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1133A - 用于机动车辆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辆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1133A
CN103851133A CN201310642021.9A CN201310642021A CN103851133A CN 103851133 A CN103851133 A CN 103851133A CN 201310642021 A CN201310642021 A CN 201310642021A CN 103851133 A CN103851133 A CN 103851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ward gears
side forward
input shaft
clutch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420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1133B (zh
Inventor
伯恩哈特·乌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gna PT BV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an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and Co filed Critical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and Co
Publication of CN103851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1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1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11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0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power being selectively transmitted by either one of the parallel flow path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5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with more than one output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2003/080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with gear ratios in which the power is transferred by axially coupling idle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08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ront-wheel-driven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ix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8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 F16H2200/008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two reverse spee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具有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及相对应的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以及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两联接松轮在轴向上彼此相邻地设置在第一输出轴上,并且能够经由轮离合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彼此连接。此处,能够建立至少一个附加的前进档,作为绞绕档位级、例如爬行档。

Description

用于机动车辆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中,该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以及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
背景技术
从DE 10 2008 024 633 A1中已知这种类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输入轴设置成彼此同轴。多个固定轮和松轮(loose wheel)用于将由发动机施加至输入轴的扭矩传输至输出轴中的一个输出轴。第一输出轴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联接至第一小齿轮,而第二输出轴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小齿轮,小齿轮与齿圈啮合。齿圈设置在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发动机侧,即,设置在变速器的能够将同轴的输入轴经由离合器联接至机动车辆的发动机的一侧。下文中发动机侧也可以被称作起动侧。在这种情况下,双离合器变速器具有多个前进档,通过接合的齿轮将扭矩从输入轴经由与所述齿轮相关联的由松轮和固定轮构成的齿轮副传输至输出轴中一个输出轴,所述一个输出轴经由齿圈将扭矩传递至动力输出装置,例如以加速机动车辆或将机动车辆保持在恒定速度。
除了前进档以外,DE 10 2008 024 633 A1的双离合器变速器还具有倒档。如果该倒档被接合,则扭矩传输路径经由松轮组合传递,该松轮组合包括第一联接松轮、设置成与第一联接松轮同轴的第二联接松轮、以及第一联接松轮和第二联接松轮可以通过其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彼此连接的可变位的松轮离合器。在倒档被接合的情况下,两个联接松轮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但能够相对于在其上设置所述两个松轮的输出轴自由地旋转。在这种情况下,扭矩流经由输入轴中的一个输入轴从发动机传递至以不能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的联接松轮、从联接松轮传递至中间齿轮、传递至设置在另一输出轴上的被接合的倒档松轮,并最终传递至动力输出装置,因而松轮离合器和与松轮倒档相关联的换档离合器均被接合或启用。
DE 10 2008 024 633 A1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具有相对较短的轴向总体长度,并因此能够横向于行进方向地较好地容置在具有前轮驱动装置的机动车辆中。在具有横向安装的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机动车辆中,安装空间特别在轴向方向上受到严格的限制并因此在封装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考虑驱动的舒适和效率,在机动车辆上提出的要求持续增加,使得变速器具有相对较大数目的齿轮并因此总体上具有用于变速器的更大的空间需求。在设计变速器中,还必须要注意的是,为了驱动舒适的目的,各个档的传动比必须彼此协调,这影响了齿轮的直径和轴线之间的距离。变速器的结构还应当尽可能简单以保证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变速器以及特别是其齿轮组的这种设计因表现出非常多变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与要求相反的特征而成为复杂的任务。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特别是用于具有横向前轮驱动装置的机动车辆——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尽可能以最佳方式满足各种以上所述的要求。
发明内容
通过结合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优选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从从属权利要求中较明显。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彼此同轴地设置。第一离合器设置成将扭矩传输至第一输入轴,并且第二离合器设置成将扭矩传输至第二输入轴,离合器设置在双离合器变速器的起动侧。设置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第一输入轴的多个端部侧前进档设置在双离合器变速器的远离起动侧定向的端部侧,并且第二输入轴的多个起动侧前进档设置在双离合器变速器的起动侧,在前进档被接合的情况下,扭矩能够从输入轴在不与另一输入轴进行居间接合的情况下传输至输出轴中的一个输出轴,所述一个输出轴将扭矩传输至动力输出装置。设置具有两个联接松轮的至少一个附加的前进档,扭矩可以通过至少一个附加的前进档从第二输入轴传输至第一输入轴。两个联接松轮彼此相邻地轴向地设置在第一输出轴上,并且能够经由可变位的松轮离合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彼此连接。作为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松轮的联接松轮与第二输入轴的第四固定轮啮合。并且作为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松轮的另外的联接松轮与第一输入轴的第二固定轮啮合。
如果附加的前进档被接合,则需要两个输入轴以将扭矩从发动机传输至动力输出装置。与之相比,如果主前进档被接合,则扭矩仅经由一个输入轴从发动机在不与另一输入轴进行居间接合的情况下传输至动力输出装置。在下文中,主前进档也被称作前进档。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入轴呈内轴的形式并且第二输入轴呈中空轴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输入轴均能够经由第一离合器并经由第二离合器在同一端部处连接至发动机。第一主前进档的固定轮可以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远离起动侧定向的端部上。变速器的远离变速器的起动侧定向的这一侧在下文中也被称作变速器的端部侧。第一主前进档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第一端部侧前进档设置在距变速器的端部侧的最短距离处。第一主前进档的固定轮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一端部前进档的第一固定轮。这使得能够将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固定轮设置成与用于输入轴的第一主支承件直接邻近,使得经由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固定轮传输的较大的力在没有高杠杆作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主支承件来吸收。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联接松轮与第四主前进档的松轮对应,并且第二联接松轮与第五主前进档的松轮对应。第四主前进档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第二起动侧前进档设置在距变速器的起动侧的第二最短距离处。第四主前进档的松轮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松轮。并且第五主前进档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第二端部侧前进档设置在距变速器的端部侧的第二最短距离处。第五主前进档的松轮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松轮。此处,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松轮以及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松轮优选地设置在第一输出轴上并且均能够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输出轴。如果在第一输出轴与例如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松轮之间存在这种不能旋转的连接,则在两个松轮之间提供不能旋转的连接的松轮离合器可能不会接合。
附加的前进档可以构造成越野档或爬行档。第四主前进档的固定轮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固定轮。并且第五主前进档的固定轮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固定轮。在优选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扭矩通过双离合器变速器以如下方式传递:第二输入轴由发动机驱动。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固定轮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输入轴。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固定轮与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松轮啮合。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松轮与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松轮轴向靠近地设置在第一输出轴上。在松轮离合器被接合或被启用的情况下,第二起动侧前进档和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相邻设置的松轮彼此连接。扭矩通过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松轮传递至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设置在第一输入轴上的第四固定轮。在选择附加档的情况下,不仅松轮离合器被接合,而且第一主前进档的松轮也被接合。第一主前进档的松轮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松轮。因此,扭矩流经由第二输入轴以及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由第一松轮和第一固定轮构成的齿轮副传递至在其上设置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松轮的输出轴。
在这种情况下,越野档或爬行档的传动比与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传动比乘以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传动比与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传动比的比率相对应。因此,如果扭矩流首先经由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固定轮、并随后经由松轮组合到达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固定轮,则能够借助于第一端部侧前进档来实现具有相对于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较低比率的附加档。
传动比理解成意味着从动轴与驱动轴的转速比。因此,如果两个传动比相互比较并且传动比中的一个传动比更小且另一传动比更大,这意味着从动轴在更小的传动比的情况下比在更大的传动比的情况下旋转得更快。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输入轴由发动机驱动,在松轮离合器被接合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相比另一前进档具有更大的传动比的附加档,在选择附加档时,必须接合该附加档的松轮。
第二主前进档的固定轮可以设置在变速器的与第二主支承件邻近的起动侧。第二主前进档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一起动侧前进档。第一起动侧前进档设置在距变速器的起动侧的最短距离处。第二主前进档的固定轮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一起动侧前进档的第五固定轮。同样地,此处,在没有较长的杠杆长度的情况下,第一起动侧前进档的第五固定轮上的相对较大的力能够由第二主支承件吸收。因此,在齿轮组中,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固定轮和第一起动侧前进档的第五固定轮为设置在输入轴上的最外部的固定轮。
第三主前进档的与第三主前进档的固定轮啮合的松轮可以设置在第二输出轴上。第三主前进档在下文中也可以称作第三端部侧前进档。第三端部侧前进档设置在距变速器的端部侧的第三最短距离处。第三主前进档的松轮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三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三松轮。并且第三主前进档的固定轮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三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三固定轮。在优选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三固定轮沿轴向方向设置在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固定轮与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固定轮之间。然而,也能够以如下方式设置第三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三固定轮:在该方式中,当从变速器的起动侧观察时,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固定轮、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固定轮以及随后第三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三固定轮级联地设置在一起。
第一双作用换档离合器或第一换档离合器可以设置在第一输出轴上,该换档离合器在第一换档位置中将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松轮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输出轴,并且在第二换档位置中将第一起动侧前进档的第五松轮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输出轴。在第一换档位置与第二换档位置之间,如果换档离合器包括滑动的套筒,则第一换档离合器或该滑动的套筒能够采取中性位置,在该中性位置中,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松轮和第一起动侧前进档的第五松轮均不会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输出轴。
此外,可以设置第二双作用换档离合器或第二换档离合器,该第二双作用换档离合器或第二换档离合器设置在第一输出轴上,并且其在第一换档位置中将主倒档的松轮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输出轴,而在第二换档位置中将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松轮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输出轴。主倒档在下文中也被称作倒档。因此,将公开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在第一输出轴上,当从变速器的起动侧观察时,该离合器变速器的以下齿轮依次设置:第一起动侧前进档的第五松轮、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松轮、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松轮以及倒档的松轮。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松轮和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松轮可以为联接松轮,使得除了第一换档离合器和第二换档离合器以外,在第一输出轴上还设置有松轮离合器。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置了第三双作用换档离合器或第三换档离合器,该第三双作用换档离合器或第三换档离合器设置在第二输出轴上,并且其在第一换档位置中将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松轮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输出轴,而在第二换档位置中将第三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三松轮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输出轴。因此,借助于三个换档离合器能够实现具有五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借助于具有松轮离合器的松轮组合,能够提供至少一个附加的辅助档,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辅助档可以为前进档或倒档。第二换档离合器和第三换档离合器均可以具有能够轴向移位的滑动套筒。
在替代性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松轮设置在第一输出轴上,而倒档的松轮设置在第二输出轴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松轮能够通过第二换档离合器在第一换档位置中连接至第一输出轴,而设置在第二输出轴上的第三换档离合器实现了倒档的松轮的至第二输出轴的不能旋转的连接。
在倒档被接合的情况下,扭矩流能够经由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固定轮并经由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松轮传递至倒档的松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松轮可以构造为阶式齿轮,这种阶式齿轮的一部分齿轮与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固定轮接合,而第二部分齿轮与倒档的松轮啮合。
第一联接松轮和第二联接松轮可以设置在第二输出轴上。因此,两个联接松轮可以为不依赖于第二起动侧前进档和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松轮的附加的部件。
也可以设置第六主前进档,该第六主前进档的固定轮可以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上。第六主前进档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三起动侧前进档。第三起动侧前进档设置在距变速器的起动侧的第三最近的距离处。第六主前进档的固定轮在下文中也被称作第三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固定轮。第三起动侧前进档可以用作(另外的)附加档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驱动第三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三固定轮在其上安装的第一输入轴。松轮组合随后引起第二输入轴比第一输入轴更快地旋转,使得在第三起动侧前进档被接合的情况下,产生了更高档的附加齿轮。第三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固定轮与第三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三固定轮相对应也能够存在。优选地设置在构造为内轴的第一输入轴上的第四固定轮将随后在同一时间与第三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松轮啮合并与第三起动侧前进档的松轮啮合。为了节省轴向总体长度,第三端部侧前进档和第三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固定轮和松轮位于与输入轴垂直地延伸的轴向平面上。
如果联接松轮为附加的部件,即,如果联接松轮并非同时为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松轮和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松轮,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联接松轮仅可以用于产生附加档。另一种可能性是两个联接松轮中的至少一个联接松轮构造为另外的前进档的能够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输出轴的松轮。该另外的前进档例如可以为所述第三起动侧前进档。
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上的小齿轮的直径可以为相等或不相等的尺寸。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小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一小齿轮的直径。第一输入轴的轴线与第一输出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大于第一输入轴的轴线与第二输出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
应当指出的是,双离合器变速器不仅可以具有一个松轮组合,而且此外可以具有第二松轮组合。因此,一个松轮组合的联接松轮可以为第二起动侧前进档和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设置在第一输出轴上的松轮,而第二松轮组合的松轮设置在第二输出轴上。第二输出轴上的联接松轮可以如已经在之前陈述的仅实现另外的附加档,或者也可以构成另外的前进档的至少一个松轮。如果设置两个松轮组合,有利的是将第一小齿轮的直径和第二小齿轮的直径选择为具有不同的尺寸,并且/或者将输入轴的轴线与输出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选择为不同的长度,以获得具有不同传动比的多个附加档。
附图说明
参照在附图中图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对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及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双离合器变速器整体用1标示。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10、第二输入轴30以及第一输出轴50和第二输出轴70。轴10、30、50和70围绕其旋转的相应的轴线标示为11、31、51和71。输入轴10构造为内轴,而第二输入轴30为中空轴。两个输入轴10、30彼此同轴地设置。
在第一输入轴10上设置有三个固定轮12、13和14。为了清楚起见,这些齿轮在图中从左到右编号,即,从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端部侧到起动侧编号。第一输入轴10的第一固定轮12与设置在第一输出轴50上的第一松轮55啮合,其中第一固定轮12设置在第一输入轴10的靠近位于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端部侧的第一主支承件15的端部处。第一固定轮12和第一松轮55形成第一齿轮副12、55,该第一齿轮副12、55分配给第一端部侧前进档。标示第一端部侧表示:该前进档设置在距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端部侧最短距离处。
以完全类似的方式,由第一输入轴10的第二固定轮13以及位于第一输出轴50上的第二松轮54构成的齿轮副13、54使得能够实现第二端部侧前进档。标示第二端部侧表示:该前进档设置在距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端部侧第二最短距离处。
第一输入轴10的第三固定轮14与设置在第二输出轴70上的第三松轮72啮合。第三固定轮14和第三松轮72形成第三齿轮副14、72,该第三齿轮副14、72分配给第三端部侧前进档。标示第三端部侧表示:该前进档设置在距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端部侧第三最短距离处。
在第二输入轴30上设置有两个固定轮32、33。第二输入轴30的第五固定轮33与设置在第一输出轴50上的第五松轮53啮合,其中第五固定轮33设置在第二输入轴30的靠近位于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起动侧的第二主支承件35的起动部处。第五固定轮33和第五松轮53形成第五齿轮副33、53,该第五齿轮副33、53分配给第一起动侧前进档。标示第一起动侧表示:该前进档设置在距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起动侧最短距离处。
设置在第二输入轴30的端部处的第四固定轮32与位于第一输出轴50上的第四松轮52啮合。第四固定轮32和第四松轮52形成第四齿轮副32、52,该第四齿轮副32、52分配给第二起动侧前进档。标示第二起动侧表示:该前进档设置在距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起动侧第二最短距离处。
具有本发明的知识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在两个输入轴上设置另外的固定轮并在两个输出轴上设置另外的松轮,并且通过相应的结果实现多于五个前进档和多于一个倒档的其他齿轮副。
松轮能够借助于各种换档离合器56、59、74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支承该松轮的相应的输出轴50、70。因此,第一换档离合器56设置在第一输出轴50上,并且在第一换档位置中,第一换档离合器56将第四松轮52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输出轴50。该第一换档位置对应于第一换档离合器56的标示为57的换档套筒远离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起动侧向左移动的位置。如果第一换档离合器56位于第一换档位置中,则第二起动侧前进档被接合。通过发动机M(在此未进一步图示)经由第二离合器2施加至第二输入轴30的扭矩经由第四齿轮副32、52传输至第一输出轴50。位于第一输出轴50上的第一小齿轮58与齿圈90啮合,其中,齿圈90与动力输出装置91接合。位于第二输出轴70上的第二小齿轮72也与齿圈90啮合接合。第一离合器3用来将发动机M连接至第一输入轴10。
如果第一换档离合器56位于第二换档位置中,即,换档套筒57朝向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起动侧移动至图1的图示中的右侧,则在第一输出轴50与第五松轮53之间存在不能够旋转的连接,由此第一起动侧前进档被接合。
第一输出轴50承载第二换档离合器59,类似于第一换档离合器56,该第二换档离合器59能够采用第一换档位置和第二换档位置。第二换档离合器59的换档套筒位于朝向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端部侧向左移动的第一换档位置中,因此,第一端部侧前进档能够被接合,并且在第二换档离合器59的换档套筒的第二换档位置中,在远离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端部侧向右移动的位置中,第二端部侧前进档能够被接合。
第三换档离合器74安装在第二输出轴70上。第三换档离合器74也具有两个换档位置。在第三换档离合器74的换档套筒朝向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端部侧向左移动的第一换档位置中,倒档能够被接合;在第三换档离合器74的换档套筒远离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端部侧向右移动的第二换档位置中,第三端部侧前进档能够被接合。在倒档被接合的情况下,扭矩流经由第一固定轮12和构造为阶式齿轮的第一松轮55、该阶式齿轮的较小的齿轮55a传递,齿轮55a与位于第二输出轴70上的第六松轮75啮合。
在第四松轮52与第二松轮54之间设置有松轮离合器60,以将这两个松轮52、54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彼此连接。如果这种固定旋转连接存在,则附加的前进档能够借助于第一端部侧前进档形成并且将具有比第一端部侧前进档更小的传动比。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M驱动第二输入轴30并且因此驱动第四固定轮32。第三固定轮14上的扭矩经由松轮52、54到达第一输入轴10。由于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传动比小于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传动比,因此第一输入轴10比第二输入轴30旋转得更慢。第一端部侧前进档被接合以及松轮离合器60被接合或启用,因此,产生了具有特别小的传动比的附加档。如果通过关闭松轮离合器60来选择倒档,则将导致附加的倒档。
图2和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另外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1的部件类似或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这还类似地应用于图4。在关于图2至图4的描述中,基本上仅对与图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相比的变化进行讨论。因此,对于类似的或相同的部件和情形,应当参照关于图1的描述。
与图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相比较,并非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松轮52以及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松轮54与松轮离合器60形成松轮组合52、54、60,而是如图2和图3中示出的可以设置在第二输出轴70上的附加的松轮76、77与松轮离合器78形成松轮组合76、77、78。松轮76、77能够与松轮离合器78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彼此。
应当指出的是,在图2和图3中的图示中,松轮离合器78以两种不同的构型示出。在根据图2的第一构型中,松轮离合器78呈单作用离合器的形式,该单作用离合器除中性位置外仅具有一个换档位置。在松轮离合器78的换档套筒朝向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起动侧向右移动的该换档位置中,实现了松轮76、77的不能够旋转的连接。
在根据图3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松轮离合器78呈双作用离合器的形式,除该换档位置之外,还设置了另外的换档位置79。在松轮离合器78的换档套筒远离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起动侧向左移动的该另外的换档位置79中,第七松轮76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输出轴70并且代表第三起动侧前进档的松轮。标示第三起动侧表示:该前进档设置在距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起动侧第三最短距离处。然后,双离合器变速器1将具有固定轮、即第三固定轮14,该固定轮同时与两个前进档的两个松轮直接啮合,即,与第一输入轴10的第二松轮54啮合并且与第二输出轴70的第七松轮76啮合。第三起动侧前进档的传动比可能稍微大于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传动比。然而,应当指出的是,当从第二端部侧前进档转换至第三起动侧主前进档时,将不得不接受牵引力的中断,所述牵引力的中断在双离合器变速器中的相邻的档位之间转换时通常不发生。
在图中,标记了轴线之间的各种距离。输入轴10、30的轴线11、31与第一输出轴50的轴线51之间的距离d1用d1标示。该轴向距离d1比输入轴10、30的轴线11、31与第二输出轴70的轴线71之间的轴向距离d2稍大。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另外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与图1至图3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相比较,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在图4中标示为80的松轮设置在第二输出轴70上。松轮80也被称作第一松轮80。因此,倒档的标示为61的松轮现在位于第一输出轴50上。松轮61也被称作第六松轮61。此处,轴向距离d1也稍微大于轴向距离d2。在图4中,还示出了小齿轮58的直径D1、小齿轮73的直径D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小齿轮58的直径D1可以稍微小于第二小齿轮73的直径D2
附图标记清单
Figure BDA0000429140660000111
Figure BDA0000429140660000121
Figure BDA0000429140660000131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包括:
-彼此同轴地设置的第一输入轴(10)和第二输入轴(30);
-第一离合器(3)和第二离合器(2),所述第一离合器(3)用于将扭矩施加至所述第一输入轴(10),所述第二离合器(2)用于将扭矩施加至所述第二输入轴(30),所述离合器(2、3)设置在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起动侧;
-第一输出轴(50)和第二输出轴(70),以及
-所述第一输入轴(10)的位于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远离所述起动侧定向的端部侧的多个端部侧前进档,以及所述第二输入轴(30)的位于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所述起动侧的多个起动侧前进档,其中,在前进档被接合情况下,扭矩能够从输入轴(10、30)在不与另一输入轴(30、10)进行居间接合的情况下传输至所述输出轴(50、70)中的将所述扭矩传输至动力输出装置(91)的一者,
所述双离合器变速器(1)的特征在于,设置了具有两个联接松轮(52、54)的至少一个附加的前进档,扭矩能够通过所述附加的前进档从所述第二输入轴(30)传输至所述第一输入轴(10);
所述两个联接松轮(52、54)彼此相邻地轴向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50)上并且能够经由可变位的松轮离合器(60)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彼此;
作为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第四松轮(52)的联接松轮(52)与所述第二输入轴(30)的第四固定轮(32)啮合,以及
作为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二松轮(54)的另外的联接松轮(54)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0)的第二固定轮(13)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松轮(52、54)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彼此;所述第二离合器(2)将扭矩传输至所述第二输入轴(30);所述第二起动侧前进档被接合;所述第二端部侧前进档被接合;所述第一输入轴(10)的第一端部侧前进档被接合;以及,所述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所述第一松轮(55)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5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2)以所述第二起动侧前进档、所述第二端部侧前进档以及所述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传动比的乘积将所述扭矩从所述第二输入轴(30)传输至所述第一输出轴(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侧前进档具有所述起动侧前进档和所述端部侧前进档的最小传动比;以及,所述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传动比小于所述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传动比,使得所述第二离合器(2)以所述附加的前进档的比所述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所述传动比更小的传动比将所述扭矩从所述第二输入轴(30)传输至所述第一输出轴(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松轮(52、54)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彼此;所述第一离合器(3)将扭矩传输至所述第一输入轴(10);所述第二起动侧前进档被接合;所述第二端部侧前进档被接合;以及,所述第一离合器(3)以所述第二端部侧前进档和所述第二起动侧前进档的传动比的乘积将所述扭矩从所述第一输入轴(10)传输至所述第一输出轴(5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侧前进档具有所述起动侧前进档和所述端部侧前进档的最大传动比;以及,所述第一离合器(3)以所述附加的前进档的比所述第二端部侧前进档的所述传动比更大的传动比将所述扭矩从所述第一输入轴(10)传输至所述第一输出轴(5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松轮(52、54)未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彼此;所述第一离合器(3)将扭矩传输至所述第一输入轴(10);所述第一输入轴(10)的第一端部侧前进档被接合;所述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松轮(55、80)设置在所述输出轴(50、70)中的一者上;所述第一松轮(55、80)构造为具有较小的齿轮(55a、80a)的阶式齿轮(55、55a、80、80a);所述第一输入轴(10)的倒档被接合;所述倒档的第六松轮(75、61)设置在所述输出轴(70、50)中的另一者上;以及,所述较小的齿轮(55a、80a)与所述第六松轮(75、61)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3)以所述第一端部侧前进档、所述阶式齿轮(55、55a、80、80a)以及所述倒档的传动比的乘积将所述扭矩从所述第一输入轴(10)传输至所述输出轴(70、50)中的另一者上。
9.根据权利要求7和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松轮(52、54)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彼此;所述第二离合器(2)将扭矩传输至所述第二输入轴(30);所述第二起动侧前进档被接合;所述第二端部侧前进档被接合;所述第一输入轴(10)的第一端部侧前进档被接合;所述第一端部侧前进档的第一松轮(55、80)设置在所述输出轴(50、70)中的一者上;所述第一松轮(55、80)构造为具有较小的齿轮(55a、80a)的阶式齿轮;所述第一输入轴(10)的倒档被接合;所述倒档的第六松轮(75、61)设置在所述输出轴(70、50)中的另一者上;以及,所述较小的齿轮(55a、80a)与所述第六松轮(75、61)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2)以所述第二起动侧前进档、所述第一端部侧前进档、所述阶式齿轮(55、55a、80、80a)以及所述倒档的传动比的乘积将所述扭矩从所述第二输入轴(30)传输至所述输出轴(70、50)中的另一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侧前进档具有所述起动侧前进档和所述端部侧前进档的最小传动比,使得所述第二离合器(2)以附加的倒档的比所述倒档的传动比更小的传动比将所述扭矩从所述第二输入轴(30)传输至所述输出轴(70、50)中的另一者。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具有另外两个联接松轮(76、77)的另外的附加的前进档;所述两个联接松轮(76、77)彼此相邻地轴向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70)上并且能够经由可变位的松轮离合器(78)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彼此;连接松轮(77)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轴(70);作为第三起动侧前进档的第七松轮(76)的联接松轮(76)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0)的第三固定轮(14)啮合;所述第三起动侧前进档被接合;所述联接松轮(76、77)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彼此;所述第一离合器(3)将扭矩传输至所述第一输入轴(10);以及,所述另外的附加的前进档将所述扭矩传输至所述第二输出轴(7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另外的附加的前进档具有比所述起动侧前进档和所述端部侧前进档更大的传动比。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50)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一小齿轮(58),并且所述第二输出轴(70)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接至第二小齿轮(73);以及,所述第二小齿轮(73)的直径(D2)大于所述第一小齿轮(58)的直径(D1)。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轴(10)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输出轴(50)的轴线之间的距离(d1)大于所述第一输入轴(10)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输出轴(70)的轴线之间的距离(d2)。
CN201310642021.9A 2012-12-03 2013-12-03 用于机动车辆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1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111726 2012-12-03
DE102012111726.8 2012-12-03
DE102013104468.9 2013-05-02
DE102013104468.9A DE102013104468A1 (de) 2012-12-03 2013-05-02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1133A true CN103851133A (zh) 2014-06-11
CN103851133B CN103851133B (zh) 2017-09-05

Family

ID=49724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4202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1133B (zh) 2012-12-03 2013-12-03 用于机动车辆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738420B1 (zh)
CN (1) CN103851133B (zh)
DE (1) DE10201310446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2158A (zh) * 2014-06-23 2015-12-3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输入轴定位结构以及手动变速器
CN108790779A (zh) * 2017-05-03 2018-11-13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混合动力变速器
CN109952457A (zh) * 2016-10-21 2019-06-28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09530A1 (de) * 2015-06-15 2016-12-15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16111270A1 (de) 2016-06-20 2017-12-21 Getrag Ford Transmissions Gmbh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mit Losradkupplung
DE102018211958A1 (de) 2018-07-18 2020-01-23 Magna Pt B.V. & Co. K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19202598B4 (de) * 2019-02-26 2020-11-19 Magna Pt B.V. & Co. K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21203905B3 (de) 2021-04-20 2022-02-24 Magna Pt B.V. & Co. Kg Umschaltbare Freilaufeinrichtung für eine Getriebeanordnung
DE102022127503A1 (de) 2022-10-19 2024-04-2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1164A1 (de) * 1998-05-12 1999-11-18 Volkswag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GB2345101A (en) * 1998-12-24 2000-06-28 Daimler Chrysler Ag Gearbox with two component transmissions each having a power-shift clutch
JP2003120764A (ja) * 2001-10-15 2003-04-23 Toyota Motor Corp ツインクラッチ変速機
CN1626851A (zh) * 2003-12-10 2005-06-1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离合器变速装置
US20070051196A1 (en) * 2005-03-17 2007-03-08 Baldwin Reid A Gear selection strategy for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JP2008309332A (ja) * 2007-05-14 2008-12-25 Honda Motor Co Ltd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変速機
WO2009050080A2 (de) * 2007-10-15 2009-04-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CN101806337A (zh) * 2010-03-19 2010-08-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器
DE102009002346A1 (de) * 2009-04-14 2010-10-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49A1 (de) * 2009-04-14 2010-10-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24633A1 (de) 2008-05-21 2008-09-18 Daim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US8720290B2 (en) * 2012-05-04 2014-05-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with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1164A1 (de) * 1998-05-12 1999-11-18 Volkswag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GB2345101A (en) * 1998-12-24 2000-06-28 Daimler Chrysler Ag Gearbox with two component transmissions each having a power-shift clutch
JP2003120764A (ja) * 2001-10-15 2003-04-23 Toyota Motor Corp ツインクラッチ変速機
CN1626851A (zh) * 2003-12-10 2005-06-1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离合器变速装置
US20070051196A1 (en) * 2005-03-17 2007-03-08 Baldwin Reid A Gear selection strategy for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JP2008309332A (ja) * 2007-05-14 2008-12-25 Honda Motor Co Ltd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変速機
WO2009050080A2 (de) * 2007-10-15 2009-04-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46A1 (de) * 2009-04-14 2010-10-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49A1 (de) * 2009-04-14 2010-10-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CN101806337A (zh) * 2010-03-19 2010-08-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2158A (zh) * 2014-06-23 2015-12-3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输入轴定位结构以及手动变速器
CN109952457A (zh) * 2016-10-21 2019-06-28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9952457B (zh) * 2016-10-21 2021-03-02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8790779A (zh) * 2017-05-03 2018-11-13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混合动力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3104468A1 (de) 2014-06-05
EP2738420B1 (de) 2019-10-23
EP2738420A1 (de) 2014-06-04
CN103851133B (zh) 2017-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1133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5102858B (zh) 变速器以及用于运行变速器的方法
CN105317978B (zh) 多挡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3842690B (zh) 变速装置
CN102252063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
CN105443674A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05370814A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204114023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05370815A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01975250A (zh) 一种双离合变速器传动装置
CN204114032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01994785B (zh) 含有双驱动转换机构的齿轮箱
CN101968104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
CN202152833U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
CN101975251B (zh) 双离合变速器传动装置
CN202431852U (zh)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传动装置
CN103174805B (zh) 带有附加挡的变速器
CN103827544B (zh) 用于机动车的换档变速器
CN202152831U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
CN202914643U (zh)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
CN204114024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04455236A (zh)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
CN202914686U (zh) 一种七速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
KR101766153B1 (ko) 차량용 변속기
CN203939934U (zh) 一种纵置双离合变速器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Udo Burnhart

Inventor before: UDO, BERNHARDT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BERNHARDT UDO TO: UDO BERNHARD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