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0622B - 高压电流开关电路 - Google Patents

高压电流开关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0622B
CN104160622B CN201380010288.4A CN201380010288A CN104160622B CN 104160622 B CN104160622 B CN 104160622B CN 201380010288 A CN201380010288 A CN 201380010288A CN 104160622 B CN104160622 B CN 1041606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terminal
output
switch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02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0622A (zh
Inventor
R·A·索尔森
L·隆巴尔迪尼
M·费拉里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nd Don Carlo Gnocchi Onlus
Original Assignee
Fond Don Carlo Gnocchi Onlu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nd Don Carlo Gnocchi Onlus filed Critical Fond Don Carlo Gnocchi Onlus
Publication of CN104160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06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06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06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5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 H03K17/56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7/687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56Details of data transmission or power supp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03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of motor muscles, e.g. for walking assistan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14External stimulators, e.g. with patch electrodes
    • A61N1/3603Control systems
    • A61N1/36034Control systems specified by the stimulation param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5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 A61N1/36125Details of circuitry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5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 H03K17/56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7/72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N junctions; having more than three electrodes; having more than one electrode connected to the same conductivity region
    • H03K17/722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N junctions; having more than three electrodes; having more than one electrode connected to the same conductivity region with galvanic isolation between the control circuit and the output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3/00Circuit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pulses; Monostab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circuits
    • H03K3/02Gener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ircuit or by the means used for producing pulses
    • H03K3/53Gener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ircuit or by the means used for producing pulses by the use of an energy-accumulating element discharged through the load by a switching device controlled by an external signal and not incorporating positive feedback
    • H03K3/57Gener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ircuit or by the means used for producing pulses by the use of an energy-accumulating element discharged through the load by a switching device controlled by an external signal and not incorporating positive feedback the switching device be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Neurology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压开关电路,包括适合于接收脉冲型输入电流的输入端口,以及能够用来选择性地将输出电流传导到相应的电负载的输出端口。该开关电路包括适合于感测在所述输入端口处的输入电压并提供紧随所述输入电压之后的缓冲电压的缓冲级。该开关电路包括电连接于所述输入端口与所述输出端口之间的互补型开关,以及与所述开关、所述缓冲级以及用于提供控制信号的控制端子电连接的电压电平转换器。电压电平转换器在所述开关的栅极端子处提供合适的栅极电压,使得所述开关的操作能够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来控制。

Description

高压电流开关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拟类型的电子电路,该电子电路可以是集成型的或者以分立构件实现。
特别地,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输入端口与可选的输出端口之间切换电流信号(即,脉冲类型的电流信号)的高压开关电路。
背景技术
在许多应用中,例如,在生物医学部门中,在有必要给输出端口供应所期望的电流信号时使用复用器,所述复用器能够被选择性地激活。
意大利专利申请No.MI2007A000595描述了用于神经肌肉电刺激器的高压脉冲电流产生电路。该文献示出了具有适合于接收由刺激电路生成的脉冲型电流信号的输入端口以及多个输出端口的复用器的使用,该多个输出端口每个都能够被选定用于给相应的刺激电极对提供所述电流信号。
基本上为与以上所描述的复用器类似的类型的复用器同样能够用于不同类型的生物医学应用中,例如,用于超声扫描装置中。
通常,这些器件不具有令人满意的输出端口对地的电流隔离。
在其中存在有效的电流隔离是很重要的设计要求的许多器件中,即使打算用于例如生物医学应用中,也有可能遇到存在不可忽略的对地的泄漏电流的问题。所述泄漏电流的强度随着在输入/输出端口的端子处的电压而增大,一般不是线性的。
现有技术的许多复用器在待机模式中以及在工作期间都具有高功耗,该功耗在高电压存在于输入/输出端口的端子处时会显著增加。
在专利US5052391中公开了电刺激器件的另一个实例。
在本文献中,公开了用于提供高电压、高上升时间以及电荷平衡的电流脉冲的电子电路。
该电子电路并不实际具有电流多路复用功能,但是它基本上会提供一个输出的分裂,用于与多个输出通道并联。
而且,这样的电路显示出了在重量与尺寸方面的相关缺点,因为必须使用多个变压器将刺激脉冲的能量传输到相应的输出通道。这样的系统的总体积使得难以用于便携式刺激器中。
此外,给每个输出端口供应的输出电流通常由于由所采用的开关器件所吸收的电流而遭受到相关的波形失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能够克服以上所描述的缺点的开关电路。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通过逻辑型信号来控制以切换输入电流使其朝向可选择的输出端口的开关电路。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其中输入和输出端子在电压位于规定范围之内时具有高的对地阻抗的开关电路。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在电压位于规定范围之内时具有低的静态和活动功耗的开关电路。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由高压电源供电的开关电路。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容易在行业水平下作为集成电路或者作为分立构件电路、以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器件有竞争力的成本来生产的开关电路。
根据本发明,这些目的,连同根据后续的描述以及附图将会更加明显的其他目的一起,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将在下文给出)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以及涉及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相关从属权利要求来实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及优点参照下文给出的描述以及仅出于说明的目的而非限制的目的提供的附图将会更为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A、1B示出了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高压开关电路的通用操作及结构的框图;
图2示出了包含根据本发明的高压开关电路的复用器的框图;
图3示出了包含于根据本发明的高压开关电路的实施例中的输出级的框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包含于根据本发明的高压开关电路内的缓冲级;
图5-6更详细地示出了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高压开关电路的输出级的电路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上述附图,本发明涉及高压开关电路1。
高压开关电路1特别适合用于肌肉或神经肌肉电刺激器中,并且为了阐述简单起见而将参照这样的实现方式来描述它。
但是,这并非意指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际上,开关电路1能够用于不同的生物医学应用,例如,用于超声器件,或者用于其中有必要选择性地激活多个电流控制的端口的其他类型的器件,例如,微机电器件或系统(MEMS)。
参照图1A-1B,开关电路1包含适合于接收输入电流IIN的输入端口IN。
输入电流IIN被预先确定并且由与输入端口IN的一对端子(正端子和负端子)IN+和IN-电连接的电流发生器电路500生成。
输入电流IIN具有脉冲型波形,优选为单极类型的。
开关电路1包含能够接收输入电流IIN并将输出电流ILI传导至相应的电负载LI的输出端口OI
当输出端子O1被选择用于将输出电流ILI传导至负载LI时,开关电路1能够将输入电流IIN引导到输出端口O1
输入电压VIN出现于输入端口IN的端子IN+和IN-之间,该输入电压VIN是输入电流IIN以及从输入端口IN的端子来看的下游等效阻抗的函数。
输入电压VIN能够采取高的值,例如,在电刺激器中为数百伏的值。
开关电路1包含与输入端口IN电连接的电子缓冲级BUF。
缓冲级BUF适合于感测在输入端口IN的端子IN+、IN-处的输入电压VIN,并且适合于在缓冲输出BF处供应缓冲电压VBUF,该缓冲电压VBUF跟随着所感测的输入电压VIN
开关电路1包含作为电流开关来操作的且电连接于输入端口IN与输出端口OI之间的互补型开关T1、T2
开关电路1包含用于提供逻辑类型的第一控制信号C1(例如,在0V和3.3V)的第一控制端子K1
优选地,开关电路1在操作上与适用于生成控制信号C1并将它发送给与其连接的控制端子K1的电子控制级COM关联。
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控制级COM可以在物理上包含于开关电路1内。
优选地,控制级COM可以包含数字处理器件(例如,微处理器)、移位寄存器或者别的相似类型的电路。
开关电路1包含与缓冲级BUF,开关T1、T2和控制端子K1电连接的第一电压电平转换器A1
电压电平转换器A1适合于分别在第一及第二开关T1、T2的第一及第二栅极端子G1、G2处提供第一及第二栅极电压VP1、VP2,以通过控制信号C1来控制所述开关。
根据控制信号C1,开关T1、T2允许或禁止输入电流IIN从输入端口IN流入输出端口OI,从而提供或阻挡输入电流IIN从输入端口IIN到输出端口OI的电流通路。
在输入端口IN与每个输出端口O1之间的连通性由用于选择输出端口O1来接收输入电流IIN的控制信号C1确定。
因而,由开关T1、T2提供的输出电流等于(IIN*C1),其中C1是具有等于0或1的逻辑值的逻辑信号。
采用用于提供栅极电压VP1、VP2的电压电平转换器A1是相当有利的,因为它允许适当地设置在开关T1、T2的栅-源结两端的电压,以便使得有可能通过控制信号C1来控制(特别是开启)所述开关。开关T1、T2实际上是其中在栅-源结两端的电压可以改变的晶体管,因为它们具有与输入端口IN的端子电连接的源极端子。
如图1B和3所示,开关T1、T2,电压电平转换器A1和输入端子K1形成了包含于开关电路1的电子输出级MI内的输出电路NET1
输出级MI电连接至输入端口IN、缓冲级BUF、输出端口OI,并且优选地电连接至控制级COM。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图4),缓冲级BUF包含划分成基本上关于地线对称的两个部分的电路结构。
上述部分每个都包含按照用于感测对应的输入端口IN的端子IN+、IN-的电压的方式布置的感测电路B1、B2,以及按照使得缓冲输出BF的正端子和负端子BF+、BF-的电压跟随着所感测的电压的方式布置的电压跟随器电路F1、F2
这种解决方案使得有可能使输入端口IN和缓冲输出BF维持高的对地阻抗,在该输入端口IN和缓冲输出BF的端子处的电压关于地是浮置的。
缓冲输出BF在端子BF+、BF-之间提供跟随在输入端口IN的端子IN+、IN-处的电压VIN的变化的缓冲电压VBUF
这使得有可能给电压电平转换器A1供以不同于VIN的高电压(VPP和VNN),由此在输入电流IIN流向输出端口OI时没有在输入电流IIN内引入重大的失真(例如,由于所不希望的电流吸收)。
在第一部分中,缓冲级BUF优选地包含第一感测电路B1和第一跟随器电路F1
优选地,感测电路B1与输入端口IN的正端子IN+、感测节点S1及第一电源VCC电连接。
感测电路B1感测出输入端口IN的正端子IN+的电压并且确定关于该电压的偏移,以补偿电压跟随器电路F1的晶体管T9的阈值栅-源电压并且防止所不希望的开关T1的导通。
优选地,感测电路B1包含并行连接于正端子IN+与感测节点S1之间的齐纳二极管D21和电容器Z21
二极管D21有利地防止了在感测节点S1处的过电压,同时电容器Z21保持关于正端子IN+的电压的电压偏移。
优选地,感测电路B1包含串行电连接于电源VCC与感测节点S1之间的电阻器R21和二极管D24
电压跟随器电路F1与感测节点S1、缓冲输出BF的正端子BF+以及作为高压电源的第二电源VPP电连接。
在电压跟随器电路F1中,正端子BF+的电压基本上跟随着正端子IN+的电压。
优选地,电压跟随器电路F1包含通过电阻器R23连接于电源VPP与地之间的晶体管T9,例如,N型增强模式的MOSFET。
晶体管T9具有与感测节点S1连接的栅极端子、与电源VPP连接的漏极端子以及与端子BF+及电阻器R23连接的,进而与地连接的源极端子。
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级BUF的第一部分的操作。
当没有电流流向负载LI(例如,输入电流IIN没有电流脉冲)时,感测节点S1处于近似等于VCC的电压。
因此,端子BF+的电压近似等于VIN减去在包含电路元件D21、Z21、D24和R21的网络上的电压降以及电压VGSth(T9)(即,晶体管T9的阈值栅-源电压)。
感测节点S1的电压跟随着端子IN+的电压,使得端子BF+的电压跟随着端子IN+的电压,并且开关T1处于断开状态。
如果存在流向负载LI的电流(即,开关T1处于接通状态),则端子IN+的电压基本上取决于所述负载两端的电压降。在这种情形中,在端子IN+处的电压变化由感测电路B1感测出,并且为在端子BF+处的电压所跟随。
缓冲级BUF的第二部分优选地具有基本上与以上所述的第一部分的电路结构对称的电路结构,该电路结构包含第二感测电路B2和第二跟随器电路F2
优选地,感测电路B2与输入端口IN的负端子IN-、第二感测节点S2及第三电源VDD电连接。
感测电路B2感测出输入端口IN的负端子IN-的电压并且确定关于它的电压偏移,以补偿电压跟随器电路F2的晶体管T10的阈值栅-源电压并且防止所不希望的开关T2的导通。
优选地,感测电路B2包含并行连接于负端子IN-与感测节点S2之间的齐纳二极管D22和电容器Z22
二极管D22有利地防止了在感测节点S2处的过电压,同时电容器Z22保持关于负端子IN-的电压的电压偏移。
优选地,感测电路B2包含电阻器R26以及串行电连接于电源VDD与感测节点S2之间的二极管D23
跟随器电路F2与感测节点S2以及缓冲输出BF的负端子BF-电连接。
在跟随器电路F2中,负端子BF-的电压基本上跟随着负端子IN-的电压。
优选地,跟随器电路F2包含通过电阻器R24连接于作为高压电源的第四电源VNN与地之间的晶体管T10,例如,P型增强模式的MOSFET。
在晶体管T10中,栅极端子与感测节点S2连接,漏极端子与电源电压VNN连接,并且晶体管T10的源极端子与端子BF-及电阻器R24电连接,进而与地连接。
级BUF的第二部分的操作基本上类似于第一部分的操作。
当没有电流流向负载LI(例如,输入电流IIN没有电流脉冲)时,感测节点S2处于近似等于VDD的电压。
因此,端子BF-的电压近似等于VIN减去在包含电路元件D22、Z22、D23和R26的网络上的电压降以及电压VGSth(T10)(即,晶体管T10的阈值栅-源电压)。
感测节点S2的电压跟随着端子IN-的电压,使得端子BF-的电压跟随着端子IN-的电压,并且开关T2处于断开状态。
如果存在流向负载LI的电流(即,开关T2处于接通状态),则端子IN-的电压基本上取决于所述负载两端的电压降。
在这种情形中,在端子IN-处的电压变化由感测电路B2感测出,并且为端子BF-处的电压所跟随。
因而,缓冲级BUF能够供应跟随着具有输入电流IIN的小功耗以及可忽略的失真的输入电压VIN的缓冲电压VBUF
现在将在本发明的开关电路1的优选实施例(图3和5)中更详细地描述第一输出电路NET1的结构。
如上所述,输出电路NET1包含开关T1、T2,电压电平转换器A1以及控制端子K1
优选地,输出电路NET1包含与输出端口OI电连接的第一输出Y1
第一输出Y1包含与输出端口OI的一对端子(正端子和负端子)OI +、OI -电连接的一对端子(正端子和负端子)Y1 +、Y1 -
如图3所示,输出Y1按照使得由输出端口OI供应给相应的电负载LI的输出电流ILI具有极性与输入电流IIN相同的波形的方式与输出端口OI电连接。
在这种情形中,输出Y1的端子Y1 +、Y1 -连接至具有正向极性(direct polarity)的输出端口OI的端子OI +、OI -,即,正端子Y1 +与正端子OI +电连接,而负端子Y1 -与输出端口OI的负端子OI -电连接。
当然,输出Y1可以按照使得输出电流ILI具有极性关于输入电流IIN相反的波形的方式与输出端口OI电连接。
开关T1电连接于输入端口IIN的正端子IN+与输出Y1的正端子Y1 +之间,而开关T2电连接于输入端口IIN的负端子IN-与输出Y1的负端子Y1 -之间。
开关T1和T2是互补的,并且优选地分别为P型和N型增强模式的场效应晶体管(J-FET或MOSFET)。
有利地,晶体管T1和T2被布置为分别具有与端子Y1 +和Y1 -电连接的漏极端子以及与端子IN+和IN-电连接的源极端子。
以此方式,当晶体管T1和T2处于导通状态(开关T1和T2处于接通状态)时,输入电流IIN能够从输入端口IN的端子流到输出Y1的端子。
相反地,当这两个晶体管T1和T2处于截止状态(开关T1和T2处于断开状态)时,防止输入电流IIN流向输出Y1
如上所述,电压电平转换器A1有利地适合于通过控制信号C1来控制开关T1和T2
电压电平转换器A1电连接于缓冲输出BF的端子(正端子和负端子)BF+、BF-之间,并且与开关T1和T2的栅极端子G1、G2连接。
电压电平转换器A1包含第一极化电路,该第一极化电路包括电阻器R1、第三晶体管T3、电阻器R2、第四晶体管T4和电阻器R3的电路系列。
晶体管T3、T4优选地分别为NPN和PNP类型的双极结型晶体管(BJT),并且适合于允许/防止第一极化电流IP1沿着所述第一极化电路流动。
晶体管T3、T4按照根据控制信号C1的状态通过端子K1来控制的方式来布置。
优选地,晶体管T3具有它与电阻器R1电连接的集电极端子,该集电极端子进而与缓冲输出BF的正端子BF+串行连接并且在其基极端子处与控制端子K1连接。
相反地,晶体管T4具有与地连接的基极端子以及与电阻器R3电连接的集电极端子,该集电极端子进而与缓冲输出BF的负端子BF-串行连接。
晶体管T3和T4具有它们与电阻器R2的端子连接的发射极端子。
作为选择,晶体管T3、T4可以具有它们分别与地和端子K1连接的基极端子。
优选地,电压电平转换器A1包含第一电路网络,以保护开关T1和T2(特别是它们的栅极端子G1、G2)使其避免过电压。
该保护性网络有利地包含分别连接于晶体管T1和T2的栅极端子G1、G2与输入端口IN的端子IN+和IN-之间的第一及第二过压保护元件D1和D2(优选为齐纳二极管)。
优选地,电压电平转换器A1还包含某些稳定化电路元件,例如,与电阻器R2并行连接的电阻器R5和电容器Z1,以及分别与晶体管T3和T4的基极端子串行连接的保护电阻器R4和R6,。
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输出电路NET1的操作。
让我们假定:输出电路NET1在开始时处于去激活或待机状态,并且端子K1接收“低”逻辑电平的控制信号C1
晶体管T3和T4处于截止状态,并且没有极化电流IP1流过。
如果输入电流IIN没有任何电流脉冲,则在端子BF+处的电压近似为VCC-VGS(T9),而在端子BF-处的电压近似为VDD-VGS(T10),其中VGS(T9)和VGS(T10)分别为晶体管T9和T10的栅-源电压。
如果输入电流IIN具有电流脉冲,则在端子BF+和BF-处的电压分别增加到VPP和VNN
在两种情形中,由于没有极化电流IP1流过,因而电压电平转换器A1给栅极端子G1、G2提供栅极电压VP1、VP2,用于例如使开关T1和T2保持于截止状态。
根据上文,很明显,在控制信号C1处于“低”逻辑电平的情况下,无论电压VIN和输入电流IIN为什么值(在电路的指定范围内),开关T1和T2都保持于断开状态,并且输入电流IIN无法流到输出Y1
因此,输出电路NET1保持于去激活或待机状态。
当端子K1接收到“高”逻辑电平的控制信号C1时,晶体管T3和T4取得导通状态并且极化电流IP1能够流过。
在这种情况下,在晶体管T3、T4的切换完成之前,在端子BF+和BF-处的电压在开始时倾向于分别增加到VPP和VNN
由于在电阻器R1和R3两端的电压降,该电压降由电流IP1的流过来确定,电压电平转换器A1给栅极端子G1、G2提供栅极电压VP1、VP2,用于例如使开关T1和T2取得导通状态(接通状态)。
开关T1和T2取得接通状态,并且输入电流IIN可自由流向输出Y1
在此刻,在端子BF+和BF-处的电压基本上取决于在负载LI两端的电压,而在电阻器R1和R3两端的电压降由于电流IP1的流过而确保栅极端子G1、G2总是处于用于例如使开关T1和T2保持为导通状态的电压。
因此,在控制信号C1处于高逻辑电平的情况下,无论电压VIN和输入电流IIN为何值(在电路的指定范围内),开关T1和T2总是处于接通状态,并且输入电流IIN能够流到输出Y1
根据上文,很明显,电压电平转换器A1提供控制信号C1的电压电平位移,以安全地控制开关T1、T2,不管输入电压VIN如何变化,因为这些变化恒定地由缓冲电压VBUF所跟随。
假定输出Y1的端子优选地以正向极性连接至输出端口OI的端子,给电负载LI供应的输出电流IIL具有与输入电流IIN相同的波形极性。
换言之,条件ILI=IIN被获得。
以此方式,当输出电路NET1由控制信号C1启用以使脉冲型的输入电流IIN朝输出端口OI传输时,输出电流IIL具有极性及振幅与输入电流IIN的脉冲相同的脉冲。
当端子K1再次接收到“低”逻辑电平的控制信号C1时,晶体管T3和T4返回至截止状态,并且在理想情况下应当没有极化电流IP1流过。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电压电平转换器A1分别给栅极端子G1、G2供应电压VP1、VP2,用于例如使晶体管T1和T2变为截止状态(断开状态)。
与此无关,由于在栅极端子G1、G2与输入端口IN的端子IN+之间存在杂散电容,晶体管T1、T2没有立即切换,而是只有当输入电流IIN达到0时,即在输入电流脉冲结束时,才取得断开状态。
基于上文,能够观察出:
-输出电路NET1的激活简单地由控制信号C1从“低”逻辑电平转变为“高”逻辑电平来确定;
-相反地,输出电路NET1的去激活由控制信号C1转变为“低”逻辑电平并且输入电流IIN通过0来确定。
因此,显然看出,输出电路NET1的动作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如何按照与DIAC电子器件的方式基本上类似的方式来工作。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特别是适合用于肌肉或神经肌肉电刺激器中的,开关电路1包含作为电流开关来操作的且与开关T1、T2并行地电连接于输入端口IN与输出端口OI之间的第五及第六互补型开关T5、T6
开关电路1包含用于提供逻辑类型的第二控制信号C2的第二控制端子K2
优选地,第二控制信号C2接收自控制级COM。
开关电路1包含与缓冲级BUF,开关T5、T6以及控制端子K2电连接的第二电压电平转换器A3
电压电平转换器A2适合于分别在开关T5、T6的第三及第四栅极端子G3、G4处提供第三及第四栅极电压VP3、VP4,以便通过控制信号C2来控制开关T5、T6
根据控制信号C2,开关T5、T6能够允许或禁止输入电流IIN从输入端口IN流到输出端口OI,由此提供或阻挡输入电流IIN从输入端口IIN到输出端口OI的电流通路。
在输入端口IN与每个输出端口O1之间的连通性由控制信号C2确定,并且因而由开关T5、T6提供的输出电流等于(IIN*C2),其中C2是具有等于0或1的逻辑值的逻辑信号。
用于提供栅极电压VP3、VP4的电压电平转换器A3的采用是相当有利的,因为它允许适当地设置在开关T5、T6的栅-源结两端的电压,以便使得有可能通过控制信号C2来控制(特别地,开启)它们。
如图3和6所示,开关T5、T6,电压电平转换器A3以及控制端子K2形成了输出电路NET2,该输出电路NET2包含于开关电路1的输出级MI内并且连接于输入端口IN与输出端口OI之间,如同输出电路NET1那样。
参照图6,输出电路NET2具有与以上所述的电路NET1的电路结构类似的电路结构。
输出电路NET2包含与输出端口OI电连接的第二输出Y2
第二输出Y2包含与输出端口OI的端子OI +、OI -电连接的一对端子(正端子和负端子)Y2 +、Y2 -
优选地,输出电路NET2按照使得由输出端口OI供应给相应的电负载LI的输出电流ILI具有极性关于输入电流IIN的极性相反的波形的方式与输出端口OI电连接。
在这种情形中,输出Y2的端子Y2 +、Y2 -与具有相反极性的输出端口OI的端子OI +、OI -电连接,即,正端子Y2 +与负端子OI -电连接,而负端子Y2 -与输出端口OI的正端子OI +电连接。
当然,输出电路NET2可以按照使得输出电流ILI具有极性关于输入电流IIN为正的波形的方式而与电连接输出端口OI
开关T5电连接于输入端口IIN的正端子IN+与输出Y2的正端子Y2 +之间,而开关T6电连接于输入端口IIN的负端子IN-与输出Y2的负端子Y2 -之间。
开关T5和T6是互补的,并且优选地分别为P型和N型端口增强模式的场效应晶体管(FET或MOSFET)。
有利地,开关T5和T6按照使得具有分别与端子Y2 +和Y2 -电连接的漏极端子以及分别与端子IN+和IN-电连接的源极端子的方式来布置。
以此方式,当晶体管T5和T6处于导通状态(开关T5和T6处于接通状态)时,输入电流IIN能够从输入端口IN的端子流到输出Y2的端子。
相反地,当晶体管T5和T6处于截止状态(开关T5和T6处于断开状态)时,防止了输入电流IIN流到输出Y2
优选地,适用于控制晶体管T5和T6的电压电平转换器A3电连接于缓冲输出BF的端子(正端子和负端子)BF+和BF-之间,并且与开关T5和T6的栅极端子G3、G4电连接。
电压电平转换器A3有利地包含由电阻器R11、第七晶体管T7、电阻器R12、第八晶体管T8及电阻器R13组成的电路系列所形成的第二极化电路。
晶体管T7和T8优选地分别为NPN和PNP类型的双极结型晶体管(BJT),并且适合于允许/防止第二极化电流IP2沿着所述第二极化电路流过。
优选地,晶体管T7具有其与电阻器R11电连接的、进而与缓冲输出BF的正端子BF+串行连接的集电极端子,并且在其基极端子处与端子K2连接。
晶体管T8具有与地连接的基极端子以及与电阻器R13电连接的、进而与缓冲输出BF的负端子BF-串行连接的集电极端子。
晶体管T7和T8具有它们与电阻器R12的端子连接的发射极端子。
作为选择,晶体管T7、T8可以具有它们分别与地和端子K2连接的基极端子。
优选地,电压电平转换器A3包含第二电路网络,用于保护晶体管T5和T6的栅极端子使其避免过电压。
该保护性网络有利地包含分别连接于晶体管T5和T6的栅极端子G3、G4与输入端口IN的端子IN+和IN-之间的第三及第四过压保护元件D10和D11(优选为齐纳二极管)。
优选地,电压电平转换器A3还包含某些稳定化电路元件,例如,与电阻器R12并行连接的电阻器R15和电容器Z10,以及分别与晶体管T7和T8的基极端子串行连接的保护电阻器R14和R16
输出电路NET2的操作与输出电路NET1的电路结构类似。
让我们假定,输出电路NET2在开始时处于去激活状态,并且端子K2接收“低”电平的逻辑控制信号C2。晶体管T7和T8处于截止状态并且没有极化电流IP2流过。
在这种情况下,在存在或缺少输入电流IIN的脉冲时,开关T5和T6的栅极端子总是处于栅极电压VP3、VP4,用于例如使它们保持于截止状态。
因此,在控制信号C2处于低逻辑电平的情况下,开关T5和T6保持于断开状态,并且输入电流IIN在任何情况下也无法流到输出Y2
因此,输出电路NET2维持于去激活或待机状态。
当端子K2接收到“高”电平的逻辑控制信号C2时,晶体管T7和T8切换到导通状态,并且极化电流IP2能够流过。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由电流IP2的流过所确定的在电阻器R11和R13两端的电压降,晶体管T5和T6的栅极端子G3、G4在栅极电压VP3、VP4下极化,用于例如使晶体管T5和T6取得导通状态。
然后,开关T5和T6取得接通状态,并且输入电流IIN可自由流向输出Y2
在此刻,在端子BF+和BF-处的电压基本上取决于负载LI两端的电压,但是在电阻器R11和R13两端的电压降由于电流IP2的循环而确保栅极端子G3、G4总是处于栅极电压VP3、VP4,用于例如使晶体管T5和T6保持导通状态。
因此,在控制信号C2处于高逻辑电平的情况下,无论电压VIN和输入电流IIN为何值(在电路的指定范围内),开关T5和T6总是处于接通状态,并且输入电流IIN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流向输出Y2
根据上文,很明显,电压电平转换器A3提供控制信号C3的电压电平位移,用于安全地控制开关T5、T6,不管输入电压VIN如何变化,因为这些变化恒定地由缓冲电压VBUF所跟随。
假定输出Y2的端子优选地在相反的极性下与输出端口OI的端子连接,则被供应给电负载LI的输出电流IIL将会具有极性关于输入电流IIN相反的波形。
换言之,条件ILI=-IIN被获得。
以此方式,当输出电路NET2由控制信号C2启用以将脉冲型输入电流IIN向输出端口OI传输时,输出电流IIL具有振幅与输入电流IIN的脉冲相同的而极性关于它相反的脉冲。
当端子K2再次接收到“低”逻辑电平的控制信号C2时,晶体管T7和T8再次取得截止状态,并且在理想情况下不会有极化电流IP2流过。
在这种情况下,电压电平转换器A3分别给晶体管T5和T6的栅极端子供应栅极电压VP3、VP4,用于例如使晶体管T5和T6取得截止状态。
与此无关,由于杂散电容存在于晶体管T5、T6的栅极端子与输入端口的端子IN-之间,因而晶体管T5、T6没有立即切换,而是只有在输入电流IIN达到0时(即,在输入电流脉冲结束时)才取得截止状态。
根据上文,能够观察出:
-输出电路NET2的激活简单地通过控制信号C2从“低”逻辑电平到“高”逻辑电平的转换来确定;
-输出电路NET2的去激活通过控制信号C2转变为“低”逻辑电平以及输入电流IIN通过0来确定。
因此,输出电路NET2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同样按照与DIAC电子器件的方式基本上类似的方式来工作。
参照图2,本身没有多路复用功能的高压开关电路1特别适合实现于复用器100中。
复用器100包含共同的输入端口IN和多个输出端口OI,每个输出端口OI都能够通过逻辑控制信号来选择。
复用器100在输入端口IN处接收输入电流IIN,并且复用器100将该输入电流IIN引向所选择的输出端口OI
复用器100从而为在输入端口IN处接收到的电流信号实现了1→N(N>1)类型的多路复用功能。
在复用器100中采用高压开关电路1是特别有利于在电刺激器中使用的。
在这种情形中,所提及的输出端口每个都能够与一对刺激电极电连接,并且由每个输出端口供应的输出电流是在刺激期间由电极有效注入的电流,而与每个输出端口连接的电负载典型地包含由刺激电极以及由患者身体中的受刺激电流影响的部分提供的阻抗。
复用器100包含共同的缓冲级BUF(如上所述),该缓冲级BUF感测出在输入端口IN的端子之间的电压VIN,并且在缓冲输出BF提供基本上跟随着输入电压VIN的缓冲电压VBUF
复用器100包含多个输出级MI,该多个输出级MI每个都与输入端口IN、共同的缓冲级BUF以及对应的输出端口OI电连接。
输出级MI每个都包含输出电路NET1,并且优选地还包含输出电路NET2,如同以上所述的。
优选地,每个输出级MI的控制端子K1(以及可能还有K2)与可以在物理上包含于复用器1内的共同的控制级COM电连接。
很明显,共同的缓冲级BUF以及每个输出级MI形成了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电路1,该开关电路1电连接于输入端口IN与相应的输出端口OI之间(图2)。
现在将简要地描述复用器100的操作。
通常,输出级MI保持于去激活状态。
因此,由控制级COM发送的控制信号通常保持于“低”逻辑电平。
为了将输入电流IIN导向任何期望的输出端口OI,控制级COM必须激活在操作上与所选择的输出端口OI关联的输出级MI的输出电路NET1(或者可任选地,输出电路NET2)。
发送给输出级MI的输出电路NET1(或者可能为NET2)的控制信号C1(或者可能为C2)因此取得“高”逻辑电平,从而允许输入电流IIN流向输出端口OI
如果输出电路NET1(或NET2)的输出Y1(或者可能为Y2)以正向极性与输出端口OI连接,则输出电流IIL具有与输入电流IIN相同的波形。
如果输出电路NET1(或NET2)的输出Y1(或者可能为Y2)以相反极性与输出端口OI连接,则输出电流IIL具有含有极性关于输入电流IIN相反的脉冲的波形。
可以注意到如何通过合适地管理输出电路NET1(或NET2),输入电流IIN的一个或多个脉冲能够通过简单地使控制信号C1(或C2)保持于“低”逻辑状态来“抵消”。这样“抵消”的输入电流IIN的脉冲不会以正向或相反极性出现于输出电流IIL内。
在这种情形中,输出电流IIL相对于输入电流IIN具有脉冲的不同时间分布,。
通过控制信号C1、C2调整的输出级MI的操作能够总结于下面的范例表中:
根据上表,明显看出来自每个输出级MI的输出电流等于(IIN*C1)或(IIN*C2),其中C1、C2是采取逻辑值0或1的逻辑信号。
因此,复用器1不仅能够使输入电流IIN的脉冲的极性反转(例如,在开关电路NET1和NET2都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交替地激活开关电路NET1和NET2),而且能够修改该输入电流IIN的波形。
在具有以上所描述的功能的每个输出级MI中使用开关电路NET1和(可任选地)NET2对于在肌肉或神经肌肉电刺激器内使用复用器的情形是特别有用的。
但是,对于复用器1的不同生物医学应用或者其他使用范围,输出级MI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且仅包含输出电路NET1
在实践中已经看出,根据本发明的高压开关电路1如何允许实现所设定的目的。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器件,在输入/输出的耗散功率和高阻抗的降低方面,开关电路1具有改进的功能性。
开关电路1确保输入和输出的有效高阻抗。它按照使得存在于输入端口IN的、任何输出端口OI的和缓冲输出BF的端子之间的电压实际上关于地浮置的方式来布置。
开关电路1的任何优点是缺少有源元件(晶体管)的工作点偏置电流。这基本上会使功耗降低到由晶体管内的泄漏电流所导致的功耗。
在活动状态中的额外功耗由经由极化电流IP1、IP2进行的寄生电容的充电/放电导致。这能够通过缩短其中控制信号C1、C2处于负责开关T1、T2、T5、T6的接通状态的逻辑电平的时间周期来最小化。这基本上为取决于寄生电容(主要在所述开关内)的设计因素。
开关电路1特别适合在存在着对输入端口IN的或输出端口的端子的高电压的情况下操作。
为了这个目的,按照最适合的方式来选择每个输出级的晶体管的类型是足够的。
开关电路1的特征在于具有相当大的使用灵活性。
它特别适合用于生物医学应用中,例如,用于肌肉或神经肌肉电刺激器中。
在本申请中,根据以上描述,输出级MI的输出电路NET1和NET2的使用允许在每个输出端口OI处对输出电流ILI的极性和时间分布进行简单且有效的调整。
但是,开关电路1能够容易地集成于其他生物医学应用中,例如,在超声器件或微机电器件或系统(MEMS)中。
开关电路1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可在工业水平下容易且廉价地生产,制造技术使用分立或集成的构件。

Claims (13)

1.一种高压开关电路(1),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端口(IN),所述输入端口具有正端子(IN+)和负端子(IN-),高压存在于所述正端子和负端子之间,所述正端子和负端子电连接至电流发生器电路(500),使得所述输入端口接收预定的输入电流(IIN);
输出端口(OI),所述输出端口具有正端子(OI+)和负端子(OI-);
第一输出(Y1),所述第一输出具有正端子(Y1 +)和负端子(Y1 -),所述正端子(Y1 +)和负端子(Y1 -)电连接至所述输出端口的端子;
作为电流开关来操作的第一开关(T1)和第二开关(T2),所述第一开关(T1)和第二开关(T2)是类型互补的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一开关具有与所述输入端口(IN)的正端子(IN+)电连接的源极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一输出(Y1)的正端子(Y1 +)电连接的漏极端子,所述第二开关具有与所述输入端口(IN)的负端子(IN-)电连接的源极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一输出(Y1)的负端子(Y1 -)电连接的漏极端子;
与所述输入端口的正端子(IN+)和负端子(IN-)电连接的缓冲级(BUF),所述缓冲级(BUF)具有缓冲输出(BF),所述缓冲输出(BF)具有正端子(BF+)和负端子(BF-),所述缓冲级包括:
第一感测电路(B1)和第二感测电路(B2),所述第一感测电路和第二感测电路分别被配置为感测所述输入端口的正端子(IN+)和负端子(IN-)的电压;
第一电压跟随器电路(F1)和第二电压跟随器电路(F2),所述第一电压跟随器电路和第二电压跟随器电路分别被配置为提供在所述缓冲输出(BF)的正端子(BF+)和负端子(BF-)处的电压,在所述缓冲输出(BF)的正端子(BF+)和负端子(BF-)处的所述电压分别跟随所述第一感测电路和第二感测电路在所述输入端口的正端子(IN+)和负端子(IN-)处感测的电压;
用于提供第一控制信号(C1)的第一控制端子(K1);
与所述缓冲输出(BF)的端子(BF+,BF-)、第一及第二开关(T1,T2)的第一及第二栅极端子(G1,G2)、以及所述第一控制端子(K1)电连接的第一电压电平转换器(A1),所述第一电压电平转换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端子处提供第一及第二栅极电压(VP1,VP2)以通过所述第一控制信号(C1)来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二开关(T1,T2),受所述第一控制信号(C1)控制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开关取决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允许或禁止输入电流(IIN)从所述输入端口流到所述输出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电平转换器(A1)包括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以提供所述第一及第二栅极电压(VP1,VP2),所述第三晶体管(T3)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控制端子(K1)并且所述第四晶体管(T4)电连接至地,或者所述第三晶体管(T3)电连接至地并且所述第四晶体管(T4)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控制端子(K1),以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C1)的状态通过所述第一控制端子(K1)进行控制。
3.根据前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电平转换器(A1)包括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T1)的第一栅极端子(G1)和所述输入端口(IN)的正端子(IN+)的第一过压保护元件(D1),以及电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T2)的第二栅极端子(G2)和所述输入端口(IN)的负端子(IN-)的第二过压保护元件(D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级(BUF)包括:
与所述输入端口(IN)的正端子(IN+)、第一感测节点(S1)及第一电源(VCC)电连接的所述第一感测电路(B1),所述第一感测电路被配置为感测所述输入端口(IN)的正端子(IN+)的电压并且确定关于该电压的电压偏移;
与所述第一感测节点(S1)、所述缓冲输出(BF)的正端子(BF+)及第二电源(VPP)电连接的所述第一电压跟随器电路(F1),所述第一电压跟随器电路被配置为提供在所述缓冲输出(BF)的正端子(BF+)处的电压,该电压跟随所述输入端口(IN)的正端子(IN+)的电压;
与所述输入端口(IN)的负端子(IN-)、第二感测节点(S2)及第三电源(VDD)电连接的所述第二感测电路(B2),所述第二感测电路被配置为感测所述输入端口(IN)的负端子(IN-)的电压并且确定关于该电压的电压偏移;
与所述第二感测节点(S2)、所述缓冲输出(BF)的负端子(BF-)及第四电源(VNN)电连接的所述第二电压跟随器电路(F2),所述第二电压跟随器提供在所述缓冲输出(BF)的负端子(BF-)处的电压,该电压跟随所述输入端口(IN)的负端子(IN-)的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高压开关电路在操作上与用于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C1)的控制级(COM)关联或者包括所述控制级(CO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该高压开关电路包括:
第二输出(Y2),所述第二输出具有正端子(Y2 +)和负端子(Y2 -),所述正端子(Y2 +)和负端子(Y2 -)电连接至所述输出端口的端子;
作为电流开关来操作的第五开关(T5)和第六开关(T6),所述第五开关(T5)和第六开关(T6)是类型互补的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五开关具有与所述输入端口(IN)的正端子(IN+)电连接的源极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二输出(Y2)的正端子(Y2 +)电连接的漏极端子,所述第六开关具有与所述输入端口(IN)的负端子(IN-)电连接的源极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二输出(Y2)的负端子(Y2 -)电连接的漏极端子;
用于提供第二控制信号(C2)的第二控制端子(K2);
与所述缓冲输出(BF)的端子(BF+,BF-)、第五及第六开关(T5,T6)的第三及第四栅极端子(G3,G4)、以及所述第二控制端子(K2)电连接的第二电压电平转换器(A3),所述第二电压电平转换器被配置为提供在所述第三及第四栅极端子处的第三及第四栅极电压(VP3,VP4)以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信号(C2)来控制所述第五及第六开关(T5,T6),受所述第二控制信号(C2)控制的所述第五及第六开关取决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允许或禁止输入电流(IIN)从所述输入端口流到所述输出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Y1)与具有正向极性的所述输出端口(OI)电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输出(Y2)与具有反向极性的所述输出端口(OI)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输出(Y1)与具有反向极性的所述输出端口(OI)电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输出(Y2)与具有正向极性的所述输出端口(OI)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压电平转换器(A3)包括第七晶体管(T7)和第八晶体管(T8)以提供所述第三及第四栅极电压(VP3,VP4),所述第七晶体管(T7)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控制端子(K2)并且所述第八晶体管(T8)电连接至地,或者所述第七晶体管(T7)电连接至地并且所述第八晶体管(T8)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控制端子(K2),以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C2)的状态通过所述第二控制端子(K2)进行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压电平转换器(A3)包括电连接至所述第五开关(T5)的第三栅极端子(G3)和所述输入端口(IN)的正端子(IN+)的第三过压保护元件(D10),以及电连接至所述第六开关(T6)的第四栅极端子(G4)和所述输入端口(IN)的负端子(IN-)的第四过压保护元件(D11)。
10.一种高压电流复用器(100),其特征在于该高压电流复用器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1)。
11.一种肌肉或神经肌肉电刺激器,其特征在于该肌肉或神经肌肉电刺激器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1)。
12.一种超声器件,其特征在于该超声器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1)。
13.一种微机电器件,其特征在于该微机电器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压开关电路(1)。
CN201380010288.4A 2012-02-22 2013-02-11 高压电流开关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606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2012A000026 2012-02-22
IT000026A ITTV20120026A1 (it) 2012-02-22 2012-02-22 Un dispositivo multiplexer ad alto voltaggio per la commutazione di impulsi di corrente
PCT/EP2013/052672 WO2013124178A2 (en) 2012-02-22 2013-02-11 High voltage current switch circui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0622A CN104160622A (zh) 2014-11-19
CN104160622B true CN104160622B (zh) 2017-03-01

Family

ID=46001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028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60622B (zh) 2012-02-22 2013-02-11 高压电流开关电路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900003B2 (zh)
EP (1) EP2817883B1 (zh)
CN (1) CN104160622B (zh)
AU (1) AU2013224322B2 (zh)
CA (1) CA2863451A1 (zh)
ES (1) ES2590854T3 (zh)
IT (1) ITTV20120026A1 (zh)
WO (1) WO2013124178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7144B (zh) * 2014-07-29 2016-04-13 成都千里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电极片档位输出控制电路
JP6415265B2 (ja) * 2014-11-19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保護回路
FR3059490B1 (fr) * 2016-11-25 2018-11-16 Exagan Dispositif de commutation d'un circuit de puissance presentant un circuit passif de protection
CN117740182B (zh) * 2024-02-19 2024-05-03 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热敏电阻检测电路及终端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3468A (en) * 1989-12-22 1991-07-23 Kabusiki Kaisya Advance Bio stimulating device
US5052391A (en) * 1990-10-22 1991-10-01 R.F.P., Inc. High frequency high intensity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or and method of treatment
US5951660A (en) * 1996-12-12 1999-09-14 Alcatel Alsthom Compagnie Generale D'electricite Current control interface arrangement
US6995599B2 (en) * 2003-08-26 2006-02-0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ross-conduction blocked power selection comparison/control circuitry with NTC (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trip voltage
CN101918077A (zh) * 2007-11-19 2010-12-15 麦哲利夫有限公司 产生复杂生物电刺激信号同时节省功率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6171A (en) * 1994-09-06 1998-07-07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Functional neuromuscular stimulation system
US6212429B1 (en) * 1998-10-13 2001-04-03 Physio-Control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a monophasic defibrillator to a biphasic defibrillator
ITMI20070595A1 (it) 2007-03-23 2008-09-24 Fondazione Don Carlo Gnocchi Onlus Circuito per elettrostimolatore neuromuscolare con separazione galvanica virtuale.
US8473069B2 (en) * 2008-02-28 2013-06-25 Proteus Digital Health, Inc. Integrated circuit implementation and fault control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US8560081B2 (en) * 2009-09-29 2013-10-15 Yeditepe Universitesi Power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implanted stimulato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3468A (en) * 1989-12-22 1991-07-23 Kabusiki Kaisya Advance Bio stimulating device
US5052391A (en) * 1990-10-22 1991-10-01 R.F.P., Inc. High frequency high intensity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or and method of treatment
US5951660A (en) * 1996-12-12 1999-09-14 Alcatel Alsthom Compagnie Generale D'electricite Current control interface arrangement
US6995599B2 (en) * 2003-08-26 2006-02-0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ross-conduction blocked power selection comparison/control circuitry with NTC (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trip voltage
CN101918077A (zh) * 2007-11-19 2010-12-15 麦哲利夫有限公司 产生复杂生物电刺激信号同时节省功率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863451A1 (en) 2013-08-29
EP2817883A2 (en) 2014-12-31
WO2013124178A3 (en) 2013-11-21
US9900003B2 (en) 2018-02-20
CN104160622A (zh) 2014-11-19
EP2817883B1 (en) 2016-06-15
WO2013124178A2 (en) 2013-08-29
US20150057539A1 (en) 2015-02-26
AU2013224322A1 (en) 2014-08-21
ES2590854T3 (es) 2016-11-23
AU2013224322B2 (en) 2017-04-13
ITTV20120026A1 (it) 2013-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0954B (zh) 功率晶体管栅极驱动器
CN104160622B (zh) 高压电流开关电路
CN101401307B (zh) 驱动器电路和使用该驱动器电路的半导体装置
CN104051453B (zh) 有源esd保护电路
CN209419212U (zh) 静电放电保护电路
KR101438283B1 (ko) 반도체 스위치 및 전력 변환 장치
CN206135703U (zh) 驱动电路、集成半导体电路和用于驱动电路的器件
EP2045920A1 (en) Switching circuit having low threshold voltage
CN108270345A (zh) 电力电路以及驱动电路
US20100321089A1 (en) Complementary high voltage switched current source integrated circuit
KR20130053386A (ko) 제어 회로 및 양방향 스위치 시스템을 제어하는 방법, 양방향 스위치, 스위칭 매트릭스 및 의료용 자극기
US8629709B2 (en) High frequency switch circuit device
US10730073B2 (en) Electronic circuit, corresponding ultrasound apparatus and method
DE602006010533D1 (de) Implantierbares medizinprodukt mit selbst-bootstrap-therapie-pulsabgabe-schaltern
CN111771322A (zh) 开关电路
CN107979360A (zh) 可配置电路及其操作方法和集成电路
CN104578026A (zh) 半导体装置
WO2013011289A2 (en) Switching circuits
CN109314509A (zh) 驱动装置
CN114679055B (zh) 开关电源电路及终端设备
CN207070035U (zh) 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的漏极调制电路
RU2420858C2 (ru) Коммутационная схема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потребителем электроэнергии
CN105703761B (zh) 输入/输出驱动电路
CN104836558B (zh) 隔离的高速开关
CN107210741B (zh) 数字输出电路、印刷配线基板以及工业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Termination date: 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