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5191B - 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线圈、旋转电机及线圈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线圈、旋转电机及线圈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65191B CN104065191B CN201410096290.4A CN201410096290A CN104065191B CN 104065191 B CN104065191 B CN 104065191B CN 201410096290 A CN201410096290 A CN 201410096290A CN 104065191 B CN104065191 B CN 1040651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mit
- coil
- stator core
- circumferential side
- winding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02K15/0442—Loop windings
- H02K15/045—Form wound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8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slotted sta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33—Coated or with bond, impregnation or core
- Y10T428/2936—Wound or wrapped core or coating [i.e., spiral or helic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可容易形成向内周侧折弯的线圈,而且可形成折弯方向不同的非对称线圈。具体而言,在该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140、150))中,第1边(131(141、151))是成为配置在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第2边(132(142、152))是成为配置在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第1边(131(141、151))的长度与第2边(132(142、152))的长度相比更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线圈、旋转电机及线圈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卷绕于定子槽的线圈的旋转电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通过将线材卷绕于断面大致呈长方形形状的线圈架而形成大致呈长方形形状的线圈(用于制造线圈的绕组构件)后,使大致呈长方形形状的线圈向定子的内周侧或外周侧折弯,从而形成线圈。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9-189078号公报
一般地讲,在向定子的内周侧折弯线圈时,向内周侧折弯的线圈端的周向长度与未向内周侧折弯而配置在外周侧的线圈端的周向长度相比变得更小。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中,由于线圈(用于制造线圈的绕组构件)大致呈长方形形状(即,由于构成线圈端的相对的2个边的长度相等),因此有可能难以使向内周侧折弯的线圈端的周向长度大于配置在外周侧的线圈端的周向长度。即,可考虑到有可能难以形成向内周侧折弯的线圈的问题。或者,可考虑到必须折弯方向相同且呈对称形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进行的,本发明的1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容易形成向内周侧折弯的线圈而且可形成折弯方向不同的非对称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线圈、旋转电机及线圈制造方法。
第1局面所涉及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如下,用于制造卷绕于定子芯的槽的线圈,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与第2边;及连结第1边与第2边的第3边与第4边,第1边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第1边侧的部分向定子芯的内周侧折弯,从而成为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第2边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第2边侧的部分向定子芯的外周侧折弯或者不折弯,从而成为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第1边的长度与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
在第1局面所涉及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中,如上所述,通过使成为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即第1边的长度小于成为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即第2边的长度,从而能够通过长度较小的第1边容易形成与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相比长度更小的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由此,能够容易形成向内周侧折弯的线圈,同时通过使另一个侧的线圈端向外周侧折弯而能够容易形成折弯方向不同的非对称线圈。
第2局面所涉及的线圈如下,卷绕于定子芯的槽,通过使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与第2边及连结第1边与第2边的第3边与第4边且第1边的长度与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第1边侧的部分向定子芯的内周侧折弯,从而由第1边构成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第2边侧的部分向定子芯的外周侧折弯或者不折弯,从而由第2边构成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
在第2局面所涉及的线圈中,如上所述,通过使构成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第1边的长度小于构成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第2边的长度,从而能够通过长度较小的第1边容易形成与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相比长度更小的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由此,能够容易形成向内周侧折弯的线圈,同时通过使另一个侧的线圈端向外周侧折弯而能够容易提供可形成折弯方向不同的非对称线圈的线圈。
第3局面所涉及的旋转电机如下,具备:定子芯;及卷绕于定子芯的槽的线圈,线圈如下,通过使具有相互相对的第1边与第2边及连结第1边与第2边的第3边与第4边且第1边的长度与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第1边侧的部分向定子芯的内周侧折弯,从而由第1边构成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第2边侧的部分向定子芯的外周侧折弯或者不折弯,从而由第2边构成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
在第3局面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如上所述,通过使构成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第1边的长度小于构成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第2边的长度,从而能够通过长度较小的第1边容易形成与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相比长度更小的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由此,能够容易形成向内周侧折弯的线圈,同时通过使另一个侧的线圈端向外周侧折弯而能够容易提供可形成折弯方向不同的非对称线圈的旋转电机。
第4局面所涉及的线圈制造方法如下,用于制造卷绕于定子芯的槽的线圈,具备:准备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工序,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与第2边和连结第1边与第2边的第3边与第4边,第1边的长度与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第1边侧的部分向定子芯的内周侧折弯,从而由第1边形成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工序;及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第2边侧的部分向定子芯的外周侧折弯或者不折弯,从而由第2边形成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工序。
在第4局面所涉及的线圈制造方法中,如上所述,由于具备:通过与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的第1边来形成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工序;及通过第2边来形成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工序,因此能够通过长度较小的第1边容易形成与配置在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相比长度更小的配置在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由此,能够容易形成向内周侧折弯的线圈,同时通过使另一个侧的线圈端向外周侧折弯而能够容易提供可形成折弯方向不同的非对称线圈的线圈制造方法。
根据上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线圈、旋转电机及线圈制造方法,可容易形成向内周侧折弯的线圈,而且可形成折弯方向不同的非对称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U相线圈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V相线圈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W相线圈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从半径向外侧观察以平面状展开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定子时的线圈配置的模式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各相线圈的结构的模式图。
图7是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U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主视图。
图8是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U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侧视图。
图9是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V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主视图。
图10是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V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侧视图。
图11是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W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主视图。
图12是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W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将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U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向内周侧折弯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将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U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向外周侧折弯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将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V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向内周侧折弯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将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W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向外周侧折弯1次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将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W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向外周侧折弯2次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将用于制造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W相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向内周侧折弯2次的状态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模式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框图。
图21是用于制造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的线圈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a-定子芯;11-槽;30-U相线圈(线圈);40-V相线圈(线圈);50-W相线圈(线圈);100、400-电动机(旋转电机);130、140、150、501-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1、141、151-第1边;132、142、152-第2边;133、143、153-第3边;134、144、154-第4边;141a、142a、151a、152a-侧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6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100的构成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旋转电机的一个例子即径向型电动机10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动机100具备:固定部即定子1;及旋转部即转子2(参照点划线)。转子2包括轴21(参照点划线)、转子芯22(参照点划线)、未图示的多个永久磁铁,能够以轴21为中心进行旋转。
定子1包括:定子芯1a,具有多个槽11;及多个线圈1b,安装于各槽。定子芯1a以圆筒状形成且具有在内周侧朝着半径向B内侧延伸的多个齿12。齿12沿着定子芯1a的周向C以等角度间隔被设置,该齿12之间的部分为槽11。
电动机100是通过同心卷绕分布绕组而将3相线圈安装于各槽11的3相交流旋转电机。例如,电动机100由具有8个极、48个槽且每极每相槽数q为q=2(=48/(3×8))的旋转电机所构成。多个线圈1b对应于3相交流的各相,由U相线圈30、V相线圈40及W相线圈50的3种线圈所构成。如图2~图4所示,U相线圈30、V相线圈40及W相线圈50呈互不相同的形状。而且,对各线圈的形状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另外,U相线圈30、V相线圈40及W相线圈50是“线圈”的一个例子。
图5所示的是同心卷绕的线圈配置的一个例子。1个线圈1b隔着间隔(图5中是4个槽部分)占有不同的2个槽11,其他相的邻接的2个线圈1b分别在一侧配置在中间的槽11中。因此,各线圈1b从图5的右侧开始以U相线圈30、V相线圈40、W相线圈50的顺序分别配置在2个槽中。
如图6所示,各个线圈1b是重复缠绕扁平导线而进行层叠的扁平的带状的扁立缠绕线圈。具体而言,扁平导线具有在断面上宽度W1、厚度t1(W1>t1)的大致长方形的断面。在槽11内,在厚度方向上以1列层叠扁平导线。由此,线圈1b具有因对扁平导线进行层叠而形成的层叠面f与层叠方向的端面e。层叠面f的层叠宽度W2大致与扁平导线厚度t1×层叠数相等,端面e的宽度(线圈1b的厚度)与扁平导线的宽度W1相等。如图1所示,配置在槽11内的各个线圈1b具有从定子芯1a(槽11)的轴向A的两端在轴向上突出(露出)的部分(线圈端)。
接下来,对各相线圈进行具体说明。在下面,将圆筒形状的定子芯1a的轴向A作为“轴向”,将定子芯1a的半径方向B作为“径向”,将定子芯1a的周向C作为“周向”。
如图1及图2所示,U相线圈30具有:一对线圈边部31,分别插入不同的槽11中;一对折弯部32,在线圈端的定子芯1a的轴向的另一个侧(A1方向侧),从一对线圈边部31连续;及连结部33,连结一对折弯部32。
一对折弯部32呈相同的形状。具体而言,折弯部32是从槽11在轴向上突出的线圈边部31在线圈端朝着径向外侧折叠且折弯部32的顶端面朝着定子芯1a的轴向端面1c(以下,称为芯端面1c)侧折叠(参照图1)而形成的。即,折弯部32是从槽11在轴向上突出的线圈边部31在线圈端朝着径向外侧大致以U状折叠(参照图1)而形成的。如图5所示,折弯部32的从芯端面1c突出的高度(最大高度)为H1。另外,折弯部32形成为,折弯部32的顶端面32a(参照图5)在定子芯1a的芯端面1c附近的距离D1(D1<H1)的位置与定子芯1a相对。
如图1及图2所示,连结部33以沿着周向延伸(沿着周向以圆弧状延伸)的方式形成,将芯端面1c附近的折弯部32的顶端部彼此连结。另外,连结部33配置为,扁立缠绕线圈的层叠面f与芯端面1c相对,与芯端面1c大致平行。另外,U相线圈30的线圈端形成为,在从径向观察时呈具有由一对折弯部32与连结部33所构成的轴向外侧开放的凹状部34的形状。如图1及图5所示,在凹状部34的内部配置有其他线圈(W相线圈50)的线圈端的一部分。
另外,如图2所示,在定子芯1a的轴向的一个侧(A2方向侧)的线圈端,U相线圈30包括:一对折弯部35,向径向内侧大致以L状折弯;及连结部36,将一对折弯部35彼此连结。另外,U相线圈30沿着扁平导线的层叠方向朝着定子芯1a的径向被折弯成与V相线圈40、W相线圈50不同的形状。另外,在定子芯1a的轴向的一个侧(A2方向侧)的线圈端,U相线圈30构成为,向径向内侧折弯,而且,沿着定子芯1a的轴向从定子芯1a的轴向的一个侧(A2方向侧)的线圈端侧可插入槽11中。另外,折弯部35的向定子芯1a的径向内侧的突出量L1与后述的V相线圈40的折弯部43的向径向内侧的突出量L2(参照图3)、W相线圈50的折弯部54的向径向内侧的突出量L3(参照图4)相比最小。而且,突出量是折弯部35的从径向外侧端部到内侧端部为止的长度。
另外,连结部36以沿着周向延伸(沿着周向以圆弧状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连结部36的周向长度L4与后述的V相线圈40的连结部44的周向长度L5(参照图3)、W相线圈50的连结部55的周向长度L6(参照图4)相比最大。另外,连结部36配置为,扁立缠绕线圈的端面e朝着轴向,与转子2的轴向端面相对。
如图1及图3所示,在线圈端的另一个侧(A1方向侧),V相线圈40包括将从槽11向轴向突出的一对线圈边部41的顶端部彼此直接连结的连结部42。连结部42形成为,跨越U相线圈30的折弯部32及后述的W相线圈50的折弯部52而沿着周向延伸(沿着周向以圆弧状延伸)。连结部42配置为,扁立缠绕线圈的层叠面f朝着轴向,与转子2的轴向端面相对。连结部42从芯端面1c突出的高度为H2(参照图5)。
另外,在线圈端的一个侧(A2方向侧),V相线圈40包括:一对折弯部43,大致呈S状;及连结部44,连结一对折弯部43的顶端部。另外,V相线圈40沿着扁平导线的层叠方向朝着定子芯1a的径向被折弯成与U相线圈30、W相线圈50不同的形状。另外,在定子芯1a的轴向的一个侧(A2方向侧)的线圈端,V相线圈40构成为,向径向内侧折弯,而且,沿着定子芯1a的轴向从定子芯1a的轴向的一个侧(A2方向侧)的线圈端侧可插入槽11中。另外,折弯部43的向定子芯1a的径向内侧的突出量L2与U相线圈30的折弯部35的向径向内侧的突出量L1(参照图2)、后述的W相线圈50的折弯部54的向径向内侧的突出量L3(参照图4)相比最大。另外,折弯部43形成为,以与连结部36不接触的方式通过U相线圈30的连结部36的轴向内侧,同时以与连结部55(图4参照)不接触的方式通过W相线圈50的折弯部54的轴向内侧。
另外,连结部44的周向长度L5与U相线圈30的连结部36的周向长度L4(参照图2)、后述的W相线圈50的连结部55的周向长度L6(参照图4)相比最小。另外,连结部44配置为,扁立缠绕线圈的层叠面f朝着轴向,与转子2的轴向端面相对。
如图1及图4所示,在线圈端的另一个侧(A1方向侧),W相线圈50具有:一对折弯部52,从一对线圈边部51连续,向径向外侧大致以S状折弯;及连结部53,连结一对折弯部52。折弯部52配置为,折弯部52的顶端面朝向芯端面1c的相反侧(轴向外侧)。折弯部52配置在U相线圈30的凹状部34内。连结部53以沿着周向延伸的方式(沿着周向以圆弧状延伸)形成,配置成与U相线圈30的连结部33在轴向上重叠。连结部53配置为,扁立缠绕线圈的层叠面f朝着轴向,与转子2的轴向端面相对。连结部53从芯端面1c突出的高度为H3(在第1实施方式中H3=H2)(参照图5)。因而,在另一个侧的线圈端,W相线圈50的连结部53与V相线圈40的连结部42以沿着径向排列的方式被配置(参照图1)。
另外,在线圈端的一个侧(A2方向侧),W相线圈50包括:一对折弯部54,向径向内侧大致以S状折弯;及连结部55,连结一对折弯部54。另外,W相线圈50沿着扁平导线的层叠方向朝着定子芯1a的径向被折弯成与U相线圈30、V相线圈40不同的形状。另外,在定子芯1a的轴向的一个侧(A2方向侧)的线圈端,W相线圈50构成为,向径向内侧折弯,而且,沿着定子芯1a的轴向从定子芯1a的轴向的一个侧(A2方向侧)的线圈端侧可插入槽11中。另外,折弯部54的向定子芯1a的径向内侧的突出量L3大于U相线圈30的折弯部35(参照图2),小于V相线圈40的折弯部43(参照图3)。即,如图1所示,在从轴向观察时,从径向外侧朝着内侧以如下顺序配置有U相线圈30的连结部36、W相线圈50的连结部55、V相线圈40的连结部44。
另外,折弯部54形成为,以与连结部36不接触的方式通过U相线圈30的连结部36的轴向内侧。而且,如图1所示,在定子芯1a的轴向的一个侧的线圈端,以不接触而相互交叉的方式(即相互隔着规定间隔的状态)配置有U相线圈30、V相线圈40及W相线圈50。
另外,连结部55形成为沿着周向延伸。另外,连结部55的周向长度L6小于U相线圈30的连结部36的周向长度L4(参照图2),大于V相线圈40的连结部44的周向长度L5(参照图3)。另外,连结部55配置为,扁立缠绕线圈的层叠面f朝着轴向,与转子2的轴向端面相对。
这样,在定子芯1a的轴向的一个侧的线圈端,U相线圈30、V相线圈40及W相线圈50向定子芯1a的径向内侧折弯,同时在另一个侧的线圈端,或者像V相线圈40那样沿着定子芯1a的轴向延伸,或者,像U相线圈30及W相线圈50那样向定子芯的半径方向的外侧折弯。
接下来,参照图7~图12,对用于制造U相线圈30、V相线圈40及W相线圈50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140及1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图12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140及150是重复缠绕扁平导线而进行层叠的带状的扁立缠绕线圈。另外,U相线圈30、V相线圈40及W相线圈50是分别分布卷绕于多个槽11的分布绕组用的线圈,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140及150是用于制造分布绕组用的U相线圈30、V相线圈40及W相线圈50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
如图7所示,用于制造U相线圈30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131与第2边132;及连结第1边131与第2边132的第3边133与第4边134。另外,第1边131、第2边132、第3边133及第4边134被配置成大致呈倒梯形形状。而且,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的4个角部呈圆弧形状。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边131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的第1边131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内周侧折弯,从而成为配置在定子芯1a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连结部36、参照图2)的预定边。另外,第2边132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的第2边132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外周侧折弯,从而成为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连结部33、参照图2)的预定边。而且,第1边131(位于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的下方的下边)的长度L11与第2边132(位于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的上方的上边)的长度L12相比更小。而且,第1边131的长度L11与第2边132的长度L12分别对应于图2所示的完成后的U相线圈30的连结部36的周向长度L4与连结部33的周向长度L7。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如下,以第1边131及第2边132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31a及侧端部132a向外周侧偏离的方式重复缠绕有扁平导线。即,如图8所示,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在从侧方观察时以朝着定子芯1a的内周侧(G1方向侧)尖细的锥状形成。另外,第1边131及第2边132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31a及侧端部132a以向外周侧偏离的方式被重复缠绕,以便在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的第1边131侧的部分及第2边132侧的部分被折弯而构成线圈端的端边后,使第1边131及第2边132的外周侧的侧端部(连结部36的层叠面f、连结部33的层叠面f、参照图2)大致呈同一面。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第2边132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32a的偏离量D11是第1边131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31a的偏离量D12的约2倍。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3边133与第4边134之间的间隔W11逐渐变小。具体而言,第3边133与第4边134之间的间隔W11从连接于第2边132的一侧朝着连接于第1边131的一侧逐渐变小。另外,以使第3边133及第4边134的外周侧(及内周侧)的侧端部133a及侧端部134a分别大致呈同一面的方式重复缠绕有扁平导线。另外,第3边133的长度L13及第4边134的长度L14大致相等。另外,扁平导线的端部135及136从第2边132的外周侧向外方向突出。
如图9所示,用于制造V相线圈40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141与第2边142;及连结第1边141与第2边142的第3边143与第4边144。另外,第1边141、第2边142、第3边143及第4边144被配置成大致呈倒梯形形状。而且,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的4个角部呈圆弧形状。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边141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的第1边141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内周侧折弯,从而成为配置在定子芯1a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连结部44、参照图3)的预定边。另外,第2边142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的第2边142侧的部分未向定子芯1a的外周侧折弯,从而成为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连结部42、参照图3)的预定边。而且,第1边141(位于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的下方的下边)的长度L21与第2边142(位于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的上方的上边)的长度L22相比更小。而且,第1边141的长度L21与第2边142的长度L22分别对应于图3所示的完成后的V相线圈40的连结部44的周向长度L5与连结部42的周向长度L8。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如下,以使第1边141及第2边142的外周侧(及内周侧)的侧端部141a及侧端部142a分别大致呈同一面的方式重复缠绕有扁平导线。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3边143与第4边144之间的间隔W12逐渐变小。具体而言,第3边143与第4边144之间的间隔W12从连接于第2边142的一侧朝着连接于第1边141的一侧逐渐变小。另外,以使第3边143及第4边144的外周侧(及内周侧)的侧端部143a及侧端部144a分别大致呈同一面的方式重复缠绕有扁平导线。另外,第3边143的长度L23及第4边144的长度L24大致相等。另外,扁平导线的端部145及146从第2边142的外周侧向外方向突出。
如图11所示,用于制造W相线圈50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50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151与第2边152;及连结第1边151与第2边152的第3边153与第4边154。另外,第1边151、第2边152、第3边153及第4边154被配置成大致呈倒梯形形状。而且,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50的4个角部呈圆弧形状。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边151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50的第1边151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内周侧折弯,从而成为配置在定子芯1a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连结部55、参照图4)的预定边。另外,第2边152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50的第2边152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外周侧折弯,从而成为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连结部53、参照图4)的预定边。而且,第1边151(位于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50的下方的下边)的长度L31与第2边152(位于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50的上方的上边)的长度L32相比更小。而且,第1边151的长度L31与第2边152的长度L32分别对应于图4所示的完成后的W相线圈50的连结部55的周向长度L6与连结部53的周向长度L9。
另外,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的第1边131的长度L11、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的第1边141的长度L21、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50的第1边151的长度L31具有L11>L31>L21的关系。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50如下,以使第1边151及第2边152的外周侧(及内周侧)的侧端部151a及侧端部152a分别大致呈同一面的方式重复缠绕有扁平导线。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第3边153与第4边154之间的间隔W13逐渐变小。具体而言,第3边153与第4边154之间的间隔W13从连接于第2边152的一侧朝着连接于第1边151的一侧逐渐变小。另外,以使第3边153及第4边154的外周侧(及内周侧)的侧端部153a及侧端部154a分别大致呈同一面的方式重复缠绕有扁平导线。另外,第3边153的长度L33及第4边154的长度L34大致相等。另外,扁平导线的端部155及156从第2边152的外周侧向外方向突出。
接下来,参照图2、图7、图13及图14对U相线圈3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而且,在图13及图14中,省略了扁平导线的端部135及136。
首先,如图7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准备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131与第2边132;及连结第1边131与第2边132的第3边133与第4边134。接下来,如图13所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的第1边131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内周侧(G1方向侧)折弯1次(约90度),从而由第1边131形成配置在定子芯1a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连结部36、参照图2)。此时,第1边131的外周侧的处于偏离状态的侧端部131a(参照图8)大致呈同一面(连结部36的层叠面f)。其结果,在通过第3边133及第4边134来形成折弯部35的同时通过第1边131来形成连结部36。
接下来,如图14所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的第2边132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外周侧(G2方向侧)在相同方向(从内周侧向外周侧的下方折弯的方向)上折弯多次(2次),从而由第2边132形成配置在定子芯1a的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连结部33、参照图2)。具体而言,使第3边133及第4边134的第2边132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外周侧(G2方向)折弯约90度。此时,第2边132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32a并未呈同一面而保持偏离的状态(未图示)。而且,使第3边133及第4边134的第2边132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外周侧(G3方向)折弯约90度。由此,第2边132的外周侧的处于偏离状态的侧端部132a(参照图8及图13)从偏离的状态大致呈同一面(连结部33的层叠面f)。其结果,在通过第3边133及第4边134来形成折弯部32的同时通过第2边132来形成连结部33。
而且,通过从第1边131及第2边132的侧方(S1方向、S2方向)按压第1边131及第2边132,从而使第1边131及第2边132向定子芯1a的外周侧(G2方向)以凸状弯曲,由此如图2所示,以沿着周向弯曲的形状形成连结部33及36,同时第3边133及第4边134(一对线圈边部31)大致以平行的状态(如沿着轴向A)被配置。其结果,当在轴向上观察时,一对线圈边部31像沿着槽11的形状那样从内周侧朝着外周侧以相互的间隔逐渐变大的方式被配置。
接下来,参照图3、图9及图15对V相线圈4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而且,在图15中,省略了扁平导线的端部145及146。
首先,如图9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准备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141与第2边142;及连结第1边141与第2边142的第3边143与第4边144。接下来,如图15所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的第1边141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内周侧在不同方向上折弯偶数次(2次),从而由第1边141形成配置在定子芯1a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连结部44)。具体而言,使第3边143及第4边144的第1边141侧的部分在G1方向上折弯约90度。此时,第1边141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41a并未呈大致同一面而处于偏离的状态(未图示)。而且,使第3边143及第4边144的第1边141侧的部分在G3方向上折弯约90度。由此,第1边141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41a从偏离的状态大致呈同一面(连结部44的层叠面f、参照图3)。其结果,在通过第3边143及第4边144来形成折弯部43的同时通过第1边141来形成连结部44。而且,并未折弯第3边143及第4边144的第2边142侧的部分。
而且,通过从第1边141及第2边142的侧方(S1方向、S2方向)按压第1边141及第2边142,从而使第1边141及第2边142向定子芯1a的外周侧(G2方向)以凸状弯曲,由此如图3所示,以沿着周向弯曲的形状形成连结部42及44,同时第3边143及第4边144(一对线圈边部41)如图3所示地大致以平行的状态(如沿着轴向A)被配置。其结果,当在轴向上观察时,一对线圈边部41像沿着槽11的形状那样从内周侧朝着外周侧以相互的间隔逐渐变大的方式被配置。
接下来,参照图4、图11及图16~图18对W相线圈5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而且,在图16~图18中,省略了扁平导线的端部155及156。
首先,如图11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准备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50,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151与第2边152;及连结第1边151与第2边152的第3边153与第4边154。接下来,如图16及图17所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50的第2边152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外周侧(G2方向侧)在不同方向上折弯偶数次(2次),从而由第2边152形成配置在定子芯1a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连结部53、参照图4)。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使第3边153及第4边154的第2边152侧的部分在G2方向上折弯约90度。此时,第2边152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52a并未呈大致同一面而处于偏离的状态。而且,如图17所示,使第3边153及第4边154的第2边152侧的部分在G4方向上折弯约90度。由此,第2边152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52a从偏离的状态大致呈同一面(连结部53的层叠面f、参照图4)。其结果,在通过第3边153及第4边154来形成折弯部52的同时通过第2边152来形成连结部53。
接下来,如图18所示,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50的第1边151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内周侧(G1方向侧)在不同的方向上折弯偶数次(2次),从而由第1边151形成配置在定子芯1a的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连结部55)。具体而言,使第3边153及第4边154的第1边151侧的部分向G1方向折弯约90度。此时,第1边151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51a并未呈同一面而处于偏离的状态(未图示)。而且,使第3边153及第4边154的第1边151侧的部分向G3方向折弯约90度。由此,第1边151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51a从偏离的状态大致呈同一面(连结部55的层叠面f、参照图4)。其结果,在通过第3边153及第4边154来形成折弯部54的同时通过第1边151来形成连结部55。
而且,通过从第1边151及第2边152的侧方(S1方向、S2方向)按压第1边151及第2边152,从而使第1边151及第2边152向定子芯1a的外周侧(G2方向)以凸状弯曲,由此如图4所示,以沿着周向弯曲的形状形成连结部53及55,同时第3边153及第4边154(一对线圈边部51)大致以平行的状态(如沿着轴向A)被配置。其结果,当在轴向上观察时,一对线圈边部51像沿着槽11的形状那样从内周侧朝着外周侧以相互的间隔逐渐变大的方式被配置。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使成为配置在定子芯1a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即第1边131(141、151)的长度小于成为配置在定子芯1a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即第2边132(142、152)的长度,从而能够通过长度较小的第1边131(141、151)容易形成与配置在定子芯1a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相比长度更小的配置在定子芯1a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由此,能够容易形成向内周侧折弯的U相线圈30(V相线圈40、W相线圈50),同时通过使另一个侧的线圈端向外周侧折弯而能够容易形成折弯方向不同的非对称线圈(W相线圈50)。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140、150)由以使第1边131(141、151)的长度与第2边132(142、152)的长度相比更小的方式重复缠绕扁平导线而进行层叠的带状的扁立缠绕线圈所构成。由此,由于U相线圈30(V相线圈40、W相线圈50)由扁立缠绕线圈所构成,因此能够在间隙较小的状态(提高占空系数的状态)下将U相线圈30(V相线圈40、W相线圈50)配置于槽11。其结果,能够提高电动机100的特性(转矩等)。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第1边131(141、151)的长度与第2边132(142、152)的长度相比更小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140、150)使用于分布卷绕于多个槽11的分布绕组用的U相线圈30(V相线圈40、W相线圈50)的制造中。由此,由于分布卷绕U相线圈30(V相线圈40、W相线圈50),因此能够使由U相线圈30(V相线圈40、W相线圈50)所产生的磁场形状接近正弦波。其结果,能够提高电动机100的特性(转矩等),同时能够降低转矩脉动。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150)的第1边141(151)侧的部分向定子芯1a的内周侧在不同方向上折弯偶数次,从而将第1边141(151)作为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150)向定子芯1a的外周侧在不同方向上折弯偶数次或者不折弯,从而将第2边142(152)作为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由此,即使在以使第1边141(151)及第2边142(152)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41a及142a(151a及152a)分别大致呈同一面的方式重复缠绕有扁平导线的情况下,也能够使V相线圈40(W相线圈50)的制造后的第1边141(151)及第2边142(152)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41a及142a(151a及152a)分别大致呈同一面。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150)向不同方向折弯偶数次,从而将第1边141(151)及第2边142(152)作为线圈端的端边,而且,以使第1边141(151)及第2边142(152)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41a及142a(151a及152a)分别大致呈同一面的方式重复缠绕扁平导线。由此,与使第1边141(151)及第2边142(152)的外周侧的侧端部141a及142a(151a及152a)以向外周侧(或内周侧)偏离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不同,能够容易通过重复缠绕扁平导线而形成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40(150)。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3边133(143、153)与第4边134(144、154)之间的间隔逐渐变小。由此,能够通过第3边133(143、153)及第4边134(144、154)容易连接第2边132(142、152)与长度小于第2边132(142、152)的第1边131(141、151)。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1边131(141、151)、第2边132(142、152)、第3边133(143、153)及第4边134(144、154)被配置成大致呈倒梯形形状,位于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下方的对应于下边的第1边131(141、151)的长度与位于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上方的对应于上边的第2边132(142、152)的长度相比更小。由此,只是使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130(140、150)向内周侧及外周侧折弯,就能够通过第2边132(142、152)容易形成沿着周向的方向的长度较大的连结部33、42及53,同时能够通过第1边131(141、151)容易形成沿着周向的方向的长度较小的连结部36、44及55。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9及图20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机400的构成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将低高速用线圈部与低速用线圈部设置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各相线圈的例子进行说明。而且,电动机400及线圈的连接结构是“旋转电机”的一个例子。
如图19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401中,由U相线圈30、V相线圈40及W相线圈50所构成的各线圈401b分别包括低高速用线圈部460与低速用线圈部470。而且,串联(串联2个)连接低高速用线圈部460与低速用线圈部470。另外,在每个相,并联连接4个串联连接的低高速用线圈部460及低速用线圈部470。具体而言,在各线圈401b中,在层叠的扁平导线当中一部分构成低高速用线圈部460,另外一部分构成低速用线圈部470。通过绝缘构件480相互分开这些低高速用线圈部460与低速用线圈部470。由此,各线圈401b构成为,低高速用线圈部460与低速用线圈部470配置在共通的槽11内。
各线圈401b的低高速用线圈部460在电动机400的低速驱动时及高速驱动时同时被使用,低速用线圈部470只在电动机400的低速驱动时被使用。如图20所示,可通过绕组切换部CS来对这些低高速用线圈部460及低速用线圈部470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
具体而言,电动机400分别连接于电源部BU及绕组切换部CS。电动机400构成为,对应于从电源部BU供给的3相交流电力而驱动。
电性串联连接各线圈401b的低高速用线圈部460及低速用线圈部470。低高速用线圈部460的一个侧的端子TU1、TV1及TW1连接于电源部BU。另外,在低高速用线圈部460的另一个侧且低速用线圈部470的一个侧的端子TU2、TV2及TW2连接于绕组切换部CS。另外,低速用线圈部470的另一个侧的端子TU3、TV3及TW3连接于绕组切换部CS。
绕组切换部CS包括:高速用开关SW1,用于使电动机400的端子TU2、TV2及TW2发生短路;及低速用开关SW2,用于使电动机400的端子TU3、TV3及TW3发生短路。
在低速驱动时,绕组切换部CS在使高速用开关SW1处于断开状态的同时使低速用开关SW2处于接通状态。其结果,端子TU3、TV3及TW3被短路,电压同时外加在电动机400的各相线圈401b的低高速用线圈部460及低速用线圈部470上。由此,由于各相线圈401b的阻抗变大,因此能够对线圈401b外加较大的电压,能够使低速驱动时的电动机400的转矩变大。
另外,在高速驱动时,绕组切换部CS在使高速用开关SW1处于接通状态的同时使低速用开关SW2处于断开状态。其结果,端子TU2、TV2及TW2被短路,电压只外加在电动机400的各相线圈401b的低高速用线圈部460上。其结果,与低速驱动时相比,由于各相线圈401b的阻抗变小,因此能够高速驱动电动机400。
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21对用于制造包括低高速用线圈部460与低速用线圈部470的线圈401b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50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501包括低高速用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502与低速用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503,以使低高速用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502与低速用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503重叠的方式重复缠绕有扁平绕组。另外,低高速用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502的端部502a及502b从低高速用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502的外周侧向外方向突出。另外,低速用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503的端部503a及503b从低速用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503的外周侧向外方向突出。另外,通过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U相线圈30、V相线圈40及W相线圈50同样的制造方法,由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501形成线圈401b。
而且,应认为这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点上都是例示的而并不是限制性的。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本发明的范围,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本发明的范围,而且本发明的范围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电动机,但是也可以是电动机以外的发电机等旋转电机。
另外,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使用重复缠绕扁平导线而进行层叠的扁立缠绕线圈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使用捆扎圆形导线的线圈。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将图2所示的形状的线圈作为U相线圈,将图3所示的形状的线圈作为V相线圈、将图4所示的形状的线圈作为W相线圈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图2所示的形状的线圈作为V相线圈、将图3所示的形状的线圈作为W相线圈、将图4所示的形状的线圈作为U相线圈。即,相同形状的线圈为相同的相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例子,但是如果构成为第1边的长度小于第2边的长度,则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也可以呈大致倒梯形形状以外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通过在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向内周侧在不同的方向上折弯2次的同时向外周侧在不同方向上折弯2次或者不折弯而形成V相线圈及W相线圈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向内周侧及外周侧在不同的方向上折弯4次以上的偶数次而形成V相线圈及W相线圈。
另外,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由重复缠绕扁平导线而进行层叠的带状的扁立缠绕线圈构成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例子,但是为了抑制重复缠绕扁平导线的状态被解除,例如也可以通过带状的构件对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各边的扁平导线进行捆扎。另外,也可以在扁平导线之间涂敷粘接材料而彼此粘接扁平导线。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第1边侧的部分向定子芯的内周侧在不同方向上折弯2次而将第1边作为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而且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向定子芯的外周侧在不同方向上折弯2次(W相线圈50)或者不折弯(V相线圈40)而将第2边作为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例子,但是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折弯次数(线圈端的形状)不局限于这些。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第1边侧的部分向定子芯的内周侧折弯1次而将第1边作为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通过使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向定子芯的外周侧折弯1次或者不折弯而将第2边作为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V相线圈40的连结部42从芯端面1c突出的高度H2与W相线圈50的连结部53从芯端面1c突出的高度H3相等(H2=H3)的例子,但是连结部从芯端面1c突出的高度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W相线圈50的连结部53从芯端面1c突出的高度H3小于V相线圈40的连结部42从芯端面1c突出的高度H2(H3<H2)。另外,也可以使W相线圈50的连结部53从芯端面1c突出的高度H3大于V相线圈40的连结部42从芯端面1c突出的高度H2(H3>H2)。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在串联(串联2个)连接低高速用线圈部与低速用线圈部的同时在每个相并联连接4个串联连接的低高速用线圈部及低速用线圈部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串联连接2个以外的数量的线圈,也可以并联连接4个以外的数量的串联连接的线圈。
Claims (11)
1.一种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用于制造卷绕于定子芯的槽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与第2边;
及连结所述第1边与所述第2边的第3边与第4边,
所述第1边为,通过使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1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内周侧折弯,从而成为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
所述第2边为,通过使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2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外周侧折弯或者不折弯,从而成为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
所述第1边的长度与所述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是以使所述第1边的长度与所述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的方式重复缠绕扁平导线而进行层叠的带状的扁立缠绕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其特征在于,用于制造分布卷绕于多个所述槽的分布绕组用的线圈,所述第1边的长度与所述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边为,通过使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1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内周侧在不同方向上折弯偶数次,从而成为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内周侧的所述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
所述第2边为,通过使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2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外周侧在不同方向上折弯偶数次或者不折弯,从而成为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外周侧的所述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是重复缠绕扁平导线而进行层叠的带状的扁立缠绕线圈,
所述第1边及所述第2边是通过使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在不同方向上折弯偶数次而成为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而且,以使外周侧的侧端部分别大致呈同一面的方式重复缠绕所述扁平导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边与所述第4边之间的间隔逐渐变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边、所述第2边、所述第3边及所述第4边被配置成大致呈倒梯形形状,
位于所述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下方的对应于下边的所述第1边的长度与位于所述大致呈倒梯形形状的上方的对应于上边的所述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边为,通过使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1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内周侧折弯1次以上,从而成为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内周侧的所述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
所述第2边为,通过使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2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外周侧折弯1次以上或者不折弯,从而成为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外周侧的所述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预定边。
9.一种线圈,卷绕于定子芯的槽,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与第2边及连结所述第1边与所述第2边的第3边与第4边且所述第1边的长度与所述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1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内周侧折弯,从而由所述第1边构成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通过使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2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外周侧折弯或者不折弯,从而由所述第2边构成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
10.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定子芯;
及卷绕于所述定子芯的槽的线圈,
所述线圈如下,
通过使具有相互相对的第1边与第2边及连结所述第1边与所述第2边的第3边与第4边且所述第1边的长度与所述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的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1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内周侧折弯,从而由所述第1边构成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通过使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2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外周侧折弯或者不折弯,从而由所述第2边构成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
11.一种线圈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卷绕于定子芯的槽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具备:准备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工序,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具备相互相对的第1边与第2边和连结所述第1边与所述第2边的第3边与第4边,所述第1边的长度与所述第2边的长度相比更小;
通过使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1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内周侧折弯,从而由所述第1边形成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内周侧的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工序;
及通过使所述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的所述第2边侧的部分向所述定子芯的外周侧折弯或者不折弯,从而由所述第2边形成配置在所述定子芯外周侧的另一个侧的线圈端的端边的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56293A JP5897487B2 (ja) | 2013-03-19 | 2013-03-19 | コイル製造用巻線部材、コイル、回転電機および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JP2013-056293 | 2013-03-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65191A CN104065191A (zh) | 2014-09-24 |
CN104065191B true CN104065191B (zh) | 2016-09-21 |
Family
ID=50272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96290.4A Active CN104065191B (zh) | 2013-03-19 | 2014-03-14 | 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线圈、旋转电机及线圈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285055A1 (zh) |
EP (1) | EP2782219A3 (zh) |
JP (1) | JP5897487B2 (zh) |
KR (1) | KR20140115264A (zh) |
CN (1) | CN10406519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045637A1 (ja) * | 2018-08-31 | 2020-03-0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CN113162280B (zh) * | 2021-04-14 | 2023-06-30 | 浙江龙芯电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 防松动型定子组件及电机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56040A (zh) * | 2004-09-30 | 2006-04-05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旋转电机和电机绕组 |
CN102812620A (zh) * | 2010-03-11 | 2012-12-05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旋转电机的定子、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的线圈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185045A (ja) * | 1985-02-13 | 1986-08-18 | Toshiba Corp | 単層同心巻多相固定子巻線 |
JPS62260548A (ja) * | 1986-04-30 | 1987-11-1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鞍形コイル製造方法 |
JP2001309594A (ja) * | 2000-04-19 | 2001-11-02 | Toyota Motor Corp | 分布巻きステータコイル及び回転電機 |
JP3798968B2 (ja) * | 2001-11-08 | 2006-07-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
JP2009189078A (ja) | 2008-02-01 | 2009-08-20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回転電機 |
JP5131561B2 (ja) * | 2009-03-13 | 2013-01-30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製造方法、コイル製造装置、及びコイル |
JP5363403B2 (ja) * | 2010-04-19 | 2013-12-1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
2013
- 2013-03-19 JP JP2013056293A patent/JP5897487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3-12 EP EP14159088.5A patent/EP2782219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03-14 CN CN201410096290.4A patent/CN104065191B/zh active Active
- 2014-03-17 US US14/215,068 patent/US2014028505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03-18 KR KR1020140031684A patent/KR20140115264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56040A (zh) * | 2004-09-30 | 2006-04-05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旋转电机和电机绕组 |
CN102812620A (zh) * | 2010-03-11 | 2012-12-05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旋转电机的定子、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的线圈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82219A3 (en) | 2016-01-27 |
CN104065191A (zh) | 2014-09-24 |
KR20140115264A (ko) | 2014-09-30 |
EP2782219A2 (en) | 2014-09-24 |
JP2014183645A (ja) | 2014-09-29 |
JP5897487B2 (ja) | 2016-03-30 |
US20140285055A1 (en) | 2014-09-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107990B2 (ja) | コイル製造用巻線部材 | |
JP5920258B2 (ja) | コイル製造用巻線部材、コイル、回転電機および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
JP3903922B2 (ja) | 回転電機の集中巻きステータコイル | |
JP5691266B2 (ja) | 回転電機固定子 | |
JP2003250252A (ja) | 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 |
JP2010081771A (ja) | ステータ | |
JP4730519B2 (ja) | 誘導電動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566541B1 (ja) | 回転電機 | |
US20220329116A1 (en) | Diamond Coil Stator with Parallel Paths and Balanced Winding Arrangement | |
CN104065191B (zh) | 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线圈、旋转电机及线圈制造方法 | |
CN106469949A (zh) |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 |
KR101533519B1 (ko) | 전기 기계 및 전기 기계의 코일 권취 방법 | |
KR101217007B1 (ko) | 전동기의 전기자 및 전동기 | |
JP2012222963A (ja) | 回転電機 | |
JP5703918B2 (ja) | 回転電機固定子 | |
CN104364996B (zh) | 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用定子和车辆 | |
JPH0759283A (ja) | 3相交流モータの電機子巻線結線方法 | |
JP5344754B2 (ja) |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の巻線の捲回方法 | |
JP5095276B2 (ja) | ステータおよびその巻線方法 | |
KR200402555Y1 (ko) | 브러쉬리스 모터의 고정자 코일 권선 구조 | |
CN208272720U (zh) | 定子铁芯、定子和电机 | |
CN220156300U (zh) | 绕组结构、定子组件及电机 | |
JP7420584B2 (ja) | 三相電動機及びコイル巻線方法 | |
CN218829313U (zh) | 定子绕组、定子结构和扁线电机 | |
JP2003235191A (ja) | 回転電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