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59844A - 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59844A
CN104159844A CN201280071081.3A CN201280071081A CN104159844A CN 104159844 A CN104159844 A CN 104159844A CN 201280071081 A CN201280071081 A CN 201280071081A CN 104159844 A CN104159844 A CN 1041598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illuminator
elevator
gangway
doorw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10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59844B (zh
Inventor
川上重信
福田正博
中村裕之
泽木泰司
岩本秀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59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98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598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98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0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levators
    • B66B3/002Indicators
    • B66B3/004Mechanical devices that can be illumin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在电梯的出入口装置中,电梯门对出入口进行开闭。在出入口的左右及上部设有出入口框。在出入口框安装有发光器。发光器通过发光唤起位于层站及轿厢内的利用者对电梯门的动作的注意。并且,发光器从出入口框的表面突出地安装于出入口框。发光器控制部与电梯门的动作同步地控制发光器。

Description

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出入口装置,该出入口装置具有在出入口的左右及上部设置的出入口框、和打开/关闭出入口的电梯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层站门装置中,在开始开门动作以前,在三方框的里侧设置的光源闪烁。来自光源的光穿过门面板与三方框之间的间隙而照射到门面板的表面,并且被向层站侧反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现有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中,在出入口框的上框设有发光器和受光器,在出入口框的纵框设有反射器。在开门动作时,从发光器朝向反射器射出检测光。检测光被反射器反射而入射到受光器。当在检测光的路径的中途存在异物时,检测光被异物遮挡,该遮挡被受光器检测到。当在纵框附近检测出异物时,开门动作被中断并发出警报。由此,将异物被夹在纵框和门面板之间的情况防患于未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036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211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现有的层站门装置中,来自光源的光作为间接光到达层站,因而利用者不易发现。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现有的轿厢门装置中,需要将发光器、受光器及反射器等许多设备埋设在出入口框中,因而需要更换上框和/或纵框、或者需要对上框和/或纵框的高度的加工,改装费用变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出入口装置,能够在电梯门进行动作时更可靠地提醒位于层站及轿厢内的利用者的注意,而且能够易于在出入口框安装用于进行唤起注意的发光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具有:出入口框,其具有设于出入口的左右的纵框和设于出入口的上部的上框;电梯门,其对出入口进行开闭;发光器,其从出入口框的表面突出地安装于出入口框,通过发光唤起位于层站及轿厢内的利用者对电梯门的动作的注意;以及发光器控制部,其与电梯门的动作同步地控制发光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发光器从出入口框的表面突出地安装于出入口框,因而能够在电梯门进行动作时更可靠地唤起位于层站及轿厢内的利用者的注意,而且能够易于在出入口框安装用于进行唤起注意的发光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结构图。
图2是从轿厢室内观察到的图1的轿厢门及其周边的主视图。
图3是将图2的发光器及发光器控制部放大示出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发光器及发光器控制部安装于出入口上板的安装方法的分解图。
图5是沿着图2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2的发光器控制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1的上部设有机房2。在机房2设置有曳引机(驱动装置)3、偏导轮4和电梯控制装置(控制盘)5。曳引机3具有驱动绳轮6、使驱动绳轮6旋转的曳引机电机(未图示)、和对驱动绳轮6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曳引机制动器(未图示)。
悬挂体7被卷绕在驱动绳轮6及偏导轮4上。悬挂体7采用多条绳索或者多条带。悬挂体7的第一端部与轿厢8连接。悬挂体7的第二端部与对重9连接。
轿厢8及对重9通过悬挂体7被吊挂在井道1内,并借助曳引机3在井道1内升降。电梯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曳引机3来控制轿厢8的运行。
在井道1内设置有引导轿厢8的升降的一对轿厢导轨(未图示)、和引导对重9的升降的一对对重导轨(未图示)。轿厢导轨以在图1的纸面的进深方向夹持轿厢8的方式配置在轿厢8的前后两侧。
轿厢8具有连接有悬挂体7的轿厢框10、和由轿厢框10支撑的轿厢室11。在轿厢室11的前表面设有作为电梯门的一对轿厢门12。在轿厢8上设有作为开闭控制部的门控制器13,门控制器13控制轿厢门12的开闭动作。门控制器13例如能够由与电梯控制装置5独立的计算机构成。
在多个楼层的层站分别设有一对层站门14。通过在轿厢8平层时与轿厢门12进行卡合,层站门14与轿厢门12联动地进行开闭动作。
图2是从轿厢室11内观察到的图1的轿厢门12及其周边的主视图。在轿厢室11的前表面设有轿厢出入口11a。轿厢出入口11a被轿厢门12进行开闭。在该示例中,轿厢门12在开闭动作时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双扇中分式)。
在轿厢出入口11a的左右及上部设有轿厢出入口框15。轿厢出入口框15具有:作为纵框的一对出入口柱16,其设于轿厢出入口11a的左右;作为上框的出入口上板17,其设于轿厢出入口11a的上部。
出入口柱16铅直地配置且配置为相互平行。出入口上板17水平地配置在出入口柱16的上端部之间。
在一个出入口柱16的旁边的墙壁设置有轿厢操作面板18。在轿厢操作面板18设有多个目的地楼层按钮19、开门按钮20及关门按钮21。并且,在轿厢操作面板18的上部设有显示装置22和广播装置(扬声器)23。
在轿厢出入口11a的上部的宽度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设有发光器24,发光器24通过发光唤起利用者对轿厢门12的动作的注意。发光器24安装在出入口上板17的下表面的中央。并且,发光器24从出入口上板17的表面向下方即向轿厢出入口11a内突出。
在出入口上板17的里侧设置有发光器控制部25。发光器控制部25通过第一布线26与门控制器13连接,与轿厢门12的动作同步地控制发光器24。具体地讲,发光器控制部25根据来自门控制器13的信息,在轿厢门12的开门动作即将开始之前以及/或者关门动作中使发光器24发光(例如闪烁、单纯的点亮)。另外,关于该发光,闪烁比单纯的点亮更适合于唤起注意。
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具有轿厢出入口框15、轿厢门12、门控制器13、发光器24及发光器控制部25。发光器控制部25例如能够由与门控制器13独立的计算机构成。
图3是将图2的发光器24及发光器控制部25放大示出的主视图。发光器24具有发光体27、和覆盖发光体27的照明罩28。发光体27具有基板和设于基板的光源。光源例如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另外,关于作为光源的LED,也可以是通过将作为光的三原色的RGB(红色/绿色/蓝色)的LED元件排列使得不仅能够发出单色光而且能够发出全色光的元件。
在照明罩28设有使来自发光体27的光透射的光透射部28a。光透射部28a例如利用丙烯板等构成。并且,丙烯板可以为透明或者被着色成半透明,通过与前述发光体27的组合而实现被着色的光(可见光)的照射。在该示例中,在发光器24的下表面、面对轿厢门12的侧面以及与轿厢门12相反一侧的侧面,设有光透射部28a。由此,来自发光体27的光作为可见光朝向位于发光器24的下方、轿厢室11内侧以及层站侧的利用者照射。另外,也能够使用未图示的反射板或透镜来有效地利用来自光源的光量,有效地进行唤起注意。另外,关于来自发光体27的光量,是以使站在出入口附近的利用者从视觉上注意到门的开闭为目的的,因而到达儿童的眼睛(儿童的眼睛的高度)的程度的照射即足以。
图4是示出图3的发光器24及发光器控制部25安装在出入口上板17上的安装方法的分解图。第二布线29连接在发光器控制部25和发光体27之间。在出入口上板17设有供第二布线29通过的开口17a。
发光体27利用多个发光体安装螺钉30从下侧(轿厢出入口11a侧)被固定于出入口上板17。照明罩28利用多个罩安装螺钉31从下侧被固定于出入口上板17。
在出入口上板17设有用于旋合安装发光体安装螺钉30的多个发光体安装螺纹孔17b、和用于旋合安装罩安装螺钉31的多个罩安装螺纹孔17c。
图5是沿着图2中的V-V线的剖视图。考虑到发光器24的目视确认性,使发光器24从出入口上板17的下表面的突出尺寸H1大于4mm。并且,设突出尺寸H1为20mm以下,以便在利用者通过轿厢出入口11a时发光器24不会产生妨碍。
另外,设突出尺寸H1为轿厢出入口11a的高度尺寸的1%以下。另外,设从轿厢出入口11a的地面到发光器24的下表面的高度尺寸H2大于1850mm。这是为了在开门行驶保护装置的动作过程中确保停止距离和停止后的间隙(1m)的尺寸,而且是使对安全装置的性能的影响达到最小限度的尺寸。
另外,开门行驶保护装置是当轿厢8在某个楼层以开门的状态停止时,在轿厢8的位置意外地明显移动时制止轿厢8的装置,例如在轿厢8上升的情况下,需要在轿厢8的地面与层站的天花板面之间确保足够的间隙。
图6是示出图2的发光器控制部25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在此说明在轿厢门12的开门动作即将开始之前和关门动作中这两种状况下使发光器24发光的示例。关于在任意一种状况下使其进行发光的方法,均追加使用有效/无效标志的判定步骤即可。并且,在使用RGB的LED元件的情况下,利用发光器控制部25控制基于RGB的各元件的组合的发光颜色(全色)的变化模式。
发光器控制部25以规定的周期反复执行图6的处理。在图6的处理中,发光器控制部25首先确认门控制器13是否产生了开门指令或者关门指令(步骤S1、S2)。如果既没有产生开门指令也没有产生关门指令,则此次的处理结束。
另外,在产生了开门指令的情况下,利用广播装置23等在轿厢室11内广播通知开门动作的语音广播(例如,“门打开。请远离门。”等)(步骤S3)。并且,从开始开门的规定的时间以前,在此是从2秒前,使发光体27闪烁(步骤S4)。
轿厢门12的实际的开门动作是在从产生了开门指令起经过了使播放语音广播和/或使发光体27闪烁的时间后开始的。因此,在驱动轿厢门12开门/关门的门电机(未图示)的响应性能较高的情况下,门控制器13也可以在从产生了开门指令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以上的时间后对门电机输出指令信号。
发光器控制部25在使发光体27开始闪烁后,根据来自门控制器13的信息确认实际上轿厢门12的开门动作是否已开始(步骤S5),在开门动作开始后,使发光体27的闪烁结束(步骤S6),并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产生了关门指令的情况下,使在轿厢室11内播放通知关门动作的语音广播(例如,“门关闭。请远离门。”等)(步骤S7),使发光体27闪烁(步骤S8)。
发光器控制部25在使发光体27开始闪烁后,根据来自门控制器13的信息确认轿厢门12的关门动作是否已结束(步骤S9),在关门动作结束时,使发光体27的闪烁结束(步骤S6),并结束处理。
在这样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中,从出入口上板17的表面突出的发光器24被控制成与轿厢门12的动作同步,因而与采用间接光的情况或埋设在出入口上板17中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利用者的目视确认性能(使醒目),在轿厢门12动作时能够更可靠地唤起利用者的注意。
由此,能够更加有效防止利用者或物品在开门时被拉进到出入口柱16和轿厢门12之间或者在关门时被夹在轿厢门12之间。
另外,通过使发光器24从出入口上板17的表面突出,与埋设在出入口上板17中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唤起位于正下方的利用者的注意,而且也能够直接唤起位于正下方以外(例如轿厢室11内的中央附近等)的位置的利用者的注意。因此,即使是诸如利用者未注意到基于朝向正下方的发光的照射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唤起注意。
另外,通过使发光器24从出入口上板17的表面突出,能够易于在出入口上板17安装发光器24。即,仅仅对出入口上板17追加开口17a、荧光体安装螺纹孔17b和罩安装螺纹孔17c等,即可容易地安装发光器24。因此,也容易在已有的出入口上板17上进行安装。并且,在外观面的加工较少,而且能够利用发光器24隐藏所加工的部位,不会有损外观性。因此,具有不仅对新设的电梯易于安装,而且也能够容易地在已有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后期安装的优点,因而这样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在用于提高已有电梯的利用者的安全性(对门动作的安全性)的电梯改装施工中也是有效的。
另外,根据来自门控制器13的信息使发光器24在轿厢门12的开门动作即将开始之前及/或关门动作中闪烁,因而能够有效防止在开门时被拉进到出入口柱16和轿厢门12之间或者在关门时被夹在轿厢门12之间。
另外,发光器24被安装于出入口上板17,因而不会在利用者通过轿厢出入口11a时造成妨碍,而且目视确认性良好。
另外,通过采用能够发出根据RGB各颜色的组合而指定的任意颜色的光的LED、或者被着色的滤色器即光透射部28a,能够实现基于被着色的可见光的照射,因而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更有效的唤起注意。
另外,在开门时手会被拉进到出入口柱16和轿厢门12之间的利用者往往是站在轿厢出入口11a的中央。针对于此,在实施方式1中,发光器24配置在轿厢出入口11a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因而能够有效地唤起站在轿厢出入口11a的中央的利用者注意开门动作。
另外,在出入口上板17设有开口17a和螺纹孔17b、17c,通过从轿厢出入口11a侧将螺钉30、31旋合安装在螺纹孔17b、17c中,发光器24被固定于出入口上板17,第二布线29通过开口17a,因而能够容易地将发光器24和发光器控制部25安装在出入口上板17上。
并且,发光器控制部25在执行发光器24的闪烁的同时还执行语音广播,因而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听觉上也发挥作用,能够期待更好的唤起注意效果。
实施方式2
下面,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示出了与沿着图2的V-V线的截面相当的截面。在该示例中,发光器24不安装在出入口上板17的下表面,而安装在出入口上板17的与轿厢室11的里壁面对的前表面(和与轿厢门12的上端部面对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向轿厢室11内突出地安装。其它结构、发光器24的安装方法以及控制方法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在将发光器24安装在出入口上板17的前表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轿厢门12动作时更可靠地唤起利用者的注意,而且能够通过较少的加工即可容易地将发光器24安装在出入口上板17上。并且,在利用者通过轿厢出入口11a时,发光器24更加不会产生妨碍。
实施方式3
下面,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在该示例中,轿厢门12是在开闭动作时向相同方向移动的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侧开式)。高速门12a配置在远离门套的一侧,低速门12b配置在接近门套的一侧。例如,在开门时,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向门套侧移动。并且,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在开闭动作时在相同时间内的移动距离不同,如名称所述开闭动作的速度不同。
另外,发光器24设于出入口上板17的下表面的门套侧的端部附近。其它结构、发光器24的安装方法以及控制方法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在侧开式的出入口装置中,通过在接近门套的位置处设置发光器24,在轿厢门12的开门动作时,能够在与手等有可能被拉进来的位置接近的位置处更可靠地唤起利用者的注意。
实施方式4
下面,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在该示例中,轿厢门12是在开闭动作时向相同方向移动的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侧开式)。例如,在开门时,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向门套侧移动。并且,发光器24设于出入口上板17的下表面的与门套相反一侧(门档(戸当たり)侧)的端部附近。其它结构、发光器24的安装方法以及控制方法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在侧开式的出入口装置中,通过在门档侧端部设置发光器24,在轿厢门12的关门动作时,能够在与手等有可能被夹住的位置接近的位置更可靠地唤起利用者的注意。并且,能够在轿厢门12及层站门14(在图9中未图示)即将完全关闭以前从层站侧也能目视确认发光器24。由此,对位于层站的利用者跑进轿厢等具有唤起注意的效果。
另外,在如实施方式3、4所示的、具有向相同方向移动的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的侧开式的出入口装置中,也可以在轿厢出入口11a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例如出入口上板17的中央设置发光器24(未示出对应的图)。由此,在轿厢门12的开门动作开始时,能够在与手等会被拉进来的位置接近的位置处更可靠地唤起利用者的注意,因而能够有效防止手等被拉进到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之间。
实施方式5
下面,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在左右出入口柱16彼此面对的面(面向轿厢出入口11a的面)的上端部附近分别设置有发光器24。在发光器24的背部分别设有发光器控制部25。其它结构、发光器24的安装方法以及控制方法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种结构中,在轿厢门12的开闭方式是中分式的情况下,通过在与左右的门套接近的位置处分别设置发光器24,由此,尤其在轿厢门12的开门动作时能够更可靠地唤起利用者的注意。
另外,在轿厢门12的开闭方式是侧开式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开始开门的规定的时间以前到开始开门为止使门套侧的发光器24闪烁,在关门动作中使门档侧的发光器24闪烁。
由此,在轿厢门12的开门动作开始时,能够在与手等有可能被拉进来的位置接近的位置处更可靠地唤起利用者的注意,并且,在轿厢门12的关门动作时,能够在与手等有可能被夹住的位置接近的位置处更可靠地唤起利用者的注意。
另外,在实施方式5中,对于每个发光器24设置了发光器控制部25,但也可以利用一个发光器控制部25控制两个发光器24。
另外,优选发光器24配置在尽可能高的位置,以便在利用者通过轿厢出入口11a时发光器24不会产生妨碍。并且,优选在左右的发光器24之间确保轿厢出入口11a的宽度尺寸的98%以上的间隔W1。
实施方式6
下面,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在该示例中,轿厢门12是在开闭动作时向相同方向移动的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侧开式)。例如,在开门时,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向门套侧移动。并且,发光器24设于门套侧的出入口柱16的与轿厢出入口11a面对的面的上端部附近。其它结构、发光器24的安装方法以及控制方法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在侧开式的出入口装置中,通过在接近门套的位置处设置发光器24,在轿厢门12的开门动作时,能够在与手等有可能被拉进来的位置接近的位置处更可靠地唤起利用者的注意。
实施方式7
下面,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在该示例中,轿厢门12是在开闭动作时向相同方向移动的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侧开式)。例如,在开门时,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向门套侧移动。并且,发光器24设于与门套相反的一侧(门档侧)的出入口柱16的与轿厢出入口11a面对的面的上端部附近。其它结构、发光器24的安装方法以及控制方法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在侧开式的出入口装置中,通过在门档侧的出入口柱16设置发光器24,在轿厢门12的关门动作时,能够在与手等有可能被夹住的位置接近的位置处更可靠地唤起利用者的注意。并且,在轿厢门12及层站门14即将完全关闭以前,也能够从层站侧目视确认发光器24。由此,对位于层站的利用者跑进轿厢等具有唤起注意的效果。
实施方式8
下面,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在该示例中,利用左右各两扇、合计四扇轿厢门12对轿厢出入口11a进行开闭(四扇中分式)。即,在该示例中,轿厢门12是在远离门套的一侧配置的两扇高速门12a、和在接近门套的一侧配置的两扇低速门12b。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在开闭动作时、在相同时间内的移动距离不同,如名称所述,开闭动作的速度不同。
在出入口柱16的下表面,两个发光器24在轿厢出入口11a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在轿厢室内侧。发光器24相对于轿厢出入口11a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并且,在各发光器24的背部分别设有发光器控制部25。其它结构、发光器24的安装方法以及控制方法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在轿厢出入口11a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两个以上的发光器24,在轿厢门12动作时能够更可靠地唤起利用者的注意。并且,能够对手等被拉进到向相同方向移动的高速门12a和低速门12b之间的情况也唤起注意。
实施方式9
下面,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主视图。在此前说明的实施方式1~8的发光器24被设置在轿厢侧的出入口框,但此处的发光器24被设置在层站侧的出入口框。
在层站设有层站出入口32。层站出入口32被层站门14开闭。在该示例中,层站门14在开闭动作时向相互相反的方向移动(中分式)。
在层站出入口32的左右及上部设有作为出入口框的三方框33。三方框33包括在层站出入口32的左右设置的一对纵框34、和在层站出入口32的上部设置的上框35。
纵框34铅直地配置且配置成相互平行。上框35水平地配置在纵框34的上端部之间。
在一个纵框34的旁边的层站壁设置有层站按钮装置36和厅指示灯37。并且,在层站也设置有利用语音向利用者通知信息的广播装置(未图示)。
发光器24设置在层站出入口32的上部的宽度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并且,发光器24安装在上框35的下表面的中央。并且,发光器24从上框35的表面向下方即层站出入口32内突出。
发光器控制部25根据来自门控制器13的信息,与层站门14的动作同步地控制发光器24。其它结构、发光器24的安装方法以及控制方法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通过在层站出入口装置设置发光器24,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能够将在实施方式2~8所示的发光器24的个数和安装位置的变更应用于层站出入口装置。
另外,当在层站出入口设置发光器24的情况下,不一定需要在所有的停靠楼层设置发光器24,可以选择一部分楼层进行设置,如门厅楼层和客流多的楼层等。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1~9所示的内容中能够进行以下所述的变形。
另外,可以并不一定进行基于声音的唤起注意。
另外,基于声音的唤起注意也可以不通过语音广播来实现,而是通过单纯的警告声音或音乐来实现。
另外,电梯门的数量不限于两扇或者四扇,也可以是一扇、三扇或者五扇以上。
另外,发光器的点亮或者闪烁的时机能够任意设定。
另外,发光器24的形状、个数、设置位置等没有特殊限定,例如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9适当组合,在一个出入口框设置3个以上的发光器24。
另外,应用本发明的电梯装置的类型不限于图1的类型。例如,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无机房电梯、2:1绕绳比方式的电梯装置、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装置或者双层电梯等。

Claims (12)

1.一种电梯的出入口装置,该出入口装置具有:
出入口框,其具有设于出入口的左右的纵框、和设于所述出入口的上部的上框;
电梯门,其对所述出入口进行开闭;
发光器,其从所述出入口框的表面突出地安装于所述出入口框,通过发光唤起位于层站及轿厢内的利用者对所述电梯门的动作的注意;以及
发光器控制部,其与所述电梯门的动作同步地控制所述发光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中,
所述出入口装置还具有控制所述电梯门的开闭动作的开闭控制部,
所述发光器控制部根据来自所述开闭控制部的信息,使所述发光器在所述电梯门的开门动作即将开始之前以及/或者关门动作中发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中,
所述发光器被安装于所述上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中,
所述发光器从所述上框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
所述发光器从所述上框的下表面突出的尺寸大于4mm且在20mm以下,而且在所述出入口的高度尺寸的1%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中,
从所述出入口的地面到所述发光器的下表面的高度尺寸大于18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中,
所述出入口被两扇以上的所述电梯门进行开闭,
所述电梯门的开闭方式是中分式,
所述发光器被配置在所述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门的开闭方式是侧开式,
所述发光器被配置在所述出入口框的与门套相反一侧的端部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门的开闭方式是侧开式,
所述发光器被配置在所述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中,
所述发光器被配置在所述出入口框的门套侧的端部附近。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中,
所述发光器被分别配置在左右的所述纵框的上端部附近。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中,
在所述出入口框设有开口和多个螺纹孔,
通过从所述出入口侧将螺钉旋合在所述螺纹孔中,所述发光器被固定于所述出入口框,
连接所述发光器和所述发光器控制部的布线穿过所述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中,
所述发光器控制部在执行所述发光器的发光的同时,执行基于声音的唤起注意。
CN201280071081.3A 2012-03-07 2012-03-07 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Active CN1041598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55799 WO2013132607A1 (ja) 2012-03-07 2012-03-07 エレベータの出入口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59844A true CN104159844A (zh) 2014-11-19
CN104159844B CN104159844B (zh) 2016-04-06

Family

ID=49116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1081.3A Active CN104159844B (zh) 2012-03-07 2012-03-07 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40289B2 (zh)
CN (1) CN104159844B (zh)
WO (1) WO201313260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44659A (zh) * 2014-12-04 2015-03-25 重庆富士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梯的控制方法及电梯
CN107986121A (zh) * 2016-10-26 2018-05-04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于电梯轿厢操作面板的支撑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11279A1 (en) * 2018-01-10 2019-07-17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passenger assistance system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82272U (zh) * 1978-12-04 1980-06-06
JPS59116356U (ja) * 1983-01-24 1984-08-06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の戸閉め案内装置
JPS59146362U (ja) * 1984-02-08 1984-09-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荷物専用エレベ−タ出入口装置
JP2004203608A (ja) * 2002-10-28 2004-07-2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乗場のドア装置
CN201462583U (zh) * 2009-01-23 2010-05-12 沈永福 适用于电梯轿厢的led照明灯具
CN101875457A (zh) * 2009-04-28 2010-11-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控制装置以及具有该电梯控制装置的电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82272U (zh) * 1978-12-04 1980-06-06
JPS59116356U (ja) * 1983-01-24 1984-08-06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の戸閉め案内装置
JPS59146362U (ja) * 1984-02-08 1984-09-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荷物専用エレベ−タ出入口装置
JP2004203608A (ja) * 2002-10-28 2004-07-2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乗場のドア装置
CN201462583U (zh) * 2009-01-23 2010-05-12 沈永福 适用于电梯轿厢的led照明灯具
CN101875457A (zh) * 2009-04-28 2010-11-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控制装置以及具有该电梯控制装置的电梯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44659A (zh) * 2014-12-04 2015-03-25 重庆富士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梯的控制方法及电梯
CN107986121A (zh) * 2016-10-26 2018-05-04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于电梯轿厢操作面板的支撑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59844B (zh) 2016-04-06
WO2013132607A1 (ja) 2013-09-12
JPWO2013132607A1 (ja) 2015-07-30
JP5840289B2 (ja) 2016-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11796A1 (en) Support assembly for elevator car operating panel
CN104159844B (zh) 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US9016922B2 (en) Illuminable transparent panel
US20190010017A1 (en) Landing floor door indicator panel
JP5289463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
JP2011136775A (ja) エレベータ
JP2011162333A (ja) 戸開走行時のエレベータ係合部材衝突回避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RU2642464C2 (ru) Освещаемая панель для эскалатора, движущегося тротуара или лифта
EP3286125B1 (en) An elevator system and a method of adapting an elevator system
JP2013193861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安全装置
KR200493162Y1 (ko) 엘리베이터용 진행표시장치
JP2017145100A (ja) エレベータ
US20230257233A1 (en) Elevator system
CN111386238B (zh) 电梯的门厅灯
KR102505362B1 (ko) 셔터장치
JPH04112179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室内照明装置
JPH04330180A (ja) 機械式駐車設備の乗降部構造
JP5876261B2 (ja) エレベータ
JPH03211178A (ja) エレベータ
JPWO2003084853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H0615947Y2 (ja) エレベ−タの乗かご
JPH0250030B2 (zh)
KR20150002471U (ko) 그라데이션 점등효과를 갖는 엘리베이터 홀랜턴
JP2008174354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H09110343A (ja) 展望用エレベ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