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2952B - 抖动校正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抖动校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2952B
CN103852952B CN201310589069.8A CN201310589069A CN103852952B CN 103852952 B CN103852952 B CN 103852952B CN 201310589069 A CN201310589069 A CN 201310589069A CN 103852952 B CN103852952 B CN 1038529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bracket
lens
vibrationproof
frame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890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2952A (zh
Inventor
弓削一宪
末冈良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52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2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2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29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抖动校正装置,其具有:支撑部件(19);镜头支架(12),其保持防振校正用镜头(22)且被配置于支撑部件上,能在镜头(22)位于从光轴退避的退避位置与位于能够进行防振校正的防振校正区域之间移动;施力部件(31),其配置于支撑部件中,朝防振校正区域方向对镜头支架施力;镜头支架驱动部件(14),其相对于镜头支架朝光轴方向移动,在与镜头支架成为第1位置关系时使处于防振校正区域的镜头(22)向退避位置移动,在与镜头支架成为第2位置关系时允许处于退避位置的镜头(22)向防振校正区域方向移动,在镜头支架与镜头支架驱动部件成为第2位置关系而允许镜头支架的移动时,施力部件使镜头(22)从退避位置向防振校正区域移动,使得在该位置处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内能进行镜头支架的直进和/或转动移动。

Description

抖动校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多个透镜组中的一部分透镜组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从而抑制像抖动的抖动校正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构成为具有凭借光电转换元件等将通过摄影光学系统成像的光学像依次转换为图像信号,能够将由此获得的图像信号作为预定方式的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并且将该记录于记录介质的图像数据再现显示为图像的图像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LCD)等的摄影装置,例如数字相机或摄像机等(以下将它们统称为相机)得以普遍实用化并广泛普及。
在这种相机中,具备用于抑制进行摄影时产生的所谓像抖动所导致的画质劣化的抖动校正装置的相机得以实用化。作为该抖动校正装置,例如提出了使摄像元件沿着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方向(X方向和Y方向)适当移动的摄像元件移动方式的抖动校正装置、使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多个透镜组中的一部分透镜组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X方向和Y方向)适当移动的光学方式的抖动校正装置等各种方式的抖动校正装置并得以实用化。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相机中,存在具备当相机不使用时,即携带时或保管时等使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镜头镜筒收缩的所谓收缩方式的镜头镜筒的相机。进而,在该收缩方式的镜头镜筒中,为了实现不使用时相机的进一步薄型化,具备使一部分透镜组从光轴上退避的退避机构的相机得以实用化。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1-237519号公报公开的抖动校正装置中,该抖动校正装置具有:相对于支撑部件在与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第1方向移动的第1移动部件;保持光学系统中的防振用光学要素并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第1移动部件在与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且与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第2方向上移动的第2移动部件;按照对光学系统施加的抖动的大小和方向,对所述第1、第2移动部件进行驱动控制的防振驱动单元,该抖动校正装置还具有:在第2方向上使第2移动部件在能够进行第2移动部件的位置控制的防振驱动范围与脱离该防振驱动范围的脱离位置之间移动的插脱驱动单元;在第2移动部件处于防振驱动范围内时确定基于由防振驱动单元驱动的第2移动部件的移动范围,而不限制由插脱驱动单元驱动的第2移动部件在脱离位置与防振驱动范围之间的移动的移动限制单元。
然而根据上述日本特开2011-237519号公报公开的现有的机构,保持防振用光学要素的第2移动部件凭借插脱驱动单元而被移动到脱离位置和防振区域范围。因此,使第2移动部件从脱离位置向防振驱动范围移动时仅能向1个方向(第2方向)移动,而为了向其他方向移动,就不得不移动第1移动部件。即,在该机构中,对支撑部件需要2个(第1、第2移动部件)抖动校正用的移动部件,光轴方向的厚度尺寸变大,因而存在妨碍应用抖动校正装置的相机主体的薄型化。
另外,在上述公报公开的机构中,插脱驱动单元设置于第1、第2移动单元附近,因此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需要设置空间,因而还存在妨碍相机主体的小型化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实现小型化,能够可靠地进行抖动校正的抖动校正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一个方面的抖动校正装置具有:支撑部件;镜头支架,其保持防振校正用镜头,被配置于所述支撑部件上,能够进行移动以使得该防振校正用镜头位于从摄影光学系统退避的退避位置和能进行防振校正的防振校正区域;施力部件,其配置于所述支撑部件中,朝所述防振校正区域方向对所述镜头支架施力;以及镜头支架驱动部件,其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上的镜头支架向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彼此相对移动,从而在该镜头支架驱动部件与该镜头支架处于第1位置关系时使所述镜头支架移动,以使得位于所述防振校正区域的所述防振校正用镜头变成位于所述退避位置,在该镜头支架驱动部件与该镜头支架处于第2位置关系时允许该镜头支架的移动,以使得位于所述退避位置的所述防振校正用镜头向所述防振校正区域方向移动,在所述镜头支架与所述镜头支架驱动部件成为所述第2位置关系而允许该镜头支架的移动时,该镜头支架凭借所述施力部件进行移动,使得所述防振校正用镜头从所述退避位置变成位于所述防振校正区域,使得在该移动后的位置处,在与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垂直的平面内能够进行该镜头支架的直进移动和/或转动移动。
根据如下的详细说明,能够进一步明晰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以较少的部件数量实现小型化,能够可靠地进行抖动校正的抖动校正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抖动校正装置的镜头镜筒单元(收缩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镜头镜筒单元(收缩状态)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镜头镜筒单元(使用状态:广角端)的剖面图。
图4是取出图1的镜头镜筒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2组框、退避框、4组框)来示出的收缩状态时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5是取出图1的镜头镜筒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2组框、退避框、4组框)来示出的使用状态(广角端)时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6是取出图1的镜头镜筒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退避框)来示出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7是从图4的箭头“7”方向观察时的正面图,是表示退避框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8是从图5的箭头“8”方向观察时的正面图,是表示退避框处于在使用时能进行防振校正的防振校正区域的状态的图。
图9是放大示出图1的镜头镜筒单元的退避框的一端部(第1支撑单元和旋转中心附近)的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0是放大示出图1的镜头镜筒单元的退避框的另一端部(第2支撑单元附近)的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相当于图9的部位的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应用于在如下的相机中使用的镜头镜筒单元的情况的示例:该相机构成为例如使用固体摄像元件对通过由多个光学透镜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形成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将由此获得的图像信号转换为表现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数字图像数据,将如上生成的数字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并根据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字图像数据能够在显示装置上再现显示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的镜头镜筒单元将可进行变倍动作的所谓的变焦光学系统用作摄影光学系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符号O表示镜头镜筒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而且在沿着该光轴O的方向上,将与相机前面相对的被摄体所在一侧作为前方,将配置于相机背面侧的摄像元件的受光面(成像面)所在一侧作为后方。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各附图中,为了采用能够在附图上识别各构成要素的程度的尺寸,有时对每个构成要素采取不同的比例尺来表示。因此本发明中在这些附图描述的构成要素的数量、构成要素的形状、构成要素的大小比率以及各构成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仅限于图示的方式。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抖动校正装置的镜头镜筒单元的收缩状态的概要立体图。图2、图3是图1的镜头镜筒单元的剖面图。其中,图2表示收缩状态,图3示出使用时的伸长状态且为摄影光学系统处于广角端位置的状态。图4、图5是取出图1的镜头镜筒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2组框、退避框、4组框)而主要示出退避机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其中,图4表示收缩状态(退避位置的状态),图5表示使用时的伸长状态(广角端位置;非退避状态)。图6是仅取出退避框来示出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7是从图4的箭头“7”方向观察时的正面图,表示退避框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图8是从图5的箭头“8”方向观察时的正面图,表示退避框处于能在使用时进行防振校正的防振校正区域的状态。图9是放大示出退避框的一端部(第1支撑单元和旋转中心附近)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10是放大示出退避框的另一端部(第2支撑单元附近)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11是表示相当于图9的部位的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镜头镜筒单元1由镜头镜筒10和摄像单元等构成,镜头镜筒10由通过多个光学透镜组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分别保持该摄影光学系统的各光学透镜组等的多个保持部件(框部件或筒部件)以及驱动这些保持部件的驱动机构等构成,摄像单元包含接受由上述摄影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的光学像并实施光电转换处理,生成预定方式的图像数据的摄像元件等。
镜头镜筒10由摄影光学系统、通过多个框部件等构成的保持部件、包含驱动源(电动机、致动器等)的电气部件和电气基板等构成。
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由第1透镜组21、第2透镜组22、第3透镜组23、第4透镜组24这4个透镜组构成。这4个透镜组(21、22、23、24)分别由多个镜头保持框、即1组框11、2组框中包含的退避框12、3组框13、4组框14保持。
其中,2组框单元由保持上述第2透镜组22的作为镜头支架的退避框12、以及将该退避框12沿着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正交的方向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的作为支撑部件的2组框19构成。而且,该2组框单元与作为镜头支架驱动部件的上述4组框14等协作,从而构成用于将退避框12配置于光轴O上或使其从光轴O退避的退避机构(后面详细叙述)。
另外,2组框单元中设有抖动校正装置,该抖动校正装置在退避框12配置于光轴O上时,进行在预定时刻使该退避框12在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正交的方向沿着预定方向移动预定量的控制,以抑制像抖动(后面详细叙述)。
另一方面,作为构成镜头镜筒10的多个框部件,除了上述多个镜头保持框之外,还具有驱动框15、旋转框16、凸轮框17、固定框18等。作为驱动源,在预定位置处配设有变焦电动机25等。
另一方面,在镜头镜筒10的靠后方的部位配设有摄像单元。该摄像单元是构成为包括如下部件的构成单元:作为光电转换元件的摄像元件26、安装该摄像元件26等电气部件等的电气基板等。摄像元件26被配设成与在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上与该光轴O正交的面平行,并且受光面的大致中心与光轴O大致一致。此外,作为摄像元件26,例如可采用使用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半导体元件的图像传感器等。
在镜头镜筒10的前面侧设有用于开闭形成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的前面开口的镜头屏障20。该镜头屏障20构成为在该镜头镜筒10处于收缩状态时(相机不使用时)配置于覆盖摄影光学系统的入射开口(光路)的关闭位置,而在镜头镜筒10处于伸长状态时(相机使用时)配置于开放摄影光学系统的入射开口(光路)的打开位置。
在如上构成的镜头镜筒单元1中,在作为驱动源的上述变焦电动机25接受来自未图示的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而被驱动时,其驱动力经由驱动框15、旋转框16被传递至凸轮框17。其结果,构成为各镜头保持框(11、12、13、1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适当地进行进退移动。因此,由此镜头镜筒10从图2的收缩状态转移到图3的使用状态。处于这种状态时,若进一步对变焦电动机25进行驱动控制,则各框部件在光轴O方向被适当地进退驱动,其结果,镜头镜筒10作为整体被伸缩驱动。因此,由此镜头镜筒10进行在图3的广角端位置与未图示的望远端位置之间移动的变焦动作。
如上所述,在镜头镜筒10中,处于使用状态时(使用时),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多个透镜组全部配置于光轴O上。另一方面,处于收缩状态时(不使用时),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多个透镜组中的至少1个(本实施方式中为由2组框单元的退避框12保持的第2透镜组22)配置于从光轴O退避的退避位置,并且其他透镜组在光轴O上光轴方向的间隔接近(后面叙述退避机构的详细构成)。
如上,在上述镜头镜筒10中,由于具备收缩时从光轴O上退避的作为退避镜头的第2透镜组22(退避框12),从而能够进一步缩短该镜头镜筒10在收缩时(不使用时)在光轴方向的收缩长度。因此,成为有助于应用该镜头镜筒10的相机主体的薄型化(小型化)的构成。另一方面,本镜头镜筒10如上所述设有抖动校正装置(后面详细叙述)。因而,由上述退避框12保持的第2透镜组22既为退避镜头,同时也为防振校正用镜头。
此处,使用图4~图10如下详细叙述上述镜头镜筒10的退避框12的退避机构的构成。首先,退避框12的退避机构主要由退避框12、2组框19、4组框14等构成。
如图6所示,退避框12是固定保持第2透镜组22的框部件。退避框12形成为具有由大致圆筒形状构成的中央筒部12c、从该中央筒部12c的外周缘向外方延伸的2根臂部(一个臂部12a、另一个臂部12b),其整体形状如图7、图8等所示,从光轴方向观察的平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大致月牙状。即,退避框12构成为隔着第2透镜组22(防振校正用镜头)在一边延伸出一个臂部12a,在另一边延伸出另一个臂部12b的形状。
在退避框12的2根臂部中的一个臂部12a中,在其前端部12d贯穿设置有支撑孔12da,该支撑孔12da是在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贯穿的贯穿孔,且与其贯穿轴正交的剖面构成为长圆形状(大致硬币形状)。在该支撑孔12da中贯穿插入后述的2组框19的支撑轴19a。因此,该退避框12被支撑轴19a轴支撑成能够以支撑孔12da为旋转中心在与光轴O正交的面内自由转动。
另外,如图8所示,退避框12的支撑孔12da的长边侧的中心线被设定成在退避框12配置于使用位置时,与将保持在中央筒部12c上的第2透镜组22的光轴O与支撑轴19a的轴中心连结起来的直线一致。由此,退避框12(镜头支架)的支撑孔12da能够使退避框12(镜头支架)相对于2组框19(支撑部件)在支撑孔12da的长边方向上相对地进行直进移动,并且能够进行以支撑轴19a为轴中心的转动移动。
进而,在退避框12的一个臂部12a的前端部12d植设有朝外方突出设置的轴部12aa。另外,在另一个臂部12b的前端植设有朝外方突出设置的2根轴部12ba。即,在退避框12中,隔着第2透镜组22(防振校正用镜头)在一个端部侧的一个臂部12a的前端部12d具有轴部12aa(第1支撑单元),隔着第2透镜组22(防振校正用镜头)在另一个端部侧的另一个臂部12b的前端具有2根轴部12ba(第2支撑单元)。
轴部12aa是用于与4组框14(镜头支架驱动部件)的退避凸轮14a联动而使自身旋转的第1支撑单元。另外,该轴部12aa是沿着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1支撑轴。而且,轴部12aa与卡合槽部19e卡合,该卡合槽部19e是在2组框19的周侧缘部沿着与光轴O平行的方向被切口且在周面方向具有预定的宽度尺寸的第1卡合部(参照图9)。
另外,两根轴部12ba是沿着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垂直的方向延伸配置,在周向上具备预定的相隔距离而配置的第2支撑轴和第3支撑轴。而且两根轴部12ba与卡合槽部19f卡合,该卡合槽部19f是在2组框19的周侧缘部具有周向上的宽度而形成的第2卡合部(参照图10)。由此,限制了退避框12处于防振校正区域时能够转动的范围。其中,两根轴部12ba彼此的相隔距离被设定为小于卡合槽部19f的宽度尺寸,规定退避框12处于防振校正区域时的转动范围。
此外,作为第2支撑单元,也可以由具有沿着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平面的鳍状部构成,以代替两根轴部12ba。这种情况下,对应于上述两根轴部12ba的相隔距离而设定鳍状部的平面的周向的宽度。
此外,这里将退避框12从光轴O退避的位置作为退避位置。而且图4、图7示出了退避框12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另一方面,将退避框12配置于光轴O上的状态作为使用位置。并且图5、图8示出了退避框12处于使用位置的状态。此外,在退避框12处于使用位置时,构成该镜头镜筒10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各镜头保持框处于能够在光轴O方向上进退而进行变焦动作的状态。与此同时,在退避框12处于使用位置时,处于位于通过后述的抖动校正装置的作用而能够进行防振校正的防振校正区域的状态。
2组框19整体上由大致圆筒形状形成,在其前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和后表面形成有用于使透过摄影光学系统到达配置在该镜头镜筒10的后方的摄像元件26的受光面的光束通过的光路用开口。
在2组框19的前表面的外周缘部附近形成有与该圆筒形状的中心轴(与光轴O一致的轴)正交且朝内周突出设置的壁面19b。在该壁面19b植设有与光轴O平行朝后方配置的支撑轴19a。在该支撑轴19a如上所述贯穿插着支撑孔12da。
进而,如图8、图9所示,在支撑轴19a上缠绕着作为施力部件的扭转螺旋弹簧31。该扭转螺旋弹簧31被配设成夹在2组框19的壁面19b与退避框12的一个臂部12a的前端部12d的前面侧的一个面之间的状态。该扭转螺旋弹簧31的一个臂部被形成于壁面19b上的弹簧卡止部19c卡定,另一个臂部被形成于该壁面19b上的弹簧卡止部19d卡定。
在该状态下,扭转螺旋弹簧31的作用力作用于退避框12。即,扭转螺旋弹簧31的作用力以贯穿插入了支撑轴19a的支撑孔12da为旋转中心,向使退避框12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图7的箭头R方向)转动的方向作用。
即,扭转螺旋弹簧31的作用力对退避框12施加转动作用力,使得由退避框12保持的第2透镜组22被配置于光轴O上的预定位置处。简而言之,扭转螺旋弹簧31是配置于2组框19(支撑部件)上,对退避框12(镜头支架)向作为使用位置的防振校正区域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而且,退避框12的由扭转螺旋弹簧31产生的转动施力通过退避框12的另一个臂部12b的一侧部位12bb与设置在2组框19上的阻止部19g抵接而被限制。
换言之,退避框12始终受到扭转螺旋弹簧31的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R方向)的施力,第2透镜组22通过该施力而被向使用位置的方向施力。而且,退避框12的另一个臂部12b的一侧部位12bb与阻止部19g抵接,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转动,从而退避框12被定位于预定的使用位置处。
即,2组框19(支撑部件)的阻止部19g是在退避框12(镜头支架)位于防振校正区域之前,用于承受并消除扭转螺旋弹簧3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的影响的阻止部件。
此外,在该状态下,退避框12能够确保向支撑孔12da的长边方向的移动,并且在转动方向上,能够确保以第2透镜组22的光轴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大致一致的状态为中心,在能够进行防振校正的预定的防振校正区域的范围内的移动。
如上,上述退避框12是保持作为退避镜头且作为防振校正用镜头的第2透镜组22的框部件,该退避框12配置于2组框19(支撑部件)上,具有作为镜头支架的功能,能够进行移动以使第2透镜组22(防振校正用镜头)位于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退避的退避位置和在该光轴O上能够进行防振校正的防振校正区域。
另外,2组框19(支撑部件)的支撑轴19a成为退避框12(镜头支架)在退避位置与防振校正区域之间转动时的转动中心,并且成为与支撑孔12da(长孔)卡合的转动中心轴。
另一方面,在2组框19的后方配置有4组框14。4组框14例如是固定于镜头镜筒10的最后端部分并保持第4透镜组24的镜头保持框。在4组框14的外周缘部一体地设有与光轴O平行地朝前方突出设置并在前端部分形成有倾斜凸轮部14aa的退避凸轮14a。该退避凸轮14a形成于在组装到镜头镜筒10中时,与2组框19的卡合槽部19e卡合的部位。如上所述,2组框19的卡合槽部19e(第1卡合部)中卡合着退避框12的轴部12aa(第1支撑单元)。因此,退避凸轮14a的倾斜凸轮部14aa配置成在退避框12的轴部12aa的前端附近进行作用。
即,在2组框19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相对于固定状态的4组框14移动的情况下,在退避框12处于使用位置时(例如图5的状态),退避凸轮14a的前端部分的倾斜凸轮部14aa配置于退避框12的轴部12aa的附近。从该状态起,在镜头镜筒10转移至收缩状态时,2组框19以接近4组框14的方式在光轴O方向上移动。因此,退避凸轮14a的倾斜凸轮部14aa与退避框12的轴部12aa抵接,此后,轴部12aa沿着倾斜凸轮部14aa的斜面移动。于是,轴部12aa在卡合槽部19e内在周向上移动。通过该作用,退避框12抵抗扭转螺旋弹簧31的作用力而以支撑孔12da为旋转中心转动。轴部12aa沿着倾斜凸轮部14aa移动,然后沿着退避凸轮14a的侧缘部14ab移动,而此时退避框12已配置于预定的退避位置处而处于不转动的状态。然后,最终如图4所示,2组框19与4组框14成为一体化的状态。退避框12通过这种机构而从使用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
另外,在退避框12处于退避位置时,2组框19以相对于4组框14远离的方式在光轴O方向上移动,从而退避框12通过扭转螺旋弹簧31的作用力被以支撑孔12da为旋转中心施加旋转作用力,最终移动到使用位置。
基于上述构成,4组框14作为用于通过退避凸轮14a驱动退避框12的镜头支架驱动部件发挥作用。作为该镜头支架驱动部件的4组框14的退避凸轮14a被设置成相对于2组框19(支撑部件)上的退避框12(镜头支架)彼此沿着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方向相对移动。
而且,在形成于4组框14(镜头支架驱动部件)的一端部的作为凸轮状部的退避凸轮14a相对于退避框12(镜头支架)成为图4所示的位置关系(称为第1位置关系)时,退避凸轮14a按压轴部12aa(第1支撑轴),从而退避框12的各支撑轴(12aa、12ba)沿着各卡合槽部(19e、19f)转动,使退避框12(镜头支架)移动以使得处于防振校正区域的第2透镜组22(防振校正用镜头)位于退避位置。该退避框12向退避位置的移动是在从组装了该镜头镜筒单元1的相机(未图示)的电源状态成为断开状态到包含摄影光学系统的镜头镜筒10转移到收缩状态为止的期间进行的。
另外,在退避凸轮14a(镜头支架驱动部件)与退避框12(镜头支架)成为图5所示的位置关系(称为第2位置关系)时,允许退避框12(镜头支架)的移动,以使得位于退避位置的第2透镜组22(防振校正用镜头)向防振校正区域方向移动。此时,退避框12(镜头支架)凭借扭转螺旋弹簧31(施力部件)而进行移动,以使得第2透镜组22(防振校正用镜头)从退避位置变为位于防振校正区域。
即,2组框19(支撑部件)相对于退避凸轮14a(镜头支架驱动部件)向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方向移动,从而退避框12(镜头支架)在2组框19(支撑部件)上转动。
另外,退避框12的轴部12aa(第1支撑单元)兼作为与4组框14的退避凸轮14a(镜头支架驱动部件)联动而转动的转动杆。即,在退避凸轮14a(镜头支架驱动部件)作用于轴部12aa(第1支撑单元)而使退避框12(镜头支架)转动时,退避框12的轴部12aa(第1支撑单元)和两根轴部12ba(第2支撑单元)被分别对应的卡合槽部19e(第1卡合部)和卡合槽部19f(第2卡合部)支撑,并且退避框12以支撑轴19a(转动中心轴)为中心转动。
此外,上述例子中以4组框14作为固定镜头保持框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一定必须固定,根据摄影光学系统的构成而言,4组框14也能构成为可在光轴O方向进退。这种情况下,2组框19和4组框14构成为在光轴O方向相对移动,在镜头镜筒10从使用状态转移至收缩状态时,2组框19和4组框14朝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确保了配置在2组框19(支撑部件)上的退避框12被4组框14的退避凸轮14a朝退避方向驱动的作用。
即,退避凸轮14a(镜头支架驱动部件)相对于2组框19(支撑部件)朝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方向移动,从而退避框12(镜头支架)在2组框19(支撑部件)上转动。
接着,以下主要使用图7~图11详细说明抖动校正装置的构成。首先,本实施方式的抖动校正装置通过退避框12、一组抖动校正用驱动源、实现用于控制该抖动校正用驱动源的步骤的驱动控制用电路等构成。
关于上述抖动校正用驱动源,可应用绕光轴O的转动方向、即θ方向驱动用VCM(第1线圈32、第1磁铁42)与在与光轴O正交的X方向驱动用VCM(第2线圈33、第2磁铁43)的一组VCM(音圈电机)等。此外,此处θ方向指的是图8的箭头θ所示方向、即大致相当于退避框12的转动方向的方向。另外,X方向指的是图8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即与上述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
θ方向驱动用VCM由第1线圈32与第1磁铁42构成。另外,X方向驱动用VCM由第2线圈33与第2磁铁43构成。其中,第1磁铁42、第2磁铁43放置于退避框12的预定部位。具体而言,第1磁铁42放置于退避框12的一个臂部12a的中段部位。另外,第2磁铁43放置于退避框12的另一个臂部12b的中段部位。
另一方面,第1线圈32和第2线圈33配置于2组框19上的预定部位。具体地,在退避框12配置于预定的使用位置时,第1线圈32固定配置于与第1磁铁42相对的2组框19侧的部位。同样在退避框12配置于预定的使用位置时,第2线圈33固定配置于与第2磁铁43相对的2组框19侧的部位(参照图7、图8)。
如上所述,退避框12在配置于使用位置时、即处于防振校正区域时,允许向θ方向和X方向移动预定量。其中,退避框12向θ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退避框12的两根轴部12ba(第2支撑单元)在卡合槽部19f(第2卡合部)内沿周向移动时的范围内。另外,退避框12在X方向的移动则通过支撑孔12da内的支撑轴19a的长边方向的范围内进行规定。
通过上述构成,在退避框12(镜头支架)与退避凸轮14a(镜头支架驱动部件)成为上述第2位置关系而允许退避框12(镜头支架)的移动时,退避框12(镜头支架)进行移动以使得第2透镜组22(防振校正用镜头)从退避位置移至防振校正区域,在该移动后的位置处,退避框12能够使第2透镜组22(防振校正用镜头)在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正交(垂直)的平面内进行直进移动(X方向)和转动移动(θ方向)。
此外,上述第1线圈32是用于使退避框12(镜头支架)进行直进移动的直进移动用线圈。另外,上述第2线圈33是用于使退避框12(镜头支架)进行旋转移动的旋转移动用线圈。
另外,上述例子构成为在2组框19(支撑部件)侧配置第1、第2线圈32、33,在退避框12(镜头支架)侧的与上述各线圈(32、33)相对的位置配置第1、第2磁铁42、43,然而不限于该构成例。例如也可以与上述构成例相反,构成为在2组框19(支撑部件)侧配置第1、第2磁铁42、43,在退避框12(镜头支架)侧配置第1、第2线圈32、33。
以下说明在如上构成的镜头镜筒单元1中进行收缩动作时退避框12的作用中的退避时的作用流程。
通过组装了该镜头镜筒单元1的相机(未图示)的电源状态成为断开状态而执行收缩动作。开始该收缩动作后,首先通过未图示的控制电路对变焦电动机25进行驱动控制,镜头镜筒10(摄影光学系统)被变焦至使用时的广角端位置。当镜头镜筒10配置于使用时的广角端位置时,接下来对θ方向驱动用VCM(32、42)和X方向驱动用VCM(33、43)进行驱动控制。此处,X方向驱动用VCM(33、43)执行向轴部12aa能够与退避凸轮14a抵接的方向(图8的箭头X1方向)的驱动控制。另外,θ方向驱动用VCM(32、42)执行向使退避框12退避的方向(图8的箭头θ1方向)的驱动控制。
如图8所示,通过该驱动控制,X方向驱动用VCM(33、43)使支撑轴19a抵接于支撑孔12da的一端19aa,θ方向驱动用VCM(32、42)使退避框12的一个臂部12a的一侧部抵接于扭转螺旋弹簧31的一端31a。在该状态下,退避框12的两根轴部12ba脱离与卡合槽部19f的卡合,退避框12处于能够在图8的箭头R1方向转动的状态。
接着,当变焦电动机25持续进行向镜头镜筒10的收缩方向的驱动控制时,2组框19与4组框14之间的相对间隔缩短,从而轴部12aa被退避凸轮14a按压,退避框12抵抗扭转螺旋弹簧31的作用力而向预定的退避位置转动。在经过了预定时间之后,对θ方向驱动用VCM(32、42)和X方向驱动用VCM(33、43)的通电成为断开状态。然后,当退避框12成为配置于预定的退避位置的状态时,停止变焦电动机25的驱动控制。由此完成收缩动作。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一个实施方式,将保持作为退避镜头的第2透镜组22的镜头支架即退避框12以在将其配置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O上的使用时能够进行防振校正的防振校正区域内可移动的方式构成为抖动校正装置的一部分,从而能够通过较少的构成部件实现能够进行收缩时的退避框12的退避动作以及使用时的可靠的抖动校正动作的镜头镜筒单元1,因而有助于单元的小型化。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和应用。进而,上述实施方式包含各种阶段的发明,通过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件的适当组合,能够提取出多种发明。例如,在即使从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所示的所有构成要件中删除几个构成要件,也能解决发明欲解决的课题,获得发明效果的情况下,删除了该构成要件后的构成能作为发明提取出来。本发明除受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以外,不受特定实施方式的制约。

Claims (10)

1.一种抖动校正装置,其具有:
支撑部件;以及
镜头支架,其保持防振校正用镜头,被配置于所述支撑部件上,能够进行移动以使得该防振校正用镜头位于从摄影光学系统退避的退避位置和能进行防振校正的防振校正区域,
其特征在于,所述抖动校正装置还具有:
施力部件,其配置于所述支撑部件中,朝所述防振校正区域方向对所述镜头支架施力;以及
镜头支架驱动部件,其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上的镜头支架向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彼此相对移动,从而在该镜头支架驱动部件与该镜头支架处于第1位置关系时使所述镜头支架移动,以使得位于所述防振校正区域的所述防振校正用镜头变成位于所述退避位置,在该镜头支架驱动部件与该镜头支架处于第2位置关系时允许该镜头支架的移动,以使得位于所述退避位置的所述防振校正用镜头向所述防振校正区域方向移动,
在所述镜头支架与所述镜头支架驱动部件成为所述第2位置关系而允许该镜头支架的移动时,该镜头支架凭借所述施力部件进行移动,使得所述防振校正用镜头从所述退避位置变成位于所述防振校正区域,使得在该移动后的位置处,在与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垂直的平面内能够进行该镜头支架的直进移动和/或转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镜头支架驱动部件向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移动,从而所述镜头支架在该支撑部件上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头支架驱动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向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移动,从而所述镜头支架在该支撑部件上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部件中设有用于在所述镜头支架变成位于所述防振校正区域之前消除该施力部件的施力的影响的阻止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镜头支架中的一方中配置有用于使该镜头支架进行直进移动的直进移动用线圈和用于使该镜头支架进行旋转移动的旋转移动用线圈,在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镜头支架中的另一方中与所述直进移动用线圈和旋转移动用线圈各自相对的位置处配置有磁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镜头支架中配置有:第1支撑单元,其隔着所述防振校正用镜头配置于一端部侧且与所述镜头支架驱动部件联动而使自身旋转;第2支撑单元,其隔着所述防振校正用镜头配置于另一端部侧;以及长孔,其用于使该镜头支架相对于所述支撑部件相对地直进移动和/或转动移动,
在所述支撑部件中配置有:转动中心轴,其成为所述镜头支架在所述退避位置和所述防振校正区域转动时的转动中心,且与所述长孔卡合;以及与所述第1支撑单元卡合的第1卡合部和与所述第2支撑单元卡合的第2卡合部,
所述第1支撑单元兼作为与所述镜头支架驱动部件联动而进行转动的所述镜头支架的转动杆,在该镜头支架转动时,所述第1支撑单元和第2支撑单元被上述对应的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支撑且能够以所述转动中心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撑单元是沿着与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1支撑轴,所述第2支撑单元是沿着与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垂直的方向延伸配置的第2支撑轴和第3支撑轴这两个支撑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撑单元是沿着与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1支撑轴,所述第2支撑单元是具有沿着与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平面的鳍状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镜头支架驱动部件的一端部形成有按压所述第1支撑轴的凸轮状部,在该镜头支架驱动部件与所述镜头支架成为所述第1位置关系时,该凸轮状部按压该第1支撑轴,从而该镜头支架的各支撑轴沿着所述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中任一项所述的抖动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电源成为断开状态到摄影光学系统收缩为止的期间内,所述防振校正用镜头使位于所述防振校正区域的所述镜头支架朝沿着所述第1支撑轴的方向移动,然后使该镜头支架向退避位置转动。
CN201310589069.8A 2012-12-04 2013-11-20 抖动校正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2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5541 2012-12-04
JP2012265541A JP6128821B2 (ja) 2012-12-04 2012-12-04 ブレ補正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2952A CN103852952A (zh) 2014-06-11
CN103852952B true CN103852952B (zh) 2016-06-29

Family

ID=50825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8906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2952B (zh) 2012-12-04 2013-11-20 抖动校正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82222B2 (zh)
JP (1) JP6128821B2 (zh)
CN (1) CN1038529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8891B2 (ja) * 2013-12-19 2019-08-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US10225442B2 (en) * 2015-02-16 2019-03-05 Mediatek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nsing air quality
DE102016119910A1 (de) 2016-10-19 2018-04-19 Endress + Hauser Flowtec Ag Clamp-On-Ultraschallsensor zur Verwendung bei einem Ultraschall- Durchflussmessgerät und ein Ultraschall-Durchflussmessgerät
CN112672025B (zh) * 2020-12-28 2022-11-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702492B (zh) * 2020-12-28 2023-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5636A (zh) * 2002-08-27 2004-03-31 ������������ʽ���� 具有转动传递机构的透镜筒
CN102650794A (zh) * 2011-02-28 2012-08-29 Hoya株式会社 用于可移出光学元件的位置控制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79716B2 (ja) * 2004-10-19 2010-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06243701A (ja) * 2005-02-07 2006-09-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メラ及びレンズ装置
JP2007163961A (ja) * 2005-12-15 2007-06-28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JP4890040B2 (ja) * 2006-02-06 2012-03-07 Hoya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
JP2007298915A (ja) * 2006-05-08 2007-11-1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2010152020A (ja) * 2008-12-25 2010-07-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像振れ補正機構及び撮像装置
US8351771B2 (en) * 2009-08-18 2013-01-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JP5611578B2 (ja) * 2009-12-08 2014-10-22 Hoya株式会社 光学要素の位置制御装置
JP5501847B2 (ja) 2010-05-07 2014-05-28 Hoya株式会社 防振用光学要素の位置制御装置
JP2012083708A (ja) * 2010-09-16 2012-04-26 Panasonic Corp レンズ鏡筒
US9563066B2 (en) * 2011-02-28 2017-02-07 Hoya Corporation Position controller for optical element
JP2012189859A (ja) * 2011-03-11 2012-10-04 Nikon Corp 撮像装置
CN104620174B (zh) * 2012-08-22 2018-05-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5636A (zh) * 2002-08-27 2004-03-31 ������������ʽ���� 具有转动传递机构的透镜筒
CN102650794A (zh) * 2011-02-28 2012-08-29 Hoya株式会社 用于可移出光学元件的位置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52860A1 (en) 2014-06-05
JP2014109759A (ja) 2014-06-12
JP6128821B2 (ja) 2017-05-17
US8982222B2 (en) 2015-03-17
CN103852952A (zh) 2014-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2952B (zh) 抖动校正装置
US8275249B2 (en) Lens barrel, camera and lens barrel adjustment device
CN103123432B (zh) 摄像装置
US20120070138A1 (en) Lens barrel
US7515815B2 (e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JP5515322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1842728A (zh) 镜头镜筒以及透镜支撑构造
JP4835095B2 (ja) レンズ鏡筒
CN102135658B (zh)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US7574121B2 (e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US9798158B2 (en) Optical apparatus capable of retracting optical element from optical path
US8422152B2 (en) Lens barrel
CN106200209B (zh) 快门保持机构
US8964306B2 (en) Lens barrel
CN107255899A (zh) 透镜镜筒
CN101487918B (zh) 透镜镜筒以及使用该透镜镜筒的电子摄像装置
JP2004126028A5 (zh)
JP6136089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12203019A (ja) レンズ装置、撮影装置及びレンズ制御方法
US8503103B2 (en) Lens barrel
US8471957B2 (en) Lens barrel with supporting flames and imaging device
JP2018066915A (ja) レンズ鏡筒
US7149420B1 (en) Auto-focusing lens with progressive variable focal element
JP4639095B2 (ja) レンズ鏡筒、レンズ鏡筒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2017161677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0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OLYMPU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Applicant before: OLYMPUS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