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30302B - 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30302B
CN104030302B CN201410267471.9A CN201410267471A CN104030302B CN 104030302 B CN104030302 B CN 104030302B CN 201410267471 A CN201410267471 A CN 201410267471A CN 104030302 B CN104030302 B CN 1040303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paration
oil phase
emulsifying agent
microballoon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674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30302A (zh
Inventor
滕超
高荣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 Si Ri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 Si Ri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 Si Ri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 Si Ri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26747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303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30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0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30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0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ilicon Compound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Micro-Caps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tep1,油相物质与助溶相物质混合;其中,所述油相物质为至少一种链烷烃与至少一种氯代烷烃的混合物,所述助溶相物质为醇、酮、醚、酯或其混合物;Step2,加入乳化剂,搅拌后加入硅酸钠溶胶,搅拌均匀;其中,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型乳化剂;Step3,加入硫酸进行反应。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一次可以得到多种单分散、粒径均一的微米级二氧化硅微球,且所制得的不同尺寸微球易于分离,适用于液晶间隔物等微球应用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球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球因其特殊的尺寸、结构和性能使其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新医药领域,功能性多孔微球几乎是所有生物药和天然药分离纯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同时,微球作为药物缓控释的载体可以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药物的有效性,提高药品的质量。在平板显示领域,粒径高度均一的微球可以作为间隔物用于控制液晶盒厚;导电金球是连接芯片和面板的关键材料;利用微球的光学性能把微球涂到塑料膜的表面可以将点光源变成面光源,是背光源膜组的重要部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利用功能性微球的选择性吸附功能可以富集浓缩食品里极微量的有害物质,能精确检测到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在LED照明领域,在LED芯片或封装材料里加入微球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LED发光效率,还可以增加光的柔和性。在化妆品领域,添加微球到在化妆品里不仅可以增加手感和抗紫外功能,还可遮盖皮肤的缺陷,延长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增加皮肤的美感。在水处理领域,功能性微球即离子交换树脂已广泛地用于去除水里的杂质,以制备高纯水用于半导体和医药领域。在血液净化领域,微球可以用来选择性地去除血液里的有害物质,以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在医疗诊断领域,磁性和荧光编码微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分析,使多样品或多标靶的高通量检测成为可能。在酶催化领域,微球作为酶固定的载体可以保持酶的高度专一性和催化效率,提高酶的稳定性和寿命,减小酶对产品的污染,实现生产的连续化和酶的循环使用。在标准计量领域,标准颗粒是用于计量领域的标准物质,可用于粒度分析仪的标定校准、滤材检测、粒子的评价、粉体的分析、环境科学、大气污染的研究等领域。在农业领域,微球作为缓控释载体可以有效控制杀虫剂的释放,增加杀虫剂的有效性,降低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及毒性。在军事领域,微纳米材料已广泛地用于隐形飞机、防生化武器等。
二氧化硅微米级微球,即微米级的二氧化硅球形粒子,微米级二氧化硅具有高纯度、低密度、高比表面积、表面硅醇基与活性硅烷键能形成强弱不等的氢键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表现出卓越的光、电、热、力、磁、放射、吸收等特殊性能,由于特殊的尺寸、结构和性能使其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现代光学液晶显示领域、现代医学、生物工程、军事领域应用广泛。在液晶显示领域应用在边框支撑(力学特性)及液晶盒内间隔物(光学特性)。并且,作为当今和未来高科技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光学镀膜、集成电路基材、计算机硬盘、药物载体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应用包括微电子封装材料、灌封料、电子线路板填料、硅橡胶、电子陶瓷、医用牙科材料、化妆品、电子油墨、新型粘结剂、密封剂等方面。
关于微米级二氧化硅的制备,业界主要应用两种制备方法:种子法,溶胀法。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CN101913612A提供了一种微米级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将单分散SiO2种子、NH3-H2O和低碳醇混合配成种子液,然后加入NH3/H2O/低碳醇溶液和正硅酸乙酯(TEOS)/低碳醇溶液进行反应,使TEOS水解生成的SiO2在SiO2种子外表面上生长,且在反应的同时进行机械搅拌和超声处理;待SiO2微球生长成所需粒径的微球后,停止加料,并继续反应直到TEOS完全水解;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离心水洗得到单分散微米SiO2微球。该发明还提供了按照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微米级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其平均粒径为2~20μm,比重1.7~2.0,为无孔或几乎无孔SiO2微球。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CN103086381A公开了一种制备多孔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模板结构与全硫化硅橡胶乳液混合,喷雾干燥、烧灼后制备多孔二氧化硅微球,全硫化硅橡胶乳液是有机硅聚合物或共聚物乳液经辐照后制得,所述模板结构为不包括全硫化硅橡胶乳液的全硫化橡胶乳液,所述模板结构中的固含量占混合后乳液中所有固含量的比例为2~50%;烧灼温度为250~1200℃;烧灼时间为10~600分钟。该发明所述的多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简单,设备成本低,而且形成的孔较大。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CN102115089A公开了一种微米级单分散性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1)将氨水、溶剂、超纯水按比例混合均匀,配制成水解液,氨水为催化剂,溶剂为乙醇或丙酮;(2)将四乙氧基硅烷溶液溶解在步骤(1)配制的溶液中,均匀搅拌使四乙氧基硅烷水解缩合,生成二氧化硅晶核;(3)分别向步骤(2)配制的二氧化硅晶核溶液中连续滴加步骤(1)制得的水解液和四乙氧基硅烷溶液,使二氧化硅晶核逐渐长大;(4)将步骤(3)所得溶液进行密闭搅拌反应并静置沉化,将容器底部白色沉淀减压抽滤分离,用乙醇、丙酮反复洗涤至中性,干燥得到目标产物微米级单分散性二氧化硅微球。该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批次间重复性好,制备出的二氧化硅微球球形均匀、单分散性好。
但是,现行的关于二氧化硅微米级微球制备方式存在以下不足:1、种子法时间长,难以控制;2、溶胀法工艺复杂,微球硬度低;3、分散性、均一性差;4、粒径分布宽,分级难度大;5、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6、通常只能生产一种粒径的微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tep1,油相物质与助溶相物质混合;其中,所述油相物质为至少一种链烷烃与至少一种氯代烷烃的混合物,所述助溶相物质为醇、酮、醚、酯或其混合物;Step2,加入乳化剂,搅拌后加入硅酸钠溶胶,搅拌均匀;其中,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型乳化剂;Step3,加入硫酸进行反应。
优选的,所述油相物质为至少一种直链烷烃与至少一种直链氯代烷烃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油相物质中,所述链烷烃与所述氯代烷烃的比例为1:1。
优选的,反应的温度为20℃至60℃。
优选的,所述硅酸钠溶胶为Na2SiO3溶胶,其中SiO2含量为28%。
优选的,按重量比例,Step1中,所述油相物质为40至100份,所述助溶相物质为0.1至2.3份;Step2中,所述乳化剂为0.1至10份,所述硅酸钠溶胶为10至30份;Step3中,所述硫酸浓度为1mol/L,质量为2至15份。
优选的,反应中水的含量为总质量的5%至10%。
优选的,所述油相物质为正己烷与二氯甲烷,其中,所述正己烷为20至50份,所述二氯甲烷为20至50份。
优选的,所述乳化剂包括0.1至1.5份的曲拉通X-100、0.1至1.5份的司盘80以及1至7份的吐温80。
优选的,所述硅酸钠溶胶与所述硫酸用量比例根据以下方式计算:
Na2SiO3+H2SO4→SiO2↓+H2O+Na2SO4,d=A[H2O]2exp(-B[H2O]1/2);其中,
A=[Na2SiO3]1/2(82-151[H2SO4]+1200[H2SO4]2-366[H2SO4]3);
B=1.05+0.523[H2SO4]-0.128[H2SO4]2
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一次可以得到多种单分散、粒径均一的微米级二氧化硅微球,且所制得的不同尺寸微球易于分离,适用于液晶间隔物等微球应用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体系反应过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体系势能界面平衡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制得微球的电镜照片;
图4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油相物质与助溶相物质混合;加入乳化剂后,加入硅酸钠溶胶,搅拌均匀;然后加入硫酸进行反应。优选的,反应的温度为20℃至60℃。
例如,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tep1,油相物质与助溶相物质混合;其中,所述油相物质为至少一种链烷烃与至少一种氯代烷烃的混合物,优选的,所述链烷烃为碳原子数在15以下的烷烃;优选的,所述氯代烷烃为碳原子数在10以下的氯代烷烃,其中,氯的数量不限;或者,优选的,氯的数量小于4。例如,所述油相物质为至少一种直链烷烃与至少一种直链氯代烷烃的混合物。又如,所述油相物质为正庚烷、异丁烷、氯乙烷以及三氯甲烷。优选的,所述油相物质为正辛烷、新戊烷与邻二氯乙烷。又如,所述油相物质为正戊烷与氯丙烷。又如,所述油相物质为正己烷与二氯甲烷。优选的,所述链烷烃为碳原子数在13以下且不小于4的烷烃;优选的,所述氯代烷烃为碳原子数在5以下的1氯至3氯代烷烃。
例如,所述油相物质中,所述链烷烃与所述氯代烷烃的比例为1:1。例如,所述链烷烃与所述氯代烷烃的摩尔比例为1:1;又如,所述链烷烃与所述氯代烷烃的质量比例为1:1。例如,所述油相物质为正丁烷与氯乙烷,其中,所述正丁烷为20至50份,所述氯乙烷为20至50份。又如,所述油相物质为正己烷与二氯甲烷,其中,所述正己烷为20至50份,所述二氯甲烷为20至50份。又如,所述油相物质为正己烷与二氯甲烷,其中,所述正己烷为30份,所述二氯甲烷为25份。
其中,所述助溶相物质为醇、酮、醚、酯或其混合物;例如,所述助溶相物质为乙醇和丙二酮;又如,所述助溶相物质为乙醚与乙二醇;优选的,所述助溶相物质为乙酸乙酯。例如,所述助溶相物质为0.1至1份的乙酸乙酯。又如,所述助溶相物质为0.3至2份的丙二酮;又如,所述助溶相物质为0.5至1.2份的丙酮以及0.3至0.9份丙醇;以此类推。
Step2,加入乳化剂,搅拌后加入硅酸钠溶胶,搅拌均匀;其中,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型乳化剂;例如,所述乳化剂为脂肪酸山梨坦类、聚山梨酯类和/或蔗糖硬脂酸酯等;优选的,所述乳化剂包括0.1至1.5份的曲拉通X-100、0.1至1.5份的司盘80以及1至7份的吐温80。例如,所述乳化剂包括0.1份的曲拉通X-100、0.1份的司盘80以及1份的吐温80。
Step3,加入硫酸进行反应。优选的,所述硫酸浓度为1mol/L。例如,所述硫酸为2至15份。
优选的,按重量比例,Step1中,所述油相物质为40至100份,所述助溶相物质为0.1至2.3份;Step2中,所述乳化剂为0.1至10份,所述硅酸钠溶胶为10至30份;Step3中,所述硫酸浓度为1mol/L,质量为2至15份。优选的,所述硅酸钠溶胶为Na2SiO3溶胶,其中SiO2含量为28%。优选的,反应中水的含量为总质量的5%至10%。
优选的,根据分子反应动力学及热力学,所述硅酸钠溶胶与所述硫酸用量比例根据以下方式计算:Na2SiO3+H2SO4→SiO2↓+H2O+Na2SO4
d=A[H2O]2exp(-B[H2O]1/2);其中,
A=[Na2SiO3]1/2(82-151[H2SO4]+1200[H2SO4]2-366[H2SO4]3);
B=1.05+0.523[H2SO4]-0.128[H2SO4]2
优选的,根据液相反应动力学平衡热力学原理设计水相与油相投入量,采用溶液体系热力学动力学分析,溶液体系热力学表达如下:ΔmixG=ΔmixH-TΔmixS(恒温恒压)
液相反应动力学表达如下:d[{AB}]/dt=Κd[A][B]-Κ-d[{AB}]-Κ2[{AB}]=0。
并且,根据界面动力学热力学分析设计油相(O)、乳化相(E)、助溶相(S)及其投入量:
1、表面自由能动力学表达:
2、表面自由能热力学表达:dδ=∑Γ11(恒温恒压)
吉布斯相律f=5-φ,由于恒温恒压体系φ=2,则f=5-φ=3
非离子型乳化相HLB(Hydrophile-LipophileBalance,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Tween80=15,Span80=4.3,TritonX100=14.5;采用三者进行调整HLB值,例如,使其为6.2至12.5范围。
例如,体系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硅酸钠与硫酸反应,得到二氧化硅沉淀,最终体系平衡反应得到三个不同粒径单分散二氧化硅实心微球,该体系势能界面平衡图,如图2所示,在各势能平衡面形成R1、R2、R3三种不同尺寸的实心二氧化硅微球。
采用上述公式与体系可以精确计算水相投料量、乳化剂的类型组成及用量、油相的组成及用量;并通过反应温度控制,反应体系压力控制,反应时间控制,得到三种尺寸直径的微米级实心二氧化硅硅球。
下面结合应用上述各实施例,再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例如,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如下。
原料:硅酸钠溶胶10-20克,1mol/L硫酸3-10克,其中,溶胶选择SiO2含量为28%的硅酸钠溶胶,反应中水的含量为总质量的5%至10%。
油相:正己烷20-50克,二氯甲烷20-50克;例如,正己烷与二氯甲烷在体系中形成一特定值的焓,该值计算可得。
助溶相:乙酸乙酯0.1-1克;助溶相的用量与油相关联,其中,乙酸乙酯的用量与正己烷、二氯甲烷关联,用于调节两者的水相溶解度。
乳化剂:曲拉通X-1000.1-1克,司盘800.1-1克,吐温801-5克。三者同时使用,混合使用达到一定的HLB值,例如,使其为6.2至12.5。
使用油相13-30克,加入0.1-1克乙酸乙酯;例如,倾倒加入所述乙酸乙酯。又如,沿壁倒入所述乙酸乙酯。然后,再加入乳化剂:曲拉通X-1000.1-1克,司盘800.1-1克,吐温801-5克。例如,油相与助溶相混合后再加入所述乳化剂。优选的,油相与助溶相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所述乳化剂。例如,加入所述乙酸乙酯后3-5分钟,再加入所述乳化剂。通过这个混合时间,使得油相与助溶相混合。优选的,助溶相倒入油相后,搅拌混合。
置于1L反应瓶中,机械搅拌,200-500rpm;反应温度控制在20℃-60℃,实验压力控制在1×105Pa-3×105Pa下,加入硅酸钠溶胶10-20克。例如,倾倒加入所述硅酸钠溶胶;又如,缓慢倒入所述硅酸钠溶胶。优选的,反应温度为30℃-40℃;优选的,反应温度为35℃。搅拌分散0.5-2小时后加入3-10克1mol/L硫酸。然后,再反应3-5小时,得到三种微米粒径的分等级、单分散、实心二氧化硅微球。
优选的,加大硫酸的用量或浓度,和/或,升高反应温度,以加快这个反应过程。然后使用材料的常规分级方法,例如,采用离心法或者基于重力的密度梯度法等,分离所获得的微球。
其中,微球的粒径根据二氯甲烷、正己烷、乙酸乙酯的用量,及反应时的搅拌速度来调节。微球的数目更多的是在原料本身完全反应后,在规划反应路径下,一系列特定的粒径下只能得到一定的数目微球。采用实验测试,可以确定各种反应条件下生成的微球粒径分布。
下面继续上例,以正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为例,在一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本反应得到三种单分散微球,通过SEM(ScanningElectronicMicroscopy,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微球粒径数值。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物质仅仅是实施例,而非作为对本发明的额外限制;各相关实施例同样适用于各种链烷烃和/或氯代烷烃所组成的油相,以及醇、酮、醚、酯或其混合物所组成的助溶相;并且,受实验材料和时间、费用所限,申请人不可能无限制进行实验例证。
实例1:油相采用正己烷43克,二氯甲烷42克,加入0.8克乙酸乙酯,再加入乳化剂:曲拉通0.5克,司盘800.7克,吐温802克。置于1L反应瓶中,机械搅拌,300rpm,室温下,加入硅酸钠溶胶12g,搅拌分散30分钟后,加入7克1mol/L硫酸,反应体系压强1.5×105Pa,再反应4小时,得到粒径分别为2.6,4.0,8.0微米的单分散微球,CV值约为1.79%至1.92%。其电镜图如图3所示,由图可见,一次可以得到3种单分散、粒径均一的微米级二氧化硅微球。然后,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所获得的微球,这样,所制得的不同尺寸微球易于分离,适用于液晶间隔物等微球应用领域。
实例2:油相正己烷50克,二氯甲烷30克,加入0.5克乙酸乙酯,再加入乳化剂:曲拉通0.8克,司盘800.3克,吐温801克。置于1L反应瓶中,机械搅拌,400rpm,室温下,加入硅酸钠溶胶20g,搅拌分散30分钟后,加入10克1mol/L硫酸,反应体系压强1×105Pa;再反应3小时,得到粒径分别为3.1,5.2,9.1微米单分散微球,CV值约为1.83%至1.95%。
实例3:油相正己烷20克,二氯甲烷30克,加入0.1克乙酸乙酯,再加入乳化剂:曲拉通0.1克,司盘800.25克,吐温801.5克。置于1L反应瓶中,机械搅拌,500rpm,室温下,加入硅酸钠溶胶10g,搅拌分散30分钟后,加入3克1mol/L硫酸,反应体系压强3×105Pa;再反应2小时,得到粒径分别为1.4、3.3、7.5微米单分散微球,CV值约为1.82%至1.97%。
下面继续给出一些相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进行说明。
例如,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tep1,26份正丁烷、38份氯乙烷与0.2份丙酮、0.25份丙酸甲酯混合;Step2,等待3分钟后,加入0.6克司盘80,2克吐温80,搅拌后加入18份硅酸钠溶胶,搅拌1.5小时;Step3,加入浓硫酸8克,在32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反应4小时。这样,一次反应可以得到多种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各种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粒径均一,皆为微米级尺寸,CV值为1.93至1.97%。
又如,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tep1,48份异庚烷、32份1,2二氯乙烷、12份1,1,1三氯乙烷与0.6份丙醇混合;Step2,等待2.6分钟后,加入0.8克司盘80,0.9克曲拉通X-100,搅拌后倾倒加入16份硅酸钠溶胶,搅拌1.8小时直至均匀;Step3,加入1mol/L硫酸6克,在38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反应3.6小时。
又如,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tep1,36份正己烷、28份二氯甲烷与0.23份丙酸乙酯混合;Step2,等待2至3分钟后,加入0.2克曲拉通X-100,0.3克司盘80,3克吐温80,搅拌后加入12份硅酸钠溶胶,搅拌1.8小时;Step3,加入浓硫酸4克,在46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反应2.4小时。
又如,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tep1,16份正辛烷、24份异丁烷、9份新戊烷、4份氯丁烷、12份三氯甲烷与0.1份苯甲醚、0.4份乙醇混合;Step2,等待2.33分钟后,加入0.2克曲拉通X-100,0.3克司盘80,3克吐温80,搅拌后加入24份硅酸钠溶胶,搅拌1.8小时;Step3,加入浓硫酸5.9克,在52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反应2.1小时。
又如,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原料:硅酸钠溶胶18份,1mol/L硫酸5份,其中,溶胶选择SiO2含量为28%±3%的硅酸钠溶胶,反应中水的含量为总质量的5%至10%。
油相:正己烷22份,二氯甲烷32份。
助溶相:丙酸乙酯0.2份。
乳化剂:曲拉通X-1000.2份,司盘800.3份,吐温802.4份。
其中,每份为1g、5g、10g、20g、60g、100g、200g、320g、500g、720g、1000g或者5000g。
将油相置于反应器中,加入助溶相,等候2-4分钟,再加入乳化剂,温度22℃至58℃下,400rpm机械搅拌10至30分钟,加入硅酸钠溶胶。搅拌分散0.6至1.8小时后加入硫酸,反应3.2至4.8小时,得到分等级的多种微米粒径、单分散的实心二氧化硅微球,CV(CoefficientValue,变异系数)值≤2.0%。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形成的微米级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结合了种子法及界面化学、液相反应、液相体系平衡方法,提供了微米级二氧化硅的制造新工艺,弥补了种子法和溶胀法工艺生产上工艺复杂,微球产品分散性、均一性差、分级难度大、微球硬度低等缺陷。本发明有以下优点:一次反应可以得到多种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各种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粒径均一,皆为微米级尺寸,CV值≤2.0%,而目前国内行业第一的纳微科技,其硅微球的CV值通常是不超过3.5%。三种微球通过简单分级可得到单分散单一尺寸微球;并且,微球经煅烧后,可得到高硬度实心二氧化硅微球,可用于液晶间隔物。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发明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tep1,油相物质与助溶相物质混合;其中,所述油相物质为至少一种链烷烃与至少一种氯代烷烃的混合物,所述助溶相物质为醇、酮、醚、酯或其混合物;所述链烷烃为碳原子数在15以下的烷烃,所述氯代烷烃为碳原子数在10以下的氯代烷烃;
按质量比例,所述油相物质为40至100份,所述助溶相物质为0.1至2.3份;
Step2,加入乳化剂,搅拌后加入硅酸钠溶胶,搅拌均匀;其中,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型乳化剂;
按质量比例,所述乳化剂为0.1至10份,所述硅酸钠溶胶为10至30份;
Step3,加入硫酸进行反应;
按质量比例,所述硫酸浓度为1mol/L,质量为2至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物质为至少一种直链烷烃与至少一种直链氯代烷烃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物质中,所述链烷烃与所述氯代烷烃的质量比例为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的温度为20℃至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酸钠溶胶为Na2SiO3溶胶,其中SiO2含量为2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中水的含量为总质量的5%至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物质为正己烷与二氯甲烷,其中,所述正己烷为20至50份,所述二氯甲烷为20至50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包括0.1至1.5份的曲拉通X-100、0.1至1.5份的司盘80以及1至7份的吐温80。
CN201410267471.9A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40303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7471.9A CN104030302B (zh)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7471.9A CN104030302B (zh)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0302A CN104030302A (zh) 2014-09-10
CN104030302B true CN104030302B (zh) 2016-01-20

Family

ID=51461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7471.9A Active CN104030302B (zh)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303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8252B (zh) * 2015-07-15 2019-03-0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单分散的氧化物微球及其微流控制备方法
CN107720760B (zh) * 2017-08-07 2019-06-28 山东师范大学 通过调控氨水及硅酸酯添加量实现制备不同尺寸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方法
CN107285325A (zh) * 2017-08-07 2017-10-24 山东师范大学 一种新型绿色的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方法
CN108892144B (zh) * 2018-06-22 2021-09-28 南京亘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功能化多孔粒径单分散二氧化硅球形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6836704A (zh) * 2023-06-29 2023-10-03 苏州星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5755C (zh) * 2005-05-18 2007-10-3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0302A (zh) 2014-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30302B (zh) 一种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Tissot et al. Hybrid latex particles coated with silica
Zoldesi et al. Deformable hollow hybrid silica/siloxane colloids by emulsion templating
Hyde et al. Colloidal silica particle synthesis and future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pathways: a review
TWI296995B (en) High-whiteness,non-heat-treated hydrophobic precipi-tated silica
Wang et al. Polymerization induced shaping of Pickering emulsion droplets: From simple hollow microspheres to molecularly imprinted multicore microrattles
Gao et al. A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and poly (diacetone acrylamide) composite with sustained-release and adhesion properties
Ma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response of casein-based silica nano-composite film for drug delivery system
Meng et al. Preparation of highly monodisperse hybrid silica nanospheres using a one-step emulsion reac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van Wijk et al.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silica microcapsules synthesized by templating Pickering emulsion droplets
CN102557049A (zh) 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方法
CN110200821A (zh) 一种基于石墨烯量子点的l-薄荷醇缓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iu et al. Novel strategy to prepare hierarchically porous ceramic microspheres via a self-assembly method on tunable superamphiphobic surfaces
CN103130232A (zh) 二氧化硅复合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hou et al. The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secondary nucleation of silica colloids in a batch Stöber growth process
Zhang et al. One-step production of amine-functionalized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microspheres via phase separation-induced cavity in miniemulsion system for opaque and matting coating
CN103467678A (zh) 一种石榴状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9928398A (zh) 一种二氧化硅微球、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2560733B (zh) 基于plga-lap复合纳米纤维双载药体系的制备
CN103665233A (zh) 超浓乳液制备PS/ZnO多孔材料的方法
Shen et al. Suspension effect of poly (styrene-ran-methacrylic acid) latex particles on crystal growth of calcium carbonate
CN108892144A (zh) 一种功能化多孔粒径单分散二氧化硅球形材料的制备方法
Feng et al. One‐step Preparation of Monodisperse Multifunctional Macroporous Particles through a Spontaneous Physical Process
Gogajeh et al. Low-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bioactive glass-ceramic microspheres: Effect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the size and morphology
CN102897826B (zh) 一种超浓乳液制备纳米氧化锌复合材料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