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4942A -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4942A
CN104094942A CN201410304378.0A CN201410304378A CN104094942A CN 104094942 A CN104094942 A CN 104094942A CN 201410304378 A CN201410304378 A CN 201410304378A CN 104094942 A CN104094942 A CN 1040949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ano
amino
active constituent
constituent content
phenylancryic ace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043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94942B (zh
Inventor
刘连盟
黄世文
李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41030437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949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94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4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94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49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Heterocyclic Carbon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REA)

Abstract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其含有氰烯菌酯和恶霉灵,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90~90:1。上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通过对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合理有效地复配,能弥补氰烯菌酯广谱性差和恶霉灵对镰刀菌类效果不佳的缺陷,可显著提高药效,并能降低抗药性产生风险,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氰烯菌酯,化学名称为: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属2-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该化合物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新型杀菌剂,具有高效、微毒、广谱、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优点,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可有效抑制镰刀菌菌丝生长,影响分生孢子萌发速度,并使孢子萌发后芽管畸形,不能分裂成菌丝体,对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病害特效。该药剂作用方式独特和其它类型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在对镰刀菌相关病害防治上前景光明。但是广谱性差是其主要缺陷,室内生测发现,该药剂对镰刀菌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其它类型的杀菌剂,但是在对稻瘟菌、蠕孢类、链格孢属等真菌的抑制作用,不及恶霉灵、苯醚甲环唑等主流杀菌剂。
恶霉灵(Hymexazol),化学名称为:3-羟基-5-甲基异恶唑,属恶唑类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抑制病原菌线粒体呼吸作用,但不同于β-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该药剂属于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鞭毛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亚门的腐霉菌、镰刀菌、丝核菌、伏革菌、雪腐菌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恶霉灵能有效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杀死病菌,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生根壮苗,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对水稻生理性病害亦有一定的作用效果。药效作用独特,具有高效、低毒、无公害,属于绿色环保高科技精品。内吸传导性很强,且移动极为迅速,在根系内移动仅三小时便能移动到茎部,24小时移动至作物全身。在土壤中不易失效,能与土壤中的无机盐的铁、铝离子结合,提高药效,土壤中两周后仍有杀菌活性。因此,恶霉灵很适合用作土壤消毒剂、浸种剂和包衣剂。作物一种广谱性的杀菌剂,其对镰刀菌的防效不及主流杀菌剂,用作水稻等作物浸种或包衣虽然对立枯病防效较好,但是对恶苗病的防效无法达到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氰烯菌酯和恶霉灵,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90~90:1。
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50~50:1。
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10~10:1。
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9~9:1。
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9~1:1。
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1~9:1。
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4~4:1。
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3:7~7:3。
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2:3~3:2。
上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具有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不易被土壤钝化、低成本等优势,该复配剂可以制作成多种剂型,可以大田喷施或者浸种剂、种衣剂、土壤处理剂,用于防治果树、蔬菜、谷物和其它作物上的病害。
上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通过对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合理有效地复配,能弥补氰烯菌酯广谱性差和恶霉灵对镰刀菌类效果不佳的缺陷,可显著提高药效,并能降低抗药性产生风险,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该复配农药含有氰烯菌酯和恶霉灵两种活性成分,两种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比1:90~90:1。该农药组合可以制成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及其他可能剂型。
实施例2 该复配农药组合可用于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园艺类作物和经济苗木,用作土壤消毒剂、浸种剂、拌种剂、种衣剂及作物各生育阶段病害防治用。
实施例3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9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8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
实施例4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9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8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
实施例5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9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80%。
实施例6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9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
实施例7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9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0%。
实施例8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9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60%。
实施例9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9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5%。
实施例10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8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7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
实施例11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8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6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
实施例12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8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
实施例13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8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
实施例14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8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0%。
实施例15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8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60%。
实施例16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8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70%。
实施例17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7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6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
实施例18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7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
实施例19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7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
实施例20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7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
实施例21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7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0%。
实施例22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7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60%。
实施例23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6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
实施例24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6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
实施例25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6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
实施例26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6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
实施例27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6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0%。
实施例28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
实施例29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
实施例30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5%。
实施例31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
实施例32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5%。
实施例33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
实施例34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5%。
实施例35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
实施例36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5%。
实施例37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
实施例38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
实施例39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5%。
实施例40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
实施例41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5%。
实施例42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
实施例43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5%。
实施例44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0%。
实施例45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5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45%。
实施例46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4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
实施例47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4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5%。
实施例48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4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
实施例49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4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5%。
实施例50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3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
实施例51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3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5%。
实施例52 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3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2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
实施例53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2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0%。
实施例54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2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
实施例55 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2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5%。
实施例56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10%,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恶霉灵的有效成分含量为5%。
实施例57药剂总有效成分含量可以配制成5%~90%之间的任意浓度,两者之间的配比与实施例1~实施例56相近或相同,但不限于上述浓度及配比。
实施例58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药剂浸种对水稻恶苗病和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1、实验品种
金早47。
2、试验地点
中国水稻研究所温室。
3、试验处理
处理1 50%氰·恶(氰烯菌酯15%,恶霉灵35%)4000倍液浸种;
处理2  50%氰·恶(氰烯菌酯20%,恶霉灵30%)4000倍液浸种;
处理3  50%氰·恶(氰烯菌酯25%,恶霉灵25%)4000倍液浸种;
处理4  50%氰·恶(氰烯菌酯30%,恶霉灵20%)4000倍液浸种;
处理5  50%氰·恶(氰烯菌酯35%,恶霉灵15%)4000倍液浸种;
处理6  40%氰·恶(氰烯菌酯15%,恶霉灵25%)3200倍液浸种;
处理7  40%氰·恶(氰烯菌酯20%,恶霉灵20%)3200倍液浸种;
处理8  40%氰·恶(氰烯菌酯25%,恶霉灵15%)3200倍液浸种;
处理9  40%氰·恶(氰烯菌酯30%,恶霉灵10%)3200倍液浸种;
处理10  30%氰·恶(氰烯菌酯15%,恶霉灵15%)2400倍液浸种;
处理11 30%氰·恶(氰烯菌酯20%,恶霉灵10%)2400倍液浸种;
处理12  70%氰·恶(氰烯菌酯30%,恶霉灵40%)2400倍液浸种;
处理13  80%氰·恶(氰烯菌酯40%,恶霉灵40%)6400倍液浸种;
处理14  80%氰·恶(氰烯菌酯30%,恶霉灵50%)6400倍液浸种;
处理15  80%氰·恶(氰烯菌酯50%,恶霉灵30%)6400倍液浸种;
CK1 25%氰烯菌酯悬浮液 2000倍液
CK2 30%恶霉灵 2400倍液
CK3 清水浸种
4、调查和防效统计
待到秧苗生长至四叶一心时,调查水稻恶苗病和水稻立枯病的发病率,按照下列公式计算防效:
5、试验结果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药剂浸种对水稻恶苗病和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组合药剂浸种对水稻恶苗病和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名称 有效成分浓度稀释倍数 水稻恶苗病防治(%) 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
1 8000 93.63 97.58
2 8000 94.10 91.69
3 8000 96.92 99.49
4 8000 96.51 95.49
5 8000 90.41 92.73
6 8000 95.28 91.07
7 8000 98.83 97.96
8 8000 96.68 94.81
9 8000 90.27 93.68
10 8000 91.25 90.25
11 8000 91.23 95.58
12 8000 95.05 95.86
13 8000 95.89 91.50
14 8000 97.64 90.47
15 8000 94.57 94.34
CK1 8000 87.49 49.30
CK2 8000 69.66 76.50
CK3 / / /
从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上来看,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各复配比例防效都超过了90%,高于阳性对照1同有效成分浓度的氰烯菌酯的87.49%,远高于阳性对照2恶霉灵的69.66%,说明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增效作用显著。
在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效上来看,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各复配比例防效也都超过了90%,大大超过两阳性药剂对照的49.3%和76.50%,再一次证明了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增效作用显著。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对水稻立枯病和水稻恶苗病优异的防治效果,也同时可以证明此药剂组合很适合用作浸种剂。
实施例59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药剂拌种/包衣对水稻恶苗病和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1、试验品种
龙粳40
2、试验地点
中国水稻研究所温室
3、试验处理设置
处理1  50%氰·恶(氰烯菌酯15%,恶霉灵35%) 1:200拌种
处理2  50%氰·恶(氰烯菌酯20%,恶霉灵30%)1:200拌种
处理3  50%氰·恶(氰烯菌酯25 %,恶霉灵25%)1:200拌种
处理4  50%氰·恶(氰烯菌酯30%,恶霉灵20%)1:200拌种
处理5  50%氰·恶(氰烯菌酯40%,恶霉灵10%)1:200拌种
处理6  75%氰·恶(氰烯菌酯25%,恶霉灵50%)1:300包衣
处理7  75%氰·恶(氰烯菌酯30%,恶霉灵45%)1:300包衣
处理8  75%氰·恶(氰烯菌酯40%,恶霉灵35%)1:300包衣
处理9  75%氰·恶(氰烯菌酯45%,恶霉灵30%)1:300包衣
处理10 75%氰·恶(氰烯菌酯50%,恶霉灵25%)1:300包衣
对照1  25%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 1:100拌种
对照2  25%恶霉灵乳油1:100拌种
对照3  清水
4、调查和防效统计
同实例例58
5、试验结果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药剂拌种/包衣对水稻恶苗病和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如表2所示:
表2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药剂组合拌种/包衣对水稻恶苗病和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从试验结果来看,在同样药剂量的情况下,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组合拌种/包衣对水稻恶苗病和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都超过90%,远远高于两个阳性对照药剂,说明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组合有着强烈的增效作用,且氰烯菌酯与恶霉灵组合很适合用作拌种/种子包衣剂。
实施例60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治效果
1、供试品种
感穗腐病的常规粳稻品种秀水09
2、试验地点
杭州富阳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
3、种植方式
水育秧、移栽、单季晚稻
4、试验处理设置
处理1  60%氰·恶(氰烯菌酯20%,恶霉灵40%) 25克/亩;
处理2  60%氰·恶(氰烯菌酯30%,恶霉灵50%)25克/亩;
处理3  60%氰·恶(氰烯菌酯35%,恶霉灵25%)25克/亩;
处理4  60%氰·恶(氰烯菌酯40%,恶霉灵20%) 25克/亩;
处理5  50%氰·恶(氰烯菌酯35%,恶霉灵15%) 30克/亩;
处理6  50%氰·恶(氰烯菌酯15%,恶霉灵35%) 30克/亩;
处理7  50%氰·恶(氰烯菌酯20%,恶霉灵30%) 30克/亩;
处理8  30%氰·恶(氰烯菌酯15%,恶霉灵15%) 50克/亩;
处理9  30%氰·恶(氰烯菌酯10%,恶霉灵20%) 50克/亩;
CK1 25%氰烯菌酯悬浮液 60克/亩
CK2 3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50克/亩
CK3 清水浸种
5、调查与试验统计方法
药后35天,按照下列标准调查水稻穗腐病的丛发病率:
水稻穗腐病病情调查记载标准
病级 分级标准
0级 无病斑
1级 每穗损失1%以下
3级 每穗损失2%~5%
5级 每穗损失6%~15%
7级 每穗损失16%~25%
9级 每穗损失26%以上
防效计算方法:
6、试验结果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组合对水稻穗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组合对水稻穗腐病田间药效
处理名称 有效成分用量(克/亩) 田间防效(%)
1 15 87.93
2 15 85.93
3 15 82.03
4 15 85.76
5 15 87.60
6 15 90.17
7 15 83.91
8 15 82.17
9 15 84.79
CK1 15 61.15
CK2 15 71.52
从试验结果可知,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组合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治效果在82.03%~90.17%,而两个单剂对照的防效仅为61.15%和71.52%。由此说明,在对水稻穗腐病这种多病原物的病害上,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组合表现出极佳的增效作用。
实施例61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1、小麦品种
自留感穗腐病品种
2、实验地点
浙江富阳
3、处理设置
同实施例60
4、调查和防效统计
同实施例60
5、试验结果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处理名称 有效成分用量(克/亩) 田间防效(%)
1 15 85.79
2 15 85.54
3 15 88.26
4 15 85.43
5 15 86.24
6 15 83.58
7 15 84.11
8 15 84.70
9 15 83.74
CK1 15 80.43
CK2 15 61.82
从试验结果可知,在同样15克/亩的有效成分用量的情况下,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对小麦穗腐病的防效在83.58%~88.26%,高于两阳性对照单剂的80.43%和61.82%,说明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在对小麦穗腐病的防效上,表现出很强的增效作用。
实施例62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处理土壤对水稻立枯病和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1、试验地点
浙江省富阳市
2、试验处理设置
处理1 75%氰烯菌酯·恶霉灵(氰烯菌酯25%,恶霉灵50%) 4克/平方米处理苗床。
处理2 75%氰烯菌酯·恶霉灵(氰烯菌酯35%,恶霉灵40%) 4克/平方米处理苗床。
处理3 75%氰烯菌酯·恶霉灵(氰烯菌酯45%,恶霉灵30%) 4克/平方米处理苗床。
处理4 75%氰烯菌酯·恶霉灵(氰烯菌酯55%,恶霉灵20%) 4克/平方米处理苗床。
处理5 75%氰烯菌酯·恶霉灵(氰烯菌酯65%,恶霉灵10%) 4克/平方米处理苗床。
对照1 25%氰烯菌酯12克/平方米处理苗床。
对照2 30%恶霉灵10克/平方米处理苗床。
对照3 仅用清水。
感恶苗病水稻种子不用药剂浸种,仅清水浸种和催芽,播种于苗床上。
3、调查和防效统计
同实施例58
4、试验结果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土壤处理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名称 有效成分用量(克/平方) 田间防效(%)
1 3 91.09
2 3 94.98
3 3 95.49
4 3 95.60
5 3 94.67
对照1 3 88.64
对照2 3 81.09
从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土壤处理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可以看出,各复配比例的防效都能达到90%以上,高于两对照药剂的88.64%和81.09%,说明两种药剂复配表现出了强烈的增效作用。
实施例63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对水稻恶苗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1、药剂信息
95%氰烯菌酯原药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提供。
99%恶霉灵原药由天达公司生产。
2、试验菌株
水稻恶苗病菌。
3、试验方法
对水稻恶苗病菌的室内毒力测试采用菌丝速率法进行。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一般为60ml)加入无菌锥形瓶中,按照不同配比,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配制成两个单剂和复配比例在1:9,1:4,3:7,2:3,1:1,3:2,7:3,4:1,9:1等药剂比例的不同含药浓度的平板。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个处理不少于3个重复。
将培养基养好的恶苗病菌(菌龄5天左右),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的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
根据调查结果,利用公式1和公式2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公式(1)
式中:
-菌落增长直径;
-菌落直径;
-菌饼直径。
…………………………………………公式(2)
式中:
-菌丝生长抑制率;
-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利用唐启义DPS数据分析软件,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
4.复配效果评价
在各单剂和复配剂EC50值的基础上,根据Wadley法计算各复配剂增效系数(SR),利用SR值评价复配效果。SR≥1.5表示具有增效作用;SR≤0.5表示具有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
增效系数(SR)按公式(3)和公式(4)计算:
……………………………………公式(3)
式中:
-混剂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A-混剂中A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B-混剂中B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公式(4)
式中:
-混剂的增效系数;
-混剂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混剂实测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5、试验结果
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对水稻恶苗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供试药剂 实际EC50(ppm) 理论EC50(ppm) 增效系数
氰烯菌酯 0.563 / /
恶霉灵 59.434 / /
氰恶配比1:9 2.898 5.188 1.79
氰恶配比1:4 1.443 2.712 1.88
氰恶配比3:7 0.788 1.836 2.33
氰恶配比2:3 0.496 1.388 2.80
氰恶配比1:1 0.407 1.115 2.74
氰恶配比3:2 0.376 0.932 2.48
氰恶配比7:3 0.246 0.801 3.25
氰恶配比4:1 0.465 0.702 1.51
氰恶配比9:1 0.428 0.625 1.46
从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对水稻恶苗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来看,各复配比例的增效系数在1.46~3.25之间,其中氰烯菌酯·恶霉灵7:3配比最高,达到了3.25,氰烯菌酯·恶霉灵9:1配比最低,为1.46。除氰烯菌酯·恶霉灵9:1的增效系数为1.46表现为相加作用外,各配比都超过1.5,说明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复配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室内生测活性上表现出强烈的增效作用。

Claims (9)

1.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氰烯菌酯和恶霉灵,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90~9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50~50: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10~10: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9~9: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9~1: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1~9: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1:4~4: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3:7~7:3。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烯菌酯和恶霉灵的重量比为2:3~3:2。
CN201410304378.0A 2014-06-30 2014-06-30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 Active CN1040949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04378.0A CN104094942B (zh) 2014-06-30 2014-06-30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04378.0A CN104094942B (zh) 2014-06-30 2014-06-30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4942A true CN104094942A (zh) 2014-10-15
CN104094942B CN104094942B (zh) 2016-09-07

Family

ID=51663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04378.0A Active CN104094942B (zh) 2014-06-30 2014-06-30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9494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13519A (zh) * 2016-04-01 2016-06-01 广西南宁益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能提高种子发芽力的种子处理剂
CN107960414A (zh) * 2017-12-26 2018-04-27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氰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1685124A (zh) * 2020-06-29 2020-09-22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果树杀菌组合物以及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7483A (zh) * 2001-05-08 2001-10-17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 2-氰基3-取代苯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在农作物杀菌剂上的应用
CN1559210A (zh) * 2004-02-18 2005-01-05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应用
CN1623390A (zh) * 2004-10-27 2005-06-08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7483A (zh) * 2001-05-08 2001-10-17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 2-氰基3-取代苯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在农作物杀菌剂上的应用
CN1559210A (zh) * 2004-02-18 2005-01-05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应用
CN1623390A (zh) * 2004-10-27 2005-06-08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应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13519A (zh) * 2016-04-01 2016-06-01 广西南宁益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能提高种子发芽力的种子处理剂
CN107960414A (zh) * 2017-12-26 2018-04-27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氰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1685124A (zh) * 2020-06-29 2020-09-22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果树杀菌组合物以及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4942B (zh) 201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31574B (zh) 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及其组合物
Ahmed Chitosan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as control agents of some Faba bean spot diseases
CN109430275A (zh) 具有杀菌活性的农业用杀菌剂及应用
CN104094942B (zh)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
CN104872155A (zh) 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复合杀菌剂
CN108294014A (zh) 一种防治根腐病的种衣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094939B (zh) 一种含喹啉铜和苯醚甲环唑的复配农药
CN106942284B (zh) 一种防治葡萄病害的复配生物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3798251B (zh) 一种含三唑酮和噻森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CN107242242A (zh) 包含灭菌丹和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4041524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4115869B (zh) 一种含氢氧化铜、肟菌酯和戊唑醇的三元复配农药
CN111011384B (zh) 8-羟基喹啉化合物在制备抗香蕉枯萎病和水稻稻曲病病原菌剂中的应用
CN106719691A (zh) 一种小麦田苗后复配杀菌剂
CN103798262B (zh) 一种含甲基硫菌灵和松脂酸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3798273B (zh) 一种含硫酸链霉素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CN103814949B (zh) 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
CN103210936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1703057A (zh) 一种含噁唑菌酮的农用杀菌组合物
CN103798270B (zh) 一种含噻森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CN103798291B (zh) 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
CN113861088B (zh) 一种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化合物及应用
CN104115860B (zh)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复配农药
CN104094934A (zh) 一种含啶氧菌酯和咯菌腈的农药组合物
CN105941482A (zh) 一种含中生菌素和噻森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