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4949B - 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14949B
CN103814949B CN201410054408.7A CN201410054408A CN103814949B CN 103814949 B CN103814949 B CN 103814949B CN 201410054408 A CN201410054408 A CN 201410054408A CN 103814949 B CN103814949 B CN 1038149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azolone
cuprous oxide
rice
composite
eff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44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14949A (zh
Inventor
黄世文
刘连盟
王玲
李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ROVINCIAL IMPROVED VARIETY INTRODUCE SERVIC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41005440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149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14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4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14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49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其含有有效成分三唑酮和氧化亚铜,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1:10~10:1。本发明通过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可显著扩大杀菌谱,从而达到一喷多防或一喷多治的效果,从而节约人力和农药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由于三唑酮和氧化亚铜作用机制不同,两种农药复配后药效可产生增效作用,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并降低抗药性产生的风险。另外,通过复配后内吸性强的三唑酮与内吸性弱、持效期短的氧化亚铜复配可以改善药剂的性能提高防效和持效期。

Description

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
背景技术
同一时期、作物同一部位往往会被多种病原真菌、细菌侵染,引起多种病害。如水稻分蘖后期往往会叶部往往会同时发生水稻叶瘟和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穗期穗部会发生水稻穗颈瘟、水稻细菌性谷枯和水稻穗腐病等病害,这些病害是由多种真菌、细菌病原物侵染引起。这些同一时期或(和)同一部位发生的病害有可能通过开发复配农药的方法解决,即减少成本、提高药效,又可以防止农民自己混配引起药害和药效下降。
三唑酮(Triadimefon),又名粉锈宁,其化学名称为1-(4-氯苯氧基)-3,3一二甲基-1-(1H-1,2,4-三唑-l-基)-α-丁酮,是第一种广泛应用的三唑类杀菌剂。该杀菌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优点,同时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其作用机制决定了其对真菌类病害效果好,但对细菌类病害效果极差。
氧化亚铜(Copper(I)oxide)为铜一价氧化产物,是无机铜类杀菌剂。其作用机制为,在植株表面酸性环境条件下被歧化成二价铜离子,得以释放的铜离子与真菌或细菌体内蛋白质中的-SH、-N2H、-COOH、-OH等基团起作用,导致病菌死亡。氧化亚铜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广泛用于果树、蔬菜、花卉和水稻等作物的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和其它无机铜类杀菌剂相比,氧化亚铜具有铜离子有效含量高,对作物相对安全的优点。和其它无机铜类杀菌剂相似,其对多数细菌类病害特效,但对真菌类病害效果有限。和多数无机铜类杀菌剂一样,持效期较短也是其重要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成分三唑酮和氧化亚铜,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1:10~10:1。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1:9~9:1。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1:4~1:1。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1:1~9:1。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1:4~2:3。
所述的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3:2~4:1。
本发明通过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可显著扩大杀菌谱,从而达到一喷多防或一喷多治的效果,从而节约人力和农药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由于三唑酮和氧化亚铜作用机制不同,两种农药复配后药效可产生增效作用,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并降低抗药性产生的风险。另外,通过复配后内吸性强的三唑酮与内吸性弱、持效期短的氧化亚铜复配可以改善药剂的性能提高防效和持效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试验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试验例1: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穗腐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1.1药剂配制
1.1.1试验药剂
95%三唑酮原药由江苏建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99%氧化亚铜由上海谱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1.2药剂配制方法
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原药分别加入无菌水中并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经超声波处理,配制成悬浮液,并利用无菌水分别稀释成200mg/ml母液。根据混配目的设置多组药剂配比,1:9,1:4,3:7,2:3,1:1,3:2,7:3,4:1,9:1,各配比均为两种药剂有效成分的质量比。
1.2试验菌株
水稻穗腐病病原菌菌株:层出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FP1、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ipolarisaustraliensisBA1、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CL1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tenuisAT1。
1.3试验方法
叶枯唑和咪鲜胺复配对水稻穗腐病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一般为60ml)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个处理不少于3个重复。
将培养基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的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
根据调查结果,利用公式1和公式2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公式(1)
式中:
-菌落增长直径;
-菌落直径;
-菌饼直径。
…………………………………………公式(2)
式中:
-菌丝生长抑制率;
-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利用唐启义DPS数据分析软件,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
1.4复配效果评价
在各单剂和复配剂EC50值的基础上,根据Wadley法计算各复配剂增效系数(SR),利用SR值评价复配效果。SR≥1.5表示具有增效作用;SR≤0.5表示具有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
增效系数(SR)按公式(3)和公式(4)计算:
……………………………………公式(3)
式中:
-混剂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混剂中A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混剂中B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公式(4)
式中:
-混剂的增效系数;
-混剂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混剂实测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1.5试验结果
按照上述试验方法,测定了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单剂和各复配配方对水稻穗腐病四种病原真菌菌株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FP1、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B.australiensisBA1、新月弯孢菌C.lunataCL1和细交链孢菌A.tenuisAT1菌丝的抑制毒力,分别求出了各药剂对四种真菌菌丝的抑制的EC50,并根据1.4所述的方法求出各复配配方的EC50值,结果如表1~表4所示:
表1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单剂及各复配比例对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 实际EC50(ppm) 理论EC50(ppm) 增效系数
三唑酮 0.0567 / /
氧化亚铜 124.48 / /
酮铜配比1:9 0.127 0.565 4.44
酮铜配比1:4 0.051 0.283 5.57
酮铜配比3:7 0.030 0.189 6.38
酮铜配比2:3 0.024 0.142 5.97
酮铜配比1:1 0.018 0.113 6.13
酮铜配比3:2 0.016 0.094 5.82
酮铜配比7:3 0.017 0.081 4.84
酮铜配比4:1 0.016 0.071 4.51
酮铜配比9:1 0.018 0.063 3.55
表2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单剂及各复配比例对平脐蠕孢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 实际EC50(ppm) 理论EC50(ppm) 增效系数
三唑酮 45.30 / /
氧化亚铜 107.05 / /
酮铜配比1:9 21.266 94.208 4.43
酮铜配比1:4 21.624 84.117 3.89
酮铜配比3:7 15.349 75.979 4.95
酮铜配比2:3 12.527 69.277 5.53
酮铜配比1:1 15.266 63.661 4.17
酮铜配比3:2 10.865 58.887 5.42
酮铜配比7:3 14.926 54.780 3.67
酮铜配比4:1 11.230 51.208 4.56
酮铜配比9:1 24.653 48.073 1.95
表3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单剂及各配比对新月弯孢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 实际EC50(ppm) 理论EC50(ppm) 增效系数
三唑酮 7.21 / /
氧化亚铜 60.94 / /
酮铜配比1:9 9.213 34.918 3.79
酮铜配比1:4 5.612 24.470 4.36
酮铜配比3:7 2.762 18.834 6.82
酮铜配比2:3 2.617 15.308 5.85
酮铜配比1:1 2.715 12.894 4.754 -->
酮铜配比3:2 2.437 11.138 4.57
酮铜配比7:3 2.328 9.803 4.21
酮铜配比4:1 2.125 8.754 4.12
酮铜配比9:1 4.881 7.907 1.62
表4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单剂及各配比对细交链孢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 实际EC50(ppm) 理论EC50(ppm) 增效系数
三唑酮 64.26 / /
氧化亚铜 112.68 / /
酮铜配比1:9 42.769 104.784 2.45
酮铜配比1:4 27.819 97.923 3.52
酮铜配比3:7 23.565 91.905 3.90
酮铜配比2:3 23.275 86.584 3.72
酮铜配比1:1 21.538 81.845 3.80
酮铜配比3:2 31.544 77.598 2.46
酮铜配比7:3 34.797 73.770 2.12
酮铜配比4:1 22.533 70.302 3.12
酮铜配比9:1 32.437 67.145 2.07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三唑酮对穗腐病几种病原真菌的毒力高于氧化亚铜,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各复配比例的SR值皆大于1.5,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该试验例中三唑酮和氧化亚铜采用其它配比比例,如10:1、8:1、5:1、1:5、1:8或1:10进行如试验例1的试验,最后上述不同配比量的复配农药对水稻穗腐病的几种病原真菌抑制作用均较强,增效系数均高于1.5,表现出强烈的增效作用。
同样,本发明中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各复配比例对水稻稻瘟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等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中都表现出类似的增效作用。
试验例2: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细菌性褐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1药剂配制
同试验例1的1.1。
2.2试验菌株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病菌: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syringae)。
2.3试验方法
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
试验用病原细菌在适宜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培养至菌苔产生,取培养好的细菌斜面,加入一定量的灭菌生理盐水或其它适宜的稀释液。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针轻刮菌苔表面,获得细菌悬浮液。置于恒温振荡器以120转/分钟的转速混匀20分钟。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其它适宜的稀释液,将细菌悬浮液稀释至空白对照菌落数能清晰分开,且不少于200个。用移液管或移液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药液0.5mL分别加入小试管中,然后吸取制备好的细菌悬浮液1.5mL,使药液与细菌悬浮液等量混合均匀。加入100ml液体培养基,培养5~6小时,取2ml培养液加入预先融化后冷却至46℃的定量灭菌培养基(一般为60ml),加入无菌锥形瓶中,充分摇匀。在培养基未凝固前,倾倒平板,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凝固后,放置于微生物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至空白对照上菌落清晰可辨。每个平板菌落计数,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
根据菌落计数结果,按公式(5)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落形成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5)
式中:
-菌落形成抑制率;
-空白对照菌落形成数;
-药剂处理菌落形成数。
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落形成抑制率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值。
2.4复配效果评价
在对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室内毒力上,两种药剂各配比的复配效果评价,如试验例1的1.4所述。
2.5试验结果
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单剂及复配剂对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单剂及各配比对水稻褐斑病菌的室内毒力
供试药剂 实际EC50(ppm) 理论EC50(ppm) 增效系数
三唑酮 1608.09 / /
氧化亚铜 13.25 / /
酮铜配比1:9 7.824 14.709 1.88
酮铜配比1:4 5.799 16.528 2.85
酮铜配比3:7 8.458 18.862 2.23
酮铜配比2:3 5.617 21.963 3.91
酮铜配比1:1 5.906 26.283 4.45
酮铜配比3:2 7.609 32.721 4.30
酮铜配比7:3 9.566 43.334 4.53
酮铜配比4:1 16.659 64.136 3.85
酮铜配比9:1 52.715 123.353 2.34
从该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三唑酮对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抑制作用强,其单剂EC50高达1608.09;而氧化亚铜对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效果较好,其单剂EC50仅为13.25。在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上,各复配比例的SR值,最高的是三唑酮:氧化亚铜7:3配比,达到了4.53,最低的为三唑酮:氧化亚铜1:9配比,也达到了1.88。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各复配比例都超过了1.5,表现出了增效作用。
同样,本发明中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各复配比例对水稻白叶枯菌、水稻细条病菌和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等病原细菌的室内毒力测定中都表现出类似试验例2的增效作用。
试验例3: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为了验证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2013年7月-2013年11月,于杭州富阳中国水稻所试验基地,进行了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3.1试验品种
晚熟三系籼粳杂交稻甬优12号。
3.2防治对象
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
3.3药剂处理设置(有效成分皆为30克/亩)
(1)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3:7复配120克/亩;
(2)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1:1复配120克/亩;
(3)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7:3复配120克/亩;
(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5)86.2%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34.8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6)清水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设置24各小区,每小区30平方米。
3.4药剂使用方法
兑水45千克/亩,于水稻破口前一周,喷施。
3.5调查和调查方法
药后35天,每小区选5点,每点调查200穗,按相应分级标准调查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发病情况。
水稻稻曲病的分级标准如下表所示
病级 0 1 3 5 7 9
病粒数/穗 0 1 2-4 5-8 9-14 ≥15
穗重损失% 0 0.1-5.0 5.1-10.0 10.1-20.0 20.1-50.0 ≥50.1
水稻穗腐病的分级标准如下表所示:
计算公式和统计分析: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3.6试验结果
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防治药效试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田间药效结果
从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效上来看,在有效成分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三个复配药剂处理,处理1(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3:7复配)、处理2(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1:1复配)和处理3(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7:3复配)的防效分别为81.71%、80.99%和84.83%,显著高于处理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处理5(86.2%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说明在水稻稻曲病的田间防效上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防治效果优异,同时表现出很强的增效效果。
从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效上来看,在有效成分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三个复配药剂处理,处理1(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3:7复配)、处理2(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1:1复配)和处理3(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7:3复配)的防效分别能达到81.08%、79.61%和83.69%,显著的优于处理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处理5(86.2%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说明在水稻穗腐病的田间防效上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防治效果优异,同时表现出很强的增效作用。
总体上看,在对水稻稻曲病这种纯真菌引起的病害上,三唑酮表现较好,可达73.78%;氧化亚铜表现较差,仅为51.72%。而对水稻穗腐病这种多种真菌和细菌复合侵染引起的病害方面,氧化亚铜比三唑酮稍好,能达到75.61%。而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后,有效成分用量相同情况下,防效都显著优于两个单剂对照,说明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可提高扩展防治对象,提高防治效果。
该试验例中三唑酮和氧化亚铜采用其它配比比例,如10:1、8:1、5:1、4:1、1:4、1:5、1:8或1:10进行如试验例3的试验,最后上述不同配比量的复配农药对水稻稻曲病和水稻穗腐病的防效均能达到80%以上,表现出很强的增效效果。
试验例4: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为了验证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于2013年7月到11月,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田间试验基地,进行了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4.1试验品种
丰两优香一号。
4.2防治对象
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
4.3药剂处理设置(有效成分皆为30克/亩)
(1)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2:3复配120克/亩;
(2)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1:1复配120克/亩;
(3)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7:3复配120克/亩;
(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5)86.2%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34.8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6)清水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设置24各小区,每小区30平方米。
4.4药剂使用方法
兑水45千克/亩,于水稻破口前一周,喷施。
4.5调查和调查方法
施药后15天,按相应分级标准调查白叶枯病的发生情况;施药后20天,调查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情况。
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分级标准如下表所示:
病 级 抗 性 反 应 抗 性 评 价
0 病斑长度小于接种叶片剩余长度5.0%;或病斑面积小于 5.0%。 高抗(HR)
1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5.1%~12.0%;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5.1%~12.0%。 抗(R)
3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12.1%~25.0%;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12.1%~25.0%。 中抗(MR)
5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25%.1~50.0%;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25.1%~50.0%。 中感(MS)
7 病斑长度占接种叶片剩余长度50.1%~75.0%;或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50.1%~75.0%。 感(S)
9 病斑长度大于接种叶片剩余长度75.1%;或病斑面积大于叶面积 75.1%。 高感(HS)
水稻白叶枯病防效计算公式:
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效根据穗发病率计算: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4.6试验结果:
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防治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结果如表7所示:
表7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对水稻叶鞘腐败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药效
在有效成分用药量相同的情况下,3个复配药剂处理,处理1(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2:3复配)、处理2(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1:1复配)和处理3(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7:3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了87.70%、87.87%和89.11%,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药剂处理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处理5(86.2%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因此,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可高效防控水稻白叶枯病,且两者复配在对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上表现出了增效作用。
在有效成分用药量相同的情况下,3个复配药剂处理,处理1(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2:3复配)、处理2(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1:1复配)和处理3(25%三唑酮和氧化亚铜7:3复配)对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效都达到了80%以上,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处理4(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显著高于处理5(86.2%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在对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效上也表现出了增效作用。
三唑酮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不足,而氧化亚铜对水稻叶鞘腐败病的效果不佳。而由于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叶鞘腐败病防治适期有重叠,三唑酮和氧化亚铜复配后不但增加了防治范围,在防效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增效作用。
该试验例中三唑酮和氧化亚铜采用其它配比比例,如10:1、8:1、5:1、4:1、1:4、1:5、1:8或1:10进行如试验例4的试验,最后上述不同配比量的复配农药对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效均能达到80%以上,表现出很强的增效效果。

Claims (5)

1.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穗腐病和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复配农药含有有效成分三唑酮和氧化亚铜,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1:1。
2.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穗腐病和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复配农药含有有效成分三唑酮和氧化亚铜,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3:2。
3.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穗腐病和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复配农药含有有效成分三唑酮和氧化亚铜,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7:3。
4.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穗腐病和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复配农药含有有效成分三唑酮和氧化亚铜,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4:1。
5.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穗腐病和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复配农药含有有效成分三唑酮和氧化亚铜,所述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重量比为9:1。
CN201410054408.7A 2014-02-18 2014-02-18 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49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54408.7A CN103814949B (zh) 2014-02-18 2014-02-18 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54408.7A CN103814949B (zh) 2014-02-18 2014-02-18 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4949A CN103814949A (zh) 2014-05-28
CN103814949B true CN103814949B (zh) 2016-05-18

Family

ID=50750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440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4949B (zh) 2014-02-18 2014-02-18 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149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3772A (zh) * 2015-08-27 2015-12-09 湖州旭龙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氧化亚铜和石榴皮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06566A1 (en) * 2012-01-10 2013-07-18 Arch Wood Protection, Inc. Preservatives for wood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06566A1 (en) * 2012-01-10 2013-07-18 Arch Wood Protection, Inc. Preservatives for wood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18%曲纹清等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龚林根 等;《农药》;20010930;第40卷(第9期);第36页 *
28%稻后安可湿性粉剂防治西瓜炭疽病试验;朱明华;《现代农药》;20030228;第2卷(第1期) *
28%酮.氧亚酮可湿性粉剂;无;《无》;2007030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4949A (zh) 201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31574B (zh) 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及其组合物
CN103039491A (zh) 一种含壳寡糖与咪鲜胺的组合物
CN109221234A (zh) 一种具有杀菌活性的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CN108294014B (zh) 一种防治根腐病的种衣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521988B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琥胶肥酸铜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4094942B (zh) 一种含氰烯菌酯和恶霉灵农药组合物
CN104106580A (zh)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
CN103814949B (zh) 一种含三唑酮和氧化亚铜的复配农药
CN103798251B (zh) 一种含三唑酮和噻森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CN104488893B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4094939B (zh) 一种含喹啉铜和苯醚甲环唑的复配农药
CN103081920B (zh) 一种含有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16267928A (zh) 一种含有溴硝醇的杀菌组合物
CN104488930B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中生菌素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3798291B (zh) 一种含三唑酮和王铜的复配农药
CN108770858A (zh) 吡唑醚菌酯与噻菌灵在制备用于防治由禾谷丝核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杀菌剂中的用途
CN110800754B (zh) 一种防治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复合制剂及用途
CN107242242A (zh) 包含灭菌丹和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3798262B (zh) 一种含甲基硫菌灵和松脂酸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3814922B (zh) 一种含多菌灵和松脂酸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3798273B (zh) 一种含硫酸链霉素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CN109090117B (zh) 一种含吩嗪-1-甲酰胺和乙蒜素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3798270B (zh) 一种含噻森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CN108849946A (zh) 一种含有灭菌丹和氟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4115860B (zh)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复配农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508

Address after: 519020 Guangdong city of Zhuhai province Gongbei Bay Road No. 131 building 710-715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PROVINCIAL IMPROVED VARIETY INTRODUCE SERVICE CORP.

Address before: 310006 Stadium Road, Hangzhou, Zhejiang, No. 359

Patentee before: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Termination date: 20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