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1181A - 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1181A
CN103851181A CN201310596694.5A CN201310596694A CN103851181A CN 103851181 A CN103851181 A CN 103851181A CN 201310596694 A CN201310596694 A CN 201310596694A CN 103851181 A CN103851181 A CN 1038511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ft
component
gear
rotary component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966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1181B (zh
Inventor
矢野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51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1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1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11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6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ca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1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consisting of a final output mechanism, e.g. ratio selector being directly linked to a shiftfor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2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a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4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consisting of electrical switches or sen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61/2807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using electric control signals for shift actuators, e.g.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8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20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with preselection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of each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y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in two different ways, e.g. guided by a shift g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39Up- and down-shift or range or mode selection by repeated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2063/025Final output mechanisms for 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20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with preselection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of each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y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in two different ways, e.g. guided by a shift gate
    • F16H2063/2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with preselection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of each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y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in two different ways, e.g. guided by a shift gate using two or more selecting fi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能抑制部件个数增加。具有旋转部件(30),其能够相对于外壳(10)旋转且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主体,在外周面设置有卡合部(30i);第二单向离合器(30b、50),它们只允许旋转部件(30)相对于外壳(10)仅朝正转方向旋转;换档部件(40),其在外壳(10)上被安装成能够旋转且在外周面形成有一圈用于使旋转部件(30)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换档槽;第一单向离合器(41、30f),它们仅允许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反转方向旋转;多个换档拨叉部件,它们形成有能够与卡合部(30i)卡合、分离的被卡合部;以及单独的马达(70),其使旋转部件(30)正转并使换档部件(40)反转。

Description

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所使用的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汽车等车辆用的自动变速器,提出了一些以传动效率高的齿轮式手动变速器为基础的变速器的自动化。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提出了利用马达驱动齿轮变速机构来使与换档拨叉卡合的换档离合器的套筒动作,从而切换档位的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
如该图1所示,专利文献1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构成为包括:作为滑动机构的驱动源(滑动致动器)的选择用驱动马达(滑动用驱动马达)、和作为旋转机构的驱动源(旋转致动器)的换档用驱动马达(旋转用驱动马达)。变速用主轴在上部(图的上方)具备圆周状的齿条,在中央具备变速用主轴驱动齿轮和能够沿轴向滑动地嵌合的花键,在下方具备杆。若该变速用主轴借助选择用驱动马达的驱动而滑动时,则换档拨叉的各门的任一个与该杆选择性地卡合。然后,在其卡合的状态下,换档用驱动马达使旋转用小齿轮旋转,旋转力依次向作为锥齿轮的旋转用小齿轮、作为锥齿轮的从动齿轮、第一中间驱动齿轮、第一中间被驱动齿轮、第二中间驱动齿轮、变速用主轴驱动齿轮以及变速用主轴传递而使它们旋转,从而驱动各换档拨叉来进行各档位的切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9145号公报(参照图1)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换档操作装置中,需要换档用驱动马达和选择用驱动马达两个马达,而且需要这两个马达附带的ECU、驱动器、传感器等各种控制备件,导致换档操作装置的部件个数增加。另外,随着这样的换档操作装置的部件个数的增加,存在之间题是,换档操作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大,换档操作装置向车辆的搭载性恶化,而且车辆的重量也会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部件个数增加的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具有:主体;旋转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旋转且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在该旋转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以及周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识别部;换档销,其安装于所述旋转部件;换档部件,其在所述主体上被安装为能够旋转,且在外周面形成有与所述换档销卡合的换档槽;多个传递部件,它们以能够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且构成为能够与所述旋转部件卡合、分离,通过所述旋转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而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从而使自动变速器的选择机构动作;单独的马达,其使所述换档部件正反旋转;第一单向离合器,其构成为仅限制所述换档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部件朝正转方向的旋转,且在所述换档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部件朝正转方向旋转时能够产生规定的角度间隙;第二单向离合器,其仅限制所述旋转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朝反转方向的旋转;第一检测部,其检测所述换档部件的旋转角度;第二检测部,其伴随所述旋转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或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来识别所述识别部;以及位置检测部,其基于来自所述第一检测部及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信息,检测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的限制开始位置,该限制开始位置是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开始限制所述换档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部件朝正转方向旋转的位置。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具有所述第二检测部能够识别所述识别部的所述识别部的位置即导通区域,所述位置检测部通过控制所述马达来使所述换档部件反转,由此使所述识别部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并使所述识别部横贯所述导通区域,并基于来自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信息,检测所述导通区域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所述位置检测部通过控制所述马达来使所述换档部件正转,由此使所述识别部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且在利用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所述换档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部件朝正转方向旋转之后,使所述识别部沿所述周向移动,来检测所述识别部在所述导通区域内的移动距离,所述位置检测部基于所述导通区域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以及所述识别部在所述导通区域内的移动距离,来检测所述限制开始位置。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中,所述位置检测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换档部件的旋转角度、和所述限制开始位置,来计算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单独的马达通过使换档部件正转来使换档部件与旋转部件一体旋转,从而使旋转部件与多个传递部件中的一个传递部件卡合,进行在多个传递部件中选择一个传递部件的选择动作。而且,单独的马达使换档部件反转来使旋转部件与换档部件相对旋转,从而使旋转部件沿轴线方向移动,进行使所选择的传递部件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换档动作。这样,能够利用单独的马达来进行选择动作和换档动作双方,所以可提供能够抑制部件个数增加的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位置检测部基于来自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的检测信息,检测第一单向离合器开始限制换档部件相对于旋转部件朝正转方向旋转的限制开始位置。由此,能够根据利用第一检测部检测出的换档部件的旋转角度和限制开始位置,检测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
这样,能够利用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两个检测部,检测换档部件和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所以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而且,在产品出厂时,通过检测限制开始位置,由此能够校正由换档操作装置的制造误差所引起的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另外,能够校正伴随换档操作装置的运转而带来的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位置检测部利用马达使换档部件反转来使识别部沿轴线方向移动,并使识别部横贯导通区域,从而基于来自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的检测信息,检测导通区域在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而且,位置检测部利用马达使换档部件正转来使识别部沿轴线方向移动,在利用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换档部件相对于旋转部件朝正转方向旋转之后,使识别部沿周向移动,检测识别部在导通区域内的移动距离。而且,位置检测部基于导通区域在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以及识别部在导通区域内的移动距离,来检测限制开始位置。
这样,仅通过使马达旋转就能够容易地检测限制开始位置。因此,在换档操作装置出厂时能够容易地校正由换档操作装置的制造误差而引起的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另外,仅通过使马达旋转就能够容易地检测限制开始位置,所以能够在任意时期校正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因此,在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累积而对换档动作产生妨碍之前,来校正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换档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位置检测部根据第一检测部检测出的换档部件的旋转角度、和限制开始位置,来计算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由此,能够识别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所以能够对旋转部件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正确地进行位置控制。因此能够可靠地执行选择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换档操作装置的自动变速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自动变速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选择机构的轴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换档操作装置的立体图。
图4(A)是本实施方式的换档操作装置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A向视图,是本实施方式的换档操作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图4(B)的B-B剖视图。
图6(A)是图5的D-D剖视图。图6(B)是图5的C-C剖视图。
图7是换档部件以及轴的主视图
图8是旋转部件和被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了旋转部件卡合部与换档拨叉部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利用图1的AMT-ECU执行的控制程序即变速控制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各换档拨叉的位置与变速档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换档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选择部件的旋转角度与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4是换档部件的换档槽的展开形状图。
图15是示出了本发明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16是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执行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中的图5的C-C剖视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外壳(主体);30…旋转部件;30b…锁定齿轮(第二单向离合器、换档机构);30e…换档销(移动机构);30f…键卡合凹部(第一单向离合器、选择机构);30i、30j、30k…卡合部;30x…识别突起(识别部);40…换档部件;40a…换档槽(移动机构);40b…第一连接部;40c…第一倾斜部(奇数档形成槽、奇数档倾斜部);40d…奇数档部(奇数档形成槽);40e…第二倾斜部(奇数档形成槽);40f…第二连接部;40g…第三倾斜部(偶数档形成槽、偶数档倾斜部);40h…偶数档部(偶数档形成槽);40i…第四倾斜部(偶数档形成槽);50…止动部件(第二单向离合器、换档机构、旋转位置检测机构);41…键(第一单向离合器、选择机构);50b…卡齿部件(卡齿部件);61…第一换档拨叉部件(传递部件);62…第二换档拨叉部件(传递部件);63…第三换档拨叉部件(传递部件);70…马达;75…第一检测部;76…第二检测部;100…第一选择机构;200…第二选择机构;300…第三选择机构;113…ATM-ECU(位置检测部)。
具体实施方式
(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换档操作装置的车辆)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换档操作装置的自动变速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自动变速装置的车辆10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车辆1000具有发动机EG、离合器C、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以下简称AMT)、差速器DF以及驱动轮Wl、Wr。
发动机EG是使用汽油、轻油等烃类燃料的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用于输出旋转扭矩。从发动机EG输出的旋转扭矩向驱动轴EG-1传递。
(离合器)
离合器C设置于驱动轴EG-1与AMT的输入轴131之间,用于对驱动轴EG-1与输入轴131进行断开、连接,是能够对驱动轴EG-1与输入轴131之间的传递扭矩进行电子控制的任意类型的离合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C是干式单板常闭离合器,具有飞轮121、离合器片122、离合器罩123、压板124以及膜片弹簧125。飞轮121是具有规定质量的圆板,连接驱动轴EG-1,并与驱动轴EG-1一体旋转。离合器片122是在其外缘部设置有摩擦部件122a的圆板状,与飞轮121以能够分离、接触的方式对置。离合器片122与输入轴131连接,并与输入轴131一体旋转。
离合器罩123构成为包括:与飞轮121的外缘连接且设置于离合器片122的外周侧的圆筒部123a、和从圆筒部123a的与飞轮121连接的连接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圆环板状的侧周壁123b。压板124是圆环板状,配置为相对于与飞轮121的对置面相反的一侧的离合器片122能够分离、接触地对置。
膜片弹簧125是所谓盘簧的一种,形成有在其厚度方向上倾斜的膜片。膜片弹簧125的径向中间部分与离合器罩123的侧周壁123b的内缘抵接,膜片弹簧125的外缘与压板124抵接。膜片弹簧125经由压板124而将离合器片122按压于飞轮121。在该状态下,离合器片122的摩擦部件122a被飞轮121以及压板124按压,利用摩擦部件122a与飞轮121以及压板124之间的摩擦力,使离合器片122和飞轮121一体旋转,从而连接驱动轴EG-1与输入轴131。
离合器致动器129由AMT-ECU113驱动控制,将膜片弹簧125的内缘部按压于飞轮121侧或者解除该按压,能够使离合器C的传递扭矩改变。离合器致动器129包括电动式致动器、油压式致动器。若离合器致动器129将膜片弹簧125的内缘部按压于飞轮121侧,则膜片弹簧125变形,膜片弹簧125的外缘朝离开飞轮121的方向变形。于是,由于该膜片弹簧125的变形,飞轮121以及压板124按压离合器片122的按压力逐渐降低,离合器片122与飞轮121之间的传递扭矩也逐渐降低,驱动轴EG-1与输入轴131断开。这样,AMT-ECU113驱动离合器致动器129,由此能够使离合器片122与飞轮121间的传递扭矩任意地改变。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
AMT是按照多个变速档的变速比对来自发动机EG的旋转扭矩进行变速并向差速器DF输出的齿轮机构式的自动变速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AMT是具有后述的同步啮合机构的同步式自动变速器。AMT具有AMT-ECU113、输入轴131、输出轴132、第一驱动齿轮141、第二驱动齿轮142、第三驱动齿轮143、第四驱动齿轮144、第五驱动齿轮145、倒档驱动齿轮146、第一从动齿轮151、第二从动齿轮152、第三从动齿轮153、第四从动齿轮154、第五从动齿轮155、倒档从动齿轮156、输出齿轮157、倒档惰轮161、第一选择机构100、第二选择机构200以及第三选择机构300。
输入轴131是被输入来自发动机EG的旋转扭矩的轴,与离合器C的离合器片122一体旋转。输出轴132是将输入到AMT的旋转扭矩向差速器DF输出的轴,与输入轴131平行地配置。输入轴131以及输出轴132分别在未图示的AMT的外壳被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驱动齿轮141、第二驱动齿轮142是以不能相对于输入轴131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的固定齿轮。第三驱动齿轮143、第四驱动齿轮144、第五驱动齿轮145、倒档驱动齿轮146是以能够相对于输入轴131相对旋转(能够空转)的方式设置的空转齿轮。
第一从动齿轮151、第二从动齿轮152是以能够相对于输出轴132相对旋转(能够空转)的方式安装的空转齿轮。第三从动齿轮153、第四从动齿轮154、第五从动齿轮155、倒档从动齿轮156、输出齿轮157是以不能相对于输出轴132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的固定齿轮。
第一驱动齿轮141与第一从动齿轮151相互啮合,是构成1档的齿轮。第二驱动齿轮142与第二从动齿轮152相互啮合,是构成2档的齿轮。第三驱动齿轮143与第三从动齿轮153相互啮合,是构成3档的齿轮。第四驱动齿轮144与第四从动齿轮154相互啮合,是构成4档的齿轮。第五驱动齿轮145与第五从动齿轮155相互啮合,是构成5档的齿轮。
按照第一驱动齿轮141、第二驱动齿轮142、第三驱动齿轮143、第四驱动齿轮144、第五驱动齿轮145的顺序,齿轮直径增大。按照第一从动齿轮151、第二从动齿轮152、第三从动齿轮153、第四从动齿轮154、第五从动齿轮155的顺序,齿轮直径减小。
倒档惰轮161配置在倒档驱动齿轮146与倒档从动齿轮156之间,并与倒档驱动齿轮146以及倒档从动齿轮156啮合。倒档惰轮161、倒档驱动齿轮146以及倒档从动齿轮156是倒档用的齿轮。
输出齿轮157与差速器DF的齿圈DF-1啮合,将输入到输出轴132的旋转扭矩向差速器DF输出。
(选择机构)
(第一选择机构)
第一选择机构100是选择第一从动齿轮151或者第二从动齿轮152并相对于输出轴132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的机构。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选择机构100构成为包括:第一离合器毂H1、第一速卡合部件E1、第二速卡合部件E2、第一同步器闭锁环R1、第二同步器闭锁环R2以及第一套筒S1。第一离合器毂H1花键固定于位于第一从动齿轮151与第二从动齿轮152的轴向间的输出轴132。第一速卡合部件E1以及第二速卡合部件E2是例如通过压入等分别固定于第一从动齿轮151以及第二从动齿轮152的部件。第一同步器闭锁环R1夹装在第一离合器毂H1与第一速卡合部件E1之间,第二同步器闭锁环R2夹装在第一离合器毂H1与第二速卡合部件E2之间。第一套筒S1在第一离合器毂H1的外周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花键卡合。
该第一选择机构100构成如下公知的同步啮合机构,其能够使第一从动齿轮151以及第二从动齿轮152的一方与输出轴132卡合,并且能够使第一从动齿轮151以及第二从动齿轮152两者成为相对于输出轴132脱离的状态。
第一选择机构100的第一套筒S1在图2所示的“中立位置”与第一速卡合部件E1以及第二速卡合部件E2的任意一个都不卡合。在第一套筒S1的外周形成有环状的第一卡合槽S1-1。在第一卡合槽S1-1卡合有第一换档拨叉F1(如图3所示)。
若利用第一换档拨叉F1使第一套筒S1向第一从动齿轮151侧换档,则第一套筒S1与第一同步器闭锁环R1花键卡合从而使输出轴132和第一从动齿轮151的旋转同步,接着与第一速卡合部件E1的外周的外齿花键卡合,使第一从动齿轮151相对于输出轴132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从而形成1档。另外,若利用第一换档拨叉F1使第一套筒S1向第二从动齿轮152侧换档,则第二同步器闭锁环R2同样地使输出轴132和第二从动齿轮152的旋转同步后,使这两者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从而形成2档。
(第二选择机构)
第二选择机构200是选择第三驱动齿轮143或者第四驱动齿轮144并相对于输入轴131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的机构。第二选择机构200构成为包括:第二离合器毂H2、第三速卡合部件E3、第四速卡合部件E4、第三同步器闭锁环R3、第四同步器闭锁环R4以及第二套筒S2。
第二选择机构200是与第一选择机构100相同的同步啮合机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离合器毂H2固定于位于第三驱动齿轮143与第四驱动齿轮144之间的输入轴131,第三速卡合部件E3固定于第三驱动齿轮143,第四速卡合部件E4固定第四驱动齿轮144。第二选择机构200在“中立位置”与任意一个卡合部件E3、E4都不卡合。在第二套筒S2的外周形成有环状的第二卡合槽S2-1。在第二卡合槽S2-1卡合有第二换档拨叉F2。
若利用第二换档拨叉F2使第二套筒S2向第三驱动齿轮143换档,则在使输入轴131和第三驱动齿轮143的旋转同步后,将这两者一体地连结从而形成3档。另外,若利用第二换档拨叉F2使第二套筒S2向第四驱动齿轮144侧换档,则在使输入轴131和第四驱动齿轮144的旋转同步后,将这两者直接连结从而形成4档。
(第三选择机构)
第三选择机构300是选择第五驱动齿轮145或者倒档驱动齿轮146并相对于输入轴131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的机构。第三选择机构300构成为包括:第三离合器毂H3、第五速卡合部件E5、倒档卡合部件ER、第五同步器闭锁环R5、倒档同步器闭锁环RR以及第三套筒S3。
第三选择机构300是与第一选择机构100相同的同步啮合机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三离合器毂H3固定于处于第五驱动齿轮145与倒档驱动齿轮146之间的输入轴131,第五速卡合部件E5固定于第四驱动齿轮144,倒档卡合部件ER固定于倒档驱动齿轮146。第三选择机构300在“中立位置”与任意一个卡合部件E5、ER都不卡合。在第三套筒S3的外周形成有环状的第三卡合槽S3-1。在第三卡合槽S3-1卡合有第三换档拨叉F3。
若利用第三换档拨叉F3使第三套筒S3向第五驱动齿轮145换档,则在使输入轴131和第五驱动齿轮145的旋转同步后,将这两者一体地连结从而形成5档。另外,若利用第三换档拨叉F3使第三套筒S3向倒档驱动齿轮146侧换档,则在使输入轴131和倒档驱动齿轮146的旋转同步后,将这两者直接连结从而形成倒档。
差速器DF是将从AMT的输出轴132输入的旋转扭矩传递到差动能够驱动轮Wl、Wr的装置。差速器DF具有与输出齿轮157啮合的齿圈DF-1。通过这样的构造,输出轴132与驱动轮Wl、Wr旋转连结。
AMT-ECU113是控制AMT的电子控制装置。AMT-ECUll3具备:经由总线而分别连接的输入输出接口、CPU、RAM、ROM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存储部”。CPU执行后述的与图10、图16所示的流程图对应的程序。RAM暂时存储执行该程序所需要的变量,“存储部”存储上述程序。
(换档操作装置的构造)
接下来,使用图3~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换档操作装置90进行说明。
如图3~图6所示,换档操作装置90具有外壳10、轴20、旋转部件30、换档部件40、止动部件50、第一换档拨叉部件部件61、第二换档拨叉部件62、第三换档拨叉部件63、马达70、第一检测部75、第二检测部76、驱动齿轮81以及从动齿轮82。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0可以与AMT共用也可以是独立的。如图4所示,在外壳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有轴2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轴20的轴线方向简单地表示为“轴线方向”。
如图5、图6所示,换档部件40是形成有贯通轴心方向的安装孔40p的圆筒形状。如图5所示,向换档部件40的安装孔40p内插通轴20,利用将换档部件40与轴20紧固的螺钉45,将换档部件40固定为相对于轴20不能相对旋转且不能沿轴线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的构造,换档部件40在外壳10上被安装为能够旋转。如图7所示,在换档部件40的外周面形成有一圈换档槽40a。
以下,使用图14对换档槽40a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4中,在线方向的相同位置,将绕换档部件40的外侧面一圈的线作为中立线。而且,将从中立线朝轴线方向的一侧作为奇数档侧,从中立线朝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作为偶数档侧。
如图13所示,从开始位置(0°)沿中立线,第一连接部40b形成为规定角度。从第一连接部40b的末端,从中立线向奇数档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40c形成为规定角度。从第一倾斜部40c的末端,在奇数档侧与中立线平行的奇数档部40d形成为规定角度。从奇数档部40d的末端,从中立线向偶数档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40e形成为规定角度。
从第二倾斜部40e的末端沿中立线,第二连接部40f形成为规定角度。从第二连接部40f的末端,从中立线向偶数档侧倾斜的第三倾斜部40g形成为规定角度。从第三倾斜部40g的末端,在偶数档侧与中立线平行的偶数档部40h形成为规定角度。从偶数档部40h的末端,从中立线向奇数档侧倾斜的第四倾斜部40i形成为规定角度。
将后述的换档销30e(如图5、图6、图7所示)位于第一连接部40b或者第二连接部40f的换档部件40的状态称为“中立状态”。另外,将换档销30e位于奇数档部40d的换档部件40的状态称为“奇数档状态”。此外,将换档销30e位于偶数档部40h的换档部件40的状态称为“偶数档状态”。在“中立状态”下,任意的换档拨叉F1~F3都处于图2所示的“中立位置”,AMT成为空档状态。在“奇数档状态”下,如图11所示,选择的换档拨叉F1~F3位于奇数档侧,AMT为1档、3档、5档的任一个。在“偶数档状态”下,选择的换档拨叉F1~F3位于偶数档侧,AMT为2档、4档、倒档的任一个。
如图5所示,在换档部件40的外周侧,圆筒形状的旋转部件30以能够与换档部件40相对旋转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换言之,旋转部件30以能够相对于外壳10旋转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
如图4所示,旋转部件30的轴线方向的一侧为奇数档侧,旋转部件30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为偶数档侧。此外,旋转部件30以及换档部件40的奇数档侧与偶数档侧的方向一致。如图3、图4、图5、图8所示,在旋转部件30的外周面以隔开规定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0°)的方式形成有识别突起30x。识别突起.30x在轴线方向(换档方向)以及周向(选择方向)具有规定的宽度。
如图3、图6、图8所示,在旋转部件30的外周面连续一周地形成有多个锁定齿轮30b。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齿轮30b在旋转部件30的外周面隔开30°间隔形成有12个。如图6所示,一个锁定齿轮30b具有沿旋转部件30的轴线方向朝径向延伸的卡合面30c、和在从旋转部件30的径向倾斜的方向延伸且其顶部与卡合面30c的顶部连接的倾斜面30d。
止动部件50安装于外壳10。如图3、图5、图6、图8所示,止动部件50与锁定齿轮30b的卡合面30c卡合。如图5所示,止动部件50由筐体50a、卡齿部件50b、施力部件50c构成。筐体50a是朝锁定齿轮30b侧开口的有底筒状,并被安装于外壳10。卡齿部件50b的前端为半球形状,前端部从管体50a的开口部突出,以能够在筐体50a内滑动的方式安装。施力部件50c是螺旋弹簧等,对卡齿部件50b向锁定齿轮30b侧施力。
如图6所示,卡齿部件50b的前端与锁定齿轮30b的卡合面30c抵接而卡合。因此,旋转部件30的反转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另外,卡齿部件50b的前端与锁定齿轮30b的倾斜面30d抵接。若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旋转,则卡齿部件50b被倾斜面30d按压而向筐体50a侧滑动并越过锁定齿轮30b。这样,锁定齿轮30b和止动部件50作为限制旋转部件30相对于外壳10朝反转方向旋转而只允许旋转部件30相对于外壳10朝正转方向旋转“第二单向离合器”发挥功能。
如图5、图7所示,在旋转部件30的内周面安装有向旋转部件30的内周侧突出且与换档部件40的换档槽40a卡合的换档销30e。
如图5、图6(B)所示,在换档部件40的外周面凹陷形成有键用凹部40m。在键用凹部40m以能够在换档部件40的径向滑动的方式安装有块状的键41。如图6(B)所示,在键41的一方的侧面形成有沿轴线方向朝旋转部件30的径向延伸的卡合面41a。在卡合面41a的相反的一侧的键41的侧面具有沿轴线方向从旋转部件30的径向倾斜的倾斜面41b。在键用凹部40m的底部与键41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42。
如图5、图6(B)所示,在旋转部件30的内周面凹陷形成有与键41卡合的键卡合凹部30f。如图6(B)所示,键卡合凹部30f是与键41对应的形状。即,键卡合凹部30f形成有沿旋转部件30的轴线方向朝径向延伸且与键41的卡合面41a抵接并卡合的被卡合面30g。
另外,键卡合凹部30f具有倾斜面30h,该倾斜面30h与被卡合面30g对置,沿旋转部件30的轴线方向从径向倾斜并与键41的倾斜面41b抵接。倾斜面30h与键卡合凹部30f的底面的交叉角为钝角。此外,被卡合面30g相对于换档部件40形成于旋转侧,倾斜面30h相对于换档部件40形成于反转侧。如图5所示,键卡合凹部30f的轴20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尺寸比键41的上述轴线方向的宽度尺寸大。因此,旋转部件30相对于换档部件40能够在上述轴线方向移动。
键41的卡合面41a与旋转部件30的被卡合面30g卡合,所以限制旋转部件30相对于换档部件40朝反转方向相对旋转。键41的倾斜面41b与旋转部件30的倾斜面30h抵接,所以随着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反转方向相对旋转,键41向键用凹部40m的底部侧滑动从而被收纳于键用凹部40m内,旋转部件30相对于换档部件40朝正转方向相对旋转。这样,键41和键卡合凹部30f作为限制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旋转而允许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反转方向旋转的“第一单向离合器”发挥功能。
此外,从键41与键卡合凹部30f卡合的状态,即使从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反转规定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足180°)的位置使换档部件40朝正转方向旋转,键41也不与键卡合凹部30f卡合,所以旋转部件30不朝正转方向旋转。换言之,“第一单向离合器”构成为在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旋转时能够反冲规定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足180°)。
此外,若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相对旋转,则换档部件40使固定于旋转部件30的换档销30e与换档部件40的换档槽40a卡合,所以旋转部件30沿轴线方向移动。
如图3所示,第一换档拨叉部件61配置于旋转部件30的外周侧。第一换档拨叉部件61构成为包括:轴部61a、设置于轴部61a的基端部的被卡合部61b、以及设置于轴部61a的前端的换档拨叉F1。轴部61a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外壳10。
在被卡合部61b凹陷形成有能够与第一~第三卡合部30i、30j、30k卡合或者脱离的卡合凹部61c。换档拨叉F1是圆弧形状,与图2所示的第一卡合槽S1-1卡合。
虽未图示,但与第一换档拨叉部件61构造相同的第二换档拨叉部件62、以及第三换档拨叉部件63在旋转部件30的外周侧从第一换档拨叉部件61隔开一定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并以能够在轴线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外壳10。如图4(B)的单点划线、图8(A)所示,第一被卡合部61b、第二被卡合部62b、第三被卡合部63b在轴线方向,在形成有第一~第三卡合部30i、30j、30k的位置,在旋转部件30的外周部隔开上述一定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而配置。上述第一换档拨叉部件61、第二换档拨叉部件62、第三换档拨叉部件63本身沿轴线方向移动,使施加于本身的力分别向第一套筒S1、第二套筒S2、第三套筒S3传递,由此分别使第一套筒S1、第二套筒S2、第三套筒S3移动,从而分别使AMT的第一选择机构100、第二选择机构200、第三选择机构300动作。
在轴20固定有从动齿轮82。马达70是能够控制该旋转角的马达。利用AMT-ECU113(如图1所示)控制旋转角从而驱动马达70。在马达70的旋转轴71安装有与从动齿轮82啮合的驱动齿轮81。此外,从动齿轮82的齿数比驱动齿轮81的齿数多,从而使马达70的旋转减速并向轴20传递。
第一检测部75是检测马达70的旋转角度的传感器,例如设置于旋转轴71的附近。第一检测部75包括霍尔IC等磁传感器、检测旋转轴71的旋转的旋转编码器、或对在旋转轴71的外周面形成一圈凹凸、明暗的一些印刷部进行读取的拍摄元件等传感器。第一检测部75以能够与AMT-ECU113进行通信的方式连接,将检测出的马达70的旋转角信息向AMT-ECU113输出。
AMT-ECU113能够根据从第一检测部75输出的马达70的旋转角度信息,识别轴20、换档部件40的旋转角度。轴20通过马达70进行正反旋转,但AMT-ECU113能够根据从第一检测部75输出的马达70的旋转角度信息的记录识别当前的轴20、换档部件40的旋转角度。
如图4所示,在外壳10以与识别突起30x对置的方式设置有第二检测部76。第二检测部76是对识别突起30x的存在进行识别的接近传感器、机械式传感器。第二检测部76与AMT-ECU113以能够进行通信的方式连接,并将检测信号向AMT-ECU113输出。
如图4所示,在第二被卡合部62b与第一~第三卡合部30i、30j、30k的任一个卡合的状态(选择了第二换档拨叉部件62的状态)下且在旋转部件30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识别突起30x与第二检测部76对置,第二检测部76将导通信号向AMT-ECU113输出。
因此,如图11所示,在3档与4档之间的空档位置附近的旋转部件30的位置,具有第二检测部76将导通信号向AMT-ECU113输出的导通区域(由单点划线围成的区域)。另外,识别突起30x在轴线方向(换档方向)以及周向(选择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因此,如图15所示,在沿轴线方向(换档方向)以及周向(选择方向)的规定的宽度内,具有第二检测部76将导通信号向AMT-ECU113输出的导通区域(由单点划线围成的区域)。即,在识别突起30x位于导通区域的状态下,第二检测部76输出导通信号。此外,导通区域的周围为断开区域。在识别突起30x位于断开区域的状态下,第二检测部76输出断开信号。
(选择动作)
若马达70反转、轴20正转,则如上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锁定齿轮30b和止动部件50)允许旋转部件30相对于外壳10朝正转方向旋转,“第一单向离合器”(键41、键卡合图部30f)限制旋转部件30相对于换档部件40朝反转方向旋转,所以换档部件40和旋转部件30一体朝正转方向旋转。
这样,在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旋转,卡齿部件50b越过锁定齿轮30b时,第一卡合部30i第三卡合部30k的任一个与第一被卡合部61b卡合,第一换档拨叉部件61成为被选择的状态(如图9(A)所示),第一卡合部30i~第三卡合部30k的任一个与第二被卡合部62b卡合,第二换档拨叉部件62成为被选择的状态(如图9(B)所示),第一卡合部30i~第三卡合部30k的任一个与第三被卡合部63b卡合,第三换档拨叉部件63成为被选择的状态(如图9(C)所示),第一卡合部30i~第三卡合部30k的任一个成为与第一被卡合部61b~第三被卡合部63b的任一个都不卡合的非选择状态(如图9(D)所示)的任一状态。
AMT-ECU113基于从第一检测部75输出的马达70的旋转角信息识别换档部件40的旋转角,由此能够识别第一换档拨叉部件61~第三换档拨叉部件63的任一个被选择,或者第一换档拨叉部件61~第三换档拨叉部件63的任一个都成为不被选择的非选择状态。
此外,如图9(D)所示,在卡合部30i通过被卡合部61b、62b、63b的情况下,接下来的卡合部30j在被卡合部61b、62b、63b的近前待机,所以利用很小的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就能够使卡合部30j与被卡合部61b、62b、63b卡合。
此外,在“选择动作”中,换档部件40和旋转部件30一体朝正转方向旋转,换档部件40和旋转部件30不相对旋转,所以旋转部件30不沿轴线方向滑动。
(换档动作)
若马达70正转、轴20反转,则如上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锁定齿轮30b和止动部件50)限制旋转部件30朝反转方向旋转,“第一单向离合器”(键41、键卡合凹部30f)允许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反转方向旋转,所以在旋转部件30停止的状态下,换档部件40朝反转方向旋转,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反转方向相对旋转。
这样,若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反转方向相对旋转,则固定于旋转部件30的换档销30e与换档槽40a卡合,所以随着换档销30e相对于换档槽40a移动,旋转部件30沿轴线方向滑动。在第一换档拨叉部件61~第三换档拨叉部件63的任一个被选择的状态下,若旋转部件30沿轴线方向滑动,则被选择的第一换档拨叉部件61~第三换档拨叉部件63沿轴线方向移动,与其对应的换档拨叉F1~F3沿轴线方向移动从而执行换档。
AMT-ECU113根据从第一检测部75输出的马达70的旋转角信息识别换档部件40的旋转角、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从而能够识别换档部件40(换档销30e)的旋转位置位于奇数档侧、中立位置或偶数档侧。
(换档部件的旋转角度与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的关系)
以下,使用图11、图13,对从2档升档到3档的情况的换档部件40的旋转角度与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的关系进行说明。此外,图11与图13的(A)~(D)分别对应。如图11所示,在从2档升档到3档的情况下,使位于偶数档侧(A)的第一换档拨叉F1向中立位置(B)移动,使AMT成为空档状态。接下来,选择第二换档拨叉F2(C),使第二换档拨叉F2向奇数档侧(D)移动。
接下来,使用图13进行说明。为了使位于偶数档侧(A)的第一换档拨叉F1向中立位置(B)移动,使换档部件40反转,由此使换档部件40和旋转部件30相对旋转,使位于偶数档部40b的换档销30e向第一连接部40b移动,进行使旋转部件30向中立位置移动的换档动作。此时,为了使键41可靠地与键卡合凹部30f卡合,换档部件40从换档动作结束的位置(图13的(1))过多地旋转规定角度(图13的(2))。在该状态下,即,图13的(B)的旋转角度中,如图17的(A)所示,成为键41越过键卡合凹部30f的状态。
接下来,使换档部件40从图13所示的中立位置(B)朝正转方向旋转来执行选择动作。在键41与键卡合凹部30f卡合之前,只有换档部件40正转。若键41与键卡合凹部30f卡合(图17的(B)、图13的(3)),则利用“第一单向离合器”,使旋转部件30伴随着换档部件40的正转方向的旋转而朝正转方向旋转(图13的(4))。
这样,键41与键卡合凹部30f卡合,“第一单向离合器”开始成为限制状态,旋转部件30伴随着换档部件40的正转方向的旋转而朝正转方向旋转。因此,若AMT-ECU113能够检测“第一单向离合器”的限制开始位置(以下适当简称为“限制开始位置”),则能够根据由第一检测部75检测出的换档部件40的旋转方向、旋转角度以及“限制开始位置”来检测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换言之,若AMT-ECU113不能检测“限制开始位置”,则仅通过由第一检测部75检测出的马达70、换档部件40的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很难检测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以下,对检测“第一单向离合器”的“限制开始位置”的方法进行说明。
(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
以下,使用图15、图16所示的流程图、图17,对“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在换档操作装置90出厂前,或配备换档操作装置90时,执行“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若开始“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则进入S111。
在S111中,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而形成4档。具体而言,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使轴20正转并选择第二换档拨叉部件62。接下来,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以使换档销30e位于偶数档部40h的方式使轴20反转,使旋转部件30向偶数档侧移动从而形成4档。若S111结束,则程序进入S112。
在S112中,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以使位于偶数档部40h的换档销30e位于第一倾斜部40c的方式使轴20反转,开始进行使旋转部件30、识别突起30x向3档侧(奇数档侧)移动的处理(图15的(1))。这样,换档销30e依次在第四倾斜部40i、第一连接部40b、第一倾斜部40c滑动,识别突起30x在换档方向朝3档侧(奇数档侧)移动并横贯第二检测部76。在识别突起30x进入导通区域前,第二检测部76输出断开信号。而且,若识别突起30x进入导通区域,则第二检测部76输出导通信号。而且,若识别突起30x离开导通区域,则第二检测部76输出断开信号。
AMT-ECU113基于第一检测部75检测出的检测信号,并根据换档部件40的旋转角度和第二检测部76检测出的断开信号以及导通信号,检测输出了导通信号的换档部件40的旋转角度,由此检测导通区域的换档方向的距离C并存储于“存储部”。在AMT-ECU113判断出识别突起30x从导通区域朝断开区域移动且第二检测部76输出了断开信号的情况下,停止马达70的旋转。若S112结束,则程序进入S113。
在S113中,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使轴20正转,从而使换档部件40正转。在轴20正转前,如图17(A)所示,键41的卡合面41a与旋转部件30的被卡合面30g没有卡合,“第一单向离合器”为非限制状态,所以换档部件40和旋转部件30相对旋转。因此,位于第一倾斜部40c的中途的换档销30e在第一倾斜部40c滑动,并朝第一连接部40b侧滑动,使旋转部件30从3档侧(奇数档侧)向4档侧(偶数档侧)移动。这样,识别突起30x在换档方向朝4档侧(偶数档侧)移动(图15的(2)),使识别突起30x从断开区域进入导通区域。
若进一步使换档部件40正转并使换档销30e到达第一连接部40b,则如图17的(B)所示,键41的卡合面41a与旋转部件30的被卡合面30g卡合,“第一单向离合器”成为限制状态。而且,若进一步使换档部件40旋转,则利用“第一单向离合器”使换档部件40和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一体旋转。这样,识别突起30x在选择方向移动(图15的(3)),识别突起30x从导通区域向断开区域移动。
AMT-ECU113通过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方法,基于来自第一检测部75以及第二检测部76的检测信号,检测位于断开区域的识别突起30x从在换档方向移动并进入导通区域开始到从导通区域进入断开区域为止的移动距离A,并将该移动距离A存储于“存储部”。若S113结束,则程序进入S114。
在S114中,AMT-ECU113通过与S111相同的方法,驱动控制马达70并形成4档。此时,换档销30e从第一后续部40b经由奇数档部40d向偶数档部40h移动。若S114结束,则程序进入S115。
在S115中,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使位于偶数档部40h的换档销30e位于第二连接部40f的方式,使轴20正转,从而使换档部件40正转。在使轴20正转前,如图17的(A)所示,键41的卡合菌41a与旋转部件30的被卡合面30g没有卡合,“第一单向离合器”为非限制状态,所以换档部件40和旋转部件30相对旋转。因此,换档销30e在第三倾斜部40g滑动,旋转部件30从4档侧(偶数档侧)向3档侧(奇数档侧)移动。这样,识别突起30x在换档方向朝3档侧(奇数档侧)移动(图15的(4)),识别突起30x从断开区域进入导通区域。
若进一步使换档部件40正转并使换档销30e到达第二连接部40f,则如图17的(B)所示,键41的卡合面41a与旋转部件30的被卡合面30g卡合,“第一单向离合器”成为限制状态。而且,若进一步使换档部件40旋转,则利用“第一单向离合器使换档部件40和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一体旋转。这样,如图15的(5)所示,识别突起30x朝选择方向移动,识别突起30x从导通区域向断开区域移动。
AMT-ECU113通过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方法,基于来自第一检测部75以及第二检测部76的检测信号,检测位于断开区域的识别突起30x从在换档方向移动并进入导通区域开始到从导通区域进入断开区域为止的移动距离B,并将该移动距离B存储于“存储部”。若S115结束,则程序进入S116。
在S116中,AMT-ECU113将距离A、距离B、距离C代入下式(1),由此计算距离D。
D=(A+B-C)/2…(1)
其中,距离D是选择方向的导通区域与识别突起30x在换档方向上的移动轨迹的距离。
此外,图15所示的识别突起30x在换档方向的移动轨迹从是选择向换档切换的线。即,在旋转部件30旋转并进行选择动作后,卡齿部件50b与锁定齿轮30b的卡合面30c有可能分离。在该状态下,若使换档部件40反转,则在卡齿部件50b与卡合面30c分离的状态下旋转部件30旋转,识别突起30x朝选择方向移动。而且,若卡齿部件50b与卡合面30c抵接,则利用“第二单向离合器”阻止旋转部件30朝反转方向的旋转,旋转部件30与换档部件40相对旋转,由此换档销30e在换档槽40a内滑动,旋转部件30朝换档方向移动,识别突起30x也进一步朝换档方向移动。这样,识别突起30x的移动轨迹是从选择向换档切换的线。若S116结束,则程序进入S117。
在S117中,AMT-ECU113将距离A以及距离D代入下式(2),由此计算距离E。
E=A-D…(2)
其中,距离E是奇数档侧的换档方向的导通区域与开始限制“第一单向离合器”的位置的距离。若S117结束,则程序进入S118。
在S118中,AMT-ECU113将距离B以及距离D代入下式(3),由此计算距离F。
F=B-D…(3)
其中,距离F是偶数档侧的换档方向的导通区域与开始限制“第一单向离合器”的位置的距离。若S118结束,则程序进入S119。
在S119中,AMT-ECU113根据距离E以及距离F检测开始限制“第一单向离合器离合器”的位置,即,键41的卡合面41a与旋转部件30的被卡合面30g卡合而使“第一单向离合器”成为限制状态的位置,并将该位置存储于“存储部“。若S119结束,则“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结束。
(变速控制)
接下来,使用图10所示的流程以及图11对AMT-ECU113执行的变速控制进行说明。若车辆1000变为能够行驶的状态,则进入S11。
在S11中,AMT-ECU113,在判断为存在“变速要求”的情况下(S11:是),使程序进入S12,在判断为不存在“变速要求”的情况下(S1l:否),反复进行S11的处理。此外,在AMT-ECUl1判断由节流阀开度和车辆1000的速度构成的车辆1000的行驶状态超过表示节流阀开度与速度的关系的变速曲线的情况下,或驾驶员操作未图示的变速杆的情况下,判断存在“变速要求”。此外,在S11中,选择换档拨叉部件61~63的任一个,形成任一变速档。
在S12中,AMT-ECU113驱动控制离合器致动器129,由此使离合器C的传递扭矩为0,将离合器C切断。若S12结束,则程序进入S13。
在S13中,AMT-ECU113在判断为“变速要求”是升两档或者降两档的任一个的情况下(S13:是),使程序进入S31,在判断为“变速要求”不是升两档以及降两档的任一个的情况下(S13:否),使程序进入S21。此外,升两档是指从1档升到3档的情况(图11的(1))、从2档升到4档的情况(图11的(2))、从3档升到5档的情况(图11的(3))。另外,降两档是指从5档降到3档的情况(图11的(4))、从4档降到2档的情况(图11的(5))、从3档降到1档的情况(图11的(6))。
在S21中,AMT-ECU113在判断为需要“选择动作”的情况下(S21:是),使程序进入S22,在判断为不需要“选择动作”的情况下(S21:否),使程序进入S26。此外,在像从2档升为3档的情况(图11的(7))、从4档升为5档的情况(图11的(8))、从5档降为4档的情况(图11的(9))、从3档降为2档的情况(图11的(l0))、从1档变为倒档的情况(图11的(11))、从倒档变为1档的情况(图11的(12))那样需要重新选择换档拨叉部件6163的情况下,AMT-ECU113判断为需要“选择动作”。
在S22中,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使轴20反转,由此使换档销30e位于第一连接部40b或者第二连接部40f,使所选择的换档拨叉部件61~63位于“中立位置”,开始进行使AMT成为空档状态的控制。若S22结束,则使程序进入S23。
在S23中,AMT-ECU113根据来自第一检测部75的检测信号,在判断为AMT成为空档状态的情况下(S23:是)使程序进入S24,在判断为AMT没有成为空档状态的情况下(S23:否),反复进行S23的处理。
在S24中,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使轴20正转,开始进行选择与“变速要求”的变速档对应的换档拨叉部件61~63的任一个的“选择动作”。若S24结束,则使程序进入S25。
在S25中,AMT-ECU113根据来自第一检测部75的检测信号以及在图16的S119中检测出的“第一单向离合器”成为限制状态的位置,计算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而且,在AMT-ECU113根据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判断出“选择动作”结束的情况下(S25:是),使程序进入S26,在判断出“选择动作”没有结束的情况下(S25:否),反复进行S25的处理。
在S26中,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使轴20反转,换档部件40开始进行使换档销30e朝“变速要求”的换档位置(奇数档侧或者偶数档侧)旋转的“换档动作”。
此外,如图14所示,第一连接部40b以及第二连接部40f相对于中立线没有倾斜,所以换档销30e在第一连接部40b、第二连接部40f滑动的范围内,旋转部件30以及所选择的换档拨叉部件61~63在轴线方向不移动。另外,即便使换档部件40朝正转方向旋转上述过多的角度,利用“第一单向离合器”即键41、键卡合凹部30f,也能够在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的旋转时产生规定角度间隙,所以随着换档部件40朝正转方向的旋转,旋转部件30不旋转。若S26结束,则使程序进入S51。
在S31中,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使轴20反转,使换档销30e位于第一连接部40b或者第二连接部40f,使所选择的换档拨叉部件61~63位于“中立位置”,开始将AMT控制为空档状态。例如,在从1档升到3档的情况下,使位于奇数档部40d的换档销30e向第二连接部40f移动,使AMT成为空档状态。若S31结束,则程序进入S32。
在S32中,AMT-ECU113根据来自第一检测部75的检测信号,在判断AMT为空档状态的情况下(S32:是),使程序进入S33,在判断为AMT不是空档状态的情况下(S32:否),反复进行S32的处理。
在S33中,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使轴20正转,开始进行使旋转部件30成为非选择状态(图9(D))的控制。若S33结束,则程序进入S34。
在S34中,AMT-ECU113基于来自第一检测部75的检测信号以及在图16的S119中检测出的“第一单向离合器”成为限制状态的位置,计算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而且,AMT-ECU113基于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在判断旋转部件30为非选择状态的情况下(S34:是),使程序进入S35,在判断旋转部件30不是非选择状态的情况下(S34:NO),反复进行S34的处理。
在S35中,AMT-ECU113驱动控制马达70,使轴20反转,开始进行使换档部件40朝换档销30e位于“变速要求”的变速档近前的中立位置的准备位置旋转的控制。例如,在从1档升到3档的情况下,旋转换档部件40以使在S31中位于第二连接部40f的换档销30e位于奇数档侧的近前的准备位置即第一连接部40b。若S35结束,则程序进入S36。
在S36中,AMT-ECU113根据来自第一检测部75的检测信号,在判断换档部件40位于准备位置且AMT成为空档状态的情况下(S36:是),使程序进入S24,在判断换档部件40不在准备位置的情况下(S36:否),反复进行S36的处理。
在S51中,AMT-ECU113根据来自第一检测部75的检测信号,在判断为“换档动作”结束了的情况下(S51:是),使程序进入S52,在判断为“换档动作”没有结束的情况下(S51:否),反复进行S51的处理。
在S52中,AMT-ECU113驱动控制离合器致动器129,由此使离合器C的传递扭矩成为最大并连接离合器C。若S52结束,则程序返回S11。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
以下,使用图18所示的流程图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中,在车辆的行驶中,检测“第一单向离合器”的限制开始位置。
即,在车辆的行驶中,在AMT中执行变速,在换档操作装置90进行相当于上述图16的S111以及S112的动作的情况下检测距离C,并将该距离C存储于“存储部”。同样,在换档操作装置90进行相当于上述S113的动作的情况下检测距离A,并将该距离A存储于“存储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为3档的状态下,执行选择动作,在使轴20正转的情况下,检测距离A。另外,在换档操作装置90进行相当于上述S114以及S115的动作的情况下检测距离B,并将该距离B存储于“存储部”。
而且,与第一的实施方式相同,根据上述检测出的距离C、距离A、距离B检测“第一单向离合器”的限制开始位置。若导通点火开关,使车辆成为能够行驶的状态,则程序进入S211。
在S211中,AMT-ECU113在判断为检测出了上述距离C、距离A以及距离B的全部的情况下(S211:是),使程序进入S216,在判断为没有检测出距离C、距离A以及距离B的全部的情况下(S211:否),反复进行S211的处理。此外,即使点火开关断开,检测出的距离C、距离A以及距离B在“存储部”中也被保持,在下一行驶时刻,判断为检测出距离C、距离A以及距离B的全部的情况下,进入S216。
S216、S217、S218、S219的处理分别与图16所示的S116、S117、S118、S119的处理相同。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的行驶中检测车辆行驶中“第一单向离合器”的限制开始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由上述说明可知,单独的马达70使换档部件40正转来使换档部件40与旋转部件30一体旋转,由此使旋转部件30与多个换档拨叉部件61~63(传递部件)中的一个换档拨叉部件61~63卡合,进行在多个换档拨叉部件61~63中选择一个换档拨叉部件61~63的“选择动作”。而且,单独的马达70使换档部件40反转来使旋转部件30与换档部件40相对旋转,使旋转部件30沿轴线方向移动,进行使所选择的换档拨叉部件61~63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换档动作”。这样,利用单独的马达70能够进行“选择动作”和“换档动作”双方,所以可提供能够抑制部件个数增加的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90。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以往在进行“选择动作”和“换档动作”时需要2个以上的马达减少为单独的马达70,所以能够减少马达所附带的ECU、驱动器、传感器等各种控制备件。因此,能够减少换档操作装置90的制造成本,优化换档操作装置90向车辆的搭载性,并能够减小车辆的重量。
另外,在图16的S112~119中,AMT-ECU113(位置检测部)根据来自第一检测部75以及第二检测部76的检测信息,检测“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旋转的“限制位置”。由此,能够根据由第一检测部75检测出的换档部件40的旋转角度和“限制位置”来检测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这样,能够利用第一检测部75和第二检测部76两个检测部来检测换档部件40和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所以能够抑制换档操作装置90部件个数的增加。
另外,在产品出厂时,通过检测“限制位置”就能够校正由换档操作装置90的制造误差引起的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另外,能够校正由换档操作装置90的运转带来的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
另外,在图16的S112中,AMT-ECU113(位置检测部)利用马达70使换档部件40反转,由此使识别突起30x(识别部)沿轴线方向移动,使识别突起30x横贯导通区域(图15的(1)),根据来自第一检测部75以及第二检测76的检测信息,检测导通区域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尺寸C。而且,在图16的S113、S115中,AMT-ECU113利用马达70使换档部件40正转,由此使识别突起30x沿轴线方向(换档方向)移动(图15的(2)、(4)),利用“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旋转之后,使识别突起30x沿周向(选择方向)移动(图15的(3)、(5)),检测识别突起30x在导通区域内的移动距离A、B。而且,在图16的S116~S119中,AMT-ECU113根据宽度尺寸C以及移动距离A、B,检测“第一单向离合器”进行限制的开始位置。
这样,仅使马达70旋转就能够容易地检测“限制开始位置”。因此,能够容易校正换档操作装置90出厂时的由换档操作装置90的制造误差引起的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
另外,若执行“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开始位置检测处理”,则检测在车辆的行驶中“第一单向离合器”进行限制的开始位置。因此,在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累积而对换档动作产生妨碍之前,校正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换档动作。即,能够将由第一检测部75检测并累积的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误差复位。
另外,在图10的S25、S34中,AMT-ECU113根据第一检测部75检测出的换档部件40的旋转角度和“限制开始位置”,计算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由此,能够识别旋转部件30的旋转角度,所以能够对旋转部件30的旋转方向的位置正确地进行位置控制。因此,能够可靠地执行选择动作。
作为“第一单向离合器”(选择机构)的键41和键卡合凹部30f限制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旋转,作为“第二单向离合器”(换档机构)的锁定齿轮30b和止动部件50限制旋转部件30相对于外壳10(主体)朝反转方向旋转,单独的马达70使换档部件40正反旋转。由此,若利用马达70使换档部件40正转,则利用“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旋转,从而能够使旋转部件30与换档部件40一体地正转,所以旋转部件30与换档部件40不相对旋转,旋转部件30相对于换档部件40不沿轴线方向滑动。因此,使旋转部件30正转,并使卡合部30i、30j、30k中的任一个与多个被卡合部61b、62b、63b中的一个被卡合部61b、62b、63b卡合,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在多个换档拨叉部件61~63中选择一个换档拨叉部件61~63的“选择动作”。
另外,若利用马达70使换档部件40反转,则利用“第二单向离合器”限制旋转部件30相对于外壳10朝反转方向旋转,利用“第一单向离合器”允许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反转方向旋转,所以能够使换档部件40相对于外壳10反转,并能够使旋转部件30和换档部件40相对旋转。因此,通过使旋转部件30和换档部件40相对旋转,来使旋转部件30沿轴线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使所选择的换档拨叉部件61~63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换档动作”。
另外,旋转部件30构成为能够在任一卡合部30i、30j、30k与任一被卡合部61b、62b、63b都不卡合的旋转位置即“非卡合位置”(如图9(D)所示)停止,换档操作装置90构成为能够在“非卡合位置”进行“换档动作”。由此,在升2档变速或降2档变速的情况下(图10的S13中判断为是),在旋转部件30处于“非卡合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换档动作”(图10的S35),由此能够迅速进行下一档位的“换档动作”。即,在升2档变速或降2档变速的情况下必须进行两次“换档动作”,但若在旋转部件30处于“非卡合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换档动作”,则换档拨叉部件61~63不动作,所以能够减少同步器闭锁环R1~R5、RR的同步时间,能够迅速进行升2档变速或者降2档变速。
另外,如图9所示,卡合部30i、30j、30k在旋转部件30上形成有多个。由此,如图9(D)所示,在某一卡合部30i从选择的被卡合部61b、62b、63b通过后的情况下,下一卡合部30j在选择的被卡合部61b、62b、63b的近前待机,所以能够迅速执行“选择动作“。
另外,如图6所示,作为“第一单向离合器”的键41、键卡合凹部30f构成为在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旋转时能够产生规定角度间隙。由此,在“换档动作”时,即使在使换档部件40过多地反转后朝正转方向返回该过多的角度,旋转部件30也不朝正转方向旋转。因此,使换档部件40过多地反转,由此能够可靠地执行“换档动作”。
另外,如图5所示,换档部件40在旋转部件30的内部与旋转部件30同轴配置。这样,将换档部件40配置在旋转部件30的内部,所以换档操作装置90在轴线方向不会变大,能够使换档操作装置90变得紧凑。
(其他实施方式)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马达70经由驱动齿轮81、从动齿轮82以及轴20使换档部件40旋转。然而,也可以是马达70直接使换档部件40旋转的实施方式。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部71是通过检测马达70的旋转角来检测轴20、换档部件40的旋转角的传感器。然而,第一检知部71也可以是直接检测轴20、换档部件40的旋转角的传感器。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被第二检测部76检测的识别部是在旋转部件30的外周面突出形成的识别突起30x。然而,上述识别部也可以是在旋转部件30的外周面凹陷形成的识别凹部30x。或也可以代替突起、凹部,而是在旋转部件30的外周面印刷的识别部。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检测部76对上述识别部进行识别。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向离合器”由键41和键卡合凹部30f构成,“第二单向离合器”由锁定齿轮30b和止动部件50构成。然而,“第一单向离合器”、“第二单向离合器”也可以是在外圈与内圈之间配置有斜撑的斜撑式单向离合器、在外圈与内圈之间配置有凸轮的凸轮式单向离合器。
另外,如图12所示,可以是如下的实施方式,即、换档部件40在轴20上被安装为能够旋转,并设置有限制轴2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正转方向旋转的第二单向离合器91、允许换档部件4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反转方向旋转的第一单向离合器92、以及限制轴20相对于换档部件40朝反转方向旋转的第三单向离合器93。在该实施方式中,若使轴20正转,则利用第二单向离合器91使轴20与旋转部件30一体正转,利用第一单向离合器92使旋转部件30与换档部件40一体正转,从而能够执行“选择动作”。另外,若使轴20反转,则利用第二单向离合器91使旋转部件30相对于轴20空转,利用第三单向离合器93使轴20与换档部件40一体旋转,利用第一单向离合器92使旋转部件30与换档部件40相对旋转,从而能够执行“换档动作”。此外,在使轴20正转的情况下,第二单向离合器91允许旋转部件30相对于外壳10朝正转方向旋转。另外,在使轴20反转的情况下,第二单向离合器91允许轴20相对于旋转部件30朝反转方向旋转,由此使轴20相对于旋转部件30空转,从而限制旋转部件30相对于外壳10朝反转方向旋转。

Claims (3)

1.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
旋转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旋转且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在该旋转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以及周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识别部;
换档销,其安装于所述旋转部件;
换档部件,其在所述主体上被安装为能够旋转,且在外周面形成有与所述换档销卡合的换档槽;
多个传递部件,它们以能够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且构成为能够与所述旋转部件卡合、分离,通过所述旋转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而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从而使自动变速器的选择机构动作;
单独的马达,其使所述换档部件正反旋转;
第一单向离合器,其构成为仅限制所述换档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部件朝正转方向的旋转,且在所述换档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部件朝正转方向旋转时能够产生规定的角度间隙;
第二单向离合器,其仅限制所述旋转部件相对于所述主体朝反转方向的旋转;
第一检测部,其检测所述换档部件的旋转角度;
第二检测部,其伴随所述旋转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或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来识别所述识别部;以及
位置检测部,其基于来自所述第一检测部及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信息,检测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的限制开始位置,该限制开始位置是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开始限制所述换档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部件朝正转方向旋转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第二检测部能够识别所述识别部的所述识别部的位置即导通区域,
所述位置检测部通过控制所述马达来使所述换档部件反转,由此使所述识别部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并使所述识别部横贯所述导通区域,并基于来自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信息,检测所述导通区域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
所述位置检测部通过控制所述马达来使所述换档部件正转,由此使所述识别部沿所述轴线方向移动,且在利用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限制所述换档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部件朝正转方向旋转之后,使所述识别部沿所述周向移动,来检测所述识别部在所述导通区域内的移动距离,
所述位置检测部基于所述导通区域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以及所述识别部在所述导通区域内的移动距离,来检测所述限制开始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检测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换档部件的旋转角度、和所述限制开始位置,来计算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角度。
CN201310596694.5A 2012-12-06 2013-11-22 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11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7354A JP6016599B2 (ja) 2012-12-06 2012-12-06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操作装置
JP2012-267354 2012-1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1181A true CN103851181A (zh) 2014-06-11
CN103851181B CN103851181B (zh) 2016-04-20

Family

ID=50778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9669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1181B (zh) 2012-12-06 2013-11-22 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16599B2 (zh)
CN (1) CN103851181B (zh)
DE (1) DE102013113306B4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3650A (zh) * 2017-12-27 2019-07-05 上海森太克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手动变速器档位识别装置及系统
CN111623089A (zh) * 2020-05-15 2020-09-04 中瑞德科(北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湿式三离合三挡变速箱
CN111981116A (zh) * 2019-05-21 2020-11-2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其电驱换挡执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018872A1 (de) * 2013-11-12 2015-05-28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Schaltanordnung und Schaltverfahr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4103523A1 (de) * 2014-03-14 2015-09-17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Schalt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getriebe und Schaltverfahren
DE102016217473A1 (de) * 2016-09-14 2018-03-1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Schaltgetriebe und Schaltgetrieb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6155A (ja) * 1982-03-26 1983-10-01 Diesel Kiki Co Ltd 自動車用変速機のシフトレバ−操作装置
JPS6446050A (en) * 1987-08-12 1989-02-20 Fujitsu Ltd Automatic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transmission
US5251503A (en) * 1991-09-12 1993-10-1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o-mechanical power controller for a gear shift mechanism
JP2000035127A (ja) * 1998-07-17 2000-02-02 Aisin Seiki Co Ltd 同期かみあい式歯車変速機における電動式セレクト・シフト装置
JP2001349425A (ja) * 2000-06-02 2001-12-21 Aisin Ai Co Ltd 変速装置
JP2002139145A (ja) * 2000-11-02 2002-05-17 Aisin Ai Co Ltd 同期噛合式変速機における変速制御装置
WO2011027744A1 (ja) * 2009-09-01 2011-03-1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変速装置
CN202402615U (zh) * 2011-12-29 2012-08-29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驱动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5172B2 (ja) * 1982-05-06 1990-08-08 Isuzu Jidosha Kk Hensokukikudosochi
FR2850441B1 (fr) 2003-01-24 2005-03-11 Renault Sa Dispositif de commande interne de boite de vitesses mecanique
EP1841990A1 (de) 2005-01-20 2007-10-10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Kraftfahrzeug-getriebeaktor zur betätigung eines kraftfahrzeuggetriebes
JP2011185398A (ja) * 2010-03-10 2011-09-22 Jtekt Corp 変速機駆動装置
DE102013018872A1 (de) 2013-11-12 2015-05-28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Schaltanordnung und Schaltverfahr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getrieb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6155A (ja) * 1982-03-26 1983-10-01 Diesel Kiki Co Ltd 自動車用変速機のシフトレバ−操作装置
JPS6446050A (en) * 1987-08-12 1989-02-20 Fujitsu Ltd Automatic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transmission
US5251503A (en) * 1991-09-12 1993-10-1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o-mechanical power controller for a gear shift mechanism
JP2000035127A (ja) * 1998-07-17 2000-02-02 Aisin Seiki Co Ltd 同期かみあい式歯車変速機における電動式セレクト・シフト装置
JP2001349425A (ja) * 2000-06-02 2001-12-21 Aisin Ai Co Ltd 変速装置
JP2002139145A (ja) * 2000-11-02 2002-05-17 Aisin Ai Co Ltd 同期噛合式変速機における変速制御装置
WO2011027744A1 (ja) * 2009-09-01 2011-03-1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変速装置
CN202402615U (zh) * 2011-12-29 2012-08-29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驱动机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3650A (zh) * 2017-12-27 2019-07-05 上海森太克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手动变速器档位识别装置及系统
CN111981116A (zh) * 2019-05-21 2020-11-2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其电驱换挡执行装置
CN111623089A (zh) * 2020-05-15 2020-09-04 中瑞德科(北京)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湿式三离合三挡变速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3113306B4 (de) 2018-08-23
JP6016599B2 (ja) 2016-10-26
DE102013113306A1 (de) 2014-06-12
JP2014114831A (ja) 2014-06-26
CN103851181B (zh) 2016-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1181B (zh) 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操作装置
US8042418B2 (en) Double-clutch transmission
RU2647408C1 (ru) Раздаточная коробка для автомобиля с приводом на четыре колеса
US7418883B2 (en) Parking mechanism for transmission
CN101660605B (zh) 车辆变速装置
CN101520088B (zh) 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
CN104074967A (zh) 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换档设备
JP6605882B2 (ja) 変速機
US10190678B2 (en) Twin-clutch transmission
CN103307129A (zh)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齿式离合器
JP6069774B2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CN103511612A (zh) 同步卡合装置的控制装置
US10428902B2 (en) Synchronizer-mechanism-equipped transmission
EP3239562B1 (en) Shift actuator for tractor
CN102192256A (zh) 具有差动器的双离合器
US10875409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control device
CN103518082B (zh) 切换装置的操纵单元的初始化方法及用于动力换挡变速器的切换装置
US9638320B2 (en) Shift position detecting device
CN104913050A (zh) 用于机动车辆齿轮箱的换档布置及换档方法
CN103291776A (zh) 变速器的同步装置
CN107420493A (zh) 变速机构
CN103415726A (zh) 手动变速器的倒档用同步装置
JP6108885B2 (ja)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操作装置
JP6224482B2 (ja)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操作装置
CN107850208B (zh) 用于操作传动系的换档结构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