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2115A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82115A
CN103782115A CN201280043604.3A CN201280043604A CN103782115A CN 103782115 A CN103782115 A CN 103782115A CN 201280043604 A CN201280043604 A CN 201280043604A CN 103782115 A CN103782115 A CN 1037821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department
cold
producing medium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36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82115B (zh
Inventor
古井秀治
古庄和宏
藤野宏和
杨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82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2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82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21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2Sub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25B2313/025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during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series arrangements
    • F25B2313/025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series arrangements during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7Flow-divert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2Arrangements of fins common to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the fins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med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在为制冷装置的空调机(10)中设置有过热度控制部(71),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该过热度控制部(71)对膨胀阀(33)的开度进行控制,使得通过主热交换部(50)及辅助热交换部(55)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达到规定的过热度。在空调机(10)中还设置有流量调节阀(66)和流量比控制部(72),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该流量调节阀(66)对流经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和流经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流量比进行调节,该流量比控制部(72)对流量调节阀(66)进行控制,使得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和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温度大致相等。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热源侧热交换器及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装置,特别是涉及热源侧热交换器蒸发能力的提高。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让制冷剂在使热源侧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和利用侧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中循环来进行制冷和制热运转的制冷装置已为人所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就公开了这种制冷装置。在该制冷装置中,以使热源侧热交换器起冷凝器的作用并使利用侧热交换器起蒸发器的作用的方式让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运转。另一方面,以使热源侧热交换器起蒸发器的作用并使利用侧热交换器起冷凝器的作用的方式让制冷剂沿着与制冷运转相反的方向循环,来进行制热运转。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起冷凝器作用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有两根总管、和在这两根总管之间沿上下方向布置的多根传热管。在该热交换器中,在上侧形成有冷凝用主热交换部,在下侧形成有过冷却用辅助热交换部。已流入该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在通过主热交换部的期间冷凝而实质上成为液体状态,然后再流入辅助热交换部被进一步冷却。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8-0644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0-0254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以想到: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装置中,将专利文献2的热交换器(即、形成有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的热交换器)用作热源侧热交换器。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剂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下是沿着相反方向循环的,因而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流通方向亦为相反方向。也就是说,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当处于制冷运转时(冷凝动作时)制冷剂按照主热交换部、辅助热交换部的顺序流动,因而当处于制热运转时(蒸发动作时)制冷剂便会按照辅助热交换部、主热交换部的顺序流动。
然而,当热源侧热交换器进行蒸发动作时,若制冷剂依次通过辅助热交换部和主热交换部并在这一期间蒸发,则在各个热交换部的传热管内制冷剂中气态制冷剂的比例就会增加,使得制冷剂的流速上升。其结果是,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特别是通过辅助热交换部时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增大。
若通过辅助热交换部时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增大,则在辅助热交换部的流入侧和主热交换部的流入侧制冷剂的压力差就会增大,其结果是在辅助热交换部的流入侧和主热交换部的流入侧制冷剂的温度差也会增大。为此而存在下述问题,即:在辅助热交换部中,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温度差减小,而无法充分确保制冷剂的吸热量。
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想到:当热源侧热交换器进行蒸发动作时使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并联。若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并联,制冷剂就会朝各个热交换部分流,因而与制冷剂依次通过辅助热交换部和主热交换部的情况相比,各个热交换部中的制冷剂流量减少,其结果是通过各个热交换部时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减小。为此,在各个热交换部、特别是辅助热交换部中,流入侧制冷剂的压力下降,制冷剂的温度随之降低,使得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温度差增大,因而能够确保制冷剂的吸热量。
然而,当热源侧热交换器进行蒸发动作时,若使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并联,则会产生下述问题。
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状态。为此,比重较大的液态制冷剂容易朝下侧的辅助热交换部偏流,而比重较小的气态制冷剂容易朝上侧的主热交换部偏流。
若在辅助热交换部中产生偏流使得液态制冷剂较多地流入该辅助热交换部,则与未产生偏流的情况相比压力损失就会增大。为此,在辅助热交换部中,流出侧制冷剂的压力下降,制冷剂的温度随之大幅度降低,其结果是周围空气被过分冷却而结霜,导致热交换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在主热交换部中,由于液态制冷剂几乎未流经该主热交换部,因而会存在无法获得充分蒸发量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当进行蒸发动作时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并联起来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抑制在辅助热交换部结霜并增大主热交换部中制冷剂的蒸发量,使蒸发能力(冷却能力)提高。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一种制冷装置为前提,该制冷装置包括使压缩机31、热源侧热交换器40、膨胀阀33及利用侧热交换器32连接起来而形成的制冷剂回路20,在该制冷剂回路20中进行制冷循环,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40包括上下布置而成的位于上侧的主热交换部50和位于下侧的辅助热交换部55,所述主热交换部50和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分别具有:立着设置的第一总管51、56和立着设置的第二总管52、57、侧面相向地上下排列且各自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总管51、56相连而各自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总管52、57相连的多根扁平传热管53、58、以及接合在相邻的所述传热管之间的翅片54、59,该制冷装置包括使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40所进行的动作在蒸发动作和冷凝动作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60,该蒸发动作是在制冷剂朝所述主热交换部50和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分流而通过该主热交换部50和该辅助热交换部55的期间使该制冷剂蒸发,该冷凝动作是在制冷剂依次通过所述主热交换部50和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的期间使该制冷剂冷凝。并且,该制冷装置包括过热度控制部71、流量比调节机构66、67及流量比控制部72,当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该过热度控制部71对所述膨胀阀33的开度进行控制,使得通过所述主热交换部50及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达到规定的过热度,当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该流量比调节机构66、67对流经所述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和流经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流量比进行调节,该流量比控制部72对所述流量比调节机构66、67进行控制,使得已通过所述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和已通过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温度大致相等。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当热源侧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在流量比控制部72和过热度控制部71中便进行控制。在流量比控制部72中,对在各个热交换部50、5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比进行控制,使得已通过各个热交换部50、55的制冷剂在汇合之前的温度大致相等。另一方面,在过热度控制部71中对膨胀阀33的开度进行控制,使得汇合后的制冷剂达到规定的过热度。经由这些控制,在各个热交换部50、55中流动的制冷剂便会分别成为过热状态(过热度接近规定过热度的状态)。为此,在各个热交换部50、55,特别是液态制冷剂所偏流的辅助热交换部55中,制冷剂温度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从而能够抑制结霜。
在液态制冷剂朝辅助热交换部55偏流的情况下,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流出侧的制冷剂温度容易下降。为此,在流量比控制部72中控制流量比,以抑制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温度下降。具体而言,流量比是被朝着使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流量减少而使主热交换部50中的制冷剂流量增加的方向加以控制的。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若制冷剂流量减少,液态制冷剂量就会减少而使得压力损失减小。为此,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流出侧制冷剂的压力下降得到抑制,使得制冷剂温度的下降随之得到抑制。另一方面,在主热交换部50中,由于制冷剂流量增加,因而液态制冷剂量增多而使得蒸发量增加。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制冷装置中,制冷剂回路20包括上侧管道26、下侧管道27及合流管28,当热源侧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来自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流向上侧管道26,来自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流向下侧管道27,流经上侧管道26的制冷剂和流经下侧管道27的制冷剂在合流管28中汇合。并且,流量比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下侧管道27上,由对在所述下侧管道2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节阀66、67构成。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流量调节阀66、67设置在下侧管道27上。若借助流量调节阀66、67使流经下侧管道27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则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流量就会减少,并且主热交换部50中的制冷剂流量增加。反之,若借助流量调节阀66使流经下侧管道27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加,则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流量就会增加,并且主热交换部50中的制冷剂流量减少。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制冷装置中,设置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传热管58的根数比设置在主热交换部50中的传热管53的根数少。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由于辅助热交换部55的传热管53、58的根数较少,因而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气态制冷剂越来越难流入,在所流入的制冷剂中液态制冷剂的比例提高。为此,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制冷剂温度的下降幅度增大,越来越容易产生结霜。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借助流量比控制部72和过热度控制部71的控制,来抑制辅助热交换部55中制冷剂温度下降。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热源侧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在流量比控制部72中对各个热交换部50、55中的制冷剂的流量比进行了控制,使得已通过各个热交换部50、55的制冷剂在汇合之前的温度大致相等。进而,在过热度控制部71中对膨胀阀33的开度进行了控制,使得汇合后的制冷剂达到规定的过热度。若进行这些控制,则在各个热交换部50、55中流动的制冷剂便会分别成为过热状态(过热度接近规定过热度的状态)。为此,在各个热交换部50、55,特别是液态制冷剂所偏流的辅助热交换部55中,制冷剂温度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从而能够抑制结霜。
具体而言,在液态制冷剂朝辅助热交换部55偏流而使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温度降低的情况下,在流量比控制部72中流量比是被朝着使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流量减少而使主热交换部50中的制冷剂流量增加的方向加以控制的。由此,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制冷剂温度的下降得到抑制而能够抑制结霜,从而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在主热交换部50中由于液态制冷剂流量增加,因而能够使制冷剂的蒸发量增加。这样一来,能够抑制辅助热交换部55的热交换效率下降,同时还能够使主热交换部50中的制冷剂的蒸发量增加,来提高热源侧热交换器40的蒸发能力。
根据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将流量调节阀66、67作为流量比调节机构设置在下侧管道27上,并且当热源侧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制冷剂从辅助热交换部55流向下侧管道27。由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控制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流量,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辅助热交换部55结霜。
根据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使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传热管58的根数比主热交换部50中的传热管53的根数少。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传热管58的根数较少的情况下,制冷剂的偏流较为显著。为此,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制冷剂温度的下降幅度增大,越来越容易产生结霜。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借助流量比控制部72和过热度控制部71的控制,来抑制制冷剂温度下降,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辅助热交换部55结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空调机处于制冷运转时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空调机处于制热运转时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空调机处于除霜动作时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简要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简要主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在图中省略了其中的一部分。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过热度控制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流量比控制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空调机处于制热运转时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空调机处于制热运转时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1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空调机处于制冷运转时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2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空调机处于制热运转时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3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空调机处于制冷运转时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4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空调机处于制热运转时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5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空调机处于制热运转时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6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空调机处于制热运转时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发明的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由制冷装置构成的空调机10。
<空调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包括室内机组12、室外机组11和控制器70。在该空调机10中,用管道将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制冷剂回路20。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连接有压缩机31、热源侧热交换器即室外热交换器40、利用侧热交换器即室内热交换器32、膨胀阀33及四通换向阀65。压缩机31、室外热交换器40、膨胀阀33及四通换向阀65收纳在室外机组11中。室内热交换器32收纳在室内机组12中。在室外机组11中设置有用以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外热交换器40的室外风扇,在室内机组12中设置有用以将室内空气供向室内热交换器32的室内风扇,但并未图示出来。
压缩机31是密闭型旋转式压缩机31或密闭型涡旋式压缩机31。在制冷剂回路20中,压缩机31的喷出管经由管道与后述的四通换向阀65的第一阀口连接,该压缩机31的吸入管经由管道与后述的四通换向阀65的第二阀口连接。
四通换向阀65按照运转(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对制冷剂回路20中制冷剂的循环方向进行切换。若切换制冷剂回路20中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则例如室外热交换器40就会从蒸发动作切换到冷凝动作(或者从冷凝动作切换到蒸发动作)。也就是说,四通换向阀65对室外热交换器40的蒸发动作和冷凝动作进行切换,构成本发明的切换机构60的一部分。该四通换向阀65具有四个阀口,并在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和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室外热交换器40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下文中对该室外热交换器4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室内热交换器32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该室内热交换器32是所谓的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
膨胀阀33在制冷剂回路20中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与室内热交换器32之间。该膨胀阀33是电子膨胀阀,并通过调节开度来使制冷剂膨胀(减压)。该膨胀阀33的开度由下文所述的控制器70中的过热度控制部71进行控制。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设置有第一气体侧管道21、第二气体侧管道22和液体侧管道23。第一气体侧管道21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65的第三阀口连接,该第一气体侧管道21的另一端与下文所述的室外热交换器40的第一总管部件46的上端部连接。第二气体侧管道22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65的第四阀口连接,该第二气体侧管道22的另一端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气体侧端连接。液体侧管道23的一端与下文所述的室外热交换器40的第一总管部件46的下端部连接,该液体侧管道23的另一端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液体侧端连接。在该液体侧管道23的中途从室外热交换器40的第一总管部件46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一电磁阀61和所述膨胀阀33。
还在制冷剂回路20中设置有气体侧连接管24和液体侧连接管25。气体侧连接管24的一端连接在液体侧管道23上的第一总管部件46与第一电磁阀61之间,该气体侧连接管24的另一端与第一气体侧管道21连接。液体侧连接管25的一端连接在液体侧管道23上的第一电磁阀61与膨胀阀33之间,该液体侧连接管25的另一端与下文所述的室外热交换器40的第二总管部件47的下端部连接。在气体侧连接管24的中途设置有流量调节阀66,在液体侧连接管25的中途设置有第二电磁阀62。
按照室外热交换器40的动作(冷凝动作或蒸发动作)来切换第一电磁阀61、第二电磁阀62及流量调节阀66的开关状态,从而对室外热交换器40中制冷剂的流通状态进行切换,该第一电磁阀61、第二电磁阀62及流量调节阀66构成本发明的切换机构60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冷凝动作时,在上述三个阀61、62、66中第一电磁阀61处于开启状态,而第二电磁阀62及流量调节阀66处于关闭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在上述三个阀61、62、66中第一电磁阀61处于关闭状态,而第二电磁阀62及流量调节阀66处于开启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
不仅对流量调节阀66的开关状态进行切换,还在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调节该流量调节阀66的开度,从而对在气体侧连接管2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若在气体侧连接管2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发生变化,则在下文所述的室外热交换器40的两个热交换部50、5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就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流量调节阀66对所述流量比进行调节,兼作本发明的流量比调节机构。
在第一气体侧管道21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81、第二温度传感器82及第一压力传感器85。第一温度传感器81和第一压力传感器85相对于第一气体侧管道21与气体侧连接管24的连接部而言设置在四通换向阀65一侧。另一方面,第二温度传感器82相对于第一气体侧管道21与气体侧连接管24的连接部而言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一侧。在液体侧管道23上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83。该第三温度传感器83相对于液体侧管道23与气体侧连接管24的连接部而言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一侧。
<室外热交换器的结构>
边参照图4到图6边对室外热交换器4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40由一台热交换器机组45构成。
如图4和图5所示,构成室外热交换器40的热交换器机组45包括一根第一总管部件46、一根第二总管部件47、多根传热管53、58及多个翅片54、59。第一总管部件46、第二总管部件47、传热管53、58及翅片54、59都为铝合金制部件,经钎焊而彼此接合在一起。
第一总管部件46和第二总管部件47都形成为两端封闭的细长空心圆筒状。在图5中,第一总管部件46立着设置在热交换器机组45的左端,第二总管部件47立着设置在热交换器机组45的右端。也就是说,第一总管部件46和第二总管部件47以各自的轴向为上下方向的形态设置好。
如图6所示,传热管53、58为扁平形状,在其内部多条制冷剂流路49形成为一列。各根传热管53、58以轴向为左右方向且侧面彼此相向的形态,保持规定间隔地上下排列着设置。各根传热管53、58的一端部与第一总管部件46连接,各根传热管53、58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总管部件47连接。各根传热管53、58内的制冷剂流路49的一端与第一总管部件46的内部空间连通,该制冷剂流路49的另一端与第二总管部件47的内部空间连通。
翅片54、59接合在相邻传热管53、58之间。各个翅片54、59形成为上下弯曲延伸的波纹板状,所述各个翅片54、59是以该波形的棱线成为热交换器机组45的前后方向(与图5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的形态设置的。在热交换器机组45中,空气沿着与图5的纸面垂直的方向通过。
如图5所示,在第一总管部件46中设置有圆板状隔板48。第一总管部件46的内部空间由隔板48上下隔开。另一方面,第二总管部件47的内部空间为一个未被隔开的空间。
在热交换器机组45中,比隔板48靠上侧的部分构成主热交换部50,比隔板48靠下侧的部分构成辅助热交换部55。
具体而言,在第一总管部件46中,比隔板48靠上侧的部分构成主热交换部50的第一总管51,比隔板48靠下侧的部分构成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一总管56。在设置于热交换器机组45里的传热管53、58中,与主热交换部50的第一总管51连接的传热管为主热交换部50的传热管53,与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一总管56连接的传热管为辅助热交换部55的传热管58。在设置于热交换器机组45里的翅片54、59中,设置在主热交换部50的传热管53之间的翅片为主热交换部50的翅片54,设置在辅助热交换部55的传热管58之间的翅片为辅助热交换部55的翅片59。在第二总管部件47中,连接着主热交换部50的传热管53的部分构成主热交换部50的第二总管52,连接着辅助热交换部55的传热管58的部分构成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二总管57。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40中,辅助热交换部55的传热管58的根数比主热交换部50的传热管53的根数少。具体而言,辅助热交换部55的传热管58的根数为主热交换部50的传热管53的根数的1/9左右。此外,图4和图5中所示的传热管53、58的根数与实际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中的传热管53、58的根数不同。
如上所述,第一气体侧管道21与第一总管部件46的上端部连接,液体侧管道23与第一总管部件46的下端部连接,液体侧连接管25与第二总管部件47的下端部连接(参照图1)。也就是说,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中,在主热交换部50的第一总管51上连接有第一气体侧管道21,在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一总管56上连接有液体侧管道23,在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二总管57上连接有液体侧连接管25。
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冷凝动作时,第一电磁阀61处于开启状态,第二电磁阀62和流量调节阀66处于关闭状态,从而使得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串联。若串联起来,制冷剂就会从第一气体侧管道21流入主热交换部50的第一总管51后,依次通过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然后再从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一总管56流向液体侧管道23。
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第一电磁阀61处于关闭状态,第二电磁阀62和流量调节阀66处于开启状态,从而使得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并联。若并联起来,制冷剂就会从液体侧连接管25流入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二总管57后,朝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分流,然后再通过各个热交换部50、55。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从主热交换部50的第一总管51流向第一气体侧管道21。另一方面,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从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一总管56流向液体侧管道23后再流入气体侧连接管24。并且,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和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在第一气体侧管道21与气体侧连接管24的连接部(以下称作合流部)汇合,然后流向四通换向阀65。在此,第一气体侧管道21的从主热交换部50的第一总管51到合流部为止的部分构成本发明的上侧管道26,制冷剂从主热交换部50流向该上侧管道26。在液体侧管道23和气体侧连接管24上,从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一总管56到合流部为止的部分构成本发明的下侧管道27,制冷剂从辅助热交换部55流向该下侧管道27。第一气体侧管道21的从合流部到四通换向阀65为止的部分构成本发明的合流管28,上侧管道26中的制冷剂和下侧管道27中的制冷剂在该合流管28中汇合。
<控制器>
控制器70对压缩机31的驱动、四通换向阀65的切换以及三个阀61、62、66的开关进行控制,并且还对膨胀阀33及流量调节阀66的开度加以控制。该控制器70包括过热度控制部71和流量比控制部72。
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过热度控制部71对膨胀阀33的开度进行控制。控制膨胀阀33的开度,使得通过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达到规定的过热度。通过各个热交换部50、55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是由用第一温度传感器81测量的制冷剂温度和用第一压力传感器85测量的制冷剂压力导出的。
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流量比控制部72对流量调节阀66的开度进行控制。控制流量调节阀66的开度,使得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和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温度大致相等。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的温度是由第二温度传感器82测量的,而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温度是由第三温度传感器83测量的。
-运转动作-
对空调机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该空调机10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在该制冷运转下室外热交换器40起冷凝器的作用而室内热交换器32起蒸发器的作用,在该制热运转下室外热交换器40起蒸发器的作用而室内热交换器32起冷凝器的作用。在制热运转的过程中,该空调机10为了使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上的霜融化而进行除霜动作。
<制冷运转>
边参照图1,边对制冷运转时空调机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在制冷运转时,四通换向阀65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并且,第一电磁阀61被设定为开启状态,第二电磁阀62和流量调节阀66被设定为关闭状态,从而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串联。
在制冷剂回路20中,从压缩机31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四通换向阀65和第一气体侧管道21,然后流入主热交换部50的第一总管51。已流入该第一总管51的制冷剂朝主热交换部50的各根传热管53分流,在通过各根传热管53中的制冷剂流路49的期间朝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已通过各根传热管53的制冷剂流入主热交换部50的第二总管52后汇合起来,然后朝下流入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二总管57。已流入该第二总管57的制冷剂朝辅助热交换部55的各根传热管58分流,在通过各根传热管58中的制冷剂流路49的期间朝室外空气放热而成为过冷却状态。已通过各根传热管58的制冷剂流入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一总管56后汇合起来。
已从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一总管56流向液体侧管道23的制冷剂在通过膨胀阀33时膨胀(压力下降),然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2的液体侧端。已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2的制冷剂从室内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室内机组12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供向室内热交换器32,并将已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被冷却的室内空气送回室内。
已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蒸发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气体侧端流向第二气体侧管道22。然后,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65后被吸入压缩机31。压缩机31将已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后喷出。
<制热运转>
边参照图2,边对制热运转时空调机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在制热运转时,四通换向阀65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并且,第一电磁阀61被设定为关闭状态,第二电磁阀62和流量调节阀66被设定为开启状态,从而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并联。
在制冷剂回路20中,从压缩机31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四通换向阀65和第二气体侧管道22,然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2的气体侧端。已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2的制冷剂朝室内空气放热而冷凝。室内机组12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供向室内热交换器32,并将已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被加热的室内空气送回室内。
已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液体侧端流向液体侧管道23的制冷剂在通过膨胀阀33时膨胀(压力下降),然后再通过液体侧连接管25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0的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二总管57。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二总管57与主热交换部50的第二总管52连通。为此,已流入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二总管57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便会朝辅助热交换部55的传热管58分流,而该制冷剂的剩余部分则从主热交换部50的第二总管52朝传热管53分流。已流入各根传热管53、58的制冷剂在通过制冷剂流路49的期间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
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各根传热管53的制冷剂流入主热交换部50的第一总管51后汇合起来,然后再流向第一气体侧管道21。另一方面,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各根传热管58的制冷剂流入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一总管56后汇合起来,然后再流向液体侧管道23。已流向液体侧管道23的制冷剂随后通过气体侧连接管24,在合流部与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汇合。已汇合起来的制冷剂在通过四通换向阀65后被吸入压缩机31。压缩机31将已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后喷出。
在制热运转时(在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从液体侧连接管25流入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二总管57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为此,比重较大的液态制冷剂便容易朝下侧的辅助热交换部55偏流,而比重较小的气态制冷剂容易朝上侧的主热交换部50偏流。若液态制冷剂朝辅助热交换部55偏流,则与未产生偏流的情况相比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压力损失增大。若压力损失增大,则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流出侧制冷剂的压力下降,制冷剂温度随之降低,其结果是周围空气被过分冷却而容易结霜。另一方面,在主热交换部50中,由于液态制冷剂较多地流入辅助热交换部55而使得主热交换部50中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相应地减少,从而无法获得充分的蒸发量。
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过热度控制部71和流量比控制部72进行了下述控制。
<过热度控制部的控制动作>
如图7所示,在过热度控制部71中,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对膨胀阀33的开度进行控制。
首先,在步骤ST1中,设定通过室外热交换器40的各个热交换部50、55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的目标值Tsh0(例如5℃)。
然后,在步骤ST2中,测量通过各个热交换部50、55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压缩机3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1和压力p1。制冷剂的温度t1是由第一温度传感器81测量的,制冷剂的压力p1是由第一压力传感器85测量的。
然后,在步骤ST3中,由制冷剂的温度t1和压力p1导出过热度Tsh1。具体而言,过热度Tsh1是通过从制冷剂的温度t1中减去与压力p1相对应的饱和温度ts1而求出的。
然后,在步骤ST4和步骤ST5中,对过热度Tsh1和过热度的目标值Tsh0加以比较。
首先,在步骤ST4中判断过热度Tsh1是否大于过热度的目标值Tsh0。当过热度Tsh1大于过热度的目标值Tsh0时就进入步骤ST6。另一方面,当过热度Tsh1在过热度的目标值Tsh0以下时进入步骤ST5。
接着,在步骤ST5中判断过热度Tsh1是否小于过热度的目标值Tsh0。当过热度Tsh1小于过热度的目标值Tsh0时就进入步骤ST7。另一方面,当过热度Tsh1等于过热度的目标值Tsh0时就再次返回步骤ST2。
在步骤ST6中扩大膨胀阀33的开度。若将膨胀阀33的开度扩大,则通过膨胀阀33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0的制冷剂的流量就会增加,因而制冷剂的过热度Tsh1减小。这样一来,在步骤ST6中对膨胀阀33的开度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的过热度Tsh1减小。并且再次返回步骤ST2。
在步骤ST7中缩小膨胀阀33的开度。若将膨胀阀33的开度缩小,则通过膨胀阀33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0的制冷剂的流量就会减少,因而制冷剂的过热度Tsh1增大。这样一来,在步骤ST7中对膨胀阀33的开度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的过热度Tsh1增大。并且再次返回步骤ST2。
如上所述,在过热度控制部71中对膨胀阀33的开度进行控制,使得过热度Tsh1达到规定的过热度Tsh0。
<流量比控制部的控制动作>
如图8所示,在流量比控制部72中,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对流量调节阀66的开度进行控制。
首先,在步骤ST11中,设定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的温度tmain和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温度tsub的温度差的目标值Δt0(例如1℃)。
然后,在步骤ST12中,测量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的温度tmain和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温度tsub。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的温度tmain是由第二温度传感器82测量的,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温度tsub是由第三温度传感器83测量的。
然后,在步骤ST13中,判断制冷剂温度tmain与制冷剂温度tsub之间温度差的绝对值是否大于温度差的目标值Δt0。当制冷剂温度tmain与制冷剂温度tsub之间温度差的绝对值大于温度差的目标值Δt0时就进入步骤ST14。另一方面,当制冷剂温度tmain与制冷剂温度tsub之间温度差的绝对值小于温度差的目标值Δt0时就再次返回步骤ST12。
然后,在步骤ST14中,判断制冷剂温度tmain是否高于制冷剂温度tsub。当制冷剂温度tmain比制冷剂温度tsub高时就进入步骤ST15。另一方面,当制冷剂温度tmain比制冷剂温度tsub低时就进入步骤ST16。
在步骤ST15中减小流量比Vsub/Vmain。具体而言,流量调节阀66的开度缩小,使得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流量Vsub减少,从而主热交换部50中的制冷剂流量Vmain就会与制冷剂流量Vsub所减少的量相应地增加。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若制冷剂流量Vsub减少,则由于液态制冷剂量减少,因而压力损失减小。若压力损失减小,则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流出侧制冷剂的压力上升,制冷剂温度tsub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在主热交换部50中,若制冷剂流量Vmain增加,则由于液态制冷剂量增加,因而压力损失增大。若压力损失增大,则在主热交换部50中,流出侧制冷剂的压力下降,制冷剂温度tmain随之降低。如上所述在步骤ST15中对流量比Vsub/Vmain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温度tsub上升而制冷剂温度tmain下降,从而该温度差减小。并且再次返回步骤ST12。
在步骤ST16中增大流量比Vsub/Vmain。具体而言,流量调节阀66的开度扩大,使得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流量Vsub增加,从而主热交换部50中的制冷剂流量Vmain就会与制冷剂流量Vsub所增加的量相应地减少。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若制冷剂流量Vsub增加,则由于液态制冷剂量增加,因而压力损失增大。若压力损失增大,则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流出侧制冷剂的压力下降,制冷剂温度tsub随之降低。另一方面,在主热交换部50中,若制冷剂流量Vmain减少,则由于液态制冷剂量减少,因而压力损失减小。若压力损失减小,则在主热交换部50中,流出侧制冷剂的压力上升,制冷剂温度tmain随之提高。如上所述在步骤ST16中对流量比Vsub/Vmain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温度tsub下降而制冷剂温度tmain上升,从而该温度差减小。并且再次返回步骤ST12。
如上所述,在流量比控制部72中对流量比Vsub/Vmain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温度tmain与制冷剂温度tsub的温度差的绝对值小于目标值Δt0。为此,若将目标值Δt0设定为零附近的值,则在流量比控制部72的控制下,制冷剂温度tmain和制冷剂温度tsub就会成为大致相等的温度。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过热度控制部71和流量比控制部72进行控制,使得汇合前已通过各个热交换部50、55的制冷剂的温度tmain、tsub大致相等,并且汇合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Tsh1达到规定的过热度Tsh0。可以认为:在这样的温度状态下流经各个热交换部50、55的制冷剂也分别成为过热状态(过热度接近规定过热度Tsh0的状态)。为此,在各个热交换部50、55,特别是液态制冷剂所偏流的辅助热交换部55中,制冷剂温度并没有过分下降,从而能够抑制结霜。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温度设定在不会产生结霜的温度上。
在液态制冷剂朝辅助热交换部55偏流而使得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温度降低了的情况下,在流量比控制部72中流量比Vsub/Vmain是被朝着使主热交换部50中的制冷剂流量Vmain增加的方向加以控制的。为此,在主热交换部50中所流入的液态制冷剂量增多,从而蒸发量增加。
<除霜动作>
若在室外空气温度较低(例如在0℃以下)的状态下进行制热运转,则霜就会附着在起蒸发器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40上。若霜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上,则要通过室外热交换器40的室外空气流就会受到阻碍,导致室外热交换器40中制冷剂的吸热量减少。因此,在预料到会有霜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上的运转状态下,每当例如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达到规定值(例如数十分钟)时空调机10就会进行除霜动作。
边参照图3,边对除霜动作时空调机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在除霜动作时,四通换向阀65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并且,第一电磁阀61被设定为关闭状态,第二电磁阀62和流量调节阀66被设定为开启状态,从而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并联。与制热运转时不同,流量调节阀66保持全开状态。
在制冷剂回路20中,从压缩机31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65后流入第一气体侧管道21。在第一气体侧管道2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主热交换部50的第一总管51,而该制冷剂的剩余部分则依次通过气体侧连接管24和液体侧管道23后流入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一总管56。在主热交换部50中,已流入第一总管51的制冷剂朝各根传热管53分流。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已流入第一总管56的制冷剂朝各根传热管58分流。已流入各根传热管53、58的制冷剂在流经制冷剂流路49的期间放热而冷凝。已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上的霜被在各根传热管53、58中流动的制冷剂加热而融化。
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各根传热管53的制冷剂流入主热交换部50的第二总管52后汇合起来,然后再朝下流入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二总管57。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各根传热管58的制冷剂流入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二总管57,与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各根传热管53的制冷剂汇合。已从辅助热交换部55的第二总管57流向液体侧连接管25的制冷剂依次通过液体侧管道23和室内热交换器32后流入第二气体侧管道22,然后再通过四通换向阀65被吸入压缩机31。压缩机31将已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后喷出。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制热运转时(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在流量比控制部72中对各个热交换部50、55中的制冷剂的流量比Vsub/Vmain进行了控制,使得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温度tmain和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温度tsub大致相等。进而,在过热度控制部71中对膨胀阀33的开度进行了控制,使得通过各个热交换部50、55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的过热度Tsh1达到规定的过热度Tsh0。可以认为:若进行上述两种控制,则在各个热交换部50、55中流动的制冷剂便会分别成为过热状态(过热度接近规定过热度Tsh0的状态)。为此,在各个热交换部50、55,特别是辅助热交换部55中,周围空气并未被制冷剂过分冷却而能够抑制结霜,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在主热交换部50中,由于在流量比控制部72的控制下制冷剂流量Vmain增加,因而所流入的液态制冷剂量增多,其结果是能够使制冷剂的蒸发量增加。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辅助热交换部55的热交换效率下降,同时还能够充分确保主热交换部50中制冷剂的蒸发量,使室外热交换器40的蒸发能力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下侧管道27上设置了调节流量比Vsub/Vmain的流量调节阀66。由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使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流量Vsub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辅助热交换部55结霜。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设置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传热管58的根数比设置在主热交换部50中的传热管53的根数少。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传热管58的根数较少的情况下,制冷剂的偏流较为显著。为此,在辅助热交换部55中,制冷剂温度的下降幅度增大,越来越容易产生结霜。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借助流量比控制部72和过热度控制部71的控制,来抑制制冷剂温度过分降低,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辅助热交换部55结霜。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为了导出制冷剂的过热度Tsh1,对通过各个热交换部50、55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压缩机3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1进行了测量。不过,导出制冷剂过热度Tsh1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对压缩机31喷出侧的制冷剂温度tdis进行测量,以此来取代对压缩机31吸入侧制冷剂温度t1的测量。具体而言,在测量了压缩机31喷出侧的制冷剂温度tdis后,参照表示该喷出侧的制冷剂温度tdis与吸入侧的制冷剂温度t1之间关系的表格,从而求出吸入侧的制冷剂温度t1。并且,从该吸入侧的制冷剂温度t1中减去与压力p1(测量值)相对应的饱和温度ts1,从而导出制冷剂的过热度Tsh1。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设置了流量调节阀66。不过,如图9所示,设置第三电磁阀63和电子膨胀阀67以取代流量调节阀66也无妨。
第三电磁阀63构成为:通过切换该第三电磁阀63的开关状态来对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该第三电磁阀63构成本发明的切换机构60的一部分。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冷凝动作时该第三电磁阀63处于关闭状态,而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该第三电磁阀63处于开启状态。另一方面,电子膨胀阀67构成为:在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通过调节该电子膨胀阀67的开度来对制冷剂的流量比Vsub/Vmain进行调节,该电子膨胀阀67构成本发明的流量比调节机构。该电子膨胀阀67的开度由流量比控制部72进行控制。
在本变形例中,第三电磁阀63进行开关动作,而电子膨胀阀67不进行开关动作仅进行开度调节。为此,与用一个流量调节阀既进行开关动作又进行开度调节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进行这两种动作,从而能够防止误动作。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空调机10中,在下侧管道27上设置了电子膨胀阀67。不过,如图10所示的那样在上侧管道26上设置电子膨胀阀67也无妨。
在这种情况下,若扩大电子膨胀阀67的开度,主热交换部50中的制冷剂流量Vmain就会增加,而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流量Vsub就会与制冷剂流量Vmain所增加的量相应地减少。另一方面,若缩小电子膨胀阀67的开度,主热交换部50中的制冷剂流量Vmain就会减少,而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制冷剂流量Vsub就会与制冷剂流量Vmain所减少的量相应地增加。这样一来,即使在将电子膨胀阀67设置在上侧管道26上的情况下,也能够调节制冷剂的流量比Vsub/Vmain。
(其它实施方式)
也可以使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具有下述结构。
-第一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空调机10中,通过切换三个电磁阀61、62、63的开关状态,来对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的连接状态进行了切换。不过,对于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的连接状态的切换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那样用两个三通阀75、76来进行切换。
第一三通阀75设置在液体侧管道23和液体侧连接管25相连接的部位。第一三通阀75的第一阀口与液体侧管道23的膨胀阀33一侧连接,第二阀口与液体侧管道23的室外热交换器40一侧连接,第三阀口与液体侧连接管25的一端连接。第二三通阀76设置在液体侧管道23和气体侧连接管24相连接的部位。第二三通阀76的第一阀口与液体侧管道23的室外热交换器40一侧连接,第二三通阀76的第二阀口与液体侧管道23的膨胀阀33一侧连接,第二三通阀76的第三阀口与气体侧连接管24的一端连接。上述两个三通阀75、76构成本发明的切换机构60的一部分。
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冷凝动作时,上述两个三通阀75、76分别被设定为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且第三阀口被关闭的状态(图11所示的状态),从而使得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串联。另一方面,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两个三通阀75、76分别被设定为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被关闭的状态(图12中所示的状态),从而使得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并联。
-第二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空调机10中,通过切换三个电磁阀61、62、63的开关状态,来对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的连接状态进行了切换。不过,对于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的连接状态的切换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3和图14所示的那样用四通阀80来进行切换。
四通阀80设置在液体侧管道23上的连接着液体侧连接管25和气体侧连接管24的部位。四通阀80的第一阀口与液体侧管道23的膨胀阀33一侧连接,第二阀口与液体侧连接管25的一端连接,第三阀口与液体侧管道23的室外热交换器40一侧连接,第四阀口与气体侧连接管24的一端连接。四通阀80构成本发明的切换机构60的一部分。
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冷凝动作时,该四通阀80被设定为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和第四阀口分别被关闭的状态(图13所示的状态),从而使得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串联。另一方面,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四通阀80被设定为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且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状态(图14所示的状态),从而使得主热交换部50与辅助热交换部55并联。
-第三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用一台热交换器机组45构成了室外热交换器40。不过,并不局限于此,用多台热交换器机组45a、45b来构成室外热交换器40也无妨。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5所示室外热交换器40是由两台热交换器机组45a、45b构成的。并且,液体侧连接管25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一侧分支后,一支与热交换器机组45a中的辅助热交换部55a的第二总管57a连接,而另一支与热交换器机组45b中的辅助热交换部55b的第二总管57b连接。第一气体侧管道21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一侧分支后,一支与热交换器机组45a中的主热交换部50a的第一总管51a连接,而另一支与热交换器机组45b中的主热交换部50b的第一总管51b连接。液体侧管道23在室外热交换器40一侧分支后,一支与热交换器机组45a中的辅助热交换部55a的第一总管56a连接,而另一支与热交换器机组45b中的辅助热交换部55b的第一总管56b连接。
在本变形例中,当制热运转时(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制冷剂在液体侧连接管25中分流后,分别流入两台热交换器机组45a、45b中的辅助热交换部55a、55b的第二总管57a、57b。并且,在各台热交换器机组45a、45b中,制冷剂朝主热交换部50a、50b和辅助热交换部55a、55b分流后,通过各个热交换部50a、50b、55a、55b。已通过各台热交换器机组45a、45b中的主热交换部50a、50b的制冷剂分别通过第一总管51a、51b后流向第一气体侧管道21,然后汇合起来以后再流向合流部(第一气体侧管道21和气体侧连接管24的连接部)。另一方面,已通过各台热交换器机组45a、45b中的辅助热交换部55a、55b的制冷剂分别通过第一总管56a、56b后流向液体侧管道23,然后汇合起来以后再流入气体侧连接管24,在合流部与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a、50b的制冷剂汇合。
在本变形例中,在流量比控制部72对流量比Vsub/Vmain进行控制,使得已通过两个主热交换部50a、50b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的温度tmain(由第二温度传感器82测量)、和已通过两个辅助热交换部55a、55b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的温度tsub(由第三温度传感器83测量)大致相等。在该情况下,制冷剂流量Vmain指的是两个主热交换部50a、50b中的制冷剂流量之和,制冷剂流量Vsub指的是两个辅助热交换部55a、55b中的制冷剂流量之和。
此外,虽然在本变形例中用两台热交换器机组45a、45b构成了室外热交换器40,不过热交换器机组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此。
-第四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中将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设置在热交换器机组45内。不过,主热交换部50和辅助热交换部55只要构成为上下布置即可,例如也可以如图16所示的那样用各台热交换器机组41、42、43分别构成主热交换部50a、50b和辅助热交换部55并沿上下方向布置上述热交换器机组41、42、43。
在本变形例中,两个主热交换部50a、50b分别由主热交换器机组41、42构成,一个辅助热交换部55由辅助热交换器机组43构成。并且,液体侧连接管25分支后,各自分别与各台热交换器机组41、42、43的第二总管52a、52b、57中相对应的第二总管连接。第一气体侧管道21分支后,各自分别与各台主热交换器机组41、42的第一总管51a、51b中相对应的第一总管连接,并且液体侧管道23与辅助热交换器机组43的第一总管56连接。
在本变形例中,当制热运转时(当室外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制冷剂在液体侧连接管25中分流后,分别流入两台主热交换器机组41、42和辅助热交换器机组43的第二总管52a、52b、57。已流入两台主热交换器机组41、42的制冷剂分别通过主热交换部50a、50b、第一总管51a、51b后流向第一气体侧管道21,然后汇合起来以后再流向合流部(第一气体侧管道21和气体侧连接管24的连接部)。另一方面,已流入辅助热交换器机组43的制冷剂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第一总管56后流向液体侧管道23。已通过该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从液体侧管道23流入气体侧连接管24后,在合流部与已通过主热交换部50a、50b的制冷剂汇合。
在本变形例中,在流量比控制部72对流量比Vsub/Vmain进行控制,使得已通过两个主热交换部50a、50b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的温度tmain(由第二温度传感器82测量)、和已通过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温度tsub(由第三温度传感器83测量)大致相等。在该情况下,制冷剂流量Vmain指的是两个主热交换部50a、50b中的制冷剂流量之和。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用两台主热交换器机组41、42和一台辅助热交换器机组43构成了室外热交换器40,不过主热交换器机组和辅助热交换器机组的数量可以各为一台,也可以各为多台。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让制冷剂在使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中循环来进行制冷和制热运转的制冷装置是很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空调机(制冷装置)
20  制冷剂回路
26  上侧管道
27  下侧管道
28  合流管
31  压缩机
32  室内热交换器(利用侧热交换器)
33  膨胀阀
40  室外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
50  主热交换部
51  第一总管
52  第二总管
53  传热管
54  翅片
55  辅助热交换部
56  第一总管
57  第二总管
58  传热管
59  翅片
60  切换机构
66  流量调节阀(流量比调节机构)
67  电子膨胀阀(流量比调节机构)
71  过热度控制部
72  流量比控制部

Claims (3)

1.一种制冷装置,其包括使压缩机(31)、热源侧热交换器(40)、膨胀阀(33)及利用侧热交换器(32)连接起来而形成的制冷剂回路(20),在该制冷剂回路(20)中进行制冷循环,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40)包括上下布置而成的位于上侧的主热交换部(50)和位于下侧的辅助热交换部(55),所述主热交换部(50)和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分别具有:立着设置的第一总管(51、56)和立着设置的第二总管(52、57)、侧面相向地上下排列且各自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总管(51、56)相连而各自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总管(52、57)相连的多根扁平传热管(53、58)、以及接合在相邻的所述传热管之间的翅片(54、59),该制冷装置包括使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40)所进行的动作在蒸发动作和冷凝动作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60),该蒸发动作是在制冷剂朝所述主热交换部(50)和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分流而通过该主热交换部(50)和该辅助热交换部(55)的期间使该制冷剂蒸发,该冷凝动作是在制冷剂依次通过所述主热交换部(50)和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的期间使该制冷剂冷凝,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装置包括:
过热度控制部(71),当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该过热度控制部(71)对所述膨胀阀(33)的开度进行控制,使得通过所述主热交换部(50)及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后汇合起来的制冷剂达到规定的过热度,
流量比调节机构(66、67),当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该流量比调节机构(66、67)对流经所述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和流经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流量比进行调节,以及
流量比控制部(72),其对所述流量比调节机构(66)进行控制,使得已通过所述主热交换部(50)的制冷剂和已通过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的制冷剂的温度大致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20)包括:
上侧管道(26),当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制冷剂从所述主热交换部(50)流向所述上侧管道(26),
下侧管道(27),当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制冷剂从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流向所述下侧管道(27),以及
合流管(28),当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40)进行蒸发动作时,流经所述上侧管道(26)的制冷剂和流经所述下侧管道(27)的制冷剂在所述合流管(28)中汇合;
所述流量比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下侧管道(27)上,该流量比调节机构由对在所述下侧管道(2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节阀(66、67)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5)中的传热管(58)的根数比设置在所述主热交换部(50)中的传热管(53)的根数少。
CN201280043604.3A 2011-09-12 2012-09-03 制冷装置 Active CN1037821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7946 2011-09-12
JP2011197946A JP5594267B2 (ja) 2011-09-12 2011-09-12 冷凍装置
PCT/JP2012/005564 WO2013038615A1 (ja) 2011-09-12 2012-09-03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2115A true CN103782115A (zh) 2014-05-07
CN103782115B CN103782115B (zh) 2016-02-10

Family

ID=47882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3604.3A Active CN103782115B (zh) 2011-09-12 2012-09-03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581365B2 (zh)
EP (1) EP2759785B1 (zh)
JP (1) JP5594267B2 (zh)
CN (1) CN103782115B (zh)
AU (1) AU2012309991B2 (zh)
WO (1) WO201303861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73514A (zh) * 2018-11-19 2019-02-2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化霜控制方法
CN111426091A (zh) * 2020-03-24 2020-07-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控制装置、空调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700604T3 (es) * 2013-09-11 2019-02-18 Daikin Ind Ltd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y aparato de aire acondicionado
WO2015063853A1 (ja) * 2013-10-29 2015-05-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6157723B2 (ja) * 2014-04-04 2017-07-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20160123645A1 (en) * 2014-10-29 2016-05-05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10156387B2 (en) 2014-12-18 2018-12-18 Lg Electronics Inc. Outdoor device for an air conditioner
JP6520353B2 (ja) * 2015-04-27 2019-05-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SE541469C2 (en) * 2015-11-20 2019-10-08 Sens Geoenergy Storage Ab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heat pumping
GB2562646B (en) * 2016-02-22 2020-10-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8029817A1 (ja) * 2016-08-10 2018-0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8047330A1 (ja) 2016-09-12 2018-03-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8051408A1 (ja) * 2016-09-13 2018-03-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0976090B2 (en) * 2016-09-30 2021-04-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er
US11333401B2 (en) * 2017-07-04 2022-05-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20190024954A1 (en) * 2017-07-20 2019-01-24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Heat Exchange System
US11802719B2 (en) * 2018-07-20 2023-10-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2424541B (zh) * 2018-07-27 2022-05-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JP7414984B2 (ja) * 2020-05-22 2024-0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該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12594971A (zh) * 2020-12-16 2021-04-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机组、热泵机组控制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06364A (ja) * 1987-06-05 1988-12-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暖房切換形空調装置
JPH05118682A (ja) * 1991-10-25 1993-05-14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6337174A (ja) * 1993-05-28 1994-12-0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
JP2001091099A (ja) * 1999-09-17 2001-04-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熱交換器
CN1405502A (zh) * 2001-09-12 2003-03-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6336947A (ja) * 2005-06-02 2006-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0025447A (ja) * 2008-07-18 2010-02-04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8562U (zh) * 1985-08-28 1987-03-07
JP2723953B2 (ja) * 1989-02-27 1998-03-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装置
US5878810A (en) * 1990-11-28 1999-03-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H0611204A (ja) * 1992-06-24 1994-01-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JPH1137587A (ja) * 1997-07-18 1999-02-1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235255A (ja) * 2000-02-22 2001-08-31 Showa Denko Kk 凝縮器
JP3870768B2 (ja) * 2001-11-29 2007-0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運転方法
US7143594B2 (en) * 2004-08-26 2006-12-05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Control method for operating a refrigeration system
CA2596324A1 (en) 2005-02-02 2006-08-10 Carrier Corporatio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 for heat pump applications
US7895850B2 (en) * 2005-04-15 2011-03-01 Comforture, L.P. Modulating proportioning reversing valve
JP4120676B2 (ja) * 2005-12-16 2008-07-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843339B2 (ja) * 2006-03-10 2011-12-21 株式会社ササクラ オゾン水供給装置
JP4093275B2 (ja) * 2006-03-20 2008-06-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309424B2 (ja) * 2006-03-27 2013-10-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4155313B2 (ja) * 2006-06-26 2008-09-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8806876B2 (en) 2006-08-11 2014-08-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4111246B2 (ja) 2006-08-11 2008-07-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169295B2 (ja) * 2007-03-27 2013-03-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4285583B2 (ja) * 2007-05-30 2009-06-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9014210A (ja) * 2007-06-29 2009-01-22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KR100922222B1 (ko) * 2007-12-24 2009-10-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5407157B2 (ja) * 2008-03-18 2014-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2009229012A (ja) * 2008-03-24 2009-10-08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4803199B2 (ja) * 2008-03-27 2011-10-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9264606A (ja) * 2008-04-22 2009-11-12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09264605A (ja) * 2008-04-22 2009-11-12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5120056B2 (ja) * 2008-05-02 2013-01-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407173B2 (ja) * 2008-05-08 2014-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EP2314953B1 (en) * 2008-06-13 2018-06-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9657955B2 (en) * 2008-10-29 2017-05-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5213966B2 (ja) * 2008-11-25 2013-06-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316074B2 (ja) * 2009-02-24 2013-10-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US9279591B2 (en) * 2009-09-18 2016-03-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4854779B2 (ja) * 2009-12-09 2012-01-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膨張弁の開度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950202B2 (en) * 2010-01-29 2015-02-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pump system
JP4947221B2 (ja) * 2010-05-11 2012-06-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4968373B2 (ja) * 2010-08-02 2012-07-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625691B2 (ja) 2010-09-30 2014-11-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AU2011358037B2 (en) * 2011-01-31 2015-01-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3001572A1 (ja) * 2011-06-29 2013-01-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06364A (ja) * 1987-06-05 1988-12-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暖房切換形空調装置
JPH05118682A (ja) * 1991-10-25 1993-05-14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6337174A (ja) * 1993-05-28 1994-12-0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
JP2001091099A (ja) * 1999-09-17 2001-04-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熱交換器
CN1405502A (zh) * 2001-09-12 2003-03-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6336947A (ja) * 2005-06-02 2006-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0025447A (ja) * 2008-07-18 2010-02-04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尉迟斌等: "《实用制冷与空调工程手册》", 30 September 2001, article "常用典型制冷系统控制器与阀件", pages: 884-886 - 49-48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73514A (zh) * 2018-11-19 2019-02-2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化霜控制方法
CN109373514B (zh) * 2018-11-19 2021-07-2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化霜控制方法
CN111426091A (zh) * 2020-03-24 2020-07-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控制装置、空调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2309991A1 (en) 2014-03-20
EP2759785A4 (en) 2015-09-02
EP2759785B1 (en) 2020-03-18
EP2759785A1 (en) 2014-07-30
US9581365B2 (en) 2017-02-28
CN103782115B (zh) 2016-02-10
US20150276280A1 (en) 2015-10-01
WO2013038615A1 (ja) 2013-03-21
JP2013061091A (ja) 2013-04-04
AU2012309991B2 (en) 2015-09-17
JP5594267B2 (ja)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82115B (zh) 制冷装置
CN101535738B (zh) 冷冻装置
CN103765124B (zh) 制冷装置
CN103038584B (zh) 空调装置
US7647789B2 (en) Evaporator unit and ejector type refrigeration cycle
CN103097835B (zh) 使用过冷值操作蒸汽压缩系统的方法
WO2015059945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384862B (zh) 冷冻装置
CN105180513A (zh) 具有多种运行模式的热泵系统
WO201517809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960232B (zh) 制冷装置
WO201311117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917834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679609A (zh) 风冷热泵空调
CN105190199A (zh) 空调装置
CN105008820A (zh) 空调装置
CN104620063B (zh) 发动机驱动热泵冷却机
CN109386986B (zh)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及其空调室外机
CN103842743B (zh) 热泵
EP3767218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WO201514095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109202A (zh) 空气调节器
CN202675719U (zh) 风冷热泵空调
US9500395B2 (en) Refrigeration circuit, gas-liquid separator and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CN105683683A (zh) 制冷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