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0930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0930B
CN104010930B CN201280063315.XA CN201280063315A CN104010930B CN 104010930 B CN104010930 B CN 104010930B CN 201280063315 A CN201280063315 A CN 201280063315A CN 104010930 B CN104010930 B CN 1040109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idiary engine
tray
saddle
body frame
filtering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33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10930A (zh
Inventor
吉村和则
泷口昌平
铃木清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10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09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10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09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3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viding power to equipment other than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Abstract

一种具有在车体框架(21)的周边配置的辅机部件(70、101)的鞍乘型车辆,其具有支撑所述辅机部件并在所述车体框架上安装的辅机配置托盘(62)。辅机配置托盘是具有多个面且形成为板状的树脂成型品。在该树脂成型品上一体形成有辅机部件支撑部(116、141)、支撑1个辅机部件所附带的配线(117)的配线支撑部(118)和支撑其他辅机部件所附带的配管(66)的配管支撑部(121a~121c)。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改良。
背景技术
关于车体框架被车体罩覆盖的鞍乘型车辆,已知在车体框架上配置用于固定电装品等辅机的构件(壳体)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图3))。
如专利文献1所示,车体框架被罩覆盖,收纳电压控制用调节器的壳体安装于车体框架。在该壳体安装有点火线圈和点火控制装置。
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能够削减对电压控制用调节器和点火控制装置等电装部件进行固定/支撑的专用的安装构件和支撑构件的数量。然而,作为固定/支撑电装部件的构件,转用了收纳电压控制用调节器的壳体,因此在安装多个辅机的情况下,要在车体框架设置专用的支杆,车体框架的结构变得复杂。此外,在生产规格不同的多种车辆的情况下,如果按照车种分别区分制作专用的支杆,则会产生车体框架本身的区分制作,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3/0043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车体框架被车体框架罩覆盖的鞍乘型车辆中,在不使车体框架的结构变得复杂的情况下,即使在辅机部件的规格存在差异时,也能够使得车体框架通用化,提升生产效率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权利要求1涉及的发明为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车体框架、在该车体框架的周边配置的至少1个辅机部件、覆盖车体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的车体框架罩,其特征在于,安装于在所述车体框架上安装的辅机配置托盘,该辅机配置托盘是具有多个面且形成为板状的树脂成型品,在该树脂成型品上一体形成有所述辅机部件的支撑部、以及支撑辅机部件所附带的配线的配线支撑部和/或支撑辅机部件所附带的配管的配管支撑部。
在权利要求2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车体框架由以下部分构成:前立管;主框架,其从该前立管向车辆后方且向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座椅导轨组件,其从该主框架的中间部向车宽方向左右分开并向车辆后方且向上方延伸,所述辅机配置托盘具有:第1凹部,其向下方开放且从上方与主框架嵌合;和第2凹部,其向下方开口且从上方与左右的座椅导轨组件中的至少一方嵌合。
在权利要求3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机配置托盘在俯视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宽方向延伸,所述至少1个辅机部件由燃料系辅机部件和电装系辅机部件构成,在所述辅机配置托盘的车宽方向的一方配置有所述燃料系辅机部件,在所述辅机配置托盘的车宽方向的另一方配置有所述电装系辅机部件。
在权利要求4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辅机配置托盘的后部安装于覆盖后轮的上方的后挡泥板。
在权利要求5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辅机配置托盘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在该收纳箱上形成有排出在该收纳箱内蓄积的液体的液体排出孔。
在权利要求6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机配置托盘具有:凹部,其设置在所述收纳箱的液体排出孔的下方;和排水孔,其形成于该凹部,以排出在辅机托盘上蓄积的排水。
在权利要求7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1个辅机部件由在所述辅机配置托盘上安装的过滤罐构成,所述辅机配置托盘具有以包围在所述过滤罐上设置的大气开放口的方式延伸的肋壁。
在权利要求8涉及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配置于收纳箱的下方的辅机配置托盘上安装有进行发动机的点火控制的点火控制装置。
发明的效果
在权利要求1涉及的发明中,在车体框架安装有作为树脂成型品的具有多个面的板状的辅机配置托盘。将辅机部件统一安装于该辅机配置托盘,因此能够削减辅机部件的安装所需的专用构件的数量。此外,通过辅机配置托盘支撑配线和/或配管,因此能够削减配线和配管的支撑所需的专用的支撑构件的数量。由于安装构件和支撑构件的数量减少,因而部件数的数量降低,既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又能够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此外,根据这种成型为板状的辅机配置托盘,即使是辅机、配线/配管的规格不同的车辆,因车种而产生的车体框架侧的变更也较小,仅通过变更辅机配置托盘的形状就能应对,能够尽可能减少车体框架的规格的不同点,实现由通用化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
在权利要求2涉及的发明中,辅机配置托盘的第1凹部与主框架嵌合,第2凹部与座椅导轨嵌合。通过有效利用车体框架的结构,对辅机配置托盘进行定位和固定,从而能够削减将辅机配置托盘紧固在车体框架上的紧固部位的个数。
在权利要求3涉及的发明中,在辅机配置托盘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配置有燃料系辅机部件,在另一侧配置有电装系辅机部件。即,能够在辅机配置托盘的车宽方向左右将燃料系与电装系的辅机部件彼此分离地配置。因此,能够缩紧燃料系辅机部件彼此的间隔进行配置,能够缩紧电装系辅机部件彼此的间隔进行配置。其结果是,能够紧凑地配置辅机部件。
在权利要求4涉及的发明中,辅机配置托盘的后部安装于后挡泥板,因此通过后挡泥板和辅机配置托盘,能够抑制灰尘、尘埃等向辅机配置托盘上方的车体内部的侵入,提高防尘性。
在权利要求5涉及的发明中,在收纳箱的液体排出孔的下方配置有辅机配置托盘,因而能够抑制灰尘、尘埃等从液体排出孔向收纳箱内的侵入,提高收纳箱的防尘性。液体排出孔只要在俯视观察时处于与辅机配置托盘重合的部位,就能设置于任意处,此外,从液体排出孔排出的液体被板状的辅机配置托盘接住,因而收纳箱的形状自由度提高。
在权利要求6涉及的发明中,在辅机配置托盘上设置有凹部,在该凹部设置有排水孔。能够无关于液体排出孔的位置,形成最终向车外排出的排水孔,因而能够设定最适于车辆结构的排水孔位置。
在权利要求7涉及的发明中,过滤罐的大气开放口被从辅机配置托盘延伸的肋壁包围。由于肋壁发挥遮断作用,因而尘埃等难以侵入过滤罐的大气开放口,能够提升大气开放口周边的防尘性。
在权利要求8涉及的发明中,在收纳箱与辅机配置托盘之间配置有点火控制装置。即,点火控制装置通过上方的收纳箱和下方的辅机配置托盘被有效地保护起来。
附图说明
图1是提供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的1个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机动二轮车的车体框架的左侧视图。
图3是机动二轮车的车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4是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说明在辅机配置托盘上配置的线束、辅机部件的侧视图。
图6是从图4的箭头6观察的图。
图7是图6的7-7线剖视图。
图8是从图6卸下了收纳箱时的俯视图。
图9是向车体框架放置辅机配置托盘的分解立体图。
图10A是图8的10A-10A线剖视图。
图10B是图8的10B-10B线剖视图。
图11是说明过滤罐的配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12-12线剖视图。
图13是说明从过滤罐延伸的配管的支撑单元的立体图。
图14是说明辅机配置托盘的凹部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的与图4同样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首先,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0由将前轮11支撑为能够自由转向的转向系13、将后轮12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的后轮悬架系14、设置于前轮11与后轮之间且作为驱动后轮12的驱动源的发动机15、以及设置于前轮11与后轮12之间且供乘员就坐的座椅16构成,是乘员跨坐在座椅16上的方式的鞍乘型车辆。
转向系13的主要要素在于,以能够自由转向的方式设置于车体框架21并支撑前轮11的前叉22、以及在该前叉22上一体设置并由乘员进行转向操作的把手23。
后轮悬架系14的主要要素在于,从车体框架21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并在后端部支撑后轮12的摇臂26、以及在该摇臂26的后端部与车体框架21间架设的后缓冲单元27。
车体30具有车体框架21和车体罩31。通过该车体罩31覆盖车体框架21。车体罩31(或“车体框架罩31”)由覆盖车体30的前部的前罩部33、在该前罩部33的上方覆盖把手23周围的把手罩部35、以及覆盖座椅16的下方的后罩部34构成。即,车体框架罩31覆盖车体框架21。
在把手罩部35安装有头灯36。在前叉22安装有遮挡前轮11的泥的前挡泥板37,在车体后部安装有遮挡后轮12的泥的后挡泥板38。
参照接下来的图2~3,说明机动二轮车10的车体框架21。
如图2所示,车体框架21的主要要素在于,前立管41、从该前立管41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42、与该主框架42的后部连结的枢轴部43、从主框架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座椅导轨44、连结座椅导轨4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主框架42后端之间的背支杆45、以及从背支杆45的中间部向上方延伸且前端与座椅导轨44连接的副框架46。枢轴部43将支撑后轮12(图1)的摇臂26(图1)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
如图3所示,座椅导轨44由从主框架42的中间部向车宽方向左右分开延伸后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的座椅导轨组件44L、44R构成。同样地,背支杆45由从主框架42的后端部左右的侧面42Lb、42Rb向车宽方向左右且向后方延伸的背支杆组件45L、45R构成,这些背支杆组件45L、45R分别与左右的座椅导轨组件44L、44R的中间部连接。副框架46(图2)由左右的副框架组件46L、46R构成,这些左右的副框架组件46L、46R分别从左右的背支杆组件45L、45R向左右的座椅导轨组件44L、44R延伸,副框架组件46L、46R的前端部46La、46Ra分别与左右的座椅导轨组件44L、44R连接。
第1横框架51和第2横框架52在左右的座椅导轨组件44L、44R间延伸。第1横框架51的两端与左右的副框架组件46L、46R的前端46La、46Ra相邻配置。第2横框架52配置在第1横框架51的后方。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2横框架52配置在座椅导轨44的后端。
接着,说明收纳箱和周边部的结构等。如图4所示,收纳箱61配置于座椅16(图1)的下方,支撑座椅16并收纳物品等。在该收纳箱61的下方且在主框架42的上方配置有副罩62,在该副罩62的后方配置有遮挡后轮12翻起的泥的后挡泥板38。
副罩62是覆盖收纳箱61的下方并支撑/固定后述的辅机部件类的构件。由于具有支撑/固定辅机部件类的功能,因而以下也将副罩62称作“辅机配置托盘”。
在收纳箱61的车辆后方,在座椅导轨44上安装有燃料箱64。从该燃料箱64延伸出用于供燃料箱64中蒸发出的蒸发燃料通过的送料配管65,该送料配管65的前端与蓄积蒸发的蒸发燃料的过滤罐70连接。将在过滤罐70中蓄积的燃料排出的净化配管66从过滤罐70延伸至发动机15的燃料供给系。
过滤罐70配置于收纳箱61的下方、副罩62的上方且后挡泥板38的车辆前方。过滤罐70也可以被看作在收纳箱61与副罩62之间配置于后挡泥板38的车辆前方。在车辆侧面观察时,过滤罐70被配置为,过滤罐的一部分71与座椅导轨44重合,该过滤罐的剩余部72被主框架42、座椅导轨44、背支杆45包围。
在车辆侧面观察时,过滤罐的一部分71与座椅导轨44重合。此外,过滤罐的剩余部72配置于通过主框架42、座椅导轨44、背支杆45包围的区域。若采用这种过滤罐70的配置,则难以从上下左右方向向过滤罐70施力,能够保护过滤罐70。
在辅机配置托盘(副罩)62上安装有能够实现从发动机15的ACG(交流发电机)延伸的线束166的拆装的ACG分接器167。168是通风管。
如图5所示,从车宽方向右侧方观察时,主线束117以沿着主框架42的方式从车辆前方向后方延伸后,沿着右方的座椅导轨44R布线。在主框架42的侧部以下垂的方式安装有板状的托架171,在该托架171的前部下部装配有ASV单元172,在该ASV单元172的车辆后方且在托架171的后部下部装配有1次线圈173。主线束117在ASV单元172和1次线圈173的上方布线。
如图6所示,收纳箱61具有能够收纳物品等的开口部81、在该开口部81的前部设置并在车体框架21侧安装的前安装部83、划分出开口部81并支撑座椅16(图1)的前部的轮廓部82、以及从该轮廓部82的后部向左右外方延伸并放置于左右的座椅导轨组件44L、44R上的左右的后安装部84L、84R。前安装部83和左右的后安装部84L、84R分别通过螺纹构件85紧固于车体框架21。在收纳箱61的开口部81收纳有电池88。
如图7所示,在车体框架21上安装的收纳箱61的上部91和下部92通过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分隔板93进行划分。在该分隔板93的下方,在收纳箱61的下部92放置电池88,在收纳箱61的上部91形成放入物品的储物空间。在收纳箱61的底部95形成有排出在该收纳箱61内蓄积的液体的液体排出孔96。
此外,在收纳箱61的下部设有向下方下垂的下鼓出部97,在该下鼓出部97收纳电池88的下部。在下鼓出部97的车辆前方配置有第1辅机部件(点火控制装置)101。该第1辅机部件(点火控制装置)101安装于辅机配置托盘(副罩)62。此外,在下鼓出部97的车辆后方配置有第2辅机部件(过滤罐)70。第2辅机部件(过滤罐)70安装于辅机配置托盘(副罩)62。即,在车体框架21的周边配置有安装辅机部件的辅机配置托盘62。
收纳箱61具有在过滤罐70的前方下垂的下鼓出部97,在下鼓出部97的前方配置电装部件(点火控制装置)101。即,能够通过下鼓出部97将过滤罐70与点火控制装置101在车辆前后分离配置。
遮挡后轮12的泥的后挡泥板38从主框架的后端部42b向车辆斜后上方延伸。该后挡泥板的下端38c通过挡泥板紧固部105与主框架的后端部42b紧固。
在该后挡泥板38的车辆前方,以与后挡泥板38连续的方式配置有辅机配置托盘62。辅机配置托盘62配置在收纳箱61与主框架42之间,并安装有点火控制装置101和过滤罐70等辅机部件。这样,辅机配置托盘62的后部以与后挡泥板38连续的方式安装于后挡泥板38。
辅机配置托盘62的前部通过前托盘紧固构件113紧固于与主框架42接合的托盘支撑支杆111。前托盘紧固构件113通过螺钉构成,其轴在车宽方向水平延伸,前托盘紧固构件113从车宽方向左侧向右侧螺纹旋入,将辅机配置托盘62的前部紧固于托盘支撑支杆111。
辅机配置托盘62的后部在挡泥板紧固部105的上方位置通过后托盘紧固构件114紧固于后挡泥板38。后托盘紧固构件114通过螺栓构成,其轴从车辆斜前上方向车辆斜后下方延伸,将后托盘紧固构件114从车辆斜前上方向车辆斜后下方螺纹旋入,使其与未图示的螺母螺合,从而辅机配置托盘62的后部紧固于后挡泥板38。即,辅机配置托盘62的后部在紧固于主框架42且覆盖后轮12的上方的后挡泥板紧固部105的附近紧固于后挡泥板38。
如图8所示,辅机配置托盘62是形成为板状的树脂成型品。如上所述,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安装有作为辅机部件之一的过滤罐70,并安装有进行发动机15的点火控制的点火控制装置101。进而,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除了辅机部件(过滤罐)70的安装支撑部116之外,还一体形成有支撑包含主线束117在内的配线的配线支撑部118和支撑配管的多个配管支撑部120a~120c、121a~121c。通过所述多个配管支撑部120a~120c,将与过滤罐70连接的净化配管66支撑于辅机配置托盘62。同样地,从燃料箱64(图6)向发动机15的燃料供给系延伸的燃料配管67通过多个配管支撑部121a~121c而支撑于辅机配置托盘62。此外,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车宽方向右侧安装有分接器支撑部175、175。在净化配管66上,单向阀185介于配管支撑部121b与121c之间。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车宽方向右侧,以向辅机配置托盘62的内方延伸出去的方式设有支撑通风管168的通风管导向件119,该通风管168连接空气滤清器与发动机15(图1)的曲轴箱。
过滤罐70的安装支撑部116(图9)具有能够与具备大致圆柱形状的过滤罐70的圆筒部130卡合的放置凹面177。辅机配置托盘62具有以包围在过滤罐70上设置的大气开放口131的方式延伸的肋壁128。
安装于辅机配置托盘62且进行发动机15的点火控制的点火控制装置101配置在收纳箱61(图6)与辅机配置托盘62之间。即,点火控制装置101通过下方的辅机配置托盘62被有效地保护起来。另外,辅机部件中的调节器102通过调节器紧固构件104(图13和14)支撑于在右方的座椅导轨44上突出设置的支杆103。
接着,说明将辅机配置托盘(副罩)62放置于车体框架21的结构。如图9所示,辅机配置托盘62是在车宽方向为左右非对称的形状的板状构件,其从上方放置并安装于车体框架21。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前部形成的第1凹部151被放置成与主框架42嵌合,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左侧形成的第2凹部152被放置成与左方的座椅导轨44L嵌合,并且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右侧形成的第3凹部150(图8)被放置成与右方的座椅导轨44R嵌合。
一并参照图8,辅机配置托盘62在前部附设有支撑点火控制装置101的点火控制装置支撑部141,在其车宽方向左侧附设有支撑净化配管66的钩状的净化配管支撑部120a~120c,附设有支撑燃料配管67的钩状的燃料配管支撑部121a~121c,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后部设有支撑过滤罐70的过滤罐支撑部116。过滤罐支撑部116由倾斜凸部126和爪部127、127构成,所述倾斜凸部126能够斜向放置后述的过滤罐70,所述爪部127、127在该倾斜凸部126上突出设置且将过滤罐70通过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保持构件125以可拆装的方式固定于倾斜凸部126。
参照图10A和图10B,说明辅机配置托盘(副罩)62相对于车体框架21的嵌合结构等。
如图10A所示,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第1凹部151。该第1凹部151形成为能够从上方与主框架42嵌合。第1凹部151被配置为与主框架42嵌合。
如图10B所示,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车宽方向左侧的表面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第2凹部152。该第2凹部152形成为能够从上方与左方的座椅导轨44L嵌合。第2凹部152被配置为与左方的座椅导轨44L嵌合。
图8中,辅机配置托盘62在俯视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宽方向延伸,辅机部件由过滤罐70等燃料系辅机部件153和点火控制装置101等电装系辅机部件154构成。电装系辅机部件154除了上述点火控制装置101之外,还包含与调节器102连接的配线155和主线束117等配线。
图中,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车宽方向的一方(左侧)配置有过滤罐70等燃料系辅机部件153,在这些燃料系辅机部件153的车宽方向的另一方(右侧)配置有点火控制装置101和调节器102等电装系辅机部件154。
通过如上构成,能够在配置托盘62的车宽方向左右将燃料系辅机部件153与电装系辅机部件154彼此分离地配置。因此,能够缩紧燃料系辅机部件153彼此的间隔进行配置,能够缩紧电装系辅机部件154彼此的间隔进行配置。其结果是,能够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紧凑地配置辅机部件153、154。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一体形成有向下方开口并能够从上方与主框架42嵌合的第1凹部151、以及向下方开口并能够从上方与左方的座椅导轨44嵌合的第2凹部152。第1凹部151形成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前部,第2凹部152形成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长边方向中间部。
辅机配置托盘(副罩)62的第1凹部151与主框架42嵌合,第2凹部152与左方的座椅导轨组件44L嵌合,第3凹部150与右方的座椅导轨组件44R嵌合。通过这些嵌合能够防止辅机配置托盘62的错位。通过上述结构,将辅机配置托盘62紧固于车体框架21的紧固部位为2个紧固部位(图8所示的前托盘紧固构件113和后托盘紧固构件114)即可。其结果是,能够削减紧固部位和紧固构件的个数。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辅机配置托盘62嵌合于左右的座椅导轨组件44L、44R,也可以变更辅机配置托盘62的形状,使其仅嵌合于右方的座椅导轨组件44R,或者还可以使其仅嵌合于左方的座椅导轨组件44L。
以上,如上所述,辅机配置托盘62作为多个辅机部件的支撑部和配管/配线的支撑部发挥功能,并且兼具作为覆盖收纳箱61的下方的副罩的功能。
接着,说明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安装的过滤罐70的配置等。如图11所示,通过保持构件125安装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的过滤罐70是圆筒状的构件,其被配置为圆筒状的圆筒部130的长边轴135方向在车宽方向延伸。
过滤罐在一端面(左端面)137具有排出口133和导入口134,在另一端面(右端面)138具有大气开放口131和排水口132。以通过左端面137和右端面138的长边轴135在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右端面138比左端面137靠下方的方式,将过滤罐放置于辅机配置托盘62的倾斜凸部126的放置凹面177,从而过滤罐被斜向配置。
在过滤罐70的车宽方向一端面(左端面)137设有与燃料箱64(图5)相连的导入口134和与发动机15的燃料供给系相连的排出口133,在过滤罐的车宽方向另一端面(右端面)138设有将过滤罐内部调节为大气压的大气开放口131、和在过滤罐内贮藏燃料剩余的情况下将其排出的排水口132。排水口132连接排水管142。
如图11和图12所示,从收纳箱61的底部61s向下方延伸出环状(口字状)的壁部86,以沿着该壁部86的方式从辅机配置托盘62延伸出俯视观察时为切除了环状的一部分的形状的肋壁128。该肋壁128具有能够将过滤罐的大气开放口131放入的过滤罐用切口部128a、以及为了增大迷宫室129的容积而设置的弯折部128b,从底面观察时迷宫室129的形状呈大致L字状。
在环状的壁部86内的空间配置肋壁128的前端,在壁部86与肋壁128之间形成狭小的间隙。包含该狭小的间隙在内,通过肋壁128和壁部86构成了迷宫部89,在作为通过肋壁128包围的空间的迷宫室129配置过滤罐的大气开放口131。即,在迷宫部89以面对大气开放口131的方式配置过滤罐70,外气经由迷宫部89而到达大气开放口131。由于外气经由壁部86与肋壁128的狭小的间隙被导入迷宫室129,因而迷宫室129的防尘性较高。
在过滤罐的左端面137开设的导入口134与从燃料箱64延伸的送料配管65连接,在过滤罐的左端面137开设的排出口133与净化配管66连接。该净化配管66的前端与发动机15(图1)的进气系连结。
返回图7,在收纳箱61上形成有排出在该收纳箱61内蓄积的液体的液体排出孔96。图8中,在收纳箱61的下方配置有辅机配置托盘62,在液体排出孔96的下方位置,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设有凹部145,在该凹部145设有排出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蓄积的排水的排水孔146。即,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开设的排水孔146形成于俯视观察时为大致矩形状的凹部145,该凹部145向下方凹陷且俯视观察时在车宽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在对车辆俯视观察时,如果将液体排出孔96与排水孔146错开位置配置,则收纳箱61内的防尘性可进一步得以提升。
接着,说明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底部设置的排水用开口等。如图11所示,在辅机配置托盘62设有第2凹部148,在该第2凹部148设有排水用开口147。第2凹部148的底面向着排水用开口147向下方倾斜,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蓄积的液体从排水用开口147迅速排出。在收纳箱61内蓄积的液体即使经由液体排出孔96落入辅机配置托盘62,该液体也会经由排水用开口147排出,因而不必担心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蓄积液体。因此,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排水管142与排水口132连接,然而基于通过迷宫部89将排水口132配置在防尘性较高的空间内这一点、以及能够通过第2凹部148、排水用开口147从辅机配置托盘62排出这一点,也可以废除排水管142。
如图13所示,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开设有安装开口162,以使固定安装于主框架42且紧固收纳箱(图10、标号61)的前安装部83的前安装支杆161露出。由于在辅机配置托盘62上开设有安装开口162,因此即使在主框架42与收纳箱61之间配置有辅机配置托盘62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收纳箱61牢固地安装于主框架42。
接着,说明与左方的座椅导轨组件44L嵌合的辅机配置托盘62的第2凹部152的形状。
如图14所示,辅机配置托盘的第2凹部152被设置成如图10B所述与左方的座椅导轨组件44L嵌合。纵壁181与该第2凹部152的车辆后端连续地从辅机配置托盘62的水平上表面62h向铅直上方延伸,上壁182从该纵壁181的上端向水平方向车辆外方延伸。在该上壁182一体设有辅机部件(配管类)的支撑部121b、121c。
在纵壁181的车宽方向内方且在支撑过滤罐70的倾斜凸部126的车辆前方,在辅机配置托盘62的水平上表面62h形成有朝下方凹陷并蓄积落入辅机配置托盘62上的排水的凹部145。
接着描述上述鞍乘型车辆的作用效果。
如图7~8所示,在车体框架21上安装有由具有多个面的板状的树脂成型品构成的辅机配置托盘62。在该辅机配置托盘62上统一安装辅机部件153、154,因此能够削减安装辅机部件153、154时所需的专用构件的数量。此外,通过辅机配置托盘62支撑配线和配管,因此能够削减支撑配线和配管时所需的专用的支撑构件的数量。由于安装构件和支撑构件的数量减少,因而部件数的数量降低。由于部件数减少,因而能够降低组装工时。由于部件数减少,因而能够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如图4所示,在收纳箱61与副罩62之间,在后挡泥板38的车辆前方配置有过滤罐70。即,过滤罐70配置于由收纳箱61、副罩62和后挡泥板38包围的区域。在过滤罐70的后方配置有后挡泥板38,在过滤罐70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61,在过滤罐70的下方配置有副罩62,因此能够将过滤罐70配置于防尘性较高的空间。
如图11所示,过滤罐70被配置为左端面139在上而右端面140在下。通过将过滤罐70相比水平配置而斜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车宽方向的尺寸。
肋壁128以包围在安装于辅机配置托盘62的过滤罐70上设置的大气开放口131的方式从辅机配置托盘62延伸。通过这种结构,肋壁128发挥遮断作用,因而尘埃等异物难以从外部侵入过滤罐70的大气开放口131。
以往,为了防止异物的侵入,在大气开放口连接软管,将软管的前端配置于清洁空间。然而,重量会相应增加软管的量,软管的置办成本提升。关于该情况,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延伸至清洁空间的软管。此外,若仅考虑防尘性的观点,则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废除排水管142。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轻量化和成本降低。
壁部86从收纳箱61向外方延伸,肋壁128以沿着该壁部86的方式从辅机配置托盘(副罩)62延伸,通过该肋壁128和壁部86形成了迷宫部89。
通过该结构,外气经由迷宫部89到达大气开放口131,因此能够防止灰尘/尘埃等异物从大气开放口131侵入。通过将过滤罐70的大气开放口131配置于防尘性更高的空间(迷宫室128),从而能够废除与大气开放口131连接的软管。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轻量化和成本降低。
过滤罐70的圆筒部130以大气开放口131位于下方的方式斜向配置。由于在迷宫室128的下部配置大气开放口131,因此即使外气中含有灰尘/尘埃,也能抑制其向大气开放口131的侵入。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过滤罐70的防尘性。
过滤罐70安装于辅机配置托盘(副罩)62。与使用将过滤罐70支撑于车体侧的专用支杆相比,通过如本发明这样利用辅机配置托盘(副罩)62支撑过滤罐70,能够抑制部件数的增加。
如图8~9所示,只要是成型为板状的辅机配置托盘62,则即使是辅机、配线/配管的规格不同的车辆,因车种而产生的车体框架21侧的变更也较小,仅通过变更辅机配置托盘62的形状即可应对。因此,即使是不同的车种,也易于进行同一生产线上的生产。如果能够通过同一生产线生产不同的车种,则能提升组装生产性。
此外,还可以将过滤罐70和从该过滤罐70延伸的净化配管66预先组装在辅机配置托盘(副罩)62上而形成副机组,将该副机组组装于车体侧。这样,通过预先进行副组装化,从而可实现与组装性有关的生产性的提升。
实施例2
接着,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
如图15所示,在收纳箱61与主框架42之间配置有辅机配置托盘62A,在该辅机配置托盘62A的后部上表面安装有点火控制装置101B。另外,未搭载在实施例1的车辆中使用的过滤罐。
点火控制装置101B配置于收纳箱61的下方、副罩62的上方且后挡泥板38的车辆前方。在对车辆侧面观察时,点火控制装置101B被配置为,点火控制装置101B的一部分与座椅导轨44重合,该点火控制装置101B的剩余部分被主框架42、座椅导轨44、背支杆45包围。若采用这种点火控制装置101B的配置,则难以从外方向点火控制装置101B施力,能够保护点火控制装置101B。另外,实施例2中除了未设置过滤罐这一点以外,都与实施例1为同一结构,在此省略说明。
并且,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应用于具有过滤罐的机动二轮车,然而也可以应用于具有过滤罐的三轮机动车或其他的鞍乘型车辆。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非常适用于具有过滤罐的机动二轮车。
标号说明
10…鞍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21…车体框架,38…后挡泥板,41…前立管,42…主框架,44L,44R…左右的座椅导轨组件,61…收纳箱,62…辅机配置托盘,66…配管(净化配管),70…辅机部件(过滤罐),96…液体排出孔,101…辅机部件(点火控制装置),116…辅机部件的支撑部(过滤罐的安装支撑部),117…配线,118…配线支撑部,121a~121c…配管支撑部(净化配管支撑部),128…肋壁,131…大气开放口,137…一端面(左端面),138…另一端面(右端面),141…点火控制装置的支撑部,145…凹部,146…排水孔,148…第2凹部,151…第1凹部,152…第2凹部。

Claims (9)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车体框架;在该车体框架的周边配置的至少1个辅机部件;以及覆盖所述车体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的车体框架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机部件安装于辅机配置托盘,该辅机配置托盘安装于所述车体框架,
所述辅机配置托盘是具有多个面且形成为板状的树脂成型品,在该树脂成型品上一体形成有所述辅机部件的支撑部、以及支撑辅机部件所附带的配线的配线支撑部和/或支撑辅机部件所附带的配管的配管支撑部,
所述车体框架由以下部分构成:前立管;主框架,其从该前立管向车辆后方延伸;和座椅导轨组件,其从该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延伸,
所述辅机配置托盘具有:第1凹部,其向下方开放且从上方与所述主框架嵌合;和第2凹部,其向下方开口且从上方与所述座椅导轨组件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主框架从所述前立管向车辆后方且向下方延伸,
所述座椅导轨组件由左右一对座椅导轨组件构成,该左右一对座椅导轨组件从该主框架的中间部向车宽方向左右分开并向车辆后方且向上方延伸,
所述第2凹部向下方开口且从上方与左右的所述座椅导轨组件中的至少一方嵌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辅机配置托盘在俯视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至少1个辅机部件由燃料系辅机部件和电装系辅机部件构成,
在所述辅机配置托盘的车宽方向的一方配置有所述燃料系辅机部件,在所述辅机配置托盘的车宽方向的另一方配置有所述电装系辅机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辅机配置托盘的后部安装于覆盖后轮的上方的后挡泥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辅机配置托盘的后部安装于覆盖后轮的上方的后挡泥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在所述辅机配置托盘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在该收纳箱上形成有排出在该收纳箱内蓄积的液体的液体排出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辅机配置托盘具有:凹部,其设置在所述收纳箱的所述液体排出孔的下方;和排水孔,其形成于该凹部,以排出在所述辅机配置托盘上蓄积的排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在配置于所述收纳箱的下方的所述辅机配置托盘上安装有进行发动机的点火控制的点火控制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
所述至少1个辅机部件由在所述辅机配置托盘上安装的过滤罐构成,所述辅机配置托盘具有以包围在所述过滤罐上设置的大气开放口的方式延伸的肋壁。
CN201280063315.XA 2011-12-21 2012-12-17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040109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9301 2011-12-21
JP2011-279301 2011-12-21
PCT/JP2012/082622 WO2013094549A1 (ja) 2011-12-21 2012-12-17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0930A CN104010930A (zh) 2014-08-27
CN104010930B true CN104010930B (zh) 2017-06-13

Family

ID=48668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3315.XA Active CN104010930B (zh) 2011-12-21 2012-12-17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JP (1) JP5815049B2 (zh)
CN (1) CN104010930B (zh)
AR (1) AR089379A1 (zh)
BR (1) BR112014014873B1 (zh)
CO (1) CO6980646A2 (zh)
PE (1) PE20142123A1 (zh)
WO (1) WO20130945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0491B2 (ja) * 2014-02-20 2016-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US10767600B2 (en) 2016-12-22 2020-09-0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US11512670B2 (en) 2019-07-03 2022-11-29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48618B1 (ko) * 1993-04-27 1998-12-01 구보 미츠오 잉크제트프린터
JP2009061889A (ja) * 2007-09-05 2009-03-2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09227219A (ja) * 2008-03-25 2009-10-08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
JP5301374B2 (ja) * 2009-06-30 2013-09-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
JP2011162058A (ja) * 2010-02-09 2011-08-2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R089379A1 (es) 2014-08-20
JP5815049B2 (ja) 2015-11-17
JPWO2013094549A1 (ja) 2015-04-27
BR112014014873A2 (pt) 2017-06-13
WO2013094549A1 (ja) 2013-06-27
PE20142123A1 (es) 2015-01-11
BR112014014873B1 (pt) 2021-02-09
CN104010930A (zh) 2014-08-27
CO6980646A2 (es) 2014-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36312B (zh) 鞍乘型车辆
EP1726821B1 (en) Fuel supply device
KR100558421B1 (ko) 차량용 엔진의 흡기 장치
CN104854339B (zh) 发动机的增压系统
JP538022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
CN104010930B (zh) 鞍乘型车辆
US8297395B2 (en) Scooter-type vehicle
US8037958B2 (en) Layout of compact all terrain vehicle for fuel tank, intake duct, and exhaust duct positioning
CN105730221A (zh) 多用途车辆
CN102016283B (zh)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JP2011074767A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
JP2011174428A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温センサ配置構造
JP5719264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US20110073075A1 (en) Fuel supply system for motorcycle
CN105121265A (zh) 用于摩托车的滤罐安装结构
CN102285404A (zh) 车辆的燃料供给装置
WO2014158103A1 (en) Caniste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CN102785729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0478210C (zh) 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
JP6523027B2 (ja) 小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2009162054A (ja) キャニスタ構造
CN108688753A (zh) 用于两轮车辆的车辆主体框架
CN215513975U (zh) 调整阀配置结构
JP2013067271A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3679164B2 (ja) 自動二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