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1222A - 电动车窗开关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窗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11222A
CN103811222A CN201310461353.7A CN201310461353A CN103811222A CN 103811222 A CN103811222 A CN 103811222A CN 201310461353 A CN201310461353 A CN 201310461353A CN 103811222 A CN103811222 A CN 103811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bstrate
contact portion
window switch
electric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613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11222B (zh
Inventor
今野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11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12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11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12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3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legends, e.g. Brail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light emitting or optic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ayers, e.g. by their material 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04Collapsible dome or bubble
    • H01H2215/008Part of substrate or membr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9/00Legends
    • H01H2219/054Optical elements
    • H01H2219/062Light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08Actuators other then push button
    • H01H2221/016Lever; Rock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7/00Mechanism between key and laykey
    • H01H2237/006Guided plunger or b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00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or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covered by H01H
    • H01H2300/01Application power window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Tumbler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削减制造成本的电动车窗开关。电动车窗开关(100)采用如下结构,具备:具有多个开口(1a)的上壳体(1),分别位于多个开口内、能够摆动地被支承着的多个操作部(2),配置在多个操作部的下侧、伴随多个操作部的摆动动作而上下进行升降动作的多个驱动体(3),配置在多个驱动体的下侧、具有伴随多个驱动体的升降动作而被进行按压动作的多个按压部、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薄片(4),配置在弹性薄片下侧的基板(5),和配置在基板下侧的下壳体(6);基板的至少第1基板(7)和形成为薄膜状的第2基板(8)电连接,第2基板与多个按压部相对应地具有多个触点部,能够随着多个按压部的动作而进行多个触点部的导通的切换。

Description

电动车窗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的电动车窗操作的电动车窗开关,尤其涉及能够削减制造成本的电动车窗开关。
背景技术
近来,用于汽车的电动车窗操作的电动车窗开关即使用于同一车种也有具有多种变更进行应对的必要。这是因为由于窗户数量的不同或汽车的选配——例如在带电动天窗的情况下,其操作用的结构部件增加等,存在不同的缘故。作为以往的电动车窗开关我们知道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车窗开关。
下面用图12说明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车窗开关900。图12为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车窗开关9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车窗开关900具备:具有配置成纵横两列的4个开口910a的上壳体910,能够摆动地支承在各开口910a内部的4个跷跷板式旋钮(シーソつまみ)911,通过这些跷跷板式旋钮911的摆动操作被升降动作的多个驱动体912,与上壳体910一体化、构成壳体的下壳体913,搭载在该下壳体913上的电路板914,覆盖在该电路板914上的橡胶薄板915,由导光体901和安装在电路板914上的芯片状的LED916构成的发光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08102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动车窗开关900为电路板914在一张板状基板上配置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等电子器件,并且设置触点部、布线图案等的结构。因此,如果因汽车的选配不同等电动车窗开关的结构零部件变化,则有与之相适应改变电路板914的大小或者改变电路板914上的布局的必要。电路板914将电子器件等装配在板状基板上。板状基板与薄膜状的基板相比价格高,有尺寸大时成本增加或用来准备多种电路板914的费用的必要。并且,每次改变电路板914时都有实施评价实验的必要,而且有与之相对应花费的费用的必要等,为难以降低生产成本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削减制造成本的电动车窗开关。
第1方案的电动车窗开关为具备以下部件的电动车窗开关:具有多个开口的上壳体,分别位于上述多个开口内、能够摆动地被支承着的多个操作部,配置在上述多个操作部的下侧、伴随上述多个操作部的摆动动作而上下进行升降动作的多个驱动体,配置在上述多个驱动体的下侧、具有伴随上述多个驱动体的升降动作而被进行按压动作的多个按压部、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薄片,配置在上述弹性薄片下侧的基板,以及配置在上述基板下侧的下壳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板的至少第1基板和形成为薄膜状的第2基板电连接;上述第2基板与上述多个按压部相对应地具有多个触点部,能够随着上述多个按压部的动作而进行上述多个触点部的导通的切换。
第2方案的电动车窗开关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基板在上表面具有第1连接部;上述第2基板在下表面具有第2连接部;上述第2基板使上述第2连接部与上述第1连接部相对置地重叠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上;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由上述弹性薄片压接,上述第1连接部与上述第2连接部电连接。
第3方案的电动车窗开关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基板上至少形成2个贯通孔,在上述上壳体或上述下壳体中的任一个上形成有插通到上述贯通孔中的突起部。
第4方案的电动车窗开关的特征在于:上述下壳体具有与上述第1基板的厚度大致相同地形成的凹部和与上述凹部连续且由平坦面形成的平面部;将上述第1基板配置在上述凹部内,在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平面部的上面配置上述第2基板。
第5方案的电动车窗开关的特征在于:上述触点部具备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点部;上述第2基板具备具有固定触点部的第1薄片基板和具有可动触点部的第2薄片基板;上述固定触点部与上述可动触点部分开配置,上述可动触点部随着上述按压部的动作而移动,上述可动触点部与上述固定触点部能够接触。
第6方案的电动车窗开关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连接部和上述第2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由导电油墨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方案,通过采用基板具有第1基板和第2基板、并且第2基板与多个按压部相对应地具有多个触点部的结构,能够用第2基板应对由于汽车的选配不同而改变了布局等的部分、将与汽车的选配没有关系地能够共通使用的部分汇集到第1基板上。由此,由于第1基板与汽车的选配无关地能够共通使用,因此,(通用性好、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并且薄膜状基板与板状基板相比价格便宜。通过通用使用、作为板状基板的第1基板成为必要的最小限度的大小,能够使价格更便宜,并且使第2基板为薄膜状的基板,与以往的板状基板、与每种变更相对应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廉价地应对。因此,)取得能够提供能够削减制造成本的电动车窗开关这样的效果。
根据第2方案,通过采用将第1基板和第2基板压接而固定、将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电连接的结构,由于不需要连接器等连接部件、结构简单,因此取得能够削减制造成本这样的效果。
根据第3方案,通过将突起部插通到第2基板的贯通孔中配置,取得能够容易并且精度良好地将第2基板配置到规定位置这样的效果。
根据第4方案,通过将第1基板配置在凹部内,能够使上下方向上电动车窗开关的尺寸变小。并且,由于平面部和第1基板形成大致相同的平面,因此能够将第2基板保持成平面状。由此,通过用平面部承载第2基板的里面一侧,由于能够与操作部的操作相对应地在第2基板上均匀地施加压力,因此取得不容易产生不希望的应力集中,谋求长寿命化,并且能够更确实地进行触点部的导通切换这样的效果。
根据第5方案,通过将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点部与布线图案等同样地形成在第2基板上,取得与例如用由金属板材构成的另外的部件构成可动触点部时等相比能够低成本地应对这样的效果。
根据第6方案,通过用导电油墨形成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由于导电油墨具有柔性,因此当压接固定第1基板和第2基板时,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更确实地用面进行接触。因此,取得第1基板和第2基板更稳定地电连接这样的效果。
通过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削减制造成本的电动车窗开关。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表示第1基板7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第2基板8的图;
图5为表示下壳体6的外观的图;
图6为表示弹性薄片4的图;
图7为表示驱动体3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操作部2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上壳体1的外观的图;
图10为表示配置在下壳体6中的基板5的图;
图11为表示电动车窗开关100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2为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车窗开关9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标记说明]
1.上壳体;1a.开口;1b.收容部;1c.轴突起;1d.导光孔;1e.引导孔;2.操作部;2a.中空部;2b.轴承部;2c.轴承孔;2d.驱动部;2e.操作面;2f.照明部;3.驱动体;3a.底座部;3b.滑动部;3c.按压突部;4.弹性薄片;4a.按压部;5.基板;6.下壳体;6a.突起部;6b.凹部;6c.平面部;6d.收容部;6e.端子插通孔;7.第1基板;7a.第1连接部;7b.外部连接端子;7c.照明部件;8.第2基板;8a.触点部;8b.固定触点部;8c.可动触点部;8d.第2连接部;8e.贯通孔;8f.第1薄片基板;8g.第2薄片基板;8h.隔离基板;8k.操作孔;8m.插通孔;9.导光体;9a.入光部;9b.导光部;9c.出光部;100.电动车窗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形态]
下面说明第1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
首先用图1至图9说明本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的结构。图1为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表示第1基板7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a)为表示从上方看第1基板7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b)为表示从下方看第1基板7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为表示第2基板8的图,图4(a)为表示第2基板8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b)为表示从图4(a)所示的Z1方向看第2基板8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c)为表示图4(b)所示的剖面A-A的概略剖视图。图5为表示下壳体6的外观的图;图5(a)为表示下壳体6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b)为表示从图5(a)所示的Y2方向看下壳体6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为表示弹性薄片4的图,图6(a)为表示弹性薄片4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b)为表示从图6(a)所示的Z1方向看弹性薄片4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c)为表示图6(b)所示的剖面B-B的概略剖视图。图7为表示驱动体3的立体图,图7(a)为表示从上方看驱动体3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b)为表示从下方看驱动体3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为表示操作部2的立体图,图8(a)为表示从上方看操作部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b)为表示从下方看操作部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上壳体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a)为表示从上方看上壳体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b)为表示从下方看上壳体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c)为表示从图9(a)所示的Z1方向看上壳体1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电动车窗开关100具备有上壳体1、多个操作部2、多个驱动体3、弹性薄片4、基板5、下壳体6和导光体9,如图1所示,为配置了4个操作部2的电动车窗开关。
如图2所示,基板5包括第1基板7和形成为薄膜状的第2基板8,第1基板7和第2基板8电连接使用。第1基板7用例如玻璃环氧基板形成。并且,如图3所示,基板5在其两面实施了由金属箔板构成的布线,装配了以照明部件7c为首的各种电子器件。并且,第1基板7在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上具有能够与第2基板8电连接的第1连接部7a,在下面一侧突出设置有能够与外部电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7b。如图4所示,第2基板8形成为具有柔性的薄片,使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形成。第2基板8具有多个触点部8a。在第1实施形态中,触点部8a设置在16个地方,像P部表示的那样2个地方成为一组构成开关机构的触点。各触点部8a包括能够电连接的一对固定触点部8b和可动触点部8c。另外,在第1实施形态中,由于进行电动车窗开闭操作以外的操作(称为A操作)的操作开关也一体地形成,因此像Q部所示那样的A操作用的触点部8a也形成在2个地方。并且,如图4(c)所示,第2基板8包括具备固定触点部8b的第1薄片基板8f、具备可动触点部8c的第2薄片基板8g、以及具有位于与触点部8a相对应的位置上的操作孔8k的隔离基板8h。固定触点部8b形成在第1薄片基板8f的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上,可动触点部8c形成在第2薄片基板8g的下表面(Z2方向侧的面)上。在第1薄片基板8f的上方夹着隔离基板8h层叠配置第2薄片基板8g,此时,固定触点部8b与可动触点部8c通过操作孔8k相对置配置。这样,通过在第1薄片基板8f的上方夹着隔离基板8h重叠配置第2薄片基板8g而形成的第2基板8在下表面(第1薄片基板8f的Z2方向侧的面)上具有能够与第1基板7的第1连接部7a电连接的第2连接部8d。并且,在第2基板8上至少形成2个贯通孔8e,在第1实施形态中形成6个贯通孔8e。并且,第2基板8具备有能够穿插装配在第1基板7上的各种电子器件的插通孔8m。并且,第1连接部7a或者第2连接部8d中的至少一个由具有柔性的导电油墨构成,在第1实施形态中,用导电性油墨形成第2连接部8d。
下壳体6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如图5所示,下壳体6形成为近似正方体。下壳体6在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具有与第1基板7的厚度大致相同的深度、在内部能够配置第1基板7的凹部6b。在凹部6b的内部形成有能够收容装配在第1基板7上的各种电子器件的收容部6d和能够穿插第1基板7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7b的端子插通孔6e。并且,在下壳体6的上表面上形成由与凹部6b连续形成的平坦面构成的平面部6c,在平面部6c上形成6个与第2基板8所具有的贯通孔8e相对应、并且能够插入贯通孔8e中的圆柱状的突起部6a。
弹性薄片4由具有透光性的弹性部件构成。并且如图6所示,弹性薄片4形成为近似长方形的板状。弹性薄片4具有能够与基板5(第2基板8)的触点部8a相抵接的多个按压部4a,在第1实施形态中,与触点部8a的数量相适应形成在16个地方。如图6(c)所示,按压部4a这样形成:向上方(Z1方向)突出、并且下方一侧(Z2方向侧)形成为中空状,如果从上方按压则向被按压的方向变形,如果按压被解除则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并且,弹性薄片4中与装配在基板5上的照明部件7c相对应的地方与照明部件7c发出的光的灰度、颜色等相适应调整板厚。另外,在第1实施形态中,与装配在基板5上的照明部件7c相对应的地方为弹性薄片4的中央部附近,比周围的地方薄地形成。
导光体9由具备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如图2所示,导光体9形成为近似棒状。在导光体9的中央部形成装配在基板5上的照明部件7c发出的光能够入射到导光体9的内部的入光部9a,从入光部9a分别向外面(X1-X2方向)延伸形成导光部9b。导光部9b的向外面延伸的顶端侧分成两股,并且形成向上方(Z1方向)延伸的出光部9c。从入光部9a进入到导光体9内部的光能够经过导光部9b从出光部9c向导光体9的外部射出。
驱动体3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如图7所示,驱动体3形成为近似长方形的板状。驱动体3具有形成为平板状的底座部3a,在底座部3a的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上具有向上方突出形成为板状的滑动部3b。并且,驱动体3在底座部3a的下表面(Z2方向侧的面)的长度方向(Y1-Y2方向)的两端侧具有突出形成为圆柱状的按压突部3c。
操作部2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如图8所示,操作部2形成为近似正方体状。并且,操作部2具有下方(Z2方向侧)开放,在内部形成为中空形状的中空部2a。在中空部2a的内部平行地配置有2个沿X1-X2方向形成为壁状的轴承部2b。轴承部2b分别离开中空部2a的Y1-Y2方向侧的内壁配置,在轴承部2b的中央部附近分别设置有轴承孔2c。并且,在位于轴承部2b彼此之间的中空部2a的X1-X2方向侧的内壁上分别形成有向X1-X2方向突出成壁状的驱动部2d。并且,操作部2的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为接受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面2e,操作面2e的一部分用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实施了例如描绘汽车的窗玻璃的装饰等的照明部2f。
上壳体1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如图9所示,上壳体1形成为近似正方体状。上壳体1呈下方(Z2方向侧)开放的中空形状,在内部形成能够收容其他的结构部件的收容部1b。在上壳体1的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上有能够配置操作部2的多个开口1a。开口1a的截面形状呈长方形筒状,沿Y1-Y2方向排列2个,并且沿X1-X2方向排列2列地配置。在开口1a的在Y1-Y2方向上相对的内壁上分别相对地形成有突出成圆柱状的轴突部1c。轴突部1c的轴径为能够穿插到操作部2的轴承孔2c中的大小。并且,在开口1a的内部底面上形成有与收容部1b相连的导光孔1d,在夹着导光孔1d的X1-X2方向一侧分别设置有能够穿插驱动体3的滑动部3b的引导孔1e。
接着用图1、图2和图10说明电动车窗开关100的结构。图10为表示配置于下壳体6的基板5的图,图10(a)为表示从上方看配置于下壳体6的基板5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b)为表示从图10(a)所示的Y2方向侧看配置于下壳体6的基板5的状态的俯视图。并且,在图1、图2中各结构部件的详细部位有没有用标记进行图示的地方。对于各结构部件的详细部位请参照有关各结构部件的图。
如图1、图2所示,操作部2分别位于形成于上壳体1的多个开口1a内。此时,开口1a被收容在操作部2的中空部2a的内部,并且操作部2的轴承部2b与形成了轴突部1c的开口1a的内部相对置地插入开口1a的内部,轴突部1c与设置在轴承部2b上的轴承孔2c卡合,操作部2被能够以轴突部1c为中心摆动地支承着。并且此时引导孔1e位于设置在操作部2上的驱动部2d的下方。
多个驱动体3在将滑动部3b插入引导孔1e的状态下配置在多个操作部2的下侧。驱动体3被配置在滑动部3b的顶端部能够与操作部2的驱动部2d相抵接的位置上,能够伴随多个操作部2的摆动动作被引导孔1e引导、沿上下(Z1-Z2方向)进行升降动作地配置着。
并且,导光体9配置在上壳体1的下侧。此时,出光部9c分别插入上壳体1的导光孔1d,配置在临近操作部2的操作面2e的里面的位置上。
弹性薄片4配置在多个驱动体3的下侧。并且,弹性薄片4的按压部4a配置在与各驱动体3相对应、能够伴随多个驱动体3的升降动作进行动作的位置上。另外,在第1实施形态中,对一个驱动体3配置2个按压部4a,能够被设置在驱动体3的底座部3a上2个地方的按压突部3c按压。
基板5配置在弹性薄片4的下侧。基板5由第1基板7和第2基板8构成,第2基板8使多个触点部8a位于与多个按压部4a相对应的位置、并且使第2连接部8d与第1连接部7a相对置地重叠配置在第1基板7上。此时,基板5的触点部8a配置在与弹性薄片4的按压部4a相对应的地方,伴随按压部4a的动作而能够接触地配置。并且,各种电子器件装配到第1基板7的两面上,各种电子器件的一个即照明部件7c装配到配置有第1连接部7a的一侧,从第2基板8的插通孔8m靠近弹性薄片4,并且配置在夹着弹性薄片4与导光体9的入光部9a相对向的位置上。
下壳体6配置在基板5的下侧。如图10所示,第1基板7使外部连接端子7b插入端子插通孔6e的内部地配置到下壳体6的凹部6b的内部。并且,装配在第1基板7的配置了外部连接端子7b一侧的各种电子器件收容到形成在凹部6b内部的收容部6d中。并且,第2基板8重叠在第1基板7和下壳体6的平面部6c上地配置,设置在平面部6c上的突起部6a分别插入对应的贯通孔8e中。并且如图10(a)所示,在从Z1方向看的俯视图中形成在第2基板8上的多个触点部8a中的至少一部分遍布第1基板7的外侧地配置。
通过这样配置各结构部件、像图1所示那样卡止上壳体1和下壳体6而保持各结构部件,形成电动车窗开关100。并且,通过卡止上壳体1和下壳体6,弹性薄片4被上壳体1按压,并且第1基板7和第2基板8被弹性薄片4压接,第1连接部7a与第2连接部8d电连接。通过第1连接部7a与第2连接部8d电连接,第1基板7和第2基板8起基板5的作用。
接着用图2和图11说明电动车窗开关100的动作。图11为表示电动车窗开关100的动作的示意图。图11(a)为表示没有操作操作部2的初始状态的示意图,图11(b)为表示操作了操作部2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1中为了使说明容易,尽管结构部件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等实际上不同,但割爱了一部分结构部件的图示。
如图11(a)所示,在没有操作操作部2的初始状态下,固定触点部8b与可动触点部8c离开能够接触的位置配置,为固定触点部8b与可动触点部8c没有电连接的状态。
如果从图11(a)所示的状态开始例如图11(b)所示那样使操作部2向D方向倾倒,则与操作部2相抵接的驱动体3向下方(Z2方向)移动。向下方移动的驱动体3与弹性薄片4的对应的2个按压部4a相抵接,按压部4a分别向被按压的方向弯曲,与第2基板8的触点部8a的上方相抵接。
如果按压部4a与触点部8a的上方相抵接,则由于第2基板8具有挠性,因此可动触点部8c随着按压部4a向下方的动作而向下方移动,可动触点部8c与固定触点部8b接触,可动触点部8c与固定触点部8b变成了电连接着的状态。并且,如果停止向操作部2的操作,则由于弹性薄片4的弹性力,操作部2、驱动体3及弹性薄片4恢复到初始状态,并且由于第2基板8的恢复力,第2基板8也恢复到初始状态,固定触点部8b与可动触点部8c分离,变成没有电连接的状态。另外,使操作部2向图11(a)所示的E方向倾倒时也进行同样的动作。这样,随着与操作部2的操作连动的多个按压部4a的动作,通过切换多个触点部8a的固定触点部8b与可动触点部8c的电连接状态(导通)而起电动车窗开关的作用。例如,在使操作部2向D方向倾倒的情况下,驾驶座的电动车窗进行开动作,在使操作部2向E方向倾倒的情况下,驾驶座的电动车窗进行关动作地设定而使用。
并且,如果像图2所示那样夹着基板5的弹性薄片4配置在与导光体9的入光部9a相对置的位置上的照明部件7c发出向入光部9a的配置方向的光,则由于弹性薄片4具有透光性,因此光通过弹性薄片4从入光部9a入射到导光体9的内部。入射到导光体9内部的光经过导光部9b到达出光部9c,从出光部9c向导光体9的外部射出。由于出光部9c分别配置在操作部2的下方,因此从出光部9c向导光体9的外部射出的光经过操作部2的照明部2f向操作部2的外部射出。通过光向操作部2的外部射出,操作面2e的照明部2f被照亮。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产生的效果。
本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为具备如下部件的电动车窗开关:具有多个开口1a的上壳体1,分别位于多个开口1a内、能够摆动地被支承着的多个操作部2,配置在多个操作部2的下侧、伴随多个操作部2的摆动动作而进行上下升降动作的多个驱动体3,配置在多个驱动体3的下侧、具有伴随多个驱动体3的升降动作而进行按压动作的多个按压部4a、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薄片4,配置在弹性薄片4下侧的基板5,以及配置在基板5下侧的下壳体6;基板5采用了如下的结构:至少第1基板7和形成为薄膜状的第2基板8电连接着,第2基板8与多个按压部4a相对应具有多个触点部8a,能够随着多个按压部4a的动作而进行多个触点部8a的导通的切换。
由此,通过采用基板5具有第1基板7和第2基板8、并且第2基板8具有与多个按压部4a相对应的多个触点部8a的结构,能够用第2基板8应对由于汽车的选配不同而改变了布局等的部分、将与汽车的选配没有关系而能够共通使用的部分汇集到第1基板7上。由此,由于第1基板7与汽车的选配无关能够共通使用,因此,(通用性好、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并且薄膜状的基板与板状基板相比价格便宜。通过使用于通用、作为板状基板的第1基板7成为必要的最小限度的大小,能够使价格更便宜,并且使第2基板8为薄膜状的基板,与以往的板状基板、与每种变更相对应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廉价地应对。因此,)取得能够提供能够削减制造成本的电动车窗开关100这样的效果。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采用了以下结构:第1基板7在上表面具有第1连接部7a,第2基板8在下表面具有第2连接部8d,第2基板8使第2连接部8d与第1连接部7a相对置地重叠配置在第1基板7上,第1基板7和第2基板8用弹性薄片4压接,第1连接部7a与第2连接部8d电连接。
由此,通过采用将第1基板7和第2基板8压接固定、将第1连接部7a和第2连接部8d电连接的结构,由于不需要连接器等连接部件、结构简单,因此取得能够削减制造成本这样的效果。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采用了以下结构:在第2基板8上至少形成2个贯通孔8e,在上壳体1或下壳体6中的任一个上形成有穿插到贯通孔8e中的突起部6a。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下壳体6上形成有突起部6a。
由此,通过将突起部6a穿插到第2基板8的贯通孔8e中配置,取得能够容易并且精度良好地将第2基板8配置到规定位置这样的效果。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采用了以下结构:下壳体6具有与第1基板7的厚度大致相同地形成的凹部6b和与凹部6b连续地用平坦面形成的平面部6c,将第1基板7配置在凹部6b内,在第1基板7和平面部6c的上面配置第2基板8。
由此,通过将第1基板7配置在凹部6b内,能够使电动车窗开关100变薄。并且,由于平面部6c和第1基板7形成大致相同的平面,因此能够将第2基板8保持成平面状。由此,通过用平面部6c承载第2基板8的里面一侧,由于能够与操作部2的操作相对应地在第2基板8上均匀地施加压力,因此取得不容易产生不希望的应力集中,谋求长寿命化,并且能够更确实地进行触点部8a的导通切换这样的效果。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采用的以下结构:触点部8a具备固定触点部8b和可动触点部8c,第2基板8具备具有固定触点部8b的第1薄片基板8f和具备可动触点部8c的第2薄片基板8g,固定触点部8b与可动触点部8c分开配置,可动触点部8c随着按压部4a的动作而移动,可动触点部8c与固定触点部8b能够接触。
由此,通过将固定触点部8b和可动触点部8c与布线图案等同样地形成在第2基板8上,取得例如用由金属板材构成的另外的部件构成可动触点部8c时相比能够低成本地应对这样的效果。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采用了以下结构:第1连接部7a和第2连接部8d中的至少一个由导电油墨构成。
由此,通过用导电油墨形成第1连接部7a和第2连接部8d中的至少一个,由于导电油墨具有柔性,因此当压接固定第1基板7和第2基板8时,第1连接部7a和第2连接部8d更确实地用面进行接触。因此,取得第1基板7和第2基板8更稳定地电连接这样的效果。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采用了只用导电油墨形成第2连接部8d的结构。
由此,通过与设置在第1基板7上的各种电子器件用的接地一体地用金属箔板形成第1连接部7a,能够通过简化导电油墨的印刷过程而更低成本化。并且,由于用导电油墨形成第2连接部8d,因此能够获得以没问题的电平(level)稳定的电连接。由此,能够提供能够低成本化、第1基板7与第2基板8的电连接稳定的电动车窗开关。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采用了如果操作操作部2则通过驱动体3按压像图4所示的P部那样的组合的2个触点部8a的结构。
由此,能够通过至少一个触点部8a导通而使电动车窗开关动作。由于即使假设一个触点部8a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导通,只要另一个触点部8a导通就能够使电动车窗开关动作,因此与仅用一个触点部8a使电动车窗动作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确实地进行电动车窗的开关动作。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100采用了照明部件7c发出的光经过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弹性薄片4后入射到导光体9中的结构。
由此,通过改变弹性薄片4的板厚或色调等能够调整被照亮的地方的亮度。
以上具体地说明了本发明实施形态的电动车窗开关,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能够在不超出宗旨的范围内进行种种变更实施。例如能够如下地变形实施,这些实施形态也属于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第1实施形态中,采用了基板5由1个第1基板7和1个第2基板8构成的结构,但也可以例如将第2基板8分割成2个,分别在第1基板7的相对的端部附近电连接等,用多个第2基板8构成。由此,布局的自由度提高。
(2)在第1实施形态中,采用了用第1薄片基板8f和第2薄片基板8g夹持隔离基板8h形成第2基板8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第1薄片基板8f和第2薄片基板8g作为连续的一块薄板状的基板(称为基板Z)形成,通过将基板Z折叠来夹持隔离基板8h的结构。能够统一地制造第1薄片基板8f和第2薄片基板8g,能够更低成本化。
(3)在第1实施形态中,将形成为板状的第1基板7和形成为薄膜状的第2基板8电连接而构成基板5,但只要制品在使用上没有问题,第1基板7也可以采用形成为薄膜状的基板。通过变成比板状基板成本更低的薄膜状基板,能够提供成本更低的电动车窗开关。
(4)在第1实施形态中,采用了将突起部6a设置于下壳体6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突起部6a设置于上壳体1的结构。
(5)在第1实施形态中,操作面2e的形状如图8所示形成为一端具有倾斜的曲面状,但也可以变更成考虑了操作部2的触摸感觉和操作性的形状。

Claims (6)

1.一种电动车窗开关,具备:具有多个开口的上壳体,分别位于上述多个开口内、能够摆动地被支承着的多个操作部,配置在上述多个操作部的下侧、伴随上述多个操作部的摆动动作而上下进行升降动作的多个驱动体,配置在上述多个驱动体的下侧、具有伴随上述多个驱动体的升降动作而被进行按压动作的多个按压部、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薄片,配置在上述弹性薄片下侧的基板,以及配置在上述基板下侧的下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板的至少第1基板和形成为薄膜状的第2基板电连接;
上述第2基板与上述多个按压部相对应地具有多个触点部,能够随着上述多个按压部的动作而进行上述多个触点部的导通的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窗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在上表面具有第1连接部;
上述第2基板在下表面具有第2连接部;
上述第2基板使上述第2连接部与上述第1连接部相对地重叠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上;
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由上述弹性薄片压接,上述第1连接部与上述第2连接部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窗开关,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基板上至少形成2个贯通孔,在上述上壳体或上述下壳体中的任一个上形成有插通到上述贯通孔中的突起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窗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壳体具有与上述第1基板的厚度大致相同地形成的凹部和与上述凹部连续且由平坦面形成的平面部;
将上述第1基板配置在上述凹部内,在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平面部的上面配置上述第2基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窗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触点部具备固定触点部和可动触点部;
上述第2基板具备具有固定触点部的第1薄片基板和具有可动触点部的第2薄片基板;
上述固定触点部与上述可动触点部分开配置,上述可动触点部随着上述按压部的动作而移动,上述可动触点部与上述固定触点部能够接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窗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连接部和上述第2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由导电油墨构成。
CN201310461353.7A 2012-11-02 2013-09-30 电动车窗开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12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2266A JP5930540B2 (ja) 2012-11-02 2012-11-02 パワーウインドウスイッチ
JP2012-242266 2012-11-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1222A true CN103811222A (zh) 2014-05-21
CN103811222B CN103811222B (zh) 2016-08-17

Family

ID=50621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6135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1222B (zh) 2012-11-02 2013-09-30 电动车窗开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24349A1 (zh)
JP (1) JP5930540B2 (zh)
CN (1) CN10381122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3852A (zh) * 2014-10-10 2016-04-20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CN111361513A (zh) * 2020-04-22 2020-07-03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防误触的汽车报警开关总成
CN111968872A (zh) * 2020-07-17 2020-11-20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玻璃升降开关及其安装结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08102A (ja) * 2006-05-22 2007-11-29 Alps Electric Co Ltd 導光体およびパワーウインドウスイッチ
CN101107689A (zh) * 2005-01-24 2008-01-1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开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6134U (zh) * 1988-08-30 1990-03-08
JPH0617068U (ja) * 1992-08-04 1994-03-0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シーソスイッチ
JP3695629B2 (ja) * 1999-04-30 2005-09-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JP3798182B2 (ja) * 1999-06-03 2006-07-19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3272479A (ja) * 2002-03-18 2003-09-26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小型電子機器におけるスイッチ
JP4357211B2 (ja) * 2003-05-26 2009-11-04 帝国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US20050061639A1 (en) * 2003-09-22 2005-03-24 Stringwell Roderick W. Switch stabilizer
US6967299B2 (en) * 2003-09-22 2005-11-22 Ark-Les Corporation Membrane switch with rigid fascia
JP4390686B2 (ja) * 2004-11-12 2009-12-2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WO2007065253A1 (en) * 2005-12-05 2007-06-14 Omron Dualtec Automotive Electronics Inc. Electrical switch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7689A (zh) * 2005-01-24 2008-01-1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开关装置
JP2007308102A (ja) * 2006-05-22 2007-11-29 Alps Electric Co Ltd 導光体およびパワーウインドウスイッチ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3852A (zh) * 2014-10-10 2016-04-20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CN105513852B (zh) * 2014-10-10 2017-10-1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
CN111361513A (zh) * 2020-04-22 2020-07-03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防误触的汽车报警开关总成
CN111968872A (zh) * 2020-07-17 2020-11-20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玻璃升降开关及其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1222B (zh) 2016-08-17
JP2014093164A (ja) 2014-05-19
JP5930540B2 (ja) 2016-06-08
US20140124349A1 (en) 2014-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7858C (zh) 电连接器
CN100438220C (zh) 擦拭动作在窄区域内进行的电连接器
KR101068433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CN102262971B (zh) 按钮开关
US7800006B2 (en) Push switch
CN104487701A (zh) 开关装置
CN103811222A (zh) 电动车窗开关
US8129639B2 (en) Emblem-unified trunk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CN101226842A (zh) 开关单元
CN106058543B (zh) 连接器
WO2013137483A1 (en) Illuminating unit
US778971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5513852B (zh) 输入装置
JP4482193B2 (ja) 同軸コネクタ用レセプタクル
CN208157687U (zh) 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KR20080064352A (ko) 전자종이를 이용한 버튼 입력장치
CN208368768U (zh) 电连接器接触导通部位独立动作的行程限位结构
US20080102658A1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having a multitude of terminals
CN104576135A (zh) 开关装置
CN207925702U (zh) 导电端子及连接器
CN201303185Y (zh) 电连接器
JP3665518B2 (ja) 照光式スライドボリューム
JP200112679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01004485Y (zh) 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
KR100784186B1 (ko) 스위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S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