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37596A - 油脂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油脂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37596A
CN103937596A CN201410014266.1A CN201410014266A CN103937596A CN 103937596 A CN103937596 A CN 103937596A CN 201410014266 A CN201410014266 A CN 201410014266A CN 103937596 A CN103937596 A CN 1039375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ease
organic solvent
microorganism
polar organic
solv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142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花井洋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37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75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脂制造方法,能够以低成本且高效地从异养藻类中回收油脂。该油脂制造方法是将选自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和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异养藻类,在不对其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的状态下,与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提取溶剂混合,对油脂进行提取处理,回收油脂。

Description

油脂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异养藻类中回收油脂的油脂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公共领域或者工业排水领域中处理有机排水时,广泛采用活性污泥法。通过采用活性污泥法,污水和工业排水被分离成降低了有机物、磷、氮等的含量的处理水和包含能够用于活性污泥处理的微生物的残余污泥。目前的状况是,其中来自污水的残余污泥占总工业废弃物中的约20%,一年达8000万吨,但这些污水污泥的约7成被焚化处置。
通常,采用活性污泥处理法时产生的残余污泥的含水率为80~90%,该处置中脱水、干燥、焚烧、运输等需要巨大的能量。尤其是在该焚烧时,会大量消耗重油或天然气等燃料。
因此,从对环境负荷的关注和污泥减量化的观点考虑,致力于残余污泥的循环使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方法,以有机污泥为营养源培养异养藻类,用DYNO-MILL或超声波等将培养的异养藻类粉碎,之后使用有机溶剂提取油脂。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方法,培养属于舟形藻属的微藻类,使用由正己烷构成的溶剂、由正己烷和甲醇构成的溶剂或由正己烷和乙醇构成的溶剂提取油脂。另外,其[0041]段中记载了为了提高油分的提取效率,优选将悬浊有藻体的有机溶剂加入超声波均质机等中,对藻体进行物理性破坏。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方法,利用选自机械性破坏处理、酶处理、碱性化合物的处理、酸性化合物的处理、具有氧或氮的有机化合物的处理中的至少一种方法,对属于栅藻属的微藻类的藻细胞壁进行破坏处理,之后从处理物中有机溶剂提取油脂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28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WO2010/116611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68741号公报
在现有技术中,在使用提取溶剂从异养藻类中提取处理油脂时,为了提高油脂的回收率,在对菌体的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后,进行提取处理。
但是,由于需要另设用于对菌体的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的设备,装置趋于进一步的大型化、复杂化。另外,由于在进行这些处理时需要能量,因此存在油脂的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脂制造方法,能够以低成本且高效地从异养藻类中回收油脂。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通过异养藻类生产油脂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和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即使不对其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通过与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提取溶剂混合,可以高效地提取菌体内的油脂,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油脂制造方法,其使用提取溶剂,从具有在菌体内生成和积蓄油脂的能力的异养藻类中提取处理油脂,从而回收油脂,上述异养藻类是选自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和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将上述异养藻类在不对其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的状态下,通过与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提取溶剂混合,进行上述提取处理。
选自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和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的异养藻类,由于细胞壁的合成速度比菌体的增殖速度慢,因此,具有细胞壁较薄或较脆弱的特征。例如,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菌体尺寸为30~100μm,细胞壁的厚度为2~3μm。另外,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菌体尺寸为20~30μm,细胞壁的厚度为4~6μm。另外,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菌体尺寸为20~30μm,细胞壁的厚度为2~3μm。另外,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菌体尺寸为30~40μm,细胞壁的厚度为20~30μm。因此,若在不对上述异养藻类的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的状态下,使其与含有正己烷或甲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溶剂接触时,会出现细胞壁的一部分由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而受到损伤、或者非极性有机溶剂通过细胞壁到达细胞膜的现象。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磷脂容易被非极性有机溶剂分解,因此,非极性有机溶剂能够容易地向细胞内浸透。另外,因为在菌体内生成的油脂具有疏水性,所以对菌体内的水分产生较强的排斥力,并且,对浸透至菌体内的非极性有机溶剂产生亲和力。结果,在菌体内生成的油脂以被非极性有机溶剂吸引的形态向细胞外移动,最终,以溶解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的形态脱离菌体。因此,根据本发明,即使不进行异养藻类的细胞壁的破坏或溶解处理,也能够高效地回收油脂,能够降低运营成本。
本发明的油脂制造方法优选上述异养藻类是选自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和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这些微生物由于细胞壁特别薄,因此能够高效地回收油脂。
本发明的油脂制造方法优选使用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和极性有机溶剂的溶剂作为上述提取溶剂。而且,优选以在包含上述提取处理前的上述异养藻类的培养物和上述提取溶剂的混合液中上述极性有机溶剂含有10~50质量%的方式,混合上述提取溶剂和上述异养藻类,进行上述提取处理。
本发明的油脂制造方法优选上述非极性有机溶剂是选自正己烷、苯、甲苯、二乙醚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本发明的油脂制造方法优选上述极性有机溶剂是选自丙酮、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和丙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本发明的油脂制造方法优选在上述异养藻类中,相对于上述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100质量份,添加10~2000质量份的上述非极性有机溶剂,进行上述提取处理。
本发明的油脂制造方法优选将上述提取溶剂分多次添加到上述异养藻类中,相对于上述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100质量份,累计添加上述非极性有机溶剂10~2000质量份,进行上述提取处理。
根据上述各方式,能够更高效地从异养藻类中回收油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低成本且高效地从异养藻类中回收油脂。
附图说明
图1是能够在本发明的油脂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油脂制造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2是能够在本发明的油脂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油脂制造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异养藻类每单位干燥质量的正己烷使用量(ml(HEX)/g(dry cell))与正己烷每单位使用量的油脂回收量(ml(oi1)/ml(HEX))的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提取处理的次数与异养藻类每单位干燥质量的油脂回收量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丙酮或甲醇的最终浓度与油脂的比回收量(%)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丙酮的添加量与油脂的比回收量(%)的关系的图。
符号说明
1:藻类培养罐;2:藻类培养槽;3:分离槽;4:提取溶剂储存槽;5、5a、5b、5c:油脂提取槽;6:提纯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所示的油脂制造装置对本发明的油脂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油脂制造装置具备:用于预培养异养藻类的藻类培养罐1、用于培养经过预培养后的异养藻类的藻类培养槽2、用于对在藻类培养槽2中经过培养后的培养物进行固液分离的分离槽3、用于储存提取溶剂的提取溶剂储存槽4、用于从在分离槽3中固液分离并采集的固相中提取油脂的油脂提取槽5和用于对在提取槽5中提取的油脂进行提纯的提纯装置6。它们通过配管连通,可以利用未图示的泵或阀,留置各自的内容物、或者转移到其它部位,直至完成规定的处理。
在藻类培养罐1中,对选自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和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异养藻类进行预培养。即,在藻类培养罐1中,供给上述异养藻类的预培养所需的有机化合物、营养盐等,实现异养藻类的活性和菌体量的最优化。
在本发明中,“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是异养藻类(在生育中不进行二氧化碳同化,需要糖、脂肪酸、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的藻类),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在其菌体内生成积蓄脂肪。例如可以列举Aurantiochytrium NBRC102614、NBRC103268、NBRC103269等。特别优选Aurantiochytrium NBRC102614(带有NBRC编号的菌株是能够由独立行政法人产品评估技术基础机构购得的菌株,下同)。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菌体尺寸为30~100μm,细胞壁的厚度为2~3μm。
在本发明中,“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是异养藻类,属于裂殖壶菌(Schizochyrium)属,具有分泌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分解淀粉或蛋白质的酶的特性,并且在其菌体内生成积蓄脂肪。例如可以列举裂殖壶菌ATCC20888、20889、28209、裂殖壶菌MYA-1391(能够通过ATCC获得)等。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菌体尺寸为20~30μm,细胞壁的厚度为4~6μm。
在本发明中,“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是异养藻类,属于Parietichytrium属,具有分泌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分解淀粉或蛋白质的酶的特性,并且,在其菌体内生成积蓄脂肪。例如可以列举Parietichytrium sarkarianum NBRC104108、102984等。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菌体尺寸为20~30μm,细胞壁的厚度为2~3μm。
在本发明中,“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是异养藻类,属于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um)属,具有分泌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分解淀粉或蛋白质的酶的特性,并且,在其菌体内生成积蓄脂肪。例如可以列举破囊壶菌ATCC18907、ATCC20890、ATCC20891、ATCC20982、ATCC24473、ATCC26185、ATCC28210、ATCC34304等。(带有ATCC编号的菌株是能够从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购得的菌株,下同)。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菌体尺寸为20~30μm,细胞壁的厚度为30~40μm。
向藻类培养槽2中供给作为异养藻类的营养源的基质、和在藻类培养罐1中经过预培养后的异养藻类。作为异养藻类的营养源的基质,可以列举有机排水、污泥或食品废弃物等有机性废弃物。供给到藻类培养槽2的异养藻类以上述基质为营养源进行生育和增殖,将油脂积蓄在菌体内。
藻类培养槽2中的异养藻类的培养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根据异养藻类的种类适当调节。例如,在混合培养Aurantiochytrium NBRC102614和破囊壶菌ATCC34304时,优选20~40℃、污泥浓度0.1~5.0质量%、溶解氧浓度(DO)1.0~5.0mg/L的条件。
在藻类培养槽2中经过规定时间培养后的培养物被导入分离槽3,被固液分离成固相和液相。在藻类培养槽2中,基质虽然被异养藻类吸收和分解,但还存在未消化而残留的未消化物。异养藻类附着在污泥等基质的表面,将基质消化和分解,进行生育和增殖,同时在菌体内生成积蓄油脂,因此,只要将该未消化物回收,就能够回收积蓄了油脂的异养藻类。分离装置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压滤式、螺旋压力式等的脱水装置、膜滤、沉降槽等。例如如果利用沉淀槽,通过自然沉降,几乎不会消耗能量,能够回收未消化物和附着在其上的异养藻类。
由于在培养物的固液分离后的液相中不包含难分解物质等,因此可以在导入水处理设备等进行处理后排放。
在培养物的固液分离后的固相中含有大量培养后的积蓄了油脂的异养藻类。向油脂提取槽5供给在分离槽3中通过固液分离而获得的固相,并且从提取溶剂储存槽4供给提取溶剂,进行油脂的提取处理。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在不对异养藻类的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的状态下,与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提取溶剂混合,进行该提取处理。其中,在本发明中,“在不对异养藻类的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的状态下,与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提取溶剂混合”是指不对培养后的异养藻类进行物理处理(加减压、加热、冷冻、压榨等)、化学处理(酸处理、碱处理等)、生物处理(酶等)等的处理,与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提取溶剂混合。
如上所述,在使用提取溶剂从异养藻类中提取处理油脂时,在现有技术中,在对菌体的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后进行提取处理。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于通过异养藻类生产油脂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和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即使不对其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通过与含有正己烷或甲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提取溶剂混合,也能够高效地提取菌体内的油脂。
对其理由说明如下。选自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和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的异养藻类,由于细胞壁的合成速度比菌体的增殖速度慢,因此具有细胞壁较薄或较脆弱的特征。在不对上述异养藻类的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的状态下,使其与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提取溶剂接触时,会出现细胞壁的一部分由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而受到损伤、或者非极性有机溶剂通过细胞壁到达细胞膜的现象。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磷脂容易被非极性有机溶剂分解,因此,非极性有机溶剂能够容易地向细胞内浸透。另外,因为在菌体内生成的油脂具有疏水性,所以对菌体内的水分产生较强的排斥力,并且对浸透至菌体内的非极性有机溶剂产生亲和力。因此,在菌体内生成的油脂以被非极性有机溶剂吸引的形态向细胞外移动,最终,以溶解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的形态脱离菌体。因此,即使不对菌体的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也能够高效地回收油脂。其中,选自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和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的异养藻类,由于细胞壁特别薄或特别脆弱,因此能够高效地回收油脂。
在本发明中,作为非极性有机溶剂,可以列举正己烷、苯、甲苯、二乙醚等。其中,从容易回收溶剂的理由考虑,优选正己烷、甲苯。
在本发明中,油脂的提取处理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相对于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100质量份,将含有优选10~2000质量份、更优选100~1000质量份、特别优选300~600质量份的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提取溶剂与异养藻类混合。若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添加量以上述比例计低于10质量份,则油脂的回收率趋于降低,而即使添加超过2000质量份,油脂的回收率也不会提高。若在上述范围内,能够高效地回收油脂。
在本发明中,提取溶剂使用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溶剂,优选使用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和极性有机溶剂的溶剂。通过并用非极性有机溶剂和极性有机溶剂,能够提高油脂的回收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准备分别储存有每种非极性有机溶剂、极性有机溶剂的提取溶剂储存槽4,从各提取溶剂储存槽分别单独地向油脂提取槽5供给非极性有机溶剂、极性有机溶剂,在油脂提取槽5内将各有机溶剂混合进行提取处理。还可以将非极性有机溶剂和极性有机溶剂预混合,将预混合得到的混合溶剂储存在提取溶剂储存槽4中,向油脂提取槽5供给该混合溶剂进行提取处理。
作为极性有机溶剂,可以列举:丙酮、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极性非质子型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丙醇等极性质子型有机溶剂。可以使用它们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其中,从生物分解性高的理由考虑,优选甲醇或乙醇。
在使用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和极性有机溶剂的溶剂作为提取溶剂的情况下,以在培养物和提取溶剂的混合液中含有极性有机溶剂优选0.1~50质量%、更优选5~30质量%、特别优选10~20质量%的方式,向培养物中添加提取溶剂,进行提取处理。若极性有机溶剂的含量低于0.1质量%,则油脂的回收率不会提高,而即使添加超过50质量%,油脂的回收率也不会提高。若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提高油脂的回收率。
在油脂提取槽5中进行提取处理后,将有机溶剂相导入提纯装置6,进行提纯处理制造油脂。提纯处理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通过低温蒸馏进行高纯度化的方法。另外,也可以进行利用酯交换反应的生物柴油燃料化、利用氢解的轻油化等处理。另外,油脂提取槽5中的提取处理后的水相和沉淀物,抽出并导入水处理设备等进行处理。
这样操作,通过本发明能够从异养藻类中回收油脂。
使用图2所示的油脂制造装置对本发明的油脂制造方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油脂制造装置串联连接配设有多个油脂提取槽5a、5b、5c。在图2中配设有3个油脂提取槽5a,但其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提取溶剂分多次添加到异养藻类中进行提取处理。通过将提取溶剂分多次添加到异养藻类中进行提取处理,如后述实施例所示,能够提高油脂的回收率。
在该实施方式中,油脂的提取处理优选将提取溶剂分多次添加到异养藻类中,相对于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100质量份,优选累计添加非极性有机溶剂10~2000质量份,更优选添加100~1000质量份,特别优选添加300~500质量份。若非极性有机溶剂的累计量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油脂的回收率。
提取处理的次数优选2~5次,更优选2~3次。若增加提取处理的次数,则油脂提取槽的数量增加,因此可能导致装置大型化和复杂化。
[实施例]
(试验例1)
使用Aurantiochytrium NBRC102614作为异养藻类。按照人工海水的最终浓度为50质量%的方式添加人工海水(氯化钠3.0质量%、氯化钾0.07质量%、氯化镁1.08质量%、硫酸镁0.54质量%、氯化钙0.1质量%的组成),制备含有人工海水50%的-LB培养基,对该含有人工海水50%的-LB培养基进行灭菌,之后,使用相对于其1000mL添加了1g维生素剂(和光纯药株式会社生产、含有维生素B1、B2、B12)的液体培养基,一边以30℃、曝气量1L/分钟进行曝气,一边以250rpm进行搅拌器搅拌,由此进行异养藻类的培养。在该培养中,菌体重量达到10g/L左右。通过离心分离浓缩至含水率80%左右,由此按照干燥菌体重量为1g的方式采集浓缩菌液。对于浓缩菌液,不对菌体的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添加菌体的干燥质量的0.1~20倍量的正己烷,进行提取处理。提取处理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利用涡流型搅拌机进行10秒钟搅拌后,静置30分钟,进行油脂的提取,接着,以4800rpm进行5分钟的离心分离,之后通过移液回收有机溶剂相。使其在70℃干燥一夜,测定能够回收的油脂的重量。
异养藻类每单位干燥质量的正己烷使用量(ml(HEX)/g(dry ce11))与正己烷每单位使用量的油脂回收量(ml(oil)/ml(HEX))的关系表示于图2。
如图2所示,通过使用相对于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为0.1~20倍量的正己烷,能够高效地回收油脂。
另外,在代替Aurantiochytrium NBRC102614,使用细胞壁的厚度与属于Aurantiochytrium的微生物同等的、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相同的结果,通过使用相对于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为0.1~20倍量的正己烷,能够高效地回收油脂。
(试验例2)
在与试验例1相同的条件下,对异养藻类(AurantiochytriumNBRC102614)进行培养。对于培养后的异养藻类,不对其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添加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的4倍量的正己烷,以25℃混合10分钟,进行提取处理。然后,在与试验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蒸馏处理,回收油脂。异养藻类每单位干燥质量的油脂回收量为0.18ml(oil)/g(dry cell)。
(试验例3)
在试验例2中,对于培养后的异养藻类,不对其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添加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的2倍量的正己烷,以25℃混合10分钟后,仅回收有机溶剂层。接着,添加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的2倍量的正己烷,以25℃混合10分钟。这样操作进行提取处理。然后,在与试验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蒸馏处理,回收油脂。异养藻类每单位干燥质量的油脂回收量为0.22ml(oil)/g(dry ce11)。
(试验例4)
在试验例2中,对于培养后的异养藻类,不对其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添加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的1.33倍量的正己烷,以25℃混合10分钟的时间后,仅回收有机溶剂层。接着,添加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的1.33倍量的正己烷,以25℃混合10分钟的时间后,仅回收有机溶剂层。接着,添加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的1.33倍量的正己烷,以25℃混合10分钟的时间。这样操作进行提取处理。然后,在与试验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蒸馏处理,回收油脂。异养藻类每单位干燥质量的油脂回收量为0.27ml(oil)/g(dry cel1)。
将试验例2~4的结果示于图4。
如图4所示,通过分多次进行提取处理,能够提高油脂的回收量。
(试验例5)
在与试验例1相同的条件下对异养藻类(AurantiochytriumNBRC102614)进行培养,制备浓缩菌液。
对于浓缩菌液(干燥菌体重量1g),分别使用正己烷(和光纯药株式会社生产)10ml、正己烷10ml与丙酮(和光纯药株式会社生产)的混合溶剂、正己烷10ml与甲醇(和光纯药株式会社生产)的混合溶剂作为提取溶剂,进行提取处理。不对菌体的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与提取溶剂接触而进行提取处理。提取处理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利用涡流型搅拌机进行10秒钟搅拌后,静置30分钟,进行油脂的提取,接着,以4800rpm进行5分钟的离心分离,之后通过移液回收有机溶剂相。使其在70℃干燥一夜,测定能够回收的油脂的重量。
图5中,横轴为丙酮或甲醇的最终浓度(%),纵轴为比回收量(%),该比回收量(%)表示将仅用正己烷10ml进行提取处理的油脂回收量设为100%时的油脂回收量的比率。其中,最终浓度是将丙酮或乙醇的质量除以浓缩菌液与提取溶剂的混合液的质量所得的值用百分比表示的值。
如图5所示,不管是在丙酮和甲醇哪一种情况下,从最终浓度10%起,回收量急剧增加,在10~30%的范围内获得了高回收量。
另外,在代替Aurantiochytrium NBRC102614,使用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相同的结果,通过并用非极性有机溶剂和极性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溶剂,能够高效地回收油脂。
(试验例6)
在试验例5中,调节浓缩菌液的含水量,丙酮的最终浓度为10%或20%且为定值,在最终浓度10%的条件下,变为每1g干燥菌体重量0.5~2.5ml;在最终浓度20%的条件下,变为每1g干燥菌体重量1.0~2.5ml,进行提取处理,测定各条件下的油脂回收量。其中,最终浓度是将丙酮的质量除以浓缩菌液与提取溶剂的混合液的质量所得的值用百分比表示的值。
图6中,横轴为丙酮的添加量(ml),纵轴为比回收量(%),该比回收量(%)表示将仅用正己烷10ml进行提取处理的油脂回收量设为100%时的各混合溶剂中的油脂回收量的比率。
如图6所示,即使增加丙酮的添加量,若丙酮的最终浓度相同,油脂的回收率也基本一定。

Claims (8)

1.一种油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提取溶剂,从具有在菌体内生成和积蓄油脂的能力的异养藻类中提取处理油脂,从而回收油脂,
所述异养藻类是选自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破囊壶菌属的微生物、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和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通过将所述异养藻类在不对其细胞壁进行破坏或溶解处理的状态下,与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提取溶剂混合,进行所述提取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养藻类是选自属于Aurantiochytrium属的微生物、属于裂殖壶菌属的微生物和属于Parietichytrium属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含有非极性有机溶剂和极性有机溶剂的溶剂作为所述提取溶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在包含所述提取处理前的所述异养藻类的培养物和所述提取溶剂的混合液中所述极性有机溶剂含有10~50质量%的方式,混合所述提取溶剂和所述异养藻类,进行所述提取处理。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极性有机溶剂是选自正己烷、苯、甲苯、二甲醚、二乙醚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油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性有机溶剂是选自丙酮、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和丙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中所述的油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异养藻类中,相对于所述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100质量份添加所述非极性有机溶剂10~2000质量份,进行所述提取处理。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油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提取溶剂分多次添加到所述异养藻类中,相对于所述异养藻类的干燥质量100质量份,累计添加所述非极性有机溶剂10~2000质量份,进行所述提取处理。
CN201410014266.1A 2013-01-22 2014-01-13 油脂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39375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08968 2013-01-22
JP2013008968A JP6135144B2 (ja) 2013-01-22 2013-01-22 油脂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37596A true CN103937596A (zh) 2014-07-23

Family

ID=51185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14266.1A Pending CN103937596A (zh) 2013-01-22 2014-01-13 油脂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35144B2 (zh)
CN (1) CN10393759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76671A (zh) * 2014-06-18 2015-12-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油微藻的破壁及助剂辅助提取油脂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86072B2 (ja) * 2014-11-04 2019-03-20 株式会社シー・アクト 微生物由来の奇数脂肪酸又は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含有するトリグリセリドの製造方法
EP3098318A1 (en) * 2015-01-24 2016-11-30 Indian Oil Corporation Limited Thraustochytrid based process for treating waste effluents
WO2017131188A1 (ja) * 2016-01-28 2017-08-03 日本水産株式会社 高度不飽和脂肪酸を含む油脂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4440A (zh) * 2009-03-04 2010-09-0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微生物油脂的分离方法
CN101824363A (zh) * 2010-05-25 2010-09-08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提取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的方法
CA2807754A1 (en) * 2009-09-24 2011-03-31 Kyushu University,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ransforming stramenopiles
CN102204594A (zh) * 2011-04-11 2011-10-05 山东三星玉米产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dha的谷物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34565A (zh) * 2010-05-07 2011-11-09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重复利用布朗葡萄藻细胞提取生物质油的方法
KR101187813B1 (ko) * 2010-09-30 2012-10-05 대상 주식회사 미세조류로부터 고도불포화지방산을 생산하는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46407A (ja) * 2009-04-10 2010-11-04 Asahi Kasei Engineering Kk 油脂製造システム及び油脂製造方法
JP2011092810A (ja) * 2009-10-27 2011-05-12 Asahi Kasei Engineering Kk 有機汚泥生成装置、有機汚泥の生成方法、油脂製造システム、及び油脂の製造方法
US8202425B2 (en) * 2010-04-06 2012-06-19 Heliae Development, Llc Extraction of neutral lipids by a two solvent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4440A (zh) * 2009-03-04 2010-09-0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微生物油脂的分离方法
CA2807754A1 (en) * 2009-09-24 2011-03-31 Kyushu University,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ransforming stramenopiles
CN102725405A (zh) * 2009-09-24 2012-10-10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原生藻菌的转化方法
CN102234565A (zh) * 2010-05-07 2011-11-09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重复利用布朗葡萄藻细胞提取生物质油的方法
CN101824363A (zh) * 2010-05-25 2010-09-08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提取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的方法
KR101187813B1 (ko) * 2010-09-30 2012-10-05 대상 주식회사 미세조류로부터 고도불포화지방산을 생산하는 방법
CN102204594A (zh) * 2011-04-11 2011-10-05 山东三星玉米产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dha的谷物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76671A (zh) * 2014-06-18 2015-12-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油微藻的破壁及助剂辅助提取油脂的方法
CN105176671B (zh) * 2014-06-18 2018-11-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油微藻的破壁及助剂辅助提取油脂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35144B2 (ja) 2017-05-31
JP2014140308A (ja) 201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an et al. Cultivation of microalgae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A review o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processing
Bhatia et al. Wastewater based microalgal biorefinery for bioenergy productio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Kadir et al. Harvesting and pre-treatment of microalgae cultivated in wastewater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a review
Priyadharshini et al. Phycoremediation of wastewater for pollutant removal: a gree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ng-term remediation
Ali et al. Resource recovery from industrial effluents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microalgae: A review
Cheah et al. Cultivation in wastewaters for energy: a microalgae platform
Ahmad et al.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bioenergy production from microalgal co-cultivation with palm oil mill effluent (POME): A review
Ahmed et al. Production of bioga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xisting treatment processes in palm oil mill effluent (POME)
Lam et al. Microalgae biofuels: a critical review of issues, problems and the way forward
Martinez-Burgos et al. Agro-industrial wastewater in a circular economy: Characteristics, impacts and applications for bioenergy and biochemicals
KR102171932B1 (ko) 유기물질 처리방법
CN103276023B (zh) 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促进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方法
Chia et al. Outlook on biorefinery potential of palm oil mill effluent for resource recovery
CN103937596A (zh) 油脂制造方法
Banu et al. Various sludge pretreatments: their impact on biogas generation
JP2011234676A (ja) 微細藻類を利用した生物燃料の製造方法
Eraky et al. A new cutting-edge review on the bioremediation of anaerobic digestate for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and cleaner bioenergy
Jothibasu et al. Impact of microalgal cell wall biology on downstream processing and nutrient removal for fuels and value-added products
DE102005025508A1 (de) Weitergehendes - Biotechnologisches - Flüssigschlamm - Desintegrations - Verfahren (WBFD - Verfahren)
Liu et al. Integration of algae cultivation to anaerobic digestion for biofuel and bioenergy production
JP4864339B2 (ja) 有機性廃棄物の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JP6011126B2 (ja) 油脂製造方法及び油脂製造装置
Madadi et al. Biodiesel from microalgae
Kathi et al. Wastewater and sludge valorisation: a novel approach for treatment and resource recovery to achieve circular economy concept
Liu et al. Waste biorefinery development toward circular bioeconomy with a focus on life-cycle assess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