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6434B -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46434B CN103946434B CN201280056980.6A CN201280056980A CN103946434B CN 103946434 B CN103946434 B CN 103946434B CN 201280056980 A CN201280056980 A CN 201280056980A CN 103946434 B CN103946434 B CN 1039464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nwoven fabric
- fubril
- quality
- block
- com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0—Heating or cooling textile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13—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ontaining granules other than absorbent substanc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B—TREATING TEXTILE MATERIALS US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 D06B5/00—Forc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hrough textile material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 D06B5/02—Forc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hrough textile material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through moving materials of indefinite length
- D06B5/08—Forcing liquids, gases or vapours through textile materials to effect treatment, e.g. washing, dyeing, bleaching, sizing impregnating through moving materials of indefinite length through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15/00—Calendering, pressing, ironing, glossing or glaz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15/02—Calendering, pressing, ironing, glossing or glazing textile fabrics between co-operating press or calender ro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无纺布(10)利用热风法制造。在无纺布(10)中,在无纺布(10)的整个区域呈散点状分散配置有与该无纺布(10)的质地相比为深色的多个小纤维块(30)。设配置有小纤维块(30)的位置在7.64kPa压力下测定的无纺布(10)的厚度为T1、设未配置小纤维块(30)的位置在该压力下测定的无纺布(10)的厚度为T2时,由T3=T1-T2定义的厚度之差T3为1mm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热风无纺布在纤维彼此的交点形成有热熔接部,因此,与利用热压花法制造成的无纺布相比较,具有手感柔软这样的特征。另外,在与相同基重的其他无纺布相比较的情况下,热风无纺布的厚度变大,因此,获得松软的肌肤触感,变得更柔软。从而,作为肌肤接触的部位所用的无纺布,优选热风无纺布。
作为使热风无纺布的肌肤触感更良好的手段,公知例如使用细纤维。这是由于:细纤维的刚性较低,因此,将这样的纤维作为原料的无纺布变得柔软。但是,若使用细纤维,则在用梳棉机对纤维进行处理时,存在容易产生被称作网状物的纤维块这样的问题。网状物是纤维缠绕而产生的丝的节,宏观看时,在无纺布上看到白色的块。在对包含网状物的棉网利用热风方式进行热处理时,网状物彼此高密度地熔接,而变成坚硬的粒状。该现象成为无纺布的肌肤触感显著变差的一个原因。因此,单纯地使用细纤维来提高无纺布的肌肤触感并不容易。
除了上述技术之外,还公知有这样的技术:对热风无纺布在两个阶段实施轧光加工而使纤维扁平,对无纺布赋予柔韧感、松软感(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该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无纺布的肌肤触感,关于无纺布的外观的审美性的提高没有研讨。
为了对无纺布的外观赋予审美性、为了包覆无纺布,以往存在有对无纺布赋予图案这样的要求。图案的赋予使用印刷是很容易的,但印刷价格很贵,而且在与肌肤接触的部位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从安全性的观点出发,期望控制墨的使用。因此,代替通过印刷赋予图案,而使用混入了颜料的纤维来形成图案。
作为代表性的颜料之一,公知有二氧化钛。但是,二氧化钛仅能将纤维着色为白色,因此虽然能使无纺布整体为均匀的白色,但赋予图案是很困难的。另外,在将二氧化钛混入纤维中时,纤维的纺丝性容易变差。另外,在将混入了二氧化钛的纤维作为垃圾进行焚烧处理时,二氧化钛作为余烬而残留,因此存在应对零排放的问题。
公知有这样的技术:利用压花加工对由添加了一定程度二氧化钛的纤维构成的无纺布进行压缩,使压花部(封印部)白浊化,来提高反射率、隐蔽性(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在该技术中使用压花加工,因此存在无纺布的肌肤触感变差这样的问题。另外,利用压花加工形成的图案由于其粗细及配置的有规则性而引起难以识别到图案,整体识别为白色的无纺布。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333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925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利用热风法制造成的无纺布。在所述无纺布中,在该无纺布的整个区域中呈散点状分散配置有与该无纺布的质地相比为深色的多个小纤维块。就所述无纺布而言,设配置有所述小纤维块的位置在7.64kPa下测定的该无纺布的厚度为T1、设未配置该小纤维块的位置在该压力下测定的该无纺布的厚度为T2时,由T3=T1-T2定义的厚度差T3为1mm以下。
另外,本发明涉及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该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使用短纤维作为原料,通过梳理法形成棉网,接着对该棉网以热风方式吹热风而使纤维彼此的交点熔接。在所述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在使纤维彼此熔接而获得热风无纺布之后,使用一对平滑辊以将该辊之间的线压设定为100N/cm以上且1500N/cm以下的方式对该热风无纺布实施轧光加工,从而减小配置有小纤维块的位置与未配置该小纤维块的位置的厚度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制造图1所示的无纺布优选使用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在实施例中使用的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梳棉机的主要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们关于不进行印刷、不混入颜料而对无纺布赋予图案的技术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得到如下见解:通过积极地活用以往避免使用的网状物,能不有损热风无纺布本来具有的良好的肌肤触感,出乎意料地对无纺布赋予以往无法实现的图案。本发明是基于该见解而完成的。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图1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该图所示的无纺布10是通过热风法制造成的无纺布。热风法是指这样的方法:以贯通方式对利用各种棉网制造方法制造成的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纤维棉网吹热风,使该棉网中的热熔接性纤维彼此的交点熔接而形成无纺布。如该图所示,在无纺布10中,质地深的部位20和质地浅的部位21以不规则的宽度及长度交替地呈条纹状延伸。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的延伸方向通常与无纺布10的制造时的流动方向(MD)一致。在本说明书中所说的质地是指无纺布的布地品质中的特别涉及构成纤维的分布状态及由该分布状态引起的外观上的颜色的深浅。无纺布10多数情况下由于其构成纤维的材质等原因而通常呈白色,质地深的部位20看起来是相对较深的白色。另一方面,质地浅的部位21看起来是相对较浅的白色。
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不需要在无纺布的全长上延伸,也可以断续。在断续的情况下,质地深的部位20的延伸长度和质地浅的部位21的延伸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的沿着其延伸方向的宽度不需要为恒定。当然,在宽度不规则地变化的情况下,视觉上的美观显著,因此优选。质地深的部位20的宽度和质地浅的部位21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通常是由于构成纤维的分布状态所引起的无纺布的基重差而产生的。具体而言,与质地浅的部位21相比,质地深的部位20的构成纤维的分布密度较高,其结果是,基重相对变高。相反地,与质地深的部位20相比,质地浅的部位21的构成纤维的分布密度较低,其结果是,基重相对变低。在无纺布10中存在多个的质地深的部位20的基重不需要全都相同。同样地,在无纺布10中存在多个的质地浅的部位21的基重也不需要全都相同。
虽然质地深的部位20比质地浅的部位21的基重相对变高,但关于厚度,质地深的部位20和质地浅的部位21不具有像基重那样的差异。质地深的部位20与质地浅的部位21的厚度之比(质地深的部位20的厚度/质地浅的部位21的厚度)小于质地深的部位20与质地浅的部位21的基重之比(质地深的部位20的基重/质地浅的部位21的基重),具体而言为1/2以下。质地深的部位20与质地浅的部位21的厚度之比不像质地深的部位20与质地浅的部位21的基重之比那样不同,结果是与质地浅的部位21相比,质地深的部位20的光的透过率相对变低。由于该原因,与质地浅的部位21相比,质地深的部位20看起来呈相对深的白色。
除了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之外,无纺布10还配置有多个与该无纺布10的质地相比为深色的多个小纤维块30。小纤维块30呈不规则的形状,其轮廓、大小各种各样。另外,小纤维块30在无纺布10的整个区域呈散点状不规则地分散配置。小纤维块30的配置位置与上述的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的形成位置之间没有特别关系。例如,小纤维块30可以位于质地深的部位20上。也可以为位于质地浅的部位21上。或者,也可以位于跨质地深的部位20和质地浅的部位21的位置。通过将小纤维块30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大小及配置状态,从而小纤维块30表露出散步于无纺布10的布地的云形花纹那样的图案,由此,无纺布10呈现出好像和纸的一种的云龙纸那样的外观。
小纤维块30通过无纺布10的构成纤维紧密地集合而成为块状而构成。小纤维块30的基重比无纺布10的其他部位的基重高。其结果是,与无纺布10的其他部位相比,小纤维块30的光的透过率变低,基于该原因,小纤维块30与无纺布10的质地相比,呈现深色。如前面说明的那样,无纺布10通常呈白色,因此,与无纺布10的其他部位相比,小纤维块30呈现较深的白色。根据无纺布10的原料不同,存在与无纺布10的其他部位相比,小纤维块30的构成纤维彼此的交点处的熔接程度变高的情况。由于熔接程度变高,小纤维块30的深色程度(较深的白色的程度)变得更高。
从进一步提高小纤维块30的深度程度(较深的白色的程度)的观点出发,构成小纤维块30的纤维优选在其表面具有微细的褶皱及/或微细的裂纹等微细的凹凸。通常的无纺布的构成纤维由具有成纤性能的合成树脂构成,那样的纤维的表面通常是平滑的,但通过在纤维的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光在该凹凸发生漫反射而使小纤维块30的深度程度更显著。利用纤维表面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能确认在纤维的表面形成有凹凸。另外,为了在纤维的表面形成凹凸,例如进行在后述的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采用的轧光加工即可。
俯视无纺布10时的小纤维块30的大小各种各样。不过,过大的小纤维块30存在会出现影响无纺布的外观上的美观性提高,因此,小纤维块30的大小优选处于一定程度的恒定范围内。从该观点出发,例如,无纺布10的俯视状态下的图像解析出的小纤维块30的当量圆直径优选为0.5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优选为1mm以上且15mm以下,此时的标准偏差优选为1mm以上且30mm以下,更优选为4mm以上且15mm以下。
从该小纤维块30实现的美观性提高的观点出发,期望小纤维块30平均在无纺布10的10cm见方的区域中至少配置1个,优选配置1个以上且6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10个以上且300个以下,进一步优选配置32个以上且100个以下。
通过使小纤维块30成为较深的白色,从而无纺布10的每单位基重的反射率较高。其结果是,无纺布10成为隐蔽性较高的无纺布。无纺布10的每单位基重(g/m2=gsm)的反射率优选为1.2%/gsm以上,更优选为1.4%/gsm以上且5.0%/gs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gsm以上且2.5%/gsm以下。每单位基重的反射率使用例如日本电色工业(株)制的色差计NF333在下述的测定条件下测定,通过用根据下述计算式算出的反射率除以无纺布的基重(g/m2)求出。
测定部直径:φ30mm(与此相应地使用φ30mm的内部透镜。)
次数:10次
波长:500nm
计算式:反射率(%)=〔(r-r0)/(100-r0)〕×100
(式中,r:无纺布的值、r0:红色基准板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红色基准板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制、颜色定义为(X26.86、Y16.85、Z5.34)的板。
如以上所述,无纺布10具有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而且呈散点状配置有小纤维块30,因此,虽然是无纺布,但表露出织布那样的图案。而且,无纺布10利用热风法制造成,因此,膨松、柔软且肌肤触感良好。因此,无纺布10作为构成各种物品的最外表面的材料特别有用。例如,适合做为构成一次性尿布等一次性穿戴用物品、一次性医疗用衣物等的最外表面的层使用。
虽然根据无纺布10的具体的用途而有所不同,但该无纺布10的基重一般为6g/m2以上且100g/m2以下,特别优选为15g/m2以上且30g/m2以下。
与无纺布10的厚度关联起来,将无纺布10的配置有小纤维块30的位置在7.64kPa压力下(测定件的前端为圆盘,直径为5mm。)测定的无纺布10的厚度设为T1,将未配置有小纤维块30的位置在相同压力下测定的无纺布10的厚度设为T2时,由T3=T1-T2定义的厚度的差T3为1mm以下。也就是说,配置有小纤维块30的位置和除此以外的位置的厚度差变小。如之前说明的那样,小纤维块30为无纺布10的构成纤维紧密地集合而成为块状而成,因此,存在出现较硬的触感的倾向,但通过减小厚度T2与厚度T1的差,在接触无纺布10的表面时,不易感觉到由小纤维块30引起的硬度。其结果是,无纺布10的肌肤触感提高。从使该效果更显著的观点出发,T3优选为0mm以上,0.1mm以下,更优选为0.05mm以下。
无纺布10的厚度T1及T2在前述的压力下例如使用度盘式指示器式厚度仪(JIS B7503(1997)、PEACOCK社制UPRIGHT DIAL GAUGE、No.25、测定件5mmφ平型)来测定。测定关于T1及T2分别进行10点以上。然后,算出T1的算术平均值及T2的算术平均值,将它们的差作为T3。
作为无纺布10的构成纤维,例如举出热熔接性纤维。作为热熔接性纤维,举出由低熔点树脂及高熔点树脂构成、低熔点树脂构成纤维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的两成分系复合纤维。具体而言,举出芯鞘型复合纤维、并列型复合纤维。这些纤维的粗细根据无纺布10的具体的用途而有所不同,但优选为0.5dtex以上且8dtex以下,特别优选为0.5dtex以上且3.0dtex以下。特别是通过使用细纤维,能顺利地形成小纤维块30。具体而言,优选使用0.5dtex以上且2.5dtex以下的细纤维,更优选使用0.5dtex以上且1.5dtex以下的细纤维,进一步优选使用0.8dtex以上且1.2dtex以下的细纤维。
作为构成两成分系复合纤维的低熔点树脂及高熔点树脂的组合,例如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
无纺布10可以仅含有上述的热熔接性纤维,或者除了热熔接性纤维以外还可以含有该纤维以外的纤维。作为那样的纤维,例如举出棉布、人造纤维等不具有热熔接性的纤维。在无纺布10含有热熔接性纤维以外的纤维的情况下,该纤维占无纺布10的比例优选为50质量%以下。
也可以在无纺布10的构成纤维中混入白色颜料,提高该无纺布10的白色度,使小纤维块30产生的图案、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产生的图案更明显。为了该目的,作为白色颜料,例如可以使用氧化钛。白色颜料相对于纤维整体的质量优选含有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更优选含有1.5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左右。
在利用后述的使用梳棉机的方法制造无纺布10的情况下,作为其构成纤维,优选使用纤维长度20mm以上且75mm以下、特别是45mm以上且75mm以下左右的短纤维。
无纺布10基本上由利用热风法获得的无纺布单层构成,但在不有损该无纺布10所具有的外观上的图案的范围内,也可以成为与其他无纺布、以薄膜等为代表的其他片状材料层叠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2说明无纺布10的优选的制造方法。图2表示无纺布10的制造优选使用的装置100。装置100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具备原棉开纤部110、棉网形成部120、热风吹付部130及轧光加工部140。
原棉开纤部110具备:将成为无纺布10的原料的纤维开纤的开纤机111;将利用该开纤机111开纤后的纤维的开纤体11向棉网形成部120输送的作为环状带的输送带112。
棉网形成部120具备梳棉机。作为梳棉机,例如使用平行梳棉机、半随机(Semi-Random)梳棉机、随机梳棉机、或在平行梳棉机中组合交叉制绳机、制图器械而成的设备等。特别优选使用容易形成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的梳棉机即平行梳棉机。
梳棉机依次配设供料辊121、刺辊122、前锡林123、输送辊124、在周面上配设有多组梳棉辊125和剥取辊126而成的主锡林127、落纱辊128及凝棉辊129而构成。各辊的旋转方向为图2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由输送带112输送来的开纤体11一边被梳棉机内的各辊移动一边被梳理而成为棉网12,并被取出到输出传送带131上。
供料辊121及刺辊122是将由输送带112输送来的开纤体11向前锡林123供给的辊。前锡林123是在将开纤体11向主锡林127供给之前预先将该开纤体11开纤的辊。在前锡林123的周面上配置有剥取辊150及梳棉辊151。剥取辊150及梳棉辊151由一个剥取辊150和一个梳棉辊151构成一组,配置有多组。输送辊124是通过旋转速度来调整向主锡林127供给开纤体11的供给量的辊。
主锡林127以及其周面上的多组的梳棉辊125及剥取辊126是通过反复进行将供给至主锡林127的开纤体11向梳棉辊125转移和利用剥取辊126将转移至梳棉辊125的开纤体11向主锡林127返回来进行开纤体11的开纤的部分。
落纱辊128是以低速旋转接住以高速旋转的主锡林127上的棉网来增大棉网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构件。凝棉辊129以比落纱辊128更低的速度旋转,接住落纱辊128上的棉网,调整棉网的形状并且使棉网的送出与输出传送带131的移送速度相适。落纱辊128及凝棉辊129通过反复棉网的交接而将纤维的排列随机化。
热风吹付部130具备罩132和在该罩132内回转的由通气性网构成的传送带133。在罩132内,朝向传送带133沿图2中的箭头方向吹热风。传送带133由金属、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形成。而且,热风吹付部130具备将取出到输出传送带131上的棉网12向罩132内输送的作为环状带的输送带134。
轧光加工部140具备周面平滑的一对的轧辊141、142。轧辊141、142例如由金属、橡胶、纸等构成。轧辊141、142的材质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轧辊141、142优选其中一方为金属制,另一方为纸制。
参照图2说明使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制造装置100制造无纺布10的优选的方法。首先,在原棉开纤部110,将原料纤维投入开纤机111,制造被开纤的开纤体11,使用输送带112将开纤体11输送到棉网形成部120。
作为原料纤维,例如使用由两成分系复合纤维构成的热熔接性纤维的短纤维。而且,作为成为原料的短纤维的一部分,也优选使用对无纺布的布头实施解纤处理而获得的短纤维。无纺布的布头例如是在无纺布的制造过程中利用剪切机将在制造时的流动方向左右两侧域产生的质地不好的部位切断而产生的部位。这样的布头通常被废弃处理,但在本发明中,通过将其再利用,而使无纺布10中高效率地产生上述的小纤维块30。无纺布的布头可以是在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或者也可以是在其他种类的无纺布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从原料的种类相同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在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布头。需要说明的是,如后所述,作为原料纤维,不是必须使用无纺布的布头,即使不使用该布头,也能在无纺布中产生小纤维块。
在本制造方法中,优选使用对上述的无纺布的布头实施解纤处理而使其再次还原为短纤维的纤维作为原料纤维的一部分。虽然通过对无纺布的布头实施解纤处理能再生短纤维,但可靠地进行解纤并不容易,因此,成为在实施解纤处理而再生的短纤维中残存一些纤维彼此的结合(熔接等)的状态。通过使用这样的状态的短纤维作为原料纤维的一部分,能够在无纺布10的制造过程中、具体而言是在棉网形成部120顺利地形成小纤维块30。另外,通过使用由布头再生的短纤维作为原料纤维的一部分,从而容易在无纺布10形成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布头进行解纤处理时,例如可以使用解纤机。作为那样的解纤机,可以使用与在该技术领域中以往就使用的解纤机同样的解纤机。例如,作为解纤机,可以使用具有供给无纺布的布头的供料辊和进而卷绕锯状的线而成的锯齿锡林、且还具备鼓风机构的装置。
从顺利地形成小纤维块30的观点出发,由布头再生的短纤维占原料纤维的比例优选为1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从顺利地形成小纤维块30的观点出发,如之前说明的那样,使用纤维径较细的纤维作为原料纤维也是有利的。具体而言,如之前说明的那样,优选使用0.5dtex以上且2.5dtex以下的细纤维,更优选使用0.5dtex以上且1.5dtex以下的纤维。
在调整形成于棉网12的小纤维块30的数量、大小时,对由所述布头产生的再生纤维的比例、梳棉机的梳棉辊速度的调整、主锡林的旋转速度等进行控制即可。
在原棉开纤部110将原料纤维开纤而得到的开纤体11利用输送带112输送到棉网形成部120,形成棉网12。具体而言,开纤体11经由供料辊121及刺辊122供给至前锡林123而进行预备开纤。然后,利用输送辊124使被预备开纤了的开纤体11从前锡林123上剥离,并供给至主锡林127。然后,相对于被供给至主锡林127上的开纤体11,反复进行使用多组(在图2中为4组)梳棉辊125和剥取辊126使开纤体11向梳棉辊125移行的操作、利用剥取辊126使移行至梳棉辊125的开纤体11向主锡林127返回的操作,从而形成棉网。优选使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100那样具备主锡林127(例如φ950mm)及前锡林123(例如φ500mm)这两个开纤锡林的装置。
本制造方法中的梳棉机的运转条件的梳棉辊125的圆周速度S2相对于主锡林127的圆周速度S1非常慢这一点是特征。也就是说,在S2/S1的值小于梳棉机的以往的运转条件的方面具有特征。具体而言,S2/S1的值优选设定为2/1000以上且80/1000以下,更优选设定为5/1000以上且50/1000以下。通过采用这样的运转条件,即使不使用无纺布的布头作为原料纤维,也能在棉网12中顺利地形成小纤维块30。在使用无纺布的布头作为原料纤维的情况下,通过采用该运转条件,能更顺利地形成小纤维块30。而且,通过采用该运转条件,容易在棉网12中形成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在采用该运转条件且不使用无纺布的布头作为原料纤维的情况下,容易获得图3所示那样质地的深浅大致均匀、且在整个区域呈散点状不规则地分散配置有小纤维块30的无纺布10。该图所示的无纺布10也与图1所示的无纺布同样地呈现云龙纸那样的外观。
在采用前述的运转条件的情况下,与梳棉辊125的圆周速度自身有关,优选为70m/min以下,更优选为50m/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m/min以下。
另外,本制造方法中的梳棉机的运转条件的前锡林123与梳棉辊151之间的间隙较小这方面也是特征之一。具体而言,配置于前锡林123的多个梳棉辊151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梳棉辊与前锡林123之间的间隙优选为0.1mm以上,特别优选为0.3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0.8mm以下,更优选为0.5mm以下。配置于前锡林123的多个梳棉辊151与前锡林123之间的间隙通常设定为从配置于上游侧的梳棉辊151朝向配置于下游侧的梳棉辊151依次变窄。但是,当将位于最上游侧的梳棉辊151与前锡林123之间的间隙设定得比位于紧接着位于最上游侧的梳棉辊的下游侧的梳棉辊151与前锡林123之间的间隙窄时,即使不使用无纺布的布头作为原料纤维,也能在棉网12中顺利地形成小纤维块30。在使用无纺布的布头作为原料纤维的情况下,通过采用该运转条件,能更顺利地形成小纤维块30。而且,通过采用该运转条件,容易在棉网12中形成质地深的部位20及质地浅的部位21。
这样,能得到沿流动方向(MD)形成有质地深的部位及质地浅的部位、且形成有随机配置的小纤维块的棉网12。该棉网12被输送至热风吹付部130。相对于被输送至热风吹付部130的罩132内的棉网12,朝向其上表面、即与和传送带133对置的面相反侧的面以贯通方式吹被加热至规定温度的热风。也就是说,实施热风加工。利用热风的吹付对棉网12赋予热,从而使纤维彼此的交点熔接。
对棉网12吹的热风的温度、风速根据热熔接性纤维的构成树脂的熔点、棉网12的基重适当选择。在熔接树脂为例如聚乙烯的情况下,热风的温度优选设定为125℃以上且145℃以下左右,风速优选设定为0.5m/s以上且3m/s以下左右。
通过利用热风吹付部130施加处理,能得到预备无纺布13。预备无纺布13是热风无纺布。在该预备无纺布13中,配置有小纤维块的部位由于纤维的密集、纤维间的紧密的熔接的原因而呈现出比该预备无纺布13的其他部位硬的触感。另外,与质地深的部位与质地浅的部位的对比不十分明显。因此,以减小配置有小纤维块的部位的硬度、且使质地深的部位和质地浅的部位的对比十分明显为目的,在轧光加工部140对预备无纺布13施加轧光加工。另外,轧光加工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对构成小纤维块的纤维附加外力而使该纤维的表面产生微细的被称作褶皱、裂纹的微细的裂痕来提高该小纤维块的漫反射的程度。
轧光加工所用的轧辊141、142可以在不加热的状态下使用,或者也可以在加热状态下使用。从减小配置有小纤维块的部位的硬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不对轧辊141、142加热来使用。在该情况下,轧辊141、142的表面温度为室温或由于摩擦而成为比室温稍高的温度。
从有效地减小配置有小纤维块的部位的硬度的观点出发,对被轧辊141、142夹压的预备无纺布13施加的线压优选为100N/cm以上,特别优选为300N/cm以上,更优选为700N/cm以上,优选为1500N/cm以下,特别优选为1300N/cm以下,更优选为1000N/cm以下。另外,从能使质地深的部位和质地浅的部位的对比十分明显的观点出发也优选。
对于轧辊141、142,可以将其圆周速度设定为相同来进行加工。或者,也可以对圆周速度设置速度差。通过设置速度差,能有效地减小配置有小纤维块的部位的硬度。将圆周速度慢的轧辊的该圆周速度设为v1、将圆周速度快的轧辊的该圆周速度设为v2时,速度差优选设定为(v2-v1)/v1×100的值(轧辊速度比)为0.1%以上,特别优选为0.1%以上且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以上且2%以下。在轧辊141、142的材质相同的情况下设置速度差时,无论哪个轧辊的圆周速度快都可以。在材质不同的情况下,例如一方的轧辊为金属制、另一方的轧辊为纸制的情况下,在将材料(无纺布)卷绕于纸制的轧辊时,从能确保输送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金属制的轧辊的圆周速度快。
通过对预备无纺布13施加轧光加工,能得到目标的无纺布10。如此得到的无纺布10沿制造过程中的流动方向(MD)以不规则的宽度及长度交替地呈条纹状延伸有质地深的部位20和质地浅的部位21。另外,与无纺布10的质地相比为深色的呈不规则形状的多个小纤维块30在无纺布10的整个区域呈散点状不规则地分散配置。这样,根据本制造方法,能容易地制造不有损热风无纺布本来具有的良好的肌肤触感、具有不依赖于印刷、混入颜料的图案的无纺布。并且,能活用迄今为止作为废弃物处理的无纺布的布头,因此,能减小环境负荷且在经济方面也有利。
以上,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制于前述实施方式。例如在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的轧光加工工序中,也可以进行一段的轧光加工,根据需要进行二段以上的轧光加工。
另外,如之前说明的那样,本发明包含下述两种无纺布:图1所示那样的、质地深的部位和质地浅的部位以不规则的宽度及长度交替地呈条纹状延伸,且与质地相比为深色的呈不规则形状的多个小纤维块在该无纺布的整个区域呈散点状不规则地分散配置的无纺布;图3所示那样的、质地的深浅大致均匀、且与质地相比为深色的呈不规则形状的多个小纤维块在该无纺布的整个区域呈散点状不规则地分散配置的无纺布。
另外,关于图2所示的无纺布的制造装置100的落纱辊128,该落纱辊128期望如该图所示那样为单落纱辊,但双落纱辊型的装置也适合使用。另外,为了制造棉网而使用的梳棉机的数量在图2中为1台,但也可以使用多台、例如2台或3台梳棉机。
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了以下的无纺布及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1>一种无纺布,其利用热风法制造,其中
在所述无纺布中,在该无纺布的整个区域呈散点状分散配置有与该无纺布的质地相比为深色的多个小纤维块,
设配置有所述小纤维块的位置在7.64kPa压力下测定的该无纺布的厚度为T1,设未配置该小纤维块的位置在该压力下测定的该无纺布的厚度为T2时,由T3=T1-T2定义的厚度的差T3为1mm以下。
<2>在所述<1>记载的无纺布中,所述小纤维块平均在10cm见方的区域中至少配置一个。
<3>在所述<2>记载的无纺布中,所述小纤维块平均在10cm见方的区域中配置1个以上且600个以下。
<4>在所述<3>记载的无纺布中,所述小纤维块平均在10cm见方的区域中配置2个以上且100个以下。
<5>在所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中,所述小纤维块的基重比所述无纺布的其他部位的基重高。
<6>在所述<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中,所述无纺布在俯视状态下图像解析出的所述小纤维块的当量圆直径为0.5mm以上且30mm以下。
<7>在所述<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中,所述无纺布中的质地深的部位和质地浅的部位交替地呈条纹状延伸。
<8>在所述<1>至<7>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中,质地深的部位的基重比质地浅的部位的基重相对高,质地深的部位与质地浅的部位的厚度之比小于质地深的部位与质地浅的部位的基重之比。
<9>在所述<1>至<8>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中,构成所述小纤维块的纤维在其表面具有微细的褶皱及/或微细的裂纹等微细的凹凸。
<10>在所述<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中,每单位基重的反射率为1.4%/gsm以上且5.0%/gsm以下。
<11>在所述<1>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中,在构成纤维中混入白色颜料。
<12>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使用所述<1>至<11>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作为构件。
<13>在所述<1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将所述无纺布用于外装件。
<14>在所述<13>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该吸收性物品是一次性尿布。
<15>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工序:使用短纤维作为原料,通过梳理法形成棉网,接着对该棉网以热风方式吹热风而使纤维彼此的交点熔接,其中,
在使纤维彼此熔接而获得热风无纺布之后,使用一对平滑辊以将该辊之间的线压设定为100N/cm以上且1500N/cm以下的方式对该热风无纺布实施轧光加工,从而减小配置有小纤维块的位置与未配置该小纤维块的位置的厚度差。
<16>在所述<15>记载的制造方法中,所述辊之间的线压优选设定为100N/cm以上,特别优选设定为300N/cm以上,更优选设定为700N/cm以上,优选设定为1500N/cm以下,特别优选设定为1300N/c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1000N/cm以下。
<17>在所述<15>或<16>记载的制造方法中,将所述棉网的形成所用的梳棉机中的梳棉辊的速度设定为30m/min以下来形成棉网。
<18>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工序:使用短纤维作为原料,通过梳理法形成棉网,接着对该棉网以热风方式吹热风而使纤维彼此的交点熔接,其中,
将所述梳棉机中的梳棉辊的速度设定为30m/min以下来形成棉网,
在使纤维彼此熔接而获得热风无纺布之后,对该热风无纺布实施轧光加工,从而减小配置有所述小纤维块的位置和未配置该小纤维块的位置的厚度差。
<19>在所述<15>至<18>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中,使配置于前锡林的梳棉辊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梳棉辊与前锡林之间的间隙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
<20>在所述<15>至<19>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中,将配置于前锡林的梳棉辊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梳棉辊与前锡林之间的间隙设定为比位于紧接着该最上游侧的梳棉辊的下游侧的梳棉辊与前锡林之间的间隙窄。
<21>在所述<15>至<20>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对无纺布的布头实施解纤处理而获得的短纤维作为成为原料的短纤维的一部分,且在所述棉网的形成中,在该棉网的整个区域呈散点状不规则地分散配置呈不规则形状的多个小纤维块。
<22>在所述<15>至<21>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中,作为所述短纤维,使用该短纤维的粗细优选为0.5dtex以上且2.5dtex以下、更优选为0.5dtex以上且1.5dtex以下的纤维。
<23>在所述<15>至<22>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中,使用一对平滑辊进行所述轧光加工,且在平滑辊之间设定0.1%以上的速度差。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制于该实施例。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是指“质量%”。
〔实施例1〕
作为第一原料纤维,使用芯由PET构成、鞘由PE构成的同心的芯鞘型复合纤维。该纤维的长度为51mm,是作为白色颜料而含有0.5%的氧化钛的纤维。另外,该纤维的粗细如表1所示。
除了第一原料纤维之外,作为第二原料纤维,使用对在本实施例中制造的无纺布的布头进行解纤而再生的芯鞘型复合纤维。解纤使用被称作解纤机的、具备供给无纺布的布头的供料辊、进而卷绕锯状的线的前锡林、具备鼓风机构的设备(未图示)。再生的芯鞘型复合纤维在局部能看到纤维结合的残存。第二原料纤维的比例相对于原料纤维整体为表1所示的值。该第二原料纤维在原棉开纤部110与第一原料纤维混合。
采用这些原料纤维,使用图2所示的装置100制造无纺布。其中,作为装置100的梳棉机,使用图4所示的梳棉机。装置100的各部的运转条件如表1所示。图4所示的梳棉机为平行梳棉机,前锡林123具备三组剥取辊及梳棉辊,且主锡林127具备六组剥取辊及梳棉辊。轧辊的一方为铁制、另一方为纸制。这样,获得具有图1所示的图案的基重25g/m2的无纺布10。
图4所示的梳棉机的主锡林127的直径为950mm,前锡林123的直径为500mm。主锡林127的圆周速度为1050m/min。配置于主锡林127的梳棉辊125的圆周速度如表1所示。
关于配置于前锡林123的三根梳棉辊151a-151c与前锡林123之间的间隙,位于最上游侧的第一梳棉辊151a与前锡林123之间的间隙如表1所示。位于第一梳棉辊151a的紧接着的下游侧的第二梳棉辊151b与前锡林123之间的间隙设定为0.5mm。位于最下游侧的第三梳棉辊151c与前锡林123之间的间隙设定为0.3mm。
配置于主锡林127的六根梳棉辊125a-125f与主锡林127之间的间隙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设定为0.5mm(第一梳棉辊125a)、0.5mm(第二梳棉辊125b)、0.4mm(第三梳棉辊125c)、0.4mm(第四梳棉辊125d)、0.3mm(第五梳棉辊125e)及0.3mm(第六梳棉辊125f)。
〔实施例2至11及比较例1至8〕
除了使用表1所示的条件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无纺布。
〔评价〕
关于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无纺布,进行表1所示的评价。在该表中,小纤维块的数量是对由图像解析决定的面积0.5mm2以上的小纤维块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另外,肌肤触感利用以下的方法评价。
即,准备样品,利用小组成员10人的手感的平均分来评价肌肤触感。具体而言,准备进行评价的人不能看见样品、且仅两手能插入的箱,使小组成员接触置于箱中的厚纸上的20cm×30cm大小的一片样品,然后以1分到10分的10级评价其手感。设小组成员感到肌肤触感好的程度为最高10分、最低1分。10人的算术平均值(四舍五入值)为最终的评价分。给出了1分的评价的小组成员全部回答有不平感、坚硬感、异物感。
根据表1所示的结果可知,在各实施例中获得的无纺布以不规则的宽度及长度交替地呈条纹状延伸有质地深的部位和质地浅的部位。另外,在无纺布的整个区域呈散点状不规则地分散配置有与无纺布的质地相比为深色的呈不规则形状的多个小纤维块。另外,在各实施例中得到的无纺布的肌肤触感良好。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表中未示,但在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在各实施例中得到的无纺布的小纤维块的部位时,能看见在该小纤维块的构成纤维的表面形成有微细的凹凸。
与此相对,在第一原料纤维较粗、且不使用第二原料纤维(布头)、梳棉辊的圆周速度较快的条件下制造的比较例1及2的无纺布没有看到小纤维块。特别是,在热风加工前对棉网实施了压花加工的比较例1与未实施压花加工的比较2相比有较硬的肌肤触感。
在即使使用第二原料纤维(布头)、未进行轧光加工的比较例3及4中,虽然看到小纤维块,但能感觉到由该小纤维块产生的硬度。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不有损热风无纺布本来具有的良好的肌肤触感、具有不依赖于印刷、混入颜料的图案的无纺布。另外,根据本发明,活用以往废弃的无纺布的布头,能容易制造具有上述的图案的无纺布。
Claims (28)
1.一种无纺布,其利用热风法制造,其中,
在所述无纺布中,在该无纺布的整个区域呈散点状分散配置有与该无纺布的质地相比为深色的多个小纤维块,
设配置有所述小纤维块的位置在7.64kPa压力下测定的该无纺布的厚度为T1,设未配置该小纤维块的位置在该压力下测定的该无纺布的厚度为T2时,由T3=T1-T2定义的厚度差T3为1mm以下,
所述质地是指无纺布的布地品质中的特别涉及构成纤维的分布状态及由该分布状态引起的外观上的颜色的深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小纤维块平均在10cm见方的区域中至少配置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小纤维块平均在10cm见方的区域中配置1个以上且600个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小纤维块平均在10cm见方的区域中配置2个以上且100个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小纤维块的基重比所述无纺布的其他部位的基重高。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在俯视状态下图像解析出的所述小纤维块的当量圆直径为0.5mm以上且30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在所述无纺布中,质地深的部位和质地浅的部位交替地呈条纹状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质地深的部位的基重比质地浅的部位的基重相对高,质地深的部位与质地浅的部位的厚度之比小于质地深的部位与质地浅的部位的基重之比。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构成所述小纤维块的纤维在其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每单位基重的反射率为1.4%/gsm以上且5.0%/gsm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在该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中混入白色颜料。
12.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使用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作为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将所述无纺布用于外装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是一次性尿布。
15.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工序:使用短纤维作为原料,通过梳理法形成棉网,接着对该棉网以热风方式吹热风而使纤维彼此的交点熔接,其中,
在使纤维彼此熔接而获得热风无纺布之后,使用一对平滑辊以将该辊之间的线压设定为100N/cm以上且1500N/cm以下的方式对该热风无纺布实施轧光加工,从而减小配置有小纤维块的位置与未配置该小纤维块的位置的厚度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辊之间的线压设定为700N/cm以上且1000N/cm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棉网的形成所用的梳棉机中的梳棉辊的速度设定为30m/min以下来形成棉网。
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配置于前锡林的梳棉辊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梳棉辊与前锡林之间的间隙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配置于前锡林的梳棉辊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梳棉辊与前锡林之间的间隙设定为比位于紧接着该最上游侧的梳棉辊的下游侧的梳棉辊与前锡林之间的间隙窄。
20.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对无纺布的布头实施解纤处理而获得的短纤维作为成为原料的短纤维的一部分,且在所述棉网的形成中,在该棉网的整个区域呈散点状不规则地分散配置呈不规则形状的多个小纤维块。
21.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作为所述短纤维,使用该短纤维的粗细为0.5dtex以上且2.5dtex以下的纤维。
22.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一对平滑辊进行所述轧光加工,
且在平滑辊之间设定0.1%以上的速度差。
23.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工序:使用短纤维作为原料,通过梳理法形成棉网,接着对该棉网以热风方式吹热风而使纤维彼此的交点熔接,其中,
将所述梳棉机中的梳棉辊的速度设定为30m/min以下来形成棉网,
在使纤维彼此熔接而获得热风无纺布之后,对该热风无纺布实施轧光加工,从而减小配置有所述小纤维块的位置和未配置该小纤维块的位置的厚度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配置于前锡林的梳棉辊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梳棉辊与前锡林之间的间隙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配置于前锡林的梳棉辊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梳棉辊与前锡林之间的间隙设定为比位于紧接着该最上游侧的梳棉辊的下游侧的梳棉辊与前锡林之间的间隙窄。
26.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对无纺布的布头实施解纤处理而获得的短纤维作为成为原料的短纤维的一部分,且在所述棉网的形成中,在该棉网的整个区域呈散点状不规则地分散配置呈不规则形状的多个小纤维块。
27.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作为所述短纤维,使用该短纤维的粗细为0.5dtex以上且2.5dtex以下的纤维。
28.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一对平滑辊进行所述轧光加工,
且在平滑辊之间设定0.1%以上的速度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83121 | 2011-12-26 | ||
JP2011283121 | 2011-12-26 | ||
JP2012265928A JP5380599B2 (ja) | 2011-12-26 | 2012-12-05 |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265928 | 2012-12-05 | ||
PCT/JP2012/082651 WO2013099674A1 (ja) | 2011-12-26 | 2012-12-17 |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46434A CN103946434A (zh) | 2014-07-23 |
CN103946434B true CN103946434B (zh) | 2015-05-27 |
Family
ID=48697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56980.6A Active CN103946434B (zh) | 2011-12-26 | 2012-12-17 |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380599B2 (zh) |
CN (1) | CN103946434B (zh) |
RU (1) | RU2552908C1 (zh) |
WO (1) | WO201309967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64804B2 (ja) * | 2014-02-14 | 2018-08-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原料解繊装置 |
CN104562441B (zh) * | 2015-01-12 | 2017-12-22 | 烟台万华循环纤维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再生纤维板的制造工艺 |
JP6404260B2 (ja) * | 2016-05-13 | 2018-10-10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6608860B2 (ja) * | 2017-02-28 | 2019-11-20 | ハビ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フェイスマスク用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20032104A1 (ja) * | 2018-08-07 | 2020-02-13 |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 ペン先及びこのペン先を備えた筆記具 |
DE112018003388T5 (de) | 2018-09-07 | 2020-04-23 | Kao Corporation | Air-Through-Vlies für Absorptionsartikel |
JP6764450B2 (ja) * | 2018-09-12 | 2020-09-30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
JP7050128B2 (ja) | 2020-08-25 | 2022-04-07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CN113089187A (zh) * | 2021-02-21 | 2021-07-09 | 金大付 | 一种医疗长纤维无纺布面料制备装置及方法 |
CN113201811A (zh) * | 2021-04-23 | 2021-08-03 | 毛思林 | 一种非织造纤维低速高产杂乱梳理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28082A (en) * | 1990-02-14 | 1998-03-17 | Molnlycke Ab | Absorbent body with two different superabsorbents |
JPH04263659A (ja) * | 1991-02-18 | 1992-09-18 | Kanebo Ltd | ネップ入り紙状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20020019614A1 (en) * | 2000-05-17 | 2002-02-14 | Woon Paul S. |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improved performance |
JP4566142B2 (ja) * | 2005-03-09 | 2010-10-20 | 花王株式会社 | 不織布 |
JP4895710B2 (ja) * | 2005-08-09 | 2012-03-14 | 花王株式会社 |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
US20070116928A1 (en) * | 2005-11-22 | 2007-05-24 | Jean-Louis Monnerie | Sheet slitting forming belt for nonwoven products |
US8079994B2 (en) * | 2008-04-18 | 2011-12-20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gender-specific containment flaps |
-
2012
- 2012-12-05 JP JP2012265928A patent/JP5380599B2/ja active Active
- 2012-12-17 CN CN201280056980.6A patent/CN103946434B/zh active Active
- 2012-12-17 WO PCT/JP2012/082651 patent/WO20130996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2-17 RU RU2014129846/12A patent/RU2552908C1/ru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46434A (zh) | 2014-07-23 |
RU2552908C1 (ru) | 2015-06-10 |
WO2013099674A1 (ja) | 2013-07-04 |
JP5380599B2 (ja) | 2014-01-08 |
JP2013151774A (ja) | 2013-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46434B (zh) |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822405B (zh) | 简易地制造具有凹凸的无纺布的方法以及简易地加工无纺布的方法 | |
US6344102B1 (en) | Embossing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tructured voluminous nonwoven | |
US8357256B2 (en) |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 three-dimensional nonwoven, manufacturing line for implementing this process and resulting three-dimensional, nonwoven product | |
CN109154116B (zh) | 包含热熔纤维和形成图案的粘合印模的非织造网 | |
CN107237191B (zh) | 薄片制造方法 | |
CN1761786B (zh) | 图案粘接的非织造织物 | |
DE2202955A1 (de) | Bahn,insbesondere Faservliesbahn,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 |
WO2002052071A3 (en) | Nonwovens with improved control of filament distribution | |
TWI633219B (zh) | 用於製造結構化的微絲非織造物的方法 | |
CN102605556A (zh) |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 |
BR112019002171B1 (pt) | Sistema e processo para preparar um tecido não tecido de ácido poliláctico (pla) por fiação contínua | |
Brydon et al. | Drylaid web formation | |
CN110268113A (zh) | 液压处理的非织造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 |
Wilson | The formation of dry, wet, spunlaid and other types of nonwovens | |
CN105073847B (zh) | 可冲压片材 | |
JP2022521613A (ja) | ニードルパンチ不織布の製造のための装置 | |
US20030218270A1 (en) | Arrangement for forming a layered fibrous mat of varied porosity | |
CN117597480A (zh) | 开孔的水力图案化的非织造物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8473076A (zh) | 具有实心多叶形纤维的活动或展览地毯 | |
CN104264292B (zh) | 仿生酶生物防护水刺材料专用高密梳理机 | |
JP7431860B2 (ja) | 繊維ウェブ、フィブリル状繊維集合体または不織布を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それによって製造された繊維ウェブ、フィブリル状繊維集合体または不織布 | |
CN204125592U (zh) | 仿生酶生物防护水刺材料专用高密梳理机 | |
CN110777450B (zh) | 借助梳理机制造无纺布的方法 | |
CN117545887A (zh) | 水力图案化的非织造物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