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1943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11943B
CN103811943B CN201310560021.4A CN201310560021A CN103811943B CN 103811943 B CN103811943 B CN 103811943B CN 201310560021 A CN201310560021 A CN 201310560021A CN 103811943 B CN103811943 B CN 1038119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arm
housing body
detection
housing
detec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600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11943A (zh
Inventor
今彰大
野吕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11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1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119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19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提高由检测部件实现的嵌合检测功能的可靠性。连接器具有呈单臂状从壳体主体(11)向后方延伸的锁定臂(12)和以能够从初始位置向检测位置前进的方式设置的检测部件(70),检测部件具备:弹性臂部(72),呈单臂状朝向斜前上方延伸;突出抵接部(94),形成于弹性臂部的延伸端部,通过从后方卡定于锁定臂而限制检测部件从初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以及过度弯曲限制部(13),构成为具备从壳体主体的上表面立起且左右成对的壁部(外侧壁14、内侧壁15)、以及将壁部的上端彼此连接的桥接部(16),通过以桥接部覆盖锁定臂的上表面而限制锁定臂向上方过度弯曲。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能够与对方壳体嵌合的壳体主体;锁定臂,为呈单臂状从壳体主体的上表面向后方延伸的形态,并且通过弹性地卡定于对方壳体的锁定支撑部来将壳体主体与对方壳体保持在正确嵌合位置;以及检测部件,组装于壳体主体,并且能够在初始位置和比初始位置靠前方的检测位置之间移动。
在检测部件形成有呈单臂状朝向斜前上方延伸的形态的弹性臂部,弹性臂部的延伸端从后方卡定于锁定臂,从而将检测部件保持在初始位置。当壳体主体与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时,弹性臂部的卡定被解除,能够使检测部件从初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基于能否使检测部件向检测位置移动,能够检测出壳体主体与对方壳体是否正确嵌合。
而且,在该连接器中,在壳体主体未与对方壳体嵌合的状态下,在将初始位置的检测部件强行向检测位置侧压入的情况下,如果弹性臂部将锁定臂向上方顶起,则存在弹性臂部钻入锁定臂的下方并且使检测部件不正确地向检测位置侧前进的可能性。然而,形成于壳体主体的按压部将锁定臂的延伸端部从上方压入,因此锁定臂的顶起受到限制,进而防止检测部件不正确地向检测位置前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03551号公报
然而,上述连接器的按压部为呈单臂状从相对于壳体主体立起的壁部的上端延伸的形态。因此,在相对于锁定臂的顶起力较强的情况下,按压部受到向上方的作用力而变形,不再能够防止锁定臂的顶起动作。一旦不能限制锁定臂的顶起,则在壳体主体与对方壳体嵌合之前检测部件不正确地向检测位置移动,其结果是,不能进行由检测部件实现的嵌合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目的在于提高由检测部件实现的嵌合检测功能的可靠性。
作为达成上述目的的方法,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对方壳体,具有锁定支撑部;
壳体主体,能够与所述对方壳体嵌合;
锁定臂,为呈单臂状从所述壳体主体的上表面向后方延伸的形态,能够在与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对方壳体的嵌合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上弯曲变形,并且通过与所述锁定支撑部弹性地卡定而将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对方壳体保持在正确嵌合状态;
检测部件,组装在所述壳体主体的上表面,在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时从初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
弹性臂部,形成于所述检测部件,为呈单臂状朝向斜前上方延伸的形态,能够向上下方向弯曲变形;
突出抵接部,形成于所述弹性臂部的延伸端部,通过从后方卡定于所述锁定臂而限制所述检测部件从初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并且在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时解除对所述锁定臂的卡定;
抵接部,形成于所述弹性臂部的延伸端部,通过从下方抵接于所述锁定臂而限制与所述锁定臂卡定的所述突出抵接部向上方脱出;以及
过度弯曲限制部,构成为具备从所述壳体主体的上表面立起且左右成对的壁部、以及将所述壁部的上端彼此连接的桥接部,通过以所述桥接部覆盖所述锁定臂的上表面,限制所述锁定臂向上方过度弯曲。
本发明的连接器为,在检测部件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弹性臂部的突出抵接部从后方卡定于锁定臂,并且抵接部从下方抵接于锁定臂。因此,在将初始位置的检测部件朝向检测位置向前方按压时,存在弹性臂部将锁定臂向上方顶起而使检测部件被向检测位置侧压入的可能性。不过,在本发明中,锁定臂的上表面被桥接部覆盖,因此防止了锁定臂被不正确地顶起。
而且,通过从壳体主体立起且成对的壁部支撑桥接部的左右两端部,因此不存在抵不住来自锁定臂侧的按压力而变形的危险。根据本发明,能够切实地限制锁定臂被顶起,切实地防止检测部件不正确地向检测位置移动,因此由检测部件实现的嵌合检测功能的可靠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连接器中检测部件组装在初始位置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2是检测部件组装在初始位置的壳体的后视图。
图3是壳体的俯视图。
图4是壳体的侧视图。
图5是壳体的主视图。
图6是壳体的后视图。
图7是检测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检测部件的侧视图。
图9是检测部件的主视图。
图10是检测部件的仰视图。
图11是表示检测部件组装在初始位置并且壳体主体与对方壳体较浅地嵌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嵌合进一步进行、锁定突起按压在干扰部的按压面,锁定臂大幅地弯曲变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壳体主体与对方壳体正确嵌合而锁定臂卡定于锁定支撑部且检测部件停留在待机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在检测部件朝向检测位置的过程中锁定突起的引导面与容纳凹部的上端开口边缘滑动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检测部件到达检测位置而突部容纳在容纳凹部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检测部件在初始位置被防止从壳体主体脱落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检测部件在初始位置被限制向检测位置移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检测部件在待机位置被限制向初始位置返回移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检测部件组装到壳体主体之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断裂侧视图。
图20是表示检测部件组装在壳体主体并通过第一防松动部和第二防松动部抑制主体部松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断裂侧视图。
图21是表示由弹性臂顶起的锁定臂通过过度弯曲限制部限制过度弯曲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断裂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
所述壁部以沿左右方向并列的方式设置有两对,
所述桥接部与所述两对壁部的上端部相连。
根据该结构,分别在左右隔开间隔的两处位置支撑桥接部的左右两端部,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桥接部以其中央部向上方顶起的方式弯曲变形。
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
在所述锁定臂的后端部形成有用于在解除与所述锁定支撑部的卡定状态时向下方进行按压操作的解除操作部,
所述桥接部形成为只覆盖所述解除操作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形态。
根据该结构,解除操作部的一部分不与桥接部对应而在上方露出,因此在对解除操作部进行解除操作时桥接部不会妨碍操作。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21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1涉及的连接器包括:能够相互嵌合的壳体10和对方壳体50;以及组装于壳体10的检测部件7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以两个壳体10、50相互嵌合的嵌合面侧作为前方。
如图11所示,对方壳体50为合成树脂制成,具有向前方开口的筒状的罩部51。在罩部51的上壁的前端部形成有锁定支撑部52。锁定支撑部52形成为沿高度方向(与两个壳体10、50的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贯通上壁的形态。锁定支撑部52的内前表面形成为朝向前方且有稍向上的斜度的倒圆锥状的卡定支撑面53。
而且,在罩部51的上壁的前端部,在锁定支撑部52的近前位置形成有干扰部54。在干扰部54的前表面下端部形成有朝向前方且有向上的斜度的圆锥状的斜面55。而且,干扰部54的下表面形成为按压面56,该按压面56从斜面55到锁定支撑部52大致水平地配置,并且能够从上方对检测部件70的突部87(后述)和锁定臂12的锁定突起24进行按压。
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成,由块状的壳体主体11和与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一体连接的能够弯曲变形的单臂状的锁定臂12构成。在壳体主体11的内部能够插入未图示的端子配件。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后端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包围锁定臂12的后端部(后述的解除操作部28)的周围的拱桥状的过度弯曲限制部13。而且,如图19所示,过度弯曲限制部13的内侧空间为供检测部件70从后方插入的组装空间。
如图5、6所示,过度弯曲限制部13由下述部件构成:左右对称的一对外侧壁14(作为本发明的构成要素的壁部),从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方立起;左右对称的一对内侧壁15(作为本发明的构成要素的壁部),位于两个外侧壁14的内侧并且从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向上方立起;以及构成水平的平板状的桥接部16,与两个内侧壁15和两个外侧壁16的各上端相连而架设在壳体主体11的整个宽度范围上。即,桥接部16分别在左右通过隔开间隔的两对侧壁14、15支撑其左端部和右端部。
如图3所示,在桥接部16形成有将其后缘部切除的形态的缺口部18。能够通过缺口部18从上方观察锁定臂12的解除操作部28的后端侧区域。即,通过形成缺口部18,能够对解除操作部28进行向下方(锁定解除方向)按压的操作。而且,通过以缺口部18来进行划分,使内侧壁15的后端位于比外侧壁14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如图5和图19所示,在两个外侧壁14的下端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一对引导槽19。两个引导槽19构成为剖面呈直角凹状,并且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在两个外侧壁14的前后两端开口的形态。在两个引导槽19的后端下部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地形成有一对第一防脱部21。如图16所示,第一防脱部21的后表面为朝向前方并有向内的斜度的圆锥状的形态,第一防脱部21的前表面形成为大致沿着宽度方向的形态。
在两个内侧壁15的后端部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地形成有一对第二防脱部22。如图5和图6所示,两个第二防脱部22为沿高度方向从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向上方细长地延伸的肋状的形态。并且,如图16所示,第二防脱部22的后表面为朝向前方并有向外的斜度的圆锥状的形态,第二防脱部22的前表面为朝向前方并有稍向内的斜度的倒圆锥状的形态。
而且,如图17所示,在两个内侧壁15的前端部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地形成有一对限制部23。如图5和图6所示,两个限制部23为沿高度方向从桥接部16的下表面向下方细长地延伸的肋状的形态。并且,限制部23具有比第二防脱部22小的突出尺寸,并且具有比第二防脱部22短的延伸长度,其配置得比第二防脱部22靠上方。如图17所示,限制部23的后表面为朝向前方并有向外的斜度的圆锥状的形态,限制部23的前表面为朝向前方并有向内的斜度的圆锥状的形态。
如图4所示,锁定臂12为从壳体主体11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向后方呈单臂状延伸的形态。在锁定臂12的下表面与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在壳体主体11与对方壳体50嵌合的过程中容许锁定臂12弹性弯曲的弯曲空间25。
而且,如图3所示,在锁定臂12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沿高度方向突出地形成有锁定突起24。如图11所示,锁定突起24的后表面为向后方打开的卡定面29,其与锁定支撑部52的卡定支撑面53相对的上部侧为稍呈倒圆锥状的形态,并且其与检测部件70的突出抵接部94(后述)相对的下部侧为稍呈圆锥状的形态。
锁定臂12在比锁定突起24靠前方具有矩形板状的基端部26。如图4所示,基端部26的前端侧与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连接,构成锁定臂12的弯曲动作的支点。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锁定臂12具有:左右对称的一对侧框部27,从锁定突起24的两肋向后方延伸;以及解除操作部28,用于对锁定臂12进行锁定解除操作。
如图1、图11所示,解除操作部28由左右一对第一操作部28A和一个第二操作部28B构成。如图3、图4所示,侧框部27的后端部的上表面被设定为比锁定突起24的上端高,该高出的区域成为第一操作部28A。而且,第二操作部28B构成将左右对称的一对第一操作部28A的上端彼此以桥接状连接的平板状。
在前后方向上,解除操作部28的前端缘与桥接部16的前端缘被设定在相同位置,第一操作部28A的后端缘和第二操作部28B的后端缘均被设定在比桥接部16的后端缘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解除操作部28的前端侧区域在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范围内被桥接部16从上方覆盖。并且,解除操作部28的后端侧区域与缺口部18对应,因此其向上方打开。而且,第一操作部28A的后端比第二操作部28B的后端更向后方突出,因此第一操作部28A在缺口部18中的前后方向上的露出区域比第二操作部28B在缺口部18中的前后方向上的露出区域大。
如图13所示,当两个壳体10、50正确嵌合时,锁定突起24从下方弹性地嵌入锁定支撑部52,并且卡定面29以能够与卡定支撑面53抵接的方式配置,从而使得两个壳体10、50保持在嵌合状态。另一方面,在两个壳体10、50正确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将解除操作部28的上表面向下方按压,使锁定臂12向弯曲空间25弯曲变形。由此,锁定突起24从锁定支撑部52脱出,从而能够分离两个壳体10、50。
而且,如图11所示,容纳凹部31向后方开口而形成在锁定臂12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容纳凹部31配置在与锁定突起24对应的位置。容纳凹部31构成能够与检测部件70的突部87配合的大小以及形状,并且为在锁定臂12的下表面(弯曲空间25侧)和锁定突起24的后表面开口的状态。容纳凹部31的内侧上表面位于比锁定臂12的基端部26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而且,在容纳凹部31的内侧上表面局部凹陷地形成有辅助凹部32。如图6所示,辅助凹部32配置在容纳凹部31的内侧上表面中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容纳凹部31的整个宽度的大致1/3的宽度尺寸。并且,辅助凹部32的深度比容纳凹部31的深度充分小。
接着,对检测部件70进行说明。如图7和图8所示,检测部件70与壳体主体11相同,为合成树脂制成,具有主体部71和与主体部71的前端一体连接的弹性臂部72。并且,检测部件72以能够从初始位置经过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壳体主体11。
如图2和图9所示,主体部71具有在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的背部73。在背部73开口地形成有解除操作窗74。解除操作窗74为在背部73的上端缘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以大致直角U字形较大地凹陷的形态。如果在检测部件70组装于壳体主体11的状态下从后表面观察,则能够通过解除操作窗74观察确认锁定臂12的解除操作部28。
而且,背部73具有在宽度方向两端部沿高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纵部75和与两个纵部75的下端部相连并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横部76。通过横部76和两个纵部75划分解除操作窗74。横部76和两个纵部75的各后表面大致沿高度方向配置,从而在向检测位置移动时能够从后方按压。并且,在两个纵部75的上端突出地形成有一对钩挂部77。将手指或夹具钩挂在两个钩挂部77,在该状态下对向后方的拉拔力作用于两个钩挂部77,从而将检测部件70从检测位置拉回到初始位置。
如图8所示,两个纵部75构成侧视图呈大致矩形形状,在其两个外表面的下端部具有一对引导部78。引导部78为在横部76的前后方向的全长范围延伸的肋状的形态。如图10所示,在两个引导部78的大致下半部形成有一对第一止动部79。第一止动部79的后表面为沿着宽度方向的形态。并且,两个引导部78在搁着两个第一止动部79的前后两侧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前后两端开口的槽部81。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两个引导部78的后部的上表面,在与两个第一止动部79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突出地形成有一对第一防松动部82。两个第一防松动部82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剖面呈三角形的肋状,其配置在主体部7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下侧后方。
而且,在两个纵部75的前部的上端面突出地形成有一对第二防松动部83。两个第二防松动部83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剖面呈三角形状的肋状,以比第一防松动部82小一圈的尺寸构成。并且,两个第二防松动部83配置在主体部7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上侧前方。在检测部件70的移动过程中,两个第一防松动部82以压扁状态与两个引导槽19的内侧上表面滑动接触,并且两个第二防松动部83以压扁状态与桥接部16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由此将检测部件70的移动姿势矫正为正确姿势。
而且,如图7所示,在两个纵部75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地形成有一对弹性片84。如图8所示,两个弹性片84构成侧视图呈大致矩形的板状,并且能够以纵部75的前端为支点沿宽度方向弯曲变形。并且,如图9所示,一对临时卡定部85和一对第二止动部86在高度方向上并列地形成在两个弹性片84的前端部。
临时卡定部85为从弹性片84的前端部的大致上半部向内侧突出并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形态。如图7所示,临时卡定部85的后表面为朝向前方并有向内的斜度的圆锥状的形态,临时卡定部85的前表面形成为朝向前方并有向外的斜度的圆锥状的形态。如图17所示,当检测部件70处于初始位置时,两个临时卡定部85的前表面从后方以半锁定状态与两个限制部23抵接,从而辅助地限制检测部件70向检测位置的移动。而且,如图18所示,当检测部件70处于检测位置时,两个临时卡定部85的后表面以半锁定状态从前方与两个限制部23抵接,从而辅助地限制检测部件70向初始位置的返回移动。
如图9所示,第二止动部86为从弹性片84的前端部的大致下半部向内侧突出并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形态。如图10所示,第二止动部86比临时卡定部85小一圈。并且,第二止动部86的后表面为朝向后方并有稍向内的斜度的倒圆锥状的形态。如图16所示,当检测部件7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止动部79的后表面从前方与第一防脱部21抵接,并且第二止动部86的后表面从前方与第二防脱部22抵接,从而限制检测部件70从壳体主体11脱出。
如图8所示,弹性臂部72为从主体部71的前端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斜前上方呈单臂状延伸的形态。并且,弹性臂部72构成大致方杆状,能够以与主体部71的前端相连的后端部为支点沿高度方向(与锁定臂12相同的上下方向)弯曲变形。在自然状态下,弹性臂部72为从后端到前端以大致恒定的倾斜角向上倾斜的形态。
另一方面,如图11~图13所示,随着检测部件70从初始位置向待机位置位移,使弹性臂部72以其倾斜角逐渐变小的方式弯曲变形。并且,如图15所示,当检测部件70到达检测位置时,弹性臂部72实质上成为大致水平的姿势而不倾斜。因此,弹性臂部72成为在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蓄积有弹性力的状态。
如图8所示,在构成检测部件70的弹性臂部72的前端部向上方突出地形成有大致方块状的突部87。在突部87的上端面,辅助突部91以部分地向上方突出的形态形成。辅助突部91在突部87的上端面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的形态。因此,辅助突部91比突部87宽度窄。
辅助突部91相对于突部87向高度方向突出的突出尺寸被设定为比突部87相对于弹性臂部72向高度方向突出的突出尺寸充分地小。而且,辅助突部91的上表面构成朝向后方并有向下的斜度的圆锥状。并且,在将突部87插入容纳凹部31时,辅助突部91嵌合并插入到辅助凹部32内。
突部87的前表面中的在宽度方向上与辅助突部91对应的中央区域在前后方向(检测部件70在待机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上倾斜,成为相对于辅助突部19的前表面连成一个面的急倾斜面88。而且,突部87的前表面中在宽度方向不与辅助突部91对应的区域(除了急倾斜面88以外的区域)被设定为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比急倾斜面88小的左右一对缓倾斜面92。即,突部87的前表面由急倾斜面88、和一对缓倾斜面92构成,该一对缓倾斜面92处于从左右两侧夹着急倾斜面88的位置。并且,一对缓倾斜面92为相对于急倾斜面88呈台阶状后退的状态(即,相对于急倾斜面88向后方倒下的形态)。
如图13所示,当检测部件70位于待机位置时,突部87的缓倾斜面92配置为从后方与锁定突起24的后表面的容纳凹部31的上端开口边缘31E相对。而且,如图14所示,在检测部件70从待机位置朝向检测位置的过程中,缓倾斜面92与容纳凹部31的上端开口边缘31E滑动接触,与此相伴地,弹性臂部72弹性地向下方倾倒。并且,当检测部件70到达检测位置时,突部87以定位的状态插入容纳凹部31内。在容纳凹部31的内表面形成有在检测位置与突部87的急倾斜面88相对的圆锥状的引导支撑面34。
而且,在突部87的前端下端部向前方突出地形成有抵接部93。如图7所示,抵接部93构成俯视呈矩形形状。如图11所示,当检测部件70处于初始位置时,抵接部93的上表面大致水平地配置而从下方与容纳凹部31的内侧上表面抵接。由此,在对锁定臂12施加预加载的状态下弹性臂部72成为稍弯曲变形的状态。
而且,如图8所示,突部87的前表面中的急倾斜面88和缓倾斜面92与抵接部93之间的区域成为突出抵接部94。在弹性臂部72处于自然状态时,突出抵接部94大致沿高度方向配置。而且,如图11所示,当检测部件70位于初始位置时,突部87的突出抵接部94配置为从后方与锁定突起24的卡定面29相对。
接着,对本实施例1涉及的连接器的作用进行说明。在组装时,首先将检测部件70从后方插入壳体主体11的组装空间17。在组装过程中,第一防松动部82以压扁状态与引导槽19的内侧上表面滑动接触,并且第二防松动部83以压扁状态与桥接部16的下表面滑动接触,从而确保检测部件70的组装姿势的稳定性。
而且,如图16所示,在组装过程中,两个弹性片84弯曲变形,检测部件70到达初始位置,从而使两个弹性片84弹性复原,并且第二止动部86配置为能够从前方卡定于第二防脱部22。同时,第一止动部79配置为能够从前方卡定于第一防脱部21。由此,限制了检测部件70从壳体主体11向后方脱出。
如图11所示,当检测部件70到达初始位置时,突部87的突出抵接部94配置为能够从后方卡定于锁定突起24的卡定面29。由此,当在初始位置要将检测部件70向前方压入时,突出抵接部94与卡定面29抵接,限制检测部件70进一步前进。而且,如图17所示,通过使临时卡定部85从后方与限制部23抵接,第二阶段地限制处于初始位置的检测部件70前进。从而,如图1所示,检测部件70保持为在初始位置相对于壳体主体11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受限制的状态。
并且,如图11所示,在初始位置,弹性臂部72的抵接部93从下方抵接在容纳凹部31的内侧上表面,弹性臂部72蓄积有弹性力地保持于锁定臂12。并且,抵接部93与容纳凹部31的内侧上表面抵接,从而使突部87的突出抵接部94与锁定突起24的卡定面29的重叠量也被自动地确定为预定值。而且,抵接部93从下方抵接在容纳凹部31的内侧上表面,从而防止弹性臂部72相对于锁定臂12向上方相对地位移,即防止突出抵接部94与卡定面29的抵接被解除。因此,对检测部件70的前进限制变得更为可靠。
接着,将壳体主体11嵌合到对方壳体50的罩部51内。如图12所示,在嵌合过程中,锁定突起24在与干扰部54的斜面55滑动接触后被干扰部54的按压面56按压,使锁定臂12向弯曲空间25弯曲变形。接着,如图13所示,当壳体主体11与对方壳体50正确嵌合时,解除干扰部54对锁定突起24的按压状态,锁定臂12弹性地复原,并且锁定突起24从下方嵌入到锁定支撑部52内。由此,锁定突起24的卡定面29的上部配置为能够与锁定支撑部52的卡定支撑面53卡定,两个壳体10、50保持在正确嵌合状态。
如图13所示,当壳体主体11与对方壳体50正确嵌合时,通过干扰部54的按压面56向下按压突部87的上端面上的辅助突部91。此时,突部87维持与干扰部54的抵接状态而不跟随锁定臂12的复原位移,抵接部93从容纳凹部31脱出。由此,检测部件70停留在弹性臂部72离开锁定臂12而与对方壳体50抵接的待机位置。在待机位置上,利用干扰部54使弹性臂部72弯曲变形而采取接近水平的倾倒姿势。
而且,如图13所示,在检测部件70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突部87的缓倾斜面92配置为相对于锁定突起24的后表面的容纳凹部31的上端开口边缘31E隔开若干间隙并从后方相对。即,配置为容纳凹部31的上端开口边缘31E容纳在突部87的缓倾斜面92的高度范围内。
在壳体主体11与对方壳体50正确嵌合后,将检测部件70的背部73的后表面向前方按压,使检测部件70向检测位置前进。当对处于待机位置的检测部件70施加向前方的推力时,临时卡定部85与限制部23的半锁定状态被解除,弹性片84弹性变形而越过限制部23。而且,如图14所示,在向检测位置的前进过程中,突部87的缓倾斜面92与容纳凹部31的上端开口边缘31E滑动接触。在该滑动接触过程中,缓倾斜面92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比急倾斜面88小,因此将由滑动接触引起的阻力抑制得较小。通过缓倾斜面92与容纳凹部31的上端开口边缘31E的滑动接触,使弹性臂部72更大程度地弹性变形并较深地插入弯曲空间25,进而使突部87从后方插入容纳凹部31。
如图15所示,当检测部件70到达检测位置时,突部87的大致整体嵌合并容纳于容纳凹部31,同样地辅助突部91也嵌合并容纳于辅助凹部32。通过突部87抵接在容纳凹部31的内侧前表面,限制检测部件70进一步前进。而且,如图18所示,在检测位置上,弹性片84弹性复原,临时卡定部85从前方与限制部23抵接,从而限制检测部件70后退。由此,使检测部件70停留在检测位置。
而且,如图15所示,在检测位置上,弹性臂部72在锁定臂12与壳体主体11之间蓄积有弹性力的状态下保持在大致水平姿势。并且,弹性臂部72以正确深度插入弯曲空间25,由此限制锁定臂12的弯曲动作,其结果是牢固地保持了两个壳体10、50的嵌合状态。另外,在检测部件70从初始位置经过待机位置朝向检测位置的过程中,第一防松动部82以压扁状态与引导槽19的内侧上表面滑动接触,并且第二防松动部83以压扁状态与桥接部16的下表面滑动接触,从而避免主体部71倾倒,保证检测部件70的移动姿势的稳定性。而且,如图2和图20所示,在初始位置、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的各位置上,通过第一防松动部82和第二防松动部83的防松动作用,抑制主体部71的松动,将检测部件70以定位状态保持在壳体主体11。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当壳体主体11未与对方壳体50正确嵌合而停留在半嵌合位置时,维持锁定臂12被干扰部54的按压面56按压而向弯曲空间25弯曲变形的状态。因此,即使在该状态下要向前方推压检测部件70,突部87也会与锁定突起24相互作用,使弹性臂部72无法进入弯曲空间25,阻止检测部件70向检测位置移动。因此,根据检测部件70能否向检测位置移动,能够知道壳体主体11是否与对方壳体50正确嵌合。
而且,在使保持在正确嵌合状态的两个壳体10、50脱离时,首先将手指或夹具放置在钩挂部77上,在该状态下向后方拉拔检测部件70。当对检测部件70作用向后方的拉拔力时,伴随着弹性片84的弯曲动作,解除了临时卡定部85与限制部23的卡定状态,因此检测部件70被拉回初始位置。
此后,将手指或夹具从后方插入解除操作窗74,将手指或夹具放置在解除操作部28的上表面,并对解除操作部28进行向下方(锁定解除方向)的按压操作。此时,桥接部16配置在解除操作部28的上方,但是解除操作部28中的后端侧区域(第一操作部28A的后端侧区域或第二操作部28B的后端部)在缺口部18向上方露出,因此能够对解除操作部28进行向锁定解除方向的按压操作。
当对解除操作部28进行锁定解除操作时,锁定臂12向下方弹性弯曲,锁定突起24从锁定支撑部52分离,从而解除锁定臂12与锁定支撑部52的卡定状态。此后,在维持将解除操作部28下压的状态的情况下,将壳体主体11从对方壳体50拉开,从而使两个壳体10、50彼此脱离。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1,能够起到下述的效果。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包括:锁定臂12,为从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向后方呈单臂状延伸的形态,其能够在与壳体主体11与对方壳体50的嵌合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上弯曲变形,并且通过与锁定支撑部52弹性地卡定而将壳体主体11和对方壳体50保持在正确嵌合状态;以及检测部件70,组装在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在壳体主体11与对方壳体50正确嵌合时从初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
在检测部件70形成有弹性臂部72,该弹性臂部72为朝向斜前上方呈单臂状延伸的形态,并且能够向上下方向弯曲变形。在弹性臂部72的延伸端部(前端部)形成有突出抵接部94,所述突出抵接部94通过从后方卡定于锁定臂12的卡定面29来限制检测部件70从初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并在壳体主体11与对方壳体50正确嵌合时解除对锁定臂12的卡定。在弹性臂部72的延伸端部形成有抵接部93,所述抵接部93通过从下方(弯曲空间25侧)与锁定臂12的容纳凹部31的内侧上表面抵接,限制与锁定臂12卡定的突出抵接部94向上方(与弯曲空间25相反的一侧)脱离。
由此,抵接部93从下方与锁定臂12抵接,因此在壳体主体11与对方壳体50未嵌合而检测部件70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在将检测部件70向前方不正确地按压时,弹性臂部72的前端部将锁定臂12向上方(即,与锁定臂12的本来的弹性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顶起。当锁定臂12被过度顶起时,突出抵接部94从卡定面29脱离,其结果是,导致弹性臂部72进入到锁定臂12的下方并被向检测位置侧按入。
然而,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具备从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立起的左右成对的壁部(外侧壁14、内侧壁15)和将这些壁部(外侧壁14、内侧壁15)的上端彼此相连的桥接部16,所述桥接部16以覆盖锁定臂12的解除操作部28的上表面的方式配置。因此,如图21所示,即使锁定臂12被顶起,解除操作部28的上表面从下方与桥接部16抵接,通过该抵接作用限制锁定臂12进一步向上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检测部件70被不正确地向检测位置按入。而且,防止锁定臂12超过其弹性限度地过度弯曲。
而且,在本实施例1中,桥接部16的左右两端部由从壳体主体11立起且成对的壁部(外侧壁14、内侧壁15)支撑,因此不存在抵不住来自锁定臂12侧的按压力而以向上方弯曲的方式变形的危险。因此,根据本实施例1,能够切实地限制锁定臂12被顶起,并且能够切实地防止检测部件70不正确地向检测位置移动,因此由检测部件70实现的嵌合检测功能的可靠性优异。
并且,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构成为,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即,左右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对桥接部16的左右两端部进行支撑的两对壁部(外侧壁14、内侧壁15),桥接部16与这两对壁部(外侧壁14、内侧壁15)的上端部相连。由此,分别在左右隔开间隔的两处位置对桥接部16的左右两端部进行支撑,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桥接部16以其中央部向上方顶起的方式弯曲变形。
而且,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构成为,在锁定臂12的后端部形成有用于在解除与锁定支撑部52的卡定状态时向下方进行按压操作的解除操作部28,该解除操作部28与桥接部16抵接。然而,桥接部16为仅覆盖解除操作部28的上表面中的前端侧区域的形态,因此解除操作部28的后端侧区域不与桥接部16对应而在上方露出。因此,在对解除操作部28进行锁定解除操作时桥接部16不会妨碍操作。
而且,当检测部件70处于初始位置时,弹性臂部72从高度方向与锁定臂12抵接而成为施加有预加载的状态,与此相伴地,弹性臂部72配置在能够从后方与锁定臂12抵接的位置而适当地确定相对于锁定臂12的重叠量,因此即使不严格地管理检测部件70的尺寸,也能够实现检测可靠性的提高。
在此,当检测部件70处于待机位置时,弹性臂部72的突部87配置在与锁定臂12在高度方向重叠的位置,在从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的移动过程中突部87的缓倾斜面92与锁定臂12滑动接触,因此要求处于待机位置的突部87的位置精度的正确性。对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例1,由于弹性臂部72在初始位置与锁定臂12在高度方向上抵接,因此能够使突部87的位置精度得到满足。
而且,检测部件70具有向检测位置移动时受到按压的主体部71,在检测部件70的移动过程中主体部71与壳体主体11滑动接触,在主体部71与壳体主体11的两个滑动接触面中的、主体部71的滑动面设置有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压扁在壳体主体11的滑动面上的第一防松动部82和第二防松动部83,因此能够防止检测部件70在高度方向上松动。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检测部件70的检测可靠性。
而且,第一防松动部82和第二防松动部83在主体部71中沿前后方向两个并列地配置,并且在高度方向两个并列地配置,因此防止检测部件70在前后方向上倾斜,确保检测部件70的姿势的稳定性。
而且,当检测部件70到达检测位置时,突部87容纳在锁定臂12的容纳凹部31内,因此在高度方向上锁定臂12与检测部件70配置在重叠的位置,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在该情况下,容纳凹部31为在锁定臂12的弯曲空间25侧和后方开口的形态,而在与壳体主体11相连的前端部没有开口,因此避免了锁定臂12的强度降低。其结果是,提高由锁定臂12实现的锁定的可靠性。
而且,在锁定臂12沿高度方向突出地形成有锁定突起24,容纳凹部31为在锁定突起24的后表面开口的形态,因此能够在锁定突起24的高度范围内确保容纳凹部31的开口区域在高度方向上较大。而且,当检测部件70处于待机位置时,由于突部87与锁定突起24在高度方向上配置在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实现连接器的进一步的低高度化。
而且,在检测部件70从待机位置到检测位置的过程中,突部87的缓倾斜面92与容纳凹部31的上端开口边缘31E滑动接触,从而引导突部87向容纳凹部31的插入动作,因此确保了检测部件70的移动操作的稳定性。
而且,除了突部87之外,辅助突部91也插入到容纳凹部31中,虽然容纳凹部31的深度增加了辅助突部91的高度的量而存在锁定臂12强度降低的可能性,不过根据本实施方式,只是在容纳凹部31的内侧上表面的一部分凹陷地形成有供辅助突部91在检测位置嵌合的辅助凹部32,因此不会增加容纳凹部32整体的深度,能够抑制锁定臂12的强度的降低。
而且,通过保护壁13的桥接部16部分地覆盖解除操作部28中的与弯曲空间25相对的面相反侧的面,因此限制了通过保护壁13对解除操作部28进行意外的解除操作。并且,另一方面,能够在解除锁定臂12的卡定状态时通过在检测部件70的背部73开口的解除操作窗74将手指、夹具放置在解除操作部28来进行解除操作。并且,在桥接部16形成有使解除操作部28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向上方打开的缺口部18,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解除锁定臂12的卡定状态的操作。
而且,在将壳体主体11从对方壳体50拉开时,能够将手指、夹具钩挂在背部73的钩挂部77并将检测部件70拉回到初始位置侧,然后对解除操作部28进行解除操作。在该情况下,钩挂部77在隔着背部73的解除操作窗74的两侧成对配置,因此能够使背部73的空间效率良好,对应连接器的小型化。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也可以是当检测部件到达检测位置时检测部件不能限制锁定臂的弯曲动作的结构。
(2)容纳凹部也可以不形成为能够与突部匹配的大小和形状,而可以形成为使突部游隙嵌合的大小。
(3)容纳凹部也可以是在锁定臂中的除了锁定突起以外的部分向后方开口的形态。
(4)防松动部也可以形成于壳体主体,而不形成于主体部。而且,也可以是在主体部和壳体主体双方均形成防松动部。
(5)也可以在前后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同轴上并列配置多个防松动部。
(6)也可以在前后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并列配置三个以上的防松动部。
(7)也可以是,在突部的上端形成有多个辅助突部,例如在突部的上端的宽度方向两侧成对地形成辅助突部。在该情况下,在容纳凹部中与辅助突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多个辅助凹部即可。
(8)引导面和引导斜面也可以形成为曲面状的斜面。
(9)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两对壁部支撑桥接部的左右两端部,不过也可以通过一对壁部支撑桥接部的左右两端部。
(10)在上述实施例中,桥接部为覆盖解除操作部的上表面的形态,不过桥接部也可以是覆盖锁定臂的上表面中的除了解除操作部以外的区域的形态。
(11)在上述实施例中,桥接部为仅覆盖解除操作部的前端侧区域的形态,不过桥接部也可以仅覆盖解除操作部的后端侧区域、或者仅覆盖解除操作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形态。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方壳体,具有锁定支撑部,所述锁定支撑部形成为沿高度方向贯通所述对方壳体的上壁的形态;
壳体主体,能够与所述对方壳体嵌合;
锁定臂,为呈单臂状从所述壳体主体的上表面向后方延伸的形态,能够在与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对方壳体的嵌合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上弯曲变形,并且通过与所述锁定支撑部弹性地卡定而将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对方壳体保持在正确嵌合状态,在所述锁定臂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沿高度方向突出地形成有锁定突起,当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时,所述锁定突起从下方弹性地嵌入所述锁定支撑部;
检测部件,组装在所述壳体主体的上表面,在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时从初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
弹性臂部,形成于所述检测部件,为呈单臂状朝向斜前上方延伸的形态,能够向上下方向弯曲变形;
突出抵接部,形成于所述弹性臂部的延伸端部,通过从后方卡定于所述锁定臂而限制所述检测部件从初始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并且在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对方壳体正确嵌合时解除对所述锁定臂的卡定;
抵接部,形成于所述弹性臂部的延伸端部,通过从下方抵接于所述锁定臂而限制与所述锁定臂卡定的所述突出抵接部向上方脱出;以及
过度弯曲限制部,构成为具备从所述壳体主体的上表面立起且左右成对的壁部、以及将所述壁部的上端彼此连接的桥接部,通过以所述桥接部覆盖所述锁定臂的上表面,限制所述锁定臂向上方过度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以沿左右方向并列的方式设置有两对,
所述桥接部与所述两对壁部的上端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锁定臂的后端部形成有用于在解除与所述锁定支撑部的卡定状态时向下方进行按压操作的解除操作部,
所述桥接部为只覆盖所述解除操作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形态。
CN201310560021.4A 2012-11-14 2013-11-12 连接器 Active CN1038119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0609A JP5768802B2 (ja) 2012-11-14 2012-11-14 コネクタ
JP2012-250609 2012-11-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1943A CN103811943A (zh) 2014-05-21
CN103811943B true CN103811943B (zh) 2016-06-15

Family

ID=49385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60021.4A Active CN103811943B (zh) 2012-11-14 2013-11-12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90574B2 (zh)
EP (1) EP2733794B1 (zh)
JP (1) JP5768802B2 (zh)
CN (1) CN10381194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5104A (zh) * 2016-07-21 2018-01-3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1196B2 (ja) * 2012-03-09 2015-07-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920187B2 (en) * 2012-03-09 2014-12-3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6008250B2 (ja) * 2013-08-05 2016-10-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847610B2 (en) * 2014-01-16 2017-12-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vehicle service disconnect position indicator
JP6347228B2 (ja) * 2015-05-11 2018-06-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69131B2 (ja) * 2016-04-26 2019-09-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嵌合検知機能を有する電気接続装置
EP3252880B1 (en) * 2016-06-02 2020-05-20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locking device
JP6417370B2 (ja) * 2016-07-29 2018-11-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855025B2 (en) * 2017-05-01 2020-12-01 J.S.T. Corporation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connect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connector system
JP6828835B2 (ja) * 2017-12-26 2021-02-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20047365A (ja) * 2018-09-14 2020-03-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042420B2 (ja) * 2018-10-24 2022-03-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積層コネクタ
KR102647188B1 (ko) * 2018-11-14 2024-03-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커넥터 장치
JP2020080271A (ja) * 2018-11-14 2020-05-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077995B2 (ja) 2019-03-04 2022-05-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21005517A (ja) * 2019-06-27 2021-01-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286086B2 (ja) * 2019-07-31 2023-06-0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ハウジング、及びコネクタ用ハウジングの製造方法
JP7230739B2 (ja) * 2019-08-09 2023-03-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062344B2 (ja) * 2020-04-09 2022-05-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93296B2 (ja) 2020-05-15 2023-12-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US11309660B1 (en) * 2020-10-21 2022-04-19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Anti-vibration stabilized connected system with self-rejecting ergonomic feedback mechanism
JP2022136022A (ja) * 2021-03-05 2022-09-15 ジェーエスティ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コネクタ位置保証付き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61116B1 (en) * 1999-11-22 2001-07-17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element with lock protection feature
CN1815819A (zh) * 2005-02-02 2006-08-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测试设备及方法
CN101192729A (zh) * 2006-11-30 2008-06-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7130A (en) * 1996-05-31 1998-09-15 Chrysler Corporation Two way electrical connector
JP3991911B2 (ja) * 2002-07-17 2007-10-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997858B2 (ja) 2002-07-24 2007-10-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嵌合検知コネクタ
JP3901053B2 (ja) 2002-08-05 2007-04-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5251540A (ja) * 2004-03-03 2005-09-1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6120350A (ja) * 2004-10-19 2006-05-1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4770346B2 (ja) * 2005-09-13 2011-09-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SG149732A1 (en) 2007-07-31 2009-02-27 Mea Technologies Pte Ltd Electric connector
WO2009047744A2 (en) 2007-10-12 2009-04-16 Fci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61116B1 (en) * 1999-11-22 2001-07-17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element with lock protection feature
CN1815819A (zh) * 2005-02-02 2006-08-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测试设备及方法
CN101192729A (zh) * 2006-11-30 2008-06-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5104A (zh) * 2016-07-21 2018-01-3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US10256569B2 (en) 2016-07-21 2019-04-09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CN107645104B (zh) * 2016-07-21 2019-05-3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68802B2 (ja) 2015-08-26
EP2733794A1 (en) 2014-05-21
US20140134867A1 (en) 2014-05-15
CN103811943A (zh) 2014-05-21
US9490574B2 (en) 2016-11-08
JP2014099332A (ja) 2014-05-29
EP2733794B1 (en) 2015-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11943B (zh) 连接器
CN106159569B (zh) 连接器
CN107528153B (zh) 连接器
EP2571105B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US7374465B2 (en) Connector
EP2779317A1 (en) Connector
CN102195182B (zh) 端子配件
EP2063499A2 (en) A connector assembly,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ing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m
US8210873B2 (en) Connector
KR101606643B1 (ko) 커넥터
CN104577450A (zh) 连接器
CN104981948B (zh) 连接器
US20130012042A1 (en) Connector
CN103811909A (zh) 连接器
CN104577513A (zh) 连接器
CN106299869A (zh) 连接器
CN105742895A (zh) 杆式连接器
CN104218354B (zh) 阴端子配件
CN104882735A (zh) 连接器
CN105229864A (zh) 连接器
CN107408783A (zh) 连接器
CN103368009A (zh) 连接器
CN104143726A (zh) 连接器
CN104348032B (zh) 连接器
CN102195186B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