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8944A -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 - Google Patents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88944A CN103988944A CN201410210960.0A CN201410210960A CN103988944A CN 103988944 A CN103988944 A CN 103988944A CN 201410210960 A CN201410210960 A CN 201410210960A CN 103988944 A CN103988944 A CN 1039889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
- tealeaves
- oolong tea
- consumption
- lea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其特征在于它由茶叶和红薯尖组成,所述茶叶的用量为3-8.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1.5-7重量份,总量为10重量份;所述的配方乌龙茶依次按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制备。本发明克服了茶叶和薯尖混合在一起制乌龙茶,乌龙茶的涩味会更重的行业偏见。本发明方式制出的乌龙茶完全没有涩味。长期饮用调节高血脂、胆固醇、高血糖效果明显,明显高于单独饮用现有乌龙茶的效果。本发明配方乌龙茶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生产。现有的茶叶因采摘的人工成本高,使制茶的成本提高,价格较高,但红薯尖的采摘相对茶叶容易得多,因此,成本价格相对低廉。长期饮用本发明配方乌龙茶具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明显高于单独饮用现有乌龙茶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制备方法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利用茶叶和薯尖进行联合半发酵制备的配方乌龙茶。
背景技术
在我国茶叶一般分为六种:(1)绿茶是一种不经发酵制成的茶。因其叶片及汤呈绿色,故名。(2)红茶是一种经过全发酵制成的茶。因其叶片及汤呈红色,故名。(3)花茶是成品绿茶之一。将香花放在茶胚中窨制而成。(4)乌龙茶(青茶中的一种)是一种半发酵茶,特征是叶片中心为绿色,边缘为红色,俗称绿叶红镶边。它有红茶的醇厚,而又比一般红茶涩味浓烈;有绿茶的清爽,其香气浓烈持久,饮后留香。(5)白茶是一种不经发酵,亦不经揉捻的茶。具有天然香味,茶分大白、水仙白、山白等类,故名白茶。(6)砖茶属紧压茶。用绿茶、花茶、老青茶等原料茶经蒸制后放入砖形模具压制而成。
乌龙茶作为我国特种名茶,经现代国内外科学研究证实,乌龙茶除了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署、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突出表现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红薯叶,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叶。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春、夏、秋季均可采收,洗净鲜用。味甘涩,性微凉。
研究发现,红薯叶有提高免疫力、止血、降糖、解毒、防治夜盲症等保健功能。经常食用红薯叶有预防便秘、保护视力的作用,还能保持皮肤细腻、延缓衰老。
测试表明,每百克鲜红薯叶含蛋白质2.28克、脂肪0.2克、糖4.1克、矿物质钾16毫克、铁2.3毫克、磷34毫克、胡萝卜素6.42毫克、维生素C0.32毫克。将其与常见的蔬菜比较,矿物质与维生素的含量均属上乘,胡萝卜素含量甚至高过胡萝卜。因此,亚洲蔬菜研究中心已将红薯叶列为高营养蔬菜品种,称其为“蔬菜皇后”。
由于乌龙茶和红薯叶均有一种过重的涩味,因此,在制茶行业存在着不能将二者混合制茶的偏见,人们偏见地认为若将茶叶和薯尖配制在一起制作乌龙茶,涩味会更浓,会进一步影响乌龙茶的品质,并影响一部分害怕涩味的人们的饮用习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的行业偏见,而提供一种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这种配方乌龙茶无涩味,且保健功效更好。本发明配方乌龙茶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其特征在于它由茶叶和红薯尖组成,所述茶叶的用量为3-8.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1.5-7重量份,总量为10重量份;
所述的配方乌龙茶依次按如下方法制备:
(1)、萎凋:通过萎凋散发茶叶和红薯尖的部分水分,使茶叶和红薯尖中的含水量为12-15%,提高叶子韧性;
(2)、做青: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动后,叶片由软变硬,再静置一段时间,氧化作用相对减缓,使叶柄叶脉中的水分慢慢扩散至叶片,此时鲜叶又逐渐膨胀,恢复弹性,叶子变软;
(3)、炒青: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是为了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并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4)、揉捻:通过揉捻,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5)、干燥: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5-7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3-5重量份。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8.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1.5重量份。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6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4重量份。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5重量份。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3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7重量份。
本发明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中的红薯尖是指一种菜用红薯的叶尖,这种菜用红薯只长叶,不长红薯,这种菜用红薯在南方被广泛种植。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克服了茶叶和薯尖混合在一起制乌龙茶,乌龙茶的涩味会更重的行业偏见。本发明方式制出的乌龙茶完全没有涩味。(2)红薯叶具有“蔬菜皇后”的美称,且没有发现会被害虫吃的现象,是一种绿色环保食品。(3)长期饮用调节高血脂、胆固醇、高血糖效果明显,明显高于单独饮用现有乌龙茶的效果。(4)本发明配方乌龙茶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生产。现有的茶叶因采摘的人工成本高,使制茶的成本提高,价格较高,但红薯尖的采摘相对茶叶容易得多,因此,成本价格相对低廉。(5)长期饮用本发明配方乌龙茶具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明显高于单独饮用现有乌龙茶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本发明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它由茶叶和红薯尖组成,所述茶叶的用量为3-8.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1.5-7重量份,总量为10重量份;
所述的配方乌龙茶依次按如下方法制备:(1)、萎凋:通过萎凋散发茶叶和红薯尖的部分水分,使茶叶和红薯尖中的含水量为12-15%,提高叶子韧性;
(2)、做青: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动后,叶片由软变硬,再静置一段时间,氧化作用相对减缓,使叶柄叶脉中的水分慢慢扩散至叶片,此时鲜叶又逐渐膨胀,恢复弹性,叶子变软;
(3)、炒青: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是为了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并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4)、揉捻:通过揉捻,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5)、干燥: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5-7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3-5重量份。
优选地,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8.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1.5重量份。
更优选地,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6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4重量份。
再优选地,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5重量份。
更再优选地,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3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7重量份。
其中:(1)、萎凋:萎凋即是乌龙茶区所指的凉青、晒青。通过萎凋散发部分水分,提高叶子韧性,便于后续工序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酶的活性增强,散发部分青草气,利于香气透露。乌龙茶萎凋的特殊性,区别于红茶制造的萎凋。红茶萎凋不仅失水程度大,而且萎凋、揉捻、发酵工序分开进行,而乌龙茶的萎凋和发酵工序不分开,两者相互配合进行。通过萎凋,以水分的变化,控制叶片内物质适度转化,达到适宜的发酵程度。萎凋方法有四种:凉青(室内自然萎凋)、晒青(日光萎凋)、烘青(加温萎凋)、人控条件萎凋。
(2)、做青:做青是乌龙茶制作的重要工序,特殊的香气和绿叶红镶边就是做青中形成的。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动后,叶片由软变硬。再静置一段时间,氧化作用相对减缓,使叶柄叶脉中的水分慢慢扩散至叶片,此时鲜叶又逐渐膨胀,恢复弹性,叶子变软。经过如此有规律的熟悉动与静的过程,茶叶发生了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所谓的“绿叶红镶边”;同时水分的蒸发和运转,有利于香气、滋味的发展。
(3)、炒青:乌龙茶的内质已在做青阶段基本形成,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它象绿茶的杀青一样,主要是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其次,是低沸点青草气挥发和转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此外,还可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4)、揉捻:通过揉捻,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5)、干燥: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实施例1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它由茶叶和红薯尖组成,所述茶叶的用量为8.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1.5重量份,总量为10重量份;每重量份为1000克。
所述的配方乌龙茶依次按如下方法制备:(1)、萎凋:通过萎凋散发茶叶和红薯尖的部分水分,使茶叶和红薯尖中的含水量为12-15%,提高叶子韧性;
(2)、做青: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动后,叶片由软变硬,再静置一段时间,氧化作用相对减缓,使叶柄叶脉中的水分慢慢扩散至叶片,此时鲜叶又逐渐膨胀,恢复弹性,叶子变软;
(3)、炒青: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是为了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并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4)、揉捻:通过揉捻,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5)、干燥: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实施例2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它由茶叶和红薯尖组成,所述茶叶的用量为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5重量份,总量为10重量份;每重量份为100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它由茶叶和红薯尖组成,所述茶叶的用量为6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4重量份,总量为10重量份;每重量份为100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它由茶叶和红薯尖组成,所述茶叶的用量为7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3重量份,总量为10重量份;每重量份为100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它由茶叶和红薯尖组成,所述茶叶的用量为3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7重量份,总量为10重量份;每重量份为100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它由茶叶和红薯尖组成,所述茶叶的用量为4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6重量份,总量为10重量份;每重量份为100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7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它由茶叶和红薯尖组成,所述茶叶的用量为8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2重量份,总量为10重量份;每重量份为100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下面通过对比实验来说明本发明配方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在萎凋工艺中含水量与去除涩味效果比较(见下表表1):
种类 | 萎凋工艺中含水量 | 茶叶的涩味 |
传统乌龙茶 | 含水量小于10% | 有涩味 |
本发明乌龙茶 | 含水量12-15% | 无涩味 |
本发明乌龙茶 | 含水量小于10% | 有涩味 |
从表1中可知:控制本发明配方乌龙茶在萎凋工艺中含水量在12—15%是去除涩味中的关键,传统乌龙茶和本发明配方乌龙茶若在萎凋工艺中含水量小于10%,则不能去除乌龙茶中的涩味。
下面通过对比实验来说明本发明配方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在调节高血脂、胆固醇、高血糖方面的效果比较:
选取高血脂、胆固醇、高血糖病人100例,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4岁,男48人,女52人,按照高出国家血脂、胆固醇、血糖的标准,将患者平均分配成二组,其中的第一组50人,第二组50人。
其中总胆固醇TCHO正常值:3.0-5.7mmol/L;甘油三脂TG正常值:0.5-1.7mmol/L;血糖正常值:空腹小于6.2,餐后二小时低于7.8。
第一组(对照组):饮用传统乌龙茶,每天三次,每次茶叶10克,早、中、晚三次开水冲泡饮用。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第二组(实验组):饮用本发明配方乌龙茶,每天三次,每次茶叶10克,早、中、晚三次开水冲泡饮用。其中茶叶与红薯尖重量份的组成比例为1:1。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比较标准定为,(1)有显效:指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血脂、胆固醇、血糖有较大的程度的下降,已经接近、基本接近或达到了标准值。(2)有效:指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血脂、胆固醇、血糖有较大的程度的下降,有接近或达到标准值的发展趋势。(3)无效:指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血脂、胆固醇、血糖下降的程度较小或基本无下降(见下表表2)。
组别 | 例数 | 有显效 | 有效 | 无效 |
对照组 | 50 | 19 | 24 | 7 |
实验组 | 50 | 6 | 14 | 30 |
从表2可知:通过统计学分析本发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有显效人数上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在有效人数上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无效人数是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的差异。
下面通过对比实验来说明本发明配方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在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方面的效果比较:
选取100例饮茶爱好者,其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25岁,男61人,女39人,将100例饮茶爱好者平均分配成二组,其中的第一组50人,第二组50人。
另选50人作为第三组,年龄层次与前二组相当。
第一组(第一对照组):饮用传统乌龙茶,每天三次,每次茶叶10克,早、中、晚三次开水冲泡饮用。以7天为一个周期。
第二组(实验组):饮用本发明配方乌龙茶,每天三次,每次茶叶10克,早、中、晚三次开水冲泡饮用。其中茶叶与红薯尖重量份的组成比例为6:4。以7天为一个周期。
第三组(第二对照组):每天早、中、晚分三次饮用白开水。以7天为一个周期。
每天早上6点钟吃早餐,中午12点钟吃午餐,晚上6点钟吃晚餐。三组中同年龄段的运动量基本相当。
比较标准定为,(1)有显效:指未到规定的时间饿感强烈,需要提前进餐。(2)有效:指到规定的时间饿感强烈,进餐欲望强。(3)无效:按规定的时间进餐(见下表表3)。
纽别 | 人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第一组 | 50 | 8 | 25 | 17 |
第二组 | 50 | 18 | 24 | 8 |
第三组 | 50 | 1 | 5 | 44 |
从表3可知:通过统计学分析本发明实验组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相比对照组,在有显效和有效人数上与均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无效人数是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的差异。证明本发明配方乌龙茶与传统乌龙茶相比在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方面的效果明显。
其它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
Claims (6)
1.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其特征在于它由茶叶和红薯尖组成,所述茶叶的用量为3-8.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1.5-7重量份,总量为10重量份;
所述的配方乌龙茶依次按如下方法制备:
(1)、萎凋:通过萎凋散发茶叶和红薯尖的部分水分,使茶叶和红薯尖中的含水量为12-15%,提高叶子韧性;
(2)、做青: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动后,叶片由软变硬,再静置一段时间,氧化作用相对减缓,使叶柄叶脉中的水分慢慢扩散至叶片,此时鲜叶又逐渐膨胀,恢复弹性,叶子变软;
(3)、炒青: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主要是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并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4)、揉捻:通过揉捻,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5)、干燥: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5-7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3-5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8.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1.5重量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6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4重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2述的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5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5重量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叶的用量为3重量份,红薯尖的用量为7重量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10960.0A CN103988944B (zh) | 2014-05-19 | 2014-05-19 |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10960.0A CN103988944B (zh) | 2014-05-19 | 2014-05-19 |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88944A true CN103988944A (zh) | 2014-08-20 |
CN103988944B CN103988944B (zh) | 2016-03-30 |
Family
ID=51303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10960.0A Active CN103988944B (zh) | 2014-05-19 | 2014-05-19 |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988944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12783A (zh) * | 2016-08-22 | 2016-12-14 | 武汉木兰春然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有机茶叶葛藤叶薯叶配方红茶 |
CN106343063A (zh) * | 2016-08-22 | 2017-01-25 | 武汉木兰春然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有机茶叶葛藤尖配方红茶 |
CN106819232A (zh) * | 2017-03-14 | 2017-06-13 | 张秉文 | 茶叶鬼针草配方黑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515015A (zh) * | 2020-12-18 | 2021-03-19 | 贵州安顺春来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夏秋茶制备保健青茶的加工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31403A (zh) * | 2009-12-30 | 2010-06-16 | 邹光友 | 一种红薯茶的加工方法 |
CN103238698A (zh) * | 2013-05-30 | 2013-08-14 | 山东华夏茶联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保健青茶 |
-
2014
- 2014-05-19 CN CN201410210960.0A patent/CN10398894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31403A (zh) * | 2009-12-30 | 2010-06-16 | 邹光友 | 一种红薯茶的加工方法 |
CN103238698A (zh) * | 2013-05-30 | 2013-08-14 | 山东华夏茶联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保健青茶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12783A (zh) * | 2016-08-22 | 2016-12-14 | 武汉木兰春然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有机茶叶葛藤叶薯叶配方红茶 |
CN106343063A (zh) * | 2016-08-22 | 2017-01-25 | 武汉木兰春然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有机茶叶葛藤尖配方红茶 |
CN106819232A (zh) * | 2017-03-14 | 2017-06-13 | 张秉文 | 茶叶鬼针草配方黑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515015A (zh) * | 2020-12-18 | 2021-03-19 | 贵州安顺春来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夏秋茶制备保健青茶的加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88944B (zh) | 2016-03-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88945B (zh) | 茶叶薯尖全发酵配方红茶 | |
CN103988927B (zh) | 茶叶薯尖配方绿茶 | |
CN103988944B (zh) | 茶叶薯尖半发酵配方乌龙茶 | |
CN102805169B (zh) | 一种混合泡腾茶饮品 | |
CN102578528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豉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2578494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豉及其生产工艺 | |
KR101037572B1 (ko) | 복분자를 이용한 발효분말 제조방법 | |
CN103045453A (zh) | 一种马齿苋醋及其制作方法 | |
KR20180072453A (ko) | 홍삼커피 발효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2578536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豉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2578487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豉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2578491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鼓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7319046A (zh) | 一种蜂蜜乌龙茶的制作方法 | |
CN102578529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豉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2578488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豉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2578490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鼓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6804793A (zh) | 一种薯尖配方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578538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鼓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2578493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豉及其生产工艺 | |
KR102527825B1 (ko) | 바게트용 연유크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연유크림 | |
CN102578533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豉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2578534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豉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2860376A (zh) | 一种保健袋泡茶 | |
CN102578535B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配方的保健黑豆豆豉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3039940A (zh) | 一种发酵黑马齿苋酱油及其制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