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98291B - 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98291B
CN103798291B CN201410054443.9A CN201410054443A CN103798291B CN 103798291 B CN103798291 B CN 103798291B CN 201410054443 A CN201410054443 A CN 201410054443A CN 103798291 B CN103798291 B CN 1037982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pravit
triazolone
composite
disease
r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44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98291A (zh
Inventor
刘连盟
黄世文
王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41005444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9829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98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8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98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82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其含有有效成分三唑酮和王铜,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1:10~10:1。本发明通过三唑酮和王铜两种复配可扩大杀菌谱,由原来单一病害防治,变成一药多病防治,既可防治细菌性病害又可防治真菌性病,从而节省劳力、降低防治成本;农作物,特别是到了生育中、后期,往往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多种病害同时发生,两种药剂复配后,一次防治就能兼治多种病害,既节省了劳力、又降低了农药用量。两种药剂作用机理不同,二者复配可产生显著的药效增加效果,并可降低抗药性产生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
背景技术
同一时期、作物同一部位往往会被多种病原真菌、细菌侵染,引起多种病害。如水稻分蘖后期往往会叶部往往会同时发生水稻叶瘟和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穗期穗部会发生水稻穗颈瘟、水稻细菌性谷枯和水稻穗腐病等病害,这些病害是由多种真菌、细菌病原物侵染引起。这些同一时期或(和)同一部位发生的病害有可能通过开发复配农药的方法解决,即减少成本、提高药效,又可以防止农民自己混配引起药害和药效下降。
王铜(Copper(Ⅱ)busicchloride),又名碱式氯化铜、氧氯化铜,是一种无机铜保护性杀菌剂,为铜制剂中药害最小的药剂。施用后迅速破坏病菌蛋白酶而使病菌死亡,并能在植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不易为雨水冲刷。该产品的技术优点是安全性能好,疗效高,无抗性,对环境污染小和对多数细菌和部分真菌病害药效显著的优点。其主要缺点之一是药效期短,在阳光下易分解,残效期仅约为7天,这就使生产上很难确定防治时机。其缺点之二为对真菌病害防治范围较窄,对部分真菌病害防治效果较差。
三唑酮(Triadimefon),又名粉锈宁,其化学名称为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H-1,2,4-三唑-l-基)-α-丁酮,是第一种广泛应用的三唑类杀菌剂。该杀菌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优点,同时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其作用机制决定了其对真菌类病害效果好,但对细菌类病害效果极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成分三唑酮和王铜,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1:10~10:1。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1:9~9:1。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1:4~1:1。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1:1~9:1。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1:4~2:3。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3:2~4:1。
本发明通过三唑酮和王铜两种复配可扩大杀菌谱,由原来单一病害防治,变成一药多病防治,既可防治细菌性病害又可防治真菌性病,从而节省劳力、降低防治成本;农作物,特别是到了生育中、后期,往往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多种病害同时发生,两种药剂复配后,一次防治就能兼治多种病害,既节省了劳力、又降低了农药用量。两种药剂作用机理不同,二者复配可产生显著的药效增加效果,并可降低抗药性产生的风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试验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试验例1: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对水稻穗腐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1药剂配制
1.1.1试验药剂
95%三唑酮原药由江苏建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98%王铜由上海程欣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1.1.2药剂配制方法
三唑酮和王铜原药分别加入无菌水中并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经超声波处理,配制成悬浮液,并利用无菌水分别稀释成200mg/ml母液。根据混配目的设置多组药剂配比,1:9,1:4,3:7,2:3,1:1,3:2,7:3,4:1,9:1,各配比均为两种药剂有效成分的质量比。
1.2试验菌株
水稻穗腐病病原菌菌株:层出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FP1、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ipolarisaustraliensisBA1、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CL1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tenuisAT1。
1.3试验方法
叶枯唑和咪鲜胺复配对水稻穗腐病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一般为60ml)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个处理不少于3个重复。
将培养基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的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
根据调查结果,利用公式1和公式2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公式(1)
式中:
-菌落增长直径;
-菌落直径;
-菌饼直径。
…………………………………………公式(2)
式中:
-菌丝生长抑制率;
-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利用唐启义DPS数据分析软件,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
1.4复配效果评价
在各单剂和复配剂EC50值的基础上,根据Wadley法计算各复配剂增效系数(SR),利用SR值评价复配效果。SR≥1.5表示具有增效作用;SR≤0.5表示具有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
增效系数(SR)按公式(3)和公式(4)计算:
……………………………………公式(3)
式中:
-混剂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混剂中A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混剂中B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公式(4)
式中:
-混剂的增效系数;
-混剂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混剂实测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1.5试验结果
按照上述试验方法,测定了三唑酮和王铜单剂和各复配配方对水稻穗腐病四种病原真菌菌株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FP1、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australiensisBA1、新月弯孢菌C.lunataCL1和细交链孢菌A.tenuisAT1菌丝的抑制毒力,分别求出了各药剂对四种真菌菌丝的抑制的EC50,并根据1.4所述的方法求出各复配配方的EC50值,结果如表1~表4所示:
表1三唑酮和王铜单剂及各复配比例对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 实际EC50(ppm) 理论EC50(ppm) 增效系数
三唑酮 0.0567 / /
王铜 114.270 / /
酮铜配比1:9 0.277 0.564 2.04
酮铜配比1:4 0.095 0.283 2.99
酮铜配比3:7 0.048 0.189 3.92
酮铜配比2:3 0.027 0.142 5.33
酮铜配比1:1 0.019 0.113 6.09
酮铜配比3:2 0.018 0.094 5.18
酮铜配比7:3 0.015 0.081 5.38
酮铜配比4:1 0.017 0.071 4.11
酮铜配比9:1 0.012 0.063 5.14
表2三唑酮和王铜单剂及各复配比例对平脐蠕孢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 实际EC50(ppm) 理论EC50(ppm) 增效系数
三唑酮 45.30 / /
王铜 96.240 / /
酮铜配比1:9 48.331 86.512 1.79
酮铜配比1:4 29.317 78.570 2.68
酮铜配比3:7 18.452 71.963 3.90
酮铜配比2:3 19.934 66.382 3.33
酮铜配比1:1 14.989 61.603 4.11
酮铜配比3:2 11.180 57.467 5.14
酮铜配比7:3 12.914 53.851 4.17
酮铜配比4:1 11.334 50.663 4.47
酮铜配比9:1 13.033 47.832 3.67
表3三唑酮和王铜单剂及各配比对新月弯孢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 实际EC50(ppm) 理论EC50(ppm) 增效系数
三唑酮 7.21 / /
王铜 50.28 / /
酮铜配比1:9 8.416 31.477 3.74
酮铜配比1:4 5.920 22.909 3.87
酮铜配比3:7 2.875 18.008 6.26
酮铜配比2:3 2.663 14.834 5.57
酮铜配比1:1 2.310 12.612 5.46
酮铜配比3:2 2.093 10.968 5.24
酮铜配比7:3 2.595 9.704 3.74
酮铜配比4:1 2.242 8.701 3.88
酮铜配比9:1 2.279 7.885 3.46
表4三唑酮和王铜单剂及各配比对细交链孢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 实际EC50(ppm) 理论EC50(ppm) 增效系数
三唑酮 64.26 / /
王铜 100.430 / /
酮铜配比1:9 40.632 95.078 2.34
酮铜配比1:4 35.821 90.268 2.52
酮铜配比3:7 25.420 85.921 3.38
酮铜配比2:3 19.243 81.974 4.26
酮铜配比1:1 17.112 78.373 4.58
酮铜配比3:2 23.535 75.075 3.19
酮铜配比7:3 20.409 72.044 3.53
酮铜配比4:1 19.729 69.248 3.51
酮铜配比9:1 33.498 66.661 1.99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三唑酮对穗腐病几种病原真菌的毒力高于王铜,三唑酮和王铜各复配比例的SR值皆大于1.5,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该试验例中三唑酮和王铜采用其它配比比例,如10:1、8:1、5:1、1:5、1:8或1:10进行如试验例1的试验,最后上述不同配比量的复配农药对水稻穗腐病的几种病原真菌抑制作用均较强,增效系数均高于1.5,表现出强烈的增效作用。
同样,本发明中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各复配比例对水稻稻瘟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等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中都表现出类似的增效作用。
试验例2: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对水稻谷枯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1药剂配制
同试验例1的1.1。
2.2试验菌株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菌: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glumae)。
2.3试验方法
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对水稻谷枯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
试验用病原细菌在适宜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培养至菌苔产生,取培养好的细菌斜面,加入一定量的灭菌生理盐水或其它适宜的稀释液。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针轻刮菌苔表面,获得细菌悬浮液。置于恒温振荡器以120转/分钟的转速混匀20分钟。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其它适宜的稀释液,将细菌悬浮液稀释至空白对照菌落数能清晰分开,且不少于200个。用移液管或移液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药液0.5mL分别加入小试管中,然后吸取制备好的细菌悬浮液1.5mL,使药液与细菌悬浮液等量混合均匀。加入100ml液体培养基,培养5~6小时,取2ml培养液加入预先融化后冷却至46oC的定量灭菌培养基(一般为60ml),加入无菌锥形瓶中,充分摇匀。在培养基未凝固前,倾倒平板,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凝固后,放置于微生物培养箱中,在28oC条件下培养至空白对照上菌落清晰可辨。每个平板菌落计数,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
根据菌落计数结果,按公式(5)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落形成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5)
式中:
-菌落形成抑制率;
-空白对照菌落形成数;
-药剂处理菌落形成数。
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落形成抑制率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值。
2.4复配效果评价
在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室内毒力上,两种药剂各配比的复配效果评价,如试验例1的1.4所述。
2.5试验结果
三唑酮和王铜单剂及复配剂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三唑酮和王铜单剂及各配比对水稻细菌性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 实际EC50(ppm) 理论EC50(ppm) 增效系数
三唑酮 2157.23 / /
王铜 20.65 / /
酮铜配比1:9 4.765 22.920 4.81
酮铜配比1:4 4.943 25.751 5.21
酮铜配比3:7 4.872 29.379 6.03
酮铜配比2:3 5.319 34.198 6.43
酮铜配比1:1 6.524 40.908 6.27
酮铜配比3:2 12.060 50.894 4.22
酮铜配比7:3 18.548 67.329 3.63
酮铜配比4:1 27.546 99.442 3.61
酮铜配比9:1 64.888 190.121 2.93
从该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三唑酮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防效不佳,而王铜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效果较好,在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抑制作用上,各复配比例的SR值,最高的是三唑酮:王铜2:3配比,达到了6.43,最低的为三唑酮:王铜9:1配比,也达到了2.93,都超过了1.5,表现出了很强的增效作用。
该试验例中三唑酮和王铜采用其它配比比例,如10:1、8:1、5:1、1:5、1:8或1:10进行如试验例2的试验,最后上述不同配比量的复配农药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病原真菌抑制作用均较强,增效系数均高于1.5,表现出强烈的增效作用。
同样,本发明中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各复配比例对水稻白叶枯菌、水稻细条病菌和丁香假单胞菌菌等病原细菌的室内毒力测定中都表现出类似试验例2的增效作用。
试验例3:三唑酮和王铜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为了验证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2013年7月-2013年11月,于杭州富阳中国水稻所试验基地,进行了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3.1试验品种
晚熟三系籼粳杂交稻甬优12号。
3.2防治对象
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
3.3药剂处理设置(有效成分皆为30克/亩)
(1)25%三唑酮和王铜2:3复配120克/亩;
(2)25%三唑酮和王铜1:1复配120克/亩;
(3)25%三唑酮和王铜7:3复配120克/亩;
(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5)30%王铜悬浮剂90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6)清水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设置24各小区,每小区30平方米。
3.4药剂使用方法
兑水45千克/亩,于水稻破口前一周,喷施。
3.5调查和调查方法
药后35天,每小区选5点,每点调查200穗,按相应分级标准调查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发病情况。
水稻稻曲病的分级标准如下表所示
病级 0 1 3 5 7 9
病粒数/穗 0 1 2-4 5-8 9-14 ≥15
穗重损失% 0 0.1-5.0 5.1-10.0 10.1-20.0 20.1-50.0 ≥50.1
水稻穗腐病的分级标准如下表所示:
计算公式和统计分析: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3.6试验结果
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防治药效试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田间药效结果
从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效上来看,在有效成分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三个复配药剂处理,处理1(25%三唑酮和王铜2:3复配)、处理2(25%三唑酮和王铜1:1复配)和处理3(25%三唑酮和王铜7:3复配)的防效分别为82.35%、84.91%和80.71%,显著高于处理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处理5(30%王铜悬浮剂),说明在水稻稻曲病的田间防效上三唑酮和王铜复配防治效果优异,同时表现出很强的增效效果。
从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效上来看,在有效成分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三个复配药剂处理,处理1(25%三唑酮和王铜2:3复配)、处理2(25%三唑酮和王铜1:1复配)和处理3(25%三唑酮和王铜7:3复配)的防效分别能达到81.55%、80.26%和84.39%,显著的优于处理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处理5(30%王铜悬浮剂),说明在水稻穗腐病的田间防效上三唑酮和王铜复配防治效果优异,同时表现出很强的增效作用。
总体上看,在对水稻稻曲病这种纯真菌引起的病害上,三唑酮表现较好,可达73.78%;王铜表现较差,仅为53.93%。而对水稻穗腐病这种多种真菌和细菌复合侵染引起的病害方面,王铜比三唑酮烧好,能达到73.30%。而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后,同样用量,防效都能达到80%以上,说明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可提高扩展防治对象,提高防治效果。
该试验例中三唑酮和王铜采用其它配比比例,如10:1、8:1、5:1、4:1、1:4、1:5、1:8或1:10进行如试验例3的试验,最后上述不同配比量的复配农药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防效均能达到80%以上,表现出很强的增效效果。
试验例4: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对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为了验证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对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于2013年7月到11月,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田间试验基地,进行了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对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4.1试验品种
丰两优香一号。
4.2防治对象
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
4.3药剂处理设置(有效成分皆为30克/亩)
(1)25%三唑酮和王铜1:4复配120克/亩;
(2)25%三唑酮和王铜3:7复配120克/亩;
(3)25%三唑酮和王铜3:2复配120克/亩;
(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5)30%王铜悬浮剂90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6)清水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设置24各小区,每小区30平方米。
4.4药剂使用方法
兑水45千克/亩,于水稻破口前一周,喷施。
4.5调查和调查方法
施药后15天,按相应分级标准调查白叶枯病的发生情况;施药后20天,调查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情况。
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分级标准如下表所示:
病 级 抗 性 反 应 抗 性 评 价
0 病斑长度小于接种叶片剩余长度5.0%;或病斑面积小于 5.0%。 高抗(HR)
1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5.1%~12.0%;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5.1%~12.0%。 抗(R)
3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12.1%~25.0%;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12.1%~25.0%。 中抗(MR)
5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25%.1~50.0%;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25.1%~50.0%。 中感(MS)
7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50.1%~75.0%;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50.1%~75.0%。 感(S)
9 病斑长度大于接种叶片剩余长度75.1%;或病斑面积大于叶面积 75.1%。 高感(HS)
水稻白叶枯病防效计算公式:
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效根据穗发病率计算: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4.6试验结果:
三唑酮和王铜复配防治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结果如表7所示:
表7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对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药效
在有效成分用药量相同的情况下,3个复配药剂处理,处理1(25%三唑酮和王铜1:4复配)、处理2(25%三唑酮和王铜3:7复配)和处理3(25%三唑酮和王铜3:2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了84.81%、81.37%和80.65%,高于阳性对照药剂处理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显著高于处理5(30%王铜悬浮剂)。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可高效防控水稻白叶枯病,且两者复配在对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上表现出了增效作用。
在有效成分用药量相同的情况下,3个复配药剂处理,处理1(25%三唑酮和王铜1:4复配)、处理2(25%三唑酮和王铜3:7复配)和处理3(25%三唑酮和王铜3:2复配)对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效都达到了80%以上,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处理2和处理3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处理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处理5(30%王铜悬浮剂)。处理1的防效为81.27%,显著高于处理5(30%王铜悬浮剂);不显著低于处理4的81.44,与之相当。三唑酮和王铜在对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效上也表现出了增效作用。
三唑酮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不足,而王铜对水稻叶鞘腐败病的效果不佳。而由于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叶鞘腐败病防治适期有重叠,三唑酮和王铜复配后不但增加了防治范围,在防效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增效作用。
该试验例中三唑酮和王铜采用其它配比比例,如10:1、8:1、5:1、4:1、1:4、1:5、1:8或1:10进行如试验例4的试验,最后上述不同配比量的复配农药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防效均能达到80%以上,表现出很强的增效效果。

Claims (5)

1.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成分三唑酮和王铜,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1:9~9: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1:4~1: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1:1~9: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1:4~2: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王铜的重量比为3:2~4:1。
CN201410054443.9A 2014-02-18 2014-02-18 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982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54443.9A CN103798291B (zh) 2014-02-18 2014-02-18 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54443.9A CN103798291B (zh) 2014-02-18 2014-02-18 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8291A CN103798291A (zh) 2014-05-21
CN103798291B true CN103798291B (zh) 2016-01-20

Family

ID=50696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444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98291B (zh) 2014-02-18 2014-02-18 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982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6341B (zh) * 2019-06-24 2022-04-15 广西大学 一种番茄灰霉病防治药物光解作用的测定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34778A2 (de) * 2006-05-18 2007-11-29 Bayer Cropscience Ag Synergistische wirkstoffkombinationen
CN101785463A (zh) * 2010-03-29 2010-07-28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
CN103371149A (zh) * 2013-06-27 2013-10-30 王学权 一种复配增效杀菌组合物
CN103371184A (zh) * 2013-06-27 2013-10-30 王学权 一种含有咪鲜胺锰络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34778A2 (de) * 2006-05-18 2007-11-29 Bayer Cropscience Ag Synergistische wirkstoffkombinationen
CN101785463A (zh) * 2010-03-29 2010-07-28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
CN103371149A (zh) * 2013-06-27 2013-10-30 王学权 一种复配增效杀菌组合物
CN103371184A (zh) * 2013-06-27 2013-10-30 王学权 一种含有咪鲜胺锰络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老芒果园改造技术;王先敬;《现代园艺》;20060831(第8 期);第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8291A (zh)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8251B (zh) 一种含三唑酮和噻森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CN103798291B (zh) 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
CN104094942B (zh)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
CN103081920B (zh) 一种含有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3814922B (zh) 一种含多菌灵和松脂酸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9548787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242242A (zh) 包含灭菌丹和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3814949B (zh) 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
CN104094939B (zh) 一种含喹啉铜和苯醚甲环唑的复配农药
CN104522035A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敌磺钠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3798262B (zh) 一种含甲基硫菌灵和松脂酸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3798273B (zh) 一种含硫酸链霉素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CN107333792A (zh) 由丙硫唑与咪糠唑复配的防治稻瘟病的杀菌剂
CN104488930B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中生菌素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7018984A (zh) 一种含有灭菌丹和氟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7517979A (zh) 一种含有申嗪霉素和氰烯菌酯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6070246A (zh) 一种含有二氯恶菌唑和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CN106689148A (zh) 一种含二氯噁菌唑和烯酰吗啉的农药组合物
CN104920359B (zh) 高效防控水稻稻瘟病的植物精油
CN103798270B (zh) 一种含噻森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CN104938514B (zh) 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植物源化合物增效组合物
CN104920358B (zh) 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天然产物组合物
CN105076152B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782566A (zh) 一种含吩乙霉素与蛇床子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8432787A (zh) 一种含有甲基托布津与噻森铜的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7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