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8300A - 车辆的开闭体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开闭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8300A
CN104108300A CN201410101809.3A CN201410101809A CN104108300A CN 104108300 A CN104108300 A CN 104108300A CN 201410101809 A CN201410101809 A CN 201410101809A CN 104108300 A CN104108300 A CN 1041083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ar
flange part
outer side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018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8300B (zh
Inventor
八卷荣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08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8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3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开闭体,能够较大地确保车内的空间(车内空间)。后车门构造体(20)中,与车外(19)侧相对的外侧面板(41)以及与车内(18)侧相对的内侧面板(46)的各后凸缘(44、49)接合。内侧面板(46)以及外侧面板(41)的各后凸缘(44、49)接合从而由外侧主体(42)以及内侧主体(47)形成闭合截面的闭合截面部(32)。而且,在各后凸缘(44、49)接合的后凸缘部(34)上经由夹具(61)从车内(18)侧安装有内装部件(23),通过内装部件(23)将后凸缘部(34)覆盖。

Description

车辆的开闭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开闭体,外侧面板以及内侧面板的各凸缘接合从而形成闭合截面状的骨架部件,在骨架部件上安装有内装部件。
背景技术
车辆中,已知在车辆的后部设有后车门(车辆的开闭体),并以能够通过开闭体构造开闭车辆的开口部的方式构成的结构。
该开口部构造中,上部由外侧面板以及内侧面板形成为闭合截面,在内侧面板中的相当于闭合截面的部位(以下,称为“闭合截面部位”)通过夹具从车内侧安装有内装部件。通过在内侧面板的闭合截面部位安装内装部件,能够通过内装部件将内侧面板从车内侧覆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917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的开闭体构造中,通过夹具将内装部件安装于内侧面板的闭合截面部位。由此,为了在闭合截面部位以及外侧面板间确保容许夹具的插入的空间,需要将闭合截面部位相对于外侧面板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于车内侧。
因此,安装于闭合截面部位的内装部件向车内侧较大地鼓出,而这妨碍较大地确保车内的空间。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开闭体,能够较大地确保车内的空间(车内空间)。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的开闭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与车内侧相对的内侧面板以及与车外侧相对的外侧面板的各凸缘接合,从而由所述内侧面板以及所述外侧面板形成闭合截面的闭合截面部;和在所述各凸缘接合而成的凸缘部经由夹具从车内侧安装,并覆盖所述凸缘部的内装部件。
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面板的相对于所述内侧面板的相反侧设有玻璃,所述凸缘部向与该玻璃相反的一侧倾斜。
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所述内装部件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设置于所述凸缘部的外侧,以与所述玻璃相对的方式伸出至所述玻璃的附近。
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中的支承有所述夹具的支承部,由所述外侧面板以及所述内侧面板的某一方的凸缘形成。
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向车外侧以及车内侧的某一方形成为凹状。
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将内侧面板以及外侧面板的各凸缘接合并通过各面板形成闭合截面部,在凸缘部通过夹具安装内装部件。
这里,内侧面板中的形成闭合截面部的部位(内侧闭合截面部位)相对于外侧面板隔开规定间隔配置于车内侧。
与此相对,凸缘部能够不受闭合截面部影响地、相对于内侧闭合截面部位接近车辆的外侧(即,从车内离开)。
由此,通过在凸缘部经由夹具安装内装部件,能够使内装部件接近车辆的外侧(即,从车内离开),能够较大地确保车内的空间(车内空间)。
并且,凸缘部配置于闭合截面部的外侧,并被内装部件覆盖。由此,能够将凸缘部配置于内装部件的截面中心的附近。
由此,通过在凸缘部经由夹具安装内装部件,能够将内装部件保持为稳定的状态。
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通过使凸缘部向与玻璃相反的一侧倾斜,能够使凸缘部从玻璃离开。由此,能够通过使凸缘部倾斜的简单结构而在凸缘部以及玻璃间确保安装夹具的空间。
并且,由于使凸缘部倾斜从而能够在凸缘部以及玻璃间确保空间,因此无需将凸缘部过度大地形成来确保空间。由此,能够较小地抑制凸缘部,能够进一步较大地确保车内的空间(车内空间)。
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将内装部件的伸出部设置于凸缘部的外侧,并使该伸出部以与玻璃相对的方式伸出至玻璃的附近。
由此,能够通过内装部件的伸出部覆盖凸缘部。由此,由于能够将安装于凸缘部的夹具通过伸出部良好地隐蔽,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
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通过外侧面板以及内侧面板的某一方的凸缘形成支承夹具的支承部。由此,由于能够在一片凸缘上支承夹具,因此与在二片凸缘上支承夹具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支承夹具。
并且,通过以一方的凸缘形成支承部,无需将支承部形成为二层,能够谋求轻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成本。
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通过将支承部形成为凹状,能够通过凹状的部位加强支承部。由此,能够确保支承部的刚性及强度,能够将夹具稳固地支承于凸缘,因此能够将内装部件保持为稳定的状态。
并且,支承部由一方的凸缘形成。通过将该支承部形成为凹状,例如,能够通过支承部良好地吸收外侧面板以及内侧面板的各凸缘的公差等。
由此,能够保持为能使外侧面板以及内侧面板的各凸缘的接合部分良好地接触(接合)的稳定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车辆的开闭体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2-2线剖视图。
图3是图2的3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前梁部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5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前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3的7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前(Fr)”、“后(Rr)”、“左(L)”、“右(R)”遵照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
实施例
作为实施例的车辆的开闭体的一个例子对后车门构造体2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10具备:设置于车辆后部11的后开口部12;支承于后开口部12的后车门构造体20。
如图2所示,后开口部12的上端部13被车顶内衬15覆盖,由此,上端部13以无法从车内18侧目视观察的方式被车顶内衬15隐蔽。
后开口部12的上端部13中的下部13a朝车身后方伸出,通过伸出的下部13a从车内18侧将后车门构造体20(前梁部31)的大致前半部31a覆盖。
在后开口部12的下部13a设有密封部件16。
后车门构造体20具备:以能够自由开闭后开口部12的方式支承的车门主体21;设置于车门主体21的顶部21a的上窗玻璃(玻璃)22;设置于上窗玻璃22的车内18侧的内装部件23;设置于车门主体21的后倾斜部21b(参照图1)的后窗玻璃24;设置于后窗玻璃24的下方(车门主体21的下部21c)的装饰用的装饰件25。
该后车门构造体20在开放后开口部12的开放位置与封闭后开口部12的封闭位置之间以上端部为支点而能够在纵向自由开闭地被支承。
车门主体21具备: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后开口部12的上端部13的前梁部31;设置于前梁部31的车身后方的后梁部36。
前梁部31是构成车门主体21的上前部21d的车门用的骨架部件。该前梁部31在车门主体21的顶部21a中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由此架设于车门主体21的左右的端部21e、21f(参照图1)。
如图3所示,前梁部31经由车门铰接部(未图示)而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后开口部12的上端部13。该前梁部31具备:与车外19侧相对的外侧面板41;与车内(车室)18侧相对的内侧面板46。
此外对于前梁部31,在下文中详细进行说明。
回到图2,后梁部36是构成车门主体21的上后部21g的车门用的骨架部件。该后梁部36在车门主体21的顶部21a中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由此架设于车门主体21的左右的端部21e、21f(参照图1)。
上窗玻璃22支承于前梁部31以及后梁部36的上侧(车外19侧)。
该上窗玻璃22设置在前梁部31的外侧面板41中的、内侧面板46的相反侧(即,车外19侧)。
后窗玻璃24从车外19侧支承于后梁部36以及车门主体21的下部21c。
如图3所示,前梁部31是由车外19侧的外侧面板41以及车内18侧的内侧面板46形成为闭合截面状的刚性高的部件。
外侧面板41在上窗玻璃22的前部22a沿上窗玻璃22的背面22b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该外侧面板41具有:沿上窗玻璃22的背面22b截面大致水平地配置的外侧主体42;从外侧主体42的前端部向车身前方以向上角度伸出的前凸缘43;从外侧主体42的后端部向车身后方以向下角度伸出的后凸缘(凸缘)44(也参照图4)。
外侧主体42、前凸缘43以及后凸缘44沿上窗玻璃22的背面22b大致直线状地形成。由此,前凸缘43以及后凸缘44在车内18侧与上窗玻璃22(前部22a)相邻,并配置于前部22a的附近。
内侧面板46在外侧面板41的下方沿外侧面板41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该内侧面板46具有:沿外侧面板41的背面41a配置成截面大致V字状的内侧主体47;从内侧主体47的前端部向车身前方以向上角度伸出的前凸缘48;从内侧主体47的后端部向车身后方以向下角度伸出的后凸缘(凸缘)49(也参照图6)。
内侧面板46的前凸缘48以及后凸缘49在车内18侧,以与上窗玻璃22(前部22a)相邻的方式配置于前部22a的附近。
通过外侧面板41的前凸缘43以及内侧面板46的前凸缘48进行接合而形成前凸缘部33。
另外,通过外侧面板41的后凸缘44以及内侧面板46的后凸缘49进行接合而形成后凸缘部(凸缘部)34。
这样,通过接合前凸缘部33且接合后凸缘部34,通过外侧面板主体42以及内侧面板主体47形成闭合截面部32。
即,外侧面板主体42是构成闭合截面部32的外侧的外侧闭合截面部位。另外,内侧面板主体47是构成闭合截面部32的内侧的内侧闭合截面部位。
通过由外侧面板主体42以及内侧面板主体47形成闭合截面部32,前梁部31形成为闭合截面状。
该状态下,内侧主体47相对于外侧主体42隔开规定间隔S1而配置于车内18侧。
另一方面,前梁部31的后凸缘部34在车内18侧以与上窗玻璃22(前部22a)相邻的方式配置于前部22a的附近。
即,能够使后凸缘部34不受闭合截面部32影响地相对于内侧主体47的底部47a接近车辆的外侧(车外19侧)。由此,能够使后凸缘部34相对车内18离开。
在后车门构造体20闭合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在内侧面板46的底部47a附近接触有密封部件16。
通过使密封部件16接触内侧面板46的底部47a附近,后开口部12(上端部13)的下部13a以及内侧面板46间被密封部件16封闭。
如图4、图5所示,外侧面板41的后凸缘44,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形成有多个开口部52,由此,后凸缘44的后端44a隔开规定间隔而开口。
对于开口部52而言,开口壁52a形成为俯视大致“コ”字状。
如图5、图6所示,内侧面板46的后凸缘49中,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在多个开口部52的下方,多个支承部54向车内18侧形成为凹状的部位。多个支承部54由壁部55以及层差底部56形成,层差底部56相对于外侧面板41的后凸缘44以距离L1配置于下方(也参照图7)。
层差底部56形成为俯视大致矩形,配置于开口部52的下方。壁部55沿层差底部56的外周形成为俯视大致“コ”字状。壁部55在开口部52的下侧沿开口部52配置。
支承部54形成于向下方呈凹状的部位,由此,通过凹状的部位对支承部54进行加强,能够确保支承部54的刚性及强度。
在支承部54的层差底部56形成有供夹具61卡定的卡定孔57(参照图7)。
如图7所示,前梁部31的后凸缘部34向与上窗玻璃22相反的一侧以倾斜角θ1向车身后方以向下角度倾斜。在后凸缘部34经由多个夹具61从车内18侧安装内装部件23,通过内装部件23覆盖后凸缘部34。
这样,通过使后凸缘部34倾斜,能够使后凸缘部34从上窗玻璃22离开。由此,能够在后凸缘部34以及上窗玻璃22间确保安装夹具61的空间64。
由此,能够仅通过使后凸缘部34倾斜的简单结构确保安装夹具61的空间64。
并且,由于使后凸缘部34倾斜能够在后凸缘部34以及上窗玻璃22间确保空间,因此无需将后凸缘部34过度大地形成来确保安装夹具61的空间。
由此,由于能够较小地抑制后凸缘部34,因此能够进一步较大地确保车内18的空间(车内空间)。
内装部件23是以将前梁部31的后部31b(也包括后凸缘部34)从车内18侧覆盖的方式形成的树脂制的后部车顶内衬。
该内装部件23具有:形成为截面大致V字状的内装主体71;设置于内装主体71的内侧的安装部72;从内装主体71的后端71a向上窗玻璃22(前部22a)伸出的伸出部73。
安装部72在后凸缘部34(具体而言,支承部54)的下方,相对于支承部54隔开规定间隔L2地配置。在该安装部72形成有安装槽75。安装槽75配置于与支承部54的卡定孔57相对的位置。
通过在安装槽75中插入夹具61的基部61a,基部61a被安装于安装部72。
通过该夹具61卡定于支承部54的卡定孔57,从而在前梁部31的后凸缘部34从车内18侧安装内装部件23。
这里,前梁部31的后凸缘部34接近车外19侧,而从车内18离开。
通过使内装部件23从车内18离开,能够较大地确保车内18的空间(车内空间)。
并且,后凸缘部34配置于闭合截面部32的外侧(即,车身后方侧)。该后凸缘部34通过被内装部件23覆盖,而在内装部件23的截面中心附近并且在伸出部73的附近配置。
由此,通过在后凸缘部34上经由夹具61安装内装部件23,内装部件23(特别是伸出部73)被保持为稳定的状态。
另外,通过支承部54形成为凹状能够确保支承部54的刚性及强度(也参照图6)。由此,夹具61稳固地支承于支承部54(即,后凸缘部34)。
通过将夹具61稳固地支承于后凸缘部34,内装部件23被保持为更加稳定的状态。
并且,外侧面板41的后凸缘44以及内侧面板46的后凸缘49之中,仅通过内侧面板46的后凸缘49形成支承部54。由此,夹具61仅被支承于内侧面板46的后凸缘49。
由此,与将夹具61支承于外侧面板41的后凸缘44以及内侧面板46的后凸缘49这两片凸缘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夹具61容易地支承于支承部54。
另外,通过仅以内侧面板46的后凸缘49形成支承部54,无需将支持部54形成为二层。
由此,能够使支承部54简单化,谋求前梁部31(即,后车门构造体20)的轻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后车门构造体20的成本。
并且,无需将支承部54形成为二层,并且,通过将支承部54形成为凹状,例如,能够通过支承部54将外侧面板41的后凸缘44以及内侧面板46的后凸缘49的公差等良好地吸收。
由此,能够以使外侧面板41以及内侧面板46的各后凸缘44、49的接合部分良好地接触(接合)的方式保持为稳定的形状。
在后凸缘部34上安装有内装部件23的状态下,伸出部73从内装主体71的后端71a向上窗玻璃22伸出。
伸出部73通过向上窗玻璃22伸出而设置于后凸缘部34的外侧(车身后方侧)。该伸出部73以上端部73a与上窗玻璃22的前部22a相对的方式与上窗玻璃22相邻地配置。
通过将伸出部73的上端部73a与上窗玻璃22相邻地配置,能够通过伸出部73将后凸缘部34覆盖。
由此,通过伸出部73从车身后方侧对安装于后凸缘部34的夹具61进行覆盖,能够通过伸出部73将夹具61良好地隐蔽,能够提高车内18侧的外观性。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的开闭体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例,而是能够适当地变更、改进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车辆的开闭体例示了后车门构造体2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开闭车辆的侧部的侧部车门构造等作为车辆的外部构造进行例示。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于在内侧面板46的后凸缘49上将支承部54向车内18侧形成为凹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将支承部54向车外19侧形成为凹状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于在内侧面板的后凸缘49上设有支承部5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外侧面板41的后凸缘44上设置支承部54。
在外侧面板41的后凸缘44上设置支承部54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并且,对于将支承部54形成为凹状的方向,能够从车内18侧、车外19侧之中任意选择。
并且,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车辆、后车门构造体、上窗玻璃、内装部件、闭合截面部、后凸缘部、外侧面板、外侧面板的后凸缘、内侧面板、内侧面板的后凸缘、支承部、夹具以及伸出部等的形状及结构并不限定于例示的情况,而是能够适当地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合适用于具有由外侧面板以及内侧面板形成闭合截面状的骨架部件且在骨架部件上安装有内装部件的车辆的开闭体的汽车。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车辆,18…车内,19…车外,20…后车门构造体(车辆的开闭体),22…上窗玻璃(玻璃),23…内装部件,32…闭合截面部,34…后凸缘部(凸缘部),41…外侧面板,44…外侧面板的后凸缘(凸缘),46…内侧面板,49…内侧面板的后凸缘(凸缘),54…支承部,61…夹具,73…伸出部。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开闭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与车内侧相对的内侧面板以及与车外侧相对的外侧面板的各凸缘接合,从而由所述内侧面板以及所述外侧面板形成闭合截面的闭合截面部;和
在所述各凸缘接合而成的凸缘部经由夹具从车内侧安装,并覆盖所述凸缘部的内装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开闭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面板的相对于所述内侧面板的相反侧设有玻璃,
所述凸缘部向与该玻璃相反的一侧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开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装部件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设置于所述凸缘部的外侧,以与所述玻璃相对的方式伸出至所述玻璃的附近。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开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中的支承有所述夹具的支承部,由所述外侧面板以及所述内侧面板的某一方的凸缘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开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向车外侧以及车内侧的某一方形成为凹状。
CN201410101809.3A 2013-04-19 2014-03-19 车辆的开闭体 Active CN1041083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8324A JP5752173B2 (ja) 2013-04-19 2013-04-19 車両の開閉体
JP2013-088324 2013-04-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8300A true CN104108300A (zh) 2014-10-22
CN104108300B CN104108300B (zh) 2016-10-05

Family

ID=51705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01809.3A Active CN104108300B (zh) 2013-04-19 2014-03-19 车辆的开闭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52173B2 (zh)
CN (1) CN10410830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1168A (zh) * 2014-12-15 2016-06-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尾门的接合方法及车辆用后尾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7395A (ja) * 1998-12-21 2000-06-27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クドア用ヒンジの取付構造
US6286889B1 (en) * 1999-12-28 2001-09-11 Hyundai Motor Company Trim members for tailgate of automobile
US20100102590A1 (en) * 2008-10-23 2010-04-29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door structure
JP2013006437A (ja) * 2011-06-22 2013-01-1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ドア構造
CN102887049A (zh) * 2011-07-21 2013-01-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7395A (ja) * 1998-12-21 2000-06-27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クドア用ヒンジの取付構造
US6286889B1 (en) * 1999-12-28 2001-09-11 Hyundai Motor Company Trim members for tailgate of automobile
US20100102590A1 (en) * 2008-10-23 2010-04-29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door structure
JP2013006437A (ja) * 2011-06-22 2013-01-1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ドア構造
CN102887049A (zh) * 2011-07-21 2013-01-2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91168A (zh) * 2014-12-15 2016-06-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尾门的接合方法及车辆用后尾门
CN105691168B (zh) * 2014-12-15 2018-04-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尾门的接合方法及车辆用后尾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8300B (zh) 2016-10-05
JP5752173B2 (ja) 2015-07-22
JP2014210517A (ja) 2014-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441190T3 (es) Puerta de maletero para vehículo automóvil
CN103476614B (zh) 车身后部构造
US9694751B2 (en) Rearview assembly
EP3313680B1 (fr) Hay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caisson en matiere plastique
JP5711756B2 (ja) 乗り物の改良されたシールシステムおよび/または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67360A (ja) 車両用ドア
US20060162256A1 (en) Weatherstrip
EP2301785A1 (fr) Dispositif d'obturation d'une baie ménagée dans le toit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équipé d'une barrière d'étanchéité et d'une évacuation d'eau vers l'extérieur.
CN105730199A (zh) 多用途车辆的门及多用途车辆
US10654348B2 (en) Lid of a vehicle roof having an insert for a moulded plastic portion
CN109941353A (zh) 车辆的树脂后尾门
CN105636806A (zh) 车辆用车门
US20140196379A1 (en) Sealing system for a frameless door of a vehicle
JP2020514151A (ja) サンルーフ、ルーフフレーム、および対応するルーフを有する自動車構造体
US9415663B1 (en) Vehicle window assembly
CN104108300A (zh) 车辆的开闭体
CN104029736B (zh) 车辆的模块化的上门组件
CN102485517A (zh) 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
US8857926B2 (en) Deck storage bin system
US8876188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0933951B2 (en) Marine windshield with forward accent
CN101152829B (zh) 车辆辅助后车门的结构
US8567845B2 (en) Car with a sun roof provided with a containing tank of the rear window
US20100067246A1 (en) Vehicle structure
JP2009113664A (ja) キャビ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