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3688A - 一种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73688A
CN103773688A CN201210404115.8A CN201210404115A CN103773688A CN 103773688 A CN103773688 A CN 103773688A CN 201210404115 A CN201210404115 A CN 201210404115A CN 103773688 A CN103773688 A CN 103773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gae
autotrophy
micro
membrane separation
saccharomyces ole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041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73688B (zh
Inventor
王领民
金平
廖莎
吴丹
李晓姝
师文静
张霖
高大成
乔凯
程国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40411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7368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73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3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73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36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包括:(1)培养含油酵母种子液;(2)培养自养微藻种子液;(3)将含油酵母种子液和自养微藻种子液接入具有内置膜分离装置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内进行半混合培养,含油酵母在膜分离装置内部培养,自养微藻在膜分离装置以外的光生物反应器内生长,两个反应器内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一致,培养过程中补充含油酵母生长代谢所需有机碳源;所述光生物反应器还包括导流筒,膜分离装置内置于导流筒内,出口与光生物反应器出口平齐;所述光生物反应器具有反光膜,反光膜贴在导流筒外表面。该法具有提高自养微藻和含油酵母细胞收获量,提高无机碳源(CO2)的利用率,提高含油微生物油脂含量,简化培养装置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半混合培养自养微藻和含油酵母来获取高含油微生物细胞收获量,同时提高含油微生物细胞油脂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化石资源的供应日益紧缺、油品供需矛盾也日渐突出,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更加突出,多渠道开发可再生资源成为必然。以微生物油脂等可再生资源为来源的生物柴油具有能量密度高、含硫量低、燃烧充分、润滑性好等性能,还具有可再生、环境友好、易生物降解、储运安全、抗爆性能好等特点,可作为石化能源的替代品。
文献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某些微生物生产并贮存的油脂占其生物总量的20%以上,这类微生物被称为含油微生物,已知细菌、酵母、霉菌、藻类中都有生产油脂的微生物。微生物油脂又称单细胞油脂,其脂肪酸组成与一般的植物油脂相似,以C16、C18系脂肪酸,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等饱和与不饱和的脂肪酸为主。微生物发酵利用底物范围较广,可直接利用葡萄糖、果糖、蔗糖、糖蜜、淀粉和纤维素水解液等,不但可以提供新的油脂生产方法,而且可以利用廉价废弃生物质,降低油脂生产成本,保护环境。因此,微生物油脂是潜在的动植物油脂替代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油脂的制备一般采用酵母菌为发酵菌种,经过常规的微生物培养进行生物量积累,得到含油微生物菌体,进而处理该菌体,得到微生物油脂。CN200610113582.X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即以酵母菌为微生物产油脂菌种,通过在产油脂菌种培养基中接入该酵母菌微生物,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微生物发酵制备油脂,然后经离心、分离、提取得到微生物发酵油脂,以该微生物油脂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转酯化反应,得到生物柴油,副产物为甘油。该技术过程采用单一微生物发酵培养过程,其生物油脂积累在细胞内,细胞收获量是制约油脂收获量的关键因素。
除了含油酵母外,微藻是另外一类含油微生物,微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淀粉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如螺旋藻等),可用作能源、医药和食品等领域原料;通过条件调控,微藻细胞可以大量积累脂肪酸,有些微藻如小球藻,其体内脂肪酸含量可占细胞干重的30%~60%。利用培养微藻来积累油脂资源,已经成为目前利用太阳能和固定二氧化碳开发可再生资源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不仅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且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
微藻细胞的生长方式一般为光自养和碳源异养两种,光自养过程要消耗CO2,CO2的有效利用吸收,是实现理想培养效果的关键,同时存在补充CO2与光合作用产生O2的解吸、排出的问题。CN200410020978.0和CN03128138.9均采用在光生物反应器系统中加入一种装置方法,来实现CO2的补给,同时也能实现一定的氧的解析效果。碳源异养过程是利用有机碳源为底物替代自养过程中的CO2来进行微藻生物质的积累,细胞生长速度较快,但细胞内油脂积累水平却比较低下。
现有技术虽然对含油酵母和自养微藻生产微生物油脂都有所涉及,但都是含油微生物各自进行单独培养,对于不同类型的含油微生物之间的混合协同培养方式来实现高效油脂收获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成本高、微生物细胞累积慢、油脂含量低等不足。CN200910237936.5公开了一种混合培养酵母和藻类生产油脂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工业废水为培养基,混合培养酵母和藻类,生产微生物油脂。但是,由于酵母和藻类的混合培养均是异养培养,细胞内油脂积累水平较低;并且两种细胞一起收获和提取油脂,由于油脂提取的方法不同,破壁要求不同,混在一块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该法将自养微藻与含油酵母在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半混合快速培养,具有提高自养微藻和含油酵母细胞收获量,提高无机碳源(CO2)的利用率,提高含油微生物油脂含量,简化培养装置等优点。
本发明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培养含油酵母种子液;
(2)培养自养微藻种子液;
(3)将含油酵母种子液和自养微藻种子液接入具有内置膜分离装置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内进行半混合培养,含油酵母在膜分离装置内部培养,自养微藻在膜分离装置以外的光生物反应器内进行光合作用生长,两个反应器内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一致,培养过程中补充含油酵母生长代谢所需的有机碳源;所述的光生物反应器还包括导流筒,膜分离装置内置于导流筒内,出口与光生物反应器出口平齐;所述的光生物反应器具有反光膜,反光膜贴在导流筒外表面。
本发明中,膜分离装置可以采用各种具有膜分离功能的膜装置,优选采用陶瓷膜分离装置,膜孔直径为0.05μm~0.5μm,将含油酵母细胞与自养微藻细胞分隔开来。
本发明中,反光膜可以采用各种具有反光性能的反光膜,优选采用3M反光膜,部分或全部覆盖导流筒的外表面。3M反光膜是一种玻璃珠封入式反光膜,背面涂有压敏胶和易剥离背纸,即使在完全湿润状态下或者在大角度下,也可以保持它良好的反光性能。外置光源的光线射入光生物反应器到达导流筒处经反光膜实现反光,光线返回到光源处,从而实现双光程环境。
本发明中,含油酵母包括酿酒酵母(S.cerevisiae)、粘红酵母(R.glutinis)、皮状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cutaneum)等,有机碳源为葡萄糖、果糖、淀粉、纤维素水解液等。含油酵母种子液培养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如采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加入培养基和含油酵母,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本发明中,自养微藻包括小球藻、葡萄藻、小环藻、硅藻等,自养微藻种子液培养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如采用常规的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进行种子液培养。
本发明中,半混合培养过程中,含油酵母种子液与自养微藻种子液的初始接入体积比为1:1~1:10。半混合培养的初始培养基采用含油酵母所需的培养基,同时添加自养微藻生长所需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如按SE培养基的组成添加相关物质)等。半混合培养过程中,以批次或连续等方式补充含油酵母生长过程所需有机碳源。
本发明中,半混合培养条件一般采用与含油酵母生长过程的条件相似的条件,如温度一般为20℃~37℃,pH值一般为6~9,优选为6.5~7.5等。
本发明方法将含油酵母和自养微藻进行半混合培养,含油酵母与自养微藻生长条件和所需碳源的不同,互相补充和促进。自养微藻利用含油酵母发酵后废弃碳源(CO2)为自身生长碳源,同时维持系统较平稳的渗透压条件(pH值),通过补充有机碳源保证含油酵母不断生长。含油酵母与自养微藻通过膜分离装置实现各自单独的生长空间,培养基组成则是实现共混与互通,微藻对发酵过程使用的碳源具有耐受性,不影响微藻的生长和油脂的积累,并对含油酵母的发酵过程不存在影响,可以同时获得所需的含油酵母细胞,从而实现含油酵母与自养微藻的半混合培养过程。同时,光生物反应器具有反光膜,即在光生物反应器导流筒外表面贴有反光膜,使外置光源实现返程,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培养体系处在双光程环境下使自养微藻快速生长。
本发明方法选择适宜种类的含油酵母和适宜种类的自养微藻,通过控制含油酵母和自养微藻的培养过程,使两者形成稳定的半混合培养体系,并建立起不同细胞间共同利用环境营养条件而细胞间不互相干扰的生长关系,提高了油脂的累积效果,并提高了单一含油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单位发酵体系内的油脂收获量。同时,自养微藻细胞处在双光程环境下,实现了自养微藻的快速生长过程,从而为微生物油脂的制备奠定了基础。并且,由于油脂提取的方法不同,破壁要求不同,两种细胞分别收获和提取油脂,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工艺流程示意图。
其中:1-含油酵母种子,2-自养微藻种子,3-含油酵母种子液培养反应器,4-自养微藻种子液培养反应器,5-含油酵母种子液接种管线,6-自养微藻种子液接种管线,7-膜分离装置,8-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9-混合培养基及酸碱中和剂进入管线,10-导流筒,11-反光膜,12-进气口,13-尾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半混合培养之前,两种含油微生物分别单独进行种子液培养,采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进行含油酵母种子液培养,采用光生物反应器进行自养微藻种子液培养,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内包括含油酵母和含油酵母发酵培养基,光生物反应器内包括自养微藻和自养SE培养基。种子液培养合格后,分别经过各自的接种管线转移到培养兼性厌氧细菌的内置的膜分离装置中和培养自养微藻的具有反光膜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并加入经过无菌处理的混合培养基营养成分和酸碱中和剂调节至半混合培养所需生长条件。其中混合培养基中的有机碳源用于含油酵母生长,而含油酵母生长所产生的CO2用于自养微藻生长。含油酵母种子液与自养微藻种子液接种体积比例为1:1~1:10。接种后半混合培养体系通过正常pH控制、温度控制和通气量等控制培养过程。其中半混合培养时有机碳源优选采用流加方式进行,其被含油酵母利用生长,含油酵母生长后产生较多的CO2,排出细胞外进入培养系统中。由于含油酵母排出的CO2处于溶解状态,因此可以立即通过膜孔隙传递到光生物反应器内被混合培养基系统中的自养微藻利用,作为微藻生长的碳源供应。
下面通过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含油酵母种子1经含油酵母种子液培养反应器3培养生长达生物量OD值为5.0~15.0;自养微藻种子2经自养微藻种子液培养反应器4培养生长达生物量OD值为2.0~10.0。将培养好的含油酵母种子液由接种管线5、自养微藻种子液由接种管线6分别转接到内置的膜分离装置7和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8中进行半混合培养,并将混合培养基及酸碱中和剂9加入膜分离装置和光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混合,同时经过检测分析混合后培养系统中pH值来调节混合培养液的pH至6.5~7.5。反光膜11贴在光生物反应器内导流筒10的外表面,实现外置光源的双光程效应。气体由进气口12进入反应体系内,利用三通分别通入膜分离装置7和导流筒10内侧,从而实现向膜分离装置内含油酵母和光生物反应器内的供气需要,通入的气体统一由尾气出口12排出整个反应体系。
本发明中,含油酵母在有机碳源条件下实现快速生长,含油酵母消耗有机碳源,生成细胞生物质和各种代谢产物,细胞生物质由于体形较大而被膜截留在膜分离装置内部,同时发酵产生CO2气体排出细胞外后经过膜孔隙传递到整个混合培养基系统中,使培养体系内无机碳源含量增加,自养微藻利用这些无机碳源及反光膜形成的双光程环境下进行光合作用,获得自身的快速生长。同时,含油酵母发酵使系统的pH值下降,而随着自养微藻的生长,利用溶解的CO2,使系统的pH值上升,两者互为作用,调节系统的pH处于适宜范围。
本发明中,光生物反应器可以是板式、管式、气升搅拌式等封闭式反应器,可以通入的氮气或含二氧化碳气体和导流筒作用形成返混状态,在导流筒外表面贴3M反光膜实现双光程环境。光生物反应器的其它操作条件按常规的酵母和微藻培养条件控制。可以设置培养体系二氧化碳和溶解氧量的测定装置,根据需要调整通气量,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提供pH电极检测,以便通过外源加入酸、碱来实现系统pH的控制。
本发明中,pH控制酸中和剂为HCl、H2SO4、HNO3等常用的无机酸,碱中和剂为NaOH、NaHCO3、KOH、Ca(OH)2、氨水等常用的无机碱。
本发明中,半混合培养过程温度控制为内部盘管加热方式。
本发明中,半混合培养中,向膜分离装置和光生物反应器内可以通入氮气或含二氧化碳的气体。通气管线进入光生物反应器后以三通形式存在,其中一条支路通入膜分离装置中,出口引出整个反应器;其余两条支路分别通入两侧的导流筒内侧区域,实现通气导流作用,使膜分离装置之外的光生物反应器内反应液可以进行混合均匀。通入气体量随培养液体积变化而变化,通入气体体积速率与培养系统装液体积比例为0.1vvm~1.0vvm(单位液体体积每分钟通入的单位气体量)。
本发明中,光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基为含油酵母和自养微藻所需的混合培养基,可以提供含油酵母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也提供自养微藻光合生长所需营养成份,两种细胞通过膜分离装置被分隔开来,实现各自单独的生长空间,减弱不同细胞间生态影响,同时也为各自细胞的收获提供了方便。含油酵母利用其适宜的培养基,其中碳源为有机碳源,进行生长,获得生物量的增长,部分有机碳源通过发酵过程呼吸生成CO2,含油酵母所生成的CO2在培养体系中作为自养微藻进行光合作用的碳源,从而获得微藻细胞的生长。
本发明中,含油酵母所需的有机碳源可以葡萄糖、果糖、淀粉、纤维素水解液等,该有机碳源的加入采用流加补充方式进行,根据培养液样品成份分析,随时检测系统的有机碳源浓度水平,将配制好的有机碳源母液按消耗速度进行流加。
本发明中,半混合培养过程培养基的初始有机碳源浓度(以有机物质量浓度计,下同)为1.0%~5.0%,培养过程中通过含油酵母生长消耗,有机碳源经过补加泵进行不断补加,维持有机碳源浓度在1.0%~2.0%。
本发明中,含油酵母种子液的培养基采用其适用的含油酵母培养基,自养微藻种子液的培养基采用微藻SE培养基。半混合培养过程采用含油酵母培养基和微藻SE培养基相结合,包括有机碳源、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等成份,成为混合培养基。优选的培养条件为:种子液接种量(占光生物反应器的体积):5%~20%,温度:25℃~30℃,通气量:0.1vvm~1.0vvm,搅拌转速:100rpm~400rpm,时间:24h~120h。
方案1(比较例)
将粘红酵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提供)在300mL摇瓶中进行培养,所用培养基为粘红酵母PDA培养基,培养20h后得到所需种子液,OD值为12.0左右。将培养的含油酵母种子液接入含混合培养基的20L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内置的10L陶瓷膜分离装置内,膜孔直径为0.1μm。光生物反应器为气升搅拌式,可以实现培养液的返混;反应器为玻璃体,反应器内有温度控制盘管,以及pH、O2和CO2传感器。
PDA培养基配方(以每升计):葡萄糖20.0g,马铃薯液1000mL,pH自然。其中马铃薯营养液的制作:将200g马铃薯切成小块后煮沸20~40分钟,多层纱布过滤,定容至1000mL。
SE培养基配方(以每升计):
NaNO3 0.20g
K2HPO4·3H2O 0.07g
MgSO4·7H2O 0.07g
CaCl2·2H2O 0.03g
KH2PO4 0.18g
NaCl 0.03
Soil extract (土壤提取液) 40mL
FeCl3·6H2O 0.01
Fe-EDTA 1mL
 培养条件为,采用混合培养基(以PDA培养基为基础,同时按SE培养基组成添加适宜物质):接种量(占光生物反应器体积,下同)为10%,温度为30℃,通气量为(氮气)0.4vvm,搅拌转速为200 rpm,时间为120h,pH为7.0。
培养5天后终止培养,收集含油酵母细胞,分析其干重与油脂含量,得出单位发酵体系含油微生物油脂的收获量。
方案2(比较例)
将小球藻(购自中科院水生所藻种库1#)在摇瓶中进行光自养培养,所用培养基为SE培养基,培养2天后得到所需种子液,OD值为8.0左右。按10%的接种量将培养好的小球藻种子液接种至20L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基为SE培养基。光生物反应器为气升搅拌式,可以实现培养液的返混;反应器为玻璃体,设置日光灯源,自动控制设定光的开关时间,形成小球藻培养过程中光暗过程转换。反应器内有温度控制盘管,以及pH、O2和CO2传感器。培养条件同比较例方案1,通气采用空气压缩机压缩氮气通入,通气量0.4vvm。藻种为普通小球藻,小球藻培养过程的培养基同方案1的混合培养基。
培养液在既定的光暗周期下(每天按12:12小时的比例确定),培养5天后终止培养,收集自养微藻细胞,分析其干重与油脂含量,得出单位发酵体系含油微生物油脂的收获量。
方案3(比较例)
粘红酵母种子液培养方法同比较例方案1,小球藻种子液培养条件同比较例方案2,将粘红酵母和小球藻在摇瓶中使用各自培养基进行单独培养,培养得到所需种子液。将培养好的粘红酵母种子液和小球藻种子液以1:4的体积比混合后形成混合种子液,按10%的接种量接种至含混合培养基的20L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光生物反应器为气升搅拌式,可以实现培养液的返混;反应器为玻璃体,设置日光灯光源,自动控制设定光的开关时间,形成小球藻培养过程中光暗过程转换。反应器内有温度控制盘管,以及pH、O2和CO2传感器。同步混合培养通气采用气体压缩机压缩氮气通入,通气量0.4vvm。混合培养基同方案1的混合培养基,同时按方案1补充有机碳源。
培养液在既定的光暗周期下(按每天12:12小时的比例),培养5天后终止培养,收集混合的含油酵母细胞和自养微藻细胞,分析其干重与油脂含量,得出单位发酵体系含油微生物油脂的收获量。
方案4(比较例)
粘红酵母种子液培养方法同比较例方案1,葡萄藻(购自中科院水生所藻种库357#)种子液培养条件同比较例方案2,将粘红酵母和葡萄藻在摇瓶中使用各自培养基进行单独培养,培养得到所需种子液。将培养好的粘红酵母种子液和葡萄藻种子液以1:4的体积比混合后形成混合种子液,然后按10%的接种量接种至含混合培养基的20L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光生物反应器为气升搅拌式,可以实现培养液的返混;反应器为玻璃体,设置日光灯光源,自动控制设定光的开关时间,形成葡萄藻培养过程中光暗过程转换。反应器内有温度控制盘管,以及pH、O2和CO2传感器。同步混合培养通气采用气体压缩机压缩氮气通入,通气量0.4vvm。混合培养基同方案1混合培养基,同时按方案1补充有机碳源。
培养液在既定的光暗周期下(按每天12:12小时的比例),培养5天后终止培养,收集混合的含油酵母细胞和自养微藻细胞,分析其干重与油脂含量,得出单位发酵体系含油微生物油脂的收获量。
方案5(实施例1)
粘红酵母种子液培养方法同比较例方案1,小球藻种子液培养条件同比较例方案2,将粘红酵母和小球藻在摇瓶中使用各自培养基进行单独培养,培养得到所需种子液。将培养好的粘红酵母种子液和小球藻种子液分别接种至含混合培养基的内置的10L陶瓷膜分离装置和20L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中,总接种量为光生物反应器体积的10%,其中粘红酵母种子液和小球藻种子液的接种体积比为1:4。陶瓷膜分离装置的膜孔直径为0.1μm。陶瓷膜分离装置和光生物反应器均为气升搅拌式,可以实现培养液的返混;光生物反应器为玻璃体,设置日光灯光源,自动控制设定光的开关时间,形成小球藻培养过程中光暗过程转换。由于反应器导流筒外表面贴有反光膜,使得外置光源的光线在反光膜处形成反射,实现光源与导流筒之间区域为双光程状态,提高光源利用率。反应器内有温度控制盘管,以及pH、O2和CO2传感器。半混合培养通气采用气体压缩机压缩氮气通入,通气量0.4vvm。混合培养基同方案1的混合培养基,同时按方案1补充有机碳源。
培养液在既定的光暗周期下(按每天12:12小时的比例),培养4天后终止培养,分别收集含油酵母细胞和自养微藻细胞,分析细胞干重与油脂含量,得到单位发酵体系的油脂收获量。
方案6(实施例2)
粘红酵母种子液培养方法同比较例方案1,葡萄藻(购自中科院水生所藻种库357#)种子液培养条件同比较例方案2,将粘红酵母和葡萄藻在摇瓶中使用各自培养基进行单独培养,得到所需种子液。将培养好的粘红酵母种子液和葡萄藻种子液分别接种至含混合培养基的内置的10L陶瓷膜分离装置和20L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中,总接种量为光生物反应器体积的10%,其中粘红酵母种子液和葡萄藻种子液的接种比例为1:4。陶瓷膜分离装置的膜孔直径为0.1μm。陶瓷膜分离装置和光生物反应器均为气升搅拌式,可以实现培养液返混;光生物反应器为玻璃体,设置日光灯光源,自动控制设定光的开关时间,形成小球藻培养过程中光暗过程转换。同方案5,由于导流筒外表面反光膜的存在,使得光生物反应器空间处于双光程状态,提高光源利用率。反应器内有温度控制盘管,以及pH、O2和CO2传感器。半混合培养过程通气采用气体压缩机压缩氮气通入,通气量0.4vvm。混合培养基同方案1混合培养基,同时按方案1补充有机碳源。
培养液在既定光暗周期下(按每天12:12小时的比例),培养4天后终止培养,分别收集含油酵母细胞和自养微藻细胞,分析细胞干重与油脂含量,得出单位发酵体系含油微生物油脂的收获量。
上述实施例实验结果如下表1:
表1 各实施方案的培养结果
方案 微生物干重,g/L 油脂含量,% 油脂收获量,g/L
1 8.20 5.4 0.44
2 5.21 7.4 0.39
3 12.60 31.8 4.01
4 13.26 32.9 4.36
5 18.83 34.3 6.46
6 21.31 35.7 7.61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方法(方案5和6)极大地提高了含油微生物细胞的收获量,油脂含量也得到了提高。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与微生物单独培养及两种微生物经过同步混合培养相比,本发明采用膜分离装置将含油酵母与自养产油微胞分开进行封闭式半混合培养,所采用的反应液体系实现返混,最后分别收获和提起油脂,所得到的油脂含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单位发酵体系内油脂收获量得到明显提高。本发明方法可以快速实现含油微生物的高效快速增殖,进而提高单位体积微生物油脂收获量。

Claims (10)

1.一种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培养含油酵母种子液;
(2)培养自养微藻种子液;
(3)将含油酵母种子液和自养微藻种子液接入具有内置膜分离装置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内进行半混合培养,含油酵母在膜分离装置内部培养,自养微藻在膜分离装置以外的光生物反应器内进行光合作用生长,两个反应器内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一致,培养过程中补充含油酵母生长代谢所需的有机碳源;所述光生物反应器还包括导流筒,膜分离装置内置于导流筒内,出口与光生物反应器出口平齐;所述光生物反应器具有反光膜,反光膜贴在导流筒外表面。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膜分离装置采用陶瓷膜分离装置,膜孔直径为0.05μm~0.5μm。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光膜采用3M反光膜,部分或全部覆盖导流筒的外表面。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油酵母包括酿酒酵母(S.cerevisiae)、粘红酵母(R.glutinis)或皮状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cutaneum),有机碳源为葡萄糖、果糖、淀粉或纤维素水解液。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自养微藻包括小球藻、葡萄藻、小环藻或硅藻。
6.按照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半混合培养过程中,含油酵母种子液与自养微藻种子液的初始接入体积比为1:1~1:10。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半混合培养的初始培养基采用含油酵母所需的培养基,同时添加自养微藻生长所需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8.按照权利要求1、4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半混合培养过程中,以批次或连续等方式补充含油酵母生长过程所需有机碳源。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半混合培养条件为:温度为20℃~37℃,pH值为6~9。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基的初始有机碳源浓度(以有机物质量浓度计,下同)为1.0%~5.0%,培养过程中维持有机碳源浓度在1.0%~2.0%。
CN201210404115.8A 2012-10-23 2012-10-23 一种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 Active CN1037736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04115.8A CN103773688B (zh) 2012-10-23 2012-10-23 一种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04115.8A CN103773688B (zh) 2012-10-23 2012-10-23 一种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3688A true CN103773688A (zh) 2014-05-07
CN103773688B CN103773688B (zh) 2016-08-03

Family

ID=50566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04115.8A Active CN103773688B (zh) 2012-10-23 2012-10-23 一种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7368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5839A (zh) * 2018-07-02 2018-11-13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一种石斛单细胞悬浮培养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32869A (en) * 1980-03-04 1984-02-21 Kernforschungsanlage Juli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ankter Haftung Method of treating agricultural wastes
CN102080119A (zh) * 2009-11-26 2011-06-01 北京化工大学 混合培养酵母和藻类生产油脂的方法
CN102311924A (zh) * 2010-07-07 2012-01-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敞开式培养微藻的方法
CN102311922A (zh) * 2010-07-07 2012-01-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藻高效培养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32869A (en) * 1980-03-04 1984-02-21 Kernforschungsanlage Juli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ankter Haftung Method of treating agricultural wastes
CN102080119A (zh) * 2009-11-26 2011-06-01 北京化工大学 混合培养酵母和藻类生产油脂的方法
CN102311924A (zh) * 2010-07-07 2012-01-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敞开式培养微藻的方法
CN102311922A (zh) * 2010-07-07 2012-01-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藻高效培养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苗金鑫 等: "粘红酵母和钝顶螺旋藻混合培养生产微生物油脂培养基优化", 《生物加工过程》, vol. 5, no. 3, 31 August 2007 (2007-08-31)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5839A (zh) * 2018-07-02 2018-11-13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一种石斛单细胞悬浮培养的方法
CN108795839B (zh) * 2018-07-02 2022-02-1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一种石斛单细胞悬浮培养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3688B (zh) 2016-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9676B (zh) 用裂殖壶菌发酵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方法
CN103103130B (zh) 一种微生物混合培养生产油脂的方法
CN102827775B (zh) 微藻培养固定微生物发酵尾气co2补充发酵原料的方法
CN102311920B (zh) 一种小球藻的培养方法
CN103103129B (zh) 一种微生物同步混合培养生产油脂的方法
CN104805050A (zh) 一种负离子粉促进微生物发酵的方法
CN102864188A (zh) 一种木质纤维素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
CN103103128A (zh) 一种微藻高效富集培养的方法
CN102311924B (zh) 一种敞开式培养微藻的方法
CN102311921B (zh) 一种培养小球藻的方法
CN103103126B (zh) 一种微生物耦合培养生产油脂的方法
CN103642694A (zh) 一种高产率的葡萄藻培养方法
CN103773691B (zh) 一种封闭式快速培养微藻的方法
CN104388484A (zh) 一种以挥发性脂肪酸为原料发酵生产微生物油脂的方法
CN107841464A (zh) 一种藻类的培养方法
CN103086582A (zh) 一种甲烷的制备方法
CN106479895A (zh) 一种利用木糖混合营养培养小球藻的方法
CN103773688B (zh) 一种快速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
CN103773695B (zh) 一种敞开式快速培养微藻的方法
CN103773694B (zh) 一种高效培养含油微生物的方法
CN107746809A (zh) 提高藻类生物量的方法
CN105624213B (zh) 一种利用微藻为原料生产2,3-丁二醇的方法
CN105624212B (zh) 一种以微藻为原料生产2,3-丁二醇的方法
CN103773692B (zh) 一种封闭式培养微藻的方法
CN103773693B (zh) 一种敞开式培养微藻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