2013-103106和2013-243743号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车辆座椅,特别是具有头枕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常规车辆座椅、诸如小汽车座椅配备有用于支撑乘员的头部的头枕。头枕的内部填充有被构造成施加适当的弹力的衬垫。当例如从小汽车的后方产生碰撞时(下文中来自后方的这样的碰撞将称为“后方碰撞”),头枕可靠支撑乘员的头部。这有助于确保乘员的安全。
存在各种后方碰撞。例如,如图14至图17所示,存在当乘员的身体向上移动之前他被向后甩的碰撞。如图18至22所示,存在当乘员的身体向下移动之前他被向后甩的碰撞。进一步,存在身体在向下移动之前向上移动的碰撞。
在当身体在碰撞之后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只要乘员的头部由头枕的衬垫支撑乘员的头部就被支撑。然而,如图16所示,当身体向上移动时,头部受到向后旋转力。因此,存在乘员遭受所谓的挥鞭伤的可能性。
此外,在当座椅在碰撞之后朝向地板下落时的情况下,通常发生头部和头枕之间的相对运动。因此,存在乘员可能遭受挥鞭伤的可能性。
在当身体在碰撞之后向下移动的情况下,只要乘员的头部由头枕的衬垫支撑乘员的头部就被支撑。然而,如图21所示,当身体向下移动时,头部受到向前旋转力。因此,存在乘员可能遭受挥鞭伤的可能性。
日本特开专利公开第2008-149862号公开一种具有拉伸弹簧和传感器的车辆座椅头枕。当传感器预测到后方碰撞时,拉伸弹簧的推压力通过使用电磁阀被释放。拉伸弹簧使可移动的头枕向上移动。头枕不是在当后方碰撞发生时的时间点而是在后方碰撞被预测到的阶段被强制向上移动。因此,当乘员的身体向上移动时,存在身体移动的时间与头枕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可能性。相应地,可能无法充分地防止乘员的头部向后旋转。即使在达到时间同步时,头枕的移动距离也是固定的。因此,当头枕的移动距离过大或不足时,可能无法充分地防止乘员的头部向后旋转。当乘员的身体向下移动时,头枕可能进一步增加使乘员的头部向前旋转的力。这种现象是不期望的。
因此,在本领域中存在对于有助于在后方碰撞等发生时减少乘员的颈部负担的车辆座椅的需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包括具有座椅靠背和头枕的车辆座椅。头枕具有第一头枕部分、第二头枕部分和弹性部分。第一头枕部分被连接到座椅靠背。第二头枕部分被布置成比第一头枕部分更靠近乘员。第二头枕部分能够相对于第一头枕部分移动。弹性部分产生弹力,以在第二头枕部分从初始位置移动时使第二头枕部分恢复到初始位置。
因此,当后方碰撞等发生时,乘员的头部被推动到第二头枕部分。此外,乘员的头部向上移动或向后移动。弹性部分允许第二头枕部分向上或向后移动。因此,由于弹性部分,对乘员的头部的移动的阻力不是迅速施加的而是逐渐施加的。由此,可以降低突然施加到乘员的头部的力。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弹性部分可以具有:上部弹性构件,上部弹性构件被设置在第二头枕部分的弹性构件接触部分的上方;以及下部弹性构件,下部弹性构件被设置在弹性构件接触部分的下方。因此,即使当弹性部分由于老化等不再发挥其功能,也能够通过用新的弹性构件代替弹性构件来获得适当的弹力。因此,能够通过相对简单的构造来实现所期望的功能。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车辆座椅可以进一步包括引导机构。引导机构引导第二头枕部分以允许第二头枕部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弹性部分在初始位置处至少向上偏压第二头枕部分。第二头枕部分能够从初始位置向上和向下移动。
因此,当乘员的头部在后方碰撞等时接触第二头枕部分时,第二头枕部分可以适当地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第二头枕部分可以从初始位置与受到的力的方向一致地快速移动。因此,当后方碰撞等发生时,乘员的头部的旋转被阻止或减少。因此,能够减少乘员的挥鞭伤等的可能性。通过释放从外部受到的力,第二头枕能够通过弹性部分恢复到初始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弹性部分可以具有上部弹性构件和下部弹性构件。上部弹性构件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伸长和收缩,且被设置在第二头枕部分的弹性构件接触部分的上方。下部弹性构件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伸长和收缩,且被设置在弹性构件接触部分的下方。上部弹性构件和下弹性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被形成为能够与第一头枕部分和第二头枕部分都间隔开。
因此,上部弹性构件的弹力和下部弹性构件的弹力能够被分别调节。当第二头枕部分向上移动时弹性构件中的一个弹性构件可以偏压第二头枕部分。另外,当第二头枕部分向下移动时弹性构件中的另一个弹性构件可以偏压第二头枕部分。因此,弹性构件中的一个弹性构件的弹簧常数在不考虑与另一个弹性构件的弹簧常数的平衡的情况下被确定。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上部弹性构件的弹性模量可以不同于下部弹性构件的弹性模量。因此,可以适当地设定用于使第二头枕部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偏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
图2是第二头枕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第二头枕部分的透视图;
图4是第一头枕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第一头枕部分的透视图;
图6是第一头枕部分、第二头枕部分和头枕撑条的透视图;
图7是头枕的平面视图;
图8是在没有重力施加到第二头枕部分时的头枕的侧视图;
图9是当弹性构件在初始设置时的头枕的侧视图;
图10是另一种构造的头枕的概念侧视图;
图11是其他构造的头枕的侧视图;
图12是用于示出对乘员的头部的过度向前旋转的限制的曲线图;
图13是用于示出对乘员的头部的向后旋转的限制的曲线图;
图14至图17是当乘员的身体由于后方碰撞而向上移动且同时第二头枕部分随乘员的头部向上移动时车辆座椅和乘员的侧视图;
图18至图22是当乘员的身体由于后方碰撞而向下移动且同时第二头枕部分随乘员的头部向下移动的时车辆座椅和乘员的侧视图;
图23是头枕的竖直截面图,其中第二头枕部分仅被允许从相对于头枕的初始位置向上移动;
图24是图23的头枕在移除衬垫和头枕罩之后的分解图;
图25是装配有头枕撑条的支撑板部分的平面视图;
图26是头枕的竖直截面图,其中第二头枕部分被允许从相对于头枕的初始位置向上和向下移动;
图27是用于示出当使用图23和图26的头枕和常规头枕时后方碰撞发生时施加到乘员的头部的力矩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28是具有头枕撑条作为第一头枕部分的头枕的竖直截面图;
图29是图28的头枕的分解视图;并且
图30是沿图28中的线XXX-XXX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面和下面公开的附加特征和教导中的每个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特征和教导一起使用以提供改进的车辆座椅。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单独地和彼此结合地利用许多这些附加特征和教导的本发明的代表性示例。这种详细描述仅意在教导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教导的优选方面的进一步细节,而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只有权利要求书限定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因此,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公开的特征和步骤的组合对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实施本发明可能不是必须的,而仅仅是教导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代表性示例。另外,代表性示例和从属权利要求的各种特征可以通过未具体明确的方式组合以便提供本教导的附加的有用构造。
在图1等中,符号X表示向前方向,符号Y表示向左方向,且符号Z表示向上方向。例如,当乘员P坐在车辆座椅1中时,前侧进入乘员P的视线,而后侧没有。车辆座椅1设有头枕5、座椅靠背2和座垫3。主要是乘员P的头部PH接触头枕5。主要是乘员P的身体PB接触座椅靠背2。主要是乘员P的大腿PL接触座垫3。
座椅靠背2和座垫3之间的相对角度可以通过倾角调节机构(未示出)来改变。车辆座椅1设有滑动装置4。滑动装置4允许车辆座椅1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车辆地板F移动。滑动装置4通过附接构件40F和40R安装在地板F上。通过操作杆3L的操作,乘员P能够在纵向方向上移动座垫3等。通过释放操作杆3L,座垫3等能够被固定在任意位置。头枕5设有附接到座椅靠背2的头枕撑条30。
座椅靠背2具有靠背框架(未示出),靠背框架在其上部具有上部框架。两个管状保持件(未示出)被平行地布置于上部框架中。每个第二保持件被插入到每个管状保持件中,由此头枕支撑件(未示出)被保持在任意位置。通过利用头枕撑条30,头枕支撑件的高度被调节并且该头枕支撑件被锁定。
座椅靠背2具有靠背衬垫(未示出)。靠背衬垫主要布置在靠背框架的前方以支撑乘员P。座椅罩被安装到靠背衬垫和座椅靠背框架中的至少一个,以便使靠背衬垫压靠靠背框架。
座垫3的构造类似于座椅靠背2的构造。座垫3设有座垫框架(未示出)。座垫衬垫(未示出)被布置在座垫框架的上部区域以支撑乘员P。座椅罩被安装到座垫衬垫和座垫框架中的至少一个,以便使座垫衬垫压靠座垫框架。车辆是例如小汽车。
如图1所示,头枕5具有第一头枕部分20和第二头枕部分10。第一头枕部分20被固定到头枕撑条30的上侧。第二头枕部分10主要面对乘员P的头部PH。第一头枕部分20支撑第二头枕部分10以能竖直移动。
第一头枕部分20设有头枕引导部分。当第二头枕部分10竖直移动时,头枕引导部分有助于第二头枕部分10适当移动。头枕引导部分保持与设置在第二头枕部分10上的头枕滑动接触部分滑动接触。引导机构具有头枕引导部分和头枕滑动接触部分。引导机构在第二头枕部分10移动的方向上进行引导。头枕引导部分构成第一头枕部分20的一部分。头枕滑动接触部分构成第二头枕部分10的一部分。
第二头枕部分10设有衬垫11和支撑板12。衬垫11被设置在面对第二头枕部分10的前部上。衬垫11具有缓冲性。衬垫11的表面能够在碰撞等时接触乘员的头部PH。支撑板12被设置在衬垫11的后方。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被设置成能够接触弹性构件7。弹性构件7的弹力被传递到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第二头枕部分10的高度由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决定。第一头枕部分20的弹性构件7支撑第二头枕部分10。弹性构件7由例如弹簧构成,并且更优选地由通过螺旋缠绕钢丝而形成的螺旋弹簧71构成。
每个螺旋弹簧71的一端被安装到第一头枕部分20。另一端被布置在以便与设置在第二头枕部分10的后方的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接触的位置。螺旋弹簧71被分别布置在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的上部和下部。上部螺旋弹簧71a被布置在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上方。下部螺旋弹簧71b被布置在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下方。上部螺旋弹簧71a的下端被连接到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上部螺旋弹簧71a的上端被连接到第一头枕部分20。下部螺旋弹簧71b的上端被连接到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下部线圈弹簧的下端被连接到第一头枕部分20。上部螺旋弹簧71a和下部螺旋弹簧71b可以是相同的弹簧。螺旋弹簧71被布置成使得其中心轴线在竖直方向延伸。第一头枕部分20具有弹力接受表面24a以接受在螺旋弹簧71中产生的弹力。
在自由状态下,没有力从乘员P的头部PH施加到头枕5。另外在自由状态下,重力施加到第二头枕部分10。因此,存在向下挤压下部螺旋弹簧71b的被施加的力。如图8所示,下部螺旋弹簧71b比上部螺旋弹簧71a长。其结果是,如图8所示,在自由状态下,第二头枕部分10大致位于中央。
第二头枕部分10的高度由螺旋弹簧71的长度进行调节。代替或除了这种构造,上部螺旋弹簧71a和下部螺旋弹簧71b可以具有不同的弹簧常数。这有助于根据期望调节第二头枕部分10的高度。
在自由状态或正常状态下,第二头枕部分10处于初始位置。正常情况下,没有力从乘员P施加到第二头枕部分10。在碰撞等的情况下,力被施加到第二头枕部分10。在自由状态下,允许第二头枕部分1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头部的后方可以接触第二头枕部分10。当头部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随头部快速移动。第二头枕部分10可以从初始位置在竖直方向上瞬间移动。因此,仅仅通过施加向上或向下的力,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沿头枕引导部分向上或向下移动。
衬垫11被设置在第二头枕部分10的前部。衬垫11具有缓冲性。衬垫的表面覆盖有头枕罩。在碰撞等时衬垫11的前表面接触乘员P的头部PH。支撑板12被设置在衬垫11后方。支撑板12具有头枕滑动接触部分。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板12的头枕滑动接触部分具有大致L形角部区域12b中。角部区域12b从具有大致平坦构造的支撑板区域12a向后延伸。两个角部区域12b具有相互平行延伸的主体部分和在相反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端部。
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形成在角部区域12b之间。每个螺旋弹簧71接触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受到到来自压缩的螺旋弹簧71的压力。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由大致水平连接两个角部区域12b的平板构成。
第一头枕部分20具有待被结合到头枕撑条30的基部表面区域21。基部表面区域21设有用于形成头枕引导部分的分隔板22。分隔板22中的每个分隔板是具有三个垂直结合在一起的面的曲轴状的构造。如图4所示,两个分隔板22具有在横向方向上朝向另一个延伸的前端部。第二头枕部分10的角部区域12b沿两个分隔板22且在两个分隔板22之间延伸。其结果是,形成能够使第二头枕部分1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引导机构。
用于接受来自弹性构件7的力的弹力接受表面24a形成在分隔板22上方和下方。弹力接受表面24a被连接到构成弹性构件7的螺旋弹簧71。在本实施例中,当螺旋弹簧71被压缩时弹力接受表面24a被螺旋弹簧71挤压。当螺旋弹簧71伸长时,弹力接受表面24a受到来自螺旋弹簧71的拉伸力。弹力接受表面24a设有接受构件24。接受构件24基本上是L形钢构件。弹力接受表面24a位于基部表面区域21的顶部和底部。
接受构件24被布置成使得螺旋弹簧71能够被布置在两个分隔板22之间。螺旋弹簧71被布置成使其中心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设置在基部表面区域21的顶部的接受构件24将被称为上部接受构件241。设置在基部表面区域21的底部的接受构件24将被称为下部接受构件242。
将第一头枕部分20和第二头枕部分10相互结合以形成头枕5的方法将在下面描述。头枕撑条30例如通过被结合到第一头枕部分20而被固定到位。
如图6所示,第二头枕部分10被装配到第一头枕部分20。位于第一头枕部分20的顶部的上部接受构件241已被移除。位于第一头枕部分20的底部的下部接受构件242已被附接。下部螺旋弹簧71b被连接到下部接受构件242。第二头枕部分10的头枕滑动接触部分被装配到第一头枕部分20的头枕引导部分中以沿其延伸。第二头枕部分10的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被与下部螺旋弹簧71b相邻地放置。下部螺旋弹簧71b和第二头枕部分10的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被彼此连接。
上部螺旋弹簧71a被连接到上部接受构件241。上部螺旋弹簧71a被连接到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的顶部。在此之后,上部接受构件241被布置在第一头枕部分20的顶部并被固定到位。以这种方式,下部接受构件242、下部螺旋弹簧71b、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上部螺旋弹簧71a和上部接受构件241彼此相连。
第二头枕部分10由引导机构调节其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的移动(参见图7)。引导机构包括头枕滑动接触部分和头枕引导部分。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调节通过为可变形的弹性构件7的上部螺旋弹簧71a和下部螺旋弹簧71b实现。第二头枕部分10基本上难以在纵向方向或横向方向上移动。仅允许第二头枕部分10在竖直方向上以预定量移动。
接下来,将对用于调节弹性部分的弹簧常数的理由和弹簧常数调节方法进行描述。例如,在车辆座椅使用相同的弹性构件7的情况下,乘员P在碰撞时在竖直方向上的动作根据小汽车的类型而变化。例如,在特定螺旋弹簧71被使用的情况下,在小汽车A中产生由图12中的实线表示的动作。若车辆是小汽车B,产生由图13中的实线表示的动作。
在图12和图13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施加至头部PH的力矩。当力矩在横轴上方的区域中时,它作用成使头部PH向前旋转。当力矩在横轴下方的区域中时,它作用成使头部PH向后旋转。长短虚线之间的部分与所期望的预设值对应。如果力矩在上下长短虚线之间,这意味着力矩在允许范围内。
在图12中的实线表示作用成使头部PH向后旋转的力在允许范围内。另一方面,作用成使头部PH向前旋转的力大于允许范围。上部螺旋弹簧71a被替换为具有较小的弹簧常数的螺旋弹簧71。这有助于减少所施加的力以使头部PH向前或向后旋转。通过更换螺旋弹簧71,能够进行到例如由虚线表示的状态的变化。
图13中的实线表示作用成使头部PH向前旋转的力在允许范围内。另一方面,作用成使头部PH向后旋转的力比允许范围大。下部螺旋弹簧71b被替换为具有较小的弹簧常数的螺旋弹簧71。这有助于减少所施加的力从而使头部PH向前或向后旋转。通过更换螺旋弹簧71,能够进行到例如由虚线表示的状态的变化。图12和图13的曲线图不基于实验数据。其是概念图用于帮助理解描述。
头枕5在后方碰撞时的动作将被示意性描述。图14至图17示出乘员P的身体PB在后方碰撞之后向上移动的状态。图14示出后面碰撞还没有发生的正常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乘员P的头部PH与第二头枕部分10间隔开或稍稍接触。当向上或向下的力被施加到第二头枕部分10时,第二头枕部分10沿施加力的方向移动。
图15示出当后方碰撞发生时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乘员P的头部PH向后移动,并压靠第二头枕部分10。在图15的状态之后,乘员P的身体PB受到向上的力Fc,如图16所示。图中示出恰在乘员P的身体PB向上移动之前的状态。乘员P的头部PH压靠第二头枕部分10。假设第二头枕部分10固定,乘员P的身体PB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乘员P的头部PH受到力Rc而向后旋转。这可能导致对乘员的颈部施加大的负荷,这是不期望的。为降低负荷,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滑动。
在图16的状态之后,乘员P的身体PB和头部PH向上移动,如图17所示。接触头部PH的第二头枕部分10随头部PH向上移动。能够在受到力Rc后减少头部PH的向后旋转。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降低乘员P的挥鞭伤的可能性。
车辆座椅1作为整体或座椅靠背2移动,以朝向地板F下落。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减少乘员P的挥鞭伤的可能性。
图18到图22示出在后方碰撞发生之后乘员P的身体PB如何向下移动。图18示出后方碰撞还未发生的正常状态。乘员P的头部PH与第二头枕部分10间隔开或稍稍接触。图19示出当后方碰撞发生时的状态。乘员P的头部PH向后移动,并压靠第二头枕部分10。
在图19的状态之后,乘员的身体的下半部受到向前的反弹力Fd,如图20所示。在后方碰撞之后,乘员的身体的下半部由于对后方碰撞的反应等可以向前反弹。
在图19的状态之后,乘员的身体的下半部开始向前移动,如图21所示。当乘员的身体的下半部向前移动时,乘员P的身体PB开始向下移动。假设第二头枕部分10的位置固定,则乘员P的身体PB向下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乘员P的头部PH在受到力Rd后向前旋转。这可能导致大负荷施加到乘员的颈部,这是不期望的。为降低负荷,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滑动。
在图21的状态之后,乘员P的身体PB和头部PH向下移动,如图22所示。支撑头部PH的第二头枕部分10随头部PH一起向下移动。能够减少头部PH在受到力Rd时的向前旋转。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降低乘员的挥鞭伤的机会。
如上所述,引导机构能够使第二头枕部分1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因此,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平滑地移动。在初始状态下,第二头枕部分10由弹性部分支撑。因而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从初始状态向上和向下移动。因此,当乘员P的头部PH向上或向下移动时,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与头部PH的移动一致地快速移动。
在初始状态下,第二头枕部分10被调节以基本上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中央。因此,第二头枕部分10有充分可能向上和向下移动。
第二头枕部分10由螺旋弹簧71支撑。由此,通过将螺旋弹簧71更换为具有不同的弹簧常数的弹簧能够容易地进行弹力调节。
构成弹性构件7的螺旋弹簧71被布置在第二头枕部分10的上部和下部。因此,当乘员P的头部PH向上移动和当它向下移动时螺旋弹簧71都工作。因此,能够减少突然施加到头部PH的力或力矩。
通过使用弹力支撑第二头枕部分10。因此,通过释放施加到第二头枕部分10的力,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
弹性部分具有螺旋弹簧71。这样,为调节弹力,选择具有适当的弹簧常数的螺旋弹簧71。因此,弹力能够被容易地调节。进一步,还能够采用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从初始位置仅向上移动的模式。
代替上述构造,还能够采用图10所示的构造。在图10的构造中,每个弹性构件7的一端不被连接到第二头枕部分10。当第二头枕部分10向上移动时,上部螺旋弹簧71a经历弹性变形,而下部螺旋弹簧71b不经历弹性变形。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受到仅来自上部螺旋弹簧71a的弹力。相反,当第二头枕部分10向下移动时,下部螺旋弹簧71b经历弹性变形,而布置在第二头枕部分上方的弹性构件7不经历弹性变形。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受到仅来自下部螺旋弹簧71b的弹力。
当第二头枕部分10向上移动时,图10的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受到第一弹力。当第二头枕部分向下移动时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受到第二弹力。第一弹力和第二弹力能构被单独设定。当在第二头枕部分10向上移动时施加的弹力被调节时,只需要调节上部螺旋弹簧71a。当在第二头枕部分10向下移动时施加的弹力被调节时,只需要调节下部螺旋弹簧71a。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精细弹力调节。
正常情况下,与图10的状态不同,重力被施加到第二头枕部分10。因此,下部螺旋弹簧71b经历弹性变形。没有力从外部施加到上部螺旋弹簧71a,因此没有弹性变形产生。
构成弹性构件7的螺旋弹簧71被固定地安装到第一头枕部分20。螺旋弹簧71不被连接到第二头枕部分10。还能够采用相反的结构。在相反的结构中,构成弹性构件7的螺旋弹簧71被固定地安装到第二头枕部分10。螺旋弹簧71不被连接到第一头枕部分20。还能够采用上述构造彼此混合的构造。螺旋弹簧71还能够被布置在第一头枕部分20和第二头枕部分10之间而既不被连接到第一头枕部分20也不被连接到第二头枕部分10。这种构造需要有助于防止螺旋弹簧71脱离的结构。
在图10所示的构造中,引导机构允许第二头枕部分1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因此,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平滑地移动。在初始状态下,第二头枕部分10由弹性部分支撑。因此,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从初始状态向上和向下移动。因此,当乘员P的头部PH向上和向下移动时,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与头部PH一致地快速移动。
图10所示的上部螺旋弹簧71a和下部螺旋弹簧71b不被连接到第二头枕部分10。因此,头枕5能够被容易地组装。
上部螺旋弹簧71a和下部弹簧71b不被连接到第二头枕部分10。因此,施加到第二头枕部分10的弹力能够被容易地调节。
如上所述,弹性构件7可以分别设置在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上方和下方。作为选择,如图11所示,还能够设置单个弹性构件7。弹性构件7的中间位置被连接到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能够例如通过调节弹性构件7的缠绕间隔而在中途改变弹性构件7的弹簧常数。还能够采用如普通螺旋弹簧71那样在纵向方向上表现出一致的弹簧常数的弹性构件。期望第二头枕部分10在螺旋弹簧71的中央位置稍上方的位置处被连接到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这使得在没有力从乘员P的头PH施加的自由状态下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基本上位于中央位置。
还能够采用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从初始位置仅向上移到的构造。该构造的示例将参考图23至图25进行说明。
在图23中,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相对于头枕撑条30滑动。第二头枕部分10在竖直方向上的滑动范围被调节。第二头枕部分10被安装到头枕撑条30。在正常状态下,第二头枕部分10由于其自身重量处于滑动范围的下端。滑动范围的下端是初始位置。当其从初始位置向上移动时,第二头枕部分10受到来自是弹性构件的螺旋弹簧71的弹力。弹力偏压移位的第二头枕部分10以使其恢复到初始位置。
如图23所示,第一头枕部分20设有后壳体26。后壳体26支撑被布置在头枕5的后部的衬垫等。后壳体26的外侧覆盖有衬垫和布状罩。
作为弹性构件的螺旋弹簧71被添加到第一头枕部分20。第二头枕部分10与第一头枕部分20相结合。螺旋弹簧71能够将弹力传递到第二头枕部分10。螺旋弹簧71被布置在第二头枕部分10的配合接合部分12d上方。当第二头枕部分10处于从初始位置向上的位置时,螺旋弹簧71产生使第二头枕部分10恢复到初始位置的力。
如图23所示,第二头枕部分10具有支撑板12。支撑板12设有允许与头枕撑条30配合接合的配合接合部分12d。两个配合接合部分12d被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每个配合接合部分12d具有从支撑板12突出的两个弯曲板12da。配合接合部分12d通过弯曲板12da覆盖头枕撑条30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参见图25)。如图24所示,支撑板12在与头枕撑条30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头枕撑条30与支撑板12配合接合。因此,头枕撑条30被布置在由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在图24和图25中,为便于理解说明省略衬垫等。
配合接合部分12d能够相对于头枕撑条30在竖直方向上滑动。在初始状态下,支撑板12位于下端。如图23所示,头枕撑条30被弯曲以确定配合接合部分12d的滑动范围。配合接合部分12d确定支撑板12由于其自身的重量而移动的范围。配合接合部分12d确定支撑板12的初始状态。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从初始状态仅向上移动。图23中表示第二头枕部分10的双点划线位于初始位置上方。空心箭头表示第二头枕部分能够从初始状态移位的方向。
如图23所示,螺旋弹簧71和配合接合部分12d被布置成彼此接触。配合接合部分12d的一部分起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的作用。
螺旋弹簧71被布置在配合接合部分12d上方。螺旋弹簧71是圆筒状的,并且头枕撑条30被插入到螺旋弹簧71中。如图23所示,螺旋弹簧71的内周表面面对头枕撑条30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当第二头枕部分10位于初始位置上方时,螺旋弹簧71能够收缩。支撑板12通过嵌入成型而与第二头枕部分10的衬垫形成为一体。布状罩覆盖衬垫。
第二头枕部分10可以沿头枕撑条30滑动。因此,第二头枕部分10可以从初始位置向上和向下移动。例如,如图26所示,第二头枕部分10可以具有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在与支撑板12的配合接合部分12d分离的情况下接触螺旋弹簧71。如图26所示,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从支撑板12后方突出。螺旋弹簧71能够从第二头枕部分10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收缩以及伸长。不论第二头枕部分10可能从初始位置向上或向下移动,都能够施加偏压力以使第二头枕部分10恢复到初始位置。在图26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第二头枕部分10已经从初始位置向上或向下移动。
第二头枕部分10沿头枕撑条30移动。图27的模式1示出只允许第二头枕部分10从初始位置向上移动的力矩的特性。图27的模式2示出允许第二头枕部分10从初始位置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力矩的特性。在图27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与乘员P的头部PH有关的力矩。后方碰撞发生的时刻是时间轴的起始点。起始点是横轴和纵轴相互交叉的位置。细线NL表示头枕5既不向上也不向下移动的情况。粗线WL表示模式1。虚线DL表示模式2。图27没有示出实验数据。其是用于帮助理解说明的概念图。
在模式1中,施加到乘员P的头部PH的力矩是作用成使头部向前旋转的力矩。此力矩能够降低作用成使头部向后旋转的力矩。在细线NL中,存在作用成使头部向后旋转的力矩达到其峰值的时间段。此外,在该时间段,在粗线WL的情况下,产生作用成使头部向前旋转的力矩。从图27能够看出,在粗线WL的情况下在其峰值时的力矩的幅值被设定成小于在细线NL的情况下在其峰值时的力矩的幅值。
在模式2中,施加到乘员的头部PH的力矩还作用成引起向前旋转的力矩和引起向后旋转的力矩。如由细线NL和虚线DL所示,头枕5表现出的动作类似于当其既不向上也不向下移动时的动作。从图27能够看出,由虚线DL表示的力矩的峰值能够被设定成小于由细线NL表示的力矩的峰值。这种特性类似于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特性。图27的长短划线表示乘员P的头部PH接触头枕5的时刻。
头枕5的后部可以被形成为能够与头枕5的前部一起移动。如图28至图30所示,头枕撑条30构成第一头枕部分20。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沿头枕撑条30的一部分移动。例如,第二头枕部分10滑动地覆盖头枕撑条30的上端。第二头枕部分10能够沿头枕撑条30移动。第二头枕部分10设有被构造成在头枕撑条30上滑动的头枕基部51。
头枕基部51具有覆盖头枕撑条30的前部的前基部51a和覆盖头枕撑条30的后部的后基部51b。头枕基部51具有支撑头枕衬垫55同时与其接触的外周表面。头枕衬垫55具有允许其自身覆盖头枕基部51的孔部。如图29和图30所示,头枕衬垫55被固定到前基部51a和后基部51b。头枕罩55a覆盖头枕衬垫55。头枕罩55a可以与头枕衬垫55形成不可分离的整体。作为选择,头枕罩55a可以独立于头枕衬垫55存在。
如图28等所示,头枕基部51被可移动地安装在头枕撑条30上。头枕基部51接触头枕撑条30的上端部。橡胶构件73设置在头枕基部51的一部分处。橡胶构件73用作缓冲构件以在头枕撑条30与头枕基部51彼此接触时减轻冲击。橡胶构件73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具有弧形截面形状。由此,橡胶构件73与头枕撑条30配合接合。
当第二头枕部分10如由图28的双点划线所示向上移动时,弹性部分将第二头枕部分10偏压到其初始位置。如图28等所示,弹性部分具有螺旋弹簧71。螺旋弹簧71具有沿头枕撑条30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延伸的螺旋形状。螺旋弹簧71接触头枕基部51的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
每个螺旋弹簧71具有接触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每个第二端被锁定到头枕撑条30。这有助于调节螺旋弹簧71从预定位置的向上移动。另外,还能够在每个弹性构件接触部分12c下方布置弹性构件。因此,即使当第二头枕部分10向下移动时,弹性构件也可以将第二头枕部分10偏压到初始位置。
虽然已经参考具体构造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许多改变、变型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涵盖可以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所有这些改变、变型和修改。例如,本发明的实施例不应限于代表性的构造,而是可以例如作出如下变型。
如上所述,弹性部分可以被设置成与第一头枕部分分离。作为选择,弹性部分可以被形成在第一头枕部分的一部分中。该部分被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第二头枕部分的初始位置可以不是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中央位置。第二头枕部分的初始位置就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而言优选在移动范围的中央位置。
如上所述,弹性构件可以由螺旋弹簧构成。作为选择,弹性构件可以由各种其他弹性构件如板弹簧构成。
在初始状态下,上部弹性构件和下部弹性构件都可以弹性变形,诸如被压缩。
如上所述,头枕可以具有一个或两个弹性构件。作为选择,头枕可以具有三个或更多个弹性构件。上部弹性构件的数目和下部弹性构件的数目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
如上所述,提供了一种用于确定第二头枕部分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部分。引导部分可以设置在第二头枕部分的后表面上。作为选择,引导机构可以设置在第二头枕部分的侧表面上。
如上所述,弹力接受表面可以从弹性构件受到压力和拉力。作为选择,弹力接受表面可以只受到压力或拉力。
第一头枕部分可以设有凹部,螺旋弹簧能够被布置在所述凹部中。凹部的底表面可以受到弹力。
如上所述,车辆可以是小汽车。作为选择,车辆可以是穿过空气飞行的交通工具,诸如飞机或直升机。作为选择,车辆可以是被构造成在海上或海中移动的交通工具,诸如船舶或潜艇。

Claims (7)

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
座椅靠背;以及
头枕,所述头枕具有:
第一头枕部分,所述第一头枕部分被连接到所述座椅靠背,
第二头枕部分,所述第二头枕部分被布置成比所述第一头枕部分更靠近乘员,所述第二头枕部分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头枕部分移动,以及
弹性部分,所述弹性部分被构造成产生弹力,以便在所述第二头枕部分从初始位置移动时使所述第二头枕部分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弹性部分包括:上部弹性构件,所述上部弹性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头枕部分的弹性构件接触部分的上方;以及下部弹性构件,所述下部弹性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弹性构件接触部分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上部弹性构件具有第一弹性模量,而所述下部弹性构件具有第二弹性模量,所述第二弹性模量不同于所述第一弹性模量。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车辆座椅,进一步包括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被构造成引导所述第二头枕部分,使得允许所述第二头枕部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弹性部分被构造成在所述初始位置处至少向上偏压所述第二头枕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二头枕部分被构造成从所述初始位置向上和向下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弹性部分包括:
上部弹性构件,所述上部弹性构件被构造成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伸长和收缩,并且所述上部弹性构件被定位在所述第二头枕部分的弹性构件接触部分的上方,以及
下部弹性构件,所述下部弹性构件被构造成能够在所述竖直方向上伸长和收缩,并且所述下部弹性构件被定位在所述弹性构件接触部分的下方,并且
其中,所述上部弹性构件和所述下部弹性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具有端部,该端部被构造成能够与所述第一头枕部分和所述第二头枕部分都分离。
CN201410168421.5A 2013-05-15 2014-04-24 车辆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631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3106 2013-05-15
JP2013103106 2013-05-15
JP2013-243743 2013-11-26
JP2013243743A JP2014240265A (ja) 2013-05-15 2013-11-26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3123A true CN104163123A (zh) 2014-11-26
CN104163123B CN104163123B (zh) 2016-09-14

Family

ID=51831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6842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63123B (zh) 2013-05-15 2014-04-24 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45080B2 (zh)
JP (1) JP2014240265A (zh)
CN (1) CN104163123B (zh)
DE (1) DE102014203610B4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22900A (zh) * 2016-06-18 2016-09-07 金余和 带脚踏和头枕的安全座椅
CN105922901A (zh) * 2016-06-18 2016-09-07 金余和 带一环解锁和头枕的少儿座椅
CN105946663A (zh) * 2016-06-18 2016-09-21 金余和 带一环解锁和侧防护的少儿座椅
CN105946655A (zh) * 2016-06-18 2016-09-21 金余和 带头枕机构的少儿安全座椅
CN105966277A (zh) * 2016-06-18 2016-09-28 金余和 带锁止铰链机构的多级缓冲吸能少儿安全座椅
CN106004547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带一环解锁机构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6004557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带脚踏及一环解锁的安全座椅
CN108275044A (zh) * 2017-01-05 2018-07-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可移除的头部约束包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7459B2 (ja) * 2013-06-18 2017-04-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3640501B (zh) * 2013-08-29 2017-12-12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儿童汽车座吸能减震装置
DE102016013721A1 (de) * 2016-11-17 2018-05-17 Grammer Ag Feder, Verwendung eines Kunststoffschlauchs als Feder und Ausstattungsteil eines Fahrzeuginnenraums
JP7165483B2 (ja) * 2018-10-19 2022-11-04 タカノ株式会社 椅子のカバーの取付構造、及び椅子
US10717534B2 (en) 2018-12-17 2020-07-21 Goodrich Corporation Extendable split headres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6306B1 (en) * 1999-07-08 2001-10-02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Vehicle seat
DE10033913A1 (de) * 2000-07-05 2002-01-17 Volkswagen A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sitz
CN1621270A (zh) * 2003-11-26 2005-06-01 格瑞玛股份公司 用于汽车座椅的头枕
US20090008972A1 (en) * 2007-07-05 2009-01-08 E & E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Adjustable Headrest for a Vehicle Sea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80912A (en) * 1970-09-14 1972-08-01 Hirotsugu Matsura Head-rest of the shock absorbing system
JPS60193148U (ja) * 1984-06-04 1985-12-2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ヘツドレストの位置調整装置
NL9400588A (nl) * 1994-04-13 1995-11-01 Johannes Theodorus Marie Rasen Stoel.
DE19711916C2 (de) 1997-03-21 1999-03-18 Manfred Koenig Kopfstütze
DE29710511U1 (de) 1997-06-16 1997-10-16 Trw Repa Gmbh Fahrzeugsitz mit einer Kopfstütze
DE19739131C1 (de) * 1997-09-06 1998-12-10 Daimler Benz A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04030319A1 (de) 2004-06-23 2006-01-12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g Kopfstützenanordn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2008149862A (ja) 2006-12-15 2008-07-03 Tachi S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
ITBO20060895A1 (it) * 2006-12-29 2008-06-30 I F T S R L Dispositivo a poggiatesta attivo per un veicolo
US7992933B2 (en) 2007-06-21 2011-08-09 Lear Corporation Integrated vehicle seat with active head restraint system
DE102011084184A1 (de) 2010-10-07 2012-04-12 Alfmeier Präzision AG Baugruppen und Systemlösungen Pneumatisch verstellbare Kopfstütze
JP2013103106A (ja) 2011-11-17 2013-05-30 Daiichi Shokai Co Ltd 遊技機
JP5612177B2 (ja) 2013-07-17 2014-10-22 株式会社東芝 動画像符号化方法、復号化方法、符号化装置および復号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6306B1 (en) * 1999-07-08 2001-10-02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Vehicle seat
DE10033913A1 (de) * 2000-07-05 2002-01-17 Volkswagen A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sitz
CN1621270A (zh) * 2003-11-26 2005-06-01 格瑞玛股份公司 用于汽车座椅的头枕
US20090008972A1 (en) * 2007-07-05 2009-01-08 E & E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Adjustable Headrest for a Vehicle Seat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22900A (zh) * 2016-06-18 2016-09-07 金余和 带脚踏和头枕的安全座椅
CN105922901A (zh) * 2016-06-18 2016-09-07 金余和 带一环解锁和头枕的少儿座椅
CN105946663A (zh) * 2016-06-18 2016-09-21 金余和 带一环解锁和侧防护的少儿座椅
CN105946655A (zh) * 2016-06-18 2016-09-21 金余和 带头枕机构的少儿安全座椅
CN105966277A (zh) * 2016-06-18 2016-09-28 金余和 带锁止铰链机构的多级缓冲吸能少儿安全座椅
CN106004547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带一环解锁机构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6004557A (zh) * 2016-06-18 2016-10-12 金余和 带脚踏及一环解锁的安全座椅
CN108275044A (zh) * 2017-01-05 2018-07-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可移除的头部约束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3123B (zh) 2016-09-14
US20140339864A1 (en) 2014-11-20
DE102014203610B4 (de) 2019-03-28
DE102014203610A1 (de) 2014-11-20
US9145080B2 (en) 2015-09-29
JP2014240265A (ja) 2014-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3123A (zh) 车辆座椅
CN101513849B (zh) 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背部支撑机构
US8100472B2 (en) Vehicle active head restraint system with a locking linkage
US9758076B2 (en) Automatic headrest
US7992933B2 (en) Integrated vehicle seat with active head restraint system
CN106255640B (zh) 具有用以调整倾侧-倾斜力的乘员重量感测机构的飞行器座椅
EP1953035B1 (en) Child seat
US20140210250A1 (en) Shear cushion with interconnected columns of cushioning elements
JP515566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6957858B2 (en) Dynamic flip-up head restraint
US20150091345A1 (en) Vehicle seat with a lumbar support
US6742838B1 (en) Multifunction vehicle seat
US8297698B2 (en) Mechatronic vehicle safety seat
CN104228629A (zh) 头靠和具有该头靠的车辆座椅
US11192475B2 (en) Rear-facing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2021049887A (ja) 車載シート装置
KR100461147B1 (ko) 목 상해 방지용 자동차 시트
CN102166973B (zh) 活动头枕
US20080309131A1 (en) Seat back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EP1612093B1 (en) Vehicle seat arrangement
US9902302B2 (en) Motor vehicle seat
JP5229524B2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EP1578638A1 (en) Active headrest for a vehicle seat
KR100551780B1 (ko) 자동차의 서브마린 방지용 승객 구속장치
JP532343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14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