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0787B - 一种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50787B CN103850787B CN201210504559.9A CN201210504559A CN103850787B CN 103850787 B CN103850787 B CN 103850787B CN 201210504559 A CN201210504559 A CN 201210504559A CN 103850787 B CN103850787 B CN 1038507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dle pulley
- belt wheel
- pulley body
- reinforcement
- dust ca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包括惰轮本体2,所述惰轮本体包括轴承23和包塑在其上的塑料带轮21,所述惰轮本体的塑料带轮与皮带接触的外圆周表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圆弧形。塑料带轮与皮带接触的外圆周表面采用中间高、两端低的圆弧形结构,皮带装配后成微微弧形,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无法左右移动,这样就可防止运行时皮带跑偏,减少皮带磨损,延长皮带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
背景技术
发动机附件轮系用惰轮总成通常是由惰轮本体、衬套、前防尘盖、后防尘盖等零部件组成,其中,惰轮本体的塑料带轮表面用于改变皮带的走向和包角。传统的惰轮表面平直,发动机运转时容易造成皮带跑偏,严重时会造成皮带异常磨损,影响皮带寿命。同时,前后完全对称分布的加强筋布置使得在整个塑料带轮的圆面上加强筋平均分布较少,加强效果欠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它能够在发动机运行时,防止套装在塑料带轮上的皮带跑偏,减少皮带磨损,延长皮带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包括惰轮本体,所述惰轮本体包括轴承和包塑在其上的塑料带轮,所述惰轮本体的塑料带轮与皮带接触的外圆周表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圆弧形。
进一步,所述塑料带轮的外圆周表面的圆弧形顶点到圆弧两端的中心距离h为0.1~0.3mm。
进一步,在所述塑料带轮的外圈和内圈之间均匀设置有多组加强筋,分别布置在塑料带轮的前后两侧面上。每组加强筋包括三根,其中一根加强筋沿塑料带轮外圈的内圆周面径向设置,其余两根加强筋沿该径向设置的加强筋对称布置,三根加强筋相交于一共同的交点。
进一步,所述三根加强筋的交点位于塑料带轮的外圈和内圈之间。
进一步,所述三根加强筋的交点位于塑料带轮的外圈或内圈上。
进一步,在塑料带轮外圈内圆周面沿径向设置了两组加强筋,分别布置在塑料带轮的前后两侧面上,第一组加强筋和第二组加强筋交错对应设置。
进一步,所述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还包括:
与所述惰轮本体轴承紧配合的衬套,所述衬套具有轴向通孔;
套设在衬套上并盖在惰轮本体后侧的后防尘盖;
盖在惰轮本体前侧的前防尘盖,所述前防尘盖的中心开设有中心孔,该中心孔与衬套的轴向通孔对应;
穿过所述前防尘盖的中心孔以及与惰轮本体轴承紧配合的衬套的轴向通孔,将惰轮本体固定在发动机托架或前罩壳上的螺栓;
所述前、后防尘盖的端部将惰轮本体轴承的前后两侧完全覆盖。
进一步,所述衬套由芯轴和端头两部分组成,所述衬套芯轴与轴承内圈过盈配合,所述后防尘盖的内沿由衬套端头部分的轴肩紧压贴在轴承内圈外端面上,所述前防尘盖的内沿与惰轮本体轴承内圈另一侧的外端面紧密贴合。
相对上述背景技术,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包括惰轮本体,所述惰轮本体包括轴承和包塑在其上的塑料带轮,所述惰轮本体的塑料带轮与皮带接触的外圆周表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圆弧形。塑料带轮与皮带接触的外圆周表面采用中间高、两端低的圆弧形结构,皮带装配后成微微弧形,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无法左右移动,这样就可防止运行时皮带跑偏,减少皮带磨损,提高皮带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惰轮总成的组合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公开的第一实施例惰轮总成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惰轮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 是本发明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惰轮本体的塑料带轮的透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公开的第二实施例惰轮总成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惰轮总成安装到托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前防尘盖1,前防尘盖中心孔11,惰轮本体2,塑料带轮21,加强筋211、212、213、214、215、216和217,轴承外圈22,轴承23,轴承内圈24,塑料带轮内圈25,塑料带轮外圈26,后防尘盖3,后防尘盖中心孔31,衬套4,芯轴41,端头42,螺栓5 ,托架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2、图3、图5所示,本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包括惰轮本体2,所述惰轮本体包括轴承23和包塑在其上的塑料带轮21,所述惰轮本体的塑料带轮与皮带接触的外圆周表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圆弧形。皮带装配后成微微弧形,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无法左右移动,这样就可防止运行时皮带跑偏,减少皮带磨损,延长皮带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优选圆弧形顶点到圆弧两端的中心距离h为0.1~0.3mm。
优选的,在所述塑料带轮21的外圈26和内圈25之间均匀设置有多组加强筋,分别布置在塑料带轮的前后两侧面上。每组加强筋包括三根加强筋211、212、213,其中一根加强筋212沿塑料带轮外圈的内圆周面径向设置,其余两根加强筋211、213沿该径向设置的加强筋对称布置,三根加强筋相交于一点。塑料带轮前后两侧的外圈和内圈之间均匀布置上述结构的加强筋,使塑料带轮在径向和非径向的各方向上均提高了强度和刚度。所述三根加强筋211、212、213的交点可以设置在塑料带轮的外圈26和内圈25之间,也可以设置于塑料带轮的外圈26或内圈25上。
图4、图5示出了第二种实施例的塑料带轮加强筋结构。参见图4、图5,在塑料带轮21外圈内圆周面沿径向设置了两组加强筋,分别布置在塑料带轮的前后两侧面上,第一组加强筋214、215和第二组加强筋216、217交错对应设置,即加强筋216布置在加强筋214、215之间,以此类推,而并非完全对称分布。通常塑料带轮上前后两侧的加强筋为完全相同的对称分布,前后完全对称分布的加强筋布置使得在整个塑料带轮的圆面上加强筋平均分布较少,加强效果欠佳。本惰轮总成改变了塑料带轮上加强筋的分布方式,交错式的分布方式成倍地增加了塑料带轮内圆周面上的加强筋的平均数,提高了带轮的刚度和强度。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还包括:
与所述惰轮本体轴承23紧配合的衬套4,所述衬套具有轴向通孔;
套设在衬套4上并盖在惰轮本体21后侧的后防尘盖3;
盖在惰轮本体前侧的前防尘盖1,所述前防尘盖的中心开设有中心孔11,该中心孔11与衬套的轴向通孔对应;
穿过所述前防尘盖1的中心孔11以及与惰轮本体轴承紧配合的衬套4的轴向通孔,将惰轮本体21固定在发动机托架上的螺栓5;
所述前、后防尘盖的端部将惰轮本体轴承的前后两侧完全覆盖。
本惰轮总成采用衬套、螺栓将前后防尘盖和惰轮本体装配在一起,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同时由于在惰轮本体轴承的前后两侧均增加了防尘盖,可以尽量减少泥沙、灰尘等异物进入惰轮本体轴承内部,保证轴承工作的可靠性,从而延长惰轮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衬套4由芯轴41和端头42两部分组成,所述衬套芯轴41与轴承内圈24过盈配合,所述后防尘盖3的内沿由衬套端头42部分的轴肩紧压贴在轴承内圈22外端面上,所述前防尘盖1的内沿与惰轮本体轴承内圈24另一侧的外端面紧密贴合。后防尘盖1被衬套芯轴41紧压在轴承内圈外端面上,与惰轮本体轴承内圈及芯轴不会发生相对移动,方便惰轮安装在托架上。
惰轮总成的部件装配,将后防尘盖3 贴在惰轮本体轴承23 的内圈24 上,同时将后防尘盖3 的中心与轴承内圈24 的中心对齐,将衬套芯轴41施加压力穿过后防尘盖中心孔31压入轴承内圈24 中,直到后防尘盖3 端面与轴承内圈24 的外端面完全贴合,且后防尘盖3相对于衬套芯轴41及轴承内圈24 不能相对运动,装配完成后如图2和图5所示。
将惰轮总成安装到发动机托架上,将螺栓5依次穿过惰轮总成、前防尘盖1的中心孔11,与托架6上的安装螺纹孔配合,并将其拧紧到发动机托架6上,此时前防尘盖1应和惰轮轴承内圈24 的外端面紧密贴合,且前防尘盖1 相对于轴承内圈24 及螺栓5不能相对移动。装配完成后如图6 所示。当然,根据发动机结构的实际布置情况,也可将惰轮总成安装到发动机前罩壳上,安装方式与上述将惰轮总成安装到发动机托架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详述。
Claims (7)
1.一种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包括惰轮本体(2),所述惰轮本体包括轴承(23)和包塑在其上的塑料带轮(21),其特征在于:所述惰轮本体的塑料带轮与皮带接触的外圆周表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圆弧形;
在塑料带轮(21)的外圈(26)和内圈(25)之间均匀设置有多组加强筋,分别布置在塑料带轮的前后两侧面上,每组加强筋包括三根加强筋(211、212、213),其中一根加强筋(212)沿塑料带轮外圈的内圆周面径向设置,其余两根加强筋(211、213)沿该径向设置的加强筋对称布置,三根加强筋相交于一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惰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带轮(21)的外圆周表面的圆弧形顶点到圆弧两端的中心距离h为:0.1~0.3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惰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根加强筋(211、212、213)的交点位于塑料带轮的外圈(26)和内圈(2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惰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根加强筋(211、212、213)的交点位于塑料带轮的外圈(26)或内圈(25)上。
5.一种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包括惰轮本体(2),所述惰轮本体包括轴承(23)和包塑在其上的塑料带轮(21),其特征在于:所述惰轮本体的塑料带轮与皮带接触的外圆周表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圆弧形;在塑料带轮(21)的外圈(26)内圆周面沿径向设置了两组加强筋,分别布置在塑料带轮的前后两侧面上,第一组加强筋(214、215)和第二组加强筋(216、217)交错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惰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还包括:
与所述轴承(23)相互紧配合的衬套(4),所述衬套具有轴向通孔;
套设在所述衬套上并盖在惰轮本体后侧的后防尘盖(3);
盖在惰轮本体前侧的前防尘盖(1),所述前防尘盖的中心开设有中心孔(11),该中心孔与衬套的轴向通孔对应;
穿过所述前防尘盖的中心孔以及与惰轮本体轴承紧配合的衬套的轴向通孔,将惰轮本体固定在发动机托架或前罩壳上的螺栓(5);
所述前、后防尘盖的端部将惰轮本体轴承(23)的前后两侧完全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惰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4)由芯轴(41)和端头(42)两部分组成,所述芯轴(41)与轴承内圈(24)过盈配合,所述后防尘盖(3)的内沿由衬套端头部分的轴肩紧压贴在轴承内圈一侧的外端面上,所述前防尘盖(1)的内沿与惰轮本体轴承内圈另一侧的外端面紧密贴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504559.9A CN103850787B (zh) | 2012-11-30 | 2012-11-30 | 一种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504559.9A CN103850787B (zh) | 2012-11-30 | 2012-11-30 | 一种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50787A CN103850787A (zh) | 2014-06-11 |
CN103850787B true CN103850787B (zh) | 2016-10-19 |
Family
ID=50858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04559.9A Active CN103850787B (zh) | 2012-11-30 | 2012-11-30 | 一种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507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24785A (zh) * | 2017-10-19 | 2017-12-29 | 浙江瑞德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防尘汽车惰轮 |
CN108775391A (zh) * | 2018-08-14 | 2018-11-09 | 浙江瑞德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防脱落惰轮总成 |
CN109812566A (zh) * | 2019-03-29 | 2019-05-2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惰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54235A (en) * | 1954-08-12 | 1958-09-30 | United States Steel Corp | Flexible self-centering roll |
EP1606200A1 (en) * | 2003-03-27 | 2005-12-21 | Douglas John Cumberlege | Conveyor belt training idler roller assemblies |
CN201696585U (zh) * | 2010-06-11 | 2011-01-05 | 宁波更大集团有限公司 | 具有防脱落结构的塑料涨紧轮轴承单元 |
CN201756327U (zh) * | 2010-07-27 | 2011-03-09 | 铜陵市久泰重型工矿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皮带运输机 |
CN101968107A (zh) * | 2010-09-03 | 2011-02-09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密封性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 |
-
2012
- 2012-11-30 CN CN201210504559.9A patent/CN10385078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50787A (zh) | 2014-06-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714220B2 (en) | Transmission assembly and wheel thereof | |
CN104936806A (zh) | 悬架支柱轴承 | |
CN103850787B (zh) | 一种发动机附件惰轮总成 | |
JP6355896B2 (ja) | ブー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9869351B2 (en) | Spring strut bearing | |
JP3193462U (ja) | 洗濯機用密封装置 | |
JP2014080151A (ja) |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205858961U (zh) | 轴承、转向桥的主销转向结构和叉车 | |
JP2017100588A (ja) |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非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KR20130022152A (ko) | 일체형 허브베어링의 너클 구조 | |
CN104220279A (zh) | 悬架支撑轴承 | |
CN205578668U (zh) | 平带轮 | |
KR100642549B1 (ko) | 차량용 액슬 어셈블리 | |
CN209354534U (zh) | 一种驱动机轴端防尘结构 | |
CN211550325U (zh) | 一种农机传动轴 | |
JP2007002690A (ja) | オイルポンプのロータ装置 | |
JP2014213789A (ja) | 非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202646655U (zh) | 防止推土机传动装置漏油的行星轮轴的连接结构 | |
KR20190009477A (ko) | 차량 휠 베어링용 실링 캡 | |
CN203939857U (zh) | 用于车辆的球销组件及具有其的转向传动装置 | |
CN213007395U (zh) | 铝合金-聚氨酯包胶轮 | |
CN207406761U (zh) | 一种汽车输入轴用防尘盖 | |
CN219712071U (zh) | 一种轮速传感器防尘盖与转向节总成及汽车 | |
KR102470730B1 (ko) | 타이어휠 및 타이어 세트 | |
CN103591126A (zh) | 一种发动机附件轮系惰轮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