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63634A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63634A
CN103963634A CN201310731034.3A CN201310731034A CN103963634A CN 103963634 A CN103963634 A CN 103963634A CN 201310731034 A CN201310731034 A CN 201310731034A CN 103963634 A CN103963634 A CN 1039636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unction surface
input shaft
parts
link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310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63634B (zh
Inventor
市川和树
西村优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63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3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63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36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利用驱动变速致动器的电动马达使发动机起动。在通过电动马达(24)驱动变速致动器(23)的行星齿轮机构(25)的太阳齿轮(28)旋转时,第1齿圈(30)和第2齿圈(31)相对旋转,与输入轴(12)一体的第1连接部件(43)的第1接合部(43a)和与变速轴(15)一体的第2连接部件(44)的第2接合部(44a)相互接合,由此,通过电动马达的驱动力驱动输入轴和变速轴一体地旋转。由此,能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使与输入轴连接的发动机转动并起动,能够废除起动用的起动马达,或者采用小容量的起动马达以削减重量和成本,同时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辅助起动马达的驱动力使发动机顺利起动。

Description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利用驱动变速致动器的电动马达来使发动机起动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这样的无级变速器:将与发动机连接的输入轴的旋转转换为多个连杆的相位互异的往复运动,并利用多个单向离合器将所述多个连杆的往复运动转换成输出轴的旋转运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5-502543号公报
可是,在以发动机为行驶用的驱动源的车辆中,需要用于使发动机起动的起动马达。在具备发动机和电动发电机双方作为行驶用的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辆中,能够利用电动发电机作为起动马达使发动机起动,但是,在没有电动发电机的车辆中,还是需要专用的起动马达。
在以电动马达来驱动用于变更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比的变速致动器的车辆中,如果能够将该电动马达的驱动力传递至发动机使其转动,则即使废除专用的起动马达也能够使发动机起动,能够有助于重量和成本的削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驱动变速致动器的电动马达来使发动机起动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该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备:输入轴,其与发动机连接;输出轴,其与所述输入轴平行地配置;摆动链节,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输出轴;单向离合器,其配置在所述输出轴和所述摆动链节之间,在该摆动链节向一个方向摆动时所述单向离合器接合,在该摆动链节向另一个方向摆动时所述单向离合器解除接合;偏心部件,其与所述输入轴一体地偏心旋转;变速轴,其与所述输入轴同轴地配置,用于变更所述偏心部件的偏心量;变速致动器,其使所述变速轴相对于所述输入轴相对旋转;电动马达,其驱动所述变速致动器;和连杆,其连接所述偏心部件和所述摆动链节,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变速致动器具备:第1部件,其与所述输入轴连接;第2部件,其与所述变速轴连接;第3部件,其与所述电动马达连接并以不同的转速驱动所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第1接合部,其与所述第1部件一体地旋转;和第2接合部,其与所述第2部件一体地旋转,当所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相对旋转角成为规定的值以上时,所述第1接合部和第2接合部相互接合,通过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力驱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变速轴一体地旋转。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致动器具备串联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共同具有一体化的第1小齿轮和第2小齿轮,所述第3部件是与所述第1小齿轮和第2小齿轮中的一方啮合的太阳齿轮,所述第1部件是与所述第1小齿轮啮合的第1齿圈,所述第2部件是与所述第2小齿轮啮合的第2齿圈,所述第1接合部设置于连接所述第1齿圈和所述输入轴的第1连接部件,所述第2接合部设置于连接所述第2齿圈和所述变速轴的第2连接部件。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在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连接部件和所述第2连接部件配置于径向内外,在相互对置的所述第1连接部件的内周面和所述第2连接部件的外周面分别设有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3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偏心部件的偏心量为零时,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相互接合。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3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变速轴相对旋转而使得所述偏心部件的偏心量从规定的值的状态超过零的状态后,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相互接合。
并且,实施方式的偏心盘19对应于本发明的偏心部件,实施方式的太阳齿轮28对应于本发明的第3部件,实施方式的第1齿圈30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部件,实施方式的第2齿圈31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部件。
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当与发动机连接的输入轴旋转时,偏心部件与输入轴一体地偏心旋转,一端与偏心部件连接的连杆进行往复运动,由此,与连杆的另一端连接的摆动链节往复摆动。当摆动链节向一个方向摆动时,单向离合器接合,当摆动链节向另一个方向摆动时,单向离合器解除接合,由此将输入轴的旋转变速后传递至输出轴。当通过电动马达驱动变速致动器而使得变速轴相对于输入轴相对旋转时,偏心部件的偏心量变化,连杆的往复行程变化,从而使得动力传递装置的变速比变更。
当通过电动马达驱动变速致动器的第3部件旋转时,与输入轴连接的第1部件和与变速轴连接的第2部件被以不同的转速驱动,当第1、第2部件的相对旋转角成为规定的值以上时,与第1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第1接合部和与第2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第2接合部相互接合,由此,通过电动马达的驱动力驱动输入轴和变速轴一体地旋转。由此,能够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使与输入轴连接的发动机转动并起动,从而能够废除起动用的起动马达,或者采用小容量的起动马达以削减重量和成本,同时,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辅助起动马达的驱动力使发动机顺利起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结构,变速致动器具备串联型的行星齿轮机构,行星齿轮机构共同具有一体化的第1、第2小齿轮,第3部件是与第1、第2小齿轮中的一方啮合的太阳齿轮,第1部件是与第1小齿轮啮合的第1齿圈,第2部件是与第2小齿轮啮合的第2齿圈,第1接合部设置于连接第1齿圈和输入轴的第1连接部件,第2接合部设置于连接第2齿圈和变速轴的第2连接部件,因此,能够通过串联型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差动功能提高第1、第2部件的相对旋转角的设定自由度。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将第1连接部件和第2连接部件配置在径向内外,在相互对置的第1连接部件的内周面和第2连接部件的外周面分别设有第1接合部和第2接合部,因此,不仅能够抑制动力传递装置的轴向尺寸增加,而且能够尽可能扩大第1、第2接合部距输入轴和变速轴的径向距离,能够降低作用于第1、第2接合部之间的载荷。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结构,当偏心部件的偏心量为零时,第1接合部和第2接合部互相接合,因此,在通过电动马达的驱动力使发动机转动并起动的期间,动力传递装置的变速比被维持为无限大,不仅能够使动力传递装置的各滑动部的摩擦被抑制为最小的限度从而降低电动马达的负载,而且能够防止电动马达的驱动力输出至输出轴。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的结构,在输入轴和变速轴相对旋转而使得偏心部件的偏心量从规定的值的状态超过零的状态后,第1接合部和第2接合部相互接合,因此,即使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动力传递装置的变速比在UD和OD之间变化,也能够防止第1接合部和第2接合部相互接合,从而可以防止变速比的意外变化或冲击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无级变速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无级变速器的重要部位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3是沿图1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4部放大图。
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偏心盘的形状的图。
图7是示出偏心盘的偏心量和变速比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示出OD变速比和UD变速比时的偏心盘的状态的图。
图9是沿图4的9-9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2:输入轴;
13:输出轴;
15:变速轴;
19:偏心盘(偏心部件);
23:变速致动器;
24:电动马达;
25:行星齿轮机构;
28:太阳齿轮(第3部件);
29a:第1小齿轮;
29b:第2小齿轮;
30:第1齿圈(第1部件);
31:第2齿圈(第2部件);
33:连杆;
36:单向离合器;
42:摆动链节;
43:第1连接部件;
43a:第1接合部;
44:第2连接部件;
44a:第2接合部;
E: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5所示,输入轴12和输出轴13相互平行地支承于机动车用的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箱体11的一对侧壁11a、11b,与发动机E连接的输入轴12的旋转经6个变速单元14…、输出轴13和差速器D传递至驱动轮。与输入轴12共有轴线L的变速轴15经7个滚针轴承16…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于形成为中空的输入轴12的内部。6个变速单元14…的结构实际上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以一个变速单元14为代表对结构进行说明。
变速单元14具备在变速轴15的外周面设置的小齿轮17,该小齿轮17从形成于输入轴12的开口12a露出。沿轴线L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圆板状的偏心凸轮18以夹住小齿轮17的方式花键结合于输入轴12的外周。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以距离d的量偏心。另外,6个变速单元14…的6个偏心凸轮18…的偏心方向的相位彼此错开60°。
在圆板状的偏心盘19的轴线L方向两端面形成的一对偏心凹部19a、19a经一对滚针轴承20、2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偏心凸轮18的外周面。偏心凹部19a、19a的中心O1(即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相对于偏心盘19的中心O2以距离d的量偏移。即,输入轴12的轴线L与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之间的距离d、和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与偏心盘19的中心O2之间的距离d相同。
在沿轴线L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偏心凸轮18的分割面上,与该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同轴地设有一对新月状的引导部18a、18a,形成为将偏心盘19的一对偏心凹部19a、19a的底部之间连通的齿圈19b的齿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偏心凸轮18的引导部18a、18a的外周面抵接。并且,变速轴15的小齿轮17通过输入轴12的开口12a与偏心盘19的齿圈19b啮合。
输入轴12的右端侧经球轴承21直接支承于变速箱体11的右侧的侧壁11a。另外,一体地设置于1个偏心凸轮18的筒状部18b经球轴承22支承于变速箱体11的左侧的侧壁11b,所述偏心凸轮18位于输入轴12的左端侧,花键结合于该偏心凸轮18的内周的输入轴12的左端侧间接地支承于变速箱体11。
变速致动器23相对于输入轴12使变速轴15相对旋转来变更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该变速致动器23具备:电动马达24,其以马达轴24a与轴线L同轴的方式支承于变速箱体11;和行星齿轮机构25,其与电动马达24连接。行星齿轮机构25具备:行星架27,其经滚针轴承2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电动马达24;太阳齿轮28,其固定于马达轴24a;多个双联小齿轮29…,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行星架27;第1齿圈30,其设置在与中空的输入轴12的轴端(严格来说,是所述1个偏心凸轮18的筒状部18b)花键结合的第1连接部件43上;和第2齿圈31,其设置在与变速轴15的轴端花键结合的第2连接部件44上。各双联小齿轮29具备大径的第1小齿轮29a和小径的第2小齿轮29b,第1小齿轮29a与太阳齿轮28和第1齿圈30啮合,第2小齿轮29b与第2齿圈31啮合。
第1连接部件43的环状的外周部和第2连接部件44的环状的外周部在径向上对置(参照图4和图9),第1接合部43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设置于径向外侧的第1连接部件43的内周面,并且,第2接合部44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于径向内侧的第2连接部件44的外周面。当变速单元14的偏心盘19的偏心量为零时,即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为UD时,第1接合部43a和第2接合部44a相互抵接(参照图9的(A))。当变速单元14的偏心盘19的偏心量从零开始增加而使得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从UD向OD变化时,第2接合部44a相对于第1接合部43a绕图中顺时针方向相对旋转,当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达到OD时,第1接合部43a和第2接合部44a的相位差最大(参照图9的(B))。
连杆33的一端侧的环状部33a经滚柱轴承32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偏心盘19的外周。
输出轴13通过一对球轴承34、35支承于变速箱体11的一对侧壁11a、11b,摆动链节42经单向离合器36支承于输出轴13的外周,摆动链节42的末端经销37枢轴支承于连杆33的杆部33b的末端。单向离合器36具备:环状的外部件38,其被压入摆动链节42的内周;内部件39,其配置于外部件38的内部,且固定于输出轴13;以及多个辊41…,它们配置于在外部件38的内周的圆弧面与内部件39的外周的平面之间形成的楔状的空间内,且被多个弹簧40…施力。
如图6和图8所示,由于偏心凹部19a、19a的中心O1(即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相对于偏心盘19的中心O2以距离d的量偏移,因此,偏心盘19的外周和偏心凹部19a、19a的内周之间的间隔在圆周方向上变得不均匀,在该间隔较大的部分形成有新月状的减重凹部19c、19c。
接下来,对无级变速器T的一个变速单元14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5和图7的(A)~图7的(D)可知,当偏心盘19的中心O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偏心时,如果输入轴12通过发动机E旋转,则连杆33的环状部33a绕轴线L进行偏心旋转,由此,连杆33的杆部33b进行往复运动。
其结果是,当连杆33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被向图中左侧牵引时,被弹簧40…施力的辊41…啮入外部件38和内部件39之间的楔状的空间,外部件38和内部件39经辊41…结合,由此,单向离合器36接合,连杆33的运动被传递至输出轴13。相反,当连杆33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被向图中右侧推压时,辊41…一边压缩弹簧40…一边被从外部件38和内部件39之间的楔状的空间挤出,外部件38和内部件39相互滑动,由此,单向离合器36解除接合,连杆33的运动没有被传递至输出轴13。
这样,在输入轴12旋转一圈的期间,输入轴12的旋转被向输出轴13传递规定的时间,因此,当输入轴12连续旋转时,输出轴13间歇旋转。6个变速单元14…的偏心盘19…的偏心方向的相位互相错开60°,因此6个变速单元14…交替地将输入轴12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轴13,由此使输出轴13连续地旋转。
此时,偏心盘19的偏心量ε越大,则连杆33的往复行程变得越大,输出轴13的1圈的旋转角增加,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变小。相反,偏心盘19的偏心量ε越小,则连杆33的往复行程变得越小,输出轴13的1圈的旋转角减少,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变大。并且,当偏心盘19的偏心量ε为零时,即使输入轴12旋转,连杆33也停止移动,因此,输出轴13不旋转,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成为最大(无限大)的UD。
当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不进行相对旋转时,即输入轴12和变速轴15以同一速度旋转时,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比维持固定。为了使输入轴12和变速轴15以同一速度旋转,只要以与输入轴12相同的速度驱动电动马达24旋转即可。其理由在于,行星齿轮机构25的第1齿圈30与输入轴12连接并以与该输入轴12相同的速度旋转,但是,如果以与此相同的速度驱动电动马达24,则太阳齿轮28和第1齿圈30以同一速度旋转,因此行星齿轮机构25成为锁定状态,整体上一体地旋转。其结果是,与一体地旋转的第1齿圈30及第2齿圈31连接的输入轴12和变速轴15实现一体化,以相同的速度旋转,而不进行相对旋转。
如果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转速使电动马达24的转速增速或减速,则与输入轴12结合的第1齿圈30和与电动马达24连接的太阳齿轮28相对旋转,因此,行星架27相对于第1齿圈30相对旋转。此时,相互啮合的第1齿圈30与第1小齿轮29a的齿数比、和相互啮合的第2齿圈31与第2小齿轮29b的齿数比稍微不同,因此,与第1齿圈30连接的输入轴12和与第2齿圈31连接的变速轴15相对旋转。
这样,当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相对旋转时,齿圈19b与各变速单元14的小齿轮17啮合的偏心盘19的偏心凹部19a、19a被与输入轴12一体的偏心凸轮18的引导部18a、18a引导而旋转,从而使得偏心盘19的中心O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的偏心量ε变化。
图7的(A)是示出变速比最小的状态(变速比:OD)的图,此时,偏心盘19的中心O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的偏心量ε是与从输入轴12的轴线L至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为止的距离d和从偏心凸轮18的中心O1至偏心盘19的中心O2为止的距离d的和、即2d相等的最大值。当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相对旋转时,偏心盘19相对于与输入轴12一体的偏心凸轮18相对旋转,由此,如图7的(B)和图7的(C)所示,偏心盘19的中心O2相对于输入轴12的轴线L的偏心量ε从最大值2d逐渐减小,从而使得变速比增加。如果使变速轴15相对于输入轴12进一步相对旋转,则偏心盘19相对于与输入轴12一体的偏心凸轮18进一步相对旋转,由此,如图7的(D)所示,最后偏心盘19的中心O2与输入轴12的轴线L重合,偏心量ε变为零,变速比成为最大(无限大)的状态(变速比:UD),对输出轴13的动力传递被切断。
接下来,对基于驱动变速致动器23的电动马达24所实现的发动机E的起动进行说明。
当变速比为UD时,与输入轴12一体的第1连接部件43的第1接合部43a和与变速轴15一体的第2连接部件44的第2接合部44a相互抵接(参照图9的(A))。在发动机E停止时,与输入轴12一体的第1连接部件43停止,如果从该状态向一个方向驱动电动马达24,则第1齿圈30和第2齿圈31通过变速致动器23的行星齿轮机构25相对旋转。此时,与第1齿圈30一体的第1连接部件43与输入轴12连接而停止,因此,与第2齿圈31一体的第2连接部件44相对于第1连接部件43绕图中顺时针方向相对旋转,变速比向OD变化(参照图9的(B))。即,当变速比在UD和OD之间变化时,第2连接部件44的第2接合部44a不按压第1连接部件43的第1接合部43a。
如果在发动机E停止时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即另一方向驱动电动马达24,则第2连接部件44相对于停止的第1连接部件43绕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第2连接部件44的第2接合部44a按压第1连接部件43的第1接合部43a,由此,第1连接部件43和第2连接部件44绕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参照图9的(C))。其结果是,与第1连接部件43连接的输入轴12旋转,与输入轴12连接的发动机E的曲轴转动,由此,能够在不需要起动马达的情况下使发动机E起动。这样,能够利用用于驱动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致动器23的电动马达24来使发动机E起动,因此,能够废除特别的起动马达从而削减重量和成本。
另外,变速致动器23具备串联型的行星齿轮机构25,所述行星齿轮机构25具有一体化的双联小齿轮29…,第1接合部43a设置于连接第1齿圈30和输入轴12的第1连接部件43,第2接合部44a设置于连接第2齿圈31和变速轴15的第2连接部件44,因此,能够通过行星齿轮机构25的差动功能提高第1、第2部件30、31的相对旋转角的设定自由度。
另外,将第1连接部件43和第2连接部件44配置在径向内外,在相互对置的第1连接部件43的内周面和第2连接部件44的外周面分别设有第1接合部43a和第2接合部44a,因此,不仅能够抑制无级变速器T的轴向尺寸增加,而且能够尽可能扩大第1、第2接合部43a、44a距输入轴12和变速轴15的径向距离,能够降低作用于第1、第2接合部43a、44a之间的载荷,提高耐久性。
另外,当变速比为UD时,第1接合部43a和第2接合部44a互相接合,因此,在通过电动马达24的驱动力使发动机E转动并起动的期间,变速比被维持为无限大,不仅能够使无级变速器T的各滑动部的摩擦被抑制为最小的限度从而降低电动马达24的负载,而且能够防止电动马达24的驱动力输出至输出轴13。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变速致动器能够使用任意形式的减速机构构成,因此,并不限定于采用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机构25的结构,也可以是采用内摆线机构的结构、或者是采用谐波齿轮传动(Harmonic Drive)(注册商标)等波动齿轮机构的结构。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第1连接部件43的外周部和第2连接部件44的外周部分别设有第1接合部43a和第2接合部44a,但是,可以将第1接合部43a和第2接合部44a设置于第1连接部件43和第2连接部件44的任意位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当变速比为UD时第1接合部43a和第2接合部44a接合,但是,也可以在变速比从OD侧增加而超过UD后使第1接合部43a和第2接合部44a接合。这样,即使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变速比在UD和OD之间变化,也能够防止第1接合部43a和第2接合部44a接合,从而可以防止变速比的意外变化或冲击的产生。
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备起动马达的车辆,通过电动马达24的驱动力来辅助起动马达的驱动力。这样,能够使起动马达小型轻量化,从而削减重量和成本。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
输入轴(12),其与发动机(E)连接;
输出轴(13),其与所述输入轴(12)平行地配置;
摆动链节(42),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输出轴(13);
单向离合器(36),其配置在所述输出轴(13)和所述摆动链节(42)之间,在该摆动链节(42)向一个方向摆动时所述单向离合器(36)接合,在该摆动链节(42)向另一个方向摆动时所述单向离合器(36)解除接合;
偏心部件(19),其与所述输入轴(12)一体地偏心旋转;
变速轴(15),其与所述输入轴(12)同轴地配置,用于变更所述偏心部件(19)的偏心量;
变速致动器(23),其使所述变速轴(15)相对于所述输入轴(12)相对旋转;
电动马达(24),其驱动所述变速致动器(23);和
连杆(33),其连接所述偏心部件(19)和所述摆动链节(42),
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致动器(23)具备:第1部件(30),其与所述输入轴(12)连接;第2部件(31),其与所述变速轴(15)连接;第3部件(28),其与所述电动马达(24)连接并以不同的转速驱动所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30、31);第1接合部(43a),其与所述第1部件(30)一体地旋转;和第2接合部(44a),其与所述第2部件(31)一体地旋转,当所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30、31)的相对旋转角成为规定的值以上时,所述第1接合部和第2接合部(43a、44a)相互接合,通过所述电动马达(24)的驱动力驱动所述输入轴(12)和所述变速轴(15)一体地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致动器(23)具备串联型的行星齿轮机构(25),所述行星齿轮机构(25)共同具有一体化的第1小齿轮和第2小齿轮(29a、29b),所述第3部件是与所述第1小齿轮和第2小齿轮(29a、29b)中的一方啮合的太阳齿轮(28),所述第1部件是与所述第1小齿轮(29a)啮合的第1齿圈(30),所述第2部件是与所述第2小齿轮(29b)啮合的第2齿圈(31),所述第1接合部(43a)设置于连接所述第1齿圈(30)和所述输入轴(12)的第1连接部件(43),所述第2接合部(44a)设置于连接所述第2齿圈(31)和所述变速轴(15)的第2连接部件(4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部件(43)和所述第2连接部件(44)配置于径向内外,在相互对置的所述第1连接部件(43)的内周面和所述第2连接部件(44)的外周面分别设有所述第1接合部(43a)和所述第2接合部(44a)。
4.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偏心部件(19)的偏心量为零时,所述第1接合部(43a)和所述第2接合部(44a)相互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入轴(12)和所述变速轴(15)相对旋转而使得所述偏心部件(19)的偏心量从规定的值的状态超过零的状态后,所述第1接合部(43a)和所述第2接合部(44a)相互接合。
CN201310731034.3A 2013-02-05 2013-12-26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636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0068 2013-02-05
JP2013020068A JP6057289B2 (ja) 2013-02-05 2013-02-05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によるエンジンの始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3634A true CN103963634A (zh) 2014-08-06
CN103963634B CN103963634B (zh) 2016-09-07

Family

ID=51233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3103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63634B (zh) 2013-02-05 2013-12-26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57289B2 (zh)
CN (1) CN10396363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49150A (zh) * 2018-08-29 2018-12-21 宜昌市慧成知识产权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锯木装置
CN114645501A (zh) * 2022-04-11 2022-06-21 青岛科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复合振动与圆周振动切换的振动机构、振动轴总成和钢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39572A1 (en) * 2001-09-26 2005-02-24 Oswald Friedmann Drive assembly
CN1693737A (zh) * 2004-05-08 2005-11-09 王树春 一种新型的机械无级变速器
CN101725683A (zh) * 2008-10-24 2010-06-09 陈建武 偏心式三组联动减速器
JP4909322B2 (ja) * 2008-07-24 2012-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
JP4929207B2 (ja) * 2008-02-25 2012-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51609A (ja) * 2011-06-03 2012-12-20 Honda Motor Co Ltd 無段変速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39572A1 (en) * 2001-09-26 2005-02-24 Oswald Friedmann Drive assembly
CN1693737A (zh) * 2004-05-08 2005-11-09 王树春 一种新型的机械无级变速器
JP4929207B2 (ja) * 2008-02-25 2012-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
JP4909322B2 (ja) * 2008-07-24 2012-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
CN101725683A (zh) * 2008-10-24 2010-06-09 陈建武 偏心式三组联动减速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49150A (zh) * 2018-08-29 2018-12-21 宜昌市慧成知识产权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锯木装置
CN109049150B (zh) * 2018-08-29 2021-11-16 南京瑞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锯木装置
CN114645501A (zh) * 2022-04-11 2022-06-21 青岛科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复合振动与圆周振动切换的振动机构、振动轴总成和钢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52787A (ja) 2014-08-25
JP6057289B2 (ja) 2017-01-11
CN103963634B (zh) 201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69236B2 (ja) Cvt差動装置
JP5363426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03649594A (zh) 无级变速器
JP2012001048A (ja) 車両のエンジン始動装置
CN104813070B (zh) 9挡行星齿轮变速器
JP2012021592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03963634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4797859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4175856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4832639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4583647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US9488258B2 (en) Vehicl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5885032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KR101354154B1 (ko) 무단변속장치
JP5885034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RU2554715C2 (ru) Планетарная согласующая коробка передач
CN104797855B (zh) 10挡行星齿轮变速器
CN104421413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6824749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6175477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6300847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05190099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2012247042A (ja) 駆動装置
KR101290074B1 (ko) 변속장치와 이를 포함하여 구성되는 차량용 인휠구동 시스템
JP6215991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