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8913B - 转矩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矩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8913B
CN103958913B CN201280055263.1A CN201280055263A CN103958913B CN 103958913 B CN103958913 B CN 103958913B CN 201280055263 A CN201280055263 A CN 201280055263A CN 103958913 B CN103958913 B CN 1039589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iction
section
module
friction module
torque transmi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52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8913A (zh
Inventor
卡尔-路德维希·基米希
马库斯·霍佩
乌尔里希·高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3958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9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89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9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3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 F16F15/13107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for damping of axial or radial, i.e. non-torsional vibr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内燃机驱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的转矩传递装置,其具有:扭振减振器,尤其是双质量飞轮;摩擦离合器装置,尤其是双离合器;和设置在扭振减振器和摩擦离合器装置之间的摩擦装置,其中摩擦装置用于衰减轴向振动,以便在结构上和/或在功能上改进转矩传递装置。

Description

转矩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驱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的转矩传递装置,其具有:扭振减振器,尤其是双质量飞轮;摩擦离合器装置,尤其是双离合器;和设置在扭振减振器和摩擦离合器装置之间的摩擦装置。
背景技术
从DE10 2009 059 929A1中已知一种用于动力传动系的离合器组件,所述动力传动系具有驱动单元和在下游设置的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具有至少一个设置在由驱动单元驱动的、由两个在安装离合器组件时在外周上连接的壳体部分形成的壳体中的湿式离合器和设置在壳体和至少一个湿式离合器的输入部分之间的扭振减振器,所述扭振减振器具有在外周上分布的、在周向方向上一方面由壳体并且另一方面由输入部分加载的储能器,其中在组合壳体部分之前,将储能器以防丢失的方式容纳在壳体部分中的一个中并且在组合壳体部分之前安装至少一个湿式离合器,以便设计由各个预制的结构单元在最终安装期间组装的离合器组件。根据DE10 2009 059 929A1能够将摩擦装置设置在扭振减振器和湿式离合器的输入部分之间。对此,能够借助于片承载体的在周向上分布的、轴向突出的销加载摩擦环,所述摩擦环借助于固定在壳体部分上的保持环来定心并且借助于轴向作用的储能器而相对于其夹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下述目的,在结构上和/或在功能上改进开始提及的转矩传递装置。
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借助一种用于内燃机驱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的转矩传递装置来实现,其具有:扭振减振器,尤其是双质量飞轮;摩擦离合器装置,尤其是双离合器;和设置在扭振减振器和摩擦离合器装置之间的摩擦装置,其中摩擦装置用于衰减轴向振动。
机动车辆能够具有内燃机。动力传动系能够在内燃机和机动车辆的至少一个可驱动的车轮之间形成。动力传动系能够具有变速器。转矩传递装置能够设置在内燃机和变速器之间。扭振减振器能够与内燃机驱动连接。摩擦离合器装置能够与变速器驱动连接。
扭振减振器能够具有输入部分。扭振减振器能够具有输出部分。术语“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涉及从内燃机到至少一个可驱动的车轮的功率流。扭振减振器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能够相对于彼此受限地扭转。在扭振减振器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之间能够设置弹簧减振器装置。弹簧减振器装置能够具有至少一个储能器。至少一个储能器能够是弹簧,如弧形弹簧。弹簧减振器装置能够具有摩擦装置。扭振减振器的输入部分能够与内燃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扭振减振器的输出部分能够与摩擦装置驱动连接。
摩擦离合器装置能够具有输入部分。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能够具有壳体。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能够具有反压盘。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能够具有中间压盘。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能够具有压盘。摩擦离合器装置能够具有至少一个输出部分。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至少一个输出部分能够具有至少一个从动盘。摩擦离合器装置能够具有第一输出部分和第二输出部分。摩擦离合器装置的第一输出部分能够具有第一从动盘。第一从动盘能够设置在反压盘和中间压盘之间。摩擦离合器装置的第二输出部分能够具有第二从动盘。第二从动盘能够设置在中间压盘和压盘之间。
变速器能够具有至少一个输入轴。变速器能够具有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能够同轴地设置。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能够同心地设置。第二输入轴能够是空心轴并且第一输入轴能够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之内。第一从动盘能够抗扭地设置在第一输入轴上。第二从动盘能够抗扭地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上。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能够抗扭地支承在第二输入轴上。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能够轴向地并且径向地支承在第二输入轴上。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能够借助其中间压盘能转动地支承在第二输入轴上。变速器能够具有至少一个斜齿部。
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和至少一个输出部分能够彼此摩擦配合地驱动连接。摩擦离合器装置能够具有操纵装置。借助于操纵装置能够将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和至少一个输出部分彼此驱动连接或彼此驱动分离。功率流能够以转变变化的方式一方面在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和第一输出部分之间并且另一方面在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和第二输出部分之间传递。操纵装置能够相对于摩擦离合器装置的壳体固定地设置。操纵装置能够在轴向方向上起作用。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能够与摩擦装置驱动连接。
转矩传递装置能够具有转动轴线。轴向振动能够是沿着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定向的振动。轴向振动能够在转矩传递装置运行时激发。轴向振动尤其能够由摩擦离合器装置和/或由变速器激发。在转矩传递装置运行时能够激发扭振。扭振能够是围绕转动轴线的扭振。扭振尤其能够由内燃机和/或由扭振减振器激发。轴向振动和扭振能够经由变速器和/或经由固定至壳体的摩擦离合器装置的操纵装置耦合。
在摩擦装置中在出现轴向振动时能够出现摩擦力。摩擦力能够引起衰减轴向振动。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转矩传递装置防止:轴向振动和扭振彼此增强和/或减少彼此的影响。尤其在摩擦离合器装置的滑动情况中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噪声。所述解决方案是节约空间的。所述解决方案是低成本的。
摩擦装置能够具有配属于扭振减振器的第一摩擦模块和配属于摩擦离合器装置的第二摩擦模块,并且第一摩擦模块和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轴向方向能够是相应于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第一摩擦模块能够具有摩擦面。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具有摩擦面。摩擦面能够具有带有提高的摩擦系数的表面。摩擦面能够具有带有轮廓的表面。摩擦面能够具有摩擦材料。第一摩擦模块的和第二摩擦模块的摩擦面能够相互共同作用。第一摩擦模块的和第二摩擦模块的摩擦面能够彼此贴靠。法向力能够在第一摩擦模块的摩擦面和第二摩擦模块的摩擦面之间起作用。法向力能够相对于在第一摩擦模块的摩擦面和第二摩擦模块的摩擦面之间的接触面垂直地定向。
扭振减振器能够具有输入部分,所述输入部分借助于至少一个连接机构与内燃机连接并且第一摩擦模块能够借助于至少一个连接机构与扭振减振器的输入部分连接。第一摩擦模块能够与扭振减振器的输入部分连接。第一摩擦模块能够与内燃机连接。扭振减振器的输入部分能够具有法兰部段。扭振减振器的输入部分能够借助其法兰部段与内燃机连接。法兰部段能够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至少一个连接机构的贯通部。至少一个贯通部能够是孔。至少一个连接机构能够是螺钉。至少一个连接机构能够具有杆部和头部。头部能够保持第一摩擦模块。转矩传递装置能够具有多个连接机构。多个连接机构能够在转矩传递装置的周向方向上分布地设置。
第一摩擦模块能够具有盘部段和径向外部地设置在盘部段上的弹簧部段。径向方向能够是垂直于转动轴线的方向。第一摩擦模块能够借助其盘部段与扭振减振器的输入部分连接。盘部段能够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至少一个连接机构的贯通部。至少一个贯通部能够是孔。至少一个连接机构的头部能够保持第一摩擦模块。弹簧部段能够具有多个弹簧元件。弹簧元件能够分别舌状地构成。弹簧元件能够分别在连接部段中与盘部段连接并且具有自由的端部部段。弹簧元件能够分别具有弯曲的或成角度的形状。弹簧元件能够基本上在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弹簧元件能够借助其自由的端部部段朝向摩擦离合器装置来设置。第一摩擦模块的摩擦面能够设置在弹簧元件上。第一摩擦模块的摩擦面能够径向外侧地设置在弹簧元件上。弹簧元件能够分别径向向外预张紧。
摩擦离合器装置能够具有带有携动部段的输入部分并且第二摩擦模块能够设置在或构成在携动部段上。携动部段能够设置在摩擦离合器装置的壳体上。携动部段能够与扭振减振器携动地连接。携动部段能够与扭振减振器的输出部分携动地连接。携动部段能够具有空心圆柱形的形状。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在径向内侧设置或构成在携动部段上。
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具有环状的形状。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具有矩形的横截面。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具有内面。第二摩擦模块的摩擦面能够设置在内面上。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具有外面。借助外面,第二摩擦模块能够设置在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的携动部段上。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具有两个侧面。
第二摩擦模块能够设置成可以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的携动部段移动。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在轴向方向上固定地设置在携动部段上。在携动部段上能够设置携动环和支撑弹簧并且第二摩擦模块能够设置在携动环和支撑弹簧之间。携动环能够与携动部段固定地、尤其抗扭地连接。携动环能够具有盘状的部段。支撑弹簧能够是盘形弹簧。支撑弹簧能够产生在轴向方向上起作用的弹力。支撑弹簧能够一方面在携动部段上并且另一方面在第二摩擦模块上支撑。借助于支撑弹簧,第二摩擦模块能够相对于携动环、尤其是相对于携动环的盘状的部段预紧。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支撑弹簧和携动环、尤其相对于携动环的盘状的部段移动。因此,补偿了在一方面内燃机和/或扭振减振器和另一方面摩擦离合器装置和/或变速器之间可能存在的轴线偏移。
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具有轴向的滑动部段。轴向的滑动部段能够设置在径向内部。轴向的滑动部段能够具有内面。第二摩擦模块的摩擦面能够设置在内面上。轴向的滑动部段能够具有滑板状的横截面。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具有径向的滑动部段。径向的滑动部段能够具有两个侧面。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借助其径向的滑动部段的侧面设置在支撑弹簧和携动环、尤其携动环的盘状的部段之间。径向的滑动部段能够具有U形的横截面。第二摩擦模块能够相对于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的携动部分转动。因此,在周向方向上补偿摩擦力、尤其是通过扭振减振器上的振动角造成的摩擦力。
第二摩擦模块能够具有外环和能够相对于外环转动的内环。外环能够具有矩形的横截面。外环能够具有内面。内环能够具有矩形的横截面。内环能够具有外面。外环的内面和内环的外面能够形成滑动对。外环和内环能够相对于彼此转动。外环和内环能够相对于彼此在轴向方向上受限地移动。外环和内环能够相对于彼此在轴向方向上以大约0.5mm-2mm、尤其以大约1mm移动。外环的内面和内环的外面能够形成具有在周向方向上的摩擦系数和在轴向方向上的摩擦系数的摩擦对。轴向方向上的摩擦系数能够大于周向方向上的摩擦系数。因此,基本上在轴向方向上实现衰减。内环能够具有内面。第二摩擦模块的摩擦面能够设置在内环的内面上。外环能够具有外面。借助外环的外面,第二摩擦模块能够设置在摩擦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分的携动部段上。
外环能够设置在携动部段上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固定内环。外环能够具有两个侧面。外环能够借助侧面设置在携动环上、尤其是携动环的盘状的部段上。外环能够具有径向指向内的、具有轴向的贴靠面的卷边。卷边能够设置在外环的指向摩擦离合器装置的一侧上。内环能够具有两个侧面。内环能够借助一个侧面设置在携动环、尤其携动环的盘状的部段上。内环能够借助其他的侧面设置在外环的卷边上。
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能够借助用于衰减轴向振动的摩擦装置来实现,尤其是在支承在变速器空心轴上的双离合器的情况下。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能够借助具有这种摩擦装置的双离合器来实现。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能够借助具有扭振减振器、支承在变速器空心轴上的双离合器和这种摩擦装置的动力传动系来实现。
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能够借助下述摩擦装置来实现,该摩擦装置具有摩擦弹簧和轴向的滑动轴承以用于尤其在支承在变速器空心轴上的双离合器的情况下衰减轴向振动并且补偿轴线偏移。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能够借助具有这种摩擦装置的双离合器来实现。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能够借助具有扭振减振器、支承在变速器空心轴上的双离合器和这种摩擦装置的动力传动系来实现。
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能够借助下述摩擦装置来实现,该摩擦装置具有摩擦弹簧和径向的滑动轴承以用于尤其在支承在变速器空心轴上的双离合器情况下衰减轴向振动并且减少在周向方向上通过扭振减振器的振动角产生的摩擦力。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能够借助具有这种摩擦装置的双离合器来实现。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能够借助具有扭振减振器、支承在变速器空心轴上的双离合器和这种摩擦装置的动力传动系来实现。
对于关于本发明的特征的更准确的信息明确地参照德国专利申请10 2011 086879.8、10 2011 086 882.8和10 2011 086 883.6。这些专利申请的教导看作为本文件的组成部分。这些专利申请的特征是本文件的特征。
总体而言并且换言之,因此,通过本发明还得出用于双离合器的抵抗轴向振动的衰减装置。在固定在曲轴上的弧形弹簧减振器和支承(固定)在变速器空心轴上的双离合器之间能够设置有轴向的摩擦装置。轴向的摩擦装置应当衰减双离合器与变速器空心轴的轴向振动,使得不能够出现借助扭振的自身增强。摩擦弹簧能够设置在衰减装置的初级板和曲轴固定螺钉之间。在摩擦弹簧和曲轴固定螺钉之间还能够设置有附加的覆盖盘。摩擦弹簧能够承担覆盖盘的功能。摩擦弹簧能够结合在马达/衰减装置上的固定地构成为,使得(关于双离合器上的摩擦接触)得出高的轴向刚性并且同时得出小的径向刚性。小的径向刚性一方面能够将安装力保持为小的并且另一方面能够确保用于在马达和变速器之间的轴线偏移的公差补偿。摩擦弹簧能够构成为,使得马达和变速器的简单的接合是可能的。这能够借助例如为5-20度的平坦的交会角来实现。摩擦弹簧的配合摩擦面能够在双离合器的携动环(携动铸件)上在圆柱形的内径的区域中实现。摩擦面能够特殊地构造成用于最优化其摩擦系数和磨损,例如通过表面硬化、渗氮或镀铬。为了最优化能够使用附加的由塑料或硬质钢制成的中间环。径向的预紧力的大小能够设计成,使得轴向的摩擦力位于20N和200N之间。
为了补偿马达和变速器之间的轴线偏移能够集成轴向的滑动轴承。摩擦环能够安装在双离合器中。在双质量飞轮上能够设置摩擦架。摩擦环和摩擦架能够用作为摩擦配合件。摩擦环能够由轴向的滑动轴承在具有径向间隙的情况下补充。摩擦环能够“径向浮动地”支承在携动齿圈(齿状部分)和支撑弹簧之间,这二者都能够固定在携动环上。由此,能够补偿周向方向上的摩擦力(双质量飞轮上的振动角)以及在马达和变速器之间的轴线偏移。
能够集成滑动轴承。摩擦环能够由径向的滑动轴承补充。对此,摩擦环能够两件式地构成。摩擦环能够由外环和内环构成。外环能够夹紧在携动环中。内环能够用作为对摩擦架的摩擦配合件。外环能够用于轴向地固定内环。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从这些描述中得出其他的特征和优点。这些实施例的具体的特征能够是本发明的普遍特征。这些实施例的与其他的特征结合的特征也能够是本发明的各个特征。
示意并且示例性示出:
图1示出转矩传递装置的立体剖面图,所述转矩传递装置具有双质量飞轮、双离合器和设置在双质量飞轮和双离合器之间的摩擦装置以用于衰减轴向振动,
图2示出摩擦装置的第一摩擦模块的立体图,
图3示出在双离合器的携动部段上的摩擦装置的两件式的第二摩擦模块的立体剖面图,
图4示出摩擦装置的第二摩擦模块的内环和外环的立体细节视图,
图5示出具有第一摩擦模块和一件式的第二摩擦模块的摩擦装置的立体剖面图,所述第二摩擦模块以能够径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双离合器的携动部段上,以及
图6示出一件式的第二摩擦模块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转矩传递装置100的立体剖面图,所述转矩传递装置具有双质量飞轮102、双离合器104和设置在双质量飞轮102和双离合器104之间的摩擦装置106以用于衰减轴向振动。转矩传递装置100能够设置在内燃机驱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中。转矩传递装置100能够设置在机动车辆的内燃机和变速器之间。
双质量飞轮102用于衰减转动不均匀性,尤其是用于衰减由内燃机激发的周期性的转动不均匀性。双质量飞轮102具有输入部分108和输出部分。双质量飞轮102的输入部分108和输出部分能够相对于彼此受限地扭转。弹簧减振器装置在输入部分108和输出部分之间起作用。弹簧减振器装置具有弹簧装置。弹簧装置具有弧形弹簧。弹簧减振器装置具有摩擦装置。双质量飞轮102的输入部分108与内燃机的输出轴110固定连接。输入部分108具有盘部段112。输入部分108以其盘部段112借助于螺钉如114与内燃机的输出轴110拧紧。
双离合器104用于将变速器与内燃机分离或者与内燃机连接和/或使功率流在变速器的输入轴之间以转变变化的方式移动。双离合器104具有输入部分和两个输出部分。双离合器104的输入部分能够变化地与输出部分连接。双离合器104具有两个离合器。双离合器104具有操纵装置以用于操纵离合器。操纵装置具有盘形弹簧。双离合器104的输入部分与双质量飞轮102的输出部分连接。双离合器104的输入部分具有反压盘、中间压盘、压盘和壳体116。双离合器104的壳体116具有携动部段118。双离合器104的输入部分以其携动部段118与双质量飞轮102的输出部分连接。
摩擦装置106具有第一摩擦模块120和第二摩擦模块122。第一摩擦模块120借助于螺钉114同双质量飞轮102的输入部分108一起与内燃机的输出轴110拧紧。第一摩擦模块120设置在双质量飞轮102的输入部分108的朝向双离合器104的一侧上。第二摩擦模块122设置在双离合器104的输入部分的携动部段118上。第一摩擦模块120设置在第二摩擦模块122的径向内部。第一摩擦模块120具有摩擦面。第一摩擦模块120的摩擦面具有限定的摩擦系数。第一摩擦模块120的摩擦面径向指向外。第二摩擦模块122具有摩擦面。第二摩擦模块122的摩擦面具有限定的摩擦系数。第二摩擦模块122的摩擦面径向指向内。第一摩擦模块120的和第二摩擦模块122的摩擦面相对于彼此预紧地设置。预紧基本上借助于第一摩擦模块来施加。施加限定的预紧力。预紧力的大小确定成,使得轴向的摩擦力位于20和200N之间。第一摩擦模块120的和第二摩擦模块122的摩擦面形成摩擦对。第一摩擦模块120和第二摩擦模块122能够相对于彼此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在第一摩擦模块120和第二摩擦模块122相对于彼此移动时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引起衰减轴向振动。
图2示出摩擦装置、如根据图1的摩擦装置106的第一摩擦模块200的立体图。第一摩擦模块200具有盘部段202。盘部段202具有环盘形的形状。盘部段202居中地具有圆形的凹部204。盘部段202具有多个孔,如206。孔206在盘部段202的周向方向上均匀分布地设置。当前,盘部段202具有六个孔206。孔206用于借助于螺钉来固定第一摩擦模块200。第一摩擦模块200具有弹簧部段208。弹簧部段208径向外部地设置在盘部段202上。弹簧部段208具有多个弹簧元件,如210。弹簧元件210分别具有连接部段和自由的端部部段。弹簧元件210分别借助其连接部段与盘部段202连接。弹簧元件210相对于盘部段202大致成直角地设置。弹簧元件210的端部部段分别径向向内地轻微弯曲。因此,弹簧元件210分别具有径向指向外的贴靠部段,如212。在弹簧元件210之间分别设置有空隙,如214。空隙214在盘部段202上圆形地构成。第一摩擦模块200是由板材、例如由材料C75S制成的冲压弯曲构件。
图3示出摩擦装置、如根据图1的摩擦装置106的在双离合器、例如根据图1的双离合器104的携动部段302上的两件式的第二摩擦模块300的立体剖面图。双离合器具有壳体304。壳体304具有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在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中设置有多个凹部,如308。凹部308在周向方向上分布地设置在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上。凹部308分别具有矩形的形状。凹部308分别具有贴靠面。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具有自由端部。在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的自由端部上设置有销状的突出部,如310。携动环312与壳体304的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固定连接。携动环312具有凹部。销状的突出部310穿过所述凹部。随后,突出部310的端部塑性成形,使得携动环312和双离合器的壳体304彼此固定连接。
第二摩擦模块300具有内环314和外环316。壳体304的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具有径向内部的表面。外环316具有径向外部的表面。外环316以其径向外部的表面设置在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的径向内部的表面上。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的径向内部的表面的直径和外环316的径向外部的表面的直径相对应。外环316具有径向向外伸出的锁止凸起,如318。外环316推入到壳体304的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中,使得所述外环在轴向方向上贴靠在携动环312上。锁止凸起318分别锁止在凹部308中并且贴靠在凹部308的贴靠面上。因此,外环316在轴向方向上并且在周向方向上保持在壳体304的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上。外环316在其背离携动环312的端部上具有径向向内伸出的贴靠凸肩320。
内环314设置在外环316的径向内部。外环316具有径向内部的表面。内环314具有径向外部的表面。内环314以其径向外部的表面设置在外环316的径向内部的表面上。外环316的径向内部的表面的直径和内环314的径向外部的表面的直径相对应。内环314在其轴向端部上具有槽状的凹部。内环314的凹部中的一个用于贴靠在携动环312上。内环314的另一凹部用于贴靠在外环316的贴靠凸肩320上。内环314在轴向方向上有间隙地容纳在携动环312和外环316的贴靠凸肩320之间。因此,内环314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于外环316受限地运动。间隙为大约1mm。内环314和外环316形成滑动对。内环314能够相对于外环316转动360°。在内环314和外环316之间,轴向方向上的摩擦大于周向方向上的摩擦。
内环314具有径向内部的表面322。内环314的径向内部的表面322用于与摩擦装置、如根据图1的摩擦装置106的第一摩擦模块、如根据图2的第一摩擦模块200的径向外部的表面形成摩擦对。内环314在径向内侧上在其朝向携动环312的一侧上具有斜面324。内环314在径向内侧上具有滑板状的形状。图4示出摩擦装置、如根据图1的摩擦装置106的第二摩擦模块、如根据图3的第二摩擦模块300的内环400、如根据图3的内环314和外环402、如根据图3的外环316的立体细节视图。
图5示出摩擦装置500的立体剖面图,所述摩擦装置具有第一摩擦模块502、如根据图2的第一摩擦模块200和一件式的第二摩擦模块504,所述第二摩擦模块以能够径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双离合器的携动部段506上。摩擦模块504具有环形形状。摩擦模块504具有径向内部的部段508。径向内部的部段508用于与第一摩擦模块502的径向外部的表面形成摩擦对。径向内部的部段508在径向内侧上在其朝向携动环510的一侧上具有斜面512。摩擦模块504在径向内侧上具有滑板状的形状。摩擦模块504具有径向外部的部段514。径向外部的部段514用于将摩擦模块504与双离合器的携动部段506连接。摩擦模块504具有带有两个腿部的U形的横截面。腿部从径向内部的部段508开始径向向外地延伸。腿部形成摩擦模块504的径向外部的部段514。
第二摩擦模块504以其径向外部的部段514保持在携动环510和支撑弹簧516之间。支撑弹簧516具有环盘形的形状。支撑弹簧516是板部件,例如由材料C75S制成的板部件。借助于支撑弹簧516,摩擦模块504相对于携动环510预紧。第二摩擦模块504的外部直径小于双离合器的壳体304的空心圆柱形的部段306的内部直径。因此,第二摩擦模块504能够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携动环510和支撑弹簧516移动。在第二摩擦模块504在径向方向上移动时,径向外部的部段514的腿部在携动环510上或在支撑弹簧516上滑动。此外,补充地,尤其参照图1和图3以及相关的描述。图6示出一件式的第二摩擦模块600、如根据图5的第二摩擦模块504的立体细节视图。可看到的是,在径向外部的部段的腿部之间环绕地设置有多个中间壁,如602。第二摩擦模块600由塑料、例如由PA6制成。第二摩擦模块600具有大约180g-280g、尤其大约230g的重量。
附图标记列表:
100 转矩传递装置
102 双质量飞轮
104 双离合器
106 摩擦装置
108 输入部分
110 输出轴
112 盘部段
114 螺钉
116 壳体
118 携动部段
120 摩擦模块
122 摩擦模块
200 摩擦模块
202 盘部段
204 凹部
206 孔
208 弹簧部段
210 弹簧部段
212 贴靠部段
214 空隙
300 摩擦模块
302 携动部段
304 壳体
306 部段
308 凹部
310 突出部
312 携动环
314 内环
316 外环
318 锁止凸起
320 贴靠凸肩
322 表面
324 斜面
400 内环
402 外环
500 摩擦装置
502 摩擦模块
504 摩擦模块
506 携动部段
508 部段
510 携动环
512 斜面
514 部段
516 支撑弹簧
600 摩擦模块
602 中间壁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内燃机驱动的机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的转矩传递装置(100),所述转矩传递装置具有:扭振减振器(102);摩擦离合器装置(104);和设置在所述扭振减振器(102)和所述摩擦离合器装置(104)之间的摩擦装置(106,500),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装置(106,500)用于衰减轴向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装置(106,500)具有配属于所述扭振减振器(102)的第一摩擦模块(120,200,502)和配属于所述摩擦离合器装置(104)的第二摩擦模块(122,300,504,600),并且所述第一摩擦模块(120,200,502)和所述第二摩擦模块(122,300,504,600)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振减振器(102)具有输入部分(108),所述输入部分借助于至少一个连接机构(114)与内燃机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摩擦模块(120,200,502)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机构(114)与所述扭振减振器(102)的所述输入部分(108)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模块(120,200,502)具有盘部段(202)和在径向外部设置在所述盘部段(202)上的弹簧部段(20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离合器装置(104)具有带有携动部段(118,302,506)的输入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摩擦模块(122,300,504,600)设置在或者构成在所述携动部段(118,302,506)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摩擦模块(122,300,504,600)具有环状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摩擦模块(504,600)设置成能够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携动部段(506)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携动部段(506)上设有携动环(510)和支撑弹簧(516)并且所述第二摩擦模块(504,600)设置在所述携动环(510)和所述支撑弹簧(516)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摩擦模块(122,300)具有外环(316,402)和能够相对于所述外环(316,402)转动的内环(314,40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矩传递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316,402)设置在所述携动部段(118,302)上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固定所述内环(314,400)。
CN201280055263.1A 2011-11-22 2012-10-25 转矩传递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89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086883.6 2011-11-22
DE102011086882 2011-11-22
DE102011086883 2011-11-22
DE102011086882.8 2011-11-22
DE102011086879 2011-11-22
DE102011086879.8 2011-11-22
DE102012201758.5 2012-02-07
DE102012201758 2012-02-07
PCT/DE2012/001032 WO2013075685A1 (de) 2011-11-22 2012-10-25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8913A CN103958913A (zh) 2014-07-30
CN103958913B true CN103958913B (zh) 2017-06-06

Family

ID=47429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526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8913B (zh) 2011-11-22 2012-10-25 转矩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783123B1 (zh)
CN (1) CN103958913B (zh)
DE (2) DE112012004859A5 (zh)
WO (1) WO20130756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218812A1 (de) * 2018-11-05 2020-05-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rsionstilger für Windkraftanlag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09041C2 (de) * 1996-03-08 1998-10-15 Mannesmann Sachs A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EP1632687B1 (de) * 2004-09-03 2008-11-26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KR20080072030A (ko) * 2005-12-03 2008-08-05 루크 라멜렌 운트 쿠프룽스바우 베타일리궁스 카게 토크 전달 장치
DE102008004150A1 (de) * 2007-01-31 2008-08-07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DE102008002500A1 (de) * 2008-06-18 2009-12-24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rbindungseinrichtung zum drehfesten Verbinden zweier Antriebsstrangbaugruppen
DE102009030971A1 (de) * 2008-07-16 2010-01-21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DE102009059929A1 (de) 2009-01-19 2010-07-22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Kupplungsaggregat mit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10023373A1 (de) * 2009-06-25 2010-12-30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Zweimassenschwungra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75685A1 (de) 2013-05-30
EP2783123B1 (de) 2018-08-01
DE112012004859A5 (de) 2014-08-07
DE102012219547A1 (de) 2013-05-23
CN103958913A (zh) 2014-07-30
EP2783123A1 (de)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3482B (zh) 扭矩变动抑制装置、液力变矩器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CN107850178B (zh) 扭矩变动抑制装置、变矩器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US8690688B2 (en) Double damping flywheel with double damping elements
JP5784871B2 (ja) 車両用トルク減衰補償装置
CN101952614B (zh) 摩擦离合器装置
EP2937590B1 (en) Unidirectional clutch decoupling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torque between belt wheel and shaft
KR20080064126A (ko) 크랭크축에 연결된 비틀림 진동 댐퍼 및 상기 비틀림 진동댐퍼와 클러치의 결합체
JP4489822B2 (ja)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6882272B2 (ja) 動力車両用の流体力学的トルク連結装置
US20110081977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part, damper mechanism, and flywheel assembly
US20090095589A1 (en) Lockup device, and fluid-type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equipped with same
WO2015064237A1 (ja)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WO2013054638A1 (ja) 車軸支持構造
JP3680093B2 (ja) 自動車用フライホイール及び二重質量フライホイール
JP2015215074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KR20150065693A (ko) 스프링 및 경사 시트를 구비하는 토션 댐핑 장치
JP2013036530A (ja) 回転変動吸収クランクプーリ
JP6277053B2 (ja)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CN103958913B (zh) 转矩传递装置
CN104930071B (zh) 用于扭矩传递装置的压环锁止件以及离合器装置或离合器
CN107110234B (zh) 用于摩托车的离合器装置以及扭矩传递装置或者离合器
JP6539180B2 (ja) トルク変動抑制装置、トルクコンバータ、及び動力伝達装置
CN113412373B (zh) 具有支撑体的紧凑的离合器装置
US9885406B2 (en) Hydrokinetic torque coupl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9386570A (zh) 一种单向减振解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German Herzogenaurach

Applicant after: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ddress before: German Herzogenaurach

Applicant befor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K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TO: SCHAEFFLER TECHNOLOGY GMBH + CO. K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