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9937B - 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09937B CN104109937B CN201410308256.9A CN201410308256A CN104109937B CN 104109937 B CN104109937 B CN 104109937B CN 201410308256 A CN201410308256 A CN 201410308256A CN 104109937 B CN104109937 B CN 10410993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yarn
- pushing plate
- control mechanism
- head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它包括机体、控制机构、连动机构和作动机构;所述的控制机构安装在机体的上部,作动机构安装在机体的下部,起动作传递作用的连动机构连接于控制机构与作动机构之间。本发明选色机构由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及色板弹簧组成,色板弹簧设置在第一连杆的下缘;选色销下端顶压凸柱时,选色板可以导向销为导向上、下移动,由于色板弹簧与选色板水平段下缘的顶靠点与选色板水平段上缘的凸柱相对,选色销受力均匀,喂纱质量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公知的针织机(圆编机)在编织布料时,若是布料需编织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时,皆会于针织机的喂纱口处加装一变色头,在编织过程中,该变色头会适时地将有色纱线带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让有色纱线一并编织,使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
中国专利(专利号ZL200510004228.9)公开了一种变色头的控制机构,该变色头可装设于针织机上,并在针织机的推动轨道及选针器的控制下,可对织针作有色纱线的喂纱动作,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如图1所示,该变色头主要由机体10、控制机构20、连动机构30和作动机构40。所述的控制机构20安装在机体10的上部,作动机构40安装在机体10的下部,起动作传递作用的连动机构30连接于控制机构20与作动机构40之间。所述的控制机构20包括为机体10一部分的本体1’、多个选色板2’、多个推纱板3’、多个选针器4’及一推动件5’,所述的选色板2’其间隔地设置于该本体1’内部近顶部处,所述选色板2’采用两件式设计,各包含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所述第一连杆21’后端以一枢轴213’枢设于该本体1’,第一连杆21’前端形成第一钩部211’,在第一连杆21’的靠近枢轴213’处的下方设有一色板弹簧23’;所述第二连杆22’中间枢设于该本体1’,所述第二连杆22’上端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二钩部221’及一顶掣部222’,该第二钩部221’与该第一连杆21’的第一钩部211’相互钩接。多个选针器4’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分别顶压在第一连杆21’上缘多个凸部212’;所述的推纱板3’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该本体1’内部,所述推纱板3’设置于所述选色板2’前方,并在朝向第二连杆22’的侧壁处设有一凹槽31’,所述选色板2’的第二连杆22’的顶掣部顶抵于所述推纱板3’带凹槽31’的侧壁处。由于在色板弹簧23’两端分别顶靠在第一连杆21’的中后部,选针器4’在进行顶压动作时,第一连杆21’上缘凸部212’距第一连杆21’枢轴213’的距离长短不一,导致第一连杆21’上缘凸部212’至枢轴213’之间的力矩各不相同,因此施加在各个选针器4’上的压力也各不相同,远离枢轴213’的选针器4’在需要的向下作用力最小,而靠近枢轴213’的选针器4’需要的向下作用力最大,这样由于选针器4’所需的向下作用力大小不一致,使得在选针器4’在选针动作中,其施加在选针器4’上力度大小较难以控制,使得变色头动作不稳定,喂纱质量较差;同时由于该推纱板3’设有一凹槽31’,其在与第二连杆22’的反复关联运动中,其凹槽31’的细长部反复受到第二连杆22’顶掣部222’的反复冲击,易发生断裂,增加了该变色头的故障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受力均匀、喂纱质量高及故障率低的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它包括机体、多个选色板及多个推纱板,所述的推纱板可上、下移动的设置于该机体内部,其前方与一推纱弹簧相互抵靠,其后方与选色板相互抵靠;所述的多个选色板间隔设置于该机体的内部,其中:
所述的选色板各包含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
所述的第一连杆呈倒L形,在其水平段上缘设有可供选色销压掣的凸柱,其下缘设有供第一连杆回复的色板弹簧;在其竖直段间隔开设两个导向槽,上述两个导向槽间隙套接在导向销上,导向销固定在机体上;在第一连杆竖直段朝向推纱板的侧壁设有一凹槽;
所述的第二连杆中部铰接在机体上,第二连杆的左端靠接在第一连杆竖直段的凹槽内,第二连杆的右端与第三连杆的侧壁相顶靠;
所述的第三连杆呈L形,其上端铰接在机体上,在其竖直段侧壁朝向第二连杆处开设一凹槽,该凹槽与第二连杆的右端间隙套接,第三连杆的水平段外端与推纱板内侧壁顶靠;
所述的推纱板与第三连杆相顶靠的侧壁设有让位部,该让位部实现当推纱板向下运动时,第三连杆向推纱板方向转动。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连杆凹槽为半圆形凹槽,所述的第二连杆的左端为圆形连接段,该圆形连接段的外弧面与半圆形凹槽的内弧面相切。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连杆的右端设有一顶掣部,该顶掣部为一细长凸部。
进一步,所述第三连杆的凹槽为一带斜面凹槽,该斜面由上至下至第一连杆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短。
进一步,所述第三连杆的右端设有一顶掣部。
进一步,所述的推纱板的让位部为一斜面,该斜面由上至下至第一连杆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短,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的第三连杆右端的顶掣部与推纱板斜面下方的竖直段相互抵靠。
进一步,所述推纱板斜面的竖直投影距离≤推纱板向下位移距离。
进一步,所述的推纱板前方设有一推动件,该推动件上端设有一能被驱动件推动的压动部,该推动件下端设有一顶推部,该顶推部与一连动机构相互抵靠。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的选色板由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三件式构成,色板弹簧位于第一连杆水平段的下缘,当选色销下端顶压第一连杆的凸柱时,第一连杆只能以导向销为导向进行上、下移动,因此施加在第一连杆上不同位置的凸柱上作用力大小基本一致(该作用力驱使第一连杆下移),因此可确保选色销受力均匀,喂纱质量高;同时推纱板整体宽度均匀,未开设凹槽,也不存在细长部的设置,在与选色板的关联运动中,不易产生断裂,大大提高了变色头装置的使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用变色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3是本发明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4是本发明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三);
图5是本发明变色头的动作示意图(四);
图6是本发明控制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是一种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它包括机体1、控制机构2、连动机构3、作动机构4。
所述的控制机构2安装在机体1的上部,作动机构4安装在机体1的下部,起动作传递作用的连动机构3连接于控制机构2与作动机构4之间。
参考图6所示,所述的控制机构2包括多个选色销21、多个选色板22、多个推纱板23和一推动件24。
所述的多个选色板22设置数目依所需纱线颜色决定,其间隔安装在机体1的上部,并采用三件式设计方案,由第一连杆221、第二连杆222及第三连杆223组成,其中所述的第一连杆221呈倒L形,其水平段上缘部设有可供选色销21压掣的凸柱2211,选色销21下端与凸柱2211相对,第一连杆221竖直段间隔开设两个导向槽2212,该两个导向槽2212分别套接在两根导向销225上并可以导向销225为导向上、下垂直运动;在第一连杆221水平段中部的下缘设有色板弹簧224,该色板弹簧224可提供选色板221向上复位的力量;在第一连杆221竖直段内侧中部朝向第二连杆位置开设一半圆形凹槽2213。
所述的第二连杆222的中部铰接在机体1上,其左端为一圆形连接段2221,其靠接在第一连杆221竖直段的半圆形凹槽2213内,由于该圆形连接段2221的外弧面与半圆形凹槽2213的内弧面相切,因此两者之间的接触面大,可确保第一连杆221与第二连杆222之间力传递的稳定性;第二连杆222的右端为一顶掣部2222,该顶掣部2222为一细长凸部,其凸部与第三连杆223的侧壁顶靠。
所述的第三连杆223呈L形,其上端铰接在机体1上,在其竖直段的外侧朝向第二连杆222位置开设一凹槽2231,优选设计为该凹槽2231设有一斜面22311,该斜面22311可提升第二连杆222的顶掣部2222与第三连杆223的凹槽2231在相互滑动位移的平顺性,第三连杆223的水平端设有一顶掣部2232,该顶掣部2232与推纱板23内侧壁顶靠。
所述的推纱板23设置在选色板22的前方,其上端设有一可被推动轨道26推动的推顶部231,其中部设有一斜面232,该斜面232由上至下至第一连杆221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短(为推纱板23处于初始状态,未进行换纱动作),其下端与作动机构4的喂纱板41铰接,该推纱板23可在机体1内上、下移动;在推纱板23的前方各设有一推纱弹簧25,推纱弹簧25抵靠在推纱板23的前缘,可将推纱板23往选色板22的方向推动,但由于第三连杆223的顶掣部2232顶靠于推纱板23,故平常会限制推纱板23往选色板22方向移动。
在推纱板23前方设有一推动件24,该推动件24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机体1的内部,其上端及下端分别设有一压动部241及一顶推部242。
该变色头控制机构在连动机构3、作动机构4的工作原理与设置方式与传统的变色头控制机构基本一致,如本案的背景技术所提及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再进行累述,仅在该控制机构2的选色板22与推纱板23之间的关联控制方式作详细描述,具体为:
在初始状态时,如图2所示,选色销21未向下压制,第二连杆222处于水平状态;推纱板23受推纱弹簧25沿推纱板方向22弹性势能作用,其位于斜面232下的竖直端侧壁与选色板22的第三连杆223的顶掣部2232相互抵靠,此时推纱板23的推顶部231与推动轨道23并不相对;第三连杆223受到推纱板23朝向选色板22的推顶力,其位于凹槽2231下竖直端侧壁与第二连杆222的顶掣部2222相互抵靠;第二连杆222左端的圆形连接段2221设置在第一连杆221的半圆形凹槽2213中。
如图3所示,当选色销21依设定好的时序压掣于选色板22的第一连杆221的凸部2211时,如图3所示,第一连杆221在上、下导向销225的引导下向下移动,由于第二连杆222左端的圆形连接段2221套接在第一连杆221的半圆形凹槽2213中,因此带动第二连杆222铰接点的右侧向上摆动,使得第二连杆222的右端顶掣部2222朝向第三连杆223的凹槽2231处,这样就确保第二连杆222与第三连杆223之间存在了一定的空间,供第三连杆223往第二连杆222处抵靠;第三连杆223由于受到推纱板23在推纱弹簧25推顶力作用下,朝第二连杆222方向转动,导致第二连杆222的右端顶掣部2222插入第三连杆223的凹槽2231处;此时推纱板23往选色板22方向前移至推动轨道26的下方。
如图4所示,当推动轨道26下压推纱板23的推顶部231,推纱板23向下移动,由于推纱板23中部具有一斜面232,该斜面232由下至上至第一连杆221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长,且由于选色板22的第三连杆223的顶掣部2232始终与推纱板23侧壁相互抵靠,因此在推纱板23下移的过程中,第三连杆223朝向推纱板23方向转动,第二连杆222右端的顶掣部2222从第三连杆223的凹槽2231的斜面22311滑出并呈水平状态与第三连杆223的侧壁相互抵靠,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推纱板23斜面232的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h1小于等于推纱板23向下的位移量h2,这样可确保当推纱板23行至下方的极限位置时,第三连杆223的顶掣部2232抵靠在推纱板23侧壁的竖直段上,而非斜面232上;通过推纱板23的向下运动,即可连动其所连接的作动机构4的喂纱板41及喂纱杆42,将有色纱线送至喂纱口上让织针钩纱,让有色纱线一并编织,让编织后的布料具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效果。
如图5所示,当推动件24的上端压动部241受一推动轨道27向下推动,其下端的顶推部242抵靠连动机构3,用于关闭喂纱杆42前端的喂纱部43,以切断所钩回的纱线,使喂纱杆42作回归动作,该机构的工作原理与传统变色头推动件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进行累述。
当推动轨道26、27释放推动力量,该推纱板23及其连接的喂纱板41及喂纱杆42,及推动件24可向上复位,恢复至初始状态(图2所示),循环反复,以实现通过电脑控制选色,切换所需颜色的纱线,将其选到的纱线送出,并将先前的纱线复归,以达到换纱的目的,让布在编织后,具有不同颜色图案呈现。
本发明的重点是将控制机构2的选色板22采用第一连杆221、第二连杆222及第三连杆223的三件式分体设计,且第一连杆221只能沿导向销225上下移动,因此可确保作用于各个不同选色销21上的作用力大小均匀一致;且由于推纱板23让位部为一斜面232,使得推纱板23杆体宽度基本相当,并未存在宽度较细的窄部,其推纱板23杆体不易产生断裂,大大提高了变色头控制机构的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例和图示并非限定发明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和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Claims (8)
1.一种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该控制机构包括机体、多个选色板及多个推纱板,所述的推纱板可上、下移动的设置于该机体内部,其前方与一推纱弹簧相互抵靠,其后方与选色板相互抵靠;所述的多个选色板间隔设置于该机体的内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选色板各包含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
所述的第一连杆呈倒L形,在其水平段上缘设有可供选色销压掣的凸柱,其下缘设有供第一连杆回复的色板弹簧;在其竖直段间隔开设两个导向槽,上述两个导向槽间隙套接在导向销上,导向销固定在机体上;在第一连杆竖直段朝向推纱板的侧壁设有一凹槽;
所述的第二连杆中部铰接在机体上,第二连杆的左端靠接在第一连杆竖直段的凹槽内,第二连杆的右端与第三连杆的侧壁相顶靠;
所述的第三连杆呈L形,其上端铰接在机体上,在其竖直段侧壁朝向第二连杆处开设一凹槽,该凹槽与第二连杆的右端间隙套接,第三连杆的水平段外端与推纱板内侧壁顶靠;
所述的推纱板与第三连杆相顶靠的侧壁设有让位部,该让位部实现当推纱板向下运动时,第三连杆向推纱板方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杆凹槽为半圆形凹槽,所述的第二连杆的左端为圆形连接段,该圆形连接段的外弧面与半圆形凹槽的内弧面相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连杆的右端设有一顶掣部,该顶掣部为一细长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的凹槽为一带斜面凹槽,该斜面由上至下至第一连杆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的右端设有一顶掣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纱板让位部为一斜面,该斜面由上至下至第一连杆竖直段的水平距离渐短,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的第三连杆右端的顶掣部与推纱板斜面下方的竖直段相互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纱板斜面的竖直投影距离≤推纱板向下位移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纱板前方设有一推动件,该推动件上端设有一能被驱动件推动的压动部,该推动件下端设有一顶推部,该顶推部与一连动机构相互抵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08256.9A CN104109937B (zh) | 2014-07-01 | 2014-07-01 | 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08256.9A CN104109937B (zh) | 2014-07-01 | 2014-07-01 | 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09937A CN104109937A (zh) | 2014-10-22 |
CN104109937B true CN104109937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51706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08256.9A Active CN104109937B (zh) | 2014-07-01 | 2014-07-01 | 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09937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91510543A (en) * | 1914-07-20 | 1916-05-11 | Robert Walter Scott | Improvements in Yarn Changing Mechanism for Knitting Machines. |
CN100526530C (zh) * | 2004-06-23 | 2009-08-12 | 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 圆形针织机中的纱线供给切换装置 |
CN2853837Y (zh) * | 2005-11-15 | 2007-01-03 | 立挺企业有限公司 | 圆编针织机的换色机构 |
CN201284398Y (zh) * | 2008-10-28 | 2009-08-05 | 刘金华 | 针织机变色头 |
TWM361512U (en) * | 2008-12-29 | 2009-07-21 | Zhi-Liang Wei | Thread-changing set for discoloration head |
CN201634842U (zh) * | 2009-09-23 | 2010-11-17 | 韦增机械(佛山高明)有限公司 | 一种改进型选色控制部机构 |
CN201567425U (zh) * | 2009-12-24 | 2010-09-01 | 魏志亮 | 开放式的变色头换线装置 |
CN202000074U (zh) * | 2011-01-19 | 2011-10-05 | 魏志亮 | 直立式变色头改良结构 |
CN103741360B (zh) * | 2013-12-11 | 2017-01-25 | 王永均 | 一种针织机的变色头控制机构 |
CN203668620U (zh) * | 2013-12-31 | 2014-06-25 | 邓炳华 | 一种纱线变换控制机构 |
CN204000162U (zh) * | 2014-07-01 | 2014-12-10 | 厦门兴全龙机械有限公司 | 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
-
2014
- 2014-07-01 CN CN201410308256.9A patent/CN10410993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09937A (zh) | 2014-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45447C (zh) | 纬编机的导纱器 | |
CN102358985B (zh) | 多功能提花双面无缝一体成型机 | |
CN204000162U (zh) | 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 |
EP3303671B1 (en) | Support and control device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 |
CN104109937B (zh) | 变色头控制机构的改进结构 | |
CN203977058U (zh) | 一种纬编提花割圈绒圆机 | |
CN204162872U (zh) | 变色头机构 | |
CN106283370B (zh) | 电脑提花织针大圆机的分段式双压针编织系统 | |
CN202671791U (zh) | 具有分段压针及嵌入式提花结构的电脑针织圆机 | |
CN104328593B (zh) | 变色头机构 | |
CN104018289A (zh) | 一种双系统针织手套机 | |
CN202543543U (zh) | 气动式双面提花移圈一体成型针织圆机 | |
CN102817173B (zh) | 横机编织组合三角、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及编织方法 | |
CN201660747U (zh) | 一种卧式圆型针织机的换色装置 | |
KR101035542B1 (ko) | 이중 환편직물 제조장치 | |
CN105239264B (zh) | 一种复合三角系统 | |
CN102191620A (zh) | 一种卧式圆型针织机的换色装置 | |
CN202519433U (zh) | 一种横机电磁选针三角编织机构 | |
CN203700689U (zh) | 一种针织机的变色头控制机构 | |
CN202881591U (zh) | 一种内衣针织圆机的上织针三角编织机构 | |
CN206127587U (zh) | 横机中的可调紧吊目结构 | |
CN201094256Y (zh) | 一种扁形茶叶炒制锅 | |
CN103741360A (zh) | 一种针织机的变色头控制机构 | |
CN210916502U (zh) | 一种针织圆纬机上盘提花针 | |
CN104831461B (zh) | 一种应用于圆编机变色头的选纱驱动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