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57003B - 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及其模具组 - Google Patents

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及其模具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57003B
CN104057003B CN201410308677.1A CN201410308677A CN104057003B CN 104057003 B CN104057003 B CN 104057003B CN 201410308677 A CN201410308677 A CN 201410308677A CN 104057003 B CN104057003 B CN 1040570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shaft
sleeve
shell
mou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086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57003A (zh
Inventor
原刚
詹怀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Ma Precision Forg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Ma Precision Forg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Ma Precision Forg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Ma Precision Forg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0867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570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57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70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570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70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震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第一步、整形,将剪切后的圆柱线材放入第一模具中,将圆柱线材的顶部压平以及将底部压出第一倒角(A);第二步,底部拉伸出下扁轴,第三步,阶梯轴上端整形,将步骤二得到的工件放入到第三模具中,将阶梯轴上端挤压出第二倒角(C);第四步,阶梯轴上端拉伸,第五步,法兰预行,第六步,压出法兰。第七步,压出连接孔,取出成型后的工件,在冲压机上分别在上扁轴和下扁轴上冲压出连个连接孔。整个工艺过程设计合理,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每套模具之间通过机械手进行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仅仅浪费了冲孔位置的废料,大大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提高了产量与质量。

Description

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及其模具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震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及其模具组。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中由于弹性元件受冲击产生震动,为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悬架中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减震器,为衰减震动,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减震器多是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在油液通道截面和等因素不变时,阻尼力随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减,并与油液粘度有关。
减震器内部轴主要由依次连接的上扁轴、法兰、阶梯轴以及下扁轴构成,其连接部位都通过圆倒角连接。目前在制造减震器内部轴是主要通过使用车床、铣床、钻床、研磨、抛光等机台加工工序,由于减震器内部轴的法兰要比两个扁轴直径大的多,采用传动的机加工,需要浪费相当大的材料,加工损耗材料占产品比例一倍以上,加工成本高以上,产量低99%,尺寸、光亮度不稳定,相差较大,报废率5%以上。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压铸、钻床、研磨、抛光等加工工序,加工工时高,加工成本高120%以上,加工材料成本高163.6%,产量低60%以上,报废率1%以上。以上两种加工工序存在着尺寸、同心度、平行度、光亮度与倒角不一致,成本高等缺点,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及其模具组,对减震器内部轴进行冷锻,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工精度,减少材料的浪费。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1、一种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其方法为:
第一步、整形,将剪切后的圆柱线材放入第一模具中,将圆柱线材的顶部压平以及将底部压出第一倒角(A);
第二步,底部拉伸出下扁轴,将上一步处理后的圆柱线材放入到第二模具中,将圆柱线材底部拉伸出下扁轴(73),同时,下扁轴和阶梯轴(74)连接处拉伸出第一倒圆角(B);
第三步,阶梯轴上端整形,将第二步得到的工件放入到第三模具中,将阶梯轴上端挤压出第二倒角(C);
第四步,阶梯轴上端拉伸,将步第三步得到的工件放入第四模具中,对阶梯轴上端进行拉伸,拉伸出上扁轴(75),同时,阶梯轴和上扁轴连接处拉伸出第二倒圆角(E);
第五步,法兰预行,挤压出法兰的雏形,将第四步的工件放入到第五模具中在第二倒圆角(E)的位置挤压出预行凸起(76),同时,将下扁轴和阶梯轴连接处的第一倒圆角(B)挤压成直角(D);
第六步,压出法兰,将第五步中的工件放入到第六模具中,拉伸出法兰(77),同时,挤压出每个部件连接处的圆倒角(F)。
第七步,压出连接孔,取出成型后的工件,在冲压机上分别在上扁轴和下扁轴上冲压出两个连接孔。
在步骤五中还将阶梯轴挤压出上下不同直径的两部分。
所述第一倒角(A)的角度为60°-80°。
所述第二倒角(C)的角度为45°-60°。
步骤五中,预行凸起与上扁轴的角度为100°-150°,预行凸起与阶梯轴的角度为150°-170°。
一种减震器内部轴成型模具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第三模具、第四模具、第五模具以及第六模具,六个模具分别均包括上模壳、上模垫块、上模冲针、下模壳、后牙、打模通仔以及打模通仔套,所述上模垫块置于所述上模壳中并与其滑动配合,上模垫块与所述上模冲针连接,所述下模壳内部带有模腔,所述打模通仔深入到所述模腔中,用于将工件推出;其中,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第五模具以及第六模具的下模壳中自上而下依次设有打模前仁、打模中仁以及打模后仁,并通过所述后牙固定在所述下模壳中;所述第三模具和第四模具的下模壳中设有打模后仁、中间套垫块、打模中间套、弹簧、下模推管以及打模前仁,所述第三模具和第四模具中的所述打模前仁与所述下模壳滑动配合,打模中间套的上方与所述打模前仁下方相接触,打模中间套外部套接所述弹簧,弹簧与所述打模前仁配合,打模中间套套接在所述中间套垫块以及所述下模推管外并将两者固定,通过后牙固定在下模座底部,所述打模通仔依次穿过所述打模后仁、中间套垫块、下模推管。
所述打模前仁和打模后仁的内芯设有硬质合金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六套模具对减震器内部轴进行冷锻,先对表面整形,第二步对下端拉伸、第三步对上端整形、第四部对上端拉伸、第五步法兰预形、第六步压出法兰、第七步压出两个连接孔,整个工艺过程设计合理,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每套模具之间通过机械手进行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仅仅浪费了冲孔位置的废料,大大降低之前加工方法与原材料的成本,提高了产量与质量。产品表面光滑明亮。连续冷锻加工,提高产量,由于精度标准,表面状况良好,成型后可直接电镀,免去大量机加工时间及加工机械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1#第一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2#第二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3#第三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4#第四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5#第五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6#第六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减震器内部轴的成型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所要加工的减震器内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A、第一倒角;B、第一倒圆角;C、第二倒角;D、直角;E、第二倒圆角;F、圆倒角;1、1#上模壳;2、1#上模垫块;3、1#上模冲针;4、1#下模壳;5、1#打模前仁;6、1#工件;7、1#打模中仁;8、1#打模后仁;9、1#后牙;10、1#打模通仔;11、1#打模通仔套;12、2#上模壳;13、2#上模垫块;14、2#上模冲针;15、2#下模壳;16、2#打模前仁;17、2#工件;18、2#打模中仁;19、2#打模后仁;20、2#后牙;21、2#打模通仔;22、2#打模通仔套;23、3#上模壳;24、3#上模垫块;25、3#上模冲针;26、3#下模壳;27、3#打模前仁;28、3#工件;29、3#下模推管;30、3#打模中间套;31、3#弹簧;32、3#中间套垫块;33、3#打模后仁;34、3#后牙;35、3#打模通仔;36、3#打模通仔套;37、4#上模壳;38、4#上模垫块;39、4#上模冲针;40、4#下模壳;41、4#打模前仁;42、4#工件;43、4#下模推管;44、4#打模中间套;45、4#弹簧;46、4#中间套垫块;47、4#打模后仁;48、4#后牙;49、4#打模通仔;50、4#打模通仔套;51、5#上模壳;52、5#上模垫块;53、5#上模冲针;54、5#下模壳;55、5#打模前仁;56、5#工件;57、5#打模中仁;58、5#打模后仁;59、5#后牙;60、5#打模通仔;61、5#打模通仔套;62、6#上模壳;63、6#上模垫块;64、6#上模冲针;65、6#下模壳;66、6#打模前仁;67、6#工件;68、6#打模中仁;69、6#打模后仁;70、6#后牙;71、6#打模通仔;72、6#打模通仔套;73、下扁轴;74、阶梯轴;75、上扁轴;76、预行凸起;77、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一种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其方法为:
如图7所示,第一步、整形,将剪切后的圆柱线材放入第一模具中,将圆柱线材的顶部压平以及将底部压出第一倒角A;所述第一倒角A的角度为60°-80°。
第二步,底部拉伸出下扁轴,将上一步处理后的圆柱线材放入到第二模具中,将圆柱线材底部拉伸出下扁轴73,同时,下扁轴和阶梯轴74连接处拉伸出第一倒圆角B;
第三步,阶梯轴上端整形,将步骤二得到的工件放入到第三模具中,将阶梯轴上端挤压出第二倒角C;所述第二倒角C的角度为45°-60°。
第四步,阶梯轴上端拉伸,拉伸出上扁轴75,将步骤三种得到的工件放入第四模具中,对阶梯轴上端进行拉伸,拉伸出上扁轴75,同时,阶梯轴和上扁轴连接处拉伸出第二倒圆角E;
第五步,法兰预行,挤压出法兰的雏形,将步骤四中的工件放入到第五模具中在第二倒圆角E的位置挤压出预行凸起76,同时,将下扁轴和阶梯轴连接处的第一倒圆角B挤压成直角D;,预行凸起与上扁轴的角度为100°-150°,预行凸起与阶梯轴的角度为150°-170°。还将阶梯轴挤压出上下不同直径的两部分。
第六步,压出法兰,将步骤五中的工件放入到第六模具中,拉伸出法兰77,同时,挤压出每个部件连接处的圆倒角F。
第七步,压出连接孔,取出成型后的工件,在冲压机上分别在上扁轴和下扁轴上冲压出两个连接孔。
一种减震器内部轴成型模具组,包括1#第一模具、2#第二模具、3#第三模具、4#第四模具、5#第五模具以及6#第六模具。其中,
1#第一模具包括:1#上模壳1、1#上模垫块2、1#上模冲针3、1#下模壳4、1#打模前仁5、1#打模中仁7、1#打模后仁8、1#后牙9、1#打模通仔10以及1#打模通仔套11,所述1#上模垫块置于所述1#上模壳中并与其滑动配合,1#上模垫块与所述1#上模冲针连接,1#上模垫块带动1#上模冲针上下移动,所述1#下模壳内部带有模腔,模腔中自上而下装有所述1#打模前仁、1#打模中仁以及1#打模后仁并通过1#后牙固定在所述1#下模壳上,所述1#打模通仔深入到所述1#后牙、1#打模后仁中,用于将工件推出,1#打模前仁和1#打模中仁内部设有硬质合金层,1#工件6置于该硬质合金层中并由1#上模冲针挤压成型,在硬质合金层的下方设有内倒角,该内倒角用于加工出步骤一种的第一倒角A;
2#第二模具包括:2#上模壳12、2#上模垫块13、2#上模冲针14、2#下模壳15、2#打模前仁16、2#打模中仁18、2#打模后仁19、2#后牙20、2#打模通仔21以及2#打模通仔套22,所述2#上模垫块置于所述2#上模壳中并与其滑动配合,2#上模垫块与所述2#上模冲针连接,所述2#下模壳内部带有模腔,模腔中自上而下装有所述2#打模前仁、2#打模中仁以及2#打模后仁并通过2#后牙固定在所述2#下模壳上,所述2#打模通仔深入到所述2#后牙、2#打模后仁中,用于将工件推出,2#打模前仁和2#打模中仁内部设有硬质合金层,2#工件17置于该硬质合金层中并由2#上模冲针挤压成型,在硬质合金层的下方设有内圆角,该内圆角用于加工出步骤一种的第一倒圆角A;
3#第三模具包括:3#上模壳23、3#上模垫块24、3#上模冲针25、3#下模壳26,所述上模壳中安装有上模,所述3#下模壳中设有3#打模后仁33、3#中间套垫块32、3#打模中间套30、3#弹簧31、3#下模推管29、3#打模前仁27、3#打模通仔35、3#打模通仔套36,所述3#打模前仁与所述3#下模壳滑动配合,3#打模中间套的上方与所述3#打模前仁下方相接触,3#打模中间套外部套接所述3#弹簧,3#弹簧与所述3#打模前仁配合,3#打模中间套套接在所述3#中间套垫块以及所述3#下模推管外并将两者固定,通过3#后牙34固定在3#下模座底部,所述3#打模通仔依次穿过所述3#打模后仁、3#中间套垫块、3#下模推管,3#打模前仁和3#上模壳中带有硬质合金层,3#工件28置于该硬质合金层中并由3#上模冲针挤压成型,该硬质合金层上部带有倒角,该倒角用于加工第二倒角B;
4#第四模具包括:4#上模壳37、4#上模垫块38、4#上模冲针39、4#下模壳40,所述4#下模壳中设有4#打模后仁47、4#中间套垫块46、4#打模中间套44、4#弹簧45、4#下模推管43、4#打模前仁41、4#打模通仔49、4#打模通仔套50,所述4#打模前仁与所述4#下模壳滑动配合,4#打模中间套的上方与所述4#打模前仁下方相接触,4#打模中间套外部套接所述4#弹簧,4#弹簧与所述4#打模前仁配合,4#打模中间套套接在所述4#中间套垫块以及所述4#下模推管外并将两者固定,通过4#后牙48固定在4#下模座底部,所述4#打模通仔依次穿过所述4#打模后仁、4#中间套垫块、4#下模推管,4#打模前仁和4#上模壳中带有硬质合金层,4#工件42置于该硬质合金层中并由4#上模冲针挤压成型,该硬质合金层上部带有圆弧,该倒角用于加工第二倒圆角B;
5#第五模具包括:5#上模壳51、5#上模垫块52、5#上模冲针53、5#下模壳54、5#打模前仁55、5#打模中仁57、5#打模后仁58、5#后牙59、5#打模通仔60以及5#打模通仔套61,所述5#上模垫块置于所述5#上模壳中并与其滑动配合,5#上模垫块与所述5#上模冲针连接,所述5#下模壳内部带有模腔,模腔中自上而下装有所述5#打模前仁、5#打模中仁以及5#打模后仁并通过5#后牙固定在所述5#下模壳上,所述5#打模通仔深入到所述5#后牙、5#打模后仁中,用于将工件推出,5#打模前仁和5#打模中仁内部设有硬质合金层,5#工件56置于该硬质合金层中并由5#上模冲针挤压成型,在5#打模前仁和5#打模中仁的交汇处设有一个凹槽,该凹槽用于挤压出预行凸起76;
6#第五模具包括:6#上模壳62、6#上模垫块63、6#上模冲针64、6#下模壳65、6#打模前仁66、6#打模中仁68、6#打模后仁69、6#后牙70、6#打模通仔71以及6#打模通仔套72,所述6#上模垫块置于所述6#上模壳中并与其滑动配合,6#上模垫块与所述6#上模冲针连接,所述6#下模壳内部带有模腔,模腔中自上而下装有所述6#打模前仁、6#打模中仁以及6#打模后仁并通过6#后牙固定在所述6#下模壳上,所述6#打模通仔深入到所述6#后牙、6#打模后仁中,用于将工件推出,6#打模前仁和6#打模中仁以及6#上模壳中设有硬质合金层,6#工件67置于该硬质合金层中并由6#上模冲针挤压成型,在6#打模前仁和6#上模壳两端设有圆弧角,通过6#上模壳和6#打模前仁压出法兰77。
相邻的两个模具中通过机械手连接。
通过六套模具对减震器内部轴进行冷锻,先对表面整形,第二步对下端拉伸、第三步对上端整形、第四部对上端拉伸、第五步法兰预形、第六步压出法兰、第七步压出两个连接孔,整个工艺过程设计合理,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每套模具之间通过机械手进行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仅仅浪费了冲孔位置的废料,大大降低之前加工方法与原材料的成本,提高了产量与质量。产品表面光滑明亮。连续冷锻加工,提高产量,由于精度标准,表面状况良好,成型后可直接电镀,免去大量机加工时间及加工机械费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其方法为:
第一步、整形,将剪切后的圆柱线材放入第一模具中,将圆柱线材的顶部压平以及将底部压出第一倒角(A);
第二步,底部拉伸出下扁轴,将上一步处理后的圆柱线材放入到第二模具中,将圆柱线材底部拉伸出下扁轴(73),同时,下扁轴和阶梯轴(74)连接处拉伸出第一倒圆角(B);
第三步,阶梯轴上端整形,将第二步得到的工件放入到第三模具中,将阶梯轴上端挤压出第二倒角(C);
第四步,阶梯轴上端拉伸,将第三步得到的工件放入第四模具中,对阶梯轴上端进行拉伸,拉伸出上扁轴(75),同时,阶梯轴和上扁轴连接处拉伸出第二倒圆角(E);
第五步,法兰预行,挤压出法兰的雏形,将第四步的工件放入到第五模具中在第二倒圆角(E)的位置挤压出预行凸起(76),同时,将下扁轴和阶梯轴连接处的第一倒圆角(B)挤压成直角(D);
第六步,压出法兰,将第五步中的工件放入到第六模具中,拉伸出法兰(77),同时,分别挤压出上扁轴、法兰、阶梯轴、下扁轴连接处的圆倒角(F);
第七步,压出连接孔,取出成型后的工件,在冲压机上分别在上扁轴和下扁轴上冲压出两个连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在第五步中还将阶梯轴挤压出不同直径的上下两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A)的角度为60°-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倒角(C)的角度为45°-60°。
5.一种减震器内部轴成型模具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第三模具、第四模具、第五模具以及第六模具,六个模具分别均包括上模壳、上模垫块、上模冲针、下模壳、后牙、打模通仔以及打模通仔套,所述上模垫块置于所述上模壳中并与其滑动配合,上模垫块与所述上模冲针连接,所述下模壳内部带有模腔,所述打模通仔深入到所述模腔中,用于将工件推出;其中,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第五模具以及第六模具的下模壳中自上而下依次设有打模前仁、打模中仁以及打模后仁,并通过所述后牙固定在所述下模壳中;所述第三模具和第四模具的下模壳中设有打模后仁、中间套垫块、打模中间套、弹簧、下模推管以及打模前仁,所述第三模具和第四模具中的打模前仁与下模壳滑动配合,打模中间套的上方与打模前仁下方相接触,打模中间套外部套接所述弹簧,弹簧与打模前仁配合,打模中间套套接在所述中间套垫块以及所述下模推管外并将两者固定,所述第三模具和第四模具的打模后仁分别通过后牙固定在下模壳的底部,所述第三模具和第四模具的打模通仔分别依次穿过打模后仁、中间套垫块、下模推管。
CN201410308677.1A 2014-06-30 2014-06-30 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及其模具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570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08677.1A CN104057003B (zh) 2014-06-30 2014-06-30 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及其模具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08677.1A CN104057003B (zh) 2014-06-30 2014-06-30 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及其模具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7003A CN104057003A (zh) 2014-09-24
CN104057003B true CN104057003B (zh) 2016-05-11

Family

ID=51545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0867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57003B (zh) 2014-06-30 2014-06-30 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及其模具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570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13548A (zh) * 2015-09-09 2017-03-22 上海精拓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销轴的免磨削冷镦一次成型工艺
CN107931497A (zh) * 2017-11-27 2018-04-20 上海鸿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组合固定杆的冷镦成型工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03648A (ja) * 1989-05-19 1990-12-17 Mitsuba Electric Mfg Co Ltd 一端にギヤを備えた冷鍛シャフト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JPH10249473A (ja) * 1997-03-10 1998-09-22 Mazda Motor Corp 押出し鍛造装置
JP2012236208A (ja) * 2011-05-11 2012-12-06 Nsk Ltd 段付円柱状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3706745A (zh) * 2012-10-03 2014-04-09 英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减震轴套的制作方法
CN204209050U (zh) * 2014-06-30 2015-03-18 常州日马精密锻压有限公司 减震器内部轴成型模具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03648A (ja) * 1989-05-19 1990-12-17 Mitsuba Electric Mfg Co Ltd 一端にギヤを備えた冷鍛シャフト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JPH10249473A (ja) * 1997-03-10 1998-09-22 Mazda Motor Corp 押出し鍛造装置
JP2012236208A (ja) * 2011-05-11 2012-12-06 Nsk Ltd 段付円柱状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3706745A (zh) * 2012-10-03 2014-04-09 英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减震轴套的制作方法
CN204209050U (zh) * 2014-06-30 2015-03-18 常州日马精密锻压有限公司 减震器内部轴成型模具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7003A (zh)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7017B (zh) Cvt自动变速箱v型带轮轴精锻塑性成型工艺
CN103212600B (zh) 一种内套的制造工艺
CN209062060U (zh) 一种用于双联齿轮毛坯锻造模具
CN204074782U (zh) 可同时挤压齿轮类零件内外齿的装置
CN106475502B (zh) 一种开叉拉帽毛坯件的制造方法
CN103831390A (zh) 一种汽车用套筒的冷镦成型方法及套筒成型的模具结构
CN109848361B (zh) 汽车用t型椭圆内套毛胚的制造方法
CN104801652A (zh) 一种内六角螺栓的冷镦加工工艺
CN204094038U (zh) 异形螺栓冷镦装置
CN204209050U (zh) 减震器内部轴成型模具组
CN104057003B (zh) 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及其模具组
CN203751219U (zh) 汽车用套筒成型的模具结构
CN204094035U (zh) 花键销轴冷镦装置
CN103586299A (zh) 一种用于谐波减速器的高合金钢柔轮毛坯温挤压工艺
CN206122374U (zh) 内齿圈浮动式芯棒挤压模具结构
CN104275427A (zh) 一种多台阶轴类件多个工位模具制造方法
CN107363205B (zh) 带手柄法兰球阀阀体锻件的锻造成形模组
CN206425470U (zh) 一种应用于滑动啮合套的反挤压锻31齿型模具
CN204052759U (zh) 汽车电动座椅传动轴的冷镦模具
CN203599260U (zh) 挤压成型模具
CN203900235U (zh) 改进的铝车轮旋压模具
CN202591272U (zh) 内球笼内腔冷挤压模具
CN204094037U (zh) 油管接头冷镦装置
CN204094041U (zh) 调节螺杆冷镦装置
CN203124618U (zh) 一种扇形锻件的预成型锻造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1

Termination date: 202106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