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94577A -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及其工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及其工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94577A
CN103794577A CN201410038644.XA CN201410038644A CN103794577A CN 103794577 A CN103794577 A CN 103794577A CN 201410038644 A CN201410038644 A CN 201410038644A CN 103794577 A CN103794577 A CN 103794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p
layer
substrate
adhered layer
carri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3864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正红
潘计划
毛忠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astprint Circuit Tech Co Ltd
Yixing Silicon Valle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astprint Circuit Tech Co Ltd
Yixing Silicon Valle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astprint Circuit Tech Co Ltd, Yixing Silicon Valle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astprint Circuit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3864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94577A/zh
Publication of CN103794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45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5001Core members of the connector
    • H01L2224/45099Material
    • H01L2224/451Material with a principal constituent of the material being a metal or a metalloid, e.g. boron (B), silicon (Si), germanium (Ge), arsenic (As), antimony (Sb), tellurium (Te) and polonium (Po), and alloys thereof
    • H01L2224/45138Material with a principal constituent of the material being a metal or a metalloid, e.g. boron (B), silicon (Si), germanium (Ge), arsenic (As), antimony (Sb), tellurium (Te) and polonium (Po), and alloys thereof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melting at a temperature of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950°C and less than 1550°C
    • H01L2224/45144Gold (Au) as principal constitu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1Disposition
    • H01L2224/48135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 H01L2224/48145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the bodies being stack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1Disposition
    • H01L2224/4815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4822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48225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 H01L2224/48227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connecting the wire to a bond pad of the i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5Details of package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51Die mounting substrate
    • H01L2924/153Connection portion
    • H01L2924/1531Connection portion the connection portion being formed only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opposite to the die mounting surface
    • H01L2924/15311Connection portion the connection portion being formed only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opposite to the die mounting surface being a ball array, e.g. BG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及其工艺方法,该装置包括载体基板、金线、引脚焊球、第一绑线焊盘、第一芯片、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与隔离的隔层基板、第二绑线焊盘以及第二芯片。该方法包括:在第一芯片的上表面以及第二芯片的下表面之间设置一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与隔离的隔层基板。由于本发明采用了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与隔离的隔层基板,因此能够减小产品的体积、提高芯片之间的互连性密度、提高封装器件的集成度以及减少载体基板的负担和电路设计的难度。本发明作为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及其工艺方法广泛应用于芯片封装的领域中。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及其工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芯片封装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及其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向小型化、高密度化、高集成度和多功能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芯片的封装要求也越来越高了,高集成度、多功能、小尺寸、结构复杂的芯片封装装置日渐增多。然而,行业目前常用的芯片封装结构,其分别具有不同的缺点:1、第一种常用的芯片封装结构为多个芯片粘贴在同一个平面,但这一方案却占据水平方向上较多的面积,并不符合器件小尺寸的发展趋势;2、第二种常用的芯片封装结构为芯片之间通过一个硅隔层粘贴在一起进而形成竖直方向的结构,但这一方案却会导致芯片之间直接互连密度小,并且使大部分引脚互连至载体基板上,大大增加载体基板的负担以及增加载体基板的电路设计难度;3、第三种常用的芯片封装结构为在芯片上种植微焊球作为芯片之间的互连引脚,这样就能够提高各个芯片之间的直接互连密度,但是这种方案的技术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并且成本投资花费高。由此可知,人们应该尽快发明一种芯片的封装结构,从而能够同时满足器件尺寸小、芯片之间的互连性高以及易于实现等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工艺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其包括载体基板和金线,所述载体基板的下表面设有引脚焊球,所述载体基板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第一绑线焊盘以及第一粘贴层,所述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一芯片,所述第一芯片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粘贴层,所述第二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与隔离的隔层基板,所述隔层基板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第二绑线焊盘以及第三粘贴层,所述第三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二芯片;
所述第一绑线焊盘通过金线进而与第一芯片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芯片通过金线进而与第二绑线焊盘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绑线焊盘通过金线进而与第二芯片进行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芯片通过金线进而与第一绑线焊盘进行连接。
进一步,所述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还设有铜层,而所述的第一粘贴层设置在铜层的上表面。
进一步,所述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还设有油墨层,而所述的第一粘贴层设置在油墨层的上表面。
进一步,所述的铜层上设有过孔。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粘贴层、第二粘贴层以及第三粘贴层均为银胶层、树脂胶层或胶膜层。
本发明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工艺方法,该方法包括:
A、在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设置第一粘贴层,并且将第一芯片粘贴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从而使第一芯片固定在载体基板上;
B、在第一芯片的上表面设置第二粘贴层,并且将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和隔离的隔层基板粘贴在第二粘贴层的上表面,从而使隔层基板固定在第一芯片上;
C、通过采用金线进而使载体基板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与第一芯片之间,以及第一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
D、在隔层基板的上表面设置第三粘贴层,在所述第三粘贴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二芯片;
E、通过采用金线从而使第二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并且通过采用金线从而使载体基板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与第一芯片之间,以及第一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再次互连;
G、在载体基板的下表面设置引脚焊球。
进一步,所述步骤A,其具体包括:
A11、在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设置一铜层,并且在所述铜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一粘贴层;
A12、将第一芯片粘贴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后,进行115度至135度的烘烤,从而使第一芯片固定在载体基板上。
进一步,所述步骤A,其具体包括:
A13、在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设置一油墨层,并且在所述油墨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一粘贴层;
A14、将第一芯片粘贴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后,进行115度至135度的烘烤,从而使第一芯片固定在载体基板上。
进一步,在步骤E与步骤G之间还设有步骤F,所述的步骤F具体为:
F、通过采用金线从而使第二芯片与载体焊盘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的封装装置采用了隔层基板来实现芯片之间的互连以及隔离,因此,本发明的封装装置不仅能够形成竖直方向的结构,使装置的体积更小,而且还能够提高芯片之间的直接互连性密度、提高芯片封装装置的集成度、减少载体基板的负担以及降低载体基板电路设计的难度。另外,将基板设置在芯片之间从而实现芯片之间的隔离和互连,这一封装工艺简单,无需采用昂贵的半导体封装设备来实现,由此可知,本发明的封装装置还具有易于实现以及投资成本低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的封装工艺方法是将半导体基板设置在芯片之间从而实现芯片之间的互连以及隔离,因此,本发明的方法不仅能够使芯片封装器件形成竖直方向的结构,体积更小,而且还能够提高芯片之间的直接互连性密度、提高芯片封装器件的集成度、减少载体基板的负担以及降低载体基板的电路设计难度。另外,由于本发明的方法是将半导体基板设置在芯片之间进而实现芯片之间的隔离和互连,而且无需采用昂贵的半导体设备来实现,因此由此可知,本发明的方法还具有易于实现以及投资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工艺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1、第一芯片;2、引脚焊球;3、载体基板;4、金线;5、隔层基板;6、第二芯片;7、第一绑线焊盘;8、塑封料层;9、第二绑线焊盘。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所示,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其包括载体基板3和金线4,所述载体基板3的下表面设有引脚焊球2,所述载体基板4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第一绑线焊盘7以及第一粘贴层,所述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一芯片1,所述第一芯片1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粘贴层,所述第二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与隔离的隔层基板5,所述隔层基板5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第二绑线焊盘9以及第三粘贴层,所述第三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二芯片6;
所述第一绑线焊盘7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一芯片1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芯片1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二绑线焊盘9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绑线焊盘9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二芯片6进行连接。另外,本发明的3D封装装置还包括一用于对载体基板3、第一芯片1、隔层基板5以及第二芯片6进行包封的塑封料层8。所述的塑封料层8,其所使用的成分主要有二氧化硅和树脂。
对于所述的隔层基板5和载体基板3,两者的材料可为相同或不同,例如两者的材料均可采用由玻璃纤维布与树脂混压合成的半导体材料。另外,对于所述的隔层基板5和载体基板3,两者的内部均布有线路和过孔,并且两者的厚度可均为0.1mm至0.45mm,层数为2层至8层。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粘贴层、第二粘贴层以及第三粘贴层均为银胶层、树脂胶层或胶膜层。
上述的技术特征可适用于下列的具体实施例中。
本发明装置的第一具体实施例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其包括载体基板3、金线4、第一芯片1、第二芯片6、用于粘贴第一芯片1的第一粘贴层以及用于粘贴第二芯片6的第三粘贴层;
在所述载体基板3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外部封装的引脚焊球2,在所述载体基板3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绑线焊盘7以及一作为芯片粘贴区的第一铜层,而所述的第一粘贴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铜层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一芯片1设置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由此可知,所述的第一芯片1是直接接触第一铜层的上表面的,这样则能够有效地改善芯片的散热途径,即提高芯片的散热功能。其中,所述的第一粘贴层是由银胶组成的。
所述第一芯片1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粘贴层,所述的第二粘贴层是由银胶组成的,而所述第二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与隔离的隔层基板5,即所述的隔层基板5是通过第二粘贴层从而固定在第一芯片1上。
所述隔层基板5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第二绑线焊盘9以及一作为芯片粘贴区的第二铜层,而所述的第三粘贴层设置在第二铜层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二芯片6设置在第三粘贴层的上表面。同样地,由于第二芯片6是通过第三粘贴层进而固定设置在第二铜层的上表面,即第二芯片6是直接接触第二铜层的上表面,因此,通过这样的结构就能够有效地改善芯片的散热途径,即提高芯片的散热功能。其中,所述的第三粘贴层是由银胶组成的。
所述第一绑线焊盘7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一芯片1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芯片1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二绑线焊盘9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绑线焊盘9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二芯片6进行连接。另外,根据载体基板3内部电路的不同设计,所述第二芯片6也可通过金线4进而与载体基板3上的第一绑线焊盘7进行连接。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铜层为方形的铜层,即第一铜层的形状为方形的。并且所述的第一铜层上可设有用于连接至载体基板3中其它层地网路的过孔,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增强芯片的抗干扰能力,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本发明封装装置的散热能力。另外,作为粘贴区的第一铜层,其面积为第一芯片1面积的1.2至2.0倍,这样则能够避免第一粘贴层的面积会大于粘贴区,即大于第一铜层的面积,从而对载体基板3上的第一绑线焊盘7造成污染及影响。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芯片1的厚度为0.1mm至0.25mm,而第一粘贴层的厚度为0.02mm至0.1mm。并且所述第一粘贴层的面积占第一芯片1的面积的百分比为20%-80%,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一粘贴层的银胶爬上到第一芯片1的上表面。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隔层基板5的边缘与第一芯片1上焊盘的边缘,两者之间的间距在0.3mm至2.5mm之间,这样则能够避免第一芯片1上的焊盘沾有第二粘贴层的银胶,以及能够减少因第一芯片1上的焊盘与隔层基板5之间距离过远而造成的绑线难度。另外,所述的隔层基板5是采用由玻璃纤维布与树脂混压合成的半导体材料,总厚度为0.1mm至0.35mm,层数为2层至6层,膨胀系数为10-20 PPM/C,玻璃能转换温度200-300度。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粘贴层的厚度为0.02mm至0.1mm,并且第二粘贴层的面积占隔层基板5的面积的百分比为30%-80%。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隔层基板5内部所布局的线路和过孔,该线路与隔层基板5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0.1mm,这样则能防止切割时会露出线路,从而避免在塑封之后造成与金线4短路风险,使电路失效。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二铜层为方形的铜层,即第二铜层的形状为方形的。并且所述的第二铜层上可设有用于连接至隔层基板5中其它层地网路的过孔,而该过孔的类别可为地孔,用于屏蔽,这样则能够有利于增强芯片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散热能力。另外,作为粘贴区的第二铜层,其面积为第二芯片6面积的1.2至2.0倍,这样则能够避免第三粘贴层的银胶撒溅到隔层基板5上的第二绑线焊盘9,从而提高绑线的稳定性。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芯片6的边缘与隔层基板5上的第二绑线焊盘9的边缘,两者之间的间距为0.3mm至2.5mm之间,并且第二芯片6的厚度为0.1mm至0.25mm,这样能够有效地进一步解决第三粘贴层的银胶撒溅到第二绑线焊盘9上,以及能够解决第三粘贴层的银胶爬行至第二芯片6的上表面。
本发明装置的第二具体实施例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其包括载体基板3、金线4、第一芯片1、第二芯片6、用于粘贴第一芯片1的第一粘贴层以及用于粘贴第二芯片6的第三粘贴层;
在所述载体基板3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外部封装的引脚焊球2,在所述载体基板3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绑线焊盘7以及一作为芯片粘贴区的第一油墨层,而所述的第一粘贴层设置在第一油墨层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一芯片1设置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由于采用油墨层来作为芯片的粘贴区,因此,可以改善布线空间以及降低布线的设计难度。其中,所述的第一粘贴层为树脂胶层。
所述第一芯片1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粘贴层,所述的第二粘贴层为树脂胶层,而所述第二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与隔离的隔层基板5,即所述的隔层基板5是通过第二粘贴层从而固定在第一芯片1上的。
所述隔层基板5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第二绑线焊盘9以及一作为芯片粘贴区的第二油墨层,而所述的第三粘贴层设置在第二油墨层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二芯片2设置在第三粘贴层的上表面。同样地,由于利用油墨层来作为芯片的粘贴区,因此,可以改善布线的空间以及降低布线的设计难度。其中,所述的第三粘贴层为树脂胶层。
所述第一绑线焊盘7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一芯片1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芯片1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二绑线焊盘9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绑线焊盘9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二芯片6进行连接。另外,根据载体基板3内部电路的不同设计,所述第二芯片6也可通过金线4进而与载体基板3上的第一绑线焊盘7进行连接。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芯片1的厚度为0.1mm至0.25mm,而所述第一粘贴层的厚度为0.02mm至0.15mm,并且所述第一粘贴层的面积占第一芯片1的面积的百分比为20%-80%,这样则能够有效地改善第一粘贴层的树脂胶撒溅到其它位置上的情况,以及能够防止第一粘贴层的树脂胶溢出至第一芯片1的上表面。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芯片1的边缘与载体基板3上第一绑线焊盘7的边缘,两者之间的距离为0.3mm至2.5mm,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第一绑线焊盘7上沾有树脂胶的几率以及降低绑线的难度。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隔层基板5的面积小于第一芯片1的面积,并且所述隔层基板5的边缘与第一芯片1上的焊盘的边缘,两者之间的间距在0.3mm至2.5mm之间,这样能够改善第一芯片1上的焊盘沾有树脂胶的情况以及第一芯片1上的焊盘与隔层基板5过远而造成绑线困难的情况。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隔层基板5是采用由玻璃纤维布与树脂混压合成的半导体材料,总厚度为0.1mm至0.35mm,层数为2层至6层,膨胀系数为10-20 PPM/C,玻璃能转换温度200-300度。通过采用这一所述的隔层基板5来实现芯片之间的互连与隔离,能够有效地控制高温形变以及降低装置总体叠层的高度。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粘贴层的厚度为0.02mm至0.1mm,并且所述第二粘贴层的面积占隔层基板5的面积的百分比为80%-95%。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隔层基板5上的第二绑线焊盘9的边缘与隔层基板5的边缘,两者之间的间距大于0.2mm,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第二粘贴层的树脂胶爬上第二绑线焊盘9上,并且避免对第二绑线焊盘9造成污染。另外,所述隔层基板5内部所布局的线路,该线路与隔层基板5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0.1mm,这样能够防止切割时会露出线路,从而避免在塑封之后造成与金线4短路风险,使电路失效。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粘贴层的厚度为0.02mm至0.1mm,并且所述第三粘贴层的面积占第二芯片6的面积的百分比为80%-95%。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芯片6的尺寸小于隔层基板5,并且所述第二芯片6的边缘与隔层基板5上第二绑线焊盘9之间的距离为0.3mm至2.5mm,这样则能够防止第二绑线焊盘9上沾有第三粘贴层的树脂胶,以及减少绑线的难度,提高绑线的稳定性。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芯片6的厚度为0.1mm至0.25mm,这样则能够进一步地解决第三粘贴层的树脂胶撒溅到第二绑线焊盘9这一情况,以及能够避免第三粘贴层的树脂胶爬行至第二芯片6的上表面。
本发明装置的第三具体实施例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其包括载体基板3、金线4、第一芯片、第二芯片6、用于粘贴第一芯片1的第一粘贴层以及用于粘贴第二芯片6的第三粘贴层;
在所述载体基板3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外部封装的引脚焊球2,在所述载体基板3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绑线焊盘7以及第一粘贴层。所述的第一粘贴层为胶膜层,并且所述第一粘贴层的厚度为0.018mm至0.10mm,而所述的胶膜层是由双面带有粘性的胶膜所组成的。
所述的第一芯片1通过第一粘贴层从而固定在载体基板3,并且所述第一粘贴层的面积是等于第一芯片1的面积的。另外,所述第一芯片1的边缘与第一绑线焊盘7之间的距离为0.1mm至2.5mm,并且所述第一芯片1的厚度为0.1mm至0.25mm,这样能够改善绑线的稳定性,提高线型的稳固性。
所述第一芯片1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粘贴层,而所述的第二粘贴层也为胶膜层。所述第二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与隔离的隔层基板5,即所述的隔层基板5是通过胶膜进而固定在第一芯片1上的。所述隔层基板5的尺寸相对于第一芯片1而言,并没有严格的尺寸要求,其可以比第一芯片1的尺寸大,而当隔层基板5的尺寸比第一芯片1的尺寸大时,所述隔层基板5与第一芯片1各边长的比例小于1.5。另外,当隔层基板5的尺寸比第一芯片1的尺寸大时,第一芯片1上与隔层基板连接的金线4则会嵌入到第二粘贴层中,并且金线4线弧的高度会小于第二粘贴层的厚度,这样则能够提高隔层基板5的布线集成度,从而提高整个封装装置的集成度,同时也可以消除对第二芯片6的尺寸限制,增加芯片类别混合的灵活性。
所述隔层基板5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第二绑线焊盘9以及第三粘贴层,所述的第三粘贴层也为胶膜层。所述的第二芯片6设置在第三粘贴层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绑线焊盘7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一芯片1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芯片1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二绑线焊盘9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绑线焊盘9通过金线4进而与第二芯片6进行连接。另外,根据载体基板3内部电路的不同设计,所述第二芯片6也可通过金线4进而与载体基板3上的第一绑线焊盘7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隔层基板5内部所布局的线路,该线路与隔层基板5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0.1mm,这样能够防止切割时会露出线路,从而避免在塑封之后造成与金线4短路风险,使电路失效。
优选地,所述第二芯片6的边缘与第二绑线焊盘9,两者之间的距离为0.1mm至2.5mm,这样能有效地稳固线型。
优选地,所述第三粘贴层的面积与第二芯片6的面积相等。
由图2所示,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工艺方法,该方法包括:
A、在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设置第一粘贴层,并且将第一芯片粘贴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从而使第一芯片固定在载体基板上;
B、在第一芯片的上表面设置第二粘贴层,并且将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和隔离的隔层基板粘贴在第二粘贴层的上表面,从而使隔层基板固定在第一芯片上;
C、通过采用金线进而使载体基板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与第一芯片之间,以及第一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以实现载体基板内部所设置的电路、第一芯片上所设置的电路以及隔层基板内部所设置的电路的二次分配;
D、在隔层基板的上表面设置第三粘贴层,在所述第三粘贴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二芯片;
E、通过采用金线从而使第二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并且通过采用金线从而使载体基板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与第一芯片之间,以及第一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再次互连,以实现载体基板内部所设置的电路、第一芯片上所设置的电路、隔层基板内部所设置的电路以及第二芯片上所设置的电路的三次分配;
G、在载体基板的下表面设置引脚焊球。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A,其具体包括:
A11、在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设置一铜层,并且在所述铜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一粘贴层;
A12、将第一芯片粘贴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后,进行115度至135度的烘烤,从而使第一芯片固定在载体基板上。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A,其具体包括:
A13、在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设置一油墨层,并且在所述油墨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一粘贴层;
A14、将第一芯片粘贴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后,进行115度至135度的烘烤,从而使第一芯片固定在载体基板上。
另外,根据载体基板内部线路的不同设计,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步骤F,所述的步骤F具体为:通过采用金线从而使第二芯片与载体焊盘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而这一步骤是设置在步骤E与步骤G之间。
本发明方法的第一具体实施例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工艺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
S0、对第一芯片、第二芯片、载体基板、隔层基板以及金线进行清洗;通过水洗的方式将载体基板和隔层基板上残留的外来物质清洗干净,从而保障载体基板上和隔层基板上用于粘贴芯片的粘贴区,以及绑线焊盘的区域的清洁,以保证粘贴芯片和金线的可靠性,然后,清洗完后则放入115度至135度的恒温烤箱内烘烤1至2小时,以消除载体基板和隔层基板的水气湿气,并且减小载体基板和隔层基板的弯曲;
S1、在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设置一方形的铜层或一油墨层,并且在所述的铜层或油墨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一粘贴层,其中,所述的第一粘贴层为银胶层、胶膜层或树脂胶层;
S2、将第一芯片粘贴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后,进行115度至135度的烘烤,从而使第一芯片牢固地设置在载体基板上,并且排除了载体基板的湿气,减小其弯曲形变的几率;
S3、在第一芯片的上表面设置第二粘贴层,并且将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与隔离的隔层基板粘贴在第二粘贴层的上表面后,进行115度至135度的烘烤,从而使隔层基板牢固地设置在第一芯片上;
S4、利用等离子进而将步骤S3完成后的装置进行清洗,这样能够清洁载体基板上第一绑线焊盘表面上的氧化层以及异物颗粒,以提高金线焊接的质量;
S5、通过绑线设备,进而利用金线使载体基板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与第一芯片之间、以及第一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以实现载体基板、第一芯片以及隔层基板,三者所设置的电路的二次分配,其中,所述金线的线长为0.2mm至3.5mm,线弧高度为0.05mm至0.15mm,线径为0.02mm或0.025mm,这样能够实现线弧抗压、抗拉强度最优化;
S6、在隔层基板的上表面设置第三粘贴层,所述第三粘贴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二芯片后,进行115度至135度且1至2小时的烘烤,以消除装置内部的湿气和起到固化芯片的作用,其中,所述的第三粘贴层为银胶层或胶膜层;
S7、利用等离子将步骤S6完成后的装置进行清洗,这样能够清洁载体基板上第一绑线焊盘以及隔层基板上第二绑线焊盘,两者表面的氧化物和异物颗粒,以提高金线焊接的质量;
S8、通过绑线设备,进而利用金线使第二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并且利用金线使载体基板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与第一芯片之间,以及第一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再次互连,以实现载体基板、第一芯片、隔层基板以及第二芯片,四者所设置的电路的三次分配,其中,所述金线的线长为0.2mm至3.5mm,线弧高度为0.05mm至0.15mm,这样能够实现线弧抗压、抗拉强度最优化;
S9、利用等离子进而将步骤S8完成后的装置进行清洗,这样能够去除外来异物,提高装置的清洁度,并且防止塑封料层与基板、芯片及其它器件之间出现因异物而导致的分层,其中,所述的塑封料层主要是用于将载体基板、第一芯片、隔层基板以及第二芯片进行包封后形成一模块,并且所述的塑封料层主要的成分为二氧化硅和树脂;
S10、当利用塑封料层进行塑封后,进行120度至130度且2至10小时的烘烤,这样能够优化塑封材料的性能,固化完全,而且能够使装置具备防水、防腐、耐磨、耐腐蚀、抗震等特性;
S11、采用材料为锡铅或锡银铜成分的引脚焊球焊接在载体基板下表面的焊盘上,其中,所述引脚焊球的直径为0.2mm至0.7mm;另外,在引脚焊球粘贴在载体基板下表面的焊盘之前,在载体基板下表面的焊盘上刷一层助焊剂,这样能够使引脚焊球更可靠地与载体基板下表面的焊盘进行粘结,然后经过回焊炉,以使引脚焊球与载体基板下表面的焊盘粘接,引脚焊球自回位至该焊盘的中央,不至偏离;还有,由于采用引脚焊球作为模块内部电路与外部互连的通道,因此能够有效地缓解模块在贴装过程中受到的应力,从而减少芯片的损坏率,增加模块循环焊接使用的次数;
S12、利用激光或油墨将所需要的文字、图形印在该模块产品的正面,作为产品的标示。
另外,根据载体基板内部线路的不同设计,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通过采用金线从而使第二芯片与载体焊盘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这一步骤,而这一步骤可设置在步骤S8与步骤S9之间。
由上述可知,由于本发明是采用半导体基板来作为芯片之间实现隔离与互连的隔层,因此,不仅能够使本发明的封装装置形成竖直方向的结构,体积更小,而且能够提高芯片之间的直接互连性密度、提高芯片封装装置的集成度、减少载体基板的负担以及降低载体基板电路设计的难度。另外,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封装工艺非常简单,无需采用昂贵的半导体封装设备来实现,因此,本发明的封装工艺还具有易于实现以及投资成本低的优点。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载体基板和金线,所述载体基板的下表面设有引脚焊球,所述载体基板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第一绑线焊盘以及第一粘贴层,所述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一芯片,所述第一芯片的上表面设有第二粘贴层,所述第二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与隔离的隔层基板,所述隔层基板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第二绑线焊盘以及第三粘贴层,所述第三粘贴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二芯片;
所述第一绑线焊盘通过金线进而与第一芯片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芯片通过金线进而与第二绑线焊盘进行连接,所述第二绑线焊盘通过金线进而与第二芯片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芯片通过金线进而与第一绑线焊盘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还设有铜层,而所述的第一粘贴层设置在铜层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还设有油墨层,而所述的第一粘贴层设置在油墨层的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层上设有过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粘贴层、第二粘贴层以及第三粘贴层均为银胶层、树脂胶层或胶膜层。
7.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在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设置第一粘贴层,并且将第一芯片粘贴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从而使第一芯片固定在载体基板上;
B、在第一芯片的上表面设置第二粘贴层,并且将用于实现芯片之间互连和隔离的隔层基板粘贴在第二粘贴层的上表面,从而使隔层基板固定在第一芯片上;
C、通过采用金线进而使载体基板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与第一芯片之间,以及第一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
D、在隔层基板的上表面设置第三粘贴层,在所述第三粘贴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二芯片;
E、通过采用金线从而使第二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并且通过采用金线从而使载体基板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与第一芯片之间,以及第一芯片与隔层基板上的第二绑线焊盘之间进行再次互连;
G、在载体基板的下表面设置引脚焊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其具体包括:
A11、在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设置一铜层,并且在所述铜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一粘贴层;
A12、将第一芯片粘贴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后,进行115度至135度的烘烤,从而使第一芯片固定在载体基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其具体包括:
A13、在载体基板的上表面设置一油墨层,并且在所述油墨层的上表面设置第一粘贴层;
A14、将第一芯片粘贴在第一粘贴层的上表面后,进行115度至135度的烘烤,从而使第一芯片固定在载体基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E与步骤G之间还设有步骤F,所述的步骤F具体为:
F、通过采用金线从而使第二芯片与载体焊盘上的第一绑线焊盘之间进行互连。
CN201410038644.XA 2014-01-26 2014-01-26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及其工艺方法 Pending CN1037945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38644.XA CN103794577A (zh) 2014-01-26 2014-01-26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及其工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38644.XA CN103794577A (zh) 2014-01-26 2014-01-26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及其工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4577A true CN103794577A (zh) 2014-05-14

Family

ID=50670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38644.XA Pending CN103794577A (zh) 2014-01-26 2014-01-26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及其工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9457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6352A (zh) * 2016-01-15 2016-06-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硬板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3122A1 (en) * 2002-02-13 2003-08-14 Michael Brook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 stacked-die interpos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3122A1 (en) * 2002-02-13 2003-08-14 Michael Brook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 stacked-die interpos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6352A (zh) * 2016-01-15 2016-06-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硬板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6181B (zh) 一种无焊带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22021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56645B (zh) 先蚀后封三维系统级芯片正装堆叠封装结构及工艺方法
CN103311192A (zh) 细间距pop式封装结构和封装方法
CN106887393B (zh) 集成有功率传输芯片的封装结构的封装方法
US20140252591A1 (e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warpage of chip mounted on substrate
CN102569272B (zh) 一种基板的多层隔片式ic芯片堆叠封装件及其生产方法
JP2009170802A (ja) 半導体装置
CN102738133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00823A (zh) 包含铜柱的细间距叠层封装结构和封装方法
CN103745932B (zh) Wb型封装基板的制作方法
CN103346131A (zh) 一种细间距pop式封装结构和封装方法
CN102569324A (zh) 图像传感器的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TW201535541A (zh) 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及半導體裝置
CN103367264A (zh) 一种可避免胶材溢流的封装载板
CN103594447A (zh) 封装密度大高频性能好的ic芯片堆叠封装件及制造方法
CN104658933A (zh) 一种运用贴膜工艺的pop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94577A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及其工艺方法
CN110783210A (zh) 一种两面封装的存储类产品封装结构及制造方法
CN106449612A (zh) 存储器芯片堆叠封装结构
TWI440154B (zh) 具有全貫穿矽穿孔之晶片封裝結構
CN202394964U (zh) 一种基板的多层隔片式ic芯片堆叠封装件
CN203774282U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基板的3d封装装置
TWI387068B (zh) 凹穴晶片封裝結構及使用凹穴晶片封裝結構之層疊封裝結構
CN102751203A (zh) 半导体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1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