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7943A - 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7943A
CN103997943A CN201380004241.7A CN201380004241A CN103997943A CN 103997943 A CN103997943 A CN 103997943A CN 201380004241 A CN201380004241 A CN 201380004241A CN 103997943 A CN103997943 A CN 1039979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body
mentioned
valve unit
check valve
che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42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97943B (zh
Inventor
安藤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97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7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979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79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5Control of fluid supply or evacu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66Proximal part of endoscope body, e.g. handles
    • A61B1/00068Valve switch arrang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cooling or rinsing arrangements
    • A61B1/12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cooling or rinsing arrangement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cleaning in-u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9/00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or driven means to or from their working members
    • F04B9/14Pumps characterised by muscle-power oper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止回阀单元(160)包括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该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配置于移动的止回阀单元(160)的前头部分侧,且强度彼此不同。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交替配置。

Description

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切换内窥镜内的管路部的连通状态的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为了观察体腔内,内窥镜具有观察窗。由于体液等附着于观察窗,因此观察窗的视场变窄。因此,内窥镜为了确保视场而需要朝向观察窗实施送气与送液中的至少一者。内窥镜具有用于将送气与送液中的一者切换为另一者的切换装置。切换装置具有活塞和缸体。通过使活塞相对于缸体进行移动,从而将用于送气的管路部与用于送液的管路部中的一者切换为另一者。
这样的内窥镜例如被公开于专利文献1中。在专利文献1中,在活塞上配置有半球状的止回阀部。为了增加活塞与缸体之间的气密性,止回阀部能够紧贴缸体的内周面。止回阀部具有环形状。另外,以活塞贯穿止回阀部的方式使止回阀部的内周面与活塞的外周面相接合。通过使活塞相对于缸体进行移动,从而将用于送气的管路部与用于送液的管路部中的一者切换为另一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220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将用于送气的管路部与用于送液的管路部中的一者切换为另一者,需要使活塞相对于缸体进行移动。但是,伴随着活塞相对于缸体进行移动,止回阀部在缸体的内周面上滑动。若止回阀部在缸体的内周面上重复滑动,则止回阀部的一部分因滑动而进行翻卷。由于重复滑动,因此该翻卷波及到整周这样的较大的范围。由此,止回阀部磨损并损伤,产生气密性降低的隐患。
由此,止回阀部的更换频率增加。因此,期望提高止回阀部的耐久性。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当止回阀部在缸体内周面上重复滑动时,即使止回阀部的一部分翻卷也防止翻卷波及到较大的范围,且止回阀部的耐久性提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包括:缸体,其连接有多个管路部;以及活塞,其以相对于上述缸体装卸自如的方式嵌插于上述缸体;该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利用上述活塞相对于上述缸体的移动来切换上述管路部的连通状态,其中,该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包括止回阀单元,该止回阀单元配置于上述活塞,并伴随着上述活塞相对于上述缸体的移动而与上述活塞一起移动,上述止回阀单元包括低强度部与高强度部,该低强度部与高强度部配置于移动的上述止回阀单元的前头部分侧,而且在上述止回阀单元的周向上交替配置,且强度彼此不同。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如下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当止回阀部在缸体内周面上重复滑动时,即使止回阀部的一部分翻卷也防止翻卷波及到较大的范围,且止回阀部的耐久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内窥镜的简要图。
图2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的图,是包括图2D所示的2A-2A线上的止回阀单元周边在内的图。
图2B是表示缸体的图。
图2C是表示包括图2D所示的2C-2C线上的止回阀单元周边在内的活塞的图。
图2D是止回阀单元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包括图2D所示的3A-3A线上的止回阀单元周边在内的无操作状态下的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的图。
图3B是表示包括图3C所示的3B-3B线上的止回阀单元周边在内的送气状态下的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的图。
图3C是送气状态下的止回阀单元的俯视图。
图3D是表示包括图2D所示的3D-3D线上的止回阀单元周边在内的送液状态下的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的图。
图4A是未配置有低强度部与高强度部的止回阀单元的侧视图与俯视图。
图4B是在图4A所示的止回阀单元中、上端部侧的一部分在滑动阻力的作用下进行翻卷的状态的侧视图、俯视图以及横截面图。
图4C是翻卷从图4B所示的状态扩展到止回阀部的周向上的状态的侧视图、俯视图以及横截面图。
图4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强度部防止翻卷波及到上端部侧的整周的状态的、止回阀单元的俯视图。
图5A是低强度部的长度长于高强度部的长度的状态的止回阀单元的俯视图。
图5B是送气状态下的图5A所示的止回阀单元的俯视图。
图5C是图5B所示的5C-5C线上的止回阀单元周边的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止回阀单元的俯视图。
图7A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止回阀单元的俯视图。
图7B是图7A中的7B-7B线上的止回阀单元周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结构]
参照图1、图2A、图2B、图2C、图2D、图3A、图3B、图3C、图3D、图4A、图4B以及图4C说明第1实施方式。另外,在一部分附图中,为了图示清楚而省略了一部分构件的图示。
[内窥镜1]
如图1所示,内窥镜1具有:细长的插入部10,其用于插入到患者的体腔内等;以及操作部60,其与插入部10的基端部相连结,并用于操作内窥镜1。
[插入部10]
插入部10从插入部10的顶端部侧朝向插入部10的基端部侧去依次具有顶端硬质部21、弯曲部23以及挠性管部25。顶端硬质部21的基端部与弯曲部23的顶端部相连结,弯曲部23的基端部与挠性管部25的顶端部相连结。
顶端硬质部21是插入部10的顶端部,较硬,且不弯曲。
弯曲部23通过后述的弯曲操作部67的操作而向例如上下左右这样的期望的方向弯曲。通过弯曲部23弯曲,从而顶端硬质部21的位置与朝向发生改变,照明光对观察对象物进行照明,观察对象物被捕捉到观察视场内。
挠性管部25具有期望的挠性。因此,挠性管部25在外力的作用下弯曲。挠性管部25是自操作部60中的后述的主体部61延伸出的管状构件。
[操作部60]
操作部60包括:主体部61,其供挠性管部25延伸出;把持部63,其与主体部61的基端部相连结,并由操作内窥镜1的操作者把持;以及通用线缆65,其与把持部63相连接。
[把持部63]
把持部63具有弯曲操作部67,该弯曲操作部67用于进行弯曲操作以使弯曲部23弯曲。弯曲操作部67包括:左右弯曲操作旋钮67a,其用于进行弯曲操作以使弯曲部23左右弯曲;上下弯曲操作旋钮67b,其用于进行弯曲操作以使弯曲部23上下弯曲;以及固定旋钮67c,其用于固定弯曲了的弯曲部23的位置。
另外,把持部63具有开关部69。开关部69包括抽吸开关69a和送气·送液开关69b。抽吸开关69a与送气·送液开关69b在把持部63被操作者把持时由操作者的手进行操作。当为了在顶端硬质部21确保未图示的摄像单元的观察视场而从未图示的送气·送液通道输送气、水等流体时,操作送气·送液开关69b。流体包括例如水等液体、空气等气体。
另外,把持部63具有内窥镜摄影用的各种按钮71。
[通用线缆65]
通用线缆65具有连接部65a,该连接部65a与未图示的视频处理器、未图示的光源装置、送气装置81以及送液装置83相连接。视频处理器、光源装置、送气装置81以及送液装置83例如配置在内窥镜1的外部。送气装置81例如具有送气泵。送气装置81借助管路部85而与送液装置83相连接。送液装置83具有填充用于输送的水的填充罐。
[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以下,称作管路切换装置100)]
接着,参照图2A、图2B、图2C以及图2D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管路切换装置100。另外以下,上方例如表示把持部63的外侧,在管路切换装置100的轴线方向上,表示送气·送液开关69b侧。另外,下方例如表示把持部63的内侧,在管路切换装置100的轴线方向上,表示缸体111的另一端部111b侧。
如图2A所示,管路切换装置100包括:送气·送液开关69b,其是在将送气与送液中的一者切换为另一者时和如上所述进行送气·送液时被操作的操作部;缸体111,其连接有多个管路部101;以及活塞121,其与送气·送液开关69b相连接,并以相对于缸体111装卸自如的方式嵌插于缸体111。管路切换装置100利用活塞121相对于缸体111的移动来切换这些管路部101的连通状态。
[缸体111]
参照图2A和图2B说明缸体111。
缸体111例如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缸体111例如由金属形成。缸体111包括开口的一端部111a和闭合的另一端部111b。缸体111以在缸体111上形成有台阶的方式沿着缸体111的轴线方向从一端部111a(开口部)侧朝向另一端部111b(底部)侧去顶端变细。缸体111具有与缸体111的周面成一体的底部,该底部配置于另一端部111b,并与缸体111的开口部相对。底部小于开口部。而且,缸体111具有抵接面111c,该抵接面111c通过使缸体111一端变细而形成于缸体111的内周面,并相对于缸体111的轴线方向倾斜。抵接面111c配置在后述的送气流入管部101a与送气流出管部101b之间。抵接面111c的倾斜角度并不特别限定。这样的缸体111例如通过深拉伸带台阶冲压加工(日文:深絞り段付きプレス加工)来成形。另外,不必限定于此,缸体111也可以通过例如切削加工来成形。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缸体111的成形法也可以用于抽吸用的管路切换装置。另外,如图2A所示,在缸体111的内径上,送液流入管部101c所连接的部分的内径大于送液流出管部101d所连接的部分的内径。送液流出管部101d所连接的部分作为缸体111的内径与外径最小的最小径部发挥作用。
[管路部101]
另外,缸体111具有用于与多个管路部101相连通的孔。一个管路部101接合于一个孔。
如图2B所示,多个管路部101例如包括送气流入管部101a、送气流出管部101b、送液流入管部101c以及送液流出管部101d。如图2B所示,从一端部111a朝向另一端部111b依次配置有送气流出管部101b、送气流入管部101a、送液流出管部101d以及送液流入管部101c。
[送气流入管部101a]
送气流入管部101a从把持部63的内部配置到通用线缆65的内部。另外,送气流入管部101a沿着通用线缆65配置于通用线缆65的内部。而且,送气流入管部101a借助通用线缆65而与连接部65a相连接。当连接部65a与送气装置81相连接时,送气流入管部101a与送气装置81相连接,并从送气装置81输送气体。送气流入管部101a作为供气管发挥作用。
[送气流出管部101b]
送气流出管部101b沿着操作部60与插入部10配置于操作部60的内部与插入部10的内部。而且,送气流出管部101b与配置于顶端硬质部21的未图示的送气送液喷嘴相连通。送气流出管部101b将从送气流入管部101a输送的气体输送到送气送液喷嘴。
[送液流入管部101c]
送液流入管部101c从把持部63的内部配置到通用线缆65的内部。另外,送液流入管部101c沿着通用线缆65配置于通用线缆65的内部。而且,送液流入管部101c借助通用线缆65而与连接部65a相连接。当连接部65a与送液装置83相连接时,送液流入管部101c与送液装置83相连接,并从送液装置83输送液体。送液流入管部101c作为供水管发挥作用。
[送液流出管部101d]
送液流出管部101d沿着操作部60与插入部10配置于操作部60的内部与插入部10的内部。而且,送液流出管部101d与配置于顶端硬质部21的未图示的送气送液喷嘴相连通。送液流出管部101d将从送液流入管部101c输送的液体输送到送气送液喷嘴。
[缸体111的配置位置]
如图2B所示,缸体111以插卸自如的方式插入配置于把持部63的孔部63a,并固定于把持部63。该孔部63a的外径大于缸体111的外径。该孔部63a包括:下侧环状槽部63b,其配置有O形环103;以及上侧环状槽部63c,其配置在比下侧环状槽部63b靠上方的位置,并供后述的管头107的下侧凸缘部107a嵌合。下侧环状槽部63b小于上侧环状槽部63c,并与上侧环状槽部63c配置在同轴上。下侧环状槽部63b在把持部63的厚度方向上与上侧环状槽部63c相连。
另外,如图2B所示,缸体111利用按压构件105和管头107经由孔部63a固定于把持部63。
按压构件105具有环形状,按压构件105的内周面接合于一端部111a侧的外周面。另外,按压构件105在按压构件105的径向上具有朝向外侧形成的凸缘部105a。凸缘部105a配置于把持部63的内侧。另外,孔部63a的内周面与按压构件105的外周面分别具有未图示的螺纹槽。按压构件105由于配置有凸缘部105a,因此该按压构件105从把持部63的内侧朝向外侧拧入孔部63a内。当按压构件105被拧入孔部63a内时,凸缘部105a卡在把持部63的内面侧上。由此,防止缸体111自把持部63脱落。另外,此时,按压构件10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抵接于O形环103。
管头107的内周面具有螺纹槽,管头107被拧紧按压构件105。另外,管头107包括:下侧凸缘部107a,其与上侧环状槽部63c相嵌合;以及上侧凸缘部107b,其在管头107的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比下侧凸缘部107a靠上方的位置。下侧凸缘部107a与上侧凸缘部107b在管头107的径向上朝向外侧形成。下侧凸缘部107a与上侧凸缘部107b配置于把持部63的外侧。当下侧凸缘部107a与上侧环状槽部63c相嵌合时,凸缘部105a与下侧凸缘部107a在缸体111的轴线方向上上下夹住把持部63,从而将缸体111固定于把持部63。
另外,当管头107被拧紧于按压构件105时,下侧凸缘部107a与上侧环状槽部63c相嵌合,并压缩O形环103。由此,防止气体与液体从外部向内窥镜1的内部浸入。即,确保了水密与气密。
[活塞121]
接着,参照图2A、图2C以及图2D说明活塞121。
活塞121包括:较硬的活塞轴部123,其比缸体111细,且作为活塞121的主体部;以及安装部137,其用于将活塞轴部123安装于把持部63。
[活塞轴部123]
活塞轴部123具有沿着活塞121的轴线方向呈细长的形状。活塞轴部123插入到缸体111,并能够沿着缸体111的轴线方向相对于缸体111移动。由于活塞轴部123比缸体111细,因此在活塞轴部123的外周面与缸体11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供流体流动的流路部。
如图2C所示,活塞轴部123包括:一端部123a,其以被送气·送液开关69b包围的方式进行配置,并配置于缸体111(把持部63)的外部;以及另一端部123b,其配置于缸体111的内部。一端部123a例如与送气·送液开关69b相螺合。
[连通路径125与通孔127]
另外,如图2C所示,活塞轴部123还包括:连通路径125,其配置于活塞轴部123的内部,并且配置在活塞轴部123的中心轴线上;以及通孔127,其配置于活塞轴部123的另一端部123b侧,并在活塞轴部123的径向上贯穿活塞轴部123。连通路径125包括:一端部125a,其在活塞轴部123的一端部123a开口;以及另一端部125b,其与通孔127相连通。这样,连通路径125与外部相连通。另外,连通路径125未贯穿活塞轴部123,而是连通于外部和通孔127。
如图2A和图3A所示,在一端部125a开口的情况下,连通路径125与通孔127作为用于将从送气流入管部101a输送到缸体111的内部的气体经由一端部125a排出到外部的流路部发挥作用。
另外,如图3B所示,在一端部125a被例如手指等堵塞的情况下,通孔127作为用于将从送气流入管部101a输送到缸体111的内部的气体输送到送气流出管部101b的流路部发挥作用。
在活塞轴部123中,比通孔127靠上方的部分粗于比通孔127靠下方的部分。即,在活塞轴部123中,配置有连通路径125的部分粗于未配置有连通路径125的部分。
[密封构件129]
另外,如图2A和图2C所示,活塞轴部123还具有多个密封构件129,当将活塞轴部123插入缸体111内时,该多个密封构件129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并对活塞轴部123与缸体111之间进行密封。密封构件129具有例如由橡胶、高弹体(elastomer)等弹性体形成的密封件等。密封构件129例如具有环形状。
密封构件129例如具有密封构件129a、129b、129c、129d。密封构件129a例如配置于活塞轴部123的另一端部123b。密封构件129b例如在活塞轴部123的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活塞轴部123的另一端部123b与通孔127之间。密封构件129c例如在活塞轴部123的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活塞轴部123的一端部123a与通孔127之间。密封构件129d例如在活塞轴部123的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比该密封构件129c进一步靠活塞轴部123的一端部123a侧的位置。
密封构件129a、129b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并配置在比通孔127靠下方的位置。由此,配置于活塞轴部123的密封构件129a、129b的外径彼此相同。
另外,密封构件129c、129d配置在比通孔127靠上方的位置。因此,配置于活塞轴部123的密封构件129c、129d的外径大于密封构件129a的外径。另外,密封构件129d的外径大于密封构件129c的外径。
活塞轴部123与密封构件129相互熔接,以使活塞轴部123的界面与密封构件129的界面之间没有间隙地紧贴、且以污物、杂菌等不会附着于这些界面之间为前提提高清洗性。由于该熔接,活塞轴部123与密封构件129例如通过双色成形或者嵌入成形等而形成。具体地说,例如,活塞轴部123配置于用于成形密封构件129的未图示的模具。接着,密封构件129配置于模具,密封构件129借助热量而熔融,该热量使活塞轴部123的表面熔化。密封构件129通过冷却而固化,并熔接于活塞轴部123。如此,活塞轴部123与密封构件129成为一体。
由于活塞轴部123与密封构件129利用用药品等进行清洗,因此由具有耐药品性的材料形成。活塞轴部123例如由聚丙烯、聚碳酸酯、尼龙、聚砜·聚苯砜等砜系树脂、液晶聚合物、改性聚苯醚、聚醚醚酮中的至少一者形成。密封构件129例如由硅橡胶、苯乙烯系·烯烃系的高弹体中的至少一者形成。
[引导构件131、缺口部133以及防脱部135]
另外,如图2C所示,活塞轴部123还包括:引导构件131,其在活塞轴部123的轴线方向上配置于密封构件129a与密封构件129b之间;缺口部133,其在活塞轴部123的轴线方向上配置于密封构件129c与密封构件129d之间;以及防脱部135,其在活塞轴部123的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比密封构件129d靠一端部123a侧的位置。
[引导构件131]
引导构件131与活塞轴部123成一体。引导构件131为了防止活塞轴部123相对于缸体111沿缸体111的径向移动而抵接于缸体111的内周面。由此,当将活塞轴部123插入到缸体111内时,引导构件131对活塞轴部123进行引导,以使得活塞轴部123能够在缸体111内沿着缸体111的轴线方向进行移动。另外,当将活塞轴部123插入缸体111内时,引导构件131沿着缸体111的轴线方向在缸体111的内周面上滑动。
[缺口部133]
缺口部133形成为圆环形状。在缺口部133配置有后述的止回阀单元160。
[防脱部135]
防脱部135例如具有环形状,并与活塞轴部123成一体。防脱部135与配置于安装部137的后述的防脱抵接部139的底面139a相抵接。
[安装部137]
如图2C所示,安装部137配置于活塞轴部123的一端部123a侧。安装部137包括:硬质的防脱抵接部139,其具有圆筒形状,供活塞轴部123贯穿,并以包围活塞轴部123的一端部123a侧的方式进行配置;以及软质的安装主体部141,其具有圆筒形状,并以包围防脱抵接部139的方式进行配置。
[防脱抵接部139]
防脱抵接部139配置为紧贴安装主体部141的内周面整面。防脱抵接部139具有在一侧具有底面139a的圆筒形状。底面139a具有供活塞轴部123贯穿的贯穿孔139b。另外,底面139a抵接于防脱部135。在活塞121的轴线方向上,底面139a配置于送气·送液开关69b的下方。在组装管路切换装置100时,如图2A所示,底面139a抵接于缸体111的一端部111a、按压构件105的边缘部以及管头107的边缘部。
[施力构件109]
在活塞121的轴线方向上,在底面139a与送气·送液开关69b之间配置有施力构件109。施力构件109以卷绕活塞轴部123的一端部123a侧的方式进行配置。施力构件109具有例如金属制的螺旋弹簧。施力构件109能够在活塞121的轴线方向上进行伸缩。施力构件109具有借助送气·送液开关69b对活塞轴部123向上方施力、对防脱抵接部139(底面139a)向下方(防脱部135)施力的作用力。在施力构件109的自然状态下,施力构件109借助送气·送液开关69b对活塞轴部123向上方施力,对防脱抵接部139(底面139a)向下方(防脱部135)施力。此时,防脱部135与底面139a相抵接,并相互按压。由此,防脱部135防止活塞轴部123自安装部137脱落。另外,施力构件109被防脱抵接部139包围。
[安装主体部141]
安装主体部141例如具有橡胶。安装主体部141与管头107的上侧凸缘部107b相卡合,并配置于把持部63的外周面。
[止回阀单元160]
另外,如图2A、图2C以及图2D所示,管路切换装置100具有配置于活塞121的缺口部133的止回阀单元160。
止回阀单元160根据缸体111的内部的压力进行开闭,根据开闭而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或离开内周面。而且,止回阀单元160通过紧贴来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止回阀单元160借助缺口部133配置于活塞轴部123,伴随着活塞轴部123相对于缸体111的移动而与活塞轴部123一起移动。
这样的止回阀单元160包括:主体部161,其为了埋设于缺口部133而具有圆筒形状;以及止回阀部163,其具有从上方朝向下方缩径的筒形状,并在下方以与主体部161成为一体的方式进行连接。
主体部161和止回阀部163例如由与密封构件129相同的橡胶、高弹体等弹性构件形成。
[主体部161]
主体部161埋设于缺口部133,并粘接于活塞轴部123。因此,在活塞轴部123相对于缸体111进行移动时,主体部161与活塞轴部123一起移动。
如图2A和图2C所示,主体部161的外径与活塞轴部123的外径大致相同。因此,在主体部161埋设于缺口部133时,主体部161的外周面与活塞轴部123的外周面成为同一平面。
[止回阀部163]
如图2A和图2C所示,止回阀部163具有朝向下方大致闭合、朝向上方开口的形状。这样的形状例如表示大致伞形状、中空的圆锥台形状、半球型的圆顶形状以及中空的抛物面形状中的任一种。因此,止回阀部163在止回阀部163的轴线方向上从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侧朝向止回阀部163的下端部163a侧慢慢地缩径。
如图2A和图2C所示,止回阀部163包括:下端部163a,其配置于下方,并大致闭合;以及上端部163b,其配置于上方,并朝向上方开口。下端部163a与上端部163b具有中空形状,例如具有环形状。
如图2A和图2C所示,下端部163a与主体部161的外周面的下端部侧为一体,并固定于主体部161的外周面的下端部侧。如此,止回阀部163与主体部161为一体。另外,下端部163a作为止回阀部163的根部发挥作用,作为固定端发挥作用,作为闭合端发挥作用。
如图3A和图3B所示,上端部163b根据缸体111的内部的压力进行开闭,根据开闭而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或离开内周面。而且,上端部163b通过紧贴来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如此,上端部163b作为止回阀部163的顶端部发挥作用,作为自由端发挥作用,作为开口端发挥作用。
另外,如上所述,主体部161粘接于活塞轴部123,止回阀部163与主体部161为一体。因此,如图3A和图3D所示,在活塞轴部123相对于缸体111进行移动时,包括主体部161在内的止回阀部163与活塞轴部123一起移动。在从图3A所示的状态切换为图3D所示的状态、下端部163a移动到下方时,下端部163a作为止回阀单元160的前头(顶端)部分发挥作用。另外,在从图3D所示的状态切换为图3A所示的状态、上端部163b移动到上方时,上端部163b作为止回阀单元160的前头(顶端)部分发挥作用。特别是,例如在从后述的在图3D中示出的送液状态切换为在图3A中示出的无操作状态时,上端部163b由于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因此在缸体111的内周面上朝向上方进行滑动。因此,上端部163b作为滑动到上方的止回阀单元160的前头部分发挥作用。
止回阀部163的表面朝向另一端部123b侧,止回阀部163的背面朝向一端部123a侧,以便将止回阀部163的下端部163a配置于另一端部123b侧,将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配置于一端部123a侧。
[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
另外,如图2C和图2D所示,止回阀单元160具有配置于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侧、且彼此强度不同的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低强度部165的强度与刚性较低,高强度部167的强度与刚性较高。
如图2C所示,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配置于比止回阀部163的下端部163a侧靠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侧的位置。另外,低强度部165和高强度部167与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侧为一体。因此,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例如由弹性构件形成。
如图2D所示,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配置为相同数量并且配置有多个,而且该低强度部165与该高强度部167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交替配置。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例如分别配置有四个。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彼此为一体,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相互连接。另外,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未形成台阶而是相互光滑地连续。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例如优选的是,低强度部165的长度L1短于高强度部167的长度L2。
如此,在上端部163b侧,因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而产生了强度的不均。换言之,上端部163b侧因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而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具有强度的不均。
[薄壁部165a与厚壁部167a]
如图2C和图2D所示,低强度部165例如具有薄壁部165a。该薄壁部165a在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侧通过使上端部163b侧的一部分的壁厚比上端部163b侧的另一部分的壁厚薄而形成。另外,薄壁部165a例如比止回阀部163的下端部163a薄。
另外,如图2C和图2D所示,高强度部167例如具有厚壁部167a。该厚壁部167a在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侧通过使上端部163b侧的一部分的壁厚比上端部163b侧的另一部分的壁厚厚而形成。因此,厚壁部167a相对地比薄壁部165a厚。另外,厚壁部167a例如比止回阀部163的下端部163a厚。另外,如上所述,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未形成台阶而是光滑地连续。因此,如图2D所示,厚壁部167a与薄壁部165a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未形成台阶而是相互光滑地连续。另外,如图2D所示,厚壁部167a例如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从与薄壁部165a相抵接的厚壁部167a的两端部朝向厚壁部167a的中央部分逐渐变厚。
如此,上端部163b侧的厚度因薄壁部165a与厚壁部167a而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不同。
如图2C和图2D所示,薄壁部165a与厚壁部167a配置于上端部163b侧的内周面侧。因此,厚壁部167a从上端部163b侧的内周面朝向中心突出设置。
而且,如图2A、图2D、图3A以及图3B所示,止回阀单元160在自然状态下,而且,在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因压力作用而关闭并离开缸体111的内周面的状态下,而且,在止回阀部163打开且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厚壁部167a具有厚壁部167a不抵接于主体部161的外周面的厚度。这一点在薄壁部165a中也是相同的。
另外,止回阀单元160在自然状态下,上端部163b侧的外径均匀。另外,止回阀单元160在自然状态下,上端部163b侧的内径在厚壁部167a与薄壁部165a处不同。
另外,止回阀单元160在自然状态下,上端部163b侧的外周面例如具有圆筒形状。另外,止回阀单元160在自然状态下,上端部163b的内周面例如具有四角较圆的大致四边形形状。
另外,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大于缸体111的内径。因此,在活塞轴部123插入到缸体111内时,如图2A、如图3A以及图3D所示,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的边缘被缸体111压缩,通过被压缩而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由此,止回阀部163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
另外,如图3B所示,在气体被从送气流入管部101a输送到缸体111的内部的状态下,若连通路径125的一端部125a被例如手指等堵塞,则缸体111的内部的压力升高,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的例如高强度部167(厚壁部167a)关闭并离开缸体111的内周面。此时,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作为用于将从送气流入管部101a输送到缸体111的内部的气体输送到送气流出管部101b的流路部发挥作用。
如此,在上端部163b中,高强度部167(厚壁部167a)通过根据缸体111的内部的压力进行开闭而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或离开内周面。
止回阀单元160根据缸体111的内部的压力进行开闭。当止回阀单元160关闭时,止回阀单元160的至少一部分离开缸体111的内周面。另外,当止回阀单元160打开时,止回阀单元160通过整周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来对缸体111与活塞121之间进行密封。
另外,后面进行说明,在上端部163b中,只要高强度部167(厚壁部167a)与低强度部165(薄壁部165a)中的至少一者在内部的压力的作用下进行开闭即可。
[组装方法]
接着,参照图2A、图2C以及图2D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管路切换装置100的组装方法。
(步骤1·图2C)
如图2C所示,以防脱抵接部139紧贴安装主体部141的内周面整面的方式组装安装部137。
接着,活塞轴部123贯穿底面139a上的贯穿孔139b,以防脱抵接部139的底面139a抵接于防脱部135的方式将安装部137安装于活塞轴部123。
然后,施力构件109卷绕活塞轴部123的一端部123a侧,以施力构件109配置在底面139a与送气·送液开关69b之间的方式将一端部123a与送气·送液开关69b相螺合。此时,施力构件109借助送气·送液开关69b对活塞轴部123向上方施力,对防脱抵接部139(底面139a)向下方(防脱部135)施力。然后,防脱部135与防脱抵接部139的底面139a相抵接,并相互按压。
由此,组装了活塞121。
另外,安装部137的组装与活塞121的组装不必限定于上述。
在步骤1中,止回阀部163单元成为自然状态。
(步骤2·图2A)
接着,如图2A所示,上侧凸缘部107b与安装主体部141相卡合,安装主体部141与把持部63的外周面相抵接,防脱抵接部139的底面139a抵接于缸体111的一端部111a、按压构件105的边缘部以及管头107的边缘部,以止回阀单元160在管路切换装置100的轴线方向上配置于抵接面111c与送气流出管部101b之间的方式将活塞轴部123压入缸体111内。由此,组装完管路切换装置100。
该步骤2表示是不进行送气·送液且不操作管路切换装置100的无操作状态与操作管路切换装置100并进行送气的送气状态中的任一者。
[动作方法]
接着,参照图3A、图3B、图3C、图3D、图4A、图4B以及图4C说明包括本实施方式中的止回阀单元160在内的管路切换装置100的动作方法。另外,图3A与步骤2、图2A相对应。
[无操作状态]
参照图3A说明步骤2所示的无操作状态。
如图3A所示,密封构件129d配置在比送气流出管部101b靠上方的位置,并与缸体111的内周面紧贴,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另外,止回阀单元160配置在抵接面111c与送气流出管部101b之间。另外,止回阀部163打开,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并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由此,送气流出管部101b侧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被密封构件129d与止回阀部163密封。
另外,密封构件129a、129b与缸体111的内周面紧贴,并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密封构件129a配置在送液流入管部101c与送液流出管部101d之间。另外,密封构件129b配置在送液流出管部101d与送气流入管部101a之间。由此,送液流入管部101c侧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被密封构件129a密封。而且,送液流出管部101d侧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被密封构件129a、129b密封。
另外,一端部125a开口,连通路径125与外部相连通。另外,如上所述,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密封构件129b与缸体111的内周面紧贴。由此,送气流入管部101a经由通孔127和连通路径125而与外部相连通。因此,气体被从送气装置81进行输送,经由送气流入管部101a、通孔127以及连通路径125排出到外部。
另外,密封构件129c配置在送气流出管部101b与送液流入管部101c之间,并离开缸体111的内周面,未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
[从无操作状态向送气状态的切换]
接着,参照图3B说明步骤2所示的送气状态。
把持部63由操作者自在图3A中示出的状态起进行把持。然后,如图3B所示,开口的一端部125a被操作者的手指堵塞。从送气流入管部101a输送到缸体111的内部与连通路径125的气体被填充到包括连通路径125在内的缸体111的内部。此时,气体也向止回阀部163侧流动。然后,在缸体111的内部,压力升高。由此,止回阀部163伴随着压力的上升而大致关闭。
此时,如图3B和图3C所示,在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例如,高强度部167离开缸体111的内周面,低强度部165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
由此,如图3B所示,气体通过止回阀部163与缸体111之间、以及活塞轴部123与缸体111之间,向送气流出管部101b侧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流动。
此时,上述密封构件129b、129d继续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另外,密封构件129c离开缸体111的内周面。因此,气体向送气流出管部101b流动,并自送气送液喷嘴排出到外部。
[从送气状态向送液状态的切换]
接着,参照图3D说明送液状态。
在一端部125a被操作者的手指堵塞的状态下,送气·送液开关69b被操作者的手指按压。由此,施力构件109收缩,活塞轴部123被压入缸体111内。此时,活塞轴部123相对于缸体111向下方大幅度地进行移动。另外,防脱部135离开防脱抵接部139的底面139a。
密封构件129d在缸体111的内周面上朝向下方滑动。密封构件129d配置在比送气流出管部101b靠上方的位置,并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
另外,密封构件129c伴随着活塞轴部123的移动而朝向下方移动。然后,密封构件129c在送气流入管部101a与送气流出管部101b之间紧贴于缸体111的内周面,并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
由此,送气流出管部101b侧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被密封构件129c、129d密封。
另外,密封构件129b伴随着活塞轴部123的移动而在缸体111的内周面上朝向下方滑动。密封构件129b配置在比送气流入管部101a靠下方的位置且为送液流出管部101d的上方的位置,并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
由此,送气流入管部101a侧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被密封构件129b、129c密封。
另外,密封构件129a伴随着活塞轴部123的移动而朝向下方移动,移动到送液流入管部101c的侧方,并离开缸体111的内周面。由此,密封构件129a未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
由此,送液流入管部101c通过配置在比密封构件129b靠下方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而与送液流出管部101d相连通。然后,气体从送气装置81经由管路部85输送到送液装置83。若送液装置83的内部压力升高,则填充于送液装置83的液体向送液流入管部101c流动。然后,液体从送液流入管部101c通过配置在比密封构件129b靠下方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而向送液流出管部101d流动。由此,液体自送气送液喷嘴排出到外部。
另外,自送气装置81流动的气体通过送气流入管部101a也向缸体111的内部流动。但是,由于密封构件129b、129c对送气流入管部101a侧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进行了密封,因此气体可靠地流到送液装置83。
另外,在送液状态下,由于密封构件129c对送气流出管部101b侧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进行了密封,因此气体未流到送气流出管部101b侧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内。因此,当管路切换装置100从在图3B中示出的送气状态切换为在图3D中示出的送液状态时,残留于送气流出管部101b侧的缸体111的内部空间内的气体继续自送气流出管部101b侧排出。然后,结果是,送气流出管部101b侧的内部空间的压力下降。
另外,当管路切换装置100从在图3B中示出的送气状态切换为图3D所示的送液状态时,止回阀单元160伴随着活塞轴部123的移动而以止回阀部163如图3B所示关闭的状态进行移动。此时,止回阀部163伴随着上述压力的下降而打开。然后,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
另外,当管路切换装置100从图3B所示的送气状态切换为图3D所示的送液状态时,止回阀部163以顶端变细的下端部163a为前头向下方移动。因此,止回阀部163未翻卷地进行移动。
[从送液状态向无操作状态的切换]
若操作者的手指离开一端部125a,则送气·送液开关69b被释放。由此,施力构件109伸长,活塞轴部123解除送气·送液开关69b而相对于缸体111被顶起。此时,如图3A所示,活塞轴部123相对于缸体111向上方大幅度地进行移动,直至防脱部135抵接于防脱抵接部139的底面139a。
密封构件129a、129b、129c、129d伴随着活塞轴部123的移动而朝向上方移动,并配置在以在图3A中示出的无操作状态说明的配置位置。
另外,止回阀单元160也伴随着活塞轴部123的移动而朝向上方移动。此时,如以在图3D中示出的送液状态所说明,止回阀部163打开,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因此,当止回阀单元160朝向上方移动时,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在缸体111的内周面上朝向上方滑动。
[止回阀部163中的翻卷180的产生]
在此,不同于本实施方式,参照图4A、图4B以及图4C,说明在上端部163b侧未配置有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且未产生强度的不均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图4A所示,表示上端部163b侧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具有均匀的强度。另外,在该情况下,如图4A所示,表示在上端部163b侧未配置有薄壁部165a与厚壁部167a、且未产生厚度的不均。另外,在该情况下,如图4A所示,表示上端部163b侧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具有均匀的厚度。
如图4B所示,若在强度均匀的状态下使上端部163b在缸体111的内周面上朝向上方滑动,则上端部163b侧的一部分在滑动阻力的作用下进行翻卷,产生翻卷180。该翻卷180以从止回阀部163的内侧向止回阀部163的外侧弯折的方式产生。而且,翻卷180在止回阀部163的轴线方向上从上方向下方扩展。滑动次数越增加,产生越多这样的翻卷180。
由于强度均匀,因此如图4B所示产生于上端部163b的一部分的翻卷180伴随着滑动次数的增加而如图4C所示在止回阀部163的周向上扩展。
而且,若滑动次数增加,则翻卷180波及到上端部163b侧的整周。结果,上端部163b侧在整周上翻卷。
如此,翻卷180伴随着滑动次数的增加而增大。结果,止回阀部163自图4A所示的初始的状态变形。
另外,若上端部163b侧在整周上翻卷,则即使在例如在图3B中示出的送气状态下气体向止回阀部163侧流动,也不能仅利用气体容易地消除翻卷180。结果,止回阀部163的形状维持自在图4A中示出的初始的状态变形后的状态。
由此,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在例如于图3A中示出的无操作状态下未可靠地紧贴于缸体111的内周面,产生止回阀部163未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的隐患。如此,产生了止回阀部163未发挥作为阀的功能的隐患,产生了未执行密封的隐患。
因此,止回阀部163的耐久性降低,止回阀部163的更换频率增多。
[翻卷180的波及防止]
特别是,若重复实施上述的、从在图3D中示出的送液状态向在图3A中示出的无操作状态的切换,则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在缸体111的内周面上朝向上方重复滑动。由此,上端部163b的外周面在滑动阻力的作用下产生磨耗。外周面越磨耗,越容易产生上述翻卷180。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D所示,在上端部163b侧,由于配置有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因此产生了强度的不均。换言之,上端部163b侧因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而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具有强度的不均。另外,在上端部163b侧,由于配置有薄壁部165a与厚壁部167a,因此产生了厚度的不均。换言之,上端部163b侧因薄壁部165a与厚壁部167a而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具有厚度的不均。
若上端部163b在缸体111的内周面上朝向上方滑动,则如图4D所示,由于作为上端部163b侧的一部分的例如低强度部165的强度低于高强度部167的强度,因此低强度部165先于高强度部167在滑动阻力的作用下进行翻卷。即,低强度部165是为了在上端部163b产生强度的不均而配置的,利用强度的不均,使翻卷180产生于低强度部165并集中于低强度部165。
如图4D所示的产生于低强度部165的翻卷180伴随着滑动次数的增加而欲波及到上端部163b侧的整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强度部167的强度高于低强度部165的强度。因此,如图4D所示,高强度部167防止该翻卷180波及到上端部163b侧的整周。即,如图4D所示,高强度部167作为针对翻卷180的防波堤发挥作用。结果,防止上端部163b侧整周翻卷。
另外,翻卷180伴随着滑动次数的增加而在低强度部165中增大。但是,如图4D所示,高强度部167不受滑动次数影响地防止翻卷180波及到上端部163b侧的整周。结果,防止上端部163b侧整周翻卷。
如此,止回阀部163的形状几乎未自图3A所示的初始的状态发生变形。
另外,由于翻卷180仅产生于低强度部165,因此例如通过在于图3B中示出的送气状态下使气体向止回阀部163侧流动,从而仅利用气体就容易地消除翻卷180。结果,止回阀部163的形状容易地返回到初始的状态。
由此,止回阀部163在例如图3A中示出的无操作状态下紧贴于缸体111的内周面,并对缸体111与活塞轴部123之间进行密封。如此,止回阀部163发挥作为阀的功能,执行密封。
因此,止回阀部163的耐久性提高,止回阀部163的更换频率减少。
另外,如上所述,若重复实施从在图3D中示出的送液状态向在图3A中示出的无操作状态的切换,则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在缸体111的内周面上朝向上方重复滑动。由此,上端部163b的外周面在滑动阻力的作用下产生磨耗。外周面越磨耗,则越容易产生上述翻卷180。但是,如上所述,高强度部167防止该翻卷180波及到上端部163b侧的整周。结果,防止上端部163b侧整周翻卷。
[管路切换装置100的清洗]
接着,说明管路切换装置100的清洗。
从缸体111中拔出活塞121并进行清洗。此时,活塞轴部123的外周面、连通路径125以及通孔127未被止回阀部163覆盖,而是如图2C所示那样可靠地暴露出来。由此,清洗液不会受到止回阀部163的影响地充分地流到这些构件中。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交替配置,且强度彼此不同,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配置为相同数量并且配置有多个。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因止回阀部163的滑动而产生翻卷180,也能够利用高强度部167防止翻卷180波及到上端部163b侧的整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不受滑动次数影响地利用高强度部167防止翻卷180波及到上端部163b侧的整周。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止回阀部163的形状自初始的状态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翻卷180仅产生于低强度部16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在送气状态下使气体向止回阀部163侧流动,从而仅利用气体容易地消除翻卷180,结果,能够使止回阀部163的形状容易地返回到初始的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止回阀部163在缸体111内周面上重复滑动时,即使止回阀部163的一部分翻卷,也能够防止翻卷180波及到较大的范围,能够提高止回阀部163的耐久性,能够减少止回阀部163的更换频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低强度部165的长度L1短于高强度部167的长度L2,因此能够防止产生翻卷18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B和图3C所示,在送气状态下,高强度部167离开缸体111的内周面,低强度部165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但是并不必限定于此。
如图5A所示,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例如,低强度部165的长度L1也可以长于高强度部167的长度L2。由此,如图5B和图5C所示,在送气状态下,高强度部167紧贴缸体111的内周面,低强度部165离开缸体111。
当然,在送气状态下,也可以将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这两者关闭。
如此,在送气状态下,止回阀部163关闭,只要气体能够流动即可,例如,只要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中的至少一者关闭即可。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6说明第2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
[结构]
[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
在本实施方式中,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在止回阀单元160的周向上以在低强度部165与高强度部167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69的方式相连续。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有台阶部169,能够减少在低强度部165翻卷时从低强度部165施加于高强度部167的负荷。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有台阶部169,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翻卷180自低强度部165波及到高强度部167,能够防止高强度部167翻卷。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7A和图7B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的结构。
[结构]
[增强部171]
止回阀单元160配置在比止回阀部163的上端部163b侧靠下端部163a侧的位置,并且配置于止回阀部163的内周面,为了防止止回阀部163的翻卷,还具有用于对止回阀部163的壁厚进行增强的增强部171。优选的是,增强部171配置于低强度部165的根部部分。
增强部171在低强度部165翻卷时抑制低强度部165的在止回阀部163的轴线方向上的翻卷量增加。增强部171例如限制低强度部165自上端部163b侧翻卷至下端部163a侧。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增强部171能够限制低强度部165的翻卷量,从而能够抑制止回阀部163的变形。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止回阀部163的耐久性,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止回阀部163的更换频率。
本发明并不原样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要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并具体化。另外,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的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

Claims (5)

1.一种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包括:缸体,其连接有多个管路部;以及活塞,其以相对于上述缸体装卸自如的方式嵌插于上述缸体;该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利用上述活塞相对于上述缸体的移动来切换上述管路部的连通状态,其中,
该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包括止回阀单元,该止回阀单元配置于上述活塞,并伴随着上述活塞相对于上述缸体的移动而与上述活塞一起移动,
上述止回阀单元包括低强度部与高强度部,该低强度部与高强度部配置于移动的上述止回阀单元的前头部分侧,而且在上述止回阀单元的周向上交替配置,且强度彼此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其中,
上述止回阀单元与上述缸体的内部的压力相应地进行开闭,
当上述止回阀单元关闭时,上述止回阀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离开上述缸体的内周面,
当上述止回阀单元打开时,上述止回阀单元通过整周紧贴上述缸体的内周面来对上述缸体与上述活塞之间进行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其中,
上述低强度部具有薄壁部,
上述高强度部具有厚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其中,
上述低强度部在送气时离开上述缸体的内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其中,
上述低强度部与上述高强度部为相同数量并且配置有多个。
CN201380004241.7A 2012-05-23 2013-05-07 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 Active CN1039979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7718A JP5959309B2 (ja) 2012-05-23 2012-05-23 内視鏡管路切換装置
JP2012-117718 2012-05-23
PCT/JP2013/062824 WO2013175955A1 (ja) 2012-05-23 2013-05-07 内視鏡管路切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7943A true CN103997943A (zh) 2014-08-20
CN103997943B CN103997943B (zh) 2016-01-13

Family

ID=49623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4241.7A Active CN103997943B (zh) 2012-05-23 2013-05-07 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03509B2 (zh)
JP (1) JP5959309B2 (zh)
CN (1) CN103997943B (zh)
WO (1) WO201317595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84760A (zh) * 2018-06-26 2018-11-13 陈克银 一种针刀镜气液转换灌注装置
CN110248587A (zh) * 2017-02-01 2019-09-1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送气送水阀及内窥镜
CN110248586A (zh) * 2017-02-01 2019-09-1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送气送水阀及内窥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4453B (zh) * 2012-11-21 2016-11-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流路切换阀单元和内窥镜
WO2017091459A1 (en) 2015-11-24 2017-06-01 Endochoice, Inc. Disposable air/water and suction valves for an endoscope
CN107427188B (zh) * 2016-02-24 2019-12-1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管路切换活塞、内窥镜
WO2018042726A1 (ja) * 2016-09-01 2018-03-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2018121922A (ja) * 2017-02-01 2018-08-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送気送水弁及び内視鏡
JP6940700B2 (ja) * 2018-05-21 2021-09-2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管路切換装置、及び内視鏡
EP3965633A1 (en) 2019-05-07 2022-03-16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Devices, systems, methods, and for medical cleaning valve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48791A (ja) * 1997-03-12 1998-09-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装置
US5840016A (en) * 1995-10-24 1998-11-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Line changeover device for endoscope
JP2003305003A (ja) * 2002-04-17 2003-10-28 Pentax Corp 内視鏡の管路切換操作弁
CN101065049A (zh) * 2004-12-15 2007-10-3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送气装置、送气装置的控制方法、送气系统和内窥镜系统
JP2010082394A (ja) * 2008-10-03 2010-04-15 Hoya Corp 内視鏡の送気送水装置
JP2010284299A (ja) * 2009-06-11 2010-12-24 Hoya Corp 内視鏡の管路切換操作弁
JP2011160825A (ja) * 2010-02-04 2011-08-25 Hoya Corp 内視鏡の管路切替装置
JP2012085680A (ja) * 2010-10-15 2012-05-10 Olympus Corp 内視鏡用管路切換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1138A (en) * 1980-03-31 1982-11-30 Olympus Optical Company Ltd. Ventilation/feedwater switching apparatus for endoscope
JP3651982B2 (ja) 1995-08-28 2005-05-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管路切換え装置
US6346075B1 (en) * 1999-02-01 2002-02-12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Air and water supply valve structure in endoscope
JP4839035B2 (ja) * 2005-07-22 2011-12-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処置具およ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JP5250601B2 (ja) * 2010-10-12 2013-07-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管路切換装置
CN104684453B (zh) * 2012-11-21 2016-11-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流路切换阀单元和内窥镜
JP6057823B2 (ja) * 2013-04-18 2017-01-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管路切換装置と内視鏡管路切換装置を備える内視鏡と内視鏡管路切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0016A (en) * 1995-10-24 1998-11-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Line changeover device for endoscope
JPH10248791A (ja) * 1997-03-12 1998-09-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装置
JP2003305003A (ja) * 2002-04-17 2003-10-28 Pentax Corp 内視鏡の管路切換操作弁
CN101065049A (zh) * 2004-12-15 2007-10-3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送气装置、送气装置的控制方法、送气系统和内窥镜系统
JP2010082394A (ja) * 2008-10-03 2010-04-15 Hoya Corp 内視鏡の送気送水装置
JP2010284299A (ja) * 2009-06-11 2010-12-24 Hoya Corp 内視鏡の管路切換操作弁
JP2011160825A (ja) * 2010-02-04 2011-08-25 Hoya Corp 内視鏡の管路切替装置
JP2012085680A (ja) * 2010-10-15 2012-05-10 Olympus Corp 内視鏡用管路切換え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8587A (zh) * 2017-02-01 2019-09-1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送气送水阀及内窥镜
CN110248586A (zh) * 2017-02-01 2019-09-1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送气送水阀及内窥镜
CN110248586B (zh) * 2017-02-01 2021-12-2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阀及内窥镜
CN110248587B (zh) * 2017-02-01 2022-01-1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阀及内窥镜
CN108784760A (zh) * 2018-06-26 2018-11-13 陈克银 一种针刀镜气液转换灌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59309B2 (ja) 2016-08-02
WO2013175955A1 (ja) 2013-11-28
CN103997943B (zh) 2016-01-13
JP2013244040A (ja) 2013-12-09
US9603509B2 (en) 2017-03-28
US20140288372A1 (en) 2014-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7943A (zh) 内窥镜管路切换装置
US10085617B2 (en) Endoscopic channel switching device, endoscop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ndoscopic channel switching device
CN1217716C (zh) 连接器
CN100339635C (zh) 连接器
EP2746032A1 (en) Flat tire repair kit
CN108697302A (zh) 用于内窥镜的一次性空气/水阀和抽吸阀
CN105120731B (zh) 清洗辅助器具
TW201326556A (zh) 隔膜泵
EP2441376A1 (en) Switching valve assembly for endoscope
CN107114900A (zh) 用于尤其为化妆品的瓶的容器的泵和包括该泵的分配装置
CN1582175A (zh) 流路切换装置及该装置中使用的造影剂注入用管子
EP2946798B1 (en) Manual breastpump
US20070110630A1 (en) Nozzle device for aliquoting and dispensing specimen incorporated reference
JP6639515B2 (ja) 粉末ブラスト処理装置
JP5384317B2 (ja) シーリング・ポンプアップ装置
KR20130004843U (ko) 가스 및 분립용 통합 공급 장치
CN1275062A (zh) 连续式结扎器械
JPH10248791A (ja) 内視鏡装置
US20090312674A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and pneumatic massage apparatus
JP2013085755A (ja) 内視鏡管路切換装置
EP3636350B1 (en) Sealant discharging apparatus
JP2011160825A (ja) 内視鏡の管路切替装置
US20230172430A1 (e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doscopic valves
JP6895493B2 (ja) ダイヤフラムポンプ
US20120138521A1 (en) Plastic Filters of Irrigation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