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7638A - 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77638A
CN103777638A CN201410038188.9A CN201410038188A CN103777638A CN 103777638 A CN103777638 A CN 103777638A CN 201410038188 A CN201410038188 A CN 201410038188A CN 103777638 A CN103777638 A CN 1037776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manned plane
cos
delta
sin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381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77638B (zh
Inventor
王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aerospace Guoq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Nanjing Changfeng Aerospac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0381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776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77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76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776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76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多无人机间的关于气动耦合的参数,基于该参数建立无人机间气动耦合模型,并根据气动耦合模型和多机动力学模型建立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基于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的受控变量,提取所述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的受控模型,并运用动态逆控制器将该受控模型化简为弱非线性的受控模型;建立一致性控制器,并基于一致性控制器对该弱非线性的受控模型进行一致性控制。本发明在无人机编队建模时考虑到机间气动耦合的影响,使得编队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采用动态逆和一致性控制降低模型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实现了一致性控制的需求。

Description

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未来战场的主导力量,无人机的研究和发展倍受各国关注。随着信息化作战向一体化联合作战发展,单架无人机已很难满足任务需求,无人驾驶飞行器编队飞行(Coordinated Formation Flight,CFF)逐渐受到重视。相对于单机飞行而言,多无人编队飞行可提高执行任务时的成功率和抗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可实现对目标全方位立体化拍照,提高信息的逼真度,具有单机飞行无法比拟的一系列优点,由此它成为各国军事专家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编队飞行控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机群中无人机状态一致性的保持以及运动模型中无人机间翼尖涡的影响。
现有多无人机编队控制方法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大多数属于非线性,且一般仅包括编队飞机的动力学模型,其在控制阶段应用的自动驾驶仪模型或小扰动线性化等线性控制方法已难以满足控制设计要求。因此,越来越多地尝试倾向于非线性控制方法,其中包括反馈控制、滑模控制、反步控制、神经网络技术和鲁棒控制等。神经网络技术和鲁棒控制方法均是一种比较新的现代控制方法,虽然已经过理论研究和仿真实验,但其具体的实际应用还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且在实践中,滑模控制的存在性、能达性和稳定性等条件的验证将比较困难,而反步控制中Lyapunov函数也不易找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需要提供一种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其在进行无人机运动编队建模时考虑到无人机间的气动耦合,更加切合实际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包括:建模步骤,获取多无人机间的关于气动耦合的参数,基于所述参数建立无人机间的气动耦合模型,并根据所述气动耦合模型和多机动力学模型建立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第一控制步骤,基于所述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的受控变量,提取所述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的受控模型,以所述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中的多个参数作为动态逆控制器的输入变量,运用所述动态逆控制器将所述受控模型化简为弱非线性的受控模型;第二控制步骤,建立一致性控制器,并基于所述一致性控制器对所述弱非线性的受控模型进行一致性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建模步骤中,基于涡流诱导半径获取多无人机间的关于气动耦合的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使用勾股定理利用以下表达式计算所述涡流诱导半径rp:
r p = ( y p ± Δy ) 2 + ( z p + Δz ) 2 ,
其中,yp+Δy代表无人机i受无人机j左侧涡线作用,yp-Δy代表无人机i受无人机j右侧涡线作用,p是受涡流作用的点,(xp,yp,zp)作为向量ojp|Wj的坐标,亦是p点在无人机j气流坐标系中的坐标,Δy和Δz是无人机j的涡线分别在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26
面和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27
面上的投影与x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Δy = b j cos β j / 2 , Δz = ( b j tan tan ζ j sec Λ j / 2 + z oj ) cos α j , bj为无人机j等效翼展,ζj为无人机j的反角,βj为无人机j侧滑角,Λj为无人机j四分之一弦处的后掠角,αj为无人机j迎角,zoj分别为无人机j的翼跟在机坐标系中的坐标,Wj为无人机j的气流坐标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如下表达式求解所述向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29
o j p | w j = o j o i | w j + R w j E R EB i o j p | B i
其中,R为转换矩阵,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23
为由地坐标系E转化为无人机j的气流坐标系的转换矩阵,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210
为由无人机i的机坐标系Bi转化为地坐标系E的转换矩阵,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212
为机坐标系Bi下原点oj到受涡流作用的点p的向量,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o j o i | w j = R w j E ( o E o i | E - o E o j | E )
其中,oEoi|E为地坐标系E下原点oi到oE的向量,oEoj|E为地坐标系E下原点oj到oE的向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翼时,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213
o j P | B i = x oi - a cos cos ζ i sin sin Λ i ± a cos cos ζ i cos cos Λ i z oi - a sin sin ζ i
其中,a为机翼上的p点距翼根的距离,xoi和zoi分别为无人机i的翼跟在机坐标系中的坐标,ζi为无人机i的反角,Λi为无人机i四分之一弦处的后掠角;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身时,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34
o j p | B i = ± l 0 0 T
其中,l为机身上的p点距质心的距离;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身直径时,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o j p | B i = 0 0 ± d T
其中,d为机身直径上的p点距质心的距离,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翼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36
、机身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37
和机身半径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38
的范围内时,各个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39
的表达式中的±符号取+,否则取-,其中LF为机身长度,DF为机身直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人机间气动耦合模型如下符号表达式表示:
g(x)=[dvidχidγidμi0...0]T
其中,dvi、dχi、dγi和dμi分别表示无人机i的参数vi、χi、γi和μi所受邻机涡流的影响,且vi、χi、γi和μi为受控变量,vi为无人机i的速度,χi、γi、μi为各姿态角,χi为无人机i的航迹偏转角,γi为无人机i飞行航迹角,μi为无人机i的绕飞行速度矢量的滚转角;速度和各姿态角是基于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分别得到,所述有效涡流诱导速度是根据所述涡流诱导半径和Burhamn模型得到。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dvi、dχi、dγi、dμi
d vi = - q i S i ΔC Di m i d χi = q i S i ( ΔC Li sin μ i + ΔC Yi cis μ i ) m i v i cos γ i d γi = q i S i ( ΔC Li cos μ i - ΔC Yi sin μ i ) m i v i d μi = q i S i tan γ i ( ΔC Li sin μ i + ΔC Yi cos μ i ) m i v i
其中,qi为动压,Si为机翼面积,ΔCDi为阻力增量系数,ΔCLi为升力增量系数,ΔCYi为侧力增量系数,mi为无人机i的质量;
进一步根据如下表达式计算ΔCDi、ΔCLi和ΔCYi
ΔC Di = - C Li cos α i W zi | B i - sin α i W xi | B i v i cos β i ΔC Yi = C i cos α i W zi | B i - sin α i W xi | B i v i cos β i ΔC Yi = η i C t i S t i W yi | B i S i v i
其中,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43
为升力系数,Ci为升力线斜率,ηi为垂尾的气动效率因子,Cti为垂尾升力线斜率,Sti为垂尾面积,αi为无人机i迎角,βi为无人机i侧滑角,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44
为无人机i的机坐标系Bi中总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z轴的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46
为Bi中总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x轴的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47
为Bi中总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y轴的分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如下表达式表示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
x'i=f(xi)+g(x)  i=1,2...n
其中, x i = [ x 1 i . . . x 12 i ] T = [ v i χ i γ i μ i w xB i w xB i w zB i α i β i x i y i z i ] , 在i的取值为1,2...n时,f(xi)表示多机动力学模型,为无人机i在机坐标系Bi下的角速度,αi为无人机i迎角,βi为无人机i侧滑角,xi、yi、zi为无人机i质心在地坐标系中的坐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步骤中,以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中的升降舵δei、副翼δai、方向舵δγi以及油门开度δti这些参数作为动态逆控制器的输入变量时,通过以下表达式表示所提取的受控模型:
z1'i=f1(x)+f4(xi)ui'i=1,2,...n
其中,z1'i为受控变量导数的矩阵,f1(x)为与控制输入无关的项的集合,f4(xi)为控制输入矩阵,ui'为待确定的动态逆控制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f4(xi)可逆时,对ui'进行验证,建立动态逆控制器ui
ui=f4(xi)-1[-f3(z2i)-g1(x)+Vj]
其中,f3(z2i)为非控制变量函数矩阵,Vj为新的控制输入,g1(x)为所述无人机间气动耦合模型中受控变量的符号表达式;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f4(xi):
f 4 ( x i ) = 1 2 m i f 41 T ( x i ) f 42 T ( x i ) f 43 T ( x i ) f 44 T ( x i ) T ,
通过以下表达式分别计算f41(xi)、f42(xi)、f43(xi)和f44(xi):
f 41 ( x i ) = - ρv i 2 sC D δ ei ρv i sC L δ ei sin μ i cos γ i ρv i sC L δ ei cos μ i ρv i sC L δ ei ( tan β i + sin μ i tan γ i )
f 42 ( x i ) = - ρv i 2 sC D δ ai ρv i sC Y δ ai cos μ i cos γ i - ρv i sC Y δ ai sin μ i ρv i sC Y δ ai tan γ i cos μ i
f 43 ( x i ) = - ρv i 2 sC D δ γi ρv i sC Y δ γi cos μ i cos γ i - ρv i sC Y δ γi sin μ i ρv i sC Y δ γi tan γ i cos μ i
f 44 ( x i ) = 2 cos α i cos β i T δ ti - 2 cos α i sin β i cos μ i T δ ti v i cos γ i 2 cos α i sin β i sin μ i T δ ti v i 2 T δ ti ( sin α i tan β i - tan γ i cos α i sin β i cos μ i + tan γ i sin μ i sin α i ) v i
其中,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55
为阻力系数中的参数,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56
为升力系数中的参数,为侧力系数中的参数,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58
为推力系数中的参数,ρ为空气密度,s为机翼参考面积;最后,将所述受控模型中的ui'替换为ui,将所述受控模型进一步化简为弱非线性的受控模型:
z1'i=f2(z1i)+Vj  i=1,2,...n。
其中,f2(z1i)为控制变量函数矩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致性控制器采用多智能体中基于局部信息的线性控制协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在多无人机网络编队建模时考虑到无人机间气动耦合的影响,通过计算涡流诱导半径进而建立无人机间气动耦合模型,使得无人机网络编队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采用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方法大大降低了由于考虑到无人机间动态耦合因素而带来的模型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并且加强了对无人机网络编队控制的鲁棒性,实现了一致性控制的需求。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的涡流诱导半径的空间上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的机翼到p点的位置向量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的涡流诱导速度的空间向量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的迎角增量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的功能模块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在进行详细说明前,先说明图2至图5中附图标记1至14所代表的含义:
1-作用点p在邻机气流坐标系下投影的x轴坐标;
2-作用点p在邻机气流坐标系下投影的z轴坐标;
3-邻机的涡线在其气流坐标系下xoz面的投影与x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4-邻机的涡线在其气流坐标系下xoy面投影与x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5-作用点p在邻机气流坐标系下投影的y轴坐标;
6-相邻两机间的涡流诱导半径r;
7-无人机j的四分之一弦处的后掠角Λj
8-无人机j的反角ζj
9-作用点p处所受涡流诱导速度与邻机气流坐标系y轴之间的夹角θL
10-无气动耦合作用时无人机速度在其机坐标系下xoz面上x轴的投影;
11-无人机所受的总的前铣速度;
12-迎角增量Δαj
13-无人机所受的总的下铣速度;
14-无气动耦合作用时无人机速度在其机坐标系下xoz面上z轴的投影。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下面结合附图对该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S110,获取多无人机间的关于气动耦合的参数,基于该参数建立无人机间气动耦合模型,并根据气动耦合模型和多机动力学模型建立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
总体来说,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在建立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50时考虑了机间气动耦合作用,将气动耦合模型50a以与多机编队动力学模型50b结合,构成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50。
本实施例基于涡流诱导半径从涡流诱导速度入手来建立无人机间气动耦合模型50a。
Burhamn模型是一种典型的涡流诱导速度模型,其表达式为:
Γ 2 π r r 2 + r c 2
其中,Γ表示涡强,rc表示涡核半径,i和j分别表示受涡流作用和产生涡流的无人机,r为待计算的涡流诱导半径。
进一步通过下式计算涡强:
Γ = 2 C L i v j b j / π λ j
其中,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74
为升力系数,vj为无人机j速度,bj为翼展,λj为机翼展弦比。
此外,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涡核半径rc
r c = 0.52 τ
根据已看过表达式τ=(xj-xi)/vj计算τ,τ为涡龄,其中,xj为机j的质心在地坐标系中x轴的投影,xi为表示机i的质心在地坐标系中x轴的投影。
下面详细描述如何获取待计算的涡流诱导半径r。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的涡流诱导半径的空间上的示意图,现以机群中两架相邻无人机i和无人机j为例,参考图2计算无人机机i上任一点的涡流诱导半径rp(如图1中附图标记6所指)。具体表示式如下:
r p = ( y p ± Δy ) 2 + ( z p + Δz ) 2 ,
其中,yp+Δy代表无人机i受机j左侧涡线作用,yp-Δy代表无人机i受无人机j右侧涡线作用,p是受涡流作用的点,(xp,yp,zp)作为向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85
的坐标,亦是p点在无人机j气流坐标系中的坐标(如附图标记1、5、2所指),Δy和Δz是无人机j的涡线分别在无人机j气流坐标系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86
面和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87
面上的投影与x轴之间的垂直距离(如附图标记4、3所指), Δy = b ‾ j cos β j / 2 , Δz = ( b ‾ j tan tan ζ j sec Λ j / 2 + z oj ) cos α j , b ‾ j 为等效翼展,βj为侧滑角,ζj为反角(如附图标记8所指),Λj为四分之一弦处的后掠角(如附图标记7所指),αj为迎角,zoj分别为无人机j的翼跟在机坐标系中的坐标,Wj为无人机j的气流坐标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无人机j的气流坐标系与机坐标系重合时,Δy=bj/2。
具体通过如下表达式求解向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813
o J p | w j = o j o i | w j + R w j E R EB i o j p | B i
其中,R为转换矩阵,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811
为由地坐标系E转化为机j的气流坐标系的转换矩阵,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814
为由机i的机坐标系B转化为地坐标系E的转换矩阵,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812
为机坐标系Bi下原点oj到受涡流作用的点p的向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810
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o j o i | w j = R w j E ( o E o i | E - o E o j | E )
其中,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89
为地坐标系E下原点oi到oE的向量,oEoj|E为地坐标系E下原点oj到oE的向量。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的涡流诱导半径的空间向量示意图,参考图3可知:
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翼时,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o j P | B i = x oi - a cos cos ζ i sin sin Λ i ± a cos cos ζ i cos cos Λ i z oi - a sin sin ζ i
其中,a为机翼上的p点距翼根的距离,xoi和zoi分别为机i的翼跟在机坐标系的坐标,ζi为无人机i的反角,Λi为无人机i四分之一弦处的后掠角。
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身时,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7
o j p | B i = ± l 0 0 T
其中,l为机身上的p点距质心的距离;
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身直径时,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12
o j p | B i = 0 0 ± d T
其中,d为机身直径上的p点距质心的距离。
此外,对于上述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10
的表示式而言,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翼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1
机身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2
和机身半径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3
的范围内时,各个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11
的表达式中的±符号取+,否则取-,其中,b为无人机i的翼展,LF为机身长度,DF为机身直径长度。
更进一步地,基于Burhamn模型和无人机上任一点涡流诱导半径的计算方法,计算邻机间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以无人机i在无人机j后方右下为例,首先,分别计算无人机i的机翼、机身和机身直径所受平均涡流诱导速度。
设受作用点p位于机i机翼上,则机i受机j左侧涡线作用产生的涡流诱导速度为向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13
,通过Burhamn模型可计算出的模值,并将该数值记为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15
其中通过涡流诱导半径的表达式可获取相应的涡流诱导半径。向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22
沿无人机j气流坐标系可分解为 W SL j w | w j W UL j w | w j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的涡流诱导速度的空间向量的分解示意图。
可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19
的大小,方向分别为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20
负向和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21
正向:
| W SL j w | w j = | W L j w | cos θ L = Γ L j 2 π z p + k cos α j r L 2 + r C 2
| W UL j w | w j = | W L i w | sin θ L = Γ L j 2 π y p + b ‾ 2 cos β j r L 2 + r C 2
其中,θL为作用点p处所受涡流诱导速度与邻机气流坐标系y轴之间的夹角(如附图标记9所指),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096
rL为p点到机j左侧涡线的涡流诱导半径,rC为涡核半径。
进一步通过以下表达式计算无人机i的机翼受左侧涡线作用产生的平均涡流诱导速度分量大小,方向分别为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16
负向和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17
正向:
| W ‾ SL j w | w j = 1 b ∫ b 2 b 2 | W SL j w | w j da | W ‾ UL j w | w j = 1 b ∫ b 2 b 2 | W UL j w | w j da
同理可求得i的机翼受右侧涡线作用产生的平均涡流诱导速度分量大小及方向(不再赘述)。因此,机i机翼所受平均涡流诱导速度的表达式为:
W ‾ w | B i = Δ W ‾ xw | B i W ‾ yw | B i W ‾ zw | B i = R B i E R Ew j 0 - W ‾ SL j w | w j + W ‾ SR j w | w j W ‾ UL j w | w j - W ‾ UR j w | w j
其中,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3
为机i的机坐标系Bi中平均涡流诱导速度在x轴的分量,为机i的机坐标系Bi中平均涡流诱导速度在y轴的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5
为机i的机坐标系Bi中平均涡流诱导速度在z轴的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18
为由地坐标系E转化为机i的机坐标系B的转换矩阵,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19
为由机j的气流坐标系转化为地坐标系E的转换矩阵。
同理可分别求出机身和机身直径所受平均涡流诱导速度向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6
和向量(不再赘述)。
由于无人机所受涡流诱导速度在机体上的分布并不均匀,因此进一步用有效涡流诱导速度来统一表示无人机所受涡流诱导速度。机i在机j后方右下所受有效涡流诱导速度的表达式为:
W ij | B i = Δ [ W xij | B i W yij | B i W zij | B i ] T = 1 2 W ‾ xW | B i + W ‾ xD | Bi W ‾ yB | B i + W ‾ xD | B i W ‾ zB | B i + W ‾ zW | B i
其中,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20
为机i的机坐标系Bi中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x轴的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21
为机i的机坐标系Bi中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y轴的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15
为机i的机坐标系Bi中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z轴的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9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10
分别为向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11
在机坐标系下的x轴和y轴的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13
分别为向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014
在机坐标系下的y轴和z轴的分量。
机i受涡流作用的空间位置虽然包括机j的后方右上、右下、左上以及左下,但实际上这四个位置所受涡流诱导速度的表达式均相同。因此,邻机间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可由上式表示。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的迎角增量Δαj(如附图标记12所指)的示意图,从图5中可知向量v1i和向量v2i量分别为有无气动耦合作用时机i的速度在面上的投影,附图标记10所指的是无气动耦合作用时无人机速度在其机坐标系下xoz面上x轴的投影,附图标记14所指的是无气动耦合作用时无人机速度在其机坐标系下xoz面上z轴的投影。Wxi和Wzi分别为机i所受的总的前铣速度和下铣速度(如附图标记11、13所指)。设机群中有n架无人机,则机i所受的总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可表示为:
W i | B i = Δ [ W xi | B i W yi | B i W zi | B i ] T = Σ j = 1 n L ‾ ij W ij | B i
其中,为机i的机坐标系Bi中总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x轴的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19
为机i的机坐标系Bi中总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y轴的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110
为机i的机坐标系Bi中总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z轴的分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12
为0-1二元向量,描述了邻机间涡流作用的强弱,即机j对机i的涡流作用可近似忽略时,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13
反之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14
从图5中可以获取关于迎角增量的表达式:
Δ α i = arctan v zB i + W zi | B i v xB i + W xi | B i - arctan v zB i v xB i ≈ arctan cos α i W zi | B i - sin α i W xi | B i v i cos β i
基于以上两式,分别计算阻力增量系数ΔCDi,升力增量系数ΔCLi,侧力增量系数ΔCYi
ΔC Di = - C Li cos α i W zi | B i - sin α i W xi | B i v i cos β i ΔC Yi = C i cos α i W zi | B i - sin α i W xi | B i v i cos β i ΔC Yi = η i C t i S t i W yi | B i S i v i
其中,CLi为无人机i的升力系数,Ci为升力线斜率,ηi为垂尾的气动效率因子,Cti为垂尾升力线斜率,Sti为垂尾面积,Bi为机体i坐标系。
由此,机i的速度v和姿态角χi、γi、μi所受邻机涡流的影响用具体函数表示为:
d vi = - q i S i ΔC Di m i d χi = q i S i ( ΔC Li sin μ i + ΔC Yi cos μ i ) m i v i cos γ i d γi = q i S i ( ΔC Li cos μ i - ΔC Yi sin μ i ) m i v i d μi = q i S i tan γ i ( ΔC Li sin μ i + ΔC Yi cos μ i ) m i v i
其中,qi为动压,Si为机翼面积,ΔCDi为阻力增量系数,ΔCLi为升力增量系数,ΔCYi为侧力增量系数,mi为机i的质量,μi为无人机i的绕飞行速度矢量的滚转角,vi为无人机i的速度,γi为无人机i飞行航迹角。
最终,得到考虑到气动耦合相关参数的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50的表达式:
x'i=f(xi)+g(x)  i=1,2,...n
其中, x i = [ x 1 i . . . x 12 i ] T = [ v i χ i γ i μ i w xB i w yB i w zB i α i β i x i y i z i ] , 在i的取值唯一时,f(xi)为单机动力学模型,在i的取值为1,2...n时,f(xi)表示多机动力学模型50b,g(x)为无人机间气动耦合模型50a的符号表达式,vi为无人机i的速度,χi为机i的航迹偏转角,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23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24
为机i在机坐标系下的角速度,xi、yi、zi为机i质心在地坐标系中的坐标。可以理解,速度和各姿态角是基于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分别得到,有效涡流诱导速度是根据涡流诱导半径和Burhamn模型得到。
具体地,基于机i的速度vi和姿态角χi、γi、μi所受邻机涡流的影响的函数表示可获取气动耦合模型50a的符号表达式,具体表示式如下:
g(x)=[dvidχidγidμi0...0]T
进一步化简为:g(x)=[g1(x)T0...0]T
其中,g1(x)为无人机间气动耦合模型50a中受控变量的符号表达式,vi、χi、γi和μi为受控变量,dvi、dχi、dγi和dμi分别表示无人机i的参数vi、χi、γi和μi所受邻机涡流的影响。
步骤S120,基于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50的受控变量,提取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50的受控模型,以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50中的多个参数作为动态逆控制器51的输入变量,运用动态逆控制器51将该受控模型化简为弱非线性的受控模型。
详细地说,针对该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50,首先应用动态逆控制器51降低由气动耦合模型50a引起的非线性。参考图6的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的功能模块化示意图,可以形象化看到动态逆控制器51对无人机网络编队模型50进行初步控制。
具体地,令xi=[z1i Tz2i T]Tui=[δeiδaiδriδti]T,其中,i=1,2...n,z1i=[viχiγiμi]T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32
其中,z1i为受控变量,z2i为非受控变量。
以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50中的升降舵δei、副翼δai、方向舵δγi以及油门开度δti这些参数作为动态逆控制器51的输入变量时,基于受控变量z1i,通过以下表达式表示受控模型:
z1'i=f1(x)+f4(xi)ui'  i=1,2,...n
其中,z1'i为受控变量导数的矩阵,f1(x)为与控制输入无关的项的集合,f4(xi)为控制输入矩阵,ui'为待确定的动态逆控制器。
通过整理上式进一步得到如下表达式来计算f1(x):
f1(x)=f2(z1i)+f3(z2i)+g1(x)
其中,f2(z1i)为控制变量函数矩阵,f3(z2i)为非控制变量函数矩阵,通过如下表达式分别计算f2(z1i)、f3(z2i)以及f4(xi):
f 2 ( z 1 i ) - ρv i 2 sC D 0 i 2 m i - g sin γ i ρs C L 0 i v i sin μ i 2 m i cos γ i ρs C L 0 i v i cos μ i 2 m i - g cos γ i v i ρs C L 0 i v i tan γ i sin μ i 2 m i ,
其中,ρ为空气密度,s为机翼参考面积,CD0i为机i阻力系数中的参数,D为阻力,g为重力加速度,CL0i为机i升力系数中的参数,L为升力;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41
其中,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49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410
为推力系数中的参数,T为发动机推力,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42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43
为升力系数中的参数,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411
为无人机i仰角的微分,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44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45
为侧力系数中的参数,c为机翼的平均几何弦长,b为翼展;
f 4 ( x i ) = 1 2 m i f 41 T ( x i ) f 42 T ( x i ) f 43 T ( x i ) f 44 T ( x i ) T ,
通过整理上式进一步得到如下表达式以分别计算f41(xi)、f42(xi)、f43(xi)和f44(xi):
f 41 ( x i ) = - ρv i 2 sC D δ ei ρv i sC L δ ei sin μ i cos γ i ρv i sC L δ ei cos μ i ρv i sC L δ ei ( tan β i + sin μ i tan γ i )
f 42 ( x i ) = - ρv i 2 sC D δ ai ρv i sC Y δ ai cos μ i cos γ i - ρv i sC Y δ ai sin μ i ρv i sC Y δ ai tan γ i cos μ i
f 43 ( x i ) = - ρv i 2 sC D δ γi ρv i sC Y δ γi cos μ i cos γ i - ρv i sC Y δ γi sin μ i ρv i sC Y δ γi tan γ i cos μ i
f 44 ( x i ) = 2 cos α i cos β i T δ ti - 2 cos α i sin β i cos μ i T δ ti v i cos γ i 2 cos α i sin β i sin μ i T δ ti v i 2 T δ ti ( sin α i tan β i - tan γ i cos α i sin β i cos μ i + tan γ i sin μ i sin α i ) v i
其中,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53
为阻力系数中的参数,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54
为升力系数中的参数,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55
为侧力系数中的参数,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57
为推力系数中的参数。
由于动态逆控制器51的实施需要满足f4(xi)可逆,因此|f4(xi)|≠0,由此可推出如下关系式: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56
在满足上式的前提下,对ui'进行验证,建立动态逆控制器51为:
ui=f4(xi)-1[-f3(z2i)-g1(x)+Vj]
其中,Vj为新的控制输入。将受控模型中的ui'替换为ui,将该受控模型进一步化简为弱非线性的受控模型:
z1'i=f2(z1i)+Vj  i=1,2,...n,
其中,f2(z1i)为控制变量函数矩阵。
总体来说,动态逆控制器51以升降舵δei、副翼δai、方向舵δri和油门开度δti作为输入变量,在控制输入矩阵f4(xi)可逆时对从无人机网络编队模型50中提取的受控模型进行动态逆控制,降低了机间气动耦合模型所带来的非线性。
步骤S130,建立一致性控制器52,并基于该一致性控制器52对化简得到的弱非线性的受控模型进行一致性控制。
在图6中可形象化地看到一致性控制器52对经过动态逆控制化简后的弱非线性的受控矩阵进行一致性控制,以加强了对无人机网络编队控制的鲁棒性。本实施例中,一致性控制器52采用多智能体中基于局部信息的线性控制协议
具体通过如下表达式建立一致性控制器52:
V j = c ‾ Σ j = 1 n L ij Pz 1 j
其中,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62
表示耦合强度,P∈Rn×n是单机状态的耦合矩阵,Lij为拉普拉斯矩阵L=[Lij]∈Rn×n的基本元素,L表示机群的有向通信拓扑,z1j为机j的受控变量的矩阵。
Lij的具体定义为:当i≠j时,若机i和机j之间存在通信,则Lij<0,否则Lij=0同时对角元素满足耗散条件: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63
由向量z1i各分量的有界性可知,f2(z1i)满足Lipschitz条件,即存在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64
满足
Figure BDA0000462574730000165
f2(z1j)为机j的控制变量函数矩阵。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在多无人机网络编队建模时考虑到无人机间气动耦合的影响,通过计算涡流诱导半径进而建立无人机间气动耦合模型,使得无人机网络编队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采用动态逆控制大大降低了由于考虑到无人机间动态耦合因素而带来的模型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同时一致性控制的采用加强了对无人机网络编队控制的鲁棒性,实现了一致性控制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案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述的技术规范内,对本发明的修改或替换,都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包括:
建模步骤,获取多无人机间的关于气动耦合的参数,基于所述参数建立无人机间的气动耦合模型,并根据所述气动耦合模型和多机动力学模型建立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
第一控制步骤,基于所述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的受控变量,提取所述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的受控模型,以所述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中的多个参数作为动态逆控制器的输入变量,运用所述动态逆控制器将所述受控模型化简为弱非线性的受控模型;
第二控制步骤,建立一致性控制器,并基于所述一致性控制器对所述弱非线性的受控模型进行一致性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建模步骤中,
基于涡流诱导半径获取多无人机间的关于气动耦合的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勾股定理利用以下表达式计算所述涡流诱导半径rp
r p = ( y p ± Δy ) 2 + ( z p + Δz ) 2 ,
其中,yp+Δy代表无人机i受无人机j左侧涡线作用,yp-Δy代表无人机i受无人机j右侧涡线作用,p是受涡流作用的点,(xp,yp,zp)作为向量ojp|Wj的坐标,亦是p点在无人机j气流坐标系中的坐标,Δy和Δz是无人机j的涡线分别在xoy|Wj面和xoz|Wj面上的投影与x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Δy = b ‾ j cos β j / 2 , Δz = ( b ‾ j tan tan ζ j sec Λ j / 2 + z oj ) soc α j , b ‾ j 为无人机j等效翼展,ζj为无人机j的反角,βj为无人机j侧滑角,Λj为无人机j四分之一弦处的后掠角,αj为无人机j迎角,zoj分别为无人机j的翼跟在机坐标系中的坐标,Wj为无人机j的气流坐标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表达式求解所述向量ojp|Wj
o j p | w j = o j o i | w j + R w j E R EB i o j p | B i
其中,R为转换矩阵,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13
为由地坐标系E转化为无人机j的气流坐标系的转换矩阵,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26
为由无人机i的机坐标系Bi转化为地坐标系E的转换矩阵,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27
为机坐标系Bi下原点oj到受涡流作用的点p的向量,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28
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o j o j | w j = R w j E ( o E o i | E - o E o j | E )
其中,oEoi|E为地坐标系E下原点oi到oE的向量,oEoj|E为地坐标系E下原点oj到oE的向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翼时,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29
o j P | B i = x oi - a cos cos ζ i sin sin Λ i ± a cos cos ζ i cos cos Λ i z oi - a sin sin ζ i
其中,a为机翼上的p点距翼根的距离,xoi和zoi分别为无人机i的翼跟在机坐标系中的坐标,ζi为无人机i的反角,Λi为无人机i四分之一弦处的后掠角;
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身时,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210
o j p | B i = [ ± l 0 0 T
其中,l为机身上的p点距质心的距离;
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身直径时,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213
o j p | B i = 0 0 ± d T
其中,d为机身直径上的p点距质心的距离,
在p点位于无人机i的机翼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23
机身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24
和机身半径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25
的范围内时,各个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214
的表达式中的±符号取+,否则取-,其中,b为无人机i的翼展,LF为机身长度,DF为机身直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间气动耦合模型如下符号表达式表示:
g(x)=[dvidχidγidμi0...0]T
其中,dvi、dχi、dγi和dμi分别表示无人机i的参数vi、χi、γi和μi所受邻机涡流的影响,且vi、χi、γi和μi为受控变量,vi为无人机i的速度,χi、γi、μi为各姿态角,χi为无人机i的航迹偏转角,γi为无人机i飞行航迹角,μi为无人机i的绕飞行速度矢量的滚转角;速度和各姿态角是基于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分别得到,所述有效涡流诱导速度是根据所述涡流诱导半径和Burhamn模型得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dvi、dχi、dγi、dμi
d vi = - q i S i ΔC Di m i d χi = q i S i ( ΔC Li sin μ i + ΔC Yi cis μ i ) m i v i cos γ i d γi = q i S i ( ΔC Li cos μ i - ΔC Yi sin μ i ) m i v i d μi = q i S i tan γ i ( ΔC Li sin μ i + ΔC Yi cos μ i ) m i v i
其中,qi为动压,Si为机翼面积,ΔCDi为阻力增量系数,ΔCLi为升力增量系数,ΔCYi为侧力增量系数,mi为无人机i的质量;
进一步根据如下表达式计算ΔCDi、ΔCLi和ΔCYi
ΔC Di = - C Li cos α i W zi | B i - sin α i W xi | B i v i cos β i ΔC Yi = C i cos α i W zi | B i - sin α i W xi | B i v i cos β i ΔC Yi = η i C t i S t i W yi | B i S i v i
其中,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33
为升力系数,Ci为升力线斜率,ηi为垂尾的气动效率因子,Cti为垂尾升力线斜率,Sti为垂尾面积,αi为无人机i迎角,βi为无人机i侧滑角,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34
为无人机i的机坐标系Bi中总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z轴的分量,为Bi中总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x轴的分量,为Bi中总的有效涡流诱导速度在y轴的分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表达式表示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
x'i=f(xi)+g(x)  i=1,2...n
其中, x i = [ x 1 i . . . x 12 i ] T = [ v i χ i γ i μ i w xB i w yB i w zB i α i β i x i y i z i ] , 在i的取值为1,2...n时,f(xi)表示多机动力学模型,vi、χi、γi和μi为受控变量,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37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38
为无人机i在机坐标系Bi下的角速度,αi为无人机i迎角,βi为无人机i侧滑角,xi、yi、zi为无人机i质心在地坐标系中的坐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控制步骤中,以多无人机网络编队运动模型中的升降舵δei、副翼δai、方向舵δγi以及油门开度δti这些参数作为动态逆控制器的输入变量时,通过以下表达式表示所提取的受控模型:
z1'i=f1(x)+f4(xi)ui'i=1,2,...n
其中,z1'i为受控变量导数的矩阵,f1(x)为与控制输入无关的项的集合,f4(xi)为控制输入矩阵,ui'为待确定的动态逆控制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f4(xi)可逆时,对ui'进行验证,建立动态逆控制器ui
ui=f4(xi)-1[-f3(z2i)-g1(x)+Vj]
其中,f3(z2i)为非控制变量函数矩阵,Vj为新的控制输入,g1(x)为所述无人机间气动耦合模型中受控变量的符号表达式;
通过如下表达式计算f4(xi):
f 4 ( x i ) = 1 2 m i f 41 T ( x i ) f 42 T ( x i ) f 43 T ( x i ) f 44 T ( x i ) T ,
通过以下表达式分别计算f41(xi)、f42(xi)、f43(xi)和f44(xi):
f 41 ( x i ) = - ρv i 2 sC D δ ei ρv i sC L δ ei sin μ i cos γ i ρv i sC L δ ei cos μ i ρv i sC L δ ei ( tan β i + sin μ i tan γ i )
f 42 ( x i ) = - ρv i 2 sC D δ ai ρv i sC Y δ ai cos μ i cos γ i - ρv i sC Y δ ai sin μ i ρv i sC Y δ ai tan γ i cos μ i
f 43 ( x i ) = - ρv i 2 sC D δ γi ρv i sC Y δ γi cos μ i cos γ i - ρv i sC Y δ γi sin μ i ρv i sC Y δ γi tan γ i cos μ i
f 44 ( x i ) = 2 cos α i cos β i T δ ti - 2 cos α i sin β i cos μ i T δ ti v i cos γ i 2 cos α i sin β i sin μ i T δ ti v i 2 T δ ti ( sin α i tan β i - tan γ i cos α i sin β i cos μ i + tan γ i sin μ i sin α i ) v i
其中,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53
为阻力系数中的参数,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54
为升力系数中的参数,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55
为侧力系数中的参数,
Figure FDA0000462574720000056
为推力系数中的参数,ρ为空气密度,s为机翼参考面积;
最后,将所述受控模型中的ui'替换为ui,将所述受控模型进一步化简为弱非线性的受控模型:
z1'i=f2(z1i)+Vj  i=1,2,...n。
其中,f2(z1i)为控制变量函数矩阵。
11.根据要求1所述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致性控制器采用多智能体中基于局部信息的线性控制协议。
CN201410038188.9A 2014-01-26 2014-01-26 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7776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38188.9A CN103777638B (zh) 2014-01-26 2014-01-26 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38188.9A CN103777638B (zh) 2014-01-26 2014-01-26 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7638A true CN103777638A (zh) 2014-05-07
CN103777638B CN103777638B (zh) 2016-09-28

Family

ID=50570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38188.9A Active CN103777638B (zh) 2014-01-26 2014-01-26 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77638B (zh)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7619A (zh) * 2014-11-05 2015-03-1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不确定环境下的多无人机同时到达多个目标方法
CN106054923A (zh) * 2016-07-04 2016-10-26 苏州光之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对称无人机集群系统
TWI578124B (zh) * 2015-11-24 2017-04-11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多旋翼飛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992090A (zh) * 2018-01-25 2018-05-04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 一种应用于网络化集群智能体系统的自适应编队方法
CN108267957A (zh) * 2018-01-23 2018-07-10 廊坊师范学院 一种分数阶区间多智能体系统鲁棒输出一致性的控制方法
CN108983808A (zh) * 2017-05-30 2018-12-11 空中客车运营简化股份公司 用于监测飞行器产生的涡流的路径的方法及设备和飞行器
CN109032138A (zh) * 2018-07-25 2018-12-18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一致性算法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9240331A (zh) * 2018-09-30 2019-01-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无人机-无人车集群模型时变编队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491403A (zh) * 2018-11-03 2019-03-19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协同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连接控制方法
WO2019105231A1 (zh) * 2017-11-29 2019-06-0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飞行控制指示方法及记录介质
CN110162084A (zh) * 2018-10-11 2019-08-23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基于一致性理论的飞航导弹集群系统编队控制方法
CN110221624A (zh) * 2019-05-20 2019-09-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组合系统的无人机环绕地面目标制导方法
CN110297497A (zh) * 2019-06-11 2019-10-0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网络攻击下基于混合触发机制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的控制方法
CN111736166A (zh) * 2020-08-24 2020-1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相干激光探测空中尾涡的单/多目标判定方法
CN112034891A (zh) * 2020-09-21 2020-12-04 北京邮电大学 飞行自组网移动性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2367888A (zh) * 2018-05-04 2021-02-12 Lg电子株式会社 多个机器人清洁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582036B (zh) * 2018-12-03 2021-04-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四旋翼无人机一致性编队控制方法
CN112947559A (zh) * 2021-02-08 2021-06-1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子母机协同方法及装置
US11148290B2 (en) 2018-05-04 2021-10-19 Lg Electronics Inc. Plurality of robot cleaner and a controlling method for the sam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5221A (zh) * 2010-01-29 2010-08-04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机群编队的组网拓扑结构和组合多址体制设计方法
CN103412564A (zh) * 2013-07-26 2013-11-27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无人系统分布式一致性编队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5221A (zh) * 2010-01-29 2010-08-04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机群编队的组网拓扑结构和组合多址体制设计方法
CN103412564A (zh) * 2013-07-26 2013-11-27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无人系统分布式一致性编队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少斌等: "具有通信延迟的多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 《信息与控制》 *
樊琼剑: "多无人机协同编队仿生飞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工程科技II辑》 *
袁利平等: "一种基于局部相对状态信息的固定翼无人机分散化编队飞行控制方法", 《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 *
陈侠等: "风场干扰下基于一致性卡尔曼滤波的UAV编队控制算法", 《兵工自动化》 *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7619B (zh) * 2014-11-05 2017-03-15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不确定环境下的多无人机同时到达多个目标方法
CN104407619A (zh) * 2014-11-05 2015-03-1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不确定环境下的多无人机同时到达多个目标方法
TWI578124B (zh) * 2015-11-24 2017-04-11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多旋翼飛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54923A (zh) * 2016-07-04 2016-10-26 苏州光之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对称无人机集群系统
CN108983808A (zh) * 2017-05-30 2018-12-11 空中客车运营简化股份公司 用于监测飞行器产生的涡流的路径的方法及设备和飞行器
WO2019105231A1 (zh) * 2017-11-29 2019-06-0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飞行控制指示方法及记录介质
CN108267957A (zh) * 2018-01-23 2018-07-10 廊坊师范学院 一种分数阶区间多智能体系统鲁棒输出一致性的控制方法
CN108267957B (zh) * 2018-01-23 2021-03-02 廊坊师范学院 一种分数阶区间多智能体系统鲁棒输出一致性的控制方法
CN107992090A (zh) * 2018-01-25 2018-05-04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 一种应用于网络化集群智能体系统的自适应编队方法
CN112367888B (zh) * 2018-05-04 2022-04-08 Lg电子株式会社 多个机器人清洁器及其控制方法
US11148290B2 (en) 2018-05-04 2021-10-19 Lg Electronics Inc. Plurality of robot cleaner and a controlling method for the same
CN112367888A (zh) * 2018-05-04 2021-02-12 Lg电子株式会社 多个机器人清洁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32138A (zh) * 2018-07-25 2018-12-18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一致性算法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9240331A (zh) * 2018-09-30 2019-01-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无人机-无人车集群模型时变编队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0162084A (zh) * 2018-10-11 2019-08-23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基于一致性理论的飞航导弹集群系统编队控制方法
CN109491403A (zh) * 2018-11-03 2019-03-19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协同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连接控制方法
CN109491403B (zh) * 2018-11-03 2021-09-07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协同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连接控制方法
CN109582036B (zh) * 2018-12-03 2021-04-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四旋翼无人机一致性编队控制方法
CN110221624B (zh) * 2019-05-20 2021-08-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组合系统的无人机环绕地面目标制导方法
CN110221624A (zh) * 2019-05-20 2019-09-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组合系统的无人机环绕地面目标制导方法
CN110297497A (zh) * 2019-06-11 2019-10-0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网络攻击下基于混合触发机制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的控制方法
CN111736166A (zh) * 2020-08-24 2020-1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相干激光探测空中尾涡的单/多目标判定方法
CN112034891A (zh) * 2020-09-21 2020-12-04 北京邮电大学 飞行自组网移动性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2947559A (zh) * 2021-02-08 2021-06-1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子母机协同方法及装置
CN112947559B (zh) * 2021-02-08 2023-09-2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子母机协同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7638B (zh) 2016-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77638A (zh) 多无人机网络编队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CN109343341B (zh) 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运载火箭垂直回收智能控制方法
CN102163059B (zh) 推力变向无人机的姿态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Wu et al. A novel adaptive steering torque control approach for human–machine cooperation autonomous vehicles
CN108681240B (zh) 基于未知输入观测器的无人机分布式编队的故障诊断方法
CN104460681A (zh) 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过渡段的飞行控制方法
CN104238357A (zh) 一种近空间飞行器的容错滑模控制方法
CN105759832A (zh) 一种基于反演法的四旋翼飞行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
CN105182989A (zh) 一种风场影响下的飞机姿态控制方法
CN109597303A (zh) 一种复合式旋翼飞行器全模式飞行控制方法
CN105159305A (zh) 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四旋翼飞行控制方法
CN109460596A (zh) 一种飞翼无人机非线性载荷计算方法
CN103558857A (zh) 一种btt飞行器的分布式复合抗干扰姿态控制方法
CN112578804A (zh) 一种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四旋翼飞行器编队滑模控制方法
CN113156954B (zh) 一种基于增强学习的多智能体集群避障方法
CN115639830B (zh) 一种空地智能体协同编队控制系统及其编队控制方法
CN112631335A (zh) 一种基于事件触发的多四旋翼无人机固定事件编队方法
CN113268084B (zh) 一种无人机编队智能容错控制方法
CN113741188A (zh) 执行器故障下固定翼无人机反步自适应容错控制方法
CN112327926A (zh) 一种无人机编队的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CN102320378A (zh) 多操纵面飞机的一种均衡操纵分配方法
Xiangdong et al. Approach and landing guidance design for reusable launch vehicle using multiple sliding surfaces technique
CN113759935B (zh) 基于模糊逻辑的智能群体编队移动控制方法
Zhang et al. Ground maneuver for front-wheel drive aircraft via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CN103901780B (zh) 一种多旋翼飞行器控制能力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05

Address after: Floor 4, block B, no.6, Yuhe North Road,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1800 (Nanjing area of free trade zon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GUOQ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Haidi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No. 37,

Patentee before: BEIHANG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08

Address after: No.88 Tongjiang Avenue, Wujiang Industrial Park, Wujiang Town, he County, Ma'anshan City, Anhui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NANJING GUOQ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Anhui Guoqi Equi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Floor 4, block B, no.6, Yuhe North Road,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1800 (Nanjing area of free trade zone)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GUOQ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24

Address after: 210000 building 12-537, 29 buyue Road, Qiaolin street, Pukou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aerospace Guoq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Nanjing Changfeng Aerospac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38200 88 Tongjiang Avenue, Wujiang Industrial Park, Wujiang Town, he County, Ma'ansh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nhui Guoqi Equi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Guoq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