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45C - 流体喷射织机的引纬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流体喷射织机的引纬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145C CN1039145C CN94103590A CN94103590A CN1039145C CN 1039145 C CN1039145 C CN 1039145C CN 94103590 A CN94103590 A CN 94103590A CN 94103590 A CN94103590 A CN 94103590A CN 1039145 C CN1039145 C CN 103914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ft
- weft yarn
- latitude
- roller
- nozz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7/00—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 D03D47/34—Handling the weft between bulk storage and weft-inser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一种喷气织机的引纬系统,包括具有一对辊的牵纬装置,其中一辊由反向电机驱动。来自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的纬纱可置于两辊之间拉向纬姿调整喷嘴,以便在其喷气的作用下及许多分支喷嘴喷气的协助下,使纬纱进入经纱梭道。在穿纬中两辊保持转动。变换装置可在纬纱在辊间的第一状态和与辊分离的第二状态间变换。由于纬姿调整喷嘴和牵纬装置间暂时的牵引速度差,两者间的纬纱总会形成松弛段,在两者间设松弛段变形装置使其有效变形以理顺其弯曲状态,避免穿纬和织布故障。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流体喷射织机的引纬系统的改进,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引纬系统,它包括在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和流体喷嘴之间的辊式牵纬装置,以便以高速将纬纱拉向流体喷嘴。
流体喷射织机设有引纬系统,用来在从一喷嘴或多个喷嘴喷出的流体作用下完成引纬动作。这种引纬系统用流体喷射高速完成引纬,因而从改善织物生产率及织机有效性的观点来看具有很大优越性。但是,例如在空气喷射作用下完成引纬时,纬纱在气流和纬纱间摩擦力作用下被拉动和飞起,纬纱在气流和纬纱间摩擦力作用下被拉动和飞起,因而引纬要消耗大量压缩空气(或电力),因此存在耗能大的问题。
鉴此,例如在日本专利临时公开文本第57-199841号中公开了一种引纬系统以克服上述耗能大的问题。在这种引纬系统中,使用了一种包括一对转动辊的牵纬装置,其中这对转动辊可接触和分离,因而使纬纱保持在其间,并且在引纬期间的最初阶段由这对转动辊拉动纬纱,这时在流体喷嘴中所消耗的压缩空气特别多。这种牵纬装置的作用是在被高速驱动的辊的作用下可靠地输出纬纱,因而需要流体喷嘴如纬纱插入或纬纱姿态调整喷嘴,只是为调整纬纱的姿态以便被射入经纱梭道,从而节省了压缩空气的消耗,因而节省了能量消耗。
因此,虽然上述普通的引纬系统,因其流体喷嘴只用来调整纬纱的姿态,以便借助辊的直接牵引而被拾起,因而从减少能耗的观点来看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在这种普通的引纬系统中也有下述缺陷。
这种包括辊的牵纬装置在引纬期间借助以高速转动的辊(纬纱放在辊间)来拉、推纬纱。因此在引纬的初始阶段,辊(对纬纱)的牵引力或速度高于引纬喷嘴或纬纱姿态调整喷嘴的牵引力或速度。由于这种牵引力(速度)的差在牵纬装置和纬姿调整喷嘴之间不可避免会形成一段松弛的纬纱,且这段纬纱被送至纬姿调整喷嘴。万一纬姿调整喷嘴的进口被纬纱松弛段堵塞,那么引纬就会发生故障。万一纬纱松弛段穿过纬姿调整喷嘴,那么在织出的布上就会原样留下松弛的纬纱,从而形成织布缺陷。特别是如果使用高扭曲纬纱,那么就会促成松弛段的弯曲,造成纬纱的混乱状态,这会在织物上留下缺陷,形成所谓的纽结。
下面对照图34和35A至35C解释上述引纬故障和织物缺陷的原因。
在一次引纬中,纬姿调整喷嘴首先拉动纬纱。接着,牵纬装置的辊开始拉动纬纱,如图34所示,横坐标表示时间,而纵坐标表示牵动速度(被拉动的纬纱的速度)。曲线表示纬姿调整喷嘴的牵引速度的变化,线b表示牵纬装置牵引速度的变化。
假定在牵纬装置和纬姿调整喷嘴之间没有足够的距离(长度),在此基础上作以下详细说明。首先,纬姿调整喷嘴在时刻t1开始喷射气流,然后拉动纬纱,逐渐增加其牵引速度。然后,牵纬装置的辊在时刻t2开始拉或推纬纱。牵纬装置的牵引速度在一种状态中瞬间增加,在所述状态中,纬纱保持在以恒定高速转动的辊之间,在上述恒定高速下,所述牵引速度高于纬姿调整喷嘴的牵引速度。因此,纬纱松弛段会形成并增加直至纬姿调整喷嘴的牵引速度达到牵纬装置的牵引速度。因此,当在时刻t3牵纬装置和纬姿调整喷嘴的牵引速度达到同一值时,纬纱松弛段的增加停止,然后,纬纱松弛段逐渐缩短,当纬姿调整喷嘴的牵引速度超过牵纬装置时消失。如上所述,如果纬姿调整喷嘴离开牵纬装置足够远,那么纬纱松弛段在到达纬姿调整喷嘴之前被缩短并消失,因而防止松弛段被引入纬姿调整喷嘴。
但是应注意的是,为了使整个织机结构紧凑,实际上在牵纬装置和纬姿调整喷嘴之间并不能设置上述那样的足够的距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纬纱松弛段不可避免地会在其消失前到达纬姿调整喷嘴,从而造成引纬故障和织物缺陷。纬纱松弛段一般呈图35A,35B或35C的形式,在牵纬装置和纬姿调整喷嘴间沿纬纱运行方向延伸。纬纱松弛段形式的变化取决于引纬条件和/或所用纬纱的种类。
除了在日本专利临时公开文件第57-199841号中的上述技术方案之外,还有一种公开于日本专利临时公开文本第4-136237号中的技术方案,其目的是节省空气消耗,其中,在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和流体喷嘴之间设有包括可转动辊的牵纬装置,其中纬纱能够保持在辊间,象前述技术方案一样,被推或拉向流体喷嘴。辊的转动使用一伺服电机与织机主轴成定时关系受到控制,因此,在引纬的初始阶段,辊以低速转动以便在其间接纳纬纱;在引纬的中间阶段,辊以高速转动,使纬纱高速飞动;在引纬的最终阶段,辊又以低速转动以便松释纬纱。因此,该技术方案的目的是通过适当地控制牵纬装置的辊的牵引速度即转动速度来防止形成纬纱的松弛段。
但是,该技术方案的引纬系统要求使用伺服电机对辊进行精确的和改变转动的控制,因而难于付诸实施,特别是一般不可能进行这种持续的控制,以便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每次引纬对辊作相当大的转动变化,当为满足高速织机工作,织机主轴转速很高时尤其如此。即使付诸实施,也要求很昂贵的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需要反应快,控制精确,还需要能瞬时产生高扭矩的电机。因此,这种技术方案的引纬系统,从多个方面来看,很难应用于普通织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流体喷射织机的一种改进的引纬系统,它能够克服普通引纬系统的缺陷,普通引纬系统每个都包括在流体喷嘴上游的一辊式牵纬装置,借此将纬纱射入经纱的梭道。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流体喷射织机的一种改进的引纬系统,它能够无需使用复杂和昂贵的控制系统就有效地防止在高速织机工作速度下因形成纬纱松弛段而发生的引纬故障和/或织物缺陷。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流体喷射织机的一种改进的引纬系统,其中,在牵纬装置和纬姿调整喷嘴之间形成的纬纱松弛段被变形,以形成一种可顺利引入纬姿调整喷嘴的形状,从而避免产生任何引纬故障和/或织物缺陷。
按照本发明的引纬系统是用于流体喷射织机的,具有一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用于测量预定的纬纱长度并在引纬前将其储存。设有纬姿调整喷嘴以便调整从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送来的纬纱的姿态并在该喷嘴喷出的流体的作用下使其拾入经纱的梭道。一牵纬装置设置在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和纬姿调整喷嘴之间,它包括一个可转动的辊。可以使纬纱与辊压力接触,产生牵纬装置的牵动纬纱的动作。来自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的纬纱在上述牵引动作的作用下被拉至纬姿调整喷嘴。在织机的织造工作中,所述辊总是转动的。设有一个变换装置,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变换,在第一状态时使纬纱与牵纬装置的辊压力接触,在第二状态时使纬纱与牵纬装置的辊分离。另外,在纬姿调整喷嘴和牵纬装置之间设有一装置以便使纬姿调整喷嘴和牵纬装置之间纬纱松弛段变形。上述纬纱松弛段是由于在纬姿调整喷嘴和牵纬装置之间暂时的牵引速度差而形成的。
借助设置在牵纬装置和纬姿调整喷嘴之间的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纬纱松弛段可被有效地变形,并防止直接地被引入纬姿调整喷嘴。因此,即使在辊总是保持高速转动的条件下纬纱承受牵纬装置的牵引作用或从上述牵引作用下松释,都不会发生引纬故障或织造缺陷。这样就提供了一种生产率很高的织机,另外也无需为每一次引纬在高速下控制辊的转速,因而控制系统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廉。下面可以看出,“使松弛段变形”这句话的意思是改变松驰段的弯曲状态以便使弯曲状态平滑至在实际上不产生任何引纬故障和织造缺陷的程度。
在下述所有附图中,相同的件号代表相同的部件。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引纬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设有纬纱松驰段变形装置的第一种实例;
图2是图1所示引纬系统的关键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构成图1所示引纬系统的一部分的牵纬装置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沿图2中箭头A所示方向看去的牵纬装置的放大平面图;
图5是图2所示之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引纬系统的关键部件的操作功能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设有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的变化实例的引纬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关键部件的操作功能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引纬系统中纬纱制动装置的功能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与织机正常工作中织机主轴转角有关的,图1所示引纬系统控制方式的时间图表;
图10与图9相似,是表示与在织机停机和再启动期间的时间有关的引纬系统控制方式的时间图表;
图11所示流程图表示在从织机停机至再启动期间的对图1所示引纬系统的控制;
图12是设有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第二实例的引纬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关键部件的示意图;
图13是设有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引纬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关键部件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之一部分的垂直剖视图;
图15是设有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第四实施例的引纬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关键部件的立体图;
图16和17是表示在图15所示的引纬系统中,在一次引纬期间的纬纱松弛段运动的示意图;
图18至21是表示在图15所示的引纬系统中,纬纱松弛段的形状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图22是按照本发明的引纬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设有辊位关系调整装置的一个实例;
图23是图22所示辊位关系调整装置的关键部件的侧视图;
图24是图23所示装置的一部分的垂直剖视图;
图25是图22所示辊位关系调整装置的一变化实例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26是图22所示辊位关系调整装置的另一变化实例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27是图22所示辊位关系调整装置的另一变化实例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28是引纬系统第三实施例的关键部件的垂直剖视图,表示穿纬方向调整装置的一个实例;
图29是类似图28的垂直剖视图,但表示图28的穿纬方向调整装置的一个变化实例;
图30是类似图28的垂直剖视图,但表示图28的穿纬方向调整装置的另一个变化实例;
图31是按照本发明的引纬系统的第四实施例的关键部件的立体图,设有一种变化装置的变化实例;
图32是图31所示变换装置的关键部件的放大的横剖图;
图33A至33C是表示变换装置的操作的平面图(局部剖开);
图34是表示包括流体喷嘴上游的辊式牵纬装置的普通引纬系统中,纬纱松弛段形成机制的曲线图;
图35A至35C分别是在图34所示普通引纬系统中纬纱松弛段各种形状的示意图。
现对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现在参阅图1至8,特别是图1,按照本发明的引纬系统第一实施例由标号E代表。该实施例的引纬系统是用于喷气织机的,具有两个引纬系统E1,E2,其中一个引纬系统E1是用于具有彩色A的纬纱Y的,而另一个引纬系统E2则是用于具有彩色B的纬纱Y的。两个引纬系统E1、E2具有相同的结构,因而将只对用于具有彩色A的纬纱的引纬系统E1作出说明。
引纬系统E1具有一个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10,用于测量和储存来自供纬件1的预定长度的纬纱Y。来自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10的纬纱Y由导纬器21导向并送至牵纬装置30,牵纬装置用来在纬纱接合条件下拉动或驱动纬纱Y,在纬纱接合状态下,纬纱Y是置于牵纬装置30的两个辊33,35之间的。在纬纱松释状态即纬纱Y从两辊33,35松释的状态下,纬纱Y不被拉动或驱动。变换装置50放置在导纬器21和牵纬装置30之间,用于将纬纱Y从纬纱接合状态变换至纬纱松释状态,或者相反。换言之,变换装置可选取两种状态,在接合状态,使纬纱Y处于与牵纬装置30接合的状态,而在松释状态,使纬纱Y处于与牵纬装置松释的状态。从牵纬装置30被拉动或驱动的纬纱Y穿过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并被送至流体喷射装置70,流体喷射装置70包括一纬姿调整喷嘴,用于在喷出的气流作用下调整来自制动装置60的纬纱Y的姿态。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是第一实例,用于使纬姿调整喷嘴71和牵纬装置30之间的纬纱发生变形。纬纱Y的松弛段是由于在纬姿调整喷嘴71和牵纬装置30之间(对于纬纱Y的)暂时牵引力或速度差而形成的。
纬纱制动装置60设置在导纱器23和流体喷射装置70之间,能够对纬纱提供运行阻力。流体喷射装置70用于使来自纬纱制动装置60的纬纱飞过经纱(未画)的梭道,同时在喷出的气流的作用下调整纬纱的姿态,从而完成纬纱的插入即引纬。切断装置80设置得靠近于流体喷射装置70,用于在织成的布(未画)和流体喷射装置之间的一个位置上切断纬纱Y。设有故障纬纱的去除装置85,在切断装置80的共同作用下去除故障纬纱(Y)。纬纱到达传感器100设置在引纬相反侧,即放置在引纬侧的对面,在引纬侧相对于织出的布设置纬姿调整喷嘴71。纬纱到达传感器100用于检测飞过经纱梭道至引纬相反侧的纬纱的到达。另外,设有控制器120以控制上述各装置的工作。控制器120构成微型电子计算机的一部分。
每个上述装置将对照附图2至8详述。
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10包括具有鼓形件11的一个主体12。一条绕纬臂13由主体12可转动地支承,并由设置在主体12内的一台电机(未画)驱动。纬纱Y穿过绕纬臂13的内部,在鼓形件11的周面上缠绕预定长度,并在其上储存。储存在鼓形件11上的纬纱Y与一接合销14相接合,接合销14插入鼓形件11的周面内并向着导纱器21延伸。接合销14连接于电磁线圈15,因而可通过电磁方式操作。当向电磁线圈15供电时,接合销14被从鼓形件11的圆周处拉动,因而与纬纱Y脱开,从而使纬纱Y从鼓形件11开绕。这样就开始穿过经纱梭道的引纬动作。当断开电磁线圈15的供电时,接合销14在弹簧(未画)的作用下弹出或插入鼓形件11的圆周,从而防止纬纱Y从鼓形件11上开绕。这样就终止了引纬。显然,电磁线圈15在断电时恢复其原来的状态(在该状态中接合销14弹出),因而被称为自动恢复式。电磁线圈15的供电和断电是按照来自控制器120的信号而控制的。
导纱器21,变换装置50,牵纬装置30,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和纬纱制动装置60安装在一静止基座26上,基座26从织机侧架25侧向向外延伸,如图2所示。
导纱器21一般为管形,其上游(相对纬纱运动方向而言)内径大于其下游内径,在从上游侧至下游侧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减小。因此,导纱器21的作用是相同于纬纱运动方向而言,将纬纱Y导向在位于其下游侧的装置上的预定位置。
如上所述,牵纬装置30安装在静止基座26上,如图2所示。更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牵纬装置30的电机31安装于静止基座26的垂直壁27,并具有一动力输出轴(未画),一传动轴32连接于上述输出轴。传动轴32如图2所示基本平行于侧架25伸出。金属制大直径辊33共轴地固定在传动轴32上。两个辊33具有外径相同的圆柱形部分。两个辊33在传动轴32的轴向相互分开一个预定的距离,并通过螺钉34固定于传动轴32。
每个大直径辊33上或上方有一小直径辊35,小直径辊35的外径小于大直径辊33的外径。小直径辊35包括一内辊件37,由金属制成,可转动地连接于臂36的自由端部分。臂36的底端垂向可移动地安装于垂直壁27。在内辊件37的外周面有一橡胶或弹性层38。小直径辊35在垂直壁27和臂36间的拉簧39的作用下偏压于大直径辊33的外周面上。因此,纬纱Y被放置并夹持在转动的大、小直径辊33,35之间,并且在纬纱接合状态下被向前拉动。在纬纱脱开状态下,纬纱Y从转动辊33,35间的位置松脱,因而没有摩擦力作用在纬纱Y上。
图3所示的状态中,纬纱Y置于辊33,35之间,因而辊33的牵引力传递至纬纱Y。在该状态中,小直径辊35的周面与大直径辊33的周面压力接触,由电机31驱动的大直径辊33的驱动力被传递至小直径辊35,因而辊33,35以相同的周向速度,相互反向地转动。小直径辊35的橡胶层38与纬纱Y接触,橡胶层38是由软橡胶或弹性材料如聚氨脂橡胶制成的,以便增加辊35对纬纱Y的摩擦力。应注意的是,每个辊33的周面是锥面,一端部33a,35a制成截锥形,在变换装置50的作用下,通过该部纬纱Y移入或移出大、小直径辊33,35的周面之间的位置,如图3和4所示。显然,上述锥型周面端部33a,35a有助于纬纱移入或移出相对的辊33,35之间的位置。
虽然两个大直径辊33在图中或上面的描述中都是由单一的电机31所驱动,但是显然也可分别由两个分开的电机所驱动。两个大直径辊33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外径,小直径辊35也可以有相互不同的外径。
变换装置50包括一个具有动力输出轴(无标号)的旋转电磁线圈51。旋转电磁线圈51可由电源接通,从而单向转动上述动力输出轴。当不向旋转电磁线圈51供电时,旋转电磁线圈51释放,使动力输出轴在弹簧55的偏动力作用下反向转动。因此,旋转电磁线圈51是通过电磁方式操作的,是自动恢复式的,其中,动力输出轴在弹簧55的偏动力作用下复归原位。旋转电磁线圈51固定在静止基座26的底壁28上。转动杆52固定于旋转电磁线圈51的动力输出轴上,可绕动力输出轴的轴线转动。转动杆52的自由端部可活动地位于大小直径辊33,35相互接触的一个位置附近。转动杆52的自由端部向上弯曲而形成一个向上延伸的尖端部分(未标号),该尖端部分有一个纬纱Y穿过的纬纱插入孔53。
图4表示牵纬装置30的两个工作状态,即,由虚线所示的纬纱接合状态,以及由实线所示的纬纱脱开瘃态。在旋转电磁线圈51的自动恢复功能作用下,当变换装置50的转动杆52正停止于图4实线所示的原始位置时,纬纱Y处于从正常纬径P1移开的一个移开的纬径P2,因此,纬纱Y脱了辊33,35之间的位置,从而形成一种无牵引状态,在该状态中,无牵引力作用于纬纱Y。当向旋转电磁线圈51供电,而转动杆52从原始位置移至虚线所示位置时,纬纱Y复归其正常纬径P1,以便进入辊33,35之间的位置,从而形成一种牵引状态,在该状态中,牵引力作用于纬纱Y。如前所述,由于锥形周面端部33a,35a分别在辊33,35上形成,因而有利于纬纱Y在实线所示脱开位置和虚线所示接合位置之间的变换操作。
下面详述纬纱松弛变形装置23。
如图5所示,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包括一个基本中空的截锥形的纬纱接触件24,因而用作一个导纱器。纬纱接触件24固定地安装于一垂立壁26b,垂立壁26b构成直立件26a的一部分,直立件26a固定在静止的基座26上。纬纱接触件24具有前部N1和后端部N2,前端部N1的直径大于后端部N2的直径。前端部N1面对辊33,35,而后端部N2面对纬姿调整喷嘴71。如图6清楚所示,纬纱接触件24的位置,使得其轴线A相对于水平面(未示)倾斜,在朝着辊33,35的方向上向上升。换言之,纬纱接触件24的轴线A相对于纬纱Y从辊33,35移向纬姿调整喷嘴71的方向向下倾斜。纬纱接触件24内部有基本为截锥形光滑内表面24a。
显然,由于牵纬装置30和纬姿调整喷嘴71间的(对于纬纱Y的)暂时牵引力或速度差,在牵引装置30和纬姿调整喷嘴71之间的纬纱Y上会形成松弛段Yz(图6)。从牵纬装置30水平地即虚线箭头R(图6)所示方向抛出的纬纱Y的松弛段Yz与纬纱接触件21的内表面24a接触,纬纱接触件21的轴线A如上所述是倾斜的。内表面24a也用作纬纱储存表面,在其上暂时储存运行中的纬纱。如图6所示,在纬纱接触件21的基本呈截锥形的内表面24a和虚线箭头R所示方向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锐角θ,θ在含有纬纱接触件21的假想垂直平面内。显然,如果锐角θ太小或太大以至形成一钝角都不能取得适当的松弛段变形效果。
另外,如图6清楚所示,牵纬装置30和纬纱接触件24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第一假想平面L1与第二假想平面L2偏置或不对准。第一假想平面L1穿过辊33,35相互接触的表面并垂直于穿过辊33轴线X1和辊35轴线X2的一个假想平面(未画)。第二假想平面L2平行于辊33,35的轴线X1,X2并穿过纬纱接触件24的轴线。第一和第二假想平面L1,L2之间形成一钝角。但是,在图4和6中所示的一条轴线B,当从图2中的方向A看去时或在平行于平面L1,L2的水平平面(未画)上,是基本对准的。轴线B处于平面L1内并基本对准于辊33,35间的纬纱Y的路径。
按上述布置的纬纱接触件24的作用是:首先,通过纬姿调整喷嘴71拉动纬纱Y,同时开始引纬。其次,在高速转动的辊33,35的作用下,纬纱Y接受一个水平方向R的牵引力。然后,由于纬姿调整喷嘴71和牵纬装置30之间(对纬纱Y的)暂时牵引力或速度差以及在图34所讨论的机理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形成纬纱松弛段Yz。在牵纬装置30和纬姿调整喷嘴71之间的空间中,纬纱松弛段Yz被卷曲并在纬纱Y运行方向上从上侧伸向下侧。同时,松弛段Yz水平地移向纬姿调整喷嘴71并与纬纱接触件24的基本呈截锥形的内表面24a相接触。接触时,纬纱松弛段Yz从一种三维的复杂形状改变为光滑的弯曲形状,并沿纬纱接触件内表面24a移动并储存在那里。然后,纬纱Y接下来的部分由牵纬装置30推动,驱向松弛段Yz,而纬纱Y的前面的部分则由纬姿调整喷嘴71拉动通过纬纱接触件24后端部N2的开口从纬纱接触件24移出。此时,纬纱Y在纬纱接触件24后端部N2的周缘上受压,因此,松弛段Yz变形并以弯曲形式变细薄,从而基本呈直线形式。其后,当纬姿调整喷嘴71的牵引力(速度)达到超过牵纬装置30的牵引力(速度)的大小时,松弛段Yz变细薄并变形,从而直接穿过纬纱接触件24的后端部N2以便被接入纬姿调整喷嘴71。
牵纬装置30和纬纱接触件21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布置。也就是说,纬纱接触件21的位置,使得轴线A呈水平状态,而牵纬装置30的布置使得方向R在含轴线A的假想垂面上相对于轴线A向上倾斜。显然,通过调整在方向R和纬纱接触件24的内表面24a之间的上述锐角θ可以取得与图6那样布置相同的纬纱松弛段变形效果。
相对于纬纱运行方向来说,纬纱制动装置60放置在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的下游侧,且靠近于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纬纱制动装置60包括一个固定地安装于直立件26a上的托架62。(类似于旋转电磁线圈51的)以电磁方式工作的,自动恢复式的一个(用作制动电磁线圈的)旋转电磁线圈63安装在托架62上并具有一个动力输出轴(未画),在该输出轴上固定地装着一棒形操作臂64,位于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附近。
当未接到控制器120的信号而旋转电磁线圈63未通电时,在弹簧(未画)的偏动作用或在其自恢复功能的作用下操作臂64向下转动,因而操作臂64从其上部位置U移至其下部位置L,如图8所示。因此,纬纱Y向下受压至位移后的路径P2,在该路径上纬纱Y与纬纱接触件24的后端部E2的内周缘压力接触。因此,一运行阻力作用在纬纱Y上。当接到控制器120的信号,旋转电磁线圈63通电时,操作臂64受驱向上转动而从下部位置L移至图8所示上部位置U,因此,操作臂64与纬纱Y分离。此时,纬纱Y从位移后的路径P2移至正常路径P1。显然,纬纱制动装置60,相对于纬纱运行方向来说,可位于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的上游侧。
由压缩空气供应线73向构成流体喷射装置70的一部分的纬姿调整喷嘴71供应压缩空气。压缩空气供应线73包括一主压力罐76,它通过减压阀75连接于一压缩空气源74。主压力罐76的空气出口侧通过电磁式操纵的,自动恢复式的阀77连接于纬姿调整喷嘴71,当一个电磁线圈(未画)断电时,阀77呈原始状态。阀77在控制器120信号的控制下打开或闭合,从而使纬姿调整喷嘴喷气或停止喷气。在喷气作用下,从牵纬装置30牵来并穿入纬姿调整喷嘴中的纬纱的姿态受到调整并拾入经纱W的梭道S,以便飞向引纬的相对一侧。
许多分支喷嘴组72安装在织机的一个钢筘3上,并位于织成的布CL的布口侧CF。分支喷嘴组72沿经纱W的梭道S布置。每个分支喷嘴组72包括许多分支喷嘴72a,在本实施例中有5个。如图1所示,每个分支喷嘴组包括3个分支喷嘴72a。各分支喷嘴组72的分支喷嘴72a由压缩空气供应管(未画)供应压缩空气,压缩空气供应管包括一个连接于压缩空气源74的安全阀,该安全阀连接于一个恒压罐(未画),恒压罐连接于许多电磁操纵的,自动恢复的阀(未画出),但结构类似于阀77(,这些阀分别连接于分支喷嘴组72。与各分支喷嘴组72有关的这些阀在从引纬侧至引纬相对侧根据控制器120的输出信号继打开,其中,每个阀都在一预定的时间内打开。这使各分支喷嘴组72作中继的喷气,以追随从纬姿调整喷嘴71伸出的纬纱Y的尖端部分。借助上述中继的喷气,纬纱Y飞过在钢筘3中形成的并位于经纱梭道内的导气通路,到达引纬的相对侧,从而完成引纬即插入。
切断装置80的作用是切断由钢筘3击起的纬纱Y,它包括固定于织成的布一侧,布口附近的切刀81,在织机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切刀具上、下刀片(未标号)。切刀81的下刀片由旋转电磁线圈82驱动,在上刀片的配合下作纬纱Y的切断动作。
故障纬纱除去装置85用于除去在引纬中发生故障的纬纱(如误拾的纬纱)。除去装置85设置在侧框25上,位于织成的布的布口附近。由于除去装置与本发明的要点无直接关系,故略去对其的详细描述以便简化说明。
纬纱到达传感器100,相对于经纱阵列(未画)织成的布来说,放置在引纬的相对侧,以便测出被拾的纬纱到达引纬相对侧的时刻。纬纱到达传感器100输出一个代表纬纱到达时刻的信号。设有角度传感器6以检测织机主轴5的转角位置并输出代表该转角位置的信号;纬纱到达传感器100和角度传感器6的输出信号送至控制器120。
与上述输出信号相关,控制器120进行以下控制:首先,纬纱到达传感器100的信号已输入控制器120的时间由角度传感器6测出的转角位置所取代。进行计算以求出做为转角位置的测出的纬纱到达时刻和在控制器120中预先设定的作为标准值的设定的纬纱到达时刻之间差。用该差来修正变换装置50的转动杆的运动或摆动定时。这个经修正的摆动定时作为正确指令反馈在(转动杆52的)设定的摆动定时,该定时是按照织机的转速及所织造的布宽确定的,织机转速和布宽在织造准备操作中由操作者输入控制器120。此时,来自电源(未画)向旋转电磁线圈51的电流供送时间(时期)就受到控制以调整变换装置50的转动杆52在纬纱接合位置停留的时间,以便使纬纱Y与牵纬装置30的辊33,35相接合。
控制器120包括一个织机主体控制装置121,控制装置121与纬纱选择指令装置122及驱动指令发生装置123电气连接。因此,装置121、122、123相互间是电气连接的,其中,来自与织机主轴5有关的角度传感器6的信号直接被送至装置121、122、123。因此,装置121、122、123按照来自角度传感器6的信号独立地工作。控制器120还包括与织机主体控制装置(2)电气相连的反向变换机124。
织机主体控制装置121包括一个控制部分,一计算部分,一个存储部分和一个输入部分,操作者通过输入部分手工输入设定的值,不过输入部分未画出。织机主体控制装置121电气连接于控制管理多台织机的(未画)的一主计算机(未画)。织机主体控制装置121的结构和布置可产生织机操作信号,从而控制(用于驱动织机主轴5的)织机主电机7的启动和停止,以及牵纬装置30的电机31的反向变换机124。以后将对照时间图表详述织机主体控制装置121的工作。
织机主体控制装置121设有一个准备按钮121a,一个启动按钮121b和一个停机按钮121c。为了操作织机需要按准备按钮121a,其中,如发出一指令以启动电机31的反向变换机124,这就要求一定时间使其达到牵纬装置30可正常工作的正常工作速度,另外,启动连接在织机主体控制装置121的控制部分和主电机7的驱动器7a之间的定时器121d的工作。在电机31达到正常转速之后,以及在为织机开始操作而准备完毕的信号输出之后,按启动按钮121b,此时,织机的主电机7启动。应注意的是,即使在电机31未达到正常转速就按了启动按钮121b,在定时器121d的作用下,织机操作也不能开始,,由于按动了启动按钮121b,当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织机才能开始工作。为了停止织机工作要按动停机按钮121c,该按钮可在任意需要的时间按动。
定时器121d处于闭合状态,可使电流在设定的零时刻流动,而处于打开状态可在一设定的时间内或在预定的时间内停止电流流动。当按动准备完毕按钮121a时,织机主体控制装置121的控制部分发出一指令以启动电机31,同时启动已设定了预定时间的定时器121d的工作。当预定时间过后,定时器121d即闭合,然后,按动启动按钮121b,一启动信号从控制部分输入至驱动器7a,从而启动主电机7并开始织机的操作。同时,一操作信号向着纬纱选择指令装置122及驱动指令发生装置123输出,从而使装置122,123进入工作状态。上述预定时间是一段时间,例如在10秒至30秒内,在此期间辊33的转速达到完成引纬的最佳值(正常转速)。
纬纱选择指令装置122用来向驱动指令装置123发出指令,如果是使用不同颜色的多色织造,要按照预定程序的顺序来选择在下一个引纬循环中准备使用的纬纱Y。多色织造包括所谓一对一型织造和所谓一对二型织造。在一对一型织造中,两种纬纱交替拾取。在一对二型织造中,第一种的两纬纱是在第二种的一纬纱拾取之后拾取的。显然,在一个引纬循环中拾取一纬纱。在本实施例中有颜色A的一纬纱Y和颜色B的另一纬纱,例如,纬纱选择指令装置122指定驱动指令发生装置123,在下一引纬循环中准备使用具有颜色A的纬纱Y。在前一引纬循环中在主轴转角大约为300度时,代表这一指定的信号已经事先输出。然后,在本次引纬循环中当转角达到300度时,例如,按下一次引纬要用的纬纱Y代表指定具有颜色B的纬纱Y的信号被输出。具有颜色A和B的纬纱可有多种顺序,如A-B-B…或A-A-B-A-A-B…。显然,上述指定的预先输出,其目的是防止由于当做出纬纱的选择时各驱动器的反应延误而造成的误动作。
驱动指令发生装置123用于通过传动器(未画)操纵各驱动器。驱动器包括用于操纵引纬系统E1中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10的接合销14的驱动器15a和用于操纵引纬系统E2中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10的接合销14的驱动器15b。驱动器还包括用于操纵引纬系统E1中变换装置50的转动杆52的驱动器51a,用于操纵引纬系统E2中变换装置50的转动杆52的驱动器51b,用于操作纵引纬系统E1中的阀77的驱动器77a,用于操纵引纬系统E2中的阀77的驱动器77b,以及用于操纵切断装置80的切刀81的驱动器82a。如果是多色织造,要按照预先输入的选定具有不同颜色的各种纬纱Y的程序,有选择地操纵上述驱动器。
下面对照图9中的时间图表讨论本发明的引纬系统E的工作方式。该时间图表显示,当设有引纬系统E的织机在其稳定工作状态时各驱动器的工作状态,其中各装置的驱动器的工作以及各项目(列于最左栏)是按照织机主轴转角描述的。虽然这个时间图表说明的是引纬系统E1,E2中的纬纱交替拾取的一对一型织造的情况,但是,各引纬系统的工作基本是相同的,因而只对引纬系统E1作描述。
现对列于图9中时间图表的最左栏的装置和项目作描述。当准备按钮121a被按动时,织机启动(L.S)准备信号呈ON(通)状态,从而为织造作准备,以便接通电源。当织机准备信号呈OFF(断)状态时,电源被切断。另外,当织机启动信号呈ON状态时,辊转动(R.R)指令信号呈ON状态,在该状态发生使辊33开始转动的指令。当辊转动指令信号呈OFF状态时,上述指令不产生。当织机启动(L.S.)允许信号改变至ON状态以便允许主电机7启动时,织机操作信号呈ON状态。当辊33的转速达到使牵纬装置30可正常工作的预定值时,织机启动允许信号呈ON状态。当不按启动按钮121b时,织机操作信号呈OFF状态。织机启动允许信号呈OFF状态可防止主电机7启动的可能性。织机低速反转(L.L.S.R)信号呈ON状态可使织机主轴5低速反转,而织机低速反转信号呈OFF状态,则织机主轴5不作反转。自动启动信号呈ON状态时,织机自动启动,而呈OFF状态时,织机不会自动启动。当检测出引纬不正常(如误拾或短拾)时,引纬(W.P.)不正常信号呈ON状态。当未检测出引纬不正常时,引纬不正常信号呈OFF状态。当织机主轴5的转角处于0度时,织机0度信号呈ON状态。当织机让轴转角不为0度时,织机0度信号呈OFF状态。“接合销(E1),(E2)”分别代表在引纬系统E1和E2中的接全合销14。每个接合销14呈ON状态以便伸至鼓形件11,使纬纱Y与接合销接合,而呈OFF状态时则从鼓形件11缩回,使纬纱Y与接合销脱开。“纬姿调整喷嘴(E1),(E2)”分别代表在引纬系统E1,E2中的纬姿调整喷嘴71。“分支喷嘴组1,2,3,4,5”分别代表在从引纬侧至引纬相对侧的方向上以所提及的顺序布置的分支喷嘴72a的组72。每个喷嘴呈ON状态时喷气,呈OFF状态时不喷气。“转动杆(E1),(E2)”分别代表在引纬系统E1,E2中的转动杆52,每个转动杆52呈ON状态时纬纱Y接受牵引力,即接受牵纬装置30的作用,而呈OFF状态时纬纱Y从牵纬装置30的牵引作用松释出来。“纬纱制动装置(E1),(E2)”分别代表在引纬系统E1,E2中的纬纱制动装置60。每个纬纱制动装置60呈OFF状态时对纬纱Y施加制动作用,而呈ON状态时使纬纱Y从制动作用松释出来。颜色指令A,B分别代表选择具有颜色A和B的纬纱的指令的产生。因此,该指令相应于代表指定具有颜色A或B的纬纱的信号。当颜色指令呈ON状态时,即选定了具有相应颜色的纬纱,呈OFF状态时则未作这种选定。
在主轴转角达到0度时,钢筘3进行击起操作,而在紧靠主轴达到0度之前的时刻,纬纱Y的尖端部分已经到达引纬相对侧。此时,纬纱Y正与接合销14接合以便不被拾起,而纬姿调整喷嘴71尚未喷气。牵纬装置30的辊33正在转动;然而,纬纱处于位移的路径P2上(见图4),因而从牵纬装置30的牵引作用下松释出来,也就是说,纬纱处于无牵引状态。制动装置60工作以便向纬纱Y施加制动作用。在织机主轴转角已超过0度的时刻,切断装置80工作以切断纬纱Y。
当织机主轴转角达到60度时,纬姿调整喷嘴71开始喷射气流;然而,纬纱并不能飞动或从纬姿调整喷嘴71伸出。接着,接合销14从鼓形件11撤回,因而纬纱从纬姿调整喷嘴伸出,开始飞行。此后制动装置60立即松释,使纬纱从纬纱制动装置60的制动作用中得到松释。同时,变换装置50的转动杆工作以形成正常路径P1(见图4),在正常路径P1上,纬纱Y进入辊33,35之间的位置。因此,纬纱Y接受辊33,35的牵引力,从而以预定的高速拉向引纬相对侧,这样使纬纱进入牵引状态。然后,在受到姿态调整时纬纱U进行向着引纬相对侧的飞行。所述分支喷嘴72a喷出的气流支持下,纬纱Y通过钢筘3中形成的导气通道飞行,所述分支喷嘴72a是沿着所述导气通道布置的。当设置在接合销14附近的开绕传感器(未画)检测出绕在鼓形件11上的纬纱Y开绕了预定的匝数时,接合销14立即伸向鼓形件11以便进入接合状态,在该状态下,纬纱与接合销14相接合以停止向着引纬相对侧的飞行。在接合销14进入其接合位置之后,当纬纱Y缠绕了大约一匝时,纬纱Y然后与接合销14接合,因而终止了引纬。
在纬纱Y实际进入与接合销14的接合之前,转动杆52将纬纱Y的路径从正常路径P1(处于牵引状态)改变至位移后的路径P2(处于非牵引状态),从而使纬纱Y从牵纬装置30的牵引作用下松释出来。同时,纬纱制动装置60进入其工作状态,向纬纱Y施加制动作用。事实上,当纬纱Y实际进入与接合销14的接合时,一峰值张力作用在纬纱Y上;然而,该峰值张力在制动装置60的制动作用下被抑止到一个相当低的值,所述制动装置60经过最佳调整,对于纬纱Y的预定飞行速度获得一最佳的制动力。纬纱Y到达引纬相对侧是由纬纱到达传感器100检测的,代表纬纱到达的检测信号被送往控制器120。
下面对照图10的时间图表讨论设有引纬系统E的织机的工作状态,在该图表中,各装置的驱动器和各项目(列于最左栏)是按照从织机停机和启动期间的时间进行描述的。
首先,按动启动织机的准备按钮121a,织机启动准备信号从OFF状态变为ON状态。按动准备按钮121a的时刻假定为t1。与按动预备按钮的同时,(为辊33的转动作指令的)辊转动指令信号从其OFF状态变为ON状态,从而使辊33通过反向变换机124转动。此时,允许织机启动的织机启动允许信号从不允许织机启动的OFF状态变为ON状态。也就是说,直到辊33的转速达到预定值时才允许织机启动,这是因为如果辊33的转速低于预定值,则会出现误拾现象。当证实从时刻t1起已经过了预定时间,即辊33的转速已达到了预定值,也即在时刻t2时,织机启动允许信号呈ON状态。然后,例如在时刻t3,手工按动启动按钮121b,从而启动织机的织造工作。上述操作为织机的正常织造操作。
下面对照图11的流程图进一步讨论上述织造操作。在该流程图中,在步骤S1中按压准备按钮121a,从而牵装置30的辊33,35在步骤S2中开始转动。在步骤3中决定是否已经过了预定的时间。如果为NO(否)则回至步骤S3,如果为YES(是),则进至步骤S4,通过按压启动按钮121b开始织机的织造操作。可以看出,即使在步骤S2之后立即按压启动按钮121b(在流程图中为假想步骤S2A),主电机7也不能转动,因而不会开始织造操作。当过了预定时间时,主电机7开始转动,第一次进行织造操作。
图12表示构成本发明引纬系统E的一部分的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的第二实施例,可以用来替代图1和2所示的相应装置23。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包括一个设置在牵纬装置30和纬姿调整喷嘴71之间的纬纱Y的路径附近的流体(空气)喷嘴150。使用这种装置23,压缩空气从喷嘴150以垂直于纬纱Y的路径的方向吹出,使运行中的纬纱Y受到来自侧向的气体压力。因此,纬纱运行路径被延长,从而使松弛段Yz变形并圆滑起来,以便储存在那里。当纬姿调整喷嘴71的牵引力(速度)增加得超过了牵纬装置30的牵引力(速度)时,松弛段Yz消失并恢复至原来的形状。这个实施例的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结构很简单且造价低廉。
图13和14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引纬系统E的一部分的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的第三实施例,它可用来替代图1和2所示的相应装置23。这个实施例的装置23包括构成中心通孔即纬纱引入孔161的基本成环形的一个纬纱接触件160。纬纱接触件160相对于牵纬装置30的位置关系,使得(含有方向R的)上述假想平面L1与含有纬纱接触件的轴线的平面L2偏置,即不与其对准,如图14所示。纬纱接触件160具有一个前部的环形光滑平面162,纬纱Y的松弛段Yz与其可以接触以便在那里储存。这个纬纱接触件160也用作导纱器。
图15至21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引纬系统E的一部分的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的第四实施例,它可用来替代图1和2所示的相应的装置23。这个实施例的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包括安装在静止基座26上且垂直站立的第一导纬件170。第一导纬件170在其前表面有一侧向延伸的,基本为半圆柱形的导向面170a。第一导纬件170在低于导向面170a笮有一纬纱引入孔170b。第一导纬件170的定位使导向面170a基本面对牵纬装置30的辊33,而使孔170b面对或对准纬姿调整喷嘴71。牵纬装置30和纬纱引入孔170b间的位置关系,使得含有纬纱引入孔170b轴线的假想平面L2与牵纬装置30的假想平面L1偏置或不对准,如图16所示。
第二导纬件171安装在静止基座29上,临近于第一导纬件170。第二导纬件171由一平板制成并被弯曲以便基本沿着辊33的圆柱形周面延伸,如图16至21所示,因此形成一个面对第一导纬件170的导向面170a的弯曲的导向面171a。安装第二导纬件171时覆盖辊33的圆柱形周面的一部分。
由于上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再借助第一导纬件170,由牵纬装置30推动的纬纱Y的松弛段Yz被松释而进入高于第二导纬件171a的空间,以便储存在那里,从而防止松弛段Yz撞击围绕纬纱引入孔170b的一个部分。同时,纬姿调整喷嘴71的牵引力(速度)增加得超过牵纬装置30的牵引力(速度),从而拉动纬纱,使松弛段Yz消失,因此防止纬纱呈蓬松状态。
借助第二导纬件171,当纬纱Y的Z形松弛段Yz逐渐消失,纬纱Y在引纬的最后阶段被拉入纬姿调整喷嘴71时,使在辊33那一侧波动的纬纱被顺利引导。因此,使纬纱顺利地引入纬姿调整喷嘴71,同时防止其与辊33等接触。
在工作中,如图16和17所示,当牵纬装置30开始牵引作用时,纬纱Y的Z形松弛段Yz以图16所示的顺序a,b和c逐渐扩大,并被储存在第一导纬件170和第二导纬件171之间。由于纬姿调整喷嘴71的牵引力(速度)增加得超过牵纬装置30的牵引力(速度),纬纱Y的Z形松弛段Yz以图17所示c,b和a的顺序逐渐减小。
如图16所示,在Z形松弛段Yz最大且位于导向面170a上的状态中,纬纱Y被顺利地沿导向面170a引入纬纱引入孔170b,导向面170a的形状制成与纬纱Y的形状相配。然后,纬纱Y沿着第二导纬件171的导向面171a被拉动,因而纬纱Y被压在导向面171a上,同时被引导,使松弛段Yz被进一步压平和理顺。
虽然为了图示简单,纬纱松弛段Yz在图中已简化了形状,但实际上,如图18至21所示且以图18至21的顺序,其形状复杂地,不断地变化着。如上所示,纬纱松弛段Yz的形状从小Z形纤维状逐渐变成纠缠松开,Z形放大的状态。
图22至24表示本发明引纬系统的第二实施例,它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辊位关系调整装置210。在该实施例中,辊位关系调整装置210的作用是调整小直径辊35和大直径辊33之间的位置关系,它包括一个位于支承着小直径辊35的臂36之下的止动器220,用于限制臂36向下运动。止动器220包括一个具有头部221a和制有外螺纹的螺纹部分221b的偏心螺栓221。头部221a包括一个六角螺栓头B和一个与其整体且共轴的圆柱形部分C。螺纹部分221b与头部221a为整体且与其偏心。换言之,螺纹部分221b的轴线不与头部221a的轴线对准。
如图24所示,在拉簧39的作用下,臂36与偏心螺栓221的圆柱形部分C的圆柱面压力接触。螺纹部分221b插入垂直壁27上的一个通孔(未标号)并伸至垂直壁27的后侧。一螺母223与螺纹部分221b啮合并通过垂直壁27和螺母223之间的垫圈222被拧紧。
由于图22至24的布置,当使设有橡胶层38的小直径辊35与大直径辊33压力接触时,臂16的向下运动由偏心螺栓221的头部221a限制。更具体说,借助头部221a和螺纹部分221b之间的偏心布置,通过转动头部221a,臂36下缘的垂直位置可以在图24中实线所示上部位置和虚线所示下部位置之间变化。这样就可连续调整支承小直径辊35的臂36的垂直位置。
这样,小直径辊35对大直径辊33的压力接触力就被调至适当的值,从而防止由于压力接触力太大或太小而降低(设有橡胶层38的)小直径辊的耐用性。显然,“压力接触力”的意思是指小直径辊35与大直径辊33压力接触时的力。另外,在与大直径辊33压力接触时,小直径辊35的橡胶层38的径向变形量可调至适当的值,使辊33,35之间无滑动,同时防止辊35的橡胶层38的震动。因此,止动器220可以将小直径辊35的橡胶层38的挠曲量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
图25表示图22所示引纬系统中的止动器220的一个变化实例的关键部分。该实例与图23和图24所示第一实施例相似,在该实例中,可以使用普通的螺栓和螺母以替代偏心螺栓221,不过只画出了螺栓B1。螺栓B1可滑动地装在垂直壁27上的垂直长槽224中,并且螺母(未画)固定,螺母与螺栓B1啮合并位于垂直壁27的后侧面上。通过垂直改变螺栓B1的位置可以调整臂16的垂直位置。
图26表示与图25所示止动器220相似的止动器220的另一个实例,不同之处在于在垂直壁27上形成许多通孔225以替代槽224。在该实例中,通过螺栓在每个通孔225中的定位可改变螺栓B1的垂直位置,从而调整壁36的垂直位置。
图27表示可用来替代图22所示引纬系统中的装置210的辊位关系调整装置210的第二个实例。该实例的辊位关系调整装置210包括一个弹簧安装件227,拉簧39的下端固定在其上。弹簧安装件227的一部分可滑动地设于垂直壁27的垂直长槽226中,并可在垂向上沿槽226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由于图27所示的布置,拉簧39下端的位置可以变化以便改变小直径辊35所设定的压力接触力,从而将该压力接触力调整在一个无故障的范围内。另外,通过连续调整拉簧39下端的安装位置可以有效地吸收拉簧39偏动力的分散,从而防止由于小直径辊35对大直径辊33不适当的压力接触力而生成的热。
虽然上面已描述了辊位关系调整装置210的一些实例,但是显然辊位关系调整装置210的结构和布置并不局限于上述实例,其中,示于图24至26的止动器机构和示于图27的弹簧安装机构可以一起使用以构成辊位关系调整装置210。
图28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引纬系统E的第三实施例的关键部分,它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与纬纱松弛变形装置23的纬纱接触件24配合设置穿纬方向调整装置300。在该实施例中,纬纱接触件24通过一个气缸373和一摆动支承件274安装在静止基座26上。更具体来说,气缸373安装在静止基座26上且连接于纬纱接触件24的前端部N1,以便垂直地移动前端部N1。摆动支承件274安装在静止基座26上且连接于纬纱接触件24的后端部N2,以便使后端部N2绕件274的枢轴(未标号)摆动。
由于图28所示的布置,当织机中例如在织机织造工作再启动时进行纬纱Y的穿纬操作时,气缸373收缩以降低纬纱接触件24的前端部N1,以便使纬纱接触件24的轴线指向纬姿调整喷嘴71。在穿纬操作中,纬纱Y沿着纬纱Y在织机中的路径(包括牵纬装置30和纬姿调整喷嘴71之间的纬纱路径的一部分)被导向。然后,操作穿纬装置(未标号),沿纬纱路径形成气流。穿纬装置的作用是在气流的作用下沿纬纱路径载运纬纱,因而包括一个喷气嘴375(见图1)和构成纬姿调整喷嘴71一部分的吸气装置71a。当喷气嘴375喷气时,气流形成并穿过绕纬臂13。气流从绕纬臂13的尖端流出并对准导纱器21。导纱器21产生一气流,该气流朝着转动杆52,继续来自绕纬臂13的气流。气流穿过变换装置50的转动杆52,然后在导向件(未画)的作用下旁流过牵纬装置30的辊33,35。其后,气流通过前端部N1引入纬纱接触件24并通过后端部N2流出纬纱接触件24。
待穿纬的纬纱Y由上述气流沿着纬纱路径从供纱件1(图1)所载运并引入纬纱接触件24。这里,由于纬纱接触件24的轴线对准纬姿调整喷嘴,故纬纱接触件24中的纬纱Y被有效地传递至纬姿调整喷嘴71。这种传递作用是在纬姿调整喷嘴71的吸气装置71a的那一侧的吸气作用协助下完成的。
虽然只是画出和描述了气缸373,但显然,它也可由机械式操纵的驱动器等替代。
图29表示引纬系统E第三实施例的穿纬方向调整装置300的一个变化实例。在该实例中,纬纱接触件24通过站立件26a固定地安装在静止基座26上。构成穿纬方向调整装置300之一部分的一个气流方向变化板376通过支承件377安装在静止基座26上。气流方向变化板376的横截面为L形,如图29所示。
在气流方向变化板376的导气作用下,来自纬纱接触件24的气流被弯曲并对准纬姿调整喷嘴71,从而有效地完成穿纬,具体来说是完成从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至纬姿调整喷嘴71的穿纬。
图30表示引纬系统E的第三实施例的穿纬方向调整装置300的另一个变化实例,与图29所示相似。在该实例中,穿纬方向调整装置300包括一对设在静止基座26上并位于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和纬姿调整喷嘴71之间的喷气嘴378。这对喷气嘴378分别沿由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喷气,从而有效地控制气流方向使纬纱对准纬姿调整喷嘴71。
可以看出,喷气嘴378中至少一个可以与气流方向变化板376相结合以便进一步改善气流方向变化效果。
图31和32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引纬系统E的第四实施例,它类似于图1和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变换装置5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变换装置50的转动杆52固定在旋转电磁线圈51的动力输出轴51a上以便能够绕动力输出轴51a的轴线转动。一止动器51b固定于旋转电磁线圈51,其定位可限制转动杆52的运动范围。
如图32清楚所示,转动杆52有导纬通道52a,纬纱Y从导纱器21穿过导纬通道52a。导纬通道52a是直的,长的,并具有基本指向辊33,35的相互接触表面的一条轴线。另外,在转动杆52中形成一直的长的喷气嘴52b,喷气嘴52b在下游侧连接于导纬通道52a。喷气嘴52b的作用是向着导纬通道52a的下游侧喷气。导纬通道52a和喷气嘴52b的布置,使得其轴线交角θ1当从上方看去时不大于30度,如图32所示,因此,在穿纬操作中气流路径不会弯曲,同时防止气流回流,即向着导纬通道52a的上游流动。(如用聚酯树脂制成的)供气管52c连接于喷气嘴52b并固定于转动杆52。在穿纬操答期间,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源(未画)通过管52c送至喷气嘴52b。
如图32清楚所示,供气管52c位于旋转电磁线圈51的动力输出轴51a的上方。当从上方看去时,其轴线穿过动力输出轴51a(的轴线)。因此,供气管52c即使当转动杆52高速摆动时也可有效地防止被剧烈地挥动,从而延长了供气管52c的寿命,同时减小了连动杆52的摆动阻力。
止动器51b的定位使其可与转动杆52的相对较厚的壁部(未标号)接触(在所述较厚壁部中导纬通道52a和喷气嘴52b相互连接),所以即使猛烈地撞击止动器51b,止动器51b也有足够的耐用性。另外,转动杆52的重心基本位于上述较厚的壁部,因而有效地减小了转动杆52的振动,同时防止了转动杆52摆动不稳。在图31中,标号400代表设置在臂36之下,用于在工作中向上移动臂36的一个气缸。
下面对照图33A至33C讨论图31和32的布置的工作情况。
首先,如图33A所示,在织机正常的织造工作期间,转动杆52,52之一的尖端指向辊33,35的接触面以便使处于纬纱接合状态的纬纱Y位于辊33,35之间。另一转动杆52的尖端则指向离开辊33,35的接触面,从而使处于纬纱脱开状态的纬纱Y的位置离开辊33,35。显然,此时喷气嘴52b不喷气。
在上述状态下,如果纬纱Y断开或被切断以便引纬,从而织造操作响应于纬纱的断开而停止,那么,纬纱测量和储存装置10的接合销14(图1)被插入鼓形件11,而且下部的转动杆52进入脱开状态,从而使两转动杆52,52均处于脱开状态,如图33B所示,这防止了纬纱Y由于转动的辊33,35的高速牵引而断开,直至辊33,35停止。其后,气缸400工作,向上移动臂36,使小直径辊35向上位移。因此,在辊33,35之间形成间隙,纬纱Y可穿过上述间隙,以便完成纬纱Y的穿纬操作。
如图33c所示,为了完成纬纱Y的穿纬工作,下部的旋转电磁线圈51工作,将下部的转动杆52的尖端指向辊33,35的接触面,使下部的转动杆处于使纬纱准备由辊33,35拉动的位置。这里,如果纬纱Y在供纱件1附近断开,那么断了的纬纱从纬纱Y的路径被除去,然后以下述方式进行纬纱Y的穿纬操作;当喷气嘴375(图1)喷气时,纬纱Y被吹动并通过绕纬臂13引导至导纱器21。当纬纱Y到达导纱器21时,喷气嘴375停止喷气。然后,设置在导纱器21中的喷气嘴(未画)和纬姿调整喷嘴开始喷气。此时,喷气嘴52b开始高速喷气,将气送入导气通道52a。因此,在喷气嘴52b的高速气流的作用下,在导气通道52a和喷气嘴52b相互连接的位置的上游的导气通路52的部位上产生真空。
在导纱器21中喷气嘴52b的作用下,当纬纱Y到达导纬通道52a上游端时,纬纱Y在上述在导纬通道52a中产生的真空的作用下顺利地吸入导纬通道52a。然后,来自转动杆52的导纬通道52a的纬纱Y通过牵纬装置30送至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其后,在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23中的喷气部分(未画)喷出的气流的作用下,纬纱Y被引入纬姿调整喷嘴71。
可以看出,由于设置了喷气嘴52b,有利于操作者的穿纬操作,减轻了织机操作者的工作负担。
虽然在对图31和32所示引纬系统E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对于在转动杆52中形成的导纬通道52a喷射的是空气,但显然对导纬通道喷射的流体并不局限于空气,也可喷射其它流体如水或气体。
Claims (18)
1.一种流体喷射织机的引纬系统,它包括:
在引纬前测量纬纱预定长度并将其储存的装置;
纬姿调整喷嘴,用于在其喷出的流体的作用下调整来自上述测量和储存装置的纬纱的姿态,以便被拾入经纱的梭道;
牵纬装置,设置在所述测量和储存装置和所述纬姿调整喷嘴之间,它包括一个第一可转动的辊,纬纱可以与所述牵纬装置的辊压力接触以便对纬纱施加所述牵纬装置的牵引作用,来自所述测量和储存装置的纬纱在上述牵引作用下被拉至所述纬姿调整喷嘴;以及
可选择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变换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中,使纬纱与所述牵纬装置的辊的压力接触,在所述第二状态中,使纬纱与所述牵纬装置的辊分离;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织机的织造操作中使所述牵纬装置的辊保持转动的装置;
设置在所述纬姿调整喷嘴和所述牵纬装置之间,用于使所述纬姿调整喷嘴和所述牵纬装置之间的纬纱松弛段变形的装置,所述纬纱松弛段是由于纬姿调整喷嘴和牵纬装置之间暂时的牵引速度差而形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包括一个纬纱导向装置,该纬纱导向装置具有一个引入纬纱的开口,通过该开口纬纱从所述牵纬装置引至所述纬姿调整喷嘴,所述引入纬纱的开口的定位使其沿着从在所述辊的牵引作用下从所述辊拉出的纬纱路径的方向被移置,因而使纬纱在改变纬纱路径时被导向所述纬姿调整喷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包括一纬纱接触件,所述纬纱松弛段与其接触以便使纬纱松弛段变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包括以基本垂直于位于所述牵纬装置和所述纬姿调整喷嘴之间的纬纱的路径的方向上喷射流体的装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的所述纬纱导向装置包括具有伸向所述牵纬装置的基本呈半圆柱形导向面的第一导纬件,使纬纱松弛段与所述导向面接触以便沿着纬纱路径被引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的所述纬纱导向装置包括具有基本面对所述第一导纬件的导向面且设置在纬纱路径之下的弯曲导向面的第二导纬件,所述纬纱松弛段可以和所述第二导纬件的导向面接触,以便沿着纬纱路径被引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纬装置包括一个第二可转动辊,所述第一和第二可转动辊在织机工作期间总是保持转动,纬纱可放置在所述两辊之间以便在辊的转动作用下被拉动,纬纱在所述变换装置的所述第一状态中被置于所述两辊之间,而在所述第二状态中与所述两辊分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辊中至少一个包括在其圆周面上的橡胶层,还具有调整所述具有所述橡胶层的辊和另一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装置,所述辊位关系调整装置包括用于调整所述具有橡胶层的辊相对于另一辊的垂向位置以便限制所述橡胶层挠曲量的止动装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辊中至少一个具有在其圆周面上的橡胶层,还具有用于调整所述具有橡胶层的辊和另一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装置,所述辊位调整装置包括用于调整施加在所述具有橡胶层的辊的偏压力的装置,所述具有橡胶层的辊在所述偏压力的作用下与另一辊压力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流体作用下沿着纬纱路径穿纬的装置,所述穿纬装置包括用于产生穿过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并达到所述纬姿调整喷嘴的气流的装置,以及用于调整来自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以便在穿纬操作中对准所述纬姿调整喷嘴的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方向调整装置包括在穿纬操作中改变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的位置以便改变纬纱路径的方向的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方向调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和所述纬姿调整喷嘴之间的喷气嘴,以便在穿纬操作中向着纬纱路径喷气从而改变纬纱路径的方向。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装置包括一流体喷嘴,用于喷射流体,以便将来自所述测量和储存装置的纬纱通过所述变换装置引至所述牵纬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装置包括成形有导纬通道的转动杆,纬纱通过所述导纬通道导向所牵纬装置的辊及所述流体喷嘴,其中,所述导纬通道和所述流体喷嘴的布置,使得分别含有其轴线的第一和第二垂直平面以不大于30度的角度相交,所述第一和第二垂直平面与所述转动杆绕其转动的轴线平行。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可转动辊的定位,使得第一和第二垂直平面之一比另一个更临近于所述变换装置,所述第一垂直平面穿过所述第一可转动辊的轴线,所述第二垂直平面穿过所述第二可转动辊的轴线。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包括限定一纬纱引入开口的装置,纬纱穿过所述纬纱引入开口,其中,所述牵纬装置和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一个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偏置,所述第一平面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辊之间穿过并垂直于一个穿过所述第一和第二辊的轴线的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平行于所述两辊的轴线并含有所述纬纱引入开口的轴线。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平面之间形成一钝角。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引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松弛段变形装置包括一纬纱接触件,所述纬纱松弛段与其接触以便被变形,其中位置变化装置包括用于改变在穿纬操作中所述纬纱接触件的位置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89854/93 | 1993-04-16 | ||
JP8985493 | 1993-04-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752A CN1098752A (zh) | 1995-02-15 |
CN1039145C true CN1039145C (zh) | 1998-07-15 |
Family
ID=13982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41035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145C (zh) | 1993-04-16 | 1994-04-15 | 流体喷射织机的引纬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425399A (zh) |
CN (1) | CN1039145C (zh) |
BE (1) | BE1009297A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23734B1 (ko) * | 2004-05-21 | 2006-09-19 | 주식회사 파비노 | 직물구조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
ITTO20050484A1 (it) * | 2005-07-14 | 2007-01-15 | L G L Electronics Spa | Unita' di controllo per dispositivi di frenatura del filato in alimentatori di trama per telai di tessitura, e procedura di sintonizzazione della stessa |
CN102560835B (zh) * | 2012-03-12 | 2014-04-16 | 天津海天长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织机自动放纬、喂纬装置 |
MX2020007083A (es) * | 2018-01-26 | 2020-09-09 | Toray Industries | Tela base, telar a chorro y metodo de fabricacion de tela base. |
EP3859066B1 (en) * | 2020-02-03 | 2024-01-24 | STÄUBLI BAYREUTH GmbH | Weaving method and weft selector for implementing such a method |
CN113818125B (zh) * | 2021-09-17 | 2022-11-22 | 江西鸿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玻璃纤维布织造用放纬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33028A (en) * | 1972-06-19 | 1974-09-03 | Ici Ltd | Measuring apparatus |
JPS57199841A (en) * | 1981-05-30 | 1982-12-07 | Tagawa Kikai Kk | Weft yarn supply apparatus of shuttleless loom |
EP0477877A1 (en) * | 1990-09-27 | 1992-04-01 | TSUDAKOMA Corp. | Positive feed picking device for a fluid jet loo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363394B (de) * | 1978-11-24 | 1981-07-27 | Saurer Ag Adolph | Verfahren zum abziehen des schussgarnes bei webmaschinen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
FR2506795A1 (fr) * | 1981-06-01 | 1982-12-03 | Alsacienne Constr Meca | Procede et dispositif pour l'insertion de duites selon une sequence donnee sur une machine a tisser |
EP0268550B1 (de) * | 1986-10-20 | 1991-12-11 | GebràDer Sulzer Aktiengesellschaft | Fadenspannvorrichtung für Textilmaschine |
DE3714826C1 (en) * | 1987-05-04 | 1988-06-01 | Dornier Gmbh Lindauer | Shuttleless weaving machine with a pneumatic weft-insertion device consisting of a main nozzle and of a downstream mixing tube |
EP0356380B1 (de) * | 1988-08-25 | 1994-11-23 | Sulzer RàTi Ag | Verfahren zum Vermeiden von Spannungsspitzen eines Schussfadens beim Schusseintrag während des Bremsvorganges |
EP0389410A1 (de) * | 1989-03-17 | 1990-09-26 | Sulzer RàTi Ag | Vorrichtung zum Einziehen eines Schussfadens in eine Webmaschine |
GB2259719A (en) * | 1991-07-08 | 1993-03-24 | Murata Machinery Ltd | Method of operating weaving apparatus |
-
1994
- 1994-04-11 BE BE9400370A patent/BE1009297A3/fr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4-04-14 US US08/227,650 patent/US5425399A/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4-04-15 CN CN94103590A patent/CN103914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33028A (en) * | 1972-06-19 | 1974-09-03 | Ici Ltd | Measuring apparatus |
JPS57199841A (en) * | 1981-05-30 | 1982-12-07 | Tagawa Kikai Kk | Weft yarn supply apparatus of shuttleless loom |
EP0477877A1 (en) * | 1990-09-27 | 1992-04-01 | TSUDAKOMA Corp. | Positive feed picking device for a fluid jet loo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E1009297A3 (fr) | 1997-02-04 |
CN1098752A (zh) | 1995-02-15 |
US5425399A (en) | 1995-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3083C (zh) | 复丝开纤片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 |
CN1039145C (zh) | 流体喷射织机的引纬系统 | |
CN1040676C (zh) | 可控制的输出制动器 | |
CN101070659B (zh) | 喷气织布机 | |
CN101506075A (zh) | 用于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作站的吸嘴 | |
CN104003248A (zh) | 优化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真空装置内负压的方法 | |
CN105671749B (zh) | 一种纱布的生产工艺 | |
CN1042199A (zh) | 用于气流纺纱装置中纱线接头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38265C (zh) | 喷流织机用引纬装置 | |
CN1281804C (zh) | 流体喷射式织机中的纬纱把持装置 | |
CN211848311U (zh) | 一种用于纬纱束编织的剑杆织机 | |
CN111560695B (zh) | 一种喷水喷气两用织机 | |
CN1283863C (zh) | 织机的纬纱处理方法 | |
CN210657377U (zh) | 一种地毯针织机枪头 | |
CN110760979A (zh) | 一种用于纬纱束编织的剑杆织机及其操作方法 | |
CN209024700U (zh) | 用于生产无规律竹节纱的细纱机 | |
CN208279809U (zh) | 碳纤维恒张力退绕纬纱架 | |
JP5969900B2 (ja) | 水噴射式織機における主軸の回転数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6192167A (zh) | 一种改良结构的剑杆织机 | |
CN211848312U (zh) | 一种用于剑杆织机的接纬传剑机构 | |
CN211284751U (zh) | 一种应用于喷气式织布机的活动式多泵喷嘴结构 | |
CN211595924U (zh) | 一种抗辐射纱线梭织机的引纬机构 | |
US6799609B2 (en) | Sley apparatus | |
CN211446062U (zh) | 一种用于剑杆织机的接纬剑 | |
CN86105619A (zh) | 纺纱设备中捻接纱线的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3 |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ATENTEE; FROM: NISSAN TEXSYS CO., LTD. TO: TOYOTA AUTOMATA PRODUCTION CO., 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TOYOTA autom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issan Texsys Co., Ltd.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