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2073A - 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存储能够由计算机来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存储能够由计算机来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2073A
CN104012073A CN201280062133.0A CN201280062133A CN104012073A CN 104012073 A CN104012073 A CN 104012073A CN 201280062133 A CN201280062133 A CN 201280062133A CN 104012073 A CN104012073 A CN 1040120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focusing
touch panel
operating position
fi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21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12073B (zh
Inventor
鹈川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34622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971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12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2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12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20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2Interaction with lists of selectable items, e.g. men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2Selection of displayed objects or displayed text el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5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for image manipulation, e.g. dragging, rotation, expansion or change of colou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6Drag-and-dr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12.5D-digitiser, i.e. digitiser detecting the X/Y position of the input means, finger or stylus, also when it does not touch, but is proximate to the digitiser's interaction surface and also measures the distance of the input means within a short range in the Z direction, possibly with a separate measurement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 Details Of Cameras Including Film Mechanism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在不遮挡监视器上的与被触摸的位置对应的图像的情况下确认并拍摄该图像。拍摄装置包含显示部、触摸面板、框显示控制部和拍摄控制部。所述框显示控制部在操作部位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时,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对焦用框,并且追随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对焦用框。所述拍摄控制部接收拍摄指示,对所述对焦用框内的所述被摄体执行对焦并进行拍摄。

Description

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存储能够由计算机来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拍摄装置,该拍摄装置在显示通过拍摄取得的图像的显示部上设置触摸面板,并对与触摸面板上的用户手指等的操作部位接触的部分对应的图像例如进行放大显示。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拍摄装置,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该技术能够通过容易的操作在拍摄时选择作为追踪对象的特定被摄体。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利用该技术的作为追踪对象的被摄体的选择:在监视器上设置触摸面板,当触摸了该触摸面板时,从显示图像中提取与该触摸的地方对应的特定部位,将该特定部位与由在该特定部位的提取后生成的影像信号表示的图像进行比较,从而从影像信号中检测与特定部位相当的图像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11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被摄体的选择通过触摸设置在监视器上的触摸面板来进行。因此,在触摸动作时,存在例如监视器上的与被触摸的地方对应的显示图像被遮挡而难以观察到或观察不到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遮挡监视器上的与被触摸的场所对应的图像的情况下确认并拍摄该图像的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以及存储能够由计算机来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拍摄装置具有:显示部,其显示动态图像或静态图像;触摸面板,其设置在所述显示部上;框显示控制部,其在操作部位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时,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对焦用框,并且追随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对焦用框;以及拍摄控制部,其接收拍摄指示,对所述对焦用框内的所述被摄体执行对焦并进行拍摄。
本发明的拍摄装置的拍摄方法检测操作部位是否将要接近设置于显示动态图像或静态图像的显示部上的触摸面板,在所述操作部位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时,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对焦用框,并且追随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对焦用框,在接收到拍摄指示时,对所述对焦用框内的所述被摄体执行对焦,进行对被摄体的拍摄。
本发明的存储介质存储能够由计算机处理的追踪程序,所述追踪程序包含以下功能:检测功能,检测操作部位是否接近或接触了设置于显示动态图像或静态图像的显示部上的触摸面板;追随功能,当所述操作部位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时,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对焦用框,并且追随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对焦用框;以及拍摄功能,在接收到拍摄指示时,对所述对焦用框内的所述被摄体执行对焦,进行对被摄体的拍摄。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遮挡监视器上的与被触摸的位置对应的图像的情况下确认并拍摄该图像的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以及存储能够由计算机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拍摄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该装置中的触摸面板的传感器模式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例如使用户的手指接近了该装置中的触摸面板时的状态的图。
图4示出该装置中的触摸面板与用户的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的图。
图5是示出用户的手指将要以角度接触该装置中的触摸面板的情况的图。
图6是示出用户的手指将要接触该装置中的触摸面板时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经过的图。
图7是示出在该装置中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面上所显示的对焦用框的图。
图8是示出该装置中的追随用户手指的移动的对焦用框的移动的图。
图9是示出该装置中的与用户手指移动的速度对应的对焦用框的尺寸缩小/放大的图。
图10是该装置进行的第1拍摄动作中的拍摄动作流程图。
图11是该装置进行的第1拍摄动作中的拍摄模式流程图。
图12是该装置进行的第1拍摄动作中的拍摄动作时序图。
图13是示出用户的手指将要接触该装置的触摸面板的状态下的显示图像和用户的手指位置的图。
图14是示出用户的手指相对于该装置的触摸面板进入了第1接近范围内的状态下的显示图像和用户的手指位置的图。
图15是示出用户的手指相对于该装置的触摸面板进入了第2接近范围内的状态下的显示图像和用户的手指位置的图。
图16是示出用户的手指接触了该装置的触摸面板的状态下的显示图像和用户的手指位置的图。
图17是该装置进行的第2拍摄动作中的拍摄模式流程图。
图18是该装置进行的第2拍摄动作中的拍摄动作时序图。
图19是用于说明该装置中的用户手指移动时的对焦用框的追随的图。
图20是示出该装置中的用户手指停止移动一定时间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该装置的拍摄动作中的框放大缩小显示流程图。
图22是该装置进行的第3拍摄动作中的拍摄动作时序图。
图23是示出变更该装置中的对焦用框的尺寸时的各不同尺寸范围的示意图。
图24是示出用户的手指将要在倾斜的方向上接近并接触该装置的触摸面板的状态下的显示图像和用户的手指位置的图。
图25是示出用户的手指在倾斜的方向上接近该装置的触摸面板并进入了第1接近范围内的状态下的显示图像和用户的手指位置的图。
图26是示出用户的手指在倾斜的方向上接近该装置中的触摸面板并进入了第2接近范围内的状态下的显示图像和用户的手指位置的图。
图27是示出用户的手指接触了该装置的触摸面板的状态下的显示图像和用户的手指位置的图。
图28是该装置进行的第4拍摄动作中的拍摄动作流程图。
图29是示出该装置中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画面上的对焦用框的显示例的图。
图30是该装置中的对焦用框的移动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示出拍摄装置的结构图。摄像部100拍摄被摄体,并输出其拍摄信号。摄像部100包含镜头11、光圈12、自动对焦(AF)机构13、快门14、摄像传感器15、摄像电路16和A/D转换器17。来自被摄体的光束从镜头11起,通过光圈12和快门14后入射到摄像传感器15。摄像传感器15将所入射的光束转换成电信号。摄像电路16将来自摄像传感器15的电信号作为模拟拍摄信号输出。A/D转换器17将来自摄像电路16的模拟拍摄信号转换成规定的形式的数字拍摄信号,并送出到图像处理装置18和取景器图像生成部23。AF机构13在光轴方向上移动镜头11,从而进行对被摄体的AF。
图像处理装置18对由A/D转换部17转换后的数字拍摄信号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例如应该利用该图像数据来表示的图像的色调校正、灰度校正、γ(伽马)校正这些调整等,并将进行了这些调整等的图像信号临时存储到缓存19中。
压缩解压缩部21对临时存储在缓存19中的图像信号进行压缩/解压缩,形成为适合于记录到记录介质22中的形式来生成主图像数据,并经由接口22a将该主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22中。
第1液晶控制部20具有所谓的实时取景功能,即读出临时存储在缓存19中的图像信号,对该图像信号生成适合于显示在液晶显示器(以下称作LCD)9上的形式的实时取景图像,并将该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LCD9上。
第1液晶控制部20通过缓存19、压缩解压缩部21读出在记录介质22中所记录的图像数据,并将该图像数据显示在LCD9上。
取景器图像生成部23根据由A/D转换部17转换后的数字拍摄信号,生成适合于显示在EVF等显示装置3上的形式的动态图像的取景器图像数据。
第2液晶控制部24将由取景器图像生成部23生成的动态图像的取景器图像数据显示在EVF等显示装置3上。
LCD9的显示画面上设置有触摸面板31。触摸面板31检测对该触摸面板31进行触摸的操作部位、例如用户手指的触摸(接触),并输出与该触摸部位对应的坐标信号。
触摸面板控制部30控制触摸面板31的驱动,输入从触摸面板31输出的坐标信号,并判定触摸面板31上的触摸部位。触摸面板控制部30根据触摸面板31与例如用户的手指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判定例如用户的手指是否接近或触摸了触摸面板31。
图2示出触摸面板31的传感器模式的示意图。在触摸面板31上,在xy方向上每隔一定间隔排列了多个传感器31a。如上所述,各传感器31a例如根据与用户手指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判定是用户手指是在逐渐接近以触摸触摸面板31,还是用户手指已触摸了触摸面板31。另外,触摸面板31在表面形成有保护膜、保护玻璃、保护面板等保护层,因此用户的手指触摸包含对保护层的触摸。各传感器31a是静电电容方式投影型,且存在自电容方式和互电容方式。固有电容方式感测在各传感器31a与例如用户的手指之间产生的静电电容值。互电容方式感测例如由于用户的手指接近各传感器31a而在相邻的传感器31a间产生的电容变化。
图3示出例如使用户的手指F接近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31后的状态。图4示出使用户的手指F接近了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31时的触摸面板31与用户的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用户的手指F位于例如触摸面板31的面上的坐标(x,y,z)的上方。触摸面板31与用户的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随着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而以2次函数的方式增大。因此,各传感器31a输出与触摸面板31和用户的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对应的信号,即与触摸面板31和用户的手指F之间的距离D(以下称作触摸间距离)对应的信号。
为了判定用户的手指F对触摸面板31的接近或触摸,设定了多个触摸接近范围E1~En和即将触摸范围T。在触摸面板31中,例如图4所示那样设定了第1和第2触摸接近范围E1、E2,以及即将触摸范围T。对于第1和第2触摸接近范围E1、E2,以及即将触摸范围T,在将触摸面板31与用户的手指F之间的触摸间距离D设为了D3、D2、D1(D3>D2>D1)时,将各距离D3-D2之间设定为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将各距离D2-D3之间设定为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将在距离D3以内且到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触摸面板31为止之间设定为即将触摸范围T。
第1和第2触摸接近范围E1、E2,以及即将触摸范围T通过触摸面板31与用户的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值Th1、Th2、Th3进行划分。各静电电容值Th1、Th2、Th3的大小关系为Th1<Th2<Th3。由此,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处于静电电容值Th1-Th2之间。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处于静电电容值Th2-Th3之间。即将触摸范围T是包含静电电容值Th3的微小范围。
因此,触摸面板控制部30监视触摸AF模式的动作、即由触摸面板31的各传感器31a检测出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并检测出该静电电容值发生变化的区域作为将要触摸的坐标位置。触摸面板控制部30监视触摸面板31中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并将监视到的静电电容值与各静电电容值Th1、Th2、Th3进行比较,判定用户的手指F相对于触摸面板31是存在于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内,还是存在于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还是存在于即将触摸范围T内,进而判定是否已触摸了触摸面板31。
在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触摸面板31的情况下,用户的手指F大多将要以角度θ触摸该触摸面板31。图5示出用户的手指F将要在倾斜了角度θ的方向上对触摸面板31进行触摸的情况。这里,设用户的手指F与触摸面板31的显示面的触摸间距离为D(包含D1、D2、D3)、设将要触摸的点P与用户的手指F之间的水平距离为x、设从将要触摸的点P起的角度为θ(以触摸面板31的显示面的垂线为基准的角度)。
图6A、图6B、图6C示出用户的手指F将要对触摸面板31进行触摸时的静电电容值的每隔一定时间的变化经过。在该图中,各传感器31a中记载了示意性示出静电电容值的各数值“1”“2”…“5”等。这些数值“1”“2”…“5”的数值越大,表示静电电容值越大。
触摸面板31的静电电容值随着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而增大。在用户的手指F与触摸面板31的显示面的触摸间距离D较远的情况下,各传感器31a的静电电容的变化量较小。触摸面板控制部30将在触摸面板31上检测到了静电电容的变化的位置、例如图6A所示那样用数值“1”表示的位置设为起点的坐标位置ST1。
从检测到了作为起点的用户手指F的坐标位置ST1的时刻t0起经过时间t1后,当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的显示面从而触摸间距离D减小时,在触摸面板31上,静电电容值增大。在图6B中,各数值“3”“1”表示的位置增多。触摸面板控制部30检测各数值“3”“1”中的静电电容值变化最大的位置、例如数值“3”的位置的坐标位置ST2,根据该数值“3”的位置的坐标位置ST2和起点的位置坐标ST1,求出水平移动距离x和触摸间距离D。
接着,从时间t1起经过时间t2后,当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的显示面从而触摸间距离D进一步减小时,在触摸面板31上,静电电容值进一步增大。在图6C中,各数值“5”“3”“1”等表示的位置增多。触摸面板控制部30检测各数值“5”“3”“1”等中的静电电容值变化最大的位置、例如数值“5”的位置的坐标位置ST3,根据该数值“5”的位置的坐标位置ST3和起点的坐标位置ST1,求出水平距离x和触摸间距离D。
在此之后,触摸面板控制部30每隔一定时间,检测静电电容值的变化最大的位置的坐标位置STm,并根据该坐标位置STm和起点的坐标位置ST1,求出水平移动距离x和触摸间距离D。另外,触摸面板控制部30可以每隔一定时间,根据静电电容值的变化最大的位置的坐标位置STm和紧前面的坐标位置STm-1,求出水平移动距离x和触摸间距离D。
触摸面板控制部30根据每隔一定时间求出的各水平移动距离x和各触摸间距离D,求出用户的手指F的移动方向M,根据该移动方向M求出角度θ,进而根据水平移动距离x、触摸间距离D和角度θ求出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的候选点P的坐标位置。
对候选点P的坐标位置的另一计算方法进行说明,触摸面板控制部30根据由触摸面板31的各传感器31a检测出的静电电容值,求出用户的手指F与触摸面板31的显示面之间的触摸间距离D。触摸间距离D和用户的手指F的角度θ具有三角函数D=r·cosθ、x=r·sinθ的关系。因此,触摸面板控制部30通过使用触摸间距离D和用户的手指F的角度θ运算三角函数D=r·cosθ、x=r·sinθ,求出水平距离x。触摸面板控制部30根据触摸间距离D、角度θ和水平距离x,求出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的候选点P的坐标位置。
另外,可以将用户的手指F的角度θ设为预先设定的角度、例如45°。用户的手指F的角度θ(=45°)是用户的手指F对触摸面板31进行触摸时所朝向的通常角度。
系统控制器26控制拍摄被摄体时的一系列拍摄动作。系统控制器26控制摄像部100、图像处理装置18、缓存19、压缩解压缩部21、接口22a、取景器图像生成部23、触摸面板控制部30、第1液晶控制部20和第2液晶控制部24。系统控制器26上连接有操作部27和闪光灯控制电路25。操作部27例如具有释放按钮5、模式转盘6、十字键7和确定键8。操作部27包含电源按钮和结束按钮等。闪光灯控制电路25对发出闪光的闪光灯4进行动作控制。
该系统控制器26包含框显示控制部40、对焦控制部41、拍摄控制部42、面部检测部43、一览显示部44和图像再现部45。
当用户的手指F将要对触摸面板31进行触摸而接近该触摸面板31时,如图7所示,框显示控制部40在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图像上的与将要触摸的触摸面板31的部位对应的图像区域中显示对焦用框W。该情况下,框显示控制部40以通过触摸面板控制部30求出的候选点P的坐标位置为中心来显示对焦用框W。
框显示控制部40在用户的手指F进入到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时显示对焦用框W。可以从用户的手指F进入到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内时起显示对焦用框W。
如果在用户的手指F将要接近触摸面板31时显示对焦用框W,则能够在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触摸面板31前,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确认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的触摸面板31的部位。在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触摸面板31前确认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的部位,因此对焦用框W能够在不被用户的手指F遮挡的情况下进行确认。在该确认中,如果用户的手指F触摸的区域与用户要求的区域不同,则能够改变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的区域。
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的候选点P的坐标位置由触摸面板控制部30事先求出,因此后述的对焦控制部41能够在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触摸面板31前,对与候选点P的坐标位置对应的被摄体进行对焦。相比在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触摸面板31后进行对焦的情况,能够缩短到对焦为止的时间。
对焦用框W例如通过用户的操作被设定为作为主要被摄体的人物的面部S。对焦用框W形成为例如正方形,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圆形、长方形、双层圆圈等。
在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且例如用户的手指F进入到了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的状态下,当用户的手指F如图8所示那样在与LCD9的显示画面同一平面内的方向上进行了移动时,框显示控制部40使对焦用框W追随用户手指F的移动而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移动。例如当人物移动了时,对焦用框W追随用户的手指F的移动而被设定为移动后的人物的面部S。
框显示控制部40在追随用户手指F的移动来移动对焦用框W的情况下,以与用户的手指F进行移动的速度对应的速度、例如与用户手指F的移动速度的增减对应地进行增减的速度来移动对焦用框W。框显示控制部40在追随用户手指F的移动来移动对焦用框W的情况下,在与用户手指F进行移动的方向的同一方向上移动对焦用框W。
框显示控制部40根据用户的手指F与触摸面板31的显示面之间的触摸间距离D来缩小/放大对焦用框W的尺寸。例如,框显示控制部40随着触摸间距离D变窄而如图9所示那样在箭头的方向上缩小对焦用框W的尺寸,随着触摸间距离D变宽而放大对焦用框W的尺寸。如果缩小对焦用框W的尺寸,则能够进行以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的候选点P为目标而缩小那样的显示。
当在不改变对被摄体的拍摄方向和构图等的情况下以预先设定的长时间期间而停止该拍摄装置的移动时,框显示控制部40可以锁定LCD9的显示画面中的对焦用框W的显示状态。框显示控制部40在拍摄装置移动时,解除对焦用框W的显示状态锁定。
对焦控制部41在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触摸面板31前,执行对于对焦用框W内的被摄体上的候选点P的对焦处理。
对焦控制部41在框显示控制部40进行的对焦用框W的移动、即对焦用框W在与LCD9的显示画面同一平面内的方向上的移动中,不执行对焦,当用户手指F的移动停止时,执行对于对焦用框W内的被摄体的对焦。
对焦控制部41可以在显示对焦用框W后执行对焦。
对焦控制部41在用户的手指F接近多个触摸接近范围E1~En中的规定的接近范围内、例如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时,执行对于对焦用框W内的被摄体的对焦。
拍摄控制部42在检测到用户的手指F对触摸面板31的触摸时,在检测到该触摸时通过摄像部100进行拍摄。
面部检测部43检测图像数据中是否存在被摄体的面部部位S、或者在显示在图像数据中的对焦用框W内是否存在被摄体的面部部位S。面部检测部43检测存在于图像数据中的被摄体的面部部位S。
在通过面部检测部43检测到被摄体的面部部位S时,框显示控制部40可以对该被摄体的面部部位S显示对焦用框W。与上述同样,对焦用框W的显示在用户的手指F进入到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时开始。在拍摄被摄体的面部部位S作为主要被摄体的情况下,即使由框显示控制部40显示的对焦用框W的位置相对于主要被摄体错开,也能够将对焦用框W的显示位置修正为由面部检测部43检测到的面部部位S。
再现模式时,一览显示部44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一览显示多个图像。一览显示部44读出例如记录介质22所记录的多个图像数据,并经由第1液晶控制部20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一览显示各图像数据。
图像再现部45在选择了由一览显示部44一览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多个图像数据中的任意1个图像数据时,将该所选择的图像数据放大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
[第1拍摄动作]
接着,参照图10所示的拍摄动作流程图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装置的第1拍摄动作。
系统控制器26在步骤#1中,接通(ON)触摸面板31的电源,在步骤#2中,接通(ON)LCD9的电源。
系统控制器26在步骤#3中,受理例如通过用户对模式转盘6的操作而选择的模式、例如拍摄模式或再现模式。
系统控制器26在步骤#4中,判定所选择的模式是拍摄模式还是再现模式。如果该判定结果是拍摄模式,则系统控制器26转移到步骤#5,设定为拍摄模式。
以下,依照图11所示的拍摄模式流程图说明拍摄模式中的拍摄动作。
图12示出拍摄动作时序图。该图示出了如下期间:能够感测在触摸面板31与例如用户的手指F之间产生的静电电容值的期间;显示在LCD9的显示面上的对焦用框W的显示期间;执行自动对焦(AF)的期间;以及执行拍摄的期间。
在拍摄模式中,系统控制器26控制摄像部100、图像处理装置18、缓存19、压缩解压缩部21、接口22a、取景器图像生成部23、触摸面板控制部30、第1液晶控制部20和第2液晶控制部24,从而控制拍摄被摄体时的一系列拍摄动作。
即,来自被摄体的光束从镜头11起,通过光圈12和快门14后入射到摄像传感器15。此时,AF机构13在光轴方向上移动镜头11,从而进行对被摄体的AF。摄像传感器15将所入射的光束转换成电信号。从摄像传感器15输出的电信号被摄像电路16作为模拟拍摄信号输出,被A/D转换器17转换成规定的形式的数字拍摄信号并被送出到图像处理装置18和取景器图像生成部23。
图像处理装置18对通过A/D转换部17转换后的数字拍摄信号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例如应该利用该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的色调校正、灰度校正、γ(伽马)校正这些调整等,并将进行了这些调整等后的图像信号临时存储到缓存19中。
第1液晶控制部20读出临时存储在缓存19中的图像信号,对该图像信号生成适合于显示在LCD9上的形式的实时取景图像,并将该实时取景图像在LCD9上进行实时取景显示。
该拍摄模式中,系统控制器26在步骤#10中判定是否设定为了触摸自动对焦(AF)模式。在该判定结果是设定为了触摸AF模式时,触摸面板控制部30监视触摸面板31中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并检测静电电容值发生变化的区域作为将要触摸的坐标位置。触摸面板控制部30将监视到的静电电容值与各静电电容值Th1、Th2、Th3进行比较,判定用户的手指F相对于触摸面板31是存在于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内,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还是存在于即将触摸范围T内,进而判定是否已触摸了触摸面板31。
具体而言,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11中监视触摸面板31中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判定出用户将要用手指F接近并触摸触摸面板31。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之处在LCD9上处于被摄体中的要求对焦的图像、例如与人物的面部S对应的部分的触摸面板31上。
图13A、图13B示出用户的手指F将要对触摸面板31进行触摸的状态。图13A示出该状态下的显示在LCD9上的图像。图13B示出该状态下的触摸面板31与用户手指F之间的触摸间距离D。
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12中,根据触摸面板31中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来判定用户的手指F是否如图14B所示那样存在于第1触摸接近范围E1(D3≥D>D2)内。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内与触摸面板31的表面相隔例如30-20mm以内。
如果在该判定结果是用户的手指F处于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内,则触摸面板31的各传感器31a能够感测出在触摸面板31与用户的手指F之间产生的静电电容值,触摸面板控制部30判定出用户的手指F将要对触摸面板31进行触摸。从用户的手指F进入到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内的时刻起能够进行感测,因此在用户的手指F处于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外时,不进行感测,从而不会消耗无用的电力。在处于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外时,触摸面板控制部30抑制感测,或者进行用户的手指F与触摸面板31之间的间隔增大时的动作,或者限制系统控制器26中的电路动作和运算,从而使得可以不消耗无用的电力。
另外,如果预先设定在触摸面板31与用户的手指F之间产生的静电电容值的范围,则能够与在不同于用户手指F的其他部件将要对触摸面板31进行接触时产生的静电电容值进行区分。由此,能够仅判别出用户的手指F将要对触摸面板31进行触摸的情况,能够防止其他部件将要对触摸面板31进行接触时的误动作。
在用户的手指F如图14B所示那样进入到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内后,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13中,根据触摸面板31中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判定用户的手指F是否如图15B所示那样存在于第2触摸接近范围E2(D2≥D>D1)内。
在该判定结果是用户的手指F存在于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时,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14中,求出投影到触摸面板31上的用户手指F的坐标位置。即,当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的显示面从而使触摸间距离D减小时,如图6B所示,在触摸面板31上,静电电容值增大,例如各数值“3”“1”表示的位置增多。触摸面板控制部30检测各数值“3”“1”中的静电电容值变化最大的位置、例如数值“3”的位置的坐标位置,并根据该坐标位置求出用户手指F的坐标位置。
并且,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15中,根据触摸面板31中的静电电容值判定出用户的手指F进入到了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并将该消息送出到框显示控制部40。
框显示控制部40在接收到用户的手指F存在于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的消息时,如图15A所示那样在LCD9上显示对焦用框W。在用户的手指F对触摸面板31进行触摸前显示对焦用框W,因此对焦用框W不会被用户的手指F遮挡,能够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确认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的触摸面板31的部位。
框显示控制部40在用户的手指F处于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内时不显示对焦用框W,在用户的手指F处于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时显示对焦用框W。是因为在用户的手指F处于第1触摸接近范围E1内时,用户的手指F与触摸面板31之间的距离较大,难以确定是否存在用户将要对触摸面板31进行触摸的意思。由此,能够防止不必要的对焦用框W的显示。
另外,用户的手指F与触摸面板31之间的触摸间距离D处于图4所示的触摸间距离D2-D1间。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是与触摸面板31的表面相隔例如20-10mm以内的范围。
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16中,根据触摸面板31中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来判定用户的手指F是否如图16B所示那样存在于即将触摸范围T(D1≥D>D0)内,且是否触摸了触摸面板31。
在该判定结果是用户的手指F存在于即将触摸范围T内、且触摸了触摸面板31时,对焦控制部41在步骤#17中,开始对于对焦用框W内的被摄体的自动对焦(AF)。
对焦控制部41在步骤#18中,判定对于对焦用框W内的被摄体的自动对焦(AF)是否已结束。在该判定结果是对于对焦用框W内的被摄体的自动对焦(AF)结束时,对焦控制部41在步骤#19中,将自动对焦(AF)设为锁定状态。
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20中,判定在对焦用框W内,用户的手指F是否如图16B所示那样,触摸了与被摄体中的要求对焦的例如人物面部S对应的触摸面板31上。
在该判定结果是在对焦用框W内,用户的手指F如图16B所示那样,触摸了与被摄体中的要求对焦的例如人物面部S对应的触摸面板31上时,触摸面板控制部30根据触摸面板31中的静电电容值来判定出用户的手指F已触摸了触摸面板31,并将该消息送出到拍摄控制部42。
拍摄控制部42在步骤#21中从触摸面板控制部30接收到用户手指F已触摸了触摸面板31的消息时,在检测出该触摸时,通过摄像部100进行静态图像的拍摄。即,来自被摄体的光束从镜头11起,通过光圈12和快门14后入射到摄像传感器15。摄像传感器15将所入射的光束转换成电信号。从摄像传感器15输出的电信号通过摄像电路16作为模拟拍摄信号输出,通过A/D转换器17转换成规定的形式的数字拍摄信号并被送出到图像处理装置18。图像处理装置18对通过A/D转换部17转换后的数字拍摄信号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例如应该利用该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的色调校正、灰度校正、γ(伽马)校正这些调整等,并将进行了这些调整等后的图像信号临时存储到缓存19中。压缩解压缩部21对临时存储在缓存19中的图像信号进行压缩/解压缩,形成为适合于记录到记录介质22的形式来生成图16A所示那样的作为静态图像的主图像数据,并经由接口22a将该主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22中。
然后,系统控制器26在步骤#22中结束拍摄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上述步骤#10中的判定结果是未设定为触摸自动对焦(AF)模式,则系统控制器26转移到步骤#30,判定是否继续执行自动对焦(AF)。在该判定结果是继续进行对被摄体的对焦时,在步骤#31中由用户半按下了操作部27的释放按钮5时,系统控制器26将该释放按钮5的状态从断开状态转移到第1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
系统控制器26在步骤#34中结束自动对焦(AF),在步骤#35中,判定释放按钮5的状态是否为第2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如果该判定结果是第2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则拍摄控制部42在步骤#36中,使摄像部100进行被摄体的静态图像的拍摄动作。系统控制器26将通过拍摄控制部42的拍摄而取得的静态图像放大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
如果上述是否继续执行自动对焦(AF)的判定结果是结束对被摄体的对焦,则系统控制器26转移到步骤#32,在由用户半按下了操作部27的释放按钮5时,将该释放按钮5的状态从断开状态转移到第1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系统控制器26在步骤#33中开始AF,在步骤#34中结束自动对焦(AF),并转移到步骤#35、#36、#23。
系统控制器26返回到图10所示的拍摄动作流程图,在步骤#6中,读取操作部27中的模式转盘6和结束按钮等的状态。如果系统控制器26继续设定为拍摄模式,则返回到步骤#3,在操作了结束按钮时,转移到步骤#7,断开(OFF)电源。
另一方面,系统控制器26在步骤#4中的判定结果是设定为再现模式时,转移到步骤#8,进行再现模式的动作。例如,一览显示部44在该再现模式时,读出例如记录介质22所记录的多个图像数据,并经由第1液晶控制部20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一览显示这些图像数据。
图像再现部45在步骤#9中,选择了由一览显示部44一览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多个图像数据中的任意1个图像数据时,仅将该所选择的图像数据放大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
由此,根据上述第1拍摄动作,当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时,在与该进行接近的图像部分对应的LCD9的显示画面上显示对焦用框W,对于对焦用框W内的被摄体进行自动对焦(AF),当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与对焦用框W内对应的触摸面板31时,进行拍摄动作。
如果是这样的上述第1拍摄动作,则在进行自动对焦(AF)的图像部分显示对焦用框W,由此在用户的手指F触摸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触摸面板31时,能够容易地识别与用户的手指F进行触摸的部分对应的图像,从而确认并拍摄进行自动对焦(AF)的部分的图像。
如果在用户的手指F将要接近触摸面板31时显示对焦用框W,则在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触摸面板31前,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的触摸面板31的部位不会被用户的手指F遮挡,能够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确认该部位。如果在该确认中,用户的手指F触摸的区域与用户要求的区域不同,则能够改变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的区域。
能够在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触摸面板31前,对与候选点P的坐标位置对应的被摄体进行对焦,因此与在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触摸面板31后进行对焦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到对焦为止的时间。
[第2拍摄动作]
接着,依照图17所示的拍摄动作流程图说明第2拍摄动作。图18示出拍摄动作时序图。该图与上述图12同样,示出了如下期间:能够感测在触摸面板31与例如用户的手指F之间产生的静电电容值的期间;显示在LCD9的显示面上的对焦用框W的显示期间;执行自动对焦(AF)的期间;以及执行拍摄的期间。另外,对与上述第1拍摄动作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2拍摄动作是如下情况:用户的手指F在接近了触摸面板31的状态、例如用户的手指F相对于触摸面板31存在于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即与LCD9的显示面平行的平面方向上进行了移动。
如果是该第2拍摄动作,则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20中,判定在对焦用框W内,用户的手指F是否如图16B所示那样,触摸了与被摄体中的要求对焦的例如人物面部S对应的触摸面板31上。
在该判定结果是判定为用户的手指F未触摸到触摸面板31上时,框显示控制部40转移到步骤#40,判定是否在用户的手指F接近了触摸面板31的状态、即用户的手指F存在于图4所示的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的状态下,用户的手指F如上述图8所示那样在与LCD9的显示面平行的平面方向上进行了移动。如上所述,由触摸面板控制部30根据触摸面板31的静电电容值来判定用户的手指F存在于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的状态。
在用户手指F的移动判定中,当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的显示面并进入到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时,如上述图6C所示,在触摸面板31上,静电电容值增大,例如各数值“5”“3”“1”等表示的位置增多。触摸面板控制部30求出各数值“5”“3”“1”等中的静电电容值变化最大的位置、例如数值“5”的位置的坐标位置作为用户手指F的坐标位置。
当用户的手指F如图19A所示那样在触摸面板31的上方,在与该触摸面板31的显示面平行的平面方向上移动时,触摸面板31上的静电电容值增大的部分追随用户手指F的移动而移动。触摸面板控制部30追踪作为静电电容值变化最大的位置的用户手指F的坐标位置的移动。通过该追踪,触摸面板控制部30追随用户手指F的移动,并将用户的手指F移动的各坐标位置依次送出到框显示控制部40。由于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图像中的人物面部S移动,用户的手指F以追踪人物面部S的移动的方式进行移动,由此进行对焦用框W的移动。
框显示控制部40依次接收由触摸面板控制部30求出的用户的手指F移动的各坐标位置,并根据各坐标位置判定用户的手指F是否移动了规定的移动距离M、例如10mm以上。
在该判定结果判定为用户手指F的移动距离为例如10mm以上时,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41中,根据从触摸面板控制部30依次接收到的用户的手指F移动的各坐标位置,判定用户的手指F移动的方向,如图19A、图19B所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例如图8所示那样,使对焦用框W在用户手指F的移动方向上移动规定的移动距离M的例如2倍的移动距离2M、例如20mm。
框显示控制部40在追随用户手指F的移动而使对焦用框W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移动的情况下,以与用户手指F进行移动的速度成比例的速度使对焦用框W移动。
在对焦用框W的移动中,对焦控制部41不执行对被检体的对焦,停止该对焦的执行。
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42中,判定用户的手指F是否如图20A、图20B、图20C所示那样停止移动并停留在1个位置,且该停止的状态是否持续了一定时间。如果该判定结果是用户的手指F在移动,则框显示控制部40返回到步骤#41,依照用户的手指F移动的各坐标位置使对焦用框W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移动。
当用户手指F的移动停止一定时间时,框显示控制部40将该用户手指F的移动已停止的消息送出到对焦控制部41。对焦控制部41接收用户手指F的移动已停止的消息,开始对于对焦用框W内的被摄体的自动对焦(AF)。
触摸面板控制部30再次在步骤#20中,判定在对焦用框W内,用户的手指F是否如图16B所示那样,触摸了与被摄体中的要求对焦的例如人物面部S对应的触摸面板31上。在该判定结果是在对焦用框W内用户的手指F触摸了触摸面板31上时,触摸面板控制部30根据触摸面板31中的静电电容值判定出用户的手指F已触摸了触摸面板31,并将该消息送出到拍摄控制部42。拍摄控制部42在步骤#21中从触摸面板控制部30接收到用户手指F已触摸了触摸面板31的消息时,在检测出该触摸时,通过摄像部100进行静态图像的拍摄。系统控制器26将通过摄像部100的拍摄而取得的静态图像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进行放大显示。
由此,根据上述第2拍摄动作,用户的手指F在接近了触摸面板31的状态、例如用户的手指F相对于触摸面板31存在于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时,追随用户手指F的移动使对焦用框W移动,然后,当用户手指F在一定时间内停止移动时,重新开始对于对焦用框W内的被摄体的自动对焦(AF),通过用户的手指F对触摸面板31的触摸进行拍摄。
由此,除了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拍摄动作相同的效果以外,即使用户的手指F移动,也能够追随用户手指F的移动来使对焦用框W移动。例如,即使人物的面部S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进行了移动,只要以追踪面部S的移动的方式移动用户的手指F,则能够追随人物面部S的移动使对焦用框W移动。然后,能够自动对焦到对焦用框W内的人物面部S来进行拍摄。在对焦用框W的移动中,不进行对于对焦用框W内的人物面部S的自动对焦(AF),因此在不需要对焦时不进行该自动对焦(AF),从而不进行无用的动作。并且,即使在将作为主要被摄体的人物面部S变更为另一人物的面部S的情况下,只要移动用户的手指F而使其将要接近并触摸与其他人物的面部S对应的部分的触摸面板31,则能够在该将要触摸的图像部分显示对焦用框W。
[第3拍摄动作]
接着,引用图17所示的拍摄动作流程图、且依照图21所示的拍摄动作中的框放大缩小显示流程图说明第3拍摄动作。图22示出拍摄动作时序图。该图与上述图12同样,示出了如下期间:能够感测在触摸面板31与例如用户的手指F之间产生的静电电容值的期间;显示在LCD9的显示面上的对焦用框W的显示期间;执行自动对焦(AF)的期间;以及执行拍摄的期间。另外,对与上述第2拍摄动作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第3拍摄动作中,用户使手指F从倾斜的方向接近触摸面板31。触摸面板控制部30根据倾斜的角度θ求出如图5所示那样接近触摸面板31的用户手指F的位置,并在与用户手指F的位置对应的LCD9的显示画面上显示对焦用框W。
每当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时,框显示控制部40依次缩小对焦用框W的尺寸。作为例如对焦用框W的尺寸,框显示控制部40包含多个尺寸,例如特大尺寸WE、大型尺寸WL、中型尺寸WM、小型尺寸WS。框显示控制部40将例如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分割为例如4个不同尺寸范围,按照离触摸面板31从远到近的不同尺寸范围的顺序,将对焦用框W的尺寸设定为特大尺寸WE、大型尺寸WL、中型尺寸WM、小型尺寸WS。
图23示出变更对焦用框W的尺寸时的各不同尺寸范围的示意图。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被划分为多个不同尺寸范围、例如第1至第4不同尺寸范围E10~E13。第1至第4不同尺寸范围E10~E13分别根据触摸面板31与用户的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值Tha、Thb、Thc来划分。各静电电容值Tha、Thb、Thc的大小关系为Tha<Thb<Thc。第1不同尺寸范围E10处于静电电容值Th2-Tha之间。第2不同尺寸范围E11处于静电电容值Tha-Thb之间。第3不同尺寸范围E12处于静电电容值Thb-Thc之间。第4不同尺寸范围E13处于静电电容值Thc-Th3之间。
因此,框显示控制部40在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并依次进入到第2触摸接近范围E2的第1至第4不同尺寸范围E10~E13内时,按照特大尺寸WE、大型尺寸WL、中型尺寸WM、小型尺寸WS的顺序变更对焦用框W的尺寸。通过该尺寸变更,对焦用框W的尺寸依次缩小。
当用户的手指F从触摸面板31远离,从而例如用户的手指F进入到第4至第1不同尺寸范围E13~E10内时,框显示控制部40按照小型尺寸WS、中型尺寸WM、大型尺寸WL、特大尺寸WE的顺序变更对焦用框W的尺寸。通过该尺寸变更,对焦用框W的尺寸依次放大。
如果是该第3拍摄动作,则在拍摄模式中,设为用户的手指F将要在倾斜的方向上接近并触摸触摸面板31。
图24A、图24B示出用户的手指F将要在倾斜的方向上对触摸面板31进行触摸的状态,图24A示出该状态下的显示在LCD9上的图像,图24B示意性示出该状态下的将要在倾斜的方向上进行触摸的用户的手指F。
当用户的手指如图24B、图25B所示那样在倾斜的方向上移动,并经过第1触摸接近范围E1而进入到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时,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14中,求出如上述图5所示那样投影到触摸面板31上的用户手指F的坐标位置。并且,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16中,将用户的手指F进入到了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的消息送出到框显示控制部40。框显示控制部40在接收到用户的手指F存在于第2触摸接近范围E2内的消息时,如图26A所示那样在LCD9上显示对焦用框W。
从此时起,每当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时,框显示控制部40依照图21所示的框放大缩小显示流程图依次缩小对焦用框W的尺寸。即,框显示控制部40在用户的手指F如图23所示那样进入到第1触摸接近范围E2内时,在步骤#50中,判定用户的手指F是否进入到了第1不同尺寸范围E10内。该判定根据触摸面板31与用户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值是否处于Th2-Tha之间来进行判定。
如果该判定结果是触摸面板31与用户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值处于Th2-Tha之间,则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51中,将特大尺寸WE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上。
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52中,判定用户的手指F是否进入到了第2不同尺寸范围E11内。该判定根据触摸面板31与用户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值是否处于Tha-Thb之间来进行判定。
如果该判定结果是触摸面板31与用户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值处于Tha-Thb之间,则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53中,将大型尺寸WL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上。
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54中,判定用户的手指F是否进入到了第3不同尺寸范围E12内。该判定根据触摸面板31与用户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值是否处于Thb-Thc之间来进行判定。
如果该判定结果是触摸面板31与用户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值处于Thb-Thc之间,则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55中,将中型尺寸WM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上。
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56中,判定用户的手指F是否进入到了第4不同尺寸范围E13内。该判定根据触摸面板31与用户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值是否处于Thc-Th3之间来进行判定。
如果该判定结果是触摸面板31与用户手指F之间的静电电容值处于Thc-Th3之间,则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57中,将小型尺寸WS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上。
因此,框显示控制部40在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并依次进入到第2触摸接近范围E2的第1至第4不同尺寸范围E10~E13内时,按照特大尺寸WE、大型尺寸WL、中型尺寸WM、小型尺寸WS的顺序以缩小的方式变更对焦用框W的尺寸。
以下,触摸面板控制部30与上述同样地转移到步骤#17。
由此,根据上述第3拍摄动作,在用户的手指F从倾斜的方向接近触摸面板31的情况下,根据倾斜的角度θ求出如图5所示那样接近触摸面板31的用户手指F的位置,并在与用户手指F的位置对应的LCD9的显示画面上显示对焦用框W。由此,能够使用户的手指F从倾斜的方向接近触摸面板31,由此对焦用框W不会被用户自身的手指F遮挡,能够可靠地确认对焦用框W的显示位置并触摸该对焦用框W内,能够确认并拍摄进行自动对焦(AF)的部分的图像。
每当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时,按照例如特大尺寸WE、大型尺寸WL、中型尺寸WM、小型尺寸WS的顺序依次缩小对焦用框W的尺寸,因此在随着用户的手指F接近触摸面板31而使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触摸面板31前,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确认用户的手指F将要触摸的触摸面板31的部位。并且,容易进行使用户的手指F触摸对焦用框W内时的操作,容易掌握用户的手指F触摸到触摸面板31的时机,从而能够提高拍摄时的操作性。
[第4拍摄动作]
在第4拍摄动作中,触摸面板控制部30为了判定用户手指F对触摸面板31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预先设定了第1移动速度ΔP1和第2移动速度ΔP2。第1和第2移动速度ΔP1、ΔP2被设定为了ΔP1>ΔP2的关系。
触摸面板控制部30判定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是比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1快,还是处于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1与ΔP2之间,还是比移动速度ΔP2慢。
触摸面板控制部30不限于判定用户手指F对触摸面板31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也可以判定用户的手指F如上述图4和图5所示那样接近第1和第2触摸接近范围E1、E2的状态下的用户手指F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
框显示控制部40包含与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对应的多个尺寸的对焦用框W。例如,对焦用框W包含与将LCD9的显示画面进行了9分割时的1个分割区域对应的第1尺寸、与将LCD9的显示画面进行了18分割时的1个分割区域对应的第2尺寸、与将LCD9的显示画面进行了27分割时的1个分割区域对应的第3尺寸。各对焦用框W的各尺寸关系为第1尺寸最大,第2尺寸第二大,第3尺寸第三大。对焦用框W的尺寸不限于第1至第3尺寸,可以进行设定其他尺寸、或增加尺寸种类等的变更。
对于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例如在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比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1快时,框显示控制部40将第1尺寸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
在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处于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1与ΔP2之间时,框显示控制部40将第2尺寸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
在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比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2慢时,框显示控制部40将第3尺寸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
接着,依照图28所示的拍摄动作流程图说明第4拍摄动作。
系统控制器26在步骤#60中,判定例如通过用户对模式转盘6的操作而选择的模式是否为拍摄模式。如果该判定结果是拍摄模式,则系统控制器26在步骤#61中开始拍摄动作,与上述同样地,进行拍摄被摄体时的一系列拍摄动作的控制,并在步骤#62中,将实时取景图像在LCD9上进行实时取景显示。
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63中,监视触摸面板31中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触摸面板控制部30判定监视到的静电电容值是否处于即将触摸范围T内,并判定用户的手指F是否已触摸了触摸面板31。并且,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用户的手指F触摸了触摸面板31时,检测该触摸的区域的坐标位置,并判定该坐标位置是否处于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周边部。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周边部被预先设定了坐标位置。
如果判定结果为用户手指F的触摸坐标位置不处于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周边部,则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64中,判定用户手指F的触摸坐标位置是否处于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周边部以外。
如果该判定结果是处于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周边部以外,则对焦控制部41在步骤#65中,对与用户的手指F触摸的坐标位置对应的图像上的被摄体开始自动对焦(AF)。
当自动对焦(AF)结束,且释放按钮5从第1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变为第2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时,拍摄控制部42在步骤#66中,通过摄像部100进行静态图像的拍摄。拍摄控制部42经由接口22a将通过拍摄取得的主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22中。
如果上述步骤#64中的判定结果是用户手指F的触摸坐标位置不处于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周边部以外,则拍摄控制部42在步骤#67中,判定释放按钮5是否从第1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变为第2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并进行拍摄动作。如果该判定结果是进行拍摄动作,则拍摄控制部42在步骤#68中,向面部检测部43送出面部检测的指示。面部检测部43检测存在于图像数据中的被摄体的面部部位S。
当检测到被摄体的面部部位S、且释放按钮5从第1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变为第2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时,拍摄控制部42在步骤#69中,通过摄像部100进行静态图像的拍摄,并经由接口22a将通过该拍摄取得的主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22中。
另一方面,如果上述步骤#63中的判定结果是用户的手指F触摸的坐标位置不处于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周边部,则触摸面板控制部30将用户的手指F触摸的坐标位置不处于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周边部的消息以及用户的手指F触摸的坐标位置送出到框显示控制部40。
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70中,如图29A所示那样,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周边部、且LCD9的与用户的手指F触摸的坐标位置对应的位置处显示对焦用框W。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周边部显示对焦用框W是因为在例如拍摄人物作为被摄体的情况下,通常在LCD9的显示画面的中央部配置人物,如果是该显示画面的周边部,则即使显示对焦用框W,也不会对拍摄被摄体时的构图产生影响。
这里,用户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触摸了对焦用框W的状态下使对焦用框W在该显示画面上移动,从而将对焦用框W设定到被摄体的面部S上。
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71中,判定用户的手指F是否如图29B所示那样进行了移动。在该判定结果是用户的手指F进行了移动时,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72中,追随用户手指F的移动使对焦用框W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移动。框显示控制部40在追随用户手指F的移动而使对焦用框W移动的情况下,使对焦用框W以与用户手指F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对应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移动。
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73中,判定用户手指F的移动是否已结束,如果未结束,则继续进行追随用户手指F的移动的对焦用框W的显示。
图30示出对焦用框W的框显示移动流程图。
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80中,判定用户手指F触摸的坐标位置的变化。即,触摸面板控制部30检测触摸面板31上的静电电容值变化较大的位置的坐标位置,依次检测随时间经过而移动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较大的位置的坐标位置,并根据各坐标位置检测用户的手指F触摸的触摸面板31上的坐标位置的移动。在框显示控制部40追随用户的手指F触摸的触摸面板31上的移动来使对焦用框W移动的情况下,使对焦用框W以与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对应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移动。这里,设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为ΔP、设触摸位置移动的方向为D。
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S81中,判定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是否大于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1(ΔP>ΔP1)。触摸面板控制部30在步骤S82中,判定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是否大于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2(ΔP>ΔP2)。
在各判定结果为例如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比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1快时,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82中将第1尺寸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
在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处于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1与ΔP2之间时,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84中将第2尺寸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
在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比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2慢时,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85中将第3尺寸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
如图29A、图29B、图29C所示,当用户将手指F触摸LCD9的显示画面上的周边部而显示对焦用框W,并将对焦用框W对准到作为被摄体的人物的面部S的情况下,用户手指F的移动速度在移动开始时较快,且随着接近面部S而减速。用户手指F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例如在移动开始的最初为ΔP>ΔP1,接着成为ΔP1>ΔP>ΔP2,当将要对准到人物的面部S时成为ΔP2>ΔP。
框显示控制部40首先将第1尺寸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接着将第2尺寸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然后将第3尺寸的对焦用框W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
框显示控制部40在步骤#73中,判定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是否消失,即第3尺寸的对焦用框W的移动是否已结束。
如果该判定结果是第3尺寸的对焦用框W的移动结束,则对焦控制部41在步骤#74中,对与第3尺寸的对焦用框W内对应的图像上的被摄体开始自动对焦(AF)。
当自动对焦(AF)结束时,拍摄控制部42在步骤#75中,放大与第3尺寸的对焦用框W内对应的被摄体的动态图像的实时取景图像,并将放大后的实时取景图像K在LCD9上进行实时取景显示。拍摄控制部42将第3尺寸的对焦用框W内的放大后的实时取景图像K作为LCD9的显示画面中的例如被摄体显示在不与人物重叠的区域中。
拍摄控制部42在步骤#76中,释放按钮5从第1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变为第2释放开关的接通状态时,通过摄像部100进行静态图像的拍摄。拍摄控制部42在步骤#77中,经由接口22a将通过拍摄取得的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22中。系统控制器26将通过摄像部100的拍摄而取得的静态图像放大显示在LCD9的显示画面上。
由此,根据上述第4拍摄动作,判定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是比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1快,还是处于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1与ΔP2之间,还是比移动速度ΔP2慢。在该判定结果是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比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1快时,显示第1尺寸的对焦用框W。在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处于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1与ΔP2之间时,显示第2尺寸的对焦用框W。在用户手指F的触摸位置的移动速度变化量ΔP比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ΔP2慢时,显示第3尺寸的对焦用框W。
由此,通过在对焦用框W的移动的最初,显示第1尺寸的对焦用框W,容易对作为被摄体的人物的面部S进行位置对准。对焦用框W的移动速度随着对焦用框W接近面部S而减小,并从第2尺寸切换为第3尺寸的对焦用框W的显示,从而能够将对焦用框W准确地位置对准到面部S。
标号说明
100:摄像部;11:镜头;12:光圈;13:自动对焦(AF)机构;14:快门;15:摄像传感器;16:摄像电路;17:A/D转换器;18:图像处理装置;23:取景器图像生成部;19:缓存;21:压缩解压缩部;22a:接口;22:记录介质;20:第1液晶控制部;9:液晶显示器(LCD);23:图像生成部;3:显示装置;24:第2液晶控制部;30:触摸面板控制部;31:触摸面板;31a:传感器;26:系统控制器;27:操作部;25:闪光灯控制电路;5:释放按钮;6:模式转盘;7:十字键;8:确定键;25:闪光灯控制电路;4:闪光灯;40:框显示控制部;41:对焦控制部;42:拍摄控制部;43:面部检测部;44:一览显示部;45:图像再现部。

Claims (25)

1.一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显示部,其显示动态图像或静态图像;
触摸面板,其设置在所述显示部上;
框显示控制部,其在操作部位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时,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对焦用框,并且追随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对焦用框;以及
拍摄控制部,其接收拍摄指示,对所述对焦用框内的所述被摄体执行对焦并进行拍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装置具有:
摄像部,其拍摄被摄体;
触摸面板控制部,其判定操作部位是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还是已接触了所述触摸面板;以及
对焦控制部,其对所述对焦用框内的所述被摄体执行对焦,
所述显示部显示由所述摄像部拍摄的所述动态图像或所述静态图像,
在所述操作部位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状态下,所述框显示控制部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对焦用框,并且追随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对焦用框,
所述拍摄控制部利用所述摄像部进行拍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部包含显示画面,
所述触摸面板设置在所述显示画面上,
所述框显示控制部在所述显示部的所述显示画面上的与所述操作部位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部位对应的坐标位置处显示所述对焦用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部位从倾斜的方向接近并接触所述触摸面板的情况下,所述触摸面板控制部根据所述倾斜的角度求出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触摸面板上将要接触的部位的位置,并在与该部位的位置对应的所述显示画面上显示所述对焦用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显示控制部追随处于所述接近的状态的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而在所述显示部的所述显示画面上移动所述对焦用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显示控制部以与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对应的速度以及与移动方向对应的方向移动所述对焦用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显示控制部根据所述操作部位与所述触摸面板之间的距离,缩小/放大所述对焦用框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显示控制部随着所述操作部位与所述触摸面板之间的距离缩短而缩小所述对焦用框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框显示控制部而移动所述对焦用框的过程中,所述对焦控制部不执行所述对焦,当所述操作部位停止时,所述对焦控制部执行对所述被摄体的对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检测到所述操作部位对所述触摸面板的接触时,所述拍摄控制部在检测出该接触时利用所述摄像部进行所述被摄体的拍摄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装置包含面部检测部,所述面部检测部检测在所述对焦用框内是否存在所述被摄体的面部部位,
所述框显示控制部将所述对焦用框的显示位置修正为由所述面部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面部部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摸面板控制部预先设定与所述操作部位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距离对应的多个触摸接近范围,并判定所述操作部位是否进入到了所述多个触摸接近范围中的任意一个所述触摸接近范围内,
所述框显示控制部在所述触摸面板控制部的判定结果是所述操作部位相对于所述触摸面板进入到所述多个触摸接近范围中的距离所述触摸面板远的一侧的所述触摸接近范围内时,将所述对焦用框显示在所述显示部的显示画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焦控制部在所述操作部位相对于所述触摸面板进入到所述多个触摸接近范围中的距离所述触摸面板近的一侧的所述触摸接近范围内时,执行对所述被摄体的对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部位从垂直方向或倾斜的方向接近并接触所述触摸面板的情况下,
所述触摸面板控制部按照所述操作部位相对于所述触摸面板的距离从远到近的顺序设定第1触摸接近范围和第2触摸接近范围、以及即将触摸范围,在所述操作部位进入到所述第2触摸接近范围内时,所述框显示控制部将所述对焦用框显示在所述显示部的显示画面上,在所述操作部位进入到所述即将触摸范围内时,所述对焦控制部执行对所述被摄体的对焦,在所述操作部位接触到所述触摸面板时,所述拍摄控制部利用所述摄像部进行拍摄动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部位进入到所述第2触摸接近范围内,且每当所述操作部位接近所述触摸面板时,所述框显示控制部依次缩小所述对焦用框的尺寸。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部位进入到所述第2触摸接近范围内并执行所述对焦的过程中,当所述操作部位进行了移动时,所述对焦控制部中断所述对焦的执行,并且当所述操作部位再次停止时,所述对焦控制部重新开始对所述被摄体的对焦的执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控制部将通过所述摄像部的拍摄而取得的所述被摄体的图像放大显示在所述显示部的显示画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装置包含:
一览显示部,其在再现模式时,将多个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部的显示画面上;以及
图像再现部,其在选择了所述多个图像中的任意1个图像时,将所选择的该图像放大显示在所述显示部上,
在通过所述触摸面板控制部判定为所述操作部位处于所述接近或接触的状态下,所述框显示控制部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对焦用框,并且追随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而将所述对焦用框移动到所选择的所述图像上。
19.一种拍摄装置的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如下动作:
检测操作部位是否将要接近设置于显示动态图像或静态图像的显示部上的触摸面板,
在所述操作部位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时,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对焦用框,并且追随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对焦用框,
在接收到拍摄指示时,对所述对焦用框内的所述被摄体执行对焦,进行对被摄体的拍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拍摄装置的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部位将要从倾斜的方向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倾斜求出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操作部位的位置,并在与该操作部位的位置对应的所述显示部上显示所述对焦用框。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拍摄装置的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焦用框的移动追随处于所述接近的状态的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拍摄装置的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操作部位与所述触摸面板之间的距离来缩小/放大所述对焦用框的尺寸。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拍摄装置的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焦用框随着所述操作部位与所述触摸面板之间的距离缩短而缩小所述对焦用框的尺寸。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拍摄装置的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对焦,在所述对焦用框的移动过程中不执行所述对焦,当所述操作部位停止了时,对所述被摄体执行所述对焦。
25.一种存储介质,其存储能够由计算机处理的追踪程序,所述追踪程序包含以下功能:
检测功能,检测操作部位是否接近或接触了设置于显示动态图像或静态图像的显示部上的触摸面板;
追随功能,当所述操作部位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时,在所述显示部上显示对焦用框,并且追随将要接近所述触摸面板的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而移动所述对焦用框;以及
拍摄功能,在接收到拍摄指示时,对所述对焦用框内的所述被摄体执行对焦,进行对被摄体的拍摄。
CN201280062133.0A 2011-12-16 2012-12-13 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存储能够由计算机来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120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46225.6A CN107197141B (zh) 2011-12-16 2012-12-13 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存储能够由计算机来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5924 2011-12-16
JP2011-275924 2011-12-16
PCT/JP2012/082364 WO2013089190A1 (ja) 2011-12-16 2012-12-13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撮像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により処理可能な追尾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する記憶媒体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46225.6A Division CN107197141B (zh) 2011-12-16 2012-12-13 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存储能够由计算机来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2073A true CN104012073A (zh) 2014-08-27
CN104012073B CN104012073B (zh) 2017-06-09

Family

ID=486126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4622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97141B (zh) 2011-12-16 2012-12-13 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存储能够由计算机来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CN20128006213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12073B (zh) 2011-12-16 2012-12-13 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存储能够由计算机来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4622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97141B (zh) 2011-12-16 2012-12-13 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存储能够由计算机来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13073B2 (zh)
EP (1) EP2782328A4 (zh)
JP (1) JP5373229B1 (zh)
KR (1) KR101585488B1 (zh)
CN (2) CN107197141B (zh)
WO (1) WO201308919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0573A (zh) * 2014-10-27 2015-01-07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多点触控对焦成像系统和方法及适用的移动终端
CN105657238A (zh) * 2014-11-20 2016-06-0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跟踪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05991952A (zh) * 2015-03-19 2016-10-0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和图像再生方法
CN110908558A (zh) * 2019-10-30 2020-03-24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23635B2 (ja) * 2012-05-24 2014-06-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
JP6302215B2 (ja) * 2012-11-23 2018-03-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KR102056316B1 (ko) * 2013-05-03 2020-01-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동작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JP6213076B2 (ja) * 2013-09-05 2017-10-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入力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入力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入力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4065878B (zh) * 2014-06-03 2016-02-24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拍摄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US9584725B2 (en) 2014-06-03 2017-02-28 Xiaomi Inc.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for shooting control
US9235278B1 (en) * 2014-07-24 2016-01-1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achine-learning based tap detection
CN104506765B (zh) * 2014-11-21 2018-05-11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基于触摸手势的对焦方法
RU2686019C2 (ru) * 2015-03-13 2019-04-23 Хуаве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пособ фотографирования и 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KR102429427B1 (ko) 2015-07-20 2022-08-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영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05681657B (zh) * 2016-01-15 2017-11-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对焦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JP6608966B2 (ja) * 2016-01-28 2019-11-20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12653838B (zh) 2016-08-31 2022-08-30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控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US11106315B2 (en) * 2018-11-29 2021-08-3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device facilitating estimation of entity orientation and identity
US11523060B2 (en) 2018-11-29 2022-12-06 Ricoh Company, Ltd. Display device, imaging device, object mov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10798292B1 (en) 2019-05-31 2020-10-0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Techniques to set focus in camera in a mixed-reality environment with hand gesture interac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62803A1 (en) * 2008-09-05 2010-03-11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with touch screen and method of capturing image using the same
WO2011018901A1 (ja) * 2009-08-12 2011-02-17 島根県 画像認識装置および操作判定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20110084962A1 (en) * 2009-10-12 2011-04-14 Jong Hwan Kim Mobile termi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therein
CN102214065A (zh) * 2010-04-05 2011-10-12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其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US20110267530A1 (en) * 2008-09-05 2011-11-03 Chun Woo Chang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of photographing image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213215D0 (en) * 2002-06-08 2002-07-17 Lipman Robert M Computer navigation
JP2006101186A (ja) 2004-09-29 2006-04-13 Nikon Corp カメラ
JP2006319903A (ja) 2005-05-16 2006-11-24 Fujifilm Holdings Corp 情報表示画面を備えた携帯機器
JP4929630B2 (ja) * 2005-07-06 2012-05-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GB0617400D0 (en) * 2006-09-06 2006-10-18 Sharan Santosh Computer display magnification for efficient data entry
JP4530067B2 (ja) * 2008-03-27 2010-08-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009846A (ja) * 2009-06-23 2011-01-13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028345A (ja) * 2009-07-22 2011-02-10 Olympus Imaging Corp 条件変更装置、カメラ、携帯機器、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028560A (ja) * 2009-07-27 2011-02-10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表示方法及び表示プログラム
JP5848561B2 (ja) * 2011-09-20 2016-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62803A1 (en) * 2008-09-05 2010-03-11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with touch screen and method of capturing image using the same
US20110267530A1 (en) * 2008-09-05 2011-11-03 Chun Woo Chang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of photographing image using the same
WO2011018901A1 (ja) * 2009-08-12 2011-02-17 島根県 画像認識装置および操作判定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20110084962A1 (en) * 2009-10-12 2011-04-14 Jong Hwan Kim Mobile termi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therein
CN102214065A (zh) * 2010-04-05 2011-10-12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其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0573A (zh) * 2014-10-27 2015-01-07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多点触控对焦成像系统和方法及适用的移动终端
CN105657238A (zh) * 2014-11-20 2016-06-0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跟踪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05657238B (zh) * 2014-11-20 2017-09-1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跟踪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05991952A (zh) * 2015-03-19 2016-10-0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和图像再生方法
CN105991952B (zh) * 2015-03-19 2019-04-0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图像再生方法及记录介质
CN110908558A (zh) * 2019-10-30 2020-03-24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908558B (zh) * 2019-10-30 2022-10-18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97141B (zh) 2020-11-03
CN107197141A (zh) 2017-09-22
KR20140101816A (ko) 2014-08-20
EP2782328A4 (en) 2015-03-11
CN104012073B (zh) 2017-06-09
JP5373229B1 (ja) 2013-12-18
JPWO2013089190A1 (ja) 2015-04-27
US20140293086A1 (en) 2014-10-02
KR101585488B1 (ko) 2016-01-14
US9113073B2 (en) 2015-08-18
WO2013089190A1 (ja) 2013-06-20
EP2782328A1 (en)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2073A (zh) 拍摄装置及其拍摄方法、存储能够由计算机来处理的追踪程序的存储介质
US11747958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responding to finger and hand operation inputs
US9998651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US8274592B2 (en) Variable rate browsing of an image collection
CN111010510B (zh) 一种拍摄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3024265A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装置的摄像方法
WO2015186964A1 (ko) 촬영 장치 및 촬영 장치의 비디오 생성방법
US2011001307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al focusing in portable terminal
CN103513879A (zh) 触控设备及其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
JP2011210188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表示方法、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03608761A (zh) 输入设备、输入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09218608A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EP4231625A1 (en) Photograp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170009089A (ko) 사용자의 제스쳐를 이용하여 기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촬영 장치.
CN103716533A (zh)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KR102645340B1 (ko)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녹화 방법
CN107291366A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CN103716543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摄像装置控制方法
US2013032161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istance measuring function and method thereof
JP5984887B2 (ja) ズーム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0212382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JP7315010B2 (ja) 撮影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KR20150070084A (ko) 단말의 카메라 제어 방법 및 그 단말
CN102480596A (zh) 显示控制装置
JP2015026943A (ja)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0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OLYMPU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