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95690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95690A
CN103895690A CN201310740368.7A CN201310740368A CN103895690A CN 103895690 A CN103895690 A CN 103895690A CN 201310740368 A CN201310740368 A CN 201310740368A CN 103895690 A CN103895690 A CN 1038956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hape
shape region
shell
load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03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95690B (zh
Inventor
坂田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95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5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95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56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一种转向装置,其包括:转向轴(4);内壳(11);柱壳(5),柱壳(5)包括外壳(12),外壳(12)从外侧覆盖内壳(11),并且柱壳(5)可旋转地支撑转向轴(4);可移动支架(42),可移动支架(42)固定至内壳(11);固定支架(41),固定支架(41)具有保持部(44),并且固定支架(41)固定至车身;以及压力接触/释放部(66),压力接触/释放部(66)使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沿板厚方向彼此压力接触以将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压靠于保持部(44),并且压力接触/释放部(66)从彼此压力接触的状态和压靠于保持部(44)的状态释放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已审查的实用新型申请公开No.8-2024中公开的可伸缩的转向柱装置具有以伸缩方式彼此组合的外柱和内柱,以及在外柱旁边突出的锁定壳体。圆筒形空间设置在锁定壳体中。建立在圆筒形空间与外柱的内部(内柱的外周面)之间的连通的连通开口在与圆筒形空间匹配的位置处形成为穿过外柱的侧面。
成对的第一锁定构件和第二锁定构件容置在圆筒形空间中。成对的第一锁定构件呈现三棱柱的形状,并且在彼此平行布置的状态下,从连通开口面向内柱的外周面。第二锁定构件具有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延伸的成对的斜面。第二锁定构件的斜面中的每一者与第一锁定构件的相应的一者接触。由此,第二锁定构件成楔形地侵入到在成对的第一锁定构件之间的空间中,并且使每个第一锁定构件压靠于内柱的外周面。因此,内柱以不可移位的方式支撑在外柱内侧,并且锁定内柱和外柱相对于彼此的位置。
如果第二锁定构件与第一锁定构件的接触通过操作联接至第二锁定构件的调整杆而变弱,那么消除了每个第一锁定构件压靠于内柱的外周面的力。因此,内柱能够相对于外柱移动。因此,能够调整与内柱联结的方向盘的位置。
发明内容
在日本已审查的实用新型申请公开No.8-2024的可伸缩的转向柱装置中,由于第二锁定构件成楔形地侵入到在成对的第一构件之间的空间中的构型,用于允许第二锁定构件进行侵入的空间必须固定在第二锁定构件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于是,如果外力突然施加于围绕此空间的部件(第一锁定构件和第二锁定构件),部件能够移位到空间中。因此,可伸缩的转向柱装置可能会在此空间中弯曲。这使得难以增大整个可伸缩的转向柱装置的刚性。
除此之外,在第二锁定构件成楔形地侵入到成对的第一锁定构件之间的空间中的构型中,第一锁定构件和第二锁定构件的接触面设计成斜面。但是,难以调节这些斜面的倾角的精度。如果斜面的倾角的精度减小,第一锁定构件不充分地与第二锁定构件接触。如果在第一锁定构件与内柱一体地移动的情形中第一锁定构件不充分地与第二锁定构件接触,那么在第一锁定构件与第二锁定构件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在此状态下,阻止内柱平滑地移动(换言之,阻止方向盘在位置上平滑地进行调整)。第一锁定构件和第二锁定构件的接触面可能被不均匀地磨损,或者接触面上的涂层可能被剥落。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增大刚性并且易于调节的转向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转向轴具有安装有转向构件的一端;中空内壳,中空内壳容置转向轴并且能够在转向轴的轴向方向上移动;柱壳,柱壳具有平行于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板形区域,柱壳包括外壳,外壳从外侧覆盖内壳,柱壳可旋转地支撑转向轴,并且柱壳能够至少伸缩地或者倾斜地进行调整;可移动支架,可移动支架具有布置与第一板形区域相对的第二板形区域,使得第一板形区域的板厚方向与第二板形区域的板厚方向相同,并且可移动支架固定至内壳;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具有保持部,保持部布置在第一板形区域的与第二板形区域相反的那一侧,并且固定支架固定至车身;以及压力接触/释放部,压力接触/释放部使第一板形区域和第二板形区域沿板厚方向彼此压力接触以将第一板形区域和第二板形区域压靠于保持部,并且从彼此压力接触的状态和压靠于保持部的状态释放第一板形区域和第二板形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前述方面,在转向装置中,当压力接触/释放部已经从彼此压力接触的状态和压靠于保持部的状态释放第一板形区域和第二板形区域时,能够完成伸缩调整和倾斜调整的至少一者。另一方面,可以设想,压力接触/释放部已经将(位于外壳侧的)第一板形区域和(位于内壳侧的)第二板形区域沿第一板形区域和第二板形区域中的每一者的板厚方向压靠于(位于车身侧的)保持部,同时保持第一板形区域和第二板形区域沿板厚方向彼此压力接触。在此情形中,在第一板形区域、第二板形区域、以及保持部中的相邻者之间在来自压力接触/释放部的力的施加方向上(在板厚方向上)不产生间隙。因此,其姿势被锁定的转向装置在刚性上增大。除此之外,如果第一板形区域和第二板形区域简单地压靠于保持部同时保持沿板厚方向彼此压力接触,这些构件能够容易地进行调节(其精度能够容易地进行调节)。
在本发明的前述方面中,还可以包括支撑构件,支撑构件设置在外壳上,并且从垂直于轴向方向和板厚方向的正交方向可滑动地支撑可移动支架。
根据前述构型,支撑构件能够限制可移动支架和内壳在正交方向上的反冲。
在前述构型中,支撑构件可以设置在可移动支架(42)的正交方向上的两侧中的每侧。
根据前述构型,设置在可移动支架的两侧的每侧的支撑构件能够进一步地限制可移动构件和内壳在正交方向上的反冲。
在前述构型中,可以包括定位部,定位部相对于外壳定位支撑构件。
根据前述构型,定位部允许支撑构件精确地安装至外壳。
在前述构型中,定位部可以包括凹部和凸部,凹部设置在外壳中并且具有圆形地凹入的截面,凸部设置在支撑构件上,凸部具有圆形地凸出的截面,并且配合在凹部中。
根据前述构型,定位部能够由凹部和凸部简单地组成,凹部和凸部中的每一者具有圆弧形的截面。
在前述构型中,还可以包括调整机构,调整机构在正交方向上调整支撑构件相对于可移动支架的位置。
根据前述构型,调整机构调整支撑构件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地限制可移动支架和内壳在正交方向上的反冲。
在前述构型中,调整机构可以包括螺纹孔和螺栓,螺纹孔形成为穿过外壳,螺栓与螺纹孔组装并且从螺纹孔朝向可移动支架按压支撑构件。
根据前述构型,调整机构能够由外壳的螺纹孔和螺栓简单地组成,螺栓与此螺纹孔组装从而按压支撑构件。
顺便提及,在前述中,圆括号中的数字等代表下文中将进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对应组成元件的附图标记。但是,这些附图标记无意于限制权利要求。
附图说明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实施方式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描述,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似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总体构型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3为图2的重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在转向装置中的重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以及
图5为适用于图2的改型示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总体构型的示意图。顺便提及,在图1中,纸面的左侧是设置有转向装置1的车身100的前侧,并且纸面的右侧是车身100的后侧。除此之外,在图1中,纸面的上侧是转向装置1的上侧,并且纸面的下侧是转向装置1的下侧。
参照图1,转向装置1主要包括:转向构件2,例如方向盘等;转动机构3,转动机构3使转动轮(未示出)与转向构件2的转向相关联地进行转动;转向轴4;以及基本上圆筒形的柱壳5。例如小齿轮齿条机构作为转动机构3使用。转向构件2和转动机构3通过转向轴4、中间轴6等彼此机械联接。转向构件2的旋转通过转向轴4、中间轴6等传输至转动机构3。除此之外,传输至转动机构3的旋转转换成齿条轴(未示出)的轴向运动。由此,转动轮进行转动。
转向轴4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向后和向上倾斜/偏斜的方式延伸。转向轴4延伸的方向是转向轴4的轴向方向X。转向轴4具有在轴向方向X上相对可滑动地彼此配合的上轴7和下轴8。在本发明的此实施方式中,上轴是圆筒形的,下轴8从下前侧插入穿过上轴7(另见图2,下文中将对这进行描述),并且上轴7和下轴8例如彼此花键配合或者齿配合。
转向构件2安装至上轴7的上末端7A(其等同于转向轴4的一端)。除此之外,上轴7和下轴8彼此相对地滑动,由此,转向轴4能沿轴向方向X伸展并且收缩。顺便提及,在转向轴4中,上轴7实际上移动。转向轴4共轴地容置在柱壳5中并且通过多个轴承9和10由柱壳5可旋转地支撑。
柱壳5包括作为上管的内壳11和作为下管的外壳12。内壳11和外壳12是中空的并且在本发明的此实施方式中是管状的。顺便提及,外壳12可以部分地切口,并且可以部分地不是管状(见图2,下文中将对这进行描述)。内壳11在直径上小于外壳12,并且从上前侧共轴地插入穿过外壳12的中空区域。因此,外壳12和内壳11在转向轴4的轴向方向X上相对可滑动地彼此配合。
内壳11通过在内壳11的上端处的轴承9可旋转地支撑上轴7。除此之外,内壳11通过轴承9联接至上轴7,并且能够与上轴7一体地移动。外壳12通过在外壳12的下端处的轴承10可旋转地支撑下轴8。除此之外,向上延伸的下柱支架13固定至外壳12的外周部的下端侧。下柱支架13由固定至车身100的下固定支架14通过倾斜中心轴15可转动地支撑。因此,整个柱壳5(也包括转向轴4)能够绕倾斜中心轴15转动。下文中,柱壳5的转动可以称作“倾斜”。
整个柱壳5绕倾斜中心轴15转动(倾斜),从而调整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整个柱壳5的倾斜度。由于此调整(倾斜调整),能够调整转向构件2的在高度方向Z(其等同于柱壳5的倾斜方向)上的位置。在柱壳5中,由下固定支架14支撑的外壳12的位置(在轴向方向X上)固定,而内壳11在由上轴7随附的情况下在轴向方向X上相对于外壳12能够移动(能够滑动)。由于内壳11的相对运动,柱壳5和转向轴4中的每一者能够在轴向方向X上伸展并且收缩。在此情形中的伸展和收缩下文中可以称作“伸缩/套管式伸缩运动”。通过调整柱壳5(也包括转向轴4)的伸展/收缩量,能够进行伸缩调整。由于伸缩调整,能够调整转向构件2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位置。
以此方式,柱壳5能够伸缩地和倾斜地进行调整。图2为沿线II-II截取的图1的截面的截面图。图3为图2的重要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在转向装置1中的重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文中应当注意,图2和图3是从操作转向构件2的使用者观察的视图。图1的竖直方向(高度方向Z)等同于图2和图3的竖直方向。通过使用在图2和图3中的竖直方向和侧向方向以及图1中的竖直方向和纵向方向作为参考给出下列描述。除此之外,下文中将对板形构件进行描述。板形构件的板厚方向由沿侧向方向Y的第一板厚方向T1和沿竖直方向的第二板厚方向T2组成。在图2中,第一板厚方向T1和第二板厚方向T2彼此垂直。在本发明的此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厚方向T2可以不沿竖直方向,可以相对于竖直方向朝向轴向方向X侧倾斜一定程度,并且可以不与高度方向Z完全一致(见图1)。在狭义上,第二板厚方向T2是垂直于轴向方向X和第一板厚方向T1两者的正交方向。
参照图2和图3,将对外壳12进行具体描述。顺便提及,在下文中将描述的构件的附图标记当中,图2中未示出的附图标记在图3中示出。外壳12是大致管状的,并且相对于图2的状态一体地具有左区域18和右区域19。左区域18具有向右倾斜90°的大致U形截面。右区域19具有向左倾斜90°的大致U形截面。左区域18和右区域19彼此配合,由此,形成外壳12的基本上圆形截面。另外,内壳11(还包括转向轴4)容置在外壳12内侧。即,外壳12从外侧覆盖内壳11。但是,如上所述,外壳12部分地切口,并且具有部分地非管状的区域。图2在仅存在左区域18的区域中示出了外壳12的截面(阴影线区域)。顺便提及,图2中示出的右区域19不存在于与图2中具有阴影线的左区域18相同的平面上,并且左区域18的右侧是敞开的。因此,图2中的截面中示出的外壳12的区域仅在左区域18中从外侧(从外左侧)覆盖内壳11。
左区域18一体地具有第一板形区域21、上引导部22以及下引导部23,第一板形区域21呈现在高度方向Z上延伸的板形,上引导部22从第一板形区域21的上端向右延伸,下引导部23从第一板形区域21的下端向右延伸。第一板形区域21平行于轴向方向X(垂直于图2的纸面的方向)延伸,并且在侧向方向Y上是薄的。即,第一板形区域21的板厚方向是在侧向方向Y上延伸的第一板厚方向T1。参照图3,第一板形区域21的左侧面21L和右侧面21R沿轴向方向X和高度方向Z是平的。上引导部22和下引导部23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是薄的,并且彼此平行。即,上引导部22和下引导部23中的每一者的板厚方向是第二板厚方向T2。上引导部22的下表面22A和下引导部23的上表面23A两者沿轴向方向X和侧向方向Y是平的。上引导部22的下表面22A的左端和第一板形区域21的右侧面21R的上端由向右和向上延伸的上斜面24彼此联接。下引导部23的上表面23A的左端和第一板形区域21的右侧面21R的下端由向右和向下延伸的下斜面25彼此联接。
除此之外,在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上穿透第一板形区域21的圆形插入孔26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基本上在其中央处形成为穿过第一板形区域21(也见图4)。向上(在狭义上,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向上)凹入的凹部27(定位部)设置在上引导部22的下表面22A中。凹部27呈现在轴向方向X上是纵向的槽形(见图4)。如图2中所示,当沿垂直于轴向方向X的平面剖切时,凹部27具有以圆弧形向上凹入的截面。
支撑构件30安装在凹部27中。支撑构件30组成转向装置1的一部分,并且设置在外壳12上。参照图4,支撑构件30呈现一体地具有主体部31和凸部32(定位部)的块形。主体部31具有在上引导部22的板厚方向(第二板厚方向T2)上是平的矩形截面,并且呈现沿轴向方向X是纵向的板形。主体部31具有滑动面31A和相反面31B。滑动面31A和相反面31B呈现沿轴向方向X是纵向的长方形,并且滑动面31A和相反面31B彼此平行延伸同时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彼此间隔开。如图4中所示,滑动面31A布置在相反面31B上面。相对于滑动面31A倾斜的斜切区域33分别设置在滑动面31A(在其短方向上)的两端处。凸部32在相反面31B的其短方向上的基本上中央部处设置在相反面31B上、设置在相反面31B的纵向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上。如图2中所示,当沿垂直于轴向方向X的平面剖切时,凸部32具有在远离主体部31移动的方向上(图2中向上)沿主体部31的板厚方向(第二板厚方向T2)以圆弧形凸出的截面。
支撑构件30以凸部32位于主体部31上面的姿势(以与图4的姿势竖向地反向的姿势)从下面安装至上引导部22。如图3中所示,在安装至上引导部22的支撑构件30中,凸部32从下面几乎全部配合到凹部27中。在主体部31中,相反面31B从下面与上引导部22的下表面22A相对同时与上引导部22的下表面22A间隔开,并且滑动面31A指向下。
向下(在狭义上,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向下)凹入的凹部28在轴向方向X上与凹部27相同的位置处设置在下引导部23的上表面23A中。凹部28呈现在轴向方向X上是纵向的槽形(见图4)。如图3中所示,当沿垂直于轴向方向X的平面剖切时,凹部28具有矩形截面。如图4中所示,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穿透下引导部23的螺纹孔29在分别在轴向方向X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位置(在此情形中两个位置)处形成为穿过凹部28的底面28A(在下引导部23中限定底面28A的区域)。
支撑构件35安装在凹部28中。支撑构件35组成转向装置1的一部分,并且设置在外壳12中。支撑构件35呈现一体地具有主体部36和凸部37的块形。主体部36具有在下引导部23的板厚方向(第二板厚方向T2)上是平的矩形截面,并且呈现沿轴向方向X是纵向的板形。主体部36具有滑动面36A和相反面36B。滑动面36A和相反面36B呈现沿轴向方向X是纵向的长方形,并且彼此平行延伸同时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彼此间隔开。如图4中所示,滑动面36A布置在相反面36B下面。相对于滑动面36A倾斜的斜切区域38分别地设置在滑动面36A(在其短方向上)的两端处。凸部37在相反面36B的其短方向上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设置在相反面36B上、设置在相反面36B的纵向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上。如图3中所示,当沿垂直于轴向方向X的平面剖切时,凸部37具有在主体部36的板厚方向(第二板厚方向T2)上是平的矩形截面。具有圆形截面的凹口39在轴向方向X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位置(与下引导部23的螺纹孔29的情形中的位置数量相同,并且在此情形中为在两个位置处)处形成为穿过位于相反面36B的另一侧(在最远离相反侧36B的那一侧)的凸部37的接触面37A(另见图4)。
支撑构件35以凸部37位于主体部36下面的姿势(以与图4的姿势竖向地反向的姿势)从上面安装至下引导部23。如图3中所示,在安装至下引导部23的支撑构件35中,凸部37从上面几乎全部配合到凹部28中。在主体部36中,相反面36B从上面与下引导部23的上表面23A相对,并且滑动面36A指向上。主体部36的滑动面36A与安装至上引导部22的支撑构件30的主体部31的滑动面31A相对,同时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与滑动面31A间隔开。除此之外,在凸部37中,接触面37A从上面与凹部28的底面28A接触,并且接触面37A的每个凹口39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与在下引导部23中的螺纹孔29的对应一者连通。
螺栓40分别从下面与螺纹孔29组装。螺栓40组成转向装置1的一部分,并且所设置的螺栓40的数量与螺纹孔29的数量相同(在此情形中是两个)。当螺栓40分别螺旋连接到螺纹孔29中一定程度时,螺栓40的末端40A从螺纹孔29伸出,并且从下面分别配合到凹口39中。当螺栓40进一步螺旋连接时,螺栓40的末端40A在分别配合到凹口39中的状态下向上按压凸部37。因此,整个支撑构件35向上移位。相反地,当螺栓40与先前方向反向地移动时,螺栓40的末端40A向下移动。因此,整个支撑构件35向下移位。以此方式,支撑构件35的竖直位置(支撑构件35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的位置)能够通过改变螺栓40螺旋连接的程度进行调整。
除此之外,转向装置1包括固定至车身100的固定支架41,和通过焊接等固定至内壳11的可移动支架42。固定支架41也被称作调整支架,并且具有如图2中示出的基本上T形截面。固定支架41一体地具有在侧向方向Y上延伸的板形固定部43、和从固定部43的在侧向方向Y上的某个位置沿高度方向Z(在狭义上第二板厚方向T2)向下延伸的板形保持部44。固定部43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是薄的。保持部44在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上是薄的。因此,保持部44的板厚方向是第一板厚方向T1。参照图3,保持部44的左侧面44L和保持部44的右侧面44R两者沿轴向方向X和高度方向Z是平的。在高度方向Z上是长的竖直长槽45(倾斜引导槽)以在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上穿透的方式形成为穿过保持部44。竖直长槽45是在高度方向Z上是长的长孔,并且可以呈现沿柱壳5的转动轨迹的圆弧形,或者呈现接近转动轨迹的直线形状(见图1)。在外壳12中的第一板形区域21的插入孔26从侧向方向Y上观察与竖直长槽45的某个区域交叠。
保持部44位于外壳12的第一板形区域21的左侧。保持部44的右侧面44R从左侧与第一板形区域21的左侧面21L相对。可移动支架42也称作距离支架,并且是向右敞开的槽形(大致U形)构件。在固定至内壳11的状态中,可移动支架42容置在外壳12中。可移动支架42一体地具有第二板形区域52、向上倾斜部53、上引导部54、向下倾斜部55、下引导部56、以及加强部57。
参照图3,第二板形区域52在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上是薄的,并且呈现沿轴向方向X延伸的板形。即,第二板形区域52的板厚方向是第一板厚方向T1。第二板形区域52的左侧面52L和第二板形区域52的右侧面52R两者沿轴向方向X和第二板厚方向T2(高度方向Z)是平的。第二板形区域52布置到外壳12的第一板形区域21右侧。在此状态中,第二板形区域52的左侧面52L平行于第一板形区域21的右侧面21R并且从右侧与第一板形区域21的右侧面21R相对。即,第二板形区域52布置成与第一板形区域21相对,使得第一板形区域21的板厚方向与第二板形区域52的板厚方向相同。除此之外,由于保持部44位于如上所述的第一板形区域21的左侧,第一板形区域21在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上位于保持部44与第二板形区域52之间。现将通过关注保持部44对第一板形区域21、第二板形区域52、以及保持部44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保持部44布置在第一板形区域21的与第二板形区域52相反的那一侧。
在轴向方向X上是长的引导槽58以在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上穿透的方式形成为穿过第二板形区域52。顺便提及,即使未在附图中示出,突出到引导槽58中的突出部在其纵向方向上的某个位置处设置在引导槽58中。第一板形区域21的插入孔26从侧向方向Y观察与引导槽58的某个区域交叠。引导构件59从右侧安装在引导槽58中。
引导构件59呈现在侧向方向Y上是薄的板形,并且一体地具有主体部60和配合部61。主体部60呈现在侧向方向Y上是薄的板形,并且主体部60的左侧面60L和主体部60的右侧面60R两者沿轴向方向X和高度方向Z是平的。配合部61呈现在侧向方向Y上是薄的板形,并且基本上在高度方向Z上的其中央处从主体部60的左侧面60L向左突出。配合部61的厚度(在第一板厚方向T1上的尺寸)小于第二板形区域52的厚度。配合部61的左侧面61L沿轴向方向X和高度方向Z是平的。
在轴向方向X上是长的水平长槽62(伸缩引导槽)形成在引导构件59中(也见图1)。水平长槽62在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上穿透主体部60和配合部61。水平长槽62的纵向尺寸小于引导槽58的纵向尺寸。在安装在引导槽58中的引导构件59中,配合部61从右侧配合在引导槽58中,并且配合部61的左侧面61L与第二板形区域52的左侧面52L基本上齐平。除此之外,主体部60的左侧面60L从右侧与第二板形区域52的右侧面52R面接触。文中应当注意,在配合在引导槽58中的状态下,配合部61由引导槽58的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一端边缘(第二板形区域52界定该一端边缘的部分)和上文描述的突出到引导槽58中的突出部(未示出)在轴向方向X上夹在中间。因此,引导构件59在引导槽58中不能在轴向方向X上移动,并且固定至可移动支架42。在此状态中,第一板形区域21的插入孔26在从侧向方向Y上观察时与引导槽59中的水平长槽62的某个区域交叠。如上所述,插入孔26在从侧向方向Y上观察时还与竖直长槽45的某个区域交叠。因此,竖直长槽45和水平长槽62在从侧向方向Y上观察时彼此相交在插入孔26中,并且通过插入孔26彼此联结。
向上倾斜部53呈现从第二板形区域52的上端以倾斜方式向右和向上延伸的板形,并且从下右侧与外壳12的前述上斜面24相对同时与其间隔开。上引导部54呈现从向上倾斜部53的上右端向右延伸的板形。上引导部54的右端向右和向上稍弯曲,并且通过焊接等固定至内壳11的外周面的左区域。上表面54A——如上引导部54的位于其右端的左侧的区域——沿轴向方向X和侧向方向Y是平的。上表面54A平行于安装至外壳12的上引导部22的支撑构件30的滑动面31A,并且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从下面与滑动面31A面接触。由于内壳11在轴向方向X上相对于外壳12移动,位于外壳12侧的支撑构件30将位于内壳11侧的可移动支架42可滑动地支撑在滑动面31A上。除此之外,在支撑构件30中,凸部32从下面几乎全部配合在外壳12的凹部27中,并且支撑构件30相对于外壳12定位成使得凸部32的圆弧与凹部27的圆弧相匹配。因此,支撑构件30在正常安装位置处安装至外壳12,使得可移动支架42能够以可滑动的方式可靠地支撑。
向下倾斜部55呈现从第二板形区域52的下端以倾斜方式向右和向下延伸的板形,并且从上右侧与外壳12的前述下斜面25相对同时与其间隔开。下引导部56呈现从向下倾斜部55的上右端向右延伸的板形。下引导部56的右端向右和向下稍弯曲,并且通过焊接等固定至内壳11的外周面的左区域。下表面56A——如下引导部56的位于其右端的左侧的区域——沿轴向方向X和侧向方向Y是平的。下表面56A平行于安装至外壳12的下引导部23的支撑构件35的滑动面36A,并且在第二板厚方向T2从上面与滑动面36A面接触。由于内壳11在轴向方向X上相对于外壳12移动,位于外壳12侧的支撑构件35将位于内壳11上的可移动支架42可滑动地支撑在滑动面36A上。
文中应当注意,支撑构件35的竖直位置(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的位置)能够通过改变螺栓40如上所述螺旋连接的程度进行调整。例如,当与螺纹孔29组装的螺栓40在预定方向上螺旋连接时,螺栓40的末端40A分别从螺纹孔29伸出,并且从下面朝向可移动支架42按压支撑构件35。因此,支撑构件35向上移位。当螺栓40与预设方向反向地返回时,支撑构件35向下移位。以此方式,能够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调整支撑构件35相对于可移动支架42的位置。即,螺纹孔29和螺栓40组成调整机构85,以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调整支撑构件35相对于可移动支架42的位置。顺便提及,在支撑构件35与下引导部23(形成有凹部28的内周面与上表面23A)之间有竖直间隙和侧向间隙。因此,支撑构件35能在凸部37配合在凹部28中的情况下移动。因此,支撑构件35能够进行定位(对准)。
除此之外,显然地,如果支撑构件30和支撑构件35被认为是相同支撑构件,这些支撑构件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分别设置在可移动支架42的两侧。加强部57通过弯曲板而形成,并且在图2中具有向左倾斜90°的基本上M形截面。加强部57通过焊接等固定至内壳11的外周面的左区域,同时从高度方向Z(在狭义上第二板厚方向T2)由上引导部54和下引导部56夹在中间。在此状态中的加强部57从右侧与第二板形区域52和引导构件59相对,同时与其间隔开。加强部57在上引导部54与下引导部56之间增强整个可移动支架42。
除此之外,转向装置1包括压力接触/释放部66。压力接触/释放部66锁定柱壳5的姿势以固定转向构件2的所调整的位置,并且解锁柱壳5以调整转向构件2的位置。压力接触/释放部66包括紧固轴70、凸轮71、凸轮从动件72、以及按压构件73。
紧固轴70是在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上延伸的轴形主体。紧固轴70从左侧插入穿过固定支架41的保持部44中的竖直长槽45和固定至可移动支架42的引导构件59的水平长槽62的交叠区域(也包括插入孔26)。宽度横跨平坦部等形成在紧固轴70的配合在水平长槽62中的区域上。
紧固轴70的左端从竖直长槽45向左伸出。螺纹部(未示出)形成在左端的外周面上,并且螺母74与螺纹部组装。操作杆75联接至紧固轴70的左端。操作杆75呈现长杆或者长板的形状并且通孔75A形成在其一端处。螺母74和操作杆75组成转向装置1的一部分。紧固轴70的左端插入穿过通孔75A,并且螺母74与螺纹部(位于通孔75A左侧的区域)组装,由此,操作杆75固定至紧固轴70的左端。顺便提及,滚针轴承76可以插置于操作杆75与螺母74之间。
通过握住并且竖向地扭转操作杆75,操作杆75能够绕紧固轴70的轴线C(绕轴)旋转。顺便提及,上述支撑构件30的滑动面31A和上述支撑构件35的滑动面36A与轴线C基本上等距。凸轮71和凸轮从动件72呈现环形,并且在外部配合至紧固轴70。
凸轮71以沿操作杆75的右侧面延伸的方式布置在固定支架41的保持部44的左侧面44L的外侧(左侧)。凸轮71固定至操作杆75,并且能够与操作杆75一体地旋转。凸轮从动件72一体地具有板部77和毂78。板部77呈现在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上是薄的板形。因此,板部77的板厚方向是第一板厚方向T1。板部77的右侧面77R沿轴向方向X和高度方向Z是平的。板部77的右侧面77R从左侧与固定支架41的保持部44的左侧面44L(界定竖直长槽45的区域)面接触。在其厚度方向(侧向方向Y)上穿透板部77的圆孔77A形成为穿过板部77。
毂78呈现围绕圆孔77A地向右延伸的圆筒形。因此,圆孔77A和毂78的中空区域78A在侧向方向Y上彼此连续。紧固轴70的左区域插入穿过圆孔77A和中空区域78A。毂78从左侧配合到固定支架41的保持部44的竖直长槽45中,并且能够沿竖直长槽45的纵向方向(纵长方向)在竖直长槽45中移动。宽度横跨平坦部等形成在毂78的配合在竖直长槽45中的区域中。因此,竖直长槽45防止凸轮从动件72空转(与紧固轴70一起旋转)。另一方面,插入穿过凸轮从动件72的紧固轴70不能相对于凸轮从动件72旋转。除此之外,凸轮从动件72能够在在外部被配合至紧固轴70的状态下在侧向方向Y上相对于紧固轴70移动(滑动)。
凸轮突部79分别形成在凸轮71和凸轮从动件72的相对面(凸轮71的右侧面和凸轮从动件72的左侧面)上。凸轮71的凸轮突部79朝向凸轮从动件72向右突出,并且凸轮从动件72的凸轮突部79朝向凸轮71向左突出。按压构件73固定至紧固轴70的右端面。按压构件73呈现在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上是薄的板形。因此,按压构件73的板厚方向是第一板厚方向T1。按压构件73的左侧面73L沿轴向方向X和高度方向Z是平的。按压构件73位于引导构件59右侧,并且按压构件73的左侧面73L从右侧与引导构件59的主体部60的右侧面60R面接触。顺便提及,上述加强部57位于与按压构件73间隔开预定距离的右位置处。
如上所述,凸轮从动件72的毂78能够沿竖直长槽45的纵向方向移动。另外,在侧向方向Y上延伸的状态下,紧固轴70插入穿过凸轮从动件72的中空区域。紧固轴70也插入穿过引导构件59的水平长槽62。因此,尽管保持在侧向方向Y上延伸的姿势,紧固轴70能够沿竖直长槽45和水平长槽62中的每一者的纵向方向相对地移动。
在柱壳5的姿势被锁定的情况下,凸轮71的凸轮突部79和凸轮从动件72的凸轮突部79如图2和图3中所示在侧向方向Y上彼此相对,并且凸轮从动件72在右侧与凸轮71间隔开。因此,在凸轮从动件72的板部77的右侧面77R与按压构件73的左侧面73L之间的间隙在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上变窄。在此状态下,板部77和按压构件73从侧向方向Y将固定支架41的保持部44、外壳12的第一板形区域21、以及可移动支架42的第二板形区域52(还包括引导构件59)夹在中间。因此,当在第一板厚方向T1上彼此压力接触时,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压靠于位于左侧的保持部44。因此,固定支架41和外壳12不可相对移动地彼此压力接触,并且可移动支架42和外壳12不可相对移动地彼此压力接触。因此,前述伸缩调整和前述倾斜调整两者都被阻止,并且柱壳5的姿势被锁定。
当操作杆75在此状态下操作成在一个方向上旋转时,凸轮71的凸轮突部79和凸轮从动件72的凸轮突部79在侧向方向Y上彼此不相对,并且正如与图2和3的情形相反,凸轮从动件72以靠近凸轮71的方式向左移位。因此,在凸轮从动件72的板部77的右侧面77R与按压构件73的左侧面73L之间的间隙在侧向方向Y上变宽。因此,释放在固定支架41(保持部44)与外壳12(第一板形区域21)之间的压力接触和在可移动支架42(第二板形区域52)与外壳12之间的压力接触两者。因此,部分地插入穿过凸轮从动件72的中空区域的紧固轴70允许沿竖直长槽45和水平长槽62中的每一者的纵向方向相对地移动。由于前述,柱壳5被解锁。
当在柱壳5被解锁的情况下紧固轴70沿竖直长槽45的纵向方向相对地移动时,可移动支架42(内壳11)和外壳12与紧固轴70一起移动,由此,整个柱壳5倾斜。因此,能够实现前述倾斜调整。当柱壳5倾斜时,竖直长槽45引导可移动支架42和外壳12的运动。文中应当注意,竖直长槽45的纵向尺寸代表柱壳5能够倾斜的范围。
除此之外,当紧固轴70沿(与轴向方向X相同的)水平长槽62的纵向方向相对于可移动支架42移动时,紧固轴70实际上保持静止,并且可移动支架42和内壳11沿水平长槽62的纵向方向移动。因此,整个柱壳5伸缩地移动,使得能够实现前述的伸缩运动。当柱壳5伸缩地移动时,水平长槽62引导可移动支架42和内壳11的运动。文中应当注意,水平长槽62的纵向尺寸代表柱壳5能够伸缩地移动的范围。
顺便提及,倘若二次碰撞,引导构件59能够爬过/克服突出到(可移动支架42的)引导槽58中的突出部(未示出),并且在引导槽58中在轴向方向X上移动。因此,柱壳5能够伸缩地移动的范围扩大,并且二次碰撞的冲击能够变得柔和。然后,当在柱壳5被解锁的情况下操作杆75操作成与前述的一个方向反向地旋转时,凸轮71的凸轮突部79和凸轮从动件72的凸轮突部79在侧向方向Y上彼此相对,并且凸轮从动件72远离凸轮71向右侧移动,如图2和3中所示。因此,在凸轮从动件72的板部77的右侧面77R与按压构件73的左侧面73L之间的间隙在侧向方向Y上变窄。因此,使固定支架41和外壳12进入彼此压力接触,并且使可移动支架42和外壳12进入彼此压力接触,使得柱壳5的姿势再次被锁定。
以此方式,包括紧固轴70、凸轮71、凸轮从动件72、以及按压构件73的压力接触/释放部66使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沿板厚方向(第一板厚方向T1)彼此压力接触从而使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压靠于保持部44,并且从彼此压力接触的状态和压靠于保持部44的状态释放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如上所述,在转向装置1中,当压力接触/释放部66已从彼此压力接触的状态和压靠于保持部44的状态释放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时,能够完成伸缩调整和倾斜调整中的至少一者。
另一方面,可以设想,(位于外壳12侧的)第一板形区域21和(位于内壳11侧的)第二板形区域52沿第一板厚方向T1压靠于保持部44(位于车身100侧),同时通过压力接触/释放部66而保持沿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中的每一者的板厚方向(第一板厚方向T1)彼此压力接触。在此情形中,在第一板形区域21、第二板形区域52以及保持部44中的相邻者之间,在来自压力接触/释放部66的力(紧固轴70的轴向力)的施加的方向(第一板厚方向T1)上不形成(用作弹簧元件的)间隙。因此,其姿势被锁定的转向装置1能够在刚性上增大。除此之外,如果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简单地压靠于保持部44同时保持沿第一板厚方向T1彼此压力接触,这些构件容易地进行调节(其精度容易地进行调节)。
文中应当注意,支撑构件30和35能够限制可移动支架42和内壳11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的反冲。特别地,由于支撑构件30和35分别设置在可移动支架42的两侧,还能够限制可移动支架42和内壳11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的反冲。因此,转向装置1还能够在刚性上增大,并且还能够增大在外壳12与内壳11之间的滑动性。
另外,支撑构件30能够由定位部精确地安装至外壳12,定位部由(位于外壳12侧的)凹部27和(位于支撑构件30侧的)凸部32简单地组成,凹部27和凸部32中的每一者都具有圆弧形的截面。更具体地,当凸部32配合到凹部27中时,支撑构件30自动地相对于外壳12定位(与外壳12对准)。
另外,通过凭借调整机构85的使用来调整支撑构件35的位置,还能够限制可移动支架42和内壳11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的反冲。调整机构85能够由外壳12的螺纹孔29和螺栓40简单地组成,螺栓40与这些螺纹孔29组装,以按压支撑构件35。因此,如果用于螺纹孔29中的对应一者的螺栓40中的每一者的紧固扭矩最终进行调节,则甚至在相对于支撑构件30和35(如上所述的上引导部54的上面54A和下引导部56的下面56A)滑动的可移动支架42的区域的精度分散的情形中,在不受压力接触/释放部66的影响的情况下能够单独地消除反冲并且能够增大前述刚性和滑动性。在反冲由此最终消除的情形中,相对于支撑构件30和35滑动的可移动支架42的区域的精度不需要严格确定。因此,还具有能够减小制造成本的优势。
以此方式,在此转向装置1中,紧固轴70的轴向力(压力接触/释放部66保持固定支架41、可移动支架42以及外壳12彼此压力接触的力)在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的板厚方向(第一板厚方向T1)上全部接纳。另一方面,用于在第二板厚方向T2上限制反冲的构件分开地设置成支撑构件30和35。因此,可以彼此分开用于传输轴向力的构型和用于限制反冲的构型,增大前述刚性和滑动性,并且彼此独立地调整传输轴向力的功能和限制反冲的功能。
文中应当注意,通过在总共三个位置处将两个螺栓40和单个螺母74紧固而能够简单地增大刚性和可滑动性。本发明不限制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在由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内以多个方式进行修改。例如,在图2和3的情形中,在对应支撑构件30和35与可移动支架42之间的滑动面(滑动面31A、滑动面36A、上引导部54的上面54A、以及下引导部56的下面56A)沿侧向方向Y(第一板厚方向T1)是平的。替代地,如图5中所示,滑动面可以以相对于侧向方向Y倾斜的方式呈锥状,并且可移动支架42可以成楔形地与支撑构件30和35接触。然后,当压力接触/释放部66从彼此压力接触的状态和压靠于保持部44的状态释放第一板形区域21和第二板形区域52时,间隙确切地产生在支撑构件30和35中的每一者与可移动支架42之间。因此,提高了在支撑构件30和35中的每一者与可移动支架42之间的滑动性。除此之外,多个支撑构件35可以在轴向方向X上并排地设置并且布置。然后,通过凭借螺栓40调整各单个支撑构件35的位置而改进支撑构件35总体上相对于可移动支架42的跟随性能。因此,前述的反冲的消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实现,并且还能够增大前述的刚度和滑动性。顺便提及,可以提供多个支撑构件30。
除此之外,下引导部23的凹部28和支撑构件35的凸部37可以具有圆弧形截面,正如上引导部22的凹部27和支撑构件30的凸部32的情形。除此之外,支撑构件30可以设置有前述调整机构85。另外,在本发明的前述实施方式中,紧固轴70沿竖直长槽45和水平长槽62中的每一者的纵向方向移动,由此,柱壳5能够倾斜地和伸缩地进行调整。但是,还适合于采用下述构型:能够通过使竖直长槽45和水平长槽62中的一者形成替代长孔的圆孔完成倾斜调整和伸缩调整中的仅一者。即,柱壳5能够至少倾斜地或者伸缩地进行调整是足够的。

Claims (7)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轴(4),在所述转向轴(4)的一端处安装有转向构件(2);
中空的内壳(11),所述内壳(11)容置所述转向轴(4)并且能够在所述转向轴(4)的轴向方向上移动;
柱壳(5),所述柱壳(5)具有平行于所述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板形区域(21)、包括从外侧覆盖所述内壳(11)的外壳(12)、可旋转地支撑所述转向轴(4)、并且能够被至少伸缩地或者倾斜地调整;
可移动支架(42),所述可移动支架(42)具有第二板形区域(52),所述第二板形区域(52)布置成与所述第一板形区域(21)相对,使得所述第一板形区域的板厚方向与所述第二板形区域的板厚方向相同,并且所述可移动支架(42)固定至所述内壳(11);
固定支架(41),所述固定支架(41)具有保持部(44),所述保持部(44)布置在所述第一板形区域(21)的与所述第二板形区域(52)相反的那一侧,并且所述固定支架(41)固定至车身;以及
压力接触/释放部(66),所述压力接触/释放部(66)使所述第一板形区域(21)和所述第二板形区域(52)沿所述板厚方向彼此压力接触以将所述第一板形区域(21)和所述第二板形区域(52)压靠于所述保持部(44)、并且从彼此压力接触的状态和压靠于所述保持部(44)的状态释放所述第一板形区域(21)和所述第二板形区域(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
支撑构件(30、35),所述支撑构件(30、35)设置在所述外壳(12)上、并且从垂直于所述轴向方向和所述板厚方向两者的正交方向可滑动地支撑所述可移动支架(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构件(30、35)在所述正交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支架(42)的两侧中的每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
定位部(27、32),所述定位部(27、32)相对于所述外壳(12)定位所述支撑构件(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部(27、32)包括凹部(27)和凸部(32),所述凹部(27)设置在所述外壳(12)中并且具有圆形地凹入的截面,所述凸部(32)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30)上、具有圆形地凸出的截面、并且配合在所述凹部(27)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向装置,还包括:
调整机构(85),所述调整机构(85)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移动支架(42)调整所述支撑构件(30、35)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调整机构(85)包括螺纹孔(29)和螺栓(40),所述螺纹孔(29)形成为穿过所述外壳(12),所述螺栓(40)与所述螺纹孔(29)组装并且从所述螺纹孔(29)朝向所述可移动支架(42)按压所述支撑构件(30、35)。
CN201310740368.7A 2012-12-27 2013-12-27 转向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956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5603 2012-12-27
JP2012285603A JP5999767B2 (ja) 2012-12-27 2012-12-27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5690A true CN103895690A (zh) 2014-07-02
CN103895690B CN103895690B (zh) 2017-07-11

Family

ID=49920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036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95690B (zh) 2012-12-27 2013-12-27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22426B2 (zh)
EP (1) EP2749475B1 (zh)
JP (1) JP5999767B2 (zh)
CN (1) CN10389569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64638A (zh) * 2015-04-21 2016-11-0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51007B2 (ja) * 2014-02-07 2018-07-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663136B2 (en) * 2014-02-20 2017-05-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having anti-rotation feature
US9616914B2 (en) 2014-02-20 2017-04-11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Telescope and adaptive energy absorption system
US9499190B2 (en) 2014-03-06 2016-11-22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self-de-lashing power-rake mechanism
JP6390946B2 (ja) * 2014-05-29 2018-09-1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522694B2 (en) 2015-02-27 2016-12-2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adial telescope bushing for steering column
JP6418644B2 (ja) * 2015-03-10 2018-11-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GB201616480D0 (en) 2016-09-28 2016-11-09 Trw Limited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10464590B2 (en) 2016-10-07 2019-11-05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energy absorbing system
US10526003B2 (en) 2017-09-28 2020-01-07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hroud guidance mechanism for steering column
US10464592B2 (en) 2017-10-30 2019-11-05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motion control assembly
JP2021165100A (ja) * 2020-04-08 2021-10-14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部品取付構造
CN112512233A (zh) * 2020-11-06 2021-03-16 深圳市当智科技有限公司 转动结构和电子产品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72765A1 (en) * 2000-04-20 2003-09-18 Roland Heiml Adjusting and fixing device for a steering shaft, whose height and/or length can be adjusted
CN1615237A (zh) * 2002-01-17 2005-05-1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JP2009286341A (ja) * 2008-05-30 2009-12-10 Fuji K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20110210538A1 (en) * 2010-02-26 2011-09-01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N102630205A (zh) * 2009-11-27 2012-08-08 蒂森克鲁伯普雷斯塔公司 机动车的转向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81049A (en) * 1988-11-29 1991-01-01 Trw Inc. Tilt-telescope steering column
JPH082024Y2 (ja) 1989-06-19 1996-01-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伸縮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5222410A (en) * 1991-01-31 1993-06-29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H082024A (ja) 1994-06-27 1996-01-09 Tec Corp プリンタ
GB2295445A (en) * 1994-11-24 1996-05-29 Torrington Co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EP1438223B1 (en) * 2001-10-23 2006-06-07 TRW Lucas Varity Electric Steering Limited A vehicle steering assembly
US7328917B2 (en) * 2002-05-10 2008-02-12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EP1516798B1 (en) * 2002-06-19 2008-10-01 Nsk Ltd., Shock 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unit for vehicle
GB0307468D0 (en) * 2003-04-01 2003-05-07 Lucas Automotive Gmbh Improve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GB0308911D0 (en) * 2003-04-17 2003-05-21 Lucas Automotive Gmbh A steering assembly
US7886631B2 (en) * 2007-11-01 2011-02-15 Nexte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BRPI0822688A2 (pt) * 2008-05-16 2015-07-07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Dispositivo de ajuste de posição de uma coluna de direção de veículo automotivo
JP2011111019A (ja) * 2009-11-26 2011-06-09 Fuji K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11157015A (ja) * 2010-02-02 2011-08-18 Fuji K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466969B2 (ja) * 2010-02-26 2014-04-09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750949B2 (ja) * 2011-03-14 2015-07-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72765A1 (en) * 2000-04-20 2003-09-18 Roland Heiml Adjusting and fixing device for a steering shaft, whose height and/or length can be adjusted
CN1615237A (zh) * 2002-01-17 2005-05-1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JP2009286341A (ja) * 2008-05-30 2009-12-10 Fuji K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CN102630205A (zh) * 2009-11-27 2012-08-08 蒂森克鲁伯普雷斯塔公司 机动车的转向柱
US20110210538A1 (en) * 2010-02-26 2011-09-01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64638A (zh) * 2015-04-21 2016-11-0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6064638B (zh) * 2015-04-21 2020-02-2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5690B (zh) 2017-07-11
JP5999767B2 (ja) 2016-09-28
US20140182410A1 (en) 2014-07-03
EP2749475B1 (en) 2015-11-18
US9022426B2 (en) 2015-05-05
EP2749475A1 (en) 2014-07-02
JP2014125184A (ja) 2014-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95690A (zh) 转向装置
EP1864885B1 (en) Tilt-and-telescopic steering system
US9156491B2 (en) Steering system
EP2796341B1 (en) Steering system
US9604663B2 (en) Steering system
US9376136B2 (en) Steering device
EP2923921B1 (en) Steering device
US9376135B2 (en) Steering device
EP2923920B1 (en) Steering device
EP2597012A1 (en) Steering device
EP2402233B1 (en)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US20170008547A1 (en) Steering System
US7874228B2 (en) Non-translating telescopic rake pivot for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20180141582A1 (en) Telescopically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US20180257692A1 (en) System for blocking the radial movement of a steering column
US9663135B2 (en) Steering system
US10654512B2 (en) Steering device
KR20230105990A (ko) 레이더 장치 마운팅 브라켓 어셈블리
US7611166B2 (en) Locking structure of tilting and telescopic steering column
JP2012176753A (ja) 伸縮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KR20120050650A (ko)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JP5880072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チューブの保持構造、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20083012A (ko)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JP2005329840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05329839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